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教学范文
栏目

桂花的作文

发布时间:2024-03-28 热度:62

桂花的作文

桂花的作文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356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1分钟,共有157位用户关注,42人点赞!

桂花树的叶子碧绿碧绿的,两头尖尖,特别茂盛,桂花宝宝金黄金黄,很细小,花瓣跟两个大米粒差不多大。那花密密麻麻,一簇连着一簇,远远望去,仿佛绿叶丛中点缀着碎金,在阳光下,满树的桂花,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特别耀眼,特别美丽。

每次进入我们的小区,迎面飘来的桂花香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院子里的桂花有金桂和银桂,金桂是金黄色的,银桂是淡黄色的,两种桂花都香味十足。走在我们的小区,不管你是迟钝的、后之后觉的、没有情趣的,或者是工作繁忙,行事匆匆的人,只要你走到我家院子门口的这条小路,你就不得不被这阵阵袭人的香气吸引,你就不能不做到用力地、大口大口地呼吸,让花香由鼻而入,直沁人脾。除非你没有嗅觉。

桂花作用可多了,桂花树是现代城市绿化的主要景观树之一,以桂花为原料制作的桂花茶清香可口,还可以作为加工桂花糕的原料等。

桂花的作文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63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241位用户关注,33人点赞!

皓月当空的夜晚,天空是非常之蓝,奇怪而高,月亮眨着眼看着我,好亲切的目光,它的口角上现出微笑。碧蓝的天将繁霜洒在院里的野花野草上,还伴着桂花的阵阵香味。

好熟悉的景象,哪个地方和这一样呢?哦,是润安!闻着桂花香,我不禁想起了那一幕。

时光回到了五年级。

在晚间课外活动时,我们来到了草坪上,闻到了桂花的香味,我们寻着香味走去,看见了一片桂花林。老师问我们:

“你们大家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桂花,说一说桂花给自己的印象呀?”

我自告奋勇地举起了手,老师便叫我回答,我指着一株桂花,说:

“这株桂花是一根主干上又分了三个支干,像一株大蘑菇。桂花的花十分小,像淡黄色的米粒一样,有人又称桂花米,桂花的香十分浓郁,而且它的味道和别的花不一样,它的香味很特别,使人一闻就知道它是桂花发出的香味。桂花的香味传的很远,在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它的香味,有个成语叫“十里飘香”,就是形容它的吧。桂花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香,刚刚下楼,桂花的香味就扑鼻而来。”

“很好,那么,哪些同学还要补充呢?”老师又问。

“桂花的叶子四季常青!”

“对!同学们说的都对,桂花终年常青,花期正值仲秋,开花时香气四溢,沁人心脾,有‘独占三秋压群芳’的美誉。花朵呢是食品和轻工原料,春秋时期已用桂花酿酒。除食用外,枝、叶、花可以入药。它的木质坚实细密,是雕刻良材。”老师介绍道。

“原来,桂花还这么有用呢!”大家都不禁称赞道。

九月的风又吹来了,

桂花的作文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2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分钟,共有110位用户关注,27人点赞!

从远处看,这一棵棵大树真像一把大花伞。那一簇簇,一串串的桂花挂满枝头,真像一颗颗金灿灿的小星星,真美啊!它又像一个个橘黄色的大灯笼,挂在那新鲜的叶子上,十分显眼!

它的主干非常粗糙,但却粗壮有力,笔挺挺地站在那儿,像一位坚守岗位的哨兵。树枝不可计数,像闪电。叶子十分茂盛,绿得十分鲜艳,看着十分舒服。

桂树最重要的地方要数花了。

从树枝伸上去,长出一个个绿色的小花托,上面抽出六七根细丝,细丝上再长出一个个金黄色的小花,那就是桂花了!

桂花有4片花瓣,它十分光滑,像涂了一层油,并且它还非常厚呢!每片花瓣都差不多大小,均匀得分布在花茎上。那小米粒般的黄色花粒,一顺儿朝下,仿佛在向我们鞠躬呢!

那么多的花儿,看上去一点儿也不拥挤。她们应该也有互相谦让的美德吧!

桂花的作文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3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分钟,共有116位用户关注,31人点赞!

气宇轩昂zz

翠湖边有很多桂花树,我一走到大门口,就有一股浓浓的甜甜的香味扑鼻而来。

走进翠湖,我循着香味来到桂花树下,桂花树长相普通,长得不粗壮,枝叶也不茂盛。大概有一米来高,褐色的枝上长着深绿色的,狭长的叶子。

摘下一枝桂花仔细看,发现桂花有四片小小的黄色花瓣,花瓣的中间长着几丝花蕊,香味就是从这几丝花蕊中发出来的。桂花的花瓣虽然很小,但是却不像别的花瓣那么脆弱,它的花瓣比较厚,你用手拉扯花瓣的时候,它们整个花瓣会一起掉下来,我不禁赞叹:“没想到小小的花瓣也能这样团结!”

桂花的作文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727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148位用户关注,30人点赞!

桂花,我心中的花

我家的后院有一棵桂花树,这棵桂花树已经3年了,每到八、九月,整个庭院都浸在了花的海洋里。 桂花是那么的馨香,那么的惹人喜爱,我常常坐在它的下面,闻着它那馥郁的馨香,感觉好像来到了天堂。到了秋天,桂花香飘十里,远远的就可以感受到它的芬芳,它香气浓郁,好像醇酒一样,沁人心脾。 每一朵桂花都是那么的小,好脆弱。好像谁也数不清它到底有多少花蕊,更别说画出来,要是谁能画的栩栩如生,那真的就是神笔马良!在阳光下,桂花有的矗立在枝头,尽显自己柔美的身姿,有的躲在枝丫后面,好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不肯吐露自身的秘密。有的花苞聚集在一起,好像一群小伙伴在窃窃私语。桂花的叶片富有光泽,像涂了一层蜡,背面一条条的纹路,好像是桂花树的茎,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远远看去一朵朵桂花就像是一只只小黄蝴蝶,正停在树枝上休息 呢!

