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范文网 > 安全管理 > 安全管理 > 安全生产
栏目

影响安全生产13篇

发布时间:2023-02-11 热度:29

影响安全生产

第1篇 影响班组安全生产的因素与对策

班组安全工作,与企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与企业职工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因此,班组安全工作应当引起各级领导及每位职工的重视。

1 影响班组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

1.1 组员思想情绪低落

班组成员生产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每天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思想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暴露在表面,有的则埋藏在内心,有的就直接成了事故的根源,安全的杀手。如有的职工在工作或家庭生活中遇到了矛盾,产生了思想疙瘩,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于是在工作岗位上就心不在焉,精神委靡;还有的组员在节假日后,玩性一时难收,工作时不在状态,这些都容易引发事故,酿成大祸。

1.2 组员技术水平低

一些企业或班组在引导职工实现一专多能的过程中,管理不严。有的部门在给职工取证时,采取你花钱,我给证,合格不合格自己定的态度。于是,有的职工平时不下功夫学习专业技术,又未经任何培训就轻易拿到岗位操作证,因而在实际工作中,盲目操作,易出事故。

1.3 赶进度抢时间

班组经常会遇到上级领导给基层下任务、压担子的情况。一旦某项工作紧急,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班组只有赶时间保进度,往往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出纰漏。

1.4 班组安全教育走过场

有的班组在开展安全活动时敷衍了事,在检查运行设备时走马观花,在安全学习时纸上谈兵,或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结果是别人的事故教训自己没有吸取,类似事故重复发生。

2 消除影响班组安全工作的对策

2.1 班组长要提高管理技能

班组长作为企业中的兵头将尾,在企业安全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要具备一定的管理水平。班组长要善于发现组员的喜怒哀乐,并能巧妙地帮助他们解决思想问题,使他们振作精神,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在业务技术上,班组长要带领职工对所辖设备勤维护、勤保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2 建立完善班组安全制度

班组在严格执行上级安全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必须建立一套适合于本班组的安全规章制度。对规章制度要严格执行,不论是谁,只要违章就应该按规定处罚,以营造一个人人遵章守纪的安全生产氛围。只有这样,职工才会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牢记在心中,落实在行动上, 企业的安全工作才有保证。

2.3 安全管理要人性化

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严、制度细无疑是对班组安全工作的推进。但在加强安全管理的同时,还应讲究人性化。例如让违章者知道处罚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职工自身的安全和家庭的幸福,又如将那些生硬刻板的标语换成体贴入微,和风细雨的语言,如“小心是安全的朋友,大意与事故挂钩”、“多防一步少出事故,多看一眼安全保险”、“安全是违章者的光荣花,事故是违章者的耻辱碑”等。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可以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人人自觉讲安全的良好氛围,真正把安全思想扎根在每位职工心中,为企业筑起一道牢固的安全防线。

第2篇 安全生产工艺技术与三废处理三聚氰胺——工艺路线对生产过程的影响3

通常,根据熔融尿素热解的压力不同,尿素法生产三聚氰胺的工艺路线分为高压法(7~10mpa)、中压法(0.5~1mpa)和常压法(0.3mpa以下)三种,并且国内外生产工艺在技术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1.高压法

高压法生产三聚氰胺属于液相反应,温度范围370~450℃,其特点是无需催化剂,不必担心催化剂的中毒和对产品的污染问题,产品质量高,副产的尾气因压力较高,容易和尿素联产而得到充分回收;其缺点是高温高压下,反应介质腐蚀性强,对设备材质要求苛刻,控制系统复杂,对操作水平要求较高。其代表技术有意大利欧技(美国allied signal技术),日本new nisson等。

2.中压法

中压法生产三聚氰胺也属于液相反应,温度范围380~440℃,在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反应,选择性好,产品质量高,副产物少,但是流程较长,操作难度大,副产的尾气不容易回收。其代表技术有荷兰dsm,意大利kti(dsm改进型),德国鲁齐等。

3.常压法

常压法生产三聚氰胺属于气相反应,温度范围300℃左右,需要催化剂,设备少,流程短,控制简单,其缺点是设备尺寸大,占地面积大,操作烦琐,有一定的劳动强度,副产的尾气压力低,回收困难,消耗指标相对较高。其代表技术有德国basf,奥地利linz等。

4.国内生产技术

我国自主开发三聚氰胺生产工艺从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创新,生产能力已占全国总量的半壁江山,技术路线接近德国basf的常压法流程。工艺路线短、操作控制简单、设备投资少、规模小、开停灵活是其显著的优点,带来的缺点是转化率低,能量和原料消耗高,产品质量不稳定,三废处理难度大,随着环保要求的越来越严格,已有部分企业因为无法解决三废问题而面临着生存问题。

王俊旭

第3篇 矿床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及其对矿山安全生产的影响

一、矿床地质构造

(一)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指承受地壳运动的岩层或岩体,在地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的结果。地应力的方式和结果有三类:

(1)压应力使岩石发生挤压作用,形成压性构造。

(2)张应力使岩石发生拉伸作用,形成张性构造。

(3)扭应力使岩石发生扭曲作用,形成扭性构造。

岩石的形变,除与应力的大小、方向、性质和作用时间的长短有关外,还与岩石本身的理化表现有关,基本的构造类型有: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层构造等,其规模有大有小,形态亦多种多样。

l水平构造

原始岩层一般是水平的,它在地壳垂直运动影响下未经褶皱变动而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的产状者,称为水平构造。

2.倾斜构造

倾斜构造是指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岩层层面与水平面间具有一定的夹角。倾斜岩层常是褶曲的翼,断层的一盘,或者由不均匀的升降运动引起的。

3.褶皱构造

岩层在侧方压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弯曲叫褶曲。褶曲又指岩层的单个弯曲,而岩层的连续弯曲则称为褶皱。褶皱的形态可用褶曲要素表示。

4.断层构造

断层构造是指岩石受应力作用而发生变形,当应力超过一定强度时,岩石便发生破裂,甚至沿破裂面发生错动,使岩层的连续性、完整性受到破坏而形成的构造。按断层的规模和破裂程度,可分为劈理、节理、断层等基本类型。

(二)矿床地质构造

矿床地质构造,是指埋藏在地壳里的矿体与各种岩石单体所自然形成的矿床。采矿工作中常见矿床的成因类型为石灰岩、砂岩、各种板岩、石英岩、矽卡岩、混合岩、闪长岩、花岗岩等。矿床地质构造的地应力作用的方式、基本的构造类型,与其地质构造相同。

岩石是矿物结晶颗粒的集合体。由于颗粒大小不同,颗粒间联结方式不同,岩石具有不同的结构与构造。岩石结构是指:岩石的组成部分(颗粒)的大小、形状、表面特征、颗粒相互关系、胶结类型特征等。而岩石的构造是指:岩石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的情况。如岩石的层面构造、层理构造等。

构成矿物的各种化学元素的原子(离子)在空间按一定规律重复排列,使其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的固体称为晶体。

二、矿山水文地质

水文地质是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的现象。矿山企业自建设之日起,必须开展矿山水文地质基础工作。工作的重点是矿坑水文地质和矿区地表、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其具体工作要求如下:

(一)矿坑水文地质调查

工作开始前,应汇集坑道地质图和有关剖面图,坑道透水资料,矿坑排水系统,坑道“冒顶”资料,岩溶现象资料。

1.出水点的调查

调查出水点、时间、层位、标高、水温以及出水量的大小变化情况。对于出水原因、补给来源等做详细记录。

2.断层破碎带的调查

调查的主要内容是:断层的规模、产状、性质、充填物;含水性、导水性及隔水性;出水方式、部位和出水情况;水的理化性质等。

3.巷道水文地质调查

巷道通常都揭露多层含水层和隔水层,是从井下直接观测水文地质现象的好场所。应着重调查:含水层、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岩石名称、成分、产状、层次;容测岩溶形状、尺寸;岩溶含水层或其他含水层的裂隙发育状况及其充填物;中段涌水总量。

4.废坑及老窿的调查

调查的内容有:建井、停采时间和原因,坑道新揭露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征、矿种和硐口标高,矿坑排水及对其他出水点的影响。灾害性透水原因、时间、部位、水量、目前矿坑总涌水量及含水系数。

5.工程地质现象编录

在井巷和采掘区的水文地质编录中,应详细记录软弱夹层,井巷底面、冒落、片帮、流沙,黏塑性岩土流变、管涌以及支柱变形破坏。

对于露天矿采区的边坡形态,开裂、滑坡、坍塌等现象,地面塌陷、沉降和由此引起的地面建筑物的变形、开裂和破坏影响程度,都应做好专门记录。

(二)地表、地下水动态的观测

(1)对矿区地表、地下水进行长期动态观测,是为了掌握地下水动态特征,从而判断其与大气降水、地表水体以及各含水层之间的联系。分析地下水的疏干状况与矿开采面积、深度的关系,为预防水害和利用地下水资源服务。

