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教学范文
栏目

故乡的作文

发布时间:2024-04-10 热度:98

故乡的作文

故乡的作文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273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1分钟,共有173位用户关注,50人点赞!

春天,百花齐放,各色的花朵用绚丽的色彩点缀着被春风唤醒的大地。那棵老槐树在这样盎然的春色中显得十分“刺眼”,综褐色的树皮,枝干歪七扭八,虽然长得高大粗壮,但在这生机勃勃的春天下,总不让人感到愉快。

冬天,冰封雪地,寒风刺骨,大地披上了厚实的雪白棉袄,到处银装素裹。我站在厚厚的积雪上,目力所及,一片雪白,但却看见那棵老槐树仍然挺立在风中,暮色苍茫,它居高临下,俯视着这个洁白的世界。

老槐树年复一年地被雷电折去枝干,但一次又一次抽出新条;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风雪,却一回又一回顽强地挺了过来。每每看到那棵已奄奄一息的老槐树,心中不免充满了敬佩之情。

故乡的作文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807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131位用户关注,56人点赞!

当我踏上故乡的土地,面对着村中一条条干净的柏油路,面对着那海洋般的绿油油稻浪,面对着那田间飘扑而来的芬芳,我陶醉了……故乡的空气,是那样的清新。可是,在这清新的空气中,我仍然闻到挟着一股苦涩的味道,使我不觉得打了一个冷颤。我的故乡,后面是一片绿色的山,前面是一口二十里长、犹如月牙形的罗猛塘,从村头伸延到村尾。多年不见,故乡一切都在变,变得越来越美丽。但是,曾经与我一起幸福地度过童年时代的罗猛塘,如今,我一看到她,一种混合着的甜美和辛酸、快乐与痛苦的感觉,立即流遍了全身。

六十年代,父亲常常给我讲起罗猛塘的美丽动人的传说:很久以前,村里有位财主女儿叫阿秀,她悄悄地爱上了村里的一位穷秀才,财主知道后,将穷秀才痛打了一场。然后,把阿秀关在家中,不准她与穷秀才相会。尽管财主给女儿每餐送上来的都是山珍海味,可是,阿秀却总是吃不下去。她在房中天天想念着穷秀才,日长夜久,阿秀的身体不但不好,反而一天天消瘦下去。七月初七,财主放了阿秀。这天晚上,阿秀约穷秀才偷偷地来到罗猛塘边相会,他们在一说别情。然后,就一起投入罗猛塘自尽了。死后,财主不愿意女儿和穷秀才在一起,把阿秀埋在南岸,穷秀才埋在北岸。过不久,他们俩变成两棵香蕉树,每逢七月初七夜,穷秀才都要划着香蕉树过南岸去与阿秀相会……

故事是动人的,然而,罗猛塘也像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一样,让人喜欢。蔚蓝的罗猛塘水,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村里小孩都要拿着鸭蛋到塘里“洗龙水”。八月中秋,全村男女老少都要提着鱼筐到塘里抓鱼去。有一次,我与爸爸抓到一条几斤重的大鲤鱼,回家后,妈妈将大鲤鱼和咸菜煮了一锅,喷香香的,全家高高兴兴地吃了一场。更有趣的是,我小时候喜欢钓鱼,每天下午放学回家,我就拿起钓鱼竿往罗猛塘钓鱼去。那时,罗猛塘里的鱼很多,每次钓鱼我都不会空手而归,多则二、三斤,少则一斤。夜幕降临,我提着一串鲤鱼回家时,爸爸一见此情景,他就会哈哈大笑地说:“有出息”。

