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范文网 > 安全管理 > 安全管理 > 安全生产
栏目

安全生产因素15篇

发布时间:2022-11-23 热度:59

安全生产因素

第1篇 环境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影响着企业生产效益的提高,而且与生产操作人员的身心健康有着很直接的关系。因此将工作与生产场所的环境治理列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范畴来认识是十分必要的。从客观情况来看,影响安全生产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湿度、照明、噪声、气味、色彩五个方面。

温度湿度 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对人机系统的安全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气候炎热的日子里,温度高,空气湿度也相应比较大,并逐渐趋于饱和的程度。在这种环境中工作的人,其身体皮肤表面的汗液蒸发就逐渐减少,使人感到闷热难耐、不适乃至疲惫和头晕,在生产操作中的反应会变得迟钝,操作能力必然会逐渐降低,因此也就最容易产生差错,甚至造成事故。科学试验表明:在39℃以上的环境中连续工作两小时以上,就会使人发生虚脱现象,这是安全生产的一种潜在危险。另外,当人体暴露于辐射能下,由于受热辐射而吸收热,并使皮肤的表面温度升高,使人产生难以忍受的烦闷感觉。

在寒冷的环境中,由于防寒的需要,人们身着沉重的御寒服装使身体保暖。但厚而重的服装却会影响人手脚的灵活性,妨碍操作。如若衣衫单薄,又不能御寒,更会使操作者手脚僵硬或发生冻伤,甚至僵冷到无法操作机器设备的地步。

保持生产操作场所适宜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可提高人的大脑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理想的工作环境的最佳温度是17℃-23℃,人脑在18℃时思考问题最敏捷,如果超过35℃,则大脑易疲劳,使人精神倦怠。据国外有关资料报道:如以17℃-22.5℃时的事故率为0来测算,则男性在11.4℃时事故率为38%,在温度为25.3℃时,事故率则为40%。由此可见,要保证安全生产和良好的工作效率,一定要创造适宜的环境温度和湿度。

照明 眼睛是人在生产劳动中接受信息的主要器官,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人体器官。有实践证明,在人们通过五感(视、听、味、嗅、触)来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视觉占75%-87%。人们要看到东西,必须存在三个条件,即眼睛、光、所看对象,可见光对视觉的关系之重要。在生产劳动中,通过视觉的信息积累,进行判断以适应外界的急剧变化,增加对危险的敏感度,以达到安全生产的保证作用。因此,如果采光及照明条件不好,则会影响操作人员的视觉能力,使之容易接受错误的信息,并在操作时产生差错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工作场所的照明不好,对工作人员来说,要识别物体,就必须从生理上消耗更大的能量,所以易于疲劳,使工作效率降低,也会增加事故的潜在危险。光线过强,使人感到烦燥,影响思想判断能力和用脑效率。在工作面上,如果存在眩光,就会产生耀目效应,使视觉的暗适应遭到破坏,产生视觉不舒适感和分散注意力,从而增加事故发生的概率。光线过暗,视线不好,会使人多耗费精力于看清事物,时间一长,易产生疲劳动,则肯定会影响安全生产,甚至因此而发生事故。

所以,要想保证安全生产,就必须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和人工光源,来创造经济合理的照明条件,满足生产和使用要求,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改善人们的劳动和生产环境。光照设计的要求,应是适应环境,保证光照,光照方向合理,避免眩光,阴影柔和,只有达到上述标准,才能服务于生产,满足于生产。

噪声 噪声是一种频率高低不一,振动节律长短不齐,使人难以忍受的声音。科学研究证实:噪声不仅对人的听觉器官、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有损害,而且还会带来其它许多病患,诸如头疼、头晕、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等。据统计,在噪声中作业的人,溃疡病发作率要比安静环境中作业的人高出5至6倍,且听力普遍下降。同时,噪声还会改变人体血液成分的正常比例,使白细胞、嗜酸细胞数增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人的视觉功能,造成视力清晰度和稳定度的降低。由于以上原因,噪声使人烦恼,甚至到无法安心工作的地步。如果一个人长期在强噪声环境中工作,不仅会引起听觉疲劳、听力下降,甚至影响正常视力,发生器质性病变,还可能出现耳聋的情况。

在生产企业,噪声的产生,一般来自空气、机械和电磁三种。空气动力性噪声主要源自风动振动空气所产生,高达100-200分贝;机械性噪声源自机床运转时的撞击、磨擦和振动。对于油库来说,噪声源主要来自油泵房、发油台、空压机房、发电机房以及机修车间等,其噪声可高达115-125分贝;电磁性噪声源如发电机等,可高达100分贝以上。对于长期在这些高于允许标准的强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其听觉和视觉可接受机器设备所发出的危险状态信号的能力降低。对于视觉无力发现的危险程度,要靠听力去探知的本领就会削弱,从而就有可能影响安全生产甚至发生事故。

鉴于以上原因,对于噪声的控制,在生产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据专家研究,控制噪声,主要可采取的措施有: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尽可能采用无声和低声的工艺和设备。根据噪声传播原理,设立隔声墙、隔音罩、消声器,并推广吸声材料,诸如泡沫塑料、吸音砖木纤维板等吸声材料来改造工作环境的建筑物。当然也要加强操作人员的个人防护工作,保护个人听觉器官不受损失。

气味 清新的空气使人的大脑有充足的氧气供应,有利于提高用脑效率。在生活和工作场所,如果经常飘浮着诸如腐味、臭气、甚至有毒气味,就会使人的嗅觉器官产生不适感,进而影响工作情绪,造成潜在的危险。

在石油企业的许多工作场所,尤其是发油场所,油气浓度往往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这是影响工作和操作人员身心健康的主要原因,也易引发爆炸与着火事故。有些工作场所,还可能存在造成职业病和职业中毒的气体,这就更应该加强治理,改善职工生产劳动环境,定期检测有毒气体的浓度,净化生产环境的空气,严格防止有毒气体扩散。要努力降低作业点的粉尘或其它有毒气体的浓度,使之达到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并做好平时的职业病预防研究工作,做好职工的健康监护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同时在工作和操作场所的周围,只要有可能,就应尽量开展绿化工作,造林植树、种花种草,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营造良好的环境,创造出一个舒心清爽的工作场所,这对于预防职业病的发生,保护职工健康,促进企业的生产发展和安全生产,都有积极作用。

色彩 工作环境的色彩,对人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也有一定的影响。近年来,色彩对人的身心健康和安全生产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科学研究表明:红色使血压升高,脉搏加速,呼吸加快;蓝色使人神智清醒;淡绿色和淡蓝色又可使人平静,易于消除大脑疲劳……这些从科学或经验获得的结论,早已为各行各业所接受。色彩在情绪上,心理上引起的反应,是眼睛和躯体接受光刺激的结果,毫不奇怪,色彩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还直接影响着安全工作。在生产场所,目标物的变色与变形,室内装饰的色彩效果与气氛,对人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对生产场所的墙壁、设备、管线等等的色彩处理,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尽可能适合于生产操作人员的生理状态,以利于安全生产。

第2篇 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人为的因素

大家都知道,近期煤矿安全事故频发,重特大事故不断,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煤炭行业安全问题。这里想就煤矿安全生产中人的因素,谈谈自已的一些看法。

一、人是煤矿安全事故最关键的因素。

从理论上分析,发生事故的原因主要有4类因素。一是人的因素,包括人的知识、技能、意识、观念、态度、道德、伦理、情感等。据统计,各类事故中人为因素造成的约占70%以上。二是技术因素,包括工艺、设备、监测、应急系统等。三是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综合环境等。四是管理因素,包括体制、法制建设、管理措施等。不难看出,人是安全生产中最关键的因素。

近期连续发生的大平、陈家山、孙家湾矿难也允分证明了这一点。这些矿都是年产100万吨以上的现代化矿井,无论安全装备还是安全资金投入都可以说是国内一流的。然而,瓦斯爆炸事故却还是频频发生,当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陈家湾煤矿矿难时,几位井下工人却说,为了防止瓦斯超限监控系统报警而影响多出煤,一些人竟将瓦斯探头用塑料包住不让报警。试想,在一场战斗中,士兵手中拿的都是先进武器,但就是不瞄准敌人射击,乱放空枪,或根本也不开枪,这样的士兵能打胜仗吗?

因此,只有牢牢抓住“人”这个最关键的因素,才能根本扭转煤矿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

二、如何发挥人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作用。

1、首先,加强全体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教育。

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人的安全意识如何,人的安全知识多少,人的安全防范能力高低 ,直接决定其安全行为,直接影响安全效果,对安全生产起决定性的作用。在煤矿安全工作中必须首先加强对所有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不断强化人的安全意识。提高人们的安全 文化素质,增强防范意识,才能筑起牢固的安全生产的思想防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隐患;才能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才能真正切实增加和保证安全生产的投入,改进和完善安全技术装备;才能不断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管理,不断提高人们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规程措施的自觉性,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真正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到实处。

2、其次,重点加强安全管理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我们已经知道人是搞好煤矿安全工作最关键的因素,还要搞清楚哪些人在煤矿安全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更大。就安全而言,煤矿从业人员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企业的领导者,二是普通职工,三是安全管理和技术人员。普通职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安全认识误区、存在习惯性违章;企业领导者虽然是安全生产的决策者,但不可能都是安全专业领域的内行;只有安全管理和技术人员是承上启下的联系纽带和具体方案方法地制定和监督执行者,对上,要起到建议决策的作用,对下,要起到教育、制定措施、监督指导的作用。因此必须千方百计加强煤矿安全管理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3、最后,规范人的行为。

每次事故以后,我们都要吸取事故教训,而每次事故都有惊人的雷同之外,都是“三违”惹的祸。根据目前我国的这种安全状况,除了加强矿井的安全检查外,就是要反“三违”、堵“漏洞”,提高职工的自我保安意识和能力,正确使用煤矿井下专用的安全仪器和设备,严格执行“三大规程”、有关技术措施和规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煤矿的安全系数,减少事故的发生。

安全工作是把双刃剑,安全工作做好了煤矿职工和家属就是最大的受益者,安全工作没做好煤矿职工和家属就是最大的受害者,这是铁的事实,更是血的教训,相信大家都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第3篇 人——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

“安全”是煤矿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现全国煤矿企业均在探索和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但历经努力效果并不明显,仍出现许多安全事故,从而说明煤矿的本质安全建设仍未探索到真正的实质性的经验之路。 纵观事故的主要原因,均有一个导致事故发生的相同点——“人”。

“人”是一切生产工具的操作者,也是导致一切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为了尽可能的做好安全,减少事故的发生,首先应从人的自身做起,切实做到“人”的本质安全,那么一切事故才将会减少及消除。

“人”的不安全因素。

一是消极现象。人因工作压力过大,且没有良好的工作前景,会导致人心涣散,工作散漫无创新力的消极思想,对工程质量的施工只是应付交差、得过且过甚至瞒天过海,给工作留下隐患或造成事故。

