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报告范文
栏目

基地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4-11-12 热度:60

基地调研报告

基地调研报告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3571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9分钟,共有208位用户关注,33人点赞!

一、我区发展总部经济的现状和优势

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心城区企业在土地、劳动力等方面面临制造成本快速上升压力越来越大,致使制造、劳动力等空心化现象日益显著,发展总部经济已成为助推城市经济转型,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我区作为我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总部经济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我区在这样一个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推出了一个恰当的概念,开启了一个新的经济形态“总部经济”。

(一)总部经济基地建设情况

我区总部经济基地建设得到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列入全区经济发展整体规划之中,于20*年启动以来,总部经济基地在宣传、建设、招商上环环相扣、滚动进行,到目前为止,总部基地a座总部楼招商全部完毕,入驻企业已经正常办公。b座预期9月份主体全部竣工,内部装修有望在年底完工,整体竣工后将实现80%入驻率。

不仅如此,为总部基地入驻企业提供高档商务社交及餐饮场所的总部会所的设计图纸已全部设计完成,预计到20*年年底,一个功能齐备的高级总部商务区将打造完毕。

如果说总部基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总部楼还只是搭建骨架的话,那么进驻的不同企业无异于一个个细胞,总部基地也由此爆发出无穷的活力。事实上,总部基地持久的生命力也仰仗于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总部基地a座2楼的“主人”是中美合资的美索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延年是“入驻总部基地第一人”。刘总说,总部基地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契机和平台。*公司将以此为契机加快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区内共引进企业、集团总部5家,这5家的具体情况是:

(1)*证券有限公司。总部设*8外廊;以证券交易等为主导产业,注册资金2000万元,20*年实现税收760万元,预计20*年末可实现纳税200万元左右。

(2)(上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总部设在我区创业孵化基地;现在手续正在积极办理中,9月份办完,预计10月—12月底纳税70万元。

(3)*贸易有限公司。总部设在*街道赤峰街3号。公司主要经营项目为工艺美术品制作、出口。注册资金10万元。预计年末销售实现100多万元;预计年末纳税30万元。

(4)*集团公司总部。已经在我区买下两块地盘盖总部大楼,公司旗下有五家子公司,预计入驻我区后年纳税2000万元左右,相关手续正在办理中。

(5)大华航空。总部设在丰满区创业孵化基地;经营航空售票、铁路售票等。手续正在积极办理中,

从我区总部经济发展的情况看,总体上是总部数量少、规模小,没有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总部落户我区。

(二)我区发展总部经济主要优势

一是土地资源优势:我区幅员广大,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中农业生产用地15335公顷、林业用地58*9公顷、未利用土地5811公顷、水域13336公顷,分别占总面积14.4%、54.4%、12.5%。二是生物资源优势:生物种类繁多,有野生植物99科590种,野生动物40余种,鸟类126种,鱼类47种。境内森林资源丰满,林业用地58*9公顷,森林覆被率57.7%,森林多集中分布于*湖和*江汇水区及*江支流源头两岸,以天然多代萌生林和人工落叶松林业主。栽培作物有各种粮食、油料、经济作物以及蔬菜、薯类,养殖动物有各种家畜、家禽和人工驯养的野生动物。三是水利资源优势。*湖设计库容1*亿立方米,可满足3万公顷农田用水需要。地表水年平均降水量674毫米,降水中直接有效雨120毫米,年径流量238毫米,总水量64亿立方米。地下水分布不均,*江干流沿岸的河谷盆地为地下水丰富区,单井涌水量每日在1000吨至5000吨,最大涌水量可达9000吨。四是旅游资源优势。等自然、人文景观,各具特色,魅力万千,享誉中外。五是区位优势。以形成我区四通八达的城市路网总格局。完成经济开发区23.4km2的土地整理,高标准建设“九通一平”等配套设施。同时,加强对第二形成水山相映、碧水环山的优美自然环境。六是魅力的城区优势:具有代表性建筑等都在我区。我区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增强吸引力。

二、我区总部经济存在的问题

20*年,虽然我区在发展总部经济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综合发展能力相近的城区相比,差距也是明显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是,总部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层次较低。从市内看,*区将总部经济作为经济实现再次突破的着力点,已逐步引入众多家公司总部现已入驻。从同类城区看,青岛市南区将总部经济作为城市经济实现再次突破的着力点,实行重点区块重点推进,截止20*年该市的市南区已拥有各类区域性总部392家,实现税收34亿元,企业数量和税收贡献分别以年均15.8%和66%的速度增长,一批国内外著名企业纷纷设立区域性总部和专业性总部。相比之下,我区在这方面的成效则要逊色得多,引进的总部企业数量不多,且有影响的大企业大集团区域性总部和专业性总部较少或者几乎没有。二是,一批本地企业的总部出现外迁现象。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区还缺乏对企业总部的足够吸引力。分析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缺乏规划引导。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需要政府加以引导,才能促使其健康快速发展。目前我区至今还没有形成总部经济产业发展规划。二是缺乏政策扶持。没有建立完善支持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缺乏政策对产业的引导和支持。三是配套产业不够完善。近几年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其他城区相比,其产业所占比重仍较低,特别是会计、律师、金融等中介服务业基础比较薄弱,尚不能对总部经济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四是高层次人才较为紧缺。总部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高级专门人才,如高级管理人才、策划人才、理财人才和研发人才,也需要大批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在我市还十分缺乏,从而难以有效吸引企业总部和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进驻。五是没有把我区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区位优势体现出来。电力、给水、供热、通关、物流,这都是我区吸引企业总部落户我区的宝贵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积极宣传。

三、发展总部经济的措施及建议

发展总部经济对我区来说,是一件新兴事物,既无捷径可走,也有无经验可循,只有致力打造我区发展总部经济的软硬环境,完善城区服务功能,全力打造区域性“总部基地”,通过发挥总部经济的辅射带动作用,促进我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我区的综合竞争力。

(一)大力实施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各类总部或分支机构。

积极创新招商模式,通过推行叩门招商、行业招商、主题招商、以商引商、政企联动等多种形式,拓宽招商渠道,提高招商质量和效果,积极引进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国内外的上市公司总部或区域性总部、中小企业总部进驻我区。

(二)发挥科研教育资源优势,全力打造人才高地。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充分发挥我区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众多资源优势,依托我区产业发展,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实现人才与产业的有序衔接。加快推进人才培养、引进、选拔、使用和管理等环节的市场化运作,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积极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舆论氛围,为人才队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尽快使我区成为区域性的人才集聚中心、人才信息中心和人才配置中心,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三)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建设总部产业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银行、保险、通信、网络、传媒、会计、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规划和建设商贸、商务办公、住宅、金融、娱乐相结合的商务区,以完善的服务业服务于企业总部发展。特别是重点吸引港澳台地区和海外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金融、会计、法律、物流等服务业巨头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

(四)转变政府职能、制订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和引导政策。加强利于总部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建设。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务实高效的政府形象,为企业自由参与市场竞争提供充分的制度保证。

加强对发展总部经济的专门研究,制定专项规划,明确产业和区域发展重点,实行区域错位发展,避免同质竞争。尽快制定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对总部企业在项目建设、税费减免、人才引进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加快吸引公司总部机构在我区集聚。

(五)落实总部经济发展用地。依托高新区建设的契机,尽快在我区域内规划落实总部集聚区的建设用地。同时,对原在我区的保有工业用地的大企业,在规划允许范围内以及用地性质不变情况下,允许企业在原址上建造总部大楼;对世界著名企业、国内行业龙头企业来我区设立总部机构,在限定面积、限定用途、工业用地性质不变的条件下,优先在工业用地规划中予以安排;对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需“腾笼换鸟”的原有工业用地,可借鉴其他城市的做法,在“工业用地性质不变、建筑物不变、产权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发展工业营销中心、研发中心、管理中心等具有总部职能的企业及工业设计、文化创意产业或特色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加快我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对总部经济用地开发可采取政府立项建造,也可引入国有、集体、民营等资本参与开发建设,竣工后按成本价销售或出租给符合入驻要求的总部企业。

基地调研报告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05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8分钟,共有161位用户关注,56人点赞!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调查研究后,将所得的材料和结论加以整理而写成的书面报告。调查报告的使用范围很广,制定方针政策,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弄清事情真相,扶植新生事物,推广典型经验,都离不开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反映具有普遍意义或带有关键性问题的情况,内容比较复杂,深度广度的要求比较高。广义上说,所有的调查报告都或多或少带有某种研究性质,都是调研报告。而狭义的调研报告指的是以研究为目的写出的调查报告,它不包括反映特定情况、介绍工作经验、揭露特殊问题的专题报告,但它又包含这几方面的内容。

说调查报告与一般的调研报告并不一样,主要原因在于调查报告与调研报告的侧重点不同。调查报告侧重调查过程,而调研报告侧重于研究与结果,是以调查为前提,以研究为目的,研究始终处于主导的、能动的地位,它是调查与研究的辩证统一,充分反映调查研究的结果。以前的应用写作只讲调查报告,调研报告成为应用写作的专门体裁和热门话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进入21世纪,我国各项事业突飞猛进,不仅党政机关需要大量的调研报告,企业集团为了适应激烈竞争的形势,也需要更多的调研报告,因此,调研报告在应用写作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

调研报告的写作要抓好三个主要环节:调查、研究、报告。这三个环节中,调查是基础,研究是关键,调研报告的写作是把调查获得的材料所形成的观点,通过布局安排、语言调遣组织成文章。这里,调查与研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不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而且相互贯通。调查的目的,在于掌握大量、真实、全面的客观事实和具体数据,对基本情况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研究的目的是对已经获取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报告则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用书面形式说明结果。因此,可以说调查是研究的事实基础,研究是报告的理论依据,报告是调查、研究的具体体现。