每当我心情失落时,我就会坐在桂花树下会和桂花倾诉心声,桂花就像一个和蔼可亲的母亲用它芳香来给我关怀,桂花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离不开它!桂花还可以做成可口的食物呢!在很久以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用桂花做成各式各样的食物如:桂花糕、桂花蛋糕,桂花鱼,桂花鸭等。口味十分独特,满口香。我国古代就有许多文人墨客赞美桂花,刘禹锡说:“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李清照说:“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王维在《鸟鸣涧》中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可见桂花是多么受欢迎啊!怪不得它被称为“金秋娇子”!的确它的品质值得我们赞叹!它不畏滚烫,任人们在锅中翻炒,它好像有勇气。在品茶的过程中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它好像善施教化。喝完桂花茶,桂花被倒掉,它不求功名……由此看来桂花是真君子啊! 桂花你的品质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底!桂花你是我心中的花!

桂花的作文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90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154位用户关注,41人点赞!

这是唐代诗人曹邺(唐桂州人,今广西阳朔)写信给阳朔友人的诗。诗中作者说,家乡桂林虽然产桂花树,但尚未能达到遮天蔽日的地步,现在给友人寄去月宫收集的仙桂种子,望其栽在故园中,让桂花生长得更为茂盛。

可见桂花深受喜爱,早在唐代,赏桂便是民间一大风俗。

桂花为木犀科植物木犀的花,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7米,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而秋天正是它开放的季节(编者注:园林工作者已培育出四季都开花的四季桂,在南宁,金花茶公园和青秀山都可看到其芳踪)。桂花用处可不小,作为植物,它可以美化园林;作为食物,它可以制作糕点;此外,它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以泡茶泡酒,或者直接水煎服,有一定的除臭、止痛、解喘等作用。

据《中药大辞典》等有关中医药文献资料记载,桂花味辛,性温,无毒,具有化痰散淤功效,除可泡制桂花酒之外,又可用来治疗痰饮咳喘、口臭。另外,桂花开后所结的果实,称为桂花子,可在果实将成熟时采收,用温水浸泡后,晒干即成。桂花子味甘苦辛,性温,具有暖胃、散寒、止秽作用,可用于治疗肝胃气痛。

注:煎汤时桂花用量一般为6~12克。

桂花树的根也可入药,其味辛甘,性温,无毒,具有祛风、散寒止痛功效。用量一般为10~15克(若为鲜品,则为30~90克)。

桂花入药常用方如下——

治口臭

适用于慢性口腔炎或牙龈炎引起的口臭。

组方:桂花3克,藿香6克,佩兰5克。

用法:上述诸药加水煎沸2分钟,冷却到药液变温或变冷时含漱,每日3~5次。

作用:清新口气、洁口腔、除口臭。

治胃虚寒性疼痛

患者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少华,胃脘疼痛已久,多发作于寒冬腊月天气寒冷时,热敷则痛减,舌质淡红,苔白略厚。这时桂花便能派上用场。

组方:桂花子3克,公丁香4.5克,姜黄、香附各6克,灸甘草10克,苍术12克。

用法:上述诸药(注:公丁香需后下)加水煎成300毫升,每日分2次温服。还可根据证型、症状不同适当调整,如长久疼痛,可加石见穿、白花蛇舌草各15克,以防恶变;大便黑如柏油状,可加生田七粉9克(分2次吞服),以止血止痛,并注意饮食调节。

需要注意,如用此方后病情未见好转,应及时到医院治疗。

治寒冷性风湿性关节疼痛

此病即中医学的风寒痹痛,可用桂树根配合一些中药,以祛寒通络止痛。

桂花的作文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72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102位用户关注,55人点赞!

[关键词]以读代讲 评价 想象 主观能动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0-009

新课改提出“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十二字方针。其中,“限时讲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只讲授三分之一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教学中牵引过度、提问琐碎繁杂的状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该如何具体操作呢?笔者认为,以读代讲,正是一剂医治以往课堂高耗低效顽疾的良药。下面就以《桂花雨》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以读代讲,创设高效课堂。

一、以读代讲,及时评价促朗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读代讲,就是用读来代替讲。这里的读,可以是各种形式的朗读,如有感情地大声朗读、默读、分角色读、小组合作读等。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的不同来选择适合的读法。以读代讲是以读为主,以讲为辅,读中悟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堂上,教师应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并及时进行正确有效地引导,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

《桂花雨》是现当代女作家琦君的作品。这篇课文围绕“桂花香”这个线索,重点写了作者的“摇花乐”,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这篇文章文质兼美,使人读后真的像浸润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教师在教学《桂花雨》时,一直面带微笑,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部分。对于学生的评价不是简单地说“好的”“不错”“你真棒”,而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贴切的评价。如朗读作者缠着母亲摇桂花的句子:“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对于读得好的学生,教师评价:“桂花才开了几朵呀,瞧这个孩子急的!”当学生读得不到位时,教师说:“你缠着自己的母亲了吗?再来一次,缠缠母亲。”在教师的引领下,每个学生都读得非常投入。教师在整堂课上以读代讲,以读促情,读的方式五花八门,有教师范读、配乐读、分角色读、默读、自由读等。学生在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读得声情并茂,读出了文字中蕴涵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体悟。

二、以读代讲,创设情境促想象

以读代讲,可以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避免把文本进行支离破碎的讲解。《桂花雨》一文,让学生体会“摇花乐”是课文的重点,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着这部分文字,在朗读中品味、遐想。教师则用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喊着:“摇桂花喽,孩子们,快来快来,摇桂花啦!”音乐响起,图片中金黄色的桂花纷纷扬扬,学生们闭上眼睛,仿佛沐浴在香香的桂花雨中。教师继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桂花‘刷刷’地落下来,纷纷扬扬,漫天飞舞,桂花落在了我的头发上,我都成了桂花仙子了。桂花还落在了哪里?”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落在我的肩膀上。”“桂花落在我的脸上,像亲吻我的脸。”“桂花落在我的鼻尖上,凉凉的。”……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想象:“桂花落得你的满身满脸,在这美妙的时刻,你最想做些什么?有什么感觉呢?”学生的想象力被充分挖掘了:“我想在桂花雨里跳舞。”“我想让桂花遍布我的全身。”“我想沉浸在桂花的海洋里。”……学生的情感喷薄而出,发自内心地喊出:“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学生在朗读中把心沉淀下来体验和感悟,言为心声,最终打动人心。