要消除该现象,首先要以人为本,本着“人性化”管理的方式来管理人员,并为劳动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减少工作压力,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让劳动者从内心有种积极向上,努力进去的上进心,脚踏实地的将每一项工作做好。其次是让其内心的安全意识始终印在脑中,记在心里,用在行动中,消除其“消极心里”,确保其安全生产。

二是霸权现象。一些具有掌握安全生产主要权利的人,在管理工作中为惟我独尊、工作武断,利用手中的权利强势压人,将“管理”与“武断”的矛盾化更加白日化。工作安排时,将一些责任全部推到职工或下属的身上,不能与下属及职工沟通,造成职工及下属的畏权心理,不敢如实反映现场存在的问题和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导致职工只有违章蛮干及违章指挥。而武断者往往是以个人的思想意志安排工作,不能有效发挥手下的个人才智及权利。往往造成一些工作出现死角。同时,由于霸权现象的存在,导致霸权者手下的人员形成一种逆反心理,反而与其背道而驰。个人认为:“管理”即管制和遵循道理,管制既是根据法规和规程措施顺理成章地逐条落实,让管理者和职工按照法规和规程措工作;遵循道理既是按规章制度理论平等的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处理问题。

为了避免该现象的存在和滋生,首先要从管理干部着手,让干部与职工之间形成一个团结和睦的整体,大力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回头看的方式查找自己的不足,在民主的氛围解决和化解上下级矛盾,让干部职工在和睦的气氛中将各自的工作逐一落实到位。有了团结的整体,和睦的大家庭,职工有什么道理会说自己不去按照规定要求去完成自己的安全工作和任务呢?当今时代,知识已经走每个人的脑海,且知识水平还在不断提高,有谁不知道霸权主义害死人的道理呢,有谁又心甘情愿的被霸权者统领呢?

三是私利现象。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对待上司只是报喜不报忧,唯恐上司对其批评,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隐患避而不谈,造成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的“断信”和欺上瞒下现象,在上层建筑的管理者心中,安全管理上是铜墙铁壁,但实质上已是一滩烂泥。而一些职工同样存在私利现象,为了能够省时省力、欺骗领导,在工作中违章蛮干,蒙蔽监管人员的监管。

不除私利现象,安全工作也无保障。我国始终教育广大人民要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一切事情才可真相大白,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去解决问题,将哪些伪装的私利者挖掘出来,让哪些真正想干工作,想研究工作的人去担任重要岗位,让哪些劳动者真正找到自己想跟着干的好领导一起工作,也会使他们工作的心情得到宽慰和舒心,劳动者的心情好了,工作没有心理上的矛盾,工作中自然会减少或杜绝失误和违章现象。

四是忽悠现象。有个搞笑短信说的很有道理:“会干的不如会说的升的快,会说的不如会忽悠的升的快”。在现实工作中的确存在着一些人,不去脚踏实地的去研究工作,而是去研究如何讨领导欢心,如何将领导忽悠的高兴,如何将领导忽悠的信任自己。将工作放在其三,形成了敬业不如敬己、敬己不如“敬”领导实惠的思想,将领导“敬”好了,自己的目的就达到了,至于职工、工作也就无人过问了,事故自然就会油然而生。

“实事求是”是我国一直倡导的一个良好工作作风的指南,用人必须用真才实学,脚踏实地的人,让真正能干工作、想干工作的人发挥其潜能,占据重要的作战平台,将工作逐一落实到位的同时开拓进取,积极创新,才能将其本职工作上升到新的水平。让那些忽悠的人无用武之地。

五是友情现象。关系是必须的,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要有友情,但是一些人将友情投入到工作中,利用钱物大保“友”囊。常言道:“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自然收益,当然要为对方做点“好事”,过场必须要走的,至于存在的问题,现场轻描淡写地说说,这样,那些现场的管理者也不去将工作存在的问题当成重点来抓,导致隐患进行存在,最终致使事故的发生。

反腐倡廉是一些企事业单位必须狠抓的一项工作,杜绝了该现象,才能真正发挥上层领导者的工作力度,真正检查出被查单位存在的问题,杜绝被查单位欺上瞒下的现象,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降低和杜绝事故的发生。

六是业盲现象。煤矿是一个高危行业,从事煤矿的人员越来越少,特别是一些环境较差的老矿井,在人员自动减员后新招的职工中,多数职工内心存在着“混”的心里,不去专心学习专业知识,得过且过,能混到什么时候是什么时候,干不下去就回家,反正少不了自家的东西。这样的心里大大降低了职工队伍素质,在施工中谈不上专业标准,往往给工程质量带来不确定的隐患,而且“混”的存在导致了工作的进度,也给安全工作带来了不利的因素,同时更促使哪些武断者的狂躁心里,导致一些能干的劳动者倍加压力,给安全生产蒙上了阴影。

要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的培养,给新招的职工一个学习的动力,培养出新生的力量,让后进者从内心想向先进者学习,给自己打造出一个更好的工作平台和成长的空间,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这样自然会将安全工作做得更好。

七是冒险现象。在一些矿井中仍存在着冒险蛮干的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特别是一些非法矿井,不顾于安全的重要性,职位个人利益,违章冒险、野蛮操作,导致事故的发生,更有甚者,为了躲避上级的检查,与检查者实施游击战术。

必须加大检查力度和教育力度,严格执法,将冒险者无藏身之处,真正杜绝冒险蛮干的现象发生,避免事故发生。

纵观各种“人”的不安全因素,我们必须将迫在眉睫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整改,只有将“人”的本质安全做到位,落到实处,那么,煤矿的安全生产才能得以好转及稳定。要想实现本质安全型矿井,也只有先实现“人”的本质安全。

第4篇 影响班组安全生产的因素与对策

班组安全工作,与企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与企业职工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因此,班组安全工作应当引起各级领导及每位职工的重视。

1 影响班组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

1.1 组员思想情绪低落

班组成员生产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每天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思想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暴露在表面,有的则埋藏在内心,有的就直接成了事故的根源,安全的杀手。如有的职工在工作或家庭生活中遇到了矛盾,产生了思想疙瘩,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于是在工作岗位上就心不在焉,精神委靡;还有的组员在节假日后,玩性一时难收,工作时不在状态,这些都容易引发事故,酿成大祸。

1.2 组员技术水平低

一些企业或班组在引导职工实现一专多能的过程中,管理不严。有的部门在给职工取证时,采取你花钱,我给证,合格不合格自己定的态度。于是,有的职工平时不下功夫学习专业技术,又未经任何培训就轻易拿到岗位操作证,因而在实际工作中,盲目操作,易出事故。

1.3 赶进度抢时间

班组经常会遇到上级领导给基层下任务、压担子的情况。一旦某项工作紧急,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班组只有赶时间保进度,往往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出纰漏。

1.4 班组安全教育走过场

有的班组在开展安全活动时敷衍了事,在检查运行设备时走马观花,在安全学习时纸上谈兵,或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结果是别人的事故教训自己没有吸取,类似事故重复发生。

2 消除影响班组安全工作的对策

2.1 班组长要提高管理技能

班组长作为企业中的兵头将尾,在企业安全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要具备一定的管理水平。班组长要善于发现组员的喜怒哀乐,并能巧妙地帮助他们解决思想问题,使他们振作精神,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在业务技术上,班组长要带领职工对所辖设备勤维护、勤保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2 建立完善班组安全制度

班组在严格执行上级安全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必须建立一套适合于本班组的安全规章制度。对规章制度要严格执行,不论是谁,只要违章就应该按规定处罚,以营造一个人人遵章守纪的安全生产氛围。只有这样,职工才会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牢记在心中,落实在行动上, 企业的安全工作才有保证。

2.3 安全管理要人性化

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严、制度细无疑是对班组安全工作的推进。但在加强安全管理的同时,还应讲究人性化。例如让违章者知道处罚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职工自身的安全和家庭的幸福,又如将那些生硬刻板的标语换成体贴入微,和风细雨的语言,如“小心是安全的朋友,大意与事故挂钩”、“多防一步少出事故,多看一眼安全保险”、“安全是违章者的光荣花,事故是违章者的耻辱碑”等。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可以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人人自觉讲安全的良好氛围,真正把安全思想扎根在每位职工心中,为企业筑起一道牢固的安全防线。

第5篇 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

当前 ,我国煤矿生产安全方面的监管力度在不断加强 ,管理制度也制定得相当规范 ,煤矿安全检测设备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但是煤矿事故还是屡有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人为因素是事故发生的主导因素。如何进一步提高员工的素质 ,克服作业中由于心理因素而产生的对煤矿生产安全的影响 ,及时了解员工的工作心理 ,对可能造成事故的心理进行提前预防矫正 ,加强保障“人的安全” ,是当前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

1 心理因素与煤矿安全生产的联系

随着当前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煤矿在走向市场竞争中 ,生产节奏明显加快 ,要求的生产效率也明显提高 ,各方面压力增加 ,势必也会给煤矿工作人员的心理上增加一定的负担 ,从而使得职工在工作时候的心理状态也会发生变化 ,而正是这些心理方面的变化导致了煤矿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自觉的动作或行为 ,这些行为动作很有可能就是安全隐患的根本所在。因此提前了解煤矿工作人员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心理因素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开发启导是解决因人的心理因素而导致的矿井安全生产隐患的重要方式。

2 可能导致事故的心理状态

根据事故心理学的研究 ,事故当事人在步入事故歧途前的心理状态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较为普遍和重要的可以大体归纳为以下方面。

投机心理 :因图省工省料或者是为了节省时间加快工作进度 ,而采取投机取巧方法去完成任务的心理状态。

侥幸心理 :明知那样做会有危险 ,但又认为不一定碰巧会出事 ,或者以往曾经做过而并没有出事 ,不妨再碰碰运气冒冒险看 ,企图侥幸成功的心理状态。

逆反心理 :因对某人某事有反感 ,不服气 ,不卖帐而产生了抵触情绪 ,所以当某人要他这样 ,他偏要那样 ,对着干的心理状态。

错觉心理 :这是因生理毛病、心理故障及环境因素等造成的错觉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通常导致不自觉的动作或者行为。

麻痹心理 :安全警觉性差 ,自以为绝对太平 ,态度满不在乎 ,麻痹大意。

逞能心理 :自以为能干 ,好表现自己 ,敢于违章 ,把冒险作业视为英勇行为的心理状态。

违心心理 :明知领导人的某项指令不正确、不规范 ,但不敢抵制 ,而是屈从于领导的权威 ,违心地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的一种心理状态。

从众心理 :情况不明 ,是非不分 ,在众人的行为压力或诱惑下 ,随大流的心理状态。

盲目心理 :对所做的工作缺乏知识和认识 ,盲目作业 ,或认为这种工作没什么了不起 ,难不倒他 ,不懂装懂的心理状态。

疲劳心理 :由于工作、生活、环境等种种因素 (如加班、酗酒、气候闷热、光亮不足、燥声烦心等 )导致心身疲劳过度 ,体力不支 ,心绪不宁 ,感官不灵 ,反应

迟钝等 ,而产生的不良心理状态。

此外 ,还有一些像心理定势、心理挫折和心理激奋及白日梦现象等也可作为特殊事故心理来研究 , 同时 ,由于一些外界或者是自身的因素而导致的突发性心理状态的改变也应该值得注意和预防。