一、调研报告的特点

1.调研报告目的明确

调研报告不同于调查报告,是因为发生了某件事(如案件、事故、灾情)才去作调查,然后写出报告。调研报告的写作者必须自觉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即将被动的适应变为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写作实践,从明确的追求出发,经常深入到社会第一线,不断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有意识地探索和研究,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报告。

2.调研报告注重事实

调研报告讲求事实。它通过调查得来的事实材料说明问题,用事实材料阐明观点,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引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调研报告的基础是客观事实,一切分析研究都必须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确凿的事实是调研报告的价值所在。因此,尊重客观事实,用事实说话,是调研报告的最大特点。写入调研报告的材料都必须真实无误,调研报告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事件经过、背景介绍、资料引用等等都要求准确真实。一切材料均出之有据,不能听信道听途说。只有用事实说话,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研究的结论才能有说服力。如果调研报告失去了真实性,也就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

3.调研报告论理性

调研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事实,主要的表现方法是叙述。但调研报告的目的是从这些事实中概括出观点,而观点是调研报告的灵魂。因此,占有大量材料,不一定就能写好调研报告,还需要把调研的东西加以分析综合,进而提炼出观点。对材料的研究,要在正确思想指导下,用科学方法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从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中,找出起支配作用的、本质的东西,把握事物内在的规律,运用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并合理安排,做到既要弄清事实,又要说明观点。这就需要在对事实叙述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议论,表达出论文的主题思想。议论是画龙点睛之笔。调研报告紧紧围绕事实进行议论,要求叙大于议,有叙有议,叙议结合。如果议大于叙,就成议论文了。所以要防止只叙不议,观点不鲜明;也要防止空发议论,叙议脱节。夹叙夹议,是调研报告写作的主要特色。

4.调研报告语言简洁

调研报告的语言简洁明快,这种文体是充足的材料加少量议论的,不要求细腻的描述,只要有简明朴素的语言报告客观情况。但由于调研报告也涉及可读性问题,所以,语言有时可以生动活泼,适当采用群众性的生动而形象的语言。同时注意使用一些浅显生动的比喻,增强说理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但前提必须是为说明问题服务。

二、调研报告格式

1.调研报告的标题

调研报告要用能揭示内容中心的标题,具体写法有以下几种:

(1)调研报告标题公文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多数由事由和文种构成,平实沉稳,如《关于知识分子经济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也有一些由调研对象和调查二字组成,如《知识分子情况的调查》。

(2)调研报告标题一般文章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直接揭示调研报告的中心,十分简洁,如《本市老年人各有所好》。

(3)调研报告标题提问式标题,如《人情债何时了》。这是典型调研报告常用的标题写法,特点是具有吸引力。

(4)调研报告标题正副题结合式标题,这是用得比较普遍的一种调研报告标题。特别是典型经验的调研报告和新事物的调研报告 的写法。正题揭示调研报告的思想意义,副题表明调研报告的事项和范围,如《深化厂务公开机制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关于武汉分局江岸车辆段深化厂务公开制度的调查》。

2.调研报告的正文。

调研报告的正文包括前言、主体和结尾三部分。

(1)调研报告前言

调研报告的前言简要地叙述为什么对这个问题(工作、事件、人物)进行调查;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经过及采用的方法;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历史背景以及调查后的结论等。这些方面的侧重点由写作者根据调研目的来确定,不必面面俱到。

调研报告开头的方法很多,有的引起读者注意,有的采用设问手法,有的开门见山,有的承上启下,有的画龙点睛,没有固定形式。但一般要求紧扣主旨,为主体部分做展开准备。文字要简练,概括性要强。

(2)调研报告主体

这是调研报告的主干和核心,是引语的引申,是结论的依据。这部分主要写明事实的真相、收获、经验和教训,即介绍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主体部分要包括大量的材料人物、事件、问题、具体做法、困难障碍等,内容较多。所以要精心安排调研报告的层次,安排好结构,有步骤、有次序地表现主题。

调研报告中关于事实的叙述和议论主要都写在这部分里,是充分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一般来说,调研报告主体的结构大约有三种形式:

横式结构。即把调查的内容,加以综合分析,紧紧围绕主旨,按照不同的类别分别归纳成几个问题来写,每个问题可加上小标题。而且每个问题里往往还有着若干个小问题。典型经验性质调研报告的格式,一般多采用这样的结构。这种调研报告形式观点鲜明,中心突出,使人一目了然;

纵式结构。有两种形式,一是按调查事件的起因,发展和先后次序进行叙述和议论。一般情况调研报告和揭露问题的调研报告的写法多使用这种结构方式,有助于读者对事物发展有深入的全面的了解。一是按成绩、原因、结论层层递进的方式安排结构。一般综合性质的调研报告多采用这种形式;

综合式结构。这种调研报告形式兼有纵式和横式两种特点,互相穿插配合,组织安排材料。采用这种调研报告写法,一般是在叙述和议论发展过程时用纵式结构,而写收获、认识和经验教训时采用横式结构。

调研报告的主体部分不论采取什么结构方式,都应该做到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联系紧密,层层深入,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3)调研报告结尾

结尾是调研报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不同的调研报告,结尾写法各不相同,一般来说,调研报告的结尾有以下五种:对调研报告归纳说明,总结主要观点,深化主题,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对事物发展做出展望,提出努力的方向,启发人们进一步去探索;提出建议,供领导参考;写出尚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说明有待今后研究解决;补充交代正文没有涉及而又值得重视的情况或问题。

基地调研报告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726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9分钟,共有161位用户关注,38人点赞!

一、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

(一)必要性

1、是实现农区资源转化和经济转型的需要

据统计,目前我国农副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仅为0.5:1,而发达国家的比值已经达到3-5:1。一直以来,农副产品转化增值率偏低,是我国农区经济结构层次低下、经济欠发达的根本问题。发展以生物制造为特色的生物产业,可大幅提升农副产品转化增值率,改善农区经济结构。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不仅有利于*市的经济腾飞,而且对山东省一体两翼战略,乃至天津滨海新区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扎实推进,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是黄淮海地区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需要

黄淮海地区作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通过“产业集聚、做大作强、循环利用、持续发展、重点跨越、带动全局”,发挥基地的规模效应、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形成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集群,真正使农业生物资源优势转变为生物经济强势和比较竞争优势。

3、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资源、能源、环境是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生物产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比较优势,产业链条长,有很强的渗透性、带动性和高成长性等特点,市场需求规模巨大,又是创造绿色gdp的产业,兼具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双重特征。大力发展生物产业,使之成为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克服资源短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

(二)重要意义

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有利于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根本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在不与民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前提下,实现对化石原料的部分替代,有效缓解国内资源能源紧张问题;有利于扩大我国生物产业总体规模,提高生物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生物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形成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有利于推动黄淮海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总之,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是解决三农、资源能源和环境三大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案和有益实践。

二、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基础与条件

(一)产业优势

1、生物产业是我市重点发展产业,已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20*年,全市生物产业完成产值170亿元,其中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生物制造产业产值达到120亿元,占全部生物产业产值的71%,预计20*年生物产业产值达到220亿元,其中,生物制造业160亿元,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2、生物企业集聚度高,形成一批优势企业和龙头企业。全市已集聚各类生物企业3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生物企业102家,现有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12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47家。300多家企业中,65%分布在生物制造行业,35%分布在农业、医药、能源行业。

3、生物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工程化研究和产业化能力突出。*市依托济南和京津的人才技术优势,通过自建或合建等方式组建了40余个生物技术创新平台。其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17个,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体系,有力的提升了工程化研究和产业化能力。

4、生物技术人才资源雄厚,农业生物科技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市所在的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现有生物技术类研发人才3000余人,拥有与生物技术相关的高等院校10所,研究院所近100家,重点学科50个(包括部级重点学科10个)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30个,近10年来,培养生物类专门人才15000余人,硕士3000余人,其士近300人。

(二)环境优势

1、硬件环境。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市已在基础设施、园区建设等方面取得巨大成绩。拥有1个国家火炬计划生物技术产业基地,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省级生物产业基地。园区基础设施、企业孵化系统、工程研究系统、公共服务系统配套完善,功能分区规划科学,为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

2、软件环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发展,出台了有关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并制定完成了《*市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全市各级对发展生物产业形成了广泛的共识。为加快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禹城两级政府均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产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并分别研究并即将出台支持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发展的政策和建设管理办法。

(三)核心带动优势

禹城作为*生物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是我国较早发展生物产业的县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发展,把生物产业作为禹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优化环境,制定政策,持之以恒,全力推动,使该地区逐步形成了要素集聚、特色鲜明、辐射带动力强的生物产业核心区,20*年9月被山东省发改委认定为山东省级生物制造产业基地。一是具有较大的规模性。20*年,禹城市生物产业完成产值90亿元,其中生物制造产值完成72亿元。二是拥有较高的集聚性。禹城市已拥有各类生物企业7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1家,4家产值过10亿元,14家产值过亿元,仅禹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就聚集规模以上生物企业42家。三是具有较强的创新性。禹城生物产业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93.5万元,r&d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4%,从业人员总数达到7700人,其中科技人员2*3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6.8%,人均固定资产净值达到23.7万元。禹城市高新区内现有部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3家,区内建有各类实验站、研究所、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17家,其中省级6家,部级4家。常年外聘尤新、曹竹安、张启先等国内知名专家60多人。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14项,完成科技成果136项,1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3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5项填补国内空白,拥有10个部级新产品,并主持制定了7项国家标准。四是拥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禹城生物产品出口额达到1.6亿美元,占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4%,产品销往美国、英国、德国、瑞士、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融入雀巢、联合利华、百事、可口可乐、达能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供应链。主导产品低聚木糖、低聚异麦芽糖、木糖醇等生物糖类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均在80%以上,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50%、20%和25%,大豆蛋白、木基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和15%。五是具有较高的国际化程度。禹城生物产业建有中外合资企业7家,完成产值18亿元,占全市生物产业产值的20%。六是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条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各领域初步形成了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体系,其中玉米、玉米芯、大豆三大综合利用体系在国内极具代表性,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效果显著。七是拥有巨大的辐射带动能力。禹城生物企业已在临邑、陵县等本市周边,以及滨州、聊城、菏泽、河北、辽宁、哈尔滨等省内外玉米、大豆、林业资源丰富地区,发展建立了20多家关联企业以及原料初加工企业,对相关地区生物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带动作用。