三、以读代讲,激发兴趣促感悟

以读代讲,还要注重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彻底颠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读”主动地参与课堂和掌握新知。作为语文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感悟,让学生逐步爱读书、会读书。

在《桂花雨》的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琦君的内心。如在教师创设了“摇桂花”的情境后,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教师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让学生说说有哪些词语可以表达出此时高兴的心情,并出示了一组四字词语,让学生加上动作读。学生读到“手舞足蹈”时手和脚情不自禁地动了起来,读到“又蹦又跳”时忍不住跳了起来。接着,教师让学生把这些词语放到句子中读:“我( )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体会,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读得绘声绘色,非常投入。教师还让学生关注句子中的标点:“句子中的标点也能让我们读出感情呢!”没有繁琐的讲解,只是轻轻地一带而过,就让学生注意到了两个感叹号的使用,学生读起课文来更有感情了。

桂花的作文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550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4分钟,共有266位用户关注,37人点赞!

关键词: 肉桂;桂花;圭;中秋节

中图分类号: q959;s792.9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 1165(2011)02 0039 05

植物命名具有显著的文化性特点。[1]作为古汉语植物中命名较早的一类植物――“桂”,也是中国传统典籍中经常出现的一类植物。从“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从“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到“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从“月中有桂树”到“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桂”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那么,“月中有桂树”、“吴刚伐桂”中的“桂”究竟为何物?木本药用植物有很多,古人为何偏选“桂”入月?“桂”与“嫦娥奔月”神话有何深层联系?中秋节的出现对“桂”又有何影响呢?这些问题不少学者已经从历史文献学、汉语言文字学、文学、文艺学等角度进行过探索,笔者尝试从植物分类学的角度,结合前人研究,对以上问题进行探析,望能抛砖引玉,亦求教于方家。

一、“桂”的分类学比较

据前人研究,传统“桂文化”中所指的“桂”主要涉及两类植物:一类为樟科(lauraceae)樟属(cinnamomum)的肉桂(c.cassia )、天竺桂(c.japonicum)、香桂(c.subavenium)等,其中以肉桂为代表;一类为木犀科(oleaceae)木犀属(osmamthus)的桂花(o.fragrans)。[2]表1是“肉桂”和“桂花”在别称、形态特征、花期、地理分布及主要用途等方面的对比[3]2,笔者在此着重探析它们的渊源关系。

由表1可以发现,从植物分类学的角度来看,肉桂和桂花在形态上差别较大,花期不同,分布地区肉桂也较桂花狭窄一些,主要用途上二者也有区别。但同时我们注意到二者在别名、形态特征、地理分布、主要用途上均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四季常绿、有香味、在亚热带有分布、有药用价值等。考虑到植物分类发展历史的漫长性及古代科技的局限性等各种原因,“桂”内涵的丰富性就不难理解了,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生了“桂文化”的多样性。

二、“桂”字探源

(一)“桂”字历史

“桂”字的出现很早,如《礼记·檀弓》载,曾子曰:“丧有疾,食肉饮酒必有草木之滋焉,以为姜、桂之谓也。”[4]122《庄子》曰:“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4]139《尔雅·释木》曰:“木桂。”[4]134《山海经·南山经》载:“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4]135屈原在《九歌》也有“奠桂酒兮椒浆”、“沛吾乘兮桂舟”[4]89的诗句。因此,春秋战国时期“桂”已经出现。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载:“桂,江南木,百药之长。”[4]123这对“桂”为何物作了较明确的解释。“百药之长”,强调了桂的药用价值,能当此美誉者非肉桂莫属。据此解释,则上文中曾子与庄子所言之桂也应为肉桂。至于《尔雅·释木》中所言的“,木桂”,后来的学者多解释为“能侵害他木”。晋朝郭璞《尔雅注》云:“今南人呼桂厚皮者为木桂。桂树叶似枇杷而大,白华,华而不著子,丛生岩岭,枝叶冬夏常青,间无杂木。”[4]134宋陆佃《尔雅·新义》卷十四云:“能侵他木毙之,故曰。”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一·桂》释名:“《尔雅》谓之,者,能侵害他木也。”谭宏姣认为木桂就是肉桂,因辛味浓烈,可排斥其他杂木,而自成一林。[5]70《山海经》中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郭璞注:“桂叶似枇杷,长二尺余广数寸,味辛,白花丛生山峰,冬夏常青,间无杂木。”[6]这同注释《尔雅》中之“桂”相同,因此也应为肉桂。《九歌》中 “奠桂酒兮椒浆”、“沛吾乘兮桂舟”,所言之“桂”为肉桂,潘富俊先生在《楚辞植物图鉴》中就有考证。[7]综合前人的一些研究可以看出,在先秦两汉时期典籍中记载的“桂”应多指樟科肉桂,有关木犀科桂花的记载还较少见。

(二)月中之“桂”

月中有桂的传说,由来甚久。刘术人发现在先秦文本中“桂”多为神山美树,并没有入月。西汉时期,《淮南子》中“月中有桂树”的记载才最早将桂移入月,而且其时月中并未涉及有仙人。[8]不少学者认为“月中有桂树”之说渊源自“嫦娥奔月”神话中的不死药,即由西王母神话中的不死树演化而来。如李忠华认为:“蟾蜍、玉兔捣药(或分工或合作)原为西王母神话内容,后移植到月中成了嫦娥奔月神话的内容,昆仑山不死树随蟾、兔移入月宫,汉代以后演变为月中不死桂树。”[9]可以看出具有出众的“药”用功能是“桂”能移入月的重要原因。