3 事故心理的预防与消除

预防与消除事故心理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 :治本为主 ,标本兼治。治本 :就是从消除事故心理的起因着眼 ,从实行全方位安全管理着手 ,努力促使全体职工提高安全意识 ,加深安全情感 ,端正安全态度 ,全面提高职工的安全心理素质 ,改善群体安全氛围。治标 :就是加强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 ,在上岗前和作业过程中 ,随时向工作人员发出安全忠告和指令 ,从而抑制事故心理的发展 ,防止其转化成为不安全行为。

由于人的心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应 ,所以消除因心理原因而导致的事故就必须从改善客观和主观心理因素条件两方面采取措施。改善客观心理因素条件方面 ,首先是要搞好井下生产设备本质的安全化 ,从而可从直接接触到的设备的安全性上减轻劳动者的心理负担和紧张程度。如在运输车上安装自动防撞器 ,在罐笼上安装自动防坠安全钢丝绳卡等。其次就是要优化工作的环境条件 ,使员工在工作环境中心情相对放松 ,操作方便 ,从而减少干扰 ,避免误操作等。其中 ,这里所说的环境条件 ,主要是包括矿井下的自然条件 ,如照明、通风、噪声、温度、湿度、设备布局等。第三就是要建立一套直接与心理安全挂钩的安全管理制度 ,从而在行为上制约事故心理的产生与发展。要建立的心理安全管理制度应从基本的劳动组合、职能培训、行为规范、行为实施、检查监督、安全竞赛、奖惩激励等方面入手 ,使劳动者有章可依 ,有章可循 ,起到安全导向的作用。第四是加强和改善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职工的安全自觉性和积极性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我心理素质的响应调整。形成我要安全 ,而不是要我安全的理念 ,造成人人要安全 ,处处讲安全的矿区群体安全文化气氛。主观因素方面主要是通过对基层工作人员进行调查、访谈等途径 ,及时掌握劳动者的喜、悲、愁、难等种种重大事件的信息与心理动态 ,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措施对症施治 ,做好深入细致的个人心理工作 ,消除事故心理的起因。如 :当了解到某人确实遇到某种困难 ,必须解决又无力解决时或者是因为工作原因的确没有时间去解决 ,就应当尽力帮助他解决 ,一时难以解决也要做好解释工作 ,尽量避免把有情绪性的心理带入工作当中 ;当发现某人因意外事件造成了思想顽固症结 ,背了思想包袱时 ,应尽力进行帮助疏导 ,解开他的思想症结和包袱 ;发现某人存在某种错误的观念和想法时 ,应耐心批评纠正 ;对性格上偏执的工作人员要针对其性格的缺陷 ,进行适当的工作调整安排 ,尽量使其避免做一些可能导致偏执发生的工作 ;当知道某人因为某些高兴或者激动的事情而使自己的心理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时 ,要及时地进行开导或者是调班 ,尽量不要让工作人员带着过度的兴奋的心理进行工作。

4 已发事故造成的心理影响的矫治

在煤矿生产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比较严重的人身伤害事故 ,也会有不少的工作人员在事故现场 ,目睹事故的发生 ,其心理必然会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对于承受能力比较弱的员工心理影响也肯定比较严重 ,如果只是采取一般心理安抚或其他消除措施不能真正的消除心理压力 ,那么可采用一些特殊的心理疗法来进行矫治。对于那些对安全抱无所态度 ,患有麻痹、取巧、冒险、逞能等心理顽疾 ,常常故意违章作业的工作人员 ,要有目的地组织他们重大事故的现场或录像、图片展览 ,让他们耳闻目睹事故的悲惨情景及死者亲属的悲伤痛苦 ,从而激发他们对安全的责任感 ,改变他们那种心理上的弱势。但采用此法应注意适度 ,不能因矫枉过正而产生负面的影响 ,给员工增加额外的负担。对患有严重事故心理的人 ,适当调换工种或岗位 ,让其在新的安全氛围相对较好的环境中逐步进行事故心理感化。特别是对那些事故当事人 ,因其受的刺激太重、挫折大 ,采用此法能收到更好的心理治疗作用。

5 结束语

人的心理活动是十分丰富复杂的 ,一一尽述相当困难 ,而且对煤矿安全生产方面的心理影响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以上涉及的几种心理因素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虽然不是很全面 ,但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运用心理规律指导安全工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因此 ,在当前的煤矿安全管理体系中 ,所有煤矿职工必须在加强安全理论学习的同时 ,还要努力提高实践知识水平 ,从而可以使自己在工作过程中 ,时刻保持良好的意识和心理状态 ,克服麻痹思想 ,保证精力集中。从而可以及时地调整心理状态 ,使之能够与工作环境相互协调。

第6篇 矿工心理因素与煤矿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是由人的行为所引起的,而行为又是由人的思想来支配的。在我们研究 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时候,引入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内容,结合事故案例,对矿工进行细致 的思想教育,深入分析事故发生时矿工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活动,找出引起事故发生的社会因 素,从而消除事故隐患,降低和避免事故的发生。

1 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客观事物引起人的心理活动。心理学研究的基本 内 容包括:人的各种心理活动是怎样进行和发展的,人的个性特征是如何形成发展的,人的心 理活动同人的社会实践有何关系等等。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应用学科。管理心理 学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通过协调关 系,满足需求,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的科学。管 理心理学是管理科学的基础,是管理效能化,政策研究科学化与科学预测现代化的基础。

2 影响矿工安全的主要心理因素

2.1 矿工的需要

在行为科学需要理论中,最著名的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图1)。

两个理论都说明,人总是在满足基本需要之后,才会谋求高一层次的需要。

(1)煤矿一线采掘工人大部分来自穷困地区,对基本生活的保健因素要求较多。大多数经济负担较重,有的来矿上干活的主要目的是尽快脱贫,挣钱意识强,物质需要多,高层次的追求较少。

(2)井下特殊的作业环境使矿工对安全的需求表现十分强烈。井下劳动空间狭窄,地质状况复杂,水、火、煤尘、瓦斯、地压等灾害较多,矿井老化,工作面较远,工作时间长,生产机械笨重,劳动强度大,使得影响心理行为过程的视觉听觉嗅觉等不良因素无所不在,导致矿工对安全的需求表现比其他行业更为强烈。

2.2 优势动机

当人们萌发了某种欲望或需求时,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驱动,寻找目标,开始行动,这种驱动力就是动机。一个人的行为均由其全部动机结构中最有力的动机所决定,这种动机就是优势动机。矿工群体普遍存在以下优势动机:

(1)赶任务倾向。煤矿一般以计件分配,受低层次的保健因素影响,矿工中普遍存在赶任务的倾向。在阳煤集团的百例死亡事故调查中,因赶任务而工亡的占总数的55%。

第7篇 影响乡镇煤矿安全生产主要因素分析及建议

去年以来,乡镇煤矿经专项整治复产验收后,矿井安全生产的管理、投入等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由于乡镇煤矿自身和诸多方面的原因,事故仍时有发生,仍然制约着乡镇煤矿乃至煤炭行业整体安全生产健康发展。从今年情况看,1—8月全国煤矿发生死亡事故2254起死亡4007人,其中乡镇煤矿1477起死亡2700人,分别占总数的65.5%和67.4%。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38起死亡617人,其中乡镇煤矿27起死亡417人,分别占71%和67.6%。因而,对乡镇煤矿现状进行一个全面深入的剖析,对改善乡镇煤矿的安全管理,促进安全生产,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总体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这里,我们想结合两年来对乡镇煤矿安全监察的执法实践,研讨分析影响乡镇煤矿安全生产的各种因素,从执法的角度为煤矿安全生产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希望对有关管理部门和乡镇煤矿企业有所帮助。

一、乡镇煤矿企业现状及影响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分析

去年以来,乡镇煤矿虽然经过安全专项整治,安全生产的硬件有所改善,但基础并不牢固,装备差、规模小,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低,安全生产从根本上仍没有得到有效改善。我们就太原市乡镇煤矿现状,从内外两个方面来分析:

生产能力

就太原市乡镇煤矿来讲,复产验收合格的386对乡镇煤矿总设计年产量约在1000万吨左右,但设计生产能力在6万吨以上的不足15%。

资源回收

大多数乡镇煤矿虽然仍有一定的占有储量,但在眼前利益的驱动下,在地方利益的保护下,以及受买方市场的左右,采肥弃瘦,浪费资源,资源回采率不足50%。

采煤方法

乡镇煤矿原来大多采用较为落后的采煤方法,虽然现在已开始着手进行采煤方法的改革,但绝大多数还没有形成正规的采煤工作面,甚至有的煤矿不按已批准的采掘计划作业,私自打开密闭采煤,监察时又密闭,应付监察,逃避处罚。

生产条件

多数矿井随着开采时间的加长,其开采深度不断加大,井下掘进巷道星罗棋布,密闭漏风,通风系统复杂,通风能力不足。同时瓦斯等级的鉴定不甚规范,瓦斯灾害情况也不甚清楚,瓦斯防治缺乏科学依据。大多数煤矿没有配备专职的地测人员,地质预报工作也不能有效开展,加之图纸交换制度执行不严格,矿井水害情况底数不清,防治水工作不能做到有的放矢,甚至有的矿井受水害影响但不能完全做到“有疑必探,先探后掘”。丢顶底煤开采,形成自燃发火危险。受火区威胁的矿井,采空区管理不善,留有隐患。洒水灭尘系统不能很好使用。大多数煤矿凭一些个人的经验管理顶板,支护质量较差。

技术装备

大部分乡镇煤矿双电源供电系统不能稳定、可靠运转。高瓦斯矿井瓦斯监控系统配置仍不能完全到位。掘进工作面风力发电闭锁、瓦斯电闭锁不能正常使用。矿井备用主扇不能严格按规程要求运转。安全欠账较多,有的甚至是故意的欠账,导致安全投入不到位,安全设施设备短缺,预防抵御灾害的能力不足,给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

安全管理

从煤矿企业自身来讲,安全意识表现在经营管理者有重生产、轻安全的倾向,安全管理通常是由一名安全员负责,谈不上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明,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规章制度执行不严,对“三违”现象熟视无睹,安全生产条件时好时坏,事故时有发生。无正式、合格的技术管理人员,图纸资料、作业规程及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的制订也没有明显的针对性,操作性不强。“一通三防”管理水平低,有些小煤矿随意增加工作面,或空班停风,甚至停风生产。就太原市来讲,乡镇煤矿的近400名矿长及近2000名特种作业人员均已通过培训考核,但其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水平的制约,安全管理和操作水平令人堪忧,井下操作中一些基本的安全生产要求都达不到。且正式培训过的特种作业人员由于多是外地民工,职工队伍流动性大,煤矿因此在职工培训上不愿花钱,不愿投入,担心花钱培训的职工流失。同时,人员素质也制约了一些新工艺、设备的推广,成为乡镇煤矿发展的主要障碍。

