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教学范文
栏目

月亮的作文

发布时间:2024-04-09 热度:64

月亮的作文

月亮的作文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1442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4分钟,共有297位用户关注,21人点赞!

刮好胡子,勉强拍拍自己的胸膛说:“振作起来。”想到昨天在矿坑灾变前那些沉默哀伤但坚强的面孔,我出门了。

往市场的花店走去,想到在一起五年的女朋友,竟然为了一个其貌不扬、既没有情趣有没有才气的人而离开,而我又为这样的女人去买玫瑰花,既心痛又心碎,生气又悲伤得想流泪。

到了花店,一桶桶美艳的、生气昂扬的花正迎着朝阳开放。

找了半天,才找到放黄玫瑰的桶子,只剩下九朵,每一朵都垂头丧气,“真丧,人在倒霉的时候,想买的花都垂头丧气的。”我在心里咒骂。

“老板,”我粗声的问,“还有没有黄玫瑰?”

老先生从屋里走出来,和气地说:“没有了,只剩下你看见的那几朵啦。”

“每朵的头都垂下来了,我怎么买?”

“喔,这个容易,你去市场里逛逛,半个小时后回来,我包给你一束新鲜的、有精神的黄玫瑰。”老板陪着笑,很有信心地说。

“好吧。”我心里虽然不相信,但想到说不定他要向别的花店调,也就转进市场逛去了。心情沮丧时看见的市场简直是尸横遍野,那些被分解的动物尸体,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悲苦的世界,小贩刀俎的声音,使我的心灵烦乱。

好不容易在市场里熬了半个小时,再转会花店,老板已把一束香气淋漓的黄玫瑰用紫色的丝带包好了,放在玻璃柜上。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说:“这就是刚刚那一些黄玫瑰吗?”——它们垂头丧气的样子还映在我眼前。

“是呀,就是刚刚那些黄玫瑰。”老板还是笑眯眯地说。

“你是怎么做到的,刚刚明明已经谢了。”我听到自己发出惊奇的声音。

花店老板说:“这非常简单,刚刚这些玫瑰不是凋谢,只是缺水,我把它整株泡在水里,才20分钟,它们全又挺起胸膛了。”

“缺水?你不是把它插在水桶里吗?怎么可能缺水?”

“少年仔,玫瑰花整株都需要水呀,泡在水桶里的是它的根茎,就好象人吃饭一样。但人不能光吃饭,人要用脑筋、有思想、有智慧,才能活得抬头挺胸。玫瑰花的花朵也需要水,但是剪下来后就很少有人注意它的头也许要水了,整株泡在水里,很快就恢复精神了。”

我听了非常感动,楞在那里:呀,原来人要活得抬头挺胸,需要更多智慧,应当把干枯的头脑泡在冷静的智慧水里。

当我告辞的时候,老板拍拍我的肩膀说:“少年仔,要振作呀!”这句话差点使我流着泪走回家,原来他早就看清我是一朵即将枯萎的黄玫瑰。

回到家,我放了一缸水,把自己整个人泡在水里,体会着一朵黄玫瑰的心,起来后感觉通身舒泰,决定不把那束玫瑰送给离去的女友。

那一束黄玫瑰每天都会泡一下水,一星期以后才凋落花瓣,但却是抬头挺胸凋谢的。

这是几十年前,我写在笔记上的一个真实的事。从那一次以后,我知道了一些买回来的花朵垂头丧气的秘密。最近找到这一段笔记,感触和当时一样深,更确实地体会到,人只要用细腻的心去体会万象万法,到处都有启发的智慧。一朵花里,就能看到宇宙的庄严,看到美,以及不屈服的意志。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几乎是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他的结论是:“人也是一样,愈是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闻的到,他的结论是:“因为白天人的心太浮了,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在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清晨买莲花一定要挑那些盛开的,结论是:“早上是莲花开放最好的时间,如果一朵莲花早上不开,可能中午和晚上都不会开了。我们看人也是一样,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志气,中年或老年是很难有志气的。”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愈是昂贵的花愈容易凋谢,那是为了要向买花的人说明:“要珍惜青春呀,因为青春是最名贵的花,最容易凋谢。”

月亮的作文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55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126位用户关注,57人点赞!

很久很久以前,曾经有十个太阳鸟一起出现在天空,而当时还没有月亮。十个太阳鸟整天在天上游荡着,火辣辣的太阳把禾苗晒枯了、树木晒死了、小河里的水晒干了。老百姓没有水喝,也没有东西吃,生活十分艰难。有一天,一个名叫后羿的大英雄决定为民除害,他一口气射下了九只太阳鸟。前面八只相继掉到地上摔死了,只有第九之非常幸运,掉进了大海里,被海水托住没有摔死。

正在他奄奄一息的时候,东海龙王路过这里,龙王见他十分可怜便起了恻隐之心,就把他带进了龙宫疗伤。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这只太阳鸟逐渐恢复了元气,但因为失血过多他的羽毛再也没有往日那样华丽了。

这只幸运的太阳鸟见龙宫里的景色很美,再加上这里的“公民”都很喜欢他,便决定留在这里过一辈子。但是待的时间一长,他慢慢的又开始想念天上的家乡了,很想到天上去看看,但是他不敢,他怕被后羿看见了射死。就这样熬过了一天又一天,终于有一天晚上他再也忍不住了,悄悄地溜出龙宫来到天上。“这里真美啊”太阳鸟禁不住赞叹道,他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遛达了大半圈。天快要亮了,想起了可怕的后羿,他不禁打了一个寒颤,只好又悄悄地回到了龙宫。

从此以后,这只太阳鸟每天晚上都会悄悄来到天上散心,天快亮的时候再回到龙宫去,久而久之,人们把这只羽毛失去光泽的太阳鸟叫月亮。

五年级:张权 指导老师:张晓林

月亮的作文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64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187位用户关注,37人点赞!

月天生顽皮,可见上了生人,又会羞涩起来,他总高挂你的头顶,为你开辟了一条明路。

与太阳换班,月慢条斯理地走了出来,他唤出了夜,夜包裹了城市,城市慢慢地黯淡下去,大小的楼房上起了各种颜色的灯光,那一束束多彩的光芒直钻进了月的眼珠,他望着不同姿态的建筑,横躺的,直立的,弯曲的……月开始行走,他望见了飞驰的车辆,川流不息的街道,咦?这是什么。月好奇地想着,凑近一看:弯弯曲曲的公路且横架在马路上,月几天后见多了这玩意儿,并知道了答案,那是桥!

