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运输斜巷防误揭煤层安全技术措施
11运输斜巷从+1695.920m┳标高开始施工,以277°方位平推13.4m的平巷,再以307°方位平推23.5m的平巷,并以该点为起点以24°的坡度向上施工至+1775m标高与m6煤层贯通形成首采区的运输系统;但由于勘探不详,地质构造复杂,可能在掘进过程中出现偏差误揭m28、m18、m13、m9、m8、m7等煤层,引发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为了我矿安全建设和确保职工的人身安全,依据《纳雍县王家寨煤矿初步设计》、《纳雍县王家寨煤矿安全专篇》、《纳雍县王家寨煤矿11运输斜巷及联络巷作业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及《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等相关规定,特编制11运输斜巷防止误揭煤层安全技术措施。
一、矿井概况
巷道名称:11运输斜巷
巷道作用:为首采区运煤(矸)、通风
(一)区域地层
区域出露地层从老至新有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缺失奥陶系、志留系和泥盆系,第四系零星覆盖在各时代地层之上。区域地层见表1-2-1。
表1-2-1区域地层简表 | ||||||||||
地层 单 位 | 厚度(m) | 岩性及矿产简述 | ||||||||
第四系(q) | 0-50 | 亚粘土、砂土、角砾 | ||||||||
侏罗系(j) | 下统 | 下禄丰组第二段(j1_2) | 51-78 | 粉砂质泥岩、泥岩平少量粉砂岩(未见顶)。 | ||||||
三 叠 系 (t) | 上统 (t3) | 须家河组(t2_) | 146-300 | 岩屑石英砂岩。底部夹炭质页岩和煤线。 | ||||||
中统 (t2) | 法朗组(t2f) | 0-92 | 灰岩夹泥质灰岩及白云岩。 | |||||||
关岭组(t2g) | 第三段(t2g3) | 194-319 | 白云岩夹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 |||||||
第二段(t2g2) | 157-369 | 灰岩夹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 ||||||||
第一段(t2g1) | 121-172 | 白云质泥岩、泥质白云岩、白云岩、灰岩。 | ||||||||
下统 (t1) | 永宁镇组(t1yn) | 第四段(t1yn4) | 51-128 | 泥质白云岩、溶塌角砾岩。 | ||||||
第三段(t1yn3) | 43-218 | 灰岩夹泥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 ||||||||
第二段(t1yn2) | 41-85 | 泥岩、含白云质泥岩夹泥灰岩、灰岩。 | ||||||||
第一段(t1yn1) | 154-272 | 灰岩。底部为泥质灰岩。 | ||||||||
夜郎组(t1y) | 飞仙关组(t1f) | 九级滩段 | 第二段 | 63-388 | 329-387 | 粉砂质泥岩、泥岩夹粉砂岩。 | 粉砂质泥岩、泥岩夹粉砂岩。 | |||
玉龙山段 | 第一段 | 78-394 | 114-275 | 灰岩、鲕粒灰岩。 | 泥岩、泥质粉砂岩夹少量粉砂岩,顶部4-60m为鲕粒灰岩。 | |||||
沙堡湾段 | 9-163 | 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粉砂岩。 | ||||||||
二 叠 系 (p) | 上统 (p3) | 大隆组(p3d) | 1-32 | 硅质泥岩夹凝灰岩。 | ||||||
长兴组(p3c) | 7-76 | 钙质泥岩、白云质灰岩。 | ||||||||
龙潭组(p3l) | 第二段(p3l2) | 94-443 | 砂岩、粉砂岩、粉砂质粘土岩夹煤。 | |||||||
第一段(p3l1) | 0-15 | 粘土岩、凝灰质粘土岩及砾岩。 | ||||||||
峨嵋山玄武岩组(p3β) | 0-255 | 玄武岩、凝灰岩、砂页岩。 | ||||||||
中统 (p2) | 茅口组(p1m) | 第二段(p2m2) | 0-300 | 灰岩、白云质灰岩、含燧石灰岩、硅质岩。 | ||||||
第一段(p2m1) | 70-251 | 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白云岩。 | ||||||||
栖霞组(p2q) | 73-180 | 灰岩、燧石灰岩、泥质条带灰岩。 | ||||||||
下统(p1) | 梁山组(p1l) | 13-67 | 石英砂岩、炭质页岩、煤。 | |||||||
石 炭 系 (c) | 上统(c2) | 马平组(c2mp) | 0-73 | 灰岩、白云质灰岩夹泥、页岩。 | ||||||
黄龙组(c2hn) | 0-62 | 灰岩、白云质灰岩、瘤状灰岩。 | ||||||||
下统(c1) | 摆佐组(c1b) | 0-158 | 白云岩、白云质灰岩、重结晶灰岩。 | |||||||
寒 武 系 (∈) | 中上统(∈2-3) | 娄山关群 (∈2-3ls) | 第二段(∈2-3ls2) | 0-515 | 白云岩。 | |||||
第一段(∈2-3ls1) | 0-280 | 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粉砂质白云岩。 | ||||||||
下统(∈1) | 金顶山组(∈1j) | 0-141 | 粉砂岩、泥质粉砂岩、页岩。 | |||||||
明心寺组(∈1m) | 165-548 | 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 | ||||||||
牛蹄塘组(∈1n) | 130-159 | 泥岩、炭质页岩、硅质岩、磷块岩 | ||||||||
震旦系(z) | 上统(zb) | 灯影组(zbdn) | <374 | 白云岩、含燧石白云岩、夹磷块岩 |
(二)区域构造
区域构造上矿区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贵阳复杂构造变形区和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形区交汇部位,其主体构造为纳雍东西向构造带,矿区所处具体构造部位为该构造带东段南侧。
