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某企业管理人员守则
企业管理人员守则
一、廉洁勤勉,公私分明,以员工和公司利益为重,一心为公司,当好本部门的带头人。
二、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严格遵守公司制度,模范执行公司纪律。
三、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勇于负责,敢于承担责任,凡属本职岗位范围内的工作,务必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四、以我为主,主动团结,主动配合,主动合作,主动支持。出了问题不推诿,不埋怨,不随意指责别人。
五、自觉接受公司的领导,树立全局观点,严格执行公司的决议、决定和工作安排,有不同意见通过正当渠道沟通,不得背后议论,更不准自行其是,影响团结和工作。
六、增强领导与管理意识,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秉公办事,不徇私情。
七、注重工作态度,讲究工作方法,敬业爱岗,扎实细致,讲求效率、效益,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八、严格保守秘密,不该说的绝对不说,不该问的绝对不打听,没有必要向员工讲的话,不得在员工中随便议论。
第2篇 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规划纲要
鹏基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方案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开创企业发展新局面
——深圳市鹏基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规划纲要
企业文化部撰写
绪言
企业文化建设,归根到底,其目的无非是促进企业发展生产力。企业文化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准绳是企业的发展战略及其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划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企业文化建设目标;二、企业核心竞争力;三、企业广告语;四、企业价值观体系;五、企业心理意识;六、步骤、方法与途径;七、企业文化建设组织、职能与运作机制;八、企业文化建设制度;九、企业文化建设配套措施与环境氛围;十、结语。
一、企业文化建设目标:
1、企业文化建设引擎:
合理、切实、宏大的企业抱负及其慎密的发展规划,是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企业的战略目标是“做深圳最好,创行业一流”。那么,我们对物业管理市场状况的认识是什么?WTO对物业市场的冲击如何?我们的竞争对手在以什么样的方式手段抢占市场?全国物业市场饱和状态如何?还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如果我们想进入国际市场,那我们自己又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公司提供的《物业市场发展与我们的策略》所提供的对物业管理市场的深刻分析与公司所议定的明晰、科学的发展战略,为我们展现出波澜壮阔的市场前景,明确的自我认知和市场定位,理想远大的宏伟蓝图和坚定信心,大胆、新颖、细密、审慎的战略措施与步骤。对国际国内市场风云变幻的敏锐把握、为实现理想而拟定的科学策略和坚定不移的信心决心,构成企业文化建设的广阔背景与动力引擎。
2、企业文化建设向标:
我们企业文化建设基本指向是:“继续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形成企业文化建设新机制、新模式、新格局,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深化企业品牌的文化底蕴,带动公司管理机制与模式创新,为公司的市场发展战略提供文化资源与精神资源支持。”
3、企业文化建设目标:
总目标:
形成与公司发展相适应的、并随着企业发展战略调整而调整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培养符合企业价值观要求并具备相当技能的鹏基物业人,建设创新力强、凝聚力强、竞争力强、事业心强的核心团队,创造一流的品牌文化,将鹏基物业塑造成“中国物业王”。
分目标:
1、形成与公司发展相适应的、并随着企业发展战略调整而调整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体系;
2、建立以企业价值观与物业专业技能为框架的培训体系;
3、配合办公室继续建立、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激励性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4、确立公司在物业管理理论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5、建设一支物业管理理念模式研究创新的专家顾问队伍;
6、建设一支符合企业价值观与物业管理技能要求的员工队伍;
7、建设一支“创新力强、凝聚力强、竞争力强、事业心强”的四强核心团队。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
当今世界,物业管理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物业管理产品与生产技术却越来越均质化,这就要求,任何一个物业管理企业,要想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一方面继续提高物业管理服务的技术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在细分市场的前提下,提供个性化产品与服务,以个性化企业文化塑造企业品牌个性。而后者已经成为当今物业管理市场的主要竞争力。我们鹏基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个性化”。“个性化”的本质是创新,是通过创新实施差别化市场竞争战略。“个性化”作为我们公司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由个构件:
个性化市场细分选择;
个性化文化;
个性化管理服务;
个性化创新力;
个性化的人。
公司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由个性化的人在个性化文化理念氛围中,运用个性化创新力创造出个性化管理服务。
三、企业广告语:
“鹏基物业,阳光家园!”
阐释:突出温馨二字,突出“家”的概念。
“鹏程万里,四季如春!”
阐释:第一句,一是表明公司的抱负与志向,二是表现对业主住户的祝愿。第二句表现三层含义,一是环境优美;二是良好的服务,使人如坐春风;三是在这样的物业环境与服务中的清爽惬意的心情。
“小管家!巧管家!好管家!”
阐释:突出管家角色,表现公司人员精干、管理专业、服务良好的企业形象。
四、企业价值观体系:
(一)、企业精神:“雏鹏精神”、“鹏基精神”或“大鹏精神”
“同心协力,无私奉献;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
阐释:企业精神是对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的提炼,是鹏基人传统的应有的区别于其他物业公司的价值核心。四句分别表明我们处理对员工与员工的关系、对简单平凡的工作、对风云变幻的市场、对同行业者的关系时公司任何员工都具有和应该具有的精神,也是对公司标识的合理解释。
(二)、企业理念
1、企业宗旨:“营造理想生存空间,
提升现代生活品质,
造福生态民众社会。”
阐释:宗旨也就是使命,从行业性质看,物业管理公司就是要通过对房屋、绿化、卫生、公共设施设备以及安全的维护维修保养保障,营造理想生存环境。但生存是最低基本要求,对生活的高品位追求才是时代的发展方向,民众对服务态度、质量,社区文化的高要求就是表现之一。现代生活方式多样化是必然趋势,但无论何种生活方式,提升品位则是我们一切努力不约而同的方向,也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另外我们的管理目标之一,毫无疑问,应当是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这也是目前我们能够想到的最理想的生存境界。三句话,从生存到生活,再从生活到生态民众社会,是递进的追求,是物业企业递进的责任境界要求。
2、发展目标:“创行业一流,做深圳第一。”
阐释:这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永远的目标。我们立足深圳,逐鹿中华,永远以行业一流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一流的目标必然要求员工具备争创一流业绩,争当一流员工的思想与意识。宏伟的理想追求成为鞭策员工创新进取的不竭动力。
3、经营理念:“创造五个价值。”“客户是我们的最好传媒。”
阐释:专业化的服务、规范化的管理是我们取胜的手段;为客户、员工、企业、行业、社会创造价值,我们才能得到客户认可、员工热爱、企业认同、同行欣赏、社会承认;客户认可我们的作为,就成为我们自然的、最好的传播媒体,他们为我们做世界一流的市场宣传。
(三)、企业价值观:
1、工作作风:“说就说,干就干;说干就干,干就干好
阐释:这既是鹏基物业的工作方法与态度要求,也是工作效率要求,更是工作质量要求。鹏基人是“秀才”加“兵”于一身。决策时,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工作时,雷厉风行,追求卓越,追求第一。不是被动地完成任务,而是主动地创造成果;
2、工作信念:“追求精彩每一天。”
“没有枯燥的工作,只有平庸的人。”
阐释:物业管理工作是单调的,大多是简单重复的工作。但在鹏基人眼里,没有枯燥与乏味,只有无尽的创造、无穷的乐趣。我们每天都在即兴创作出优良的管理服务,每一款给付的服务,都是世间罕有的艺术精品。微笑的艺术,爱心的艺术,专业的艺术,使我们与客户的生活精彩纷呈。只有平庸无能的人才会把工作作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枯燥无味,越来越没有意义。这种人绝对不是鹏基人。精彩生活每一天,是我们工作生活的态度,也正是有了我们,社区生活的每一天都会更加精彩。
3、服务理念:“尽心为客户着想,
尽力让客户满意”
“人文关怀,情感服务。”
阐释:公司要发展,我们就要善待客户。我们的客户不仅是业主、住户,还有地产发展商等,这些都只是外部客户。现代客户服务理念中除了外部客户外,还将公司员工视为公司的内部客户,要求象对外部客户一样对待内部客户。内部客户满意,自然把笑容带给外部客户。没有心里乐开花却脸皮如霜打的怪物。一切以客户为中心,以人文主义的精神,象对待家人一样,善待员工,善待业主,善待发展商,全力做好每一件事情。内外客户的满意度是衡量我们工作优劣的标准。
4、人才观念:
“人才是干出来的,不是看出来的。”
“人人是才,量才适用,发挥特长,优势互补。”
阐释:我们高度重视人才,认为人才是鹏基物业发展壮大所必需的力量源泉;我们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干,不是说,也不是看出来的。我们认为任何员工都有自己的特长,都是公司发展所需的人才;每个人的特长不一,不等于人格的高贵与鄙*,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欣赏;而且,通过努力学习,不断创新,都可以成长为技能更精的复合型人才;公司为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我们惟才是用、量才适用,始终将人才视为我们的创业伙伴;人无完人,天生人人皆可用,只要具备公司的企业精神,只要符合公司行为规范要求,大家可以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竞争、相互帮助、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大家和企业一起成长,共创美好明天。
5、质量方针:“客户满意,超越国优,追求卓越。”
阐释:我们以客户满意为最高服务质量标准,力争超越“国优”,创造卓越的质量标准。
6、道德规范:“诚信为人,敬业爱岗”
阐释:鹏基人以诚信为做人立业之本,对客户、同事、亲人、朋友等都要诚心诚意,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要信任他人,欣赏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并讲求信誉;信任人,也要争取让别人也信任自己。我们富有创造性地投入自己的本职工作,相信自己的工作能为他人、为企业、为社会作贡献,同时也是为自己创造价值。
7、管家意识:“开源节流,精打细算,勤俭持家。”
阐释:公司要生存,一*开拓市场,广进财源;二*处处节约,控制功耗。在我们与业主的关系中,我们的角色定位是为业主当好管家,必须精打细算,勤俭持家。
五、企业心理意识:
面对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刻变革,作为鹏基人,要想在未来十年内不被日趋激烈的竞争淘汰出局,要想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争得生存、发展的一锥之地,就必须具备基本的企业心理意识:
1、危机意识:政企分开,是中国政府的切肤之痛,开放对国计民生没多大影响的服务业,让外国优秀企业进入中国市场,通过竞争,淘汰那些*政府喂奶的弱者,造就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强者,是发展民族企业的根本途径。我们现在已经没有时间去等待,等天等地,不如奋起一搏。争一争,有可能生;一味坐等,只能是死。混一天是两晌的心态,只会害了企业,也害了自己。只有懦夫,才只会悲天吝人,而不抓紧时间,练就一身本领,使自己强大,使企业强大,只等企业倒闭之后去领救济金。
2、竞争意识:市场经济,就是要市场以价格与供求关系为杠杆,调节社会资源的流向。竞争,就是要与竞争对手争得社会客户资源、文化资源、资金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资源等等。没有竞争意识,无疑于将生存发展的机会拱手让人。
3、创新意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才有生机勃勃的人,才有生机勃勃的企业。创新意识是创新行为、创新能力的启点。
4、服务意识:物业管理处于第三产业,属于服务性行业。优良的服务是当今企业竞争的重要砝码。服务性行业以服务为业,是本分;以服务制胜,是战略。
5、成本意识:无论是生存还是发展,都需要成本。物业管理行业是微利保本行业,开源乏术,就必须抓好节流问题。我们的管家角色也要求我们必须学会精打细算、勤俭持家。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
6、安全意识:安全是物业管理的首要任务,没有安全的物业,即使地藏黄金,也是不宜人居。
7、协作意识:包括两个基本点,一是协助别人,这是真正将企业利益置之于个人利益之上的根本标志。是作为企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与素质要求。二是请别人协助。这是承认、欣赏别人的最好表示。个人主义、小集团主义是协作的大敌。对内与同事协作,对外与同行、客户协作,才能为大家争取最广阔的生存空间与良好氛围。
8、主人翁意识:树立“企业即我,我即企业”的主人翁意识,员工与企业荣辱与共,同甘共苦,企业才有前途与希望。
9、创业意识:我们公司成立时间不长,“我家有女初长成。”还没有经历真正的市场风浪洗礼.实际上,我们还处于创业阶段.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脱离生存危机,因此,我们需要具备创业意识;因为我们是一批血性男人,因此我们具有创业精神.六、步骤、方法与途径:
正是由于鹏基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不仅赋予自己创新的企业精神,而且拥有相应的创新组织及创新激励机制。因而,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我们对自己的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及时检讨,不断深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进而不断调整企业文化建设格局。最近,我们对自己的企业文化建设状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建设力量投入分布更加合理,目标更加明确,从而使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进入可控性与可操作性更强的境界。
(1)基本理论:
鹏基物业企业文化建设的FED理论
1、F(Factor,因素、要素)。我们认为鹏基物业的企业文化主要以下因素构成:①精神理念、②物化标识、③制度规范、④行为方式、⑤诱发性社区文化。其中,精神理念指企业理念、思想、精神、理想等,属于价值观范畴;物化标识是传达精神理念、思想的物质形式,如CI标识、环境装饰、员工服饰、产品等;制度规范是精神理念价值观细化而成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行为方式则是企业精神理念在企业管理行为、员工工作、生活行为上的具体表现;诱发性社区文化是企业精神理念在企业与社区其他主体互动关系中的体现。
对企业文化建设因素(Factor)认识的理清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有助于我们明白企业文化建设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并由此建立我们对企业文化建设状况的衡量指标,便于我们检讨自己企业文化建设完整性、系统性;二是我们将Factor诸要素与时代背景、企业发展阶段等坐标指数联系考察,审视我们在诸要素建设上的力度、深度与合理性、科学性。三是当我们按照Factor
的要求,确立诸个要素的具体内涵时,它意味着我们只是完成了企业文化的基础工作,是属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初始阶段,也是企业文化建设最浅层次的境界。我们称之为第一层境界。
2、E(Emphasis,重点)。企业文化按照存在状态看,它可以分为静态文化和动态文化。静态文化包括企业环境装饰、CI标识、规章制度、准则条例、产品等;动态文化则包括思维活动、行为等,是在行动中体现出的文化。我们认为,建设企业文化的重点是企业文化由静态到动态的转化。如果我们所建设的企业文化只停留在纸上,那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浅层次的、虚幻的文化。因而,企业文化由静态到动态的转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对企业文化建设重点(Emphasis)的认识的厘清,有助于我们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集中力量研究这一转化的机制及过程,研究其转化途径与办法,把握转化的方向与性质,使企业文化真正从理论、概念、思想、制度、规则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精神活动与工作活动,使企业人的行为转化为企业理念的具体表现。我们自己把这一转化过程实施称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二层境界,是略高于掌握Factor的另一层境界。
