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范文网 > 安全管理 > 安全管理 > 安全生产
栏目

安全生产定律4篇

发布时间:2023-01-30 热度:63

安全生产定律

第1篇 安全生产三大定律

安全第一,毋庸置疑。安全因素,错综复杂。但最基本的,则是安全哲学。换言之,安全从根本上说,与“哲学头脑”,即“基本态度”有关。

在安全哲学里,有三个最基本的定律,犹如基石,不可不知。

一、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指出的是:“差错难免”。

爱德华·墨菲,美国空军的一位上尉工程师。1949年,他参与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一次特别试验。这个试验项目是为了测试人类对瞬间加速度的承受力。其中,有个试验项目是将16个火箭加速度测量器悬空装置在受试者的上方。结果,试验中因仪器失灵而发生了事故。墨菲通过研究发现,测量仪表被一个技术人员装反了。由此,他得出的教训是:

“如果做某项工作有多种方法,而其中有一种方法将导致事故,那么一定有人会按这种方法去做,并导致事故。”

几个月后,墨菲的上司将其提炼为“墨菲定律”,并广泛传播开来,特别在航天机械相关领域,影响颇大。

有关定律的正式内容,最后以更为简洁的方式重新做了表述,因而成为日后、直到今天在各界用来形容“系统风险”的经典规律:

“有可能造成差错,必将造成。”

(if anything can do wrong, it will。)

不过,还有一种传说。即:“墨菲定律”的来源并非前述那样“严肃”,而是源于墨菲开的一句“玩笑”,就是说,是由一句玩笑逐渐演变开来的:

“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

这种传说也不无道理。因为从深层次来说,“墨菲定律”来源于20世纪中叶,正是二次大战之后,在美国弥漫着一种战争胜利后的盲目乐观情绪。因而这个时期,美国工作中的种种松懈、疏忽和差错现象,相当普遍。这应该说是“墨菲定律”得以流行起来的社会和哲学的基础吧。

二、海恩法则

海恩法则,指出的是:“问题成堆”。

我们在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中,也都有这样的经验:每起事故,不发生则已,一发生,则往往都是经不起检查的。只要一认真检查,问题必然不止一个,而是“成堆”。

当然,这个经验还是较为原始和模糊的。如果我们听听“海恩法则”(亦称“海因里希安全理论”)的话,情况将更加明晰。

飞机涡轮发动机的发明者、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海因里希),也许是因为太了解发动机这一“飞机的心脏”的重要性了,基于其自身的丰富工程经验,提出了如下“法则”:

“每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果真如此么?也许有人认为:“法则”未免言重了;也许有人怀疑:“法则”的数据准确么?

但是,如果耐心研究一下的话,结果还真的差不多!

例如,台湾曾在两年的时间里摔掉6架三代战机(4架f6,2架幻影000),震动“朝野”。西方报刊曾讽刺说:“损失超过了一场科索沃战争”因为西方在科索沃战争中损失的三代战机也只有两架。迫于压力,台湾军方为此组织了由一个上将带队的高级调查团进行仔细检查后,分析出有“4大原因”。那就是:换装过快;体制不一;心理压力;规章不严。

而仅就f6一种战机来说,发现的问题竟多达360个!其中包括:长达15公里的导线,绝缘层根本不适合台海的潮湿气候,美国海军自己早就禁用了。

仅一种战机,一次检查,就查出360个问题!也足见“海恩法则”绝非耸人听闻了。

三、新墨菲定律

如果说“墨菲定律”指出了“差错难免”,“海恩法则”指出了“问题成堆”,那么,“新墨菲定律”则指出了“事故可防”。

这就是说,从哲学意义上看,对墨菲定律的态度有两种:懦夫把它当作借口差错难免,无力回天;而我们则把它当作警钟时刻警惕,杜绝后患。

其实,即使差错已经发生,也并不可怕,因为不是每个差错必然酿成后果。这就是说,在差错与后果之间,还有一条最后的防线检查。检查出来了,后果就完全可以防止。

所以,在这里,只要把墨菲定律改动一个词,把“do”(做)改成“see”(看),即成了“新墨菲定律”:

