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煤矿安全生产要处理好三大关系
安全生产是煤矿永恒的主题,正如有的人说,安全就是煤矿企业的生命线。如今正是煤矿企业快速发展的阶段,从而导致了煤矿职工的安全生产压力越来越大,如何搞好安全生产成为了一个难题。笔者认为,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最基本的是要处理好几大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关系。煤矿企业安全和生产从主次上分,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简单说,那就是在生产过程中首先要有安全保障,然后才能组织生产。有的人会问,在井下出现不安全的因素怎么办?还不是要组织人员整改,这也叫生产呀。对于这点,很多企业采取的措施是编制相关的技术措施,组织人员通过专门的技术措施学习后进行处理,隐患排除后,才能组织正规生产。我们可以想想,只有认真开展好安全工作,为职工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才不会影响生产,如果违背了安全工作,生产将无法进行,为此,我们要懂得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的道理。
二是要处理好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效益简单说就是收入,包括职工工资收入和企业的经济收入。我们不妨想想,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企业将面临的是各种赔偿和停产整改,在停产期间,职工的收入从何而来。况且,职工人身安全本就是一笔很大的财富,这个道理没有人不会理解吧。为此,从经济收入和人身安全这两方面来说,只有把安全搞好了,不但收入有保障,而且还会为自己和企业创造出更多的效益。
三是要处理好领导与职工的关系。煤矿是一个特殊的行业,特殊在于井下工作环境特殊,加上职工的素质层面参差不齐,因此,处理好领导与职工的关系至关重要。处理好领导与职工的关系,首先要把工作与生活分开,在工作中,领导必须用正确的领导管理能力指导职工完成某一些工作,但是领导也必须接受职工在工作中提出的好的建议,共同为搞好工作而努力。处理好领导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将会事半功倍。
第2篇 号脉班组安全生产的三大“顽疾”
有人把违章现象比喻为安全生产的“顽疾”,违章为何不断抓却抓不断?“顽疾”究竟“顽”在何处?
顽疾一:班组安全管理华而不实
班组每周的安全学习是杜绝违章的措施之一,可不少企业检查、考核班组安全学习的主要标准和依据则是:察看每个班组员工的发言记录以及记录字迹是否工整,并把此做为评比先进班组的主要条件之一。
长期从事安监工作的李师傅直言不讳:“从创一流班组那时起,评上一流的,至少有50%的班组是专门有人编写安全学习记录。”一位班组员工说:“对安全学习,特别是发生人身伤害事故的通报,大家都比较重视。但好多情况下,只把它当作一件新闻,听过了就完。然后指定一个人整理发言记录,实质是为每个人编写一段。”
对长期存在于班组的这种安全学习现状,一位班长无可奈何地说:“因为与经济利益有关,不写安全记录或写不好,就会挨批评,甚至被处罚;写好了,再加上其它条件就可能评上先进,大家可以多得奖金。所以,不由自主地把安全管理的劲儿用到了这方面。”
“前有奖励诱惑,后有惩罚堵截,这等于逼着班组做假。”一位从事安监工作多年的管理者说。他认为,记录应该做,但要是本末倒置就失去了意义。
对这种造假现象,检查人员苦笑着说:“我们知道却没啥办法,因为长期以来就是这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员工真正踏下心来用于安全学习的时间并不多,取得的效果更是微乎其微。”
员工们一致认为,对违章现象“不断抓、抓不断”的原因,要从多方面查找,但管理者的求真务实最重要。
顽疾二:舆论宣传对员工的误导
请大家看这段报道:“去年5月的一个深夜,某号炉发生泄漏。管子随时都有可能爆破。他冒着危险,实施带压堵漏。经过5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堵漏成功。不仅保证了用电期间非计划停运,也为厂里实现安全生产长周期奠定了基础”。
看完这段报道,实在为那位带压堵漏的员工揪心。这则报道在主观宣传这位员工无私奉献精神的同时,却有意无意带给员工这样的暗示:为了保发电就可以违章作业,为保长周期就可以放弃对安全生产的要求!值得重视的是,类似报道绝非一篇!
