管理者范文网 > 安全管理 > 安全管理 > 安全管理
栏目

解决安全管理15篇

发布时间:2023-01-04 热度:37

解决安全管理

第1篇 浅析煤矿安全管理的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0.前言

近年来 ,我国企业 ,尤其是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依然十分严峻。 煤矿事故在爆发之前多数事故征兆已经暴露出来,之所以产生事故 ,90%以上是由于管理上出现漏洞才导致事故发生。 煤矿安全管理主要任务就是首先找到煤矿安全应该管什么,然后针对管理对象及时准确指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预防措施,在事故发生前把危险源通过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率,或消除事故发生。

1.我国煤矿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人员缺乏应有的安全责任心 煤矿安全管理最终的目标是通过制度、规程、措施、检查、教育等功能来消除隐患,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但在当前,一些管理人员没有尽到安全责任,导致煤矿“三违”不断、事故频发。通过对全国各类安全事故进行剖析,惊人地发现事故的背后普遍缺乏责任心。

12. 无法调动职工积极性 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 基本上是制定安全规章制度,走形式的学习一下,然后挂在墙上。 没有加大对工人的培训力度,没有对工人时时讲规章,处处按规章操作,没有让在现场第一线工作的工人把这些规章制度牢记在心, 不能真正落实到工作中。形成领导干部孤立地实行安全管理,收效甚微。

13. 安全管理法规不完善 我国现有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 法规大部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需要。 中央有关安全生产的精神又很难贯彻到乡镇,特别是私人小煤矿。 建立健全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安全生产法规体系,明确安全生产的执法主体和各部。

14. 安全管理不系统 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缺乏科学性依据,过于简单、形式化,操作起来很难见到实效,考核工作没达到预期的目的。 其实,安全管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与生产实践一样有着紧密、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而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只是单个的制度,没有系统、科学的标准,所以难以落实,很难起到相应的作用。

15. 安全技术和装备不能保障安全生产 随着煤矿向深部延伸,煤矿灾害更为严重,对这些灾害缺乏必要的研究,还不能找到完全有效的治理措施。 煤矿安全装备是防治煤矿事故的重要手段,在防治灾害事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仍有许多装备存在适应性不强、可靠性差的问题。 另外,面对新出现的灾害,缺乏必要的控制灾害的专用装备煤矿安全的监测仪器仪表也存在着寿命短、精度低、稳定性差,满足不了安全的需求。

2.加强安全管理的措施

2.1. 规范基层各级人员的安全行为 各级管理干部必须履行本职岗位的安全职责,不断提高敏锐的安全洞察力和安全技术素质;加强领导干部的责任心,忧患意识,实行跟班责任制,坚决制止违章作业,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2.2. 建立责任连带追究制度 为避免管理人员下井走马观花,为完成下井次数而下井的现象,应该建立责任连带追究制度。 凡井下工作地点出现重大安全隐患和工伤事故,要追究当天或当班到过这些地方的管理人员和安全监督检查人员的监督检查不力的责任。

2.3. 抓隐患整改,抓工作落实 要经常组织矿井安全大检查,全方位地排查安全隐患,不留死角。 对排查出的问题要分门别类,归纳总结,然后进行层层分解,进行消化处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如果隐患不整改、问题不处理,那么安全检查就失去它应有的意义。对每一个问题都应有安排、有处理、有落实,责任到人。 在煤炭生产的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总是千变万化的,作业环境恶劣,威胁安全生产的隐患总是不断出现的, 而煤矿的安全管理就是在煤炭的生产过程中,要不断地发现安全隐患,发现问题,不断地整改隐患,解决问题,发现隐患要及时,处理问题要得力。 这就要求煤矿安全的各级管理者要具有认真的工作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甘于奉献和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对安全生产中出现的各种安全隐患要认真抓整改、抓落实,把各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2.4. 现场管理标准化 现场管理标准化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生产现场要实现文明、卫生、整洁,各种安全标志、牌板齐全醒目,各种安全设施及监测装置完整可靠,符合标准,安全通道畅通,给工人创造一个很好的工作环境和舒适的作业条件。使生产设备的性能达到安全运转的要求一旦发生事故,系统中的自动保护、自动调节、紧急制动装置能够发挥作用,使事故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2.5. 坚持以人为本 ,提高职工安全技术素质 首先要提高对安全宣传教育的认识,真正把安全宣传教育摆到重点位置,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在教育途径上要多管齐下。 要提高安全培训质量,每次培训结束要进行考试,考试成绩合格,发给资格证书,持证上岗;考试不合格,不能上岗作业,要继续培训,直至合格为止,坚决杜绝无证上岗。 特别要加强对特殊工种的专业培训工作,如对井下电钳工、主提升机司机、绞车司机和采煤机司机等特殊工种,要进行不间断的培训。

2.6. 保证安全生产的投入 实现煤矿安全生产是一个投入问题,也是一个装备问题。 无论企业多么困难,资金如何紧张,都要保证安全生产的投入和治灾的科研经费。同 时,要加强加大安全培训的投入。安 全培训工作是投资最少、见效最快、回报最持久的特殊投资。要通过加大安全培训的投入,加强基地建设,增加培训装备,配齐硬件、软件,努力构建强有力的安全培训体系。

2.7. 加强预警提示机制 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在事故频发的煤炭工业中更需要一套预警机制。警示职能是安全管理中预防控制职能得以发挥的先决条件。 由于不安全状态具有突发性特点,使安全管理不得不在人们活动之前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方法和手段,防止事故的发生。 过去的传统安全管理是被动的安全管理,是在人们活动中采取安全措施或事故发生后,通过总结教训,进行事后管理。 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的危险源不断出现,发生事故的诱因增多,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这种情况, 所以加强安全管理预警提示机制改革。

3.结论

煤矿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靠简单的方法做好,更不能凭一时之功。 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科学的态度,依靠先进的科技装备和科学的管理,需要不断加大安全投入,改善职工的作业环境,通过多种措施构建本质安全保障体系。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最终实现我国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稳步提升,使安全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实现煤矿安全生产。

第2篇 校园安全管理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一、校园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1、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一些家长、学生存在有麻痹大意的思想,对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安全意识还没有真正形成,总认为学校不会出现什么不安全事故。

2、交通安全没有可靠保障。由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进城上学学生的增多,大周末放学学生回家,坐车很困难,存在摩托车、农用车、不合格车接送学生等现象。客车超员现象也时有发生。

3、跑校学生放学,正是各单位下班、各学校放学的时间,街道车辆拥挤,学生骑车回家多,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4、由于经费短缺,学校保安很少,三千多名学生的学校只有一个保安,不能保障学校校园正常巡逻和学生突发事件的预防的要求。

5、学校围墙是透明墙,墙体较低,有台阶,住校学生很容易翻墙进去,特别是校园南墙正在修建,学生出入很方便,给我们的管理带来极大不便。

6、学校消防设施、用电设施、取暖设施等已开始过期或老化,不符合要求,存在安全隐患。比如:灭火器两年就过期了,安全指示灯经常性被学生破坏,消防应急灯过期,用水,用电,取暖地下管网经常性破裂,学校虽然每年都要花很大的资金进行维修更换,但由于资金短缺,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7、由于我们学校低分学生很多,这些学生基础差,无心学习,经常在班级,学校滋事打架,向弱小学生强行索要钱财,并与社会闲杂人员、校外一些学生相互勾结、打群架。造成学生的人身伤害事件比较多。

8、学校校园,宿舍等地安装的监控太少,不能随时随地监视学生的一些不良现象,致使校园操场、厕所、宿舍等场所经常性出现学生打架抽烟现象。宿舍也经常性丢失东西,无法查找。

9、学校宿舍没有防护栏,阳台也未安装防护栏,晚休后学生利用落水管。水袋或其他东西攀爬上下宿舍楼,如果摔下就非常危险,这是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宿舍门已损坏严重,不能安装锁扣,经常有学生东西被盗。

二,根据存在问题学校采取的的措施

1、 健全门卫制度,严禁闲杂人员进入校园。进出校门要严把门关,严格预约登记制度,门卫要认真履行职责,丝毫不能懈怠,把好进出校门第一关。

2、 学校尽一切力量,力所能及,对校园的各种设施,楼梯扶手,走道护栏,用水、用电、消防、取暖等设施经常检查维修。

3、 加强宿舍人员的职责,值班室时时要有人值班,特别是夜间不但要有人值班,更要定时或不定时进行巡逻值班,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并报告学校。特别是加强女生宿舍的安全管理,宿舍管理人员每晚一定要清查人数,进行巡逻。

4、建立学生安全信息通报制。学生在校、放假、返校的时间有非正常缺席或擅自离校情况,要及时通报学校和监护人。班主任、宿管老师的电话要每天24小时开机,保障信息通畅。

5、注重易发生事故的时间、地段,在这些时间、地段定时定点加强巡逻,防止打架斗殴、翻墙、攀爬宿舍楼、交通事故等的发生。

6、经常性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安全知识要渗透到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利用晨会、夕会、班会、放假前、开学时、黑板报、宣传栏进行安全知识宣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三、建议上级相关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

1、进一步提高对校园安全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真正把这项工作作为涉及千家万户和群众利益的大事、要事,认真抓好。要充分认识到校园安全和周边环境整治不是阶段性工作,也不是突击性工作,而是经常性、持久性工作,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加强对学校安全的管理、监督和整治。并随时针对学校安全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确保有关安全、治安的信息和重要情况不瞒报、不漏报,为政府职能部门提供真实的政策依据。

2、加大对校园安全和周边环境整治的经费投入,不断改善维护学校及周边安全的技防设施。要把维护校园安全必要的技术装备费用、防盗设施费用、防雷、防火设施、监控的安装、电力设施改造,以及人员配备费用等测算在内。建议有关部门将学校周边纳入安装视频监控系统管理,在校门口增设监控点,提高校园安全的防范能力。针对农村学校接送学生车辆超载问题,除加强对学生接送车辆的途中检查,发现违规从重处罚外,建议接送车辆全部定点到客运公司,统一制订接送学生的运行规范。

3、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公安、城管、工商、文化、卫生等部门要进一步协同配合,重点整治校园周边的流氓滋事、无证饮食点、黑网吧、网吧及营业性电子游戏经营场所违规接纳未成年人、兜售黄碟、不健康书籍等严重违法行为,对他们要给予严厉打击。对流动人口、下岗失业人员违章设摊、无证经营等要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引导他们办理证照、进固定场所有序经营。

4、加强学校周边交通安全设施的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及周边交通秩序。

整治交通秩序建议主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公安交警部门要对我县学生乘车交通情况的摸底,对位于交通主干道的学校和校门口紧邻机动车道的学校路段要设置交通警示牌、禁止鸣号、减速限速标识,设置斑马线等;二是在学生上学、放学容易造成人车拥堵的路段,在规定时间内要增派警力,要针对不同情况尽快排除交通隐患。具体建议如下:

(1)、上(放)学期间在校门口周围设置机动车禁停标志,严格禁止车辆停放,对违规停放的应给以处罚,并有交警在这里疏导交通。

(2)、学校上(放)学时段正是单位职工上下班高峰,也是公交车较为密集的时段,在上学或放学的半个小时中,汽车、自行车、三轮车、摩托车混杂在一起,交通秩序十分混乱,已严重危及师生安全。建议有交警车巡逻指挥疏导。

(3)、我校大多数是住校生,每当放学放周假或月假时,学校门前各类无证残的、摩的聚集,利用学生乘公交车不便,在校门口结伙成帮,强行拉客给学生的出行安全带来极大隐患。此外在这一时段接送学生的私家车大量聚集,建议交警部门要对拥堵路段增加警力、疏导交通;学校在放学时间的安排上要尽量采取按年级分时段分散放学。通过多种措施缓解这一时段的交通问题。

5、下晚自习后这一段时间学生打架滋事的现象比较多,请派出所民警在这时候能开着警车来学校校园进行巡逻。

6、进一步加强对学校安全的宣传工作。在学校外部要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心学校安全,人人支持学校发展的良好氛围,是社会、家庭及学校形成一条安全防线。报纸、电视、广播等各类宣传媒体要大力宣传学生安全保护的知识,宣传维护校园安全的典型和经验,发挥宣传舆论的教育、引导作用。

7、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希望上级主管部门协调解决资金问题:

(1)、招聘校园保安,加强校园巡逻,一方面通过定时定点巡逻,预防学生打架斗殴,一方面防止校园盗窃案件发生。

(2)、彻底解决学校消防设施存在的安全隐患(更换过期灭火器、消防应急灯、安全指示灯)。

(3)、对学校用水、用电、取暖设施进行大维修,消除这方面的安全隐患。

(4)、对宿舍阳台、水房进行护栏加固,以防学生攀爬下楼,并对学生宿舍门进行维修更换。

(5)、对学校围墙进行加固改造,防止学生翻墙外出。

(6)、在校园及各楼层,特别是宿舍楼安装监控器。

第3篇 安全生产管理的薄弱环节和解决对策

近年来,某些煤矿在日常安全管理中进行了长期的摸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还存在许多不足,下面我就技术管理、区队管理、科室管理人员的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

一、存在问题

(一)技术管理上,虽然通过标准化,精细化等多种形式强化质量意识,确保工程质量,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部分管理人员素质差,责任心不强,不善于动脑筋,现有知识跟不上形势,学习的上进性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工作安排上,系统思考不到位,标准低,使本来一次就能完成的工作要分多次完成,易形成安全隐患。

方案制定不合理,给施工造成麻烦,易形成安全隐患。比如:在17506里段,采二队回采时,遇见一断层,由于大小判断不准确,采用了补巷的办法,结果补时,施工困难,采时施工更困难,给安全生产造成极大的困难。

部分区队技术员的技术管理不到位,工作面遇到问题,不是第一时间到现场查看,而是汇报,看科室怎么办,只起到传话筒的作用。致使现场没有临时性的措施,影响安全生产。作业规程制订粗造,会审后,修改不到位。安全技术措施及时性、针对性差。

(二)区队管理存在的问题:

正规循环率差,主要是机电事故的影响。由于机电维修人员的事前预防、检修作的不够,加之备用件不到位,一旦发生机电事故,影响时间就特别长。使采掘队的工人延长劳动时间,易产生疲劳,威胁安全生产。

交接班时间管理松懈,此时,对于工人,急于完成任务,或赶人车,易产生急噪情绪,工作质量差,对于班长、盯面安全员,早走的毛病普遍存在。因此说这时的工作面是安全管理的盲区,最容易发生事故。比如预备队2005年的4.15顶板事故就出在交接班时间。

莽撞人、粗心工人是最容易发生事故的,一般都存在这样一个规律:新工人初下井,心小(怕事),所以就特别小心,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丰富,操作的熟练,大部分人,心变大,敢放心大胆的干,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了一些阅历,变的更加细心。这时极少数人随着经验的丰富,操作的熟练易粗心蛮干,不是有这样一个规律:一般一个队受伤的老是那几个人。即莽撞人、粗心人。这些人是安全管理的重点。

第4篇 电力业内网安全管理发展趋势及解决方案

电力行业的内网结构复杂、应用系统众多,网络和应用系统的运维消耗了管理人员相当的精力。然而,根据统计发现,企业内网和应用系统发生故障的原因很少是由于网络设备和应用系统自身的问题,更多的是因为企业内网的其它安全因素导致,如病毒爆发、资源滥用、恶意接入、用户误操作等。而这些安全因素,则几乎全部来源于用户终端计算机。因此,企业内网和应用系统的维护管理不是独立的,应该从内网安全管理的全局出发,从事故发生的根源开始,对内网安全进行通盘考虑。

近年来,电力行业信息化>;发展迅速,无论是发电企业 业>;还是电网 公司,企业内部网络和各类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建设已经逐步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防护措施逐渐成熟。可以说,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已经从“建设时期”进入了“维护和管理时期”。如何使信息化“建设时期”的投入转化为企业真正的生产力,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当前电力行业各企业普遍关心并努力解决的问题之一。

