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本篇共有274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1分钟,共有258位用户关注,48人点赞!
在办公室的窗前出现了一个小女孩 ,她身穿粉红色上衣和戴着一个小巧的蝴蝶结 ,她那圆圆的脸蛋 ,显得很可爱 ,身上的书包还未放下 ,手中那一束野特醒目 ,她就是小仪 。窗下就是她语文老师的办公桌 ,桌上的物品多么熟悉呀,地球仪 、笔筒 ,那还未合上的教科书上的眼镜也没收起来 ,还有那墨水 ,还没盖上 ,老师昨天一定工作到很晚才回家 ,
小仪看着这一切 ,心里暖和极了 。她将一束野轻轻地放在那陈旧的笔筒中 ,并缓缓地将日历翻到9月10日 ,原来今天是教师节 ,难怪小仪今天要送花给老师 。她笑了 ,笑得那么美 ,那么甜 。
多么真挚的情义 ,多么温馨的祝福 。这是给老师的一份特别的礼物 。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3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分钟,共有214位用户关注,22人点赞!
小学生优秀作文例文赏析—送给妈妈的礼物
今天放学回到家,奶奶对我说;宝宝今天是妈妈的节日,奶奶教你写字作为礼物送给妈妈好吗?
好啊,我连忙跑到我的房间里拿来纸和笔,奶奶先写了个1,我也按照奶奶写的那样,就是写的没有奶奶写的那么好,奶奶说宝宝别急,慢慢来,后来我学会了从1写到4。
妈妈下班回到家,我抢着去开门,妈妈你看我送给你的礼物,妈妈看了以后高兴的抱起我亲了亲说;谢谢你送给我的礼物,我说不用谢.
其实我心里特高兴,长那么大是我第一次送礼物给妈妈,而且是自己动手。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4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100位用户关注,24人点赞!
在国庆假期里,我们放假七天,迎来了我们祖国59周岁。神舟七号发射成功,太空行走也取得圆满成功,昨天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礼物作文。我正愁着给妈妈准备节日礼物?对爸爸或妈妈表示对他们的爱,我灵机一动,这不正是送给妈妈的特殊礼物吗?既可以不花钱,有表达了我的心意,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回家的路上,我全身不自在,满脑子都是这三个字,但我左思右想也想不出具体的办法来,一路上都无精打彩的。
??回家后,我怎么说这三个字呢?
晚饭时间到了,我不能在拖了,要不那就来不及了,万般无奈之下,我只好支支吾吾的对妈妈说:“我……我。”还是没有勇气说,连忙夹了一块肉塞进嘴里。“你今天怎么了?说话吞吞吐吐的”哦!老师今天布置了一个作业。我的先用缓兵之计。“什么作业”妈妈悠然的吃起了饭,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我……不能说。”说完,我连忙难为情地替妈妈夹了一块肉。“什么呀!这么神秘?”妈妈脸上写满了问号。“妈妈,祝您节日快乐!”我没招了,只好拿这当幌子。“这个?”妈妈问道。我为了掩藏一脸尴尬的表情,急忙埋头吃饭,几次差点呛着。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8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105位用户关注,31人点赞!
今天,老师没有向往常一样发给我们试卷,而是拿出一个盒子,说:“如果谁猜对了,礼物会是我们其中的一个同学。”
老师开始让我们猜一猜盒子里面是什么东西,他摇了摇盒子,对我们说:“这个神秘的礼物,要是谁猜对了,礼物就会是谁的。”夏燕琳要求老师把盒子给她闻一闻,然后,夏燕琳闻了一下,老师问她是什么味?她说没闻出来。段雅雪说是一支笔。我觉得不是一支笔,如果是支笔,应该有咚咚的声音。我猜是一个小本子。
老师见我们没猜对,给我们降低难度,让我们摸一下,摸完了下来写在小纸条上。杨鑫迫不及待地跑到讲台,赶忙摸盒子,老师没让他摸,把他叫了回去。开始让我们一人接一人的,但不许看。全部同学的小纸条都交上去了,只有我没交,因为我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只好放弃了。老师看了一下同学们写的小纸条,说:“没有哪一个同学猜对了。”如果哪位同学的作文写得好,这个礼物会是她的!”同学们开始写作文。
最后,老师揭开谜底,打开盒子,是一条橡胶蚕,这个礼物归本次作文写得最好的同学——喻媛影。这真是一个神秘的礼物。
重庆市渝北区空港实验学校六年级:袁霞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563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263位用户关注,39人点赞!
