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八步骤”、“5s”管理,形成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文化
在改善生产现场环境、提升生产效率、保障产品品质、营造企业管理氛围以及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
提升企业形象 整齐清洁的工作环境,使顾客有信心;由于口碑相传,会成为学习的对象
提升员工归属感 人人变得有素养;员工从身边小事的变化上获得成就感;对自己的工作易付出爱心与耐心
提升效率 物品摆放有序,不用花时间寻找;好的工作情绪。
保障品质 员工上下形成做事讲究的风气,品质自然有保障;机器设备的故障减少。
减少浪费 场所的浪费减少,节约空间和时间。
咨询项目目标
使企业员工掌握 5s 的知识及实施要求;
指导企业在相关环节实施 5s ,并达到预期效果;
指导企业完成 5s 相关制度的建设,使企业具有自我开展 5s 的能力。
咨询实施步骤
企业现状调查;
5s 相关理念、知识的培训;
制定 5s 的相关制度;
5s 制度、活动的宣传;
指导 5s 的实施、推进和监督检查;
项目成果的发表和 5s 相关制度的完善;
项目总结。
员工在作业中显得松松跨跨,规定的事项,也只有起初两三天遵守而已。改变这样工厂的面貌,实施5s活动最为适合。
步骤1:成立推行组织
步骤2:拟定推行方针及目标
步骤3:拟定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法
步骤4:教育
步骤5:活动前的宣传造势
步骤6:实施5s标语图例
步骤7:活动评比办法确定
步骤8:查核
步骤9:评比及奖惩
步骤10:检讨与修正
步骤11:纳入定期管理活动中
推行要领
(一)整理的推行要领:
1. 对工作场所(范围)全面检查,包括看得到和看不到的
5s整理图例
2、制定[要]和[不要]的判别基准
3、不要物品的清除
4、要的物品调查使用频度,决定日常用量
5、每日自我检查
因为不整理而发生的浪费
1、空间的浪费
2、使用棚架或柜橱的浪费
3、零件或产品变旧而不能使用的浪费
4、放置处变得窄小
5、连不要的东西也要管理的浪费
6、库存管理或盘点花时间的浪费
(二)整顿的推行要领
5s整顿图例
1、前一步骤整理的工作要落实
2、需要的物品明确放置场所
3、摆放整齐、有条不紊
4、地板划线定位
5、场所、物品标示
6、制订废弃物处理办法
重点:
整顿的结果要成为任何人都能立即取出所需要的东西的状态
要站在新人、其他职场的人的立场来看,使得什么东西该放在什么地方 更为明确
要想办法使物品能立即取出使用
另外,使用后要能容易恢复到原位, 没有回复或误放时能马上知道
(三)清扫的推行要领:
1、建立清扫责任区(室内、外)
5s清扫图例
2、开始一次全公司的大清扫
3、每个地方清洗干净
4、调查污染源,予以杜绝或隔离
建立清扫基准,作为规范
清扫就是使职场成为没有垃圾,没有污脏的状态,虽然已经整理、整顿过,要的东西马上就能取得,但是被取出的东西要成为能被正常的使用状态才行。而达成这样状态就是清扫的第一目的,尤其在强调高品质、高附加价值产品的制造时,更不容许有垃圾或灰尘的污染,造成产品的不良。
(四)、清洁的推行要领:
1、落实前3s工作
5s清洁图例
2、制订目视管理的基准
3、制订5s实施办法
4、制订稽核方法
5、制订奖惩制度,加强执行
6、高阶主管经常带头巡查,带动全员重视5s活动。
5s活动一旦开始,不可在中途变得含糊不清。如果不能贯彻到底,又会形成另外一个污点,而这个污点也会造成公司内保守而僵化的气氛。 [我们公司做什么事都是半途而废] [反正不会成功]、[应付应付算了]
要打破这种保守、僵化的现象,唯有花费更长时间来改正。
第2篇 企业安全管理战略观念的形成
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为例,一个科学的安全生产发展战略是由安全战略指导思想、安全战略方针、安全战略目标、安全战略重点、安全战略步骤和安全战略措施等要素所构成的完整系统。
一、安全战略指导思想和安全战略方针
1.安全战略指导思想
安全战略指导思想是对战略体现的一定历史时期内事物发展的全局起决定性作用的规律所进行的高度概括。因此,安全战略指导思想是一个战略的总纲,是确定安全战略方针、安全战略目标、安全战略重点、安全战略步骤的依据,是整个安全战略系统的灵魂。确定正确的安全战略指导思想是制定和实施企业安全生产发展战略的首要环节,关系到整个企业安全发展战略的得失成败。
确定安全战略指导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研究过程,应建立在对下列条件的考察与分析的基础上:
①安全管理主体在以往战略制定与实施中的经验与教训;
②纵向与横向对比中所发现的安全管理主体战略观念差距;
③安全管理系统内外经济、政治、科技发展的基本趋势;
④安全管理系统长远发展的有利或不利的条件;
⑤上一层次安全管理系统的战略观念与战略方案。
安全战略的指导思想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一元性。它是整个发展战略的总纲,具有很高的概括,在战略系统中,不允许同时存在几个战略指导思想。第二,稳定性。发展战略的其他构成要素会随着战略步骤的推进而有所调整,而战略指导思想一旦确定,要贯穿于各个战略构成要素中,并经过若干战略步骤才能实现。
