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2022年朱立伦复旦演讲稿全文
5月2日15时23分,中国国民政府主席朱立伦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朱之文、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的陪同下走进光华楼13楼报告厅,与在场的一百余名两岸青年座谈。
在校史馆见到孙中山写给复旦学生的“天下为公”题词后,朱立伦在演讲与对话中多次鼓励年轻世代追求“公益”、“公义”,他将其看做中山先生“天下为公”思想的延伸。
1 讲座实录
许校长,现场所有的老师、同学,所有年轻好朋友,大家午安。
今天是劳动节假期,但是还是有很多同学走进校园来到这里,大家共聚一堂,我感到很高兴。一走进复旦的校园我就觉得非常亲切,因为自己一直在学校担任教授,走到复旦好像回到自己追求的地方。我刚才还跟校长说,等一下留点时间让我在校园走一走,看一看美丽的复旦。
刚才校长已经把我很多要讲的话跟大家报告了,因为我长期在台湾大学供职,所以知道台大和复旦的emba项目,培育了两岸许多优秀年轻的管理人才,我也有很多要好的同事、好朋友共同担任教授,所以我跟复旦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第二点,刚才校长也提到,桃园县是我的出生地,也是我曾经担任县长八年,现在成为桃园市的地方。那儿有我们桃园最著名的学校复旦中学,是由很多复旦的校友共同创建的,校名、校徽都与复旦大学相同。事实上,我还感受到他们对母校浓厚的感情。
第三点,刚才一进校史馆就看到“天下为公”的题字,而且孙中山又是复旦大学的校董。可见我们孙中山先生,跟我们复旦密切的关系。
有人问我说要用什么样的名义跟青年有约,写“国民政府朱立伦主席跟青年有约”?我马上摇头说要。他们又说写“朱立伦市长跟青年有约”,我说不要。他们说写“朱立伦教授”?“朱立伦老师”?我觉得有距离,所以就写“朱立伦与青年朋友有约”,希望让大家认识朱立伦,让朱立伦认识青年朋友,好不好?
在场的年轻朋友,我判断可能90后比较多吧,少部分80后。我是60后,我对大家报告,我已经20年没有来上海了,我刚刚看到地名片,我也想跟校长讲,二十年前我来上海的地名片,大概右手边是浦东、东方明珠、徐家汇。这二十年来,变化非常的大,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讲,我们也曾经是青年朋友,现在我们不再年轻,但是我们这个时代,面对上一个时代,也面对下一个时代。
我们上一个时代是最辛苦的时代,经过战乱,很多长辈们所乞求的就是平安,很多长辈们希望不再有战乱。而我们这个时代,没有经历过战乱,从经济发展初期,一直到今天的繁荣。今天看到上海看到了这几年的经济发展,同样也在台湾和大陆其他地方看到了巨变。
我回想一下,1995年我来上海访问的时候,当时大概整个大陆平均国民总额只有600多美元,600多美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现在当然超过了这个数字。而台湾在二十年前是一万二,现在两万二,gdp大概超过四万。
我们这个时代,从成长的初期,逐渐转向繁荣,从农村到都市,到道路带。你们的这个时代,要为下一个时代做什么?你们是不是继续像过去我们这个时代,从六百多美元,到六千多美元,然后再到六万多美元,或者台湾从两万多块要到四万多块,继续到六万多块?我问过很多年轻的台湾人,他们告诉我:我们这个世代,赚钱不是最重要的目的,我们这个时代,追求我们的幸福,追求我们的理想,不一定是小确幸,可能是大理想,才是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追求了经济的成长,贡献下一个时代;而下一个时代,要走向什么样新的时代,是我们大家今天可以共同思考的。很多台湾小朋友喜欢叫我“蜘蛛人”,和我名字很像。那我就说电影《蜘蛛侠》里面的一句话“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这一句话就是说能力越强,责任越大。各位是精英,各位是精英中的精英,来自一个比较繁荣的时代,一个比较努力的时代,我们需要为下一代建构。把自己做好最重要,做就要好,是我的人生观。
是不是市场经济一定代表着大家的幸福?最近大家都看到了法国经济学家piketty写的《21世纪资本论》,观点就是经济成长不一定代表全民幸福,经济成长可能造成社会严重贫富差距。这是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类,不管在西方,在东方,在海峡的两岸,都要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那我们怎么去做?我最近的想法就是希望年轻的朋友,你们这一代追求“公义”,“公义”是公平正义,“公义”是利他精神。
我最近在台湾看到的最美的风景就是志工。我还记得我刚做市长时,我希望我市能够成为“志工城市”,而现在四百万的人口中,成为志工的人超过了十一万人。例如,现在台湾有许多被称作“不老志工”的志工,他们陪伴我们的长辈,这些长辈需要陪伴,而子女在外。为什么叫“不老志工”?因为年长者有了志工的陪伴,心态不会变老;而年轻人的心也不会变老。短短不到三年,现在已经有一万两千多名“不老志工”了,其中有一万年轻朋友加入到陪伴老人的队伍中。
我们是如何吸引到年轻人的呢?我们设立了一个“银行”,这个“银行并非真正的银行,而是记录下你做志工陪伴老人的时间,到你或你的爸爸妈妈有需要时,你也可以接受志工的陪伴。很多年轻朋友发现也许有一天我用得到,又或许我的爸爸妈妈会需要得到志工的照顾。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年轻朋友愿意成为“不老志工”。
我再一个社会企业的例子。什么社会企业?“社会企业”就是带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例如有一个叫做tom的品牌,只要你买一双他的鞋子,tom就捐赠一双鞋。
现在我们要把社会责任加入到创业赚钱之中。我曾了解到一位年轻朋友自己开了一家旅行社,但是他的旅行社专门帮大家去各国做志工。如果很多退休的老师,退休公务员,或者是年轻朋友,想去印度、缅甸等地方去做志工,他就半旅行半志工地帮你安排。它就是一个社会企业,就是让志工能够出去。还有一个人,他开农场但是他种“有机”,而且让大家有机会自己一起参与种有机,种了有机以后你可以享受自己种的成果,或者你可以保护你这块土地,所以一边赚钱,一边种有机。
当然各种创意都在我们这些社会企业中发展,让我们看到新的希望——年轻的世代,不单只会赚钱,他开始重视社会公益,重视社会责任。
在场的所有年轻时代的好朋友,尤其是来自复旦和上海高校的好朋友,你们比别人获得更多社会和教育,你们就应该为社会付出更多地责任。简单地说我相信未来20年,我们不是只是拼经济而已,我们不是从成长到繁荣,我们所有年轻的同学,我们希望一个更“公益”、“公义”的社会。这是我今天看到复旦同学,提出来的一些想法。
其实刚才看到我们中山先生提到的“天下有公”,何尝不是这种精神?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不是只是独善其身,我们希望“天下有公”,我们共同为了一个公益的社会而努力。
希望今天用一个这样的分享,用我20年来看到整个上海的变化,我希望充满公益的下一代更有理想,有创意。
不过我还是要欢迎所有好朋友,如果你来自台湾,有机会回到台湾之后,别忘了加入我们的志工。如果你不是来自台湾,来自大陆的好朋友,随时欢迎大家到台湾来,当然我做市长也要欢迎大家到新北市来。
我不愿意讲太多,我倒是希望听听大家的想法,我们共同交流。不是朱立伦讲给大家听,大家也可以讲给朱立伦听。我们共同和青年朋友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我们也会进步,大家也会有一些新的收获。
谢谢大家,祝福大家!谢谢!
