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教学范文
栏目

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4-11-20 热度:40

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

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2881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8分钟,共有113位用户关注,33人点赞!

这对夫妻只有丈夫刘力群一双明亮的眼睛,只有妻子李珍一双健全的腿。夫妻俩合起来,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19年前,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京城人家”的一次访谈节目,让公伤致残的小伙子刘力群的心深深震撼了。他开始为盲姑娘李珍读书,两年以后,这两个残疾人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结婚仪式上,坐在轮椅上的刘力群对妻子说:“我是你的眼睛。”而妻子李珍回答丈夫的话同样简短:“我是你的腿。”爱用不着山盟海誓,这12个字是从夫妻俩内心发出来的。

夫妻俩彼此搀扶着,走过了十几年的风风雨雨。他们走进了北京市“书香家庭”的行列,又双双走进了第23届图书交易博览会“十大读书人物”。

美丽与幸福,始于读书

1994年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京城人家”一档访谈类节目,把广播电台监听员刘力群的心深深地震撼了。这位盲姑娘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故事,让他的心情长久地不能平静下来。两个人虽然残疾类别不同,遇到的困难也不相同,但奋斗经历是完全一样的。电波中那位盲姑娘先天双目失明,而刘力群在工作中被一块一吨多重的钢板砸断了双腿,两个人先后参加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节目的播出让他认真地思考:该怎样帮助这位可亲可敬的盲姑娘呢?他想到了为她朗读教材,并把朗读的录音录下来,对她的学习可真的帮助太大了。因为他本身就经历过自学考试,他想到自考的辅导教材量这么大,作为一个盲考生,跟明眼人学同样的教材,做同样的试题,难度实在是无法想象。节目刚刚播完,刘力群便拨通了电台编辑的电话,在电台工作人员的热情帮助下,终于跟那位叫李珍的盲女孩儿联系上了。从天而降的喜讯让她兴奋,可人家和自己素昧平生,为什么要帮助自己呢?她实在来不及多想了,手里的一大堆教材,只靠一两个人根本念不过来,他来得太及时了。

刘力群的读书就这样平平淡淡开始了。他每天8点半准时坐在写字台前,像上班一样开始一天的任务,一念就是两个多小时。特别是朗读《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作品选》,他朗读得格外认真,朗读完原文,再朗读注释。他心里十分清楚,她没有汉字基础,因而学习《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作品选》难度非常大。他把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都通过录音告诉了李珍。为了让自己的录音尽量清楚,他新买了一台燕舞牌音响,由于使用频率过高,这台机器用了两年就再也不干活了。

有了刘力群这样忠实的志愿者,李珍的学习真是大大方便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门课,磁带里不但有原文,有注释,连每个单元的重点、难点都做了提示,还谈了他学习时的感受和体会,她的内心被深深感动了。这个人的内心好细呀!难道他也经历过自考吗?他会不会是一位老师呢?她一点也不熟悉这个人,只是太熟悉他的声音了。他的语速不紧不慢,就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

教材是让志愿者帮助传递的,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帮助者和被帮助者尽管通了很多次电话,彼此的声音都熟悉了,但就是没有见过面。终于,李珍的自学考试通过了,她的《古代文学作品选》这门课学得尤其好,竟然考了87分。作为一名健全的考生,拿到这个分数都不容易,更何况是一位盲人。谁说福无双降,在李珍拿到大专学历的同时,她和刘力群收获了爱情。一个盲人和一个肢残人组成一个家庭,居家过日子的困难可想而知。连两个家庭的长辈也在为他们的将来担心,而小夫妻做出了让大家兴奋的回答:“两个人齐心协力办到的事,在我们看来就不觉得困难。”因为“我是你的眼睛”,也因为“我是你的腿”。

书香生活,让人生更美丽

生活对于人们的考验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考验过于残酷了。刘力群、李珍夫妻俩一个是看不见脚下道路的坎坷,另一个是因为道路坎坷轮椅没法前行。但他们彼此搀扶着,勇敢地接受了生活和命运的双重考验,并被生活接纳和认可。

两个人步入婚姻的殿堂以后,录音机和磁带算是退了休,但念书基本上天天不断。为了保证每天晚上的阅读时间,刘力群把所有家务在白天干完,腾出晚上时间踏踏实实为妻子读书。妻子李珍是中国盲文出版社的技术副编审,在单位劳累了一天之后,身心都很疲倦,吃完晚饭往床上一躺就不愿意动了。随着刘力群娓娓道来的阅读,如同给她打了一针兴奋剂。毕淑敏、余秋雨、王蒙、余华、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文学大师们的一部部力作走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这对残疾夫妇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文学作品仿佛带他们走进了异国他乡,不仅滋养了他们的精神,而且丰富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李珍在尽情享受文学大餐的同时,没有忘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她是一个责任感极强的人。她给丈夫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希望阅读和她的工作联系起来,把古典文学翻译成盲文。这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因为汉字是表意的,而盲文是表音的,让这两种不同的文字互相转换,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让丈夫读《红楼梦》,读唐诗、宋词、元曲、《古文观止》。对于那些冷僻的汉字,难懂的句子,难解的典故,她让丈夫一遍又一遍地讲解,直到弄清楚为止。夫妻俩的心血没有白费,当她编完多达17卷本盲文版的《红楼梦》时,内心充满了对丈夫的感激。正是丈夫提前给她讲解了《红楼梦》里的那些诗词和散曲,她编书时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她心中的感激并没有用语言表达,这个房间里透出去的灯光是温馨的,李珍心灵里的灯光是美丽而又幸福的。

爱让生活充满了色彩

一点儿光感都没有的李珍,尽管眼睛看不见色彩,但心灵却并不缺乏色彩。这色彩是爱给予她的。夫妻俩双休日的生活,比每天晚上的“天天读”更加丰富多彩。盲人感觉不到色彩的变化与丰富。只要有了由小说改编的电影,刘力群说什么也要带妻子去看。电影院里,他轻声细语地给妻子当起了讲解员。在观看影片《花样年华》时,他把影片中张曼玉穿过的多套服装,一套一套给妻子讲解。这一套服装有什么特色,那一套服装的款式有什么创新,这套服装色彩搭配得有多么巧妙,那套服装的款式既保持了传统,又有创新的地方。丈夫讲得真详细呀!在这惟妙惟肖的讲述里她任想象自由自在地飞翔。那位著名女影星的服装美轮美奂,真的让这位双目失明的女编辑沉醉了。

周末,夫妻俩一起去团购就餐。别看李珍一点儿也看不见,推轮椅的技术可不低。哪怕饭店有一两个台阶,她一点儿也不犯怵,没费什么劲就把轮椅推上去了。别人称赞时,她只是平静地说:“只要推惯了,熟能生巧呗。”用餐时,刘力群给妻子讲起了这菜的色、香、味、形,进而讲起了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说起这些,李珍露出了内心深处的满足。“我不仅品尝到了美食,还感受到了丰富的饮食文化。力群本身就是一本让我常读常新的大书。”

双休日,她推着力群经常逛公园。丈夫把自己听到、看到的一些新鲜事告诉她。由于丈夫在身边,她一点也不寂寞,总有一些新鲜、有趣、好玩的事,飞到她的耳中。

李珍还特别爱照相。许多盲人都没有这个爱好,因为什么都看不见。而李珍哪怕是自己出门,总会带上一架相机。只要一听说哪儿风景好,马上掏出相机请朋友帮她拍照。她时不时还揉进一些造型,让旁边的健全人也感到吃惊。拍照后,丈夫成了这些照片的专职评论家,给她描绘照片的背后是什么风景,这张照片有些偏,这张照片姿势太夸张了,这张照片背景太艳,穿得也太艳了,有点靠色……丈夫的讲述让她回忆起拍照时的情景,心里美滋滋、甜滋滋的。

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37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241位用户关注,50人点赞!