my happy spring festival after the new year’s eve dinner with my family, we began to sit down in front of the tv, and enjoyed 2013 cctv spring festival gala. at about ten o’clock, the black sky was lightened by lots of fireworks with colorful light and happy sound. we stop watching the cctv 2013 cctv spring festival gala, and began to climb up the balcony to see the beautiful fireworks view, and my father took some fireworks up, and we also began to play fireworks. what a beautiful night. later, my cell phone was ringing all the time. i received lots of short messages from my friends and classmates.
they all blessed me happy new year. i gave same bless to them by sending back the happy words. at almost 12 pm, i made a wish in new year, and began to sleep. when i woke up in the first day of new year, my father and mother gave two red packets to me, and blessed me that everything will go well on me.
i thanked them, and accepted the red packets happily. i have been waiting for the day that i can get lots of red packets. this is my happiest time of the year. after lunch, both my family went to the park, the streets, and the shops or supermarkets. we took many photos in the park, and bought many things in the shops or supermarket. i met my uncles and aunts, they all blessed us happy new year and gave me red packets. i was too happy to count how many red packets i got. the following days, we visited my grandparents and some of relatives. we happily talk with them, and brought some presents to them, and also received some new year presents. this was how did i spend my spring festival; i really enjoyed myself in spring festival.
[春节礼物的英语作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063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273位用户关注,59人点赞!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有“礼尚往来”的传统。《礼记·曲礼》说:“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在一般情况下,假设有人给你“送礼”了,你就得找个机会给人家“回礼”,否则就不符合礼的规范和要求,是一种失礼的表现。
中国又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国家。中国人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常常要通过送礼的方式联络感情,表达问候和心意,这已成为中国人日常的一种习惯。中国人就是这样“送来送去”“有来有往”,增进了亲情和友情。
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送礼是办事不可缺少的内容。因为中国是一个讲究关系的社会,很多事情没有关系就寸步难行,而关系又要靠送礼来联络或打通,“礼”不到事就可能办不成。比如说,有的父母为了给孩子选个好学校,或是找份好工作,就会煞费苦心地四处托人找关系,然后还得把“礼”送到了。
送礼还关乎着一个人的面子问题,所以中国人比较看重礼物本身的价值。也许他们觉得,礼物愈贵重就愈体面,脸上也荣光;反之,礼物若是太轻薄,则会认为是丢了面子,有一种被人看轻的感觉。
中国人在接收礼物时一般爱说客套话,“来就来嘛,怎么那么客气啊,还带礼物干啥?”或是说,“让您破费真不好意思,下不为例啊!”中国人也不会当面把礼物拆开,而是要等客人走了以后才打开,否则会让客人以为主人重物轻人,不太尊重他们呢。
西方人的送礼习俗与中国人有所不同。虽然西方人也有送礼的传统,但一般情况下是不送大礼的,即便像结婚这样的大事,送大礼也仅限于父母辈等极少数关系密切的人。西方人不太注重礼品的贵贱和轻重,他们在选择礼品上比较倾向于礼品的纪念意义,不时兴送贵重的大礼。如向女朋友表达爱情,送上一枝玫瑰;朋友过生日,送上一张贺卡;参加朋友的周末晚会,带上一盒巧克力。这并非意味着西方人小气,而是他们认为,礼物不分贵贱,意思到了就行。西方人在接受别人礼物时,通常会当着送礼人的面将礼物拆开,然后称赞一番表示感谢,否则会被认为礼物不受欢迎或不尊重对方。此外,在职场中,西方人不会随便接收别人的礼物,他们的工作风格是按规则办事。倘若你给他们送礼,他们会认为你是不是有什么企图?还会对你的人格产生怀疑。所以,在西方,求人办事靠送礼是行不通的。
西方人的送礼文化值得中国人学习和借鉴。比如说,西方人不时兴送大礼,也不靠送礼办事,这些方面都是中国当下送礼文化所缺少的。其实,在传统的文化中,中国人就有比较好的送礼习俗。古人讲,“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一句话就道出了送礼的根本意义。就说古代的文人,为了表达诚挚的友情,常常写诗相赠。因为他们懂得,礼物不在轻重,而是在于心意。古人的这一思想,应该得到国人的传承和发扬。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957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0分钟,共有163位用户关注,32人点赞!