2 对话摘编
复旦大学学生:朱主席您好,我是复旦大学一名在读博士生,很高兴能够在复旦与您交流。我平时也会关注一些有关台湾的新闻。我注意到有一些媒体认为您的这次访问体现了您的政治决断力,昨天您也说这次访问在岛内可能有一些“扣帽子”的声音,所以我非常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因素促使您决定了这次亲自率团来大陆的访问。
朱立伦:谢谢,谢谢你让我有机会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个看起来很简单听起来也很简单的问题,其实就是人生哲理。我一再强调任何事情只要做就要做好。不管我今天当学生、当老师,不管我当县长、当市长都一样。今天我做中国国民政府主席,我就要做好。
对于中国国民政府,过去长期以来我们两岸关系的推动一直是我们重要的工作。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两岸的合作能够让下一代更好,让下一代更幸福,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既然如此,我担任主席之后不论是两岸的交流,或是两党相关的论坛、政治访问。这个过程的决断,就是我对任何事情的判断,这就是人生观,做我就把它做好。
在做好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力量。尤其台湾是一个非常多元,很多不同想法自由的社会。批评一定会有,甚至一定给你扣帽子,一定有攻击抹黑,这都是很自然的现象。但是坚持自己的执念最重要。
我记得孙中山先生在革命的过程中也被扣过“寇”之类的(帽子),负面的攻击非常多。我刚刚在讲,推动很多的工作当中,就像刚才社会企业的推动(过程中),那些年轻朋友跟我讲,好多人对他们说,你们这个是空谈理想,先赚了钱再说吧。他们会说办一个商业旅行社比较重要,为什么办一个志工旅行社呢?但(年轻朋友)就觉得志工旅行社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tom鞋也一样,(虽然是)卖鞋的,现在卖鞋的这么多,但是因为他有这样的理想,结果社会反倒给他更多的肯定。我最近去买鞋的时候看到我们台湾的一个鞋店,它直接就这样做。很简单,直接跟你讲说,你今天来买这双鞋,第一,我这个价格一定比别人便宜,第二,我里面所有卖鞋的一定的比例,大概是1/10是捐给公益的。(鞋店)直接就在旁边有一个箱子,放了多少钱我不管,但我相信他一定会这样做,这就是一个的理想与自己的坚持。
复旦大学台湾学生:朱主席您好,我是台湾学生,在复旦就读博士班的学生。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您刚才有提到《21世纪资本论》,可以请您就《21实际资本论》的角度来看台湾目前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那对于促进两岸青年教育文化交流您有何看法?
朱立伦:其实教育资源分配需要社会更多努力,我刚刚讲一句话,说教育资源一定要均衡。跟你们讲一个小故事,来自台湾同学都知道,我的出生地在桃园。但我不是在桃园市区出生的,(而是)在乡下。我念国中的时候我就到市区去念书,后来我念高中的时候,我到了台北的建中念书。很多同学问,“那你怎么去?”我早上一大早五点多骑脚踏车到火车站,大概半小时左右。然后搭火车到万华,万华走路20分钟到建中。大概一天一个来回需要4个多小时坐公车。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是因为以前的教育资源是集中在大城市的,大陆现在可能还是有这样的现象。所以当时我担任桃园县县长的时候,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盖学校。我在8年内盖了40多所学校。我的目的就是促进教育公平,也就是给大家公平的机会。
同样的,我担任新北市市长,到今天为止,我用数字给大家说明:我担任市长的第一天,查了一下,我们的孩子只有50%出头可以在住宿。我努力让新北的学校更多,更有竞争力,到去年为止是百分之七十二,预计三年多以后可以超过8成,这就是一个让大家机会平等。
说到一些市场经济国家,比如美国的教育,它的私立大学费用非常高,有一些精英学校更是非常昂贵,这就更会产生社会的不公平。我相信在台湾和大陆这个问题相对会好很多,因为我们这边在教育组织的推动上和教育金额的推动上很努力,我们希望让每个孩子在受教育机会方面能够更公平。
第2篇 2022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的演讲
__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演讲稿:怀疑的年代,仍需要天真
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个貌似有点矛盾的问题:是不是受教育的程度越高,知识越多,反而越应该设法找回我们人类本该有的天真?