罗猛塘更使乡亲们喜爱的是,每当稻田间里干旱时,她的水就化作瀑布流向田间。她成了乡亲们生命的源泉,时刻滋润着故乡的土地,滋润着故乡的人。当我呼吸着从罗猛塘中吹来的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时,我的心与这微风里悠悠忽忽的鱼米之香,与这清醇沁腑的清泉,渐渐地融化在一起,是那样的和谐。我知道,我的成长是离不开故乡罗猛塘的水养育。正因为这样,尽管我在离故乡遥远的异乡,每当我遇到困难时,就想起她,此时,她就以那慈祥母亲的温暖我,使我鼓起战胜困难的信心;当我快乐时,她就以母亲的古朴和恬静来安慰我。所以,我在遥远的异乡,每时每刻都怀着感激之情,如痴如醉地回忆着,当年那令人神往的罗猛塘……

罗猛塘四季常青,景色宜人。特别是每当夏天来了,塘里就荡起一层层的涟漪,犹如一条白色的飘带,蜿蜒于一片片轻轻摇曳的芦苇林和连绵起伏的稻穗之中。傍晚,如果你漫步来到塘畔,那不计其数的鱼儿,从水中跃起来抢食,那声音犹如远处传来的二十万响的鞭炮声。鱼塘中那年轻的男女青年,正摇着用香蕉树做的小划船,一边哼着家乡的歌谣,一边围着“塘宽”的稻穗放过夜鱼网。明早收网时,一条条活生生的鱼挂在网上。此刻,年轻人的心简直像蓝天里的燕子一样幸福快活,他们赞美着家乡的美,憧憬着家乡的未来,陶醉于一片乡情之中。

可是,南巡的春风吹到罗猛塘后,据说,村里那几位先富起来的有钱人,他们不是向荒山荒岭要钱,而是瞪住这长宽二十里的“绿水”,雇了好几百人,在一个多月里,挖沟引水,把三、四米深的鱼塘水排干了,办了烧砖厂。从此,罗猛塘的上空,从一片晴朗的天堂,一下子变成了乌云密布的天空。往日的罗猛塘,没有了水,没有了鱼类繁殖,失去了她的秀丽、动人的光彩,失去了她的回生之力,变成了刺草丛生,荒荒凉凉之境地,乡亲们眼巴巴地看着这一情景,心都碎了。傍晚,我默默地走在罗猛塘畔,昔日那年轻人朗朗的笑声看不到了;那鱼跃抢食稻花的响声听不到了;更使我难过的是,当年那青蛙为家乡的夏夜唱赞歌的情景没有了。如今,干枯的罗猛塘,变成了十分丑陋。

是的!故乡的罗猛塘,尽管是那么丑陋,终究还是故乡的罗猛塘。我多么盼望会有一天,笼罩着罗猛塘上空的迷雾消散,重新恢复她往日那光辉和风采。当我下次返回故乡时,故乡的罗猛塘,不再是垃圾成堆的凄凉场面,而出现在我眼前的应是,青蛙叫得呱呱响,鱼儿跃得步步高的动人景象。

故乡的作文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80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172位用户关注,46人点赞!

吴佳骏的《无处还乡》是以第一人称的叙述展开全文的,漂泊而独居的“我”,在万家灯火照亮城市夜空之时开始“眺望”故乡。黄昏似乎是霓虹灯光的“敌人”,而“我”在此刻的所思所想,都源自童年的美好记忆。那些颇具乡村色彩的意象,诸如鸭、羊、背篓、落日等等,都只不过是作为童年经验的故乡在“我”脑海里根深蒂固的种种记忆符号。这些与都市经验截然相背离的体验,将“我”带入一种矛盾与对立的情感状态之中――“我的感受总是这么庞杂”。作为农村人的“我”,因身份特征和习性难改,终究只能是城市里沉默而卑微的他者。

毫无疑问,故乡能使“我”充满矛盾和分裂的内心得到短暂的平衡。“我”在闲暇时候多次返乡,在石板路上平复“内心的凄惶”,因为看到了故乡苍翠的山、洁白的云、石壁间的藤蔓、树杈上的鸟……这些打有故乡印记的自然符号勾起了“我”的乡愁,缓解了“我”都市生活中的焦虑。然而,在怀念那些充盈着乡村伦理温暖的往事背后,回乡也让“我”感受到了“疼痛”。每次回乡听到乡人去世的消息,生命消逝带给了“我”巨大的心理震动,它引导“我”思考生命的意义。