安全战略指导思想如果提法简要、精炼、新颖,就更能将安全管理主体的战略观念转化为广大职工的共识,更富有吸引力,更富有指导意义。
2.安全战略方针
安全战略方针是安全管理主体为实现安全战略指导思想和长远安全战略目标而规定的基本要求。安全战略方针与安全战略指导思想及其他战略构成要素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①针对性 安全战略方针是针对安全战略目标实现的若干关键环节所采取的重大对策,并不是所有具体的政策、措施均可称为战略方针。
②配套性 一个安全战略系统不只有一项战略方针,而是存在一个由多项战略方针有机结合的战略方针系统。从这个角度上讲,安全战略方针体系必须是多元的,而且多元的各项方针必须方向一致,互为存在。
③可变性 安全战略系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关键环节会发生变化,战略方针必须根据变化不断加以调整、补充。
二、安全战略目标不口安全战略重点
1.安全战略目标
安全战略目标是安全管理主体在一较长时期内,对安全管理系统全局性发展所规定的预期水平与结果,是全局性的总体奋斗目标。确定企业安全生产发展战略目标,必须处理好如下关系。
①安全战略目标的先进性与可行性的关系,既要求有宏图大略,又必须实事求是,具有实现的可能。
②安全战略目标所包含的安全生产与企业发展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③定性目标与定量目标之间的关系,以使安全战略目标建立在安全科学理论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之上。
④本期安全战略目标与下期安全战略目标之间的关系,即保证前期和后期安全战略目标的衔接,使经济、社会事业稳定、持续、健康地发展。
2.安全战略重点
安全战略重点是指对于实现安全战略目标具有决定意义的部位。所谓抓主要矛盾,“牵牛鼻子”,就是指抓住重点。选准安全战略重点,对于完整安全体系战略指导思想,促进战略全局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企业安全生产发展战略来说,战略重点是各种安全管理要素的入重点,也是安全管理主体实行战略指导的重点。选择安全战略重点,应考虑如下原则:
①必须是对实现安全战略目标具有关键意义的部门、单位或环节;
②必须是企业安全生产中最薄弱而又影n向全局安全的企业、单位或环节;
③必须是具有特殊发展优势,应予优先发展并有能力带动全局安全生产的企业、单位或环节;
④必须是对全集团或全厂安全生产能够发挥“启动”作用的部分、单位或环节。
三、安全战略步骤和安全战略措施
1.安全战略步骤
安全战略步骤是指在一定的战略时期中,根据安全战略目标和安全战略方针的要求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总的安全战略目标。有人认为,一个大的战略时期,一般在lo年到100年之间,10年以内的筹划是计划学作用的范围,100年以上的预测是未来学作用的范围,10年至100年之间的发展则是战略学作用的范围。这么长时间,对企业安全生产发展趋势是难以准确把握的,必须把一个大的战略期分为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阶段性的战略目标、战略方针和战略重点。通过分阶段战略任务的完成,实现整个战略期的总目标。
正确确定安全战略步骤的依据主要有:
①战略期内总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②实现战略总目标的进度要求及每年进度;
③为实现战略目标所必需的基础条件和准备工作,如安全管理体制和安全管理组织、资金、资源要素、人才素质等;
④战略重点的解决事例;
⑤为保证战略实施的均衡与连续,所需要的调整安全管理系统和调整安全战略各构成要素的机动时间。
2.安全战略措施
安全战略措施是落实安全战略目标、安全战略方针所采取的实施办法和行动细则。安全战略措施指的是按照安全战略目标要求,较长时间内能影响和推动全局发展的措施,凡对全局影响不大的日常工作措施,不能称为安全战略措施。
安全战略措施的基本特点如下。
①可行性 通常安全战略目标和战略方针只规定了总的方向和行动准则,而安全战略措施则着眼于具体实施,着眼于将各种设想转化为现实。
②可操作性 安全战略措施中体现着对全局及各个局部、各个环节的总体筹划,要求每个具体的工作程序相互衔接、相互保证,能够分清各个局部、各个阶段的目标、职责,并有利于检查、监督和考核。
③可变性 即安全战略措施在各个战略构成要素中,是稳定性程度较低的一个,它必须服从其他战略要素,当其他战略要素变化时,或企业的经济、生产工艺路线、产品规模等条件发生变化时,安全战略措施就必须相应进行调整。在实际的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安全战略措施都是与安全战略重点相配套的。
第3篇 安全管理系统观念的形成
