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制酸工艺是化工生产中的关键环节,涉及多种危险化学品,对安全操作要求极高。本规程旨在规范制酸操作,保障员工生命安全与生产设备的完好。
二、个人防护
1. 工作人员应穿戴防酸碱工作服、防护眼镜、防酸手套及防酸靴,确保全身防护。
2. 必须佩戴呼吸器或供气头盔,防止吸入有毒气体。
3. 定期检查个人防护设备,确保其性能完好。
三、操作流程
1. 检查设备:在启动制酸设备前,确认设备无泄漏、损坏情况,安全装置正常。
2. 启动与运行:遵循操作手册,逐步启动设备,观察运行状态,确保无异常。
3. 监控参数:持续监控温度、压力、流量等关键参数,及时调整以保持在安全范围内。
4. 应急处理:如遇设备故障或异常,立即按下紧急停止按钮,并报告给上级。
四、物料管理
1. 储存:酸性物料应分开储存,远离火源、热源,避免阳光直射。
2. 装卸:使用专用工具,轻拿轻放,防止溅洒。
3. 废弃物处理:遵循环保法规,将废弃物交由专业机构处理。
五、环境安全
1. 通风:保证作业区域良好的通风条件,减少有害气体积聚。
2. 消防设施:定期检查消防设备,确保其有效可用。
3. 泄漏应急:制定泄漏应急预案,定期演练,确保员工熟悉应对措施。
六、培训与评估
1. 新员工培训:入职前进行制酸安全知识培训,通过考核后方可上岗。
2. 定期培训:定期进行安全知识更新与操作技能提升培训。
3. 行为评估:监督员工操作行为,对违规行为及时纠正并记录。
七、维护与保养
1. 设备保养:定期进行设备维护保养,预防故障发生。
2. 环境清洁:保持作业区域整洁,避免滑倒、绊倒等事故。
八、事故报告与调查
1. 事故发生后,立即向上级报告,启动应急预案。
2. 对事故进行详细调查,找出原因,制定预防措施。
1. 符合国家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2. 依据行业标准,如《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通用规范》等。
3. 企业内部制定的安全操作规程,确保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
1. 制酸操作前,工作人员应穿戴哪些个人防护装备?(答案:防酸碱工作服、防护眼镜、防酸手套、防酸靴)
2. 发现设备故障或异常时,应如何处理?(答案:立即按下紧急停止按钮,并报告给上级)
3. 酸性物料如何储存?(答案:分开储存,远离火源、热源,避免阳光直射)
4. 制酸安全规程的目的是什么?(答案:规范制酸操作,保障员工安全与设备完好)
5. 如何处理制酸过程中的废弃物?(答案:交由专业机构处理,遵循环保法规)
第1篇 制酸工序净化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1、上班前必须配戴好所需的劳动用品,严禁穿高跟鞋上班。
2、上下楼梯时要注意安全,禁止从高空平台向下抛杂物。
3、接班人员接班时,需向上班人员详细了解设备运行情况,并同交班人员一起检查各设备内的液位、压力、温度等是否正常,设备和管道有无漏气、漏液现象,检查完毕,同交班人员共同在交班记录上签字后,交班人员方可离岗。
4、工作中必须精力集中,随时注意检查设备运行维护情况,保证各点液位、温度、压力始终保持在治标范围内,并做好安全运行记录。
5、操作人员在工作时间内,必须坚守工作岗位,不得擅自离岗,严格按《设备安全操作规程》精心操作。
6、任何仪表、电器设备应由专人维修,非专业人员不得乱动。
7、禁止非本岗位人员进入工作区内,更不能乱动设备。
8、节水节电,减少水电资源浪费,精心操作防止污水外泄,污染水体土壤。
第2篇 制酸工序转化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1、上岗后首先检查所有管道和阀门是否漏气,温度和压力是否在指标范围内,电炉外壳及电器接地是否良好,设备转动部位的防护罩是否牢固可靠,如有问题及时处理完善后,方可正常操作。
2、不允许非专业电工靠近电炉,电炉不工作时要切断电源。
3、电器设备、仪表由专人负责,其他人不准乱动。
4、擦电机、风机时不能戴手套,不能使用湿棉纱,注意不要把袖子和棉纱绞进对轮中。
5、检修运转设备,必须先停车,切断电源,挂上警示牌后,方可进行修理,操作工开车时,必须由检修人员取下警示牌后才能离开。
6、装卸触媒时,要戴防尘口罩、眼镜和口罩,穿好工作鞋,扎紧袖口和裤腿,转化内温高于50℃禁止入内,装卸过程不能喝水和饮食,装卸完后,一定要洗澡洗衣,以防引发钒中毒。
7、上下梯子时注意安全,防止滑跌,禁止从高位平台或设备顶盖上乱抛物件,向下传递物件或必须抛物时,地面必须有人监护以防伤人。
8、节约用电,减少能源消耗。
9、严堵气体泄漏,污染大气,减小或降低噪声污染。
10、做好本岗位的安全运行记录。
第3篇 制酸工序电除尘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1、上班前必须佩戴好规定的劳动保护用品。
2、电除尘的操作由专人负责,按照《设备安全操作规程》认真操作,严禁非岗位人员乱动设备。
3、运行中要对本岗位的设备运行巡回检查,确保高压电器的接地良好。
4、进入电场检查、检修、清扫时,必须待设备停机后内部温度降至50℃以下,高压必须接地,并在操作岗位上挂“有人检修,禁止合闸”警告牌。
