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规程旨在确保密闭空间作业的安全进行,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 密闭空间的定义与识别
2. 作业前的风险评估
3. 许可证制度及申请流程
4. 个人防护装备的选用与使用
5. 紧急救援计划的制定与执行
6. 作业期间的安全监控
7. 作业后的清理与撤离
1. 密闭空间识别:所有可能造成人员进入后受限、通风不良、存在危害因素的空间,如储罐、管道、地下设施等,都应视为密闭空间。
2. 风险评估:作业前,由专业人员对密闭空间进行气体检测,评估潜在危害,如氧气不足、有毒有害气体超标、易燃易爆环境等。
3. 许可证制度:所有密闭空间作业必须获得书面许可,详细列出安全措施、应急程序和作业期限。
4. 个人防护装备: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为作业人员配备合适的呼吸器、防护服、安全带等,并确保其正确使用。
5. 紧急救援:设立现场监护人,制定并演练应急救援计划,确保在发生事故时能迅速响应。
6. 安全监控:作业期间持续监测密闭空间内的气体状况,保持与外部的通讯联系。
7. 作业后处理:完成作业后,清点人员,关闭入口,恢复现场,确保无遗留安全隐患。
1. 定期复审:密闭空间安全作业规程应每年至少复审一次,以确保其与最新法规和技术标准保持一致。
2. 事件触发复审:若发生与密闭空间作业相关的事故或近险情,立即启动规程复审,必要时修订并更新。
3. 参与人员:复审工作由安全管理部门主导,包括工程、健康与安全、生产等部门的代表共同参与。
4. 记录与存档:复审过程和结果应详细记录,存档备查,以便追踪规程的改进历程。
请注意,本规程仅为指导性文件,具体实施需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并始终以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为首要考虑。在任何不确定的情况下,应停止作业并寻求专业指导。
1:在受限空间作业环境、作业方案和防护设施及用品达到安全要求后方可安排人员进入受限空间作业。
2:受限空间与其他系统连通的可能危及安全作业的管道必须采取有效隔离措施。确保与受限空间相连通的可能危及安全作业的孔、洞应进行严密地封堵。
3:在受限空间作业时应在受限空间外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受限空间带有搅拌器等用电设备时,应在停机后切断电源,并加挂警示牌。
4:确保受限空间出入口应保持畅通,保证密闭空间的通风。作业中应定时监测,至少每2 h监测一次,必要时加大监测频率;对可能释放有害物质的受限空间,应连续监测。情况异常时应立即停止作业,撤离人员。
5:进入受限空间前,监护人应会同作业人员检查安全措施,保证作业人员正确使用个体防护用品,并统一联系信号。
6:受限空间作业,在受限空间外应设有专人监护。在风险较大的受限空间作业,应增设监护人员,并随时保持与受限空间作业人员的联络。监护人员不得脱离岗位,并应掌握受限空间作业人员的人数和身份,对人员和工器具进行清点。
7:对难度大、劳动强度大、时间长的受限空间作业应采取轮换作业;多工种、多层交叉作业应采取互相之间避免伤害的措施。
8:在受限空间及其附近发生异常情况时,立即向作业人员发出撤离警报,并帮助作业人员从受限空间逃生,同时立即呼叫紧急救援。
9:作业前后应清点作业人员和作业工器具。作业人员离开受限空间作业点时,应将作业工器具带出。
10:作业结束后,由受限空间所在单位和作业单位共同检查受限空间内外,确认无问题后方可封闭受限空间。
25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