外部环境

从外部环境来讲,地方保护主义仍比较严重。一些县(市、区)、乡(镇)财政来源主要依托煤炭,靠煤吃饭,他们从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出发,对违法违规开采的小煤矿视而不见,听之任之,主观上形成了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客观上给安全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不安全也生产的现象。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非法违法生产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市场变化

受煤炭市场大环境的影响,乡镇煤矿的生产波动较大,市场好时在市场需求拉动下开足马力突击生产,超通风能力生产,要钱不要命,根本顾不上巩固和提高安全条件。市场差时停产甚至停电停风,开开停停,安全生产也随之时好时坏。

其他方面

乡镇煤矿因为大多是集体或个人经营,在社会大环境中,长期以来这些经营者有着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从而形成的不利安全生产或管理的社会背景,一些矿主对主管部门和监察部门还有抵触、抗法的情况出现。

多方面、多层次的诸多原因使乡镇煤矿安全生产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不确定性,因而发生事故的几率也大大增加。

二、对乡镇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几点建议

如上所述,我们必须正视乡镇煤矿安全生产严峻的现实情况,找出改善其安全生产状况的关键所在,从根本上逐步加以解决。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规范管理,提高乡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

一是提高乡镇煤矿矿主、主要经营管理者的“安全第一”意识和法制观念必须作为当务之急。要对乡镇煤矿的矿主、主要经营管理者进行经常性的、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培训学习,增强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自觉守法,规范安全生产。二是要在制度创新上下工夫,建议县、乡镇政府试行派驻安全矿长制度、严格执行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等,实行有效管理。三是采取相应措施,鼓励技术管理人员到小煤矿工作,填补空白,使乡镇煤矿安全技术管理工作规范化。四是要依据《矿山安全法》、《安全生产法》、《煤炭法》和《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乡镇煤矿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生产责任制、煤矿安全设施设备等方方面面进行健全制度,落实责任,进行全面规范管理,实施全过程的安全管理,促进煤矿安全生产。五是强化职工队伍的管理,针对相对不稳定的职工队伍,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约束其流动性,保证基本的、有经验的熟练工。加强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下大力气搞好培训,提高素质,注重日常安全知识教育,提高普通职工安全知识水平,保证现场安全生产。六是搞好结构调整,采取行政手段,引导、鼓励小煤矿联营,形成规模经营,防止恶性循环。同时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非法、违法矿井的打击力度,规范安全生产管理和煤炭市场经济秩序。

(二)、重点监控,防止重大事故

要制订乡镇煤矿安全程度评价办法,包括采、掘、机、运、通、防治水等方面的规定,对整个矿井安全状况实施评价的制度,按照标准,对该煤矿作出安全度评估,根据安全评价结果,将矿井划分为不同的安全等级, 实行对重点矿井重点监控。

针对重点地区和重大隐患,政府有关部门要重点抓,抓严、抓细、抓实,抓住不放,一抓到底。对由于投入不足使一些重大隐患长久得不到消除,不投入物力财力、不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的,必须依法追究煤矿企业负责人及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责任,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

“一通三防”工作是乡镇煤矿安全生产的“牛鼻子”,必须把“一通三防”工作当作重中之重来抓。在落实“一通三防”管理责任制上,必须明确责任,把管理制度和措施真正贯彻落实到生产过程,在通风系统、通风能力、通风设施设备完好、风力发电闭锁、瓦斯电闭锁、通风仪器仪表校验上抓严抓细, 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在防治水方面,各级管理部门和煤矿企业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对每个矿的水文地质灾害要心中有数,要有基本的防治水害计划和措施,有探放水设备,有足够能力的排水设备,并保证正常运转。

(三)、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乡镇煤矿整体水平

实现小煤矿安全稳定好转,还必须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为此要积极推进小煤矿安全技术的创新,有计划地安排资金,在乡镇煤矿逐步推广有科技含量的新技术、设备,如简易瓦斯监测监控系统、移动式抽放泵站、洒水喷雾系统、井下火灾探测防治技术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乡镇煤矿生产力发展水平,逐步改善乡镇煤矿安全生产状况。

(四)、强化法制宣传,创造有利环境

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煤矿安全监察执法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要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宣传贯彻到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引导乡镇煤矿企业自觉依法办矿,使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依法管矿。建立公告制度,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予以公布,让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举报信箱和电子邮箱,对群众举报的事故和重大隐患,特别是影响恶劣、群众反响强烈的,要限期认真追查,依法严肃处理。对影响大、性质恶劣的特大事故,及时将查处结果通过新闻媒体予以公布,在各级地方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予以曝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有利环境。

三、结束语

乡镇煤矿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全省乃至全国安全生产发展的大局,搞好乡镇煤矿的安全生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从各方面入手,正确引导,从严整治,加强监管,依法监察,标本兼治,逐步提高乡镇煤矿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防灾能力,才能防止事故发生,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

第8篇 煤矿安全生产中如何把握人的不安全因素

每当看一起起的煤矿事故,那一刻,我们深深的感触到人得一生真的很短暂,一定要珍惜生命,注意安全。

安全事故,深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违章操作”没有深深地触及到每个人的灵魂,“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没有真正落到实处,部分职工还存在侥幸思想,认为出现安全事故是运气不好,安全意识相当淡薄。

有道是“安全生产,以人为本”。在煤矿事故中,机电事故占的的比例相当大,其中人员的因素占多数,消除了人员因素的隐患才能真正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从历年来煤矿发生的人为事故来看,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1、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麻痹大意,没有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违反了“三大规程”及有关安全规定,违章指挥、违章操作造成事故的发生。

2、煤矿职工作业人员文化程度低,对安全技术操作知识掌握不牢,熟悉程度不够,甚至搞不清质量标准,而导致事故发生。

3、煤矿特种作业人员的频繁调换,临时性岗位的调整,给安全带来了隐患。由于临时性工作时间短,且都是特殊工种,技术较强,职工对临时性工种操作熟练程度差,缺乏顶岗前的安全培训,同时顶岗人员对临时工作不重视,各个不安全因素给生产埋下了安全隐患。

要消除人员的安全隐患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入手:

1、要加强职工的安全教育,要让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思想;其次,要让职工懂得不按章作业,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会得不偿失。只有有了“安全为天”的安全意识,才能杜绝违章现象的发生。

2、要建立竞争机制和鼓励学技术的政策。目前煤矿企业虽然实行了多年的“多劳多得”的政策,但是在工作中还存在干多干少一样的待遇,有技术的人干多了还是白干的现象,致使没有人愿意学技术,导致技术人才越来越困乏。只有建立竞争机制和鼓励政策才能更大的发挥技术人才的优势。才能确保安全生产。

3、加强职工的安全业务培训工作。利用多种形式对特殊工种进行安全技术的培训,提高职工的安全技术水平。以全面提高职工的安全业务素质为目的,为搞好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以人为本”的基础。对于特殊工种的工作避免临时顶岗问题,减少安全隐患的存在,才能确保安全生产。其次安全技术的学习对于煤矿职工人群来说,就是反复的过程,熟练的过程,只有反复和熟练才能使职工真正掌握安全技术知识。

一起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其损失是可以弥补的,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讲,却是一场天塌地陷的灾难。一个个血的教训在我们身边发生,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吗?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仅仅的一次,我们没有理由不珍爱自己的生命啊!

同志们,“安全防范,人人有责”这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一个人的生命是宝贵而短暂的,大家都应该珍惜生命,远离事故,让“安全”这个永恒的主题深深烙印在我们每一个煤矿职工的脑海!让我们的每一天,每一刻都平平安安!

第9篇 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

造成生产不安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下面四个方面的原因:

1 领导者的责任。

2 生产过程的客观原因,如:

(1)生产设备、仪器的防护、保险及信号等装置缺乏或不良。

(2)设备、仪器、工具及附件或材料等有缺陷;车间或班组无总电源、总气阀。

(3)生产工艺本身未有充分的安全保障,工艺规程有缺陷。

(4)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不合理。

(5)个人劳动保护用品缺乏或不良。

(6)事故隐患未暴露或还未被发现等。

3 工作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1)工作地通道不好,材料、半成品、成品混堆,工作场所过分拥挤或布置不当,地

面不平,有障碍物存在或地面过滑。

(2)厂房或车间平面或立体布置不合理,未提供紧急出口,或出口不足。

(3)工作地光线不足或光线太强,造成由视觉失误引起动作失措。

(4)工作地有超标准杂讯,引起工作情绪烦燥,无法安心工作;温度、湿度、空气清

度不符标准。

(5)有毒、有害物品在班组存放超定额或保管不当,无急救或保险措施。

(6)厂房年久失修,厂区污染严重等。

4 个人的责任:

(1)未很好的学习操作方法、技巧和规程,未按规程操作或工作技术不熟练。

(2)劳动保护用品未使用或使用不适当。

(3)生产时注意力不集中或工作情绪不稳定。

(4)工作责任心不强,自由散漫,工作时闲谈或不认真。

(5)不遵守劳动纪律,工作时打闹、嬉戏。

(6)没有注意劳逸结合,过度疲劳,长期加班,精力不集中。

(7)工作中互相配合不好。

(8)不执行岗位责任制,串岗、漏岗。

第10篇 制约石化企业安全生产的因素与对策

石化企业属于一项技术含量高、操作风险大的行业,一不小心就会酿成大祸。从生产安全和环境安全的角度分析,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中,与石化产品有关的石油、石化行业的潜在危险性最大。这些行业的企业涉及数以亿吨计的石油及其加工产品,数以亿立方米计的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数以万吨计的有毒乃至剧毒的有机和无机石化产品,数以百万吨计的强腐蚀性的酸碱。我国现有石化企业两万多家,其中的大企业多靠近大河、大湖或大海(以利于原料、产品和能源运输)。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扩展,居民区与厂区的距离越来越近,而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对各类基本石化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加之规模效益使这些大企业的装置规模不断扩大,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处理大量的易燃易爆物料。不难想象,这些装置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很难局限在厂区范围内,极易演变成危害长远的生态灾难。

最近几年发生的一系列石化事故及其引发的后续灾害,使人们认识到加强石化生产过程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任何一项设备隐患、制度缺陷、工作疏忽或个人违章行为,都可能造成事故发生。实际上,一个石化厂从建立到生产出产品,需要很多的环节,包括环境评价、产品和生产装置的安全性评价、劳动保护评价等等环节。这些环节必须做到万无一失,否则,企业表面上虽然可以赢利,但实际上会造成各种各样的隐患。

