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范文网 > 企业管理 > 管理规范
栏目

事故管理规范3篇

发布时间:2023-04-06 热度:35

事故管理规范

第1篇 浅谈压缩空气站发生事故的原因及规范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事关劳动者生命安全与健康,是经济建设的保障条件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安全生产法》已于2002年11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现在全国上下正在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之中,安全生产管理正在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尤其是以锅炉、压力容器、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国家非常重视,并且都有规范的管理标准。对锅炉运行场所锅炉房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提高了锅炉房的安全管理水平。相比之下,对压缩空气站的安全管理有所欠缺,并且没有规范的管理规则,而是最近的实际工作中发现压缩空气站的安全隐患逐步体现出来,险兆事故时有发生,对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及国家和个人财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为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确保压空气运行,现就压缩空气站可能发生事故的原因及规范安全管理浅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 压缩空气站发生事故的现象及原因分析

压缩空气站是空气压缩机及其附属设备的场所。在压缩空气站内发生的事故会涉及到主机及附属设备的空气管道,在发生的各类事故中,燃爆事故最为严重。这轻则可以烧毁系统容器部件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重则可以导致机毁人亡甚至站房倒塌殃及四邻,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现列举一些以活塞式空气压缩机为主机的各类压缩空气站事故,以便进一步分析原因并为以后对压缩空气站的规范管理提供基础。

空气压缩机及附属设备和管道的燃爆事故一般是先燃烧后爆炸,或者只是燃烧不爆炸。如果管理不善这些事故随时都可能发生。如在空气压缩机运行过程中二级缸发生了燃爆,不但主机被毁,连屋顶也被掀翻;后冷却器发生了燃爆,将压缩空气站玻璃全部击碎,浓烟滚滚,需消防队赶赴现场进行扑救;空气压缩机与储气罐之间压缩管道发生爆炸,爆炸的碎片击穿了主机中冷却器10mm厚的钢板,巨大气流击碎了压缩空气站的玻璃,储气罐因变形而报废;空气压缩机与储气罐之间的止回阀被炸飞而落到了厂区周围的民房上。通过对上以事故的分析,直接原因都是和燃烧有关,燃爆必须具备可燃物、助燃物、火源和压力这四个基本条件。

燃烧是一种特殊的还原反应。可燃物是还原剂,助燃物是氧化剂。注入气缸中的压缩机油及其有空气压缩程中所产生的含有油蒸汽的混合气体,冷凝油垢、积碳等都是可燃物,发生燃烧时主要的燃物是空气当中的氧。由于空气压缩机压缩和输送的介质就是空气,而且空气压力越高单位容积含氧越多,越有助于燃烧,借助于空气的巨大压力而发生燃爆。

火源可以是明火、也可以是高温物体。它可以由热能、化学能、电能、机械能转换而来。空气压缩过程中所消耗的功,会全部转变为热能,它使压缩空气的温度急剧上升,冷却不好或机械润滑不好的干摩擦还会发生过热。空气压缩机系统的火源主要是空气压缩过程中产生的高温。

所以,只要空气压缩机运行,系统内就会产生压力并会存在可燃物,助燃物、火源。

那么通过分析导致过热直致直至燃烧而引起的燃爆的主要原因就是管理不善。具体体现在以下现几个方面:

首先,操作工的安全意识谈薄、技术素质较差、违反操作规程、设备的维护保养不到位等,使冷却水温升高,空气压缩机长期运行,使积碳逐渐增长率多,长此以往,冷却效果逐渐下降,压缩空气及整个系统的温度不断升高,直至系统内的可燃物达到燃点而导致燃爆事故的发生。

其次,安全附件的失灵和操作失误也会导致燃爆事故的发生。例如,使用汽油等发挥发性油类清洗气缸,其没有完全挥发时,遇到高温就有可能发生燃爆;压力调节器导管堵塞,止回阀、调节器、安全阀、超温报警器失灵等,使空气压缩机超压、超温运行引起爆炸事故。

另外,系统设计有缺陷或缺少安全附件,而导致燃爆事故的发生。例如,有的空气压缩机系统没有后冷却装置,或自制不符合《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后冷却器,冷却水池或冷却水塔较小,与压缩机的容量不匹配等,达不到冷却的效果;有的空气压缩机系统缺少超温报警装置,或温度控制点设计安装不合理,使空气压缩机系统超温运行而引起燃爆事故;有的空气压缩机系统的某个单元内不安装安全阀或安全阀的安全系数过大,使系统超压运行而导致爆炸事故。

二、 规范压缩空气站的管理,有效预防燃爆事故的发生。

1. 关口前移,消除源头隐患。

关口前移,把住源头关,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这也是抓好压缩空气站安全生产的基础性保障。所以使用空气压缩机的单位要按照《压缩空气站设计规范》(gbj29-90)进行设计、施工,按照《安全生产法》及相关规定进行“三同时”的审批,杜绝源头安全隐患。