关键词: 思想论 争与合 人我关系 社会政治
1.关于儒家的“文”“质”思想
从个人及家庭角度出发,儒家讲人情,要求在家庭内部子女要有孝悌之情,即基本的人伦情感,受西周宗法制的影响,家庭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能够培养人最基本的自然情感,然后是宗族内部的道德情感,这些最质朴的人性也是为人的基本要求。但是“中国传统家庭素来重视人情,然古人于情之外尚有义,于‘亲亲’之外尚有‘尊尊’。”在封建社会中,不仅要处理好父子、兄弟间的亲亲之情,尊尊之义,还在整个社会、政治诸方面实现情义统一。对于不属于单纯人情的方面,就出现了运用“文”的思想来建立的一套社会制度――礼制,用于调和仁与义之间的不平衡,从而规范人的行为,使人通过自我修养的提升,礼制层面的约束遵守社会规范。
从字源角度看,《说文》对“质”的解释是“以物相赘”,《说文解字注》曰:“质赘双声。以物相赘、如春秋交质子是也。引伸其义为朴也、地也。如有质有文是。”可见,“质”的本意是用物品交换,代表实际物质,而引申义中的“朴也、地也”皆指事物质朴的特征,无论是代表实质性的事物还是表现出的朴实特征,“质”都可以代表“文”、“质”关系中形而下的部分,人要接受教化首先要有基础的自然情感,《论语・八佾》中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在仁的情感的支撑下,才能完成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这里的“仁”是仁心、仁义,是人我关系的实质,相对于“质”来说满足对人的“仁”以及遵守必要的日常法制并以此来维护社会和谐的典章制度就是“文”。
对比“文”的本意,《说文》解“文”:“错画也,象交文。”段玉裁注:“错画者,交错之画也。‘《考工记》曰:青与赤谓之文,错画之一z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依类象形、故谓之文。象交文。像两纹交互也。纹者、文之俗字”,说明“文”是条纹,是具有美感的形态,相当于今天“纹饰”一词中的“纹”的意思。《广韵》之前的字典并没有出现带“糸”旁的文字,“文”字作为形声字“纹”之前的正体字是具有“纹”的意思的。“纹”代表华美和繁复,与礼仪中用于代表身份的礼器和相应规范的繁琐的礼数相对。《礼记・礼器》有云:“礼以有文为贵者。天子龙衮,诸侯黼,大夫黻,士玄衣c裳。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从天子到士,不同的身份对应不同“纹”的器物,不同的身份都有确定的礼数规范,以此作为确定社会秩序的依据,建立统治人民的外在法则,平衡统治者与人民的矛盾,通过对百姓道德修养的教化,修身成仁的引导来维护“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礼记・坊民》)的社会制度。总得看来,“文”与“质”两种思想是相互联系且密不可分的,它们互为表里,同为人用,体现在“尊尊”“亲亲”和“仁礼”等方方面面,在儒家思想的发展中合成“文质彬彬”的价值原则。
2.从人我关系看“文”“质”思想的对立与统一
2.1人我关系中的“文”“质”之争
人我关系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孔子提出的“仁”作为处理人我关系的根本原则成为了儒家的代表思想之一,与之并列的思想是礼。仁为内在的基本情感,礼为外在的行为规范,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孔子在《论语・颜渊》中对其最看重的弟子颜渊提出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要求,就是“克己复礼为仁”的体现。在儒家的思想w系中,以“礼”的约束达到“仁”并非易事,“文”和“质”两种思想的对立在《论语》和《礼记》中是相当明显的。周代有着完善的礼仪制度,从《仪礼》和《周礼》可以看到其辉煌的礼乐文明,孔子曾赞叹“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在《论语》中有大量维护周代礼仪的言论也说明儒家对于“文”的推崇,但在《礼记》中儒家对于丧服和丧葬制度的记录看出对礼仪的要求减弱,而对礼义的要求提高。礼节和器物是“文”的标志,《论语》中亦有看重人的基本情感而减少对制度礼节要求的思想出现,然《礼记》中体现着损“文”用“质”的理论超过《论语》中的记述,而且集中体现在许多篇章中,不只停留在类似于《论语》“文”“质”抽象的表达层面,而在具体繁琐,详细完备的实践行为中体现出来。