3、D(Difficulty,难点)。企业文化按照它的表现形式看,可以分为显文化与潜文化。显文化是指被企业所认可的企业基本理念和价值观及其在诸要素的展现。然而,这种显文化只是处于被企业所认可的状态,大多有规范的文本表现形式,如制度、CI系统等。作为分散的个人或小团队所认可的思想与行为模式,如习惯、习俗、员工个人思想及行为等,是与显文化相对的潜文化。潜文化的存在,导致了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种病态现象,即“说”与“做”不一致的“两张皮现象”。我们认为促使潜文化对显文化的认同,或者将潜文化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大力弘扬显文化,使显文化尽可能地渗透、支配潜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最大难点。我们同时认为,恰当处理潜文化,促成显文化对潜文化的同化,合理利用潜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理想的境界。我们称之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三层境界。FED理论的创立是鹏基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全体员工在鹏基集团公司“新理念、新机制、新模式”思想的指导下,致力于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创新的成果。它成为我们今后一段时间内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与指导思想。我们理出的基本思路是:
(二)基本步骤:
首先以Factor(因素)为指导,整理整合鹏基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现有企业文化资源,检讨、改进企业文化诸要素建设状况;然后以Emphasis(重点)为指导,强化企业静态文化向动态文化转化,积极探索静动转化途径与办法,建立科学的转化机制;最后是以Difficulties为指导,通过对企业相关制度的改进,建立激励机制,促成潜文化对显文化的认同。
(三)基本措施方案:
系列企业典礼与仪式方案;
标准化行为模式推广方案;
企业文化与专业技能培训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企业文化建设项目量化考核方案;
企业文化媒体立体化方案:内刊·网站·公众媒介·公共舆论
开展系列“创优胜,树标兵,授勋章”活动方案;
实施以理论武装品牌战略方案;
社区文化系列主题活动方案;
七、企业文化建设组织、职能与运作机制:
“建立网络化企业文化建设组织”:
首先,成立了企业文化部,负责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创新、发展规划、活动策划、组织企业文化考核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有关制度的制定等工作,构造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运作中心;其次,成立了企业文化研究会,主要由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及企业文化建设骨干组成,定期研讨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审议企业文化建设方案,组织落实企业文化建设项目等,将行政力通过非职能组织方式运作起来,实现职能化与非职能化的有机结合,使企业文化建设得到可*的组织保障;
三是组织企业文化联络小组,由企业文化联络员组成,主要负责协助企业文化部上传下达的联络工作,负责业主、员工的意愿调查和建议收集,组织各类宣传稿件,监督企业文化建设项目进程,参与企业文化效果考核。这样,我们就构建了纵横相连的企业文化组织网络,使每位员工成为这一组织网络的一个网结,牵一发而动全身,大大提高了企业文化建设功效。例如,一个员工对公司企业文化提出一个建议构思,很快通过联络员反馈至企业文化部,企业文化部通过调查、研究予以采纳认为应当立即执行的,可以提出方案,提请企业文化研究会审议通过,并将任务分配以文件形式下达给各责任人,由联络员负责跟踪监督,企业文化部组织考核验收,而考核成绩作为决定年终奖金的重要参考依据,从而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非职能化组织管理系统。
八、企业文化建设制度:
包括:1、《企业文化建设组织制度》;
2、《企业文化项目管理制度》;
3、《企业文化培训制度》
4.>等相关配套制度。
九、企业文化建设配套措施与环境氛围:
包括以下事项:
1.公司大力倡导;
2.领导以身作则;
3.共同参与激励;
4.政策配套支持;
5.硬件配套支持。
十、结语: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关键在于建立一整套有效的落实机制,需要高层强力推动,全体参与与配合。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鹏基物业人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完全可以成为世界一流的风尚,鹏基物业的品牌必定成为世界一流的品牌。
第3篇 企业管理类宣传标语
企业管理类宣传标语
1、管理的第一个功课,就是先管好自已。
2、管理者要是坐下,部下就躺下了
3、管事先管人,管人带作风
4、管理职责化,工作标准化,办事程序化
5、工作三要素:责任人,时限,结果
6、开会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重复问题
7、好的领导--工作前指导,工作时督导,工作后辅导
8、品质态度--坚持原则,实现优质。得过且过,品质不妥
9、工作态度--认为没有问题,进步就要停止,退步就要开始
10、生活态度--以厂为校,以厂为家,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11、木桶原则--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是由最短的木板决定的
12、汇报工作说结果,请示工作说方案,总结工作说流程,回忆工作说感受
13、有好思路+不付诸行动=0,有好制度+不实施执行=0,布置工作+不督促检查=0
14、正确指导+强制执行=管理
15、抓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落实
16、想到了+做到了+做好了=100分
17、班前准备,班中维持,班后整理
18、主动承担责任,积极解决问题,上级青睐于你,同事向你看齐
19、生存原则--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做不到的事
20、会议原则--会而必议,议而必决,决而必行,行而必果
21、工作理念--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第一次都把事情做对
22、好的员工--想公事,做实事,不出事
23、顾客原则--顾客满意是企业永恒的追求
第4篇 企业设备的采购与管理思路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已经成为当下一种最主要、最主流的采购主体。为了满足企业大批量的商品生产,就需要大批量的设备采购。企业的设备采购不仅具有数量多、范围广的特点,而且对设备采购活动的要求也十分严格,需要对设备的各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和充分研究。设备采购完成后,还需要对这些设备进行合理的管理,让它为企业生产提高效率,创造价值。下面笔者对企业设备的采购和管理思路进行了探究。
现在,许多企业适应了时代的需要,纷纷建立了自己的设备采购体系,积极过渡为科学的采购管理阶段,但是有的企业设备采购也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解决这些问题与不足成为企业面临的新课题。
一、企业设备的采购
(一)价格阶段
1、对比价格
企业的采购员充当着谈判家的角色,采购的第一关是价格。价格是一切采购的前提,在保障质量的同时,节支是采购的主要指标。采购时首先要注意比较价格,有两种方法:第一是跟市场价比,即与市场上主要的价格指数比较;第二是跟历史价比,也就是统计采购价差。
2、规避风险
企业设备采购中需要规避的风险包括质量风险、价格风险、信用风险以及交货期风险等。 首先,事前控制是规避质量风险的原则。要选择有质量保障的设备供应商,可以实行外部资源管理,把采购活动深入到供应商的生产过程中,促使供应商及时地为企业提供合格的产品、设备。同时可以合作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质量监管制度,来严格质量标准,避免质量低劣设备的产生,还可以成立一个质量监察部门,专门处理质量问题、投诉问题,将企业设备的采购质量风险降到最低。
其次,高价采购的风险在企业采购中是时有发生的,因此要注意规避价格风险。规避价格风险要充分考虑市场因素,还要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或内部原因。规避价格风险要遵循建立具有较高市场敏感度的设备采购机制这一原则,适当的利用竞争关系,规范采购市场。
第三,信用风险,在这里主要是指设备采购过程中的预付款风险,要尽量选择诚信度高、信誉良好的供应商,实现长期合作,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预付款的安全,如果关系到位,合作稳定,完全可以不用支付预付款,这当然是最佳效果。
最后,如果供应商出现突发情况,需要延期交货,就加大了交货的风险。如果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弥补空缺,可能会造成企业的巨大损失,甚至失去生产运营能力。所以,采购部门要未雨绸缪,提前预测某些不确定性因素,确保供应商准时交货或者提前做好防护工作。
(二)需求管理
“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这是企业设备采购的重要原则,需求的适量也是企业设备采购的一个重要方面。需求管理就是假定生产要素的供给为既定的条件下对总需求的调整和控制,采购部门对需求的调整和控制是企业采购的重要内容。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采购者学会“量体裁衣”,明确企业自身的需求量。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联系需求的急缓程度,提前估算总需求量,并且做到尽量减少需求的变动,从而降低采购的成本。
2、采购不能过于盲从。有的设备供应商可能会以“多购低价”为促销手段,吸引采购客户,这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划算,但实际上得不偿失,设备的堆积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现在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一旦设备落后就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需求,使得生产效率降低。
(三)增值服务
企业设备采购的全面增值不仅仅是通过优化供应链、解决问题来降低供应链成本的,而是还需要通过其他做法转移成本给供应商。有的企业之所以在采购中屡屡失败,原因就是无法形成一流的供应链,不懂得为供应商提供相应的增值服务,这就注定企业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在当前的许多行业,设备采购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举个例子,有的汽车制造业,公司每销售收入200元就需要付给供应商100多元,这就形成了一定的利润转移。采购成为很多企业的主动力,不仅仅是因为可以节约成本,而且是为了保障采购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因此,企业要有发展的眼光,从长远的利益出发,坚持创新,实现互利共赢,让供应商在成为供应方的同时又是消费者,为供应商提供某些方面的增值服务。
二、企业设备的采购管理
企业设备的采购管理应当在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上下功夫,制定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创新管理模式是主要内容。一方面,企业设备的采购管理制度应该向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建立更加规范的采购管理制度,可以保障采购程序的完整性,可以约束采购人员的采购行为,也使得企业采购人员有章可循,更重要的是,能够保障企业设备采购活动的顺利开展,对提高采购水平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另一方面,企业只有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在创新管理模式时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核心的人本管理理念,确立企业采购人员的主导地位,充分调动企业采购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展开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
三、结束语
企业的设备采购是企业生产的必要环节,企业的设备采购管理是这一重要环节的一条主线。只有深入地进行市场调查,严格地规避各项风险,合理的估量需求和开展适当的增值服务才能保障企业设备采购的成功,才能全面提高企业的利润和效益。
第5篇 加强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特点分析
市场经济不断深入,促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现代企业认识到其生存和得以发展及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关键在于内部消耗的降低与产品质量的提升。本文围绕加强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分析了相关特点,凸显出了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提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当今形势下,无论是国际企业、国内企业,还是大企业、小公司,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的无外乎是靠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保质保量并设法降低运营成本的发展道路,以求获取最大的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来稳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可以说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离不开对设备的科学管理。故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与机械设备管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工程机械设备管理高效化
工程机械设备若管理得当,会使其长期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可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做好保障。首先,有利于企业运营成本的降低:工程机械设备的合理利用,会促使产品单耗降低,减少因设备损坏或维修不及时所引发故障带来的不必要的成本增加;其次,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工程机械设备服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升产品质量,设备长期处于最佳状态,可加快产品生产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可提升产品质量;再次,有利于效率的提高:设备管理工作中,追求的是以最少的成本投入为企业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设备故障一旦减少,便会缩短工期,加快施工进度,保证生产效率;最后,有利于能源的节约: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能源投入量的多少,当前由于工程机械设备的动力源多以燃油或电能为主,设备管理得当便会更新或摒弃某些耗能高、效率低的设备,促使设备维持在良性状态,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在源头上杜绝了能源不必要浪费现象出现。
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制度化
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要充分建立在严格的制规章制度、科学的决策基础上,而对于工程机械设备管理而言,同样要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方可促使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取得实效,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2.1.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为加快机械设备管理的规范化建设,需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情况来强化工程设备的管理。通过责任制的形成,使设备在使用上以专人、专机、专责任为目标,明确岗位,严格按照作业规章制度进行;并落实好交接班工作,一旦发现设备故障,及时做好记录并上报,并将其纳入到业绩考核指标范畴中去。
2.2.促使管理动态化
对设备运行状况进行例行检查,掌握设备技术投入状况,对设备运行中出现的磨合状况做到实时监督,同时设备在运行中存在的隐患要及时排查,必要时做出相应整改,致力于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减少或规避事故发生。
2.3.实现设备管理档案化