(三)矿区地层及地质构造
一)地层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由老至新有二叠系中统茅口组,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龙潭组、长兴组、大隆组,三叠系下统夜郎组和第四系。现分述如下:
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出露于煤矿区东部外围的韩家冲至谭家丫口一带。岩性为浅灰、灰色厚层至块状粉至细晶灰岩,产大量蜓科化石。出露厚度大于80m。
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3β):出露于井田西、西南和东部外围,岩性以灰、深灰色块状拉斑玄武岩为主,顶部3.3~6.8m为灰、浅灰色块状沉凝灰岩、凝灰质玄武岩。厚度变化较大,整体呈东薄西厚,东部厚约50~80m,北西部厚约200~250m。与下伏茅口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
分布于井田大部区域,但第四系覆盖严重,主要出露于井田南部、南东部及东部化磋窝至垮岩脚一带,出露面积约2.2km2。龙潭组为一套海陆过渡相含煤碎屑岩组合。由深灰色、灰色、黑灰色粉~细粒砂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泥岩、炭质泥岩、粘土岩、煤及少量石灰岩等组成。薄层状至中厚层状构造为主。为区内含煤地层。该层厚度为240.38~261.45m,平均250.57m。其厚度变化不大。该地层与上覆、下伏岩层之间界线清楚,岩性较稳定,对比性较好。根据其岩性组合、厚度、沉积旋回及含煤特征,分别以m6煤层之顶和m15煤层之底为界将其划分为三段,自下而上为龙潭组一段(p3l1)、二段(p3l2)、三段(p3l3):
龙潭组一段(p3l1):以龙潭组底至中部m15煤层底为界。岩性为薄层状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及泥岩互层。夹黑色煤(线)层和炭质泥岩,底部为浅灰色铝土质粘土岩。龙潭组一段厚度为134.92~159.56m,平均138.84m。其中含大部可采煤层m30和零星可采煤层m18、m28、m32。
龙潭组二段(p3l2):以m15煤层底至m6煤层顶为界。岩性为薄至中厚层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泥岩互层,夹薄至中厚层或透镜状生物碎屑灰岩(上部)及黑色煤(层)线;粉砂岩为不等厚夹石主要分布于上部。龙潭组二段厚度为63.84~76.13m,平均66.36m。其中含全区可采煤层m6、大部可采煤层m15、零星可采煤层m7、m8、m9、m13。
龙潭组三段(p3l3):以m6煤层顶至龙潭组顶为界。岩性为薄层状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及泥岩互层,夹黑色煤(线)层、炭质泥岩、薄至透镜状生物碎屑灰岩。厚度为38.57~46.11m,平均43.03m。含零星可采煤层m3、m5。
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零星出露于井田东部大坡脚—长冲垭口一带,岩性为中至厚层状细至中晶灰岩、含燧石结核灰岩。厚5.41~14.63m,平均9.05m。该组与下伏龙潭组呈整合接触。
二叠系上统大隆组(p3d):仅出露于井田东部长冲垭口。整合覆盖于长兴组之上,岩性为薄层硅质泥岩,顶部夹鲜黄绿色玻屑凝灰岩。厚3.53~6.90m,平均4.78m。
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出露于井田北部和北东部大白岩—猴子洞—路分丫—化以岩一带。按岩性组合从下至上分为以下三段:
夜郎组沙堡湾段(t1y1):岩性为薄至中厚层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钙质泥岩及泥质灰岩,由下向上钙质含量逐渐增多。厚187.85m。
夜郎组玉龙山段(t1y2):岩性为厚层夹块状细至中晶灰岩、鲕粒灰岩,与下伏沙堡湾段泥岩呈渐变过渡。厚约129.05m。
夜郎组九级滩段(t1y3):岩性为薄至中厚层泥岩、粉砂岩夹泥灰岩、灰岩及鲕粒灰岩。仅出露于井田北部路分丫一带和北东部大白岩山顶,厚度大于70m。
该组与下伏大隆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以大隆组硅质泥岩夹凝灰岩结束,该组沙堡湾产双壳类化石的泥岩出现为分界标志。
第四系(q):为浮土型、残积型、堆积滑塌型,不整合覆于各地层之上。为粘土、亚粘土、砂砾、卵石、碎石等。厚0~50m。
二)地质构造
区域构造上矿区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贵阳复杂构造变形区和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形区交汇部位,其主体构造为纳雍东西向构造带,矿区所处具体构造部位为该构造带东段南侧。位于井田北部的猴子洞断层(f1)为该构造带的组成成分,以北东东向横跨井田,为井田北部边界构造。
褶皱:本矿井构造形态总体为一微型向斜构造。井田及邻区褶皱有桃园向斜、化以岩向斜和大营坡向斜。对本矿井煤层赋存有影响的褶皱为桃园向斜。
桃园向斜北起井田北部外围,北东起从猴子洞向南西经桃园一带,在井田南西侧外围的大沟头汇于f2之上,总体呈北东向展布,区内长约2.5km。向斜核部及两翼出露为t1y1中部至p3l地层,岩层产状平缓,倾角一般5°~20°。两翼岩层产状不甚对称,北西翼岩层产状不稳定,倾向一般为150°~250°、倾角5°~30°,平均小于20°;南东翼岩层倾向250°~320°、倾角5°~15°。除局部地段外,总体上岩层呈缓倾斜产出。
断层:井田内已查明的断层共有8条,其中除f1、f2、f3断层断距较大以外,其余位于井田以外或断距较小,现分述如下:
上一页12下一页f1断层:
位于井田北部及外围的龙头山垭—大河沟—化以岩—猴子洞一线并延出井田以外,井田内长约1500m。呈北东东—南西西向展露,为逆断层。断距由北东向南西逐渐从约30~50m增大至>250m,断层倾角为60~68°。为本矿井北部边界断层,对煤层开采影响较小。