东汉魏晋时期,受道教神仙思想影响,服食求仙风气甚盛,桂开始由医家及民间的上药被方士们提升为仙药,为服食者所推崇,同时,一些服桂成仙的故事也被创造出来。如晋郭璞《抱扑子》:“赵佗子服桂二十年,足下生毛,日行五百里,力举千斤。”[4]131东晋干宝《搜神记》:“彭祖者,殷时大夫也。姓名铿,帝颛顼之孙,陆终氏之中子。历夏而至商末,号七百岁。常食芝、桂。”[4]130可见,桂在古代服食求仙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非同一般。在古代一些方士术者的眼里,桂是仙药灵丹,与成仙、仙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桂树在月中势必就不能继续单独存在了。人们总是按照人间的现实来安排天上的一切,于是按照人间桂与所谓成仙之人常纠结一起的事实(其实是古时人们的一种愿望与想象),月中不仅有桂树也有仙人的传说就产生了。这或许也是民间信仰所特有的随意性与融合性的必然结果。

到了唐代,随着道教神仙信仰达到鼎盛时期,“嫦娥奔月”神话也彻底完成了其仙话化的过程,月中仙人桂树的模糊传说渐渐演化为吴刚伐桂的经典故事。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载:“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其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4]124至此,月神话中最后一个重要元素吴刚登场。

《本草纲目》引《本经》说肉桂的药用价值为:“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百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这与古代服食家追求的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目标相一致。综上所述,月中“桂”的最初意象应为樟科肉桂,而不是木犀科桂花。在服食求仙风气甚盛的魏晋时期,在道家神仙信仰的需求与影响下,“肉桂”最终完成了从“百药之长”的凡药到“不死药”仙药的转变。而这也为月神话中最后一位出场的吴刚作了铺垫。据此,我们推断吴刚所伐之桂其最初意象也应为樟科肉桂。

三、从“圭”到“桂”

“月中桂”源自西王母不死药的说法强调了肉桂的药用价值,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我们不禁要问,仅《神农本草经·木(上品)》中所记就有药用植物近20种,其中不乏枸杞等滋补上品,为何偏偏选“桂”入月呢?除了出众的药用价值外,“桂”本身是否还包含什么深层的文化内含使得它与月亮、嫦娥、蟾蜍、吴刚等结下了不解之缘呢?

2007年,王贵生先生发表了《从“圭”到“鼋”:女娲信仰与蛙崇拜关系新考》一文,认为女娲名称之缘起不仅与“蛙”、“娃”等在语音上相关,而且是与作为重要礼器的“圭”有深厚的文化渊源――圭文化本原就是象征繁衍生育的蛙崇拜。[10]该文另辟蹊径,从造字构型等方面对“圭”的原型及意义进行了考证,论据充足,结论合理,让人信服,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桂”的契机。那么,“桂”与“圭”是否存在某些深层的联系呢?

圭在“周礼”时代是形制独特、地位显要的“六瑞”之一,是一种重要的礼器。《说文》:“圭,瑞玉也,上圆下方。”《经典释文》引李注:“锐上方下曰圭。”圭除用于祭器之外,主要就是表征身份地位。《周礼·大宗伯》载有“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10]等执圭制度。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曰:“桂,南方奇木上药也。桂林以地名,地实不产,而出于宾、宜州。凡木叶心皆一纵理,独桂有两纹,形如圭制,字者意或出此。”[4]137意即“桂”因叶脉中有两道纵纹,形状像“圭”而得名。而陆佃《埤雅》中则认为:“桂犹圭也。宣导诸药,为之先聘,若执以使。”[4]139意即“桂”为百药之长,因地位尊贵如圭而得名。可见古人已经注意到“桂”与“圭”在形制或功能上的相关性。

词汇学上将通过原词语义的借用、引申、分化而创造新词的方式称为语义造词。而根据新词与其有源流关系的原词之间所存在的语义关系的不同类型,语义造词主要分为两种方法:一是概念义的引申分化;一是源义素的孳乳派生。源义素的孳乳派生即新词的命名义来源于原词源义素的孳乳。[5]105这时的原词表现为一组同源词的语根(有时这种语根只是一个含有一定意义的语音形式),新词是这个语根统摄下的一组同源词中的一个成员。文字学界把经过这样途径形成的一组字称为同族字,亦称母文外化字。而通过对由同一母文(源词)孳乳派生出来的字形相因、字音相同或相近、字义相通的一族字进行联系、分析,可以对传统同族字进行词义考释、语源推求的研究。[11]2004年,谭宏姣对古汉语植物命名中的语义造词现象进行了研究,认为“桂”是从“圭”孳乳分化而来,且其中存在着声调从平声到去声的改变。[5]1072010年,黑学静对“圭”族字进行了研究,认为“桂”为“圭”的外化字。[11]

综上分析,“桂”字是从“圭”字中孳乳分化出来的,也就是说“圭”是“桂”的源词。再综合王贵生先生“圭文化本原就是象征繁衍生育的蛙崇拜”的考证,我们不难推断“桂”是从象征繁衍生育的“圭”或者说“蛙”孳乳派生出来的。那么我们也就很容易理解它与象征丰殖、死而复生、永生不死的月亮以及嫦娥奔月之后化为的具有典型“蛙崇拜”象征的蟾蜍的紧密契合性,这反映了先民浓重的生殖崇拜理念以及灵魂深处对生命永恒的深切渴望。

对于吴刚伐桂的解释,现研究者大多从哲学文化角度解读其意义,如将吴刚伐桂与西西弗斯推石相比较,讨论惩罚神话中的集体意识等[12],似不得其本意。但如果我们把吴刚所伐之“桂”理解为繁衍生育的象征的话,那么其伐桂本身就成了一种充满原始象征意味的繁衍生息过程,“常斫之,树创随合”的反复过程,也正是丰殖的一种象征,这也就与整个月文化的主题相契合了。刘术人考证认为吴刚伐桂的故事可能是由《山海经》中吴权的故事和《神异经·东荒经》中“九力士伐豫章”的故事糅合脱化而来[8],笔者认为此说合理。《神异经·东荒经》载“斫之复生,其州有福”,在生产力低下、死亡率很高的上古时代,对一个部族来说应该没有什么比繁衍生息旺盛、人口数目众多更有福气的了。而这也更证实了“桂”繁衍生育的原初意义。

可见,“桂”入月不是偶然,能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传说相配合构成一幅美妙的月文化画卷更不是偶然。“桂”象征繁衍生育的“蛙崇拜”来源以及“肉桂”本身特有的出众药效使其在月神话的形成演变中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而这种选择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惊人的契合性――与月文化及其中的多个元素之间惊人的契合性,或许正是这种近乎完美的契合才演绎出美丽的千古神话。

四、“中秋节”对“桂”的影响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据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的活动。到魏晋时,即出现“牛诸玩月”的记载。不过,此时虽有中秋赏月之举,但还不十分普遍,并未成俗。中秋节作为一个民俗节日的形成约在唐宋之时。《唐书·太宗纪》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北宋时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至明清时,中秋已与元旦(现称春节)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13]由此,可以看出中秋节形成发展的大致过程,那么它的形成对“桂文化”又有何影响呢?

