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与灌浆技术安全操作规程
钻孔与灌浆技术广泛应用于地质加固、基础工程、隧道施工等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钻孔位置:依据设计图纸,精确测量并标记钻孔位置。
2. 设备准备:检查钻机、钻杆、钻头等设备是否完好,确保安全运行。
3. 钻孔作业:启动钻机,保持稳定钻进速度,适时调整钻压,防止卡钻。
4. 清理孔壁:钻孔后及时清除孔内渣土,保持孔壁稳定。
5. 灌浆前准备:配置适宜的灌浆材料,如水泥浆或化学浆液,确保流动性及稠度符合要求。
6. 灌浆作业:启动灌浆泵,控制灌浆压力,保证浆液均匀填充钻孔。
7. 停止灌浆:观察灌浆效果,当浆液从孔口溢出或达到设计压力时,关闭灌浆。
8. 孔口封堵:灌浆结束后,及时封闭孔口,防止浆液流失。
钻孔与灌浆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地基稳定性,改善土壤结构,防止地下水渗漏,提高建筑物的承载能力。通过精确钻孔和有效灌浆,可以加强岩土体与结构物的连接,减少地质灾害风险,保障工程项目的长期安全运行。这项技术还能在环保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减少因地基不稳造成的环境破坏。
1. 操作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熟悉设备操作和应急预案。
2. 施工现场应设置警示标志,避免无关人员进入。
3. 钻孔过程中注意监听异常声音,发现卡钻、偏斜等情况立即停止作业。
4. 灌浆材料应按比例混合,避免产生气泡或沉淀,影响灌浆质量。
5. 操作时戴好防护装备,如安全帽、护目镜、防尘口罩等。
6. 保持施工现场整洁,及时清理废弃物,避免滑倒和绊倒风险。
7. 灌浆压力不宜过高,以防浆液喷射伤人或损坏设备。
8. 孔口封堵应牢固可靠,防止浆液外溢污染环境。
9. 遵守现场安全规定,定期检查设备,确保其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具体工程条件和地质状况灵活调整操作规程,确保钻孔与灌浆技术的安全高效应用。务必重视每个环节的安全,预防事故的发生,保障工程质量和人员安全。
1设备
1.1帷幕钻孔宜采用回转式钻机和金刚石钻头或硬质合金钻头钻进,固结钻孔可采作手风钻。
1.2灌浆泵宜采用多缸柱塞式灌浆泵,并应有足够的排浆量和稳定的工作性能。灌浆泵和灌浆管路应能承受1.5倍的最大灌浆压力。应保证浆液流动畅通。
1.3灌浆泵和灌浆孔口咱均应安设压力表,并应经常检定。
2材料
2.1一般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标号不低于32.5#,受潮结块的不得使用。出库前应做质量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纯水泥浆液的搅拌时间,使用普通搅拌机时,应不少于3 min;使用高速搅拌机时,宜不少于30s。在使用前应过筛,自制备至用完的时间宜小于4h。
3钻孔
3.1按有关勘探规程的规定采用取钻孔岩芯,凡对岩芯进行描述的钻孔,都应向工程师递交全部钻孔内提时的正确顺序,依次排列在木箱内,并标明编号,孔深及岩芯获得率,送到工程师指定的地方妥加保存。
3.2所有钻孔统一编号,并注明各孔序号。
3.3固结灌浆孔钻进作业宜在有砼覆盖的情况下进行。灌浆须在相应部分砼达到50%设计强度后方可施工。