三、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和方向

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特有的基础优势,重点突破,集聚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水平,把*建设成为优质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带动性强的以农业生物制造为特色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力争到2010年基地生物产业总体规模达到500亿元,其中生物制造产业375亿元,基地生物产品出口额达到15亿美元。培育1家销售收入过100亿元、3-5家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大企业集团,以及由400家中小企业组成的生物产业集群。

(一)生物制造领域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大力发展生物基产品,实现对化石原料的部分替代。加快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工艺,减少工业生产能耗与污染物排放。

1、生物基材料

以农林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大力发展聚乳酸、生物乙烯、纤维素衍生物等生物材料和1,3-丙二醇、1,4-丁二醇、糠醛等单体原料;提高糖工程产品如淀粉糖(麦芽糖、糊精、高果糖浆)、功能性低聚糖(低聚果糖、低聚木糖、低聚异麦芽糖)、多元醇(山梨醇、木糖醇、麦芽糖醇、甘露醇、低聚异麦芽糖醇)等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扩大其在人类健康、畜牧养殖业等方面的应用;大力发展生物可降解溶剂、剂和各种高效安全的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的产业化,以木质纤维素等为原料的绿色表面活性剂、聚酯(醚)多元醇等绿色精细化学品的高效合成产业化技术开发,减少对石油等一次性矿物资源的消耗和有害有机化学制品的应用。同时,发展一批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好的塑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高性能木基复合材料以及新型炭质吸附和其他功能材料。

2、微生物制造

以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新型生物反应过程为核心,加快微生物制造在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耗以及旱井污染严重的工业过程中的应用。提高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水平,加快微生物和酶制剂对传统化学制造过程的改造,大幅度提高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的酶活水平和产量,以满足基地工业废渣转化燃料乙醇用酶需求,并在秸秆直接转化燃料乙醇方面取得突破;开发新型酶制剂,并加快其在医药、食品、化工、饲料、能源等工业推广应用。

(二)生物农业领域

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产品结构调整,加速生物农业技术的研发及广泛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1、农业良种

重点推进杂交玉米、非转基因大豆、优质脱毒马铃薯、转基因棉花等区域优势的农业良种的产业化;加速牛、羊等畜牧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扩繁率,促进产业化发展,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推广应用抗虫、抗旱、抗逆能力强的经济林、能源林、速生工业用林新品系。

2、绿色农用生物产品

以实现规模化发展为目标,加快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及林木危险性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开展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绿色农用产品应用的示范试点,有效缓解农业面污染;推进全降解农膜的应用;推动资源优势整合,加快培育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新型兽(鱼)用动物疫苗和诊断试剂、动物用生物技术药物和中兽药、生物饲料添加剂等领域的优势产品。

(三)生物能源领域

1、燃料乙醇

加快以农作物秸秆、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等非粮原料生产乙醇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实现原料供应的多元化,尽快实现非粮原料燃料乙醇生产国家定点;优化燃料乙醇生产工艺,降低水耗、能耗和污染,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综合效益。

2、生物柴油

重点以油料植物食用油生产下脚料,如大豆油角、棉籽油角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加强清洁生产工艺开发,提高转化效率,建立示范企业,提高产业化规模。开发餐饮业油脂等废油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

3、生物质发电和供热

重点发展木屑、工业废渣等工农业生产废弃物直燃和气化发电工程;充分利用工农业生产废水,大力发展利用有机废弃物的大型工业沼气工程,建设一批高技术、高水平的沼气热电示范工程。

(三)生物制造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

在发展生物产业同时,逐步实现对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梯级利用、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扩大、丰富、延伸玉米、玉米芯、大豆三大资源综合利用体系。

玉米芯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体系:

玉米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体系:

大豆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体系:

四、空间布局及功能分布

充分考虑基地的规模性、集聚性和增长性,根据基地发展的进度和成熟度,按照提升核心区、充实扩展区、扩大辐射区的空间布局思路,进行产业基地合理布局和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规划*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由1个核心区、6个扩展区,以及分布在不同区域的若干个工程研究系统、企业孵化系统和综合服务系统共同组成,总体上形成点与面相结合的棋盘式布局,与产业基地合作密切的地区为辐射区。

(一)产业基地核心区

是生物企业和研发机构聚集的区域,也是*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重点建设区域。核心区在禹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规划范围内,整合现已建成的5.4平方公里,并在与之相连接的东部区域和南部区域内,总体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重点建设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化项目、企业孵化系统、工程研究系统和综合服务系统。

(二)产业基地扩展区

扩展区是*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功能上与核心区分工互补,一方面为核心区提供一系列完善的前期和后续服务,另一方面是基地核心区的产业延伸,具有相当发展规模和潜力的区域。充分考虑基地内各县市生物产业发展现状,在*经济开发区和陵县、夏津、乐陵、平原、临邑经济开发区,分别规划5平方公里,建立*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扩展区。

(三)产业基地辐射区

辐射区是与核心区在生物产业方面合作比较密切的区域,包括山东省内鲁北、鲁中、鲁南等粮经作物主产区和河北、河南等玉米、大豆资源丰富的广大地区。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多元投入体系,加大资金投入

按照市场化运作,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思路,构筑以政府资金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银行信贷及社会融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以满足基地建设发展所需资金。

努力争取政策资金。充分利用上级的各项扶持政策,积极筛选提报解决生物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关键环节、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标准规范、知识产权、资源保护等方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挤进国家和省项目盘子。

积极争取信贷支持。加快建立健全诚信机制和诚信监督管理体系建设,提高企业和个人诚信素质,为商业银行改善对生物企业的金融服务提供支持。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建立生物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探索创立多种担保方式,开展知识产权权利质押业务试点,解决生物企业担保抵押物不足的问题。

大力启动民间资本。尽快建立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鼓励支持民间资本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参与基地建设,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基地企业发行公司债券。

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充分利用创业投资机制等市场化手段,拓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融资渠道,以吸引社会资金为主,政府资金适当注入,采用股份制等灵活方式,建立生物科技风险投资基金,为基地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外商投资基地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采取合资、合作、产权转让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大力招商引资,特别是加强对世界500强企业的招商引资。对国外拟转移过来、符合基地生物经济发展方向的项目和企业,积极主动地予以承接,快速壮大基地产业规模。

推进企业上市融资。一是支持有条件的生物企业在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凡符合中小企业创业板上市条件的,优先予以安排,缩短公开上市辅导期,简化核准程序,设立发行上市的“绿色通道”。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及人才优势的生物企业,在资产评估中无形资产占净资产的比例可由投资方自行商定。二是支持生物企业到境外上市融资。经审核符合境外上市资格的生物企业,均可允许到境外申请上市筹资。三是支持符合条件的生物企业发行公司债券。

设立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设立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谋划和实施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广阔、技术水平高、带动作用突出的重大生物产业化和建设项目,以项目为载体,推动生物产业快速发展。

(二)加强自主创新,培育一批重大技术成果

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基地在生物科学领域取得更多更重要的原始创新成果。围绕基地重点发展的五大领域中重大专项的实施,建立和完善一批国家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强化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和系统集成能力,发展专利产品,争取市场领先地位。鼓励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建立技术联盟,加快生物技术信息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企业之间以及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流动,促进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和共享,加强生物企业对于前沿生物技术突破的监控能力,提高生物产业的技术水平。

加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方向,要重点培育以下四类服务机构:一是直接参与服务对象科技创新过程并提供综合的机构,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二是主要为服务对象提供技术、信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咨询服务的机构,包括信息服务中心、知识产权机构、科技咨询公司、评估公司等;三是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场所、设施等硬件服务的创新服务机构,如创业孵化器等;四是主要为科技资源的有效流动和配置提供服务的机构,如技术市场、产权交易所、风险投资公司、担保公司、人才中介市场等。

(三)造就一支过硬的人才队伍

真正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基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工程化开发人才、高级技术工人等各类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把培养和引进尖子人才作为提升生物技术和产业整体水平的突破口。

加大市外、海外生物技术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积极营造尊重人才、促进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让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集聚而来、脱颖而出,对各类拔尖人才政府将提供必要的资助和补偿,给予必要的政治待遇和收入保障。

注重现有技术人员的培养。借助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优势,把优秀青年科技人员送出去深造,培养造就一批稳定的、高层次科研人才。同时,依托*科技职业学院、华宇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职教资源,为基地企业提供初、中级技术人才保障。

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实施优惠政策措施,积极促进生物技术研发人才向基地聚集。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科技人员予以奖励,积极试行年薪制、风险抵押、持股经营、期股(权)激励等新型分配方式,支持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以调动广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积极主动性。

(四)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一是充分利用周边北京、天津、济南等中心城市的科研、资金、信息、物流、会展等优势,借势发展。二是加快基地内部信息化平台建设,完善基地管理信息系统,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提高员工素质,增强基地建设质量与效率;建立基地生物产业信息中心,紧密跟踪国内外产业发展动向,积极为基地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三是聘请专业人员对基地进行整体策划,充分展示基地的鲜明特色,增强外宣效果,提升对外形象。四是加强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努力走出跟踪、仿制的圈子,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实现再创新。五是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走出国门,通过资本运作、技术合作等方式,实现对拥有先进自主生产技术的国外科研院所、中小企业的参股、控股,加快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缩小与国外先进领域的差距。

基地调研报告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823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258位用户关注,44人点赞!