80后、90后作家的青春治愈作品尤其崭露头角,《穿越人海拥抱你》、《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向着光亮那方》等入选当当新书榜十大好书。对此,马伯庸表示,“阅读是正能量的重要来源”。

《一个人的书房》、《曾国藩家书》等国学大作今年首次进入亚马逊年中纸质书销售前100名,显示出国学热、史学热的逐渐升温。其实在电子书阅读平台中,国史经典的购买、下载量往往更高,《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中国通史》、《明朝那些事儿》等书就是kindle付费前十名的常客。史坛名嘴袁腾飞建议读者多读史,他说,“相信每个人都可以从历史类作品中获取一定的正能量。”

另一个好消息是文学经典作品也有所回归,余华《活着》、杨绛《我们仨》分别进入当当网“虚构类”和“非虚构类”十大好书。

《疯狂动物城》、《欢乐颂》、《最好的我们》等书由于同名影视剧的热播而蹿红,《查令十字街84号》也因为出现在热门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中而被读者熟知。韩寒主编的app“one一个”推出的精选书成为榜单中的新力量,《可以不可以》、《皮囊》被新华书店和当当网列入系列好书推荐。

在不同城市里,阅读情况也大相径庭。与去年相比,只有温州、昆明、太原和长春四城连续进入亚马逊“最爱阅读城市榜”,榜单中依旧多为二、三线城市,北上广同去年一样无缘榜单。去年排行十四的合肥一跃成为榜首,冠军金华市则落出今年前十。与2015年南方城市引领城市阅读榜的情况不同,2016年城市阅读榜中,北方城市数量有所增加,南北方基本平分秋色。

但无论在榜单上的爱阅读城市,还是在“不读书”的北上广,书籍都是我们心灵中一片纯净的栖息地。在纸张之外,爱书人士拓展了更加丰富的读书形式,引导繁忙的都市人回到书中寻找“诗与远方”。如小猪短租联合全国十家书店打造的“城市之光”书店住宿计划,让爱书人在旅途中也能在书香环绕的氛围里休息。“中国最美书店周”活动也在7月8日开幕,在全国21座城市举办一系列读者互动类、艺术类、科普类活动。

类似的活动还有许多,何不暂时放下手机,打开书店的门,翻开一本书,重拾阅读的感动?

2016年中亚马逊中国阅读排行榜

纸质书top 10

《岛上书店》――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该书在亚马逊中国的2016年中纸质书销售排行榜中跃居榜首,自2014年在美国出版以来短短一年内席卷英国、德国等25国,创下了出版史上全球化最快的畅销纪录。

作者加布瑞埃拉・泽文是近年来颇有灵气的美国青年作家,毕业于哈佛大学英美文学专业,《岛上书店》是她的第8本小说。同时,它也是青年翻译家孙仲旭的遗作。孙仲旭自杀前曾在博客上写道:“译这本书,满足了我好几个心愿……我想起我已经有三年多没有译过轻松的书了,我会珍惜这个机会。”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艰难的那一年,走得过去,人生就会变得美好而辽阔。小岛上的几个生命相互依偎取暖,逐渐走出人生困境,重燃对生活的热爱。书中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

《这么慢,那么美》――慢一点,发现幸福的所有细节

瑞典作家罗敷所著,作者结婚后在北欧生活了十年,并用笔记录下了一种“以慢博快,以简博繁,有舍方得”的北欧式生活理念。

物质很重要,但“够用”就可以。北欧人的幸福感,更多来源于简约、自然、宁静的心态,以及家庭的温暖、个人努力,而这些也是我们自古传统一直倡导的。书中反对过分浮躁的生活态度的部分,值得我们反思。

此外,《解忧杂货店》《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自控力》《宝宝第一套好性格养成书:皮特猫(套装共6册)》《追风筝的人》《无声告白》《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进入亚马逊中国2016年中纸质书销售排行榜前十名。

读书也有流行趋势

一,正能量书籍受追捧

二,国学与史学回归

三,影视剧影响明显

电子书top 10

《解忧杂货店》――没有罪案,只有温情

《解忧杂货店》不是东野圭吾最常写的推理悬疑文学类型,论奖项,它也只获得过第七届中央公论文艺奖,但它却是东野圭吾最有温度的作品。这个故事里没有罪案,没有侦探,只有一家僻静街道旁的杂货店,只要写下烦恼投进店前门卷帘门的投信口,第二天就会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得到回答。杂货店主浪矢爷爷总是很认真地回复别人的问题,哪怕是恶作剧。东野对人心和人与人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即使回答人是浪矢爷爷,但咨询人最终是遵循自己内心做出的选择。“一切全在你自己,一切都是自由的,在你面前是无限的可能。”

本书长期在亚马逊畅销书籍排行榜中位居前列,并夺得亚马逊中国2016年中电子书销售排行榜冠军。

此外,kindle付费电子书销售排行榜掀起史学热,《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和《中国通史》等历史类作品进入电子书热销榜前十。

《一个人的朝圣》――为弥留老友的千里跋涉

英国资深剧作家蕾秋・乔伊斯的小说处女作,获得2012年度英国最佳新人小说奖。

一位六十五岁的老人,在酿酒厂干了四十年销售代表后默默退休,公司甚至连欢送会都没开。没有朋友,夫妻疏离,主人公哈罗德似乎可以被定义成我们所说的一个“loser”。改变了一切的是一封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寄来的信,她患了癌症,写信来告别。震惊和悲痛中,主人公受到路旁加油站女孩的鼓励,踏上了一条救赎与自我救赎的“朝圣”之路。

在亚马逊2012年中图书排行榜中,以《一个人的朝圣》为代表的正能量书籍备受追捧。《自卑与超越:你要清楚自己应该怎样过好这一生》《跟任何人都聊得来》《无声告白》等温暖治愈系及心理励志类的书籍均挤进kindle付费电子书年中销售排行榜前十名。

《三体》――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

《三体》第一部经过刘宇昆翻译后在美国出版,并获得了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复旦中文系教授严锋评价其“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

在“2016年中纸质书关注度排行榜”中,“三体”拔得头筹,在kindle电子书关注度排行榜中同样炙手可热,位列榜单亚军。无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关注度榜,都可以看到读者对“哈利波特”、“小王子”、“明朝那些事儿”、“平凡的世界”等经典作品的热情不减。

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20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221位用户关注,20人点赞!

