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工作计划
栏目

劳动教育年度计划

更新时间:2024-11-20 热度:93

劳动教育年度计划

劳动教育年度计划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1685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5分钟,共有170位用户关注,20人点赞!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动员组织农村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在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同时,对在乡农村劳动力普遍开展适合当地生产需求的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普遍提高,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和农民持续增收服务,为扶贫开发服务,为解决“三农”问题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二、目标任务

*-*年,要在现有培训规模的基础上,努力扩大培训规模。全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人数逐年增长1500万人以上,农民培训率逐年增长5个百分点以上,争取到*年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人数达到1亿人次,农村劳动力年培训率达到35%以上,每个农户有一个劳动力通过培训掌握1-2项实用技术,农民家庭人均收入有明显提高,促进贫困农户摆脱贫困。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增强为“三农”服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结合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各级各类学校的培训任务。

三、政策措施

1.加强领导,确保计划顺利实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统筹领导下,加强“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与农业、科技、扶贫等部门密切合作,广泛动员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培训。各地要充实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拓展其工作内容,加强对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的领导和组织实施工作。

2.加强培训网络建设,提高培训能力。各地要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发挥高等农业院校和“高校农业科技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技术带动与辐射作用,利用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远程教育资源,努力形成以农业院校为科技源头,覆盖县、乡、村的实用型和开放型的农民实用技术教育培训网络,使广大农民能就近学习先进的实用技术和科学文化知识,为在农村地区逐步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创造条件。每个县要办好一所示范性职业学校,使之成为面向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开放的、多功能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中心。要继续办好乡镇、村化技术学校,继续开展骨干学校建设活动,形成一大批技术引进、实验示范、教育培训、推广服务能力较强的学校,发挥其在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机遇,调整充实成人教育资源。普通中小学要利用现有的师资、校舍和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积极支持农村劳动力培训。在没有独立设置乡、村化技术学校的地方,普通中小学要一校挂两牌,日校办夜校,安排人员负责此项工作,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

要充分利用农业、科技、扶贫、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的研究、推广、教育培训资源,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服务。

3.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培训质量。要按照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生产实际的需要,确定培训内容和推广项目,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实用技术培训。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以多种合作方式,引进适合当地需要的新技术和新品种,进行实验、示范、培训和推广。要按照成人学习的特点,把课堂教学、现场培训、远程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卫星电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平台,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努力做到培训一批农民,推广一批技术,发展一项产业,振兴一方经济。承担培训任务的学校都要建立包括培训人员、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效果跟踪等内容的培训台帐制度。

4.加强农村成人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是搞好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重要保证。要抓紧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2001]74号)精神,落实农村成人教育教师编制。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岗位聘任制和目标责任制,进一步调动农村成人教育干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对农村成人教育干部教师和普通中小学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成人教育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资格或中级以上技术等级证书。成人初等、中等教育机构的教师在职务评聘、专业技术考核、福利、评选先进等方面与普通中小学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劳动教育年度计划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545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4分钟,共有246位用户关注,56人点赞!

当前青年面对就业与失业的挑战,对职业继续教育的需求甚殷,除个人希望藉此提升市场竞争力,政府更期待由此促进青年就业、降低青年失业率。因此,要减少青年失业率、提升青年劳动参与率,是政府必须严肃以对、积极研拟对策的课题。(青辅会,2012;詹火生,2011)这些对策可分为两方面:其一,提升青年人口的“就业能力”,政策主轴以教育为主,政策目标是学用不落差,并辅以短期的就业训练。其二,建构“积极青年就业对策”,针对弱势青年提供强化的就业措施,包含青年职业继续教育。

需求

近10多年来,国际社会及全球经济面临大震荡及危机,对个人及组织产生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对刚要迈出人生独立新旅程的青年人,更是一个艰困的环境。台湾的义务教育为九年,到15岁的青年人可以选择升学或就业,大部分都进入高中、高职、五专就读,未升学或未就业者就需要职业继续教育的方案。

到18岁或20岁的青年又面临升学或就业,大部分是进入大学校院就读,但这阶段有较多比例的青年进入职场,其中有些人通过夜间、假日参与进修课程,加上那些未升学或未就业者都需要职业继续教育的方案。

到了22岁之后,除修习特殊科系或继续就读研究所外,大部分青年从大专校院毕业,必须进入职场就业,若是面对毕业即失业的困境,更需要提供职业继续教育的方案。

因此,15岁到24岁的人口,正是从国中、高中到大专院校毕业而选择升学与就业人口。有关这些阶段的人数,可以从几项统计数据来讨论。

首先,从各级学校毕业生升学率来看,近10年来升学率逐步提高,国中毕业后未升学的只剩不到3%,而高中、高职毕业后未升学的约为5%和20%,见表1。

其次,从表2来看,学龄人口,17岁以前的在学率接近100%,而18岁以上的在学率,10年来从15%提高到83.77%。由此可见,未升学的人数减少许多,青年职业继续教育在层次上有必要往大专校院机构方向发展。

最后,毕业以后未就业的情况则明显增加。近年来,青年的就业率偏低且失业率较一般人口多,从表3可以看出,青年所面临的失业风险比成年人更大,近10年来15-29岁青年失业率是社会平均失业率的2.5倍至3倍(詹火生,2011)。

若从青年劳动参与率来说,15-24岁的劳参率继续下降,尤其是20-24岁的劳参率在2001-2010年间降幅达7.85%(詹火生,2011),这与高等教育扩张、延长就学年限有关。劳动参与率下降、失业率升高,表示青年就业面临挑战,毕业后失业情形严重。基本上,台湾青年的劳动参与率,在24岁前低于其他国家,主要原因在于高等教育扩大了24岁以前青年的入学机会,使青少年延后进入劳动力市场(钟琳惠,2007)。

综合来说,青年失业主要原因在于学用落差,致就业能力不足,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观念、工作经验不足等(青辅会,2012)。如何缩短落差及补充不足,就要通过青年职业继续教育,加强青年职业培训、提升青年就业力,下面从供给角度进一步说明。

供给

针对15岁以上国中毕业未升学未就业者之方案

此方案为青辅会的“国中毕业未升学未就业青少年职能培训辅导方案”。(青辅会,2012)国中毕业未升学青年由于未具备就业能力或就业能力不足,就业相对困难或低度就业,如果未给予及时的培训及辅导,不但对其个人的生涯发展、身心发展及家庭经济有不利影响,甚至会造成社会治安的隐忧及对社会整体竞争力的影响(青辅会,2012)。

研究显示(青辅会,2012),国中毕业后未升学或未就业之青少年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家庭经济因素未能继续就学。其二,不适应学校正规教育,导致学业低成就或无升学意愿,或是勉强进入高中职就读后又中途辍、休学。其三,暂不升学而有就业意愿,但因仅有国中学历及低技术能力,导致在职场上无法觅得合适工作。

该方案提供职业生涯探索、体验教育、就业力培训等课程,结合个案辅导员的全程辅导,协助这些青少年探索职涯兴趣,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念与态度,依其性向、兴趣安排职场见习、观摩,通过了解各行各业,并进而协助青少年选择接受各地职训中心训练学习就业技能后就业或返回学校继续学习、进修。

针对15岁以上高中职及大专学生促进就业之方案

此等促进就业之方案大致可区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是各种职场体验计划:为避免高中职及大专学生毕业后失业情形发生,此方案重点在协助青年职业生涯探索、增进青年职场实务等。

而计划以大专或高中职学生为主,配合青年职涯发展阶段,协助青年与职场接轨,同时提供在学青年各种职场体验的管道,通过与职业世界接触,探索职业兴趣,增加职场实务经验,提升就业力。这些计划包括以下几项(青辅会,2012):

1 提升技术士证照效用及办理技能鉴定;

2 提升高中(职)、大专院校学生就业力计划;

3 职业生涯咨询服务;

4 产学携手合作计划;

5 建教合作计划;

6 针对弱势青年提供职场学习及再适应计划;

7 大专生公共部门见习计划;

8 暑期社区工读计划;

9 推动与非营利组织合作青年海外实习计划等。

第二类是协助青年创业服务计划:目的在提供创业知能培育、资金协助及咨询辅导,协助创业青年成功经营并健全发展事业。主要内容有(青辅会,2012;詹火生,2011):

1 大专毕业生创业服务方案;

2 创业圆梦计划;

3 育成中心补助计划;

4 青年创业贷款;

5 飞雁项目(针对女性青年);

6 微型创业凤凰贷款(针对女性青年)等。

第三类是培植优质人力促进就业计划:针对近3年大学以上毕业之待业青年,推出“人力加值计划”,提供大专毕业生仍待业者就业促进方案,到企业及教育基金会进行职场实习,或辅导创业、产学联合研发、增加现有项目研究计划学术研究人员、或至大学院校及高中职短期就学(青辅会,2012;詹火生,2011)。

第四类是青年就业训练信息服务平台:将所有毕业生数据建文件,交由各地就业服务中心追踪。同时,通过就业博览会,每年毕业季时在主要学校与都市地区办理求才求职就业博览会,迅速媒合人力供需(青辅会,2012;詹火生,2011)。

第五类是产学训合作计划:目的在协助青年由学校顺利转衔到就业职场,其特色为由高职学校、技职院校及合作厂商共同办理,课程规划以合作厂商需求为主,采轮调式、实习式、阶梯式等建教合作方式教学,以培育学生成为合作厂商正式员工为目标(青辅会,2012;詹火生,2011)。传统就业服务局限于供需媒合信息的提供。然而青年需从自我探索和认识启发生涯规划,需要职场信息、产业趋势以建立个人就业计划,需要足够求职技能、观念、态度以进入职场,更需要在职场上有人导引协助。

针对21岁以上长期失业青年就业促进服务之方案

此外,针对长期失业青年提供经济协助,以稳定其经济生活,并提供职业训练与心理辅导,以提升其工作技能、促进就业。主要计划为(青辅会,2012;詹火生,2011):

1 就业启航计划;

2 中长期失业者职前训练;

3 中长期失业者心理辅导服务;

4 青年就业计划;

5 青年就业旗舰计划。

此外,其他有待业青年职前训练、在职青年产业人才投资方案、公费职业训练、补助大专校院办理就业学程计划、双轨训练旗舰计划、创新产学研发菁英培育计划、协助大专校院提升青年就业力计划等,虽然名称会稍作更改,但目标都在于鼓励未就业青年强化技能、提升就业能力,以促进就业,提供未就业青年训练学习,协助其顺利就业。

