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本篇共有1546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4分钟,共有244位用户关注,32人点赞!
dsp卫星主要用于导弹预警
国防支援计划(dsp)为美军奉献了多颗卫星。dsp预警系统卫星属于地球静止轨道卫星(geo),用红外传感器检测导弹和助推羽流的热量,可为美国国家指挥机构和作战司令部提供导弹发射和核爆炸的早期监测和预警探测,并将数据传送给美军作战部队使用。由于dsp卫星每10秒钟就可以扫描一次整个地球表面,对火山喷发、森林大火等自然灾害有很强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因此dsp的红外传感器也可以作为民用预警系统使用。目前,航空航天公司已经把dsp用于公共安全危害援助系统(hss)。
1970年11月,美国空军用“大力神-iiic”火箭发射了第一颗dsp预警系统卫星,之后30多年时间内共发射了20颗,进行了5次重大的技术革新。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dsp卫星探测到伊拉克“飞毛腿”导弹发射,及时向联军、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的居民提供了几分钟的警报,美军空中导弹防御部队发射“爱国者”导弹击落了多枚“飞毛腿”导弹。2007年11月,在人类发射人造卫星50周年之际,美国空军使用德尔塔-ⅳ火箭发射了最后一颗dsp系列导弹预警卫星dsp-23。早在1995年,美国空军就开始寻找dsp的接班人,研发了战区进攻与发射预警系统(alert),用来向美国和盟军提供近程弹道导弹进攻的高质量预警信息。
最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天基红外预警系统(sbirs)成为dsp预警系统卫星的取代者,其由大型专业地球静止轨道人造卫星和其他轨道的卫星系统组成。2011年中期,美国发射了第一颗sbirs卫星,该星呈球型,重5600磅,装有宽视野红外扫描探测器和窄视野多色凝视探测器,具备数字信号处理能力,和dsp卫星相比,能够为导弹发射探测和拦截目标定位提供更精确的制导数据。但是由于系统本身存在诸多问题,研发经费成倍激增,这颗卫星比预计发射时间推迟9年。2012年,天基红外预警系统预算经费大幅增加,美国政府责任署(gao)最近的一份报告指出,虽然每颗卫星的研发经费有所缩减,但是技术研发和软件合成的费用相加也达到了30亿美元,以保证到2025年sbirs系统的所有卫星都能投入运转。
gps iii卫星2015年首次发射
gps卫星系统目前由31颗轨道卫星组成,提供定位、导航、授时数据,特别适合为空中武器系统精确制导。目前,美国空军的gps信号已经实现了军民通用。到2012年6月,美国2颗block iia卫星已经服役了20年,由于这种4000磅的卫星相当昂贵,所以空军只购买了2颗。
2010年5月,美军发射了gps iif的第1颗卫星,比计划推迟了4年。2011年7月发射了第2颗,2012年10月发射了第3颗,第9颗已于2015年发射。gps iif 卫星虽然比上一代的定位精度提高了2倍,地面接收机的精确度已经小于3米,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gps iif-1卫星遇到天线样式和发射机构等问题,gps iif-2的导航铯原子钟也存在技术问题。由于合同商在gps iif卫星的建造过程中缺少专业技术和项目监管,存在太多技术问题,项目成本增加了一倍,从原来的7.29亿美元激增至17亿美元。
美国空军近几年一直在推进gps iif的下一代卫星gps iii卫星的研发进程,计划采购32颗gps iii卫星,并要求在2015年发射首颗卫星,随之进行重要的技术改造。美国空军空间司令部指挥官威廉・l・谢尔顿将军希望gps iii计划成为执行项目成本和研发计划的“典范”,空军提出精确的需求,承包商使用成熟的技术和研发的监管,使gps iii建设步入正轨,确保上一代gps卫星退役后不发生断代。但是由于导航有效负载数据的设计和技术问题,gps iii首颗卫星sv 01的组件集成在2015年5月刚刚完成,发射时间被迫推迟到2016年,交付给美国空军的时间也相应推迟。
“军事星”的后继者aehf
美国空军的军事战略战术与中继卫星系统(军事星)由5颗卫星组成,冷战时期负责核战争条件下的三军保密通信,传送美国的核指令,目前的应用重点由应付核战争的战略通信转变为常规战术通信。“军事星”每颗重10000磅,加载了核防护措施,在核战争环境下也能正常工作。“军事星ⅱ”通信频率选用ehf极高频毫米波段,采用自适应调零天线技术、星上再生处理技术和扩频、跳频技术,抗干扰能力超强。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50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210位用户关注,57人点赞!