设备从最初的启用阶段到最终的报废阶段,要有一个系统的记录;设备变动状况、更新状况应以完善的账务手续为前提。此外,对于类似设备,要采取设备台账与实物照相结合的管理方法,在节约管理效率的同时,降低管理成本。
2.4.提高操作人员的综合素养
操作人员的综合素养理应随着设备技术的不断更新而提高,源于机械设备的高效运转,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这就要求操作人员除了要以专业的技术为前提外,还要具备高水平的综合素养。可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其对设备安全、高效运转的技能,才能将设备管理有效化和安全生产二者进行有机结合。
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经济化
3.1.注重设备的前期管理
设备处于选型阶段时,要将设备的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维修性、能源消耗性、环保性等因素纳入到设备经济化考察指标中去。此外,尽量选择同系列的设备,以降低后续维护、运行等成本。
3.2.降低设备闲置率
对于使用量较小的设备,尽量选用租赁、转让等有偿盘活的方式,降低闲置率,以降低闲置设备对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起到的阻滞作用,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效能。
3.3.注重设备的后期保养或维修
机械设备作用的发挥,除了要与相关设备合理配合外,还要做到养修并重。首先,要处理好施工组织与机械设备二者之间的关系,力求将事故的发生首先排除在外;其次,要随时更新设备运转中所应用的技术状况;最后,设备中常用的简易元件要达到一定的仓储量,做到合理、科学、有序的规划,保证供应水平,并把好成本、质量关。
由上可见,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可谓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作,贯穿设备选购、调试、投入使用、保养、维修、报废等全过程,除了要确保其高效、顺利、安全运转外,还要紧紧围绕经济效益最大化这一核心。因此,对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以降低经济损失,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打好坚实的基础。
第6篇 发电企业重大危险源管理的认知与实践
〔摘 要〕 通过对重大危险源定义、相关概念辨识及发电企业重大危险源管理要求的探讨,指出发电企业的重大危险源主要包括锅炉、压力容器、可燃气体、有毒危险品等,应针对这些重大危险源的特点,处理好与传统安全管理、专业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关系,按照国家行政部门的要求认真实施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工作,并介绍了发电企业重大危险源管理程序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发电企业;重大危险源;管理实践
《安全生产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定义了重大危险源,其中第33条对生产经营单位重大危险源的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2005-03-25,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要求各地安监部门做好重大危险源的普查登记,各发电集团也都先后就重大危险源的管理下发了相应的管理标准和规定。作为发电集团的基层单位,发电厂如何有效落实重大危险源管理规定,使重大危险源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是一个十分重要和现实的课题。
1 重大危险源的定义
重大危险源的定义有以下几种表达方式:
(1) 国际公约中,1993年6月第80届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对重大危害设施(国内通常称之为重大危险源)的定义为:不论长期地或临时地加工、生产、处理、搬运、使用或储存数量超过临界量的一种或多种危险物质,或多类危险物质的设施(不包括核设施、军事设施以及设施现场之外的非管道的运输)。
(2) 国家标准中,《重大危险源辨识》(gbl8218-2000)对重大危险源的定义则是: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单元指1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1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 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3) 行政法规中,2002-03-15实施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10条:“本条例所称重大危险源,是指生产、运输、使用、储存危险化学品或者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4) 国家法律中,2002-11-01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96条规定: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是国家建立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的基础,是人类对重大危险源系统研究的标志性成果。《重大危险源辨识》是我国对重大危险源做出的标准定义。《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是指向明确的专门行政管理法规,但重大危险源不仅仅指向危险化学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国家标准中的定义一脉相承,但法律效力更高。
2 几个相关概念的识别
2.1 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
不少发电企业同时进行或已进行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贯标中同时存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等要求。虽然从形式上,重大危险源和危险源只是程度上的差别,实践中,它们也在一定范围内通用,但在不同的管理目标和环境下仍有明显的差别。
对贯标企业而言,危险源的规范定义见之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规范》(gb/t 28001-2001),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由此可见,这里危险源定位于“根源和状态”,不仅包括场所和设施,还包括人的行为等,而重大危险源定位于“场所和设施”。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的主要区别是:
(1) 事故危害和风险层度上的差别;
(2) 对象和目标的差别:重大危险源管理不仅考虑现场人员安全,更要考虑社会公众和环境安全以及国家行政管理要求,而贯标中危险源管理侧重于控制组织员工的职业健康风险;
(3) 管理内在要求不同:重大危险源管理以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应急预案为管理脉络,而贯标旨在使一个组织能够控制风险并改进绩效;
(4) 管理要求程度上的差别:重大危险源的管理是《安全生产法》的明确要求,必须执行,而贯标属于企业自主行为。
2.2 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缺陷),且这种状态会直接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1995年原劳动部颁布了《重大事故隐患管理规定》,对重大事故隐患的评估、组织管理、整改等要求作了具体规定。
重大危险源是指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重大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场所和设施。一般来说,重大危险源可能存在事故隐患,也可能不存在事故隐患。重大危险源的管理是事前过程,主要目标就是避免触发因素的出现(或使其受控)。如果将重大危险源的管理等同于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则显然是滞后或是失败的。两者的主要区别:
(1) 对象差别:重大事故隐患不仅仅指向场所和设施;
(2) 状态差别:重大危险源在触发因素的作用下才转化为危险状态,而重大事故隐患本身就是“危险状态”;
(3) 评估分级和治理方式不同。
3 发电企业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实践
3.1 发电企业重大危险源管理要求
3.1.1 必须针对发电企业重大危险源的特点
发电企业的生产特性决定了发电企业重大危险源的特点,即点多面广。根据国务院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文《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和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的规定,发电企业的重大危险源包括:锅炉、压力容器、可燃气体、有毒危险品等。因此,对发电企业而言,无论是重大危险源的辨识、评估、监控,还是应急计划的制定等,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3.1.2 处理好与传统安全管理、专业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关系
多年来,由于电力企业特定的体制背景和电力生产特点等因素,发电企业安全管理自成一体。在发电企业内部,安全管理目标、体系和运行机制都约定俗成。重大危险源的管理是法律的强制性要求,发电企业必须执行,其管理要求势必对原运行管理机制产生影响,尤其在管理职责和管理界面上。因此,发电企业应当清晰识别,在有效融合的前提下实现管理目标。
作为发电企业的重大危险源,如锅炉设备,在长期生产管理实践中,无论设备技术、运行和维修还是管理规范都达到了很高的专业化程度。虽然对发电厂锅炉设备的管理已非重大危险源管理职能所能覆盖,但却不能想当然地将其排除在重大危险源的管理之外,因为专业管理是危险源管理基础,但不能替代危险源管理。
3.1.3 必须符合国家行政部门的各项要求
考察重大危险源管理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到公共安全的追求。国务院相关规定对企业重大危险源数据库的建立和定期上报等提出了明确要求。重大危险源的管理不单是企业的内部管理,必须符合国家行政主管部门的各项要求。
3.2 重大危险源的管理程序
《安全生产法》第33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这为重大危险源管理内容和管理程序的确定提供了直接依据,即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应当按照辨识建档上报——定期检测评估(过程监控)——隐患治理——应急预案的制定(包括培训和演习等)来进行。
3.2.1 辨识
辨识是发电企业重大危险源管理的第一步,其主要依据为《安全生产法》、《重大危险源辨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发电集团的有关规定。发电企业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工作可以由企业安全管理部门牵头组织,但必须有生产技术部门人员参与。
3.2.2 建档
重大危险源建档内容不仅仅是建立重大危险源的目录,还应当包括:重大危险源申报目录和备案情况、重大危险源评估报告和相关材料、重大危险源年度自查记录、重大危险源的缺陷和事故隐患的治理、重大危险源的应急预案和告知情况等。
重大危险源目录可以分级编制,即分为国家规定重大危险源目录和公司规定的重大危险源目录。重大危险源目录包括:类别、名称及场所、确认标准(国家规定的临界值和危害性质)、时间、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等。重大危险源的管理文件应当追寻整个管理流程需要,是管理过程和管理成果的直接证明文件。
3.2.3 上报
国家规定的重大危险源应当上报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申报和备案应经过厂长或授权人的批准。重大危险源申报目录和备案情况主要包括:申报依据、备案单位和申报表。上报内容主要是重大危险源的基本情况,还应当包括评估报告、应急预案、政策和技术条件变化下重大危险源的新设和注销等。
3.2.4 检测评估
这是重大危险源管理的重点。发电企业对列入重大危险源管理的重要设备、设施及其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危险物质要进行定期检测,至少每2年1次。当发电企业专业管理项目规定的检测周期少于2年时,应当执行专业管理的检测周期要求。安全评估应当由注册安全评价人员或注册安全工程师主持进行,或者委托具备安全评价资格的评价机构进行。
3.2.5 过程监控
对发电企业而言,仅仅依靠定期检测评估是不够的,必须建立和“两票三制”、设备缺陷管理等紧密相连的日常管理体系。笔者认为,可以对重大危险源实行特殊标识制度。重大危险源标识牌的主要内容包括:重大危险源的级别、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监控周期和方式、监控内容或指标。监控方式和监控内容的确定应经过安全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论证,它以重大危险源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能够实现并有安全保障为前提。
3.2.6 隐患治理
对定期评估或过程监控中发现的重大危险源的隐患,应当按照规定程序及时处理,所制定的危险源治理措施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和主管部门下发的各项专业技术要求和安全管理要求。在重大危险源治理措施实施过程中,安全管理部门和人员应实行特别监督制度,突出到场监督和治理的时间要求。
3.2.7 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重大危险源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它是指由于自然、技术或人为等原因,使事故或灾害不可能完全避免的时候,为控制灾害蔓延、降低危害后果所制定的一整套行动方案。
应急预案应当根据重大危险源逐项建立。现场应急救援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应急救援机构及其职责;危险辨识与评价;报警系统;应急设备与设施;应急能力评价与资源;事故应急程序与行动方案;保护措施程序;事故后的恢复程序;培训与演练等。应急预案制定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与反事故安全技术措施、事故演习预案的联系和区别。应急预案的制定应当履行必要的批准、上报手续并按规定进行定期演练。
3.2.8 告知义务
在目前发电企业生产过程中,有大量外包工程和劳务,对参与这些项目的外来人员,接触到重大危险源是不可避免的,而对该部分从业人员的应急措施告知义务却往往被疏忽,所以在此特别予以强调。企业安全管理部门或重大危险源责任部门应有外委劳务人员接收告知的签名存档。
第7篇 企业广告企划管理控制程序
公司广告企划管理控制程序(三)
一、目的
提高及推广公司品牌知名度,以创中国知名品牌为目的,向世界名牌看齐。
二、适用范围
广告计划执行过程中企划科负责人及科室所有人员。
三、职责与权限:
3.1维护公司整体形象,负责制订可行性品牌营销策划方案。
3.2负责对客户要求的店堂平面设计,货架下单制作,并监督货架质量、交货期限及发货。
3.3收集客户对喷绘、店堂设计及货架设计等的反馈信息。
3.4整理和收集相关的广告信息资料。
3.5负责公司所有的平面设计,严格执行公司ci手册,力求形象统一,内外一致。
3.6负责编辑和完善《专卖店管理手册》
四、工作控制程序;
4.1广告投入计划书及品牌推行方案制定后,呈送总经理或董事长审核批准后,付诸实施,所需经费及人员的配置应一步到位,以免贻误良机。
4.2全国专卖店的形象统一管理势在必行,计划对典型的专卖店进行整改工作,上报总经理或董事长批准后,到指定各专卖店进行全面辅导。
4.3有关专卖店货架的重新设计方案,经总经理或董事长审核后,将对全国专卖店的货柜进行适度调整。
4.4所有设计方案上报总经理或董事长审批后付诸实施。
4.5与各种媒体进行广泛接触,如有可行性的品牌推广方案,经研究探讨后,上报总经理或董事长审批后付诸实施。
4.6店堂平面设计、货架的提供,专管负责人收到客户的店堂平面草图后,交营销部负责人确认签字后,及时填写《店面设计、货架制作登记表》,交企划科确认签字并及时设计。
企划科设计完毕后,交专卖店设备管理科负责即日发出门楣标志和字体,及时通知货架及配件制作商予以制作。
专卖店设备管理科负责监督货架及配件的质量,货架制作完毕后,经营销部负责人审批后及时发货。
4.7喷画提供;企划科收到客户的《喷绘申请表》确认签字后,及时填写《喷绘下单制作表》按喷绘规格权限,如超过公司规定的面积时,上报营销部负责人及公司领导审批签字后,即日下单喷绘公司制作,并检验喷绘质量,及时寄发客户。
五、考核依据:
5.1是否严格遵守公司所制度的各项规章制度。
5.2是否按广告计划顺利完成各项任务。
5.3是否对全国专卖店进行统一形象管理。(但前提是公司有无下放权力及配合此项工作)
5.4是否积极推行及维护公司品牌形象。(前提是公司高层领导应配合支持此项工作的正常运作)
5.5是否按要求完成店面设计及下单制作。
5.6是否按控制程序及时下单制作喷绘并发货。
5.7货架是否有错发或遗漏配件等。
5.8是否配合营销部门进行有关之工作。
5.9是否依据公司所制定的营销策略按期制定促销活动。
六、奖惩办法:
鉴于企划科不属于直接与效益挂钩的部门,很难考评业绩的成效。但其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公司的形象及品牌知名度也直接影响到公司的效益,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工作职能,增强责任心及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施展才能,使公司品牌知名度稳步提高,制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1、按时完成公司的各项任务;
2、维护及推广品牌取得了成效(以销售业绩为考评标准,但社会效益及知名度无从考评,有待探讨);
3、专卖店形象及管理有明显改善(但前提是公司要支持本部门顺利开展这项工作);
4、专卖店货架及喷画在既定时间内发送给客户;
5、完成各项设计任务;