f2断层:
为一逆断层,位于井田西部及外围,北端交于f1之上,南端延伸出井田以外,井田内展布长度约1200m。呈北北东—南南西向展露。北西盘地层岩层倾向由北向南逐渐从南西—南东过度为北西向,倾角一般为6~13°;南东盘地层岩层倾向整体为北西向,倾角一般为6~15°,断距约30~50m。该断层地表附近为居民区,设计已将其划在煤柱保护区内,因此对井下资源开采影响较小。
f3断层
为逆断层,位于井田东南角及外围的柯家营—栅子门西侧一线,北端在栅子门北西侧尖灭,展布长度约>2700m。断距约0~30m。该断层为本井田东南边界断层,在井田范围内对煤层开采影响较小。
f4断层:
位于f1断层以北,性质不明,对煤矿区内煤层没有影响。
f5、f6、f7、f8等断层
为井田内零星分布的一些次级小断层,产出于含煤岩系岩层中,断距一般为2~<10m,除f6为正断层性质外,其它均为逆断层。它们对煤矿区内含煤岩系及煤层造成小规模的错断,但破坏性不大。对煤层开采基本没有影响。
本矿井资源主要赋存于桃园向斜东南,煤层沿走向起伏较小,呈单斜构造。且f1、f2、f3位于村寨煤柱范围内或井田边界,对煤层开采影响较小。f4、f5、f6、f7、f8断层断距较小,呈零星分布,规模较小。因此,桃园向斜东翼构造简单,桃园向斜西翼构造中等。
总之,本矿井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
(四)矿区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为本区含煤地层,底部与峨嵋山玄武岩组呈假整合接触,顶部与长兴组整合接触。主要由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细砂岩、泥岩夹炭质泥岩、页岩、灰岩和煤组成的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组合。含煤地层厚240.38~261.45m,平均厚250.57m。煤层(线)累计总厚度14.26~16.28m,含煤系数5.71~6.77%;全区可采、大部可采和零星可采煤层12层,其中全区可采煤层2层(m6、m30),大部可采煤层1层(m15),其余均为零星可采煤层。现将各煤层分述如下:
m6煤层:位于龙潭组二段p3l2顶部,呈层状产出,煤层厚1.44~6.08m,平均厚度2.95m,;变化系数为39.78%,稳定指数为8.63%。属全区可采较稳定中厚煤层。该煤层在东部、南部一带普遍含1~3层夹矸,沿倾斜方向夹矸数量及厚度减少。煤层直接顶板主要为粉砂质泥岩、炭质泥岩、泥岩,部分具炭质页岩(泥岩)伪顶。煤层底板多为深灰色泥岩,部分为含炭质粉砂质泥岩。煤层结构复杂。上距p3c约50m左右,下距m15煤层62m左右。
m15煤层:位于龙潭组二段p3l2底部,呈层状产出,煤层厚0.39~1.80m,平均厚度1.12m,变化系数为38.91%,稳定指数为22.25%,属大部可采不稳定薄煤层。由东向西,煤层厚度增厚,变化趋势明显。煤层直接顶板主要为粉砂质泥岩、炭质泥岩、泥岩,部分具炭质页岩(泥岩)伪顶。煤层底板多为深灰色泥岩,部分为含炭质粉砂质泥岩。煤层结构较复杂。下距m30煤层104m左右。
m30煤层:位于龙潭组一段(p3l1)下部,呈层状产出。煤层厚0.90~1.87m,平均厚度1.41m,变化系数为18.20%,稳定指数为8.28%,属全区可采较稳定中厚煤层。厚度变化无明显规律。煤层直接顶板主要为粉砂质泥岩、炭质泥岩、泥岩,部分具炭质页岩(泥岩)伪顶。煤层底板多为深灰色泥岩,部分为含炭质粉砂质泥岩。煤层结构较简单。
各煤层厚度、变化系数统计见表1-2-2。
根据煤层及其顶底板特征,可采煤层特征见表1-2-3。
表1-2-2煤层厚度、变化系数统计表
可采性 | 煤层 编号 | 均值(m) | 标准差 | 变化系数(%) | 稳定指数(%) | 稳定程度 |
全区可采 | m6 | 2.95 | 1.1738 | 39.78 | 8.63 | 较稳定 |
m30 | 1.41 | 0.2558 | 18.20 | 8.28 | 较稳定 | |
大部分可采 | m15 | 1.12 | 0.4354 | 38.91 | 22.25 | 不稳定 |
零星可采 | m5 | 0.72 | 0.3093 | 42.96 | 38.19 | 不稳定 |
m7 | 0.70 | 0.3072 | 44.20 | 40.70 | 不稳定 | |
m8 | 0.64 | 0.2513 | 39.46 | 39.65 | 不稳定 | |
m9 | 0.80 | 0.3773 | 47.06 | 37.56 | 不稳定 | |
m13 | 0.65 | 0.3713 | 57.37 | 56.74 | 极不稳定 | |
m18 | 0.59 | 0.3239 | 54.55 | 58.79 | 极不稳定 | |
m20 | 0.40 | 0.2062 | 52.20 | 84.58 | 极不稳定 | |
m28 | 0.68 | 0.3646 | 53.96 | 51.11 | 极不稳定 | |
m32 | 0.63 | 0.2962 | 47.01 | 47.76 | 极不稳定 |
煤层 编号 | 厚度(m) | 间距(m) | 煤层 结 构 | 煤层 倾 角 | 顶底 板 岩 性 | 煤层稳定性 | |||||
最小 | 最大 | 平均 | 最小 | 最大 | 平均 | 夹石 层数 | 。 | 顶板 | 底板 | ||
m6 | 1.44 | 6.08 | 2.95 | 58.5 | 66.3 | 61.94 | 1-3 | 7~16 | 粉砂质泥岩、炭质泥岩、泥岩 | 泥岩 | 较稳定,全区可采,煤层结构 简单~复杂 |
m15 | 0.39 | 1.8 | 1.12 | 0-1 | 7~16 | 粉砂质泥岩、炭质泥岩、泥岩 | 泥岩 | 不稳定,大部可采,煤层结构 简单~复杂 | |||
73.5 | 122 | 104.2 | |||||||||
m30 | 0.9 | 1.87 | 1.41 | 0 | 7~16 | 粉砂质泥岩、炭质泥岩、泥岩 | 泥岩 | 较稳定, 全区可采, 煤层结构较简单 |
二、误揭煤层的原因
由于本矿井内未进行详查和精查的地质勘探工作,区域内的地质构造、煤层层数、煤层埋深、煤层产状及断层、褶曲等不甚了解;煤层瓦斯含量、瓦斯压力、瓦斯释放情况、瓦斯渗透情况等有待测定;再加上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到位或人为因素导致出现偏差,就有可能出现误揭煤层现象,引发煤与瓦斯突出事故。