接下来,作者详细地讲述了叔公之死。一生乐善好施、勤劳本分的叔父,拥有着大多农民朴实、坚韧的品格。当疾病缠身时,所有的辛酸苦楚只能由他一人承担。叔婆煞费苦心四处挖药草给叔公吃,心力交瘁,长期下去,她对丈夫的爱也变成了恨,无法抵挡时间的消磨。在作者冷静的叙述中,叔父的四个子女在他生病期间始终是缺席的,他们早已离乡远去,陷入各自生活的泥沼里。尽管叔公死前想再看子女一眼,但死神并没有给他完成夙愿的机会。这就是当下农村老人所面临的社会现实,读到此处,一种生命的悲凉与凄楚扑面而来。吊诡的是,当叔父的子女匆忙赶来参加父亲的葬礼时,“他们只在叔公的灵堂前磕了几个头,烧了几沓纸,表情十分平静,仿佛灵堂里躺着的那个人,跟他们没有丝毫的关系”,这种惊人的麻木与对生命逝去的无情漠视,传递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传统亲情伦理在现代乡村的彻底瓦解。自然,在“我”的眼中,他们是不需要故乡的人。

故乡的作文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3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分钟,共有121位用户关注,33人点赞!

山东省济宁市 兖矿集团济东新村小学三年级一班 杨柳青

在我的故乡,景色优美,但我认为早晨的雾是最美的。

当我还没有醒来,雾便混着泥土的清香飞进我的房间,我接到了信号----今天有雾。我太喜欢雾了,我穿好衣服往窗外一瞧,外面朦朦胧胧,对面的屋顶露出一点红色,整个院子被乳白色的雾罩住。当我下楼时,冉冉升起的太阳把雾变成了橘红色,周围的景物好象蒙上一层橘红色的纱,分外美丽。太阳越升越高,雾变成紫微微的了,周围的树、草透出一丝绿意。雾散了,房屋、树变得清晰了,人们正式投入到工作中去。

故乡的作文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69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252位用户关注,20人点赞!

我喜爱中山人,正因为他面对真正需要别人帮助的人,中山人从来就没有吝惜过自己的真情:去年底,印度洋地区发生海啸灾难,中山人纷纷都出一份心意,给印度捐款。还有很多很多事例,中山人都付出了所有的爱。老师、工人、律师、工程师……不管是什么职业的人,都是为中山奉献的人。

在中心小学里,有一位老教师从事小学教师这个职业已经有十几年。他1966年毕业于中山师范学校,工作以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这个工作,关心学生的成长。1987年被聘为小学高级教师。具备良好的习惯,这是体现学生素质的一个方面,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他教的班,都尽最大努力培养学生听、读、记的良好习惯。听就是要听得明白,读要读得懂,记要记得牢。让良好习惯去影响优秀品格的塑造。在课堂教学上,他努力把话说得明白、有趣,有时也来点幽默,以此吸引学生,培养他们学数学的兴趣,从而喜欢上他的课。从教几十年,他任劳任怨,不图名利,既没有过一鸣惊人的荣誉,也没有震惊四邻的业绩。但是作为一名教师,他无愧于教师的职业,无愧于党和人民。只要学生喜爱他的课,听懂他的课,并能得到广大家长的认可,这就是给他最好的奖牌。

一、二年级的时候我的数学成绩一直不是很理想。升入了三、四年级后,是这位老师叫我数学的。他的出现,使我数学有所提高。我是一个不怎么爱说话,也不喜欢动脑的女孩,但是,数学老师并没有放弃我,并且很热心很有耐心的教导我。他从事了教师这个职业有许多年了,但是每一个学生他都非常有耐心的教导。从不说学生愚蠢之类的让学生自卑的话。

这位教师是谁呢?这位中山人是谁呢?我喜爱的中山故乡人是谁呢?就是任劳任怨,不图名利的——杨文显老师!