例如“劳委会”职训局自2004年度起办理“补助大专校院办理就业学程计划”,2009年度纳入“青年人才培训方案”。2007年度起办理“青年职涯启动计划”,2009年转型为“就业旗舰计划”提供青年务实致用之就业训练服务。并将办理模式分为接轨型训练、扎根型训练及成长型训练,主要系结合用人需求之训练单位办理工作岗位训练或合作规划课程,并分工办理实体课程。结合学校、事业单位、政府等三方资源,让应届毕业、可以配合全时见习的学生,有机会早一步与职场衔接。(“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2011a,2011b)

综合上述方案来看,都是针对整体需求所提出之青年职业继续教育政策,牵涉极广,主要以就业训练与服务为主,积极推出促进青年就业的对策与方案。由于新进劳动力已大多数为大专程度者,高等教育产出的质量未能同步成长,使大专程度青年的素质差距愈拉愈大。因此必须提出青年职业继续教育新策略,以解决当前面对的青年生涯发展问题。

策略

台湾大力从供给面与需求面来研提因应对策,尤其在青年职业继续教育政策中来协助青年提升就业力,归纳其主要策略包括以下几项:

强化生涯性向探索与多元职涯教育

这些计划以“职业生涯探索”“体验教育”“就业力培训”为主轴方向,并辅以“工作体验”,提供学员职场试探经验,加强青年生涯方向之认知。经由辅导会谈、培训课程及工作体验,加强体验过程、职场见习、后续关怀等。

因此,采取双管齐下途径,其一,鼓励各大专校院规划开设“职业生涯探索教育”课程,帮助青年及早规划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其二,增加企业提供青年职场学习机会之意愿:依“产业创新条例”明定运用补助方式,鼓励企业对学校人才培育之投入,其方式可包括提供在学学生实习机会等,以积极配合订定相关补助办法。

课程教学内容能充分融入就业力养成

因应全球化竞争与全球经济冲击的职场挑战,特别要求大专校院推动提升青年就业力各项工作,例如协助在学青年进行职业生涯探索、建置系科职业生涯进路与课程学习地图、建置生涯(学习)历程档案,成为大专校院职涯辅导之基本功能,从制度性角度全面要求教育机构完成。

提升青年对职业生涯发展的认识与规划能力

为使青年人口能顺利进入劳动市场,减轻青年毕业后所面对求职不易的挑战,青年就业促进方案各项措施,针对协助青年从校园接轨至职场为主轴,强化青年职业生涯探索、职场体验、就业媒合、创业服务及专长培训,并针对长期失业者加强就业促进服务,以期能减缓青年失业问题,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教学与职场需求接轨,以提高就业率,保障工作权益。

办理就业接轨职业(前)训练

大专校院追踪该校应届毕业生(包括大专及研究生)就业状况至少1年,了解其未就业原因,对于未获面试通知、未获录取或进入职场工作期间未达半年以上即离职或频换工作者,皆进入积极追踪辅导名单,转介职业(前)训练,并可由实习见习、依产业特色开办相关职前训练班,提升青年就业技能。

增加产业界对教育的参与,扩大办理各项职场实务体验

提供有利的学习与发展环境,协助青年进行职场体验,毕业时得以顺利与职场接轨,为青年就业服务的重要主旨。因此,此一业务必须持续办理,并视经费预算规模,扩大办理各项青年职场体验相关计划。

扩大及强化创业辅导体系服务网络

以现有创业相关辅导措施,包括“青年创业项目计划”“飞雁妇女创业辅导计划”等,通过实体据点及虚拟网络之建置,塑造单一服务窗口环境与氛围,配合学校课程规划将创业教育融入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家精神及创新能力。政府办理微型创业凤凰贷款,加强办理创业咨询辅导措施,扩大协助青年成功创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趋势

台湾青年的失业问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有必要通过青年职业继续教育等项目促进青年就业,以改善“毕业即失业”的现象。这些协助青年就业接轨方案、青年职场体验计划(“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2011a,2011b)仍将继续,并具有以下趋势:

加强供给以扩大青年参与职业继续教育机会

面对越来越剧烈的竞争,青年进入职场就业压力日益加大,必须加强供给面以扩大青年参与职业继续教育机会。这些供给面的对策包括:提供多元教育与训练管道,强化人力资本投资;推动劳动供给活化策略,奖助企业雇佣;实施整合性就业训练计划,纾解短期高失业问题;创设学校与职场轮替接轨机制,累积青年工作经验及强化就业技能;建立就业安全制度,保障弱势青年就业等措施。

根据统计(青辅会,2012),15-24岁青年在学比率逐年提升,致其劳动力参与率趋降;25-29岁青年劳动力参与率则逐年递升。有升学意愿青年希望达到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者之比率(15-24岁有97.55%,上升10.62个百分点)逐年升高。因“正在找工作(含准备就业考试)”而未在学亦未就业青年之比率逾46%,而15-24岁与25-29岁未在学之就业者均逾六成。每年有超过30万青年自大专校院毕业,多数毕业生在面临毕业时才对未来前途感到焦虑,在未作好就业前准备下往往不知如何选择工作及作职涯规划。可见,在升学主义导向的教育与学习文化下,青年在学期间只注重记忆背诵,就学年限虽延长,但却仍无助于个人生涯规划,导致完成高等教育后无法立即投入职场或不适应职场环境。唯有继续加强供给青年职业继续教育机会,才能解决此类问题。(杨国德,2009)

整合资源以推展青年职业继续教育

为更多青年提供职业继续教育机会,在公部门要进行横向整合政府各机关,包括劳委会、青辅会、原民会、“经济部”等推动的青年职训或就业服务工作,建构完整的青年职业继续教育网络。学校必须与教育机构、民间企业积极密切结合,缩短理论学习和实务应用的距离,且由政府、学校、企业、工会等形成相互合作的策略联盟或伙伴关系。

主要重点为:扩大类似双轨制课程,于职业学校、技术学院、科技大学等教育机构实施,可结合理论和实务,缩短就业等待时间,提供企业所需的中层劳动力。此种学徒制或三明治制度,让学校教育结合职业训练,学生在工厂实习所需经费,由政府与雇主分摊,同时为确保学生实习训练符合就业市场所需,相关工会也参与提供意见,强化政府与学校、企业雇主、工会等伙伴关系。(钟琳惠,2007)

当前也要加强新兴产业训练,针对特殊需求学生提供协助,结合教育部门、就业部门、产业界,发放青年就业津贴或职业训练津贴,结合雇主,由雇主负责提供就业或职业训练,强化效果。加上职训津贴可配合双轨制,鼓励在校青年学生参与就学期间的职业训练。同时,失业津贴与寻职津贴的提供,也必须与就业服务密切结合,安排教育训练、志愿部门就业,雇主如提供工作机会或职业训练给青年,政府可补助部分经费。

适时调整方案以增进青年职业继续教育的效益

劳动教育年度计划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80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251位用户关注,54人点赞!

“人口红利”是潜在的而不是现实的,类似的机遇也基本上只有一次。在2002年世界银行发表的《世界发展报告》别指出,“人口红利”期是为发展中国家打开的“机会的窗口”,经济落后的国家要充分利用这一历史性机遇,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如韩国在1961年把家庭计划(即计划生育)确立为一项国策,使人口出生率快速下降,随之出现了“人口红利”期,韩国政府抓住了这一机遇,从自身基础条件、发展水平和国际比较优势出发,及时捕捉和积极利用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给予资源和资金支持,创造了令人称羡的“汉江奇迹”。

我省的“人口红利”期大致从1986年开始,到2029年前后结束,持续40多年。此间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段:2001年前,少儿负担系数相对较高,总体在30%以上,老年负担系数较低,总体在10%以下;从2002年到2016年,少儿负担系数和老年负担系数都比较低,总负担系数均低于40%,也就是一个劳动力人口最多仅供养0.4个非劳动力人口,是我省人口负担程度最轻的时段;2017年以后,少儿负担系数仍然较低且保持稳定,大体在20%~22%上下,老年负担系数则不断攀升,将从20%提高到30%。能否根据不同时段的特点,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期。推进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对于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和谐社会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红利”期,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三个方面的机遇:一是劳动力供给充分,价格便宜,如果就业充分,会创造出较多的社会财富;二是由于劳动力人口年龄构成较轻,使得储蓄率较高,如果资本市场健全,能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加速经济增长;三是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财富积累速度快。过去五年是我省经济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时期,这既是省委、省政府率领全省人民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推进“三个转变”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也表明我省已经从“人口红利”中获益。

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将潜在“人口红利”转化为现实“人口红利”的根本途径。我省一方面是劳动力资源充足,另一方面是就业压力巨大。因此,一要坚持就业优先.确立以就业优先和兼顾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模式,以扩大就业规模、降低失业水平为当务之急:二要鼓励自主创业,从体制、政策等各方面为自主创业营造环境、降低风险,既可大量增加就业岗位,又可促进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变;三要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某种意义上讲,获取“人口红利”的大小,取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程度。特别是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四要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引导和鼓励他们到基层建功立业,这是一个“人口红利”的宝藏。

投资于教育和健康。劳动者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是获取“人口红利”、建立人力资本的重要条件。我省人均受教育年限不高,人口素质与产业升级不相适应等问题仍较突出。一些传染性、突发性疾病已经对人口安全构成了威胁,就医难的问题也较突出。将公共财政优先投资于教育和健康,既是获取“人口红利”的必然要求,也有“人口红利”期本身带来的发展机遇。以教育为例,随着受抚养少儿人口的减少,为教育的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条件,特别是为实施农村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减轻了压力,为逐步走向普及高中教育、发展大学教育提供了可能。因此,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尽快实现两大基本目标: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同时,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尽其才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积极构建养老体系。在“人口机会窗口”关闭前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准备,也是一个必须抓住的机遇。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做准备。我省“人口机会窗口”大约在2029年前后关闭,留给我们应对的时间也就是20来年。因此,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与保障体系,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做好准备,已成为事关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现实问题。因此建议:要加快建立城乡养老保障制度,对城镇主要是完善,对农村则需要加快探索建立。“人口红利”的形成,计划生育家庭功不可没。因而在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时,应当首先惠及计划生育家庭,比如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扶助制度等,都是具有养老保障性质的“德政善举”;要大力发展老年福利事业,由政府投入建设一批综合性老年活动场所和设施,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社会福利领域,逐步形成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骨干的老年福利体系。

劳动教育年度计划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50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7分钟,共有298位用户关注,41人点赞!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水利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促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更好地提高水利干部队伍素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精神,结合水利系统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水利部机关、部直属单位、水利社团组织、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等面向部直属系统和水利行业组织举办的各类干部教育培训活动。