当今世界反导系统研制和应用走在最前面的国家当属美国。而在反导系统中,导弹预警卫星担当了“眼睛”的重要角色。它预警能力的高与低,提供预警时间的多与少,是导弹拦截成功与否的关键。
2013年3月19日,美国用“宇宙神-5”火箭成功发射了第2颗“天基红外系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它是目前技术上最先进的新一代导弹预警卫星,用来替换现役的“国防支援计划”卫星。
这个家伙不仅是导弹的新克星,而且称得上是“超级太空哨兵”。比起原有的导弹卫星,它能完成更多的任务,增强导弹预警能力,同时对导弹防御、技术情报和战场空间感知等研制任务都有很大促进作用。
多星组网,让导弹难以躲藏
与运行在地球静止轨道的“国防支援计划”卫星相比,“天基红外系统”是一个由多种轨道卫星组成的“庞大星座”,包括高轨道、低轨道两部分。
通过采用这种不同轨道的多星组网方式,“天基红外系统”卫星可具有全球预警能力,能提高卫星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从而有助于探测那些采用机动发射架进行发射的导弹。
明察秋毫的高轨道部分
“天基红外系统”卫星的高轨道部分,由6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4个大椭圆轨道有效载荷组成,主要通过红外探测器来侦察、跟踪来袭导弹的热助推段,为美国最高指挥当局和作战部门提供全球范围内的导弹发射数据。
大椭圆轨道有效载荷由于远地点处于北半球上空,适用于长期观测北半球的情况,主要用来探测俄罗斯等高纬度地区的洲际导弹发射及北方水域的潜射导弹发射。
低轨道里的小卫星
“天基红外系统”卫星的低轨道部分由运行在1600 千米高的20 多颗小卫星组成。这些卫星的特点是,能跟踪全球范围内来袭导弹发射后的全过程,同时也提供导弹发射场和其他技术情报,从而可有效地为导弹防御系统提供精确的瞄准数据,包括提供弹道中段的精确跟踪与识别,并将引导数据提供给导弹拦截弹。所以,这些小卫星能收集、处理和发送所有弹道导弹发射的情报。
强大的卫星处理系统
作为“超级太空哨兵”的一部分,“天基红外系统”卫星上的处理系统能预测出导弹弹道以及弹头的落点,可使卫星的扫描速度和灵敏度比“国防支援计划”卫星高10 倍,能力大大提升。也就是说,处理系统能够在导弹刚一点火时就探测到,在导弹发射后10~20 秒内能将警报信息传送给地面部队。
两个忙碌的“太空哨兵”
与“国防支援计划”卫星相比,作为“超级太空哨兵”,“天基红外系统”卫星的另一大改进就是采用了两个探测器。每颗“天基红外系统”卫星都装有1台高速宽视场扫描型短波红外捕获探测器(下文中我们叫它“小宽”),1台窄视场凝视型多谱段跟踪探测器(下文中我们叫它“小窄”)。
你可能会问,这两个哨兵是如何工作的呢?他们会干扰对方吗?不用担心,“小宽”和“小窄”各司其职,不仅反应灵敏,而且配合相当默契。
聪明的“小宽”利用扫描折射望远镜和短波红外焦面阵列扫描南北半球,探测导弹发射时喷出的尾烟,提供全球导弹发射和自然现象的监视,一旦发现目标,就会马上将信息提供给“小窄”。
“小窄”利用望远镜迅速将导弹的发射画面拉近放大,以超强灵敏度观察较小片热点区域,紧盯可疑目标,跟踪沿弹道中段和末段飞行的弹头,为导弹防御系统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提供高精度的目标瞄准数据,从而实现对导弹发射的全过程跟踪。
低轨道卫星的“72变”
现在人们所说的“天基红外系统”卫星,一般特指原有的“天基红外系统―高轨道”卫星。而“天基红外系统―低轨道”卫星则被改称“空间跟踪与监视系统”,它有不同的轨道配置:当用于完成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任务时,由3条轨道共21颗卫星组成;当用于完成导弹预警、导弹防御、技术情报、战场描述这4项任务时,就变成了4条轨道,由24~28颗卫星组成。
卫星之间的“接力棒”
“天基红外系统―低轨道”的卫星将成对工作,以提供立体观测。整个低轨道卫星星座是利用卫星内部的交叉链路连接在一起的,每对卫星通过60兆赫的卫星间链路进行相互通信。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80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8分钟,共有250位用户关注,21人点赞!
在1970年的时候,三星还在为日本三洋公司打工,制造廉价的12英寸黑白电视机。后来,靠着给著名国际品牌制造芯片及电子产品,三星大大地拓展了自己的规模,成为韩国最成功的制造企业。但是,三星的品牌却一直无法与世界一流品牌同日而语。在举足轻重的欧美市场,三星给人的印象只是一个缺乏创新的廉价产品制造商。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三星公司大肆制造微波炉并运送到美国销售。由于产品大量堆积,无奈之下不得不打折销售,这样美国人开始把三星与廉价商品画上等号。
作为韩国最成功的企业之一,三星公司的梦想是成为一个全球最具知名度的品牌,打入欧美主流市场。1999年,三星公司在公司战略方面做出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调整——以数字技术为中心,经营核心从oem、大规模制造转向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和自有品牌,三星公司毅然决然地把技术研发平台定位于当时刚刚兴起的数字技术。为了提高品牌形象,三星作出了在当时被认为过于大胆的决策:加入奥林匹克top计划。
在盐湖城冬奥会上,三星花费了大约1500万美元的巨额赞助费赞助冬奥会。然后,三星又赞助了 2000年悉尼奥运会、2004年雅典奥运会、2006年第二十届都灵冬季奥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赞助top计划的同时,三星还投入三倍于赞助费的资金用于宣传自身的奥林匹克形象。三星赞助top计划,使其有机会凭其顶级赞助商的头衔,与可口可乐、柯达这样的世界顶级品牌一起同台表演。
经过短短的五六年时间,三星一跃成为世界级品牌。在2002年由interbrand公司进行的年度品牌调查中,三星公司排名从前一年的第42位提升到第34位,上升了8位,品牌价值达到64亿美元,上升了30%,成为全球品牌价值提升速度最快的公司。