三、加强组织领导
(一)成立防止误揭煤层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杨明国
副组长:胡明华、郑盛钗
成员:唐 勇、郭 祥、赵院生、赵绍林、欧夏斯、徐显光、高怀斌、张进、柯贞举、王桂蜜、娄现军、刘家强、林加兵、林日品、郭密、李 静、谭佳喜、熊灿跃
组长:对整个防止误揭煤层统一安排,负主要责任。
副组长:听从组长指挥,负责安排、督促落实误揭煤层的相关事宜。
成员:负责落实防止误揭煤层的具体工作。
(二)成立探防队
王桂蜜为队长,主要负责探放水及防突工作。成员由高怀斌、张进、柯贞举、林加兵、刘家强、谭佳喜、林日品、熊灿跃、郭密、李静组成,严格按设计钻孔进行施工和记录。
四、安全技术措施
1、巷道的掘进施工,必须严格做到“有掘必探,有疑必探,先探后掘”。钻孔的深度、个数、方位必须符合《11运输斜巷防止误揭煤层钻孔示意图》的规定。必须保留20m的安全超前距离。
2、加强钻孔检查验收,提高钻孔施工质量。打钻过程中,必须安排一名专职瓦检员现场盯守,密切注意打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随时掌握第一手资料。特别注意打钻穿透的各个层位,并做好记录检查。
3、加强瓦斯地质预测预报,准确掌握煤层赋存位置情况,防止误揭煤层。瓦检员要不断检测钻孔中瓦斯涌出情况,发现瓦斯异常或超限时,必须停止一切工作,切断井下动力电源,撤出人员,加强通风稀释瓦斯。
4、钻进过程中,如遇到破碎、顶钻、卡钻、喷孔等其他动力现象,必须立即停止钻进,但不得拔出钻杆。
5、加强监测监控,保证监控有效。按照“装备齐全、数据准确、断电可靠、处置迅速”的要求,加强监控设备的日常检修和维护,保证监控设备完好,数据准确上传,实现井下24小时不间断的监测监控。
6、必须保证井下所有电气设备的防爆性能良好,杜绝一切火源入井。
7、掘进中发现地质、矿压、瓦斯异常,必须立即停止工作,待采取措施安全后方可恢复其他工作。
8、必须保证掘进工作面有足够的新鲜风流,风量必须满足现场需用,严禁无计划停风或微风作业。
9、严格执行“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安全矿长加强防突知识的培训,提高施工人员防突意识和能力。切实抓好突出煤层掘进、异常地质构造条件下防突工作,采取有力措施,防止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发生。
10、掘进过程中注意事项:
(1)刚开始钻进时压力不宜过大,要轻压慢钻,以免崩刃或打坏变速齿轮;待钻进两根钻杆,工作平稳后,压力再逐渐增大。
(2)开钻前先开水,并要保证足够的流量,不许干式钻眼。
(3)钻工在钻进过程中要认真观察钻机运转情况,即观察油压、钻孔内的排水。钻孔内的震动声音等情况。
(4)钻孔过程中必须有专人记录钻孔深度及多少根钻杆时出现的异常情况,如涌水量大、瓦斯异常、遇到煤层等。
(5)瓦检员必须跟班检查气体浓度,随时检测掘进工作面的瓦斯(二氧化碳)浓度,如果掘进工作面瓦斯浓度超过1%(二氧化碳超过0.75%)时,必须停止钻进,立即撤出工作面人员,加强通风,稀释瓦斯(二氧化碳),并立即汇报矿调度室和当班带班领导。
(6)钻进过程中,出现喷孔严重时,必须停止钻进并保持钻进空转,并及时汇报矿调度室和当班带班领导。
(7)钻进过程中不可停风,如停风所有人员应立即撤出掘进工作面,切断井下所有电源,恢复通风后应先由瓦检员与当班班长(瓦检员在前,班长在后)一起,由外向内的逐步检查瓦斯浓度,一旦发现瓦斯、混合气体浓度超过规定时要立即停止前进,等巷道中瓦斯、混合气体浓度不超标时方可安排工人入井作业。
(8)在钻穿探孔或打穿溶洞后,如出现停风、停电,应立即撤出井下所有人员并在配电房手动切断井下所有电源,恢复作业前由瓦检员和当班班长(瓦检员在前,班长在后)一起,由外向内的逐步检查瓦斯浓度,若瓦斯浓度不超过1%,方可恢复井下电源,允许工人入井作业。
(9)突发事件处理程序:井下工作面瓦斯急剧增加,工作面中瓦斯浓度超标;工作面瓦斯积聚;有毒有害气体超标;钻孔中涌水增大且有压力;片帮、冒顶等突发事件应立即停止钻进,切断井下动力电源,撤出所有人员,上报矿调度室和当班带班领导;矿领导和项目部领导开会研究处理方案,同时向公司汇报情况及研究处理方案。事故发生后当班班长第一时间在井口清点出井人员,若下井人员没出井或井下还有人员,应立即向矿领导和项目部领导汇报,由矿领导和项目部领导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组织入井搜救,如灾情严重,再向上级部门汇报,请求矿山救护队援救。所有入井人员必须携带好自救器。
(10)其他不足之处,请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等相关规定执行。
五、附图
防止误揭煤层钻孔示意图
避灾路线图
上一页12下一页
第2篇 主水仓防误揭煤安全技术措施
为了搞好施工安全,防止在施工中误揭露煤层,造成安全事故,特制定此措施。
一、工程设计概况
主水仓布置在副井车场+805水平,东起副井车场尾部,按方位角272.30往西掘进62米后往西落平掘进140米再往东掘进贯通水泵房。主水仓:设计长度242m,目前已施工掘进158m;永久支护为锚网喷支护,锚杆长度1.8m,锚杆直径18mm,锚杆安设间排距0.8_0.8m;断面形状为直墙圆弧拱;毛断面10.55m2、净断面8.5m2、净宽3.2m、直墙高1.4m、拱净高1.6m(掘进圆弧半径1.85m);喷砼体厚250mm。
二、地质特征及井巷相对位置
(一)、区域地质及地层
井田内分布的地层有: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长兴组(p3c)。
1、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
在井田范围内未出露。上部为浅灰色至灰白色,中厚至厚层状生物碎屑岩,微晶及细晶结构,下部为燧石条带灰岩、灰岩及硅质岩。局部夹粘土质硅质岩,富含蜓类化石。井田域厚181~258m,井田内钻孔揭露最大厚度为44.44m。
2、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
在井田范围内未出露。以灰、深灰色薄~中厚层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泥岩为主,夹细砂岩、钙质泥岩及4~7层灰岩、泥质灰岩,含煤6~9层,其中含可采煤层4~5层,一般2~5层。厚96.17~106.42m,平均102.17m。厚度变化不大。与下伏茅口组呈假整合接触。