电力行业的内网结构复杂、应用系统众多,网络和应用系统的运维消耗了管理人员相当的精力。然而,根据统计发现,企业内网和应用系统发生故障的原因很少是由于网络设备和应用系统自身的问题,更多的是因为企业内网的其它安全因素导致,如病毒爆发、资源滥用、恶意接入、用户误操作等。而这些安全因素,则几乎全部来源于用户终端计算机。因此,企业内网和应用系统的维护管理不是独立的,应该从内网安全管理的全局出发,从事故发生的根源开始,对内网安全进行通盘考虑。

内网安全管理面临的问题

当前电力行业内网安全管理面临不少问题,其中如何有效地对内网终端计算机进行管理,困扰了相当多的it管理人员。这些问题可分为如下几类:

1) 终端计算机的安全加固

尽管多数电力企业对终端计算机的安全加固已经采取了部分安全措施,例如安装了防病毒软件和个人防火墙软件,甚至部署了漏洞扫描系统定期对终端计算机进行漏洞扫描,督促用户及时更新操作系统补丁。但是,这些努力措施却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首先,企业管理者不能保证所有的终端用户都安装了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软件;其次,即便安装了这些防护软件,用户也常常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及时更新病毒库,也不知道如何正确配置防火墙策略;另外,系统漏洞扫描虽然可以获得终端计算机的补丁缺失情况,但是却缺乏有效的补丁安装手段。所有这些因素,均导致终端计算机的安全无法保障。

2) 终端计算机的接入控制

电力行业企业一般来说都属于大中型企业,内网计算机数量众多。it管理人员很难统计内网计算机的确切数量,也无法区分哪些是内网授权使用的计算机,哪些是外来的非授权使用的计算机。这种状况下,很难控制外来人员随意的计算机接入。很容易导致企业内网机密信息的泄漏,往往等泄密事件发生了,却还无法判断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出了差错。

另外,对于内网授权使用的计算机,任何一台感染了病毒和木马,it管理人员也无法及时定位和自动阻断该计算机的破坏行为。往往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判断和定位该计算机,然后再通过手动的方式断网。对安全强度差的终端计算机缺乏有效的安全状态检测和内网接入控制,是it管理人员比较头疼的问题之一。

3) 终端计算机的行为监控

在电力行业中,内网的建设和使用的确为企业提供了效率增长的工具,但是部分企业却发现恰恰正是由于内网的使用,反而导致部分员工的工作效率成倍下降。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员工经常利用终端计算机进行与业务无关的互联网访问、文件下载、网络聊天、玩计算机游戏。看电影等。首先,这些用户行为给企业造成了生产力损失,降低了工作效率;其次,员工对互联网的过渡访问会占用企业极大的网络带宽,给正常用户的网络使用造成冲击;另外,上网会增加终端计算机感染病毒和木马的可能性,给内网带来新的安全隐患 和风险。因此,如何规范员工的终端计算机使用,并对其行为进行控制,给it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课题。

4) 终端计算机的配置管理

对于电力行业庞大的企业网络和众多的终端计算机,依靠传统的资产登记管理办法,根本无法做到对计算机配置信息的准确掌握,对计算机配置的变化也无法及时跟踪。例如,要准确掌握每台计算机的软硬件配置信息,通过手工方式将是非常耗时和繁琐的工作。要想实时并准确地掌握内网终端计算机的配置状况与配置变更状况,必须通过技术手段和工具来辅助实现,才能有效节省成本和资源,提高内网管理的效率。

5) 终端计算机的远程维护

对于网络规模普遍较大的电力企业来说,终端计算机的数量众多,it管理人员无法实时掌握每台终端计算机的运行状态。当终端计算机出现故障需要维护时,it管理人员如果采用现场维护的方式,一方面增加了人力成本,另外由于人力资源有限,也无法保证维护的及时性。如何实时监视终端计算机的运行状况,并且方便地对终端计算机进行远程维护,是it管理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内网安全管理解决方案

针对以上几类it管理人员面临的终端计算机管理问题,随着近年来网络安全焦点从互联网向企业内网的转移,电力行业部分企业也采取了一些终端管理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和it管理人员技术水平的提升,电力行业对内网终端计算机的管理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符合本行业特点的内网安全管理解决方案。在探索内网安全管理解决方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需求趋势。

1) 安全加固解决方案

对终端计算机的安全加固可采取的措施有:补丁管理、防病毒软件监测、主机防火墙。这些措施均增强了终端计算机的安全性和健壮性。

补丁管理

通过补丁管理,能够对内网终端计算机缺失补丁进行定期检测和自动安装与更新,保证系统与软件缺陷一经发现便可及时修补。通过补丁分发管理,大大减少了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漏洞被利用所造成的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同时,it管理人员还可以实时统计当前各终端计算机的补丁缺失情况、补丁安装情况以及补丁安装的进度等,得到全网的终端计算机补丁安装快照。方便了对补丁分发过程的监控。

防病毒软件监测

通过防病毒软件监测,可以判断终端计算机是否安装了防病毒软件、防病毒软件运行是否正常以及病毒库是否保持最新等情况。如果以上几条不满足设定的策略要求,监测系统可以向it管理人员发送报警信息。另外,监测系统还可阻断终端计算机的内网接入和内网访问,确保易被感染的终端计算机无法使用内网。

主机防火墙

通过主机防火墙,一方面,可以阻断来自外部的入侵,防止外来入侵给终端计算机带来危害;另一方面,也可以对终端计算机的网络访问行为进行控制,防止内网用户对网络资源的滥用行为,如bt下载导致网络带宽过渡占用。

通过以上加固措施,使得终端计算机的安全强度和抵抗安全风险能力大大提高。更进一步,还可以对未及时更新补丁、未安装防病毒软件的计算机进行网络访问控制和隔离,使其形成内网中的“孤岛”。避免该终端计算机对内网其它主机造成安全威胁。

2) 接入控制解决方案

所谓的接入控制,是指对接入内网的终端计算机进行身份鉴别或者安全状态检查,阻止未授权或不安全的终端计算机接入内网和访问内网资源。通过接入控制,可以将外来计算机阻挡在内网之外,也可以将内网中安全性较差(未及时安装补丁和防火墙软件)的计算机隔离出内网,保证内网整体的安全性。

arp欺骗阻断

对于非授权计算机和不安全的计算机可以采用arp欺骗的方式,用虚假的mac地址刷新目标计算机的arp缓存,导致该计算机无法与内网其它设备通讯,达到阻止其访问网络资源的目的。

与交换机联动阻断

更进一步的技术则是通过与交换机的联动,自动判断接入计算机的交换机接口,如果发现接入计算机未经过授权或者安全性较差,则通知交换机禁用该计算机所在的端口。彻底阻断计算机的接入。

以上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如果能够配合使用,则可极大提高计算机接入控制能力。通过接入控制,可最大限度地保证内网的整体安全性。

3) 行为监控解决方案

对于用户数量达到上千的电力企业,如何规范内网用户行为,是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对用户行为的监控,包括用户网络资源的使用是否合理、是否进行了与工作无关的网络访问等。如:bt下载、msn/qq聊天、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站、玩电脑游戏、观看视频、听音乐等。

进程监控

通过对终端计算机运行的进程进行监控,可以发现用户正在运行的程序。可以通过进程黑名单的方式限制用户运行某些程序,例如游戏、攻击工具、视频播放器、mp3播放器等。限制用户利用计算机进行与工作无关的操作。

上网控制

通过对终端计算机的上网控制,可以限定终端计算机的网站访问、网络聊天和bt下载行为,使得终端计算机的用户行为得到有效控制,既可避免用户滥用网络资源,又能降低随意浏览互联网带来的安全隐患。

配置管理解决方案

配置管理主要完成终端计算机的各种信息的收集和系统参数的配置。通过配置管理,it管理人员可以准确掌握每台终端计算机的配置状况和运行参数,并对批量地对终端计算机的运行参数进行远程修改。

主机信息收集

收集终端计算机相关信息,如主机名、ip地址、网络参数、帐户信息、安装软件清单、硬件清单、驱动程序清单、服务清单、进程清单、系统日志等。为终端计算机的维护和故障诊断提供参考。

网络参数设定

设置终端计算机的网络参数,包括ip地址、网关、dns、wins等。当网络结构发生变动时,可以快速重新变更计算机网络参数。大大减轻it管理人员的网络管理压力。

远程维护解决方案

远程维护作为it管理人员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如果没有良好的技术手段做支撑,仅仅依靠电话、邮件等方式往往无法解决问题。从而加重了it管理人员的负担。远程维护就是依靠技术手段和工具,远程对终端计算机进行故障诊断、系统修复和日常维护等。

远程协助

通过远程协助,it管理人员可以响应远程终端计算机的协助请求,临时接管远程终端计算机,进行本地化操作。例如:开关机、搜索可疑文件、服务/进程查看、系统配置查看、资源使用监视等。it管理人员完成维护操作后,释放对终端计算机的接管。

预警平台

预警平台可以为it管理人员与终端用户建立一个即时通讯的平台,通过该平台,it管理人员可以接受和回复终端用户的咨询,可以得到终端计算机的安全告警,也可以定期向终端用户发布安全预警信息和安全管理策略等。方便了it管理人员与用户的交流和交互。

内网安全管理新趋势

在电力行业,由于技术和产品的限制,前几年已经采取内网安全管理措施的企业,大多选用了多个安全产品,通过各产品间的协同工作,共同完成终端计算机的管理。应该说,这种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面临各产品之间的交互以及与信息共享的难题。由于这些产品由不同安全厂商供应,很难真正实现产品之间的联动,给it管理人员带来不少麻烦。

随着技术的进步,目前的电力行业内网安全管理已经呈现出新的趋势,包括:

1) 内网安全管理重心继续向终端计算机转移

内网安全管理明显地服务器区域转向了终端计算机,因为终端计算机数量众多,任何一台出现安全隐患,对整个内网都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和破坏。

2) 对功能高度集成的终端安全产品提出了需求

企业用户逐渐认识到,内网的安全管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靠安全产品的简单堆砌就能解决,采用高度功能集成的安全产品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适合内网安全管理的功能高度集成的终端安全产品。这类产品的功能定位逐渐明确,具有适合内网安全管理的鲜明特色。

3) 终端安全加固与运行维护并重

终端计算机作为员工日常工作的工具,当然要保证其安全性。不过,企业用户逐渐认识到,终端计算机的使用最终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因此内网既要安全,也要易于维护。应该通过技术手段提高终端计算机的维护管理水平。

目前,内网安全管理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安全领域。在该领域内,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安全厂商。对于计划考虑采取内网安全管理措施的企业,目前已经有了更加适合的产品解决方案。例如,北京圣博润高新技术有限公司推出的lansecs内网安全管理系统,针对电力行业终端计算机数量众多,网络结构复杂的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了网络管理功能。并将终端管理与网络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出了“单点防护、网络联动、全面管理”的内网安全管理新思路,进一步完善了内网安全管理理念。通过终端加固、终端监控、终端维护、接入控制、网络管理、资产管理等功能的协同与交互,帮助电力行业用户利用单一产品就可实现全面的内网安全管理。不仅大大节省了企业的投资、也减轻了it管理人员的内网管理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在电力行业中,该产品已经拥有东北电网 >;、包头供电局 、云南大朝山水电 有限公司、锦州东港电力、山东荷泽供电公司 >;等几十家成功案例。为电力行业的内网安全管理做出了应有的努力。

第5篇 物业消防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物业管理是一种和现代化房产开发方式相配套的综合管理,它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确保管理区域内业主及物业使用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是物业管理的一项基本内容和工作,而消防安全管理在生命财产安全管理中所占的地位和分量又是重中之重。物业管理中消防安全管理的目的,就在于预防火灾的发生,最大限度上减少火灾损失,为业主和住户的工作、生活提供安全环境。物业管理对于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维护社区和谐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当前物业消防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物业管理是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的,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但总体上我国的物业管理水平仍处于发展阶段,在消防管理这方面积累的经验还不丰富,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消防管理经费的不落实,造成物业管理及消防管理不落实。消防安全管理经费涉及消防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日常消防安全管理费,管理经费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是开发商提供的一定比例的物业管理维修资金,二是物业管理公司向业主或物业使用者收取的物业管理费。但有些开发商提供的物业管理维修资金没有法定主管部门监督提留,全部由业主和用户来承担,这样就造成物业管理收取费用过高,维修资金难以落实的问题;而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之间仅靠契约,物业管理资金使用、管理的不规范,使缴纳者产生误解,因而消防管理费用难以收取。

(二)物业管理的职业队伍未形成,消防管理不规范。物业管理作为城市社区管理中一个重要的基层管理体系,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物业管理的职业队伍尚未形成,作为专业技术性较强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员更是严重缺乏,面对物业管理中设置的现代消防设施,物业管理人员往往知之甚少。

(三)物业消防安全管理责任不明,物业与业主矛盾多。物业管理是建立在契约之上的民事商务行为,它涉及许多行业和广泛的经营管理内容。物业消防安全管理涉及到消防设施维护等有形管理和物业区用户日常消防管理等无形管理,而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履行的工作范围和法律责任往往界定不明,致使物业消防安全管理中产生大量矛盾纠纷。

(四)开发商建管脱节,留下火灾隐患。目前一些房地产开发建设与物业管理存在明显的脱节,开发商未从物业的生产、流通与消费的全过程出发来设计、施工和监督。这种建与用、建与管脱节的现象,造成物业投入使用和消费过程中建筑消防安全分区、分隔、疏散不合理,消防设施设备不齐全不配套,留下先天隐患。

二、物业消防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现代物业的规模大、配套设施设备功能齐全,这也就意味着消防安全是物业管理的重头戏。消防安全不发生则已、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所造成的损失可能是毁灭性的乃至灾难性的破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型商业楼宇和住宅区如雨后春笋,出现了一个住宅区、一幢大厦的物业产权多元化且多家占有使用的多重化、分散化管理的复杂状况。而一个住宅区域、一幢大楼的消防安全整体性、消防设施设备配套性,都要求有一个统一的物业管理企业来实行消防安全管理。其次,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土地资源的紧缺,城市建筑开始不断向高空和地下延伸,高层、超高层建筑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也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消防设施设备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复杂,客观上也要求消防安全管理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

三、解决物业消防管理问题的对策

物业管理是一个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行业,其中消防安全管理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做好物业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

(一)明确物业管理人员职责,使从业者知道要干什么,怎么干。物业服务企业的职责是对管理区域内的共用消防设施进行维护管理,提供消防安全防范服务。物业管理公司的全体员工都应具有相应的消防知识,熟悉并能正确使用各种消防设施和器材;负责消防控制室的日常值班;严格贯彻、执行消防法规,落实各项防火安全制度和措施;管理好管辖区内的各种消防设备、设施和器具,定期进行检查、维护、更新,确保它们始终处于完好状态。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第十八条对物业服务企业的职责进行了明确规定。物业服务企业如违反上述规定的,消防部门可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或者给予警告处罚。

(二)建立完善的消防安全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结合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实施,物业服务企业应进一步明确其自身消防安全管理的责任,建立完善的消防安全制度和规范的消防安全台账。物业服务企业应制定消防控制室值班制度。消防控制室是火警预报、信息通讯中心,值班人员必须树立高度责任感,认真做好消防控制中心的值班监视工作,并做好消防设施每天运行情况记录。物业服务企业应落实每日防火巡查制度,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检查。要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畅通;确保消火栓配件完全完好;报警系统准确无误。备用发动机、消防水泵、消防电梯应能应急使用。定期组织消防安全检查,做到发现隐患立即消除,不能后患。物业服务企业应建立逐级防火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防火制度和安全操作制度。物业公司要建立防火档案,对火险隐患、消防设备运行状况、重点消防部位、防火检查记录、设备检测记录等存档在案;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防火演练。

(三)建立高素质的物业消防安全管理队伍。物业服务企业的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应具备一定的防灾灭火知识,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相应法律法规。消防控制室的操作人员则必须经消防部门的教育培训后持证上岗,具有现代消防技术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消防设施的运行情况和操作方法。

(四)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加强对物业消防安全管理的监督指导工作。首先,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严格把好建筑设计审核和验收关,不留先天性的火灾隐患。其次,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加强对物业服务企业的监督和指导,定期实施防火监督检查,为物业服务企业提供法律法规、消防技术方面的支持和服务,促进物业服务企业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同时,对物业消防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防火和灭火消防培训,帮助物业服务企业切实提高消防安全管理素质。