农村宅基地具有生活和生产双重功能,但由于农村宅基地无偿无期限和无流动的使用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宅基地的无序扩张,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城镇化进程的缓慢由于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面广、工作量大、情况复杂、实施效果不甚理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农村住房建设缺乏规划引导,布局零乱。

长期以来,对农村规划投入少,农村规划进展缓慢。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编制由于缺乏村镇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农村建设,农民住宅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之中,出现“只见新屋,不见新村”的现象。

(二)农村“一户一宅”制度难以贯彻落实,出现“一户二宅”、“一户多宅”现象。

自治区对农民宅基地虽然有具体规定。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多、基层政府对农民建房缺乏正确引导和管理,再加上采用的是无偿、无期限的使用制度,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农村建房处于无序状态,乱占、多占现象严重,普遍出现了农民超标准占用宅基地建房和未经土地管理部门批准任意建房,建了新房也不愿意交出闲置下来的老宅基地,出现“一户二宅”、“一户多宅”现象。

(三)宅基地转让受现行法律法规限制,农村出现大量闲置宅基地、闲置住房。

农村宅基地的性质属于农村集体所有,按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规定,农民对自己依法获得的宅基地只有使用权,没有处置权,不能进行转让。但从现在请款情况看,除了本行政村内相邻户间的调剂和父母与子女间因分家析产以及农户经批准后因客观原因由村委重新安排而发生的流转外,没有其他形式的流转。由于宅基地的不可交易性,一方面大量农民进城后,农村的房子都闲置着;另一方面有的农民在城市赚到钱后,在城市里买房的同时,又在农村修建新房,舍弃老宅破屋,进一步扩大了宅基地占用的土地面积,也使农村出现大量的闲置宅基地、闲置住房。

(四)农村宅基地违法案件屡屡发生,查处难执行难。

一是符合村庄规划和用地条件的农户,由于种种原因未经批准就建设了房屋,造成违法占地。二是不符合规划也不符合宅基地审批条件,个人抢占宅基地的。由于我乡(镇)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人员少,很难实施有效监管,对这些违法案件的查处在现实中很难执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只有查处权又没有强制执行权,申请法院执行又要履行繁琐的程序,具体执行起来也很困难。

二、加强农村宅基地利用和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严格依法行政。

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在农村特别要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宣传和普及力度,在全社会形成集约节约用地的舆论氛围,提高广大农民群众依法用地意识。要切实加强乡(镇)国土资源管理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宅基地管理中的作用。要进一步健全土地执法动态巡查制度,发挥村级土地协管员的作用,加强农村宅基地的日常监管,及时发现和制止土地违法行为。对乱占与滥用耕地建房等违法行为,国土、建设、法院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执法合力,坚决依法查处。

(二)加快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确保农民合法使用的宅基地全部如期发证到户。

加快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是依法保护宅基地使用权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是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集体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土地统一登记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通过开展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可以有效规范农村住宅建设,防止乱占滥用耕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认真按照国土资发〔20__〕146号“关于进一步加快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要求,集中力量,克服困难,在对本辖区现有农村宅基地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力争在20__年底前,基本完成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做到权属纠纷基本解决,农民合法使用的宅基地全部发证到户。

(三)制定宅基地利用和管理的奖惩政策,盘活农村土地存量。

对“一户多宅”和空置住宅,各地要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农民腾退多余宅基地。凡新建住宅后应退出旧宅基地的,要采取签订合同等措施,确保按期拆除旧房,交出旧宅基地。允许村民将原宅基地和房屋与其他村民自愿协商后有偿调剂给有条件申请宅基地建房的本村农民。鼓励农村村民进城落户,对已在城镇购置商品房定居或愿意进入城镇规划区定居,并自愿退宅还耕且以后不再申请新宅基地的农民,,其宅基地还耕后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农民放弃宅基地后,不影响其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益,不影响其作为农民身份享有的原有政策待遇。同时积极探索“宅基地置换”模式,将分散居住的农民集中起来,搬入新建多层或规划合理的住宅中,“腾出来”的农村非农建设用地可以从事其他用途。

基地调研报告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595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5分钟,共有276位用户关注,53人点赞!

毕节地区是典型的岩溶山区,从1998年建立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实验区以来,全区各族人民在中央、省的各级领导与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和贯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紧紧抓住“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试验区三大主题,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施“西电东送”工程的历史机遇,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切实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2004年,全区gdp实现196.03亿元,年均增长11.45%,其中第一产业为68.12亿元,年均增长4.15%,第二产业为69.79亿元,年均增长18.5%,第三产业为58.11亿元,年均增长15.31%;三次产业的结构比由2000年的44.3:30.5:25.2转变到2004年的34.8:35.6:29.6,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结构比趋向好转。全区2004年财政总收入为26.38亿元,年均增长17.48%;社会消费口零售总额29.4亿元,年均增长11.4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65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579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8%以内.实现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农村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科技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县乡两级都成立了科技工作领导小组,250个乡镇配齐了科技副乡镇长、4508个行政村基本上配备了科技副村主任,并成立以农、林、牧、水科技人员为主要成员的农技服务中心,一支由专业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和农村乡土人才组成的农村科技队伍正逐渐壮大,一个集科技管理、科技服务和经营为一体的县、乡、村、组四级农村科技服务网络正逐步走向成熟。一批批以科技为依托的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基地相继建成。

(二)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民办、高等、职业、成人等教育蓬勃发展。近年来,特别是“普九”期间,全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绝大多数学校校园设施、普通教室、专用教室、行政用房等基本齐全,小学初中厕所、课桌凳、黑板、讲台达标率均为100%,图书达标率在98%以上,实验、体育器材配齐率达到95%,90%以上的中学有了30台以上规模的电脑,除威宁、赫章两县外(注:威宁、赫章两县将于2006年通过省政府达标验收)皆顺利通过了省“两基”评估验收。农村寄宿制学校规模正进一步扩大。全区通过招聘优秀大中专毕业生,西部志愿者等行动进一步充实农村师资力量。民办学校发展迅速,毕节学院正式挂牌招生,地直各中专学校和县市各职业高中规模不断扩大,成人教育体系趋于完善。

(三)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全区有医院31个、乡镇卫生院241个;村卫生室4047个;全区县级以上医院有卫生技术人员2784人,乡镇卫生院2580人;村卫生人员5738人。各县市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分别有业务用房59122m2、118933m2、5724m2;现有设备总额分别价值3112万元、1084.46万元、5.6万元。各县市卫生服务除县(市)中心医院外,另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所。乡镇一级的各个乡镇均有卫生院;各乡镇卫生院都有专(兼)职的防疫、妇保人员。乡镇以下的村有招聘的防保人员与卫生室人员。从而构成由县、乡(镇)、村的三级防保体系。

(四)农村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我区在“十五”期间已基本实现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目标。通过“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广播电视覆盖率有了大幅度提高,农村看电视、听广播难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文物、文庙的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农村体育设施有一定的改善,各县市农村中小学均有了体育运动场地和相应的体育设备,部分社区有了一定数量的体育运动器材,全民健身运动得到进一步普及和加强。

(五)农村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旅游服务体系得以建立。旅游业在全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全区依托织金洞、百里杜鹃、草海等著名景点,大力发展乡镇旅游业,如农家乐、民族文化旅游、水上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生态旅游等皆得到不同程度发展。逐步完善与旅游业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加大旅游业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发新的旅游线路,挖掘“红色旅游”潜力。

(六)农村社区建设开始启动,基础设施投入有待加强。我区农村社区建设除了县市政府所在地开始启动外,其余的皆是一片空白,这主要是由我区经济能力决定的。

(七)计划生育服务事业健康发展,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明显成就。近几年来,全区加大计生服务阵地建设力度,全区250个乡镇均有计生服务站,能独立开展计划生育服务,90%以上的乡镇计生服务站达到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站标准要求,85%以上的村有了自己的服务阵地。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区计生事业实现“两低一高”,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

二、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毕节地区各项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不同层次的成就,但由于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制约因素多,因此,存在着如下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区农村科技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体制创新活力不足,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体制,对科技人员的激励不够;二是缺少科技项目资金,科技贷款手续繁琐,政府对农村科技的投入严重不足;三是部分乡镇不能保证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有充足的时间开展业务工作,科研活动不能正常开展,科技人员学非所用;四是人才匮乏,科技人员技术陈旧,知识老化;五是没有建立一批依靠科技成长起来的涉农企业,农产品的加工没有得到科技的有力支持,申报和实施的科研项目少。

(二)我区农村教育事业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农村教育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太少,渠道不畅。农村税改后,取消了农村教育税附加,再加上实行标准太低的“一费制”以来,学生收费和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均没有设置教学设施装备专项经费,学校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能力。

2、农村远程教育进展缓慢,小学英语开课率一片空白。全区农村初中虽然大部分已经装备了电脑,但农村小学装备电脑的极少,且农村学校专业的计算机老师寥寥无几,不能让其发挥本身应有的作用。农村小学英语没有开课的达到95%以上,且严重缺乏英语教师。

3、“两基”巩固提高工作难度加大。一是教育负债多,学校运行困难;二是实行“以县为主”的体制后客观上削弱了乡镇一级对教育的积极性,导致与教育有关的实际工作基本上由学校包办代替;三是农村中小学网点布局不合理,许多农村小孩上学路程远。