这里的“天真”所指的,恰如我们祖先在遥望着闪烁的星星,脸上露出孩童般的痴迷,想去追究这个宇宙的秘密;它也指人类的天真,是我们祖先对大自然的一种谦卑和敬畏。
不得不承认,其实我们已经丢失了许多人类的天真。我们一定要设法把它找回来,至少能够部分的找回来。为什么?因为人类的天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
受了更多的教育,并不表明就应该变得似乎高深莫测,其实此刻你更应该恢复人类的天真。因为只有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去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基本道理,去探究关于自然、关于社会的造化。
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说:“研究的动力必然不是来自哲学问题,而是来自事情的本身。”因此,教育所要造就的不是貌似高深莫测的人,而是有着苏格拉底般天真的人——他明明可以有活路,但是为了他心中的学问,为了人类的天真,可以去赴死。我们也要造就阿基米德般的天真,即使当士兵拿长枪对着他的时候,他仍然说,请你不要把我在地上画的圆给踩坏了。我们也需要爱因斯坦、黑格尔、老子、孔子的天真。他们的天真不是因为无知,这些人都知之甚多,不仅知道得多,而且非常通达。他们的天真当然也不是愚蠢,更不是愚昧,只不过是他们不在乎,或者不谙于世故。他们常常看起来冒着傻气,这在我们博士、硕士研究生身上也会出现,所以社会上才会说,“哦,一批傻博士”,但这恰恰是一种真诚和没有经过任何人工修饰的原始的纯真。
有时候,纯真的人在现实的社会中,看起来非常的羸弱,但他们却拥有伟大的、理性的和道德的力量。但凡大学问家,都有这样一种天真。而那些老于世故的、所谓 “成熟”的人,对那种冒着傻气的人的天真似乎都不屑一顾,这些“成熟人”看似左右逢源,但他们只会随波逐流,他们没有必要去探索任何东西。他们永远认为只要存在就一定合理,而合理的东西似乎就没有必要去追究,要做的只是去逢迎而不必去改变;一切只需要适应,而不必坚持;一切只需以个人的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而不必去顾忌道德。这种老于世故的“成熟人”,实际上失去的就是人类本来应该有的天真。
人类的天真是谦虚,也是纯真。所谓的人类天真,是对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谦卑,一种谨慎,更是对人类生命的一种根本的尊重。失去了这种人类的天真,知识的积累会使人变得通达,但同时也会让某些人变得更加狂妄,貌似豪气冲天,天天叫喊着要改天换地,似乎可以无所不能,无所不为。但到头来,我们有很多例子可以说明,他们只会犯下难以挽回或者根本就不可能挽回的错误,反而贻害了人类。因此,越是受过高等教育,越是掌握专门知识的人,越要具备健全的人格,越要成为一种德性的存在。为了这份责任,让我们一起找回人类的天真,因为天真才会使你像孩童般的去对未知进行追问,才会毫无顾忌地,并且不求回报地去探索自然、宇宙、社会的奥秘。
第3篇 2022复旦大学校长的演讲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演讲稿:守护知识分子应有的尊严
要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保持自律而不堕落,拒绝与社会的污浊同流合污;不要工于心计、明哲保身,放弃对人生价值的追问,或者对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的追求。希望大家能够记住一句简单的话,爱因斯坦说过,不要去尝试做一个成功的人,但是要尽力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校长演讲摘录
要守护知识分子的尊严,我觉得你必须对这个国家和社会负责、担当。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意味着社会对你,你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分子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当然 应该用所学来服务于人类,服务于社会,为社会提供各种必要的具体的知识或者是精神文化产品。但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应该在社会狂热的时候保持着清醒,在 社会失范的时候对大家提出警醒。毕业后,你们会接触一些新的现象或者各种各样新的观念,有好的也有坏的。你们中的大部分人可能会经历处处碰壁的窘境,无非 这个碰壁有大有小,甚至于你们中有一些人可能会被这种碰壁或者困难所暂时性地击跨,然后产生很大的挫败感。由此,你就会对这个社会产生种种质疑。如果你们 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只是采用一种漠然麻木的态度去面对,或者反过来只是采用一种非常偏激或者冒进的方法去处理,都不可能有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
知识分子要守护你的尊严,意味着你一定要进行独立 思考。知识分子在本质上不是一个职业性的阶层,而是一个精神性的群体。知识分子借助知识和精神的力量,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关怀。知识分子本着自己的道德良 知和学术良知,怀揣着心中不灭的理想和信念,独立思考,对社会发声,对面临的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无论是文化思想、科学技术,还是社会政治方面的——提 出思想和解决方案。说到独立思考,它首先来自于独立的精神,体现在用自己的理性去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人行亦行。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要求我们不是一味的 抱怨这个社会或者是身边的环境。我常说每一个个体都是构成这个环境的一分子,对于所有的他人来讲,你就是这个环境的一部分。所以这个社会的好坏有赖于我们 每一个人的行动,只有大家都保持独立的人格,用独立自由的理性精神进行思考,那么社会环境才能够不断的进步。相反,如果你对权势进行依附,对财富过度迷 恋,对意识形态过度偏执,都会丧失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这样社会的发展就会丧失方向,就会失范。因此我们说知识分子能不能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 学术和艺术独立的价值,守护自由理性的精神,维系着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和存亡。所以只有坚持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我们才能够真正来赢得我们应有的 尊严。
要守护知识分子的尊严,还要各位有道德自律和道德 的勇气。知识分子有两种存在,一种是作为知性的存在,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是作为德性的存在。知识分子是一个知识人,当然首先是作为一个知性的存在,但它的更 重要的德性的存在,对这个社会的影响会更大。道德从来就不仅仅是话语,而更是一种实践伦理;它不是高谈阔论的对象,是一种坚持正义的勇气。