“有可能发现差错,必将发现。”

(if anything can see wrong, it will。)

显然,这个“新墨菲定律”,更凸显出哲学辩证法的活力。也正是它,有力地促进了安全理论和安全实践。

由这三大定律引申开来,联系到我们的具工作,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何做到彻底的安全生产,不外乎规范操作、排查隐患、提高警惕。因此,为了贯彻三大安全定律,落实安全生产,提前发现隐患,确保乘客出入站的安全通畅,抓好安全防范工作,我工班利用数次班组例会讨论并制定了相应的措施:

1、当班人员利用周巡检统计出各站半自动售票机、自动售票机、出入站闸机的近期故障记录,针对故障率较高的个别设备进行整机排查,对排查出的问题部位和隐患及时分类汇总;

2、月检维护时除正常的维护作业外,集中整治处理那些排查出的问题设备,以恢复其高可靠性;

3、总结以往经验,整理、制定一系列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各类应急演练,强化班组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协同合作能力;

4、加强对新进员工的安全教育与业务技能培训,组织各专项技术能手开展重点设备的技术详解与常见故障判断、处理方法的知识讲座,强化其在保障乘客和自身安全前提下的应急故障处理能力和处理效率。

为了确保安全,我们工班正在全力以赴。

第2篇 “五大定律”对做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启示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社会稳定大局,搞好安全生产关键在企业。企业只有遵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积极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五大管理定律”为我们做好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有益的警示。

1 “墨菲定律”的启示:警钟长鸣、防微杜渐

在数理统计中,有一条重要的统计规律:假设某意外事件在一次实验中发生的概率为p ( p >;0) ,则在n 次实验中至少有一次发生的概率为: pn= 1 - (1 - p) n 。p无论多么小,当n 越来越大时, pn就越接近1。由此可见,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客观上存在着一种错误的做法,或者存在着发生某种事故的可能性,不管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小,当重复去做这件事时,有人按照错误的做法去做,事故总会在某一时刻发生。这就是“墨菲定律”,即只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存在,不管可能性有多么小,这个事故迟早会发生的。

在起重作业中忽视起吊司索人员的信号,在检修带电设备时忘记拉下电闸,进入受限密闭空间不带空气呼吸器等情况,由于在一次作业过程中不一定酿成事故,因此,就给作业人员产生误解或者错觉。正是这种危险的错觉,麻痹了人们的安全意识,加大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其结果是事故可能频繁发生。在作业过程中,我们必须防微杜渐,注意细节,培养良好、正确的作业习惯,不断开展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实现标准化作业。

安全管理的目标是杜绝事故的发生,而事故是一种不经常发生和不希望有的意外突发事件。正是由于这些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一般比较小,所以往往被人们忽视,产生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的思想,这恰恰是事故发生的主观原因。墨菲定律告诫我们,安全意识时刻不能放松,时时警钟长鸣;作业行为做到规范标准,处处防微杜渐。

2 “破窗理论”的启示: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试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前者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不到一天就人偷走了。而停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辆车过了一个星期仍安然无恙。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根据这项试验,提出了“破窗理论”。

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总会有人怀着侥幸心理去钻制度的空子,或者“无意”地破坏了制度,成为第一个“打破玻璃者”。在施工、作业现场,常常看见有人不戴安全帽,甚至在高空交叉作业中,也有人认为戴不戴安全帽无所谓。“你不戴,没人,没人管,这不暗示我也可以不戴吗”。这就是安全管理上暗示性的纵容,这“暗示性的纵容”,塑造了多少个“打破玻璃者”。有多少块“玻璃”必将被打碎。

“破窗理论”提醒我们抓安全生产必须未雨绸缪,及时修理“第一块被打碎的窗户玻璃”。任何制度都有被破坏的可能。任何管理上的疏忽都可能酿成大的祸端。因此必须持之以恒,堵塞各种可能造成事故的漏洞,狠抓规章制度的落实,维护制度的权威性,不能让制度管理流于形式。细微处入手,从点滴上抓起,不能忽视预防预警工作,必须“防患于未然”。同时,对企业员工来说,要养成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摒弃侥幸心理,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把每一个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只有人人都不去打“玻璃”,人人争做“玻璃”的守卫者,企业安全的这扇窗户才能更明亮更结实。