安全生产是石化生产的前提和保障。由于石化生产中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的物质多,高温、高压设备多,工艺复杂,操作要求严格,如果管理不当或生产中出现失误,就可能发生火灾、爆炸、中毒或灼伤等事故,影响到生产的正常进行。轻则影响到产品的质量、产量和成本,造成生产环境的恶化;重则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毁灭整个工厂。无数事故事实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安全的生产基础,现代石化就不可能健康正常地发展。

石化企业发生事故的因素

所谓石化企业事故,一般是指有毒有害气体(或液体)的大量流失,对周围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意外事件。由于化学物品大都具有毒性大、易扩散和易燃烧爆炸等特点,因而极易造成事故地域大面积污染和大量人员伤亡,在人员稠密的大中城市尤为严重。

石化企业事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自然灾害外,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

违章操作。如违反操作规程、操作错误、不遵守安全规章制度等。石化生产和储运有着严格的操作程序,一旦违章,就有可能发生事故。由于操作人员违章作业而引起的事故约占整个事故比例的27.8%。

设备和设计上的不足。例如由于厂址选择不好,平面布置不合理,安全距离不符合要求,生产工艺不成熟等,从而给生产带来难以克服的先天性隐患。设备上的缺陷:如设计上考虑不周、材质选择不当、制造安装质量低劣、缺乏维护及更新等。许多石化产品生产需要高温高压(或低压),加上许多原料和产品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容易造成各种管、阀、塔、缸的腐损而产生有毒物质跑、冒、滴、漏,这类事故约占整个事故比例的50%。

管理上的漏洞。如规章制度不健全,隐患不能得到及时消除和治理,人事管理不严,工人缺乏培训和教育,作业环境不良,领导指挥不当等。以及工人不遵守劳动纪律,对工作不负责任,缺乏主人翁责任感等。

意外因素。这类事故是石化生产过程中因突然断电、停水而使化学反应失去控制造成事故,以及有毒物品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撞翻、爆炸而发生泄漏事故。

上述列举的4条事故起因,无不与人相关。事故既然主要是由人的过错造成的,那么人就必须想方设法去预防事故的发生。

预防石化企业事故的对策措施

安全技术措施。通过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消除或降低作业场所的危害,防止工人在正常作业时受到危险石化产品的侵害。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替代、变更工艺、隔离、通风、个体防护和卫生。

一、预防危险石化产品危害的最理想的方法就是在原料的选择上,采取替代的做法,即:用无毒、低毒石化产品替代有毒、高毒的石化产品,用可燃物替代易燃物等,从而可以有效地减少危险石化产品对人体的伤害或引发火灾爆炸的危险;

二、由于采用替代措施并不是总能达到生产工艺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技术革新,选用可将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的工艺,即变更工艺,以消除或降低危险石化产品的危害;

三、在生产过程中采取隔离措施,将操作人员与危险石化产品分开,这是控制其危害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最常用的做法,是将生产或使用危险石化产品的设备完全封闭起来,或者设置屏障,拉开作业人员与危险源之间的距离;

四、通风措施可以降低作业场所中有害气体、蒸气、粉尘的浓度,使其浓度低于安全浓度,是保证作业人员身体健康的有效措施。可以采取机械和自然通风进行空气置换,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五、个体防护是阻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人体的最后一道屏障。为确保人身安全和健康,危险石化产品作业人员要正确选择和使用个体防护用品;

六、保持作业场所的清洁。危险石化产品作业人员要注意个人卫生。

组织管理措施。建立危险石化产品的组织管理措施是预防作业场所中石化产品危害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建立一般的安全管理措施外,危险石化产品的组织管理措施还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危害识别。防止危险石化产品事故发生的第一步,就是要对危险石化产品进行危害识别。危险石化产品危害识别是加强危险石化产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要判断分析危险石化产品是否具有火灾爆炸、有毒有害或腐蚀性等危险特性,是否构成重大危险源等,构成重大危险源的要向当地主管部门如实登记和上报;

二、实行“一书一签”制度。一书即安全技术说明书,它是一份详细介绍危险石化产品的燃爆、毒性和环境危害等信息的综合文件。安全技术说明书是企业进行危险石化产品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制定危险石化产品安全操作规程的重要依据。一签即安全标签,它是用易于理解的文字、图形,表述危险石化产品的危险特性及其安全注意事项,可以起到警示作用;

三、安全储存与运输。危险石化产品储存是石化产品流通过程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事故。危险石化产品的储存方式、方法与储存数量等必须按照国家标准严格执行。危险石化产品运输的危险性较大,必须采取有力的安全管理手段和适当的防范措施,严格执行关于危险石化产品运输的管理法规和标准;

四、废弃物处理。必须严格控制向环境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处理废弃的危险石化产品,应该依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销毁、处理有燃烧、爆炸、有毒和其他危险性的废弃化学物品,应当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五、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许多危险石化产品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作业人员缺乏安全知识,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规章制度等造成的。因此,消除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必须从加强危险石化产品的安全教育做起;

六、健康监护。健全的健康监护措施是确保危险石化产品作业人员安全健康的关键。对接触危险石化产品的操作人员,要进行上岗前体检及定期体检,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对作业人员安排医务监督。对作业人员接触危险石化产品的情况要进行监测并做好记录备案;

七、应急救援措施。应急救援工作是危险石化产品安全管理的基本内容。危险石化产品企业是危险石化产品的直接操作者,事故几率大,潜在危害严重。为了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正常运行,企业必须结合生产实际,制定危险石化产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成立事故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并定期组织职工进行预案的演练,提高员工的防灾、消灾意识。

第11篇 矿工安全生产的心理因素分析

引言

安全 生 产 事故的发生大多是由人的行为引起的,而行为又受心理所支配。我们在研究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时,必须重视矿工的心理因素。本文试从认知、情绪与能力三个方面分析引发事故的矿工心理及其成因,提出相应对策,以便对矿工的行为加以预见、影响和控制,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1 矿工安全生产的认知因素分析

1.1 矿工认知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煤矿 井 下 职工在作业时,主要是通过对井下一系列复杂和特殊环境的感知、注意、记忆、分析、综合,而达到人与各种事物环境、生产安全的适应和协调。其中,感知的准确与注意的集中是人进行安全生产的两个基本前提,对煤矿井下生产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研究发现,认识视觉图形差异比做出单纯肌肉操纵较快的人倾向于属于事故安全个体,而认识视觉图形慢于做肌肉反应的人,则属于倾向于易发生事故的个体。同时,反应快于知觉的人,比知觉快于反应的人更容易产生事故。因此,井下矿工只有清晰地感知到井下所处环境状态,准确获取和识别可能引起事故的危险信号,才能在操作行为上做到及时预防,消除不安全隐患,实现安全生产。

1.2 矿工不安全认知的成因作业环境恶劣:在井下有限的空间内,要进行凿岩、爆破、装载、运输等工作,设备来往频繁,管线设置多同时,井下的黑暗和单一的颜色容易使人产生心理不适和错觉;长时的噪声能使人神经系统疲劳,反应能力降低;不适宜的工作环境,极易发生误动作。劳动 时 间 长:井下是24h 循环作业,必然使一部分人员不能按正常的作息时间进行活动,导致矿工心身疲劳过度,体力不支,感官不灵,反应迟钝,从而诱发事故的发生。据有关资料分析,一昼夜内,有两个事故高峰时间段,即凌晨3一6点之间和晚上22一24点之间。这与人体昼夜变化规律完全符合。劳动 强 度 大:由于井下工人还没有完全脱离笨重的体力劳动,高强度的井下作业极易使人身体疲劳,对简单信号或警示标志的反应时间延长,造成操作不及时引发事故。

1.3 减少矿工不安全认知的对策

政府 、煤矿主管部门及煤矿企业要提高安全生产的措施,给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要相应改变井下环境状态,增强刺激的强度感和对比性:可适当运用知觉对强度的敏感性,多搞一些安全标志和相对强度,还应根据人的知觉规律,增强工作环境的感观刺激。这样在井下就会增强色彩的对比性,从而在平时操作或事故的抢险救灾时,起到预防和保护作用。重视矿工的付出,修改定领结构:根据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规律,改革不合理的工作制度,确定合适的劳动强度。提高设备的机械化水平,降低工人劳年动强度和作业时间,使职工有足够的时间休息,恢复体力。同时注意加强对节假日和夜班矿工的管理。

2 矿工安全生产的情绪因素分析

2.1 矿工情绪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情绪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是矿工进行安全生产的内部动因。调查发现,在情绪失控状态下,矿工就会失去理智、不考虑后果,如有的人只顾发怒而忘掉作业规程;有的人故意打乱正常生产秩序,投机取巧;有的人为了赌气,忽略了排查隐患,从而引发事故。若能控制不安全情绪因素,也就等于消除了可能引起事故的重要原因。

2.2 矿工不稳定情绪的成因

在导致矿工情绪不稳的因素中,欲求不满是一个主因。矿工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安全、归属与爱、尊重三个层次上,如果在满足需求的过程中受到了挫折,就很可能引发情绪问题。安全 包 括 人身安全、物质保障和权益保障:煤矿五大灾害时刻威胁着矿工生命,矿工对自身安全的忧虑进人潜意识,于是希望“早上井”,有人为此则追求省力减时,求轻避重,从而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目前,煤矿工人收人在全国各行业偏低,其下岗失业率也远远高出其他加工制造行业,绝大部分矿工失业后没有社会保障。高风险低收人的工作以及失业的威胁使矿工情绪极易波动。有的煤矿侵犯矿工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而工会的缺席又使得工人的整体博弈能力十分微弱,难以有效维护自身权益。这都会影响矿工的情绪,成为安全生产的威胁。矿 工 家庭 生活与人际关系中的问题使其归属与爱的需要未得到充分满足:矿工的家庭一般夫妻两地分居多,家庭负担重,子女多;年轻人多,处在婚恋期的人多;夫妻感情纠葛、住房、经济等问题突出。一些人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工作时漫不经心。另外,由于沟通方式和个性等方面的因素,不良的人际关系也会引发情绪失控,埋下安全隐患。矿工 社 会 地位较低,尊重的需要未能得到满足:有些经营者为了利润,片面追求产量,超强度、超定量开采作业,忽视矿工的生命。有些管理者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官僚主义严重、重罚轻教等也会伤害矿工的自尊心,引发矿工的委屈、愤怒和报复情绪,一旦郁积迸发,情绪超越理智,就会演变为“三违”行为。

2.3 解决矿工情绪问题的对策

满足 矿 工 的安全需求:应加大安全资金的投人,完善各项安全保障措施,为矿工支撑起“安全伞”。应提高矿工收人,改善福利,建立和完善矿工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减轻其生活压力和后顾之忧。应做好下岗矿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加强创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国家应完善矿山安全立法,监督地方政府落实煤矿安全事故中的责任,加大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罚力度;大力遏制超能力生产;加大反腐力度,企业工会组织,切实可行地为矿工当家作主,维护矿工的合法权益。满足 矿 工 归属与爱的需求:要关注矿工家庭生活,积极帮助职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使他们心情舒畅。基层组织可吸纳心理咨询师或社会工作者为矿工及其家庭成员提供心理与生活帮助。当矿难及各种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伸出友谊之手。满足 矿 工 的尊重需求:要以人为本,对矿工多关注、理解和支持,尊重他们的生命、人格与贡献,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注重化解各种矛盾,及时消除影响安全生产的不安定因素,在班组形成人人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心情舒畅、工作有序的安全工作局面。

