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书信稿件
栏目

通讯稿怎么写

更新时间:2024-11-12 热度:30

通讯稿怎么写

通讯稿怎么写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1444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4分钟,共有174位用户关注,32人点赞!

【运动会跳远通讯稿(一)】

蚂蚱似的起跳,空中的走步表演,引起阵阵惊叹,落地的瞬间,你触到了沙的柔软,不管怎样,荣誉永远属于你。

这是意志的拼搏。这是速度的挑战。胜利在向你们招手/胜利在向你们呼唤。

不为鲜花的围绕,不为刹那的荣耀,只有执着的信念,化作不停的奔跑,心中燃烧着梦想,脚下不停的步伐,

你用行动述说着过城的重要,没有无尽的终点,没有无法攀登的险峰,希望载着终点在向你微笑,拼搏吧!经历是一种精彩,迸发你全部的能量,成功是你汗水的写照。

【运动会跳远通讯稿(二)】

人生的路,有坦途,也有坎坷,做过的岁月,有欢笑,也有苦涩,泪水告诉我一个跌倒的故事,汗水使我多了一份沉重,几多成熟。理想毕竟不同于现实,失败是生活的一部分,谁也无法选择,无法抗拒,人生要自己去拼搏,去奋斗,在风雨中百折不饶勇往直前。流泪不是失落,徘徊不是迷惑,成功属于那些战胜失败,坚持不懈,勇于追求梦想的人。

时间在流逝,赛道在延伸,成功在你面前展现心脏的跳动,热血在沸腾,辉煌在你脚下铸就通讯吧,健儿们。

坚定,执着,耐力与希望,在延伸的白色跑道中点点凝聚!力量,信念,拼搏与奋斗,在遥远的终点线上渐渐明亮!时代的强音正在你的脚下踏响。

踏着春天的气息,迈着轻盈的脚步,我们迎来了心仪已久的运动会。这里就是展示自我的舞台。我们向往高山的坚忍不拔,我们渴望大海的博大精深,还有,我们更痴迷于你们的速度激丶情。来吧,尽情释放你的活力。你的每一次冲刺,都叩动着我们的心弦;你的每一次跨越,都吸引着我们的视线;你的每一次起跳,都绷紧我们的神经。我们为你呐喊,我们为你自豪,我们为你疯狂。

【运动会跳远通讯稿(三)】

通讯吧,运动健儿们!阵阵有力的步伐,声声有劲的呐喊,运动场上洒下我们青春的点点滴滴。旗摇摇,鼓声声,这里挡不助的是青春活力;枪声响起,预备起跑,挡不助的是健儿们如火般的气势。英雄舍我其谁,胜利当仁不让,声声誓言浸透着健儿们的昂扬斗志。朋友们,为运动健儿们喝彩,为运动喝彩吧!场上精彩纷呈,空气里的每一个分子浸透着自信。高二(9)班的我要高喊一声:这里无限精彩!

步子迈开,让我们飞驰在红色跑道上,用我们的泪水和热血,更改历史的记录,起立吧,歌唱吧!为我们的勇士通讯!

致失败者 倒下的时候,生命又怎能屹立!歪歪斜斜的身影,又怎耐的住风雨的洗礼。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才会有一方坚实的土地。昨天的失败已经过去,胜利不仅仅是一个美好的话题。

【运动会跳远通讯稿(四)】

致运动员,是体育场上游走的火焰,是来去不息的脚步,是风中飞舞的树叶折射的金色光芒,藉此,可以诠释运动员兴奋的脸庞。那轻盈的步伐似飞鸟的翅膀,那清脆的枪声响彻天际,它粲然升起那跃动的渴望,起跑、加速、超越、冲刺,一步一步延向胜利的曙光。那是力的比拼,素质的较量,是石榴树上,跃动的心脏。

超越对手,超越自我,是我们的目标,是我们的信念,在清凉的初冬,在喧嚣的田径场上,。你们点燃了似火的热情,,无论成败,我们都为你们感到自豪,你们永远是我们的骄傲!

也许流星并不少见,但它燃烧的刹那,留给人间最美丽的回忆!也许笑脸并不少见,但胜利的喜悦,总会留给世界精彩的一瞬!是的,那些曾经美妙的东西只有短短的一瞬间,但那却把最辉煌的一刻留给了人间。胜利,是每个人所追求的,胜利的喜悦,是胜利与重新开始的转折,胜利是新的开始!

【运动会跳远通讯稿(五)】

不长不短的距离,需要的是全身心全程投入,自始至终你们都在拼全力此时此刻,你们处在最风光的一刻,无论第几坚持胜利的信心,只要跑下来,你们就是英雄。

通讯稿怎么写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14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136位用户关注,50人点赞!