赞助奥运会无疑对三星的品牌提升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三星决不仅仅是依靠赞助奥运会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品牌价值,实际上,三星公司提升品牌的战略中综合性地运用了以下多种策略:
1.产品定位在中高端市场:低端市场是以低价格作为主要竞争手段,而在高端市场则以技术、品牌作为主要竞争手段。一个公司的产品品牌要想建立高档形象,必须在高端市场占据牢固的地位。三星为了提升自己的品牌,基本放弃了低端市场,三星的各个产品系列——例如手机、消费类电子设备和存储芯片——都定位在中高端市场,这种市场定位是三星能够建立“高贵”品牌形象的基础。
2.高价格:高价格不一定是高品质,但高品质一定是高价格。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高价格成为高品质的最好的“暗示”,同时,对企业来说,高价格也意味着更多的利润。三星的产品定价在同类产品中比较高,这和三星的产品定位相辅相成,也和三星要把自己塑造成世界一流品牌的战略相辅相成,高价格对于提升三星的品牌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3.利用美国市场的示范作用:由于美国在全球市场的领导地位,美国市场对于品牌塑造而言具有强大的示范作用,只有在美国市场获得成功,三星才能成为世界顶级品牌。因此,三星极为重视美国市场,在美国市场的市场推广力度非常大。经过多年努力,三星品牌在美国消费者的眼里,已经从“廉价货”变为“高档产品”,在美国市场的成功,使得三星品牌价值的评估直线上升,这对于三星公司在全球其他市场的成功至关重要。
4.技术突破:早在90年代中期,三星就已经认识到,数字化正在席卷整个消费电子行业,从模拟技术到数字技术,是整个消费电子行业技术发展的方向。三星公司决心把核心竞争力从大规模制造,转向基于数字技术的自有品牌。经过几年的积累,三星公司终于成为了世界顶尖级的技术创新公司,它在众多的领域创造了一系列的尖端技术,包括移动电话、手持计算设备、平面显示器、液晶显示器、超薄笔记本电脑等领域。2001年,三星公司的专利数在全球排名第5,仅次于ibm、nec、佳能和micron公司,领先于matsushita、索尼、日立、三菱和富士通公司。
5.工业设计技术:三星为了摆脱“生产别人设计出来的东西的模仿者”的形象,发动了一场设计革命,其中重要的一步就是请来了ibm的设计神童汤姆·哈蒂为三星的设计师们开阔思路,三星还创造机会让公司的主要设计师与美国同行中的优秀人才共同工作,以开拓眼界、紧跟世界最高水平。三星的努力结出了硕果,例如在手机领域,最漂亮的手机不是索尼而是三星的,这完全颠覆了索尼在消费电子领域顶尖角色的图景。三星公司获得美国工业设计协会颁发的2002年度最佳工业设计奖中的5项大奖,与美国的苹果公司平分秋色,同为本届工业设计奖中获奖最多的公司。自1998年至2002年,三星公司共获得了17项工业设计奖,连续5年成为获奖最多的公司。获奖总数与美国的苹果公司持平。这个由美国工业设计协会颁发的年度工业设计奖是全球工业设计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这一成绩证明三星公司领先的设计理念得到了全球的认可,使其向建立世界超一流企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6.改良销售场所:在美国市场,三星公司为了提升其产品的品牌形象,把产品撤出一些大型连锁商店,例如沃尔玛和kmart,因为这些连锁店是以低价格作为“号召”,在这些连锁超市消费的客户也更看重产品的价格,而不是产品的质量。为此,三星将撤出的产品转移至best buy、sears、circuit city以及其他一些高级专业商店进行销售,因为这些商店看重的是产品的质量和品牌。销售场所的改变,使三星在消费者中的品牌联想从“低价格”转变为“高品质”。
7.公关活动和top计划:在三星首次加入top计划时,在公司内部引起了很多忧虑,担心这种巨大投入会得不偿失。但是由于三星公司成功地把产品战略、技术战略、品牌战略和top计划融为一体,使top计划获得了巨大成功。
8.品牌信号:三星原来的广告商数量多,导致品牌信号复杂,有时还会出现冲突。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三星用一家广告商取代了原来的几十家广告商,使三星广告的外观和给人的感受更加一致,统一了传播中的品牌信号。
9.赋予产品“时尚”精神:崭新的数字技术平台给三星公司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使三星有机会释放出巨大的创新能量。三星公司在各系列产品的设计中,努力体现出卓越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三星公司在液晶显示器的外观和轻薄程度上不遗余力地进行创新,几乎要把显示器变成书房中的艺术品来设计。在通信领域,三星公司也在手机的工业设计、功能配置方面煞费苦心,第一个珍珠白色的手机、第一个挂在脖子上的手机、第一个增加人体生理节律的手机,都出自三星公司。三星作为“年轻、流行、时尚数字先锋”的形象在消费者心目中得到了持续加强。三星在两年时间内将其全球手机市场份额翻了一番达到10%,超过了竞争对手西门子和索尼爱立信,成为位于诺基亚和摩托罗拉之后的全球手机第三大制造商。
10.不断推出前沿产品:深厚的技术积累使得三星能够每隔一段时间就推出一些代表最新技术的前沿产品,例如手机、液晶显示器、数字相机、笔记本电脑等,通过这些产品传播了一个信息:三星技术雄厚,三星是消费类电子产品的领先型企业。这种前沿产品虽然不会给三星带来直接的商业利益,但是对于三星品牌的塑造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影响。
三星通过质量、技术和偏好这三个维度的共同作用来塑造三星品牌,三星品牌战略的成功可以用下图来描绘: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76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234位用户关注,32人点赞!