一位参加过类似工作的员工说:“出事的可能性很小,而且好多次了,都没有发生意外。”
这种心存侥幸的心理,正是导致违章现象常抓常出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从调查中发现,这种侥幸心理已使一些员工对违章养成见怪不怪、麻木不仁的习惯。因此,才会出现操作人员冒着生命危险违章抢险反被当成先进事迹广为宣传的事情。
留意一下电视新闻,在报道先进人物或工作动态时,常常会出现顾此失彼、违犯安全规程的现象:或高空作业不系安全带;或劳动保护用品不符合要求等等。在一次很有影响的大型文艺演出中,演唱安全生产歌曲的演员,头上的安全帽竟然不系帽带!员工们看后连连摇头。
由此笔者呼吁,媒体对先进人物的宣传报道,能否从“反违章”角度着想,尽量杜绝对违章抢险事件的宣传。
顽疾三:操作走捷径有章不循
客观地说,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各级领导和员工都知道,只是在实际操作时走了形变了样。
调查中,一位安全员坦言实情:“很多情况下,安全保证体系中的成员顾不上安全工作,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完成生产任务上。”
一位生产负责人面有难色地说了另一种现象:“生产任务紧急时,按安全操作规程做,时间不允许,领导又在催。所以,只好违章作业。”
笔者还常听到员工诉苦:唉,不违章难完成生产任务,有时为了走捷径,就顾不上那么多了。这几种说法,反映出班组普遍的生产现况。一部分员工的确把安全和生产看成了对立关系。
《安全生产工作规定》中明确要求,安全生产“五同时”,即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考核生产工作时,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考核安全工作。一位安全员反映:“很多情况下安全措施无法做,是由于没有执行‘五同时’,尤其是工期紧张时,提前没准备,用时肯定没有了主意。”
明知违章,为什么还要做?
一位员工抢先回答:“更多的情况是没有出事,生产任务却顺利完成了。”
这么干需要领导和安监人员同意吗?一名检修班长说:“遇到这种情况,一般是不征求领导同意的。领导同意,出了问题他负责;领导不同意,就会影响生产任务。这时候请示领导,不是给领导出难题吗?只要不出事,安监部门即使发现了,也是睁只眼闭只眼。”
这位班长说得确实是实话。调查中发现,很多员工认为只要完成工作任务,什么都好说,出事故毕竟是极少数。一个很优秀的班长,在起吊凝结器管子时,由于场地限制,按正常吊不行,就把管子倾斜45度。明明知道这样做违反《安全工作规程》,但为了抢工期仍然照吊不误。
“对这些,大家都习以为常了,习以为常了,安全隐患也就生根发芽了。”一位员工做了这样的总结。
看来,要根治违章顽疾,提高执行安全法规的严肃性刻不容缓!
第3篇 反安全生产“三大敌人”靠人人参战
在电力系统,如果完全杜绝安全生产“三大敌人”,那安全生产就有了根本保证。在人们的安全思想尚未普遍提到一个很高程度时,这“杜绝”里就包含着制止“三大敌人”行为。违章、麻痹、不负责任,虽不一定百分之百出事儿,但每百起事故差不多都是由于违章、麻痹、不负责任酿成的呀!
各级负责生产管理的领导、安监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制止违章是他们在履行职责,完成使命,但许多时候,直接、具体操作、工作的和他们身边的都是没挂什么职务的“小白人”,如果这些人能在自身遵章守纪的同时,还能随时发现、制止身边的违反违章、麻痹、不负责任者,包括那些生产指挥者、顶头上司,那对确保安全生产的意义可就像打人民战争那样非同小可了。
一个人若能够纠正别人错误是要有一定素质或要具备一定条件的:一是要能经常留心身边的事物,这样才能有机会发现错误。二是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这样才能具备识别能力。三是要有对他人、社会的爱心及较强的责任感。第四,要有不计个人得失的“敢”字精神,因为在制止违章、麻痹、不负责上,绝大多数人并不是识别不出违章、麻痹、不负责,最主要的拦路虎还是私心杂念,是碍于情面、自由主义、老好人思想和“不该管”、“不敢管”、“不想管”在作祟。在人们的思想中,清除这些对制止违章、麻痹、不负责章行为最为重要。
在制止违章、麻痹、不负责上,如果人人都具备这些品质与能力,事故就不会发生了。制止别人违章、麻痹、不负责不仅有益于事业、他人,很多时候也可使自己免于殃及,何乐而不为呢?