一、全面报道贯彻落实“一号文件”精神情况。对区、乡、村三级贯彻“一号文件”精神的做法进行了宣传报道,反映我区农民怎样看待惠农政策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长篇通讯《惠风满田畴》以3000多字的规模在《山西日报》头版头条上刊发,反映我区农民抗旱保麦情况的消息《盐湖区农民全力以赴抗旱保麦》在《运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还有《盐湖区“四下乡”活动紧贴农民需求》、《盐湖区村级主要干部,干瞎干好大不一样》等稿件在《山西日报》、《运城日报》重要位置上刊发。

二、扭住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不放松。围绕区委、区政府每个阶段的中心工作,我们有意识地组织了战役性报道,中心工作报道发稿量占到发稿总量的30%以上。反映我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盐湖区敲定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盐湖区今年要落实好十件惠民实事》、《盐湖区对科级领导干部实行承诺立状责任制》等稿件在《山西日报》和《运城日报》显著位置刊发;反映我区植树造林情况的《盐湖区启动六大造林绿化工程》、《盐湖区今春植树数量多质量高》、《龙居镇今春栽树栽得多栽得好》等稿件在《运城日报》重要位置刊发;反映我区党组织建设情况的《盐湖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人气指数渐长》、《盐湖区开展“学、论、讲、评”竞赛活动》、《盐湖区确保重大事项群众说了算》、《盐湖区八项活动庆党建》等稿件在《运城日报》刊发。

三、深入报道新农村建设的情况与经验。反映我区现代农业建设热火场面的《盐湖区强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盐湖区引导农民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盐湖区帮扶农民推进农业现代化》、《石碑庄村农民冒着酷暑建大棚》等稿件在《运城日报》上刊发;反映农民生活质量的《盐湖区高效能推进“六个全覆盖”工作》、《盐湖区2.5万名农民群众得到党和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政府关爱》等稿件在《运城日报》发表。

四、为建设经济发展较快集中区域营造舆论氛围。围绕这一主题,采写和发表了《盐湖区大力扩张第三产业》、《盐湖区今年实施九大项目建设》等5个稿件,营造了较好的宣传氛围。

在积极采写新闻稿件,加强全区对外宣传报道力度的同时,我们还为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和领导活动留取摄影资料200余幅,配合3家区直单位制作宣传版面,接待区外记者3次,并联系北京联合导视广告有限公司改版提升政府门户网站,承担了不少的联络接待、网页策划和影视资料收集工作,为新版盐湖政府网的开通做了不少的前期工作。

通讯组是区委、区政府的喉舌,承担着对外舆论宣传的职责,作为通讯组长的我,不仅要以正确的舆论导向从事新闻工作,而且要堂正做人、廉洁从政,以实际行动践行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行为准则。

今年,我和其他区直干部一样,再次到区廉政警示教育基地接受了一次党性党风党纪再教育。通过警示教育,我觉得作为一名党的干部应当在工作中紧绷廉洁从政之弦,提高保持清正廉洁的自觉性。

通讯稿怎么写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08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129位用户关注,29人点赞!

实习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性的活动,是一个由学校向社会接轨的环节,是学校学习向社会工作转型的一大模块。搞好社会实习工作是很关键的,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从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他经历了无事可做的孩童时代,到学校里忙碌的学生时代,再到以后的社会工作阶段,而实习就像一个链子连着学习和工作。实习是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就是运用,就是去指导工作,而实习正好扮演了把学到的文化理论知识正确运用的工作中去的角色。我们必须要做到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用实践去证明理论。所学的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体现其价值。实习是一个锻炼的平台,是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

通过实习,我们要努力提高动手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其不足,然后去反馈到学习中去,会更能提升自己的能力。新闻学,它主要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它要求极强的动手能力,它所接触的对象是包罗万象的,是各具特色的,是真实的、新鲜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实习给一个初学者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实习教会一名怎样去观察事物,怎样去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怎样用事实说话,怎样才能做到新闻的及时。这些只有在实习中才能深刻体会到什么是抓“活鱼”和“抢”新闻。实习是由课堂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如果能把第一步走好,以后的路自然学会习畅网通。

到新闻单位去实习,主要是要锻炼自己的新闻采访和写作能力,掌握采访的基本方法,掌握新闻及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流程,向那些有经验的、编辑学习,交流经验。深入现场去采访,接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刻体会,用真情写出有生命力的新闻作品。

二.实习内容

新闻学的实习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实地采访

只有深入到现场去做实际调查,才能写出有意义的作品,才能懂得采访的基本流程,懂得什么是采访?新闻采访学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强,偏重于应用与操作。实地采访是新闻的第一课,它是新闻信息采集,新闻报道的第一步。

2. 访后写作

新闻写作是新闻制作的第二步,是对采访中采集到的信息、新闻事实做进一步加工制作的过程,是对采访的进一步补充。亲自动手采写一些东西,才能更好地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力争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观众去”,把时代精神写到作品中,写一些有价值的事,些一些老百姓关心的事。

3. 编辑整理

当写完初稿后,编辑,整理和修改稿件是新闻作品的最后一个环节,俗话说:“文怕修改”,只有修改,才能写出精辟的文章。还要提炼新闻主题,因为新闻主题是新闻报道的“灵魂”,可以通过素材的取舍,结构的安排和导语的构思各个方面提炼主题,通过综合思维提炼主题。其次要写好新闻的导语,熟练的运用各种新闻写作的笔法,巧妙的运用各种新闻语言。

通讯稿怎么写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09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8分钟,共有298位用户关注,57人点赞!