6、致力于塑造品牌形象;
7、各项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后,有明显成效的。
如果以上各项按既定要求完成的,当月奖金设定为 元至 元(以个人为单位计)。
如基本上完成的,当月奖金设定为 元/人。
如设有明显成效,且损害公司形象,造成不良影响的,视情节轻重扣罚当月奖金或基本薪金的百分比率。
第8篇 油脂企业中机械项目的管理探究
油脂企业机械项目管理是油脂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对机械管理中的出现的问题进行控制和预防,对油脂企业的安全管理有着促进作用。油脂机械设备在油脂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减轻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的同时,也为企业增加了经济效益,因此企业要加强油脂企业的机械项目项目管理,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为了进一步的加强油脂企业的机械项目管理,首先要加强油脂企业设备的选配,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操作,保障生产的安全性。其次还要对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保养、点检维修,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还要加大对机械项目的管理力度,增加机械安全管理的投入。
油脂企业机械项目管理的现状
油脂存储一直是油脂加工企业的工作重点,很多企业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油脂的存储上,而忽略了机械项目的管理。近几年,油脂企业在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油脂企业转制之后,由于缺少贮备油脂任务的库站,进而显露出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首先油脂企业的设备种类比较多,而且使用的频率高、季节性比较强,而且有些设备没有及时更新,比较陈旧,机械安全管理工作不够全面。其次油脂企业中有一些设备需要频繁的移动,而且还需要专业技术,因此设备治理的水平比较低。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于油脂企业中。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那么会给设备的安全管理埋下隐患,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油脂企业机械项目管理方面的问题
2.1.设备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
很多企业都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设备管理制度,在责任划分方面也不是特别的明确。设备的使用部门和设备的管理部门之间没有进行很好的协调,负责操作的人员仅仅对操作负责,忽视对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一些维修人员虽然清楚设备损坏的原因,由于没有进行及时的沟通,因此就形成了修理者只管修理的现象。
2.2.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
设备管理是指从规划、采购、安装、验收、使用登记以及修理和改造的全过程。设备管理必须以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佳为目标,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很多企业都忽略了设备资源配置,根据统计资料,我国有大部分的油脂企业的设备管理问题与设备维修费用都依赖于企业的设备配置管理。企业在完成设备安装之后,大部分的维持费用都是确定的,并不是能够通过后期对设备故障的预防和控制就能够解决的。以此油脂企业要加大对设备资源配置的管理,做好预防工作。
2.3.设备维修手段比较落后
我国很多的油脂企业在设备管理方面比较的粗糙,在设备维修方面没有形成固定的标准。还有一些企业比较重视生产任务的完成,导致设备超负荷运转,到最后演变成生产事故。这种情况不仅加大了维修人员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而且还增加了维修的成本。很多企业的维修条件和维修手段都比较的落后,缺乏一定的技术手段,仅靠工作人员的经验进行维修,无法对检修的质量进行保障。
2.4.设备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
油脂企业的设备人员包括设备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和从生产过程中选拨出来的工作人员,这些管理人员在综合素质方面有一定的差距,在设备管理过程中所采用的理念和方法也有所不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对设备的性能、状态以及使用寿命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油脂企业要加强设备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进一步提升企业设备管理的水平。
油脂设备管理方面的措施
3.1.强化企业的设备管理
油脂企业的设备随着科技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更新,对维修和检测的要求也随之增高。油脂企业必须舍得投入,购买先进的维修仪器和保养机具,加强设备日常维修和检查的力度。我们还要做好设备的日常养护,每台设备都需要按照技术标准进行检测与维修,并且还要建立完整的设备档案,记载设备的检修记录、技术参数和技改内容等。对于重点的设备,我们要根据安全要求和技术要求,合理的安排停产进行维修,一般都选择在油脂的淡季。维修工作一般是通过故障管理和工单管理实现。设备的润滑管理是设备维护工作的重要内容,设备如果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用油,那么就会导致设备故障频繁,甚至会进一步的影响设备的功能。所以做好润滑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机件的磨损,减少机械故障的发生。
3.2.更新企业设备管理的观念
油脂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传统的管理方法只是注重技术方面的管理,并没有重视经济管理。企业需要把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进行统一,进一步的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投资自效益。油脂企业如果想要实现真正的设备管理,就需要从根本上更新设备管理的观念,加强企业设备管理工作,进而使设备效能得到最大的提升。另外还要建立健全的管理网络,设备多级的设备管理机构,并且还要明确规定各个管理层的工作内容,进而保证设备的良好运行。
3.3.建设高素质的设备管理队伍
油脂企业的发展越快,对设备操作、管理和维修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就会越高,所以我们要建立高素质的设备管理队伍,加强设备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和素质建设,并且对员工开展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培训,将培训工作加入到设备管理工作中去。而且要使操作人员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管理经验,并使两者保持和谐的沟通与交流,促进设备维修和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还要建立员工的日常技术培训制度,使员工熟练掌握设备的原理,运行规程、操作规范和安全标准等。想要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就需要企业采取有力的措施来对员工进行鼓励,激励员工在工作上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建设高素质的设备管理队伍。油脂企业的设备管理需要对分工和职责进行明确,不能使员工出现思想上的松懈,将每台设备的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加强企业的设备管理。
我们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设备进行管理,并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保证企业生产的均衡发展,提高油脂企业在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随着油脂企业的深入发展,也对设备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企业的设备管理水平,在促进企业生产运营的同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9篇 某某物业管理公司企业理念
某物业管理公司企业理念
1.企业宗旨:
依法管理,业主至上,五心营造温馨家园
2.企业精神:
敬业修德高效创优 诚信进取
3.工作态度:
主动热情周到细致
4.服务准则:
用我们的真心、热心、爱心、细心、精心为业主提供五心服务
5.企业管理理念:
5.1什么叫做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叫做不容易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非常认真地做好它,就是不容易。
5.2 领导与管理不是耍威享福,而是引导与劝戒,更是支持与服务。
5.3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5.4 上级不引导,下级无目标。
5.5要求下级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
5.6 谁砸企业的牌子,企业就砸谁的饭碗。
5.7 奖励20%的优秀者,鼓励70%的普通者,淘汰10%的落后者。
6.员工修养理念:
6.1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6.2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
6.3 决不内耗。
6.4 无成见地对待团队中的每一位同事。
6.5 成就企业,成就自己。
6.6 每日学习,每日进步。
7.企业服务理念:
7.1 我们所有的工作就是把客户的不满消除到零。
7.2 客户对同一事件的投诉最多只能一次。
7.3 迅速反应,马上行动。
7.4 不要计较客户的态度如何,你需要做的就是把服务做到位,记住,这就是你的工作。
7.5 永远不要与客户争辩。
7.6 始终保持耐心,始终保持微笑。
7.7服务机制与服务理念创造企业最核心竞争力。
7.8 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是企业的形象代言人,每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公司形象。
7.9 客户的事,既使是一件小事,也比其它任何事都重要,甚至是领导的事。
7.10客户的关切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7.11客户服务无小事。
7.12专精创造卓越。
7.13有缺陷的服务等于无效服务。
7.14将投诉做成惊喜。
7.15日清日审。
业主的报修、投诉、求助事项每天都要清理汇总,检查是否都已经按要求的时限及时处理,是否有遗漏,由于工程复杂程度及难度因素没有处理完毕的,要日日跟踪,及时给业主回复处理的进展情况。
8.企业愿景:
8.1 做本地最好的物业企业,永远领先对手一步。
8.2 危机感不但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也是个人成长的动力。
8.3 学则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不发展就是退步。
第10篇 工贸企业危险辩识、评价与控制管理程序
1目的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是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核心。为对公司生产作业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和风险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风险预防和控制措施,使风险达到可接受的程度,确保生产活动安全进行,保障员工生命安全、身体健康,有效预防和控制生产事故,特制订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下列活动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及控制管理:
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8)企业周围坏境;
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3职责与分工
3.1 依据风险评价准则,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定期和及时对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分析。
3.2 公司建立风险评价组织,组织成员由本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和基层班组长骨干组成。
1)总经理(或分管副总)负责组织生产活动中危险、有害因素风险识别、评价、更新和控制管理工作。负责审批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结论。
2)安全部负责编制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表,指导各职能部门(基层单位)开展危险、有害因素风险识别、评价,负责各职能部门(基层单位)风险评价记录的审查与控制效果有效性验证。建立、更新《重大危险源档案》,定期进行风险信息更新。
3)各职能部门(基层单位)分别负责分管区域生产活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更新和控制管理。
4) 各级员工应积极参与所从事生产活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工作。主动参加公司和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掌握基本分析评价方法,能自行评价。
4内容与要求
4.1风险分级管理
1)风险评价依据《风险评价方法》进行分级。
2)各部门负责对所辖范围内所有的直接作业、操作岗位、关键装置与重点部位进行风险评价。
3)作业风险:重大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初审签字,经安全部负责人复审签字后,报公司领导批准;较大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初审签字后,报安全部审核批准;中等风险、可接受风险和可忽略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签字审核批准。
4)岗位(装置、部位等)风险:重大风险和较大风险所在的岗位(装置、部位等)由所在部门作为重点部位和关键装置进行管理;中等风险、可接受风险和可忽略风险所在的岗位(装置、部位等)应由所在部门采取隔离、防护、制定操作规程等措施降低风险。
5)风险评价职责
(1)项目规划、设计前应由有资质的机构从事设立安全评价。
(2)项目的建设应由项目组进行风险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3)项目投产运行后,常规和非常规活动风险由各车间进行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关键、重要装置或系统的开停车风险由生产部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工艺变更应由技术部做好风险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5)设备、设施新增或拆除由设备部负责组织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6)事故及潜在紧急情况的风险由所在车间进行评价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7)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活动,均由所在车间进行作业风险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8)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的风险应由据部门进行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9)人为因素,包括违反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风险应由所在部门进行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风险评价准则
1)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2)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3)本公司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4)本公司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具体风险评价参照附录《风险评价方法》进行。
风险评价实施步骤
1)生产副总主持风险评价活动,成立评价组织。组织成员由有安全评价工作经验和安全和安全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
2)危害辩识,实施现场检查、识别危险、有害因素。
3)通过定性或定量评价,确定评价目标的风险等级。
4)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控制措施。
5)得出评价结论。
6)风险评价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火灾、爆炸;
中毒、窒息;