第三条积极有效地组织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是各单位的重要职责。各单位要进一步完善干部培训的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实行不培训不上岗、不培训不任职、不培训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政策。

第二章基本要求

第四条干部教育培训必须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促进水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宗旨,以提高水利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为目的。

第五条组织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以领导干部、公务员、专业技术骨干和优秀青年后备干部为重点对象,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党性教育,特别是要把学习“*”重要思想摆在首位;坚持紧密围绕水利工作中心任务和水利建设、管理、科研等实际工作需要开展教育培训工作。

第六条干部有参加培训的权利和义务。各级干部每5年参加脱产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少于3个月,专业技术干部每年参加脱产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2天。

第七条组织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有切实可行的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经有相应管理权限的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同意方可组织实施。

第八条组织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应与干部的培养使用相结合,与干部的实际工作需要相结合。组织开展干部教育培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创新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培训手段,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效益。

第九条未经批准,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不得以水利部名义组织举办教育培训活动。

第三章职责分工

第十条人事劳动教育司是水利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制订培训政策、制度和编制培训规划、计划;负责审核部属单位和有关部门的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负责培训机构资质认定和培训证书管理;负责组织实施有关培训项目。

第十一条机关各司局及部直属单位,根据各自职责任务和实际工作需要,负责组织制订和实施本部门、本单位业务范围内的教育培训规划、计划;负责有关教育培训机构的业务归口协调指导工作;负责组织实施有关教育培训项目。

第十二条出国培训、国际合作培训工作,由人事劳动教育司和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共同组织实施。国际合作与科技司负责涉外事宜;人事劳动教育司负责推荐、商定和组织选拔参加培训的人员,并跟踪考察学习情况,了解学习效果。

第十三条由部审查认定的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承担认定范围内教育培训项目的实施工作,按有关规定和培训计划完成教育培训任务。

第四章实施程序

第十四条各部门、单位应根据水利事业发展和自身实际工作需要,在充分调查论证基础上,制订中长期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年度计划应于上年12月底前报人事劳动教育司。面向行业举办的培训班,由人事劳动教育司审核形成水利部年度行业培训计划,经部批准印发执行。面向机关司局和直属单位举办的培训班,由人事劳动教育司审核形成水利部年度直属系统培训计划印发执行。

第十五条各部门、单位应根据年度培训计划,优先在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中选定承办单位,确定相应培训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未列入水利部年度培训计划,但因特殊需要确需举办的培训班,由主办部门或单位书面说明原因并提出办班计划和实施方案,经人事劳动教育司核准后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举办培训班要提前制定具体培训方案和教学计划,落实教师、教材、教室等培训条件,认真做好学员管理、考核、服务等有关工作。

第十八条每年1月底前,各部门、单位将列入上年度行业培训计划和直属系统培训计划的各类培训班的总结材料,书面报送人事劳动教育司备案。总结内容包括培训目标、对象、内容、方式、时间、培训项目主持人、主要教师名单、主要教材、评估结论、实际效果等。

第五章培训登记

第十九条干部参加培训均应进行相应登记。培训登记分为培训证书登记和学习考核登记表登记两部分。培训登记由人事教育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级负责(实施细则见附件)。

第二十条培训证书由人事教育部门负责发放和审核。国家公务员和按照公务员管理人员发放由人事部统一印制的《国家公务员培训证书》,其他干部发放由水利部统一印制的《水利行业培训证书》。培训证书人手一册,个人保管。

第二十一条《学习考核登记表》由水利部统一印制,由各级人事教育部门负责管理。

第二十二条《国家公务员培训证书》、《水利行业培训证书》以及学习考核登记表所记载的内容是水利部机关及直属单位干部参加培训的有效凭证,作为干部考核以及上岗任用、职务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三条各级人事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培训证书和学习考核登记表的管理。对证书和登记表管理不善、弄虚作假以及篡改登记内容的单位和个人,一经发现,要严肃查处,并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第二十四条水利部机关司局、直属单位以及定点培训机构主办或承办经批准面向水利行业举办的培训班,可以向水利部直属系统以外的学员颁发《水利行业培训证书》。

第六章培训经费

第二十五条各部门、单位举办培训班,应有正常的经费来源。培训经费须列入本单位预算,专款专用。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办法。对确需收取费用的,必须坚持自愿参加的原则,由主办单位根据有关规定合理收费,收费标准、项目、数额应在办班通知中列清。

第二十六条培训经费要纳入承办单位财务管理渠道,主要用于教材资料、教师酬金、租用教室、改善办学条件等与培训直接有关的项目,不得挪作它用。

第二十七条举办培训班应坚持节俭原则,不得借培训之名组织与培训内容无关的游览和娱乐活动。

第七章奖惩措施

第二十八条对违反本规定举办培训班的部门、单位,将视情节予以通报批评。对违反本规定的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责令限期整改或取消其定点培训机构资格。

第二十九条对无特殊原因未完成年度培训计划的单位,人事劳动教育司将视情况予以通报,或核减其下一年度面向行业和直属系统举办的培训班计划。

劳动教育年度计划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003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6分钟,共有282位用户关注,37人点赞!

一、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明确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

(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省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十五”期间,我省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省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必须统一思想认识,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我省发展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服务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在稳定办学规模的基础上,以深化改革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着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进一步完善多元办学格局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形成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十一五”期间,继续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1∶1,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普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1∶1。中、高等职业院校为社会输送200万名毕业生,为农村、企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200万人以上,各比“十五”期间翻一番。认真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技能培训,全面开展企业职工和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到2010年,使我省技术工人队伍中具有中级工技能水平的达到45%,高级工以上的超过15%,全省城乡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

二、强化政府的引导和调控,增强职业教育入学和就业的竞争力

(四)努力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坚持政府导向、多元筹资、集中财力、择优扶持原则,各市有重点地办好若干所中等职业学校和1—2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每个县(市、区)重点办好1—2所骨干中等职业学校,对欠发达县(市、区)骨干职业学校建设给予必要的扶持。到2010年,全省建成200所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包括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专,下同),2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形成职业教育的品牌和竞争力。

(五)建立职业教育助学奖学制度。中等职业学校扶困资助范围从“低保”家庭子女等五类学生,扩展到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子女,给予免交学费。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资助,按国家有关高等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对品学兼优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提供奖学金。对就读省内大中专院校农业种养技术类专业的本省学生免交学费。

(六)合理配置资源,促进普职教协调发展。加强宏观调控,统一制定招生政策,加强对学生和家长的引导,促进初中毕业生普职教合理分流。充分利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进一步推进地区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和合作办学。构建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使学生就业有路、升学有望。

(七)严格劳动准入制度,全面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抓紧制定和完善就业准入的法规和政策,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八)切实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对各行业职业领域具有绝技绝招、突出业绩的高技能人才,实行特殊奖励政策。在行业和企业的关键岗位推行“首席工人”制度,建立全省范围内“首席技师”的评选制度。加大对优秀技能型人才的宣传力度,每年表彰、奖励一批生产一线的优秀技术工人,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九)加强职业院校建设。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合理的专业设置、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齐全的教学设施、良好的育人环境为目标,大力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使职业院校成为本地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心、企业职工的培训中心、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中心。高职院校还应当成为当地产品开发、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的研究中心。

(十)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根据我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推动职业学校的专门化建设,形成部分综合性职业院校和一批工程技术、电子信息、交通运输、建筑工程、商贸旅游、医药化工、护理服务、农林水牧等专门化学校。积极扩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类等紧缺人才相关专业的规模,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规模效益。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压缩长线专业招生,新增一批经济发展急需的新专业。

(十一)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以培养紧缺人才、提升技能水平为目的,建设一批为学生校内技能培训服务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到2010年,国家和省级中职实训基地达到100个,高职示范性实训基地达到40个,切实解决职业院校实训条件差、实训工位不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建设一批既能承担学生生产实习任务,又面向社会开放的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

(十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重点培养一批既有教师资格又有职业资格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到2010年,中职学校专业课80%以上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其中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达到40%;培养6000名高技能的专业骨干教师和500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带头人;高职院校“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达到80%。

四、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十三)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传统的培养模式向就业导向转变,促进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开展订单培养和定向培养,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改革职业院校评价体系,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评价标准。

(十四)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建立由行业协会、企业领导和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论证、审核专业和课程设置,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工作。按照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原则和强化技能训练的要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和技能训练方法,开发校本教材。实施分层次教学,建立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制度。实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十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在全省各地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中建立500家职业院校学生校外实习示范基地,以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单纯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职业院校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实习时间不少于半年。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教学、实习以及劳动保护和安全工作,并为实习学生支付合理报酬。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

(十六)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企业选派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课,参与学校教学改革。鼓励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建专业、实训基地、研究中心和经济实体,或组建职教集团。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承接企业产品加工,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开展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定。

(十七)加快职业院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步伐。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都应允许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站。到2010年,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都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其学生考核合格后,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十八)创新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确立“能力为本,德育为先”的新理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对学生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创新机制和载体,建立全体教师参与、面向全体学生的德育工作机制,使教学过程与育人过程紧密结合,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十九)深化职业院校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公办职业院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非师范类毕业生、工程技术人员有资格应聘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并录用的,允许在试用期内取得教师资格。制定有别于普通教育的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实行分类单独评审。各市、县要按照评审权限建立相应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已取得教师专业技术资格并符合相应评审条件的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可兼评与现工作岗位紧密相关的第二个相同级别的专业技术资格,也可通过考试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技术创新和发明、专利在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中与学术论文同等对待。专业课教师每两年必须到企业挂职研修两个月,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必备条件。

五、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构建多元办学格局

(二十)认真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优化培训结构,提升培训质量,保证培训工作制度落实、资金到位、管理规范、进展有序。充分发挥职业学校、乡镇化技术学校、就业训练中心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优势,积极承担培训任务。开展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对应届回乡初高中毕业生进行6个月到1年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具备就业所必需的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建立健全以县级骨干职业学校或成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以村、厂教学点为基础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和社区教育网络,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

(二十一)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企业要把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制订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鼓励和支持在职职工参加培训、提高技能。大中型企业的高技能人才要立足自主培养,中小企业的高技能人才以校企合作方式培养。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要积极为企业职工培训提供服务。支持企业继续办好已有职业院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

(二十二)努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势,分层分类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重点培训一批企业家、有培养前途的企业优秀中青年管理骨干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人员,使他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能领导企业创新发展的职业经营管理人才。重视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和能力建设。

(二十三)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指导下,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定教育培训规划,组织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参与制订本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标准、职业技能鉴定和证书颁发工作;参与制订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和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参与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