自律和责任是相伴而生的,自律和知识分子的独立性 密切相联。作为知识分子。我们必须知道,选择自律当然是在对自己负责,但同时也为他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如果每一个人都不自律,肆意妄为,那么这个环 境就会得到破坏,最后就会导致霍布斯所说的丛林状态,那么在这个状态下,丛林法则就会大行其道,这是非常恐怖的。那时候,人人焦虑,人人自危,人人失望。 从古到今有那么多的名人名家写了那么多的著作,那么多的思想家、哲学家都在探讨这个问题,所以或许我们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够或者永远也不能够弄明白自己到底 在追求什么,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希望究竟想过怎样一种生活。这一点,即使我到了这样的年龄,这个问题有时还是会困扰我。但是我们应该至少明白,要 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保持自律而不堕落,拒绝与社会的污浊同流合污;不要工于心计、明哲保身,放弃对人生价值的追问,或者对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的追求。希望 大家能够记住一句简单的话,爱因斯坦说过,不要去尝试做一个成功的人,但是要尽力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第4篇 2022复旦大学校长的演讲稿:守护知识分子应有的尊严
守护知识分子应有的尊严——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__届本(专)科生毕业典礼致辞
同学们、老师们、各位家长: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要祝贺各位顺利完成学业,今天毕业了。还记得四年前在迎接你们的时候,我曾经说过,四年后有一个事实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老师们都会变得更老,但是我们年轻学生会变得更加成熟。我这里说的“成熟”不是指那种丧失了纯真和热情的“左右逢缘”式的世故,而是指因智慧和知识的增长带来的冷静、理性和持重。或许,这才是毕业的真正含义。我们在座的很多人都有过相似的经历,所以我在这儿或许可以用我的经验来猜测一下大家现在的心情。
毕业,让你们对学校存有一份依恋,无论你在这里碰到的是好事儿还是坏事儿;毕业,也让你们对老师和同学,无论是你们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无论是你们仰慕的还是有一些非议的,都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感。毕业也会让你们兴奋不已,因为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然而,我更相信毕业后的“成熟”,会让你们在兴奋后对未来会心存忐忑、焦虑和隐忧,或许这就是金晓峰老师说的“伤感期”。
不知是哪位复旦学子留下的感言这样说道,“之于这所学校,我们只是沧海的一粟,而它的烙印却常相陪伴我们去到更多、更远的地方……”他(或她)用文字表达了对学校的依恋,但把自己的忧虑放进了省略号里。实际上,所有人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焦虑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他开始对自己和这个社会都有所期许。美国心理学家在《少有人走过的路》这本书中写道:“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在于我们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实现人的超越,只要我们知道人生是艰难的,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对一名知识分子而言,更是如此。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说,就像刚才阿拉法特·居来提同学所说的,你们已经成为一名知识分子。因为有人认为知识分子这个称号跟受教育的程度没有直接的关系。我认为复旦人应当努力成为一名知识分子,因为社会对我们有这样的期待。所以我觉得,你们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来自于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以及来自于你们想要维护知识分子尊严性的考虑。
要守护知识分子的尊严,我觉得你必须对这个国家和社会负责、担当。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意味着社会对你,你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分子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当然应该用所学来服务于人类,服务于社会,为社会提供各种必要的具体的知识或者是精神文化产品。但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应该在社会狂热的时候保持着清醒,在社会失范的时候对大家提出警醒。毕业后,你们会接触一些新的现象或者各种各样新的观念,有好的也有坏的。你们中的大部分人可能会经历处处碰壁的窘境,无非这个碰壁有大有小,甚至于你们中有一些人可能会被这种碰壁或者困难所暂时性地击跨,然后产生很大的挫败感。由此,你就会对这个社会产生种种质疑。如果你们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只是采用一种漠然麻木的态度去面对,或者反过来只是采用一种非常偏激或者冒进的方法去处理,都不可能有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好在复旦大学是一所开放的大学、包容的大学,学校竭尽所能为大家创造了接触广阔世界的机会,搭建了各种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你们可以在书院里面接触到不同的专业,不同理想的同学,你们可以在海外交流当中培养你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经过复旦的训练,现在的你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并且初步习得了担当的这种能力,这就是复旦留给你们所特有的印记。
我想强调的是,责任不是空洞的。它是具体的,包括对自己、对家人。首先,是对家人的责任。刚才蔡彤先生分享了他和汪新芽女士的夫妻恩爱,以及他们为这个社会作出的贡献。责任是一种感恩,包括你对朋友、对陌生人,也许是一个普通的路人,或者其他你从来没有面对过的事情,乃至对整个国家、民族或者整个人类,所负有的大大小小的责任。我们不要以为一谈责任就是一件大事。不,很小的事情也是责任。一个人对责任的认定和履行实际上出自他的信仰和追求。作为知识分子,我们不能做一个冷眼旁观的批判者,更不能成为随意的解构者,而应当是负责任、有担当而又务实的建构者。这应当是复旦人的一种基本气质。
要守护知识分子的尊严,还意味着必须坚持理性,并且依理而行。理性对知识分子来说,是最最基本的。知识分子作为这个社会最敏感的成员,乃至作为社会的良知,在事关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大众苦难等等的重大问题上,理应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这个声音必须是理性、清醒、有说服力的,尽管在说的时候可以声情并茂,但是绝不可简单的情绪化。至少我相信,讨论一些重大问题的时候,从学理出发的研究和批判虽然不像某些言论那样高调,但是它具有更大的力量,那就是理性的力量。我相信经过复旦的多年训练,大家已经养成了一些基本的学术习惯,也就是说尊重事实的态度,缜密的思维习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大家不要随着毕业就把这种训练扔到脑后。将来,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这些训练对大家永远是有益的。