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高温等异常环境;
人机工程因素(指人员、设备、工作环境合理匹配、使设备、环境适应人的生理、心里特征,从而使操作简便准确、失误少);
电击、触电及电弧烧伤;
物体或人员高处坠落;
机械伤害;
噪声;
设备的腐蚀、缺陷;
潜在危险及其变异;
其它
确定重大风险
1)依据有法律法规的要求
2)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3)公司的声誉和社会关注度等
风险控制内容
1)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1)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2)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安全性
(3)控制措施的经济合理性及公司的经营运行状况
(4)可靠的技术保障及服务
2)风险控制措施应包括并按如下顺序:
(1)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2)管理措施,实现规范管理
(3)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4)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伤害
3)风险控制管理
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将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对于确定的重大风险项目,需建立档案,内容包括:
(1)风险评价报告及技术结论
(2)评审意见
(3)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算情况等
(4)时间表和负责人
(5)竣工验收报告
风险信息更新
不间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和隐患,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控制结果。风险评价的频次为每年一次,当下列情况发生时,公司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a) 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b) 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
c) 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d) 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e) 组织机构发生较大变动。
重大危险源
.1重大危险源的辩识:按照《重大危险源的辩识》gb18218-2009规定,识别公司生产区域范围内的重大危险源。
.2重大危险源的管理执行《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
风险管理的宣传和培训
安全部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风险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价方法、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等。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掌握、落实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5风险控制
5.1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将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5.2 公司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须考虑: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
5.3 公司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
5.2安全部应将风险评价的结果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培训,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掌握、落实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6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法)
对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影响危险性(d)的主要因素有3个:
①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
② 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情况,
③ 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
d = l× e× c
式中:d —作业条件的危险性,
l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e —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率,
c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
(1)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如下表
分数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
完全会被预料到
6
相当可能
3
不经常,但可能
1
完全意外,很少可能
5
可以设想,很不可能
2
极不可能
1
实际上不可能
(2)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e)如下表:
分数值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10
连续暴露于潜在的危险环境
6
每日工作时间内暴露
3
每周一次或偶尔暴露
2
每月暴露一次
1
每年几次暴露
5
非常罕见的暴露
(3)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c)如下表:
分数值
事故造成的后果
100
大灾难,10人以上死亡
40
灾难,数人死亡
15
非常严重,1人死亡
7
严重,严重伤残
3
重大,有伤残
1
轻伤,需救护
(4)危险等级划分(d)如下表:
危险性分值
危险程度
>320
极度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160-320
高度危险,需要立即整改
70-160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20-70
比较危险,需要注意
<20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6.1危险性等级划分
按导致事故危险、危害的程度,根据可能导致的后果,将相关的危险、有害因素划分为四个危险等级,如下表所示。
级别
危险程度
可能导致的后果
ⅰ
安全的
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破坏。
ⅱ
临界的
处于事故的边缘状态,暂时不至于造成人员伤亡、系统破坏或降低系统性能,但应予以排除,并采取控制措施。
ⅲ
危险的
会造成人员伤亡或系统破坏,必须立即采取防范措施。
ⅳ
灾难性的
造成人员重大伤亡或系统重大破坏的灾难性事故,必须予以果断排除,并进行重点防范。
7识别危害(危险源)方法
1 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识别
1)按物的不安全状态识别
将物的的不安全状态归纳为: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防护服、手套、护目镜及面罩、呼吸器官护具、听力护具、安全带、安全帽、安全鞋等)缺少或有缺陷;生产(施工)现场环境不良等四大类。
2)按人的不安全行为识别
将人的不安全行为归纳为: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造成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设备;手代替工具操作等13大类。
2 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因素的直接原因识别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危害因素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4大类。
1)人的因素:
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共2类。
2) 物的因素:
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共3类。
3)环境因素:
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室外作业场所环境不良,地下(含水下)作业环境不良, 4)管理因素:
职业安全卫生组织机构不健全(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置),职业安全卫生责任制不落实,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职业安全卫生投入不足,职业健康管理不完善(包括职业健康体检及其档案管理不完善),其他管理因素缺陷共6类。
第11篇 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原则
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该遵循企业管理的普遍规律,服从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原则。
企业管理学原理是从企业管理的共性出发,对企业管理工作实质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后所得出的企业管理的规律。企业管理学的原则是指在企业管理学原理的基础上,指导企业管理活动的通用规则。
1. 系统原理
系统原理是现代管理科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它是指人们在从事管理工作的同时,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以达到管理的优化目标,即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认识和处理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任何管理对象都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系统,它包含若干个子系统,同时本身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系统,并且和外界的其他系统发生各种横向的联系。
生产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将材料、能量、人员、资金、设备、信息等要素经过变换和组织,形成满足社会和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劳务和服务。企业系统各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企业系统内形成了三种最基本的运动:物质运动、资金运动和信息运动。
企业为了生产经营活动或者为了管理上述三项基本运动而设置的经营管理、辅助服务、信息处理等部门及有关的管理制度、工作方法等,统称为企业管理系统。企业通过这一系统,充分发挥企业管理的各项职能,使各基本要素得以合理组织、充分利用,并最终以较少的资金投入和劳动耗费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安全管理系统是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构成包括各级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安全防护设施设备、安全管理与事故信息以及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安全贯穿于企业各项基本活动之中,安全管理就是为了防止意外的劳动(人、财、物)耗费,保障企业系统经营目标的实现。
对企业安全管理来说,首先要把全企业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从安全的角度对其进行充分的研究,而不能只局限于某个部门、某个环节或某个过程的安全问题。其次,明确与安全有关的都有哪些要素,这些要素构成哪些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中存在哪些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是怎样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事故等。第三,分清安全管理的层次结构,即明确从公司(工厂)、车间到班组的各级安全管理层次及各层的管理职责和权利。第四,对企业安全隐患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价,包括对曾经发生过的事故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安全工作的管理重点,制定管理的总目标和各层次、各环节的局部目标。第五,落实各级安全管理的职能和任务,选择最优的工作方案,以保证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
2. 运用系统原理的原则
(1) 动态相关性原则
构成企业管理系统的各个要素是运动和发展的,而且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任何企业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转,不仅要受到系统本身条件的限制和制约,还要受到其他有关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并随着时间、地点以及人们的不同努力程度而发生变化。要提高管理的效果,必须掌握各管理对象要素之间的动态相关特征,充分利用相关因素的作用。
掌握人与设备之间、人与作业环境之间、人与人之间、资金与设施设备改造之间、安全信息与使用者之间的动态相关性,是实现有效安全管理的前提。
(2) 整分合原则
现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综合,这就是整分合原则。该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充分发挥各要素的潜力,提高企业的整体功能,即首先要从整体功能和整体目标出发,对管理对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谋划;其次,要在整体规划下实行明确的、必要的分工或分解;最后,在分工或分懈的基础上,建立内部横向联系或协作,使系统协调配合、综合平衡地运行。其中,分工或分解是关键,综合或协调是保证。
整分合原则在安全管理中也有重要的意义。整,就是企业领导在制定整体目标、进行宏观决策时,必须把安全纳入,作为整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考虑;分,就是安全管理必须做到明确分工,层层落实,要建立健全安全组织体系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使每个人员都明确目标和责任;合,就是要强化安全管理部门的职能,树立其权威,以保证强有力的协调控制,实现有效综合。
(3) 反馈原则
反馈是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是指被控制过程对控制机构的反作用。反馈大量存在于各种系统之中,也是管理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管理系统达到预期目标的主要条件。反馈原则指的是:成功的、高效的管理,离不开灵敏、准确、迅速的反馈。
现代企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都在不断变化,所以,管理系统要实现目标,必须根据反馈及时了解这些变化,从而调整系统的状态,保证目标的实现。
管理反馈是以信息流动为基础的,及时、准确地反馈所需的、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有效的安全管理,应该及时捕捉、反馈各种安全信息,及时采取行动,消除或控制不安全因素,使系统保持安全状态,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的信息系统应该是由人和计算机系统组成的、匹配良好的人机系统。
(4) 封闭原则
在任何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这就是封闭原则。该原则的基本精神是企业内各种管理机构之间,各种管理制度、方法之间,必须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管理才能有效。这种制约关系包括各管理职能部门之间和上级对下级的制约。上级本身也要受到相应的制约,否则会助长主观臆断、不负责任的风气,难以保证企业决策和管理的全部活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3. 人本原理
(1) 人本原理的含义
人本原理,就是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一是一切管理活动均是以人为本体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管理者),又是管理的客体(被管理者),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次上,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因此,人是管理活动的主要对象和重要资源。二是在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诸要素(资金、物质、时间、信息等)和管理系统的诸环节(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都是需要人去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的。因此,应该根据人的思想和行为规律,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人的内在潜力。