以《礼记・檀弓》为例。《礼记・檀弓》篇是讨论丧葬礼的文字,丧礼制度作为“五礼”的一部分是儒家重要的制度之一,其中有对于丧葬礼与人情的谈论也有关于具体礼仪制度的探讨。例如“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哀由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由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由余也。”与《论语・雍也》?“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都是表达孔子治礼的主要思想,可以看出孔子对于丧葬礼时哀伤之情的看重程度是超过礼仪的形式与礼器表现的内容的;损“文”用“质”在《礼记》对于具体礼节的记载中也有许多例子,如论拜礼云:“拜而后稽颡,颓乎其顺也;稽颡而后拜,颀乎其至也。三年之颡,吾从其至者。”此篇中还有一些辟踊、反哭、卒哭等现代不存在的礼仪,用以约束人在处理丧葬事物时的情感表达,同样表达着丧葬之义在“质”“文”对立。
2.2人我关系中的“文”“质”之合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年,用礼法约束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的“仁”不能发挥原有的教育作用,单向的对于“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的要求是与社会现实相悖并难以达到的,儒家此时的思想在更多的方面体现了“文”“质”并用,有区别地表达情感,更强调有节制地表达情感,礼的作用从教化人民,节制情感演进成为促进情感更好地表达,更有利于人我关系的和谐,所以达到了文和质相和的效果。在《礼记・丧服小计》、《大传》、《丧服四制》等篇目中都得到了验证。
例一:《礼记・大传》云:“服术有六:一曰亲亲,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长幼,六曰服从。”在这几篇中,对待家庭地位与血缘亲疏不同的人,丧服制度不仅有斩衰三年、齐衰一年的不同,也有“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名曰轻;自义率祖,顺而下之至于祢,名曰重”的轻重之别。以父为至尊,重视宗族地位对子女丧服的影响,故事父事母在“亲亲”即“质”的情感基础上,仍需要一种“尊尊”,即“文”的礼序。同样“文”与“质”并立可以妥善制定区别血缘关系远近的丧服制度,“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上杀,下杀,旁杀”,并使子孙对于先祖至父辈由上至下的情感得以维系,有效地保障了宗法制度下最基础的家族内部人我关系和谐。外观丧服制度反应伦理关系,内窥还可发现礼仪与情感之间更为细致的联系,而不是停留在外的区别。每一种丧服制度都不是一蹴而就,对于情感也要讲究秩序,有礼的约束能使自然情感的表达明显理智。三年丧服制度,期间经历始死、敛殡、卒哭、小祥、大祥、除服等阶段,每一个阶段对应不同的服饰、行为以及情感变化,通过“称情立文”最终能表达对死者最深的感情,而且《礼记・檀弓》讲“节哀,顺边也,君子念之始也”,在情感面前讲究节制是考虑先人的初衷,同样对于亲人和自我都是良好关系的保证。
例二:《礼记・中庸》云:“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尊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之所生也。”《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做之,以昭明圣组之德也。”孟子提出“义”与“仁”并立,与孔子思想一脉相承,可能是孟子作为子思门人的弟子对于儒家思想中“文”“质”变化的继承总结,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中庸》篇的作者问题学术界仍众说纷纭,不过思想的连贯性也为作者的研究提供了相应依据。人我关系除了亲人还有其他多方面,《论语》统一归于“仁”的内心修养与“礼”的外在节制下,这是孔子尚“质”的体现,《礼记》中用“礼”划分待人的不同标准,把孔子对于“仁”能好人、恶人的表述“唯仁能爱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加了“义”作为衡量条件。《儒家辩证法研究》中说过这样的看法:“义”的本字是“宜”,经过文字演变考证,“宜”在古文字阶段有杀戮以及合适、美善两种意思,演变为现在的“义”字代表正义的区分应该发生在义德受到特别强调的时代。《礼记・礼运》中也揭示了“文”“质”相合后的“仁”:“义者,仁之节也;仁者,义之本也。”,表明儒家思想中“文”“质”并用的发展趋势。
3.从社会政治看“文”“质”思想的关系