天气什么爽朗,阵阵微风洗刷他的脸庞,清鲜的空气直奔月的鼻梁,还微微携带者一股桂花香,好清爽!慢慢地,时间走到了午夜,街巷上变得冷清,闪耀的灯光也消失了,世界又暗了下来,月慌了,他感到了寂寞与恐惧,风大了起来,肆虐的刮了起来,月感到了一股寒意,他不敢面对这一切,于是便卷曲着身子,等待着日。

月反复地过着这样的生活,他开始厌倦了。一天,他又在夜晚执岗,望见了一个长而圆状的物体(天文望远镜),并瞧人类用它对着自己,啊!他在望我!月心中不禁冒出了这个想法,月觉得十分自豪,却又带着几丝害羞的心理,月一下子钻入了云里雾里,他觉得新奇,好奇压抑住了他的烦躁,可好景不长,月又暴躁了,他讨厌这单一无趣地工作,他那小巧的双眼失去了灵性,光泽,变得痴呆、迟钝,一段时间里,月儿消失了,再不见了他的身影。

月长大了,他重回了自己的岗位,水面十分平静找出了他的身影,“啊!我是月啊!”月挂起了笑颜,“我该为人民服务!”月挺立着身子,散发出了更强烈的光芒,从此月如同雕塑一般直立在星空……

月亮的作文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0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272位用户关注,43人点赞!

太阳哥哥刚刚从西边落下,月亮姐姐就匆忙地从东边升起了。月亮姐姐刚出现在天空时,淡白的亮光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银色的地毯,皎洁的月光把柔和的轻纱静静地披在这一片片卷曲着的落叶上。

云团缓慢地移动着,月亮姐姐睁开秀眼,流泻出清冽的光波,越发明亮,越发瑰丽。慢慢的,月亮姐姐变成奶酪般黄了,悠然地在银河里凌波微步。

冰清玉润的月牙儿犹如愈来愈多的萤火虫在天空上凝聚成的光,一起放射出来。月亮姐姐好似一枝冰冷的黄玫瑰,让人们看到它都十分喜爱。

看着这皎洁、明亮、美丽得犹如仙女一般的月亮姐姐,我心中顿时觉得月亮姐姐温柔的光是会感染每一个人的。因为,月亮姐姐宛如圣女一般,假使有两个非常不要好的同学又吵了起来,让他们看一看仙女姐姐一般的月亮,我相信,月亮会将他们彼此心中的七彩桥搭起来的。

我喜欢月亮姐姐,因为月亮姐姐是那么的漂亮,纯朴,我想,你们看了我的作文,一定也会觉得月亮姐姐很漂亮,是个十分可爱的精灵姐姐对吧!

月亮的作文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32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142位用户关注,45人点赞!

“今夜的月儿好美啊,明天的夜里可否还有这样的一轮的明月?”她躺在床上,仰头望蓝的发黑的夜空,自言自语着。

看着那轮明晃晃、犹如镜子的月亮,她的心中突然感到一阵孤独与苍凉。为什么,她说不出来,只感到很想哭,鼻子酸酸的。泪珠没能挂住,“吧嗒吧嗒”地落下来,泪水打湿了枕头。她站起来,默默地擦去泪,是的,没有人会在意她的泪水流下来。

她坐在桌旁,拿起笔,打开陈旧的日记本,写着:“六月一日,星期六,晴天。今天晚上的月儿让我不禁流泪,它明晃晃的,犹如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里,我看见了久别的朋友,真想她们……往年的六一,她们总会陪我度过,可今年呢?她们去哪里了?我的六一,似乎不再快乐了。为什么,失去了我才会觉得珍贵?”

写完了日记,她的泪才又滴下来,落在日记本上,染湿了纸。这个夜晚,她好孤独,可那些朋友已经远离她了,只有她一个人,还在这里徘徊,还在这里做无谓的斗争……

(二)

天亮了,她才睁开双眼,抬头看钟。七点了,该去上学了。她刷牙洗脸,很快料理好了一切,背上书包走向学校。她不再像以前一样,急火攻心,只是缺少了什么呢。

来到学校,她放下书包,站到队伍里。老师严肃地说:“六一过去了,你们也该好好学了,快考初中了吧。”她猛地抬头,看见了老师头发中的银丝;她又看向自己的右边,没有了自己的死党。“我知道我缺少什么了。”她低声自言自语。她缺少了美好的童年,她缺少了与自己一起作斗争的死党。

昨天,在草坪上,六一的聚会举行完了,她去找死党玩。好不容易找到了死党,只见死党呆呆地坐在地上哭,看见她走来,说:“对不起,我想是我没勇气向你告别,我怕我会哭……我舍不得你,舍不得这个我留恋的地方。我要离开了,除了这条路我别无选择。我要去那个有风车和奶牛的国度,可不知道没有了你,我怎么会开心起来?”她呆呆的,泪水在眼眶打转:“没有选择的余地了么?我真的不想你走,曾经有许多次,我和你一起坚持,一起走过困境……我离不开你了。”死党哭得很大声:“对不起,我只有离开。”说完,死党就走了,留下她一人发呆。

她忘不了,朋友远离她去了,她,失望后是无尽的绝望。

(三)

转眼,已经考过初中了,她考到了一所很好的学校。对于死党,她已淡忘。现在放假了。

这个夜晚,她坐在窗边看星星,可一旁的手机响了起来,来短信了。她按按手机,一条短信映入眼帘:“你,还好么?我想你。”她的心颤颤,回复道:“你是我的死党吗?我已将你淡忘了,可我还是想你。有时候觉得这很矛盾,淡忘了还会想你啊?”一会儿,手机又响了:“你知道吗,当我决定离开你时,我哭了,从心底里哭。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当初不珍惜这份友谊?离开了,才会思念。”

她哭了,感动了。

也许友谊就像一杯美酒,慢慢品尝才可以尝出它的味道。泪,流下来了。

(四)

后来,她再也没有死党的消息了。她有些失望了,可,她忘不了那夜的感动。

(五)

这夜,她又来看月儿了。

她有种错觉,月亮早已故去了,早已不存在,可它的余光还照耀在她心里,故去了的月亮,只留下友谊在等待,回忆在淡忘……

月亮的作文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86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261位用户关注,39人点赞!