3 矿工安全生产的能力因素分析

3.1 矿工能力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能力 是 顺 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在现代化的采矿生产中,工人的能力,特别是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矿山设备运转的好坏和安全事故的多少。在采掘第一线的工人中,农民合同工、轮换工占全部工人的85%以上,其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缺乏煤矿最基本的安全技术知识,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事物的正确理解以及操作技能的掌握与提高。大部分小煤矿事故都与井下没有专职技术员、矿工不懂安全规程、违规操作有关。

3.2 矿工安全生产能力偏低的成因

我国 煤 矿 业采掘一线院校毕业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许多不愿到煤矿就业。据统计,1998年以前,煤炭院校毕业生在煤炭系统内的就业率在50%以上,到2002年,只有不到15%,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煤矿企业工作待遇过低。农民协议工和以农民为主的外包工程人员虽普遍素质不高,但劳动力价格便宜,却成了煤矿企业生产的主力,这造成了安全生产能力偏低。

3.3 提高矿工能力的对策

实行 矿 工 资格证制度。在我国,由于资源赋存条件和长期开采的原因,煤炭开采依然属于高危行业,从业者需要具备一定技术素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而推行矿工资格证制度,提高煤炭开采行业的市场准人门槛,对提高煤矿从业人员教育和科技素质,无疑有着重要和积极的作用。加强 对 职 工的岗位培训。煤矿企业树立“安全培训是职工最大的福利”的思想,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技能和安全知识的系统培训,采取多种形式举办各种类型的岗位培训班,提高在岗工人操作技能。注重 安 全 心理培训。通过研究分析及实践证明,越是在危险、负荷重的工作环境中,心理素质越好,作业人员的技术素质就会得以更好的体现,处理好各种危险问题,保证安全生产。因此,应对矿工开展好安全心理培训,提高自身安全心理素质,自觉地调节、控制个人情绪,在生产过程中能够迅速果断地对井下不同情况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预防事故的发生。

第12篇 影响安全生产的人员因素

在电力生产的实践中,要确保安全生产几乎是难上加难,难就难在影响安全的不仅仅是设备的状态是否良好,人的因素才是防不胜防的。如果有一人“一时疏忽”或一点工作不到位,就可能酿成事故,大量的资料表明,许多事故发生的原因,表面上看来是设备因素,但追究该设备各个管理的环节,一般都与人的因素有关,只是有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的区别而已。由此可见,人,只有活生生的人,才是扮演电力生产过程安全或事故这幕喜剧或悲剧的领衔演员。因此要确保企业安全生产,首先要做好人的工作。

就电力企业而言,应从每个班组做起,应从每个班组成员做起。班组是企业的细胞,它直接承担着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同时也为企业创造着财富,每个职工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的高与低,直接关系到企业安全生产的好与坏,正如海因里希的“事故因果连锁论”中所分析: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而引发,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正是人的缺点造成的,由于人们自身的缺点和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足和错误,都会在生产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暴露出来。那么人的那些缺点会影响安全生产和自我保护意识的降低呢?

一、侥幸心理的存在

许多事故证明,侥幸心理是安全的大敌。其实,侥幸心理往往是导致违章的主要因素,它也是我们每一个人不同程度存在着的心理弱点,要克服这个心理弱点,就要让安全意识在自己的思想中牢牢扎根,时时刻刻重视安全,方方面面注意安全,在平时的工作中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用严谨的工作作风,用严格的制度来约束自己。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侥幸心理并不侥幸。

二、一时疏忽时有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时疏忽”的尴尬之事,比如在出门时因“一时疏忽”而忘带钥匙,因“一时疏忽”打破水杯,这些“一时疏忽”都是无碍大体的琐事;而对于长年累月都在高空或是带电场合工作的电力工人来说“一时疏忽”,可能招致灭顶之灾,其中孕育着不可挽回的事故隐患,轻者造成肢体伤残,重者可致性命归天。这并非危言耸听!我们常讲的习惯性违章,大多都是“一时疏忽”。且看,接连发生的误入带电杆架线路作业人身触电死亡事故等等。这些都是马虎大意、注意力不集中而违章作业造成的恶果。总的来说是“一时疏忽”。然而这仅仅是“一时疏忽”的事吗?尽管许多人都知道安规的字里行间充满了血和泪的教训面对安全也能够出口成章,安规考试更是“成绩优异”但还是发生的事情。管理部门在紧抓严管,这终究是“外因”,最重要的是人的主观思想问题,解决“内因”上的“一时疏忽”问题才是关键。只有在主观上充分认识到“安全第一”的重要性,认识到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更谈不上与经济效益的辨证关系,每个人时时刻刻绷紧安全弦,才能在日常工作中克服麻痹思想。

三、习惯性违章已成自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所谓的习惯就是长期重复地做,逐渐养成的不自觉的活动。而习惯性违章就其实质而论也是一种长期违反安全生产客观规律的盲目行为、或没有认识,或是随心所欲,但都习惯成自然的工作习惯。严重影响了人在安全生产中自我保护意识的降低,因而危害性极大。很多事故典例证明,习惯性违章常常有许多是因为凭经验盲目操作而导致的。其实所谓经验,不过是习惯性违章的隐性重复,不进行危险点的分析和预控凭老方法行事,而忽略了因为人员、作业环境、运行方式等客观条件的改变,出事后常常认为“以前一直就这么干的,这次算倒霉啦”。所以工作中好的经验固然要发扬,而这种所谓的“习惯性经验”是万万不可取的。其次,在工作结束或临近下班时因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使得工作人员安全思想放松溜号;人的体力、精力下降,对事故的警惕性有所放松;遇到问题时甚至会急于求成省略工序而忙中出错;或怕麻烦越项操作,或检修工期已到而工作还差一点儿收尾结束时,不按规定办理延期手续,一边工作一边拆除安全措施、联系送电的行为屡见不鲜。最后,不得不提到的是,人在单独工作时发生习惯性违章的概率要比集中进行工作时发生的概率高得多。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单独工作时,作业者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和约束,在思想上存在大意和侥幸心理,甚至认为:“反正领导也不会来这里检查,即使违章也不会被发现”。因此,不戴安全帽、不执行操作票制度,不按规定执行操作监护等违章现象时有发生。大量的资料表明,发生习惯性违章行为起主导作用的还是职工本身,因此只有提高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杜绝习惯性违章,对自己生命负责,也就是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负责。

四、技术素质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

现在一讲到安全生产,大家很自然地把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放在首位,却忽视了人员的技术素质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所起到的重要保护作用。一些年长的老职工都知道,早在七、八十年代,企业的设备,人员的文化水平,各种的安全监督、监测系统虽与现在相比差别很大,但企业的安全生产却捷报频传,他们靠的是什么?用老工人的话说:一靠责任心;二靠过硬的技术。正是由于职工们以高度的责任心为基础,以娴熟的技术为保证,从而确保了企业的安全生产。因此,技术是保证安全的前提,技术与安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配合,才能通过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因此,职工的安全意识可通过外界的影响去实现;而职工的技术素质只有依靠自身的努力来实现,只有当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都提高了才能确保企业的安全生产。

古人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也有句俗语说的好:“洪水未来先筑堤,错误未来先警惕。”安全生产作为电力企业一切工作的基础和保障,来不得半点敷衍塞责,华而不实的做法的,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用血淋淋的教训换来的一个个强制观念。在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今天,没有良好的安全生产形势保障,电力生产的经济效益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只有我们每个职工在工作中经常反思和剖析自我,不断修固自己的安全堤坝,不断增强自我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也就是为我们企业创造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第13篇 浅析安全生产事故中人的因素

构成生产安全事故的要素大体有人、机和物三类。下面浅析安全生产事故中“人”的因素。

生产安全事故统计表明,在生产中因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占了极大的比重。人为因素大致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员工的管理

“管理”简而言之就是“管”人“理”事。

“管”涉及范围很广:建立安全监察机构,制定各种法规;定期开展安全活动(如安全月、夏季百日安全竞赛活动),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指导;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会议,定期下发安全指导文件,交流经验,提出问题,确定一段时期内安全工作的重点等等。从公司安全管理角度来讲,设立公司安全机构,在分场设立专职或兼职的安全员分级管理;明确各级领导直至每个员工的岗位安全职责;加强每天巡回检查,消除隐患;定期对职工进行安全培训等等,是“管”不可缺少的部分。

就“理”而言,理事需要“精明”地“理”:精打细算、精益求精、明明白白。“精打细算”要从生产的统筹安排上着手,分清轻重缓急,确定阶段性的理事重点和难点,扎实有序推进;“精益求精”要从生产中的“老问题、小地方”上着手,从生产中耗费物力、精力和财力多的设备或操作着手,从生产中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地方着手,向技改要安全,向技改要效益;“明明白白”要从员工理事的“质”和“量”上进行公开、公平和公正地监督,赏罚分明,敢于担当,想方设法实行工作量化考核,把当班纪律好的和差的区分开来,把工作积极主动的和马虎懒散的区分开来,把业务技能高的和低的区分开来,把工作量大的和工作量小的区分开来,弘扬正气,变“要员工做事”为“员工要做事”,变“做好做坏一个样”为“做好做坏大不一样”。

“管”和“理”是相辅相成的,“管好人”能够促进“理好事”,“理好事”同样有利于“管好人”,而“管好了人、理好了事”就能确保生产安全。反之,如果“管人”时管得不到位或“理事”时理得不仔细、不公正,那么在生产中就会埋下安全隐患,出安全事故的概率自然也就高了。

■1999年6月28日,牡丹江第二发电厂室外电缆沟发生电缆着火,将电缆沟内部分电缆烧损,造成220kv失灵保护电缆芯线短路,保护出口动作将220kv甲、乙母线上的全部元件及运行中的3台机组全部跳闸,致使发电厂与系统解列,1l0kv系统失去外来电源,最终导致全厂停电事故。

事故分析认为该厂电缆沟内一条220kv动力直流电缆存在着机械损伤或质量缺陷,运行中发生绝缘击穿,短路拉弧引起着火是起因,而事故扩大的直接原因是管理不到位:一是该厂电缆布置混乱,没有分层布置,且没有采取分段阻燃或涂刷防火涂料,导致电缆着火事故的扩大,烧损控制电缆,保护动作使全厂停电;二是该厂5号机组厂用vb段的电缆沟与室外电缆沟交界处封堵不严,室外电缆沟电缆着火的烟气在风的吹动下窜人vb段母线室,造成室内开关柜内元件严重污染,绝缘大大降低,甚至丧失,大部分需要更换或清洗,造成了对电气设备的二次危害。