我也认为复旦校歌里所唱到的思想自由,就应该是一种自由理性,守护自由理性就是守护人类的文明和尊严,就是守护人类的真善美,守护人类的正义、良知、自律和真情,包括家庭的情意,夫妻的情意。知识分子应该是理性思维的楷模,守护理性就是守护知识分子的尊严,守护理性就是来创造一个大家都讲道理的社会环境。
知识分子要守护你的尊严,意味着你一定要进行独立思考。知识分子在本质上不是一个职业性的阶层,而是一个精神性的群体。知识分子借助知识和精神的力量,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关怀。知识分子本着自己的道德良知和学术良知,怀揣着心中不灭的理想和信念,独立思考,对社会发声,对面临的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无论是文化思想、科学技术,还是社会政治方面的——提出思想和解决方案。说到独立思考,它首先来自于独立的精神,体现在用自己的理性去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人行亦行。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要求我们不是一味的抱怨这个社会或者是身边的环境。我常说每一个个体都是构成这个环境的一分子,对于所有的他人来讲,你就是这个环境的一部分。所以这个社会的好坏有赖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只有大家都保持独立的人格,用独立自由的理性精神进行思考,那么社会环境才能够不断的进步。相反,如果你对权势进行依附,对财富过度迷恋,对意识形态过度偏执,都会丧失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这样社会的发展就会丧失方向,就会失范。因此我们说知识分子能不能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学术和艺术独立的价值,守护自由理性的精神,维系着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和存亡。所以只有坚持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我们才能够真正来赢得我们应有的尊严。
要守护知识分子的尊严,还要各位有道德自律和道德的勇气。知识分子有两种存在,一种是作为知性的存在,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是作为德性的存在。知识分子是一个知识人,当然首先是作为一个知性的存在,但它的更重要的德性的存在,对这个社会的影响会更大。道德从来就不仅仅是话语,而更是一种实践伦理;它不是高谈阔论的对象,是一种坚持正义的勇气。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真正的知识阶级是不顾利害的,如果想到种种利害,那么他就是那种假冒的知识阶级。我认为鲁迅所说的不顾利害就是勇于坚守公平和正义的立场,而不为利益或者权势所左右,这才是作为一名真正知识分子应该有的品格,也是他们应该被称为社会的良心的理由。因此,道德的自律和勇气就成为知识分子的又一个鲜明的品质。
自律和责任是相伴而生的,自律和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密切相联。作为知识分子。我们必须知道,选择自律当然是在对自己负责,但同时也为他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如果每一个人都不自律,肆意妄为,那么这个环境就会得到破坏,最后就会导致霍布斯所说的丛林状态,那么在这个状态下,丛林法则就会大行其道,这是非常恐怖的。那时候,人人焦虑,人人自危,人人失望。因此,日本的企业家稻盛和夫有过这样的论述,出人头地,追求成功可以;想过一个潇洒多彩的人生,也可以;但是那都是人生的一个过程,人生的目的是在于塑造高尚的人格。自律还与每个人心中的人生价值有关。从古到今有那么多的名人名家写了那么多的著作,那么多的思想家、哲学家都在探讨这个问题,所以或许我们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够或者永远也不能够弄明白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希望究竟想过怎样一种生活。这一点,即使我到了这样的年龄,这个问题有时还是会困扰我。但是我们应该至少明白,要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保持自律而不堕落,拒绝与社会的污浊同流合污;不要工于心计、明哲保身,放弃对人生价值的追问,或者对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的追求。希望大家能够记住一句简单的话,爱因斯坦说过,不要去尝试做一个成功的人,但是要尽力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说到这里我常常有一种担忧,如果连知识精英都为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堕落,并且慢慢成为一种风气,那么这个社会是真的有病了。因此,我认为道德的自律和勇气是我们守护作为知识分子应有的尊严的最后的底线。说到底,知识分子何为?知识分子就是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让这个社会也变得更加美好,而首先当然要让我们每个人的思想和心灵变得更美好。总之,知识分子的职责是守护人类的基本精神价值,努力使社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我们首先要努力做到的是我们守护并且维持我们作为知识分子应该有的尊严,而这个尊严是靠我们的行为和态度来赢得的。
最后我想说一下复旦的校训,校训告诉我们,“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我的解读是,在我们心灵成长的不同阶段,要读一些不同的原典,这就是“博学”;要为心灵和精神而阅读,在阅读当中生活,把阅读当成一种生命状态和习惯,这就是“笃志”;读书要细,首先需要对文本进行精读,此为“切问”;知识分子应当心有隐忧,心存焦虑,对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这就是我们校训当中所说的“近思”。我想校训不仅仅是在校内受用,而是使每一个复旦人,包括毕业生,包括我们的校友,使每一个复旦人的终生受用。在这点上,我想跟大家一起共勉,遵守我们的校训。
谢谢大家!
第5篇 2022复旦大学校长的演讲:找回人类的天真
复旦大学校长__届研究生毕业典礼致辞:找回人类的天真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各位家长:
大家下午好!
每到毕业的季节,校园里总是弥漫着收获和离别的气氛。在座各位同学在经过复旦短则两三年、长则六七年的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终于完成了学业,祝贺你们!
此时的你们想必一定有对老师的感情,对同学的感情,对校园一草一木的感怀,也有对未来工作和生活的憧憬。无论你们将要进入怎样的工作岗位,是选择了继续深造,还是其他的各种类型的职业,我都希望你们能够秉承复旦的精神,活出人生的精彩,为国家和社会尽到一份责任。
其实每到毕业季,对我来说也是一场考试,促使我对许多问题作一些思考,这既是为了也不仅仅是为了起草每年一度的毕业致辞。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个貌似有点矛盾的问题:就是我们在座的各位,包括我自己,受了很多教育,但是不是教育的程度越高,知识越多,反而应该设法找回我们人类本该有的天真?