无论是从教化人民提高自身修养、遵守礼法从而稳定社会秩序角度,还是其对于等级和身份的划分来看,“礼的本质和内容,在于制民之行”。《论语・颜渊》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表明由家庭的父子亲情到国家的君臣的关系是可以相互推演的,《礼记》又体现了“尊尊”从单纯敬祖到忠君的转变,把“尊尊”扩大到政治上对君主的肝胆忠心,也构建了家庭中的血缘情感到社会层面的转变。《礼记・丧服四制》中提到“门内之治恩断义,门外之治义断恩,资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贵贵尊尊,义之大者”。
为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统治者一方面通过详细的说教和繁琐的仪文――即礼治来使百姓提高个人修养促进家庭和睦,通过家庭和睦m而推动国家政治秩序的有条不紊,于是政治和顺,人与人关系和谐,达成天下太平的目标,如《礼记・大学》中所说“古之欲明明德,欲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器齐家,欲齐齐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正其义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尔后致知,致知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从最基本的家庭伦理情感,推演到君臣情感,臣对君犹子对父,除尊尊之义外尚有亲亲之情,将家庭宗族间的等级制度类比于国家朝廷中的等级制度,以明“尊尊”之义,以家族亲属间的自然情感上升至君臣之间的道德情感,以见“亲亲”之情。臣子能用对待父母的孝顺情感对待国君,用对待国君的敬重去侍奉父母,就会使家庭和睦,政治和谐,社会关系情中有义,义中有情,“质”与“文”从而紧密结合,达到文质彬彬的君子境界。
参考文献:
[1]郑玄,注.孔颖达,正义.吕友仁,整理.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杨天宇,撰.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曾亦,陈文嫣.礼记导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
[4]张寿安.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庞朴.儒家辩证法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1.
[6]左康华.先秦“文”“质”之争与礼学的演进[j].云南社会科学,2015(1).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09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242位用户关注,29人点赞!
[关键词] 日本 送礼文化 特点 功能 禁忌
送礼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各个地区。一件理想的礼品对赠送者和接受者来说,都能表达出某种特殊的愿望,传递出某种特殊的信息。在日本,礼品被称为“精神交流的剂”。送礼是日本人的一种习俗。按照日本人的观念,送礼是表达感激、尊敬等心情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这种以实物的表达远胜于语言的表达。
一、日本的送礼习俗
在日本,每年的中元(6月底至7月中)和岁末(12月底至1月初),是日本人送礼的高峰时期。每年这两个时候,日本的各大百货店、超市等,都会开辟出专门的“お中元”“ お岁暮”专柜,并指定专人负责接待购买“お中元”“お岁暮”礼品的客人。这两个时间段里,除了商店之外,邮递公司也特别忙,还有家家户户的门铃也跟着一起“忙”,因为不断有邮递公司的人来按铃,说“特急便来了”。日本人送礼的对象主要是关照过自己的上级、长辈以及同僚好友等,礼物多为食品、土特产品、生活日用品等,礼物的价格并不贵,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日本人迁入新居时,也要向邻居赠送小礼物,表示关照和友好;还有外出旅游后,日本人也往往会带回一点小礼物送给同僚或邻居,表示大家“有福同享”。因为日本人收到别人的礼物后要“还礼”,回赠对方一件与收到礼物的价格大致相同的礼品。你送的东西太贵重了,对方回赠你的东西也要贵重,为了不让自己的送礼成为对方破费钱财的负担,日本送礼的标准是:礼物不能太贵重,既表示了自己的心意,又不会引起对方的不安。日本人将送礼看作是向对方表示心意的物质体现。礼不在厚,赠送得当便会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