(2)地下水动态观测孔的布置,一般要求是:组成矿区观测网的观测剖面呈放射状布置;根据观测目的,测网剖面不少于两条;每条剖面上的观测孔(井)要有三个1)_jz,剖面上观测孔可分为:采矿边缘孔(距开采边界50m以内),中圈孔(勘探或设计所预测的疏干漏斗水力坡度发生转折的地段),外圈孑l(补给边界和影响边界附近),安全监测孔(阻水构造、塌陷区、隔水边界)四类。

(3)地下水长期观测内容有:地下水位、坑内水压,地下水涌水流量,地下水温度、水质、含水量,以及与地下水活动有关的工程地质现象。

(4)地下水位的观测方法和仪器设备有:钟响法、浮漂式水位计、仪表式水位计、灯显示水位计、自记水位仪等。地下水动态观测点一般应每隔5—7天观测一次水位、流量。雨季要加密观测。

三、水文地质对矿山安全生产的影响

由于水文地质的影响,岩石的产状和褶皱、断层等构造对地下水的静贮量、地表与地下水间的水力联系影响很大。水平岩层不利于地下水的汇集,而单斜构造就有利于地下水的运动和聚集。褶曲紧密的背斜构造顶部,一般裂隙比较发育,因而在山区,背斜构造就不利于汇集地下水,却常常成为地下水的补给区。向斜构造尤其是轴部最利于地下水的聚集和贮存。因此,埋藏在向斜盆地构造区里的矿床,地下水的天然贮量(静贮量)就会较大。含水较少的矿床,由于断层或其他破碎带的影响而与含水丰富的岩层沟通,会增加矿床的含水量。

断层破碎带是地下水的导水通路,也经常是矿山涌水的渠道。因水文地质多方面因素对矿床构造的影响,使矿山地下积水、涌水,将给矿山生产、安全造成如下主要影响:

(1)降低设备效率和使用寿命。如挖掘机在有水的工作面上作业时,其工作时间利用系数一般只达正常挖掘机的1/2—1/3。对于汽车和机车不仅降低生产效率,而且严重威胁行车安全。

(2)降低矿山工程下降速度。采场底部汇水受淹时掘沟,会降低掘沟速度,给新水平的准备造成很大困难。

(3)破坏边坡的稳定性。水是促使滑坡的一个主要因素,它能使岩体的内摩擦角和黏聚力等物理性能指标降低,从而削弱了边坡岩体的抗剪强度。大面积的滑坡会切断采场内的运输线路并掩埋作业区,使生产中断,或导致发生人身伤亡事故。

(4)引起事故、灾害,直至淹没矿井。如山东省张家洼铁矿南风井施工时,在井深427m处遇到突然涌水。最大涌水量达256m3/h,致使井筒施工设备全部淹没在井中,造成停工一年之久,严重影响了矿井建设周期。又如1989年辽宁省金州石棉矿竖井施工中,由于地下水的溶浸和冲刷,使溶洞泥涌人井内,造成当场死亡10人的重大事故。

(5)恶化矿山环境,形成公害。在岩溶充水矿床地区,由于长期排水,大量细颗粒泥沙从溶洞内流失,破坏洞内原有的力学平衡,使第四纪冲击层失去支撑力而塌陷,地表水、雨水又通过塌洞灌人矿井导致矿井淹没。如1986年湖南常宁水口山铅锌矿一次地表水通过塌洞向矿内灌人150万m3,致使该矿井停产1个月。

(6)软化围岩,降低矿山巷道、采场顶板的稳定性。岩石、特别是软岩,受水浸湿后会改变其物理形态,内部颗粒间的表面能,导致强度降低。例如砂岩含水量增至4%时,强度约降低50%。泥质板岩水分增到1.5%时,强度降低7%。由于岩石的强度降低,当掘进凿岩、炸破作业震动时,就会导致巷道发生冒顶、片帮事故。

从上述情况看出,在矿山采矿作业过程中,水的危害是很大的,因此,矿山企业必须做好防、排水工作。

第4篇 环境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影响着企业生产效益的提高,而且与生产操作人员的身心健康有着很直接的关系。因此将工作与生产场所的环境治理列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范畴来认识是十分必要的。从客观情况来看,影响安全生产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湿度、照明、噪声、气味、色彩五个方面。

温度湿度 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对人机系统的安全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气候炎热的日子里,温度高,空气湿度也相应比较大,并逐渐趋于饱和的程度。在这种环境中工作的人,其身体皮肤表面的汗液蒸发就逐渐减少,使人感到闷热难耐、不适乃至疲惫和头晕,在生产操作中的反应会变得迟钝,操作能力必然会逐渐降低,因此也就最容易产生差错,甚至造成事故。科学试验表明:在39℃以上的环境中连续工作两小时以上,就会使人发生虚脱现象,这是安全生产的一种潜在危险。另外,当人体暴露于辐射能下,由于受热辐射而吸收热,并使皮肤的表面温度升高,使人产生难以忍受的烦闷感觉。

在寒冷的环境中,由于防寒的需要,人们身着沉重的御寒服装使身体保暖。但厚而重的服装却会影响人手脚的灵活性,妨碍操作。如若衣衫单薄,又不能御寒,更会使操作者手脚僵硬或发生冻伤,甚至僵冷到无法操作机器设备的地步。

保持生产操作场所适宜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可提高人的大脑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理想的工作环境的最佳温度是17℃-23℃,人脑在18℃时思考问题最敏捷,如果超过35℃,则大脑易疲劳,使人精神倦怠。据国外有关资料报道:如以17℃-22.5℃时的事故率为0来测算,则男性在11.4℃时事故率为38%,在温度为25.3℃时,事故率则为40%。由此可见,要保证安全生产和良好的工作效率,一定要创造适宜的环境温度和湿度。

照明 眼睛是人在生产劳动中接受信息的主要器官,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人体器官。有实践证明,在人们通过五感(视、听、味、嗅、触)来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视觉占75%-87%。人们要看到东西,必须存在三个条件,即眼睛、光、所看对象,可见光对视觉的关系之重要。在生产劳动中,通过视觉的信息积累,进行判断以适应外界的急剧变化,增加对危险的敏感度,以达到安全生产的保证作用。因此,如果采光及照明条件不好,则会影响操作人员的视觉能力,使之容易接受错误的信息,并在操作时产生差错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工作场所的照明不好,对工作人员来说,要识别物体,就必须从生理上消耗更大的能量,所以易于疲劳,使工作效率降低,也会增加事故的潜在危险。光线过强,使人感到烦燥,影响思想判断能力和用脑效率。在工作面上,如果存在眩光,就会产生耀目效应,使视觉的暗适应遭到破坏,产生视觉不舒适感和分散注意力,从而增加事故发生的概率。光线过暗,视线不好,会使人多耗费精力于看清事物,时间一长,易产生疲劳动,则肯定会影响安全生产,甚至因此而发生事故。

所以,要想保证安全生产,就必须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和人工光源,来创造经济合理的照明条件,满足生产和使用要求,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改善人们的劳动和生产环境。光照设计的要求,应是适应环境,保证光照,光照方向合理,避免眩光,阴影柔和,只有达到上述标准,才能服务于生产,满足于生产。

噪声 噪声是一种频率高低不一,振动节律长短不齐,使人难以忍受的声音。科学研究证实:噪声不仅对人的听觉器官、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有损害,而且还会带来其它许多病患,诸如头疼、头晕、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等。据统计,在噪声中作业的人,溃疡病发作率要比安静环境中作业的人高出5至6倍,且听力普遍下降。同时,噪声还会改变人体血液成分的正常比例,使白细胞、嗜酸细胞数增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人的视觉功能,造成视力清晰度和稳定度的降低。由于以上原因,噪声使人烦恼,甚至到无法安心工作的地步。如果一个人长期在强噪声环境中工作,不仅会引起听觉疲劳、听力下降,甚至影响正常视力,发生器质性病变,还可能出现耳聋的情况。

在生产企业,噪声的产生,一般来自空气、机械和电磁三种。空气动力性噪声主要源自风动振动空气所产生,高达100-200分贝;机械性噪声源自机床运转时的撞击、磨擦和振动。对于油库来说,噪声源主要来自油泵房、发油台、空压机房、发电机房以及机修车间等,其噪声可高达115-125分贝;电磁性噪声源如发电机等,可高达100分贝以上。对于长期在这些高于允许标准的强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其听觉和视觉可接受机器设备所发出的危险状态信号的能力降低。对于视觉无力发现的危险程度,要靠听力去探知的本领就会削弱,从而就有可能影响安全生产甚至发生事故。

鉴于以上原因,对于噪声的控制,在生产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据专家研究,控制噪声,主要可采取的措施有: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尽可能采用无声和低声的工艺和设备。根据噪声传播原理,设立隔声墙、隔音罩、消声器,并推广吸声材料,诸如泡沫塑料、吸音砖木纤维板等吸声材料来改造工作环境的建筑物。当然也要加强操作人员的个人防护工作,保护个人听觉器官不受损失。