综上所述,物业服务企业要提高物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业主和物业使用人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就要在消防安全上加强管理,逐渐形成专业化、社会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管理体制。

第6篇 安全管理需要解决的新的问题

矿山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就2个方面:一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机器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二是连接人与机的“环境”,也就是人和机的结合面。因而即使杜绝了三违,消除了安全隐患也未必就可真正避免事故的发生,如果缺乏一个好的作业环境,这一切都将无法保障,而一个好的安全作业环境与和矿山企业的管理体制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分析近几年各地发生的矿山安全事故,结合矿山生产现状,提出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安全问题。

(1)矿山所属当地政府管理制度不够严格,致使一小部分没有安全生产资质的矿主混入到金属矿山和煤矿开采这个行业,所以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监管,对没有实力和安全资质的企业不要开启方便之门,以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2)由于矿山生产开采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对现场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是很高,因此这些务工人员缺乏专业背景知识,安全意识不够强,最终酿成人间悲剧。

(3) 矿山企业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不能制定有效的安全生产监管措施,又或是为了应付上级政府监督机构安全检查,草草地安排几个工地上的负责人开展安全生产工作,进而导致安全管理上缺失。

(4)现在有一部分矿山企业把部分工程直接外包给一些施工队伍,只关注施工队伍的工程进度和投资成本,而忽视了他们缺乏安全生产的技术知识和业务素质。鉴于以上安全问题分析,必须要从根本上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安全生产的每一个细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府提出的《金属矿山安全规程》,这就需要矿山企业与矿山工作人员的配合,才能够发挥出巨大的力量,防止事故的发生。矿山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频发不仅对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造成巨大损失,也损害了采矿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声誉,矿山企业必须

要严格控制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3  矿山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矿山的安全管理是矿山企业运营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其管理水平是直接关系到职工的生命安全和整个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矿山开采中安全生产管理是关键

(1)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将矿山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全面落实到位, 从本质上提高安全水平,同时开展金属非金属矿山的安全标准化系统建设, 帮助国内矿山完善其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与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体系, 可帮助矿山企业建立持续改进、自我约束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最终全面提升矿山的安全管理水平, 使矿山的安全生产工作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2)规范矿山技术管理,保障安全生产。矿山是高危险性的生产行业,存在地质灾害、爆炸、透水、塌方、坠落、中毒、触电、火灾等安全隐患。为避免事故发生,矿山企业必须建立规范的安全技术管理体系。

(3)做好安全教育培训,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我们必须要坚持不懈地推进安全文化建设,从而保证职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努力实现企业与职工的共同发展目标。以思想教育为先导,强化全员安全意识,着力打造“安全第一”的观念意识。

人是煤矿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组成,所以,人本身的行为也会直接影响到煤矿生产安全。但在煤矿开采与运输方面,通常对矿工的行为给予过多关注,而且未严格监督矿工的工作过程。另外,行为和考核间的联系并不紧密,且矿工安全统计结果也难以对矿工全部工作进行全面反映。在此基础上,煤矿企业对于矿工安全统计结果十分重视,但没有对改进矿工行为或提升安全能力问题给予关注。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于安全检查与制度过分依赖,所以,对于过程控制也没有予以过多重视,最终使得煤矿开采与运输方面的工作人员,在安全意识方面严重缺乏,所以,一定要重视监督工作才能完善安全工作,如果监督不到位,必然会引发安全事故。

2.2 重视检查而忽视参与行为

煤矿安全管理工作人员需承担煤矿开采与运输等多个环节的安全管理责任。在现实中,煤矿企业中大部分矿工都未参与到行为安全改进和安全管理工作中,所以,无法贯彻并落实安全责任管理工作。另外,煤矿企业管理层和职能部门即便已制定出相应的安全计划,然而因为未落实到具体工作当中,所以矿工工作人员仅被动开展安全管理工作,且自身的意识十分薄弱[2]。也正是在忽视参与工作状态下,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很容易对煤矿企业的工作人员态度产生不利影响,严重制约了安全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2.3 注重惩罚而忽视鼓励行为

在煤矿工作中,为了能全面规范工作人员行为,确保安全生产,通常会制定相关安全惩罚制度,如果出现安全问题,就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惩罚。虽然通过制度的约束能对部分矿工与责任人行为进行规范,但最终效果并不显著。其中,绝大部分部门会为了获取更多的效益,即便会受到惩罚也会顶风作案,不会将过多精力放在无法获取直接受益的项目中,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煤矿行业的发展。但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所以有部分煤矿企业也会冒风险生产,而且并未对生产安全管理工作予以重视

(4)加强矿山各类专业人员培养及经验交流,夯实矿山安全生产的基础。矿山技

术人才与安全管理人才不仅是内在于企业的、直接决定企业资源配置进而决定企业价值形成和增值的主要生产要素,而且是一种“活”的要素,是企业的“主动资产”,无形资产。矿山企业应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性,健全制度吸引人才,防止矿山企业人力资源的流失。

(5)规范矿山安全生产费用管理,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保障。根据矿山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办法的要求,矿山企业应建立一整套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办法,明确安全费用提取、使用、工程立项、开工、实施、验收方面的具体要求,确保提取的安全费用全部用于矿山安全投入,为矿山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 安全培训系统性不足

企业的安全培训分类很多,从层级上分为了主要负责人的安全培训、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安全培训; 从入厂时间上分为了新入厂员工的三级安全培训、转岗复岗培训和在岗安全培训( 全员) 等。各类安全培训中意识形态教育居多( 如企业的安全管理知识或管理要求、法律法规要求或知识) ,专业技术培训偏少( 安全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应急处置方案) 。管理人员不断告诉员工安全生产是何等的重要,违反了安全规定、发生了安全事故将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却没有告诉员工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事故发生,确保安全生产。安全培训没有从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三方面进行系统的规划,导致培训效果打了折扣。

( 二) 安全检查专业性不足

安全检查应先进行相关策划,明确检查时间、参加人员、检查范围,根据相关标准设计检查表,再实施检查,发现问题再按相关标准提出整改的要求或方案。安全检查要求检查人员具有一定的安全专业知识,熟悉相关标准,能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但在实际中,众多的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在日常检查中“走马观花”或“熟视无睹”的较多,只能发现一些简单的、暴露突出的安全隐患,以人的不安全行为为主,而不能发现或少于发现那些设备设施、作业环境、电气等方面不符合标准要求的隐患( 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 。

( 三) 危险源辨识充分性不足

危险源辨识是近些年体系运行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强调全员参与程度、辨识的充分性和具体的针对性,是体系运行落地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在企业的实际操作中往往成为了应付检查的资料,成为了几个人包办照抄照搬的作业。还有的不足体现在辨识的充分性、危险源描述的准确性、风险评价的合理性、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等方面,大大降低了危险源辨识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 四) 体系运行有效性不足

体系的运行应充分体现pdca 和持续改进思路,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两张皮现象,资料只是为了迎接审核,审核结束便成了资料柜里的摆设,日常工作还是按部就班,不仅没有发挥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搭建的管理平台的作用,反而不断增加工作量,造大量无用功。

( 五) 管理严格与技术支持平衡性不足

部分企业“重视”安全生产,不断从管理角度进行加码,但却忽视了安全技术的支撑作用。在安全工程这个学科中,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应该是并重的,要不偏不倚才能最大地发挥作用; 从企业标准化管理的角度出发,标准分为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技术标准,但实际中很多企业只要求员工不要发生事故,却没有告知应该怎样才能不发生事故( 和培训有关联) 。

这5 项不足导致的最终结果是: 一些企业想管却管不好,事故依然不断; 一些安全管理人员压力越来越大,疲于应付文本和体系工作,却没有做好本身应该做的事情,现场工作流于形式,本末倒置; 一些企业的员工工作起来越来越困难,条条框框太多,而最管用、最实在的要求又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造成束缚同时也影响着工作效率。这些,最终的体现就是企业安全工作的基础不牢。常言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发生事故是偶然,发生事故是必然。

三、安全生产岗

定义

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是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所谓岗位达标,是指依照岗位标准,通过考核、评定或鉴定等方式对岗位人员的知识、技能、素质、操作、管理等进行全面评价,确认其是否达到岗位标准的过程,是企业标准化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基础。专业达标

是指企业根据本企业的特点,确定各个专业并依据相关标准实现标准化的过程。企业达标是企业根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aq/t9006 - 2010) 及其相应的行业( 领域) 和地方制定的相关考核评分标准达到规范要求的状态,是人、机、物、环处于良好并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状态,也是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岗位达标是专业达标的基础和支撑,专业达标是企业达标的基础和支撑。岗位达标和专业达标是企业达标的细化,实现企业达标,必须首先实现岗位达标和专业达标。

( 二) 现状

在实际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很多企业虽然通过了企业达级评估,却没有真正的实施岗位达标,员工对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认识依然模糊,导致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落实产生了偏差。究其原因,一个重要因素是目前没有关于岗位达标的相关标准或规范,导致部分企业无从

下手。

( 三) 思路

1. 职责要求可视化

按照制度落地、标准落地的原则,通过图板或图卡的形势让每位员工熟知自身的职责、岗位安全操作规程、作业过程的危险源、紧急状况下的处置方案等。

( 1) 将企业所有单位、部门的所有岗位,制作岗位安全

( 2) 将企业所有设备、设施、生产现场,制作安全设备、设施、工作场所的安全提示卡、告知卡和安全图牌,即作业现场安全提示卡,

( 3) 在深入开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隐患排查的

基础上,划分危险点,梳理危险点清单,一是制作危险点安全管理提示卡,通过将各级员工的岗位职责、安全要求、危险源及控制措施、应急处置方案等归纳到图版或图卡内,一是显得更加直观,能及时入眼、入脑; 二是更加具有针对性,员工不用去翻阅大量的体系文件就能获得自身急需的信息; 三是可根据实际状况不断完善其可操作性。

2. 安全检查专业化

根据各行业具体的专业要求或技术要求,制作作业场所安全检查表( 如表1) 和岗位作业安全检查表( 如表2) ,一是安全管理人员监督检查使用,二是发放至作业岗位,作为作业人员“一日三查”的具体依据。

3. 教育培训系统化

教育培训在任何事务中都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安全生产岗位达标也不例外。只有通过大量的、有针对性的、具有实效的培训活动才能让员工充分理解和掌握安全要求和技术要求。对基层员工的安全教育尤为重要,一是要协调好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和法律法规知识在培训课程中的比重,岗位中应更加突出安全技术的具体应用; 二是在安全技术的教学中应尽量结合实际,配合示范或训练进行; 三是定期对员工进行知识、技能、素质、操作和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或考核,将安全作为安排工作的基本要求。

4. 风险预控基础化

大力弘扬“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的安全理念,将安全管理大力弘扬“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的安全理念,将安全管理的重心从事后处理转移到事前预防,关口前移、关口下移,这一点落实在岗位尤为重要。具体体现在踏实开展危险源辨识工作上。一是全员参与是基础,让每位员工都参与进来,每个人的作业环境、操作的设备设施、工艺要求等都可能不一样,那么他面临的危险源也就不一样,只有让他自己充分辨识出身边的危险源,才能有效地去控制这

些危险源。二是突出重点是关键。将危险源辨识出的内容、制定的控制措施作为班组安全教育的重点内容,通过长久的、重复的培训使员工掌握身边危险源的控制办法。三是警示教育可视化。将危险源辨识的内容在岗位上进行可视化标示,让员工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随时警醒。

安全管理对策

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是管理者对安全生产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主要包括制度体系、执行体系、监督体系、救援体系、保险体系和文化体系。

3.2.1 执行体系

执行体系是制度体系得以作用的主体,如果说制度体系是一艘船的话,那么执行体系就是舵,只有正确的操作,船才能顺利驶向胜利的彼岸。多年来,“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成了执行过程中的障碍,做不到令行禁止导致安全工作浮在上面,沉不下去。

3.2.2 监督体系

安全管理是动态管理,作业环境、条件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必须有完备的安全监督体系。监督体系在安全管理的六个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没有安全监督体系,安全管理就没了约束和控制,将成为一盘散沙。

企业安全监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机构对广大员工和生产现场的安全监督检查;二是监察机

构对安全管理机构和广大领导干部的安全管理效能监察。

3.2.3 救援体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已成为新形势下保障安全生产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措

施。应急救援体系主要包括应急救援指挥系统、日常值班系统、信息系统、技术支持系统、组织及经费保障。当前除了应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应急救援体系的硬件建设之外,重点还应放在软件建设方面。如加大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培训,开展必要的演练。

3.2.4 文化体系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近年来安全科学领域提出的一项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新对策,是安全系统工程和现代安全管理的一种新思路、新策略,以往在安全文化提出之前,我们在事故致因的认识中,对于“人因”的认识还存在着深层次上的欠缺,在常规认识到的人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以外,还应正视观念、态度、品行、道德、伦理、修养等更为基本和深层的人文因素和人文背景。这些因素的全面归纳,就是人的文化,人类的安全文化,它深刻地影响着人的观念、思维和行为,从而形成客观的物态和环境的安全质量。因此,要保证人的行为、设施和设计等物态和生产环境的安全性,就需要以人为本,从人的基本素质出发建立人的本质安全。

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建设安全文化的过程中,必须从安全生产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环境熏陶,安全文化主观上包括理念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客观上包括制度文化建设和环境文化建设。培育安全文化,既要着眼于“物质”又要着眼于“精神”,从整体上来把握和推进。努力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实现矿山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新的飞跃。

4 结论

通过对选矿厂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分析了安全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安全风险,推出了与之相适应的安全技术对策措施和安全管理对策措施,虽然分析的还不算透彻,但是我认为安全工作要以人为本,突出严、深、细,把握轻重环节,确保安全生产。

第7篇 如何切实解决班组安全管理存在的不足

班组是各种生产活动的前沿阵地,班组安全管理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企业里的安全事故往往都在生产现场、班组岗位上发生,因此,从切实解决班组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着手,才能真正的防止各种事故的发生。

1、班组安全管理产生困难的原因。

一是部分企业、车间领导对安全工作重视不够。极个别领导干部认为安全管理只是车间该抓的工作,班组只要按时按质完成生产任务就行了,安全管理工作是次要的,这种认识上的偏颇,导致一些班组在安全生产中的合理要求和具体困难得不到重视,解决不到位,影响了班组安全工作的开展。

二是安全培训落实不到位。许多企业都是实行三级安全培训机制,绝大多数生产车间能对职工进行有效的安全培训,可有的车间二级安全培训还是不到位,只是照本宣科,讲形式、走过场,对班组长使用多、培训少,甚至派人冒名顶替培训、甘冒违章违法风险,使班组长的素质得不到实质性提高。

三是班组安全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目前,企业绝大部分实行了岗薪制。在岗薪制分配中,安全生产所占份额没有具体量化,对安全管理工作好的班组或个人很少奖励,甚至没有奖励。普遍认为扣的多、奖的少。如果安全方面出了问题,班组长首当其冲挨批评、扣收入,其他班组成员跟着受过,这使一些班组长、班组成员心里失衡,消极对待甚至抵制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是对安全违规的处罚不到位。极个别职工仗着与某些领导有千丝万缕的人情关系,不依章办事,违规操作,班组对这种现象处理时,无数的忠告、指示、规劝萦绕耳边,令班组长束手无策、无计可施,只好放任自流,最终为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

2、解决班组安全管理困难的对策和办法

针对班组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企业各级领导要从企业的长远发展着想,提高对班组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帮助班组规范安全管理。要经常注意听取班组长和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教育职工群众支持班组安全管理工作。在班组中形成齐抓共管的“大安全”格局,营造浓厚的“人人事事保安全”、“向管理要安全”、“向管理要效益”的安全文化氛围,切实解决好班组安全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充分调动、激发每个职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做到安全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全面、不留死角”,努力实现“个人无违章、岗位无隐患、班组无事故”的安全生产局面。