二、送礼的特点
1.日本人送礼缺乏浪漫,讲究实用。礼物价格从几千日元到上万日元不等。所以“お中元”与“お岁暮”的礼品盒,便显得形形,有些包罗万象的味道。食品的话,可从海鲜到咸菜,甜品到拉面;日常用品的话,连洗衣粉、肥皂、浴液、洗发水、洗涤剂等也全都摇身一变成了礼品,统统包装在漂亮的盒子里,盒子外再包上若干层雅致的包装纸,包装纸外再贴上白色的长条纸,上书几个隆重的大字:「お中元或「お暮,于是,一份很传统的心情礼物便大功告成。平日里,大家都忙于工作生活,难免疏忽了自己的恩师或前辈们,每年在年中和岁末各送份礼物过去,算是略表惦念与感谢之心。
2.日本人十分重视礼品的特色和迎合性,而不太重视价值是否贵重。因此,在选择礼品的慎重态度和“眼光水平”上,就显示了送礼者对受礼者的诚恳和关怀程度。如果你给一个喜好中国茶的日本教授,送去一小罐西湖龙井,那他一定欣喜万分,肯定对你倍加关照;反之,如果你给他送礼过于昂贵且对他毫无用处,那他即使表面上故做感谢,但内心一定深感不安,甚至讨厌。日本人送礼意在心意,他们十分懂得礼轻情义重的美学内涵,因此,没有必要在送礼时摆阔,更不要搞什么礼品“竞争”。
三、送礼的社会功能
毋庸赘言,送礼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上充当的是剂的作用。亲朋好友,邻里街坊,上下级之间,公司及其客户,送礼是维持双方良性关系正常运行的重要形式。这一方面,是向对方示好;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对方的重视。礼品作为交流的中介,使双方可以从繁忙的日常事务中暂时脱身,完成一次或大或小的交流,并时时意识到对方的存在以及这种存在对于自己的意义。在日本,作为客人向主人、下级向上级、同事之间、邻里之间的送礼,目的是表示问候和敬意,或建立和巩固良好关系的意愿。因此,日本人交往中是万万不可“无礼”的。同样,处于礼貌,拒绝礼物也是仅次于有意侮辱的极大冒犯,“清廉”的举止只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送礼与受礼是人际交往的纽带,但它有时也是一种枷锁。因此,避免它所产生的负作用,在日本便成了一种送礼的“学问”和境界。有时,一份恰倒好处的贺卡,所产生的感情沟通效应,远远大于一件昂贵的实物。因此,受欢迎的礼物往往是要花时间精心挑选的有个性、有特色、有分寸且迎合受礼者的物品。
四、日本人的送礼禁忌
日本人将送礼看作是向对方表示心意的物质体现。礼不在厚,赠送得当便会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但如果不了解日本的送礼禁忌,那么肯定会处处碰壁。在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日本人的送礼禁忌。
日本人对绘有狐、獾等动物形象的礼品甚为反感。在他们心目中,狐狸是贪婪的象征,獾则代表狡诈。
日本人送礼时,送成双成对的礼物,如一对笔、两瓶酒很受欢迎,但送新婚夫妇红包时,忌讳送2万日元和2的倍数,日本民间认为“2”这个数字容易导致夫妻感情破裂,一般送3万、5万或7万日元。
日本人在探望病人时,忌用山茶花、仙客来及各种淡黄色花或白色花。另外,礼物的数目千万不能是4或4的倍数,因为日语中“四”和“死”音近。
到日本人家作客,携带的只能有15片花瓣,因为只有皇室帽徽上才有16片瓣的。接送礼物要双手,不当面打开礼物,当接受礼物后,再一次见到送礼的人,一定会提及礼物的事并表示感谢。
礼品包装纸的颜色也有讲究,黑白色代表丧事,绿色为不祥,也不宜用红色包装纸,最好用花色纸包装礼品。礼物应该包装好,不要用白色或色彩明亮的包装纸,因为在日本文化里,白色象征死亡,明亮的颜色则会显得过分花哨,不够庄重。当然,送礼的禁忌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做一一介绍了。
五、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日本人的送礼文化显然与日本的独特文化背景以及日本人的心理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客观联系。了解日本的送礼习俗和礼节,对于我们这些从事日语工作的人来说,有助于理解日本社会和文化,进而更好地开展今后的工作。
参考文献: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49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182位用户关注,35人点赞!