气味 清新的空气使人的大脑有充足的氧气供应,有利于提高用脑效率。在生活和工作场所,如果经常飘浮着诸如腐味、臭气、甚至有毒气味,就会使人的嗅觉器官产生不适感,进而影响工作情绪,造成潜在的危险。

在石油企业的许多工作场所,尤其是发油场所,油气浓度往往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这是影响工作和操作人员身心健康的主要原因,也易引发爆炸与着火事故。有些工作场所,还可能存在造成职业病和职业中毒的气体,这就更应该加强治理,改善职工生产劳动环境,定期检测有毒气体的浓度,净化生产环境的空气,严格防止有毒气体扩散。要努力降低作业点的粉尘或其它有毒气体的浓度,使之达到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并做好平时的职业病预防研究工作,做好职工的健康监护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同时在工作和操作场所的周围,只要有可能,就应尽量开展绿化工作,造林植树、种花种草,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营造良好的环境,创造出一个舒心清爽的工作场所,这对于预防职业病的发生,保护职工健康,促进企业的生产发展和安全生产,都有积极作用。

色彩 工作环境的色彩,对人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也有一定的影响。近年来,色彩对人的身心健康和安全生产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科学研究表明:红色使血压升高,脉搏加速,呼吸加快;蓝色使人神智清醒;淡绿色和淡蓝色又可使人平静,易于消除大脑疲劳……这些从科学或经验获得的结论,早已为各行各业所接受。色彩在情绪上,心理上引起的反应,是眼睛和躯体接受光刺激的结果,毫不奇怪,色彩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还直接影响着安全工作。在生产场所,目标物的变色与变形,室内装饰的色彩效果与气氛,对人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对生产场所的墙壁、设备、管线等等的色彩处理,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尽可能适合于生产操作人员的生理状态,以利于安全生产。

第5篇 影响安全生产的人员因素

在电力生产的实践中,要确保安全生产几乎是难上加难,难就难在影响安全的不仅仅是设备的状态是否良好,人的因素才是防不胜防的。如果有一人“一时疏忽”或一点工作不到位,就可能酿成事故,大量的资料表明,许多事故发生的原因,表面上看来是设备因素,但追究该设备各个管理的环节,一般都与人的因素有关,只是有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的区别而已。由此可见,人,只有活生生的人,才是扮演电力生产过程安全或事故这幕喜剧或悲剧的领衔演员。因此要确保企业安全生产,首先要做好人的工作。

就电力企业而言,应从每个班组做起,应从每个班组成员做起。班组是企业的细胞,它直接承担着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同时也为企业创造着财富,每个职工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的高与低,直接关系到企业安全生产的好与坏,正如海因里希的“事故因果连锁论”中所分析: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而引发,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正是人的缺点造成的,由于人们自身的缺点和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足和错误,都会在生产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暴露出来。那么人的那些缺点会影响安全生产和自我保护意识的降低呢?

一、侥幸心理的存在

许多事故证明,侥幸心理是安全的大敌。其实,侥幸心理往往是导致违章的主要因素,它也是我们每一个人不同程度存在着的心理弱点,要克服这个心理弱点,就要让安全意识在自己的思想中牢牢扎根,时时刻刻重视安全,方方面面注意安全,在平时的工作中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用严谨的工作作风,用严格的制度来约束自己。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侥幸心理并不侥幸。

二、一时疏忽时有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时疏忽”的尴尬之事,比如在出门时因“一时疏忽”而忘带钥匙,因“一时疏忽”打破水杯,这些“一时疏忽”都是无碍大体的琐事;而对于长年累月都在高空或是带电场合工作的电力工人来说“一时疏忽”,可能招致灭顶之灾,其中孕育着不可挽回的事故隐患,轻者造成肢体伤残,重者可致性命归天。这并非危言耸听!我们常讲的习惯性违章,大多都是“一时疏忽”。且看,接连发生的误入带电杆架线路作业人身触电死亡事故等等。这些都是马虎大意、注意力不集中而违章作业造成的恶果。总的来说是“一时疏忽”。然而这仅仅是“一时疏忽”的事吗?尽管许多人都知道安规的字里行间充满了血和泪的教训面对安全也能够出口成章,安规考试更是“成绩优异”但还是发生的事情。管理部门在紧抓严管,这终究是“外因”,最重要的是人的主观思想问题,解决“内因”上的“一时疏忽”问题才是关键。只有在主观上充分认识到“安全第一”的重要性,认识到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更谈不上与经济效益的辨证关系,每个人时时刻刻绷紧安全弦,才能在日常工作中克服麻痹思想。

三、习惯性违章已成自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所谓的习惯就是长期重复地做,逐渐养成的不自觉的活动。而习惯性违章就其实质而论也是一种长期违反安全生产客观规律的盲目行为、或没有认识,或是随心所欲,但都习惯成自然的工作习惯。严重影响了人在安全生产中自我保护意识的降低,因而危害性极大。很多事故典例证明,习惯性违章常常有许多是因为凭经验盲目操作而导致的。其实所谓经验,不过是习惯性违章的隐性重复,不进行危险点的分析和预控凭老方法行事,而忽略了因为人员、作业环境、运行方式等客观条件的改变,出事后常常认为“以前一直就这么干的,这次算倒霉啦”。所以工作中好的经验固然要发扬,而这种所谓的“习惯性经验”是万万不可取的。其次,在工作结束或临近下班时因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使得工作人员安全思想放松溜号;人的体力、精力下降,对事故的警惕性有所放松;遇到问题时甚至会急于求成省略工序而忙中出错;或怕麻烦越项操作,或检修工期已到而工作还差一点儿收尾结束时,不按规定办理延期手续,一边工作一边拆除安全措施、联系送电的行为屡见不鲜。最后,不得不提到的是,人在单独工作时发生习惯性违章的概率要比集中进行工作时发生的概率高得多。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单独工作时,作业者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和约束,在思想上存在大意和侥幸心理,甚至认为:“反正领导也不会来这里检查,即使违章也不会被发现”。因此,不戴安全帽、不执行操作票制度,不按规定执行操作监护等违章现象时有发生。大量的资料表明,发生习惯性违章行为起主导作用的还是职工本身,因此只有提高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杜绝习惯性违章,对自己生命负责,也就是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负责。

四、技术素质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

现在一讲到安全生产,大家很自然地把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放在首位,却忽视了人员的技术素质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所起到的重要保护作用。一些年长的老职工都知道,早在七、八十年代,企业的设备,人员的文化水平,各种的安全监督、监测系统虽与现在相比差别很大,但企业的安全生产却捷报频传,他们靠的是什么?用老工人的话说:一靠责任心;二靠过硬的技术。正是由于职工们以高度的责任心为基础,以娴熟的技术为保证,从而确保了企业的安全生产。因此,技术是保证安全的前提,技术与安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配合,才能通过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因此,职工的安全意识可通过外界的影响去实现;而职工的技术素质只有依靠自身的努力来实现,只有当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都提高了才能确保企业的安全生产。

古人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也有句俗语说的好:“洪水未来先筑堤,错误未来先警惕。”安全生产作为电力企业一切工作的基础和保障,来不得半点敷衍塞责,华而不实的做法的,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用血淋淋的教训换来的一个个强制观念。在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今天,没有良好的安全生产形势保障,电力生产的经济效益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只有我们每个职工在工作中经常反思和剖析自我,不断修固自己的安全堤坝,不断增强自我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也就是为我们企业创造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第6篇 非煤矿山露采规模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江苏省镇江市地处我国华东丘陵东麓,沪宁铁路、京沪高铁、 “312”国道公路、京杭(沪宁)高速公路和京杭大运河经纬穿越境内。全市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凸出分布广、种类多、易开采的显著特征,具有石灰石、白云岩、玄武岩、岩盐、硅石、膨润土、建筑石料等非金属露天矿产优势,铁、铜、铅、锌、金等多金属地下矿产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和前景,地热温泉较多。截止2007年底,全市已发现矿种44种,其中探明工业储量的有32种,已开发利用的有20多种,目前全市固体矿产年开采总量控制在3300万吨左右。多年来,便利的区位优势、广阔的市场需求和丰富的资源蕴藏,使矿产业及其辅属加工业成为镇江市主产业之一, 其中露采矿山是矿产业主体,占全市矿产业总数99.35%,矿石产量占总产量97.21%,产值占全市矿产业总量87.44%。矿产业的兴旺为全市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状况分析

多年以来,由于露采矿山无序开采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导致全市露天矿产业的安全生产形势非常严峻,每年造成的伤亡人数占全市工矿商贸企业伤亡人数的50%以上,成为全市安全生产领域的“重灾区”。从2001年开始,我们虽然采取了专项整治等多种措施,对遏制群体伤亡事故的势头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始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事故频发的问题。经过广泛调研发现,矿山企业的开采规模严重影响着全市矿产业的安全生产。