进一步完善安全考核激励机制。经常注意开展班组安全工作检查,对生产现场各类隐患进行及时查处和治理,纠正违规违法行为,堵塞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制定严密的监护措施,彻底消除事故隐患,以促进班组安全管理工作。对车间内安全管理工作突出的班组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给予奖励。通过考核评比年度安全先进班组、安全操作能手、安全生产工作者等形式,对获奖班组和个人进行表彰,最大限度的调动班组全体成员的积极性,达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目的。

班组安全培训教育是搞好班组安全管理的基础。班组的安全培训教育应针对本班组生产实际和职工的作业安全需求,结合《劳动法》、《安全生产法》、安全操作规程、个人安全防护技能等方面内容,采取集中与分散、班前会、班后会、专业会、脱产送培等多种形式,分析典型经验或事故案例,对班组职工进行广泛经常性的安全业务和操作技能培训,不断增强职工安全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从而提高职工处理和防范事故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切实避免和杜绝各类事故发生。

认真培养选拔好班组长。通过职工民主选举和车间任命相结合的方法,把业务能力过硬、安全防护意识强、管理水平高的职工推举到班组长或安全员的岗位上来。班组长选配到位后,要对他们手把手地教方法,从生产组织到人员管理,从安全重点到技术关键,从班组工作规范到各车间的班组长例会,都要制定专门计划,并给予精心指导,使班组长在组织培养中尽快成长起来,独当一面。

总之,企业各车间要以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抓好班组的安全预防、规范操作、生产现场等基础管理,切实解决和消除安全方面死角、盲点和不足,为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任务、建设和谐平安企业、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又好又快发展夯实牢固的安全基础。

第8篇 建筑安全管理难点和解决方法

建筑安全管理难点和解决方法

在我国建筑生产安全性较低,每年死于建筑行业的人仅次于交通、煤炭行业。为了避免建筑生产中的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我们应当如何加强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呢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难点

建筑施工生产岗位不固定、流动作业多,作业环境不断变化,作业人员随时面临着新的隐患的威胁。作业内容多变,主要表现在一是同工种,但在不同的作业时段、不同作业部位的作业内容常常不同;二是同工种,但在不同施工现场的作业内容和作业环境并不相同;三是工种时常不固定。多工序同时或连续作业,工序间配合,材料设备调度,与建设各方的协调等过程多,管理过程复杂,综合性强。人员流动性大、作业技能参差不齐。

建筑生产用到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建筑工程中涉及的专业多,工序也多,立体交叉作业更多,形成了一个纷繁复杂的局面。大量的建筑材料、工作人员、机械设备、施工工序汇聚在一起,不同工序工作的时间范围上的交叉,要让这样一个复杂的、时刻变化的、庞大的工程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而不发生意外的事故是比较困难的。

部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采取了层层转包的方式,把一个工程划分成数个小项目由不同的人承包建设,本应该由建筑总承包单位对安全生产负总责的,总承包单位推卸给小承包商。同时各分包队伍之间的企业安全文化背景不同,容易形成文化冲突。如此一来就导致安全管理脱节了,安全责任难以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制无法落到实处。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解决措施

首先,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让建筑工程在生产施工中有法可依,严格按照规范施工。对不符合规范施工的督促其改正错误、规范生产。没有施工资质的队伍、拼凑的队伍予以强制解散。严防工程招标中不正当的竞争。

其次,组建、完善安全生产的监督队伍,引进新型有效的监督机制。一是宏观监督,和要由政府部门对大市场进行全面监督管理,运用政府的力量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微观监督,即在施工单位内建立安全管理部门并将该部门放在重要位置,只有通过安全检查才能施工。从对建筑设备的检查到施工人员的安全装备检查,每一个细小的问题都不放过,每日一检,让安全生产印入工作人员的心中。

再次,企业要开展对建筑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让他们掌握专业的技能。特殊的岗位必须经过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获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加强安全教育的培训。《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规定:施工单位应当对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其教育情况记入个人档案。安全教育生产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设立安全生产的奖惩制度,鼓励大家安全生产,严格处理违反安全生产的集体或个人。

第四,淘汰老旧的设备,改善施工环境。在施工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设置安全通道,向工作人员提供安全防护用品。

第五,通过行政的力量将安全生产的责任划分清楚,承包、转包、分包的合同中要明确各自安全生产的权利和义务。整顿建筑市场,使建筑队伍和建材都符合相关的要求。

第9篇 电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电力生产的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安全生产在电力企业中的重要性。为了确保安全生产,新中国的电力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与总结,已形成了一整套则规范的管理模式与制度,并且还在不断地探索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然而,电力生产事故仍时有发生,人员责任事故仍屡禁不止。

因此,电力企业必须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提高本质安全化水平,须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隐患排查治理为基础,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减少事故发生,保障人身安全健康,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系统帮助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实现“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动态循环的模式,依据方案,结合自身特点,建立并保持安全生产标准化系统;通过自我检查、自我纠正和自我完善,建立安全绩效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1、 安全生产目标管理

企业根据自身安全生产实际,制定总体和年度安全生产目标。按照所属基层单位和部门在生产经营中的职能,制定安全生产指标和考核办法,并对各级和个人的安全生产目标实施动态管理和评估分析。

2、安全组织机构管理

帮助企业按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系统实施对企业的各级安全管理机构及安全管理人员的情况进行登记和管理。同事,系统对企业各级单位、部门和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情况进行管理。

3、安全生产投入管理

帮助企业建立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完善和改进安全生产条件,按规定提取安全费用,专项用于安全生产,并建立安全费用台账,实现安全生产投入动态管理和使用效益评估分析。

4、 安全法规与制度管理

4.1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管理

系统帮助企业建立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制度,明确主管部门,确定获取的渠道、方式,及时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企业各职能部门能够及时识别和获取本部门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并跟踪、掌握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修订情况,及时提供给企业内负责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主管部门汇总。

帮助企业将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其他要求及时、高效的传达给从业人员。

帮助企业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并将相关要求及时转化为本单位的规章制度,贯彻到各项工作中。

4.2规章制度管理

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及时、高效的传达到相关工作岗位,规范从业人员的生产作业行为。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至少应包含下列内容:安全生产职责、安全生产投入、文件和档案管理、隐患排查与治理、安全教育培训、特种作业人员管理、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管理、生产设备设施验收管理、生产设备设施报废管理、施工和检维修安全管理、危险物品及危险点管理、作业安全管理、相关方及外用工管理,职业健康管理、防护用品管理,应急管理,事故管理等。

4.3操作规程管理

帮助企业根据生产特点,编制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并通过系统快速、准确、高效的分发到相关岗位。

4.4评估管理

帮助企业每年定期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对评估后的新版本资料能够准确的、及时传达给对应部门和相关人员。

4.5修订管理

帮助企业根据评估情况、安全检查反馈的问题、生产安全事故案例、绩效评定结果等,对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修订,确保其有效和适用,保证每个岗位所使用的为最新有效版本。

4.6文件和档案管理

帮助企业严格执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制度,确保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编制、使用、评审、修订的效力。帮助企业建立主要安全生产过程、事件、活动、检查的安全记录档案,并加强对安全记录的有效管理。

5、安全教育与培训管理

5.1教育培训管理

帮助企业安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按规定及岗位需要,定期识别安全教育培训需求,制定、实施安全教育培训计划,提供相应的资源保证。做好安全教育培训记录,建立安全教育培训档案,实施分级管理,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

帮助企业建立分层次、分对象、分岗位、分工种、有针对性地的安全教育和培训管理体系,提高安全培训和教育投入的效益。

5.2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教育培训管理

对企业的的所有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情况进行登记建档管理,对人员资格证书进行动态管理,对证书有效性进行动态预警。

5.3操作岗位人员教育培训管理

帮助企业对操作岗位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使其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确认其能力符合岗位要求。包括新入厂(矿)人员在上岗的厂(矿)、车间(工段、区、队)、班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管理;以及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设施投入使用前,对有关操作岗位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管理;操作岗位人员转岗、离岗一年以上重新上岗者,进行车间(工段)、班组安全教育培训管理;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情况管理,以及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的动态管理。

5.4其他人员教育培训管理

帮助企业对相关方的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作业人员进入作业现场前,由作业现场所在单位对其进行进入现场前的安全教育培训,帮助企业对外来参观、学习等人员进行有关安全规定、可能接触到的危害及应急知识的教育和告知。

5.5安全文化建设管理

帮助企业通过安全文化建设,促进安全生产工作。帮助企业采取多种形式的安全文化活动,引导全体从业人员的安全态度和安全行为,逐步形成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共同遵守、带有本单位特点的安全价值观,实现法律和政府监管要求之上的安全自我约束,保障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持续提高。

帮助企业注重企业文化的引导作用,在坚持“重惩处”的同时,坚持“管理、伦理、法理”并重的人性化教育,实行自主管理、民主管理。公司领导深入班组,与一线职工座谈讨论,组织“车间一把手谈安全”、“我为企业安全献一计”等活动;工会组织召开职工家属座谈会,生产车间开展 “双无”(党员身边无违章、党员身边无事故)建功活动,实施异常、障碍“说清楚”和公示制度。帮助企业编写《安全文化手册》、《“三德”规范》,拍摄《心系安全 甘做卫士》录像片等手段,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构筑求真务实、争先创优、恪尽职守的工作风气和安全氛围,使职工安全生产的自觉性有了很大提高,逐渐形成了全员抓安全的“大安全”格局。

6、生产设备设施安全管理

6.1生产设备设施建设

企业建设项目的所有设备设施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安全设备设施应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帮助企业按规定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总体开工方案、开工前安全条件确认和竣工验收等阶段进行规范管理。

生产设备设施变更应执行变更管理制度,履行变更程序,并对变更的全过程进行隐患控制。

6.2设备设施运行管理

帮助企业对生产设备设施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所有设备的基本情况及安全管理台账,保证其安全运行。帮助企业对各种安全设备设施,建立台账,定期检维修,对安全设备设施应制定检维修计划。

帮助企业编制设备设施检维修前应制定方案。检维修方案包含作业行为分析和控制措施,检维修过程中应执行隐患控制措施并进行监督检查。对安全设备设施的拆除、挪用或弃置、检维修、复原等过程实施动态管理。系统帮助企业实现以下工作目标:

①、以缺陷管理为中心加强设备管理。要应用好红外测温及成熟的在线监测和信息管理系统等技术手段,掌握设备运行状况,及时消除设备隐患

②、提高设备的检修质量。合理安排输变配电设备检修计划,做到“应修必修,修必修好”。加强设备检修管理,稳步推进输变配电设备状态检修,建立健全输电线路设备状态评估办法。

③、改善设备性能。增加和完善保证安全的技术手段,加快老旧变电站、输电线路的改造,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和安全稳定水平,提高供电可靠性。

④、加强监测与跟踪。对一时难以消除的设备隐患,加强监测和跟踪,制定完善的应对预案,采取果断措施,不能存在有任何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

⑤加强设备的运行管理。根据电网迎峰度夏、防洪、防汛等特殊时期保供电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电网设备各个时期的运行管理,对重要输电通道、枢纽变电站定期巡视,重点检查。

6.3新设备设施验收及旧设备拆除、报废管理

对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拆除和报废等环节,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实施动态管理。

帮助企业执行生产设备设施到货验收和报废管理制度,确保使用质量合格、设计符合要求的生产设备设施。拆除的生产设备设施按规定进行处置。拆除的生产设备设施涉及到危险物品的,帮助制定危险物品处置方案和应急措施,并对组织实施过程进行动态管理。

7、作业安全管理

7.1生产现场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管理

帮助企业加强生产现场安全管理和生产过程的控制。对生产过程及物料、设备设施、器材、通道、作业环境等存在的隐患,应进行分析和控制。对动火作业、受限空间内作业、临时用电作业、高处作业等危险性较高的作业活动实施作业许可管理,严格履行审批手续。作业许可证应包含危害因素分析和安全措施等内容。

企业进行爆破、吊装等危险作业时,应当安排专人进行现场安全管理,确保安全规程的遵守和安全措施的落实。

7.2作业行为管理

帮助企业加强生产作业行为的安全管理。对作业行为隐患、设备设施使用隐患、工艺技术隐患等进行分析,采取控制措施。

虽然企业安全生产机制已比较健全,各级的安全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加强,但是,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部分车间的安全管理工作滞后于安全生产的新形势,部分生产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安全作业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造成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时有发生。针对这些问题,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提倡“从我做起,决不违章”,营造创建“无违章企业”的良好氛围;坚持推行规范化管理,实施安全生产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深入开展“三个明白、三个严格、一个视同”(即明白检修任务,明白危险点,明白安全防范措施;严格三大措施管理,严格查禁违章,严格责任追究;不明白工作任务、危险点和安全防范措施都视同违章)活动。

7.3警示标志管理

帮助企业根据作业场所的实际情况,按照gb2894及企业内部规定,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作业场所和设备设施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进行危险提示、警示,告知危险的种类、后果及应急措施等。

帮助企业在设备设施检维修、施工、吊装等作业现场设置警戒区域和警示标志,在检维修现场的坑、井、洼、沟、陡坡等场所设置围栏和警示标志。

7.4相关方管理

帮助企业执行承包商、供应商等相关方管理制度,对其资格预审、选择、服务前准备、作业过程、提供的产品、技术服务、表现评估、续用等进行管理。

帮助企业建立合格相关方的名录和档案,根据服务作业行为定期识别服务行为风险,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帮助企业对进入同一作业区的相关方进行统一安全管理。

线路施工、检修、急修的大部分工作由外包队伍所承担,部分外包队伍安全质量管理水平不高,人员技术素质低,流动大,违章作业习以为常。个别车间重用工、轻管理,甚至对未经安全技术培训就登杆干活的无证人员全然不知。为规范对外包工程和临时工的安全管理,建立了一个有效运转的管理机构,及时修订外包工程和临时工管理标准,坚持“谁使用、谁管理”和“与正式职工同等管理”的原则,采取现场考评、安全教育和严管重罚相结合的方法,由安质部负责组织对施工单位的“三证”(营业执照、法人代表证、资质证书)进行审查;对施工单位法人代表及施工现场负责人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及安规考试;审查并建立外包工、临时工安全管理档案,对施工队伍进行安全资质审查,施工单位凭《安全审查考核合格证》进场,施工现场负责人凭《安全考核上岗证》上岗。对重大的工程项目进行现场安全考评,对现场施工安全措施的优劣以及现场施工操作过程等进行安全评价、打分、记录,使整个工程的安全管理形成闭式循环,不断得到加强。

7.5变更管理

帮助企业执行变更管理制度,对机构、人员、工艺、技术、设备设施、作业过程及环境等永久性或暂时性的变化进行有计划的控制。变更的实施应履行审批及验收程序,并对变更过程及变更所产生的隐患进行分析和控制。

8.隐患排查和治理管理

8.1隐患排查管理

帮助企业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对人、机、环境及安全管理本质安全化进行量化评估,全面查找安全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和事故隐患,对查评问题进行有效整改,是不断提高设备健康水平、改善施工作业环境、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夯实安全生产基础、确保电网安全供电的重要措施。安全性评价“贵在真实,重在整改”。因此,电力企业要加大对查评问题的整改图谋,要结合大修、改造项目,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费用,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限期完成。对一时不能整改的问题,要加强监视、采取措施,确保可控、在控。同时,要与春季、迎峰度夏、秋夏、冬季安全大检查相结合,并进行持续改进,实现动态、长效管理。

帮助企业组织事故隐患排查工作,对隐患进行分析评估,确定隐患等级,登记建档,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发生变更或有新的公布,以及企业操作条件或工艺改变,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建设,相关方进入、撤出或改变,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有新的认识,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的,应及时组织隐患排查。

帮助企业隐患排查前制定排查方案,明确排查的目的、范围,选择合适的排查方法。排查方案应依据: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设计规范、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等。

企业隐患排查的范围包括所有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场所、环境、人员、设备设施和活动。帮助企业根据安全生产的需要和特点,采用综合检查、专业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日常检查等方式进行隐患排查管理。

8.2隐患治理

帮助企业根据隐患排查的结果,制定隐患治理方案,对隐患及时进行治理。隐患治理方案包括目标和任务、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机构和人员、时限和要求。重大事故隐患在治理前应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并制定应急预案。隐患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教育措施、防护措施和应急措施。治理完成后,对治理情况进行验证和效果评估。