当然,我这里的“天真”所指的,恰如我们祖先在遥望着闪烁的星星,脸上露出孩童般的痴迷,想去追究这个宇宙的秘密;它也指人类的天真,是我们祖先对大自然的一种谦卑和敬畏;它还是祖先们对大自然的有限索取,仅限于满足自己的生存,而没有其他非分的贪欲;它也是指祖先们每时每刻总是扶老携幼,共赴生活的这样一种本分。
不得不承认,其实我们已经丢失了许多人类的天真。我们一定要设法把它找回来,至少能够部分的找回来。为什么?因为人类的天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你受了更多的教育,并不表明你就应该变得似乎高深莫测,其实此刻你更应该恢复人类的天真。因为只有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去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基本道理,去探究关于自然、关于社会的造化。正如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说过的:“研究的动力必然不是来自哲学问题,而是来自事情的本身”。因此,教育所要造就的不是貌似高深莫测的人,而是有着苏格拉底般天真的人——他明明可以活路,但是为了他心中的学问,为了人类的天真,可以去赴死。我们也要造就阿基米德般的天真,即使当士兵拿长枪对着他的时候,他仍然说,请你不要把我在地上画的圆给踩坏了。我们也需要爱因斯坦、黑格尔、老子、孔子,包括像顾准这类学问家们的天真。他们的天真不是因为无知,这些人都知之甚多,不仅知道得多,而且非常通达。他们的天真当然也不是愚蠢,更不是愚昧,只不过是他们不在乎,或者不谙于世故。他们常常看起来冒着傻气,这在我们博士、硕士研究生身上也会出现,所以社会上才会说,“哦,一批傻博士”,但这恰恰是一种真诚和没有经过任何人工修饰的原始的纯真。有时候,他们在现实的社会中,看起来非常的羸弱,但他们却拥有伟大的、理性的和道德的力量。但凡大学问家他们都有这样一种天真。而那些老于世故的、所谓“成熟”的人,对那种冒着傻气的人的天真似乎都不屑一顾,这些“成熟人”看似左右逢源,但他们只会随波逐流,他们没有必要去探索任何东西。他们永远认为只要存在就一定合理,而合理的东西似乎就没有必要去追究,要做的只是去逢迎而不必去改变;一切只需要适应,而不必坚持;一切只需以个人的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而不必去顾忌道德。这种老于世故的成熟人,实际上失去的就是那种我说到的人类本来应该有的天真。
人类的天真也是谦虚,也是纯真。经过研究生阶段的教育,你们无疑已经有了相当精深的专业知识,我认为能够在自己的专业学术领域里有深刻扎实的研究,当然会让你的思维得到良好的训练,从而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然而,现代的知识生产体制把专业分得细而又细,使得知识分子成为非常狭窄学科的专家。因此我们必须谦虚地认识到,专业化的知识分子,专业知识只是你最原初的出发点。不少人在专业领域内堪称一流,甚至是世界一流的专家,但是只要跨出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半步,就会变得相当无知。如果我们只是将自己局限于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那么他只是这个专业领域中具有知性的知识分子。因此知识分子如果要在专业以外的领域指手划脚,甚至以民众的代言人自居,或者自以为自己是个启蒙者,那么我觉得这是一种不自量力。甚至有些人还会更加偏执,以为自己是专家了,他说了的东西别人就一定要照办了,这些人显然缺乏最基本的自知之明。因为他们丧失了人类基本的天真,所以显得高傲。所谓的人类天真,也是对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谦卑,一种谨慎,更是对人类生命的一种根本的尊重。失去了这种人类的天真,知识的积累会使你变得通达,但同时也会让你变得——至少使某些人变得——更加狂妄,貌似豪气冲天,天天叫喊着要改天换地,似乎可以无所不能,无所不为。但到头来,我们有很多例子可以说明他们只会犯下难以挽回或者根本就不可能挽回的错误,反而贻害了人类。
人类的天真也是道德的纯真。现代知识的生产体制已经使知识、价值、以及道德发生了分离,而且这种分离在渐行渐远。但是在现实中知识分子既是知性的存在,同时也是而且更应该是德性的存在。作为知性存在的知识分子,他只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分工,他能够用其所学的专业知识来服务人类,服务社会,为社会提供各种必要的、具体的知识或者技术、精神文化产品。然而作为德性存在的知识分子,则是一个精神性的群体,不在乎你是哪个专业,不在乎你是哪个职业。作为德性的存在,他们就必须具备道德上的良知,拥有公共的关怀。德性也包含了对自然和社会的谦卑,尤其是对生命的尊重。从道理上我们都明白,任何一门应用型的知识都是一把双刃剑,你可以用这门知识服务于人类,但是你也可以用这门知识来贻害人类,乃至毁灭人类。如果掌握专门知识的人只是一个知性存在的知识分子,那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危险。因此我常说越是受过高等教育,越是掌握专门知识的人,越要具备健全的人格,越要成为一种德性的存在。但是常常让我感到困惑的是,表面上看来,受过更多的教育的人应该能够更加自主的对自己,包括对人类、对社会进行反省;他的反省能力应该比受过比较少教育的人更强——但是,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事实似乎并不尽然。比如某些人他可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有不错的建树,但是在道德领域却是那么令人汗颜。因此,知识的堆积和堆垒,似乎也能使人变得世故,甚至变得狡诈,变得趾高气扬,总觉得国家、社会、家庭乃至所有人都是亏欠于他,总觉得自己的人生欠缺还是太多太多,要去不断满足,从而向他所在的单位,向国家、向家庭,甚至向自己的家人、家属、配偶索取很多很多。甚至有些人会用他所学的知识来做不好的事,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我认为诸如此类问题的产生,恰恰是因为他们丢失了人类应该有的,应该保持的那份天真。失掉了人类的这份天真,知识就很容易被误用,就会变得残忍。难怪刘瑜女士曾经有过一句话,她说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要恢复人类的天真。
各位同学,在今天的毕业典礼以后,你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将离开复旦校园,但你们仍然是复旦人,你们是作为复旦人,有了一个全新的开始,你们将以一种新的身份继续复旦人的梦想,以一种新的方式践行我们复旦人的责任,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为了这份责任,让我们一起找回人类的天真,因为天真才会使你像孩童般的去对未知进行追问,才会毫无顾忌的,并且不求回报的去探索自然、宇宙、社会的奥秘。因为天真才会让你真诚地对待家人,对待他人。因此天真的才是可爱的,复旦祝福你们,祝福你们找回人类的天真,并永葆这份天真。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本文为杨玉良校长在复旦大学__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第6篇 复旦大学校长新生开学典礼演讲稿
导语:复旦是梦想生根的地方。闪耀复旦百年星空的先贤,为后来的逐梦者奠基拓路;通识教育的蓝图,是梦想成长的沃土;一代代良师益友,为逐梦者引路指向。
大学是一个悟道的过程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起,你们成为一个复旦人,我首先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你们在国内外如此众多的一流大学里选择了复旦,我要对各位表示感谢!