人们常说,一个企业一两年不出安全事故应该得益于侥幸,三五年不出安全事故应该得益于企业的安全管理,常年不出安全事故应该得益于企业的安全文化。由此可见,安全管理任重而道远。

(二)员工的违章

违章按其表现形式大体可分为过错、有章不循和胡作乱为三类。

1、过错--

按错了电钮,拉错了闸刀;用错了焊条,上错了垫片;阀装反,线接错;供热压力高时该关减温减压电动门却误关了旁边的排汽电动门;停机时该操作#4机电位器却错误操作旁边盘上的#3机电位器;断煤时该按振荡器按钮却误按了旁边的主汽电动门关闭按钮等等都属于“错”的范畴。■1986年4月,佳木斯发电厂7号机组起动并网后,在投入1号冷油器时由于运行人员误操作,即误将冷油器油侧出口门关死,造成了机组轴承烧损事故的发生。这就是“错”的实例。导致出错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主观上:或麻痹大意,或急躁慌张,或判断失误等等。

(2)客观上:易出错误的地方,一般都有某种相似处。一组并排相同的按钮,一排几何形状相同的阀门,一排颜色形状相同的开关柜,外观相近的材料、药品等等,在标记、符号、颜色不辨清的情况下,操作时往往容易出错。一般电厂发生过的典型的误操作事例大体上符合这种情况。

(3)人们在相互联系时,使用语言不准确容易出错:比如在电话里讲地方话的员工和讲普通话的员工进行工作联系时要注意,地方话和普通话有时候音近字不同,一“音”相近,语意或许正好相反,又比如在紧急情况下进行工作联系时也应特别注意;在使用手势联系时,手势错误或者不清,也是出错的一个原因。■某单位进行吊装作业时,负责传递信号的两个人,忽然争吵起来,吵着吵着其中一个人作了一个类似向上的手势,远处开卷扬机的人看见了,误认为是启动信号,于是就立即开动了卷扬机,结果把一个正在处理故障的员工的手指压断了。

2、有章不循--

■1989年6月1日19: 35,抚顺电厂23号锅炉粉仓粉位到零,在锅炉点火时,锅炉分场主任违章指挥作业,在煤粉仓温度83t和火源没有消除的情况下,决定强行向煤粉仓送粉,并在送粉前开吸潮管通风,促成了爆炸条件的成立,导致煤粉仓发生爆炸事故。同时,在爆炸时防爆门未破,人孔门鼓开,煤粉火焰喷出并充满44号段输煤间,气浪将南北隔墙冲倒、西墙移位,并将正在进行送粉操作的2人烧成重伤。这是典型的 “违”的实例。下面主要分析一下违章的原因:

(1)图省事、怕麻烦。设备停电时不按程序进行,该开票的不开票,该主动联系的不主动联系,该上绝缘隔板的地方不上绝缘隔板,人为留下许多隐患。开机前不作周密细致的检查,准备工作不扎实,升温、升压、升速,不按规定步骤进行。另外,在正常生产中,不进行巡回检查,甚至在岗位上睡觉,或者“串岗”、“脱岗”,以至于生产中的隐患不能及时发现。检修登高作业时,为了省事,不搭脚手架,随便在高空的管道上爬来爬去;在高处清理物品时,随手往下扔等等。■1995年6月,沈海热电厂发生2号200mw机组高压转子弯曲事故。其事故原因一是高压内缸上、下壁温度测点损坏,起动中无法监视高压内缸上、下壁温度变化;二是冲转前,机侧主蒸汽温度只有200/220℃,暖管时间短,而在主蒸汽压力 1.6mpa下对应的饱和温度为204℃,过热度只有16℃,导致汽轮机进水,高压内缸上、下缸温差增大,从而造成了高压转子弯曲事故。

(2)抢修作业、检修临近下班时间、操作临近就餐时间等等忙着赶时间。设备还未停电,就开始检修工作;明知容器内部温度尚高、压力尚存,明知设备内尚存可燃易爆气体,不采取严密的措施,就开始冒险作业;或者是对周围情况心中无数,就盲目抢修;启停、隔离操作时简化手续抢时间。

(3)把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带到工作上。很多工厂一个平时吸烟的问题,一个在生产场所戴安全帽问题,都成了老大难。再如长辫不盘在工作帽内、穿背心、高跟鞋上班等等。殊不知,安全帽可挡住飞来横祸,安全带牵挂着你的平安,而长辫子被转动的机器绞住拉脱头皮,不治丧命的事故也时有发生。

(4)遗忘和大意。■1991年上海高桥电厂一台50mw机组在正常停机的过程中,忘记先关闭工业抽汽热网电动隔离门,逆止门联锁保护也未投入,而机组打闸后逆止门又未能关闭,致使热网蒸汽倒流进入汽轮机,引起机组严重超速,造成了轴系断裂事故。

3、胡作乱为--

(1)自以为是。对单位采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或新设备自己还未掌握其安全技术特性就乱操作;或因未认真进行交接班,对上个班的系统、设备运行情况不甚了解,且不进行细致检查就自以为是地进行操作;或对自己曾经熟悉的设备不分析其目前状况就想当然地操作,或是设备某些重要缺陷未消除而强行启停等等。■1999年阜新电厂发生200mw机组轴系断裂事故。运行人员在主油泵轴与汽轮机主轴间齿型联轴器失效、机组转速失去控制,并在无任何转速监视手段的情况下再次起动,从而引发了轴系断裂事故。

(2)不遵循规程。■通辽发电厂发生1号汽轮机严重损坏事故。1987年9月,通辽发电厂1号200mw机组在运行时出现轴向位移突然增大,保护动作使机组跳闸。在未查明原因的情况下,人为地解除了轴向位移保护,又两次强行起动,结果导致设备严重损坏和事故扩大。■1981年清河发电厂发生7号机组(200mw)除氧器爆炸事故。1981年1月11日,7号机组正常运行负荷200mw,在除氧器水位低的情况下,补充大量低温水,运行人员违反规程采用2.4mpa压力的二段抽汽加热(要求负荷大于150mw采用三段抽汽),当停止大量补水后,未关闭汽源,造成了除氧器超压,安全门虽然动作,但排汽量小于进汽量,压力继续升高,致使除氧器爆炸。事故造成设备和厂房严重损坏,并造成9人死亡,5人受伤。

(三)员工的知识和技能

1、对生产中使用的各种物质组成、性质缺乏认识。■1993年9月,浑江发电厂发生5号200mw汽轮发电机组漏氢着火事故。其事故原因是检修工人对石棉垫和胶皮垫的差异性能认识不足。在机组大修时,将密封油冷油器滤网端盖的石棉垫更换为胶皮垫,机组投入运行后,胶皮垫在压力、温度和腐蚀介质的作用下损坏,致使密封油系统发生泄漏,密封油压下降,虽然直流油泵联起也不能满足发电机氢压的要求,最终导致氢气从发电机端盖外漏,被励磁机自冷风扇吸进滑环处,引起氢气着火,

2、对生产时必须掌握的安全常识、专业知识缺少了解。如高空作业安全带不扣牢、安全帽不佩戴等等。大家都知道,企业管理人员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操作工人技术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生产的稳定,影响对事故的分析判断和处理。■1996年石景山热电厂发生4号670t/h锅炉超温、超压事故。1996年3月13日00:29,4号机组由于直流控制电源总熔丝熔断,造成直流操作电源消失,4号机组跳闸,汽轮机主汽门关闭。因“机跳炉”联锁未投入运行,机组甩负荷后燃料没有联动切断。运行人员在事故处理过程中,尤其当手动开启脉冲安全门锅炉压力不降时(四个主蒸汽系统的安全门拒动),没有按规程果断切断制粉系统,致使锅炉承压部件严重超温、超压(最高主蒸汽压力达21.3mpa、主蒸汽温度达576℃,而额定过热器出口压力为13.7mpa、汽包压力为15.88mpa、主蒸汽温度为540℃)。因此,公司各专业扎实进行技术问答、运行分析和事故预想将有助于各岗位专业知识、生产技能的巩固和提高。

3、对生产现场的周围环境缺乏了解。比如检修时你工作范围内有没有缺盖板的井、坑、孔、洞、沟?你的头顶上有无敞开的“升降口、大小孔洞”等有可能掉落意外物件的“天窗”?你所依靠的“楼梯和平台”的架杆牢固不牢固?合不合规范?你要启动的那台电机上确定已联系好无人在工作?你要开关的这个阀门,确定对生产或检修工作没什么影响……,如果对诸如此类的情况不甚了解,那就千万别急着动手。

4、对生产中的操作常犯经验主义错误。犯经验主义错误的人往往按印象办事,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如只注意大的,忽略小的,而事故偏偏就出在细枝末节上;如只注意难的,忽略容易的,而事故往往发生在某些常见的事情上;如只注意开头,忽略收尾,而事故偏偏就出在快要竣工的时刻等等。■1999年7月21日,石景山热电厂发生带地线合隔离开关造成全厂停电的重大事故。7月21日,在2212-5断路器检修工作结束后,发现2212-5断路器电动合切不灵。在处理该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继电保护工作人员在没有搞清现场电气设备接线和有关安全措施的情况下,没有认真核对图纸及现场设备,仅凭印象认为闭锁2212-5操作回路的触点在2212-4断路器合闸接触器上,并在无人监护的情况下,随意操作,擅自合上2212-4断路器操作小开关,改变了现场的安全措施。又随意将接触器捅到合闸位置,从而导致了带地线合隔离开关造成全厂停电重大事故的发生。

5、对生产玩忽职守,人为造成或扩大事故。■1983年6月,清河发电厂发生7号汽轮机转子弯曲事故。其事故原因是由于在停炉操作尚未全部结束,而锅炉正在补水过程中,运行人员工作不负责任,将锅炉补水变成了满水打压,使低温蒸汽进入汽缸,在上、下缸温差增大,汽缸、隔板套变形,动静部分间隙变小的情况下,仍按照正常工况起动,结果造成了高压转子发生永久性弯曲事故。而且在起动过程中,机组发生剧烈振动后,运行人员在没有查明原因的情况下,又两次强行起动,加重了设备的损坏程度。

(四)员工的素质

1、思想素质

指挥者的官僚主义、独断专行、违章指挥和操作者的不负责任、擅离职守、违章操作,不是直接酿成事故,便是播下了事故的种子。一旦出了事故,又想尽办法隐瞒事故真相,或知情不报,或弄虚作假。这些都是从业人员思想素质不高的表现。■如某化工厂领导,不听工人劝阻,强行把一个常压的碳铵结晶器,改为在七个压力下使用。加压时法兰漏气,顶盖变形鼓起,于是强令把顶盖焊死,并在顶盖上加一根槽钢补强,工人不敢操作,工段长和一名副班长亲自开车,结果,在爆炸声中两人同归于尽。