8.3预测预警

帮助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状况及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运用定量的安全生产预测预警技术,建立体现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及发展趋势的预警指数系统。

9.危险点监控管理

9.1辨识与评估

帮助企业依据有关标准对本单位的危险设施或场所进行危险点辨识与安全评估。

危险点的分类:危险点一般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大类。作业环境和设备系统方面存在的危险点多属静态危险点。这类危险点大多是由于涉及不完善或制造和安装检修质量不良造成的,比较明显直观,不整改无法消除,并对施工作业产生长期影响。行为方面的危险点多属动态危险点。这类危险点一般不够明显,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外部条件的变化才出现。

危险点不应局限在人身安全方面,应该做到人身、电网和设备安全并重。危险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是静态危险点,在此时是危险点,在彼时不一定是危险点;有的此时不时危险点,在彼时由于条件的变化可能成为危险点。动态危险点更是如此。所以对危险点的控制应是动态的。应该不断调整控制思路和方法,积极探索危险点的变化规律及时加以捕捉,适时地准确进行控制。

9.2登记建档与备案

帮助企业当对确认的危险点及时登记建档,并按规定备案。

9.3在线监控与管理

帮助企业依据国家有关要求,建立健全危险点动态监控和预警体系,对危险点建立在线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提高企业运行的本质安全化水平。

10职业健康管理

10.1职业健康管理

帮助企业按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职业健康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配备与职业健康保护相适应的设施、工具。

帮助企业定期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进行检测,在检测点设置标识牌予以告知,并将检测结果存入职业健康档案。

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危害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应设置报警装置,制定应急预案,配置现场急救用品、设备,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各种防护器具应定点存放在安全、便于取用的地方,并有专人负责保管,定期校验和维护。

帮助企业对现场急救用品、设备和防护用品进行经常性的检维修,定期检测其性能,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

10.2职业危害告知和警示

帮助企业与从业人员订立劳动合同时,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和防护措施如实告知从业人员,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帮助企业采用有效的方式对从业人员及相关方进行宣传,使其了解生产过程中的职业危害、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降低或消除危害后果。

对存在严重职业危害的作业岗位,应按照gbz158要求设置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载明职业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和应急救治措施。

10.3职业危害申报

帮助企业按规定,及时、如实向当地主管部门申报生产过程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并依法接受其监督。

11应急管理与救援

11.1应急机构和队伍管理

帮助企业按规定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

帮助企业建立与本单位安全生产特点相适应的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或指定专兼职应急救援人员,并组织训练;无需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的,可与附近具备专业资质的应急救援队伍签订服务协议。

11.2应急预案编制与管理

帮助企业按规定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针对重点作业岗位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或措施,形成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

应急预案应根据有关规定报当地主管部门备案,并通报有关应急协作单位。

应急预案应定期评审,并根据评审结果或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修订和完善。

实现企业预案的数字化管理,对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和处置方案实现分类、分级管理。

11.3应急设施、装备、物资管理

帮助企业按规定建立应急设施,配备应急装备,储备应急物资管理台账,并实现物资的日常检查、维护、保养工作情况的动态管理,确保其完好、可靠。

11.4应急演练管理

帮助企业定制组织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制定演练计划并实施计划管理,并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改进应急管理工作。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事故模拟仿真技术,开发和实现电力企业各类重大事故灾难的桌面推演,实现企业应急演练模式的变革,提高演练效果。

11.5事故处置与救援

企业发生事故后,辅助企业科学的启动相关级别的应急预案,生成相关应急方案,辅助企业科学的开展事故应急处置和救援,降低事故的损失。

12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管理

12.1事故报告

企业发生事故后,能够通过系统按规定及时向上级单位、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报告,并对事故现场及有关证据进行记录管理。必要时向相关单位和人员通报。

12.2事故调查和处理

企业一旦发生事故后,系统帮助快速成立事故调查组,明确其职责与权限,进行事故调查或配合上级部门的事故调查。事故调查查明的事故发生的时间、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等情况进行归档管理。系统帮助事故调查组根据有关证据、资料,分析事故的直接、间接原因和事故责任,对提出的整改措施和处理建议进行管理,并编制事故调查报告并归档。

帮助企业实施对事故和未遂要按照“事故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原则,依据《电业生产事故调查规程》,对照《安全生产奖惩规定》,严肃处理。倡导“安全生产得之于严、失之于宽”,营造“从严要求,从严考核”的安全管理氛围。

13标准化考评管理

13.1绩效评定

帮助企业每年定期(如企业发生死亡事故等)对本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实施情况进行评定,验证各项安全生产制度措施在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检查安全生产工作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

评定后生成正式文件,并可打印报送向所有部门、所属单位和从业人员通报,作为年度考评的重要依据。

13.2持续改进

帮助企业根据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评定结果和安全生产预警指数系统所反映的趋势,对安全生产目标、指标、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进行修改完善,持续改进,对所有改进过程及文档进行记录管理,不断提高安全绩效。

第10篇 电力业内网安全管理发展趋势解决方案

电力行业的内网结构复杂、应用系统众多,网络和应用系统的运维消耗了管理人员相当的精力。然而,根据统计发现,企业内网和应用系统发生故障的原因很少是由于网络设备和应用系统自身的问题,更多的是因为企业内网的其它安全因素导致,如病毒爆发、资源滥用、恶意接入、用户误操作等。而这些安全因素,则几乎全部来源于用户终端计算机。因此,企业内网和应用系统的维护管理不是独立的,应该从内网安全管理的全局出发,从事故发生的根源开始,对内网安全进行通盘考虑。

近年来,电力行业信息化>发展迅速,无论是发电企业 业>还是电网 公司,企业内部网络和各类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建设已经逐步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防护措施逐渐成熟。可以说,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已经从“建设时期”进入了“维护和管理时期”。如何使信息化“建设时期”的投入转化为企业真正的生产力,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当前电力行业各企业普遍关心并努力解决的问题之一。

电力行业的内网结构复杂、应用系统众多,网络和应用系统的运维消耗了管理人员相当的精力。然而,根据统计发现,企业内网和应用系统发生故障的原因很少是由于网络设备和应用系统自身的问题,更多的是因为企业内网的其它安全因素导致,如病毒爆发、资源滥用、恶意接入、用户误操作等。而这些安全因素,则几乎全部来源于用户终端计算机。因此,企业内网和应用系统的维护管理不是独立的,应该从内网安全管理的全局出发,从事故发生的根源开始,对内网安全进行通盘考虑。

内网安全管理面临的问题

当前电力行业内网安全管理面临不少问题,其中如何有效地对内网终端计算机进行管理,困扰了相当多的it管理人员。这些问题可分为如下几类:

1) 终端计算机的安全加固

尽管多数电力企业对终端计算机的安全加固已经采取了部分安全措施,例如安装了防病毒软件和个人防火墙软件,甚至部署了漏洞扫描系统定期对终端计算机进行漏洞扫描,督促用户及时更新操作系统补丁。但是,这些努力措施却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首先,企业管理者不能保证所有的终端用户都安装了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软件;其次,即便安装了这些防护软件,用户也常常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及时更新病毒库,也不知道如何正确配置防火墙策略;另外,系统漏洞扫描虽然可以获得终端计算机的补丁缺失情况,但是却缺乏有效的补丁安装手段。所有这些因素,均导致终端计算机的安全无法保障。

2) 终端计算机的接入控制

电力行业企业一般来说都属于大中型企业,内网计算机数量众多。it管理人员很难统计内网计算机的确切数量,也无法区分哪些是内网授权使用的计算机,哪些是外来的非授权使用的计算机。这种状况下,很难控制外来人员随意的计算机接入。很容易导致企业内网机密信息的泄漏,往往等泄密事件发生了,却还无法判断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出了差错。

另外,对于内网授权使用的计算机,任何一台感染了病毒和木马,it管理人员也无法及时定位和自动阻断该计算机的破坏行为。往往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判断和定位该计算机,然后再通过手动的方式断网。对安全强度差的终端计算机缺乏有效的安全状态检测和内网接入控制,是it管理人员比较头疼的问题之一。

3) 终端计算机的行为监控

在电力行业中,内网的建设和使用的确为企业提供了效率增长的工具,但是部分企业却发现恰恰正是由于内网的使用,反而导致部分员工的工作效率成倍下降。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员工经常利用终端计算机进行与业务无关的互联网访问、文件下载、网络聊天、玩计算机游戏。看电影等。首先,这些用户行为给企业造成了生产力损失,降低了工作效率;其次,员工对互联网的过渡访问会占用企业极大的网络带宽,给正常用户的网络使用造成冲击;另外,上网会增加终端计算机感染病毒和木马的可能性,给内网带来新的安全隐患 和风险。因此,如何规范员工的终端计算机使用,并对其行为进行控制,给it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课题。

4) 终端计算机的配置管理

对于电力行业庞大的企业网络和众多的终端计算机,依靠传统的资产登记管理办法,根本无法做到对计算机配置信息的准确掌握,对计算机配置的变化也无法及时跟踪。例如,要准确掌握每台计算机的软硬件配置信息,通过手工方式将是非常耗时和繁琐的工作。要想实时并准确地掌握内网终端计算机的配置状况与配置变更状况,必须通过技术手段和工具来辅助实现,才能有效节省成本和资源,提高内网管理的效率。

5) 终端计算机的远程维护

对于网络规模普遍较大的电力企业来说,终端计算机的数量众多,it管理人员无法实时掌握每台终端计算机的运行状态。当终端计算机出现故障需要维护时,it管理人员如果采用现场维护的方式,一方面增加了人力成本,另外由于人力资源有限,也无法保证维护的及时性。如何实时监视终端计算机的运行状况,并且方便地对终端计算机进行远程维护,是it管理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内网安全管理解决方案

针对以上几类it管理人员面临的终端计算机管理问题,随着近年来网络安全焦点从互联网向企业内网的转移,电力行业部分企业也采取了一些终端管理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和it管理人员技术水平的提升,电力行业对内网终端计算机的管理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符合本行业特点的内网安全管理解决方案。在探索内网安全管理解决方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需求趋势。

1) 安全加固解决方案

对终端计算机的安全加固可采取的措施有:补丁管理、防病毒软件监测、主机防火墙。这些措施均增强了终端计算机的安全性和健壮性。

补丁管理

通过补丁管理,能够对内网终端计算机缺失补丁进行定期检测和自动安装与更新,保证系统与软件缺陷一经发现便可及时修补。通过补丁分发管理,大大减少了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漏洞被利用所造成的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同时,it管理人员还可以实时统计当前各终端计算机的补丁缺失情况、补丁安装情况以及补丁安装的进度等,得到全网的终端计算机补丁安装快照。方便了对补丁分发过程的监控。

防病毒软件监测

通过防病毒软件监测,可以判断终端计算机是否安装了防病毒软件、防病毒软件运行是否正常以及病毒库是否保持最新等情况。如果以上几条不满足设定的策略要求,监测系统可以向it管理人员发送报警信息。另外,监测系统还可阻断终端计算机的内网接入和内网访问,确保易被感染的终端计算机无法使用内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转发.分享

第11篇 电厂压力管道安全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

0. 引言

主蒸汽管道、主给水管道等压力管道是火力发电厂设备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的安全性不但关系到电厂企业能否长周期正常安全生产,更关系到人民生命与财产。但由于种种原因过去电厂对压力管道安全管理的不够重视,导致压力管道事故时有发生,根据国家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局对历年来200起各种压力管道事故原因的统计分析表明:管理问题占32.6%,管子与管件质量问题占27.3%,安装问题占18%(其中焊接问题占88.6%),设计问题占11%,腐蚀问题占10.6%。由统计数字可见,设计、制造、安装和使用等环节都有可能造成压力管道事故。为提高压力管道运行的安全性,加强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与检察,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国电公司相继颁发了有关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与检察管理规定(国家技术监督局《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与监察规定》和《在用工业管道检验规程》(征求意见稿)、国家电力行业标准《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监察规程》dl612-1996、《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检验规程》dl647-1998、《火力发电厂金属技术监督规程》、浙江省电力公司《火力发电厂热力系统压力管道安全管理办法》),并准备2003年开始实施类似与压力容器的使用登记制度。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尚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国内大部分电厂尚未建立图文并茂的压力管道安全管理台帐,原始技术资料遗失严重,压力管道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十分薄弱。

2)  压力管道技术信息多,依靠传统的手工方法管理技术信息,不仅技术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量很大,而且不便于修改、统计分析和制作报表。

3)  由于电厂热力系统压力管道的走向较复杂,现场空间距离大,而且附件多而分布散,因此,缺乏单线立体图形象化管理手段,管理起来很不方便。

4)  高温下运行材料的退化行为及原始施工缺陷(如:焊接缺陷等)是导致电厂压力管道失效的最主要的原因,目前对材料蠕变与腐蚀状况及其趋势预测分析不够,不能充分地为电厂生产安全运行服务。

5)  支吊架、阀门等压力管道安全附件的日常检查不够正常,技术信息记录缺乏。

6)  电力公司安全检察部门无法及时了解各电厂压力管道的安全管理、检测、检修及缺陷情况,制定和实施针对性措施,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与检察力度有待加强。

针对上述问题电厂压力管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提高我国电厂压力管道安全管理水平,使压力管道安全管理系统化、形象化、科学化和定量化,为管道的检修与更换提供可靠而科学的技术依据, 同时也可使管道管理工程师从大量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 并为压力管道安全使用登记做好技术准备,研制了电厂压力管道安全管理系统软件。

电厂压力管道安全管理系统以国家技术监督局《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与监察规定》为管理总体原则,以国家电力行业标准《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监察规程》dl612-1996、《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检验规程》dl647-1998、《火力发电厂金属技术监督规程》(简称为《规程》),以及《火力发电厂热力系统压力管道安全管理办法》等有关压力管道安全监察与管理法规为压力管道安全管理指导原则,结合我国火力发电厂压力管道安全管理实践而研制开发成功,拥有电厂在役压力管道管理所需的全部功能,主要包括:管道基本技术信息管理、管道分类统计信息、管道检测计划制作、管道检测实施记录、管道超标缺陷返修、管道标准信息查询等功能模块组成,此外,还配有压力管道空视图绘制系统支持管道空视图的编辑、修改和显示。

本系统现已被国电宁波北仑电厂、长兴电厂和华电杭州半山电厂等企业成功应用。管理系统为多用户网络版应用软件,采用先进的多层应用程序结构,并采用b/s与c/s相结合的形式;管理系统以windows nt为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98或以上版本为客户端计算机操作系统,oracle为后台数据库。系统图文并茂,采用纯中文菜单式界面,每一功能都有较好的提示,本文将详细介绍系统使用与维护方法。

1. 压力管道安全管理系统的管理模式与系统设计

1.1 压力管道管理安全管理模式确定

1.1.1 压力管道管理安全管理模式确定的原则

本压力管道安全图文管理系统安全管理模式确定的原则:其一符合国家有关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与监察的法规与文件要求;其二符合公司压力管道安全管理工程实际;其三符合压力管道安全科学技术与安全生产管理的原理与方法。

因而,本系统安全管理模式首先以国家技术监督局《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与监察规定》为管理总体原则,以国家电力行业标准《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监察规程》dl612-1996、《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检验规程》dl647-1998、《火力发电厂金属技术监督规程》(简称为《规程》),以及浙江省电力公司《火力发电厂热力系统压力管道安全管理办法》等有关压力管道安全监察与管理法规为压力管道安全管理指导原则。按本系统进行压力管道安全管理将能体现上述法规的精神,同时结合北仑电厂压力管道安全管理实际特点。

1.1.2 压力管道管理内容定义

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与监察规定》、国家电力行业标准《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监察规程》(dl612-1996)、《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检验规程》(dl647-1998)和《火力发电厂金属技术监督规程》等法规精神要求,以及发电厂压力管道安全管理实践,本管理系统的主要管理内容包括:

(1) 管子(直管);

(2) 管件,包括:弯管、弯头、三通、异径管、法兰等;

(3) 管道附件:支吊架、垫片、密封件、紧固件等;

(4) 蠕变监督段和蠕胀测点;

