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毒化学品泄漏事故应急处理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识别与预警:及时识别泄漏源,启动预警系统,通知现场人员撤离或采取防护措施。
2. 安全隔离:设立警戒区,阻止无关人员接近,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3. 个体防护:为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毒面具、防护服等个人防护设备。
4. 泄漏控制:采用堵漏、吸附、稀释等方法控制泄漏,减少有毒物质扩散。
5. 环境监测:持续监测泄漏区域的空气、土壤和水源,评估风险等级。
6. 应急救援:组织专业团队进行泄漏物收集、清理及安全处置。
7. 医疗救治:对受伤人员进行初步救治,并迅速转移至专业医疗机构。
8. 信息报告:向相关部门报告事故情况,请求支援或指导。
9. 后期处理:修复受损设施,评估环境影响,制定恢复计划。
应急处理规程应遵循以下标准:
1. 合规性:符合国家及地方有关剧毒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如《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2. 科学性:依据化学性质、物理状态和毒性特征,采取针对性的应急措施。
3. 时效性:快速响应,确保在最短时间内控制事态发展。
4. 安全性:优先保障人员生命安全,确保救援行动不增加新的风险。
5. 协调性:与其他应急预案相协调,如消防、医疗、环保等应急预案。
6. 可操作性:规程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执行,适合不同层次人员操作。
7. 持续改进:定期评估和更新规程,适应新的技术和法规要求。
剧毒化学品泄漏事故应急处理规程是指在发生剧毒化学品泄漏时,企业应遵循的一系列程序和规定,旨在保护人员安全、控制环境影响、迅速恢复生产秩序。规程的实施需结合实际情况,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法规要求,同时注重科学性、安全性和时效性,以实现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理。通过建立和执行这样的规程,企业可以提高对突发事故的响应能力,降低潜在的危害,保护企业和周边社区的福祉。
氰化物是指含有氰根的化合物。日常工业活动中用得较多的是固体氰化钠、氰化钾,广泛用于提炼金银、金属淬火处理和电镀等。可经人体皮肤、眼睛或胃肠道迅速吸收,口服氰化钠50—100mg即可引起猝死。对中度中毒或严重中毒者,在紧急情况下施救,可将亚硝酸异戊酯放在手帕或纱布中压碎,放置在患者鼻孔处,吸入30秒,间隔30秒,如此重复2—3次。亚硝酸异戊酯一次用量不超过3支(每支0.2毫升)。
⒈陆上泄漏的应急处理
如发生氰化钠、氰化钾等陆上泄漏,现场人员应保护好自身安全,开展报警和伤员救护,及时采取以下措施:
⑴现场控制和警戒
如果现场有有效的堵漏工具,救护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戴橡胶耐油手套,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实施堵漏,控制泄漏物的影响范围,防止泄漏物流入水体、地下水管道或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若现场无有效堵漏工具,施救人员负责现场区域警戒,禁止无关人员、车辆进入,等待消防、环保等专业应急人员到来。
⑵现场处理
小量液体氰化钠泄漏时,戴好防毒面具、手套,扫起倒入水中,可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用大量水冲洗,冲洗水稀释后,调ph=8.5—9后用漂白液氧化处理;小量固体泄漏时,用塑料布、帆布覆盖,减少飞散,然后收入、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也可用大量水冲洗泄漏物和泄漏地点,冲洗后的水溶液集中收集,调ph=8.5—9后用次氯酸钠等碱性氯离子氧化剂予以处理。
⒉水上泄漏的应急处理
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氰化钠在水体中泄漏或掉入水中,现场人员要保护好自身安全,开展报警和伤员救护,及时采取下列措施:
⑴现场控制和警戒
如果现场有有效的堵漏工具,救护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戴橡胶耐油手套,控制泄漏量。否则,施救人员边负责现场区域警戒,边等消防、环保等专业应急人员到来。根据氰化钠泄漏量、扩散情况以及所涉及的区域建立500—1000m的警戒区。组织人员对沿河两岸或湖泊进行警戒,严禁取水、用水、捕捞等一切活动。
涉及饮用水源,应立即报告水务部门,关停水源。
⑵环境清理
根据现场实际,沿河筑建拦河坝,防止受污染河水下泄,然后,投放大量生石灰或次氯酸钙等消毒品,中和氰根离子。
⑶水质检测
卫生防疫部门和环保检测人员及现场处理人员佩戴橡胶耐油防护手套,定期检测水质,确定氰化物浓度及污染的范围,必要时扩大警戒范围,直至符合水质标准。
11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