城里的笑笑刚刚吃完妈妈准备的丰盛晚餐,然后在爸爸的催促声中拿出作业本,打开台灯,开始在书桌上奋笔疾书,今天的作业有点多,不写快点恐怕又要晚睡了。窗外的霓虹灯光芒璀璨,初升的月亮显得有点黯淡。

翻过一道山梁,已经可以看到坡下的村庄,终于要到家了,壮壮在一块青石上坐下来。抬头看着已经升高,显得更加明亮的月亮,壮壮多么希望自己能像城里的孩子那样,住在学校的附近,每天不用花很多的时间在上下学的路上,自己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了。壮壮的理想是将来能够考上一所好大学,能够走出大山,到城里过上好生活。但是,想想山里的教育条件,没有好的老师,没有好的辅导书,也没有好的辅导班可上,壮壮觉得自己的理想就像这天边的月亮一样遥远。真羡慕城里的孩子们呀!算了,不想了,回家还得干活呢。

笑笑刚刚写完语文作业,他揉了揉酸涩的眼睛,抬头看看窗外渐高的月亮,有点发愣。记得以前爸爸经常会带着他一边看月亮一边讲故事,他也经常和小朋友们一起在月光下嬉戏打闹。可自从上了初中,进了名校,他已经很久没有出去玩了,爸爸只剩下催他学习了,朋友们也不来了,每天一睁眼就上学,晚上回来吃完饭就要写作业,作业写完还要补课。总之,每天都要学到睡觉前。曾经的欢笑是那么遥远。或许爸爸说的是对的吧:现在的辛苦是为了以后的幸福。抬头看看月亮,感觉幸福怎么好像天边的月亮那么遥远呢。算了,不想了,还要写数学呢!

月亮升上了高空,夜深了,壮壮和笑笑都忙完了自己的事情,关上灯,睡了。亮亮的月光透过窗棂,在屋里洒满了清辉,直透进孩子们的梦里。

作者自评:

本次作文的话题是“月亮”,我想通过描写月亮下的两个处于不同环境的孩子,来表现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不同的愿望和烦恼,也许是现实激发了我的写作欲望吧。老师要求情景交融,感情真挚,紧扣主题,语言流畅。我想我这次做到了。

段昊鹏同学点评:

我认为你的文章切入点巧妙,选材新颖而典型。语言细腻流畅,对人物的心理描写让读者感同身受,不仅影射了现实,也能够引人深思。我对文章中城里少年的烦恼很有共鸣,但是通过乡下孩子的向往,我也懂得应该珍惜机会。

月亮的作文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6163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6分钟,共有284位用户关注,35人点赞!

关键词:月亮;隐喻;文学作品

“月”文化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尤其是在汗牛充栋的古代文学作品中以“月亮”为题材、意境、背景的诗词歌赋不可胜数,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里就有“明月皎兮,佼人僚兮”的优美诗句,“月亮”在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作为想了解中国文化尤其是对古代文学作品感兴趣的外国学生来说,了解“月亮”是十分必要的。这里所说对“月亮”的了解绝非仅限于外部的浅显认知,而是透过表面了解“月亮”所代表的意象,即“月亮”的隐喻延伸。

所谓隐喻就是在传统的概念中叫做暗喻的一种修辞方法,它跟明喻相对,① lakoff和johnson在其著作《metaphor we live by》中从思维的认知方面又提出了隐喻的新概念。根据其理论,隐喻就是以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为基础,用已知的具体事物去感受未知的抽象事物,并对后者的抽象意义进行描述,是一种思维及认知的方式。②这种思维方式在体验委婉的中国文化及文学作品时非常重要,若是不理解莲花代表洁身自好,菊花代表淡然闲远,竹子代表气节铮铮,便不能读懂很多中国传承至今的诗词歌赋。中国自古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随处可见隐喻,隐喻烘托意境,意境带人入诗,入诗才能体会到作者或是忧国忧民,或是思乡情切,或是恬然自得的心境。中国人自小耳濡目染,对基本的隐喻都有大概的了解,但对于跨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很多事物所延伸出的中国文化是他们不了解和不理解的。本文就“月亮”这个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且诸多所指的事物为对象进行分析,并以外国文化中的“月亮”作为对比,试图归纳出“月亮”在中国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中的基本所指,为进行汉语国际推广的老师在进行汉文化方面的教学时提供一些参考,更主要是为希望学好汉语,愿意接触中国文学的外国学生能更好理解中国诗词及其他文学作品提供一些帮助。

一 月亮的认知特点

隐喻是一种认知的思维方法,需要人的感官对于事物的体验,只有对具体事物有客观的感受才能体会其特点进而产生认知的拓展。我们要想理解“月亮”的隐喻性延伸,对“月亮”这个客观事物的本身必须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月亮进行直观感受:

首先,是月亮的形状,月亮自初一至十五形态各异,总体分成满月和缺月,满月似盘,弦月如钩。

其次,是月亮的颜色,月色皎洁、清冷,月光如水银倾洒大地,相比于太阳的热烈、阳刚、躁动,月亮更显婉约、阴柔、宁静。

然后,是与月亮的有关的自然现象,月亮由新月到满月周而复始,不断循环。月亮升降伴随潮起潮落。

另外,还有月亮出现时环境,能看见月亮的时侯便很少看到星辰,月亮越是完满,夜空越是清幽,就是所谓“月朗星稀”。

最后,是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古老的中西历史中都存在着人们对于日月星辰、高山大河的崇拜,所以在各自传说中都有以月亮为依托的神祗。在中国,一般认为最早的月亮之神为女娲,她还主管生育和婚姻;此外,中国有“嫦娥奔月”的传说,《淮南子·览冥训》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姮娥即嫦娥,后羿的妻子,这个传说讲述的大致是嫦娥偷吃西王母赐予其夫后羿的不死药后飞升成仙,独守广寒宫,整日与玉兔相伴,与夫天地两隔,悔不当初的故事。在西方,在具有代表性的希腊神话中月亮之神叫狄安娜,同时她又是狩猎之神、妇女之神,是女性纯洁的化身。③另外有圆月之夜会致人癫狂的传说,譬如吸血鬼与狼人的西方经典故事中一种半人半狼的怪物在月圆时会陷入疯狂,完全变成狼的形态,四处为虐。

以上是我们能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关于“月亮”的体验,古人感受亦如此。由此,他们便开始了自己感觉的映射,由对月亮最直观的体验展开隐喻性的延伸,历经千年,终于有了如今关于“月亮”的种种联想,意境。下面我们就以上文所描述的有关“月亮”的直观感受为基础来体会这些延伸。

二 中国文化中关于“月”的隐喻

1.以“月”喻离合

月亮的形状时圆时缺。圆形在中国是完满的形象;反之,残缺就是不完美的情况。因此就出现月圆喻指相聚团圆;月缺喻指离别四散的延伸,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这一句中,作者以“月”的圆缺来类比人们之间的聚散,由此告诉其弟(该词是为他们兄弟不能相聚而宽解其弟所作)大可不必把朋友亲人间的相聚离散看的太重,这好比月亮总是圆少缺多,是本就难以避免的,这句之后又紧跟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月亮”的别称,作者在此宽慰那些陷入离愁之人,即使跟所思之人不能相聚但起码所赏明月是同一个,心灵是可以穿越群山阻隔走到一起的,这里作者更多了一些祝福和期望,由此也表达了自己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这两句中“月亮”都是通过形状特点而喻指离合的。