搞好企业安全管理,避免工伤事故与职业病的发生,充分保护企业职工的安全与健康,是人本原理的直接体现。
(2) 运用人本原理的原则
1) 动力原则
推动管理活动的基本力量是人,管理必须有能够激发人的工作能力的动力,这就是动力原则。动力的产生可以来自于物质、精神和信息,相应的就有三类基本动力:①物质动力,即以适当的物质利益刺激人的行为动机,达到激发人的积极性的目的。②精神动力,即运用理想、信念、鼓励等精神力量刺激人的行为动机,达到激发人的积极性的目的。③信息动力,即通过信息的获取与交流产生奋起直追或领先他人的行为动机,达到激发人的积极性的目的。
动力原则运用得当,就能够使管理活动持续而有效地进行下去;动力原则得不到正确应用,不仅会使管理效能降低,而且会起到负面的作用。首先,要注意综合协调地运用三种动力,不要仅仅孤立地使用某一种动力;其次,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体动力与集体动力的辩证关系,集体的前进是管理的根本,在此前提下让个体充分地自由发展;第三,要处理好暂时动力和持久动力之间的关系;第四,要掌握好各种刺激量的阈值,避免物极必反的结果出现。
2) 能级原则
能级的概念来自于物理学,指的是原子中的电子分别具有一定的能量,并按能量大小分布在相应的轨道上绕原子核心运转。这些轨道所对应的能量数值是不连续的,按大小排列的,称为“能级”。现代管理引入这一概念,认为组织中的单位和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能量,并且可按能量大小的顺序排列,形成现代管理中的能级。能级原则是说:在管理系统中建立一套合理的能级,即根据各单位和个人能量的大小安排其地位和任务,做到才职相称,才能发挥不同能级的能量,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管理的有效性。
管理能级不是人为的假设,而是客观的存在。在运用能级原则时应该做到三点:一是能级的确定必须保证管理系统具有稳定性;二是人才的配备使用必须与能级对应;三是对不同的能级授予不同的权力和责任,给予不同的激励,使其责、权、利与能级相符。
3) 激励原则
管理中的激励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的刺激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科学的手段,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其充分发挥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是激励原则。
企业管理者运用激励原则时,要采用符合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规律的各种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手段。企业员工积极性发挥的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内在动力,指的是企业员工自身的奋斗精神;二是外在压力,指的是外部施加于员工的某种力量,如加薪、降级、表扬、批评、信息等;三是吸引力,指的是那些能够使人产生兴趣和爱好的某种力量。这三种动力是相互联系的,管理者要善于体察和引导,要因人而异、科学合理地采取各种激励方法和激励强度,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员工的内在潜力。
4. 弹性原理
(1) 弹性原理的含义
企业管理必须保持充分的弹性,即必须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及时适应客观事物各种可能的变化,实行有效的动态管理,这称之为企业管理的弹性原理。
管理需要弹性是由于企业系统所处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以及企业管理运动的特殊性所造成的。
企业的外部环境十分复杂,既有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等因素,又有国内外的政治、军事、经济变化等因素,还有竞争对手的因素。这些因素都是企业难以控制的,企业根据以往信息所作出的分析预测总会与当前的实际有差异。因此,应该摒弃僵化管理,实行弹性管理。
企业的内部条件相对来说是可控的,但可控的程度是有限度的。内部条件既要受到企业资源的限制,又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其自身也存在许多捉摸不定、难以完全预知的情况。尤其是人这一因素,作为有思维活动、有自由意志的生命,更是会变化不定的。企业管理若对此重视不足,只是从理想状态出发,不留任何余地,则往往会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企业管理运动自身的特殊性更需要企业管理实行弹性原则。首先,企业管理所碰到的问题从来都是涉及众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因素,全面考察也难以周到,因此要掌握规律,不断改进管理;其次,企业管理既要抓住主要因素,又要不忽略细节,只能留有余地,综合平衡;再次,企业管理面对许多不确定性,因而任一方法、制度都不可能长期有效和适应,必须经常调整;最后,企业管理是行动的科学,有后果问题,正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必须有及时、灵活的对策,以求应付自如。
(2) 弹性原理的应用要点
弹性原理是一条对企业管理工作普遍适用的基本原理,只要运用得当,企业的管理效果会因此得到较大提高。在将弹性原理应用于管理实践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要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整体包含着局部,局部是相对整体而言的。整体弹性是企业管理弹性中的主要部分,因此,处理问题必须在考虑整体弹性的前提下进行。在此前提下,方可解决、协调或调整局部问题。
2) 要严格分清积极弹性和消极弹性的界限。积极弹性就是在制定目标和计划时留有余地,在处理问题时多备几套方案等;而消极弹性则过分强调留有余地,保守畏缩。分清弹性问题在积极与消极方面的界限,是应用弹性原理的重要问题。
3) 企业弹性是有限的。企业管理的弹性是有限的,不能绝对地无限地伸缩张弛。那种管理思想、组织、方法、制度变换不停,要求松紧变化不一,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余地过大的企业管理是注定要失败的。所以,弹性原理的应用要恰到好处。
弹性原理对于安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安全管理所面临的是错综复杂的环境和条件,尤其是事故致因是很难完全预料和掌握的,因此安全管理必须尽可能保持好的弹性。一是要不断推进安全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加强系统安全性分析和危险性评价,尽可能做到对危险因素的识别、消除和控制;二是要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事故预防对策,实行全面、全员、全过程的安全管理,从人、物、环境等多方面层层设防。此外,在安全管理中必须注意协调好上下、左右、内外等各方面的关系,尽可能取得各级人员的理解和支持。这样,安全管理工作才能顺利地开展。
第12篇 对加强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管理的探讨
施工现场是建筑企业的主战场,是企业经济目标向物质成果转化的场所。加强现场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现场管理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场容、安全、防护、临时用电、机械、材料、环保、环境卫生、消防保卫等专业。规划合理、井然有序、文明安全的施工现场,将展示出企业的管理水平,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企业的素质。因此,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不断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越来越受到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和施工企业的重视。为此,许多细则和规范相继出台,安全文明工地的评比方兴未艾,施工现场的管理日趋成熟和规范。但是由于施工环境不同、工程规模各异以及社会对施工扰民问题日益关注等多方面原因,因而如何改进对施工现场的管理,仍是建筑施工企业急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人结合所在企业的工作实际,就此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 提高认识水平,是搞好施工现场管理的思想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会有正确的行动。加强现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首先要提高认识,深刻了解现场管理的地位和作用,增强现场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1.管理就是生产力。抓好现场管理可以提高企业效益。哪里有生产活动,那里就需要管理。管理是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生产规模愈大,科技水平愈高,就愈需要高水平的管理。尤其像我们这样一个专业人员与农民工相结合的、快速发展的建筑施工企业,更要提高对管理工作的认识,确立科学的管理思想,使施工现场管理水平与生产规模相适应。企业管理具有二重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一方面要对生产劳动过程进行管理;另一方面还要对工人阶级反抗剥削压迫进行监督管理。列宁在评价“泰罗制”时说,“泰罗制”既是最巧妙的残酷剥削手段,又是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管理成就。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按照科学原则组织生产活动,按成本编制预算,科学安排作业顺序,最大限度确定工作速度和工作定额,加大了工人劳动强度,也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它适应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一次使管理成为科学。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管理与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生产力。在实际工作中不难看到这种情况,员工素质、科技水平、生产条件基本相当的企业,由于管理水平的差异,其生产效益相差很大。在施工现场管理,秩序是效率的基本前提,没有秩序就没有效率,没有效率就没有效益。施工现场管理得当,材料可以节约,人工费设备费可以减少,现场不出工伤事故、环保事故、火灾事故,可以得到直接的经济效益和间接的社会效益。这就直观地说明,管理出效益,管理就是生产力。
2.现场连着市场,抓好现场管理是赢得市场的必要条件。施工现场是建筑企业占领市场的前沿阵地。在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甲方对乙方投标资格的审查更加严格,对施工企业已竣工的,特别是对施工工程现场的考察,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容。不能设想,一个脏乱差、毫无秩序、缺乏有效管理的施工现场,会赢得甲方的信任。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场是与市场紧密相连的。一定要“着眼于市场着手于现场;抓好现场,才能赢得市场。”
2001年以来,城乡集团由于抓名牌求突破,狠抓现场管理,在创名牌工程的同时,创名牌现场,从而赢得了广大用户的信任。其中,接待甲方四十余家,接待前来参观施工现场的百余次。仅第三季度,就赢得施工任务九十余万平方米。城乡集团下属公司在中央音乐学院施工中,狠抓现场管理,创造的文明工地,深受教工和学员们好评。校方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既要建设,也要上课,校内施工就是要用这支管理过硬的队伍。”并将后续工程交给了这支队伍。
3.施工现场关系到企业信誉,搞好现场管理,有利于塑造和展示企业良好形象。搞建筑施工,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大。建设一个文明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不仅可以为职工提供便利的条件,可以激发职工爱企业、爱岗位的主人翁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战斗力,而且体现了对职工的尊重,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对外展示企业的良好形象。建筑业的主要舞台在工地,企业的素质、科技水平、管理水平,都会在施工现场得以展现。正像有的项目经理所说的,“现场管理是企业素质的活广告”。那些认为“工地脏点乱点是情理之中,不必大惊小怪,只要把楼房盖好,文明施工或不文明施工无所谓”的想法,都是与行业发展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的。必须提高对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认识,舍得投入人力、物力和资金,切实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
二、 建立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建筑管理体制,是搞好施工现场的核心
1.要管理出一流施工现场,必须建立先进的项目管理新体制。推行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建筑施工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迫切要求。如果说十几年前从鲁布革冲击中,我们看到了国有建筑企业的弊端,从而开始生产方式变革的话,那么我们今天的认识就更加深刻。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项目靠指令分配,资源靠指标供应,行政一级一级对上负责,建设中专业分工各管一段,这种落后的施工管理方式已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项目靠市场竞争得到,资源靠市场在项目上配置,业主或顾客越来越关注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在工程项目上直接结合的水平,这些要求我们必须创造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因而进行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建筑施工管理体制改革,已成为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2.为了迎接入世挑战,做好建立项目管理体制的几项工作。一是建立以项目经理部为主要形式的施工生产组织系统,全面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二是把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施工管理体制按照三个层次进行改组:公司总部为经营决策层,项目部为施工管理层,施工队伍为劳务作业层。其中,企业法人代表与项目经理之间是授权与被授权的关系;企业与项目之间是服务与服从、监督与执行的关系;项目部与作业层是平等的经济合同关系。三是建立以工程项目为对象的项目成本核算制。四是企业对项目采取复合性指标责任制。五是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模拟市场的运行机制。六是要确立和维护项目经理的地位和合法权利,同时要加强项目经理职业化建设。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我国已经入世,如何与国际接轨是无法回避的课题;随着国外企业逐步加入中国市场,使国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化、国际化。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改革步伐,提高素质,提高施工现场管理的整体水平,来迎接挑战。
三、 提高项目经理素质,是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的关键。
项目经理是建筑企业的一线指挥员,是项目的管理者,他们的行为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而且关系到施工现场管理的优劣和成败。由于其位置重要、作用特殊,所以选好选准项目经理,并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提高其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项目经理在现场管理中,由于工作多,压力大,事无巨细都得过问,都要拍板,如果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不可能当好项目经理的。所以要求项目经理必须要做到脑勤、腿勤、嘴勤。所谓“脑勤”,就是要多学习科学管理知识,多思考,提高工作预见性;所谓“腿勤”,就是要深入施工现场进行督促检查,及时全方位地掌握现场的实际状况;所谓“嘴勤”,就是要及时指出并纠正现场存在的问题,及时推广先进的工作方法与经验,做到在工作过程中实施不间断指挥。项目经理就是现场经理,项目经理的指挥位置在现场,在第一线;这就要求项目经理有一种深入现场查实情,管实事,求实效,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
作为一个合格的项目经理,一是要全局在胸,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照顾到工作的各个方面,不能顾此失彼。而要做到这点,首先对施工现场生活区、施工区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以便利生活,便于施工生产,便于管理。一些单位由于不注意对生产、生活区的规划,职工或是住在“烂工棚”,或是住进正在施工的楼层中,造成不仅职工居住条件差,而且也给施工和消防安全埋下了隐患。其次,对施工工序安排要符合生产要求,要有预见性并适时、提前做出相应安排。在前一工序中要为下一工序创造条件,而不能让下一工序催等前一工序。再次,要重视各工种、各专业间的横向协调,因时、因地、因工作状态组织好协作,让各部门的工作在现场形成最大合力,取得最佳效果。