(5) 安全附件及阀门。

涉及的压力管道指,火力发电厂热力系统在役的承压汽水管道,包括:⑴主蒸汽管道及相应母管;⑵再热蒸汽管道;⑶主给水管道及相应母管;⑷导汽管;⑸联络管;⑹下降水管;⑺抽汽管道;⑻旁路管道;⑼供热管道(至加热站);⑽辅助蒸汽管道、吹灰蒸汽管道以及各种自用蒸汽管道;⑾上述管道上各种引出管,如:疏放水管、取样管、仪表管;⑿连续排污管道、定期排污管道、汽包事故放水管道、加药管道、减温水管道。

1.1.3 系统管理模式

根据电厂压力管道配置特点,本管理系统将压力管道分为若干压力管道基本管理单位进行管理,所谓“压力管道基本管理单位”即有唯一的管道编号,并以此管道编号所属管道空间区域建立安全技术信息档案,包括:管道卡片、管件明细表、管道的焊缝与弯头记录(不同“压力管道基本管理单位”焊缝与弯头编号将从新开始)、焊缝与弯头的安全检测信息、管道检修记录、在线检验记录、静密封记录等;并按此管理单位制作管道检修计划,按《规程》要求,制订压力管道的具体检测项目(如:弯头测厚、蠕胀测量、支吊架全面检查、理化检验等)和检测比例,且保证该条压力管道按《规程》规定进行定期检验。

“压力管道基本管理单位”的划分与编号方法,原则上按电厂建设配管设计时压力管道的划分与编号方法进行。

与此同时,本系统安全管理模式将电厂压力管道的管理分为:专业、机组二个层次。即,每一条压力管道应归属于某一机组或电厂共用工程,而每一专业管理部门则分别管理各机组属于本专业的压力管道,包括压力管道基本技术信息的建立、检验计划制定、检验实施信息编辑输入等。

1.1.4关于压力管道安全图文管理系统的建立过程

一.    确定“压力管道基本管理单位”

本管理系统适用于1.1~1.2节确定的电厂压力管道安全管理范围与管理模式,在建立压力管道安全图文管理系统前,首先要确定“压力管道基本管理单位” (或称一条管道),并按每一条管道的所属管道空间区域建立该压力管道的安全技术信息。“压力管道基本管理单位”的划分与编号命名方法,原则上按电厂建设配管设计时压力管道的划分与编号方法进行。如缺乏资料时,根据压力管道的操作条件、材质、结构参数以及企业管理习惯综合考虑,确定每一条管道的编号方法与管理范围。

二.    压力管道技术资料准备

(1)按每一条压力管道为单位填写其技术档案卡片与管件明细表,并绘制三维管道空视图(如果有管道施工图则直接可用),原则上各压力管道的划分应根据工艺设计时工艺管线编号为准。

(2)压力管道空视图准备时要保证空视图的完整,并与现场实际情况相符,且在图上注明该管道的起止点。

(3)如无现存的管道空视图,可现场测绘,空视图绘制应符合国家标准(可参考《石油化工装置工艺管道安装设计手册》第一篇 设计与计算)

(4)尽可能利用压力管道原始施工或设计资料,一方面可减少资料准备工作量,另一方面避免在填写过程造成笔误。

三.    管理系统技术信息库的建立过程

建议按以下步骤,成批建立管理系统技术数据库:

(1)利用本公司提供的管道空视图绘制系统绘制压力管道空视图,并记录该管道的焊缝记录、弯头记录及其起止点等。注意:在压力管道空视图绘制完时,保存图形文件文件名最好与该管道编号一致,便于在将图形调入数据库时查找。

(2)利用本管理系统管道基本信息编辑界面输入与修改管道技术卡片(所属专业与机组、管道名称、管道编号、类别、起止点、长度、操作介质、压力、温度、焊缝数和弯头数等)、管件明细、焊接记录、弯头明细、管道规定与材质、管道空视图、设计情况、安装情况、防腐、情况保温、气密性试验、耐压试验、密封记录、竣工验收情况、支吊架基本信息、蠕变测点信息等技术信息。注意:管道规格与材质信息、焊缝数量、弯头数量和管道级别必须输入。

(3)将管道空视图调入数据库(详见本系统相应功能操作方式)。

1.2 系统分析与功能设计

按照已确定的压力管道安全管理模式,对压力管道安全图文管理系统的研制进行了详细的系统分析,提出了系统要达到的总体目标与功能,但考虑到本系统的开发已有很好的工作基础,因此,为节约时间,并未按软件工程的要求编写系统分析与功能设计报告,而是在系统总体目标的指导下设计了系统快速原型。本系统几乎包括压力管道安全管理的全部内容,其主要功能目标如下:

(1)      管道基本技术信息管模块  实现所有压力管道技术资料的图文管理,包括:管道单线立体图、管道技术卡片(所属专业与机组、管道名称、管道编号、类别、起止点、长度、操作介质、压力、温度、焊缝数和弯头数等)、管件明细、焊接记录、弯头明细、管道规定与材质、管道空视图、设计情况、安装情况、防腐、情况保温、气密性试验、耐压试验、密封记录、竣工验收情况、支吊架基本信息、蠕变测点信息等技术信息管理功能。以及被更换管道的主要技术信息:管道卡片信息、规格与材质、空视图和明细表等管理功能。

(2)      管道运行信息管理模块  实现管道运行记录和管道事故记录等管理。其中,管道运行历史记录信息数据是用于蠕变测量分析的基础之一,因此,对于要进行蠕变测量的压力管道必须记录管道的运行历史。

(3)      管道检测计划制作模块  按安全管理模式确定的管道定期检测规定制作管道检测计划,其主要功能包括:㈠确定计划检测压力管道;㈡确定管道检修计划检验项目(管道检修内容包括:蠕变测量、焊缝探伤、弯头测厚、支吊架与阻尼器全面检查与调整、三通抽查、硬度测量、金相组织检查、光谱分析、化学成分分析、管件更换和其他检修内容等);㈢设置管道检修计划施工单位;㈣设置管道计划检修具体检测部位(弯头与焊缝),系统将按《规程》检测要求自动确定检测比例及检测部位;㈤检修管件(维修或/与更换)的确定,对于可能需要更换的管件,系统还将自动制作管件备件表;㈥管道检修计划及工作量的统计;㈦管道大修计划表、检修任务书、自动生成的每一待检修管道施工图(含空视图与检测部位)和管道大检修备件表的打印等。并提供了检修计划内容图文对照修改与显示功能。

(4)      检测检修实施记录管理模块  检验、检修实施记录信息的编辑与安全技术信息统计分析,为压力管道的现场管理提出指导性意见,包括:定期检测实施记录的编辑、管道检测状况的查询、管道缺陷及其分布分析查询、管道壁厚测量记录与腐蚀趋势分析、蠕变检测及蠕变趋势分析、在线检查实施记录与统计查询、专项检验与检修实施记录编辑与统计查询、检修与改造实施记录编辑与统计查询等管理功能。

(5)      缺陷返修及问题处理管理模块  记录企业对检测中发现的超标缺陷的处理方法,包括:缺陷返修的焊接工艺、焊条牌号、热处理方法与返修结果等记录,以及主要安全问题处理情况记录与统计查询。

(6)      压力管道安全技术信息综合查询统计模块

(7)  常用技术标准查询模块  常用电厂压力管道技术标准信息查询功能。

1.3 安全管理系统软件的设计

安全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原则

根据本系统的总体功能目标,结合本系统的功能分析进行了软件设计,同时在设计过程进一步完善了系统功能。由于本系统软件开发人员本身就从事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与缺陷安全评定研究与应用推广工作,十分了解管理系统功能要求的每一细节。在管理系统设计中遵循以下原则:

²        严格保证系统数据的完整性与一致性;

²        尽可能方便用户使用,提高用户工作效率;

²        充分考虑多用户网络环境下数据使用的安全性;

²        使系统有较高的运行速度;

²        良好的使用界面,减少用户学习本系统使用的时间;

²        方便系统的维护。

第12篇 浅谈电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应用越来越广泛,与此同时,为了在安全、优质、高效中满足市场需求,集团公司在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常抓不懈的同时,还建立了安全生产和安全监督工作的实效强化机制,作为一名下属公司的主管生产副经理,我在骄傲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想要得到不断的提升,就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查找不足,发现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有针对性的拿出解决方案,为此,我就多年来从事安全生产工作所发现的问题谈以下浅见:

一、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监督管理意识不强 。就公司现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过程分析来看,其监督管理意识不强的思想问题存在于其中,致使安全生产过程中各种问题的频现,有的甚至直接导致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

比如说,在安全生产工作过程中,管理者习惯性的、被动的、针对一些问题进行监督管理,即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才进行一系列的监督和管理,而没有在问题发生前进行预防性的管理,引发这种行为的最终原因就是其监督管理超前意识不强,没有忧患意识,这一问题,直接导致在日常施工中工作负责人和安全监督人员对施工中的危险点考虑不周全,防范措施不全面,不利于总结、落实和完善日常工作中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也使公司安全问题受到了严重威胁,从而引发一些安全生产事件。

二是监督管理过程中人员的监管力度不足、责任心不强。在生产工作中,安全监督行为的严谨程度,直接影响到安全是否到位,而制定完善的监督管理和考核流程,对于安全生产工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各类客户的用电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细化,势必导致我们电力工作在生产、运行中的安全要求日趋复杂,我们也迫切需要更为先进的电力安全监督管理与之相配合。只有强调和巩固对各类生产、运行的监管内容的领会程度,才能提高监管人员自身对各种危险点发展的判断力,从而促进地电系统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措施的完善。

从目前公司的监督和管理整体水平来看,其在整个管理监督过程中没有呈现出人对不断发展、充实的各类监管要求完全掌握的完整性和可扩充性的状态,这种状态导致了安全监督管理措施落实的不到位。比如说未监督到基层工作人员的对事故、事件的真实推演工作,没有进行精密的设计和构建,缺乏规范化的指导和设计并让所有的监管人员熟知其中的道理,也没有根据施工计划或在市场导向性的前提下,进行过监督和管理的深层推演,极大的不利于公司现行的安全生产,直接导致基层安全监督人员在履行监管职能时,无法准确判断事件的发展轨迹,更无法在第一时间及时制止基层施工人员的违章行为,最终导致人身安全事件的发生。

三是监督管理工作缺乏战略化。 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即安全生产缺乏战略化的全盘监督管理,没有做到360度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在进行监督管理的过程中忽视了人对制度化的规范和制度上的规章的执行力,同时也导致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现象的出现,严重的影响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在电力系统的安全生产监督过程中,我们需要在思想上做好进一步的落实和完善战略化方案的准备,使电力安全监督和管理工作能够与安全生产要求相适应。

针对以上安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刻不容缓,只有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丰富安全生产的监察内容,不断提升安全生产的监察力度,才能最大限度的促进我们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不断进步。

二、优化电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是强化安全意识。强化安全意识,对于目前电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来说是一种突破,尤其是针对公司目前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来说,不仅要强化自身的安全生产意识,还要具有较强的监督管理超前意识,要将安全生产的监督工作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来,即根据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具体规定,使安全生产管理意识与安全生产工作切实结合,并不断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提升我们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提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力度,在问题出现之前就能够从主观上引发注意并进行干预和纠正,最终保证安全、可靠,从而促进监督管理工作的完善。

二是完善规章制度。针对公司当前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面对不断出现的新趋势、新问题,缺乏对应贴切的、合理的安全监督管理规章制度这一问题,急需按照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只有在完善的规章制度基础上开展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促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发挥优势作用。在制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章制度的过程中,要突出的体现规划、制定对应监管要求过程的优势,即针对目前不断变化的市场供电需求,统计其所需要的技术要求、工作要求、标准要求等为基础,根据现阶段公司安全生产的具体情况来完善监督制度,从而体现出监管制度的严密性和时代性的特点,进一步保证公司安全生产和监督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三是强化责任监督管理。在安全生产的监督和管理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的落实和完善电力行业的安全监督和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体现出人的责任意识,在整个管理的过程中突出这种责任意识,最终将会带动公司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得到全面的发展和完善。要明确责任,即将监督和管理工作这一责任的形式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这样就能使集体的责任层层具体分解,也能使得每一个监督和管理者能够重视自己的责任,这样就能更好的带动电力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管理,促进电力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得到更好的体现。当然在强化监督管理责任的同时,也要强化过程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体现出责任意识,带动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保持积极的、持续的、切合实际的工作态度,对安全生产进行不断探索和总结,借以寻求一条科学的、完善的监督管理道路,只有这样,才会使我们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发挥优势作用,提升我们电力施工生产中的安全保障性,降低可能存在的安全生产风险,用保障安全的行为,为集团公司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第13篇 客运车辆安全管理的难点及解决对策探析

纵观今年以来的客运车辆事故,死伤人数动辄数十人,现场惨状令人触目惊心,社会影响巨大。特别是2011年10月7日国庆假日最后一天,河南、安徽、天津三省相继发生特大事故,致死56人,震惊全国。为什么在各部门大力整治的背景下,仍出现客运车辆事故频发的势头?为什么交通事故总走不出'车祸-整治-车祸'的怪圈?为什么基层交警心力交瘁却难以让安全形势出现根本改观?笔者认为,在当前我国汽车保有量突破1亿大关的情况下,我们很有必要对我国的汽车文明进行反思,很有必要从客运行业的经营方式探寻深层次的原因,很有必要从内因外因相互作用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方法和措施的科学性。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看法,供同志们参考。

一、客运车事故频发的原因及管理难点分析

客运车事故形态千差万别,每一起事故都有其特点,但从'人、车、路、环境'四要素来分析,我们可以把事故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按照唯物辨证法的观点,'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人'和'车'是内因,'路'和'环境'是外因。客运车事故绝大多数情况下客运企业的因素、驾驶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是根本原因。公安交警所做的许多工作都是为了提升驾驶员安全意识,防止其疲劳驾驶、违法停车,从而达到预防事故的目的。如果不从加强企业自律,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提高驾驶员素质的方向去努力,单靠路面严管重罚去解决客运安全问题是不现实的。从内外因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客运车管理存在哪些难点呢?