3.4所有固结灌浆钻孔,须按施工详图的规定布孔。
3.5帷幕灌浆钻孔应使用回转式钻机钻进,不允许使用冲击钻。钻孔和灌浆必须按分序加密的原则进行。钻孔孔径、孔向偏差和终孔深度必须符合施工详图及规范的有关规定,从钻孔结束直到进行灌浆前,孔口均应妥加保护。
3.6帷幕灌浆钻孔宜采用小口径。
3.7灌浆后为了了解灌浆效果,应完成必需的检查孔。除非工程师另作规定,应按帷幕灌浆孔总数的10%布置,固结孔总数的50%布置,并需采取岩芯和对岩芯进行描述。
3.8当钻孔遇到裂隙、断层、涌水、漏水等特殊地段时应详细记录,并及时将有关资料报送工程师。
3.9钻孔终孔后,孔内的残留物厚度不超过20cm。
4钻孔冲洗及压水试验
4.1灌浆孔在灌浆前必须进行孔壁冲洗与裂隙冲洗,直到回水澄清,并延续10min方可结束。灌浆孔的冲洗可采用风水联合冲洗,裂缝冲洗应根据不同地质条件分别采用压力水冲洗、脉冲冲洗、风水联合冲洗等方法。
4.2帷幕灌浆孔在岩石裂隙冲洗结束后进行压水试验。试验孔数不应少于总孔数的20%。先导孔必须逐段进行压水试验,压水试验的总压力,除工程师另作规定外,一般采用1mpa。压水试验吸水量的稳定标准为:在压力稳定后每5min测续一次压入流量,当流量大于5l/min,连续四次读数,其最大值与最小之差应小于最终值的20%;或连续四次读数,流量均小于0.5l/min时,则最终读数即应为计算流量。
4.3固结灌浆孔压水试验在岩石裂隙冲洗结束后进行,试验孔数不少于总数的10%。除工程师另作规定外,压水试验的压力应采用0.3mpa。吸水量的稳定标准为:在30min稳定时间内。最大流量与最小流量 之差应小于最终值的20%。
4.4检查孔均需进行压水试验,其稳定标准及压力与灌浆的压水试验要求相同。
5帷幕灌浆
5.1对帷幕灌浆一般要求
5.1.1帷幕灌浆一般应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交法。如采用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则必须征得工程师的同意。坝体砼与基岩接触段应单独先行灌浆。待凝后,方可进行以下各段的钻孔灌浆工作。接触段段长不应大于2.0m,灌浆塞塞于基岩面以上0.5m 左右。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时,孔口无涌水的孔段在灌浆结束后,一般可不待凝,但是断层、破碎带等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则宜待凝,其待凝时间必须征得工程师确定并同意。
5.1.2帷幕灌浆应优先采用孔内循环灌浆,其射浆管距离孔底不宜大于0.5m。每一个灌交段的长度采用5~6m 。如遇特殊情况,经工程师批复,可适当缩短或加长。
5.2帷幕灌浆施灌
5.2.1除第一段外,灌浆应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设计压力,如开始时由于吸浆量大等原因不能立即达到设计压力,则应保证在正常操作条件下尽快达到设计压力。
5.2.2灌浆浆液的浓度应遵循由稀到浓的原则逐级改变。规范规定5:1、3:1、2:1、1:1、0.8:1、0.6:1、0.5:1七个比级。
5.2.3为加快施工进度。可根据地质条件考虑提高开灌时的浆液浓度,但需经工程师检查合格并批准,方可正式采用。
5.2.4灌浆时当灌浆压力保持不变,吸浆量均匀减少,或者吸浆量不变。压力均匀 升高时,灌浆工作应持续下去,不得改变水灰比。
5.2.5当某一比级浆液的灌入量已达300l以上,或灌注时间已超1h,而灌浆压力及吸浆量均无改变或改变不明显,可改浓一级灌注。