1977年5月25日,乔治・卢卡斯编剧并导演的电影《星球大战》于洛杉矶的好莱坞影城中国剧院首映,这部经典科幻巨片在30年间风靡全球,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电影文化现象之一。就连美国于1983年推出的战略防御计划,也被人们称为“星球大战计划”。
为纪念《星球大战》首映30周年,美国邮政总局于2007年5月前后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而以《星球大战》为主题的邮票在这场纪念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美国邮政总局对《星球大战》邮票的发行高度重视,在2006年末公布2007年新邮计划时有意雪藏不报,为的是“不让《星球大战》邮票的光彩淹没了其它新邮品”。
选择哪些故事人物登上邮票画面成为邮票设计师的一个难题。比如“尤达大师”最初只是作为邮票边纸上的一部分,但公众投票结果显示,这位人缘颇好的“绝地”大师应该得到特别关注。于是,专门为这个人物量身定做的邮票就应运而生。
这套邮票由《星球大战》系列电影的海报设计者德鲁・斯特鲁亲自设计,小版张上含15枚面值41美分的不干胶邮票,分别印有影片中的主要角色。小版张背面有每枚邮票的文字介绍,图案绚丽多彩,受到了众多星战迷的喜爱。
为了给这套邮票造势,美国邮政总局特别制作了400个以电影中的r2-d2机器人为外形的邮筒,放置在全国200个城市中的最繁华地段,如纽约的时代广场、洛克菲勒中心,洛杉矶好莱坞的大道等。很多路上的行人往r2-d2的肚子里扔邮件,吸引了很多影迷和路人的目光。
《星际迷航(star trek)》是美国另一部传奇科幻巨作。这个讲述太空船队探索银河系的故事秉承了人类无畏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自1966年9月8日首映以来,诞生了726集电视连续剧和11部电影,40余年来长盛不衰,至今仍在继续播映。
1999年9月17日,美国邮政总局发行世纪庆祝系列纪念邮票。关于《星际迷航》内容的,重点表现了《星际迷航》系列中星际舰队的标志。该系列星舰的命名,源自美国海军1960年首航的核动力航空母舰“进取”号。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44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9分钟,共有124位用户关注,47人点赞!
从1964年成立以来,总部位于卢森堡的国际通信卫星组织共发射了“国际通信卫星”89颗,其中8颗失败;国际通信卫星美洲的“银河”系列18颗;视野卫星公司的“地平线”系列2颗;租用7颗,到2011年底已退役55颗通信卫星,仍运营55颗通信卫星,即将发射5颗。国际通信卫星组织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卫星舰队,为全球149个国家、地区和属地提供服务。2012年,美国国际通信卫星组织计划发射4颗“国际通信卫星”。“国际通信卫星-19”重6400千克,设计寿命15年。它将有3种不同的有效载荷,48个c频段36 mhz转发器,24个ku频段36 mhz频段转发器,18个uhf超高频25 khz转发器。2个c频段转发器天线将为非洲和亚洲地区提供服务,具有非洲与亚洲地区的交叉联接能力。ku频段转发器波束覆盖中东、非洲和欧洲。
2011年,欧空局也没有实现1箭11星的愿望。2012年2月7日,欧空局将在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ela-1”发射台进行“织女星”运载火箭第一次发射,搭载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都灵理工大学、罗马大学,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匈牙利布达佩斯技术大学,法国蒙彼利埃大学,西班牙维戈大学等国大学生制造的9颗卫星,包括几颗纳米通信卫星。
美国商业卫星通信公司计划发射18颗通信卫星。去年,美国私人的太空探索公司没有实现同时发飞船和卫星的诺言。今年,美国太空探索公司早早预定在2012年2月7日,从肯尼迪航天中心“slc-40”号发射台,第3次发射“猎鹰-9”号运载火箭,将“龙-c2”宇宙飞船送上太空,同时施放美国轨道通信公司的2颗通信卫星。2012年12月8日,美国太空探索公司发射第4艘货运飞船,乘机将康奈尔大学和佛罗里达大学的3颗小卫星送入太空。
美国太空探索公司由出生于南非的艾龙・马斯科创办。今年40岁的马斯科10年实现了人生的3大目标,独立制造、发射了世界上私人建造的第一枚空间运载火箭、第一艘货运飞船,并研制载人飞船和空天飞机。他誉为世界航天三大奇才之一,被美国总统奥巴马称为最不着调但最成功的企业家。2012年,马斯科的美国太空探索公司择机发射“猎鹰-9”号运载火箭准备将美国轨道通信公司的8颗“轨道通信”卫星送入轨道。马斯科想创造一次发射最多通信卫星的世界纪录。
2012年,美国国防部计划和预备将2颗称为没有最宽、只有再宽的“宽带填隙”通信卫星、3颗号称看着电视玩作战的“先进极高频”通信卫星,1颗誉为永远在线的“机动用户目标”通信卫星和1颗“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等军事通信卫星送上天,加速美军通信卫星的更新换代和转型。美国国防部计划和预备一年内密集发射6颗最先进的军事通信卫星,除了正常的更新换代外,似乎还有别的目的。
从2003年开始,美军在通信卫星上应用先进的激光技术,替代原来的无线电信号技术。这种装有激光通信设备的军用卫星就是――“宽带填隙”卫星。“宽带填隙”卫星由美国国防部和澳大利亚国防部建造。它利用激光方向性好、频带宽、速度快、距离远的特性,进行卫星与卫星、卫星与地面通信,是一项崭新的通信技术。目前,“宽带填隙”卫星组合了现有“国防”卫星通信系统(dscs)和全球广播服务(gbs)卫星。
“宽带填隙”卫星的关键是提高了美国和澳大利亚的通信能力;支持美国国防部与澳大利亚国防部的作战信息交换的要求;能够执行战术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与情报;监视与侦察;战役和战斗支援信息管理等。
