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职业危害事故应急处理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事故预警与报告: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一旦发生事故,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并向相关管理部门报告。
2. 应急指挥体系:设立应急指挥部,明确各层级职责,确保应急响应有序进行。
3. 现场控制与疏散:制定详细的现场控制措施,包括隔离事故区域、疏散人员等。
4. 救援与救治:组织专业救援队伍,对受伤人员进行及时救治。
5. 恢复与重建:评估事故影响,制定恢复计划,尽快恢复正常运营。
6. 后期评估与改进: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
1. 时效性:应急响应必须迅速,确保在事故发生后最短时间内启动预案。
2. 有效性:预案应具备实际操作性,能有效控制事故扩大,减少损失。
3. 全面性:涵盖可能发生的各类职业危害事故,考虑各种可能的应对措施。
4. 协调性:各部门间协调一致,确保信息畅通,行动协同。
5. 可持续性:预案应随着企业环境、技术变化而不断更新,保持其适用性。
突发性职业危害事故应急处理规程是指企业在面对可能或已经发生的职业危害事故时,依据预先设定的程序和措施,快速、有效地进行应急响应,以保护员工安全、降低财产损失和环境影响的指导性文件。其核心在于预防、控制和恢复,旨在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不良后果。企业需定期对规程进行演练和评估,以提升应急能力,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环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业生产装置的规模越来越大,一旦发生事故,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特别是石化工业在开采和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易燃、易爆、有毒及强腐蚀性原料。在开采、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发生的爆炸、火灾、中毒、放射等事故也越来越多,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据美国芝加哥安全咨询公司统计,1957~1986年发生的100例损失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爆炸火灾事故中,炼油厂占42例。国内1950~1979年统计的186起爆炸事故中,与油气泄漏有关的事故有48起。过去几十年全世界发生的重大事故中,由于化学物质引起的爆炸事故占50%之多。因此对于在此类工业生产中所发生的突发性职业危害事故必须有一系列完整、规范、安全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以预防为工作前提,以应急处理为重要工作中心。
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的原则,然而无论预防工作如何周密,事故和灾难总是难以根本避免的。为了避免或减少事故和灾害的失,应付紧急情况,就应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才能在事故和灾害发生的紧急关头反应迅速、措施正确。要从容地应付紧急情况,需要周密的应急计划、严密的应急组织、精干的应急队伍、灵敏的报警系统和完备的应急救援设施。
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包含三方面的含义:首先,事故预防:通过危险辨识、事故后果分析,采用技术和管理手段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且使可能发生的事故控制在局部,防止事故蔓延。其次,应急处理:万一发生事故(或故障)有应急处理程序和方法,能快速反应处理故障或将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最后,抢险救援:采用预定现场抢险和抢救的方式,控制或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鉴于上述情况制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目的和原则如下:
一、制订预案目的
虽然人们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危险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生产单位对危险场所和部位也加强了管理和检查,生产经营单位生产过程中的风险降到了可以接受的程度,但是由于操作、物料、设施、环境等方面的不安全因素的客观存在,或由于人们对生产过程中的危险认识的局限性,事故发生的概率有时还比较高,重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也还存在。
为了在重大事故发生后能及时予以控制,防止重大事故的蔓延,有效地组织抢险和救助,施工单位应对已初步认定的危险场所和部位进行重大事故危险源的评估。对所有被认定的重大危险场所,应事先进行重大事故后果定量预测,估计在重大事故发生后的状态、人员伤亡情况及设备破坏和损失程度,以及由于物料的泄漏可能引起的爆炸、火灾、有毒有害物质扩散对单位及周边地区可能造成危害程度的预测。
依据预测,提前制订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培训抢险队伍和配备救助器材,以便在重大事故发生后,能及时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救援,在短时间内使事故得到有效控制。
综上所述,制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目的是:首先采取预防措施使事故控制在局部,消除蔓延条件,防止突发性重大或连锁事故发生。然后能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有效控制和处理事故,尽力减轻事故对人和财产的影响。
二、制订突发性职业危害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的原则
生产安全至是“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相互协调,保持最佳“秩序”的状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由事故的预防和事故发生后损失的控制两个方面构成。
(一)、从事故预防的角度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从事故预防的角度看,事故预防应由技术对策和管理对策共同构成:(1)技术上采取措施,使“机一环境”系统具有保障安全状态的能力。(2)通过管理协调“人自身”及“人一机”系统的关系,以实现整个系统的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单位职工对生产安全所持的态度、人的能力和人的技术水平是决定能否实现事故预防的关键因素,提高人的素质可以提高事故预防和控制的可靠性。采取措施,万一发生事故,也只能在局部,不会蔓延。“提高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和“将事故控制在局部”是事故预防的两个关键点。
(二)、从事故发生后损失控制角度制定应急预案
从事故发生后损失控制的角度看,事先对可能发生事故后的状态和后果进行预测并制订救援措施,一旦发生异常情况:
(1)能根据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进行救援处理。
(2)可最大限度地避免突发性重大事故发生。
(3)减轻事故所造成的损失。
(4)同时又能及时地恢复生产。
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采用的方式:单位自救和社会自救相结合。
一旦发生职业危害事故,“及时进行救援处理”和“减轻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是事故损失控制的两个关键点。
综上所述,制定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以防为主,防救结合”。
在了解了突发性职业危害事故的重大影响和处理原则之后,还应该具体的制定处理方法:
现代企业有可能发生的意外职业病危害事故主要有:
(1)一般职业病危害事故:可因车间及岗位防护设施损坏、物料泄露、防护品不合格或损坏、人员未及时巡查及早发现,未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处理,而引发小范围的职业病危害事故。
(2)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虽能及时发现,但职业病危害事故较难控制。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后,有可能发展为更大范围或更严重的破坏及人员伤害事故。应立即采取以下应急救援措施:
a、 最早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的部门及人员,应立即向生产部报警,并采取一切措施切断职业病危害事故源。
b、 生产部接到报警后,应迅速通知有关部门,快速查明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地点、范围,下达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的指令,同时发出警报,通知指挥部成员及医疗救护队伍和各专业队伍迅速赶往职业病危害事故现场。
c、指挥部成员根据职业病危害事故性质和规模,通知专业对口科室迅速向上级公安、劳动、保险、环保、卫生等部门报告职业病危害事故情况。
d、 指挥部成员到达职业病危害事故现场后,根据职业病危害事故状态及危害程度作出相应的应急决定,并命令各应急救援队立即开展救援。
e、 当职业病危害事故得到控制,组成由维修班和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部门参加的抢修小组,研究制定抢修方案并立即组织抢修,尽早恢复生产。
因此对于突发性职业危害事故处理并不是简单的应急,应该在事故发生前就有着良好的预防措施,这样才能为事故发生后赢得时间和提供完整的应急处理条件,有了好的应急基础才可以使应急处理有条不紊、忙而不乱的开展,才能把损失减少到最小,最大限度的保证公司的利益和个人的安全,才能真正的做到对突发性事故的及时反应和处理。
50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