一、互动探究性阅读模式

这种教学方式比较灵活,学生可以在课前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由教师筛选归纳,课堂上交给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分小组座谈的形式提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见解或者学习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探究;还可以是以全班为单位,学生提出一个核心问题后,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小组推举中心发言人向全班汇报,阐述本组的观点。探究讨论既可以采取自上而下先集中后分散的方式,也可以采取自下而上先分散后集中的方式。探究讨论式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讨论重点,但不宜有太多限制;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巡视,了解学生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但要给学生充分发言,陈述个人观点的时间。课后布置学生查资料,讨论,整理探究成果。”

二、自主探究性阅读模式

这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获得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法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它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在指导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要求,结合文本提出一定量的思考题;其次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学习的步骤,给予充分的参考材料或学习方法;然后,要随时观察、了解学生进度,做到心中有数,面对学生的疑难,及时给予全班或者个别辅导;最后,在学习完成时要有针对性地检查、总结。这种学习方法的典型代表是魏书生老师的“四遍八步读书法”:一遍跳读(记大概内容,记主要人物),二遍速读(复述内容,理清思路),三遍细读(掌握字词句、圈点摘要、归纳中心),四遍深读(鉴赏特色、分析写法)。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内容和学习主体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利用课文插图找“套子”,就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首先引导学生找外在“套子”:衣着套子,用具套子,起居生活套子;其次引导学生找内在“套子”:职业套子,语言套子,思想套子;再次引导学生仔细观赏插图,找出一些细节:天空晴朗无云,飞翔着成群的鸟,青年人骑车飞驰,三五成群的人在闲谈,这些构成了画面的背景;结合课文品味,这些背景同“套中人”形成鲜明的对比,预示了别里科夫之死的原因:新鲜事物,新鲜思想不可抗拒大潮,必然湮没一切顽固、守旧的落后东西。

三、创新性阅读教学模式

所谓“创新性阅读”是指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进行体味、思考来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如学习《祝福》,从创新阅读教学的角度出发,可采用编年谱、写死因调查报告、写传记等形式;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可采取写别里科夫死因调查报告形式等等。另外还可以指导学生把一些小说文本改编为剧本,自编自导自演,一方面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地把握,而且学生通过表演,能够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所反映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对照比较式阅读教学

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157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199位用户关注,41人点赞!

自从母亲走后,我只能在梦里与她相聚。梦里的母亲似乎比现实中的要年轻,好多次的梦境模糊混乱,等我醒来已经记不清那些细节,然后伤心半天。

记忆最清楚的有两次梦境,一次是在一个地下建筑里,我遇到了姥姥、妈妈带着一个穿着漂亮裙子的小女孩,她们穿戴整齐的向我走来,我忙上前打招呼,心里想着妈妈已经去世了,这个大概就是天堂的某地方吧。妈妈说她要和姥姥去花卉市场买花,让我照顾她们带着的那个孩子。

然后妈妈和姥姥就走了,等我反应过来,想着我身边的那个小女孩大概就是我那9岁去世的姐姐,她很淘气,爬高上低的,我怕她摔着,跟着她爬上爬下的招呼着,把我累得一身汗。

醒来的时候,我很欣慰,天堂里竟然还有花卉市场,那么喜欢浪漫的妈妈应该不会寂寞了。

最近一次梦见妈妈,她带着我去了一个空间很大的图书馆,妈妈说她想找几本书看。妈妈生前最喜欢读书了,她读书不挑剔,似乎只要有文字的书,她都读得津津有味。我曾经给妈妈办过一个小城图书馆的借书证,几年后,妈妈竟然说,这个图书馆也太小了,没有几年竟然没有可以阅读的文学作品。( : )

我想妈妈是把她喜欢的作品都读了个遍,因为图书馆太小,竟然没有可以再阅读的书籍。

我和妈妈在那个有很大的空间图书里找寻着,像我第一次进过的那种仓储式的超市一样,在那个光线昏暗的图书馆里找寻喜欢书。那一刻我感觉很熟悉,妈妈生前最喜欢的地方就是书店,我们经常在书店里淘书,妈妈喜欢那种旧版本的书,尤其喜欢那种线装的,说拿在手里柔软,读起来方便。

妈妈一直想拥有一套线装版的《脂砚斋重评红楼梦》,一次我去外地出差发现了一套,是精装的,价格不菲,知道妈妈喜欢我还是咬牙买了回来。可是妈妈只看了一本就还给了我,说精装的书看着好看,读起来不方便,封面太硬,字又小,看着累,还是让我放到书架上吧。后来,我一直想找妈妈说的那种版本,可惜一直都没有遇到。

喜欢和妈妈泡茶馆或者咖啡馆,母女二人静静地坐着,有时候说话,有时候什么都不用说,一人一本书看得很投入。偶然,把书里的内容交流一下,妈妈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常常让我望尘莫及。感觉自己读书少,又没有妈妈那样深刻的理解,于是就有危机感,就更抓紧阅读。

妈妈说,喜欢阅读的人,一生内心都不会寂寞。妈妈一生都是个书迷,已经满头白发的妈妈气质独特脱俗,给人一直高贵和安静的感觉,这样的气质一定和她一生不停的阅读有关。

我和妹妹曾经私下说,我们到了妈妈这个年纪,如果能有妈妈一半的气质,就心满意足了。我虽然喜欢阅读,但我感觉没有妈妈那样心静。

妈妈周年的时候,我曾经给妈妈烧过一套红楼梦,或许妈妈读了太多遍已经读腻了,后来我又没有及时给妈妈捎去书。她老人家才来到这个天堂图书馆找寻她想阅读的书了。我想着,毕竟妈妈才刚刚到天堂,对那里不熟悉,找到这家天堂的图书馆一定很不容易,所以托梦给我,让我一起分享。

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25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257位用户关注,33人点赞!

读罢《杂文选刊》2008年4月上旬版,最让我有千言万语要吐的便是谢云的《螳臂当车》一文。

进入市场经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变得经济化,利益化。人的单纯丢失,可是我们却还把“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之类的借口当遮羞布。

看到乱罚款,乱征税。强行摊派,我们自扫门前雪;看到小偷小摸,强盗土匪般地抢劫,扒手伸进他人口袋,我们视而不见;看到啃老一族,奔奔一族,垮掉的一代,我们还是默不出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有,我们游戏人生,玩弄爱情,几乎一切都变得经济利益化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去年网友评选出来的十大感人动物,有咬人救母猪的公猪,这是对爱情的“坚贞”;有替主人卖报十年的小猫,这是知恩报恩;有横渡几条河只为给崽猫喂奶而自己却什么也不吃的老猫,这是爱的无私奉献;有帮助警察,咬过十年犯罪分子的警犬,这是对社会恶势力和不平现象的挑战……

回忆起这些留在记忆深处的片断,我想:人,真的比得过动物?

湘西南箫剑(河南)

小课堂,大舞台

京剧是国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无论喜欢不喜欢京剧的人都承认。阮直先生在《课堂有多大》(《杂文选刊》2008年5月[上])中提出疑问:国粹就一定要进课堂吗?我不知道我们的课堂有多大,能装多少东西?