故乡的作文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977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216位用户关注,26人点赞!

——读《故乡的野菜》有感

十四岁时第一次读周作人先生的《故乡的野菜》,感觉特别的亲切。像野菜一样朴素却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抒写着故乡自然清新的野趣,洋溢着淳朴又浓郁的乡情。

“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多有乡野气息!“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多美啊,真是妙趣横生!“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真让人垂涎!诸如此类自然清新的文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独特的故乡乡野意趣,读来无不让我遐想联翩,心生欢喜。“荠菜马兰头,姐姐嫁在后门头。”“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读着这些歌谣,我的耳畔似飘荡着那些和我一样的乡里孩子们俏皮的童声了……

我从小生活在七仙岭下,从名字看,她就很吸引人。相传当地黎族女子劳作之余用橘叶泡温泉洗浴,得以容颜美丽,王母娘娘听说后,派七仙女下凡偷师,谁料七仙女来到保亭后,被热带雨林温泉风光所迷,化作七峰永驻人间。七仙岭以山上的热带雨林和温泉著称,位于我们县的东北边,是海南省的名山之一。她“身上”无奇不有,她是我们的乐园。

春天里,七仙岭到处是胖嫩胖嫩的野菜,简直是一座天然的大菜园。《故乡的野菜》中讲到的这里几乎都有,蕨菜呀,荠菜呀,马兰头呀,还有好些叫不出名的。我甚至怀疑所有的“绿叶”都是野菜,她们看起来太诱人。望着满山的嫩绿,我们这群山里的孩子心都荡漾了。周末作业,父母唠叨甚至是老师的责怪都挡不住我们的脚步。我们在山上肆意的说笑、欢呼、奔跑,时而也聚精会神的寻着自己或家人钟情的野菜,摘野菜,挖野菜。不知不觉篮子满了,可是心未满,把篮子随意放在一处,又开始追逐说笑了。每次回家的时候,篮子总是充实又美丽,因为它不仅装着野菜,还有野花的装扮,还有欢笑的陪伴……

在七仙岭上我很多次想着自己壮丽的未来:像蒲公英一样飞出大山,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扎根、茁壮……

可十四岁那年读了《故乡的野菜》后,望着大山,我矛盾了。心想:很多现在理所当然的东西在未来会变得遥不可及,或许他们还会被时间或空间与我永远分离。眼前的“乐园”——七仙岭,春日里胖嫩胖嫩的野菜,伙伴俏皮的童声,山野中奔跑着的矫捷的身影……

故乡的作文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2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分钟,共有135位用户关注,44人点赞!

清晨,公鸡站在地上打鸣,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几颗晶莹剔的露珠镶嵌在叶而上,显得格外美丽。一望无际的稻田播撒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远远望去就像一块巨大的翡翠。田里的水到处流动,给稻谷提供了一个好的营养环境。人站在田埂上看着这片稻田,仿佛自己正和稻田在说悄悄话呢!

稻田旁边有一块菜地,里面种了许多鲜嫩的蔬菜。水灵灵的大萝卜,红彤彤的辣椒,绿油油的青菜,紫晶晶的的茄子,黄灿灿的土豆,种类不同,可是吃起来就好像进入了一个天然的世界。天然的阳光滋润着它们,雨水哺育着它们,使这块菜地长得很好!至今我一看到菜地,脑子里立刻浮现出老家的稻田和菜地来。

我一看到菜地,就想到故乡;一想到故乡,就想到故乡的那片菜地和稻田。故乡的那片稻田;那美好的印象,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故乡的作文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7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分钟,共有132位用户关注,60人点赞!