二是要坚持对现场实行“动态管理”。建筑施工现场的人员、设备、材料流动性很大,项目经理必须根据变化着的情况和施工进度进行“动态管理”。因为随着工程的进展,需要不同专业的人员进出现场,不同用途的机械设备也随之进入或撤出现场。特别是施工材料,种类多,消耗大,哪些材料该进,哪些材料要缓进,进多少,都要根据工程进度需要,及时调动调整。如果不该进场的进了场,就会造成现场拥挤混乱,不但影响施工的正常秩序,影响施工进度,还可能造成窝工和浪费。对现场实行“动态管理”,对项目经理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项目经理必须熟悉工程工序,对各工序所需的人力、物力进行准确测算,并根据场地、环境、条件指挥调度,才能使现场管理有序,工作效率高。
三是要解放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施工现场因所处地点和季节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施工工程规模不同,管理工作也存在很大差异,这就要求项目经理从实际出发,勇于创造新的现场管理模式和方法。如八里庄小区工程的项目经理,针对现场开阔,便于规划的特点,在现场管理中注意抓“三个环境”建设,即:规范场容场貌,建设施工环境;完善生活设施,建设安居环境;丰富精神生活,建设文化环境。由于这一管理模式符合现场实际特点,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不仅施工现场被评为文明安全工地,而且由于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推进了工程质量的提高,该工程还夺得了北京市“长城杯”奖。在同仁堂改建工程中,施工单位根据场地狭小,机械设备难展开,材料进场有困难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采取“分段备料,组合进场”的方式,既保证了工程进度,也保证了现场的正常工作秩序,取得了狭小场地施工组织的经验,项目经理因此被甲方和群众称为“巷战专家”。现场管理虽然有制度,有规范,但没有固定模式。项目经理只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保证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搞好施工现场的管理。搞好现场管理,除了选好项目经理外,还必须建设一个好的项目领导班子,即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集中了施工现场多工种多专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项目经理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八大员”在现场管理中的积极性和职能作用,并加强项目领导班子建设才能使现场管理工作有一个可靠的组织保证。要搞好项目领导班建设,首先,要加强学习,既要学习政治理论,又要学习专业知识和现场管理知识。其次,项目领导班子分工要具体,责任要明确,要处理好分工与协作的关系。第三,要搞好班子团结,在工作中注意协调协作互相补充。第四,在整体工作和专业分工上要有明确的现场管理目标,这样在规范现场管理上才能形成合力。
四是加强项目经理知识更新和培训力度,不断提高项目经理素质,便其真正成为懂技术、会管理、善于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四、 健全和贯彻各项现场管理制度,严明奖惩,是加强现场管理的保障
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包括上级颁布的和施工单位自身制订的规范、办法,是现场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有着很强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全面落实现场管理的各项制度,是项目经理抓好现场管理的基本方法。
首先要对进场人员进行规章制度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全体职工的法规意识,熟悉和掌握现场管理的要求和方法。由于建筑行业使用了较多的农民工,他们从农村到工地,放下锄头拿起榔头,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其中最突出的是法规意识不强。如果不对他们进行全面系统培训,施工中就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出现重大事故,危及职工的生命安全,不但给农民工家庭和个人造成不幸,也使工程进度蒙受损失。
其次,要结合项目实际完善现场管理细则,让员工在工作中严格按管理细则办事。在实际工作中,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必须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以行业规章制度为依据,制订本单位、本项目的具体实施细则,增强可操作性。完善的、符合实际的实施细则,可以规范现场职工行为,增强职工工作的自觉性,提高工作效率。反之,如果忽视细则的制订,就会使职工遇到问题无所遵循,只能事事请示样样汇报,什么都等领导拍板,结果造成工作效率低下,而且难以避免对现场的粗放管理。
第三,要有明确的奖惩制度。没有奖惩,就会缺乏对职工行为的约束力;只有赏罚严明,才能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必须制订可行的奖惩制度和措施,并认真落实。某些项目负责人,在执行制度时奉行“多栽花少栽刺”的处世哲学,只奖不罚;某些项目负责人在执行制度时,只讲惩罚,不提奖励,使职工动辄得咎,造成干群关系对立。上述两种做法都是片面的、错误的,应当予以纠正。制订明确的奖惩制度和措施,并严格全面执行,不仅体现了领导者的管理艺术,而且能促使受奖者更积极,受罚者接受教训,从而提高按规章办事的自觉性。保证施工现场管理的有序化。
五、 提高施工现场文化品位,建设工地文化,是施工现场管理的发展方向
工地文化是建筑业企业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是建筑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具体反映,是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向高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搞好工地文化建设,要注意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努力营造施工现场的文化氛围。这其中要注意抓好三个环节:第一,做好“三抓”工作。即:抓规划,从布局上保证有条不紊的现场观瞻;抓净化,增强环保意识,治理各种环境污染;抓绿化,现场空地多种草,力争黄土不露天。第二,建设高标准的工地临时住房,让职工有一个“安居”之所,用“安居”换安心,增强凝聚力。第三,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娱活动和岗位技能培训,以不断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技术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正是加强了上述三个方面的工作,在城乡集团工地文化建设中,许多工地,国旗、集团旗帜高高飘扬;板报墙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普遍办起了职工之家,职工假日有活动,节日有晚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在紧张艰苦的施工环境中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二是要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在现场管理中形成自己的特色。要使现场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管理者必须坚持“建楼育人”的宗旨,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让全体职工真正成为现场管理的主体。这就要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使职工在工作中自觉自愿地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实现管理的“自动化”。同时,管理者还要认清“以人为本”与坚持“严格管理”的一致性。“以人为本”并不排斥“严格管理”,坚持“以人为本”不等于姑息迁就,而是要求采取科学的方法,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行为与目的上达到一致,消除抵触情绪,使上级与下级、管理人员与一线工人共同参与管理,共同为创建文明安全工地尽责。要着眼于激励人的主动性,实行“面对面,心同心”的现场管理方式。在企业大量雇用农民工的情况下要正确评价民工的贡献和作用;在管理人员中要开展“端正管理态度”的教育。要教育管理人员克服“三个优越感”,即:管理者的优越感;正式工的优越感;城里人的优越感。做到切实尊重民工,关心民工,理解民工,把民工的贡献记在心上,“师傅”的称呼挂在嘴上,和蔼的笑容漾在脸上;做到现场管理上与民工“面对面”,在思想感情上与民工“心同心”。为充分调动民工参与现场管理的积极性,可以吸收民工队长及其他民工中的核心人物与项目经理班子人员同室办公,“平起平坐”。并在民工中进行“主人意识”的教育,让民工认清自己的责任,争当企业主人,克服雇佣思想。
三是要着力培育适应建筑行业特点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为了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必须努力铸造企业员工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能奉献精品的精神;党员干部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做企业精神的提倡者和身体力行的实践者;要大力表彰先进班组和先进人物,因为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着企业精神;要注意总结先进经验,把作为企业发展动力和职工精神支柱的本质东西升华出来,并灌注到全体职工中去。这样,才能使现场管理具有真正的精神动力,才能促进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13篇 某外资企业hse管理体系文件应急规划和应急反应案例-3
本网据“安全、健康和环境”报导:
1 说明
对紧急情况及时有效的反应可以降低包括人员、财产和环境在内的事故损失。虽然安全管理体系力求确保所有的危险都能找出,风险也降低到一个相当实际的水平,紧急情况还是可能发生,并且如果得不到控制会出现严重的后果。应急反应计划的目的就是确定潜在的紧急情况,并建立程序、划分责任、对外部机构提供通知、建立联络的方法并且提供内部和外部的反应来控制和结束紧急情况。
2 领导和控制
管理层应当保证企业有一个概述在紧急情况下所应当遵守的安排和程序的应急反应计划。
·应急反应计划应当概括描述出应急反应行动。该计划应当列出组织机构、充当的角色和关键人员的责任以及命令链。计划应当进一步地表明在紧急情况下的联络安排,这包括向社团应急反应单位(cesu)的申请报告。
·如果可能的话,管理层应当确保在控制紧急情况时有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管理层应当保证在指挥人员失去指挥能力或者不能提供领导,而这又将会导致紧急情况的发生时有一个意外事故管理安排。
·安排环保部应当对应急反应计划进行维持,并协调必要的行动来确保其有效。
3 可预见危险
进行分析来确定紧急情况可能会使疏散、逃离或救援的要求提高。针对以下情况的应急反应已经编写出来了:
a) 火灾/爆炸;
b) 结构破坏/倒塌;
c) 井控问题;
d) 应急跳水;
e) 人员落水;
f) 海上紧急情况
g) 医疗疏散;
h) 台风;
i) 恐怖主义行为;
j) 直升机;
k) 弃平台。
4 联络
可能受到计划影响的所有人员都应当得到充足的信息,以便他们知道自己的责任是什么。应当有程序来保证告知所有的人员,包括承包商人员和来访者,使其了解在紧急情况下的责任和应当采取的行动。在岸上应当有足够的联络装备,以保证同时处理对3个平台、公众和政府机构的联络。
5 培训
对设施的所有人员应当给予足够的信息、指导和培训,以使他们在紧急情况下能够采取恰当的行动。
·如果可能的话,这样的培训应当在到达设施之前进行。这样在设施上将进行有关的补充性的附加培训。
·培训将包括诸如专门的应急反应课程、教育程序和应急演习方面相应的内容。
·在紧急情况下,应当有足够的在紧急救助方面受过培训的人员来协助。
6 计划存放
应当有足够数量的计划副本,以使在岸上和岸外地点都可以得到,在设施上的所有人都应当可以得到。
7 应急反应的测试和练习
为确保计划的有效性,应急反应计划应当定期地进行测试和练习。
测度和练习应当确保:
a) 在计划中承担特殊任务的人员胜任他们的职责;
b) 所有的人员熟悉计划的要求;
c) 对特殊情形进行测试和评价;
d) 保持设备的反应;
e) 外部服务中心和服务提供者知道他们所担负的角色,新雇员和承包商人员熟悉计划;
f) 管线和设施关断程序的工作达到要求的标准。
每一海上设施应当在主要和次要的集合点设定集合的标准。标准应当清楚地表明在集合点完成集合所期望的时间。
8 设备的编码
a) 所有的主动力系统应当进行标示;
b) 所有运送烃类和可燃物质的管线应当进行标示;
c) 所有的消防管线应当进行标示;
d) 所有的紧急控制应当标示清楚并且贴上标签;
e) 所有用于消防或救助队的应急设备应当清楚地予以标示。
9 人员逃生装备(仅适用于岸外)
管理层应当确保所有在设施上工作的人员都可以得到个人逃生装备。
10 应急装备的测试
应当对所有的应急设备编制一个正式的测试计划,并且纳入到预防性维护程序中去。
11 应急反应队
每一设施应当建立应急反应队来处理设施上的特殊情况,这些情况包括但不限于:
a) 火灾紧急情况;
b) 直升机紧急情况;
c) 人员的落水;
d) 救生筏操作。
每一反应队应当作为一个单元进行训练。每一反应队都应当参与到旨在检验应急反应能力的练习中去。由管理层组成的岸上应急反应队也应当参与到大规模的练习中去。
12 安全联络
每一设施应当具备用于紧急情况使用的足够的联络系统。所有用于上述用途的设备应当进行测试和维护,使其达到随时可用状态。
13 布置图
应当画出应急设备和用具的布置图。布置图应当贴在设施上所有的人员都可以看得到的地方。布置图应当定期地进行审核以适应情况的变化。
14 与公众/当地机构的联络
联络计划应当作为应急反应计划的一部分予以出版。
15 计划审核
计划应当在每一次重大紧急情况之后和每次应急演习之后,由参与者进行一次年度审核。
·审核应当将组织机构、人力、工作活动、工作环境、新设备和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变化考虑进去。
·计划应当在所有的测试和练习之后进行,并且如果有必要应当进行修订。
·修订过的计划应当通知所有人。
16 共同救助
如果有必要,管理层应当同其他公司一道参加到共同救助计划中去。
第14篇 如何搞好企业电气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的现代化电气设备应用到各各领域,因此,电气基本建设管理工作,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电气工作管理中,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明确目的:主要围绕如何保证电气设备安全、稳定、长周期运行为中心,开展电气设备隐患综合治理工作,加强运行设备的监控维护力度,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2 基础管理:所谓基础管理,就是最基本的管理,是搞好其它电气工作的前提条件,因此,必须认真做好这项工作。
2.1 健全基础资料对于已经安装运行的设备必须建立完整准确的技术档案,其中应包括:设备的技术说明书、产品质量证明书、设备安装调试记录、设备检修运行记录、设备保护预试记录。
2.2 全各种运行、管理台帐电气设备的运行、管理台帐包括:变压器运行检修台帐、事故管理台帐、工作票登记台帐、继电保护管理台帐、设备预试台帐。
2.3 制定基本制度制度:是完成各项工作的保证,要搞好电气管理,就要制定切合实际的各项制度来约束或规定我们的行为,做到“有法可依”。其中包括:岗位责任制、交接班制度、巡回检查制度、设备缺陷管理制度、设备检查质量责任制、工作票制度、事故分析制度、技术考核制度、岗位练兵制度、培训制度。
2.4 编制完善的操作规程:规程是电气设备操作或试车的指南,根据行业标准和产品操作说明书,结合公司实际,编制各种规程是提高电气操作水平、降低事故率最有效的方法,是保证电气设备安全、稳定、长周期运行的前提条件,因此,必须根据实际随时修改完善。其中主要包括:
1. 变配电运行维护检修规程:
2. 电动机运行维护检修规程
3. 低压电器运行维护检修规、
4. 电力电缆运行维护检修规
5. 蓄电池运行维护检修规程
6. sf6组合电器运行维护检修规程
7. 变压器运行维护检修规程
8. 继电保护运行维护检修规程
9. ups运行维护检修规程
10. 变频器运行维护检修规程。
2.5 建立岗位责任制:要建立自上而下的各级电气管理人员岗位制和工作标准,做到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负其责,将责、权、利有机结合。要完善工作程序,理顺各种关系,提高办事效率,减少相互扯皮。
3 技术管理: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技术管理工作是搞好公司电气管理的关键所在,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技术管理工作。
3.1 抓好重大技术决策:技术决策是非常重要的,电气技术决策的正确与否与我公司整套装置的安全、稳定和长周期运行有直接关系,因此必须抓好。按照调查--研究--论证--试验的步骤,积极、稳妥地抓好。
3.2 抓好技改技措:对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或技术落后的电气技术,我们要利用技改技措来逐步完善。
3.3 做好设计审核:要对设计中的电气参数、系统图、控制保护、主要设备的选型及其与原系统的联系进行认真审核。
3.4 搞好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气产品也在不断更新换代,我们要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使用新产品,并应用于我公司的生产实践。
3.5 搞好技术培训:搞好技术培训、技术交流,抓好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做好反事故演习,降低事故损失。
4 运行管理:搞好运行管理是确保电气设备稳定运行的主要环节,是为设备检修提供依据的重要手段。只有本环节抓好了,才能为设备科学检修提供依据。