刚读完《课堂有多大》,两条消息又撞入眼帘,一条是“反兴奋剂教育要从小抓起”,一条是“京剧艺术进课堂正紧锣密鼓地试点中,我们能否考虑让书法艺术一同进课堂呢?”。

在此,我想告诉阮直先生:小课堂,大舞台。孩子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

孩子,是“抓手”,一项工作要开展,从孩子抓起;孩子,是一个“筐”,什么工作都往里面装。

“远离”,从孩子抓起,反毒禁毒,从孩子做起!

“预防艾滋病”,从孩子抓起,预防艾滋病,青少年儿童责无旁贷!

“反腐倡廉”,从孩子抓起,“小手”要牵“大手”,小孩要监督大人!

“消防教育”,从孩子抓起,安全第一,孩子有责!

课堂虽小,却好戏连台。然而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千呼万唤:“雨”没来,素质教育“花”不开。学生书包里的考试资料少了,其他的“教育”资料又塞进来了,并且活动一个接一个,远离,要签字;预防艾滋病,要测试;反腐倡廉,要演讲;消防教育,要演习……孩子累,孩子苦,孩子一点不幸福!

孩子不是“筐”,请不要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孩子没有坚实的肩膀,请不要把成人的负担让孩子扛。

罗义安(湖北)

套点钱玩

读过苏文洋先生的文章《电信资费套餐是块臭豆腐》(《杂文选刊》2008年4月[上]),光是这题目,就令人乐不思蜀了。谁不知道臭豆腐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小菜,原先被它的臭味熏倒,如今竟然离不开了。套餐既然也是块臭豆腐,当然吃的人喜欢,闻味的愁了。俺一直纳闷,当初装电话请客送礼还花了近三千元,可是后来装机费降下来了,俺并没有成为通讯公司的股东啊!真是白白高兴了好几天,后悔得直拍脑袋。俺搬家了,想移机,竟然在小小的县城不能保留原来的号码,还要交和新装机一样的费用,俺糊涂得不得了,这到底是咋啦?你成天喊着“用户第一”的口号,俺这一点要求还满足不了,俺晚一天缴费你就电话反复催个不停,俺多次奉献过滞纳金了,可就是一次没有享受到早交电话费获得利息的待遇呀。

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32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153位用户关注,46人点赞!

书上还有这么迷人的故事?我立即回家找书。父亲是乡村塾师,家里有点书;更重要的是我去世不久的姥爷,是个读书人,留下的几木箱书,母亲已托人运到我家。翻捡半天,书柜里全是线装的四书五经,却没有“土行孙”之类。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终于找到一本故事书,也就是长大以后知道的“小说”,书名叫《卧虎山》。

《卧虎山》不算严格的小说,叙述文字外,需要抒发感情时间有鼓书唱词。冬天晚上,母亲和姐姐灯下做针线,让我念给她们听。唱词部分,精彩处我记得有这么几句:

“这边厢金针刺破石榴蕊,

香木瓜中了那杆圆头枪”……

我当时不懂什么意思,只管照本宣读。姐姐那年18岁,已经定好日子,转过年就出嫁。她停止针线,灯影下静静地听。母亲就打断我说,“别念啦!人家说书唱戏的,太‘村’的地方就闪过去……”

这个“村”字,当时在乡间常听人们说起,意思是“色情”“下流”的意思。偏僻、穷苦、愚昧的乡野荒村,竟用了这么一个含蓄、文雅的字眼,来形容一些粗俗、野性、不堪入目的行为和语言。而且没有文化、不识字的农人也都明白其中意思。半个多世纪过去,这个“村”字,已经在当下人们的生活和交流中逐渐消失,现代人恐怕难解其意了。

这部《卧虎山》,新闻纸双面印刷,铅印,约20万字,印刷、装帧在当时来说就算不错了。作者谁人,没有印象。我以后多年阅读、工作中,没有在任何书籍文章中见到关于此书的任何信息。我读的这本也早已丢失。

后来有人告诉我,同学赵希荣家有部《三国演义》,最好看。但他爷爷对于此书视如珍宝,任谁也不借。我按捺不住,就找到赵希荣,请他领我到他家借书。他爷爷是个干净利索的老人,不爱说话。我讷讷地提出要求,爷爷说,“你这么小,认识里面的字吗?”我连忙说认识,希荣就帮腔说:别看他比我小,可人家念五年级,比我高一级,比我多认好多字呢。

赵爷爷终于被说服,他从箱子里拿出一个布包,解开一看,是一函封在硬纸壳套里的大厚书,封皮上印了《第一才子书全本绘图三国演义》。老人启开封套,里面是十几册整洁干净的粉连纸线装书。他拿出1、2两册,告诉我仔细看,不要脏了破了,看完再回来换后面的两册。我谢了赵爷爷,接过书,高高兴兴回家了。

我读得如饥似渴,读得昏天昏地,读得如痴如醉。白天读,晚上读。课余时间读,上课时间藏在桌洞里也偷偷读。这一节是自然课,任课老师是从简易师范刚刚毕业、分来不久的杨老师。他个子比年龄最大的同学还要矮些,人很腼腆,在讲台上很拘束的样子。我坐第2排(第一排是几个女生),离讲台一步之遥,却忍不住趁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时,偷看藏在桌洞里的《三国演义》。正读到关云长败走麦城一段,眼看英雄末路,赤兔马被绊马索绊倒,关云长被俘斩首,我心里悲痛欲绝,胸腔中冤气难平,心尖上像有几十把钢刀乱捅乱搅,直捅得、搅得我痛不欲生。这时候,杨老师一只手猛然伸过来,飞快地把我的书抽走了。

我立即嚎啕大哭,声震屋瓦。直哭得声咽气竭,整个教室鸦雀无声;直哭得同学们一个个莫名其妙,全愣了神;直哭得杨老师十分尴尬,进退两难,声音颤抖。他连忙把书还给我,一叠声说:“还给你,还给你! 别哭啦,别哭啦,别哭啦!”……

杨老师和同学们都不知道,而且此后也无人知道,我不是因为书被老师拿走而哭;而是因为文学阅读中第一个盖世英雄之死,我为之身心颤栗、不可抑止而放声一哭!

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10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247位用户关注,56人点赞!

2015年伊始,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隆重推出原创少儿文学读物,祁智先生的新作“芝麻开门”系列(4册)。祁智先生以其纯净的爱心、专注的孩童视角,幽默地讲述了大钟亭小学四(1)班的同学领养不同小动物而发生的趣事。著名哲学家、学者、作家周国平先生在参加该套丛书的首发仪式时说:“儿童文学是文学领域的天国,写出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是文学领域的最高成就,而一个人只有变回儿童,有童心、有智慧才能进入这个领域。”这是对祁智先生的高度评价。笔者在责编该套丛书时,有针对性地将“艺术性”渗透到编辑要求中,从解读稿件内容到确定配图绘制手法,从编排设计到寻找纸张品种,试图让艺术之花在文学的天国中自由绽放,给小读者们营造纯美的阅读氛围。

艺术性的书名,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该套丛书的书名均为小动物被领养经历的缩写,祁智先生艺术地将这些经历以拟人的手法表达出来――《蝌蚪会跳舞》《猫头鹰逃亡》《麻雀在唱歌》《小金鱼飞翔》。看似轻松的表达,实则出自作者精心的设计。作者曾经为小金鱼一书取过几个名字,从《金鱼又死了》到《金鱼的遭遇》到最终的《小金鱼飞翔》。在保留了动物特性的基础上,结合小读者阅读的兴趣点,给每一本书取了有意味的名字。