我的故乡是个典型的江南小村,在那里,最令我怀念的是那里的田野。

春天,万物复苏,人们在田野里种下了各种植物种子,有棉花;有大豆;有蔬菜等等,它们都在各自的“领土”上争奇斗艳,健康快乐的成长。这真是一片万物生长热闹的场面啊!

热闹的春天过去了,又迎来了烈日炎炎的夏天。清晨,当大家还在做着美梦时,辛勤的农民已经在田野里开始了他们一天的工作,他们小心的播种着每一棵秧苗,生怕伤着它们。中午,还是烈日当头时,他们就早早地扔下手中的饭碗,弯着腰在田野间拔杂草,仔细地寻找着每一根杂草,比做任何事都认真。晚上,当人们还在进行各种娱乐时,他们已早早的入睡,因为明天还有好多工作等着他们。这是农民勤劳工作的景象啊!

秋天,田野里是大片大片地金黄色,农民伯伯又要忙碌起来。望着眼前的一切,他们脸上都充满着笑容,庄稼都丰收了,心里开心极了!这真是一片丰收的景象啊!

故乡的作文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40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2分钟,共有223位用户关注,22人点赞!

【论文摘要】一个作家成功的作品,往往和他们的故乡有着密切的关联,在一个作家的文字里,我们总能读出浓厚的故乡情结。文章从心理学、时间和空间、作家的情感经验及作家的生命历程等角度来阐述了这一点。

在“故乡”这两个简单而朴素的方块字中,蕴涵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沉淀下来的思想哲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和民风民俗等文化精髓。故乡是深厚、广博、凝重的,同时故乡也是淳朴、亲切、温润的,她饱含了人们最真挚的情感和眷恋,寄托了人们最美好的追求和向往。

对于许许多多中国历代文人学者来说,故乡应该有一种更深沉的、更复杂的含义。“故乡”别称“桑梓”、“故园”、“扮榆”、“梓里”、“故里”、“乡关”等。“故乡”从来就和文人学者结下难舍难离的不解之缘。刘邦《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江淹《别赋》中:“视乔木兮故里,诀北梁兮永辞”;柳宗元《闻黄鹂》中:“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多少游子和文人对故乡这一主题的反复吟唱和感怀,构成了中国特色的故乡情结。很多的作家都曾带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漂泊于异地他乡,对于他们而言,离开故乡就意味着走向一个广阔复杂的陌生世界,开始独立而艰难的人生旅途。然而,尽管他们漂泊的路线不同,起点则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的故乡。即使他们飞越千山万水,故乡的记忆也会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他们,影响着他们。在远离故乡的地方,人可以忍受颠沛流离之苦,却难以忍受刻骨铭心的怀乡之痛。所以,在一个作家的文字里,我们总能读出浓厚的故乡情结。

一个作家成功的作品,往往和他们的故乡有着密切的关联,作家的笔只要一伸进滋养他成长的母地,他就获得了灵气、生命和力量。例如诞生并生活在陕西地区这片钟灵的土地上的作家,从建国以来的柳青、杜鹏程等到新时期的路遥、贾平凹、陈忠实等就都无疑深受其影响。就拿陈忠实的《白鹿原》来说吧,小说的杰出成就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关中地区的风土人情、地域文化。由于关中地区于外多山地,于内则称为关中平原的八百里平地,并且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因此,形成了关中人豪爽、坚强、务实、倔强的性格。所以,关中学派是很重视“实际”的,他们守侯着自己心中的神明,默默地耕耘,其执着与精细着实令人叹服,他们既知“天命”也在“拼命”,陈忠实就曾说过:“如果50岁还写不出一部死后可以作枕头的书,这辈子白活了。”于是,在他笔下的白嘉轩也是充盈着“实干”精神。从秦汉以至于唐,这里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中国精神的核心之地,尤其是儒道文化,更是深深地植人这块土地,水乳交融,积淀为普通民众的文化心理,所以,那种儒道文化的厚重、博大和精深,就出神人化地表现在陈忠实的《白鹿原》之中。