非煤矿山的安全生产工作一直是全市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其中尤以露采小型矿山为主,由于过去对露采矿山审批,无产量、规模及开采规划设计的明确要求,因而造成一段时期非煤矿山的规模普遍较小、产量偏低,效益不高、安全条件恶劣、管理混乱。这类矿山的大量存在,不但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更重要的是对安全生产带来很大的压力,并埋下大量地质灾害隐患。

2001年以前,全市共有非煤露采矿山企业310多家,开采工作面(宕口)1200余个。省人大《关于限制开山采石的决定》颁布实施后,全市加大了对露采矿山的整治力度,至2005年,企业数量压减至176家,其中年采30万吨以下的小型矿山占78.4%,合计量1117万吨,占全市露采矿山开采总量28%,矿业产值29038万元,占总量36.5%,单位产量平均在8万吨∕个•年左右。

根据全市矿产业发展状况分析,2006年前全市非煤矿山所发生的死亡事故占全市工矿商贸企业死亡事故总数的50%以上,而小型露采矿山的死亡事故又占矿山事故总数的88.5%,仅2001年至2006年全市共发生矿山安全生产事故43起、死亡45人,历史上小型露采矿山曾在1985年的一年中就死亡了16人,最多一次事故死亡4人。

虽然经过数年多轮次的专项整治,安全生产状况得以好转,但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仍然薄弱,主要表现在:

1、开采技术落后。2005年以前,相当数量的小型露采矿山多数采用“高架头一次推进、风镐打眼、浅孔爆破、人工装载”等原始落后的开采工艺,装备差、产能低,安全未能得到有效保障。

2、管理水平低。一般开采现场的管理呈现出以下几种状况:一是架头超高、坡度超标等现象较为普遍;二是资料缺失、台账不全,尤其是在矿体形态、规模、产状等矿床地质构造不明的情况下进行开采,盲目蛮干,由此产生滑坡、坍塌等重大险情的发生;三是国家规范、规程和标准等得不到很好的贯彻执行,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3、从业人员基本素质差。绝大多数小型矿山企业的从业人员都是从经济落后地区招来的民工,不但文化水平低、安全意识低、操作技能低,而且人员流动频繁无序,管理难度增大;企业缺少专业技术人员,行管人员多凭经验管理;因此,违章作业、违章指挥等现象比比皆是。

4、承包周期短。相对于大中型矿山企业,小型露采矿山基本上采取开采分承包的经营管理模式,一般时间1—2年,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矿区缺乏统一的开采规划,先剥后采、采剥并举、贫富兼采的要求无法实施;安全投入不足,承包人不愿在有限承包期内增加投入,为在承包期内收回投资,往往在终采时“疯狂”开采。这种所谓承包经营的实质是矿权非法转让,矿权人将开采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转嫁给承包人,导致掠夺性开采、冒险性开采不足为奇。

5、应急能力薄弱。由于小型露采矿山的有效投入、装备水平、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十分有限,根本不可能组建高效的应急救援队伍,一旦突发事件只能依靠外援或社会性的处置。

规模影响

从小型露采矿山安全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矿山企业的开采规模是制约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合理的开采规模可以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深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合理的开采规模是矿山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作为一个企业,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无可非议,但这种理想的期望应当是建立在科学、安全的基础之上,可以试想,没有一个合理的开采规模,就没有必要资本投入,盈亏平衡点的显现时间就会拉长、安全生产的基本条件就缺乏改善的基础,在这种状况下无论是企业的经营模式、效益水平,还是安全生产的基本状况只能是在一种低层面上循环。因此只有将企业做大做强,达到一定的规模,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即可步入良性发展的道路。

2、合理的开采规模是提高矿山企业装备技术水平的前提。采用先进的开采工艺和先进的设备设施,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而且也是增加本质安全的关键,但这是需要与开采的规模相匹配,如果工艺选择和设备选型超出了规模的需要则会产能过盛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反之,则会导致拼耗设备、不能达产,更重要的是会对安全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因此规模要素决定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开采的机械化程度与安全程度。

3、合理的开采规模是促进矿山企业规范化开采的内在动因。一个矿山企业能否按照法律法规和开采设计进行规范化的开采,其规模是一个制约因素,作为一个小型露采矿山,由于其可采资源少、开采时间短,要求其严格按照规范开采,难度较大。实际情况中,相当一部分的小型矿山存在着极为严重的设计与开采不相符的“两张皮”现象,往往实际采用的采矿方法、穿孔爆破、铲装作业、开拓系统、排水系统以及排土场、边坡管理等开采要素与设计的差距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是业主将投入产出的效能比作为考虑生产经营的第一出发点,在此状态下要其完全按规范开采的难度可想而知。只有当资源出让到一定的量时,业主才能有一个中长期的合理规划。

4、合理的开采规模是矿山企业集约化经营的基本需求。一段时期,我市的部分矿区存在着一矿多开、体量偏小,矿与矿之间的资源、安全矛盾错综复杂,由此产生的事故时有发生。在对其实行整合以后,采取集约化经营的模式,实行统一规划矿区、统一布置开采要素、统一爆炸管理,显现了规模效应,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确保了开采安全。

5、合理的开采规模是矿山企业提升综合管理能力的重要要件。衡量一个矿山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标杆,除了要看该企业的经济状况外,还应当考量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安全生产。与大中型矿山相比,小型矿山的管理水平差距较大,无论是管理的理念、管理的模式、管理的手段均不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只有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时才会有这样的需求,才能形成促进企业提升管理层次的内在原动力。

综上所述,矿山的开采规模,是影响企业安全生产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解决好这一问题,不但可以有效破解当前矿产业普遍存在的开采技术落后、设施装备差、安全投入不足和不按设计开采等诸多方面所带来的一系列安全生产难题,而且全市露采矿山年产能由2007年总产量3150万吨增加到3560万吨,规模整合后增长13%,所有露采矿山企业的安全投入普遍增加,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和规范化水平明显提高。

对策与措施

针对我市矿产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过与国土、公安部门的反复磋商,并以政府的名义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本着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保证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自2007年开始,对全市的矿产业进行了全面的整顿,目前已取得良好的成效,三年来全市矿产业共发生8起死亡事故、死亡10人,较前6年有大幅度下降,整体安全生产形势稳中有降、趋向好转。

一是划定界限,实施关闭。根据省人大的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划定了10个禁采区和15条禁采带,用三年时间对小型露采矿山采取逐步关闭的措施,并将关闭责任落实到辖市区级政府。到2010年底,全市共有300家小型露采矿山关闭。

二是优化矿业结构,提高准入门槛。从2007年开始在可采区内一律不再新批年产50万吨(含本数)以下的小型露采矿山,矿权出让必须满足规模要求,已批准的必须实行资源整合,不能整合的矿权到期后全部关闭。实行矿源整合后,全市保留企业12家。

三是严格矿山建设安全评价和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新出让矿山一律要求编制开采设计及安全专篇,矿山企业必须按批准的开采设计科学、规范开采,严禁不按开采设计开采和将矿山分割承包开采。目前,全市12家规模企业的开采都通过严格的安全评价和安全设施“三同时”审查验收。

四是从严控制采矿、安全许可证的延期申报条件。加大对延期矿山企业的监管力度,对采矿权不足三年有效期的矿山企业一律不再续办《采矿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

五是严格实行“一企一证”制度。一个采矿权只能出让给一个企业,办理一个《采矿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矿山企业均为一级法人,企业法定代表人对安全生产负总责,有效杜绝了一矿多开、包而不管的现象。

六是加强监管力度。对不按开采设计开采的,视情节轻重给予限期整改、处罚、停产整顿,直至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同时,严厉打击关而不死的偷采盗采行为,对已关闭的矿山实行拆除设备、停电、断路等强行措施,对发生偷盗采案件从严进行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坚决追究刑事责任,防止死灰复燃。

七是全面推行先进的管理模式。督促企业上规模、上水平,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装备,目前全市的矿山企业已基本实现了台阶式开采、中深孔爆破、机械化装载、边坡规范、排土场控制等要求,为标准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几年来,全市12家矿山企业全部通过安全标准化达标验收,其中2家达到省级以上标准。

实践证明,矿产业的规模化的推进,使我市矿山开发的布局更趋合理,企业结构明显优化,开采水平明显提高,矿山环境明显改善,安全生产状况得以进一步好转。2008年以来,全市露采矿山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逐年下降,由2007年4起死亡5人,2008年减少到1起死3人伤2人,整治后比同期起数下降75%,死亡数下降40%;2009、2011年连续三年全市取得无事故的好形势。