第4篇 安全生产三大定律
安全第一,毋庸置疑。安全因素,错综复杂。但最基本的,则是安全哲学。换言之,安全从根本上说,与“哲学头脑”,即“基本态度”有关。
在安全哲学里,有三个最基本的定律,犹如基石,不可不知。
一、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指出的是:“差错难免”。
爱德华·墨菲,美国空军的一位上尉工程师。1949年,他参与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一次特别试验。这个试验项目是为了测试人类对瞬间加速度的承受力。其中,有个试验项目是将16个火箭加速度测量器悬空装置在受试者的上方。结果,试验中因仪器失灵而发生了事故。墨菲通过研究发现,测量仪表被一个技术人员装反了。由此,他得出的教训是:
“如果做某项工作有多种方法,而其中有一种方法将导致事故,那么一定有人会按这种方法去做,并导致事故。”
几个月后,墨菲的上司将其提炼为“墨菲定律”,并广泛传播开来,特别在航天机械相关领域,影响颇大。
有关定律的正式内容,最后以更为简洁的方式重新做了表述,因而成为日后、直到今天在各界用来形容“系统风险”的经典规律:
“有可能造成差错,必将造成。”
(if anything can do wrong, it will。)
不过,还有一种传说。即:“墨菲定律”的来源并非前述那样“严肃”,而是源于墨菲开的一句“玩笑”,就是说,是由一句玩笑逐渐演变开来的:
“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
这种传说也不无道理。因为从深层次来说,“墨菲定律”来源于20世纪中叶,正是二次大战之后,在美国弥漫着一种战争胜利后的盲目乐观情绪。因而这个时期,美国工作中的种种松懈、疏忽和差错现象,相当普遍。这应该说是“墨菲定律”得以流行起来的社会和哲学的基础吧。
二、海恩法则
海恩法则,指出的是:“问题成堆”。
我们在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中,也都有这样的经验:每起事故,不发生则已,一发生,则往往都是经不起检查的。只要一认真检查,问题必然不止一个,而是“成堆”。
当然,这个经验还是较为原始和模糊的。如果我们听听“海恩法则”(亦称“海因里希安全理论”)的话,情况将更加明晰。
飞机涡轮发动机的发明者、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海因里希),也许是因为太了解发动机这一“飞机的心脏”的重要性了,基于其自身的丰富工程经验,提出了如下“法则”:
“每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果真如此么?也许有人认为:“法则”未免言重了;也许有人怀疑:“法则”的数据准确么?
但是,如果耐心研究一下的话,结果还真的差不多!
例如,台湾曾在两年的时间里摔掉6架三代战机(4架f6,2架幻影000),震动“朝野”。西方报刊曾讽刺说:“损失超过了一场科索沃战争”因为西方在科索沃战争中损失的三代战机也只有两架。迫于压力,台湾军方为此组织了由一个上将带队的高级调查团进行仔细检查后,分析出有“4大原因”。那就是:换装过快;体制不一;心理压力;规章不严。
而仅就f6一种战机来说,发现的问题竟多达360个!其中包括:长达15公里的导线,绝缘层根本不适合台海的潮湿气候,美国海军自己早就禁用了。
仅一种战机,一次检查,就查出360个问题!也足见“海恩法则”绝非耸人听闻了。
三、新墨菲定律
如果说“墨菲定律”指出了“差错难免”,“海恩法则”指出了“问题成堆”,那么,“新墨菲定律”则指出了“事故可防”。
这就是说,从哲学意义上看,对墨菲定律的态度有两种:懦夫把它当作借口差错难免,无力回天;而我们则把它当作警钟时刻警惕,杜绝后患。
其实,即使差错已经发生,也并不可怕,因为不是每个差错必然酿成后果。这就是说,在差错与后果之间,还有一条最后的防线检查。检查出来了,后果就完全可以防止。
所以,在这里,只要把墨菲定律改动一个词,把“do”(做)改成“see”(看),即成了“新墨菲定律”:
“有可能发现差错,必将发现。”
(if anything can see wrong, it will。)
显然,这个“新墨菲定律”,更凸显出哲学辩证法的活力。也正是它,有力地促进了安全理论和安全实践。
由这三大定律引申开来,联系到我们的具工作,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何做到彻底的安全生产,不外乎规范操作、排查隐患、提高警惕。因此,为了贯彻三大安全定律,落实安全生产,提前发现隐患,确保乘客出入站的安全通畅,抓好安全防范工作,我工班利用数次班组例会讨论并制定了相应的措施:
1、当班人员利用周巡检统计出各站半自动售票机、自动售票机、出入站闸机的近期故障记录,针对故障率较高的个别设备进行整机排查,对排查出的问题部位和隐患及时分类汇总;
2、月检维护时除正常的维护作业外,集中整治处理那些排查出的问题设备,以恢复其高可靠性;
3、总结以往经验,整理、制定一系列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各类应急演练,强化班组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协同合作能力;
4、加强对新进员工的安全教育与业务技能培训,组织各专项技术能手开展重点设备的技术详解与常见故障判断、处理方法的知识讲座,强化其在保障乘客和自身安全前提下的应急故障处理能力和处理效率。
为了确保安全,我们工班正在全力以赴。
47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