4.1 健全制度加强责任心:建立健全各种运行管理制度和各种操作法,严格考核制度。加强运行人员的责任心,按章操作,认真记录。
4.2 做好继电保护校验:保护的作用是在发生故障时及时准确地切断故障点,确保被保护设备不受损坏,因此,必须按规程认真做,并做好记录,严禁保护带病运行。
4.3 做好电气设备的预防性试验:预防性试验是检查电气设备状况的重要手段,定期对电气设备进行预防性试验,可以及早地发现设备隐患,消除隐患,提高电气设备的可靠性。
4.4 做好设备负荷及保护定值的校核工作:设备运行一段时间后,要对设备或保护根据运行情况进行校核,确保电气设备在其额定量内长期稳定运行,确保保护值的正确性。
4.5 认真操作:制定最佳运行方式,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认真操作,确保功率因素合格。
5 检修管理:检修管理为设备检修后安全稳定运行创造条件,只有本环节做好了,才能保证设备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
5.1 文明检修:建立健全各种检修管理制度和各种检修规程,做到文明检修。
5.2 制定计划:根据设备运行情况及时正确制定日、周、月、季、年检修计划。
5.3 编制检修方案:对于重大的或复杂的电气设备编制检修方案,做到科学、完善、可行。抓好检修质量,建立检修质量责任制。
5.4 及时归档:抓好检修记录,做到认真、准确,并及时归档。电气设备检修要按照认真填写任务书或编制检修方案、技术交底办理工作票,文明按规程检修、回装、试验,做好记录的要求严格做好。
6 备品备件管理:备品备件管理是设备运行和检修的中间环节,必须抓紧、抓好、抓准确。
6.1 抓好备品备件的计划管理:备品备件要根据设备的运行情况、库存情况、储备定额,提出科学、合理的备件计划。
6.2 抓好备品备件的质量:备品备件的质量至关重要,要从型号、材质、性能等方面对备品备件进行检查,做到有备无患,有备“能换”。
6.3 抓好备品备件的审批和使用工作:对于备品备件计划要认真审批,既审批,就备上,既备上,就要能用上,要避免只管审批,不管“有用”,同时要做备品备件的使用审批管理,使得备品备件用在“必用”的设备上,减少浪费
6.4 建立健全特殊备品备件的货源关系:做到“随找随到”,急而不忙,急而有“线”。
6.5 建立健全备品备件台帐:做到“齐”、“全”、“准”。“齐”是指备件计划齐备;“全”是指备件计划全上帐;“准”是指备件计划准备无误。抓好重大备件回收工作。
7 安全管理:安全是首位的,是其它工作的基础。所谓电气安全,就是在电能生产、输送和使用中,不发生人身及运行、操作设备事故。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做到:建立各级电气管理工作安全和经济责任制;抓好电气事故的分析、处理工作;经常性地开展安全检查和安全活动,做好自然灾害和“电灾”的预防工作;建立健全电气事故档案,做准确、客观、公正。
8 对外关系搞好外部环境,处好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是确保我们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前提和条件,必须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处好与供电部门的关系,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渠道畅通,关系融洽;抓好电费结算;处理好与电厂330kv变电所的关系。
以上就我公司电气管理应抓的几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各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只要我们本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就一定能克服各种困难,确保我公司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长周期运行,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 单项选择题:
§ 1、电击是指电流对人体( )的伤害。
§ a、内部组织 b、表皮 c、局部
§ 2、电流流过人体的途径中,以( )最危险。
§ a、左手-胸 b、左手-右手 c、左手-脚
§ 3、成年男子触及工频交流电的平均感知电流为( )
§ a、0.7ma b、1.1ma c、1.5ma
§ 4.我国规定:在一般情况下,人体触电的极限安全电流为( )。
§ a、9ma b、30ma c、50ma
§ 5.胸外按压法要以均匀速度进行,按照国际最新标准每分钟( )左右。
§ a、60次 b、80次 c、100次
§ 6.工作地点相对湿度大于75%时,则此工作环境属于易触电的( )环境。
§ a、危险 b、特别危险 c、一般
§ 7.我国标准规定:工频安全电压的上限值为( )。
§ a、36v b、50v c、120v
§ 8.配电变压器低压中性点的接地称为( )接地。
§ a、保护 b、重复 c、工作
§ 9.防直击雷接地装置距电气设备接地装置要求在(c )以上。
§ a、2m b、3m c、5m
§ 判断题
§ 1、电流通过人体的途径从左手到前胸是最危险的电流途径。 ( )
§ 2、影响触电后果的因素只与电流大小有关。 ( )
§ 3、跨步电压触电属于间接接触触电。 ( )
§ 4、一般情况下,单相触电发生的较少。( )
§ 5、一般情况下,两相触电最危险。( )
§ 6、触电伤员如神志清醒,应使其在通风暖和处静卧观察,暂时不要走动。 ( )
§ 7、对有心跳但无呼吸者应采用胸外挤压法进行现场救护。 ( )
§ 8、保护接零的首要作用是故障时迅速切断故障设备的电源。( )
§ 9、遮拦高度不应低于1.2m,下部边缘离地不应超过0.1m。 ( )1.7
§ 11、胸外心脏按压将胸骨下压3-5厘米,然后立即放松,但掌根不得离开胸膛( )
变频器的维护保养
变频器作为重要的工控设备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不仅仅在工业生产中应用很多,在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设施的控制中也应用,如自来水的恒压供水系统和比较高级的电梯控制中,确实是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实施工具。虽然,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变频器已经采用了高品质的元器件、优质新型材料,并融入高新微电脑控制技术制造而成,但是,受到环境温度、变频器自身温度、粉尘、振动以及变频器内部元件老化的影响,变频器运行过程会出现一些潜在问题,一定程度地影响变频器长期稳定地运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变频器使用过程中的维护保养就显得格外重要。
1、日常检查和保养
1.1、日常检查项目:
1.1.1、运行环境:检查内容包括:a温度、湿度方面:温度>40°c时应打开变频器盖板,以加大散热效率;b灰尘多少、有无气体方面:经常清灰除尘;确保变频器周边无异味、无易燃易爆气体。
1.1.2、变频器本体:a振动、温升:振动平稳、出风口风温正常;b噪声:无异常噪声、无异味;c导线、端子:紧固螺钉无松动;
1.1.3、电机:a振动、温升:检查电机运行是否平稳、电机温度是否正常;b噪声:检查电机运行时是否有异常和不均匀的噪声。
1.1.4、输入、输出参数:a输入电压:输入电压要经常测量确保输入电压在规定的范围内;b输出电流:经常检查输出电流保证运行在额定电流之内,一般可参阅变频器自测电流即可,如要用钳形电流表测试,建议测试输入端电流,因为输出端有高频谐波一般钳形电流表测量会有很大偏差或误差。
1.1.5冷却系统检查保养至少三个月进行一次:
1.1.5.1安装环境通风是否良好,风道有无堵塞现象。 1.1.5.2变频器本体风机运转是否正常,有无异常噪声。 2、定期检查、维护、保养:
用户根据实际情况确定3至6个月对变频器进行一次定期检查。特别注意:a.必须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技术人员,才可进行变频器的维护及器件更换等操作;b.在打开变频器之前,请务必确认电源已切断;c.请用直流高压表测试p+、p-之间电压小于25v d.请不要异物如螺丝、垫片等遗留在机器内,否则可能造成变频器损坏,严重时可能导致火灾。
2.1推荐使用的检查工具:
2.1.1动圈式电压表:测量输入电压用。 2.1.2钳形电流表:输入、输出电流测量用。 2.1.3整流式电压表:输出电压精确测量时用。 2.1.4万用电表:建议测量电压、及接地测量用。 2.1.5兆欧表:电机、电缆和变频器接地检查用。 2.1.5.1一般情况下不要测量变频器的绝缘情况,因为变频器在出厂前做过电气绝缘试验,用户不必再进行耐压测试。
2.1.5.2若变频器闲置时间较长超过半年以上时和返修的变频器要使用前,必须再对变频器进行绝缘测试。
2.1.5.3变频器的控制回路和端子严禁使用兆欧表测量,如要测时可用万用电表兆欧档简单测量即可。
2.1.5.4对电机进行绝缘测试时,务必将点胶机和变频器之间的连接线拆除后再测量,否则将极可能损坏变频器。
2.2检查和维护的内容:
2.2.1主回路接线端子螺丝是否松动,如松动请加固。铜排等连接处是否有过热痕迹。
2.2.2主回路电缆,控制回路电缆有无损伤,特别是与金属表面接触的表皮是否有割伤痕迹。 2.2.3主回路电力电缆的绝缘是否良好。
2.2.4对风道、本体风扇,及电路板上的粉尘全面清扫;在粉尘较大的环境下要经常清扫。 2.2.5对变频器控制的电机也要定期检查测量,检测绝缘情况、轴承运行状况等。 2.1.5.2若变频器闲置时间较长超过半年以上时和返修的变频器要使用前,必须再对变频器进行绝缘测试。测试前须将所有的输入、输入端子(r、s、t、u、v、w、p、p-、pb)全部可靠短接,再进行绝缘测试。严禁对单个端子做绝缘测试,测试请用电压等级500v的兆欧表。
3、易损部件的检查和更换
变频器内有些元器件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发生磨损或性能下降,为保证变频器稳定可靠地运行,应对变频器进行预防性维护,必要时更换部件,否则会造成变频器自身的严重损坏。变频器的易损部件主要有冷却风扇和滤波电解电容器,其寿命和使用环境及保养状态密切相关。
3.1滤波电容器:通常使用寿命为2万小时,请根据运行时间更换。当电解电容器出现电解质泄露、安全阀冒出或电容主体发生膨胀时,须及时更换该电解电容器。 3.2冷却风扇:变频器内部所有冷却风扇的使用寿命约3万小时,当发现风扇叶片等有裂痕;或开机声音有异常;或转速明显变慢,请仔细检查风扇,一般出现这几个现象之一时,建议及时更换风扇。 4.存放注意事项:
变频器购买后暂时不用或需长期存放,应注意以下事项:
4.1避免将变频器存放于高温、潮湿或有振动、金属粉尘的地方,并保证通风良好。
4.2变频器若长期不用,每两年应通电一次以恢复滤波电容器的特性,同时检查变频器的功能。通电时应通过一个自耦变压器逐渐增大电压,且达到正常电压后通电时间不小于5小时。
第15篇 s企业卫生管理方法
企业的卫生问题是大家都关心的,以下由小编为大家提供的“企业卫生管理方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 工作内容:
1、烧好开水,保证上班前各办公室开水供应;
2、每天早上淋花;
3、各办公室的关灯、关电、关门;
4、待领导离开后方能最后离开。
第六条以上制度办公室人员要严格遵守,由大家共同监督。
目的:为彻底做好公司内部公共区域的环境卫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氛围,塑造清洁、整齐的厂容厂貌,特制定此管理条例。
二、适应范围:公司全体干部员工。
三、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的要求和标准:
1、本规定中公共场所是指集团内公共通道、篮球场、羽毛球场、停车场等公共区域。
2、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的要求:
a、地面无垃圾、污垢、积水、落叶、水果皮、烟蒂等;
b、墙面无污垢、脏物,保持洁净。
c、绿化带要求定时修剪,保持水分充足,并随时清扫残枝落叶。
3、清洁要求和标准:
a、清洁工须每日将公共场所清扫一遍,有污垢处需要冲洗一遍。但必须保证每周冲洗两遍。
b、清洁工要保证绿化植物的泥土水分充足,定时修剪枝叶,及时清除杂草、枯叶、垃圾等。
c、对于公共区域卫生的清扫,清洁工需在上班时间前一个半小时做好清扫,保证所有清扫工作、垃圾处理工作在上班前完毕;下班前再清扫一遍,须日扫日清。
d、对于花草,清洁工要定期(每周两次,周三、周六)培土、整理。
4、其他管理规定:
a、集团所有干部员工必须将垃圾(纸屑、烟头、果皮等)放入指定的垃圾桶,不得随地乱扔。
b、集团所有干部员工不得在墙壁上乱涂乱画。
c、集团所有干部员工不得损害、折伤公司的一草一木。
d、严禁携带有包装、有瓜果皮、纸屑的食品进入公司内部。
对违反公司环境卫生管理规定者,一经发现、举报或查处,将在公司保安的监督下,强制按要求义务清扫指定区域的卫生。
f、对于举报违反环境卫生管理规定者,公司为其举报者保密并奖励10元/人·次。
g、对于员工在工作或搬运过程中不慎洒落在地面的纸屑、包装盒、泡沫、垃圾等,清洁工和保安员有权可以要求当事员工将地面清扫干净;如果员工拒绝或态度恶劣,可立即向人力资源中心报告,由人力资源中心将按照本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给予处理。
h、清洁工必须要按照规定和要求给予清扫公司内部所有公共区域的清洁卫生,保安员要坚守岗位工作职责,对环境卫生的监督管理并要勇于值勤。
5、本管理规定自公布之日起开始执行,原有环境卫生管理规定与本规定有异的,以本管理规定为准。
6本管理规定归属集团人力资源中心解释。
第16篇 石化企业建立hse管理体系路径
hse管理体是一种事前进行风险分析,确定人(企业)的活动可能产生的危害和后果,从而采取有效防范手段和控制措施,以减少可能引起的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的有效管理方式,它包括十大管理要素,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和改进形成不断改进的hse管理体系。该管理体系是企业继iso9000和iso14000之后又一重要标准化管理体系,其认证工作已纳入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hsms)认证工作中。
石化企业建立实施hse管理体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通过实施hse管理,可以大大减少事故发生,提高经济效益,满足职工、社会对企业的要求,改善企业的形象,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我国已加入wto,实施hse管理与国际接轨更是迫在眉睫。我们结合工作实践,谈一谈石化企业建立hse管理体系的路径。
一、hse管理体系运行基本模式
hse管理体系的运行基本模式称为“pdca”循环,也称为“戴明模型”,它将hse管理工作主要分为计划、实施、检查、持续改进四个相互联系环节,整个过程由十大管理要素贯穿其中。
1 计划
对管理体系总体规划,包括确定企业的方针、目标和领导承诺,识别管理体系运行的相关活动或过程,识别企业应遵守的有关hse法律、法规和标准程序,并规定活动或过程的实施程序和作业方法等。
2 实施
建立组织机构,组建hse管理委员会和hse管理部门,明确和落实各级人员的hse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配备必要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资源等;按照计划所规定的程序加以实施,保证所有活动在受控状态下进行。
3 检查
为了确保计划行动的有效实施,需要对计划实施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修正消除可能产生的行为偏差。
4 持续改进
针对管理活动实践中所发现的缺陷、不足或根据变化的内外部条件,不断进行管理活动调整、完善,实现hse管理体的持续改进,不断提高hse管理水平。
二、建立hse管理体系程序
1 培训
hse管理体系构筑完成后,企业的首要任务是强化人员培训。企业的管理层和hse管理人员及职工必须接受正规的hse管理体系标准培训,这是开始建立hse管理体系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培训工作要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全员培训的第一层次为决策层、第二层次为管理层、第三层次为执行层。通过培训,使全体职工深刻理解和掌握国家、集团公司颁布的相关标准和规范,以及hse的十大管理要素的逻辑内涵。
2 制定工作计划
制定工作计划是建立hse管理体系的基础。建立hse管理体系是一项十分复杂和涉及面很广的工作,因此,需要制定hse管理体系工作计划和时间表,落实资源需求,为体系的建立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通常情况下,建立体系需要一年以上时间,制定计划应目标明确、控制进程、突出重点。可采用倒排时间的办法制定总计划表,再根据总计划表制定每项工作的分计划。
4 初始评价
初始评价主要包括调查企业现有的hse管理机构、管理规章、适用的法律法规、组织活动中存在的风险,等等。评价的信息将是hse管理体系设计的基础。初始评价步骤一般包括:
a) 准备阶段;
b) 现状调查;
c) 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价;
d) 编制适用的规章制度等清单并对其符合性进行评估;
e) 结果分析与评价;
f) 初始hse管理评价报告。
5 hse管理体系设计
企业可根据初始状态评价的结果,确定hse方针,制定hse管理目标和管理方案,确定机构和职能分配,确定体系文件层次结构,提出体系文件清单,以及体系文件的编写、审定与批准。
6 体系文件编写
在开展风险评价或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依据q/shs0001.1-2001《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体系》和q/shs0001.3-2001《炼油化工企业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规范》的要求,编制简洁、明确、通俗适用的《企业hse管理体系实施程序》。
管理体系文件分为3个层次;
管理手册(a层次):根据hse管理规范标准和规定的hse管理方针、目标来描述hse管理体系;
程序文件(b层次):描述实施体系要素所涉及的各个职能部门的活动;
作业文件(c层次):《企业hse管理体系实施程序》和相关的作业指南。
三、hse管理体系运行
hse管理体系运行是将hse管理体系文件予以实施,检验其适用性、充分性和符合性。在运行期间,企业应进行协调、监督、考核和信息反馈,并有计划地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通过动态管理对运行中发现的问题采取必要的修正和预防措施,达到hse管理体系的初步完善。
60位用户关注
89位用户关注
31位用户关注
29位用户关注
21位用户关注
73位用户关注
30位用户关注
22位用户关注
70位用户关注
15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