概括地讲,安全管理系统观念是指安全管理主体自觉地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对安全管理要素、安全管理组织、安全管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优化安全管理的整体功能,取得较好安全管理效果的观念。安全管理的系统观念并不是自安全管理活动的产生就有的,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安全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并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发展的。历史上,安全管理的系统观念在一般系统思想和系统理论孕育中产生和发展的,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古代安全管理系统思想的萌芽
作为一种朴素的系统思想,在古代就有萌芽。这无论在中国或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著作中都可以找到证据。古希腊朴素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在《论自然界》一书中说过,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而且认为世界万物都在作有规律、有秩序的运动。古代原子沦的创始人德谟克利特著有《世界大系统》一书,这是最早采用“系统”这个词的著作。被马克思称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的亚里土多德提出了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的系统思想,至今仍是系统理论的重要观点。
在我国古代,从最早成书的《易经》、《洪范》到春秋战国时代的《老子》《荀子》、从周秦以来古代医学总集《黄帝内经》、到北宋周敦颐提出的《太极图》,他们在解释自然现象和人体构造时都反映了一定的系统思想。不仅如此,在我国古代还不乏把系统思想用于生产和管理实践中的事例,如战国时秦国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其分水、分洪排沙、引水3大主体工程结合之巧妙,这3大主体工程与120个附属渠堰工程相互联结之紧密,无疑生动地体现了系统设计和系统施工的思想。再如,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里所记载的丁谓重建被焚皇宫的例子,纵观其挖沟(取土)一引水入沟(运入建筑材料)一填沟(处理垃圾、修复大道)的总体施工过程及最后所取得的“一举而三役济”、“省费以亿万计”的施工结果,可以说至今仍可作为系统工程的典型事例。
当然,我们上述所列举的古代一般系统思想和系统管理思想,还只是一些不完备的朴素思想。这些思想与古代辩证思想一样带有猜测和思.辨的性质,并没有形成一种普遍的、自觉的观念,因此只是系统思想的萌芽时期。
二、近代安全管理系统观念的产生
15世纪后期,近代科学开始兴起,一些自然科学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从混为一体的哲学中分离出来。这种情况促进了近代系统观念的产生。17世纪至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科学家莱布尼茨在近代科学的研究中,提出任何事物都是在联系中显示出来,都是在系统中存在,系统联系规定每一事物,而每一事物又能反映系统联系总貌的观点。他的许多论点与现代系统论很接近,并对现代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创立产生了很大影响。为此,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称他为控制论的哲学“守护神”。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康德虽然是一个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的先验者,但他却是第一个提出人类知识的系统性问题的人。他把知识理解为一种有秩序、有层次、有一定要素组成的统一整体,而且认为,整体高于部分,部分只有在与整体相联系的情况下才存在。系统论的奠基人贝塔朗菲对康德的评价很高,认为他的整体论、目的论观点就包含着系统论的要素。
19世纪下半叶以后,随着自然科学中的三大发现对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的进一步揭示,系统思想以整体观念和相关观念为特征,成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每次使用了“系统”、“系统整体性”等概念,并广泛地运用系统观点和系统方法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工作,写出了像《资本论》这样比较完整地体现系统观念和系统分析的科学巨著。