2.以“月”喻思乡

由于“月”隐喻了“离合”,所以观月之人便触景产生出期盼团圆之情尤其是与家人的相聚,所以月亮又隐喻了思乡思聚之情。脍炙人口的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为抒写思乡之情的经典之作,作者先眼见月光,接着一疑、一望、一思,在最后一句中直抒自己思乡胸臆,把月亮和思乡紧密的联系起来。同样还有白居易的《望月有感》中的尾联“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这一联写到自己分处五地的家乡骨肉,同看一轮明月产生出同样一种感情即强烈的让人垂泪的思乡之情。此外,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以幻写真,那天地间唯一的明月在任何地方看来本该没有区别,但在诗人眼中却生出了故乡的月亮更加明亮的幻觉,若非思乡到了情切之地,诗人何以能生出此种错觉,杜甫以真实的笔 调去抒写虚幻的感觉,更加衬托出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自此,望月而思乡逐渐成为中国文人常有的思维映射,月亮隐喻思乡也成为中国文化中特有并常见的一种范式。

3.以“月”喻怀古

月亮自古至今由缺到圆,再由圆至缺,人世间的沧海桑田,兴衰存亡都不能影响它一分一毫。与月亮亘古不变的永恒相比,人的生命便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古代先哲文人看到月亮的这种永恒,对比自己的生命,生出哀叹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怀古之情,“月亮”隐喻怀古之情便也逐渐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一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这种情感的表现尤显突出,其中这几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体现出作者面对不变的、永恒的江月感慨人类多变的、有限的生命。江上明月年年如此循环往复,江上之人却代代变化,诗人的思维从现实的月亮,回溯到从前,思考这月亮见证的历史变迁,陡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惆怅,但是作者并非一味消极的抱怨,他站在历史的高度,提出“人生代代无穷已”的观点,“人类作为个体是短暂的,但作为整体却是代代相传无尽永恒的”,④这种永恒不同于月亮的“亘古不变”,是一种充满多彩变化的永恒。诗人哀叹却不过分悲伤,惆怅却又充满豁达,这都体现出作者尽管苦于人生短暂却愿意积极面对的乐观态度。李白的《把酒问月》中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这三句与张若虚笔下的三句如出一辙,所表达的情感也基本类似,诗人们在浩瀚宇宙前,感到自身渺小,生命短暂,由此触发人生苦短,不如豁达处之的态度变化。同样是由“月亮”触动的怀古之情,另外一些诗人表现感情时却多显悲伤与无奈,譬如李煜在《虞美人》中的上阕“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诗人身份是南唐旧主,国灭被俘,身为亡国奴,再好的景色在诗人看来都是让人心碎的,春花秋月这些本是人间美好的事物,诗人却期盼它们能早点结束,在小楼之上独自望月,更勾起诗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又如李白《苏台览古》中“至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和刘禹锡《石头城》中“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们眼中“月亮”依然是“旧时月”而人和事已非原来的样子,怀古伤今之感油然而发,这种怀古之意不同于前文张若虚等人最后表现出的那种豁达,他们更多的是一种单纯的伤感和无奈。

4.以“月”喻孤独失意

再者,“月亮”在夜空之中没有星辰陪伴,月光清冷,不由的让人产生出一种孤独感。再由“嫦娥奔月”的神话联想到“月亮”之上是否真有那么一位嫦娥独守广寒,与玉兔为伴,跟桂树结邻。这些所见所闻让诗人们尤其是郁郁不得志的才子产生孤独、苦闷、怀才不遇的心情。所以,以“月亮”来隐喻孤独失意,也成为中国文人常会用到的意境。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却总不得重用;怀揣理想,却屡遭贬谪,这样的诗人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以李白最具代表性。《月下独酌》正是他抒发内心孤独、郁闷、不得赏识的一首经典诗作,“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诗人第一句便交代其独酌无相亲的情境,后面举杯邀月,对影三人,伴月起舞,对月倾诉的场景让我们更加的感受到诗人的孤独无法排遣,现实不能得志,寄情于酒,结伴于月的这种虽然苦闷却积极寻找解脱,虽然潦倒却不失旷达的人生态度。正如他在《将进酒》中那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这一生历经抱负的破灭,仕途的失败之后只能无奈于生不逢时,所以李白之诗多见两种心境,要么是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要么是失意之后的这种孤独苦闷,后一种诗就时常会见到“酒”和“月”这俩种代表性的言情之物。他的另一首诗《古朗月行》也抒发了类似感情,“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中对仙人、桂树、白兔、蟾蜍的描写都是以“嫦娥奔月”为背景的,以上的种种无不透露出一种孤寂,苍凉之意,诗人以此表露自己的心情,最后一句则直抒胸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李白是怀才不遇的典型,中国古代的文坛中这样的才子不甚枚举,也都常用“月”来烘托孤独失意之气氛,“月亮”和“酒”一旦出现我们便可以就此判断此诗所托之志,所言之情了。

以上是在中国古诗中常见的关于“月亮”的隐喻所指。此外,“月亮”有时还代表虚幻、不可求的事物,例如《红楼梦》中“一个是镜中花,一个是水中月”的描写,镜花水月都是可见而不可及之物,以此来喻指了宝黛人生的虚幻和注定的悲剧。“月亮”在神话中是女娲主管的,她还是婚姻与生育之神,所以中国文化中“月亮”还能隐喻了姻缘、爱情,如一些中国歌曲中会有关于“月亮”与爱情的内容。关于“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隐喻延伸还有很多方面,但总的来说无非就是思乡、高洁、永恒、怀古、惜别、团圆、恋情等。在接触到中国文化、文学时,若其中有“月”,则仔细甄别这几种类型,是能够理解作者的情怀,读懂其背后真意的。