第7篇 影响安全生产的心理因素

煤矿生产系统复杂,作业环境特殊,和其他行业相比,煤矿安全管理具有更大的难度。多数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都与“三违”行为有关,“三违”行为不仅受生产环境所制约,更重要的受矿工个体因素所影响,在同一生产环境中,有的矿工很少发生“三违”行为,有的矿工则经常的发生“三违”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矿工个人心理的差异有关。矿工心理不仅是“三违”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而且也是那些虽然不违反“三大规程”但违反矿工职业道德的行为产生的原因,通常情况下与“三违”行为有关的心理因素有:恐惧焦虑、麻痹大意、注意力分散、欲速冒进、逆反心理、盲目自信、冒险蛮干、侥幸心理等,在这里主要讨论前面四种。

关键词:心理因素  安全生产

一、恐惧焦虑

恐惧焦虑心理状态是由一定对象所引起的一种情绪体验。引起矿工恐惧焦虑,可以是当前的事物,如事故就在自己身边发生,可以是过去的情景的回忆;可以是对未来的想象,一个新进煤矿的工人可能由于社会上对矿工职业危险的过分渲染,而产生恐惧焦虑。恐惧焦虑是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反映,即对损伤身体、危及生命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恐惧焦虑的心理状态不利于煤矿安全生产,在恐惧焦虑状态下,矿工会坐卧不安、举止失措、畏畏缩缩,稍微有点动静就会惊慌不慌。恐惧焦虑的心理在外界监督不严的情况下,会出现“三违”行为。如某矿6名工人在掘进工作面作业时,因违章爆破引起了仅脸盆大的一堆小火,本来只要作简单的扑打覆灭方法就可以扑灭,但他们都惊惶失措地跑掉升井了。当有关人员在总回风巷发现烟雾后逐级汇报,后又由于对火灾的性质作了错误判断,采取了一些不适当的措施,当某负责人率队下井在现场灭火时,发生了瓦斯爆炸,造成了8人牺牲。

克服恐惧焦虑的心理主要由以下几种方法:

(一)加快安全设施的建设,减少煤矿事故率。良好的生产环境和安全监测系统,使矿工感觉到安全,可以消除恐惧焦虑心理。相反,煤矿生产环境不良,劳动工具简陋,领导对工人安全不关心等,矿工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心理。

矿工的恐惧焦虑心理状态与煤矿事故发生率成正比。事故居高不下,使矿工感到井下不安全因素太多,视井下为畏途,由此产生较高的恐惧焦虑心理。煤矿事故发生率长期保持低水平,矿工就不会为安全过分担心。可见,减少事故发生率是克服恐惧焦虑的前提条件。

(二)加强教育,使矿工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矿工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具有熟练自我保护技能,有利于降低恐惧焦虑心理。

(三)协调好矿工组织中人际关系,使矿工之间具有浓厚的友谊。矿工之间的相互支持可以起到相互激励,使恐惧焦虑心理得以消除。

二、麻痹大意

麻痹大意心理状态是安全生产的大敌。在麻痹状态下,矿工对危险的迹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事故往往出现在自认为安全可靠的地点,如多年未出现瓦斯浓度超限的地方,或者具有一定生产经验的矿工身上。如某矿职工在工作面挂梁完后铲煤,煤壁看起来很平整光滑,也很安全,所以没有进行敲帮问顶,大约过了五分钟,煤壁突然垮落,一块煤块重重地压住他的右腿,造成重伤。

克服麻痹大意心理状态的主要方法是:严格规章制度,加强安全监督,把安全地点视为不安全地点,做到“安全不懈,警钟长鸣。”

三、注意分散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在正常的情况下,人的注意服从一定目的,但在外界和思想内部的干扰下,注意力可能会脱离目的指向与活动无关的事物上。这种现象就使注意的分散。如某矿1023掘进工作面,掘进完进行架棚时,由于装岩机司机刚结完婚第二天去上班,心理还想家里的事,忘记切断装岩机电源,验收员擅自开动机器,将一掘进工人割伤致死。

注意分散状态下的矿工,其感知运动功能以及判断、推理记忆能力都大幅度下降,因而容易发生事故。

引起注意分散的原因很多,主要可分为三类:客观因素、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

客观因素是引起注意分散的外部原因。巨响、新异的气味能使矿工的注意分散。药物刺激,如酗酒对矿工的神经起着兴奋和麻痹的作用。大量的引饮用会使人精神恍惚,处于注意分散状态。一些资料表明,酗酒工人的事故率比其他工人高三倍左右。

主观因素。主要指矿工对生产劳动之外事物发生兴趣的程度。当与劳动无关的社会事物能够引起矿工较大的兴趣或具有较大的意义,会使矿工在紧张劳动之余,经常考虑其他许多事情,心情难以平静。如在麦收季节中,对家务的思念和担心。为妻儿老小挂心。此外,还有家庭不和,人际关系紧张,与领导有矛盾等。都可以引起矿工的注意分散

生理因素主要有睡眠不足;疲劳;体力不适;疾病等。

克服注意分散的方法主要是:

1.关心矿工生活。解除后顾之忧,许多煤矿都把改善职工生活看作是防止事故主要方法,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2.严格安监制度,禁止以下情况的矿工下井,如班前喝酒,当天没睡好,当天准备回家,当天从家返矿,新婚蜜月等。

3.教育矿工自我训练,提高意志品质,自觉克服注意分散。

四、欲速冒进

欲速冒进既是心理现象又是一种行为表现。冒进是在安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抢进度抢产量的行为,冒进是欲速的心理愿望的表现。如某矿掘进工作面,为了超额完成矿部下达的指标,在永久支护还没完成就进行下一轮炮的打眼工作,由于空顶过大顶板突然冒落,当场压死正在打眼的两名职工。

引起欲速心理的原因主要是煤矿管理机制和矿工的指导思想。矿工个人经济收入与煤炭产量挂钩是煤矿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实行的重要的管理制度,他体现了社会注意制度下“按劳分配”的原则。有利于调动广大矿工劳动积极性。但是,它也会给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的矿工带来不利于安全的反作用。在劳动还没有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经济收入还决定人们生活水平高低的现阶段,经济收入与劳动成果挂钩的管理制度必然引导矿工追求产量,追求进度的心理欲望。

煤矿领导的指导思想及管理方法是管理机制的组成部分。它使矿工生产欲速的愿望。有些个体承包、乡镇主办的煤矿领导安全意识差、求富心切、乱采滥挖,在安全条件不具备或不完善的情况下违章指挥,以经济手段或行政命令的形式促使矿工欲速冒进,这种情况有百害而无一利,应坚决纠正。

欲速冒进一般又和冒险蛮干相联系,它很容易导致事故。克服遇速冒进的主要方法有:

1.使矿工自觉抵制违章指挥和克制欲速的心理。许多煤矿实行“三违”行为与工资、奖金、转正、升职挂钩制度以后,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事故发生率。

2.严惩管理人员的违章指挥。

3.教育矿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不为眼前利益而发生短视行为。

作为高危行业的煤矿生产,各个生产环节的安全防范措施都必须落实到位,不但在硬件完善,同时还要抓好如职工的安全思想工作,稳定职工的思想情绪等软件方面也不能放松,全面消除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影响,实现矿井安全生产。

第8篇 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

造成生产不安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下面四个方面的原因:

1 领导者的责任。

2 生产过程的客观原因,如:

(1)生产设备、仪器的防护、保险及信号等装置缺乏或不良。

(2)设备、仪器、工具及附件或材料等有缺陷;车间或班组无总电源、总气阀。

(3)生产工艺本身未有充分的安全保障,工艺规程有缺陷。

(4)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不合理。

(5)个人劳动保护用品缺乏或不良。

(6)事故隐患未暴露或还未被发现等。

3 工作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1)工作地通道不好,材料、半成品、成品混堆,工作场所过分拥挤或布置不当,地

面不平,有障碍物存在或地面过滑。

(2)厂房或车间平面或立体布置不合理,未提供紧急出口,或出口不足。

(3)工作地光线不足或光线太强,造成由视觉失误引起动作失措。

(4)工作地有超标准杂讯,引起工作情绪烦燥,无法安心工作;温度、湿度、空气清

度不符标准。

(5)有毒、有害物品在班组存放超定额或保管不当,无急救或保险措施。

(6)厂房年久失修,厂区污染严重等。

4 个人的责任:

(1)未很好的学习操作方法、技巧和规程,未按规程操作或工作技术不熟练。

(2)劳动保护用品未使用或使用不适当。

(3)生产时注意力不集中或工作情绪不稳定。

(4)工作责任心不强,自由散漫,工作时闲谈或不认真。

(5)不遵守劳动纪律,工作时打闹、嬉戏。

(6)没有注意劳逸结合,过度疲劳,长期加班,精力不集中。

(7)工作中互相配合不好。

(8)不执行岗位责任制,串岗、漏岗。

第9篇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影响与评估

国务院以第397号令发布《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确立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这是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的一件大事,标志着建筑施工安全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许可证是一种市场准入条件,也是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行为。对建筑业实行市场准入对于政府依法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管,提高高危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对于督促建筑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加大安全投入、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提高安全标准,促进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好转,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如何促进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如何确保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将是今后一个阶段我们面临的新问题。