哲学中系统思想和系统理论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管理科学的建立和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产生的古典管理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管理中的系统观念,例如,泰勒所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核心,从人、物、技术、组织等各个方面,系统地研究了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措施;法约尔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中,不但系统地研究了经营的6种活动和管理的5种职能,而且提出了充分反映系统观念的管理14项原则。以后,厄威克和古利克对古典管理理论进行了总结,使这一理论中所提出的管理原则、管理职能等问题更加系统化,从而基本上完成了古典管理理论体系的建立。
当然,在近代管理系统观念的产生阶段,人们对管理系统性的认识主要限于管理系统内部,很少考虑管理系统的外部因素。形象地讲,就是关起门来分析和研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因此,这时的系统观念还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现代安全管理系统观念的形成
20世纪30年代前后,科学家在对生物学的研究中提出了机体系统理论。之后,出生于奥地利的美国生物学家贝塔朗菲进一步用这种理论来解释社会、人、技术等现象,从而建立了一般系统理论,即现在我们所说的系统论。系统论提出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4项原则,即整体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并运用以运筹学为主要内容的系统分析方法来解决军事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1948年以后,维纳的控制论和申农的信息论及电子计算机的产生,进一步揭示了系统联系的实质,从而使系统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0世纪40年代以后,由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使管理获得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现代化手段。从此以后,系统概念、系统原则、系统方法以及控制论、信息论的一些基本原理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得到了广泛运用,系统观念成为企业安全管理的普遍观念,企业安全管理也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20世纪40年代前后,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巴纳德就吸收了一般系统理论的观点,把企业组织中人们相互关系看成是一种协作的社会系统,从而创立了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用系统的观念来分析管理问题,首先把管理组织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有意识协调的活动或效力的系统”。其次又分析了组织系统3个相互联系的构成要素,即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联系。最后他指出:此系统论的观点来考察组织,可以发现3点:一是组织由各个部分组成,其中每一个部分受其他因素影响,又影响其他因素。二是组织中不能应用简单的因果关系来说明问题,因为改变组织中某一个部分或因素,就会改变它同其他部分或因素的关系,远不只是其各个组成部分的简单总和。三是作为一个系统的某种组织存在于更广泛的系统之中。因此,必须把这个组织看作是某一更广泛的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把它同周围环境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由于一些学者把系统理论、系统分析直接运用到企业安全管理,因而又盛行一个专门的安全系统工程学,这一学科认为系统管理有以下4个特点。
①它是以目标为中心,始终强调系统的客观成就和客观效果。
②它是以整个系统为中心,决策时强调整个系统最优化,而不是强调子系统的最优化。
③它是以责任为中心,每个管理人员都被分配给一定的任务,能衡量其投入和产生。
④它是以人为中心,每个工作人员都被安排进行有挑战性的工作,并根据其工作成绩付给报酬。
不仅如此,系统管理学派还用系统的观点来安排管理过程;把系统管理划分为4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即:
决定系统的创建;
进行系统设计;
控制系统按预定目标运转;
检查和评价系统运转结果。
由此可见,在现代管理阶段,系统观念已成为人们普遍的管理观念,系统原则已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管理原则,系统方法已成为人们广泛运用的管理方法。
96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