当年我在媒体岗位上的时候,有一个口号叫做“群众办报”。所谓“群众办报”,究竟有哪些内涵,我不曾认真想过,好像也没听谁人作过解释,或者听过别人解释我忘记了。故虽然我曾在这个口号时兴的年代就是报人,也还是说不清楚究竟怎么个样子办报才是“群众办报”。不过,那个时候的有些做法我是记得的。这里,不妨以党的机关报社为例,把我认为――相信我那时的同事十有八成也跟我一样认为――与“群众办报”有关的做法大体说说。

其一,密切与通讯员的关系

“群众办报”口号中的“群众”,自然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广大人民群众怎么具体参与办报呢?所谓办报,说到底就是把这样那样的稿件搬到新闻纸上。首先是写稿子,然后才是往新闻纸上搬的问题。广大人民群众固然谁都可以给报纸写稿。而事实是,绝大多数的人不写或不会写。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不是可以认为:通讯员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办报的代表或桥梁。

在报纸上发稿子署名为通讯员者,大体说来是这样的两种人:一者,乃一级党委政府的报道组或曰新闻科的成员;一者,乃属于散兵游勇之一般的干部、教师、工人、农民、学生,等等。按照我的理解,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报社设有通联部(有时叫群众工作部),其职司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联系通讯员,收看处理――包括退还要求退还的――通讯员的来稿,以及接待来报社送稿、改稿的通讯员等。那时报社里的招待所,主要就是为接待通讯员和本报驻地市记者而设。招待所里没有通讯员住着的情况很少。我不曾在通联部工作,然则也曾帮住在招待所里的通讯员同志改稿。有一次,我家乡的一位老通讯员同志来了,气呼呼地说报社某同志对他的稿子处理不当,要找报社主要领导同志反映。我劝他不要这样。他最终还是找了报社的主要领导同志,领导同志热情接待。那时通讯员同志在报人眼里的地位之重,于此可见一斑。

为了加强与通讯员同志的联系和提高他们的写稿水平,报社经常把通讯员请来住下,举办培训班。领导作培训动员,安排报社的同志授课,最后再分成小组分别由报社的同志带领,到各地实地采访、写稿。我就有幸既曾在培训班上讲课,也曾和通讯员一起到基层采访、写稿,跟他们结成朋友。

其二,在版面上体现对通讯员稿件的重视

照我猜测,那时通讯员的数量与报社编辑记者数量的比值,比现在要高。报纸刊载的通讯员稿件数量与记者稿件数量的比值,也比现在为高。就消息和通讯稿件而言,现在很少看到由通讯员单独署名的了,那时常有。一位报社的主要领导同志曾这样说过:一样内容的稿子,记者写了,通讯员也写了,如果水平差不了多少,要用通讯员的稿子。对领导同志的这个要求,有关部门是否贯彻落实,我不知道。但领导同志的这个态度和要求,表明了对于通讯员稿件的重视。另外,在版面上设置鼓励和吸纳群众来稿的栏目。例如,单是群众性的评论栏目,有时候就同时设置多个。还有,根据宣传的需要,在报纸上开展群众性的讨论。例如,我就参加过“怎样对人类做出较大贡献”讨论的采访报道和有关稿件的编辑工作。

其三,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反映群众的呼声和意愿

该项工作也是由通联部做,包括接待来访的同志,倾听他们诉说,派人下去调查了解,发信,转信,以及催促有关部门尽快回答处理群众来信来访提出的问题,有来信来访专版定期与读者见面,为群众解决了大量的实际问题。

其四,通过某些临时性的措施,加强同群众的联系

例如,我当评论员的时候,就曾与其他同志一起,在写评论之前去工厂、街道开座谈会,写出评论后再到工厂、街道征求群众意见,然后见报。

如今的差距

时代不同了,形势变化了,技术进步了,眼下各种媒体运作的方式方法同过去迥异,媒体人为推进党的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尽管“群众办报”的口号,久矣乎不再听谁提及,但在如何贴近群众和服务群众方面,诸多的媒体仍然做了多方面的探讨和努力。尤其是一些生活类的报刊,不仅在新闻报道上,眼睛向下,关注民生,强化监督,而且通过举办这样那样的活动,开设多种征文栏目等,千方百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取得很大成绩,受到读者和群众的欢迎。

我不敢说“群众办报”的口号是不是已经过时。我相信作为肩负正确舆论导向重任的媒体,又特别是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各级党的机关媒体,贯彻以人为本的党的执政理念,密切联系群众,充分反映群众的呼声和意愿,争取广大群众的支持,毫无异议是永远应该和必须的。

这是个没有止境的目标。用这样的目标要求,我们的媒体则无疑存在差距。至于有的媒体,随着“群众办报”口号逐渐淡出思维,其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明显疏离和减少,大约也是事实。比如,我就曾听有同志批评过记者采访的几多几少:跑上层多,跑基层少;进城多,进村少;上会多,上点少;访富多,访贫少;漂浮多,沉潜少。也曾一再听通讯员同志抱怨上稿子困难。反映在版面荧屏上,是领导的活动多,群众的活动少;空洞无物的官话、套话多,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少。“领导满意,万事大吉”,“不怕群众不满,就怕领导瞪眼”,则是对某些媒体人心态的描摹。还有,就是监督乏力乃至于有时失职的问题了。如此这般,所谓密切联系群众,就不能不打很大的折扣,以致某些纸媒的发行,不能摆脱过多的行政干预。行政干预力度的大小,同媒体与读者与群众距离的远近成正比。

分析差距存在的原因,我想到如下两端。

其一,由于体制机制的变化,时下这样那样的媒体,都有繁重的创收任务,注重经济效益的观念大大提升。从原则上说,大家都强调既抓经济效益又抓社会效益,以社会效益为重。但一到实际工作当中,则难免有轻重倒置的情况发生。而一旦过分看重了经济效益,就会更多地去联系财东即广告客户,有些有利于密切联系一般群众的措施办法,就可能顾不上或不去顾了。为了解决平均主义“大锅饭”问题,媒体内部建立了相关机制,对编辑记者人等的工作,从量与质两个方面进行考核。认真严格的考核,固然有利于调动媒体内部人员的积极性,促使编辑记者多编稿多写稿和编好稿写好稿。但有一利必有一弊:在无论怎么扩大媒体承载空间也终归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不参加媒体内部考核的通讯员同志的稿子,就难免被挤掉了。

