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安全目标管理与煤矿安全生产
【摘 要】安全目标管理是目标管理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应用,本文论述安全目标管理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煤矿生产,安全大于天,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引入安全目标管理,将大大提高安全管理效果,是新时期下煤矿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煤矿生产;安全;目标管理;应用
0 前言
近几年我国煤炭工业一直在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强调“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但是煤矿事故还是时有发生。这些事故的发生虽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但事后的调查结果表明:煤矿现场不同程度地存在安全管理漏洞,安全思想重视不够,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甚至有矿工违章操作现象,往往是事故的根本原因。安全管理的落后已使得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下面本文将就安全目标管理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 煤矿生产中的危险因素
1.1 自然环境方面的危险因素
我国煤层赋存不稳定,地质构造复杂,煤层瓦斯含量大,高瓦斯矿井多,煤层易自燃。井下自然危害归结起来可分为七大类:水、火、瓦斯、粉(煤)尘、噪声、顶底板、热害。随着开采规模的扩大和采掘深度的延伸,煤矿井下将面临着更多的生产安全问题。
1.2 人的不安全行为
矿难统计表明,人的不安全行为在煤矿事故中占主导地位。与物的因素相比,人是更为活跃的因素,容易受心理、生理和技能等因素影响,行为具有复杂性和偶然性。
在采掘过程中,工作环境复杂多变会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进而影响了工人的正常操作,增大了人为事故发生的概率。而工人们对隐性危险源的辩识能力不够、不安全因素的处理能力欠缺以及对以往经验的过分信任,也是造成人为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实际生产中,一些工人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心存侥幸心理,违规作业,甚至在无安全保障的情况下进行作业,对其生命财产构成很大威胁。
1.3 机电设备的不安全状态
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客观存在的,具有隐蔽性,不易被发现。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发生事故的直接原因,正确判断物的不安全状态,控制其发展,对预防、消除事故有直接的现实意义。由于前几年煤炭行业不景气,井下的机械设施和电气设备老化,甚至出现带病作业的情况,这都为今后的工作埋下了安全隐患。
1.4 安全管理缺陷
安全管理的重要前提是安全技术及装备的保障。在此基础上,还与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管理措施和管理观念息息相关。安全管理的对象不仅是人,还包括安全技术和安全装备。
我国的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制不健全,安全检查制度没有真正落实,缺乏预防和控制的安全监察培训,执法力度和考核力度不够。企业基层领导安全管理观念淡薄,对安全投入与生产效益的关系认识欠缺,不能及时发现和彻底消除事故隐患,对工作过程缺乏具体的指导和管理。企业职工普遍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处理突发性事故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更有甚者,无视规章制度,“三违”现象时有发生。
2 安全目标管理在煤矿安全中的应用
在煤矿企业实施市场化改革中,提倡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为煤矿工人创造良好生产条件,对煤矿生产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安全目标管理应用于煤矿企业管理,是新时期下煤矿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实现煤矿安全管理总目标和分目标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或防止事故的发生,保证煤矿职工安全健康,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考虑。
2.1 实现作业环境安全化
合理选择矿址、布置矿井生产系统、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前提。生产设备更新与配备满足现场生产需要和工作空间布置合理,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硬”条件。煤矿的通风、防瓦斯、防水、防火、防煤尘、防冒顶等安全设备、设施和条件,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在设备落后、老化和损坏等情况下,要有及时的应急处理预案,保证作业人员安全化的作业环境,把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2.2 更新干部安全管理观念,加强工人安全意识
在实现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过程中,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超前型管理为主,及早地排查安全隐患,把事故扼杀在摇篮之中。在煤矿企业管理中,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即管理层干部和广大职工。针对不同的对象,要采取不同的安全管理教育方式。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的源头在于管理层的管理观念。因此,更新管理层干部的管理观念,努力提高管理层干部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使其对安全管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即:不仅认识到前期安全投入的潜在性和长期效益性,而且要认识到后期安全生产的技术与装备保障,这是促进企业发展和创新的充分条件,是实现“零”伤亡事故总目标的需要。