“宽带填隙”卫星为美军设计了一套完整的野战移动通信系统。美军司令部可以在大洋彼岸通过卫星给地球另一边的各部队发号施令。任何一支部队能与上级通信,也同时能与其他军种和兵种的部队单独通信。野战移动通信系统特别适用于快速移动通信、多兵种作战。战机、直升机、无人机,军车时速140千米时,通信不会产生多普勒频移,通信不会中断。激光卫星通信能比现在的效率提高十几倍。
“宽带填隙”卫星主要由波音公司研制,应用“波音-702”卫星平台,外形尺寸5.1×3.4×3.1米,太阳能帆板长40.9米,重近6吨,功率12.3kw,设计寿命14年。美国空军太空司令部估计每颗卫星将花费大约3亿美元。星上装有x频段和ka频段转发器系统。每一个战术用户都能下行1.2~3.6gbit/s数据,组合不同的地面终端,采用不同的数据传输速率和调制方案。一颗“宽带填隙”卫星相当于10颗“国防”通信卫星,比所有其他卫星组合提供更大的通信能力和带宽。“宽带填隙”卫星星座由6颗静止轨道卫星组成,2013年发射完毕。
“宽带填隙”卫星平台有10个ka波束相控阵天线,形成单独的发送和接收;8个万向蝶形天线,包括3个可选极化和一个x频段地面覆盖波束。双向x频段和ka频段用于战术宽带通信,x频段和ka频段用于全球广播。“宽带填隙”卫星的通信能力极强,分配任务命令1.1mbps速度时,只要0.4秒;传输8×10英寸的图片,每秒速度24mbps,只需9秒;同时与8架全球鹰无人机以137mbps通信;传输雷达照片,1gbps时,只需6.4分钟。美国直播卫星公司提供全套十分成熟的直播电视系统,传输战场画面就如同播放卫星电视。
“宽带填隙”卫星能提供双向ka频段通信能力,并支持军事机动、双向全体终端。“宽带填隙”卫星支持交叉频段联通:x频段上行链路链接到ka频段下行链路,ka频段上行链路链接到x频段下行链路。“宽带填隙”卫星包括19个独立的覆盖波束,可用于南北纬65°之间整个视场服务和作战。
美国海军的“机动用户目标”卫星采用第3代移动通信技术――3g技术。3g技术支持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媒体,提供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卫星试验证明,这种卫星十分可靠,试验期间从未掉线,可以称为永远在线的卫星。
“机动用户目标”卫星美国海军的第三代窄带、超视距战术卫星。它是一个复杂的、为移动用户提供全球窄带卫星通信。它为美国陆军、海军、空军以及海军陆战队提供同步的语音、视频和数据通信的移动服务。卫星星座由6颗工作星和1颗备份星组成,工作寿命为13~14年,全球波束覆盖南北纬65°之间的区域。
“机动用户目标”卫星采用3g移动通信技术,可同步传输语音、数据和图像,不受天气和环境限制。它以29.4mbps的数据传输速率,同时为2300多个用户提供服务,能为舰艇、飞机和地面部队提供更可靠的窄带通信能力。“机动用户目标”卫星是美国海军新一代窄带卫星通信星座,将取代目前使用的“超高频后继”卫星。“移动用户目标”卫星的通道传输量与信息容量,超出“超高频后继”卫星10倍以上。
这种专门为移动通信研发的卫星,有两个怪异的超高频网状天线,组成反射器系统。一个5米和一个12米反射器天线,都是金色的反射面,外形像一把伞。金光闪闪的发射器由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哈里斯公司制造。
美国洛克西德・马丁公司要将“机动用户目标”卫星建成太空的巡洋舰。卫星将运行在地球同步轨道,采用洛马公司的“a2100”卫星平台,使用先进的3g蜂窝技术。爱立信公司提供3g宽带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它可将文本、声音、视频和多媒体信息,传输给众多平台、手持和便携式终端。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提供惯性导航系统。美国直播卫星公司提供直播电视系统。
“机动用户目标”卫星的设计非常完美,可以保证满足甚至超过美军作战需求。先进的技术、优良的“基因”有可能遗传给下一代美军窄带战术卫星。2012年2月16日,美国海军的首颗“机动用户目标”卫星从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考验先进技术的时刻已经到来。
美国国防部的“先进极高频”军事通信卫星由美国洛克西德・马丁公司为主承包商、系统集成商,美国诺格公司、英国宇航系统公司、美国泰坦公司、宇航推进系统公司也参与研发。卫星用户包括澳大利亚国防部队和美国陆军地面移动终端,美国海军舰艇和潜艇,美国国家核力量指挥当局,美国国家安全局及美国国防部。2002年1月20日,第4颗“宽带填隙”卫星从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卫星定位的经度保密;12月1日,第5颗发射。
美国国防部的“先进极高频”卫星用于替代“军事星”通信系统。“先进极高频”卫星平均重量6168千克,由4颗卫星组成星座,运行在36000千米的地球静止轨道,其中3颗工作星,1颗作为备份星。“先进极高频”卫星星座,给战区指挥官提供高安全性的、抗干扰的、不易截获的、不易探测到的通信服务,确保无缝通信。一颗“先进极高频”卫星超过整个“军事星”星座的通信能力,而且更强大。
“先进极高频”卫星号称是看着电视玩作战的卫星。高速的数据率将实现军事通信的变革。战场视频、战场地图和目标数据等信息都显示在屏幕上,如同看电视玩电子游戏一样。战机、坦克、潜艇、战士如同摄像师,将侦察到的视频发送给司令部。冲锋陷阵的画面、扫描到的信息、战争场面都实时反映,历历在目。指挥员了解战场就好像看战争大片,指挥战争就好像是“导演”,有时自己也成了”演员”。美国国防部说:只靠通话和文字指挥作战的时代已经过去。
“先进极高频”系统可直接对来自终端的请求做出回答,并根据优先级提供点对点通信和网络服务,对高级别用户还能提供专用信道。生命力是战争,也是卫星的能力。卫星通过星间通信实现全球服务,减少卫星对地面系统的依赖。如果地面控制站被破坏,整个系统仍能自主工作6个月。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09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1分钟,共有290位用户关注,28人点赞!