从表1花期一栏可以看出,肉桂和桂花的花期差别较大,肉桂一般在春夏开花,而桂花则多在秋季开花,正是中秋节前后;而且桂花其香在花,中秋时节,天香四溢,更引人注目。另由表1可以看出,桂花的分布区较肉桂要更广泛,且汉时陕西已有桂花分布。[3]20而唐朝的国都在今西安,宋朝国都在今开封和杭州,当时都应属于桂花的可能分布区之内。因此,可以推断出在唐宋年间,在植物分类学还没那么清楚的时代,在中秋时节,人们很容易把月中桂理解成花香四溢且比较常见的桂花,而不是原初意义上的作为“百药之长”的肉桂。正如卡西尔所说:“一个文化符号的起源是有着最初的真相的,但是一个文化符号产生以后……不同时代的人们也可以根据彼时彼地的实际生活对它进行重新解释,于是它就发生了变形。”[14] 而这应该就是唐宋之后而不是之前,木犀科桂花在月文化文学作品中出现显著增多,而樟科肉桂渐渐变少的原因吧。

但是,神话终究是神话,月中毕竟没有桂树,随着历史的进步,宋代开始有人对此提出异议“真月夜夜满,妄见有盈亏。譬如匣中镜,一成岂合离。腥蟆与狡兔,谬及丹桂枝。我今尽扫荡,庶识真月为”,明确指出月中蟾蜍、玉兔、桂树都是子虚乌有的。[15]这样月中的“仙桂”――被仙化的“肉桂”,在变形成“桂花”之后逐渐走下仙界,变成了真实的“凡桂”――桂花,并在后续的时代中被越来越清晰地认识,直至今天成为我们知道的木犀科木犀属植物,即桂花。

五、总结

从象征蛙神话的“圭”到分类学上区分还不是很清楚的“桂”,从凡间百药之长的“肉桂”到含义丰富的仙树月中“桂”,从被仙化的月中“桂”(肉桂)到被仙化的月中“桂”(桂花),直至渐渐走下仙界变成彻底的“凡桂”的木犀科木犀属植物桂花。当我们一点一点地扫去历史的积尘,“桂”文化演变的总体脉络渐渐清楚起来。

陈寅恪先生曾说:“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一部文化史。”我辈终不是训诂学人,更无才解释一部桂文化史,仅希望通过此小文从植物分类学视角对“桂”文化进行一点探讨,也算是学科交叉的一种尝试吧。

参考文献:

[1] 谭宏姣.古汉语植物命名的文化性略说[j].汉字文化,2005(1):30-33.

[2]季春峰,张琦.中国古籍中桂的初步考证[m]//向其柏.中国桂花申报桂花品种国际登陆权论文集(ⅱ).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6-111.

[3]向其柏,刘玉莲.中国桂花品种图志[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范能舟.桂海菁华[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5]谭宏姣.古汉语植物命名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

[6]张萍.郭璞《山海经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43.

[7]潘富俊.楚辞植物图志[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28-29.

[8]刘术人.论嫦娥奔月神话的文本流变[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21-23.

[9]魏黎波,齐凯君,齐向锋.从“嫦娥奔月”的变迁看中国民间信仰的特点[j].大家,2010(8):180-181.

[10] 王贵生.从“圭”到“鼋”:女娲信仰与蛙崇拜关系新考[j].中国文化研究,2007(夏之卷):103-112.

[11]黑学静.“圭”族字论析[j].衡水学院学报,2010,12(2):48-51.

[12]穆昭阳.惩罚神话中的集体意识:吴刚伐桂与西西弗斯推石[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0):122-124.

[13]王颖.中秋节的起源与中秋月的文化意象[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17(1):40-41.

桂花的作文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227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193位用户关注,25人点赞!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a-0023-02

我校座落于桂林市两江四湖风景区宝积山下,因地处于桂林“老八景”的第一景“桂岭晴岚”,于1990年更名为“桂岭小学”。学校经历过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过骄人的成绩,常规化的管理一方面使得学校工作井井有条,但也让教育工作者易墨守成规,产生守旧的惰性。我们迫切希望寻求一种能引领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核心精神,突破瓶颈,让桂岭小学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自2010年9月项目启动以来,在校长管理能力提升项目组专家的指导下,在实地考察先进学校的做法后,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形成了“借桂花之香育文雅之人”的特色办学理念。

一、高屋建瓴,用先进的思想引领特色建设

鲜明、科学的教育思想是学校基于文化品位和人才培养特色的凝聚,是新时期学校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定位的选择。对我校特色的定位有这样的思考:桂花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树姿飘逸,碧枝绿叶;是桂林的“市花”,也是广西的“区花”,“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正因桂树成林而名闻天下。桂花通常生长在岩岭上,也叫“岩桂”,从“桂岭”的校名入手,从学校地域文化来看,学校的特色具有独特性。

但如何借“桂花”这一名片来打造学校特色呢?项目的实施为我校打造特色带来了契机。2010年11月3日,刘永胜校长到校指导时指出:打造桂花的特色教育可以抓住“三雅”(文雅的学生、优雅的女教师、儒雅的男教师),借桂花所寓“高洁清雅、无私奉献、团结协作、朝气蓬勃”等精神引领来实现“为孩子的美好未来奠基”的办学目标,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刘校长作为教育家,善于捕捉新机遇、采取新措施,他的点评让我们走出困惑,坚定了全体师生选择“三雅”特色的信心,启发了学校下一步打造特色的思路。