煤矿职工既是现场操作者,又是排除现场隐患的主体,但是,这需要职工掌握一定的安全技术。对广大职工采取科学合理、实用的安全教育方法,是预防事故最根本的措施之一。安全培训、安全教育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对煤矿广大职工加大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和安全培训力度,将安全渗透于教育培训和娱乐活动之中,使职工尤其是井下工人,逐步实现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达到企业安全生产的价值与“人”的价值的统一。
2.3 防止物的不安全因素
要防止物的不安全状态出现。首先,煤矿企业要改善生产条件,保证作业人员安全化的作业环境,消除可以避免的危险源和不安全因素;其次,实现操作对象的本质安全化,使生产设备更新与配备满足现场生产需要和工作空间布置合理,且操作安全简便,装配自动保险或防护装置,将物的不安全状态控制在规定的标准范围之内,实现“人机适宜”的相互协调;然后,主动科学地辨认和控制危险源,降低事故概率,加强安全执法检查,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物的不安全状态;最后,必须对存在的物的不安全状态限期进行整改,消除隐患。在设备落后、老化和损坏等情况下,要有及时的应急处理预案,保证作业人员安全化的作业环境,把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而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此外,要控制事故,必须控制人为失误,在规范安全生产操作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职工对安全的认识,更新职工的安全观念。
2.4 加强安全技术的引进与创新
现代煤矿安全管理中,安全生产技术是解决煤矿事故发生的关键。这就要求科学引进发达国家的煤炭生产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煤矿安全技术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同时,国家应该推出优惠政策,扩大煤矿专业招生比例,煤矿企业必须通过提高待遇引进、吸引技术和管理人才,这样才能加速煤矿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方面的创新。
3 结语
安全是煤炭企业永恒的事题。煤矿安伞生产关系职工生命安全,关系煤炭工业健康发展,关系社会稳定大局。实现煤矿安全生产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须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安全管理直接影响煤矿安全生产,是导致煤矿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目标管理在煤矿安全管理的引入,必将促使煤矿安全管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煤矿生产的本质安全。
参考文献
[1]周庆行.邹小勤煤矿企业生产安全监管的新视角[j].中国矿业,2005(12).
[2]蔡卫.马尚权我国煤矿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煤炭科学技术,2004(12).
[3]王泰煤矿企业安全目标管理[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
作者简介:
靳军,(1983—),男,山西高平人,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2012年6月重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现从事煤矿生产技术管理工作。
第2篇 安全目标管理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煤炭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不论是在能源的生产还是消费领域,始终占据70% 左右的比重。目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相当严峻,特别是重大及特大恶性事故频发,不仅使职工伤亡人数多,而且还造成国家财产和公民生命的巨大损失。分析其原因表明,煤矿企业安全管理观念陈旧,多处于传统的事后处理型,管理人员思想麻痹,职工安全意识淡薄,未能从根源上着手及时排除隐患和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做出预测。总之,安全管理直接影响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已成为导致煤矿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基于此,通过研究和剖析煤矿安全管理中的问题,提出了以超前型管理为主的安全目标管理来解决这些问题。这对改善企业安全管理状况,避免事故发生和控制职业危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1、煤矿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的目的就是避免事故发生和保证安全生产。煤炭开采作为高危行业,其事故更具有突发性、紧迫性、灾难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故煤矿安全管理是一个复杂的难题。
事故致因理论表明,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煤矿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工作场所是物(地质环境、机电设备)和人( 操作者、管理者) 共同组成的。因此,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就要从这两方面出发,对人和物分别进行有效管理,进而对隐患和事故做出合理预测,及早采取措施。
1.1地质环境危险因素