复旦将成为你们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地方。但是,我相信有一个问题你们还来不及思考,那就是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到底怎么学?从刚才学长们和导师们的视频当中,你们听到了、看到了一些他们的感悟。所以,今天我并不想发表一个热情洋溢的讲话,而是要跟大家来分享一下我对你们到复旦来到底要学什么的思考。
韩愈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任何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个导师。这个导师可以是学校的老师,也可以亲戚、朋友或同学,等等。因此,在严格的意义上,真正的“自学成才”并不存在。韩愈还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与此对应,对于学生,来到复旦自然就是为了“悟道”、“受业”和“释惑”。
你们都会归属于某个专业学科,因此你们当然将要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这或许可以认为是学生的“受业”。
然而,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a. n. whitehead)曾经批评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学教育,他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已经卑微到只教给学生某些学科专业的一部分知识,而古代书苑中的哲学家给弟子传授的是智慧。”当时,爱因斯坦(a. einstein)也以他的切身体验呼吁:“仅仅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类获得快乐而又有尊严的生活。虽然,通过专业知识的教育可以使他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不能造就其和谐的人格。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道德的有深切感受。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粗”,但是爱因斯坦不是一个讲粗话的人。
反观当前,由于现代职业极度分化、多元化,导致高等教育的过度专业化。各类具有明确职业指向的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让教育的意义变得越来越窄。学校设定的教学内容只是为了“就业”这个唯一的目标,这似乎是为了适应和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一种即时的服务,但这样的教育其实是在“制器”而不是“育人”。它严重地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基本原则,因为人不应仅仅是社会当中的一个部件而已。
事实上,现在的大学,包括复旦在内的毕业生的职业和所学专业的对口比例已逐年下降,而且已经降到很低了。换言之,你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并不一定是跟你学的专业有关的。因此,这就迫使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念、方法、内容进行新的思考,并做出相应的改变。
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综合性的大学,比如复旦大学必须有别于通常的职业学校。大学不能沦为金耀基先生所批评的那种“职业培训所”。
因此,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你们来到复旦当然要认真地学习足够的专业知识,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也是卑微的。恰如爱因斯坦一贯的认为,纯粹的专业技能学习并不保证你能够学好专业,有时反而“将扼杀相关的文化生活和专业的精神基础。”
专业知识是必须学习的,但是作为复旦的学生,更重要的是“悟道”。
何为“道”?“形而上者谓之道。”
“道”首先是一套价值系统。
儒学经典《大学》当中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中国人认为智慧是以善为基础的,道同时自然也就包含了善。不仅如此,善还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是道的终极目标。
就现实来看,如果一个人对人类的存亡一点都不关注,对国家和民族将赋予你们的历史责任和未来担当一点都没有感觉,对崇高的价值体系没有一点执着的追求,他就会缺少一个积极而又严肃的价值系统。这样的人在思想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必定会迷失自我。责任和担当应该是对“道”的一种“开悟”,也是“道”的一种具体外在表现。我曾经多次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自己、对他人,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有责任感。如果学校只重视一些专业的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性的培养,那么它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我们每一个人在追求积极而严肃的价值过程中,都不得不去思考一些十分基本的问题,这也是建立自我价值系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这些问题包括:人类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类的终极命运到底会怎样?等等。虽然这些问题很大,现在甚至于未来没有人能够对这样的问题提供完整的答案,但是我们必须去思考。因为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才有可能获得一套崇高的价值。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人文精神应该总是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并宣示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他把他对崇高的价值体系的追求永远置于他在物理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之上。复旦大学实行通识教育,就是希望通过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与专业课程改革,使整个教学体系体现出一种对价值的追求。虽然,这些课程就这类问题也不可能提供一个终极答案,但我们至少能提供一些思考的线索。这种思考线索的重要性在于,它启示人们如何使得这个世界成为有道德,有精神和理智的世界,从而为这个仍然充满种种困难和困惑的现实世界中不至于迷失,并为它提供希望和理性。
在今天的中国,这套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系统,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才能够更具有使命感,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具有更大的担当。
__在今年教师节的讲话中指出,“教师的第一要务是‘传道’”,而这个“道”就是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学生的第一要务就是“悟道”,就是去追求、践行崇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统。
“道”还是一种智慧。
智慧很难定义。在我看来,智慧就是一种思考、分析和探求真理的综合能力,是掌握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方法;它包含了一套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认识问题的方法。因此,智慧使人能更深刻地理解世上的事、物,乃至社会和宇宙。与智慧相比,我们常说的学习“知识”只是获取智慧和“悟道”的一种途径而已,而“智力”则只是“形而下谓之器”的“器”而已。
就知识的获取而言,在今天的网络时代,我们有了更多的渠道来获取知识。尤其是诸如慕课(moocs)等各类网络视频课程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获取知识的方式。以至于有人认为,在网络教育的时代,大学的教师将沦为只是一个“节目主持人”。甚至,更加危言耸听的是,传统的大学教育将面临生死存亡的挑战。
其实,这种担忧并非新鲜事。早在上世纪60年代,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就指出:“学习并不是一个传播知识的过程。当然,其中某些东西确实需要传播,但教师不是唯一起作用的人,也不是最重要的人”,因为,“任何一个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可以从图书馆获取信息。”现在,除了图书馆以外,我们有了更多的途径来获取信息。
如果大学只是起到课堂的知识传授,即“授业”的作用,学生也只是“受业”,上述担忧不无道理。因此,罗素提醒“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知识传播者。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自己领悟知识。”其实,自古教书育人就是为了使得学生的心智更成熟,人格更独立。唯有人格独立,方可获得智慧。因此,教育更为重要的内涵就是传授“思维方法”,而学习就是“悟道”。
“悟道”就是要获取智慧。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既然道难以言说,中国古人说“学必悟”。因为他们认为,认识“道”的最佳方法就是“悟”。“悟道”这个过程我想是不太可能通过网络或者软件来完成的。
首先,网络和软件能够做什么?在我看来,只有当某些知识能够非常准确地被定义,且学生在学习这类知识的成效能够非常定量、精确地来进行考核时,那么相应的课程和教材确实可以实现一种网络化、自动化。然而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实现计算机编码,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授的能力,只有好的教授才能引导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洞见。