其二,我们党立党为公,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换言之,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独特利益。党没有自己的独特利益,党只有自己的独特需要:为人民服务。而人民也需要党为他们服务。如若不然,党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这种党的需要与人民需要的契合,按照通常的说法,即人民的需要就是党的需要。正是必不可免的相互需要决定了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关系和血肉联系。顺便说及,需要的不是别的什么,而是为人民服务,而且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才是我们党伟大、光荣的根本之处。要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还要实践得卓有成效,必须密切联系群众。是否密切联系群众,乃检验宗旨观念有无和强弱的根本标志,尤其在贯彻以人为本的党的执政理念的情况下是如此。对一级党的组织来说是这样,对一家党的媒体来说也是这样。唯其如此,我说,有的媒体之所以与群众之间的关系疏离和联系减少,关键的问题是媒体人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媒体人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归根结底又是党的宗旨观念不强乃至淡薄的反映。

党的媒体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媒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得如何,关系到党与群众的联系,决非仅仅关系到媒体自身的命运和发展而已。在时代不断前进、形势不断变化、设备技术不断更新的情况下,媒体人如何在业已取得的成绩面前,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发扬党的传统优良作风,始终做好密切联系群众的文章,是个很大很重要的问题,应该认真研究。

我从报端看到,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同志曾对华北记者团发表谈话。笔者将这篇被认为是一堂十分重要的党的新闻课的谈话,抄录一段在这里,以助媒体人提高密切联系群众的自觉性:

通讯稿怎么写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57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9分钟,共有167位用户关注,35人点赞!

新闻文体要不要创新?怎么创新?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本刊特就此问题开辟了一个新栏目“争鸣园地”,并请宗春启先生开了头一炮。宗先生是位学者型资深记者,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令人敬佩的是他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我们希望,宗先生的文章会如清风吹皱一池春水,引来各路豪杰各抒宏论。

“争鸣园地”是一个思想者的舞台,也是一个没有胜利者的舞台。这里永远见不到拳击场上裁判员举起胜利者手臂,迎接万众欢呼的场面。在这个舞台上,高悬着一行大字。屈子有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新闻与写作》要讨论新闻文体的创新问题,窃以为很有必要。无论说新闻文体的创新是否有必要、是否势在必行,都会引起读者对新闻文体的关注和思考。关注则必有发现,思考则必有收获。而新闻文体的问题,也确实有值得关注的理由。编辑约我写篇文章作为这个栏目的开头,为了抛砖引玉吧,于是欣然从命,将我对新闻文体问题的不成熟思考抛出,以供批判。

所谓文体和新闻文体

所谓文体,不过就是文章的体例。只要是以文字为表述符号的,都有一个文体的问题。它包括文章的基本格式、功能和适用范围,以及对内容的限定和对文字表述方式的大致要求。小说、诗歌、散文,书信、申请报告、合同协议、打官司的诉讼状,都有各自的文体。每种文体有着各自的功用、各自的格式,对文字的表述方式,比如语气,修辞方式,也有着各自的要求。

毋庸赘言,你不熟悉某种文体,就无法正确使用这种文体。有位公司老板抱怨他新聘用的一个大学中文系毕业生,说他连个合同也不会起草。其实一点不奇怪:大学中文系没学过写合同。要找会写合同文书的,得用文秘专业的毕业生。

新闻文体,即用于新闻传播的文章体例。新闻文体是一个大概念。它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等等。其中有些新闻文体,还可以细分。比如新闻评论文体,就可以再细分为:社论、评论员文章、时评,短评等。

写新闻,必须使用新闻文体。比如,要报道一件已经发生的事件,要用消息文体;报道一个典型人物,要用通讯文体。发表观点看法、阐释某种道理,要用评论文体。消息报道的重点,是事情的结果;特写、侧记的重点,是事情发生的经过。中国成功发射载人航天飞船,航天员成功完成太空行走,报道这些已经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用消息文体。如果有必要将事件发生的经过和有关细节详细向公众披露,诸如航天员是怎样走出轨道舱,进入太空后又怎样克服了意想不到的困难等等,再用消息文体表述就不合适了。可以在另外用“特写”或“侧记”之类文体,来还原事件发生的经过。而要报道一个航天员的成长经历,报道他身上的某些优秀品质,则需要用通讯文体。因为每种新闻文体都对格式、内容、语气、修辞方式等有着各自的要求,各种新闻文体也都有各自的功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和使命,因此新闻文体需要讲究规范,讲究正确使用。

新闻文体要不要创新

新闻文体要不要创新?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回顾一下历史,再分析一下现状。

改革开放之初,新闻界就提出过新闻改革的问题。当时,新闻改革的目标不大明确,并没有把文体作为改革的主要对象。现在看来,当时的改革,也只能是新闻表述方式的“改进”而已。无非是要求将新闻表述得更生动些、更形象些,使报道看起来更具有可读性些。而这些,实际上是新闻语言的问题、表达方式的问题,而不是文体问题。