【关键词】 送礼行为;文化;送礼者;受礼者
一、礼品的界定
礼品,顾名思义:就是送礼的物品。《韦氏20世纪大词典》把礼品定义为:不图补偿,自愿捐赠给别人的任何东西。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送礼者,送礼的风俗、习惯、爱好不同,礼品也没有特定的范围。我们这里的礼品,衣食住行可以说无所不包,从高档的物质型的珠宝首饰、化妆服饰品,到平时中国人最常送的烟酒糖果保健品,以及基于文化精神内涵的书籍、音像、电子制品、工艺品,都是礼品,简而言之,只要是送礼的物品就是礼品。
二、中国人的送礼与西方送礼的差异
1.购礼的方式不同。国人为了方便,往往从客人住地附近的商店购买礼物。英美人喜欢购买礼品在一地,而送往另一地。因为异地礼物具有“异国情调”,好满足受礼人的猎奇心理。有的中国人很喜欢跨国邮寄来的礼品,英美人会尽量避免跨国邮寄礼品,以避免给受礼者带来不便及额外的海关费用。
2.送礼的方式不同。中国人送礼比较重物,讲究礼品的价格档次,中国人不太注重礼品的包装美,觉得价格相当就对得起客人。英美人送礼注重其形式的本身。他们认为,礼物贵贱不在价格,而在于礼物是否投人所好,给人一份惊喜。
3.送礼的对象不同。有的中国人为感谢领导或便于工作、提升等,会千方百计地找机会给上司送礼,他们将礼物送给客人家的男主人或女主人。英美人做下属的不宜送上司任何礼物,以免影响正常的工作关系,送礼往往送给客人家的女主人。
4.不宜送礼的场合(对象)不同。中国人忌讳别人在刚办完喜事或丧事之后补送礼品,否则会视为不祥。英美人对朋友不送内衣或首饰等,以免引起误会,他们送礼还会避开“13”这个数。
5.受礼方式不同。中国人接受礼物时,多会埋怨客人不该破费。有时竟让客人把礼品拿回去,有的是先客气一番,然后将礼物搁置一旁,转入其他话题。待客人走后,才打开礼物。英美人接受礼物时,会立即说“it’s very nice.”“i really like it.” “that’s what i just wanted.”之类的赞美话,以不辜负送礼人的一片心意。
三、从文化方面分析中国式送礼(送礼)行为
1.人际关系文化的影响。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的变化发展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礼品消费行为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通过礼品可以激励他人,教育他人,可以取得控制、获得补偿,可以显示知识和修养、表达友善和爱心,也可以扩大个体的影晌。中国人送礼的行为规范别值得注意的是,礼品反映出送礼者对受礼者的地位尊重程度,并不反映送礼者的经济能力(往往超能力送礼)。
2.面子文化的影响。构成中国人际关系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面子”,中国人的“面子”观念极强, “面子”具体地调整着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方向和程度,是中国人内在人格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国社会的集体因素强,中国人在消费中更重视别人的看法和意见,更关注个人的消费的社会群体效应。中国人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不论是富是穷,不论是身份贵贱,不论在城市在农村,都追求要脸要面,将送礼、维系体面和关系等视为基本需要,将争脸、给面子和礼尚往来列为基本行为规范,形成中国人社会中恒久而普遍的礼品消费行为。正是从这个方面来说,中国的送礼行为受到了面子文化的影响。
3.儒家中庸文化的影响,易形成跟风的潮流。中庸文化(儒家传统文化)是对中国消费者行为影响最大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之一,它是一种折中调和的思想,是一种不偏不倚。孔子“温而厉,威而猛,恭而安”更是中庸准则的典范。中庸是对圣人的最高评价,无过无不及是处世的最高准则。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总是倾向于相信多数,认为多数人的行为和意见是正确的。礼品消费也同样容易形成跟风的潮流,中国消费者购买动机中群体因素影响强烈。礼品消费从而也随着时代变迁,经济条件的变化,打上了其时代的烙印。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483个字,预计看完需要7分钟,共有173位用户关注,20人点赞!
【关键词】三代;礼乐文化;古代美学
中国的审美文化源远流长。夏商周三代建立了朝廷美学体系,它统建筑、器物、服饰、典章制度为一体,构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础。朝廷美学体系大部分被秦的大一统所继承和发展。“这一主体是以建筑和服饰为核心的政治—审美世界,以仰观俯察为主体的审美观照方式,以视、听、味并重的整合性审美感受,影响了从秦到清的整个历史,也是构成中国美学特色的重要部分之一。” [1]
中国古代“礼”的概念起源很早,在孔子的《论语》中就提及。如在《为政》:“殷因于厦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2]又如在《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殷礼吾能言之。” [2]由此可知,在夏殷之前就存在“礼”。对于三代而言,“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夏正建寅为人统,商正建丑为地统,周正建子为天统”。
一、儒家美学思想
儒家以孔子为首的美学思想表现了道德规范与审美意识的相互融合的人生艺术化的思想路径。孔子的思想曾被礼教替代。“礼,最初指祭神的器物和仪式,西周时已含有规范和礼治思想,后来逐渐把礼从仪式中区别出来,发展成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和以奴隶主贵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3]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东周时代,自小受鲁文化的熏陶,崇尚恢复周礼,希望以此来建立一个有序和谐的社会。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孔子把“仁”注入了礼文化中,试图建构一个以“仁爱”为核心,以“孝悌”为根本,以“忠恕”为根本,以“复礼”为目的的政治、伦理、哲学合一的思想体系。孔子认为,礼乐文化不仅仅探讨什么是人生,而且还探讨规范、调整人际关系的准则。