2. 坚决贯彻有关法律、法规,确保设备合法使用。

按照〈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质技监局锅发[1999]154)和《特种设备安全检查条例》(国务院令第373号)等规定,对压力容器及安全附件进行注册登记,取得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压办容器使用证》及合格证后,方可投入使用、运行,并严格遵守压力容器及安全附件的定期检验制度。

3. 合理配备管理人员使压缩空气站工作切实有人抓、有人管。

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和《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配备专职或兼职压力容器管理人员,负责压缩空气制度的制定、操作人员的培训教育、现场监督检查、维修保养计划的制定等安全管理工作。

4.制定和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并做到制度上墙,使压力容器操作人员做到有章可循。压缩空气站的管理制度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岗位责任制;

(2) 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3) 巡回检查制度;

(4) 交接班制度;

(5) 冷凝油污排放制度;

(6) 设备维修保养制度;

(7) 清洁卫生制度;

(8) 安全保卫制度。

5.制定完善并认真填写各项纪录。压缩空气站的记录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 空气压缩机及附属设备运行记录;

(2) 交接着班记录。

(3) 设备检修保养记录。

(4) 单位主管领导及压缩空气站管理人员检查记录。

(5) 安全附件校验、修理和更换记录;

(6) 安全阀定期试验记录;

(7) 冷凝油污定时排放记录;

(8) 事故记录;

6.加强设备的维修与检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预防、维修是保证空气压缩机正常运行,避免燃爆事故的有效途径,对气缸、注油器、冷却器、冷却塔和水泵等设备要有计划地实施检修和保养。如定期检查和彻底清除气缸,冷却器、管道中的油垢和积碳;定期清除气缸水套、冷却器芯中的水垢和冷却循环水池及管路中的泥垢;定期检查校验压力容器、安全阀、压力表、温控汁,保证其灵敏可靠;冷却器检修后应做水压试验等。

要加强日常巡视检查,及时发现和排除隐患,避免发生过热。如“经常检查二级排污阀是否有结焦积碳现象,机器排水温度是否明显降低,冷凝油污排放管是否通畅等等。要按时排放冷凝油污,尤其是空气潮湿或多雨季节,更应加强冷凝油污排放。

7.加强设备隐患的综合整治,提高设备的安全系数。

对设备的隐患要实行技术改造,进行综合治理。例如,没有后冷却器或后冷却器不规范的,要购买符合《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要求的后冷却器规范安装;对与空气压缩机不匹配的冷却水沁或冷却水池或冷却塔进行改造;循环冷却水要进行软化处理;后冷却器没有示水器的加装漏斗;没有超温报警装置的进行合理的加装;设备陈旧且隐患较大的应进行技术更新等等。

8.加强培训教育,提高人员的技术素质。

首先,要提高管理人员对压缩空气站安全管理的意识,要像管理锅炉房一样管理压缩空气站。要规范操作,持证上岗。严格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及各项规章制度,杜绝人为操作失误或违章操作的现象,确保空气压缩机整个系统安全运行。

其次,对压缩机空气站的管理人员的操作人员要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人员技术素质,使他们熟知空气压缩机的结构、原理和安全操作规程,告知空气压缩机系统事故的危害性,清楚空气压缩机系统燃爆事故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掌握事故的隐患和紧急处理方法等各方面的知识,切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有效防止空气压缩机系统事故的发生。

总之,只要我们真正认识到空气压缩机系统事故的危害性,切实做到重视并不断完善和规范压缩空气站的安全技术管理,采取求实可行的措施,做好预防和隐患整改工作,就会有效的防止空气压缩机系统事故的发生。

(许亚建)

第2篇 事故调查处置程序管理规定规范

1. 管控目的

加强生产安全事故调查管理,规范安全事故调查标准化作业,推进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制度化建设。

2. 管控范围

公司内生产安全事故的原因调查。

3. 管控对象

3.1事故调查的一般程序;

3.2事故调查的特殊程序。

4. 管控内容

4.1一般程序

4.1.1一般程序适用于轻微伤事故、轻伤事故和重伤事故的调查处理。

4.1.2轻微伤事故的调查处理,由事故发生车间(部门)在24小时内将调查处理报告报生产安全部,由生产安全部负责对事故性质、伤者受伤害程度、事故调查处理报告的有效性进行监督,事故调查处理报告纳入公司事故档案。

4.1.3轻伤事故由生产安全部进行调查处理,重伤事故由公司生产安全部和生产安全部进行调查处理,轻伤、重伤安全事故的调查取证、定性分析、事故报告的有效性由集团安全生产委员会进行审核。

4.1.4主要内容

4.1.4.1现场勘查

生产安全部接到事故报警后,立即组织事故调查人员赶赴事故现场。

a. 封锁现场。在事故发生现场划定警界区,设立警卫人员进行现场封锁。

b. 调查取证。对事故现场进行详细勘查,并做好书面记录,必要时拍照留存。

c. 检查相关安全制度的执行情况。

4.1.4.2人员调查

由生产安全部工作人员对事故发生相关人员、现场人员及其管理人员进行询问调查,做好书面记录。

a. 被询问人员范围。包括事故发生时当事人、目击人、与事故相关联其它人员及管理人员。

b. 询问笔录内容。询问笔录必须包含被询问人详细信息、事故发生时间、地点、详细经过。

c. 询问笔录上要由被询问人签字,并按食指印。

4.1.4.3伤害程度确定

根据伤者由县级以上医院出据的医学诊断证明,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附表中规定的损失工作日确定受伤害程度。