(二十四)认真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使用的有关规定。企业应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必须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工人的教育和培训。加强对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督查。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以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依法对其职工教育经费实行统筹,由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培训服务。

(二十五)积极鼓励、扶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大力扶持,加强管理,规范办学,进一步促进民办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要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在招生、创建示范专业、建设实训基地等方面,民办职业院校与公办学校享受同样的扶持政策,对于政府补助的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在民办学校就读的困难家庭学生,享受公办学校同样的有关助学奖学政策。鼓励民办职业院校扩大规模,提高水平。加强对民办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检查,制定切合民办学校实际的办学水平评估标准。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积极开展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提高我省职业教育的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

六、加大领导和扶持力度,切实保障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

(二十六)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真正做到认识、领导和措施“三到位”。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引导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十七)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落实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省里建立由省政府办公厅牵头,有关厅局参加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省教育厅负责牵头职业院校教育和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省农办负责牵头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省劳动保障厅负责牵头企业职工培训、农民工培训、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工作;省经贸委负责牵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工作。职业教育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都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做好工作,加强相互配合,统筹管理职业教育。

(二十八)实施“浙江省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为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重点解决我省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市、县政府为主,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给予扶持,在全省组织实施职业院校助学奖学行动计划、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行动计划、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行动计划、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行动计划、提升劳动力素质行动计划。具体实施方案,由省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二十九)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市、县两级教育费附加地方可用部分,应安排不低于30%的比例用于职业教育。省级教育费附加收入的安排使用要向高等职业教育倾斜。各地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经常性事业经费生均拨款标准,保证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普通高中。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或出资办学,对通过政府部门或非赢利组织向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职业学校的学费收入,要全额用于学校办学,任何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截留、挤占和挪用。

(三十)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督导和检查。各级政府要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作为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并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建立职业教育定期巡视检查制度,重点督查各地落实国家和省政府的有关政策、普职教协调发展、经费投入、办学质量以及专业结构调整等情况。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加强对劳动准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监管,积极开展劳动执法检查,对违法行为进行纠正和处罚。建立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监控制度,加强规范和管理。劳动保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培训机构的评估,督促各类培训机构依法办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附件:浙江省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

二六年七月二十五日

附件

为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十一五”期间,我省职业教育将重点实施以下“六项行动计划”。

一、职业院校助学奖学行动计划

为解决职业院校学生生活困难和鼓励优秀学生报读职业学校,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实施“职业院校助学奖学行动计划”。

(一)扩大资助职业院校家庭困难学生的规模。对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含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专,下同),在原低保家庭子女、福利机构监护的未成年人、革命烈士子女、五保供养的未成年人以及残疾学生免收学费、代管费的基础上,将贫困助学的资助对象扩大到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子女,使免收学费的资助面扩大1倍,全省达到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的10%左右。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资助,按国家有关高等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

(二)设立大中专院校农业种养技术类专业助学金。该项助学金用于免除省内大中专院校农业种养技术类专业本省籍学生的学费。公办大中专院校按实际学费标准全额免除,民办大中专院校按同类公办院校学费标准予以减免。

(三)设立职业教育奖学金。中等职业教育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在校学生,奖学金标准为每人每年1000元,受奖学生总数控制在在校生总数的5%。高等职业教育奖学金仍按高等学校奖学金有关规定执行。

(四)经费筹措。中等职业教育助学、奖学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予以保障,省财政对一类、二类地区分别按70%、50%的比例予以补助。大专院校农业种养技术类专业助学金由省财政全额承担。

二、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行动计划

为切实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实训条件,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重点建设好一批为学生校内技能培训服务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一)建设目标。实训基地是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建于校内的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场所。到2007年,建设70个国内一流、资源共享、示范领先的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其中50个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20个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对符合条件、能承担学生生产实习任务、面向社会开放的,选择10个进行重点建设,使其成为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到2010年,部级和省级中职实训基地达到100个。

(二)建设原则。

1统筹规划。省级实训基地建设要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和全省产业带规划,突出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体现特色。

2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应在区域范围内,向其他学校、农村劳动力培训、企业职工培训开放;通过校际联盟、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对于跨区域开放、接纳其他学校学生比例高的实训基地可进一步申请建设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

3注重效益。实训基地建设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提高实训基地使用效率。在保证学生实训的基础上,开展对外加工生产和学生勤工俭学。有条件的要逐步建立独立核算、滚动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三)基地申报与评审。各地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认真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省有关部门在此基础上择优确定申报学校和项目。

省级实训基地申报与评审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各地申报的省级实训基地经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会同省劳动保障厅审核初选,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和评审,由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批准公布。

(四)资金筹措。省级实训基地资金由学校举办者筹措,省财政给予奖励性补助。省财政原则上按建设所需经费的50%予以补助,对每个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省级补助

不超过200万元;对每个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实训基地,省级补助不超过150万元。对列为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的,省级补助再追加100万元。

三、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

为帮助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对职业学校教师进行全面培训和重点培养。

(一)专业课教师全员培训。用两年时间对全省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进行轮训,每位教师参加培训96学时。培训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为主要内容,重点培养教师的实训指导能力。争取到2010年全省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80%以上成为“双师型”教师。

(二)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采取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相结合、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专业骨干教师培训。两年内培养3750名达到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使高技能“双师型”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中的比例达到30%以上;每年选派100名左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攻读相关专业在职硕士,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专业骨干教师。

(三)专业负责人培养。通过理论研修、专业调研、技能培训、名校(企)挂职等途径,用两年时间培养300名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和管理的领军队伍。

(四)教师专业技能比武。每年选取若干个专业或项目,举办4—5次全省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技能大赛,形成专业课教师主动提高技能的良好氛围。

(五)启动课程教材改革。“十一五”期间,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组织编写50种适应我省紧缺专业和新设专业急需的精品教材,同时支持学校开发一批适应地方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校本教材。**—2007年选择2个紧缺专业进行重点调研与论证,制订课程教材开发方案,并完成2个专业20余种精品教材的编写和使用。

(六)经费筹措。教师培训经费由各地财政负责筹措。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专业骨干教师培训、专业负责人培养给予补助。对省级教师技能大赛和精品教材开发给予资助。

四、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行动计划

为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提高专业水平,强化办学特色,做大做强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增强职业学校为县域经济服务能力,实施“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行动计划”。

(一)落实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责任。县(市、区)政府是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的主体,要加强统筹领导,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确保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普通高中。到2007年,每个县(市、区)都要建设好1—2所集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于一体、设施先进、师资优良、管理科学的县级骨干职业学校,使其成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培养培训所需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平台。

(二)加强示范专业建设。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要以专业建设为重点,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根据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到2007年,全省再完成50个省级示范专业的建设,使省级示范专业达到200个左右。

(三)扶持欠发达地区县级骨干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省财政重点扶持45个欠发达县(市、区)的骨干职业学校各建设好1—2个专业。

(四)经费筹措。对省级示范专业,省财政给予奖励性补助,地方财政按1∶1配套。对45所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级骨干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由地方财政筹措。一类地区省财政补助50%,二类地区省财政补助30%。

五、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行动计划

校企合作是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活力、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的有效举措,对发挥校企双方积极性、加快培养应用性人才、促进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结合具有重要作用。为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实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行动计划”。

(一)建立职业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省、市建立一批由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预测劳动力需求、制订专业设置标准和培养目标、编写专业课教材、组织教学交流和技能大赛等。

(二)建立500个校外实习示范基地。实习基地主要为已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的学生提供更加熟练掌握技能的机会,并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在全省选定500家企业建立校外实习示范基地,其中确定50家为省级校外实习示范基地,每个市确定10家为市级校外实习示范基地,每个县确定不少于5家为县级校外实习示范基地。

(三)建立100个校企合作的职工教育培训基地。依托各地重点骨干职业院校、省级示范性化技术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建立100个校企合作的职工教育培训基地,为中小企业开展职工教育培训提供服务。

(四)支持行业、企业举办职业学校或参与合作办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帮助行业、企业办好现有职业学校,鼓励企业参与办学、办专业以及共建实习车间。

(五)省级校外实习示范基地、省级校企合作职工教育培训基地由省教育厅会同有关部门审定。全省每年评选表彰20个优秀校外实习基地、10个优秀职工教育培训基地,由省财政予以奖励。

六、提升劳动力素质行动计划

(一)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以被征地农民、转产渔民、下山移民、农村富余劳动力、企业务工农民和专业农户为重点对象,以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和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到2010年,全省完成1000万名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任务。其中,以种养业专业农户、专业合作社社员为主要对象的农业专业技能培训100万人;以被征地农民、转产渔民、下山移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主要对象的转移就业技能培训400万人;以已在二、三产业就业的务工农民为对象的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500万人。

(二)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根据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对全省回乡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按不同专业、不同等级职业资格,分别进行6个月到1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工作由办学条件较好的中职学校或由省示范性化技术学校与职业学校承担,受训学员参加相关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由有关部门和培训基地帮助推荐就业或指导自主创业。培训经费由政府和个人共同承担,省财政按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绿色证书的受训人数,对一类地区、二类地区分别给予补助。

(三)企业职工等就业能力培训。对在岗职工、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新增劳动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通过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制度,鼓励企业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工作,支持和鼓励职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广泛开展企业职工技能大比武活动等多种举措,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到2010年,全省技术工人达到700万人,初、中、高级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40∶45∶15,初步建立一支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技术工人队伍。

劳动教育年度计划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635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6分钟,共有174位用户关注,55人点赞!