本文讨论重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的实施对建筑业的影响;如何将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与建筑业的管理紧密结合。

一、我市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全市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我市建筑业总体实力增长较快。2004年全市共完成建筑业产值227亿元,同比增长20.7%,占全市gdp的10.5%,增加值达到147.3亿元;实现利税总额 14.5亿元,增长26.1%;施工面积累计320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2%;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7.83万元,同比增长10.3%。 在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比较严峻的大背景下,我市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继续保持了平稳的发展态势,百亿元施工产值死亡率为2.09,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控制指标,我市在全面加强安全监管的同时,突出加强了塔吊、脚手架、深基坑、围挡墙等危险源的专项治理,收到了很好效果。

虽然我市建筑业发展水平较高,潜力很大,但是应该看到目前我市建筑业的安全生产面临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筑行业安全生产方面的市场准入门槛低。相当一部分基础薄弱、安全生产条件差、安全生产能力弱的小企业进入了建筑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建筑行业安全生产基础脆弱的现实。安生生产自保体系难以正常地从事建筑行业、安全生产能力差的企业,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重要的生产要素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份额,瓜分到更多的蛋糕,就必然要加快资本积累的速度,对投资回报心情迫切。在这一简单市场活动中,垫资建设、违法转包、分包的行为就会发生,到了生产过程中就会千方百计地减少安全投入,或者挪用安全费用,把生产成本降到最低。不发生事故是侥幸,发生事故是必然。从安全事故分析来看基本是这样一种模式。可以讲,安全生产门槛低是导致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

二是建筑业总体素质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建筑业的竞争,关键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目前,我市建筑业企业大多仍停留在传统阶段,全员劳动生产率、技术装备率较低,主要是靠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维持经济增长。据统计,美国1997年的劳动生产率已经达到6.8万美元,我市2003年的劳动生产率仅为7.1万元人民币,占美国1997年的1/8。从人才方面看,目前全市项目经理总数8300人,而一级项目经理只有600人;全市基层作业从业人员20万人,而高级技工仅有2000人。

三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基础薄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经济成分尤其是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大量产生,特别是近年来建筑业企业加快了改革步伐,通过租赁、改制、改组等多种形式,部分集体企业、国有企业实际上已为民营或被个体承包。大量非国有制企业的产生和企业经营方式的改变,加之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以及管理和监察体制不健全,使原有的安全管理体系受到冲击,甚至不复存在,安全生产工作受到很大影响。如一些私营个体企业和改制后的国有集体企业呈现无主管部门、无工会组织、内部管理不规范的现象,企业法人或经营者法律观念淡薄,对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知之甚少,有的企业管理人员干脆将安全管理机构与其他部门合并,安全管理人员身兼数职,使安全管理处于失控状态。

四是职工缺乏必要的安全生产意识。相当多的企业出于降低生产成本的考虑大量使用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工、外来工,同时有的企业对新工人也没有进行正规的就业前培训,这些工人的安全生产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都很差,往往既是事故的肇事者,也是受害者。

五是建筑业90%以上的职工来自农村,由于工作场所的不固定性,企业对人员的流动缺乏规范有效的制约措施,难于对职工开展全面系统的培训工作。

二、实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对建筑业的影响

推行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要从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高度,从政府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的高度,从政府转变职能、依法强化市场监管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的重要意义。建筑业实行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性工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是第一部有关安全生产行政许可的行政法规,实行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目的是把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排除在生产经营活动之外,堵住源头,预防和减少伤亡事故,实现安全生产工作从被动防范向源头管理转变,从事后查处向强化基础工作转变。

总的来说,通过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审查工作,对我市的安全生产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了二是促进企业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实行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之后方可从事生产活动。它就象一道坚实的门槛,把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挡在了门外。企业要想跨过这道门槛,就必须加大安全投入,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的基本条件,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改善企业安全生产环境,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第10篇 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

当前 ,我国煤矿生产安全方面的监管力度在不断加强 ,管理制度也制定得相当规范 ,煤矿安全检测设备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但是煤矿事故还是屡有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人为因素是事故发生的主导因素。如何进一步提高员工的素质 ,克服作业中由于心理因素而产生的对煤矿生产安全的影响 ,及时了解员工的工作心理 ,对可能造成事故的心理进行提前预防矫正 ,加强保障“人的安全” ,是当前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

1 心理因素与煤矿安全生产的联系

随着当前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煤矿在走向市场竞争中 ,生产节奏明显加快 ,要求的生产效率也明显提高 ,各方面压力增加 ,势必也会给煤矿工作人员的心理上增加一定的负担 ,从而使得职工在工作时候的心理状态也会发生变化 ,而正是这些心理方面的变化导致了煤矿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自觉的动作或行为 ,这些行为动作很有可能就是安全隐患的根本所在。因此提前了解煤矿工作人员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心理因素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开发启导是解决因人的心理因素而导致的矿井安全生产隐患的重要方式。

2 可能导致事故的心理状态

根据事故心理学的研究 ,事故当事人在步入事故歧途前的心理状态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较为普遍和重要的可以大体归纳为以下方面。

投机心理 :因图省工省料或者是为了节省时间加快工作进度 ,而采取投机取巧方法去完成任务的心理状态。

侥幸心理 :明知那样做会有危险 ,但又认为不一定碰巧会出事 ,或者以往曾经做过而并没有出事 ,不妨再碰碰运气冒冒险看 ,企图侥幸成功的心理状态。

逆反心理 :因对某人某事有反感 ,不服气 ,不卖帐而产生了抵触情绪 ,所以当某人要他这样 ,他偏要那样 ,对着干的心理状态。

错觉心理 :这是因生理毛病、心理故障及环境因素等造成的错觉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通常导致不自觉的动作或者行为。

麻痹心理 :安全警觉性差 ,自以为绝对太平 ,态度满不在乎 ,麻痹大意。

逞能心理 :自以为能干 ,好表现自己 ,敢于违章 ,把冒险作业视为英勇行为的心理状态。

违心心理 :明知领导人的某项指令不正确、不规范 ,但不敢抵制 ,而是屈从于领导的权威 ,违心地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的一种心理状态。

从众心理 :情况不明 ,是非不分 ,在众人的行为压力或诱惑下 ,随大流的心理状态。

盲目心理 :对所做的工作缺乏知识和认识 ,盲目作业 ,或认为这种工作没什么了不起 ,难不倒他 ,不懂装懂的心理状态。

疲劳心理 :由于工作、生活、环境等种种因素 (如加班、酗酒、气候闷热、光亮不足、燥声烦心等 )导致心身疲劳过度 ,体力不支 ,心绪不宁 ,感官不灵 ,反应

迟钝等 ,而产生的不良心理状态。

此外 ,还有一些像心理定势、心理挫折和心理激奋及白日梦现象等也可作为特殊事故心理来研究 , 同时 ,由于一些外界或者是自身的因素而导致的突发性心理状态的改变也应该值得注意和预防。

3 事故心理的预防与消除

预防与消除事故心理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 :治本为主 ,标本兼治。治本 :就是从消除事故心理的起因着眼 ,从实行全方位安全管理着手 ,努力促使全体职工提高安全意识 ,加深安全情感 ,端正安全态度 ,全面提高职工的安全心理素质 ,改善群体安全氛围。治标 :就是加强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 ,在上岗前和作业过程中 ,随时向工作人员发出安全忠告和指令 ,从而抑制事故心理的发展 ,防止其转化成为不安全行为。