在书名的英文翻译上,为了保留其艺术性,笔者寻找专业的英文编辑斟酌、敲定最终的译文。如《蝌蚪会跳舞》翻译为:overnight into frogs(直译:一夜变成蛙),翻译贴合了这本书的结局,即一场暴雨过后,孩子们为小蝌蚪变成青蛙而感到欣慰。小主人公听到蛙声,知道丢失的小蝌蚪没有死,已经成为青蛙――“张天的眼前模糊了”。同样,其他三本英文书名也坚守了这样的翻译原则,保留中文书名的含义,结合每册书的结局,如《麻雀在唱歌》翻译为:let the sparrow fly high(直译:让麻雀飞得更高),《小金鱼飞翔》翻译为:a farewell to golden fish(直译:告别金鱼),《猫头鹰逃亡》翻译为:owl’s rescue(直译:拯救猫头鹰)。也正是因为这样考究的英文书名,在图书出版后,一些图书版权商对这套图书给予了更多关注,无疑为这套图书今后的版权输出创造了好的前提条件。

艺术性的插图,给孩子们带来阅读的乐趣

著名作家、诗人高洪波评价祁智先生和这套丛书,概括为四点:“少年情怀,儿童视角,亲近自然,校园喜剧。”这四点其实集合了童年、自然两个最重要的元素。在内文插图的绘制上,我们选择了单色水彩与铅笔结合的手法。这种手法不强调写实,不过于修饰,有着简单、直接的特点。加上绘制者对人物造型的精心提炼,赋予每位小主人公一定的性格特色。看似简单的绘制手法,却因为考究的构图而显得有一定的艺术性。这些构图结合了文章情节,大胆的黑、白、灰与点、线、面的结合,给孩子们的阅读营造了可以停留的思考空间。如《蝌蚪会跳舞》中描写睡觉不关灯的张天,“因为要养小蝌蚪,不敢不答应爸爸的要求”必须关灯睡觉的矛盾心理时,右页配图采用了黑白灰的强烈对比,让小读者阅读到此处时能走进主人公的小天地(图1)。《猫头鹰逃亡》中描写孩子们的动物大联欢,要求每人模仿领养的动物。以一个跨页的插图绘制了联欢会上的三个孩子。画面中黑色的、直线条的课桌和椅衬托了孩子们的装扮,黑、白、灰,点、线、面在和谐对比中增加了画面的趣味(图2)。

封面与彩插的绘制仍然采用水彩与铅笔结合的手法。四个封面以红、黄、蓝、绿为色调区分,每一册又在主色调的基础上以“高级灰”作为调和,同时增加了一定的纹样以强调封面的装饰性(图3)。彩插中,为了给小读者介绍祁智先生,以手绘作者肖像取代常见的照片,使得整套书的配图均具备浓郁的手绘艺术性(图4)。从整体角度来看,所有的配图在表现手法、人物设置上做到统一,将单纯与美好的童年,清新与放松的自然呈现在小读者的面前。

艺术性的装帧,给孩子们带去精致的感受

围绕童年、自然两个元素,从内文编排到封面装帧,始终保留统一的设计要求,给予套书一定的艺术味道。这样的设计,让孩子在翻动每一册图书时,不经意间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视觉与触觉的艺术美。

首先,封面设计做到在不破坏封面插图的基础上,以手绘书名取代电脑字体,具备书写的童趣,保留封面配图与标题字的和谐美。封底,这个安静的角落留给作者寄语,用楷体与手签名结合,不张扬,却温馨。

其次,彩色页面设计做到每一页均有可供视觉停留的吸引力:翻开封面,环衬的满版单色与封面色调统一。翻至扉页,大面积留白的基础上点缀着封面图案的部分元素(图5)。接下来是跨页的人物设置与单页的作者肖像,这里的灰绿色在各分册主色调(红、黄、蓝、绿)中始终以其稳定性,保持着人物肖像的色彩和谐。

再者,正文的版面设计做到在没有配图的前提下,每一页均有装饰设计。每一场故事的开始,有满版的灰底、圆角的边框、童趣的标题字。考虑每册书的独立主题,从插图中抽取最具代表性的图案至于左页书眉和对页的地脚。使得正文的版面层次始终保持黑白灰关系的和谐。

最后,精心选择纸张,为装帧设计“加分”。为了保留配图的手绘艺术性,内文采用优质轻型纸,封面采用压纹艺术纸,做到内文与封面因为不同的纸质、纹理而彰显黑白与彩色配图的手绘味道,这又是一种自然美的体现。封面纸张的纹理带来的触感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将与市场上大量的铜版纸封面的少儿文学读物形成差别。

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726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9分钟,共有172位用户关注,48人点赞!

上世纪50年代以来,《装在套子里的人》一直被选人多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而且也是许多高校中文系外国文学课重点讲授的作品之一,堪称中国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本文将就《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研究和教学做如下综述。

一、《装在套子里的人》研究综述

传统教学和学术研究领域对主人公别里科夫的评价几乎成为定论:别里科夫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可憎、可恶、可鄙的丑恶角色。对作品的主题概括也明显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作者塑造别里科夫形象,揭露和批判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朽及其对人们思想的毒害性。诸如此类的分析和论断,往往偏于某一视角,不够完整和全面;没有遵循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规律,立足文本,发掘主人公形象的丰富意蕴和现实意义。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很多专家、学者、中学教师逐步摆脱了过去单一的批判视野,开始将作品主题阐释、艺术风格鉴赏和人物形象分析扩展到人性挖掘的角度,上升到理性思考的层面上来,教学探究和学术争鸣也富有了深度和广度,极具思想意义。

1.作品主题

通达小说主题的途径,自然不是唯一的,或从人物的角度,或从故事情节的角度,或从创作背景的角度……倘若把握得当,自可准确达到既定的目标。

王峙月从人物性格角度挖掘主题,认为别里科夫不仅是当时社会的牺牲品,还象征着那时是个吞灭一切新鲜事物的黑暗时期,塑造这个形象是对那个吃人社会提出的最为犀利的指控。宋寅展认为作者对别里科夫的描写,不止停留在他的滑稽可笑,尤其注重表现其丑恶的内心和虚弱的精神面貌,揭露沙皇专制统治外强中干的本质,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和艺术力量。刘雅琴认为契诃夫创作《装在套子里的人》等作品,“主要问题不在于小说主人公本身的价值是什么,他在国家和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是什么,而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是如何生活的”,作者敏锐地洞察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现实生活的困境,提供了一个文学家内心深处的谜题却无法开出解密的药方。

孙绍振则从作品中特殊的外貌描写和荒诞的故事情节着笔探究文本深刻的主题。他认为文章的情节构思看似荒诞,实则是作者运用了反讽的语言和戏剧性的调侃和讽刺,这样的生活事实看似匪夷所思,却暗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生活不能没有目标,只有摆脱奴性,祛除只满足于个人幸福追求的庸俗,才能获取真正的人的自由。