4.1.4.4定性分析

根据现场调查和事故相关人员调查情况,确定事故性质,查询导致事故发生的相关因素,提出安全对策措施,根据相关制度制定事故处理意见。

a. 事故性质。确定事故性质为责任事故还是非责任事故。

b. 轻伤及其以下生产安全事故由生产安全部织进行事故原因分析,做出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理建议;重伤及其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由生产安全部和集团安全生产委员会组织进行事故原因分析,做出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理建议。

c. 查找出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间接原因和主要、次要原因。

d. 针对导致事故发生的不同因素,提出安全对策措施。

e. 根据公司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制定事故处理意见。

4.1.4.5调查报告

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形成事故调查报告。

a. 事故经过。详细描述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相关人员、伤害部位、伤害程度、治疗情况等。

b. 事故调查。详细说明事故现场调查和人员调查情况,同时对受伤者伤害程度进行分析、确认,确定事故性质。

c. 原因分析。详细阐明事故调查证据、判断推理定性依据。

c. 处理意见。处理意见要说明依据公司现行制度具体条款名称。

e. 整改措施。整改措施要有针对性,在安全技术、安全教育、安全制度建设上提出具体对策措施。

f. 在事故调查分析报告后附上调查组成员签名确认的签名表。

4.1.4.6事故档案

将事故调查取证、询问笔录、处理报告、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等材料纳入事故档案。

a. 将每起生产安全事故相关资料文件进行汇总、归档。

b. 事故档案中要包含伤者详细信息、事故调查搜集的书面及照片资料、询问笔录、事故调查处理报告、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等。

4.2特殊程序

4.2.1特殊程序适用于上级主管部门事故调查组介入进行调查的安全事故。

4.2.2发生人身死亡事故,以及特种设备等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重大人身伤害但未致人身死亡的恶性事故,由事故发生车间(部门)立即报告生产安全部,并逐级上报至集团公司最高领导,情况紧急时也可由事故发生车间(部门)直接上报至公司高层领导,由公司最高领导直接或安排其他负责人在1小时内上报县级安监、公安、工业办公室、质监等主管部门。

第3篇 对特种作业人员的严格规范管理是控制事故发生的关键

潘家口水库是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水工处主要负责潘坝水建筑物及各类机电设备的维护、养护工作,以确保供水、发电、防汛、度汛任务的如期完成。一线工人中有2/3以上人员从事着特种作业。如何杜绝因特种作业发生的恶性事故,确保生产安全,我处多年的管理经验证明,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的严格规范管理,是控制特种作业事故发生的关键。

1 管理动作方式

1.1 对所要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在应具备条件方面严格把关,即年龄、身体健康、文化程度方面按gb5306-85所作的规定严格筛选。

1.2 对于符合条件的人员全部送到唐山市劳动局特种作业培训中心进行正规培训,经考试合格发证书后允许其进入特种作业岗位,在正式独立上岗前,处安全监察部门还要组织学习各工种事故预防方法,用以往发生的各种事故案例来剖析讲解事故发生机理,再经安规考试,合格后方可允许独立操作。

1.3 严格进行每2年1次的复审工作,对于不合格者取消其作业资格,安排到非特种作业岗位上去。

1.4 严格加强班组日常管理,建立班长责任管理机制,便于牢牢控制每个个体。在上岗操作前,班长须对每个特种作业人员进行操作证、个人情绪、个人防护等方面的检查,做到记录明确,安全监察部门进行不定期抽检。

1.5 处安全监察部门严格进行各项管理监察工作。

1.5.1 对处内从业人员,建立各工种特种作业人员管理档案,加强证件变更、工作变迁和退体、离岗人员的管理工作,定期对各种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奖励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作业人员。

1.5.2 对外,加强对跨地区到我处进行施工作业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的登记复审工作,确保外单位在我处施工作业的安全。

1.5.3 驾驶对各项施工现场的安全跟踪监察,发现特种作业人员违章作业,必须严格教育和 惩处。

2 运作前后对比

1996年以前,我处对特种作业人员没形成规范化管理,根据以往事故报表统计,1989年、1991年、1993年、1995年各年都有不同的事故发生。自1996年起形成规范化管理以后,我处先后完成潘坝41号坝段裂缝处理、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工程安装施工、迎水面裂缝处理,上坝公路桥爆破拆除等各项工程,至今无一起特种作业事故发生,表明此种管理方式在实施过程中行之有效。

3 结束语

对特种作业人员进行严格规范化管理,一是严格筛选、正规培训,保证了从业人员的高素质;二是班长责任制把住了上岗前的按全关;三是安全监察部门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和不定期检查、跟踪监察,堵塞了运作环节中的漏洞,此种方式对类似我处这样的单位解决特种作业事故的发生能起到借鉴作用。

《事故管理规范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相关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