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了美善合一的礼乐文化理想,如孔子《论语·八佾》中认为《韶》是“尽美矣,又尽善也。”认为《武》是“尽美矣,未尽善也。”“礼乐文化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调,礼乐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就是美和善的统一。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礼乐教化的深入,善成了美的核心,成了美所追求的最高理念。” [4]
善,就是一种社会功利价值。对人而言,美的形式和善的内容的统一,是要符合礼乐教化的标准。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
二、《礼论》和《乐论》
荀子是战国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关于“礼乐”论的著作有《礼论》和《乐论》。
荀子的《礼论》是一本探讨人的生死问题的书。在大前提礼的根本“天地君亲师”,礼的主要内容是“祭礼”和“丧礼”。举行“祭礼”是为了祭奠祖先,进而显示现实生活中的人生命的存在,以此突出历史的深厚,未来的遥远。举行“丧礼”,则是突显一种生命的张力,“视死如生,视亡如存”的精神。人从而在“祭礼”“丧礼”之中发现生命的永恒的价值。荀子追求这种视生死终始若一的境界。人遵循礼,故而能区分吉凶、贵贱、亲疏。
《乐论》提出“美善相乐”的音乐美学思想,我们可以从两个主要的方面进行理解。“一方面,艺术具有引导志向、陶冶性情的作用,换言之,艺术之美是人格完善的手段和工具。……另一方面,理想人格既是一种道德的境界,也是一种审美境界。” [5]
《乐礼》中美和善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是礼与乐之间的关系。“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音乐抒发的是人内在的情感,注重对人性情的陶冶,礼是维护社会群体等级差异,和谐一致。社会群体中的人通过积极向上纯洁的音乐,使人内心纯净、行为端正,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这也就是说,只有产生善的效果的艺术才是美的艺术。
三、《乐记》
《乐记》是东周时期儒家艺术理论的总结性的著作。作为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不仅反映了儒家的思想,而且强调
了音乐不同于德育和智育,对后世中国古代审美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对审美理论的影响主要有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和感物动情的主体特征。通过音乐可以使人民移风易俗,性情得到净化,达到社会安宁。音乐和“礼”相辅相成,可以使君臣父子关系井然有序,和睦相处。
《礼记》认为音乐的本质特征是“和”与“情”。中国古代美学十分注重“和”的概念。它又包括两个方面,一、协调、相融和恰到好处。即在处理天人关系,人与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中,寻找最好方式和位置。《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二、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
《礼记》的和谐理论,就是“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所不能免也。”这种天人合一的和谐观点,对后来的古代美学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对刘勰的《文心雕龙》,他认为‘文’不只人才有,天象地形为天地之文,‘傍及万品,动植物皆文’(《原道篇》),而人类是茫茫宇宙的一个有机部分,又分万物之灵,自然也就有自己的文。音乐,是由人感知外物而生情,反过来又从情感上打动人。这种感情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乐记》提出“以道制欲”说,“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所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 [6]
《乐记》揭示了人的内心和外物之间的反映关系,人可以通过音乐来陶冶性情,最终达到知礼乐、明伦理的境界。这也是中国古人秉持的“安身立命”之道。对后世中国人为人处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结 语
三代礼乐文化,是古人将“礼教”和“乐教”并提而形成的教化体系。孔子崇尚周礼,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这种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理念,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古代美学。三代礼乐文化对中国后世美学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儒家美学。儒家以孔子为首的美学思想表现了道德规范与审美意识的相互融合的人生艺术化的思想路径。孔子认为,礼乐文化不仅仅探讨什么是人生,而且还探讨规范、调整人际关系的准则。荀子在《礼论》中提及“丧礼”和“祭礼”,进而提出追求视死如生始终如一的人生境界。在《乐论》中,他提出“美善相乐”的音乐美学思想。他认为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纯洁的音乐可以使人内心纯净、行为端正。《乐记》不仅反映了儒家的思想,而且强调了音乐不同于德育和智育,对后世中国古代审美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对审美理论的影响主要有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和感物动情的主体特征。
【参考文献】
[1]张法.中国美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孔子.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