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间安全作业操作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 作业前评估与准备
2. 作业许可证的申请与审批
3. 作业现场的安全布置
4. 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
5. 通风与气体检测
6. 作业过程中的监护与通讯
7. 应急预案与紧急撤离
8. 作业后的清理与封闭
有限空间安全作业操作规程旨在确保在密闭或受限空间内进行工作时,工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得到保障。通过规范作业流程,预防可能发生的窒息、中毒、爆炸等事故,降低职业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是企业遵守相关法规,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1. 作业前评估与准备:
- 必须全面了解有限空间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识别潜在危险源。
- 制定详细作业计划,包括进出路线、安全措施和应急方案。
2. 作业许可证的申请与审批:
- 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 许可证应由授权人员审批,明确作业时间、任务和安全要求。
3. 作业现场的安全布置:
- 设置警戒线,禁止无关人员靠近。
- 准备好应急救援设备,如呼吸器、绳索和安全带。
4. 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
- 工人必须穿戴合适的防护装备,如防毒面具、安全帽和防护服。
- 确保所有装备处于良好状态,定期检查和维护。
5. 通风与气体检测:
- 在作业前和过程中持续进行气体检测,确保空气质量符合安全标准。
- 若条件允许,应采取强制通风,改善有限空间内的空气环境。
6. 作业过程中的监护与通讯:
- 指派专人监护,保持与作业者的持续通讯。
- 监护人应了解应急预案,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7. 应急预案与紧急撤离:
- 制定并演练应急预案,确保工人熟悉紧急撤离步骤。
- 在发生危险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优先保障人员安全。
8. 作业后的清理与封闭:
- 清理作业现场,恢复有限空间原状。
- 最后关闭有限空间入口,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进入。
以上规程需严格执行,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各环节间的衔接要自然流畅,确保每个步骤的实施都有清晰的逻辑依据,以实现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与高效。在实际操作中,要结合具体工作环境和条件灵活调整,确保规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1、按照先检测、后作业的原则,凡要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作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事先测定其氧气、有害气体、可燃性气体、粉尘的浓度,符合安全要求后,方可进入。在未准确测定氧气浓度、有害气体、可燃性气体、粉尘的浓度前,严禁进入该作业场所。
2、确保有限空间危险作业现场的空气质量。氧气含量应在18%以上,23.5%以下。其有害有毒气体、可燃气体、粉尘容许浓度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要求。
3、在有限空间危险作业进行过程中,应加强通风换气,在氧气浓度、有害气体、可燃性气体、粉尘的浓度可能发生变化的危险作业中应保持必要的测定次数或连续检测。
4、作业时所用的一切电气设备,必须符合有关用电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照明应使用安全矿灯或36伏以下的安全灯,使用超过安全电压的手持电动工具,必须按规定配备漏电保护器。
5、发现可能存在有害气体、可燃气体时,检测人员应同时使用有害气体检测仪表、可燃气体测试仪等设备进行检测。
6、检测人员应佩戴隔离式呼吸器,严禁使用氧气呼吸器;
7、有可燃气体或可燃性粉尘存在的作业现场,所有的检测仪器,电动工具,照明灯具等,必须使用符合《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要求的防爆型产品。
8、对由于防爆、防氧化不能采用通风换气措施或受作业环境限制不易充分通风换气的场所,作业人员必须配备并使用空气呼吸器或软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
9、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作业前和离开时应准确清点人数。
10、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作业,作业人员与监护人员应事先规定明确的联络信号。
11、如果作业场所的缺氧危险可能影响附近作业场所人员的安全时,应及时通知这些作业场所的有关人员。
12、严禁无关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并应在醒目处设置警示标志。
13、在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必须配备抢救器具,如:呼吸器具、梯子、绳缆以及其它必要的器具和设备,以便在非常情况下抢救作业人员。
14、在密闭容器内使用二氧化碳或氦气进行焊接作业时,必须在作业过程中通风换气,确保空气符合安全要求。
15、当作业人员在与输送管道连接的密闭设备(如油罐、反应塔、储罐、锅炉等)内部作业时必须严密关闭阀门,装好盲板,并在醒目处设立禁止启动的标志。
16、当作业人员在密闭设备内作业时,一般打开出入口的门或盖,如果设备与正在抽气或已经处于负压的管路相通时,严禁关闭出入口的门或盖。
17、在地下进行压气作业时,应防止缺氧空气泄至作业场所,如与作业场所相通的设施中存在缺氧空气,应直接排除,防止缺氧空气进入作业场所。
40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