由于人的心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应 ,所以消除因心理原因而导致的事故就必须从改善客观和主观心理因素条件两方面采取措施。改善客观心理因素条件方面 ,首先是要搞好井下生产设备本质的安全化 ,从而可从直接接触到的设备的安全性上减轻劳动者的心理负担和紧张程度。如在运输车上安装自动防撞器 ,在罐笼上安装自动防坠安全钢丝绳卡等。其次就是要优化工作的环境条件 ,使员工在工作环境中心情相对放松 ,操作方便 ,从而减少干扰 ,避免误操作等。其中 ,这里所说的环境条件 ,主要是包括矿井下的自然条件 ,如照明、通风、噪声、温度、湿度、设备布局等。第三就是要建立一套直接与心理安全挂钩的安全管理制度 ,从而在行为上制约事故心理的产生与发展。要建立的心理安全管理制度应从基本的劳动组合、职能培训、行为规范、行为实施、检查监督、安全竞赛、奖惩激励等方面入手 ,使劳动者有章可依 ,有章可循 ,起到安全导向的作用。第四是加强和改善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职工的安全自觉性和积极性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我心理素质的响应调整。形成我要安全 ,而不是要我安全的理念 ,造成人人要安全 ,处处讲安全的矿区群体安全文化气氛。主观因素方面主要是通过对基层工作人员进行调查、访谈等途径 ,及时掌握劳动者的喜、悲、愁、难等种种重大事件的信息与心理动态 ,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措施对症施治 ,做好深入细致的个人心理工作 ,消除事故心理的起因。如 :当了解到某人确实遇到某种困难 ,必须解决又无力解决时或者是因为工作原因的确没有时间去解决 ,就应当尽力帮助他解决 ,一时难以解决也要做好解释工作 ,尽量避免把有情绪性的心理带入工作当中 ;当发现某人因意外事件造成了思想顽固症结 ,背了思想包袱时 ,应尽力进行帮助疏导 ,解开他的思想症结和包袱 ;发现某人存在某种错误的观念和想法时 ,应耐心批评纠正 ;对性格上偏执的工作人员要针对其性格的缺陷 ,进行适当的工作调整安排 ,尽量使其避免做一些可能导致偏执发生的工作 ;当知道某人因为某些高兴或者激动的事情而使自己的心理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时 ,要及时地进行开导或者是调班 ,尽量不要让工作人员带着过度的兴奋的心理进行工作。

4 已发事故造成的心理影响的矫治

在煤矿生产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比较严重的人身伤害事故 ,也会有不少的工作人员在事故现场 ,目睹事故的发生 ,其心理必然会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对于承受能力比较弱的员工心理影响也肯定比较严重 ,如果只是采取一般心理安抚或其他消除措施不能真正的消除心理压力 ,那么可采用一些特殊的心理疗法来进行矫治。对于那些对安全抱无所态度 ,患有麻痹、取巧、冒险、逞能等心理顽疾 ,常常故意违章作业的工作人员 ,要有目的地组织他们重大事故的现场或录像、图片展览 ,让他们耳闻目睹事故的悲惨情景及死者亲属的悲伤痛苦 ,从而激发他们对安全的责任感 ,改变他们那种心理上的弱势。但采用此法应注意适度 ,不能因矫枉过正而产生负面的影响 ,给员工增加额外的负担。对患有严重事故心理的人 ,适当调换工种或岗位 ,让其在新的安全氛围相对较好的环境中逐步进行事故心理感化。特别是对那些事故当事人 ,因其受的刺激太重、挫折大 ,采用此法能收到更好的心理治疗作用。

5 结束语

人的心理活动是十分丰富复杂的 ,一一尽述相当困难 ,而且对煤矿安全生产方面的心理影响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以上涉及的几种心理因素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虽然不是很全面 ,但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运用心理规律指导安全工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因此 ,在当前的煤矿安全管理体系中 ,所有煤矿职工必须在加强安全理论学习的同时 ,还要努力提高实践知识水平 ,从而可以使自己在工作过程中 ,时刻保持良好的意识和心理状态 ,克服麻痹思想 ,保证精力集中。从而可以及时地调整心理状态 ,使之能够与工作环境相互协调。

第11篇 浅谈起重机制动器调整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笔者在对桥门式起重机定期检验过程中,发现大部分企业的桥门式起重机运行机构的制动器不是失灵就是制动器调整要求不规范。部分工厂的行车维修人员在对起升机构和运行记构制动器的调整过程中,往往只重视了起升机构制动器的重要性,而忽视了运行机构制动器的调整,只是以行车司机的操作要求凭经验来调整,以至于制动器抱闸或紧或松,甚至让制动器不起作用,而是靠反接制动或自身运行的摩擦阻力来使行车停止运行。殊不知这将对安全生产构成重大的安全隐患。

因为制动器是保证起重机安全正常工作的重要部件之一,直接影响各机构运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它的工作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人身和设备的安全,所以制动器必须经常按标准进行调整。

起升机构制动器的制动力矩应保证支持住额定起重量的1.25~1.75倍,吊起额定载荷时,允许下滑距离s:

s≤ (1/80~1/100)υ起(米)

υ起 ——吊钩的额定运行速度(米/分)

运行机构制动器允许制动距离:

υ²行

s ≤ (米)

4000

υ行——大车(或小车)的额定运行速度(米/分)

由于桥式起重机是以间歇、重复的工作方式,通过起重吊钩或其他吊具起升、下降,或升降与运移物料的机械设备。起动、制动动作频繁,制动闸皮磨损严重,更换不及时或制动器主弹簧的压缩量过小会使制动力矩变小,同时在调整过程中,制动闸瓦张开时与制动轮间隙不适合,都会造成:

① 当大车车轮分别驱动时,两端制动不均对大车运行机构在起动和制动时两端不同步车身扭摆,发生啃轨现象,加剧轨道和车轮轮缘的磨损,减少使用寿命。

② 大车(或小车)由于起动、制动时间较快,倘若制动距离调整过短,吊钩及被吊物件由于惯性作用产生相应的幅度摆动,从而无法迅速地准确地平稳地落到应停放的位置上,如果摆动的幅度过大也会发生脱钩或碰撞事故。

③ 倘若制动距离调整过长或制动器失灵都会对大车(或小车)的行程限位器(安全尺的正确安装)和端部止挡产生影响。众所周知,行程限位器和端部止挡是桥式起重机的安全装置,是为了防止司机误操作,使行车运行到轨道极限位置时仍未停车出现意外事故而设置的。其中安全尺的安装长度也是依据制动距离来计算的。当行车运行到极限位置时,大车行程开关的滚轮与安全尺相接触,使开关动作,切断运行机构的电动机电源,制动器抱闸使其停止运行(还未碰到端部止挡),起到安全保护作用。如果制动器的制动距离过大或失灵,就会造成即使电机已经断电,行车也不能很快地停下来,而是以起重机的自身质量产生水平惯性力继续运行直到撞上端部止挡为止,从而使行程限位器失去保护作用,同时撞击力也会通过端部止挡作用于厂房的承载结构,使厂房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因此起升机构和运行机构的制动器应定期检查规范调整主弹簧压缩量,闸瓦打开时与制动轮的两边间隙应均等且间隙不超标,检查闸皮磨损情况、制动轮和各轴销及转动部分回转是否自如,以确保起重机运行可靠安全。

第12篇 影响乡镇煤矿安全生产主要因素分析及建议

去年以来,乡镇煤矿经专项整治复产验收后,矿井安全生产的管理、投入等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由于乡镇煤矿自身和诸多方面的原因,事故仍时有发生,仍然制约着乡镇煤矿乃至煤炭行业整体安全生产健康发展。从今年情况看,1—8月全国煤矿发生死亡事故2254起死亡4007人,其中乡镇煤矿1477起死亡2700人,分别占总数的65.5%和67.4%。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38起死亡617人,其中乡镇煤矿27起死亡417人,分别占71%和67.6%。因而,对乡镇煤矿现状进行一个全面深入的剖析,对改善乡镇煤矿的安全管理,促进安全生产,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总体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这里,我们想结合两年来对乡镇煤矿安全监察的执法实践,研讨分析影响乡镇煤矿安全生产的各种因素,从执法的角度为煤矿安全生产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希望对有关管理部门和乡镇煤矿企业有所帮助。

一、乡镇煤矿企业现状及影响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分析

去年以来,乡镇煤矿虽然经过安全专项整治,安全生产的硬件有所改善,但基础并不牢固,装备差、规模小,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低,安全生产从根本上仍没有得到有效改善。我们就太原市乡镇煤矿现状,从内外两个方面来分析:

生产能力

就太原市乡镇煤矿来讲,复产验收合格的386对乡镇煤矿总设计年产量约在1000万吨左右,但设计生产能力在6万吨以上的不足15%。

资源回收

大多数乡镇煤矿虽然仍有一定的占有储量,但在眼前利益的驱动下,在地方利益的保护下,以及受买方市场的左右,采肥弃瘦,浪费资源,资源回采率不足50%。

采煤方法

乡镇煤矿原来大多采用较为落后的采煤方法,虽然现在已开始着手进行采煤方法的改革,但绝大多数还没有形成正规的采煤工作面,甚至有的煤矿不按已批准的采掘计划作业,私自打开密闭采煤,监察时又密闭,应付监察,逃避处罚。

生产条件

多数矿井随着开采时间的加长,其开采深度不断加大,井下掘进巷道星罗棋布,密闭漏风,通风系统复杂,通风能力不足。同时瓦斯等级的鉴定不甚规范,瓦斯灾害情况也不甚清楚,瓦斯防治缺乏科学依据。大多数煤矿没有配备专职的地测人员,地质预报工作也不能有效开展,加之图纸交换制度执行不严格,矿井水害情况底数不清,防治水工作不能做到有的放矢,甚至有的矿井受水害影响但不能完全做到“有疑必探,先探后掘”。丢顶底煤开采,形成自燃发火危险。受火区威胁的矿井,采空区管理不善,留有隐患。洒水灭尘系统不能很好使用。大多数煤矿凭一些个人的经验管理顶板,支护质量较差。