从思想内容上看,我们可以从“白鹿原”祠堂内的那方“仁义白鹿原”的石碑上,找到传统儒家文化特别是程朱理学的价值核心—“仁义”。我们可以从朱先生拟写的《乡约》中读取儒家文化的“治本之道”—“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我们还可以从白嘉轩家的门楼上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又一个伦理价值—“耕读传家”,“耕”者,意指守住黄土地集结而成的坡源,自食其力;“读”者,意指默诵圣经贤传,明事理,辨是非,修心养性,将两者结合,便能使家世生生不息,受人赞誉。而白、鹿两家建立在家族血缘和社会等级之上的恩恩怨怨又正好体现了儒家文化重人缘亲情,把情作为维系伦理关系的核心思想。这在人与人之间情感日益淡薄,人的内心世界日益孤独的今天,应该说是一种最能满足人的内在需要的精神。

从艺术手法上看,陈忠实对“无中生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两句话是深谙其韵。小说的开头便是:“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事实上,后来的白嘉轩所体现的主要是一种道德精神,并没有表现出以女人之事为豪壮。然而,陈忠实却偏偏将“性”问题,这个民族的忌讳作为全篇的“定弦之音”,这不仅仅是为了制造一种刺激的阅读氛围,而且另有深意,在小说中,“性”的基本功能象征着原始的生命力,象征着混沌的、原始的“无”,象征着我们民族的文明秩序由一片混沌的原始生命力孕育并产生的过程。此后,白嘉轩的故事便进人了“道德人格”规范,他刚正严厉,处世磊落,有着夺目的人格光辉,是孔儒文化的典型代表人物。而鹿子霖则是儒家文化的另一翼的代表,他的身上有一股子邪劲.,刚好和白嘉轩构成了文化人格、家族利益以及政治态度诸方面的二元对立。两极对峙即可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但作者并没有就停滞于此,小说又出来个朱先生,这三个人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儒教浸泅下的民族命运变迁的最深动因。类似这样的三角组合书中还有很多:如白嘉轩、鹿子霖、黑·娃;黑娃(土匪)、鹿兆霖(共产党)、白孝文(国民党);兆鹏、兆海、孝文……每一组人物都构成一组故事。这种结构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思维倾向:两点不够稳妥,三点才能构成一个稳定的平面,而三维空间则可组成一个自足的空间。