××学年度,在市教委、镇党委、政府的关心下,在全体教职工的支持下,本人忠于职守,务实工作,为把学校办成具有科技、劳技教育特色的办学水平较高的省级实验小学而竭尽全力。超额完成市教委下达的各项任务。学校被评为“×××省绿色学校”、“省弘扬陶行知思想”、“省推进素质教育先进集体”、“省环境教育基地”、“×××市文明单位”、“×××市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在第十二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全国中小学生(×××地区)金钥匙科技竞赛中获“先进学校”称号。

(一)办学方向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贯彻全教会关于推进素质教育精神,面向全体学生,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潜能挖掘的关系,以新的教育观念指导学校工作,学生的过重负担得到有效控制,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学校有明确的三风建设目标,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已形成了“认真、勤奋、刻苦、向上”的校风,“团结、守纪、好学、创新”的学风,“修身、敬业、爱生、奉献”的教风。学校以“面向新世纪,培养现代人”为目标,以劳技、科技教育为载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先后制订了《城北中心校素质教育规划》、《城北中心校推进素质教育方案》、《学校十五发展规划》、《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等,做到学期有工作计划、每周有工作安排、学校有大事记载,每学期均有工作总结。

学校做好布局调整计划,结合改造薄弱学校,年九月撤并了比较薄弱的××小学,并将小河岸小学的培智班搬至中心校,使施教区适龄儿童享受现代平等教育。

2实现教育目标

在推进区域性素质教育过程中,本校十分注重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做到“减负增效”。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足上好各门课程,有计划组织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设的兴趣小组20多个,还充分利用双休日对300多名学生进行计算机初级培训,学生参与面广,人数多,效果好。在参加市、省、全国各类竞赛活动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一年中学生参加市以上竞赛获奖人次达100多人次。有十多个项目在全国、省比赛中获一、二等奖。小学四率均达100%,全面完成各项事业指标要求。学校科技、劳技教育特色鲜明,有满足特色教育的设备、设施××生物园、标本室、天象厅、省优秀自然实验室等,有事业性强、乐于奉献的有特长的老师,在进行特色教育研究的基础上,有突出的特色成果,在省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外语教学成果喜人,英语情景剧参加市素质教育现场表演获好评,计算机初级考试通过率高。

(二)管理体制和领导班子

1管理体制

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已形成了校长负责、党支部监督、教代会参与的民主治校的管理体制。凡学校重大事情,均要通过党支部讨论、校行政商量,教代会审议后由校长执行,确保了校长决策的准确性。同时在这过程中,使决策形成全员共识,确保贯彻的效率,如学校规划、计划、基建、教师奖罚、职务评聘、考核方案等。本学年根据上级用人制度改革政策,学校与教职工签订了合同,变国家用工为单位用工并清退了部分临时工。

(2)领导班子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领导班子已成为坚强领导集体,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克服困难,使学校的办学水平迅速提高,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班子成员,敬业勤政,团结协作,表现出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风踏实,模范遵纪守法,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办事公正。班子人员除1人中师外,其余全部达到大专学历,1人达到本科学历,有4人参加本科进修,校长参加全国骨干校长研修班培训,副校长等几名干部参加市教委组织的校长提高班学习,不断“充电”,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校长坚持上课,副校长以下的干部坚持上语文、数学课,带头上挂牌课、公开课,经常深入课堂听课,组织参加校级教研活动,班子中有××学科带头人1名,×××市学科带头人2名,×××市学术带头人3名。

(3)依法办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订和贯彻执行学校章程,是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教育法制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力度的重大措施。学校章程是规范学校管理的重要依据。因此本校在学习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学校以前制订的各类规章制度进行不断完善,经过广泛的讨论、修改,再讨论,再修改,最后交教代会通过,形成学校第一部章程。使各项管理有章可循,走出了一条依靠群众办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新路子,成功地实现学校管理由常规管理向法规管理的转变。学校的一些重大事情。如素质教育十条基本要求,减负工作,行风建设,重大基建项目、发展规划等贯彻落实,就是校长根据学校章程,依法管理,得到有效落实的最好说明。

(三)教师管理和提高

1教师管理

经过创建省实小和多年的培训教育,本校已初步建立了一支政治素质较好,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基本能满足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大专以上学历达60%,学校通过实施师表工程,加强师德教育、法制教育,通过采取树身边的先进人物,实施名教师工程,结合行风建设,采用不定期座谈会,师生、家长问卷调查,严格依法考核奖罚力度,坚持表彰和查处相结合等措施,收到良好的效果,未发现有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有偿家教等违法违纪现象发生。

2教师素质提高

每学期,学校认真制订了教职工政治学习计划,做到时间、内容、组织和台帐四落实。期末进行考核。根据学校特点,认真制订了教师培训计划,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教师形成了“两热”:一是进修热:如计算机、英语双考100%的青年教师通过考核,100%的青年教师取得普通话培训合格证书,100%的青年教师参加×××市计算机中级培训,100%的青年教师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考试,60%以上的教师取得大专学历,有×××人参加本科学习。二是教研热:学校广泛组织教师磨课活动,以课堂教学六优化,以“新精活实”为目标,坚持上挂牌课、精品课,×××等老师在省、市级上公开课受到好评,学校定期组织对外进行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好课和较好率达××%以上,目前,本校共有×××省学术带头人××人,×××市学科带头人××人。并有一支数量较多的校级骨干教师。

(四)教育教学工作

1德育工作

学校将德育置于首位,组织网络健全,制度落实,基地有特色,计划、措施到位,课题研究注重实效,德育效果好。学校是×××市德育先进学校,被评为×××市文明单位。建立了校长、教导主任、少先队辅导员、优秀班主任组成的德育领导小组,建立了家长学校,做到有计划地开展法制、心理辅导等宣传教育,家长学校是×××市合格家长学校。建立了社区教育组织,还建立了十多个校内外教育基地。学校花×××万元建成的生物园是一个融思想品德、劳技、科技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基地,发挥出良好的教育效益。建立了班主任等德育考核制度,档案齐全。德育工作做到网络健全,制度落实,资源丰实,效果良好。

2教学工作

教学常规健全,“六认真”工作扎实,学生作业量符合减负要求,严格控制考试次数,一学期只进行一次语数期终考试,课外兴趣小组×××多个,学生参与面达××%以上。

重视教学基地建设,特别是生物园、标本室、天象厅为学生提供了特有的实践基地,所有专用教室和教学仪器设备,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资料台帐齐全,自然实验室被评为省优秀实验室,目前正在创建省标准化实验室;图书人均达×××册,借阅平均每学期每生达××册。

教科研活动深入开展,资料规范。年10月27日由×××教科所对学校“九五”主课题“培养小学生创造能力的探索”进行了成果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课题研究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设计规范,思路清晰,措施扎实,成果显著,为培养小学生创造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经验。该成果(结题报告)发表在《实小科研集粹》上,并荣获×××市优秀教科研成果三等奖。学校参与的部级课题“活动课程与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和部级课题“×××市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已完成了成果的搜集、整理工作,即将参与省分课题组织的结题仪式。本学期申报了学校“十五”主课题“现代农村小学科技教育的研究”,旨在探索现代教育形势下,农村小学开展科技教育的方法、评价。一年中,教师撰写的论文有×××篇在市级以上范围发表、交流、获奖。其中,×××市级×××篇,省以上×××篇。有×××人被评为“×××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人被评为“×××市学术带头人”,学校被评为“×××市教科研先进集体”。

3体育卫生工作

本校是×××市贯彻体育卫生两个条例先进学校,被评为“×××市优秀卫生室”。本学期接受×××市体育、卫生两个条例的复查,获得优秀等级并作为省先进集体推荐到省。学校严格按两个条例要求,上好两操两课两活动,每年举办校田径运动会和各类体育单项竞赛活动,如田径、航模、乒乓球、女篮、跳绳、广播操等比赛。还积极组队参加省市各类比赛。平时带好校级田径队,女子篮球队和航模队,坚持常年训练。上好健康教育课,开展健康教育、卫生教育的宣传工作,定期为学生进行体格检查,认真开展六病防治工作,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无食物中毒发生。学校的体育卫生工作还延伸到社会,结合科普宣传周、世界环境日、爱鸟周等活动,用黑板报、小报、演讲、上街宣传等形式向社会宣传,深获群众欢迎,干部的好评。

4美育工作

坚持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严格按要求进行音乐、美术教学,平时建立了舞蹈、音乐、书法、美术等艺术兴趣小组,还组织双休日活动,深受家长的欢迎。

5劳技教育

劳技教育是本校的特色教育,学校除以按大纲要求进行劳动教育外,充分利用生物园劳动基地,根据当地的经济建设实际,自编教材,如无土栽培、生活插花、烹饪、缝纫、金工、木工等,积极开展种养实践活动,学生每天按班级轮流到基地参加劳动实践,作观察记录,还努力探索劳动课内外教学模式。小河岸完小结合中德合作劳技教育试点,在烹饪、缝纫、传统工艺等方面进行劳技教育的研究,为学生创造了劳动实践、培养劳动态度、学习生活知识、培养动手能力的有利环境。

(五)行政工作的常规管理

1机构和制度

学校行政机构设置齐全。各职能部门均明确岗位职责和考核办法,各个职能部门和条线部门期初有计划,期末有总结,措施扎实,工作到位,本校教导处、教科室均是×××市“优秀科室”。

2管理和服务

学校严格执行学籍管理规定,管理资料由一名副教导专人负责搜集整理、归档,资料规范、齐全。

学校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严格财务纪律,实行校务公开,建好校务公开栏。按规定收好、管理好经费,无乱收费现象。本学期进入镇财务结算中心、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学校基建工程项目、两个校办厂停业所有资产全部进行审计。在×××市规范收费检查和×××市校务公开检查中,本校的资料和做法得到检查组的表扬。

学校十分重视校园管理,建立一整套校园管理制度,如门卫管理制度,护导值日制度,安全保卫制度,食堂管理制度。校园环境整洁,环境教育氛围浓。食堂人员树立服务育人思想,保证800名师生的中餐供应和1200余名学生的饮水,师生较满意,一年中无责任事故发生。

(六)办学条件

1教育经费

学校预算外收入××%以上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出售店面房收入××万元、校办厂拆迁补偿还××万元,自筹×××万元,共计×××万元。经决算主体工程×××万元,部分甲供项目、另星工程、装修工程、绿化工程、各类规费、等造价×××万元。目前尚欠×××万元(有部分房产)。全部为教职员工办理了医疗保险,教职工的福利待遇都得到了落实,全年教职工人均收入在×××万元以上,货币分房资料全部送到镇政府待批。

2学校设施

绿化、供电符合要求,教育仪器设备、专用教室、办公条件等设施符合要求,图书室、阅览室、报刊杂志,生均图书超过标准。卫生室配备了专职校医,资料齐全。

一年中,中心校由于学生人数骤增,教学用房紧缺,校舍陈旧,与省实小不相称,严重制约学校发展,经努力,得到了党委、政府的支持学校综合楼新建,但由于政府受集资款困扰,在政府不投资资金的前提下,学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自费开发,多渠道筹措资金,克服重重困难,确保了工程按期完成,并于年9月1日正式交付使用。同时,学校还结合新校舍的重建加大了教育设施的改造力度。重新规划生物园,对原部分养猪场进行改造开辟劳技专用教室,配备了具有六种功能的劳技装备,新种各类花草树木上千棵。完成第一自然实验室的改造,按省标准化实验室标准装备,更新实验室课桌椅并建好了第二实验室。改造电脑房新增奔腾电脑30台全部上网,利用原有电脑建好第二电脑房。新建学校演播室和双向闭路电视系统和控制室。新购可供电800多名学生用餐的桌椅。翻建食堂职工休息室并对二、三号楼进行维修。对大会议室、小会室、行政用房、部分专用教室进行装修,新建100多平方米的学生自行车棚、大型不锈钢画廊两个和防盗设施。重新绿化校园、改造校外人行道1000多平方米、新建劳动基地——星火服务中心。还计划在对二、三号楼、跑道进行维修。目前,学校教育用房得到缓解,校容校貌得到改观,交通安全系数得到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大渔完小三机一幕进教室,新建篮球场一面。××小学积极争取政府投入完成食堂改造,新建200平方米的餐厅,三机一幕进教室,建好单向闭路电视系统。幼儿园建好单向闭路电视系统三机一幕进教室,更换全部课桌椅。