那个时候,有些从业者将消息文体称之为“新华体”,给这种文体挑出了一些“毛病”,提出要“改革”,要用新的文体取而代之。其实,“新华体”的提法并不准确,只不过是新华社记者一直比较规范地使用消息文体而已。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并没有新的文体诞生;所谓“新华体”,仍然占据着新闻报道的统治地位。事实证明,作为消息报道的载体,所谓“新华体”仍然是最简洁、最适用的。这说明:一种文体的生命力,取决于它的使用价值,而不取决于一部分人的好恶。

从改革开放至今已经过去30年了,今天重新提出文体创新问题,窃以为并没有多大的必要性。因为,经过许多代中外新闻人的改进、锤炼,原有的文体已经比较完善、比较合理。它们的使用价值并没有削减。而且,似乎也没有人说:“原有的文体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新闻传播的需要,不对原有的新闻文体创新,新闻事业就不能快速发展。”――至少是我没有听到这种呼声。既然没有客观需要,既然原有的文体不存在不适应新形势下新闻报道需求的问题,那么,就没有必要创新。提出要创新新闻文体,窃以为是多此一举。

但是笔者仍然以为:应该很好地讨论一下新闻文体的问题。因为在这方面,确实存在着问题,而且是很严重的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那就是:许多新闻从业人员,尚不会规范地使用新闻文体。

新闻文体的使用现状

当下新闻文体的使用情况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不规范(其实,何止是不规范?不客气地说是有些混乱)。

不规范表现在什么地方?消息不像消息,通讯不像通讯。以致在报送好新闻评选时,有些作品归类都成了问题:这篇报道是该算消息呢,还是算通讯?

还有某些新闻文体在一些报纸上出现偏废现象。有些专业性报纸上,几乎由“通讯”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而看不到一条像样的消息;仅有的消息文体只有一个用途:简讯,报道会议。而在这些报纸上,所谓“通讯”其实也不规范,不过是没有“本报讯”、篇幅长一些而已。在有些大报上,通讯文体也成为了“稀缺品种”,即使是一些历史相对悠久的综合性报纸,一两个月见不到一条像样的通讯,更不用说像调查报告、新闻特写这类文体。好像这些文体在这些报纸上已经被废除了。

一些记者为什么不能规范使用新闻文体呢?窃以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大学的新闻教育质量成问题。

前几年报业利润丰厚,刺激了新闻教育的超正常发展。新闻系、新闻专业如雨后春笋。几乎所有文科学校都办新闻教育,都增设新闻专业。一时没有那么多执教老师怎么办?让别的文科老师比如中文系的,改行教新闻。殊不知,虽然都是用文字表述,文学和新闻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大作家会写小说,会写散文,但他完全可能不会写新闻。这样的例子以前不是没有。就在许多新闻教授自己尚没有弄清新闻文体为何物,甚至连消息、通讯怎么写还没搞清楚时,就已经在那里教未来的编辑记者了。可想而知,他们教出来的学生如何会正确使用新闻文体!不信的话,可以做个调查:问问那些毕业于大学新闻系的编辑记者,有几个是在学校里学会写消息、写通讯的?我敢说:微乎其微。

其次,是新闻单位人才出现断层。

新闻专业是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没有新闻实践经历的老师,很难教出优秀的编辑记者。即使老师教的不错,学生也必须在实践中反复练习才能掌握那些文体的使用方法。就好比新战士学射击,把理论告诉他很容易:瞄准时,靶心、准星、缺口,三点成一线,然后扣动扳机!但是真要能打出好成绩,还需要多次实弹射击、反复训练、反复琢磨体会才行。新闻文体的掌握也如是。即使是名牌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也大多是到新闻单位以后,在老一代编辑记者的传授下学会使用新闻文体的。而近几年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大批新人进入新闻单位,在他们技术上还未完全成熟之时,就接了老一代编辑记者的班。在没有人教会他们如何正确使用新闻文体的情况下,他们只好凭着自己的感觉写新闻。有的报纸上,甚至经常出现“本报讯据某报报道”这样自相矛盾的提法。说明他们报纸的编辑记者、包括他们的老总,连“本报讯”的含义也不甚明了,因而普通记者在写作技术上出现体例杂糅、品类不规范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再次,是新闻单位的管理欠科学。

当前,媒体市场竞争激烈,报纸尤甚。报纸的生存压力,不能不传递到编辑记者身上。为了完成任务,一线记者的写作态度和写作方式,不得不听命于报社的奖励机制。而大多数报社在数量与质量的天平上,都或多或少地向数量方面倾斜。如果某报是以字数多少来考核记者工作量的,记者就会在写作中尽可能多注水分,语言不嫌唆,字句不怕重复,稿子里总要有相当数量的无信息文字甚至多余的东西。如果某报是以稿件条数考核记者的,那么记者就善于把一条稿子拆成两条来写。比如,把本来可以融进消息文体里的“背景”部分拿出来,单独成为一条稿子,叫做“新闻链接”。再比如,某政府部门出台一项惠民政策,本来用一条消息就可以把事情说清楚。有本事的记者可以从政府部门的角度写一条,再从老百姓的角度写一条。这样,条数是增加了,但是单独看其中任何一条,新闻都是不完整的。

出现这些现象也不难理解:过去一张报纸只有四个版,现在一张报纸每天几十个版,而编辑记者的数量并没有同比增加。为每天填满那几十个版,记者们用尽浑身解数。不出事实差错、不剽窃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搞虚假报道就已经是好作品了,谁还有暇管文体是否规范?