4、农村普通高中办学数量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招生规模小,师资相对匮乏,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农村初中生的需求,

5、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实施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学生住下来难度较大,部分学生吃不起饭,住不下来;二是燃煤、用水、用电等设施的维护、维修等费用较大,学校支付较为困难。三是由于学校有寄读生,每校需增加炊事员、医务人员等,增加学校编制和财政负担。

6、民办学校受限于办学场所小,设施设备简陋,投资小,资金短缺,办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生源差,不能有效地分流更多的适学儿童。

7、农村职校办学规模小、专业单一、专业教师缺乏、无实验基地、教学资金短缺,不能有效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

(三)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由于受我区地广人多,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扶持困难等因素制约,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卫生技术人员补给机制欠灵活,专业技术骨干缺乏,人员素质偏低。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医疗机构主要有血压机、体温表等简单设备,少数卫生院仍靠“老三件”来诊治疾病。三是农村卫生体制及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具体是:a、乡镇卫生院改革与发展举步唯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活,多数经营效益低下。b、乡镇卫生院和计生服务站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乡镇卫生院有专业技术人员却没有较好的设备和诊疗仪器,而乡镇计生站有先进的仪器,却没有专业技术人员。计生站还向着医疗领域延伸,与卫生院争夺市场。c、村卫生室处于瘫痪状态,集体经济已经名存实亡,合作医疗名不符实,乡医半医半农,年龄知识老化,无力承担农村社会卫生工作。四是卫生投入不足,卫生事业总费用占地县两级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0.29%和1%。农村合作医疗力量发展缓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相当突出。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增加,农村人口的健康水平下降。

(四)由于我区许多县属于部级贫困县,不少地方的农村文化建设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设施建设落后,制约了农村文化发展。二是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到位,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普遍不足。三是农村文化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四是农民看电影难、看书(报)难、看戏难的问题仍然存在。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封建迷信活动等开始蔓延泛滥。

(五)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受限于体育场所不足,体育锻炼方式单一,缺乏生机和活力,政府对其重视不足和资金投入极少,全民健身运动只是宣传而也,没有落到实处。

(六)农村旅游事业虽然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低,基础差,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政府对发展农村旅游业的认识有待提高。发展农村旅游需要县乡(镇)政府提高认识,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地方群众的发展,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引导作用。二是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投入不足。由于我区许多县属贫困县,只能保证运转外,根本没有资金投入在发展旅游事业上,许多乡镇是群众在发展旅游业的大环境下自主发展起来的,因此,设施比较简陋,管理、服务水平较低,景区可进入性条件差,未能与周边相对成熟景区连成一线,形不成感召力。三是地方群众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不足。他们认为发展旅游业是政府的事,不结合地方旅游资源的优势发展地方旅游,加之受传统的农业经济思想影响,安于现状。四是旅游经营管理体制落后,部门之间存在各自为阵、条块分割的状况,资源的开发不能形成合力,缺乏统一的战略决策及经营过程中权责明确的制度。

(七)我区农村社区建设虽然已经启动,但离社会整合建设发展要求太远,在目前阶段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认识不足。目前出现社区建设发展贫乏,其原因是各部门有关单位、社区居民、社会团体对社区认识不足,认为社区无非是小整合为大,直接管理和指导的单位是乡镇,在目前来说乡镇主要工作是计划生育、财政税收,而无时间和精力去探索社区发展问题。

2、经费投入不到位。社区建设需要一定固定场所设施、办公楼房、工资等经费,而不是一个小数目经费,对于我区715万人,26.38亿元的财政收入来说,如何能顾及到社区建设经费投入呢?

(八)农村计生服务事业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人口过快增长与计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相当突出。二是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完善,“养子防老”等观念难以在短期内根除。三是乡镇计划生育服务人员严重不足。

三、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针对我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制约瓶颈因素,经过认真分析,从中找出关键点和切入点,提出以下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随着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将成为我区发展和改革全局工作中的重要着力点。面临十分有利的发展机遇和环境条件,我区农村社会事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和要求,按照“统筹考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考虑城乡协调发展,统筹考虑地区协调发展,统筹考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统筹考虑发展与改革”的五大原则,以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为己任,理清工作思路,搞好规划指导,加大工作力度,突出发展重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综合协调,大力提高农村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加快农村社会发展步伐。

(二)加大中央、省财政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1、要加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乡镇科技活动经费比例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管理,建立科技信息网络。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科技宣传和科技培训,提高科技素质,增强科技意识。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切实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大力推广农村适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2、要把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抓好我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的实施,作为切实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的切入点,扩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覆盖面,增加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助费。要继续扩大乡镇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办学规模和增加办学点,大力在乡镇新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让更多的初中毕业生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减少初中生毕业就进入社会就业和减轻农民教育费负担,特别是农村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不再享受“两免一补”将加大农村家庭的支出费用,许多家庭无力承担。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全面推进“产教结合”、“校企结合”、“定单式培养”等办学模式,大力扶持民办教育,增加对民办教育的贷款支持力度,明确民办学校可同等享受农村“两免一补”的国家经费补贴。

3、要把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作为重点工作领域,重点抓好以基层乡镇卫生院尤其是中心乡镇为主体的农村医疗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农民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网络的建设力度,对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民,要充分利用医疗救助体系和医疗救助基金,大力推进和开展农村合作医疗,使返贫农民尽早脱贫。要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素质和业务素质,要继续改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农村医疗设备的投入。

4、要把加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摆在重要工作议程,继续加大基层文化馆(站)、图书馆和“村村通广电工程”等建设力度,大力繁荣农村文化事业,要尽可能早地建立村级文化室、公众娱乐室,要成立农村文化宣传队和村级文工队,加大破除农村不良习俗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对文物的保护、维修、抢修力度,增加文物经费的投入。

5、要把改善计划生育基础服务设施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加快乡镇计生办改造步伐,按照“八化”要求,逐步建立医院或中心乡所,更新、配备必要的手术器械和医疗仪器。要逐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和计生利益导向机制,消除农村独女户、二女户的后顾之忧。加大对计生人员的培训力度,继续开展“技术帮扶”工程。

6、要加大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增加对乡镇、村、社区的体育器材的投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7、政府要提高对旅游业的认识,要加快对乡村旅游设施的建设速度,积极引导乡村旅游向规范化、特色化、现代化、娱乐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优势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为主的旅游产业,要继续挖掘“红色旅游”的潜力和开发品牌旅游线路,要动员有实力的单位和个人积极投资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

基地调研报告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69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2分钟,共有168位用户关注,51人点赞!

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和人居环境改善,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统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把农村宅基地零散退出与集中连片退出有机衔接、相互促进,根据《xx县全域推进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暂行办法》《xx县加快推进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制订我县农村宅基地零散退出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探索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脱贫攻坚、助推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坚持“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增强农民群众改革发展获得感,进一步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的总体思路,把自愿申请、政策引导、行政推动灵活结合,把握节奏、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扎实有序推进。

二、退出原则

(一)自愿申请,合理补偿安置。

由农户自愿提出申请,镇村审核汇总,报县乡村振兴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农房办审查后报县政府审批。对自愿退出宅基地的农户给予合理补偿和安置,确保退出农民利益不受损、住房条件有改善。

(二)统筹规划,推进集约节约。

坚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为引导,把农房改善与宅基地退出、土地整治、脱贫攻坚等有机结合,大力开展“拆破、拆旧、拆危”工作,引导相对集中连片退出。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协调发展。

(三)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实施。

按照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的要求,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分类推进。优先实施低收入户、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四类重点户;优先将国、省道等交通干线两侧破、旧、危房列入零散退出范围。加快推进“空心村”以及退出意愿强烈的农户住房搬迁改善工作。

(四)鼓励创新,多措并举推进。

鼓励有条件的镇街自筹资金先行实施,实施完毕通过验收后一次性拨付实施包干经费;镇街应把更多的资金收益用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支持在经济状况不同的村居中选择一定比例开展滚动退出试点,允许采取自筹资金、村民合作、分批补偿、先拆后补等方式,适度规模、自由灵活地滚动实施退出,实施前试点方案须报县领导小组批准。对试点成效显著的镇(街)、村(居),将给予更多的资金和指标支持。

三、退出范围

(一)低收入户、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四类重点户;

(二)国、省道等交通干线两侧破、旧、危房;

(三)靠近污染源、水源地、生态红线、航道、油气管道、高速公路、化工企业,远离集镇、国省干道村庄;

(四)可相对集中连片实施区域的破、旧、危房(退出后可与周边耕地连片,集中退出地块原则上不低于20亩);

(五)其它经县政府批准实施退出的宅基地。

具体退出规模、地块经县乡村振兴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农房办审定后报领导小组确定。

四、补偿标准和安置方式

退出户可自由选择以下二种安置方式中的一种:

(一)货币安置

1.宅基地补偿标准

(1)宅基地补偿标准为1.7万/亩,其中:农户获得不低于70%,村(居)集体获得不高于30%。

(2)宅基地补偿面积依据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类面积,结合每户实测面积确定。不在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村庄”地类范围内的宅基地、零散农用地,按实际面积参照周边土地租赁价格,可由农户流转给村(居)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管理。

(3)农户退出宅基地后,不再享有退出宅基地范围内土地的资格权、使用权、承包经营权和林权等。

2.房屋补偿标准

(1)住宅房屋界定

正规房屋:房屋檐口高度在2.2米以上的正规砖木起脊或砖混结构住宅及生活配套房屋。

简易房屋:檐口高度在2.2米以下的房屋及披房、彩钢房等其他房屋。

装修、装潢及附属物补偿参照xx县房屋征收相关文件执行。

(2)房屋补偿款=房屋评估单价×房屋面积,补偿价款由专业房地产评估机构评估确定。

3.附着物及青苗补偿标准

宅基地内存在地面附着物及青苗的,按照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4.搬迁补助费、临时安置补助标准