(七)教育质量

1德育

学校始终突出德育工作,组织开展庆祝“建党八十周年”系列活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增进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其中,在“新华杯”诗歌朗诵比赛中一名学生获二等奖。广泛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发动师生为林周县捐款×万元,为×××扶贫希望工程捐款×万元,为本校贫困生××治病捐款×××元,为陕西省清涧县捐款×××元,学校为陕西师家园则小学捐赠×××元。结合创省绿色学校、省环境教育基地,成立了红领巾护绿队,为学校新移植的树木浇水、养护,还走出校园,为居民小区护绿。还开展了以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养成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和德育要求的知识掌握较好,校风校纪好,后进生转化率高,无违法犯罪现象发生。有两名学生被评为“×××市三好学生”,四(4)中队被评为“×××市优秀班集体”。

2智育

毕业班双科合格率××%,语文优秀率××%,数学优秀率××%;非毕业班双科合格率××%、语文优秀率××%,数学优秀率××%。在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中我校有××名学生获三等奖、参加《小学生数学报》杯竞赛有××名学生获一等奖、有××名学生获二等奖、有××名学生获三等奖。

3体育卫生

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卫生知识,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体育达标率达9988%,优秀率323%,近视新发病率控制在××%以下。参加×××市田径运动会比赛荣获第五名,参加市十校田径赛获第三名,参加苏南片田径夏令营比赛获第十名,参加市乒乓球比赛获团体第二名,女篮代表×××参加×××市比赛获第五名,参加省、市航模比赛获得较好成绩。

4美育

学生能掌握大纲规定的初步的识谱、视唱、素描、作品欣赏知识,学生的美术作品参加省科技创新比赛,有十多名同学获奖,舞蹈队参加市文艺会演获一等奖,已连续××年获得此奖。参加市英语情景剧获二等奖。

5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本校的特色教育。学生除了掌握大纲规定的劳动知识和基本技能外,学校带领学生经常参加生物园的劳动实践,学生对种养殖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好,对生物知识了解较多,动手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劳动成果,无土栽培、创造发明,参加省市比赛获得好成绩。

6办学特色

区域性特色基本形成。

三年级开计算机课,五年级以上学生100%掌握计算机初级知识并学会上网,组织了300多名学生计算机初级培训并有30%以上的学生通过计算机初级考试。一年级开英语课,加强口语训练,在校内设立外语角,开展外语每日一句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学会外语口头交流。五年级英语合格率××%,优秀率××%%,六年级英语合格率××%%,优秀率××%。

劳动教育年度计划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70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2分钟,共有167位用户关注,41人点赞!

为加快推进全县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根据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就我县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发展做出如下决定: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全县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扩大办学规模、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我县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水平,培养服务生产第一线急需的技能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目标任务

到“十一五”末,实现如下目标:

1、构建体系。落实“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构建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密切结合,具有平遥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体系。

2、形成规模。到2010年,全县职业教育年招生人数达到3000人,在校人数达到9000人,普高与职高招生比达到1:1。“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职高毕业生1万人。

3、扩大培训。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年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技术骨干3000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000人次,2008—2010年培训城乡后备劳动力1.5万人次,

二、发展计划与实施工程

(三)发展计划

1、乡镇综合教育中心建设计划。“十一五”期间,各乡镇要在县职业成人教育中心的指导下成立乡镇综合教育中心,已通过省市验收的卜宜、朱坑、洪善、古陶等4个乡镇,要在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其余未经省市验收的10个乡镇要按照上级标准积极创造条件,在三年内达到规定标准,并通过省市评估验收。县职教中心要力争成为国家重点扶持建设的县级职教中心。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把本乡镇区域内各类培训机构整合到职成教育中心,把职成教育中心建设成为集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历教育、短期培训于一体的中等职业教育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再就业培训的主要阵地。

2、示范职业学校建设计划。到“十一五”期末,把县职业中学建设成为部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人数达到2000人,在校生达到6000人,进入国家示范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梯队。到2010年把宁固综合高中创建成为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同时,以县建成两所省级示范农广校,全面提升农村远程教育培训能力。

3、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规划。根据市政府的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县要建成两个服务当地、资源共享、符合标准的骨干示范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并建成5个省级示范专业和市级示范专业,形成一批设备先进,并能发挥辐射作用的实训基地和示范专业。

4、职业学校师资素质提高计划。到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90%以上,双师型”教师达到30%左右,培养省级学科带头人3名、骨干教师10名、市级学科带头人10名、骨干教师20名。

实行职业学校教师准入制度,解决职业学校编制不足、文化课专业课师资结构不合理、“双师型”师资短缺的问题。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参照普通中专、普通高中学校编制标准和市《决定》的要求,按1:10师生比例配备职业高中学校教师,并按学生总数的1%—3%计附加编制,按照职业高中学校扩大办学规模后的实际学生数配足配齐教师。教师配备首先要保证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编制,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要按4:6的比例配备。职业学校可预留10%——20%的编制,根据专业教学急需,面向社会招聘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工资待遇由同级财政列入年度预算予以解决。

各职业学校要制定培训计划,有计划地对文化课教师实行转岗培训。全县每年组织10名专业教师参加部级、省级培训,组织20名专业教师参加市级培训。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时间制度,各职业学校要做出规划,确保专业教师每年不少于两个月时间到企业实践,并形成制度。

(四)实施工程

1、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

适应我县调整经济结构、发展优势产业的需要,认真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加强煤化工、新型材料、装备制造以及现代化服务业等领域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十一五”期间全县要培养技能型人才5000人,为全县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持。要尽快组建县职业教育集团,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积极开展技能型人才需要预测,制定职工培训计划,开展校企合作,依托职业教育集团提高员工队伍素质。

2、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

不断强化“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及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定点培训基地,特别是县职成教育中心要主动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任务,县级职教中心每年主动培训的人数要不少于5000人,劳动力转移培训不少于2000人。全县要通过职高校及各类培训实现年转移农村劳动力3000人,培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才10000人。

要进一步加强乡、村一级成人教育队伍建设。按当地人口万分之一的比例配齐乡镇化技术学校的专职干部和教师。“十一五”期间我县要建成2—5所高标准的成建制的初中化技术学校。学校以短期培训为主,重点进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外出务工人员和初中学生分流就业指导。要组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计划,为每个行政村培养一名村干部、一名医生、一名文化骨干、一名科技教育带头人。

3、实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

深入开展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开展学习型单位的创建活动。到“十一五”末,全县要建成3个企业、3个乡镇、3个机关、10所中小学、50个家庭学习型单位示范点。15周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9年左右,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11年以上。全县从业人员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比重达到10%左右,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25%以上,各类技术骨干占劳动力总数的35%以上。为20%以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转移培训。企业职工年岗位培训率达45%以上,县级再就业培训率达75%以上,农村劳动力年培训率达到40%。

4、实施科教兴县兴乡工程

认真实施省政府《关于科教兴县兴乡工程的推进意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巩固和提高扫盲教育,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加强农科教基地建设,扎实有效地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县政府要按照本县总人口人均1元的标准,安排成人教育经费,确保扫盲教育和成人教育经费不低于教育经费实际支出2%的比例,推进科教兴县兴乡工程顺利实施。

三、机制创新与教学改革

(五)进一步强化对高中阶段招生的统筹管理。统筹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招生,统筹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统筹区域内和跨区域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统一确定招生计划、招生办法和招生政策,统一组织招生。稳定普通高中规模,实现中职当年人数在校生规模与普通高中的比例达到1:1以上。

(六)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把中等职业教育定位于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上面来。要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坚持“立德树人,就业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对学生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是非观念、社会责任等基本道德的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七)大力推行体制和机制创新。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与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创办一批前校后厂、校企合一的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实体。建立企业接受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制度,实习期间企业要为学生支付合理报酬。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培养的办学模式与管理办法。

1、职业学校要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并推行“一年学基础(文化、专业)、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以从学科本位向就业本位转变为目标推进文化课教学改革。

2、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对民办职业学校在建设用地、师资、招生和学生待遇方面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县政府要设立民办教育专项基金,用于扶持和奖励办学成效显著的民办学校和个人。要进一步强化对民办学校的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积极扶持那些办学条件优良,专业设置合理,社会需求旺盛,法人素质较高的民办学校加快发展,成为中等职业教育新的办学规模增长点,形成公办、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八)健全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1、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依托高中、企业职工培训中心,建设一批现代化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紧缺人才培训基地。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建设技能含量高、面向社会提供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的县级公共实训基地。

2、各类企业应结合生产发展和技术创新需要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并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应依法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制度,加强上岗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鼓励企业采取自办培训学校和机构、与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联合办学、委托培养等方式,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

3、企业应结合对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要,与职业学校联合制定培养计划,提供实习场地,选派实习指导教师,组织学员参与技术攻关。支持企业为职业学校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实行校企合作的定向培训费用可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承担实习见习任务、培训成效显著的企业,县政府要给予适当奖励。

(九)要进一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对国家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工种,严格执行持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上岗就业制度。在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工种范围内,对没有资格证书的人员,职介机构不得介绍就业,用人单位不得录用,工商部门不得发给营业执照。对违反就业准入规定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劳动保障部门要,依法予以查处。要全面实行职业院校“双证书”制度,学生毕业在取得学历证书同时要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择业观念和创业精神。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和毕业生就业机构要为职业院校学生求职、劳动保障事务和人事提供优质服务。

四、组建平遥县职业教育集团

(十)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以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目标,组建平遥县职业教育集团。县职业教育集团由教育局牵头,全县各职业学校和相关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及部分外埠企业参加。按照“政府引导、校校联合、校企合作、自愿参加、权责对等、优势互补”的原则,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的办学道路。

五、组织领导与保障措施

(十一)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由县政府办牵头,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财政、发改、农业、扶贫等部门参加,统筹职业教育工作,研究解决职业教育重大问题;要把职业教育的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尤其要分年度落实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目标、任务,并组织好实施;要统筹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为职业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提供平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要纳入全县党政领导教育责任考核指标体系,并接受人大、政协的检查和指导。

(十二)根据全县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办学规模扩大后的实际需要,县编办要会同有关部门,为县级职教中心、独立建制的乡镇化技术学校、职业高中、平遥县职教集团单列和补充必须的专项编制,支持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快速发展。

(十三)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

1、到“十一五”期末,县级财政达到按本县总人口人均3—5元标准安排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足额到位。

2、教育行政部门要调整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确保教育费附加的30%用于职业教育,并足额拨付职业学校。

3、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用于企业职工的教育和培训。

4、县财政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项目足额配套;县财政每年安排的扶贫专项资金,10%以上要用于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也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费用于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的建设。

劳动教育年度计划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66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2分钟,共有161位用户关注,30人点赞!