规范新闻文体很有必要

新闻文体本身也需要一个规范的问题。比如,把通讯和特写都包括在通讯里,就不太科学。窃以为,通讯是写人的,特写或侧记是写事件的。功能并不完全一样,应该分开。这个问题可以以后再详细讨论。

通讯稿怎么写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93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105位用户关注,32人点赞!

座谈间,他忽然问大家,谁在《人民日报》发过稿?发过的请举手。

我想,怎么会呢?都是基层的通讯员,谁能上中央级大报呢?这念头只是一闪,就见忽拉拉举起了很多只手。大概和我的心理一样,老领导惊诧了10几秒钟,才将信将疑地问离他最近的一个小姑娘,问她哪年哪月哪日,发过什么稿?我想,她肯定会如数家珍,好好卖弄一番吧,谁知她却很轻松地说,几乎每年都能见报两三篇吧。我仔细看她,顶多20几岁,说话也不像撒谎。

老领导由衷感叹,真不简单啊,我写了几十年,还没上过《人民日报》呢,因为我觉得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你想,全国得有多少记者通讯员给它投稿?又有多少省、市、县的新闻想上呢?怎么可能轮到我呢?别说上,我连投都没试过。感叹之余,他饶有兴趣地请小姑娘讲讲第一次见报的经历和体会,并说,一定是尝试了很多次失败了很多次吧?

谁知,小姑娘说,没有啊,我只是觉得那篇写得好,就投了,几天后就见报了。以后只要有好的就给它,就经常见报了。

我和老领导一样,也是搞了多年的宣传,至于上《人民日报》,一次都没有试过。但是,不试怎么就知道不可能呢?

想起一个故事:林肯年少时,他父亲在西雅图看中一处农场,因为里面有很多石头,于是他以低价买下了。他母亲说,把那些石头搬走吧,省得碍手碍脚。他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的话,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它们是一座座小山头,都与大山连着呢。那天,他父亲去城里了,他母亲就对孩子们说,我们还是把这些碍事的东西搬走吧。于是大家开始挖那―块块石头。不长时间,就把它们弄走了,因为它们根本不是与大山相连的小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块,只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搬走了。

看来,有些事情人们之所以不去做,只是他们认为不可能。而许多不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当你把愿望过分神圣化了,反而制约了你的勇气和行动。有些时候,从愿望走向成功,只需举手之劳而已。你觉得那是山,其实不过是一堆根基很浅的乱石。失败是另一回事,关键是,你有没有去做? 老领导几十年都没实现的愿望,却让一个小姑娘常年实现着。难道她比老领导功力深水平高?显然不是,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吗?也不是。因为她从来没把,它看成是虎。

那次座谈后,老领导的心情肯定很复杂.对我,却是一堂比培训技巧更好的课,因为,我悟到,心里,其实原本不该有只虎。

通讯稿怎么写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51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247位用户关注,34人点赞!

各位领导、老师、同仁们:

大家好!我是郧县的一名基层通讯员,今天很荣幸能参加这样的会议,首先要感谢我们的上级领导和《湖北日报》为我们提供了这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 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在这里介绍经验是谈不上的,但是能谈谈我个人在新闻写作中的一点心得,与各位老师、同仁进行一次交流,真的让我倍感荣耀。 我觉得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提高上稿率,归纳起来一定要做到“四多”,即:“多想、多看、多问、多写”。

一、“多想”,就是脑子里要经常围着新闻转

在基层中,一些通讯员经常在抱怨“没什么东西可写”,我觉得,这是想得不够多的原因。通讯员每天生活工作在基层,对周围的环境,接触的人,从事的专业都是再熟悉不过了,这应该说是个优势,但这也往往造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问题。如果对什么事都习以为常,熟视无睹,那就很难发现新闻。记得一位作家说过,不是生活中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套用这句话,不是基层没有新闻而是我们缺少发现。“处处留心皆新闻”,只要留心,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从平平常常中发现新闻。

不可否认,对通讯员来说,在基层要捕捉到活生生的“大鱼”,机会的确不多,这时,我们的脑子里就应该多想多转,尽量抓住身边的“小鱼小虾”来作文章,从这些“小事件”中来反映大主题。这样写起来不但容易上手,又能集中笔墨写出深度来。这样的稿子其实是最受编辑老师的欢迎,上稿率自然就大大提升了。

二、“多看”,就是要多阅读各种报刊书籍

在这里,我觉得还要有意识地多看些好稿,这对提高写作水平帮助很大。去年,我在网上买了好几本获“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书籍,里面不但有原文,还有精彩的点评,通过读这些好新闻,看专家的精辟分析,知道了这些好新闻,好在哪里,贵在哪里,并把它消化成自己的东西,在以后的写作中有意识地加以借鉴、模仿,我想这也不失为提高自己多出新闻精品的良策。

三、“多问”,就是要在采访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基层的通讯员,大多在政工岗位上任职,可能对于井下的现场管理、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等方面比较不了解,在写这方面报道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被“卡”的问题。为了防止这样的问题出现,在动笔前,我们就应该在采访上多下功夫,对于不明白的地方,要虚心向一些专业人士请教,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等到要“下锅”了才发现没有“米”还没准备好。试想,如果连自己都搞得不清不楚,那怎么通过报道让读者清楚呢?