3、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
仅在井田中部新化煤矿五号井副井井口附近有少量出露。为灰、深灰色中厚~厚层状燧石灰岩。厚34.62~39.30m,平均37.01m。与下伏龙潭组呈整合接触。
(二)、地质构造
1、区域构造
区域位于扬子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结节北北东向构造变形区的鸭溪向斜,以北为松林—岩孔背斜,以南为安底背斜,鸭溪向斜进入金沙境内,演变为复式向斜,构造以褶曲为主,断层不发育,次级褶曲有金沙—黔西向斜、新华向斜之间发育次级麻窝寨。
金沙—黔西向斜:位于井田之东侧,轴长约20公里,走向nne20°,向斜宽20余km,其轴线在平面上呈“s”形,轴向在南面为北东向,北面变为北东东向,为一开阔不对称向斜。北西翼倾角较缓,为10~20°,发育有次级褶皱;南东翼倾角较陡,为30~40°左右。核部最新地层为上侏罗统遂宁组;两翼地层为二叠系和下三叠统。
新华向斜:位于井田北西部,走向nee70°左右,轴长约11km,为金沙—黔西向斜北西翼的次一级褶曲,为一宽缓的不对称向斜,向斜宽约2~4.5km。自西向东,其轴线先后穿过上二叠统、三叠系。北西翼地层倾角较陡,为7~35°,一般28°;南东翼地层倾角较缓,为4~12°,一般为9~10°。
2、井田构造
根据补勘钻孔、原有地质钻孔和现有巷道揭露情况分析,该区域内没有发现落差大于30米的断层。根据主、副、回风斜井揭露分析在1401底抽运输巷与副井至风井立体交叉位置发育一沿煤岩层走向斜交逆断层,走向为8°4′12″—188°4′12″、倾角30°—58°、落差1.6—9米。该断层与1401底抽运输巷呈斜交状,在巷道与954车场连通位置可揭露该断层。
经前期地质勘探(主要为钻探)矿区内目前没有发现陷落柱、溶洞。
(三)、可采煤层特征
1、含煤地层及煤层特征
井田内含煤地层为上二叠统龙潭组(p3l),含煤6~11层,煤层总厚9.49~12.81m,平均11.23m,含煤系数为10.99%。含可采煤层4层,由上至下分别为4、5、9、13号煤层,其中9号煤层发育较好,为主要可采煤层,4、13号煤为较稳定可采煤层, 5号煤层为不稳定煤层。可采煤层总厚度4.56~7.95m m,平均6.23m,可采含煤系数为5.6%。
4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中上部,煤层较稳定,为矿区主要可采煤层。上距长兴组底界20.10~44.60m,平均25.00m。煤层厚度0.74~2.28m,平均1.46m,含夹石0~1层,属较简单结构,稳定煤层。
5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中上部,为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距4号煤层5.98~9.99m,平均6m,煤层厚度0.65~1.08m,平均0.79m,煤层结构较简单,煤层不稳定。
9号煤层: 位于龙潭组中部,层位稳定,为井田主要可采煤层。上距5号煤层8.11~15.64m,平均13m。煤层厚度1.69~3.59m,平均2.61m,属结构简单煤层,煤层稳定。
13号煤层: 位于龙潭组中下部,为主要可采煤层,层位较稳定,上距9号煤层26.79~35.11m,平均29.38m。煤层厚度0.47~1.87m,平均1.23m。煤层结构较简单,夹石一般为泥岩、炭质泥岩,夹石厚度一般0.45m,煤层较稳定。
2、煤层顶底板条件
1401底抽巷为在二叠系上统龙潭组9煤至13煤之间,距9煤底板10~15m,距13#煤层顶板15~20 m,9#煤层平均厚度3.24 m,13#煤层平均厚度0.78 m。工作面内煤岩层总体走向为106°~286°,倾向为16°~18°,倾角平距5~7°。
依据1401底抽巷周边zk3-2、zk2-2、zk1-1三个钻孔预测工作面掘进段主要为粉砂质泥岩和粉砂岩,局部地段发育0.5米左右的灰岩,掘进巷道层位普氏硬度分布在7~10之间;通过钻孔分析,该巷道掘进层位内分布有中厚层状灰岩或泥质灰岩,此层厚度为0.66~5.39/3.05米,该层位层性比较坚硬,下面发育薄至中厚层状细砂岩,局部发育薄层条带状细砂岩,可做为1401底抽巷掘进的标志层。
表1-3-1可采煤层特征表
煤号 | 全层厚度 (m) | 采用厚度(m) | 夹矸 层数 | 倾 角 (°) | 稳定 程度 | 煤 层 结 构 | 煤层间距(m) | 顶、底板岩性 |
4 | 0.66-2.36 平均1.46 | 0.66-2.36 平均1.46 | 0-1 1 | 5~7 | 较稳定 | 较简 单 | 顶板为细砂质泥岩、石灰岩,底板为泥灰岩、细砂岩、石灰岩、泥岩。 | |
5.98~9.99 5.00 | ||||||||
5 | 0.65-1.08 平均0. 79 | 0.8-1.08 平均0.92 | 0-1 1 | 5~7 | 不稳定 | 较简 单 | 顶板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底板为泥岩、粉砂岩或细砂岩。 | |
8.11~15.64 13.00 | ||||||||
9 | 1.69-3.59 平均2.61 | 1.69-3.59 平均2.61 | 0-1 1 | 5~7 | 稳定 | 简 单 | 顶板为细砂质、局部为泥岩,底板为灰色泥岩。 | |
7.34-17.67 29.38 | ||||||||
13 | 0.47-1.87 平均1.23 | 0.47-1.87 平均1.23 | 0-3 1 | 5~7 | 较稳定 | 较简 单 | 顶板为粉砂岩、泥岩,底板为泥岩、细砂岩。 |
①、主水仓与地面对应位置为均为山地。地面无建筑以及水体,在雨季期间沟谷有季节性流水。
②、在掘进施工过程中将揭露13#煤层。根据相关资料,预计掘进180m处揭露13#煤层。
三、工程建设情况
1、工程进度
①、主水仓现已掘158m;
2、现工作面与岩层的位置关系
目前,主水仓属全岩巷掘进。其岩性分别为:
①、主水仓:岩性以泥质灰岩及细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为主,层位较稳定,施工中要加强13#煤层的钻探工作,准确判断13#煤层位置。
四、施工组织及管理
(1)施工组织:由矿通风处组织施工人员,防突队统一管理,抓紧时间,三班集中施工钻孔。
(2)施工管理.