经过调查提炼,我们认为:桂花相较于牡丹、玫瑰,它独具的“秀丽而不娇,幽香而不露”的特质,正是“内在修养丰富、外在气质优雅”的“文质彬彬”之君子形象的最好注解。将“借桂花之香育文雅之人”作为办学特色,能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和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为师生成长创建具有良好个性特征的生态环境,为孩子今后成功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溯源固本,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

感受不到幸福的教师培养不出幸福的孩子,而“雅师”是“育文雅之人”的基本保障。我们提出“为人有雅怀,处事能雅量,言行显高雅,知识求博雅,专业达邃雅”的“五雅教师培养目标”,将“雅文化”内涵渗透到教师队伍建设中,力求通过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活动打造“雅师队伍”。培训内容有谈教育、谈教法、谈研究,也有讲美食、讲美容、讲生活;培训形式有听讲座、开论坛、大讨论,也有看展示、秀身姿、互联动;培训地点不再仅仅是教室、会场,也有绿地、公园、风景名胜。学校不只关注教师作为职业人的发展,更关注教师作为社会人的和谐成长,创设优雅的氛围,让教师们慢慢熏陶,达到由内而外的浸润,实现“雅”的内化,最终实现“雅”由内而外的自然散发;达到“立人立己,达人达己”的教师发展目标。

三、敢于创新.用个性化评价激励学生成长

特色的打造,必须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学校要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编织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让学校成为学生发展的乐园。

创建富有个性的吉祥物――“桂花娃灵灵”。每个孩子都是来自桂花丛中的精灵,取名“灵灵”,含精灵之意,“伶俐聪敏”之意。借桂花“金秋骄子”的文化形象打造我校学生“朝气蓬勃、自信乐观”的“桂花少年”形象,让吉祥物成为孩子们学习成长的伙伴。

探索个性化的评价方式。奖项设立个性化。借鉴桂花的品种多样性,用“金桂、银桂、丹桂”颁奖,形成富有儿童情趣又独具个性的评价体系。

学业评价动态化。借鉴“攀登英语”项目,鼓励学生“大胆自信地说英语”,让所有的孩子都体验成功的喜悦。借“小学数学能力提升”项目,形成“关注学生差异,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采取口试、笔试等多种形式,强调动态、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学生评价方式。评奖申报自主化,在原有学生评价制度的基础上,推出“金桂奖”荣誉称号个人申请达标制度,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申报各种类别的“金桂奖”,鼓励学生在超越目标和自我反思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做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育人目标个性化。对学生提出“存雅意、说雅言、践雅行”的“三雅”日常行为要求。通过开展“文雅知识”教育、举行“文雅举止”示范、加强“文雅言行”训练等形式,使孩子们将文雅逐步内化为个人的意识和行为。如外出实践时提出“做文明小游客”、运动会时倡导“健康伴我成长文明与我同行”、集队做到“五不”(不推搡、不超前、不落队、不扶栏杆、不说话)等。“三雅”的育人实效使学生从培养习惯发展到提升个人的气质,有了质的飞跃。

四、提纲挈领。构建多元丰富的课程体系

改革课程设置,突显英语学科特色。课表内确保低年级“攀登英语”每周4节及每天15分钟的输入;其它年级确保每周3节英语课,并相机增加外教口语课、阅读课、动漫英语课、口语提高班等。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英语活动,如广播、书写、朗读、单词拼读、口语竞赛、英语节活动等,提高孩子的英语思维能力、口头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服务能力等。

开发自选课程,营造学用桂花知识氛围。开设桂花课堂、桂花手工艺讲坛等,使学生了解桂花;通过“颂桂花、画桂花、种桂花、照桂花、品桂花、唱桂花、写桂花”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对传统的热爱。

五、相得益彰。创和谐优美的育人环境

富有时代气息、风景如画的校园是让师生愉悦攀登人生新高的动力。校园以“桂花文化”为主线,以绿色(桂花叶,代表朝气蓬勃)、橙黄(花色,象征收获成功)为主基调色,对校园进行装饰,丰富校园的文化内涵。并注意创设良好的英语环境氛围,张贴醒目的双语标语,以达成桂岭人的教育愿景。

桂花的作文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91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3分钟,共有202位用户关注,49人点赞!

1 桂花品种研究历史概况

我国桂花栽培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桂的记载,但由于桂花与樟科肉桂类的植物形态上相似,仅从记载上很难得出当时所称的桂即指桂花的结论,不过秦汉间的古籍如《尔雅》、《西京杂记》、《三辅黄图》等记载的桂已经包括了现在的桂花。直到明清时期,才有桂花具体品种名称的记载,如王世懋的《学圃杂疏》中最早提到的早黄、毬子等桂花品种现在仍存在。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古人不可能对桂花品种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记载,更不能进行品种分类理论上的探讨和系统的研究,只是简单记载了桂花的一些类别。1949年, 、根据桂花花色、叶形和开花时期记载了上海地区10个品种,如月桂、寒露桂、大叶黄等;1963~1964年,鲁涤非曾对武汉桂花进行过品种调查,但未见公开发表的资料;1980年陈俊愉记载杭州和武汉的桂花品种名称12个,如纯白银桂、朱砂丹桂等,但无品种特征记载。1985年,刘玉莲记载了南京的桂花品种13个,采用检索表的形式进行了品种分类,并提出了第一个桂花品种分类系统,将桂花品种分为四季桂、金桂、银桂和丹桂四类[4]。1986年,鲁涤非和王其超探讨了桂花品种分类标准,与刘玉莲的系统相似,同样是根据开花季节和花色将桂花分为金桂、银桂、丹桂和四季桂四个组。1992年,朱长山记载河南的桂花品种18个,仍分为四类。