1976年,印度国家教育研究与培训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ncert)颁布了题为《高中教育及其职业化》(higher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its vocationalisation)的文件,这标志着印度中等教育职业化的开端。起初,只有10个州和5个联邦区在高中阶段实施职业教育[1]。到了1986年,中等教育职业化项目开始扩展到其他州;1988年,印度政府正式提出了“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scheme of vocationalisation of secondary education)。该计划主要在高中十一、十二年级提供职业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机会,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降低技能人才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性[2]。该计划只在高中阶段设置职业课程,因此也称为“高中教育职业化计划”(scheme of voc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secondary education)。为更好适应印度经济的发展,在印度“十一五”(2007-2012年)期间,印度政府对该计划进行了修订,并于2014年3月正式颁布了新“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

一、背景

(一)原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的弊端显露

原“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一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该计划共提供了150种职业课程,完善了9619所高中的基础设施建设[3]。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该计划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缺乏对正规教师培养的重视、资金分配不均、与企业缺少联系、学制不够灵活、缺少良好的监督机制等[4],这些因素致使该计划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印度经济发展的需要。早在1995年,印度学者戈尔(j. gore)就指出:“虽然实施了职业化教育,但是不能解决国家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而这正在阻碍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5]。为了更好推进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的良性发展,继续为印度输送优秀职业技能人才,经过“十一五”期间的酝酿,印度政府在“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即2012年初,开始着手修订此计划。

(二)印度经济与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需要

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而技术的革新依靠人才的培养与创新。随着国际经济竞争的日益加剧,为提高印度在国际领域的竞争力与影响力,印度政府需要通过技能人才的培养来保持经济的高速度发展。而职业教育是培养多类型技术人才非常重要的渠道之一。据统计,印度每年出生的人口数量平均为2800万,但每年只有250万人能够接受职业教育;印度每年有12.8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市场中,90%的工作都需要相关职业技能。[6]

此外,印度高中存在着辍学率过高的问题。据统计,2008-2009年,全印度没有上高中的学生就达到了1660万[7],这部分学生在没有接受任何职业技能培训的情况下涌入劳动力市场,势必会对劳动力市场造成冲击。因此,将职业化扩展到初中阶段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可以为初中毕业就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那部分学生提供职业知识与技能培训,从而帮助印度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口强国。

(三)印度职业教育的新发展

2012年,印度开始实施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nveqf),将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划分成与普通教育资格证书相对应的10个层次,从最低级的国家就业证书(national certificate for work preparation,ncwp)到最高级的国家能力证书(national competence certificate,ncc)[8]。印度“十二五”(2012年-2017年)计划提出,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的修订需置于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之下,加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突破原有职业教育遏制学生发展的弊端,使职业教育不再成为学生学习的终点[9]。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的实行有利于使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联系更加紧密。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在实施中将建设学分体系,学生完成特定的课程后可得到相应的学分,而学生可以基于自己的发展需求与时间安排灵活选择课程。因此,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的实施将拓宽职业教育的学生进入高等教育的渠道,以此,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整合成一个体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政府出台了新修订的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以消除原有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的弊端,适应印度经济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并在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的推行下为职业教育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更广阔的渠道,以此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内容

修订后的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结合印度“十二五”发展需要,设立了其特定的目标:实施基于能力的单元课程(competency based modular curricula),以提高青少年的就业能力;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与发展渠道,以增强学生竞争力;缩小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降低初中阶段的辍学率并减少高等教育的压力。[10]

(一)新的课程形式:引入基于能力的单元课程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印度将在实行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的中学中实施基于能力的单元课程。这种课程强调课程设置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学生日后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具体而言,学生通过每个单元的学习获得相应的学分,再通过学分累积获得相应的证书,证书可以作为学生就业或升学的凭证。在中学实行职业教育的4个年级中(九、十、十一、十二年级),每门专业课程都设置了对应的4个等级(level 1-level 4)的课程大纲、学生手册与教师手册。课程大纲规定了总课时与每个单元的具体学习课时。如九年级的汽车专业课程大纲中,规定课程共包含200个学时,具体内容包含汽车的历史与演变、种类、汽车的系统与构成等7个单元,第一、第二、第三单元的具体学时分别为10学时、35学时、60学时。[11]

这种基于能力的单元课程的设置以国家技能委员会(sector skill councils)设立的国家职业标准(national occupation standards)为指导,各行各业的标准各不相同,以适应不同行业的特殊需求。各学校将结合国家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开设相关职业课程,平均每所学校提供两类职业课程,课程涉及的专业主要有汽车、信息技术、零售、证券、卫生保健等[12]。根据计划,负责课程研发的潘迪特·桑德拉·沙玛中央职业教育学院(pandit sunderlal sharma central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psscive)将继续开发其他专业课程。

(二)新的机会渠道:提供多样化的发展渠道

正如印度德里大学教育系教授巴瓦(m.s. bawa)所指出的,只要职业技术教育不能为学生提供横向流动或纵向流动的可能,就不可能像普通教育那样有吸引力[13]。为消除职业教育这一弊端,新的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依据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将职业教育资格证书与普通教育资格证书相对应,达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合流,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渠道。

具体而言,中学阶段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经过认证后,可以获得对应的资格证书。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处于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的起始阶段,即九年级、十年级的学生分别可以参加一级、二级的评估认证,通过认证后可获得一级、二级国家就业证书;十一年级、十二年级的学生分别可以参加三级、四级的评估认证,通过认证后可获得一级、二级国家能力证书。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规定了每个等级资格证书的总体要求,以及具体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工作职责等要求。随着等级的逐渐提高,资格证书对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技能的要求难度也会提高。如国家一级就业证书的核心技能要求是会完成常规、基本的操作任务,而国家二级能力证书中的要求是会接收并传达口头、书面信息,拥有个人基本理财能力、了解社会政治与宗教的多样性等。[14]

多样化的发展渠道是指接受中等教育的学生在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后,不仅可以凭借在学校学习到的职业技能选择进入劳动力市场,也可以选择继续接受教育,既可以在学术领域深造,也可以进入职业教育体系。在纵向移动上,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高中毕业并获得国家二级能力证书后,可以继续攻读国家八级能力证书,等值于普通教育的硕士学位。在横向移动上,在取得任何资格证书以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进入劳动力市场,凭借掌握的技能与获得的证书等级求职应聘。同时,在学分累积与转换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在中学毕业后,甚至是工作后选择回到职业教育或普通教育的轨道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不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衔接与融合。

(三)新的教育对象:将教育范围扩大到初中阶段

修订后的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扩大了职业教育的范围,即不仅针对高中阶段的十一、十二年级的学生,而且包括初中阶段的九、十年级学生。职业教育范围的扩大有利于吸收那些辍学的初中学生,减少非技能劳动力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

根据相关统计,2007-2008年,新德里一年级至十年级的学生的辍学率达到了36.04%,而整个国家的辍学率更是达到了56.71%[15]。在“十二五”期间,印度劳动力市场将提供7500万~8000万个岗位,其中75%的岗位需要工作者通过职业培训获得相应的技能[16]。而那些尚未接受过相关培训就辍学的学生就会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初中阶段为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培养其职业技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

为确保学生参与职业教育,该计划还强调对学生家庭的动员,同时为学生提供关于职业教育的咨询服务。依据该计划,印度教育部门还将开展相关宣传活动,在小学阶段便开始宣传职业教育的理念,以便学生可以及早发现自身就业倾向并选择适当的职业教育。同时,向学生提供咨询服务的项目将陆续开展,使学生了解各种可选择的受教育渠道,并根据他们的兴趣和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选择提供建议。此外,为确保女性学生和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获得同等的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印度政府采取了相关措施,如针对女生设立了特别咨询处。

三、特点

(一)注重能力发展与灵活性

注重学生能力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课程单元的设计强调通用技能、语言交流技能、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等,这些都是学生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后不可或缺的技能,此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第二,如上文所述,新计划不仅关注提高高中阶段学生的能力,还将目标人群扩展到初中阶段学生。第三,鼓励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根据新计划,总预算经费的1%将用于鼓励学生创造力的培养[17],为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经费支持。

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新计划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职业需求,灵活选择培训时间与培训课程。第二,学生无论是选择接受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进入劳动力市场还是继续求学,都拥有了多样化的选择。

(二)增强平等意识

平等意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资格认证上的衔接。学生在中学接受职业教育所获得的资格证书,与普通教育中学生所获的证书的价值是等同的。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职业教育学生和普通教育学生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后能够得到平等对待。另一方面,关注女性学生与特殊群体的培养。早在2002年,印度就提出了国家层面的教育规划,即开展各类教育项目以促进全民教育,保障学生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与教育质量。在新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中,印度政府声明,女子在印度中等教育中享有平等的入学机会,校长有义务采取措施消除性别歧视。在保障特殊群体的职业教育方面,新计划将与全纳教育一起,致力于确保特殊人群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利,如在学习中提供特殊设备与帮助、消除教学楼建筑障碍等。为更好地避免性别歧视,照顾弱势群体,计划还强调培养教师的平等意识。

(三)良好的管理监督机制

新计划注重政府、学校、企业三者的联系。为避免原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中出现的学校与企业脱节问题,教育部门将指导相关机构与人员,确保企业、应用技术大学、工业培训学院(industrial training institutes, itis)等利益相关方全方面参与职业课程的制定与实施。新计划强调,每所中学都要与一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企业不仅要为学生实习提供场地与培训教师,而且要参与课程与学习资料的开发,以使职业教育课程更贴近劳动力市场需求。为保证新计划的顺利实施,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将被用来监管该计划的运行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参与率、能力发展、就业、升学等情况,从而避免各地区在实施该计划中出现的发展不平衡状况。