其次,网上论坛无法完整复制现实的讨论中的这种微妙的互动关系和各种对话的丰富性。除非在网络上参与讨论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小说家一样的娴熟技巧,有能力以散文的形式重现复杂的思想和体验。这个要求是太高了。
更为重要的是,“悟道”的过程贯穿于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中,大学教育的精髓所在。因此,除了课堂教育以外,复旦大学将通过“书院”的方式来创造更好的这种互动空间和方式。这种互动是任何机器无法模仿的,不管程序编制得如何先进,不管技术如何发达,人毕竟是人。学生会对课堂和书院里所遇到的辩论情境、以及他与他人的实时接触进行思考,机器无法复制。而恰恰就是这些,将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
因此,因此教师和大学的存在,其意义不仅没有被削弱,而且显得更为重要。在现代技术的挑战下,大学应将教育、教学更多的转向“传道”意义上的“智慧教育”,即“授人以渔”,以传授“思维方法”为主的教育。这种转变,与其说是变革,还不如说是高等教育的某种回归,回归到古代的教育理念,即,从注重“知识的传授”回归到更加注重“智慧的传授”,也是中国古人说的“传道”。而也能让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获得更多的智慧,获得一套崭新的、合适的思维方法。
“悟道”还必须持续地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就是思考和思想。若没有感觉到思想的力量,那是因为思想的贫乏。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达到“释惑”,也才能解决你心中长期感到迷惑的问题。曾经有人说过,“没有经过审视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这也表明思考的重要性。
当然,“思”更是思想。我们经常人云亦云地说,“这个世纪确实是一个知识的时代。”这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我要强调,仅仅“知识”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思想”。脱离了思想,脱离了道德知识,无论其属于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一样都是“双刃剑”。它们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祸害人类,甚至于毁灭人类。要让“知识”真正服务于全人类的未来命运,我们更需要“思想”和“智慧”,即,我们更需要中国人所谓的“道”,以及对“道”本身的思考。我们要思考人类的“大道”,也要思考我们每一个专业学科中的“学科之道”。
人类近两个世纪的巨大发展基本上是基于20世纪以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们的思想。由于技术上的巨大成功,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的巨大成功,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对人类自由的限制,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思想贫乏的时代。因为,我们现在思考所依据的思想,大多尚未突破中世纪的思想家们的成就。因此,我更希望在新世纪里,将“知识的时代”转化为“思想的时代”,即成为一个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思想家辈出的时代。我曾经说过:“一个国家,有再强的经济、军事,但没有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它就成不了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它至多是一个武装到牙齿的‘侏儒’而已。”同样,如果人类出不了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我们就很难解决当今和未来人类所面临的各类重大而又复杂的挑战。
“博学而笃志,切问近思,仁在其中矣”
复旦的先贤们为我们选择的校训十分深刻,我认为它是对传道、授业和解惑的一种具体诠释。所以我最近在对校训有关的诠释中提到,复旦的校训当中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在逻辑,也就是“唯有博学方可笃志,惟有切问方有近思”。如果这样去做了,那么自己内心,以及与自然、与他人和社会都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仁在其中矣”。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你们来到复旦学习一定是正确的选择,但是这也意味着你们将开始痛苦而又快乐的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我为什么要把痛苦放在前面呢?我个人认为,所谓的快乐学习的说法,就是刚才陈思和老师讲的,“只有当你热爱它了,那么乐就会在苦中。”若你们在复旦悟得了这个“道”,那么在你们离开的时候,你们不仅具备了专业知识,而且将变得更加智慧、更有思想,对国家民族就会更有担当,对整个全人类也会更有担当。
我希望大家成为这样的人!
谢谢大家
第7篇 复旦大学开学演讲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起,你们成为一个复旦人,我首先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你们在国内外如此众多的一流大学里选择了复旦,我要对各位表示感谢!
复旦将成为你们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地方。但是,我相信有一个问题你们还来不及思考,那就是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到底怎么学?从刚才学长们和导师们的视频当中,你们听到了、看到了一些他们的感悟。所以,今天我并不想发表一个热情洋溢的讲话,而是要跟大家来分享一下我对你们到复旦来到底要学什么的思考。
韩愈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任何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个导师。这个导师可以是学校的老师,也可以亲戚、朋友或同学,等等。因此,在严格的意义上,真正的“自学成才”并不存在。韩愈还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与此对应,对于学生,来到复旦自然就是为了“悟道”、“受业”和“释惑”。
你们都会归属于某个专业学科,因此你们当然将要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这或许可以认为是学生的“受业”。
然而,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a. n. whitehead)曾经批评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学教育,他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已经卑微到只教给学生某些学科专业的一部分知识,而古代书苑中的哲学家给弟子传授的是智慧。”当时,爱因斯坦(a. einstein)也以他的切身体验呼吁:“仅仅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类获得快乐而又有尊严的生活。虽然,通过专业知识的教育可以使他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不能造就其和谐的人格。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道德的有深切感受。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粗”,但是爱因斯坦不是一个讲粗话的人。
反观当前,由于现代职业极度分化、多元化,导致高等教育的过度专业化。各类具有明确职业指向的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让教育的意义变得越来越窄。学校设定的教学内容只是为了“就业”这个唯一的目标,这似乎是为了适应和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一种即时的服务,但这样的教育其实是在“制器”而不是“育人”。它严重地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基本原则,因为人不应仅仅是社会当中的一个部件而已。
事实上,现在的大学,包括复旦在内的毕业生的职业和所学专业的对口比例已逐年下降,而且已经降到很低了。换言之,你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并不一定是跟你学的专业有关的。因此,这就迫使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念、方法、内容进行新的思考,并做出相应的改变。
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综合性的大学,比如复旦大学必须有别于通常的职业学校。大学不能沦为金耀基先生所批评的那种“职业培训所”。
因此,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你们来到复旦当然要认真地学习足够的专业知识,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也是卑微的。恰如爱因斯坦一贯的认为,纯粹的专业技能学习并不保证你能够学好专业,有时反而“将扼杀相关的文化生活和专业的精神基础。”
专业知识是必须学习的,但是作为复旦的学生,更重要的是“悟道”。
何为“道”?“形而上者谓之道。”
“道”首先是一套价值系统。
儒学经典《大学》当中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中国人认为智慧是以善为基础的,道同时自然也就包含了善。不仅如此,善还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是道的终极目标。
7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