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规程旨在规范焊接与切割作业的安全操作流程,确保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设备完好。主要内容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焊接和切割前的准备,包括设备检查、工作场地布置和个人防护装备的佩戴。
2. 焊接和切割过程中的安全操作,如火焰控制、电弧管理及烟尘排放处理。
3. 应急措施,如火灾防范、触电防护及突发情况的应对策略。
4. 作业后清理与设备保养,以维持设备性能并防止事故隐患。
1. 所有焊接和切割作业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培训,掌握相关技能并熟悉本规程。
2. 在作业前,务必对工作环境进行风险评估,识别并消除潜在危险。
3. 使用合格的防护设备,如焊接面罩、防火服、绝缘手套等,并确保其完好无损。
4. 操作过程中,保持警觉,遵守操作规程,禁止未经许可的改动设备设置。
5. 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防止非作业人员进入危险区域。
6. 定期进行安全演练,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1. 本规程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复审,以确保其与最新法规、标准和实践相符合。
2. 当发生安全事故或发现规程存在疏漏时,应及时进行修订。
3. 复审工作由安全管理部门主导,结合一线作业人员的反馈进行。
4. 经过复审和修订的规程,需经主管领导批准后,方可实施。
本规程旨在为焊接和切割作业提供安全指导,但并不能预见所有可能的风险。作业人员应灵活应用,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判断,确保作业安全。在执行过程中,如遇疑问或困难,应及时向上级或安全管理部门报告。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我们才能创建一个安全、高效的工作环境。
为防止焊、割作业中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对焊、割件和焊、割场所,在一般情况下,可采取以下安全措施:
拆迁 在易燃、易爆场所和禁火区域内,应把焊、割件拆下来,迁移到安全地带进行焊、割。
隔离 对确实无法拆卸的焊、割件,要把焊、割的部位或设备与其它易燃易爆物质进行严密隔离。
置换 对可燃气体的容器、管道进行焊、割时,可将惰性气体(如氮气、二氧化碳)、蒸气或水注入焊、割的容器、管道内,把残存在里面的可燃气体置换出来。
清洗 对储存过易燃液体的设备和管道进行焊、割前,应先用热水、蒸气或酸液、碱液把残存在里面的易燃液体清洗掉。对无法溶解的污染物,应先铲除干净,然后再进行清洗。
移去危险品 把作业现场的危险物品搬走。
敞开设备 被焊、割的设备,作业前必须卸压,开启全部入孔、阀门等。
加强通风 在易燃、易爆、有毒气体的室内作业时,应进行通风,等室内的易燃、易爆和有毒气体排至室外后,才能进行焊、割。
提高湿度,进行冷却。作业点附近的可燃物无法搬移时,可采用喷水的办法,把可燃物浇湿,进行冷却,增加它们的耐火能力。
备好灭火器材。针对不同的作业现场和焊、割对象,配备一定数量的灭火器材,对大型工程项目禁火区域的设备抢修,以及当作业现场环境比较复杂时,可以将消防车开至现场,铺设好水带,随时做好灭火准备。
技术测定对焊、割件内部的可燃气体含量,各种易燃易爆物质的闪点、燃点、爆炸极限进行技术测定,在安全、可靠情况下才能进行焊、割。
焊接、切割后的安全检查
焊、割作业中的火灾爆炸事故,有些往往是工程的结尾阶段,或在焊、割作业结束后。原因在于结尾阶段容易放松警惕,制定的各项安全措施没能自始至终地执行;还因焊、割结束后、留下的火种没有熄灭造成。因此,认真抓好焊、割作业后的安全检查,是焊、割防火防爆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坚持工程后期阶段的防火防爆措施。特别要注意焊、割作业已经结束,安全设施已经撤离,结果发现某一部位还需要进行一些很细小工作量的焊、割时,绝不能麻痹大意,要坚持焊、割工作大小一个样,安全措施不落实,绝不动火焊、割。
各种设备、容器进行焊接后,要及时检查焊接质量是否达到要求,对漏焊、假焊等毛病应立即修补好;不要待使用时再发现上述质量问题,那时就麻烦了。焊接过的受压设备、容器管道要经过水压或气压试验合格后,才能使用。凡是经过焊、割或加热后的容器,要待完全冷却后才能进料。
焊、割作业结束后,必须及时彻底清理现场,清除遗留下来的火种。关闭电源、气源,把焊、割炬安放在安全的地方,拿出乙炔发生器内未使用完的电石,存放进电石铁桶内,排除电石污染,并把乙炔发生器冲洗干净,加好清水,待第二天使用。
焊、割作业场所,往往留下不容易发现的火种,因此除了作业后要进行认真检查外,下班时要主动向警卫人员或下一班人员交代,以便加强巡逻检查。
焊工所穿的衣服上班后也要彻底检查一下,看是否有阴燃的情况;有一些火灾往往是由一焊工穿的衣服挂在更衣室内,经几小时阴燃后而起火的。 警卫人员要加强检查,发现有焦味等异常现象,须及时采取措施。
81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