劳动教育年度计划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93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8分钟,共有298位用户关注,29人点赞!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计划生育可分三个阶段, 改革开放以前的新中国处于加强和稳定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实行人民群众自愿的节制生育制度; 之后党和政府开始寻求改革,明确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并开始建立和实行了较为严格的由政府决定人民群众生育行为的“一孩”计划生育制度;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宣布人口与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从放开“双独”到“单独两孩”政策的逐步放开,是应对导致中国经济将要通过“减速关”的人口现状困局――人口老龄化加深、人口红利趋于消失、跨越“刘易斯拐点”、临近超低生育率水平所进行的决定性改革。

二、“一孩”向“单独两孩”生育制度调整的行为逻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报告没有提稳定低生育水平,而是强调政策的完善性与法制化,对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出了要求,这主要源于现实的人口困境。

(一)劳动力缺口及人口老龄化问题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表示人口红利已经消失。此言并非危言耸听,数据显示,中国制造的主力劳动人口在20 -39 岁之间,这部分人口的增长率早在2010 年便萎缩至零了,而且直至2035年这部分人口的萎缩速度将明显快于整个劳动力人口,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加深,劳动力人口的抚养赡养负担越来越重,社会财富的消耗加速。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指出:从2010年至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2900多万人,而人口抚养比相应上升,中国的人口红利趋于消失。

另外,根据imf 的中国人口研究报告,如果中国政府不对这样的人口困境做出积极反应,中国将在2020-2025年间穿越刘易斯拐点,到了2030 年中国的劳动力缺口将高达1亿4千万。中国劳动力的无限供给随之结束,用工难、工资成本快速涨幅的现实劳动力要素使用问题已经在很多领域出现。

我国上世纪70年代初实施计划生育,到1978年之后计划生育制度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严格执行。40多年,由于这项制度的实施,中国少生了4亿多人。大大缓解了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劳动力数量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为积极作用,也带动了中国家庭生活水平的改善。中国人已经完全适应小规模的家庭结构,居民生育意愿正在发生变化,少生优生、优育优教的观念已经形成。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户均3.1 人,较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减少0.34 人。独生子女家庭1.5 亿多户,且目前我国生育率仅处于1.5- 1.6之间,如果继续推行“一孩”为主体的生育制度,人口困境将明显削弱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处于加工制造这一初始环节的领先优势。

(二)“两独学生”的教育困境

“一孩”为主体的生育制度已经产生了几代独生子女,现如今部分教师也是独生子女,因此,这样环境下的独生子女学生就变成了“两独”学生。独生子女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联想能力强,父母对独生子女给予厚望,对其教育付诸心血,多才多艺而兴趣广泛,民主、法律意识强等。但在第九届全国儿科学讨论会上,专家们把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在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四人和父亲、母亲二人共同溺爱下发生的任性、自大、孤僻、自私、不求上进等心理偏差和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引起的轻度营养不良等异常现象,统称为“四二一综合征”,不仅会产生负面的性格,如意志品质薄弱、分享意识弱、依赖性强、按照父母计划“走路”使孩子依赖性强、缺乏自我认知等;还会造成独生子女的能力缺陷,如缺乏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缺少合作精神,抗压受挫能力差等,而“两独”学生加剧了独生子女的教育困境。因此,“单独两孩”的计划生育制度对改善家庭结构、分散亲人赋予子女的高期望与付出的精力、加强同龄人交流、培养协作及沟通能力有明显优势。

(三)生育制度实质法制化进程的开始

计划生育的“计划”可以是指令性计划, 也可以是指导性计划。如果是单纯的自上而下、以指令为主的计划,与实质法治的要求很难统一。指令性计划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主要政策工具,尽管其积极功能不可否认,是在战略背景下为达到合理分配资源、完成关键目标的有效工具。我国的计划生育制度调整的过程就是一个从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计划转变的过程。指令性计划时期的计划生育制度由于其限制的统一性、公平性问题,政策的严苛造成的执法粗暴现象,社会抚养费的效力缺失等问题,它也将对公民权益造成负面影响,指令性计划所实现的统治是命令之制而非法律之制。随着计划生育制度由比较普遍的“ 一孩”和针对个别地域和对象的严格的“一孩半”政策或“两孩政策”,到放开“双独”到最新的“单独两孩”,我们可以看到计划生育政策更加尊重公民的生育权和自主选择的意愿,更重视他们遇到的困难,运用更具引导而非命令性的思路来实施计划生育工作。

因此,综上所述,在人口困境、教育困境以及法制化进程方面,“一孩”为主体的生育制度到“单独两孩”的生育制度改革有着历史阶段的独特作用,是解决潜在经济发展问题和保证经济增长后劲,在关键时期的决定性改革。

三、“一孩”向“单独两孩”生育制度调整的结果

“单独两孩”生育制度作为承接“一孩”为主体的生育制度,可以提高生育水平,平衡人口性别比例,将使新增人口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到2030 年15― 59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将从8.75 亿增加到8.77 亿,2050 年将从7 亿增加到7.26 亿,通过二胎生育提振生育率,补偿人口亏损,恢复人口的自然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人口生机,积蓄人口实力。在历史进程上不仅有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解决旧的生育制度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放松了对公民权利与自主意愿的控制,是计划生育制度真正从“国家计划”转向了“家庭计划”;家庭规模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对子女性格、能力形成有利的影响,减轻“四二一综合征”,培养子女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很多人担心新的生育高峰将会出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表示,从政策走向上,总和生育率定位在1.8 为宜,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经过测算,我国放开“单独两孩”政策后,会出现生育堆积的释放,但总和生育率最高不会超过2。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也表示:从全国来看,符合单独两孩再生育条件的夫妇总量不是太大,再加上政策由各省(市、区)自行放开,启动会有时间差,因此,短期内不会出现出生人口大幅增长的问题。另外,我国粮食安全以及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规划,均是以2020 年总人口14.3亿、2033 年前后总人口峰值15亿左右作为基数制定的,而实际人口不会超过峰值,因此生育制度改革是可行且有益的。而另一方面,南洋理工大学经济系教授黄有光提出:“人均资源减少,未必会降低人均产量。因为人口增加,通过交易与合作机会增加、规模经济、分工加深和更快的技术进步,很可能会抵消人均资源减少的影响,规模经济的效应更加明显。”我们总是畅想人口减少对公共产品使用压力的减轻,但其实人口减少,相应的公共设施供给也会相应减少。人口的增长,带来的劳动力的增加是直接的,而新增人口带动的消费和投资所增加的就业是间接的,容易被忽略。在新的生育观念下,许多家庭甚至连第一个孩子都不生,许多国家和地区面对的不是人口增加的问题,而是人口数量减少不能维持的问题。这也引发了对“单独两孩”政策在缓解人口困境方面有效性的思考。

四、结语

劳动教育年度计划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96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112位用户关注,46人点赞!

在各个时期,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始终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绝对领导,在广大教职工的思想上牢固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努力钻研和认清“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始终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把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品质作为首要的工作,建立了支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体制,成立了支部书记任组长以共青团、少先队、班主任中的骨干力量组成的德育领导小组,形成了教职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局面,通过多种渠道的德育工作,把德育工作列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环节来抓紧抓严。

每周在校园内举行庄严、肃穆的升国旗仪式,经常让学生进入校展览室或德育室讲解革命传统故事,对学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利用各种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聘请法制副校长来给学生进行浅显易懂的法律、法规教育。严格按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每学期认真评选文明班级、文 明学生和文明教师。

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还是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全体教师的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

一是抓学习,坚持每周的一到两次的业务学习,加强教师的基本功训练,经常组织教师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片断,学校图书室对教师经常开放,教师之间

进行互听互评课,采取多种形式和各种手段来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台邑力。

二是学校积极引导教师转变观念,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每学年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到电教室观看各种教学信息,提出每名教师都要利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

三是我们通过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尤其是对教师队伍建设的严格、科学、系统的管理,使我校教师队伍建设得到了巩固,而且还发展壮大了。积极鼓励教师投身现代教学改革的浪潮中。

四是对年轻教师进行电脑培训。让他们基本能独立操作课件。使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学成绩也不断提高。大大加快了教师教育信息化程度的步伐,使教师现代教育手段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五是随时让教师进入电教室观看远程教育资源,亲身感受全国优秀教师的示范课,不断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引入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每名教师能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讲课,改变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我们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特长及潜力,组织和改革课程结构,开齐开全自治区课程(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从二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从三年级开设英语课,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条件下,我们从三年级开始增设信息技术课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少先队要在进行阵地教育中起到突出的作用。少先队自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不断丰富活动内容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使少先队成为 “自学、自里、自强、自护、自律,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对少先队员们提出的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培养少年儿童学校和少先队狠抓少先队工作,动员和鼓励广大辅导员老师开展丰养学生的初步生存与发展技能,开展富多彩的适合少年儿童的少先队活动。以实施“雏鹰行动’’为目的,开展自己动手不麻烦家人的系列活动,提高队员们的生有意识和生活技能。克服不会干家务活的困难,要熟练地掌握,并主动向家人要求自己去做,克服学生心灵深处存在的那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为了“雏鹰行动”的果实进一步扎根于我们的校园里,把少先队活动与多样的课外兴趣小组相结合,与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与素质教育相接轨,使得课外兴趣小组成为“雏鹰行动”的依托阵地。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我现有的音、体、美等的教材,精心成立各种适合少年儿童的,喜闻乐见的课外兴趣小组,如:鼓号队、红领巾广播站、少年足球队、少年男女篮球队、电脑兴趣小组、编织小组、舞蹈队、电子琴小组、民族乐器队、德育室讲解员、英语兴趣班等,并安排具有特长的教师专门辅导,合理安排多动时间,精选活动内容,力争取得很好的效果。为小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创办特色学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受到了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好评。通过开展这些有益于学生的活动,使得我们的舞蹈队、校鼓号队发挥着重要的 作用。卫生纪律检查小组肩负着校园的美化和净化。少先队管理要成为学校常规管理的重要一环,充分发挥素质教育中的“窗口”和示范的作用,使得少先队成为学校进行德育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制定学校工作计划和各教研组教学计划,学校要多次论证制定《学校五年教育教学规划》各教研组和科室有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平时有检查,期末进行总结。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制定规章制度及职责,加强和完善学校规章制度的建设,为规范化和典型化学校奠定坚实的基础。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学校食堂杜绝发生学生食物中毒或出事的现象,学生餐饮卫生,保证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工作。

《劳动教育年度计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