三 西方文化中关于“月亮”的一些隐喻

外国人在学习中国文化时,有时会以本国的文化、思维模式为基础进行理解,然而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是有很大差异的。所以,外国人在学习某些中国文化时会出现偏误就不足为奇了,就拿“月亮”来说,虽然千里共一轮明月,在外部认知上我们都是相同的,但中西方思维、文化不同有时就会造成主观上理解的差异。譬如西方文化中就没有因“月”而起的思乡、怀古、伤离别、叹人生的概念,西方人思维浪漫、乐观,西方文人也不像中国古代文人那般总怀揣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他们笔下的“月亮”经常会代表纯洁、无暇、美丽、健康的女性,如莎士比亚在《奥赛罗》中写到的关于主人公对妻子的一段评论“她的名誉曾像狄安娜的容颜一样皎洁,现在已染上污垢, 像我的脸盘一样黑了。”“狄安娜”即是“月亮”的守护神,在西方文化中狄安娜具有丰富的隐喻特征,“其中积极的隐喻意义是安静、福祉、守护、爱人等;消极意象包括忧伤、孤独、邪恶等,”⑤这些关于狄安娜的隐喻又反过来影响“月亮”在西方人心中的形象及所指,最后相互作用“月亮”与“狄安娜”逐渐合为了一体。因此我们通过莎士比亚的描述看到“狄安娜”容颜皎洁、灵魂纯净,莎翁心中“月”的圣洁的一面由此可见一斑。有时候除了这种具有赞美性质的正面隐喻延伸,西方还会有一些在中国比较少见的关于“月亮”的贬斥型的负面隐喻,例如他们认为月亮总处于圆缺变化中,这喻指事情的不稳定、多变化,类似于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苏轼表现的是一种豁达、淡定的心态,西方人则不然。莎翁的另一部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要对“月”发誓时朱丽叶上前阻拦,她说:“不要对着月亮起誓,它是变化无常的,每个月都有盈亏圆缺,你要是指着它起誓,你的爱情也许会变的和它一样无常。”莎翁借朱丽叶之口道出对月亮总是处于阴晴多变 象征事物尤其是爱情不能长久、变化无常的不满。由此观之,西方人眼中的“月亮”有时并非如我们眼中看到的那般完美。此外,西方文化及传说中认为月亮圆满时会引人错乱,致人癫狂,如在西方流传的狼人与吸血鬼系列的传说故事,狼人总在月圆之夜变身,变的无比疯狂,吸血鬼也会与月亮盈亏有关,此时的“月亮”则尽显诡异与邪恶。。

由此,我们通过对比发现,汉文化之月与西方之月在隐喻上是有很大区别的。首先,中国文化里以“月”所喻的思乡、孤独、怀古这种中国文人特有的感伤之情在西方文化和文学作品里是看不到的。然后,中国文化中“月”多皎洁、多幽静、多柔美,很少会看到有作品中出现月亮的反面描写,对“月”而言,中国文人多是怀揣一种怜爱之心,相比之下西方文人对于月亮的态度都是自己内心的写照,心意满足时月亮明媚四溢,被人辜负尤其是爱情方面受挫时,月亮在心中则尽是不足,月盈月亏都似乎昭示着他自己的悲剧。此外,对于月亮娇柔之姿,中西方把它作为女性来看待的习惯总是一致的,中国称其“婵娟”,西方谓其“狄安娜”。

四 总结

本文以隐喻作为全篇分析问题的主线,首先对月亮的外部的客观认知特点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之上由各个外部特点分析其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所隐喻出的意境,包括盼聚惜别、思乡怀古、孤寂愁苦、叹人生苦短、哀物是人非的种种感情,最后以一些西方文化中关于“月亮”的隐喻内涵作为对比观其异同,以达到减少西方人在接触中国文化及作品时因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误读的目的。文章主要以介绍、分析中国文学作品尤其是古代诗歌中“月亮”的隐喻延伸为目的,为汉语国际推广的老师在文化教学时提供一个参考,并帮助那些开始接触中国文学作品的外国学生去更好理解那些含有“月亮”的文章的用意。

在二语教学中,跨文化的传播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汉文化讲究婉转含蓄,多以物抒情,托物言志。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关于“物”的隐喻,外国人在其本身的文化背景之下,要想学习和了解汉文化就需要对经常出现的诸如“梅兰竹菊、风花雪月、名山大川”的所指、所喻做一个大概的了解。如此,才能充分体会中国文人背后的深意和情怀。才能读懂华夏天空的那一轮明月。

注释:

1.参见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p9-p10.

2.参见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p28-p30.

3.参见张晓丽:从体验哲学的角度看东西方文化特性,载《牡丹江大学报》,2011年第一期.

4.参见高玉萍:论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意象的哲理因素,载《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三期.

5.参见张晓丽:从体验哲学的角度看东西方文化特性,载《牡丹江大学报》,2011年第一期.

参考文献:

张娇、罗娇.优化思维与月亮隐喻.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7(00).

高玉萍.论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意象的哲理因素.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3).

王德春.日月意象与李白其人其诗.巢湖学院学报,2002(4).

月亮的作文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40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9分钟,共有219位用户关注,51人点赞!

为讨论方便,先把这首儿歌引述下来:

弯弯的月亮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坐在船上抬头看,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开头一句,虽然确实是把月亮比作了一条船,但没有直接写“弯弯的月亮像条船”,而是采取月亮与船并置的方式,所留下的思维逻辑上的空缺,让读者自己通过想象来连接。第一句的描写不仅看似省略了联系词的一个比喻(为何说是“看似”,下文另有讨论),而且因为两者并置,使得前后关系有了互文的效果,即月亮和船都是既弯且小的。不过,尽管是互文,先提“弯弯”而后提“小小”,是因为以“弯”的特征说明,月亮用“船”来比喻要比“小”更具关键性,是直接排除圆月的可能性。此外,叠词“弯弯”和“小小”在含义上有强调作用,就不能再用“很”来修饰,阅读起来也要比用“很”更容易产生亲切感。再从整句的句子看,成分是五字短语向四字短语的转换,节奏上则形成3/2/3/1的节拍,最后以一字节拍来收尾,自然就有一种顿挫感。

下面来看这首儿歌思维的推进方式。因为在想象上似乎已经把月亮比作了小船,所以接下来的第二句,思维就站到了船的位置来展开:“小小的船儿两头尖。”这句看似对船的描写比前一句深入了,似乎全是站到船的立场上说话,但实质上也是紧扣前一句而来的,那就是把前一句的两部分内容在这一句做了前后颠倒,近似于修辞的回环。除了“小小的船儿”重复前句外(当然船后加“儿”,既是为了音节的需要,也是为了强化亲切感),“两头尖”不就是和前一句开头“弯弯的”呼应吗?但第二句毕竟不是第一句的回环,是因为“两头尖”的意思虽由“弯弯的”所引出,但“弯弯的”着眼的是月亮也是船的整体,而“两头尖”是在“弯弯”中取了两头的局部状态,从而把船的中间这部分空缺了。进一步看,两头尖虽然是对局部状况的描写,但局部中有整体,就是这样的描写,其实已经是一种普遍性的概括,它并没有顾及这一头和那一头、前头和后头可能的差异性。因此,当作者用“两头”这样的词语时,它已经把两头内部可能有的差异给略去了。因为在这首儿歌里,这一差异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对两头与中间的不同的描写,让人看起来觉得月亮更像一只小船,也能够把中间留出的不言而喻的不尖的位置,让人坐上去。这其实是思维流动中做出的先期暗示,即当你从外部来看对象时,你容易关注的是整体,而当你进入内部时,就不太容易再来关注整体,而且容易把你所在的位置忽略掉,以你所在的位置作为思维的出发点,来关注你的周边,比如处在中间而关注两头。当然,这只是思维的潜流,作者的真正用意,是要让人进入小船后抬头看。也就是儿歌的第三句。