施工管理是指:钻孔施工中,除人员合理安排及钻机、钻具配套使用等管理工作外的全过程管理。
①现场必须有钻孔设计图板和说明书,并标明钻孔数目,位置,间距、方位、角度(仰、俯)、孔径、孔深、注意事项及特殊要求等,并要求施工操作人员在施工中严格遵守。
②必须有安全技术措施。针对具体地点提出具体措施,提出操作人员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发生意外时的处理方法,发生灾害时的避灾路线等等。
③在钻孔施工中,每班必须有钻孔施工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施工时间(年、月、日、班次)、孔径、进尺、岩性变化及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便有关人员和接班人员及时掌握现场情况。
④施工过程中必须有对瓦斯及有毒有害气体的检测工具和人员,预防孔内瓦斯及有毒有害气体大量涌入工作面,造成瓦斯积聚和事故。
⑤在钻孔施工完毕后,要由质量管理部门进行检查验收,必须经过检查验收合格,方可进行后一步工作。
五、采用zdy-1250型煤矿用液压坑道防爆钻机, 并配齐相关设施如开关、瓦斯传感器等。对工作面前方进行打孔探测,预报工作面前方情况。
六、钻孔人员操作规程
1、首先检查钻机各部位螺丝的紧固情现,对松动螺丝必须拧紧。
2、检查钻机转动部件是否灵活可靠,并将外露的转动部件滑动表面擦试干净。
3、检查油箱内油量是否充足。
4、开机前,应将钻机空转5-10分钟,确认各部件无问题后方可开始作业。
5、必须将电缆线挂好,液压胶管与水管不得相互缠绕。
6、每班对钻杆的磨损情况、弯曲情况和丝扣损坏情况进行详细检查。
7、上杆前,检查钻杆眼孔内是否有堵塞物。
8、新钻头入孔内时,司机要谨慎小心,离孔底0.3-0.4m时,必须将钻头轻旋到孔底。
9、开始进钻时,转速要慢,压力要小,逐渐均匀加压。当钻进正常后,再根据钻进的层位适当调整压力的大小。
10、换钻头时,要合理选用钻头,注意钻头直径要与孔径匹配,避免卡坏钻头。
11、在每一个操作过程中,应保证各个操作手把的位置配合正确。
12、操作时,应做到两听、两看、四注意。两听:听孔内响声和机器运转声;两看:看孔内返出的煤粉量多少、颜色和看钻机压力表的变化;四注意:精力集中,不与别人闲谈,注意孔内变化情况,注意保持均匀。
13、在操作钻机变速时,变速箱必须停止运转后才能进行变速。
14、操作钻机时,加接钻杆人员应站在侧面观察钻进情况,严禁对着钻孔操作。
15、在钻机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如大量瓦斯涌出、透水、硫化氢或其它有毒有害气体涌出,钻进卡钻等)必须立即停止钻进,人员撤离现场,立即向矿领导汇报,并采有效的应急措施。
16、钻机在搬运过程中,应防止碰撞而损坏(包括挤压)机械或油管。散件运输时,保护好油管及螺纹接口,防止泥沙煤渣进入。
17、钻机进入工作地点后,应选择好适当的位置,将机架放到最低点,然后将动力头部分起吊到机架上方,根据选定的位置用螺栓固定在机架上,调整好方位角,用立柱锚固机架。
18、接通电源。开机前,先检查整体安装是否符合安全要求,盘动电机检查有无卡阻,液压系统联结是否正确,如发现问题应立即处理,点动电机,检查电机旋转方向与油泵的标定方向是否一致,电机、油泵有无异常声响,然后起动电机进行试运转,检查系统工作是否正常,接头处有无漏油。
19、操作人员衣服、毛巾、灯线必须穿戴拴绑好,上下钻杆人员必须站在钻机的侧面,不能与给进成一直线,也不能遮挡着操纵手把人员的视线。
20、打孔时,如遇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进钻,应定时检查瓦斯,同时要悬挂瓦斯便携仪于钻机5m以内的回风侧;放炮时施钻人员必须撤到指定的安全地点。施钻地点的瓦斯浓度不得超过1.0%,否则不准送电开钻。
21、严禁设备带病运行:每班开机前均要全面详细检查设备各部件的完好情况, 运行中轴承、油泵、马达、电动机等温升不得超过60℃,否则应停机检查处理,进钻时要选择好钻头、钻杆,对钻杆的折卸不要敲打,以免损坏接头部位的梯形扣。
22、加强钻机的维护检修:每班对运动部件要定时注油,特别是六方轴的润滑,并定时清洗或更换过滤器。
23、每班工作完毕后,要检查设备,作好交接班工作,将开关手把打到零位并锁闭好后方能离开现场。
七、“预测预报,先探后掘”施工方案
为保证主水仓的安全施工,防止误揭穿13#煤层,准确探知巷道底板距各可采煤层的距离,同时也作为补充勘探的一种手段。根据“有疑必探”的原则,在工作面向前施工过程中,采取“预测预报,先探后掘”的施工方案。
1、加强日常地质预测预报工作
施工中作好地质预测预报工作,定期验证钻探提供的地质资料,掌握施工动态及围岩和标志层的变化情况,及时预测工作面前方30m范围内的地质变化情况。安全、地测、生产、技术等部门每周必须集中会诊分析地质情况及工作面与煤层的位置关系,向项目部施工队及有关领导提供地质预测预报资料,以指导施工。地质预测预报资料由地测(技术)部门负责收集整理后提供。
2、实施动态跟踪
实施工作面地质状况动态跟踪、汇报制度。矿建部及施工单位技术人员要及时掌握施工动态及工作面岩层的变化趋势及有无异常情况,每天矿建指挥部领导及调度室汇报工作面地质状况,施工队负责人每天向矿建指挥部及项目部领导汇报工程进展情况。
3、先探后掘
⑴、在地质构造简单、岩层稳定、裂隙不发育等地段施工过程中,根据巷道底板距煤层的岩柱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先探后掘”措施。
①、当任一工作面底板距煤层(厚度大于0.3m的任一煤层)的岩柱小于10m(法线距离:下同)时,执行“长探短掘”措施:即在工作面布置一前一下两个探孔,前探孔在水平投影方向上长度不小于30m,角度、方位与井巷坡度、方位一致,且进入煤层底板不少于0.5m;下探孔进入煤层底板不少于0.5m,钻孔倾角不小于60°,以准确探知巷道底板距煤层的距离,并保证水平投影方向上不少于5m的探孔超前距。