众所周知,外层空间是指大气层以外的整个空间。国际法承认一国对于其领空具有完全的排他。那么领空之上的外层空间呢?196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各国在探索与利用外层空间活动的法律原则的宣言》,宣言确定:外层空间供一切国家自由探测和使用,不得由任何国家据为己有。那么,外层空间是否就能因此被看作是你来我往的太平之地?显然不是。人类的生活已经和空间技术联系地日益紧密,而未来的军事作战也离不开空间技术,外层空间的“军事化”步伐早已开始――自飞机和潜艇诞生以来,战场已经扩大到空中和水下,而今战场的地理范畴又进一步扩大到电磁信息环境和外层空间。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一片大气层之外的广袤领域,将形成以夺取空间控制权为主要目的的新作战样式,从而演变成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战场。
近年来的几场现代化军事行动充分证明,掌握了制天权的一方不但可以建立行动自由的军事航天力量,同时还能确保海陆空的优势进而获得战争的主动权。而在航空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进程中,未来一国能否掌控太空制高点将直接左右战争的进程。因此只有把空天环境视作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加以充分利用,才能制定正确的空天发展战略与建设目标。
传统作战模式的新变革
人类的脚步进入外层空间的历史十分短暂。相比较征服海洋和天空近千年的历程而言,人类对外空的探索迄今只半个多世纪。工业化战争发展到二十世纪末时,信息化和外层空间随着技术的发展形成了新的战场形态和空间。
以美国前防长拉姆斯菲尔德为主席的美国国家安全空间管理与组织评估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曾说:历史上陆、海、空中都出现过战争,现实表明,太空也同样会出现战争”。的确,与陆地、海洋和大气中的战场相比,外空战场具有独特的优势,将对其他战场空间构成控制和主导作用,甚至将占据比核力量更为重要的威慑地位。外层空间的军事化优势来源于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外空的高度决定了外层空间军事打击的多样化、无障碍和毁灭性特点;其次,未来航空航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都有赖于外层空间的利用;而最后一点也许最为关键,那就是建立在外空军事化基础上的新的外层空间威慑将打破现有的核威慑平衡,从而构成超越所有包括核武器在内的传统武器的超级威慑力量。
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苏战略导弹对抗乃是军事利用外层空间的开端。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它不但标志着人类太空时代的到来,更令传统的军事对抗领域延伸到了陆、海、空之外的第四维空间,从而深刻影响到传统国家安全战略观。上世纪60年代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指出,控制宇宙的国家将控制地球,控制空间的国家将控制战争的主动权。冷战期间美苏也通过发展战略导弹、火箭和卫星等竞相掀起外太空军事化浪潮。几十年来的对抗与争夺,外层空间基于军事目的的开发愈演愈烈,而外层空间的军事化行动仅受现行国际外空法的制约,来自国际社会的影响不大。与传统军事平台和作战空间相比,外层空间的军事开发尤其受霸权主义国家青睐,并将毫无疑问的成为未来极为重要的战场空间。在外空军事化的早期阶段,位于外层空间的各类军用航天平台主要任务是为大气层中的战场军事活动提供信息支援,从而提高其通信、导航、预警、指挥和火力效能;实际上,外层空间不仅是提供战场信息支援的媒介,更是理想的实施战略攻击的场所。当进入到全面争夺制太空权的阶段时,各国将全面发展各类用于太空攻击的技术与武器平台,全力确保己方的外空军事设施并摧毁敌相关设施,从而实现夺取制天权;在太空战发展的最高级阶段,占据制天优势的一国将全面控制地球表面,同时拥有全面的太空信息系统和太空武器系统,从而发展出从太空对地面目标和太空目标直接攻击的武器系统,这样也就构成了全新的太空威慑。显然,这种超级威慑在地表任何防御体系面前都是无坚不摧的,其突然性、精确性和突破性都是远远超越传统作战模式的。拥有这种全面太空威慑的国家,将建立别国极难威胁的巨大军事优势。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未来拥有外层空间霸权的一国,如果研制和装备一定规模的外层空间武器装备,包括外空战机、外空导弹防御系统以及空天轰炸机,“超快速”地发动对一处近地外层空间甚至地表区域的军事行动,将会迅速而全面瘫痪他国的战略反击能力。这也就是所谓的“太空霸权”,也是极有可能改变世界军事战略格局甚至人类历史进程的可怕局面。
从星球大战到撞击彗星
外层空间战略是指导一国外空力量建设、实现国家空天安全目标的方针、原则和政策,美国早在二战结束后不久就开始了对外空战略的研究。它对于一国的战略安全生死攸关,因此近年越来越受各国关注。当前,大量外层空间技术成果应用于军事,不仅大国加快了太空军事化的步伐,很多国家也在努力发展外层空间军事能力。