技术装备

大部分乡镇煤矿双电源供电系统不能稳定、可靠运转。高瓦斯矿井瓦斯监控系统配置仍不能完全到位。掘进工作面风力发电闭锁、瓦斯电闭锁不能正常使用。矿井备用主扇不能严格按规程要求运转。安全欠账较多,有的甚至是故意的欠账,导致安全投入不到位,安全设施设备短缺,预防抵御灾害的能力不足,给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

安全管理

从煤矿企业自身来讲,安全意识表现在经营管理者有重生产、轻安全的倾向,安全管理通常是由一名安全员负责,谈不上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明,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规章制度执行不严,对“三违”现象熟视无睹,安全生产条件时好时坏,事故时有发生。无正式、合格的技术管理人员,图纸资料、作业规程及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的制订也没有明显的针对性,操作性不强。“一通三防”管理水平低,有些小煤矿随意增加工作面,或空班停风,甚至停风生产。就太原市来讲,乡镇煤矿的近400名矿长及近2000名特种作业人员均已通过培训考核,但其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水平的制约,安全管理和操作水平令人堪忧,井下操作中一些基本的安全生产要求都达不到。且正式培训过的特种作业人员由于多是外地民工,职工队伍流动性大,煤矿因此在职工培训上不愿花钱,不愿投入,担心花钱培训的职工流失。同时,人员素质也制约了一些新工艺、设备的推广,成为乡镇煤矿发展的主要障碍。

外部环境

从外部环境来讲,地方保护主义仍比较严重。一些县(市、区)、乡(镇)财政来源主要依托煤炭,靠煤吃饭,他们从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出发,对违法违规开采的小煤矿视而不见,听之任之,主观上形成了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客观上给安全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不安全也生产的现象。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非法违法生产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市场变化

受煤炭市场大环境的影响,乡镇煤矿的生产波动较大,市场好时在市场需求拉动下开足马力突击生产,超通风能力生产,要钱不要命,根本顾不上巩固和提高安全条件。市场差时停产甚至停电停风,开开停停,安全生产也随之时好时坏。

其他方面

乡镇煤矿因为大多是集体或个人经营,在社会大环境中,长期以来这些经营者有着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从而形成的不利安全生产或管理的社会背景,一些矿主对主管部门和监察部门还有抵触、抗法的情况出现。

多方面、多层次的诸多原因使乡镇煤矿安全生产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不确定性,因而发生事故的几率也大大增加。

二、对乡镇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几点建议

如上所述,我们必须正视乡镇煤矿安全生产严峻的现实情况,找出改善其安全生产状况的关键所在,从根本上逐步加以解决。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规范管理,提高乡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

一是提高乡镇煤矿矿主、主要经营管理者的“安全第一”意识和法制观念必须作为当务之急。要对乡镇煤矿的矿主、主要经营管理者进行经常性的、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培训学习,增强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自觉守法,规范安全生产。二是要在制度创新上下工夫,建议县、乡镇政府试行派驻安全矿长制度、严格执行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等,实行有效管理。三是采取相应措施,鼓励技术管理人员到小煤矿工作,填补空白,使乡镇煤矿安全技术管理工作规范化。四是要依据《矿山安全法》、《安全生产法》、《煤炭法》和《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乡镇煤矿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生产责任制、煤矿安全设施设备等方方面面进行健全制度,落实责任,进行全面规范管理,实施全过程的安全管理,促进煤矿安全生产。五是强化职工队伍的管理,针对相对不稳定的职工队伍,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约束其流动性,保证基本的、有经验的熟练工。加强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下大力气搞好培训,提高素质,注重日常安全知识教育,提高普通职工安全知识水平,保证现场安全生产。六是搞好结构调整,采取行政手段,引导、鼓励小煤矿联营,形成规模经营,防止恶性循环。同时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非法、违法矿井的打击力度,规范安全生产管理和煤炭市场经济秩序。

(二)、重点监控,防止重大事故

要制订乡镇煤矿安全程度评价办法,包括采、掘、机、运、通、防治水等方面的规定,对整个矿井安全状况实施评价的制度,按照标准,对该煤矿作出安全度评估,根据安全评价结果,将矿井划分为不同的安全等级, 实行对重点矿井重点监控。

针对重点地区和重大隐患,政府有关部门要重点抓,抓严、抓细、抓实,抓住不放,一抓到底。对由于投入不足使一些重大隐患长久得不到消除,不投入物力财力、不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的,必须依法追究煤矿企业负责人及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责任,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

“一通三防”工作是乡镇煤矿安全生产的“牛鼻子”,必须把“一通三防”工作当作重中之重来抓。在落实“一通三防”管理责任制上,必须明确责任,把管理制度和措施真正贯彻落实到生产过程,在通风系统、通风能力、通风设施设备完好、风力发电闭锁、瓦斯电闭锁、通风仪器仪表校验上抓严抓细, 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在防治水方面,各级管理部门和煤矿企业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对每个矿的水文地质灾害要心中有数,要有基本的防治水害计划和措施,有探放水设备,有足够能力的排水设备,并保证正常运转。

(三)、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乡镇煤矿整体水平

实现小煤矿安全稳定好转,还必须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为此要积极推进小煤矿安全技术的创新,有计划地安排资金,在乡镇煤矿逐步推广有科技含量的新技术、设备,如简易瓦斯监测监控系统、移动式抽放泵站、洒水喷雾系统、井下火灾探测防治技术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乡镇煤矿生产力发展水平,逐步改善乡镇煤矿安全生产状况。

(四)、强化法制宣传,创造有利环境

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煤矿安全监察执法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要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宣传贯彻到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引导乡镇煤矿企业自觉依法办矿,使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依法管矿。建立公告制度,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予以公布,让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举报信箱和电子邮箱,对群众举报的事故和重大隐患,特别是影响恶劣、群众反响强烈的,要限期认真追查,依法严肃处理。对影响大、性质恶劣的特大事故,及时将查处结果通过新闻媒体予以公布,在各级地方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予以曝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有利环境。

三、结束语

乡镇煤矿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全省乃至全国安全生产发展的大局,搞好乡镇煤矿的安全生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从各方面入手,正确引导,从严整治,加强监管,依法监察,标本兼治,逐步提高乡镇煤矿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防灾能力,才能防止事故发生,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

第13篇 影响企业安全生产最常见的职工心理状态有哪几种?

企业职工的心理状态随着时代变迁而逐渐变化,不少心理现象对安全生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研究这些现象,并采取相应对策,是保证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就当前来说,影响企业安全生产最常见的职工心理状态大致有以下几种:

(1)自我表现心理。这种心理在青年工人身上较突出。他们虽然进厂年限短、工作经验不足,但常常表现得很自信,很有把握,在别人面前喜欢表现自己的能力。有的不懂装懂、盲目操作;有的一知半解充内行,生硬作业;甚至有人横充“好汉”,乱摸乱动。对这些自我表现的心理,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或制止,是很危险的。

(2)“经验”心理。持有这种心理状态的职工的特点是凭自己的片面“经验”办事,对别人合乎道理的劝告常常听不进去,经常说的话是“多少年来一直这样干的,也没出事”。还有的技术上有一套、工作热情很高的老工人发生事故,多数原因在于过分相信“自我经验”上。

(3)侥幸心理。完成一些操作,往往可以采取几种不同的方法,但有些安全操作方法往往较为复杂。而存在侥幸心理的人图省事,常把安全操作方法看做是多余的,理由是“别的省事方法也不一定出事故”。把“不一定”这种“偶然”当作“一定”的“必然”。于是,对明明要注意的安全事项他不去注意,明令禁止的操作方法他照样去做,这种人常常是出了事故才后悔莫及。

(4)随从心理。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绝大多数人在不同场合、不同环境下,都会有所表现。例如有一个铸工车间,多数人是赤膊工作,而少数穿衣服作业的人就会跟着赤起膊来;有一个机械加工工段,常有人戴手套操作机床,而且没有人去纠正,后来这种违章现象越来越多。这就是不少单位有章不循,出现集体违章作业现象的原因。

(5)逆反心理。这种心理状态常常表现在被管理者与管理者的关系紧张的情况下。持这种心态的职工往往气大于理,他的指导思想常常是“你要我这样行,我非要那样做”。由于逆反而违章工作,以致发生事故的事不乏其例。

(6)反常心理。人的情绪通常受生理、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刺激影响。反映这种心态的现象很多,例如,处于更年期的职工,有时会莫明其妙地表现得情绪烦躁、忘性大;夫妻间争吵后上班的职工,多数心情急躁或闷闷不乐;有孩子生病在家或家有牵肠挂肚之事的职工,在岗位上会心神不定,等等。俗话说一心无二用,职工在反常心理状态得不到缓解的情况下工作,很容易出事故。

《影响安全生产1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