②、当工作面底板距煤层的岩柱小于5m时采取“长探短探及短掘相结合”的措施:即井巷每掘进3-4m(两个循环)后,在工作面垂直向下布置探钻孔1个,钻孔倾角不小于80°,钻孔进入煤层底板不少于0.5m,以掌握准确巷道与煤层岩柱厚度,并保持掘进前方超前距不低于30m,为预测预报提供依据。同时采取“补探”措施:即在掘进工作面两侧补打3个小直径(42mm)超前钻孔,其超前距不小于2m,以保证掘进工作面与煤层必须保持不小于2m厚度的岩柱,
附:探钻孔施工示意图(见篇尾)
③、施工中必须严格控制煤层层位和地质构造,防止瓦斯异常涌出或误穿突出煤层。
④、当工作面底板距煤层的岩柱小于2m时,必须采取全断面一次揭煤施工方法。
⑵、在地质异常(断层、褶曲、陷落柱、火成岩侵入及岩层倾角、厚度、结构突然变化、裂隙发育等)区域,无论巷道与煤层之间的岩柱大小,都必须及时打钻,探测前方30m范围内煤层赋存条件、地质构造等情况,并允许掘进20m,保持10m的超前距。钻孔数量不少于3个(掘进工作面前方1个、两侧向巷道底板各1个,向底板的钻孔角度与巷道掘进方向呈10°~ 20°),在允许掘进范围内仍有异常时,应重新设计补打超前钻孔,直至无危险,同时掘进过程中必须坚持采取短探短掘措施。
八、安全技术措施
(一)加强钻探施工管理,严格执行作业规程
1、开钻前应对井巷中所有电气设备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消除失爆现象及一切不安全隐患。
2、认真清理干净工作面的浮碴。
3、每个安瓦员要佩带光学和便携两种瓦检仪,相互配合检测,确保无误。每班跟班领导、班组长、电工、放炮员等佩带便携式瓦检仪,随时检测瓦斯。
4、由专业人员(防突、探水工)实施钻探工作,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
5、钻场内及孔内发现异常时,应马上停钻停电检查,在没有处理之前不得送电,不得拔出钻杆。
6、钻进过程中应经常观察岩粉、进尺情况并做好原始记录。
7、机电人员应经常检查设备运转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严防设备失爆。
(二)严格执行安全规程,加强瓦斯管理工作
1、利用班前会口头提问队长、班长、检查员等主要工种有关防突知识的主要内容,以提高作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2、打钻期间在工作面悬挂一台便携式瓦斯报警仪,所有入井人员必须佩带隔离式自救器,并会使用。
3、检查员在工作面认真盯岗,随时测定瓦斯浓度,密切注视工作面各种情况,当发现异常时或有突出预兆时,立即组织所有人员升井。
4、因检修停电等原因停风时,必须撤出人员,切断电源,待恢复通风并确认浓度小于规定值时,工作人员方可进入工作面作业。
5、所有人员严禁带烟草及点火物品下井,严禁穿化纤衣服、带电子表及酒后下井。
6、打钻前必须更换破损的风筒,确保工作面有足够风量。
(三)加强日常地质观测和资料的整理工作
1、技术负责人和地质技术员应定期验证钻探提供的地质资料,掌握施工动态及围岩变化情况,防止误揭煤。
2、出现地质异常时的汇报程序:当班组长发现工作面地质异常(断层、褶曲、陷落柱、火成岩侵入、岩层倾角、厚度、结构突然变化、裂隙发育等)时,要首先停止掘进,及时向项目部经理、技术负责人详细汇报。经理或技术负责人摸清情况后,要立即向矿指挥部领导汇报。
3、施工过程中出现瓦斯涌出异常、涌出量忽大忽小、冒顶片帮严重、远处有响雷声、打眼出现夹钻、顶钻、喷孔等突出预兆时要立即停止施工,并及时向矿指挥部汇报,待矿指挥部采取措施后方可施工。
(四)放炮管理:
1、严格执行“一炮三检”和“三人连锁换牌”放炮制度,检查员和放炮员严把瓦斯关,坚持“十不放炮”制度。
2、放炮采用煤矿许用三级以上的含水炸药(或三级以上乳化炸药)。
3、所有的探孔或钻孔不得同爆破孔相透,否则必须重新补爆破眼,所有的炮眼封泥应符合规程规定。
4、装药放炮:严禁一次装药,分次放炮。
5、所有雷管使用煤矿许用毫秒延期电雷管,总延期时间不大于130ms。
6、放炮至少30min后确认无异常后,施工人员方可进入工作面。
(五)通风管理:
1、风机要有专人看管,如有意外停电现象时,应及时联系,尽快送电,并由现场安瓦员和班组长(或队长)组织施工人员向外撤,待按有关规定送电后再组织施工。
2、做到风筒吊挂平直,接头严密不漏风,风筒末端距工作面不大于5米,保证工作面有效风量足够。
(六)防瓦斯及防突:
1、每个安瓦员都认真盯岗,检查工作面和回风流中瓦斯浓度,防止积聚超限。当瓦斯浓度出现异常时及时向项目部、调度室汇报,当瓦斯浓度超过1%小于2%时,应立即按就地排放瓦斯措施进行排放。
2、安瓦员必须现场交接班,交班时必须把本班的异常情况说明,接班后必须对工作面检查一遍,在整个工作期间发现异常,立即配合队长(班组)按避灾路线撤出所有施工人员,并向值班矿领导汇报。
3、按规定安设瓦斯传感器等仪器并符合规定,当瓦斯超限时能有效地切断施工巷道内的电气设备的电源。
4、所有下井人员每人随身携带一台隔离式自救器,每一进入该工作面的人员必须熟悉自救器的使用方法和从本工作面安全撤离的避灾路线,掌握煤与瓦斯突出预兆的特点。
5、突出预兆
有声预兆;顶板来压发生掉碴,支架来压,煤层中产生震动,煤炮声连续不断,先声小后声大,先远后近,先单响后连响。
无声预兆:瓦斯涌出量忽大忽小,工作面气温下降,煤层层理紊乱,煤体硬度降低,软分层增多,煤壁挂汗,煤体色泽暗淡,煤尘飞扬,打钻时顶钻、夹钻、喷孔等。
(七)安全避灾
工作面→主斜井→架空乘人装置→地面。
附:主水仓避灾路线。
(八)其它未尽事宜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和各井筒掘进《作业规程》。
五、“先探后掘”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责任制
(一)组织领导:
组 长:陈 阳(矿长)
副组长:吴家洪(总工程师)
组 员:各副矿长及矿建部各处室主要负责人,项目部经理、副经理。
(二) “先探后掘”工作责任制
1、组长对矿井建设工作面的“先探后掘”工作具体负责,认真贯彻落实措施,组织调配所需人力、物力。
2、副职及成员对自己所分管的“先探后掘”工作负责,认真执行措施,努力把该项工作做好,“先探后掘”施工组织到位。技术负责人负责整个措施落实,在施工中做好技术指导、记录、汇报;机电负责人负责机电设备失爆检查、防突设备的检修保养等工作;