2002年3月,美国空军前副司令彼得・提茨将军说,我相信武器最终会走向太空,这只是个时间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抢在所有国家的前面。美国是最为注重太空战略制定与实施的国家,其目标是建立绝对的太空优势和新三位一体战略威慑力量。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相继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和“智能卵石”计划并开展研究,设想在外空发展旨在导弹拦截的定向能/动能武器。90年代美国又发展了“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并积极开展太空激光武器的研究。这已经突破了利用外空实施导弹防御的概念,而是力图打造集卫星/反卫星、导弹防御系统和外空武器平台于一身的“天网”。从近年美国发动和参与的几场局部战争来看,美军对外空军事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用极为重视。在美国外空战略看来,太空军事信息支援是实现美国军事转型的关键。以海湾战争为例,美军和多国部队运用数十颗各类卫星在海湾战区上空构建了太空侦察、通信和导航系统,为地面作战行动提供了强大的支援。1997年,美国成功开展了一系列利用地面激光武器摧毁在轨卫星的试验,同时还在90年代末开展了旨在摧毁外空通信系统的高能微波武器研究试验。进入21世纪后,美国更加注重对“空间控制”和“空间优势”的构建,为此于2001年宣布开展一项由美国空军航天司令部主导,研究军事卫星弹道导弹跟踪、军用通信和情报收集以及己方卫星防御的太空防务计划。“9.11”之后,美国的外空战略更加入了反恐的概念,甚至包括通过武装空间站实施“反太空”计划。2005年美国成功实施了太空撞击器撞击距离地球1亿千米外彗星的系列试验;2008年美军利用“标准-3”导弹准确命中了一枚时速超过2.7万千米的失控侦察卫星――“星球大战”式的这些场景,也令美国利用天基平台攻击敌军用卫星、战略导弹和地面目标的太空作战样式初露端倪。在《美国太空作战力量2020年发展构想》的长远规划中,美国明确提出了太空作战力量的四个目标,即:空间控制、全球作战、作战力量空天地一体化和全球战略伙伴关系,目前正在重点开发的太空武器项目多达十余个。可见,美国从未放弃对未来可能爆发的外空战争做长远准备。
作为冷战对手的前苏联发展外空武器系统的努力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反弹道导弹系统的部署。到80年代末,前苏联在反导弹、反卫星武器的进展十分迅速,不仅部署了首批实战性陆基激光反卫星武器,在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和空间站上的多次激光武器试验也都获得了成功。特别是在1990年,前苏联还取得了卫星截击卫星的试验成功。然而在前苏联解体后,经济困难使得俄罗斯无力持续推动发展航天事业。近年俄罗斯国力恢复,在积极调整空间战略的同时,也通过在《俄联邦军事学说草案》和《航天活动法》勾勒俄未来空天战略框架,甚至于2001年成立了新的太空部队,其主要目的在于在战术层面上支持其它军种。2005年,俄了空间科技与应用发展规划路线图。2012年俄罗斯航天局还向俄政府提交了一份新的2030年空间探索战略规划草案。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对于美国的系列太空军事化举动十分警惕,积极主张太空非军事化,因此有制衡太空军事竞赛趋势的积极意愿。
谈到欧盟的外空战略,首先会提到旨在打破美国gps系统垄断局面的“伽利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在积极构建太空卫星系统的举措下,欧洲为了弥补外层空间侦察能力的不足,近年还积极研发侦察卫星系统。英国、法国等国为了提高太空安全维护能力,相继成立或升级了自己的航天司令部,力求进一步推进自己的太空军事能力。亚太地区发展外空军事能力最积极的国家当属日本和印度。印度方面,卫星网络的建设和火箭技术的研发是印度空外空战略的重心。受技术水平限制,当前印度的外空军事化能力还有极大不足;而占领太空制高点已是日本的最佳战略选择之一。近年来,日本的火箭和卫星技术进步颇大,甚至谋求在十余年内将自身打造成足以匹敌美俄的“宇宙空间大国”。1998年日本政府决议建立卫星情报系统,计划达成与美国技术水平相当的卫星侦察能力。2008年,日本国会就通过了《宇宙基本法》, 确认日本宇航开发必须有利于安保和所谓的防卫,这实际上已经放弃了非军事的原则。2011年日本宣布成立“宇宙战略室”,通过战略性准备拉开日中太空对抗的序幕。
综上所述,外层空间军事化的进程已经成为国际局势中的一大不稳定因素,它极可能打破国际战略平衡从而影响世界和平与安全。有鉴于此,国际社会在外层空间军备控制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采取有效措施限制外空武器的发展和外空的军事化。1966年通过的旨在和平利用外空的《外空条约》目前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加入。1999年第54届联大又通过了防止外空军备竞赛的决议。而与此背道而驰的是,美国于2001年宣布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这种破坏国际战略平衡的负面举措必将刺激太空军备竞赛的风潮。那么,发展富有进攻性的太空武器真的能有助于美国实现所谓的“太空安全”吗?实际上,太空军备竞赛同样会使美国的外空存在面临危险,甚至加速核扩散。而相反,对外空的去军事化将为美国的安全带来机会。
外层空间安全的
机遇与挑战
外层空间是一片最后被开发的防务空间,是人类以地球为基础发展扩张的最后界限。一旦在外空发生军事行动,将决定地球其它战场空间控制权的归属,甚至左右人类的命运,这无疑与人类和平发展的主流主张是背道而驰的。特别是在少数超级大国在推进太空军事化和独霸太空的危险道路上越走越远、外空军事竞赛格局愈演愈烈的形势下,那些致力于外层空间和平利用、打造维系世界和平与安全的空天防线的力量也就成为了维护地球与外层空间未来安全的宝贵机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11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119位用户关注,27人点赞!
2012年:战网世界锦标赛启动,嘉年华让步
来自暴雪官方消息:“2012年1月,暴雪娱乐荣幸地宣布将举办汇集数项顶级职业电子竞技赛事的2012战网世界锦标赛。此项赛事计划于2012年底在亚洲地区举行,包括《星际争霸ⅱ》和《魔兽世界》竞技场两个项目的世界锦标赛。来自全球的暴雪游戏玩家和电子竞技爱好者将获邀出席此项盛会,并见证这个星球上最优秀的职业电竞选手为奖金和荣誉而战!