在新闻界,有人把新闻采访叫“跑新闻”,可见,新闻很大程度上是靠“跑”出来,“问”出来的。我们作为基层的通讯员,虽然没有像专业记者要求那么严格,但凡是从事新闻报道的人,我想多多少少都要学一点这种“跑”的技巧,“问”的功夫。在这方面,本人也是做得很不够,没有什么经验。

四、“多写”,就是要经常动笔、练笔

大家可能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如果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写东西,突然间叫你写个什么的,好像心里空荡荡的、笔下白晃晃。而如果经常写,好像越写写顺、越写越有感觉,我想,真的是:“笔不练则疏”。

“多写”其实是最难做到的事。在这方面,我体会很深,基层通讯员,大多身

兼数职,白天忙里忙外的,写稿常常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来完成,别人在打牌、喝酒、上网,我们却经常是一个人关在宿舍里“默默的工作”。我想,要坚持这种写作方式,内心一定要对这份工作抱有狂热的激情。

我给自己定了一个任务:没有特殊情况,每周最少写两篇外稿。说实在,很多时候,一忙起来,也达不到这个要求了。

要做到“多写、多练”,可以扩大写的范围,消息、通讯、言论、散文、诗歌、小说等等,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写了,哪怕没有发表,哪怕只有你自己是读者,你的写作水平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一点,这样的一点点,我想加起来就是一大点、一大步。此外,“多写、多投”必定带来更多的收获,因为我们的毅力一定会感动“上帝”的。

通讯稿怎么写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84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144位用户关注,46人点赞!

军训通讯稿(1)

今天是大学军训的第一天,最深切体会到军训特点的身体部位就是我的脚,因为站军姿、齐步走、立正、稍息,这些都和脚密切相关的,所以今天最辛苦的是它了,但是辛苦得很值得。

今天,教官让我充分认识到军姿对一个军人的重要性,只有挺拔、威严的军姿才能体现出一个军人应有的气质,也是从军姿中我也深深体会到一个军人的辛苦,我们只站五分钟,双脚已经疲惫,想者军人们在军队中一下子可就要站立两个小时、四个小时,所以我心底对他们由衷地敬佩。

军训的生涯还会有13天,未来有什么更多的感触还不知道,但我很期待,希望接下来的日子,我们可以更加充实,有更多收获!

军训通讯稿(2)

朦朦胧胧的晨雾中,我们开始了第一天的军训。早上还没吃早餐,就急急忙忙带者班里的女生去集合了,遗憾的是,我们一些同学迟到了。我们既然是一个集体,就要按集体的名义出动。以后我们会做个更好的集体,改正犯过的错误,防范其他错误的产生。

其实,军训比我想象中的辛苦多了,每个同学都在烈日下暴晒,各个都大汗淋漓,可是没有一个人临阵脱逃。虽然我们不是最好的,我们的声音不是最响亮的,可是我们的心在渐渐靠拢,渐渐地产生集体应有的默契,我想这便是军训饿目的所在吧!

军训的日子里,时间是挤出来的,作为女班长,我一定要挺住,给女生们精神的支持!

军训通讯稿(3)

当我们身着整齐划一的军装,汗水恣意妄流的时候,军训的第一天就这样开始了。一种熟悉却又陌生的感觉突然来袭。

那感觉熟悉,因为我也曾这样,像一名真正的军人,站军姿、走军步、唱军歌。教官眼角流露出逼人的英气。军人的阳刚之气。那是我渴望得到的东西。每一次的大踏步向前,我都愈来愈坚定,精神上的支持,让我能承受得住那种强度的训练。我不断提醒自己:别浪费时间,但可以挥霍你的汗水。

那感觉又很陌生,我已远离了那无忧的童年,大学的生活将是全新的,全新的那么彻底、全新的那么迷人。我拼尽全力站在这个舞台上,我会珍惜这里的每分每秒,直至由陌生到不再陌生!

军训通讯稿(4)

一二三四,一二三四像首歌!

通讯稿怎么写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18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110位用户关注,44人点赞!

经过交谈,这个男生是七年级的同学,我打量了一下,他皮肤黑黑的,一双有神的眼睛在注视着我,从他的眼神可以看出,他显得有些害羞。“你是彭老师吗?”这个有些黝黑的同学问我。

“是的,你有事吗?”

“我叫罗玉环,我是来投稿的。”我叫他放下,他就把稿件放到我的办公桌上走了。我也没有太注意他写的文章,把他的稿件收起来后,继续改我的作业。

罗玉环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是他的第二次投稿时的情形。

大约过了一个多星期,他又来了,跟上次一样,也说是为投稿而来。这次他交的稿件不像上次那样用手写的,而是打印好的稿件,看他活泼可爱的样子,我就让他做校刊的通讯员。因为学校里面的大多通讯员都不主动、积极。

“玉环,你的电话是多少?”为了方便以后的联系,我就问了他的电话号码。

“我家没有电话。”口气很是坚定,似乎是已经准好回答我的问题一样。

“没有电话?”我显得有些生气地问道,以为他一定是在骗我,小小年纪就爱捉弄人。“那你的稿件是怎么回事?电脑都有,你骗谁啊?”我没好气地说。

“我的稿子是叫人家帮我打印的,花了三块钱。”他一点都不拘束,眼睛一闪一闪的,一副信心十足而且很自豪的样子。

“哦,原来是这样,那我就是错怪你了,以后你帮我多收一些稿件吧。”他点了点头,高兴的心情尽显于脸上。

“彭老师,我想把这稿件在《河城校刊》上发表。”他天真地说道,眼光里充满了期待。

“为什么?你怎么知道学校有校刊?”因为他是六年级刚刚上来的,我感到有些好奇。《河城校刊》是本校的刊物,印的数量非常有限,就学校里面都不是有很多人有这份刊物,外人更不用说了。