第三句是“我坐在船上抬头看”。与上两句相比,这句里既没有叠词,节奏也不仅仅是在结尾用一个字的节拍如“船”“尖”来造成顿挫感,而且,除开结尾的一字节拍“看”外,开头以“我”起头,接以“坐在船上抬头看”,形成一种比较呆板的而不是流畅的1/4/3或者可细分为1/2/2/2/1的节拍,开头和结尾都是顿挫的一字停顿,中间没有节奏变换,这样不得不让整个句子从头到尾的阅读速度都放慢下来,从而形成的正是作者所要追求的一种慢慢看的阅读效果。同时,也引出了一个重要问题,这里出现的“我”是谁?与前两句描写所隐含的那个“我”是不是同一个人?一般都会认为这就是作者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与前两旬描写的隐含抒情者相同,这可能不会有异议,但由此引出了这篇儿歌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常常被教学者所忽视。这个问题见于儿歌的最后一句:“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在这最后一句,第三句暂时丢失的叠词又回来了,读者似乎又回到了对天空仰望的遐想中,两次叠词运用的强调意味似乎在呼应开头句两次出现的叠词,但仔细回味,却发现画面已经变味了。从第一句开始并且贯穿了前三句、作为儿歌主线的月亮以及喻体小船突然在画面中消失了。这样,叠词对出现在画面中的物象之强调,也隐含了对突然没有的物象月亮之强调,甚至是一种慢慢寻找而不得的强调了,因为在整首诗的四句,最后一句是句子最长、节奏也最舒缓的。据此,第四句开头的“只”揭示了这种“看见”中的看不见。这样的结果是怎么发生的呢?因为当抒情主人公“我”把自己放在月亮上,让自己内在于月亮时,作为天上景观之一的月亮,就从“我”的视野中消失了,也形成了儿歌常有的那种捉迷藏般的思维跳跃和趣味。从文学作品结构本身来说,则是一次戏剧性的大逆转。这样也就解释了何以开头一句没有采用“像”这样的联系词的部分原因,也许我们一上来认定首句为比喻只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成见。作者固然把月亮和船并置在一句中,但并没有明示读者这里就用了一个比喻,首句的含义为何不可能是天空、水面的一种并置呢?或者,如果河水清澈的话,天上的月亮倒映在水里,月亮和小船在空间上不就是挨在一起了吗?这样的联想其实完全是合理的,也是诗句引发人产生不同联想的奥秘所在。正是有歧义理解的可能,或者作者故意引人走向理解的歧途,最后一句写坐在船上的人突然不见了月亮,才修正了读者此前可能的另一种解读,就像揭开谜底一样,让人对这首诗产生了重新理解。

概括起来说,这首篇幅短小的儿歌,有着两种基本的解读思路。第一种是认定了首句的比喻性,从而概括出想象性的三次思维跳跃:第一次是把月亮比成小船,拉近了空中的月亮和自己的距离,增加了景观的亲切性;第二次还是通过想象,从旁观者变成身临其境者,让观察者到了月亮上,增加了儿童游戏的参与性(尽管这一参与本身也是想象的)和趣味性;第三次通过自己在月亮中的再次想象性观察,展现了全新景观的状态,也把对其自身立场同时也是对阅读的反思性内容置于这种新的景观中。第二种是原生态的阅读思路,更注重阅读过程中形成经验的自我修正。第一句先不把月亮和小船视为一种比喻,而仅仅是月亮下的小船,或者是倒影中的月亮和小船的联系。然后二、三句都是坐实了关于在水面小船的描写和自己坐上了小船,只是当读到第四句“抬头看”时,突然发现月亮的消失,从而把此前所有的误读修正过来,完成理解的戏剧性逆转。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怎么来确定这篇教材作为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内容呢?

首先当然是生词学习。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形容词“弯弯的”“闪闪的”和“蓝蓝的”,还有“尖”以及名词“船”等,都有可能是他们在课堂上第一次接触的,都可设定为教学的内容。这既包括对词的音形义的学习掌握,也涉及如何引导学生把词语放在文本语境中来理解。这里尤为需要注意的是同一个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差别,如文本内部“两头尖”与“抬头看”中的“头”的含义差别(还可以比较其他课文句子“河边有头小水牛”中的“头”),第一句中的“船”与第二句中儿化的“船儿”,还有文本中的作为比喻性的“船”与生活中真实的船的含义差别,叠词的含义以及在文本中所起到的特殊效果,也不应被忽视。

其次是对儿歌的诵读。既要注意节拍的停顿,也要注意同韵词的使用给诵读诗歌所增加的流畅性。这里不仅押脚韵,而且开头的“弯弯”以及最后一句中间部分的“闪闪”“蓝蓝”也是使用同一韵母。根据学生具体的学情,在熟读中把这些简单的规则总结一下,也是有可能的。

最后就是对儿歌内容的理解,究竟应该定位在什么程度?生词的随文阅读,不可能也不应该把对内容的理解完全撇开,关键是要确定哪些内容点适合于低年级学生学习。这里有两点不应该省略。第一点是比喻问题(这当然是忽略了理解的歧义性问题)。这自然可以跟词语“船”的学习联系起来。也可以把“船”作为喻体,让学生展开想象,对取其一点展开想象的比喻特征,有更多理解。所以在教学前,可以有意收集一些以船为喻体的儿童诗歌,如斯蒂文森的名作《我的床是条小船》。…第二点,这首儿歌的最后一句,展现了一个谜底式的悬念解答,即人在月亮而看不到月亮。这问题比较复杂,往深处走,可以谈到思维规律问题,但对小学生来说,如果能结合小学生自身的体会,还是有可能领悟的。不过,这也需要跟最后一句的“只”字联系起来学,强调“只看见”的含义是对看见了的和看不见的一次区分。从而使得整体的教学设计牢牢建立在词语学习的基础上,不会脱离小学生的学情。

那么,这样的一首儿歌也可以作为中学生教材吗?

其实,从以上对文本的解读来看,已经为中学阶段学这首儿歌预留了很大的空间。虽然这里似乎已经没有中学生不认识的生词和难字了,但也可以在文本理解上加以深化。这样的学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小学生学习的知识从认同角度加以进一步拓展,比如除开学习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外,还可以学习首句中蕴含的互文修辞手法。或者将所学的比喻手法加以深化,如对比喻思维特点及功能的透彻理解,对比喻取其一点到多方取比的博喻,还有比喻与比拟与借代的比较性分析等等。另一方面,也可以尝试从反思角度,对自己所学内容以及自己的学习立场加以反思。

月亮的作文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66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0分钟,共有206位用户关注,56人点赞!