(1)搬迁补助费标准:每户补助350元。

(2)临时安置补助费标准:按400元/月/户的标准执行,一次性付6个月的安置补助费。

5.安置激励措施

(1)一次性给予住宅及生活配套正规房屋面积的评估单价增加0.5倍的补偿。

(2)在约定时间内签订协议、交出房屋并自行清除附着物、交出宅基地的农户,奖励6000元;有宅基地的无房户,在约定时间内自行清除附着物并交出宅基地的奖励3000元。

6.特殊关爱措施

(1)五保户。补偿及奖励费用归五保户所有,根据农房改善的有关政策落实住房安置。

(2)低保户。签订搬迁协议时正在享受低保待遇的农户(以提供民政部门审核有效的低保证为准),每户补助10000元。

(3)一般贫困户。签订协议时正在享受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五保户、低保户除外)帮扶条件的(以提供县扶贫办审核有效的证明为准),每户补助3000元。

(4)其他困难户。对有残疾证的按照伤残等级给予困难补助,其中:一至四级5000元/人;五至八级3000元/人;九至十级1000元/人。

享受特殊关爱措施的困难户必须在约定时间内签订协议、交出房屋、自行清除附着物和交出宅基地,否则一律不享受困难补助。特殊关爱措施不重复享受,特殊情况由镇政府(街道办事处)通过“一事一议”方式妥善处置。

(二)实物安置

按照县推进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的有关政策执行。

(三)其他情况

对经批准保留退出宅基地上房屋用于再开发利用或其他利用方式的退出户,在完成房屋腾空、不动产权证变更登记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或依法完成征收后按照第(一)或(二)中方式补偿安置。

五、退出程序

(一)方案宣传公示。

以村为单位召开村组干部会议,讨论宅基地退出工作的可行性,在退出范围内的自然村庄召开群众大会,向群众宣传工作方案,并将退出政策予以公示。

(二)农户书面申请。

以农户为单位向所在村的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

(三)村级初审申报。

村民委员会组织对申请农户的基本情况进行初审后,统一报所在镇(街)人民政府批准审核。

(四)镇级核实汇总。

镇(街)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上报的申请农户情况进行初步核实,对符合要求的汇总报县级批准。

(五)入户测量评估。

村民委员会组织人员到户调查核实,由具有资质的房地产评估机构对宅基地上的房产和附属物进行测量评估;由具备资质的测绘单位对宅基地进行测量。

(六)村级公示。

村民委员会对符合自愿退出农户的基本情况及补偿等情况进行公示,并报请镇(街)人民政府批准。

(七)签订协议。

经镇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后,由村民委员会与自愿有偿退出的农户签订退出协议书。

(八)复垦验收。

拆除复垦后,由各镇街组织农房办、国土分局、农经站、水务站对复垦地块进行初验,初验合格后报县级验收确认。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xx控股分别牵头负责新增耕地情况验收和工程竣工验收,并根据新增耕地完成情况报上级部门入库验收。

六、标准要求

1.镇(街)应结合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产业发展、土地综合整治等工作编制多规合一的镇村规划,预留产业用地、加强规划管控,在空间布局规划点外不得再安排零散建房。

2、农村宅基地零散退出要与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工作紧密结合,规范实施程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按照“先申请后实施、先安置后拆除”的原则有序推进。根据搬迁群众需求和政策规定采取不同类型的安置方式。不得借机向搬迁农户销售宅基地,严禁借机向社会销售宅基地。

3、项目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为项目实施主体即法人,不得对村(居)组层层包干,项目管理严格实行“五项制度”,即:法人制、公告制、工程监理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

4.镇(街)应建立专门组织,负责统筹指导土地综合整治业务,督促推进项目按进度实施。对房屋拆除、测绘评估、土地复垦等项目应规范履行招标程序,严格项目管理,加强房屋拆除复垦过程中的安全监管。

5.

各镇(街)应严格按照批复的工作方案实施,不得随意调整或变通,宅基地、房屋、附着物等补偿应由专业公司评估。

6.镇(街)要建立健全宅基地退出农户档案管理制度,规范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程序。到户补偿一户一档资料应包含房屋拆除协议书、房屋拆除前中后的照片、评估报告、评估清单、宅基地实测面积及附属物清单、公示照片、汇总表及明细表、退出宅基地承诺书、授权委托书、拆除房屋交割单、产权调换清单、户口本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银行卡或存折复印件、收回注销房产证、土地证等不动产权力证书。

7.工程施工做到土地平整,沟、渠、路、桥、涵、闸、林等配套到位,并与周边的基础设施、水利设施、生态环境形成完整体系,保证生产条件完备。工程资料要完整、规范,整理建档。

8.拆旧地块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地上附着物必须全部拆除清理,不得填埋,复垦后耕地要与周边耕地连片,单个田块的田面高差在±5cm以内,坡度≤25度。

9.项目需使用客土的,必须在招标文件中明确客土来源,并提供客土鉴定报告,覆土土层厚度必须在60cm以上。客土建议采取固定总价的方式计入招标总价,中标单位难以协调客土的,由所在镇(街)村(居)协调处理。

10.项目实施前应充分征求民意,了解社情民情,做好社会稳定风险排查、分析、评估工作,确保工作高效、稳定、有序开展。

七、资金保障

(一)资金筹集。

项目所需资金由xx县xx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控股集团)通过“xx县乡村振兴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扶贫开发基金”保障。

(二)经费拨付。

实行经费包干,以实际退出的建设用地面积计算,10万元/亩。分批次结算,原则上一次结算不少于50户,农户签订退出协议后,凭镇(街)初审的汇总表,按照实际签字农户汇总的土地面积拨付5万元/亩。退出宅基地复垦经县级自验合格后拨付2万元/亩,经市级验收合格后拨付余款。危房改造户享受上级奖补资金的,应从包干费用中同数额扣减。

(三)包干经费包含土地复垦方案编制、预算编制、施工设计、工程测量、工程招标、工程施工、工程审计、工程监理、竣工验收、工程管理、补偿安置、客土检测、耕地产能评价及其他工作经费等,其中土地复垦方案编制、预算编制、施工图设计、竣工测量、工程监理,客土检测按照土地整治项目的技术规程和有关规定实施,由xx控股集团负责统一招标,建立服务单位库,库内有多家服务单位的,各镇(街)通过抽签或摇号确定服务单位,经费按照面积分摊,由各镇(街)承担,在最后一次付款时xx控股集团予以扣减。

八、工作职责

(一)部门职责:农房办会同县乡村振兴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退出农户审核;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业务指导,对于符合入库条件的牵头项目审查、入库,牵头开展新增耕地验收、协调对接省市验收,开展节余指标交易等;县农业农村局负责复垦新增耕地的土壤改良技术指导、管理与使用;县生态环境局负责对项目影响生态环境情况进行审查把关;xx控股集团负责工程竣工验收、项目资金筹集和管理,对土地指标交易资金要专账管理、专款专用。

(二)镇(街)职责: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是项目实施主体,负责项目统筹实施。

项目实施前,必须制订年度工作方案报县领导小组批准。

(三)村(居)职责:负责退出协议签订,退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人口认定,协助做好退出面积核定,实施房屋搬迁,进行退出宅基地复垦等再开发利用等工作。

九、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县乡村振兴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领导小组负责农村宅基地退出工作的综合协调、指导、督查和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宅基地零散退出日常事务。

(二)强化业务指导。

县自然资源、财政、住建、水务、农业农村、农房办等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业务指导,积极探索创新,及时总结完善,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基地调研报告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47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7分钟,共有295位用户关注,27人点赞!

“村容整洁”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目的是为了改变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本文试图结合一年来农村指导员工作的所见所闻,对当前农村宅基地问题与对策,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当前农村宅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集体土地“私有化”倾向比较突出。农村土地“私有化”现象是由农村这一特殊环境、文化传承和历史原因造成的。大多数农村群众接受文化教育少,造成农村群众对国家法律法规在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大多数农村群众认为上级批准给自己的以及祖上遗留的宅基地,都属于自己私有的;有的农村在批准新宅基地之后,没有及时收回旧宅基地,造成部分宅基地滞留在个别农村群众手中;特别是城市房地产“过热”,征用农村宅基地中,也出现了“地价”节节高攀等现象,直接影响着农村群众期望拥有一块宅基地,以便日后获取高价土地补偿费。据闻,**县**乡因修建公路征用xx村二处村民的房屋,而征用费用已经相当高。上述种种原因都使得大多数农村群众无法接受宅基地是农村集体所有这一明确的法律规定。由此,也导致了纠纷多发、工作难做,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二)涉及宅基地原因的纠纷占较大比例。农村中各类矛盾和纠纷涉及到宅基地问题的占了80—90%。从发生的这类纠纷看,有出入相邻通行方便、污水排除纠纷,有安装自来水管占地权属纠纷,有新建房后影响邻居采光、雨水流向、通行纠纷,有粪坑拆除、树苗迁移原始占地纠纷等等,纠纷双方始终互不相让,往往会因为一寸土地,双方大打出手,造成流血事件而世代结怨。