关于桂花品种的调查和记载,则由于不同研究者均孤立地研究一个地区,缺乏全国品种的比较,因而对品种本身的变异规律了解和掌握不够,存在不少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近几年来,我们对华东、华中和华南几个桂花主要产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范围包括15个省市和自治区。在统一的分类标准下,澄清了部分同物异名现象,现已记载105个品种。有些古代记载的品种未再发现,如《本草纲目》中提到的春桂和《花经》中提到的寒露桂等。

除了传统的形态分类以外,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桂花品种亲缘关系的研究也已进行了不少工作,对桂花品种分类提供了一些有益补充。但由于未建立在可靠的品种鉴定基础上,或由于取样、技术等原因,不同研究者的分析结果出入较大,并常有矛盾之处。因此,运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品种亲缘关系研究必须建立在准确的品种鉴定基础上。国外由于桂花栽培较少,品种资源有限,虽然对木犀属作过分类研究,但对桂花品种未进行研究。

2 桂花品种起源和演化的初步探讨

2.1 桂花品种的起源

桂花属于木犀科木犀属osmanthus。该属植物约30种,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和美洲。p.s.green对木犀属进行了系统研究,将其分为4个组,除了圆锥花序组为亚洲和美洲共有外,其余3组均特产亚洲。圆锥花序组包括2个美洲种和亚洲产的小叶月桂、牛矢果等5种,其中3种产于中国,主要分布于华南和西南地区。管花木犀组和离瓣木犀组种类较少,分别仅有2种和1种,特产中国或以中国为分布中心。木犀组是最大的组有20种,除了日本特产的岛屿木犀外,其余种类我国均产,而且大多为我国特产,其中最著名的桂花即在此组。该组分布最广,从热带一直延伸到温带地区。从形态上看,仍处于强烈的分化之中,故而种的划分和种间亲缘关系的确定极其困难。由此可见,木犀属植物以我国为分布中心,不包括杂交种齿叶木犀,我国共有24个自然种,占总种数的82.76%,而且尤为重要的是,该属所有4个组均分布于中国,因而处于演化各阶段的该属植物在中国均有代表,因此木犀属的起源和演化中心应在中国,而且从地理分布上看,极有可能在西南地区。

关于桂花品种起源则比较复杂,主要原因在于桂花的栽培历史悠久但缺乏相关记载,而野生分布区又很难界定。关于桂花的野生分布区,p.s.green认为桂花属于中国-喜马拉雅地区的植物,此后的文献大多笼统提到桂花原产中国西南,然而从未提到具体的分布地点。尽管如此,从历史记载来看,桂花品种的起源地在中国应无疑问,国外的桂花均由中国传入。我们近年来对桂花品种起源和桂花野生种群的研究表明,在华东、西南等多处已经发现处于野生状态的桂花群落,为进一步研究桂花品种的起源积累了资料。

通过对目前栽培的桂花类群进行详细的形态学比较研究发现,从花期和花序类型上可以明确分为两大类,即秋桂类和四季桂类。我们认为,两类桂花品种有着不同的起源。四季桂类主要分布于华南和东南沿海,而长江流域栽培的四季桂引自南方,具有两种类型的花序而且有规律出现:秋季开花主要为簇生的聚伞花序,无总梗,与秋桂类无异,间或出现具有总梗的花序;春季开花则花序有明显的总梗,有时长达5cm,顶生或腋生,与圆锥花序组中的花序极为相近。在花期上,四季桂类主要在春季和秋季开花,又具有圆锥花序组(春季开花)和普通秋桂类(秋季开花)的共同特点。此外,四季桂类的叶二型,春梢叶和秋梢叶不同,前者较宽,近于全缘,先端常突尖,而后者狭窄,多有锯齿,先端渐尖。因此,总体而言,四季桂类的性状介于圆锥花序组和普通秋桂类之间。因此,我们推测四季桂类为杂交起源。

秋桂类具有木犀组的典型特点,花序为簇生的无总梗聚伞花序,依花色可明显分为金桂、银桂和丹桂三类,但由于花的结构和花序形态差别不大,应为单系起源,但其起源地可能各不相同。系统分析秋桂类品种的分布可以看出一种趋势,即日本和我国东部地区的桂花品种以银桂类居多,叶片一般较为宽短,锯齿明显,而西部的品种则以金桂类为主,叶片相对狭长,锯齿也少。p. s. green也曾注意到这种情况。因此,银桂类和金桂类品种是分别从东部和西部起源的,丹桂则可能系芽变产生,现仍能在金桂植株上发现芽变出现丹桂的情况。不过,我们在桂花野生群落调查中也发现有少量的丹桂类单株,因此,关于丹桂的起源仍值得进一步探讨。

2.2 桂花的品种演化

过去一般认为,桂花为单系起源,在各类品种中,由于金桂中可以结实的品种多,而银桂中相对较少,因而金桂类较原始,由金桂类花色变浅形成银桂类,花色加深形成丹桂类。但我们最近进行的品种性状分析表明,银桂类是原始的,金桂类出现较晚,丹桂类出现最晚,应是最进化的品种群。至于四季桂类,则与普通秋桂的起源不同,从植物演化的观点看,其性状比秋桂类原始。

四季桂类多季开花,以春季和秋季为盛花期,其他生长季节有时也有少量花开;花序二型,一为具有总梗(花序梗)的帚状花序或近圆锥状,一为无总梗的簇生聚伞花序,前者多见于枝顶部位,在春季开花时尤为明显,后者在秋季花期为多,仅见于四季桂品种群。秋桂类仅秋季开花(一般为8~11月,可开花多次),花期相对较短;花序多腋生,为簇生聚伞花序,无总梗。依花色可分3个品种群,即银桂品种群、金桂品种群和丹桂品种群。

根据植物进化规律分析,四季桂类比秋桂类原始,而秋桂类中又以银桂品种群较为原始,丹桂品种群出现最晚。主要理由如下:

(1)四季桂类的形态介于圆锥花序组和木犀组之间,而圆锥花序组是木犀属中最原始的组。四季桂类的花序反映了其原始性状,而秋桂类的无总梗聚伞花序则是由圆锥花序经总梗缩短退化、花数减少而形成,这种花序演化进程在木犀科中是普遍的,是进化的表现。