我国煤层赋存不稳定,地质构造复杂,煤层瓦斯含量大,高瓦斯矿井多,煤层易自燃。井下自然危害归结起来可分为七大类:水、火、瓦斯、粉(煤)尘、噪声、顶底板、热害。随着开采规模的扩大和采掘深度的延伸,煤矿井下将面临着更多的生产安全问题。
在采矿过程中,工人在数百米井下的半封闭式空间中作业,面临着高温、高湿、噪声、粉尘、有害气体等恶劣的自然环境,作业环境差,工作时间长,照明不足,极容易使人情绪发生波动而产生误操作,导致事故的发生。
1.2机电设备的不安全状态
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客观存在的,具有隐蔽性,不易被发现。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发生事故的直接原因,正确判断物的不安全状态,控制其发展,对预防、消除事故有直接的现实意义。由于前几年煤炭行业不景气,井下的机械设施和电气设备老化,甚至出现带病作业的情况,这都为今后的工作埋下了安全隐患。
1.3工人的不安全行为
矿难统计表明,人的不安全行为在煤矿事故中占主导地位。与物的因素相比,人是更为活跃的因素,容易受心理、生理和技能等因素影响,行为具有复杂性和偶然性。
在采掘过程中,工作环境复杂多变会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进而影响了工人的正常操作,增大了人为事故发生的概率。而工人们对隐性危险源的辩识能力不够、不安全因素的处理能力欠缺以及对以往经验的过分信任,也是造成人为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实际生产中,一些工人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心存侥幸心理,违规作业,甚至在无安全保障的情况下进行作业,对其生命财产构成很大威胁。
1.4安全管理缺陷
安全管理的重要前提是安全技术及装备的保障。在此基础上,还与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管理措施和管理观念息息相关。安全管理的对象不仅是人,还包括安全技术和安全装备。
我国的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制不健全,安全检查制度没有真正落实,缺乏预防和控制的安全监察培训,执法力度和考核力度不够。企业基层领导安全管理观念淡薄,对安全投入与生产效益的关系认识欠缺,不能及时发现和彻底消除事故隐患,对工作过程缺乏具体的指导和管理。企业职工普遍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处理突发性事故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更有甚者,无视规章制度,“三违” 现象时有发生。
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安全管理中的“ 软管理”,一直被企业领导人所忽视,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安全就是效益” 也未能引起煤矿企业管理层的重视。
第3篇 车间、班组安全管理——安全目标管理
1)班组实行安全目标管理的重要意义
安全目标管理是在传统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开拓和发展起来的,是现代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而实现安全目标管理就必须把安全目标落实到班组,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安全目标管理是指一个单位通过科学分析,把一段时间内所要达到的安全目标以各种
指标的形式确定下来,把单位在这一段时间内完成指标的情况作为评价、衡量单位安全工作好坏的重要依据。班组作为企业的最基层单位,直接承担着生产企业产品的重任。有生产活动就必然有各种不安全因素的存在,可以说班组是企业各种事故的主要“发源地”,班组成员是企业各种事故的主要发生群体。所以,抓安全工作重点要抓好班组的安全工作,实行安全目标管理也要从班组管理目标化抓起。
2)安全目标管理的基本内容
安全目标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年(期)初,企业首先根据上级部门指示和本单位特点及安全工作状况,确定本年(期)安全工作实现总目标,然后自上而下地将总目标分解为车间、班组和个人目标,并层层提出实现各自目标的保证措施或对策。通过一系列组织、激励、控制活动,落实保证措施。年(期)末,对企业各级目标责任者实现目标的情况进行考察、评比和奖惩兑现。至此,这一管理周期即告结束,下一个安全目标管理周期即将开始。
实行安全目标管理,是加强车间、班组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安全目标管理是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年度安全总目标,并合理地分解、落实到每个车间和每个班组以至每个成员。目标要明确、具体。安全目标管理可分为两个阶段,即目标的制定与目标的实施。
3)安全目标的制定
班组制定安全管理目标,应注意把握这样一些环节:
①企业年度安全管理总目标是制订车间、班组安全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也就是说,企业安全管理总目标与车间、班组安全管理分目标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局部必须服从全局,即车间安全管理的分目标必须服从企业安全管理的总目标;班组安全管理的分目标必须服从车间的安全管理目标。因此,班组在制订安全管理目标时,首先要了解企业、车间安全管理目标是什么,有哪些要求,尔后,再规划班组安全管理分目标。
②确定的安全管理目标要切合实际。车间、班组的安全目标值是其技术与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应从实际出发,恰如其分地确定。如果定低了,不费力气即可以达到,便失去了鼓舞作用,唤不起为之奋斗的激情;定得太高了,则会脱离实际,无法实现,也容易使大家失去信心。因此,在制订班组安全管理目标时,应由车间负责人、班组长及安全员根据车间、班组生产性质、近年安全实绩、安全管理基础、人员素质、设备状况等拟订车间、班组安全目标的初步设想,将控制要求分解,具体列出目标限额,如确定不发生的差错和违章以及安全目标同期内总计违章扣分的控制指标;运行班组缺陷上报率、定期巡回检查到位率,检修班组的消缺率、检修率,施工班组的设备。材料、机具、千元以上经济损失事件的控制,安全施工作业票的合格率等;安全工器具的数量、配套率及完好率;全年度的安全活动、运行分析、反事故演习、消防训练的次数等。在职工充分讨论、建议的基础上,制订出本车间、本班组的安全目标,并贴在醒目的地方,公之于众。
28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