关键词:月亮意象 中西方文学 差异

引言

月亮作为一种意象,是许多作者――中西方所青睐的对象,或许是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一种朦胧感,而这种朦胧感是其自身所具备的――月光给人的感觉。这种朦胧感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表现是不同的,在中国更多的是浪漫,而西方更多的是现实。同一个意象截然不同的表达意思。

一、中国文学有的月亮意象

(一)月亮是一种思念故乡与家人的独特意象

中国人怀有一种“月亮情结”,是很多诗人在创作时都涉及的传统主题,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情结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原始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月亮是“家、故乡和祖国”的代名词,每当人们浪迹天涯漂泊在外思念亲人之时,月亮便成为其精神寄托,牵系着相思的心灵,缩短着时空的距离,成为诗人乡愁最无言的见证。诗人怀念家园、亲人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真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圆月是家人团聚的象征,中秋佳节即使不能相聚也要“千里共婵娟”,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故乡”是由“明月”而“故乡”的联想,是人们共同的心理体验,而无形的思家是一种典型情绪,作客他乡的人,思乡心切,总想望见家乡,于是登高远眺,尽管瞻望不到,但只要距离不是太远,总还是可以给自己的心情一种安慰。但如果相隔千山万水,那纵使是“望尽天涯路”,也依然是“举头望明月”,因为这样倒能使千里外的他乡游子产生一点“望乡之情”。此时此刻的月亮正成为游子与故乡亲人之间的中介,视线都交汇在月亮上,即便看不见彼此,但在心理上缩短了彼此间的地面距离,犹如来自故乡的乡人给游子以特别亲切之感一样,正如王维《杂诗》中所描述的那样:“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乡人不但带来了故乡的消息,而且还带来了游子所一直思念的家人身上的气息,比如乡音。月夜思乡是美丽的,美到让人难以名状,美到让人潸然泪下,美到让人静默不语,自始至终都透露着一种美,尽管这种美是不同的:壮美、优美、凄美……如杜甫《月夜忆舍弟》――优美:“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卢纶《晚次鄂州》――壮美:“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徐桢卿《月》――幽美:“故园今夜月,迢递向人明”。一个大家所熟知的月亮,但经过诗人的一番加工,俨然变成了能表达人们在离愁别恨背后的那种相思之情,而这种情感正是离人心上秋――愁。

(二)月亮是一种独特的寂寞、失意的意象

在中国,有许多失意文人,在其笔下,月亮又代表着孤独、寂寞、哀愁、失意和迷茫,尽管月亮本身具有安宁与静谧的情韵,但正是这种安静却创造出一种别样的情感,引发文人们围绕着月亮来抒发充塞胸臆的惆怅和忧愁,主要表现在中国古诗中: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寂寞;苏轼“但愿人久长,千里共婵娟”的期盼;范仲淹“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忧愁……不管何种表达方式,无不衬托着一种寂寞、一种孤独。不仅古代诗歌,就连神话故事也有涉及,嫦娥奔月这一神话原形逐渐成为失意的情感象征,这时的月亮似乎被冠上了温度、赋予了味道:孤月、冷月、寒月。如,杜甫的《月》中有“斟酌娥寡,天寒奈九秋”的诗句,诗人借写嫦娥,来写自己孤寂悲凉的人生晚景。众所周知,杜甫晚年漂泊在外,有家难归,这和嫦娥的境遇是一模一样,难以名状的凄苦。再如,李商隐的“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娥应断肠”,作者借嫦娥偷食仙药想要长命百岁,来比喻自己也曾想在官场上一展宏图、大显身手,但因卷入黑暗的政治斗争终不得脱身,而后悔自己“误入歧途”,此时的诗人置身于月光下,看着凄冷的月光,联想仿佛被打入冷宫的嫦娥,便将自己与嫦娥作对比,是那么的相符,那么的切合,那么的相似,不禁潸然泪下,感叹无奈。不管是身居他乡的游子,还是漂泊在外的旅客,还是科举诗意的文人,还是仕途不顺的孤辰,还是……,月亮这一意象至少在这一刻是他们的精神依托和慰藉。

(三)月亮是一种独特的具有温柔、快乐、慈祥的意象

前面一直在分析中国诗歌,脑海中突然显现出中国著名的现代散文作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语句:“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月光是隔着树照过来的”“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样的月亮又带有一种快乐的成分在里面,那种快乐是俏皮的、可爱的。再如,朱谷忠的散文《月光铺满的小路》:“在这个世上,我走过了无数的路。然而,就印象而言,我最喜欢的,乃是那些月光铺满的小路,第一次获得这种感受的是在故乡,树杆四周,到处都弥漫着碎银般柔和清澈的月色,月光下的小路袒露着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我、诱惑我,向着那乳汁般氤氲笼罩的前方走去;月亮洒下的光芒蕴含着最伟大的母性,踩着月光,心中灿烂着一簇无法熄灭的火花,脚下的月光,如同羽毛那么轻地撩拨着我,使我全身都涌出难以言喻的舒泰、怡然和飘飘欲飞的快乐。”这样月亮的背后的快乐是慈祥的、温柔的、舒服的。

(四)月亮是一种独特的表时空永恒的意象

浩瀚的天际,一轮明月挂在上面,它是孤独的,尤其在黑夜,这便唤起了人们时空永恒的意识,这种意识便促使人们去寻求这种永恒背后的规律,或许用思考二字来表达更好一些。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曾写道:“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此时的月亮俨然成了诗人思考的对象,开始联系人生,哲理与奥秘便开始出现:“个人生命”与“人类的存在”这一对辩证关系开始登场,正如诗人所说一个“代代无穷”,一个“年年相似”。人生确实是短暂的,但蕴涵于其中的坎坷、曲折以及循环往复却使得世间万物永恒,既然如此何须担忧,只要有明月相伴何不自由自在、畅想未来。月亮意象背后所体现的是一种不管时间还是空间都是永恒的,人生也是永恒的。

二、西方文学有的月亮意象

(一)月亮是一种独特的对人永远占有的意象

西方文学中的月亮意象表达一种对人的永远占有,主要表现为希腊文学,在这背后它体现了西方的价值观,“自私”“索取”,而这正好与中国文学中的月亮意象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国文学倡导奉献。也有相同点,如希腊神话里对于月亮的描述与中国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是一样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与希腊月亮女神的神话故事虽然都是表现孤独的主题,但是孤独背后又有不同:希腊月亮女神是向往追求人间的幸福与爱的永恒,而中国嫦娥是向往追求仙人的生活但又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嫦娥的孤独背后充满了思念与爱,而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的孤独背后充满了一种强烈的自私与占有欲。