有些研究者则从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写作背景角度思考作品主题。吴长青认为契诃夫苦难的生活阅历与写作背景使他的作品具有了同情与怜悯的温情,独特的创作体验让他的作品立足于生命的本真,而极少带有功剩性。齐哲则认为,作品表现了作者的救世思想,作者想通过夸张的形式唤醒人们内心的善良、美好、纯真,希望人们从“套子”中走出来,永远保持思想的自由。吴秀也从作品的时代背景人手,体察到19世纪俄罗斯大革命来临前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表达了自己救世的思想和意识。

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很多学者都注重从“套子”内涵角度着笔挖掘’主题。朱冬民认为“套子”具有多重含义,“套子”隐喻的多义性使这部小说具有丰富的意蕴和深远的现实意义。季星星认为作品中“套子”具有两个层面的内涵,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沙皇俄国制度的抨击,对反动势力的厌憎,对俄国未来新生活的向往等是非取向。孟红梅认为“套子”并非尽指“行为规范”,也非特指“沙俄的反动统治”,它更应指社会与人本身的异化,及这种异化对人的自由本性的压制,也指人与人之间互相的束缚及人的精神上的自我束缚等。

2.艺术特色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以其思想内容的深刻和艺术技巧的精湛而享誉全球。他“扎根于俄国文学的土壤,从普希金和托尔斯泰那里借鉴朴素,从果戈理那里学习讽刺,从屠格涅夫那里体会抒情,从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感悟到‘小人物’的悲哀”。同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又独树一帜,具有其独创的特质。很多研究者都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窥豹一斑,探究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独特的艺术特色。

尚觉民认为幽默和讽刺是契诃夫艺术创作的主要手段之一。他认为本文作者的幽默就是通过“含泪的笑”来表达的,其讽刺的形式已不单是一种艺术表现,更是一种批判和鞭挞。契诃夫笔下的幽默和讽刺融入了深广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内容。

马卫红认为本文是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完美结合的杰作。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成功运用了象征、暗示、隐喻、对比等象征主义手法,并赋予其深广的现实内容。体悟文本的象征内涵和现实背景,无疑是解读契诃夫作品深层意义的有效途径和钥匙。

张连举、周玲和季星星都通过对《装在套子里的人》《变色龙》两文的比照阅读,探究契诃夫作品的艺术特色。张连举、周玲认为作品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1)关注日常生活和平凡人物,通过描述现实生活的琐屑碎事来揭示重大的社会问题。(2)运用了简洁、凝练的写作手法,使文章结构严整匀称、情节平中见奇,人物塑造简笔传神,语言质朴含蓄。(3)采用交织对立面的手法,蕴藏着浓烈的辩证艺术。季星星的观点与张连举、周玲基本相似,需要提及的是,季星星认为作品的人物设计极具戏剧性。契诃夫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常常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将不同性格的人物置于冲突的地位,从而使每个人物映衬得更加鲜明。

刘建中结合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孩子们》《渴睡》等作品,对其艺术特点做了较为深入、全面的探究。他认为契诃夫小说的艺术特色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客观冷静、含蓄不露;(2)寓哭于笑,悲喜结合;(3)短小精悍,简洁凝练。

与上述研究内容类似的论文还有很多,如:常戚薇的《含泪带笑的人生悲欢:果戈理和契诃夫小说中的讽刺艺术比较——以<外套)与(套中人)为例》、安春华的《从(套中人)看契诃夫创作的现代意识》、刘书萱的《契诃夫短篇小说的“简单特色”》、谷祥云的《莫泊桑与契诃夫》等等。这里不再详述。

3.人物形象

韩法良对别里科夫形象进行重新辨析,指出了他不过是精神上被沙皇反动统治扭曲了的“小人物”,极端的利己主义使他不自觉地阻碍了社会变革,成为人们憎恶厌弃的反对者。钱志华、谢华南认为别里科夫仅仅是个教希腊文的小人物,一个连组织小家庭都没有力量的可怜虫,“他之所以成为畸形、怪人、可怜虫,甚至断送性命,正是这种旧制度、旧秩序,这种令人窒息的社会气氛毒害的结果”,“他是一个令人可憎又可悯的小职员的艺术形象”朱冬民认为:读别里科夫,要注意其社会性,更要注意其个性。别里科夫是一个具有“蜗牛”性格的人,他代表着保守主义:封闭、落后、自我欣赏、妄自尊大、畏惧新事物。他如此过度保护自己,结果只有让自己孤立起来,被社会所淘汰,毁灭自己。李海林认为:别里科夫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奴才,他从根本上丧失了人物本性,他思想上的套子实际上是丧失自我的表征。

刘长关注到了作品主人公“得病”的灵魂和孤独绝望的内心。他认为《装在套子里的人》写的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知识分子得病的灵魂设有被治愈的故事,作品凝聚了作者对人的生存及其本体命运的困惑和关注、迷惘和思考。别里科夫身上隐隐约约传达出作者作为现代人所体验到的生存的困惑、无奈和孤独。

朱立方将“别里科夫”和“全城人们”综合起来探究作品人物形象的内质。首先,他认为别里科夫只求安安稳稳地做定封建统治下的奴隶,完全泯灭了一个自由人的思想意识;“而别里科夫辖制全城的根源只能是小城顺民百姓们的自我精神奴役,是渗透于骨子里的奴性束缚了他们的要求与自由”。其次,他还深刻指出,全城人们自己的生活得过且过,对别人的生活冷眼旁观,别里科夫及全城人们噤若寒蝉的生活还源于他们“渗透于入骨子里的漠然”。

4.删节问题

小说原文入选人教版教材时经过了删减,删减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原文开头兽医伊凡·伊凡尼奇和中学教师布尔金展开闲聊的场景;(2)中间作者细致描写华连卡形象的段落、描写躺在棺材里的别里科夫神情的重要细节等;(3)结尾作者描写俄罗斯乡村夏夜的段落、伊凡·伊凡尼奇为布尔金的故事所感染而联想到自己身边的套子生活而展开的议论抒情部分等。研究者发现,这样的删节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作品原文结构是故事里套故事,“这种框套式结构由来已久,但契诃夫作品的框套式结构与传统的框套式结构大相径庭,他把第一叙事和第二叙事在主题上放到了平等的位置,两种叙事表达两个独立的主题”。李海林认为,删掉原文,就删掉了读者与故事、与别里科夫的距离,也就“删掉”了作者;作品主题就无法上升到一种对生活的诗意憧憬,对平庸的灰色生活的嘲弄和审判的高度;就无法使小说的镜头从别里科夫身上拉开,转向俄罗斯的灰色乡村和城市。孙绍振认为教材编者并不了解契诃夫,这些语段(句)透射出了作者思想探索的焦点:生活不能没有目标,“删减这些内容把小说的思想阉割了”。朱冬民认为从叙事学的角度看,删减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往往会使中学师生很容易忽略小说的叙事结构、形象的文化意蕴、主旨的深层隐喻和象征,不利于提高学生感受和理解文本语言的能力、解读文本的能力。

刘蕾从原文中三个主要人物(布尔金、别里科夫、伊凡·伊凡尼奇)着手挖掘,探究作品深刻的意义内涵。她充分尊重小说原文结构、内容的探究成果,无疑更接近契诃夫创作这部作品时的内心世界。