3 “木桶定律”的启示:齐心协力、持续改进

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劣势决定优势,劣势决定生死,这是管理学上最知名的法则“木桶定律”。其一,只有桶壁的所有木板都是一样高,木桶才能盛满水。如果有一块木板不够高,水就不可能盛满。其二,比最低木板高的所有木板的高出部分都是没有意义的,高的越多,浪费越大。其三,要想提高木桶的容量,就应该设法加高最低木板的高度,这是最有效的、也是唯一的途径。据说一个很了解“木桶理论”的人在修理自己的木桶,他将木桶的短板全部换成长板,装满水后却发现桶中的水位正在不停地下降。经仔细查找后发现,每块长板之间存在缝隙,水正从这些缝隙中慢慢流走。

在企业的安全管理中,我们要连续不断地进行危害识别,不断地找出最短的那块木板,及时地进行修补,持之以恒地予以危害识别,通过风险控制达到安全状态。我们在补齐了短板之后,旧的问题解决了,但新的隐患还会产生。所以危害识别必须动态连贯,才能保证管理的持续改进。安全管理像一个完整的木桶,需要各个部门协作配合、齐抓共管。如果团队协作出了问题,就像木板与木板之间的缝隙一样,满桶的水还会漏走。

4“热炉法则”的启示:惩前毖后、赏罚分明

当人用手去碰烧热的火炉时,就会受到“烫”的惩罚。热炉法则是指企业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制定科学严密的惩罚制度,就像滚烫灼热的火炉一样,让人望而生畏,不敢触犯,从而达到维护管理秩序的目的。热炉有四个表现特征:任何人触犯热炉都会被灼伤、任何时候触犯热炉都会被灼伤、以任何方式触犯热炉都会被灼伤、不必触犯到热炉便会感受到其危害。

大多数企业都在安全管理中建立了有效的安全生产激励机制。“热炉法则”启示我们在进行安全考核、处罚时要坚持这四个原则:一是无偏袒原则。安全管理制度一经公布,就对任何人都适用。只要触犯制度,绝不容偏袒,否则制度就成了一纸空文。二是时效性原则。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一经发现,就应立即处罚,得到教育的目的。三是严密性原则。充分考虑到各种违章违纪的条件和因素,把考核制度做到规范、完善。不管违章者以任何方式碰到热炉,都会被灼伤,这样才能打消违章者的侥幸心理。四是警告性原则。考核、处罚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维护安全生产的管理秩序。对违章者杀一儆百,警告他人,从而防止更多的违章发生。

5 “格瑞斯特定理”的启示:起于目标、赢在执行

如果把企业成功的过程比喻成修建房屋,那么杰出的策略就好比美妙的设计蓝图,而执行就好比建筑过程中的添砖加瓦,万丈高楼纵然是平地起,没有修建的过程也无法“起”。因此,策略就像企业成功的蓝图一样,为企业指出方向,而执行则使这张蓝图变为现实。由于一直以来管理思想过于强调决策的重要意义,导致在企业内部执行力的严重缺乏。

安全工作是一项最能考验执行力的工作。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安全工作上总给自己找借口的单位,安全工作肯定一团糟;在安全管理中总给自己找借口的领导,肯定是不称职的领导。执行首先依赖的是企业员工。员工的执行力是企业总体执行力提高的关键。我们不是强调要像军队那样“军令如山”,上级的指令即使是错的,下级也只能无条件服从。国家的法律法规、企业的规章制度、岗位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各项安全生产工作计划等等,都离不开执行。有些企业重视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而不重视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往往将制度束之高阁,不当回事,以至于安全管理水平徘徊不前,难有提高。

古人云: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一是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确保安全生产工作在基层和终端得到落实。二是要抓细节,细节反映真实,细节决定成败。三是要抓持久,经常抓,反复抓,持之以恒,通过工作上“量”的积累,促成安全生产工作“质”的飞跃。