(三)违法侵占集体土地的问题时有发生。一是少数村民私心较重,明知违法占用集体土地,依然我行我素,甚至不顾及村集体利益;二是个别村干部出于私心,明知违法占地,却睁一眼闭一眼;还有的村干部手软,不敢碰硬,导致村内违法占用问题逐步蔓延;三是对农村违法占用集体土地建房,乡镇有关职能部门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四)公益事业使用收归集体土地比较难。最近一年时间里,村里有自来水安装工程、市级环境整治村工程和新农村电网全面改造工程等公益建设事业。在这些村公益事业面前,大多数农村群众思想好、觉悟高,对村公益事业给予积极支持与配合。然而,也有一些村民显得比较斤斤计较。比如:环境整治工程,需要收回村里出租的厂房和场地,然而却要用钱买回来,等于几年来白白让人租用了厂房和场地,村里实际上是毫无收入;自来水安装工程,需要穿越村民的宅基地,村里只能给钱,否则,村里就多花钱、绕道走;新农村电网改造工程,需要占用村民宅基地、打个墙洞固定电线杆,同样需要线,否则,事情就办不成。

(五)处理新旧宅基地缺问题少有效办法。如前所说,不少宅基地都是由祖上传下来的。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国家保护私有房屋合法买卖,继承、增与等权利。因房屋和宅基地连同一体,不可分离,所以,宅基地使用权往往连同房屋一并转移。农村中,一个比较现实而又突出的问题,就是祖上传下来的房子连同宅基地,农村群众的宅基地拥有的宅基地往往是多处,而不是一处。现行的立法,只有“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的原则性规定,上述情形不在立法规定的“不予批准”、“可以收回”之列。比如:甲乙系夫妻,子丙结婚因分户建房申请宅基地,甲乙过世后,丙继承甲乙房子并宅基地,这时丙就拥有了二处宅基地上的房子,丙属合法继承房子,显然不能收回。依此发展,农村宅基地的状况,只会越来越恶化,步入困境。新的问题也在不断呈现。比如:高山移民至城市之后,就遇到一个旧居未拆除,被邻村村民拆了门板、木块等物,引发了纠纷的问题。还有不少农村群众在城里打工,有了钱就地买房在城里安家,农村的房子和宅基地如何处理问题,均无明确的立法规定。

二、解决农村宅基地问题的对策思考

当前,农村人口占居全国人口多数。因此,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农村“两委一社”是党和国家的最基层组织形式,农村宅基地的问题,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各级机关对农村工作存在的某些问题,更需要各级机关从农村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研究,尽快破解。

(一)必须加强法规宣传,转变宅基地权属的传统观念。农村群众对宅基地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思想观念和经济利益问题。思想观念问题要靠宣传教育来引导、来解决;经济利益问题要靠政策规定来调节、来化解。宣传教育的侧重点:在对象上,首先是村干部、村民代表,他们是农村自治组织的权力行使者,他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起着引导村民思想观念转变、改变农村宅基地现状、决定宅基地分配使用的决定作用;其次是多占宅基地的村民,他们是实际占有、使用宅基地的当事人,他们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农村宅基地问题就得不到最终的解决。在内容上,充分体现实在性,把村内的宅基地现实问题与各地法院的判例相结合,与邻村的旧村改造 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政策、规定、法律宣传相结合,把事说清,把理讲正,把法析透。在方法上,要发挥乡镇级机关职能部门的一线作用,深入农村进行宣传宣讲;要采取多种形式,造大声势,扩大影响,形成氛围,使宅基地的“法”与“理”深入农村群众,家喻户晓;对正在进行旧村改造和环境整治、示范村建设的行政村,重点配合村干部做好收回、注销宅基地农户的思想工作。在做好思想疏导工作的同时,要采用必要的经济手段做好调节工作。

(二)必须采取执法手段,纠正违法侵占宅基地等问题。当前,解决农村空闲宅基地问题,并非都要用经济手段补偿来化解,有些问题也可以采用行政执法手段来解决。不同的宅基地情况、不同的行政村条件,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对村内的空闲宅基地,就应当采取收回的措施;对于宅基地上的空闲房屋,则应当采用收买的方法;经济条件好的行政村可以多些补偿款;经济条件差的行政村,则可以少些经济补偿。但是,要注意兼顾一定区域内的平衡性。要采取“普查”与“点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于批准建房之后,违法侵占集体土地的,要组织力量,采取一定的形式,逐个村庄、逐个农户进行全面清理,做到发现一户,清理一户,坚决刹住违法侵占不良风气;同时,又要畅通情况渠道,扩大举报线索,坚决查处举报的行政案件。行政执法部门也必须依照行政法规办事,严格程序,规范执法,不徇私情。

基地调研报告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54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262位用户关注,41人点赞!

一、组织领导

成立镇宅改“回头看”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常务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镇规划所、自然资源所、派出所、财政所、经管站、各村委会、社区等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镇自然资源所办公,由分管领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具体负责全镇宅改“回头看”指导、调度、协调和验收工作。

二、工作目标和任务

按照区委、区政府要求,为进一步巩固、拓展、提升宅改,决定集中利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对宅改已验收的村点全面开展“回头看”,对还未验收的村点督促继续推进,完成宅改扫尾。各村要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全面梳理问题,及时整改落实,以实际行动进一步夯实宅改成果,为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奠定扎实基础。

1、宣传发动(12月15日—12月18日)

镇政府在12月15日召开镇村两级干部大会,各村应于12月18日前认真开展宣传发动工作,通过召开党员干部会、村小组群众会议及利用微信群等形式广泛宣传宅改“回头看”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让每一名干部群众清楚知道自己与宅改“回头看”工作息息相关,形成镇村组抓落实、村民自治促管理的工作局面。

2、自查自纠(12月7日—12月18日)

(1)自查自纠工作安排

各村应于12月7日至12月18日,集中时间、集中人员,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对发现的问题拿出整改措施,形成自查报告,于12月17日下午下班前报镇宅改“回头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自查自纠工作内容

1.是否存在宅基地退出拆除不彻底的现象;

2.是否存在废弃倒塌的房屋、户外露天厕所、闲置废弃的畜禽舍未退出情况;

3.是否存在“真拆房,假退出”的现象;

4.是否存在拆除后擅自恢复、继续乱搭乱建的反弹现象;

5.是否存在已验收的试点村建筑垃圾未清理、土地平整不到位、基础设施未完善的情况;

6.是否存在有偿使用费“真交钱、假收费”、垫付空转返还漏收等弄虚作假现象;

7.是否存在有偿使用费收取不彻底、擅自降低有偿使用费标准的现象;

8.是否存在有偿使用费没有上缴镇三资平台管理,使用不公开、不合理的现象;

9.是否存在违法用地情况以及理事会对违法用地不报告不制止等监管不到位的现象;

10.是否存在农民建房审批程序不规范、公示不到位、建设超高超大住宅的现象;

11.是否存在不执行择位竞价分配宅基地的情况;

12.是否存在验收试点村资料台账未完善、保管不到位的情况;

13.是否存在宅改验收后试点村村民事务理事会名存实亡不再履职的现象;

14.是否存在擅自搭建铁皮房的现象;

15.是否存在改革中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

16.是否需要调整村庄规划,哪些村庄需要调整。

3、整改落实(12月19日-12月30日)

对照自查存在的问题,各村必须于12月30日前逐一整改到位,并将整改工作情况报镇宅改“回头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进一步巩固宅改成果,强化广大农民的节约集约用地意识,提升村民自治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强群众的宅改获得感。

4、核查验收(12月20日-1月20日)

(1)验收时间。从12月20日开始,镇宅改“回头看”工作领导小组将利用1个月左右时间,按照边整改边验收、逐村过的形式,对全镇已开展第一轮宅改试点的自然村进行全面验收。

(2)验收内容。根据自查内容逐项进行核查,重点对宅改反弹、农民建房管理不规范、有偿使用费收取造假、宅基地退出不彻底、环境整治不到位、擅自乱搭乱建等情况进行督查,内业查看宅改验收、农房审批相关资料及三资平台有关账目,外业进村核查并随机上户调查。

三、自查自纠和整改落实分组安排

为加强对全镇各村宅改“回头看”自查自纠和整改落实的指导、督促工作,按照驻村负责原则,具体安排如下:

四、工作要求

1、强化认识。各村(居)委会要切实提高对宅改“回头看”工作的认识,以开展自查整改为契机,认真落实工作要求,努力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回头看”取得实效。

2、明确责任。各村(居)委会要压实责任,对标问题,扎实整改,切实做到“拆”“退”到位、收到位、监管到位。

基地调研报告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39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104位用户关注,43人点赞!