5.2.6当注入量大于30l/min时,可视具体情况越级变浓。
5.2.7当采用最大浓度浆液施灌,吸浆量很大而不见减少时,经工程师同意可采用间歇灌浆法,同时考虑加砂。如因加入掺合料而使用掺合料。
5.3灌浆结束与封孔
5.3.1帷幕灌浆在规定压力下,当吸浆量小于0.4l/min,持续1h,可结束灌浆工作。
5.3.2全孔结束并经检查合格后,及时作好封填工作,封填前应尽量将孔内污物冲洗干净,量测孔深。
5.3.3用机械压浆法封孔,每孔分两段自下而上进行封孔,上、下段以1:1的浆液进行压力灌浆封孔,压力分别为0.5mpa、1.5mpa,达到结束标准时,应调至0.8:1浓度,同正常灌浆一样进行变浆、屏浆和闭浆。
5.4特殊处理
5.4.1灌浆过程中如发现冒浆时,应视具体情况采用嵌缝、表面封堵、加浓浆液和降低压力等方法处理。
5.4.2当灌浆过程中如发生串浆时,应采取下列措施处理。
1、如被串孔正钻进,应立即停钻。
2、如串浆量不大,可于灌浆同时在被串孔内通入水流,使水泥浆不致充填钻孔。
3、当串浆量大时,如条件可能,可与被串孔同时施灌,否则可用灌浆塞塞于被串部上1~2m处。
4、如串浆沿裂缝串得比较远,可采用浓浆施灌。
5.4.3灌浆工作必须连续进行,若因故中断,应按下述原则进行处理。
1、尽可能及时复灌。
2、中断超时30min,应立即设法冲洗,如冲洗无效,则应在重新灌浆进行扫孔。
3、复灌时开始使用最大水灰比和浆液灌注,如吸浆量与中断前相近,即可用中断之前之水灰比,如吸浆量减少不多,则认为该段不合格。
5.4.4在有涌水孔段,当涌水压力超过0.2mpa时,可采用下述措施。
1、灌浆结束应有屏浆措施,屏浆时间不少于1h 。
2、应有闭浆措施。
3、待凝时间不少于48h。
4、必要时可在浆液中掺速凝剂。
6固结灌浆
6.1基础岩石表层固结灌浆的目的在于增强基础表层岩石的抗渗性、完整性和承载强度,固结坝基基础表层岩石,并为增加基础帷幕灌浆压力而提供“盖板”,进而保证表层灌浆的质量。
6.2固结灌浆应在基础砼或岸坡层强度达到50%以上时方可进行。
6.3固结灌浆可按二次序进行,固结灌浆所用浆液水灰比可采用8:1、5:1、3:1、2:1、1:1、0.8:1、0.6:1、0.5:1等八个重量比级。灌浆时浆液配比应由稀变浓逐渐改变。开灌水灰比采用8:1浆液配比变换原则应遵照规范有关规定。
6.4固结灌浆压力可采用0.1~0.3mpa,视不同地段和孔深分别采用。
6.5在规定压力下如灌浆段的吸浆量小于0.4lmin,持续灌注30min,灌浆工作即可结束。
6.6除工程师另有规定外,固结灌浆均按分序加密的原则进行。
6.7固结灌浆采用孔内循环法,射交管距孔底不宜大于0.5m。全孔一次灌浆吸浆量大时采用一泵一孔灌注,吸浆量小时可采用群孔并联灌注,但不宜多于4孔,并应严格控制压力以防止抬动。
6.8灌浆工作必须连续进行,若因故中断,必须马上处理,尽早恢复灌。在灌浆过程中如发现冒浆、串浆、回浆变浓等其它特殊情况,除可按规范有关规定处理外,应及时将采取的措施及处理结果通知工程师。
6.9全孔灌浆工作完成后必须及时封孔,排除孔内稀浆,使全孔封填密实。除涌水孔段需用机械封孔外,其余可用人工封孔。固结灌浆孔在排除孔内积水后。可直接用干硬性水泥砂浆封填。
7灌浆的竣工验收
施工的同时,应为灌浆的竣工验收准备以下资料,报送工程师。
7.1钻孔、冲洗、压水、灌浆记录。
7.2灌浆成果一览表。
7.3检查孔成果一览表。
7.4帷幕灌浆平面图及综合剖面图。
7.5基础固结灌浆成果平面图。
7.6工程照片及岩芯实物。
7.7质量检查报告。
7.8灌浆工程竣工报告。
76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