企业要实现安全生产,就要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无小事的观念。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短木板”、意外事件、“破玻璃”、执行力差、考核不严等现象,虽然只表现在个别人、个别时间和个别地方,且带有偶然性,但他们的存在,如同定时炸弹随时威胁着职工的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安全工作水平。

居安思危、知危思进,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乘势而上、励精图治,牢记“五大定律”的积极启示,对企业实现长效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第3篇 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与木桶定律

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最短的那块木板。劣势决定优势,劣势决定生死,这是金科玉律。电力企业整个生产过程都是紧紧围绕着安全这一主题来开展的,即安全决定电力企业的优势和生死,也就是说安全是电力生产中的短板。

随着电力市场的不断增长,电力系统发供电经营模式也不断增容,我们如何均衡发展,抓短木板这个主题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找出安全工作的短板呢?首先要敢于自我揭短,安全工作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某些短处,不论是我们人的行为还是设备都会在长时间的工作出现“短板”。有很多时候对于这些“短板”,我们往往不屑一顾,甚至将其捂在内部,藏起来、冷处理,如此下去,“短板”势必会掩盖位长板,成为危及安全工作的炸弹。通过揭短行为能激发鞭策我们自觉地从自身做起,增加责任感,再辅之有力的整改措施,使“短板”和“长板”的差距愈变愈小甚至消失,方能使安全工作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借助外脑,许多事情往往是当局者迷,我们往往很难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安全工作中的“短板”往往是很隐蔽,而又让人习以为常,这时候借助外脑是个很好的办法,正所谓“旁观者清”,而且是客观公正的,诸如每年的专业性很强安全检查,总是能够从我们看不到的角度对安全工作提出很多问题和建议来帮助完善安全工作。

第三就是系统思考,安全生产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进全局性的进行检查和自我诊断。在企业范围内全员进行安全学习,安全思想教育,在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寻找存在的“短板”,从不同的角度对安全工作进行分析解剖,从而自上而下使安全工作得以提高。

在找到“短板”之后,如何进行除短显然更具有实际意义。我们知道很多“短板”是来源于内部的损坏,而形式的原因很早就已存在,而且是长时间形成的。比如很多的习惯性违章,处理时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出现“水至清则无鱼”,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雷厉风行,一时之间效果明显,违章现象看似无影,而实际上,人员为了害怕触犯天条,而畏手畏脚,工作能推则推,最终影响到了生产的根本。结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处理安全生产中的有些“短板”需要一定的耐心,循序渐进,终会取得好的效果。

提高人员素质,进行必要的培训无疑是对安全工作最有效的方式。如果我们把每个部门都比做一个木桶,那么部门的每个班组、每个员工就是组成这个木桶的木板。显然,每一个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特长客观上是参差不齐的,而每个班组在安全方面工作也有较为突出的,我们将其做为长板,设法把所有短板向长板看齐,将其成功的经验进行挖掘、整理、完善和提升,使之标准化、制度化,从而就利用了内部的培训资源 达到提高人员素质的目的,消除和减少了因人为造成的短板。

众所周知,一本《安规》几乎成了电力行业的圣经,经过十多年的使用之后,其和不断发展电力行业之间的融合性出现了越来越大的裂隙,于是新的《安规》出台了。这件事应该给我们带来一些触动吧。我们很多的生产制度和各类规程在运用了多年以后依然是一成不变,显然是违背了与时俱进的改革思路。随着时间的推移,设备的老化,磨损已成为安全生产的“短板”,不断威胁着安全生产。处理这种“短板”需要果断,不能抱着“亡羊补牢”的态度。

当然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尽可能的将这有限的资源放在最有优势的领域,在前进中解决问题,弥补“短板”。而不能单纯为补短放弃原有的“长板”,导致“短板”没变长,而“长板”的优势却丧失殆尽。

第4篇 墨菲定律与安全生产管理

从墨菲定律看安全管理的警示职能

一、正确认识墨菲定律

对待这个定律,安全管理者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消极的态度,认为既然差错是不可避免的,事故迟早会发生,那么,管理者就难有作为;另一种是积极的态度,认为差错虽不可避免,事故迟早要发生的,那么安全管理者就不能有丝毫放松的思想,要时刻提高警觉,防止事故发生,保证安全。正确的思维方式是后者。根据墨菲定律可得到如下两点启示:

认识之一:不能忽视小概率危险事件

由于小概率事件在一次实验或活动中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就给人们一种错误的理解,即在一次活动中不会发生。与事实相反,正是由于这种错觉,麻痹了人们的安全意识,加大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其结果是事故可能频繁发生。譬如,中国运载火箭每个零件的可靠度均在0.9999以上,即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均在万分之一以下,可是在1996、1997两年中却频繁地出现发射失败,虽然原因是复杂的,但这不能不说明小概率事件也会常发生的客观事实。纵观无数的大小事故原因,可以得出结论:“认为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是导致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思想的根本原因。墨菲定律正是从强调小概率事件的重要性的角度明确指出:虽然危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小,但在一次实验(或活动)中,仍可能发生,因此,不能忽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认识之二:墨菲定律是安全管理过程中的长鸣警钟

安全管理的目标是杜绝事故的发生,而事故是一种不经常发生和不希望有的意外事件,这些意外事件发生的概率一般比较小,就是人们所称的小概率事件。由于这些小概率事件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发生,所以,往往被人们忽视,产生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思想,这恰恰是事故发生的主观原因。墨菲定律告诫人们,安全意识时刻不能放松。要想保证安全,必须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采取积极的预防方法、手段和措施,消除人们不希望有的和意外的事件。

二、发挥警示职能,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安全管理的警示职能是指在人们从事生产劳动和有关活动之前将危及安全的危险因素和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找出来,告诫有关人员注意并引起操作人员的重视,从而确保其活动处于安全状态的一种管理活动。由墨菲定律揭示的两点启示可以看出,它是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对于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安全管理中,警示职能将发挥如下作用:

1) 警示职能是安全管理中预防控制职能得以发挥的先决条件

任何管理,都具有控制职能。由于不安全状态具有突发性的特点,使安全管理不得不在人们活动之前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方法和手段,防止事故发生。这说明安全管理控制职能的实质内核是预防,坚持预防为主是安全管理的一条重要原则。墨菲定律指出:只要客观上存在危险,那么危险迟早会变成为不安全的现实状态。所以,预防和控制的前提是要预知人们活动领域里固有的或潜在的危险,并告诫人们预防什么,并如何去控制。

2) 发挥警示职能,有利于强化安全意识

安全管理的警示职能具有警示、警告之意,它要求人们不仅要重视发生频率高、危险性大的危险事件,而且要重视小概率事件;在思想上不仅要消除麻痹大意思想,而且要克服侥幸心理,使有关人员的安全意识时刻不能放松,这正是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3) 发挥警示职能,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传统安全管理是被动的安全管理,是在人们活动中采取安全措施或事故发生后,通过总结教训,进行“亡羊补牢”式的管理。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市场经济导致个别人员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不断变化,新的危险不断出现,发生事故的诱因增多,而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已难于适应当前情况。为此,要求人们不仅要重视已有的危险,还要主动地去识别新的危险,变事后管理为事前与事后管理相结合,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牢牢掌握安全管理的主动权。

4) 发挥警示职能,提高全员参加安全管理的自觉性

安全状态如何,是各级各类人员活动行为的综合反映,个体的不安全行为往往祸及全体,即“100-1=0”。因此,安全管理不仅仅是领导者的事,更与全体人员的参与密切相关。根据心理学原理,调动全体人员参加安全管理积极性的途径通常有两条:①激励:即调动积极性的正诱因,如奖励、改善工作环境等正面刺激;②形成压力:即调动积极性的负诱因,如惩罚、警告等负面刺激。对于安全问题,负面刺激比正面刺激更重要,这是因为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如果安全,则被认为是正常的;若不安全,一旦发生事故会更加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不安全比安全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墨菲定律正是从此意义上揭示了在安全问题上要时刻提高警惕,人人都必须关注安全问题的科学道理。这对于提高全员参加安全管理的自觉性,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安全生产定律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