二、比较有代表性的三种教法

在我视野之内,本课比较有代表性的教法主要有以下三类:

1.尊重学情,创设活动情境,实施学生问题研讨法、逐步引导教学法、专案调查探究法。

(1)学生问题研讨法。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倪成生精心设计一份学案——“阅读体验报告”,指导各学习小组展开交流;教师批阅学案后,集中学生的存疑问题,指导学生在课堂中展开讨论,阐述本组的见解。讨论交流环节中,教师明确讨论要求,师生互动,最后教师展示自己对学生问题的深入思考。7个研讨问题如下:①别里科夫怕出什么乱子?②别里科夫思想的套子是什么?他为什么怕骑自行车?③别里科夫为什么要管闲事?④别里科夫的死亡原因是什么?⑤如果没有自行车事件,别里科夫的婚事能成吗?⑥文中的“我”说,埋葬别里科夫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但谁也不愿露出愉快的表情,这是为什么?⑦别里科夫的性格是怎样的?

(2)逐步引导教学法。陈德明、刘亮生首先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了解别里科夫形象的典型意义,了解讽刺手法的具体运用。接着展示教学步骤:阅读作品原文,了解选文删改内容;品读关键词句,解决疑难问题;运用图表理解法,探究“套子”线索与主题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讽刺手法的运用;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感受插图中的人物形象,逐步理解“套子”内涵,思考主人公婚事失败的原因,探究别里科夫形象特征和社会意义。

(3)专案调查探究法。陈晓峰首先引入打油诗《“老掌柜”难舍芭蕉扇》,导入文本分析;然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接着重点进行立案调查,引导学生从案发背景、现场勘查、个人档案材料、有关人士采访、结案报告等角度合作探究别里科夫的死因;最后指导学生设计墓联,拓展延伸。

2.立足文本,展开深度阅读,实施“紧贴文本”教学法、“原文选文比较”阅读法。

(1)“紧贴文本”教学法。李淑慧设计五个教学环节,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鉴赏艺术手法、探究作品主题:①读漫画,初步感知幽默讽刺手法;②揭套子,欣赏漫画式的夸张,分析别里科夫性格;③看婚姻,欣赏戏剧化的情节;④找根源,挖掘套子思想形成的原因;⑤思套子,讨论别里科夫形象的普遍意义。

(2)“原文选文比较”阅读法。郑艳主张在教学中引入教材选文删改的部分内容,与原文进行比教阅读。她主张:引入文中对华连卡的三段描写;引入原文描写别里科夫决定结婚却犹豫不决,迟迟不敢向华连卡求婚的心理状态的描写语段,还原一个立体的别里科夫形象;引入原文结尾伊凡·伊凡尼奇联想到“身边套子”展开的抒情语句和呼唤自由的语句,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文本深刻的主题;引入别里科夫和华连卡坐在校长太太替他俩预定的包厢间的外貌描写以及别里科夫躺在棺材中温和、愉快、高兴的神情描写,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绝妙的讽刺艺术。

3.关注课堂生成,找准小点切入法。万安以别里科夫的“怪”为教学切口,创设了4个活动环节,每个活动环节精心设计探究问题,进行了预设教学的新尝试。这四个活动环节是:(1)研究一份奇怪的档案;(2)研究一段怪异的婚恋;(3)研究一个怪诞的死因;(4)给别里科夫拟写一个墓志铭。

三、我的两种教法

1.标题导读法。围绕课题“装在套子里的人”,我设计四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涵:(1)探究“套子”形象特征:别里科夫的“套子”形象体现在哪些方面?作者刻画了他怎样的“套子”性格?作者是如何运用讽刺手法刻画他的“套子性格”的?(2)探究作品的“套子”形象的深层内涵:题目一“装在套子里的人”是“装”还是“被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见解。(3)探究“套子”形象的典型意义: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很多,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小公务员之死》中的切尔维亚科夫等,他们与别里科夫的形象特征有何异同?作者塑造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有何深意?(4)探究“套子”形象的社会意义:周围人对套中人——别里科夫的态度有何异同?有人认为周围的人也是套中人,你是否认同?

课堂教学中,我从标题人手,以标题为线索编织整个课堂流程,既注重课堂的整体性,也注重各个环节的具体落实。教学过程中,我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语言内涵,感受文中人们的“套子”形象,鉴赏作者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探究“套子”形象的典型意义和社会意义,直接触及契诃夫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救世思想,力求引导学生读懂别里科夫,真正走入契诃夫的内心世界。

2.以“学法”定“教法”。从文体特征人手,指导学生读懂经典文本,是训练学生阅读小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实施任务驱动法,并落实在三个教学环节中。第一环节,感知全文,解读主人公形象。(1)阅读课文,有哪段哪句话你最不理解?(2)本文以什么线索贯穿全文?本文分为几个部分?(3)文章从哪些方面刻画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4)作者是如何运用幽默讽刺的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5)别里科夫与《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一个小公务员之死》中的切尔维亚科夫形象特征有何异同?(6)作者塑造别里科夫人物形象有何深刻用意?第二环节,品鉴故事情节:(1)作者设置“骑自行车事件”有何用意?(2)华连卡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教材删去的有关华连卡的描写段落,比照鉴赏。(3)作者塑造华连卡姐弟形象有何用意?第三环节:品析社会环境:(1)为什么周围的人被“战战兢兢”的别里科夫辖制了十五年?(2)为什么埋葬完别里科夫后,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3)文章结尾处有两段删去的内容:俄罗斯乡村夏夜的描写段落,伊凡·伊凡尼奇联想到“身边套子”展开的抒情语句。请结合全文,谈谈这两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教学实践中,我首先研透契诃夫原文,读懂文本的深层内蕴,明确教学重难点;然后设计预习学案,发动学生质疑、思考;探究过程中,集中学生质疑的重点问题,关注课堂的有效生成,引导学生着力挖掘;解读文本时,引导学生从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等角度去理解、鉴赏、探究,突出层次感;在品味文本语言深层含义的基础上,随时引入相关课程资源(如契诃夫描写“小人物”的其他作品,教材选文中删去的相关内容等),进行比较阅读,体察作者塑造人物、安排情节、描写环境的独特匠心等。一言以蔽之,只有立足文本,尊重学情,关注课堂生成,突出教学重难点,才能真正实现经典文本阅读的教学价值。

①王峙月《(套中人)之别里科夫形象特点》,《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第1期。

②宋寅展《读契诃夫的(套中人)》,《语文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3期。

③刘雅琴《忧伤——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小人物生活》,《芒种》2012年第11期。

④孙绍振《挣不脱精神“套子”的悲喜剧——(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题和副主题》,《语文建设》2014年第6期。

⑤吴长青《关于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另一种解读》,《名作欣赏》2005年第5期。

⑥齐哲《从(套中人)看契诃夫的救世思想》,《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6期。

⑦吴秀《契诃夫救世思想在(套中人)中的体现》,《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年第4期。

朱冬民《不能删去的开头和结尾——从叙事学角度再读(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8期。

季星星《契诃夫和他的短篇小说——兼谈(变色龙)和(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第6期。

