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关于选择的励志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同事:
我是一名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我有许多同学落脚在繁华的都市,我也曾有许多美好的梦想,希望走入繁华的都市一展身手,我也曾整装待发准备成为一名城市白领,然而随着时光迁移,城市无趣的生活对我心灵的涤荡最终使我明白教育才是我正确的选择,我报考了20__年的特岗教师,选择了我的家乡, 因为我坚信 “如果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如果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如果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幸福”,这也是特岗生活所带给我的感悟。
说实话,当我成为颜村铺乡小学一名老师的时候,心里感觉些许的紧张与激动。紧张,是因为第一次面对这么多求知若渴的学生,不知道怎样说才好;激动,则是因为我是以老师的身份站在讲台上站在了家乡教育的舞台上。好在伴随着孩子们亲切可爱的笑脸,孜孜不倦的虚心学习态度,伴随着各位前辈老师的帮助与指导,伴随着校领导无微不至的关怀,如今 曾经的忐忑已逐渐变得稳健,对教学方法的掌握由生疏也变得熟练,无论哪一种发生在我身上的变化,都是在颜村铺小学里完成的。为此,我想由衷地说一声:感谢各位领导,感谢各位老师。
老师并不是我小时候的理想。也许是缘分的选择?也或许是大学毕业为了规避就业压力的选择 ?对于今天选择了老师这一职业的我,不是因为喜欢而选择,却是因为选择而喜欢,当然,这一切主要是来自于我的学生们的力量。每一天早晨,学生们那句:“老师好!”的问候给我带来了一天的快乐; 每一天放学后,随着一声声:“老师,再见!”给我留下了明天的希望。
记得,有一位老师对我说“一个好的教师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当时我非常的不理解这句话,直到我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我才真正理解和认同了它。当教师确实是一个良心活,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情做错了还有改正的机会;一个物体损坏了, 还可以再补救,但是对于学生来说, 如果耽误了学习和受教育的机会, 将影响他一生的前途和命运,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大的,他们需要我们的正确指引。所以我们必须要用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心去引导和教育学生。
如果说当初特岗的选择是为了规避就业所带来的压力的话,那现在的我应该为这种规避而感到庆幸,我无悔当初的选择。今天站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会用行动去证明,为我选择的职业而努力,争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任前方荆棘丛生,我将持之以恒,茫茫学海中,我争取做勇敢的水手,与所有老师一起,乘风破浪,共赴前程。
青春的脚步如行云流水,青春的岁月容不得半点浪费,让我们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天,以激情为旗,用青春作注,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各位同事,我相信,经过我们大家的辛勤耕耘,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我愿在这三尺讲台上,阅历春秋,苦苦耕耘,用我的爱心、诚心、细心和耐心去换取学生的开心,家长的放心!
最后: 祝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工作顺利、家庭幸福!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关于选择的励志演讲稿
第2篇 励志演讲稿:在你选择的路上,不惧困难地坚持!
今天在座的90%以上都是刚入学的研究生,这是你们人生的新阶段,我热诚地希望你们在思想上也能够有一个新的境界。今天在这里不讲大道理,我作为一个建筑学人,自1946年执教于清华大学,至今已经68年,我只想将一些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所得到的体会跟同学们讨论。
第一,理想与立志。一个人一生不能没有理想。立志是人生不断前进的动力。要思考我这一生到底想要做什么,想要有何作为,有何抱负和志趣,想要从事什么专业,这在中学进入大学时必然要有所考虑,从大学进入研究生时代更需要进一步思考。立志往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成长的经历、所见所闻所想而一步步顿悟、提升,当然,其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定的偶然性。
我之所以选择建筑事业,并作为一生追求的方向,是与我青少年时代成长的经历有密切的关系。我1922年生于南京,当时正值内忧外患,中国大地上战火连连,苦难深重。1937年南京沦陷,我随家兄流亡重庆,于四川合川继续中学学业,记得1940年7月27日高考结束的那天下午,合川城遭遇日军空袭,大火一直燃烧到第二天清晨降雨始息,我敬爱的前苏州中学首席国文教员戴劲沉父子也遇难了。战乱的苦痛激励了我重建家园的热望,我最终断然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以建筑为专业,这是一个开始。随着自己的成长,认识国家社会的发展,逐步对建筑事业发展的需求也就不断加深认识,对它的学习研究也就不断提高。
第二,选择。一个人一生不知要走多少十字路口,一个弯转错了就很难回到过去的志愿,因此道路的选择至关重要。人生中有太多太多的机遇、变迁,甚至有无限的偶然性,国家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变迁,乃至家庭中细小的问题都会引人转向,甚至于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回顾我自己的经历,有几个重要的十字路口:
1948年我经梁思成先生推荐赴美国匡溪艺术学院求学,1950年学成后,应梁先生信中说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召唤,力辞种种诱惑,毅然从尚为英国盘踞的香港,在军警挟持下取道回国,投身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设和教育事业中,现在想来,如果当时留在美国,便没有此后几十年在中国建设领域中的耕耘和收获。
1983年,我61岁,从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的行政岗位上退下,当时张维校长邀请我前往深圳大学创办建筑系,我婉拒了他的盛情,坚持和一名助教,在半间屋子、一间书桌、两个坐凳的条件下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到现在已经整整30个春秋。30年中,我与研究所的同志们共同开展了一系列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与实践。当时若前往深圳,今生后期的工作则又会是另一番光景。类似的情况一个人一生不知要经历多少,回顾既往,我自审之所以没有“转错”大方向,很大程度上还是与早年“立志”相关,我很早便立志在建筑与城市的学术领域做一些事,在不同时期,根据现实条件,作出相应的选择。
第三,坚持。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是坚持还是退却?就我个人经历而言,不论是青少年时读书求学,还是年长后的研究和实践,几乎处处都要面对困难,也难免遭受挫折。年轻人很容易受到挫折影响而气馁,这里希望大家以宗白华先生讲的一句话共勉——“不因困难而挫志,不以荣誉而自满”,这是在他写的《徐悲鸿与中国绘画》上的一句名言,要立志、要选择,在选择道路上更要有不惧困难的坚持。
对于青年学人,我认为在理性上对科学道德、科学伦理等似乎不难理解,关键在于身体力行。现在社会舆论的各个方面对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宣传屡见不鲜,相关的书籍、文章也很多,但是让人痛心的是,学术不端、学术贪腐的现象仍时有发生,这些人也许并非对科学道德不理解,而是没有切实地将之落实到一己的心灵与行动中。因而,我想强调的是,必须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从经典的哲理转化为一己之行动指南、行为通则,唯有此,才能慢慢地内化为属于你自己的精神财富,并且会在逐步顿悟中加深体会,并不断加强信念,持续前进。
如今,我虽已年逾九十,但仍坚守在教师的岗位上,仍要求自己以一种积极的精神面貌面向未来,随着年龄日增,必然有些事情由于体力不及等原因已经做不了,但是依然觉得当前正面临着一个大的时代,未来有无限的生机和激情,要促使自己力所能及地不断探索广阔的学术新天地,建设美好家园、美丽中国。
2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