陕南小镇,悠悠黄土,造就了“白鹿原”,但这个完美的精神家-园只能生长、存在于这个地方,一旦离开了滋养它的土地,精神家园就必然要枯萎、生病和死亡。心理学告诉我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精神中没有任何东西不是一直起作用的,没有任何东西会真的最后消失。那么,故乡的地域环境和习俗又怎能会不影响作家呢?法国诗学家兼批评家丹纳,在他的大著作《艺术哲学》里,就论述了地理环境对民族性格形成的影响。他曾说过:“我们要对民族有个正确的认识,首先就要考查他的乡土,一个民族永远留着他乡土的痕迹”,那么,一个人也将永远留着他故乡的痕迹。周围世界中的一切,在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的眼中,总是显得特别新鲜、奇妙、因而在他的心灵中烙下的痕迹也总是更深刻一些。一个孩子大约在七岁的时候,就已经通过他和周围环境的交接吐纳,同化顺应,不自觉地形成了他个性的,.’最初的枢纽”,苏联的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把它叫做“人的初稿”,这部“初稿”起草的好坏,往往会对这个人以后的生活发生长久的影响,一个文学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则更要受到这部“初稿”的影响。因为知识初开的原始心灵,全部的日常教育是怎样的,便会形成作家的精神模子是怎样的,为他后来的思想打下基础,我们无法摆脱和母地的血脉关联,因为血脉里给你的是有营养的有滋养你生命成长的东西,是有爱、有庇护、有力量的源泉。 应该说,故乡是时间与空间距离中的一种指称,重要的是那里是你的精神的栖息之地。从空间上来看,作家离开家乡,进人一、个新的空间后,必然会产生一种陌生感和疏离感,对于当地人来说,外乡人是一个‘他者”,他们之间横着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若是在异国他乡,则更是如此,他们在地理和文化上都已经被连根拔起,但他们又不能回到故乡去,这就决定他们必然会在精神上怀念故乡,故乡就成了他们心中的一片绿洲,是他们灵魂漂泊历程中的栖息之地。李广田就在《根》中说过:“我大概还是住在城里的乡下人”,“我的根也许是最容易生在荒僻的地方”,“我大概只是一株野草,我始终还没有脱掉我的作为农民子孙的性道”。有人说:“一个作家,如果终生不离开他的故乡,将很难在艺术上会有多大的创造,当他自身就在故乡的时候,他其实是很难有故乡意识的……”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小说,作为作家审美创造的产物、虚构的产物,必然会打上他自己的精神印记。譬如陈忠实,他就像他笔下的人物一样,生于白鹿原,长于白鹿原,几十年工作在这里,学习在这里,连《白鹿原》的写作也是在他的祖屋里完成的。但是,他却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的作品中也渗透着浓厚的故乡情结,这又如何解释呢?罗素说过:“情感的联结很少能够和外界的秩序相符合,它使我们用自身状态作镜子去看宇宙,忽而光明,忽而黑暗,全视反映的心态而定。”文学艺术的反映,是一种“主观的反映”,是作家各不相同的“个性化反映”,它反映的是经过作家心灵折射的社会生活。而一个真正的、伟大的作家,多半都是在童年时代情绪记忆的摇篮中便开始形成了他们自己独特的个性。这种在孩提时代体验过的情绪记忆,往往还会在无形中渗透在他们终生的创作活动中,显示出他们的创作风格和作品的个性特色。所以,虽然有的作家没有离开故乡,但是,故乡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已经给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如果说作家离开家 乡后会有强烈的思乡意识,那么,留在家乡的作家的故乡情结则是无意识的,这种无意识是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却因受压抑而未进人意识的观念,它在作家没有明显地觉察到的情况下,暗中却对排列、组合材料等环节发生作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那么,终生生活在故乡的作家们笔下,又怎能会没有鲜明而厚实的地域生活特色呢?

从时间上来看,故乡的记忆更多是属于作家们童年和少年的记忆。弗洛依德在他的精神分析构架里,提出了以伊特为核心的性压抑概念。“童年或者说少年时代的阅历构成一个人生命情结的本源,构成一个核心的意象,此后的一生中,这个人的精神永远在追寻童年种下的梦幻,或者在寻找少年丢失了的东西。作家的出生地对作家构成了看不见的影响,这种影响执著地影响他的一生,使他终生苦苦寻觅,终生在迷惘着痛苦着幸福着。在许多时候,他不知所措,许多时候又获得最大的精神性满足。”并且,令人奇怪的是,对于人们的记忆来说:“遥远的却总是最近的”,童年时代的经验比起昨天或前天发生的事,有时还要具体、生动、亲切得多,对于从事文学艺术创造的人来说就更是这样了。童年贫困沉寂的生活给莫言留下了深深的创伤,因此,乡村大地在他的笔下便失去了自然的富饶、丰沛、静美和生生不息,而是触目惊心的荒野,压抑旷冷的荒芜,满眼是黑沙滩《(黑沙滩》)、苍白的河滩(《透明的红萝卜》)和枯竭的河道(《枯河》)。

故乡的记忆也是一个人早期经验的具体内容。我国心理学界的老前辈张耀翔先生早年曾做过一项题为《人生第一记忆》的心理测验,从他调查的结果中我们发现,人的早年记忆总有这样一些显著特点:一是对于“人”的兴趣最浓,二是多为生活中的具体事件或事件的片断及细枝末节,极少抽象观念:三是大多都伴随着较为强烈的情绪体验,而且痛苦、焦虑、悲伤的情绪要三倍于愉悦、欢乐的情绪。“人物、细节、情绪”,三者显然都是构成文学艺术胚胎的因素,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故乡的记忆对于艺术创造要比对于其他行业的工作来说更重要一些。