他要求投稿,我还以为他是看了我主编的河田镇委、镇政府的刊物《螺河文苑》后,要求在那里发表的(我曾任刊物主编)。

“你上次不是讲了吗?”他觉得我有些健忘,语气里面有些责怪我的意思。

这时我才想起几天前对写作有兴趣的同学为筹集稿件临时开了一个会议。

“为什么?”我吃惊地问道。

“我原来是在某小学读过,学校里有《螺河文苑》,我在学校看过。”

“你怎么会看过?你以前投过稿件吗?或者学校里面有张贴刊物吗?”语句里面我充满了关切,因为不管哪个答案,多少对我都会有点安慰,最少是对我的工作的肯定。

“没有,有一次我看见了我的校长,拿着一份报纸在看,他随便地看了一下就把报纸丢到了地上。”“看着地上的报纸,我感到很是好奇,就捡起了那张报纸看了,那份报纸真的很好。就是那次,我才知道有这么一份报纸叫做《螺河文苑》,那个校长太不像话了,根本就不看《螺河文苑》,我认为《河城校刊》会有更多人关注”。他天真地说着。

听他这么一说,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没有想到我花了那么多时间去修改、收集、编辑的《螺河文苑》在那个校长手里居然是那样的下场。

难怪那些小学的稿件会迟迟没有交上来,原来是这么回事!

记得一个朋友说过,也许一个孩子的一次作品发表,可能会给孩子一生的回忆,甚至会影响到他的一辈子。现在有平台可以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一个机会了,有人却不当回事。

通讯稿怎么写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453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272位用户关注,45人点赞!

、全面报道贯彻落实“一号文件”精神情况。对区、乡、村三级贯彻“一号文件”精神的做法进行了宣传报道,反映我区农民怎样看待惠农政策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长篇通讯《惠风满田畴》以3000多字的规模在《山西日报》头版头条上刊发,反映我区农民抗旱保麦情况的消息《盐湖区农民全力以赴抗旱保麦》在《运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还有《盐湖区“四下乡”活动紧贴农民需求》、《盐湖区村级主要干部,干瞎干好大不一样》等稿件在《山西日报》、《运城日报》重要位置上刊发。

二、扭住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不放松。围绕区委、区政府每个阶段的中心工作,我们有意识地组织了战役性报道,中心工作报道发稿量占到发稿总量的30%以上。反映我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盐湖区敲定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盐湖区今年要落实好十件惠民实事》、《盐湖区对科级领导干部实行承诺立状责任制》等稿件在《山西日报》和《运城日报》显著位置刊发;反映我区植树造林情况的《盐湖区启动六大造林绿化工程》、《盐湖区今春植树数量多质量高》、《龙居镇今春栽树栽得多栽得好》等稿件在《运城日报》重要位置刊发;反映我区党组织建设情况的《盐湖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人气指数渐长》、《盐湖区开展“学、论、讲、评”竞赛活动》、《盐湖区确保重大事项群众说了算》、《盐湖区八项活动庆党建》等稿件在《运城日报》刊发。

三、深入报道新农村建设的情况与经验。反映我区现代农业建设热火场面的《盐湖区强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盐湖区引导农民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盐湖区帮扶农民推进农业现代化》、《石碑庄村农民冒着酷暑建大棚》等稿件在《运城日报》上刊发;反映农民生活质量的《盐湖区高效能推进“六个全覆盖”工作》、《盐湖区2.5万名农民群众得到党和政府关爱》等稿件在《运城日报》发表。四、为建设经济发展较快集中区域营造舆论氛围。围绕这一主题,采写和发表了《盐湖区大力扩张第三产业》、《盐湖区今年实施九大项目建设》等5个稿件,营造了较好的宣传氛围。

在积极采写新闻稿件,加强全区对外宣传报道力度的同时,我们还为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和领导活动留取摄影资料200余幅,配合3家区直单位制作宣传版面,接待区外记者3次,并联系北京联合导视广告有限公司改版提升政府门户网站,承担了不少的联络接待、网页策划和影视资料收集工作,为新版盐湖政府网的开通做了不少的前期工作。

通讯组是区委、区政府的喉舌,承担着对外舆论宣传的职责,作为通讯组长的我,不仅要以正确的舆论导向从事新闻工作,而且要堂正做人、廉洁从政,以实际行动践行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行为准则。

今年,我和其他区直干部一样,再次到区廉政警示教育基地接受了一次党性党风党纪再教育。通过警示教育,我觉得作为一名党的干部应当在工作中紧绷廉洁从政之弦,提高保持清正廉洁的自觉性。

首先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不贪图享受,不在物质生活上搞攀比。积极向上,比工作,比贡献,真正发挥出一名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其次是进一步转变了工作作风。我认为,一个人对社会有没有贡献和价值,不在于耍的牌子大不大,关键看做的事情怎么样。因此,自己从来不在工作条件上和别人比高低,而是比在工作上干出了什么大事情。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该花的钱掰着花,不该花的钱决不浪费一分钱,用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第三是坚持良好的生活作风。带头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带头倾听群众呼声,有针对性地开展通讯报道工作;带头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工作原则;带头执行廉政规定,自觉接受监督。在工作中,我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清贫自守,从来没有搞过有尝新闻。

《通讯稿怎么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