5、上下楼梯时必须注意安全,防止滑跌,禁止从高位平台和设备顶盖上向下乱跑物体,向下传递物体时,地面必须有人监护,以防掉物伤人。
6、节约用电,减少资源浪费。
7、检修清扫时,注意粉尘飞扬,污染大气环境。
8、做好文明生产,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
9、做好本岗位的安全运行记录。
第4篇 制酸工序余热锅炉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1、操作必须经专业培训,并取得操作证万可独立操作。
2、接班时,必须向交班人详细了解上班运行情况,检查各压力表(饱和蒸汽压力、烟气进出口负压等),温度 (饱和蒸汽温度、给水温度、烟气进出口温度等),水位计是否在指标范围内,安全阀排污阀压力表是否灵敏可靠,各部位是否有损坏和不正常情况,接班检查完毕,交接班人同在记录上签字后,交班人方可离岗。
3、操作人员必须坚守工作岗位,按《余热锅炉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精心操作,严禁擅离岗位和误操作。
4、随时对锅炉出渣设备各部位进行巡回检查和维护,检查主要项目除包括第二条所有项目外,还要检查炉墙孔门是否漏风,受热面的清污程序,水汽阀内管道是否泄漏和震动,辅机是否运行正常,并将检查情况详细记录备查。
5、锅炉发生故障时,应立即向上级领导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故障扩大或事故发生。
6、操作阀。冲洗水位计,做排汽试验时。人应站在侧面,不能正对面部,防止高温、高压伤人。
7、发生高温。高压蒸汽泄漏后,应在现场设置安全警戒线或由专人警戒。
8、锅炉发生爆管事故时,应立即通知沸腾炉岗位采取紧急停炉措施,同时通知上级,启动锅炉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9、严禁锅炉超额定工作压力运行,严禁缺水、满水,汽水共腾运行。
10、上下楼梯要注意安全,防止滑跌,禁止从高空平台向下乱抛物体。
11、禁止非岗位人员进入现场,严禁非本岗位操作人员乱动设备。
12、节水、节电,消除噪声,合理操作,消除粉尘,文明生产。
第5篇 制酸工序放酸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放酸岗位前的检查与确认工作。
1、确认拉酸司机有无供销部开据的调拨单,若有,做好票据收取和登记工作。
2、检查酸车有无安全隐患及其他异常情况。
3、要求酸车司机必须在酸车上等待进行监护装酸。
二、放酸安全操作:
1、先稍开放酸阀检查有无泄漏,确认无泄漏,再开大阀门正式放酸。
2、放酸(即向酸车罐灌酸)时,放酸工不得擅自离开岗位,同时要求司机在车的进酸处严格监护酸的盛满情况。
3、确认放酸已达到酸车规定数量时,立即关闭放酸阀,同时做好阀后管道内余酸的回收工作。
4、酸车盛装满后,在起运前,再次对酸车各部分进行检查,有无泄漏情况。
5、放酸结束后对放酸阀上锁后方能离开现场。
第6篇 焙烧制酸分厂安全操作规程
(一)安全操作通则
1. 工作前穿戴好劳动保护用品,上班前禁止喝酒,检查好所用的工具,夜班带好手电,车间范围内严禁抽烟。
2. 按时参加班前班后会,认真听安全讲话,上班期间不得穿高跟鞋,女工将发辫放入工作帽内,上班期间严禁穿短袖、背心、拖鞋。
3. 认真执行岗位和现场交接班制。
4. 工作中巡回检查操作制
5. 认真执行开停车操作规程。
6. 危险作业(易燃、易爆、易触电、有毒等)需申请安全作业证并制订好防范措施。
7. 进入岗位操作人员,必须经三级安全教育,并经考试合格后方可独立操作。
8. 遇有漏酸要及时处理,不能及时处理的或有危险的要做好明显的标志。
9. 除有混酸装置外,不准将水倒入酸中,开泵时管路与法兰附近不准站人。
10. 进入塔器内,必须穿戴好耐酸防护用品和防毒面具,备好装有水的水桶、破布,并设置监护后方可处理与操作。
11. 进入炉内时,必须穿好阻燃服,戴好防风镜,扎好裤脚方可进入炉内进行处理。
12. 进入槽内进行清理时,必须穿戴好防护用品,挂好检修牌,才可入槽进行清理。
13. 处理高压电器设备故障至少要二人,一人操作,一人监护,执行确认制度。
14. 电器设备在检修前必须先停车,拉下电源,挂好检修牌。
15. 在处理高压电器设备故障前,先拉下闸刀(或停车)并挂上检修牌,接上完好的地线,并确认无误后方可处理。
第7篇 制酸工序干吸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1、上班后,首先检查管道和阀门,各泵、槽有无渗漏现象,位液是否在指标范围内,设备及仪器是否正常,如有问题及时处理正常后,方可操作。
2、进行带酸作业时,必须穿戴好耐酸防护用品,如:耐酸手套、胶靴、眼镜、口罩等。
3、设备、阀门检修前应抽走余酸,并清理干净。
4、进塔或进贮酸槽、罐时,必须穿戴好防护用品,使用安全照明灯外面需有专人监护。
5、分析酸浓时,不能将水倒入酸中,而应将酸缓慢的倒入水中。
6、电器设备检修时,必须先停车,切断电源并挂警示牌后才能进行维修。
7、冬季临时停车,吸收酸不得停止循环。
8、需要补焊酸槽时,必须先将酸排净,焊接前必须将槽上入孔盖打开,排空一段时间后再焊接。
9、严细工艺操作,防止酸气、酸雾泄漏污染大气。
10、严格按以上条款精心操作,杜绝浓酸跑、冒、滴、漏污染水体、土壤造成泄漏事故。
85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