2、身体素质

(1)身体疲劳。身体疲劳时大脑处于抑制状态,指挥失调,不是出错,就是力不从心,此时勉强工作最易出事。■如某厂有个青年工人夜八时下班后到未婚妻家叫上女朋友上街置办结婚用具,一直忙到晚上九时。休息了两个小时又上夜班,由于过度疲劳,上班十分钟以后,掉到原矿翻板机中,接着滚落到破碎机里被活活绞死!(2)老弱病残者。身体素质的差异导致其做普通人同样的工作时有较高的出错概率。

第14篇 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人为因素

大家都知道,近期煤矿安全事故频发,重特大事故不断,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煤炭行业安全问题。这里想就煤矿安全生产中人的因素,谈谈自已的一些看法。

一、人是煤矿安全事故最关键的因素。

从理论上分析,发生事故的原因主要有4类因素。一是人的因素,包括人的知识、技能、意识、观念、态度、道德、伦理、情感等。据统计,各类事故中人为因素造成的约占70%以上。二是技术因素,包括工艺、设备、监测、应急系统等。三是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综合环境等。四是管理因素,包括体制、法制建设、管理措施等。不难看出,人是安全生产中最关键的因素。

近期连续发生的大平、陈家山、孙家湾矿难也允分证明了这一点。这些矿都是年产100万吨以上的现代化矿井,无论安全装备还是安全资金投入都可以说是国内一流的。然而,瓦斯爆炸事故却还是频频发生,当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陈家湾煤矿矿难时,几位井下工人却说,为了防止瓦斯超限监控系统报警而影响多出煤,一些人竟将瓦斯探头用塑料包住不让报警。试想,在一场战斗中,士兵手中拿的都是先进武器,但就是不瞄准敌人射击,乱放空枪,或根本也不开枪,这样的士兵能打胜仗吗?

因此,只有牢牢抓住“人”这个最关键的因素,才能根本扭转煤矿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

二、如何发挥人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作用。

1、首先,加强全体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教育。

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人的安全意识如何,人的安全知识多少,人的安全防范能力高低 ,直接决定其安全行为,直接影响安全效果,对安全生产起决定性的作用。在煤矿安全工作中必须首先加强对所有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不断强化人的安全意识。提高人们的安全 文化素质,增强防范意识,才能筑起牢固的安全生产的思想防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隐患;才能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才能真正切实增加和保证安全生产的投入,改进和完善安全技术装备;才能不断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管理,不断提高人们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规程措施的自觉性,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真正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到实处。

2、其次,重点加强安全管理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我们已经知道人是搞好煤矿安全工作最关键的因素,还要搞清楚哪些人在煤矿安全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更大。就安全而言,煤矿从业人员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企业的领导者,二是普通职工,三是安全管理和技术人员。普通职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安全认识误区、存在习惯性违章;企业领导者虽然是安全生产的决策者,但不可能都是安全专业领域的内行;只有安全管理和技术人员是承上启下的联系纽带和具体方案方法地制定和监督执行者,对上,要起到建议决策的作用,对下,要起到教育、制定措施、监督指导的作用。因此必须千方百计加强煤矿安全管理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3、最后,规范人的行为。

每次事故以后,我们都要吸取事故教训,而每次事故都有惊人的雷同之外,都是“三违”惹的祸。根据目前我国的这种安全状况,除了加强矿井的安全检查外,就是要反“三违”、堵“漏洞”,提高职工的自我保安意识和能力,正确使用煤矿井下专用的安全仪器和设备,严格执行“三大规程”、有关技术措施和规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煤矿的安全系数,减少事故的发生。

安全工作是把双刃剑,安全工作做好了煤矿职工和家属就是最大的受益者,安全工作没做好煤矿职工和家属就是最大的受害者,这是铁的事实,更是血的教训,相信大家都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第15篇 影响安全生产的心理因素

煤矿生产系统复杂,作业环境特殊,和其他行业相比,煤矿安全管理具有更大的难度。多数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都与“三违”行为有关,“三违”行为不仅受生产环境所制约,更重要的受矿工个体因素所影响,在同一生产环境中,有的矿工很少发生“三违”行为,有的矿工则经常的发生“三违”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矿工个人心理的差异有关。矿工心理不仅是“三违”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而且也是那些虽然不违反“三大规程”但违反矿工职业道德的行为产生的原因,通常情况下与“三违”行为有关的心理因素有:恐惧焦虑、麻痹大意、注意力分散、欲速冒进、逆反心理、盲目自信、冒险蛮干、侥幸心理等,在这里主要讨论前面四种。

关键词:心理因素  安全生产

一、恐惧焦虑

恐惧焦虑心理状态是由一定对象所引起的一种情绪体验。引起矿工恐惧焦虑,可以是当前的事物,如事故就在自己身边发生,可以是过去的情景的回忆;可以是对未来的想象,一个新进煤矿的工人可能由于社会上对矿工职业危险的过分渲染,而产生恐惧焦虑。恐惧焦虑是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反映,即对损伤身体、危及生命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恐惧焦虑的心理状态不利于煤矿安全生产,在恐惧焦虑状态下,矿工会坐卧不安、举止失措、畏畏缩缩,稍微有点动静就会惊慌不慌。恐惧焦虑的心理在外界监督不严的情况下,会出现“三违”行为。如某矿6名工人在掘进工作面作业时,因违章爆破引起了仅脸盆大的一堆小火,本来只要作简单的扑打覆灭方法就可以扑灭,但他们都惊惶失措地跑掉升井了。当有关人员在总回风巷发现烟雾后逐级汇报,后又由于对火灾的性质作了错误判断,采取了一些不适当的措施,当某负责人率队下井在现场灭火时,发生了瓦斯爆炸,造成了8人牺牲。

克服恐惧焦虑的心理主要由以下几种方法:

(一)加快安全设施的建设,减少煤矿事故率。良好的生产环境和安全监测系统,使矿工感觉到安全,可以消除恐惧焦虑心理。相反,煤矿生产环境不良,劳动工具简陋,领导对工人安全不关心等,矿工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心理。

矿工的恐惧焦虑心理状态与煤矿事故发生率成正比。事故居高不下,使矿工感到井下不安全因素太多,视井下为畏途,由此产生较高的恐惧焦虑心理。煤矿事故发生率长期保持低水平,矿工就不会为安全过分担心。可见,减少事故发生率是克服恐惧焦虑的前提条件。

(二)加强教育,使矿工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矿工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具有熟练自我保护技能,有利于降低恐惧焦虑心理。

(三)协调好矿工组织中人际关系,使矿工之间具有浓厚的友谊。矿工之间的相互支持可以起到相互激励,使恐惧焦虑心理得以消除。

二、麻痹大意

麻痹大意心理状态是安全生产的大敌。在麻痹状态下,矿工对危险的迹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事故往往出现在自认为安全可靠的地点,如多年未出现瓦斯浓度超限的地方,或者具有一定生产经验的矿工身上。如某矿职工在工作面挂梁完后铲煤,煤壁看起来很平整光滑,也很安全,所以没有进行敲帮问顶,大约过了五分钟,煤壁突然垮落,一块煤块重重地压住他的右腿,造成重伤。

克服麻痹大意心理状态的主要方法是:严格规章制度,加强安全监督,把安全地点视为不安全地点,做到“安全不懈,警钟长鸣。”

三、注意分散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在正常的情况下,人的注意服从一定目的,但在外界和思想内部的干扰下,注意力可能会脱离目的指向与活动无关的事物上。这种现象就使注意的分散。如某矿1023掘进工作面,掘进完进行架棚时,由于装岩机司机刚结完婚第二天去上班,心理还想家里的事,忘记切断装岩机电源,验收员擅自开动机器,将一掘进工人割伤致死。

注意分散状态下的矿工,其感知运动功能以及判断、推理记忆能力都大幅度下降,因而容易发生事故。

引起注意分散的原因很多,主要可分为三类:客观因素、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

客观因素是引起注意分散的外部原因。巨响、新异的气味能使矿工的注意分散。药物刺激,如酗酒对矿工的神经起着兴奋和麻痹的作用。大量的引饮用会使人精神恍惚,处于注意分散状态。一些资料表明,酗酒工人的事故率比其他工人高三倍左右。

主观因素。主要指矿工对生产劳动之外事物发生兴趣的程度。当与劳动无关的社会事物能够引起矿工较大的兴趣或具有较大的意义,会使矿工在紧张劳动之余,经常考虑其他许多事情,心情难以平静。如在麦收季节中,对家务的思念和担心。为妻儿老小挂心。此外,还有家庭不和,人际关系紧张,与领导有矛盾等。都可以引起矿工的注意分散

生理因素主要有睡眠不足;疲劳;体力不适;疾病等。

克服注意分散的方法主要是:

1.关心矿工生活。解除后顾之忧,许多煤矿都把改善职工生活看作是防止事故主要方法,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2.严格安监制度,禁止以下情况的矿工下井,如班前喝酒,当天没睡好,当天准备回家,当天从家返矿,新婚蜜月等。

3.教育矿工自我训练,提高意志品质,自觉克服注意分散。

四、欲速冒进

欲速冒进既是心理现象又是一种行为表现。冒进是在安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抢进度抢产量的行为,冒进是欲速的心理愿望的表现。如某矿掘进工作面,为了超额完成矿部下达的指标,在永久支护还没完成就进行下一轮炮的打眼工作,由于空顶过大顶板突然冒落,当场压死正在打眼的两名职工。

引起欲速心理的原因主要是煤矿管理机制和矿工的指导思想。矿工个人经济收入与煤炭产量挂钩是煤矿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实行的重要的管理制度,他体现了社会注意制度下“按劳分配”的原则。有利于调动广大矿工劳动积极性。但是,它也会给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的矿工带来不利于安全的反作用。在劳动还没有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经济收入还决定人们生活水平高低的现阶段,经济收入与劳动成果挂钩的管理制度必然引导矿工追求产量,追求进度的心理欲望。

煤矿领导的指导思想及管理方法是管理机制的组成部分。它使矿工生产欲速的愿望。有些个体承包、乡镇主办的煤矿领导安全意识差、求富心切、乱采滥挖,在安全条件不具备或不完善的情况下违章指挥,以经济手段或行政命令的形式促使矿工欲速冒进,这种情况有百害而无一利,应坚决纠正。

欲速冒进一般又和冒险蛮干相联系,它很容易导致事故。克服遇速冒进的主要方法有:

1.使矿工自觉抵制违章指挥和克制欲速的心理。许多煤矿实行“三违”行为与工资、奖金、转正、升职挂钩制度以后,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事故发生率。

2.严惩管理人员的违章指挥。

3.教育矿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不为眼前利益而发生短视行为。

作为高危行业的煤矿生产,各个生产环节的安全防范措施都必须落实到位,不但在硬件完善,同时还要抓好如职工的安全思想工作,稳定职工的思想情绪等软件方面也不能放松,全面消除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影响,实现矿井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因素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相关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