3、跟班安瓦员负责监督措施的执行是否到位,并做好探孔的瓦斯检测工作。
4、施工队在、班组长对本班队“先探后掘”工作负责,认真执行各项条款,组织全班队把本班队的工作做好;工人对本岗位所从事的“先探后掘”工作负责,努力把自己所进行的工作做好。
九、培训及贯彻
1、此措施经审批后由项目部组织所有下井人员进行贯彻学习,并群签。
2、原有关施工措施及作业规程要同时再进行一次贯彻学习。
十、其它
1、若经钻孔勘测前方出现煤体时,按揭煤措施执行。
2、未尽处严格按矿队相关规定及《规程》规定执行。
二〇一五年三月十三日
第3篇 新防误揭煤安全技术措施
一、工程概况
己15-17-1(2)081高抽巷施工断面为半圆拱形,净宽×净高=3400×3000mm,采用锚网支护,锚杆采用φ20×2000mm等强锚杆,锚杆间排距为800×800mm,金属网采用φ6 mm钢筋制作,网孔为80×80mm,全断面挂网。掘进时,保持巷道底板与己16-17煤层顶板垂距14~16m。
二、地质特征
己15-17-1(2)081高抽巷所在层位主要在泥质、砂质泥岩,巷道顶、底板主要为泥岩及砂质泥岩,岩石坚固系数f=3~5。
三、施工方案
严格按照地测部门给定的中心、腰线施工, 每施工80-100m由地测部门进行标高核准,确保按设计层位施工。
根据12061机抽巷、12061机巷已揭露的断层,提前对施工坡度进行调整。
井下发现异常情况,如瓦斯浓度异常、出现淋水、破碎带等情况,及时向有关业务部门汇报。
在突出煤层顶板掘进的岩巷施工时,距离己15-17煤层最小法线距离小于10m时,必须边探边掘,并必须定期验证地质资料,防止误揭煤。
四、安全技术措施
1、在突出煤层顶板掘进的岩巷施工时,距离己15-17煤层最小法线距离小于10m时,必须边探边掘,并必须定期验证地质资料,防止误揭煤。
2、按照俯角35°~45°打设钻孔,钻孔进入己15-17煤层0.5m为终孔,以投影孔深计算允许进尺距离,并保留不小于5米的前探孔水平投影超前距。
3、每次探煤完毕后及时将探煤数据送达开拓科、地测科、防突科等部门,并根据每次超前探测结果及时调整施工坡度。
4、施工地点配备沙箱、灭火器等设备。
5、瓦检员要携带光学瓦斯检查仪和便携式瓦斯报警仪,相互配合检测,确保检测准确。每班班长、爆破工携带便携式瓦斯检查仪,随时检查瓦斯。
6、打钻过程中应经常观察岩粉、钻杆进尺情况并做好记录。
7、钻探过程中,钻工要细心观察,当发现有异常情况如夹钻、顶钻、喷孔、瓦斯量忽大忽小等异常征兆时,立即停止打钻,但不得拔出钻杆,由现场瓦检员检查瓦斯情况,并及时向调度室、开拓科汇报,然后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8、钻探过程中,瓦检员必须在现场,随时进行有害气体的监测,当工作面瓦斯浓度达到0.8%以上时必须停止作业,切断电源,按避灾路线撤出全部人员,并向调度室、开拓科汇报。
9、 打钻工衣着整齐利索,袖口绑扎,衣扣扣牢固,确保安全施工,并搞好自保与互保工作。钻进过程中,钻机附近严禁闲杂人员靠近,防止造成伤人事故。
10、当班班长负责钻探工作,为钻探施工安全第一责任人。当班钻探施工情况,由班长下班后向本队汇报,并做好当班记录。
11、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和地测专业技术人员应定期验证钻探提供的地质资料,掌握施工动态及围岩变化情况,防止误揭煤。
12、出现地质异常时的汇报程序:当班跟班干部、班长发现工作面地质异常时,要立即停止掘进,及时向施工单位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详细汇报。施工单位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摸清情况后,要立即向调度室、开拓科、地测科汇报。
13、瓦检员必须认真盯岗,检查工作面和回风流中瓦斯浓度,防止积聚超限。当瓦斯浓度出现异常时及时向施工单位、调度室汇报,当瓦斯浓度超过1%小于2%时,应立即按就地排放瓦斯措施进行排放。
14、瓦检员必须现场交接班,交班时把本班的异常情况说明,接班后必须对工作面检查一遍,在打钻期间发现问题,立即配合跟班干部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处理,处理时要向队值班干部汇报。
15、所有下井人员每人随身携带一台zhc30型隔绝式化学氧自救器,进入该工作面的所有人员必须熟悉自救器的使用方法、从本工作面安全撤离的避灾路线和掌握煤与瓦斯突出预兆。
16、预防钻孔着火及现场处理打钻着火事故的安全措施
(1)为预防钻孔打钻期间发生着火事故,必须做到八不开机。
①开机前先检查打钻现场的灭火器是否完好,黄泥及沙箱内的沙是否充足,若灭火器不完好或黄泥、沙不足0.2m3,不允许开机;
②打钻前,需先检查便携式瓦斯报警仪是否完好、是否灵敏可靠,若不完好不允许开机;
③便携式瓦斯报警仪不按规定悬挂或按规定悬挂后便携式瓦斯报警仪不开机时,钻机不允许开机;
④打钻地点存在局部瓦斯超过0.5%时(包括顶、底板处),钻机不许开机;
⑤打钻前,先由防爆电工负责检查电气设备,杜绝失爆;
⑥打钻地点无风、无水不允许开机;
⑦孔口除尘装置不完好,不允许钻机开机;
⑧打钻人员不熟悉打钻措施不允许开机。
(2)钻孔着火后的紧急处理措施
①在钻孔施工中发生顶钻、夹钻、喷孔等现象时,严禁加压钻进,并及时向队值班人员汇报;
②打钻过程中,发现孔口冒烟或钻孔出现异味时,立即停止打钻,关闭风管阀门,开启水管阀门,同时用水管向孔里送水直至烟气或孔内异味消失,然后用黄泥将孔口封严,封泥长度不小于0.5m,并立即向调度室、开拓科汇报。
③孔口出现明火时,立即向调度室、开拓科汇报,同时停止打钻,关闭风管阀门,开启水管阀门向孔里送水、并用灭火器进行灭火,明火消灭后,需继续用水向孔内注水进行降温,处理完后用黄泥进行堵孔深度0.5m。
④为防止一氧化碳等中毒,处理着火事故时必须戴上自救器;
⑤若钻孔着火后火势过大,无法控制,必须立即向调度室、开拓科、通风科、安质部汇报,同时快速通知该工作面的其他工作人员,戴好自救器沿避灾路线及时撤退。
86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