(二)月亮是一种与人分离的意象

西方文学中出现的月亮与人的关系与中国文学中的月亮与人的关系是截然不同的:西方多是独立的行动主体,即便与人亲密无间,但又是各自独立的,这充分体现了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如:法国诗人波特莱尔的《恶之花》:“今晚,月亮做梦有更多的懒意,像美女躺在许多垫子的上面,一只手漫不经心地、轻柔地抚弄的轮廓,在入睡之前有时,她闲适无力,就向着地球,让一串串眼泪悄悄地流呀流,一位虔诚的诗人,睡眠的仇敌,把这苍白的泪水捧在手掌上,好像乳白石的碎片虹光闪亮,放进他那太阳看不见的心里。”这首诗中的月亮不像中国古代诗中的月亮那样,人与自然浑然合为一体,月亮是一个独立的客体,人是人,月亮是月亮,这也正充分体现了西方人独立的个性。

(三)月亮是一种多变的意象

在中国,月亮的阴晴圆缺会影响人的心情,同样的,古罗马人也认为,人的精神受月亮阴晴圆缺的影响。狼人是西方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形象,且受月亮影响昼伏夜出,都是让人产生恐惧的物种。再如西方认为月亮多变,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一段著名的对白:

罗密欧:姑娘,凭着这一轮皎洁的月亮,它的银光涂染着这些果树的梢端,我发誓――

朱丽叶:啊!不要指着月亮起誓,它的变化是无常的,每个月都有盈亏圆缺;你要是指着它起誓,也许你的爱情也会像它一样无常。

通过这句对白可以看出,在西方人眼中,月亮并非永恒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多变的、运动的。

结语

综观中西方文学中的月亮意象,都表达了人们将月亮这一意象作为一种情感寄托与慰藉,但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中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存在着各种不同差异。当然这差异背后的因素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的,毕竟这不是一天两天就产生的,或许一开始就存在,又或许是发展几千年之后存在的。但无论是中国的月亮意象,还是西方的月亮意象,都为人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而言,更是带来一场美学上的盛宴。倘若非得让我们选择一种方式去认识月亮、欣赏月亮,那毕竟是残忍的。正如前文所述,中西方各方面存在不同,所以很难在某一方面达到统一,更何况即便是文化环境相同的地区,其对月亮的认知与欣赏也是会存在差异的。毕竟优秀的文化是无国界的,大家一起共创一个多元化的文化世界,不也是一件美事吗?另外,尽管中西方月亮文学在许多方面存在不同,但也有相同的部分,让我们和平地共赏一轮明月,共筑多样的月亮文学。语

参考文献

[1]王彩虹.浅析古典诗词中的明月意象[j].语文建设,2012(16).

月亮的作文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81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248位用户关注,21人点赞!

关键词:月亮; 民族特色; 多元化; 单一性; 外延性

汉语中对月亮的想象可以追溯到相当久远的时代。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奔月使月亮染上了寂寞与冷清的色彩,而吴刚、桂树、月兔更给月亮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月亮是美丽的,但那又是一个遥远的地方。月光是明亮的,但它却不会带来任何温暖。故月亮意味着漫漫长路,可望而不可及使人终生思念。人们用月亮表达自己的感情并给中国文化留下了无数千古绝唱,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下面是常见有关月亮的诗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借月亮和星星编织美丽的故事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但这些故事所反映的都是离愁和可望而不可及的含义,带有明显而浓郁的悲伤含义。在古代,由于战火导致骨肉友人分离,而中国的疆土辽阔使分离之人再相见几乎成为不可能。于是,在月夜寒光下,孤独的游客不禁对远方的亲友流露出阵阵的思念。而那遥远的月光恰好迎合了人们的离愁之心理。对于月亮的描写不仅存在于古代,就连毛泽东都在其诗词中写到“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长袖”。这真是:一个月亮造就了无数历史名句。

寂寞、孤独与思念并不是月亮的唯一主题。在大自然中,一轮明月又是美好的。故月亮又演绎出美好团圆的象征意义。可以说从古到今,中秋月圆,全家团聚又是月亮带给中华民族的一个美满象征。此时的月亮完全成了一个诗化的象征物。直至现代,中秋月圆,家人团聚的风气日见浓盛。以至中国政府在2007年12月新公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中把中秋节列入国家法定假日以利家人团聚。

不仅如此,在汉语中也有一些成语亦与月亮有关。它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月亮的地位。如“花前月下”,“月明千里”,“月下老人”,“花好月圆”,“月中折桂”,“闭月羞花”,“月夕花朝”,等名句。

相反,西方人对于月亮的想象则趋于单一。有学者提到英语国家的人对于月亮的联想紧限于航天飞机、火箭登月等现代事件。但实际上,月亮的美丽是世人皆睹的现实。同样,对于西方人来讲,月亮同样是美丽的。虽然西方民族对于月亮的想象与联想远不如汉民族丰富,但在其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描写到月亮的美丽。而美丽的月亮又常常与美丽的事件联系在一起。下面的诗句可以左证。

beautiful moon, with thy silvery light,

thou cheerest the farmer in the night,

and makest his heart beat high with delight,

as he views his crops by thy light in the night.

by william mcgonagall

how sweet the moonlight sleeps upon this bank!

here will we sit, and let the sounds of music

creep in our ears; soft stillness and the night

become the touches of sweet harmony.

by william shakespare

white in the moon the long road lies,

the moon stands blank above;

white in the moon the long road lies

that leads me from my love.

by a.e. housman

英语中这些咏颂月亮的诗词恰恰就说明了月亮同样也给西方人带来了美好的理想和愉悦的心情。人们借银白色的月光表达其美好的心情,如美国著名摄影家亚当斯(ansel adams)的一幅黑白作品《月升》(moon-rise)已经成为一幅表达月亮美的经典之作。不仅如此,在英语中还有一首流传于民间以月亮为主题的童谣(nursery rhyme)。

i see the moon,

and the moon see me;

god bless the moon,

and god bless me.

汉语与英语对于月亮不同的联想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在这个客观现实的背后所反映的还不仅仅是用不同的语言、想象来描绘所存在的相同事物。一般而言,汉民族在语言思维上显示出一种多元性的思维方式。文人的词语在这个无边无际的语言海洋里任意遨游。而在借物咏情手法上可以用不同的事物进行多向性的发挥,这是一种开放式的语言思维。而西方的思维则是单向性的。文人的思维在一个规定的界限里做着定向运动。同时西方的思维亦是一种外延性的思维方式。这种外延性的思维方式体现在各个方面。从工业上的工具设计到艺术作品的展示内容都可以看到这种外延性思维的踪迹。以多年来的电影为例,特别是美国好莱坞的科幻片为例,在众多的好莱坞科幻片中,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人类借助于机器漫游于天下或太空。不管人类具有什么超凡的能力都是借助于外界的力量来实现的。在这些影视作品中,主人公可以完成任何西方电影中必须借助于机器才能完成的任务。如在2001年获得多项奥斯卡提名的电影《卧虎藏龙》中其主人公的非凡能力可以使之按照自己的意愿控制自己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张今.《英汉语信息结构对比研究》.河南大学出版,1999.

《月亮的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