(一)客运企业现行的经营方式导致大量车辆脱离企业监管,从根本上造成了安全形势的恶化。笔者将这一点总结为'经营方式决定安全形势',近期连续发生的恶性事故是经营方式导致的安全隐患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由于历史原因和制度设计缺陷等因素影响,当前客运公司大量的挂靠车、承包车与客运公司的关系仅限于一纸合同,客运企业对名下车辆根本无力制约。车辆的控制权实际上完全控制在经营业主手中,其车辆保养、上下乘客、线路选择、司机安排等完全由业主一手操办。而经营业主往往是个人、家庭或者联营车队,其关心的是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如何让这一趟装满客人,如何逃避检查和处罚。特别是在暑运、春运、国庆这样的客运高峰时期,在利润的刺激之下,驾驶员为提高效率,满负荷运转,将乘客的生命置于'疯狂的车轮'之上。这样,客车企业对车辆的制约基本丧失。笔者曾带着《湖北经视》的记者走访某县汽运公司,该公司没有一辆自有车辆,长途客运车业主自搭售票台,自上乘客,对安全经理视而不见。这也是企业对车辆脱管的真实写照。另外,当前的旅游客运公司大量采取挂靠、联营的形式经营,其营运大体上处于脱管失控状态,仅在湖北省就已经造成了'7.4'、'10.1'两起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交通事故,我们应当从宏观的层面考虑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旅游客车的经营方式。

(二)客运驾驶人从业资格的低门槛导致大量交通道德素质低下的'冒险者'掌握客运车的方向盘,严重威胁公共交通安全。客运行业是高危行业,其从业人员理应有严格的准入门槛,特别是安全驾驶的意识、文明礼让的素质、驾驶技能、安全记录,但我们在现实中看到,不少素质低下的驾驶人把握着客运车的方向盘,驾车打手机、超速、争道抢行、冒险超车、违停上下乘客,有时甚至帮忙拉客揽客。在这个行业,评价一个优秀驾驶员的标准往往不是安全意识有多高,而是抢客快,装客多,不误班。老老实实按部就班驾驶的司机往往被经营业主所唾弃,因为他不能让业主获得更大的利益。更要命的是,许多驾驶员本身就是经营业主,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劣币驱逐良币,安全第一,守法经营难以维计,为了生存和发展,如同被绑上一辆飞驰的战车,不得不随大流放弃安全,追逐利润,否则就会被残酷的社会竞争所淘汰。

(三)企业安全投入不足让本来可以发现的安全隐患、苗头和征兆被放过,最终导致发生事故。客运行业引入自由竞争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大大提高了效率,但这种模式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安全问题。客运企业、经营业主对利润的追求减少了安全管理的投入,压缩了安全管理的空间。为节约成本,该换的轮胎不换,该修的机械故障不修,该构置的安检器材不购置,强制安装的gps定位监控系统不维护、不使用。必然导致大量的安全隐患上路,发生事故自然就难以避免。笔者曾到某县客运站检查安全防范工作,站方人员为了说明对危险品进行了检查,竟派几名工作人员在检查组面前拦住乘客用手摸几下行李,而另一侧则大门洞开,乘客随意进出。这种'捏住鼻子哄眼睛'的做法让人无语。询问原因,他们根本就没钱购买安检器材。另外,在很多客运公司,安全管理部门处于可有可无的弱势地位,经费少,权力小,领导不重视,事故防范的能力极为有限。不少公司的安全经理更多的时候是在发生事故之后去处理善后。

(四)老套的管理制度难以堵住比比皆是的安全漏洞和常发多发的安全隐患。随着通讯技术的发达,信息传递变得异常便捷,长途客运车为拉生意,四处散发小卡片。各种小广告遍布乡镇村落,有出行需求的人们只需一个电话预约,在居所附近公路上等候即可顺利上车,而且票价比客运站要便宜得多,因此站外上客现象是遍地开花,比比皆是。这种形势下,怎么防止危险品上车?怎么防止超员营运?怎样落实监管措施?尽管我们有很多制度,有很多'安全关',但实际上,很多制度不切实际,不适应形势,而且往往是不同部门制定的管理制度相互矛盾,'安全关'关关不严,漏洞百出,结果执行起来制度是形同虚设。以高速公路违停上下客为例,交警从《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角度禁止所有机动车违停,往往劝客运车驾驶员到收费站外或服务区停车;而交通运管部门根据运管法规禁止客车中途上下乘客,但现实中要下车的乘客已经到了目的地,怎么办?只能是偷偷摸摸在高速公路主道上违停上下乘客,这样又造成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现有的客运管理制度如果不创新变革,不与时俱进,不破旧立新,很难改变当前混乱的客运市场秩序,很难从根本上消除交通事故隐患。如大量存在的'地下客运站'问题、旅游车非法经营问题、站外揽客问题、客运车挂靠问题、客车载货问题、超长客运线路审批问题,都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

二、预防客运车辆事故的对策探析

德国人帕布斯.海恩从飞机飞行安全事故的角度分析提出了'海恩法则',又称'事故法则'。他认为:一起重大的飞行安全事故背后有29个事故征兆,每个征兆后面又有300个事故苗头,每个事故苗头后面还有1000个事故隐患。事故的发生看似偶然,实际上是各种不安全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交警部门提出'事故可防,事故必防'是有科学依据的,但怎么防?笔者认为还是应当从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入手,从消除客运车事故隐患的角度去防,既不能过分夸大交警路面监管的作用,又不能消极应对,无所作为。

(一)借鉴山西煤矿改革经验,禁止各种形式的承包挂靠经营,彻底改变客运车辆实际上的个体经营模式。前几年山西矿乱不断,国家下决心将大量小煤矿兼并重组,加大安全投入,规范安全管理制度,让安全形势出现极大改观。笔者认为,客运车辆管理可以借鉴这一做法,从经营方式上动刀。'一车乘客交给你,分分秒秒莫儿戏',这是2010年交通安全宣传标语征集活动中一位群众创作的,反映了群众的心声。笔者认为,从制度设计层面应当将乘客的生命安全交给负责任的公司去维护和保障。名为公司实则个体的经营方式无异于打了'潘多拉'盒子,将几十条人命交给这样的经营者是靠不住的,在安全和利润面前,个体的经营者永远只会把后者放在第一位。尽管国务院、交通运输部于2004年至2005年明令禁止客运车挂靠经营,许多省市对挂靠现象进行了清理,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清理很不彻底。挂靠经营方式仍大量存在,许多不过是'挂靠协议'改为了'联营协议',换汤不换药,实质并没有丝毫改变。这种形势下,必然形成'车祸-整治-车祸'的怪圈,政府部门的整治往往只到企业层面,而企业又支配不了客运车辆。整治之风过后,该怎样还怎样,一切照旧,事故照发。因此,要以极大的决心和勇气向挂靠经营开刀,让客运企业不仅仅是车辆的所有者,也是真真正正的经营者。笔者认为政策层面可以分两步走,首先颁布禁令,禁止产生新的挂靠现象;其次是对现有的经营业主可以将其车辆以作价入股的方式享受财产性权益,定期分红,逐步令其退出客车的经营。

(二)探索旅游客车管理方式,固定景点,固定线路,禁止跨省营运,禁止从事旅游客运之外的普通客运业务。近年来,旅游客车的脱管失控尤其严重,今年湖北发生的三起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就有两起是旅游客车,教训深刻。这些车辆比普通公路客运公司的车辆管理更为松散,且没有固定线路,其营运完全是由经营业主负责,往往是一个司机一个售票员一辆车,向'地下客运站'揽客非法营运。以'7.4'事故为例,武汉海龙旅游客运有限责任公司车辆非法从事跨省长途普通客运,从广州至湖北天门市,在高速公路违法占道停车,被后方货车撞上,致26人死亡。事故发生后,公司居然不知道车辆去向。如果对旅游客车活动范围不加限制,极有可能再酿惨剧。笔者认为,首先旅游客运企业设置不应当过多过滥,一辆客车的经营范围至少应当限制在省内。同一样客车应当固定若干个景点,不能总往路况不熟的路段跑。因为只有长期行驶同一线路,对线形、路况、环境比较熟悉,出事故的机率才会大大降低。

(三)停止超长客运线路审批,杜绝疲劳驾驶现象。超长的客运班线审批,是造成客车驾驶员疲劳驾驶和车辆安全隐患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在美国,长途客运采取的是把旅客一站一站地送至远方,这种'接力棒'模式的好处是可以让驾驶人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助于预防疲劳驾驶,同时对车辆的保养和隐患的排除也有好处。而我国的长途车线路往往是几百公里,上千公里,驾驶员长途驾驶,得不到很好的休息,车辆则是夜以继日,得不到及时的检修和保养,隐患突出,往往造成恶性事故。因此,笔者认为,与其推行'长途客车凌晨2时至5时禁行',不如改革长途客车营运线路设计,禁止审批八百公里以上的班线,这将大大降低疲劳驾驶现象发生的机率。这一措施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都比较强,应当尽快推广。

(四)提高客运行业准入门槛,实行一定程度的垄断经营,保障企业强化安全投入。自由竞争的市场准入机制的确实现了公平和效率,但作为一个高度危险的行业,这种模式往往又容易降低安全投入,忽视交通安全,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我国的客运经营体制经历了'国营-承包-挂靠'的发展历程,提高了效率,促进了公平,却失去了安全,并不是一条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德国,交通运输行业是垄断经营,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高,从业人员素质要求严,经营的安全投入高,企业垄断经营的利润为安全投入提供了保障。让大型客运企业在gps监控、安全设施、安全监管上加大投入,同时给予其垄断经营地位,确保其不致亏损,能够健康营运,将大大改变交通安全形势。笔者在武当山景区看到,进入景区后游客上山使用的大巴由景区指定的公司提供,其他公司的大巴禁止上山,这种垄断经营确保了交通安全。这种模式如果推广到全省,让全省旅游客车由一到两家大型旅游客运公司垄断经营,固定其景点、线路,那么旅游车安全事故频发的局面必然会得到有效遏制。

(五)强化公安机关省际卡口建设,通过严格的监管减少和杜绝交通安全隐患。客车在高速公路上的交通违法行为是事故隐患的表象,而这些表象的根源在于客运企业、经营业主及客车驾驶员。公安交管部门外在监管可以促使企业、经营业主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将外在的压力内化为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动力。因此,公安交管部门路途的监管要按照'海恩法则',重在消除事故隐患。笔者认为,高速公路省际卡口是车流进出的'总阀门',应当建设检查站,严查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发现制止各种安全隐患,让卡口发挥'护城河'、'过滤'作用,为客运交通安全筑起防护屏障。最近,公安部交管局专门发文要求加强省际交通安全服务站的检查登记工作,就是为了及时发现纠正事故隐患。为了让检查登记更高效,笔者认为应当加大投入,配备必要的安检设施,改建扩建检查场地,真正把省际交通安全服务站打造成发现纠正交通安全隐患的战斗堡垒。

总之,客运安全涉及方方面面,惨烈的车祸由各种隐患积累而来,客运安全面临的困扰是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没有人愿意发生事故,包括广大客运驾驶员和经营业主,但如何从宏观上构建客运行业健康安全发展的机制,需要付出智慧、心血和勇气去改革现有的业态,为客车驾驶员创造一个按部就班安心驾车的工作环境,让他们不用心力交瘁考虑怎样揽客,怎样躲交警,而是有尊严地作为一个专业的司机而工作。要做到这一点,唯有按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内因入手,调整产业结构、理顺利益关系,规范运营秩序,调整经营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客运企业对所属车辆脱管失控的问题。

第14篇 电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解决方案

电力生产的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安全生产在电力企业中的重要性。为了确保安全生产,新中国的电力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与总结,已形成了一整套则规范的管理模式与制度,并且还在不断地探索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然而,电力生产事故仍时有发生,人员责任事故仍屡禁不止。

因此,电力企业必须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提高本质安全化水平,须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隐患排查治理为基础,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减少事故发生,保障人身安全健康,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系统帮助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实现“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动态循环的模式,依据方案,结合自身特点,建立并保持安全生产标准化系统;通过自我检查、自我纠正和自我完善,建立安全绩效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1、安全生产目标管理

企业根据自身安全生产实际,制定总体和年度安全生产目标。按照所属基层单位和部门在生产经营中的职能,制定安全生产指标和考核办法,并对各级和个人的安全生产目标实施动态管理和评估分析。

2、安全组织机构管理

帮助企业按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系统实施对企业的各级安全管理机构及安全管理人员的情况进行登记和管理。同事,系统对企业各级单位、部门和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情况进行管理。

3、安全生产投入管理

帮助企业建立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完善和改进安全生产条件,按规定提取安全费用,专项用于安全生产,并建立安全费用台账,实现安全生产投入动态管理和使用效益评估分析。

4、安全法规与制度管理

4.1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管理

系统帮助企业建立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制度,明确主管部门,确定获取的渠道、方式,及时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企业各职能部门能够及时识别和获取本部门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并跟踪、掌握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修订情况,及时提供给企业内负责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主管部门汇总。

帮助企业将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其他要求及时、高效的传达给从业人员。

帮助企业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并将相关要求及时转化为本单位的规章制度,贯彻到各项工作中。

4.2规章制度管理

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及时、高效的传达到相关工作岗位,规范从业人员的生产作业行为。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至少应包含下列内容:安全生产职责、安全生产投入、文件和档案管理、隐患排查与治理、安全教育培训、特种作业人员管理、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管理、生产设备设施验收管理、生产设备设施报废管理、施工和检维修安全管理、危险物品及危险点管理、作业安全管理、相关方及外用工管理,职业健康管理、防护用品管理,应急管理,事故管理等。

4.3操作规程管理

帮助企业根据生产特点,编制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并通过系统快速、准确、高效的分发到相关岗位。

4.4评估管理

帮助企业每年定期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对评估后的新版本资料能够准确的、及时传达给对应部门和相关人员。

4.5修订管理

帮助企业根据评估情况、安全检查反馈的问题、生产安全事故案例、绩效评定结果等,对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修订,确保其有效和适用,保证每个岗位所使用的为最新有效版本。

4.6文件和档案管理

帮助企业严格执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制度,确保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编制、使用、评审、修订的效力。帮助企业建立主要安全生产过程、事件、活动、检查的安全记录档案,并加强对安全记录的有效管理。

5、安全教育与培训管理

5.1教育培训管理

帮助企业安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按规定及岗位需要,定期识别安全教育培训需求,制定、实施安全教育培训计划,提供相应的资源保证。做好安全教育培训记录,建立安全教育培训档案,实施分级管理,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

帮助企业建立分层次、分对象、分岗位、分工种、有针对性地的安全教育和培训管理体系,提高安全培训和教育投入的效益。

5.2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教育培训管理

对企业的的所有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情况进行登记建档管理,对人员资格证书进行动态管理,对证书有效性进行动态预警。

5.3操作岗位人员教育培训管理

帮助企业对操作岗位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使其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确认其能力符合岗位要求。包括新入厂(矿)人员在上岗的厂(矿)、车间(工段、区、队)、班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管理;以及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设施投入使用前,对有关操作岗位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管理;操作岗位人员转岗、离岗一年以上重新上岗者,进行车间(工段)、班组安全教育培训管理;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情况管理,以及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的动态管理。

5.4其他人员教育培训管理

帮助企业对相关方的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作业人员进入作业现场前,由作业现场所在单位对其进行进入现场前的安全教育培训,帮助企业对外来参观、学习等人员进行有关安全规定、可能接触到的危害及应急知识的教育和告知。

5.5安全文化建设管理

帮助企业通过安全文化建设,促进安全生产工作。帮助企业采取多种形式的安全文化活动,引导全体从业人员的安全态度和安全行为,逐步形成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共同遵守、带有本单位特点的安全价值观,实现法律和政府监管要求之上的安全自我约束,保障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持续提高。

帮助企业注重企业文化的引导作用,在坚持“重惩处”的同时,坚持“管理、伦理、法理”并重的人性化教育,实行自主管理、民主管理。公司领导深入班组,与一线职工座谈讨论,组织“车间一把手谈安全”、“我为企业安全献一计”等活动;工会组织召开职工家属座谈会,生产车间开展 “双无”(党员身边无违章、党员身边无事故)建功活动,实施异常、障碍“说清楚”和公示制度。帮助企业编写《安全文化手册》、《“三德”规范》,拍摄《心系安全 甘做卫士》录像片等手段,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构筑求真务实、争先创优、恪尽职守的工作风气和安全氛围,使职工安全生产的自觉性有了很大提高,逐渐形成了全员抓安全的“大安全”格局。

6、生产设备设施安全管理

6.1生产设备设施建设

企业建设项目的所有设备设施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安全设备设施应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帮助企业按规定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总体开工方案、开工前安全条件确认和竣工验收等阶段进行规范管理。

生产设备设施变更应执行变更管理制度,履行变更程序,并对变更的全过程进行隐患控制。

6.2设备设施运行管理

帮助企业对生产设备设施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所有设备的基本情况及安全管理台账,保证其安全运行。帮助企业对各种安全设备设施,建立台账,定期检维修,对安全设备设施应制定检维修计划。

帮助企业编制设备设施检维修前应制定方案。检维修方案包含作业行为分析和控制措施,检维修过程中应执行隐患控制措施并进行监督检查。对安全设备设施的拆除、挪用或弃置、检维修、复原等过程实施动态管理。系统帮助企业实现以下工作目标:

①、以缺陷管理为中心加强设备管理。要应用好红外测温及成熟的在线监测和信息管理系统等技术手段,掌握设备运行状况,及时消除设备隐患

②、提高设备的检修质量。合理安排输变配电设备检修计划,做到“应修必修,修必修好”。加强设备检修管理,稳步推进输变配电设备状态检修,建立健全输电线路设备状态评估办法。

③、改善设备性能。增加和完善保证安全的技术手段,加快老旧变电站、输电线路的改造,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和安全稳定水平,提高供电可靠性。

④、加强监测与跟踪。对一时难以消除的设备隐患,加强监测和跟踪,制定完善的应对预案,采取果断措施,不能存在有任何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