从作家的情感经验历程来看,作家的故乡清结常常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这里面有痛也有乐。例如童年的萧红,由于无力反抗丧失了人性的父亲的打骂,只能躲在祖父的房里,“一直面向着窗子,从黄昏到深夜”,然而,她又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之外,还有温暖和爱”,对于无依无靠的萧红来说,祖父就是她生命中的一切。

从作家的生命历程来看,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对故乡的感知是不同的。可以将现实与历史进行对比,从而表达出对现实的感慨,也可以详细叙述一段难忘的经历,表达自己对昔日岁月的怀念之情。例如鲁迅的《故乡》就是将立足点放在审视眼前的故乡,表现了“我”对离开二十余年后的故乡现实的失望和无奈,而他的《社戏》则是把着眼点放在对童年往事的眷顾上,沉浸在过去的美好向往。

故乡的作文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83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158位用户关注,35人点赞!

总在童年吧?有些恍惚于那份朦胧的久远了。还记得那口盛满了乡愁的古井,大块青石叠砌成圆环形的井栏,一身苔痕,幽古而黯淡的色调,井里藏了什么?是停驻了长年岁月中风霜雨雪的模样还是存贮了世间沧桑而现的一井叮当?那自井壁深苔聚集的水珠,滴的那么安详,像是年迈而满脸寿斑的祖母独坐于春风柔软的古宅里光滑的青石坎上沐着满院的暖阳脸上的表情。每逢明月交替的朔望,我常于梦境中见自己在袅袅炊烟中担两只水桶而过井湄,醒来时只发现湿了枕席。

抬头看看吧,那轮白着脸的,月。

我不是李白,未曾吟过“儿时不识月,呼作百玉盘”,只是爱月,即便只是清幽如水的月光。你该听过摇起一野月华,传自木楼檐角的风铃声罢?古宅的木楼曾当着街心,在古韵弥长的江南村落,即便是起自石基上的木楼,也是有气派的华居了,那幽古劲儿,似曾在幼时习诵的唐诗版画上见过。据说古屋是曾祖父在日建造的,我出生时,曾祖父已长眠在三里外山野中了。木楼檐下有大扇撑起的窗,父亲就常在此望月独酌,父亲登梯而上的喘息溢满了这满楼的清冷,那清冷穿透着数年的风月,一直定格在我记忆的帷幕上,兴许是那月色与流逝的时光同属一种流离的变体而相容于记忆中,不然,分属于不同的时代遥隔了千百年的文人墨客们何以竞相吟咏明月呢?

明月以温柔的静静流淌的月光携着夜空濯洗我早熟的忧伤,而故乡并不是忧伤之所,村野近郊的秋浦河便常以四季的流淌映照我欢乐的容颜。河边是常有木竹制的码头,窄窄的升向浅水滩变成捣衣之地,每每随母亲去河边,便可见金阳像万千点水的蜻蜓逐舞在清脆的棒杵声中,杵声远落,撞起若干年后心灵空悠的回响:母亲,你带笑的影子摇荡于波上,那明媚的荡漾一如你手把着摇床所唱的儿歌,多少年后,我耳际还盘旋着那波流于岁月之上的捣衣声,唯我深知那声音其实传自你最母性的手掌。

我愿回乡,归入江南童年里古老的沧寒,即便不去触碰父亲存了多年的酒盏,也好独闭柴门听一夜雨打窗扉,中宵梦回时也能见一豆焰明浮于半壁,母亲曾在灯下为我缝制的虎头鞋,游子一吟,于是,秋寒远去,徒留低吟。

《故乡的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