孟红梅《人在套中无处寻——对(装在套子里的人)“套子”及主题再认识》,《语文建设》2005年第9期。

尚觉民《以“含泪的笑”再现人生——契诃夫短篇小说幽默与讽刺的艺术特色》,《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4期。

马卫红《(套中人)与象征主义》,《辽宁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9期。

张连举、周玲《浓郁深刻的感人力量——从(套中人)和(变色龙)看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盐城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刘建中《试论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国外文学》1983年第3期。

常戚薇《含泪带笑的人生悲欢:果戈理和契诃夫小说中的讽刺艺术比较——以(外套)与(套中人)为例》,《黑龙江杂志》2009年第9期。

安春华《从(套中人)看契诃夫创作的现代意识》,《中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刘书萱《契诃夫短篇小说的“简单特色”》,《湖南农机》2012年第9期。

谷祥云《莫泊桑与契诃夫》,《阜阳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

韩法良《<套中人)新辨》,《开封师大学报》1999年第3期。

钱志华、谢华南《(装在套子里的人)主题探幽》,《语文教学通讯》1985年第11期。

李海林《(装在套子里的人)删节别议》《语文学习》1990年第2期。

刘长《畸形的时代变态的灵魂——(套中人)的另一种解读》,《名作欣赏》2005年第4期。

朱立方《渗透于人骨子里的奴性与漠然——(套中人)的另一种解读》,《名作欣赏》2007年第4期。

麦迪娜·努尔买买提《契诃夫短篇小说叙事特征浅析》,《作家》2011年第9期。

刘蕾《契诃夫(套中人)的深刻意义内涵研究》,《作家》2012年第10期。

倪成生《走进别里科夫的世界——(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堂教学实录》,《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6期。

陈德明、刘亮生《<装在套子里的人)精讲导读》,《语文教学通讯》1985年第8期。

陈晓峰《巧教(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11期。

李淑慧《无人不在套子中——(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简案及思路简说》,《语文教学通讯》(a刊)2008年第7-8期。

郑艳《(装在套子里的人)选文与原文的比较阅读》,《语文建设》2008年第11期。

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82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148位用户关注,24人点赞!

在台灯下,这些书散发出一种特殊的味道,说不出那是什么味道,总之引人遐想。那时候,我喜欢趁家人不在之际将那些书一本一本地摊到桌子上面细细打量。我用鼻子凑近了去嗅,用手反复地摩挲。那些书的装订全都朴素而精致,书里头则布满了父亲的笔迹,也许,用“仰慕”、“欣喜”这些词都远远不能概括我那种朦胧的、神往的少年心理。那时我自己也开始读书了,大都是一些通俗书,我是不会将它们归到父亲的书那一类去的。我如饥似渴,什么书的短期刺激性最强就读什么,读完后那些书就不见了,没有收藏的冲动,也没有条件收藏,大部分书是借来的。那个时候谁买得起书啊。

父亲的书静静地躺在书架上,始终对我有种无言的诱惑,它们的存在让我下意识里感到,某些书籍里头有一个无比深邃的世界。如果一个人想进入那种地方去弄清某些事,他就得花费掉一生的时间。那灯下长年累月的夜读,那镜片后面冥思的眼神,当然不是为了装门面,当然也同我读那些通俗书产生的激动是迥异的。那么,那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那个时候,没人说得出,父亲也说不出,他只是说:“将来,我的这些书你都要读。”那么,将来我也会像他一样长年累月面前放着同一本书,既看又不看,沉浸在冥想之中吗?我不知道。

那一天终究到来了,那是我同文学正式结缘的时候。我手头也有了几本“严肃书”,并且它们的数目还在慢慢地增长着。在后来的探索的日子里,我越来越感到,某些书籍是会变魔术的。在密密麻麻的文字的下面,有一个莫测的世界,这个世界可以称作语言的世界,也可以称作文学、艺术、哲学或人性的世界。最奇怪的就是对于阅读者来说,这是一个互动的世界,只有你通过冥想的发力真正感觉到了她时,她才会延展,并显出自己的丰富层次。而如果你的阅读是懒惰的阅读,那么,哪怕你是一个有天分的人,那个奇妙的世界对于你来说也始终处在“偶尔露峥嵘”的阶段。你进去不了,只能为之叹息。一名现代读者不但要反复读,反复冥想,甚至还要动笔,在写的当中去拓展被你感到的那个世界。这是最辛苦,也是最有收获的阅读。

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29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280位用户关注,59人点赞!

笔者研读文本之后,一个句子赫然跳入眼帘――“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照理,一个人的离世是值得怜惜的,为何作者却用了一个“才”字呢?抓住这个句子的“才”字,发现全文一下子豁然开朗。现把以“才”字为切入点的备课思路简述如下:

1. 文章第一句“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中的哪一个词语最重要?

提示:“才”。

2 . 它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情感?

提示:对别里科夫的厌恶与害怕。

3. 这里的人们是怎样的人?

提示:渴望自由的人们,具体一点,可以界定为渴望自由追求进步光明的年轻知识分子。

4 . 人们为什么会厌恶别里科夫?

提示:因为他监督人们的言论,钳制人们的思想,窥探他人的隐私,像一个无形的套子套住人们的身心。

5 . 作者是怎样刻画别里科夫的?

提示:

(1)肖像描写

原文描写是这样的:

他也真怪,即使在最睛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几句话就活脱脱画出守旧胆怯怪僻的人物形象。

(2)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是主人公的口头禅,在文中重复出现多次,展示了一个真正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独具特色的性格特征。契诃夫是使用细节描写的大师,他在自己的短篇小说中巧妙地使用,使得所刻画人物形神兼备。如《变色龙》中的主人公穿脱大衣这一细节描写,非常形象地展示了主人公因狗的主人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把一个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龌龊警察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3)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

作者写主人公的“搓手”“打哆嗦”以及在柯瓦连科家里摔倒后遇到华连卡的心理联想,都刻画出了一个可怜又可鄙可笑的可怜虫形象。

(4)生活环境的衬托

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这样的环境其实也是一个套子,一个保护别里科夫内心的卑怯与恐惧的外壳。

(5)次要人物的烘托

写华连卡和柯瓦连科烘托别里科夫的沉闷保守无聊,同时写别里科夫的恋爱也流露出他心底的渴求,也恰恰表现了主人公人性的异化。

(6)典型事件的展示

作者写了三件事,一漫画事件,二骑车事件,三摔楼事件。不管哪件事,都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就是这样的小事,却对别里科夫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乃至终结了他的可悲性命。事件越小,反衬的力量越大,也就越发人深思。

6. 你觉得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人?

提示:保守,胆怯,多疑,性情孤僻,思想守旧反动,人性异化,又残存着对生活幻想的可怜虫。

7. 结婚是否表现别里科夫对生活的某种渴望?如果他结婚了,能否走出“套子”?

提示:这是一道探究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允许有多样的见解,言之成理即可。

8. 在我们的周围,是否也有这样的“套子”,如果有,你怎样看待?

提示:此题要求学生联系生活,是典型的迁移题目。它的作用在于让学生的阅读视阈与生活实际的对接,起到活学活用之效。

《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