⑤加强设备的运行管理。根据电网迎峰度夏、防洪、防汛等特殊时期保供电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电网设备各个时期的运行管理,对重要输电通道、枢纽变电站定期巡视,重点检查。

6.3新设备设施验收及旧设备拆除、报废管理

对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拆除和报废等环节,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实施动态管理。

帮助企业执行生产设备设施到货验收和报废管理制度,确保使用质量合格、设计符合要求的生产设备设施。拆除的生产设备设施按规定进行处置。拆除的生产设备设施涉及到危险物品的,帮助制定危险物品处置方案和应急措施,并对组织实施过程进行动态管理。

7、作业安全管理

7.1生产现场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管理

帮助企业加强生产现场安全管理和生产过程的控制。对生产过程及物料、设备设施、器材、通道、作业环境等存在的隐患,应进行分析和控制。对动火作业、受限空间内作业、临时用电作业、高处作业等危险性较高的作业活动实施作业许可管理,严格履行审批手续。作业许可证应包含危害因素分析和安全措施等内容。

企业进行爆破、吊装等危险作业时,应当安排专人进行现场安全管理,确保安全规程的遵守和安全措施的落实。

7.2作业行为管理

帮助企业加强生产作业行为的安全管理。对作业行为隐患、设备设施使用隐患、工艺技术隐患等进行分析,采取控制措施。

虽然企业安全生产机制已比较健全,各级的安全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加强,但是,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部分车间的安全管理工作滞后于安全生产的新形势,部分生产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安全作业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造成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时有发生。针对这些问题,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提倡“从我做起,决不违章”,营造创建“无违章企业”的良好氛围;坚持推行规范化管理,实施安全生产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深入开展“三个明白、三个严格、一个视同”(即明白检修任务,明白危险点,明白安全防范措施;严格三大措施管理,严格查禁违章,严格责任追究;不明白工作任务、危险点和安全防范措施都视同违章)活动。

7.3警示标志管理

帮助企业根据作业场所的实际情况,按照gb2894及企业内部规定,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作业场所和设备设施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进行危险提示、警示,告知危险的种类、后果及应急措施等。

帮助企业在设备设施检维修、施工、吊装等作业现场设置警戒区域和警示标志,在检维修现场的坑、井、洼、沟、陡坡等场所设置围栏和警示标志。

7.4相关方管理

帮助企业执行承包商、供应商等相关方管理制度,对其资格预审、选择、服务前准备、作业过程、提供的产品、技术服务、表现评估、续用等进行管理。

帮助企业建立合格相关方的名录和档案,根据服务作业行为定期识别服务行为风险,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帮助企业对进入同一作业区的相关方进行统一安全管理。

线路施工、检修、急修的大部分工作由外包队伍所承担,部分外包队伍安全质量管理水平不高,人员技术素质低,流动大,违章作业习以为常。个别车间重用工、轻管理,甚至对未经安全技术培训就登杆干活的无证人员全然不知。为规范对外包工程和临时工的安全管理,建立了一个有效运转的管理机构,及时修订外包工程和临时工管理标准,坚持“谁使用、谁管理”和“与正式职工同等管理”的原则,采取现场考评、安全教育和严管重罚相结合的方法,由安质部负责组织对施工单位的“三证”(营业执照、法人代表证、资质证书)进行审查;对施工单位法人代表及施工现场负责人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及安规考试;审查并建立外包工、临时工安全管理档案,对施工队伍进行安全资质审查,施工单位凭《安全审查考核合格证》进场,施工现场负责人凭《安全考核上岗证》上岗。对重大的工程项目进行现场安全考评,对现场施工安全措施的优劣以及现场施工操作过程等进行安全评价、打分、记录,使整个工程的安全管理形成闭式循环,不断得到加强。

7.5变更管理

帮助企业执行变更管理制度,对机构、人员、工艺、技术、设备设施、作业过程及环境等永久性或暂时性的变化进行有计划的控制。变更的实施应履行审批及验收程序,并对变更过程及变更所产生的隐患进行分析和控制。

8.隐患排查和治理管理

8.1隐患排查管理

帮助企业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对人、机、环境及安全管理本质安全化进行量化评估,全面查找安全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和事故隐患,对查评问题进行有效整改,是不断提高设备健康水平、改善施工作业环境、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夯实安全生产基础、确保电网安全供电的重要措施。安全性评价“贵在真实,重在整改”。因此,电力企业要加大对查评问题的整改图谋,要结合大修、改造项目,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费用,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限期完成。对一时不能整改的问题,要加强监视、采取措施,确保可控、在控。同时,要与春季、迎峰度夏、秋夏、冬季安全大检查相结合,并进行持续改进,实现动态、长效管理。

帮助企业组织事故隐患排查工作,对隐患进行分析评估,确定隐患等级,登记建档,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发生变更或有新的公布,以及企业操作条件或工艺改变,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建设,相关方进入、撤出或改变,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有新的认识,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的,应及时组织隐患排查。

帮助企业隐患排查前制定排查方案,明确排查的目的、范围,选择合适的排查方法。排查方案应依据: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设计规范、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等。

企业隐患排查的范围包括所有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场所、环境、人员、设备设施和活动。帮助企业根据安全生产的需要和特点,采用综合检查、专业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日常检查等方式进行隐患排查管理。

8.2隐患治理

帮助企业根据隐患排查的结果,制定隐患治理方案,对隐患及时进行治理。隐患治理方案包括目标和任务、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机构和人员、时限和要求。重大事故隐患在治理前应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并制定应急预案。隐患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教育措施、防护措施和应急措施。治理完成后,对治理情况进行验证和效果评估。

8.3预测预警

帮助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状况及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运用定量的安全生产预测预警技术,建立体现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及发展趋势的预警指数系统。

9.危险点监控管理

9.1辨识与评估

帮助企业依据有关标准对本单位的危险设施或场所进行危险点辨识与安全评估。

危险点的分类:危险点一般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大类。作业环境和设备系统方面存在的危险点多属静态危险点。这类危险点大多是由于涉及不完善或制造和安装检修质量不良造成的,比较明显直观,不整改无法消除,并对施工作业产生长期影响。行为方面的危险点多属动态危险点。这类危险点一般不够明显,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外部条件的变化才出现。

危险点不应局限在人身安全方面,应该做到人身、电网和设备安全并重。危险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是静态危险点,在此时是危险点,在彼时不一定是危险点;有的此时不时危险点,在彼时由于条件的变化可能成为危险点。动态危险点更是如此。所以对危险点的控制应是动态的。应该不断调整控制思路和方法,积极探索危险点的变化规律及时加以捕捉,适时地准确进行控制。

9.2登记建档与备案

帮助企业当对确认的危险点及时登记建档,并按规定备案。

9.3在线监控与管理

帮助企业依据国家有关要求,建立健全危险点动态监控和预警体系,对危险点建立在线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提高企业运行的本质安全化水平。

10职业健康管理

10.1职业健康管理

帮助企业按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职业健康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配备与职业健康保护相适应的设施、工具。

帮助企业定期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进行检测,在检测点设置标识牌予以告知,并将检测结果存入职业健康档案。

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危害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应设置报警装置,制定应急预案,配置现场急救用品、设备,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各种防护器具应定点存放在安全、便于取用的地方,并有专人负责保管,定期校验和维护。

帮助企业对现场急救用品、设备和防护用品进行经常性的检维修,定期检测其性能,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

10.2职业危害告知和警示

帮助企业与从业人员订立劳动合同时,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和防护措施如实告知从业人员,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帮助企业采用有效的方式对从业人员及相关方进行宣传,使其了解生产过程中的职业危害、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降低或消除危害后果。

对存在严重职业危害的作业岗位,应按照gbz158要求设置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载明职业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和应急救治措施。

10.3职业危害申报

帮助企业按规定,及时、如实向当地主管部门申报生产过程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并依法接受其监督。

11应急管理与救援

11.1应急机构和队伍管理

帮助企业按规定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

帮助企业建立与本单位安全生产特点相适应的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或指定专兼职应急救援人员,并组织训练;无需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的,可与附近具备专业资质的应急救援队伍签订服务协议。

11.2应急预案编制与管理

帮助企业按规定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针对重点作业岗位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或措施,形成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

应急预案应根据有关规定报当地主管部门备案,并通报有关应急协作单位。

应急预案应定期评审,并根据评审结果或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修订和完善。

实现企业预案的数字化管理,对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和处置方案实现分类、分级管理。

11.3应急设施、装备、物资管理

帮助企业按规定建立应急设施,配备应急装备,储备应急物资管理台账,并实现物资的日常检查、维护、保养工作情况的动态管理,确保其完好、可靠。

11.4应急演练管理

帮助企业定制组织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制定演练计划并实施计划管理,并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改进应急管理工作。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事故模拟仿真技术,开发和实现电力企业各类重大事故灾难的桌面推演,实现企业应急演练模式的变革,提高演练效果。

11.5事故处置与救援

企业发生事故后,辅助企业科学的启动相关级别的应急预案,生成相关应急方案,辅助企业科学的开展事故应急处置和救援,降低事故的损失。

12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管理

12.1事故报告

企业发生事故后,能够通过系统按规定及时向上级单位、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报告,并对事故现场及有关证据进行记录管理。必要时向相关单位和人员通报。

12.2事故调查和处理

企业一旦发生事故后,系统帮助快速成立事故调查组,明确其职责与权限,进行事故调查或配合上级部门的事故调查。事故调查查明的事故发生的时间、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等情况进行归档管理。系统帮助事故调查组根据有关证据、资料,分析事故的直接、间接原因和事故责任,对提出的整改措施和处理建议进行管理,并编制事故调查报告并归档。

帮助企业实施对事故和未遂要按照“事故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原则,依据《电业生产事故调查规程》,对照《安全生产奖惩规定》,严肃处理。倡导“安全生产得之于严、失之于宽”,营造“从严要求,从严考核”的安全管理氛围。

13标准化考评管理

13.1绩效评定

帮助企业每年定期(如企业发生死亡事故等)对本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实施情况进行评定,验证各项安全生产制度措施在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检查安全生产工作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

评定后生成正式文件,并可打印报送向所有部门、所属单位和从业人员通报,作为年度考评的重要依据。

13.2持续改进

帮助企业根据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评定结果和安全生产预警指数系统所反映的趋势,对安全生产目标、指标、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进行修改完善,持续改进,对所有改进过程及文档进行记录管理,不断提高安全绩效。

第15篇 谈对加强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大好时期,对电力需求十分迫切;与此同时,我国电力工业体制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电力生产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它既是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也是检验改革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不管电力体制如何改革,电力生产内在的固有特点和客观规律不会变化,各级领导的安全责任不会减弱。在电力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衡量一名领导干部的政治敏锐性、思想觉悟高不高,关键是看对“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措施落实得深不深、细不细、严不严、力度大不大。本文对电力生产安全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

一、安全生产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一)安全职责落实不到位

目前,各电力生产企业大部分都已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生产的制度,也明确了安全生产职责,但也有一些单位对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只停留在开会讲话,只作一般性、原则性的动员和要求水平上。分管生产的领导忙于事务性工作,没有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很少分析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或没有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对一些事故通报内容不详,语言含糊,没有把事故的直接原因和深层次的根源及事故责任、需要吸取的教训等介绍清楚;也有一些单位将上级转发的事故通报一转了之,既不认真分析,也不提出和落实防范措施。专业人员对电力安全生产没有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没有熟练掌握必要的规程制度,不能很好地指导基层班组的工作。

(二)习惯性违章

习惯性违章是指定安全生产工作中经常发生的习以为常的违章行为。它包括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有些临时性工作,特别是配电修理工作容易发生无票作业。如某配电修理人员,在没有填写修理票的情况下开始进行修理工作,导致了一起人身触电死亡事故。有些需要停电的作业,在没有停电、验电、挂地线情况下,就开始工作。如一些人身死亡事故,就是在处理变压器二次刀闸接触不良故障时,没有对变台停电、验电,未挂地线,严重违章作业而酿成的。

(三)安全工器具管理混乱

一些使用中的安全工器具质量堪忧。尤其是一些基层农村供电所或供电营业所的登高作业器具和小型起重器材等安全器具的质量合格率不高。同时,对安全器具的定期检测意识淡薄,报废管理流于形式。许多已明显损坏的工器具仍在超期使用,该淘汰的没有被淘汰。

(四)管理工作不到位

一些电力企业重视大型作业的管理,轻视日常管理。近几年发生的事故,多数是在进行小型、分散作业时发生的。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部分领导仍然习惯于靠搞运动的形式抓经济建设,抓企业管理,不注重研究事物的客观规律,不注意通过规章制度管理,不注重通过抓事前控制来预防事故。同时,设备的检修记录、试验报告、设备档案记录也不及时、不准确、不规范,保管不认真。

二、加强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安全意识

各级领导要树立“管理就是责任,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好《安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级安全网络。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了解每一个员工的思想状态和喜怒衰乐,既严格要求他们,又热忱关心他们。这是因为,电力生产一线的职工日常工作单调、重复、枯燥,要应对随时发生的电力事故,心理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此外,我们还要对全体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安全思想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全体职工自保、互保意识。

(二)坚持理论、制度、机制、科技创新,是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

安全生产管理也要根据形势的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要求。首先要坚持理论创新,树立与市场化运作相适应的现代管理理念。其次要坚持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指能使创新者获得最大利益的变革,是在组织形式、经营管理方面的一种新发明的结果。再次要坚持机制创新,关键是继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要开展多层次的员工职业道德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管理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以适应电力体制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最后要坚持科技创新,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要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在安全管理上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网络的优势,利用先进的微机监控系统与网络结构可极大降低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三)加强现场管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现场管理是落实安全管理制度的关键,必须从严要求,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班组管理是安全作业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抓细抓实。在一些电力安全事故中,往往是由于现场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疏忽大意,酿成了事故。一些工作人员或者是贪图省事,抱着侥幸心理,或者是自以为是,盲目自信,不仅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了不幸和灾难,而且也给国家和人民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因此,建议对多发性和重复性的事故进行认真的总结,提高改进办法,并形成规定和制度,治理薄弱环节。例如,可在企业中制定可操作性的“工艺、工序安全责任书”、“现场作业安全手册”、“工艺、工序管理卡”等标准化管理制度。这些标准化管理制度,应尽量简明详尽,操作性强,使每一个职工都能了解所从事的工作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此外,还应做好事故通报汇编工作,事故通报汇编是血的教训,是经验和教训的积累,必须组织全体员工认真学习,举一反三,以杜绝重复事故的发生。又如,可在企业里推行安全生产责任追溯制度,对发生的责任事故和未遂事故,一定要按“三不放过”的原则进行严肃处理,让事故责任人及其相关人员受到应有的教育并从中汲取教训。

(四)加强安全工器具的质量管理

其一,要求严格工器具的报废制度。到期的,己损坏的和定期试用中检查到不合格的工器具一律要强制报废并破坏至不能使用。要禁止以任何形式将己报废的工器具转售(租)给其他企业或个人使用。其二,要严格外包施工队伍的资质审查制度。发包单位和监理单位应认真行使安全监督职能。其三,要制定并落实安全工器具检修管理标准化制度。对使用的工器具,需要的材料,修试记录、验收记录都应做出具体详细的规定,做到有据可查,责任落实。

(五)加强安全性评价工作

开展安全性评价是实现安全生产的管理创新并与国际安全生产管理先进水平接轨的重要体现。以往的安全管理手段在预见事故的水平和超前控制事故的能力上不尽人意。安全性评价是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推动安全生产全员、全方位、全过程闭环管理的方法。它综合运用系统工程这一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日常生产工作的安全性进行度量和预测,确认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相应的整改和控制措施,达到预防、控制隐患和事故。开展安全性评价是对现有的安全工作进行诊断,做到心中有数,也是提高安全管理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

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是对全体干部、职工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安全思想教育和广泛的业务培训。全体职工在参与这项工作的过程中,通过深入学习安全生产各项规程和规章制度,可以提高安全意识,熟悉和掌握国家和电力行业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程、规定、规章制度。尤其要通过安全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事故的处理能力。

总之,只有不断加大安全监督力度,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奖惩规定,严格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努力提高电力生产的科学管理的水平,才能确保安全生产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解决安全管理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相关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