农村宅基地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缓解建设发展用地特别是农村私人建房用地紧张状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做好农村宅基地整治工作,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和我市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实行宅基地整治的计划管理

宅基地整治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必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各乡镇、街道要进一步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摸清辖区内宅基地整治潜力,积极筹划自然村、空心村、高山村和地质灾害村的撤并腾空,在此基础上,积极有序地实施宅基地整治和建设用地复垦。从20*年开始,每年年初对辖区内行政村宅基地整治和建设用地复垦排定年度计划,并在当年1月底前分别报市府办和市国土资源局。整治复垦地块原则上以自然村或集中连片1000m2以上农居点为单位,且必须在当年6月底前启动实施。

二、建立宅基地整治的绩效评估机制

1、编制项目可行性报告。各乡镇、街道对计划实施的年度宅基地整治和建设用地复垦计划项目,要逐一编制项目可行性报告。可行性报告内容包括:项目的基本情况、涉及拆迁户数、拆除房屋类型(合法空关、应拆未拆、违章搭建)、可复垦面积、实施时间、拆迁成本、宅基地整治和复垦项目工程预算等。项目可行性报告和立项申请在每年2月底前上报市国土资源局。

2、实施项目绩效评估。对各乡镇、街道上报的整治复垦项目,由市财政、国土、规划、建设、农林、审计、新农办、监督办等部门和单位,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对每个项目方案逐一进行评估、审核,并形成绩效评估报告和项目实施的建议意见,报市政府审定。

3、项目立项审批。对绩效评估较好的整治和复垦项目,经市政府审定同意后,由市国土资源局按规定发文予以立项。

三、加强宅基地整治项目的管理

1、明确相关职责。各乡镇、街道负责对本辖区内农村宅基地整治和建设用地复垦项目的统一规划、方案编制和申请报批;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对上报的整治和复垦项目进行审核、立项、督查验收和指标管理使用;市财政局负责项目的绩效评估、审核、奖补资金筹措及资金使用监管;市招投标监督办负责项目工程招投标的指导、监管;新农办负责拆旧补助审核验收及兑付等工作;规划、农林、统计、审计等部门也要按照各自的职责,积极做好配合工作。

2、加强质量监管。复垦项目必须符合规划设计要求,严格按标准实施,不得随意减少工程量。复垦区内土地平整,高低不超过20厘米,地块高差大于1米的必须砌坎加固;耕作层厚度必须达到60厘米以上;地块面积大于5亩的必须有路、渠(u型或现浇)配套,完工后必须及时种上农作物。各乡镇、街道要明确分管领导和专职管理人员,从工程的招投标、建设进度、建设质量等各个方面,对实施的宅基地整治和建设用地复垦项目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实施项目涉及的行政村,要指定2-3名村民代表配合做好项目的监管工作;单体立项面积在30亩(含)以上的项目,必须聘请监理单位对工程进行全程监理。复垦项目工程竣工后,项目实施单位须提出申请,先由乡镇、街道自查,市级有关部门初验,绍兴有关部门综合验收,省级有关部门抽查验收。

3、严格实施期限。单体立项面积在30亩(含)以上的,实施期限为发文之日起1年以内;单体立项面积在30亩以下、10亩(含)以上的,实施期限为发文之日起8个月以内;单体立项面积在10亩以下的,实施期限为发文之日起6个月以内。确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不能按期完成的,项目实施单位须提出延期申请,报市国土资源局审核。

四、继续对宅基地整治实行政策激励

基地调研报告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98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8分钟,共有164位用户关注,57人点赞!

尽管现在正是工程赶进度的紧要关头,张恺还是向老板请了两天假坐飞机到了郑州,并连夜回到了泌阳县。家人的电话一个接一个,催他回来找房子住。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像住房这样的大事也只能由他出马。

事实上,张恺家里并非没有房子住。四五年前,他就在泌阳县杨家集乡盖了一座漂亮的的四合院,室内装修和城里房子也没有什么区别,空调、冰箱、太阳能热水器配备齐全。盖房、装修、配备家具下来共花了三四十万元,在方圆几里都数得着。

然而,自从2010年他带着老婆和孩子出去打工以后,基本上就没有在家里住过,仅在春节的时候回来住几天。现在,孩子已到了上学的年龄,老婆、孩子只好回来,但又不想在农村上学,只好去县城一所学校附近租房子住。

不止张恺这样,他所在村的年轻人富裕起来以后,都在老宅子外面又盖了自己的新房子,有的还是两层小楼,但真正自己住的却是少之又少,有的是老人住在里面顺便看一下门户。

张恺算了一下说,他村里有三十来户人家,空房率基本在20%左右。从个体来说,张恺所在村的空闲住房率很高;就全国来看,农村空闲住房率也不低。今年6月19日,国土部举行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新闻会上,国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王守智透露,目前我国城镇低效用地占到40%以上,农村空闲住宅达到10%~15%。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不少远离城市的村庄普遍出现“空心化”的两极现象:一方面是断壁残垣、荒草丛生、大门紧闭,空无一人;另一方面是新盖的楼房像摊煎饼一样从老村向外扩张,大多是两层或三层小楼,外墙贴瓷砖,室内豪华装修,但大多也是无人居住,徒有漂亮的外表。

南阳市西峡县一个偏僻的山村,辖19个村民小组、700户、2900人,人均耕地不足1亩。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村民们纷纷到公路边建房,公路修到哪,新房就建到哪,再加上村民长期外出打工、进城以及老人自然死亡等原因,“空心化”越来越严重。该村村主任介绍说,前些年,村里空置的旧房子越来越多,拆又不能拆,卖又不肯卖,都成了危房。通村路修好后,村民们又一窝蜂到马路边建新房,既造成了土地的浪费,又给村里留下了安全隐患。最多的时候,全村空置的旧房子有80多户,占10%以上。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对村庄“空心化”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并于2012年3月底了《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报告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常住人口持续减少,造成了农村“人走房空”的现象,并由人口空心化逐渐转变为涉及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农村地域空心化,产生了大量空心村,已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难题。

课题组对山东、河南等地4.6万宗宅基地、6500余家农户调查发现,宅基地废弃、空置与低效利用是空心村问题的核心。据透露,“经综合测算与评估表明,若按照分批推进城镇化情景,通过构建完善的农村人口转移机制、宅基地退出与盘活机制,全国空心村综合整治潜力可达1.14亿亩”。

新蔡县政协2009年对全县农村住房问题的专题调研指出,农民新建住房逐渐增多,村外新房林立,村内破破烂烂,建新不拆旧,村内废弃地、闲置地及空置房屋不断增多,“一户多宅”现象比较普遍,土地浪费问题日益凸显。据调查,全县农村村内宅基地271523处,占地面积103440亩,仅占村庄面积30.8万亩的34%,荒废地、道路、坑塘占66%的面积,造成土地的严重闲置浪费。66个自然村样本点中,有43个自然村的宅基地占村庄面积不足50%。除荒废地外,全县村内闲置宅基地32330处,占地面积15075亩。调查中发现,韩集镇闹天寺村东彭庄,村内宅基地235处,闲置61处占地23亩。全县村内闲置住房18512座,闲置率7.7%,占地面积7035亩。全县超出一户一宅的宅基地65237处,占地面积24790亩,占宅基地面积的24%。十里铺乡平铺村平铺村民组,住户215户,而村内外宅基地319处,超出一户一宅的宅基地104处。

新蔡县政协的专题调研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无序建房突出,乱建乱占严重。其主要表现是:村外建房逐年增加,分布杂乱。农民根据自己的喜好,自行零散建设,建设无序,新建住宅不断向村庄延伸,呈“环状扩张”。选址多数在自家的自留地、承包地或交通较为便利的公路两侧。据调查,全县农村村外住宅建房25773座,占地面积7732亩。黄楼乡黄寨村大王庄,共有155户,在村外建房的有59户,建房215间。新建住房集中在公路两侧,且随意性大,形不成社区。公路修到哪里,新房就建到哪里,呈“线性扩张”,“只见新房、不见新村”。据调查,全县农村公路两侧沿线住宅建房22595座,占村外住宅建房的91%,平均每公里11.4座。调查中发现,佛阁寺镇境内新正路上,佛阁寺集至王庄5.1公里的路段,两侧建房172座515间,平均每公里33.7座。乱建乱占,无合法手续,新房成问题房。全县农村村外建房有宅基证的5549座,仅占22%,尚有78%的没有土地批准手续。公路两侧建房有宅基证的2485座,仅占11%;无宅基证的20110座,占89%。

与乱占乱建造成的农村房屋空置相对应,一些地方随风而起新建农村社区也成为房屋空置的又一个原因。

前一阵子,河南各地希望通过规划建设数千个新型农村社区,改变几千万人的居住方式。与以往城镇化不同,河南把新型农村社区作为一个重要层级纳入现代城镇体系,并将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

河南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新乡市是典型,曾设置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规划:将全市3571个行政村规划整合为1050个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中心村)。建成后预计整合节约土地面积近24万亩,约占原村庄土地面积的47.9%。不过,有专家当即就指出,新乡市有人口590万,其中市区人口120万。如果这些新型社区每个容纳5000人,那就能容纳500多万人,平均每个县城还能容纳10万人,这样新乡市的人还不够。所以,专家特别指出,规划应该调查,农民愿意不愿意去社区,建这么多社区究竟能不能住满人。

专家的提醒,其实也是一种担心,那就是会不会造成新的房屋空闲。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耿明斋认为:“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过程中,有一些地方,把现有存量的农村人口都纳入社区了。比如有一个县,有77万农民,规划了115个新型社区,把这些农民都规划进去了。但是现在有一部分人,将来不会进入社区,而是去了县城或者省城或者外地,所以以存量人口为基础来规划设计新社区是不行的,有可能造成今后社区空置。”

在耿明斋看来:“要不要建设社区,建多少社区,有一个前提是非农就业是否解决了。如果解决了非农就业,群众的就业方式变化了,再来推动他的生活方式变化就好弄。如果还是农民,还在种地,就不大愿意接受‘上楼’。”

方城县柳河乡西峰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则很好地印证了专家的这一观点。2011年,西峰村利用国家土地综合整治和河道治理政策,对荒岗和河道进行了综合整治。同时,将全村土地进行统一置换、二次分配,人均匀出2分地,使每户村民在社区都有一块宅基地。为确保社区用地“占补平衡”,要求每户村民必须在入住社区后对老宅基地及时复耕。一占一补,社区占地不仅没有增加,还新增耕地450亩,全村人均增加耕地0.21亩。

村支部书记杜献堂说,西峰社区建成后,在周边引进韩国车隆艾业、河北白沟皮件加工、安徽蚌埠制衣、北京门业等企业入驻,就地转移安置本村劳动力500余人。据统计,光从外面打工回来的就有300多人。目前,这个社区的北岸小区联排别墅190套、小高层192套全部建成,居民全部入住;南岸小区已建成别墅36套,还有60套正在建设,也被村民抢购一空。

《基地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