(2)四季桂类的热带亲缘强于秋桂类。四季桂类花期长,可多季开花(包括冬季),对昼夜温差要求不严,显然残存了热带植物的特点;秋桂类秋季开花,对昼夜温差和夜间低温的要求较为严格,是适应亚热带气候的进化表现。

(3)在秋桂类中,由于白色花是木犀属的固有特征,显然银桂品种群是原始的。所有的木犀属野生种花朵均为白色或黄白色,我们对福建、湖南等地处于野生状态的桂花群落的调查也表明,其花色均为银桂型的白色和淡黄色,而黄色的花仅见于栽培类型。因此,具有白色和淡黄色特征的银桂品种群是原始的。

(4)从历史记载可看出,银桂出现的较早,而金桂出现较晚,丹桂出现最晚。因此从品种的人工演化规律来看,金桂品种群比银桂品种群进化,丹桂品种群最进化。

教授认为,通过历史的方法可以探求花卉不同类型出现的早晚和演化轨迹[1]。尽管历史上缺乏桂花专著,但根据古代诗词的描述可知,在唐朝和唐朝以前,栽培的桂花主要为银桂类。如南北朝北周庾信有桂白小山秋、唐朝崔琪花又白而纯、皮日休花状白毫蕤、陆龟蒙雪点迎芳蕤、李商隐兔寒蟾凉桂香白、方干仙客此时头不白等,可见唐朝诗人几乎无一例外地将桂花的花色描述为白色,充分说明当时的桂花主要是银桂类。但黄色的桂花在唐朝后期可能已经出现,如李德裕有翠干生岩下,金英在人间的描述。

宋朝及宋朝以后,情况则完全不同,虽然仍有白色桂花的描述,如梅尧臣花白萱堂侧、欧阳修更待繁华白等,但更多的是关于黄色桂花的描述,如杨万里西风半夜散麸金、范成大金粟枝头一夜开等,而且此时,金粟作为桂花的代名词被广泛应用于诗词中。可见宋朝应以黄色的金桂为主,而且世人喜爱金桂甚于银桂。

丹桂在历史上出现最晚,可能由银桂或金桂芽变产生,现在仍然可以看到这种现象,我们在南京雨花台和苏州留园均发现过金桂芽变出现丹桂的情况。历史上,在宋朝以前很少有关于丹桂的记载,而且诗词中提到的丹桂并非指现在概念上的丹桂,如白居易《有木诗-丹桂》中有花团夜雪明之句。比较明确的是南宋时已有丹桂,但品种少而珍贵,据吴自牧《梦梁录》和乾隆《浙江通志》等记载,宋高宗南渡,建都临安后,曾在德寿宫赏桂,有象山士子史本,见木犀忽变红色,异香,而把接本献上,高宗雅爱之。这可能是丹桂出现的最早记载。

3 桂花品种分类性状的探讨

栽培植物的品种分类研究不同于野生植物的分类,但同样应当遵循生物进化的原则。野生植物的分类应当反映植物在自然条件下的演化发展趋势,进化的特性是最能适应环境、最具竞争力的。栽培植物的品种演化是物种的人工演化,是在人为干预下发生的,反映人的意志,因此新品种的产生是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双重作用的结果,既反映人们的主观意愿和能力,也反映植物在栽培条件下发生遗传变异的客观规律。观赏植物在栽培过程中常常出现雌雄蕊变瓣而形成重瓣现象,因符合人们的观赏需要而被无性繁殖保留下来,在品种演化上属于比单瓣花进化的高级花型,但在自然条件下,虽然也有雌雄蕊变瓣现象发生,但常因不能繁育后代而难以保留下来。

按照陈俊愉教授的二元分类法,观赏植物的品种分类,应该主要根据进化的观点,同时结合园林栽培应用的需要。这里,进化的观点主要指品种的演化趋势。我国大多数观赏植物如梅花、、杜鹃等的品种分类均以种源或起源为第一级分类标准,梅花以枝姿为第二级,以重瓣性和花色等为第三级分类标准,能反映其品种演化规律。桂花的来源相对比较单纯,但秋桂类和四季桂类有着不同起源,而且开花季节和花序类型也不同,因此可以作为第一级标准,将秋桂类和四季桂类分开,这是符合品种演化规律的。

桂花的品种演化主要表现在花序类型、花色、花径、花期、花型的变化上,这些生殖器官在年周期中出现的时间较短,因而其形态变异比营养器官更为保守,在品种内是比较稳定的,也是桂花最主要的观赏要素,桂花的品种分类应主要以这些生殖器官的特性来反映品种演化趋势。而营养器官特征则容易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如叶形、叶缘锯齿、叶片大小等在品种内均有较大的变化,只能作品种分类的参考。由于花色是由系列多基因控制的一种质量性状,尽管同一色系内因栽培条件以及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不同而有深浅的变化,但不同色系之间是相对稳定的,除非发生单基因的突变或转座子的作用,因此以花色作为桂花二级分类标准也是能够反映品种演化实际的。据此,秋桂中以花色为标准,又分金桂、银桂和丹桂3个品种群。

至于各品种群以下的品种划分标准,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标准,如花期早晚、子房发育状况、营养器官特征等。按《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栽培品种是指具有明显的区别特征(包括形态、生理、细胞、生化和其他),并且在繁殖(有性或无性)后,这些特征仍能保存下来的一个栽培植物群体。因此,栽培品种的划分本身并无明确的标准,或者说,只要一个栽培群体与另一个存在着明显区别,并且这些特征可通过繁殖保持,就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品种,而无论这种区别是哪方面的。就桂花而言,既可以是叶片的形状、大小的差异,也可以是花朵大小、花冠形状或开花期的差异。但是从品种识别、园林应用和建立品种分类系统的角度,笔者认为,桂花的品种划分应当主要考虑花型、品种群内花色的差异、花径、子房发育状况(结实与否)和花期早晚等与观赏有关的生殖器官特性,同时可以参考叶形、叶片大小等营养器官特性。

《桂花的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