我们为即将在一个真正的全球性舞台上,展现暴雪电子竞技的魅力而兴奋不已!同时,我们也正集中精力争取将《暗黑破坏神ⅲ》、《麾兽世界:熊猫人之谜(暂译)》、《星际争霸ⅱ:虫群之心》等新作尽快交付玩家。由于我们的日程表几乎已经排满了,我们决定下一届暴雪娱乐嘉年华将于2013年举办。
我们将在未来几个月中,陆续公布2012战网世界锦标赛和2013暴雪娱乐嘉年华的具体时间、地点等更多详情。”
项目:《星际争霸ⅱ》和《魔兽世界》竞技场
在本次的战网世界锦标赛中,《星际争霸ⅱ》将作为主项目,同时兼顾《魔兽世界》竞技场。
2010年暴雪推出《星际争霸ⅱ》游戏后,在全球造成了轰动,但此项游戏的热潮似乎并不如人意。由于暴雪此前关于《星际争霸ⅱ》的多次跳票以及dota类游戏等的冲击,使得这款rts游戏如今在全球的推广程度并没有达到《星际争霸ⅰ》时的辉煌。特别是在中国,似乎《星际争霸ⅱ》的推广也遭受到了瓶颈。
在暴雪透露的信息中我们得知,《星际争霸ⅱ》为此次战网世界锦标赛的主要项目。而作为此前从未举办过类似大型锦标赛的暴雪,此次战网锦标赛的举办可以得知:暴雪此次关于《星际争霸ⅱ》的推广可谓“不遗余力”。
层层晋级:星际2所有玩家的的比赛
2012暴雪战网世界锦标赛将分为四个晋级步骤:玩家需要从“国内预选赛一国家锦标赛一洲际锦标赛一世界锦标赛”层层晋级。
对于全球暴雪粉丝而言,于2012年底在亚洲地区举办的战网世界锦标赛无疑充满了期待与渴望:因为每一位星际2玩家都可以在自己所在的国家报名参加国家杯的预选赛。暴雪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激烈更多的电子竞技爱好者能够参与其中,而不是仅仅作为赛事的观看者。
晋级暴雪战网世界锦标赛之路
第一阶段:各国草根玩家的国家预选赛第二阶段:15-16个国家的国家杯第三阶段:五大
洲的洲际杯
第一阶段:战网国家#预选赛
不局限于暴雪,当地的其他电子竞技机构所举办的赛事也可以成为国家杯预选赛中的之一;当然,对于这些赛事,暴雪也需要一一进行审核和授权,以使得这些赛事的优胜者一样可以晋级各个国家的国家杯。同时,暴雪也期待各国的不同电竞机构能够创造更多的赛事计划,为各国的国家杯挑选出更优秀的选手。
第二阶段:战网国家杯
优胜者将成为每个国家的星际2王者;同时每个国家将有不同的名额晋级到下一轮的洲际杯;期待各个国家能够诞生出属于各自的“英雄”选手;并带动当地的星际2市场;从目前看,应该有15-16个国家(包含中国)将举办国家杯,并以星际2为主要项目,计划在2013年逐步扩大。
第三阶段:战网洲际杯
洲际杯:洲际杯分为五大地区:北美、南美、欧洲、亚洲、以及除此之外的地区;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立的直播和线下赛事;同时每个洲际杯都将有双语直播,分别为英文和举办地的当地语言;
谁是星际2之王:世界总决赛!
总决赛:战网世界锦标赛将于年底在亚洲举行;共有32位选手参赛;
总决赛的优胜者将成为2012年暴雪官方的星际2之王
冠军奖金:“与上次持平”
在暴雪公布了2012战网世界锦标赛之后,暴雪全球电子竞技&社区总监llja rotelli先生也接受了tl的采访。在这篇采访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有关比赛的奖金问题:“首先,也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你打算投入多少奖金在2012年的计划中?”而lla rotelli先生则表示奖金“尚未确定”,但他透露,奖金将同去年的blizzcon《星际争霸ⅱ》冠军奖金基本持平。
lla rotelli:“现在,我们仍在就最终的数字进行讨论。需要澄清的是,我们不相信这个方案的重点是奖金数额的多少。但我们确定奖金数额会在一个大致相当的范围内,至少不会有减少。我们只是不希望造成因为我们2012年在电子竞技上的投入更大导致奖池大幅增加的印象。”
举办地点:亚洲——中国!?
作为中国的观众和媒体,我们注意本次暴雪战网世界锦标赛的决赛地点“此项赛事计划于2012年底在亚洲地区举行”,而根据多方面的透露,这个地点将很有可能在中国举办!
而在采访中,ilja rotelli也不止一次提到了中国的这个广阔的市场,lla rotelli说道:“老实说,我们认为这个计划将是全球性的。五个大洲的比赛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不是哪一个个别国家的比赛。就整体计划而言,这是一个真正的全球性方案,我们没有关注哪一个特定的地区。但那种对电子竞技的兴奋的感觉存在于亚洲,最近尤其是在中国,这就是我们今年选择亚洲的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每年都在亚洲举行总决赛,因为我们说过,该计划有着全球性理念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而在对暴雪ceo麦克莫汉的采访中,他则直接说道:“虽然还没最终确定,但是在中国举办的可能性高一些。中国的电竞市场也在高速发展,所以我们考虑了很久。”
开始:赛事开始时间还没确定“我们现在还没有确切的日期”是llja rotelli的回答,他紧接着补充道:“现在,我们正在与我们的电子竞技合作伙伴进行对话,以敲定细节。我们希望能够尽快披露这些细节,现在我只能说,如果这个项目在今年第二季度还没有开始的话,我会感到很惊讶。”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167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0分钟,共有100位用户关注,55人点赞!
二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发展与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凭借其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审时度势的战略决策,不但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反而在战后大发横财,增强了经济实力,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在这种情况下,政治上美国到处伸手,极力推行其侵略扩张政策:40年代后期支持打内战;50年代初侵略朝鲜;60年代插足越南超过10年之久:70年代支持以色列发动中东战争:同时还干预中美洲和非洲许多国家的内部事务等等。军事上美国则妄图垄断核武器,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军事基地。
战后美国妄图垄断核武器的军事战略,集中反映在其大力发展能投掷核武器的战略轰炸机上。他们先是建立了由2000架b-29战略轰炸机组成的战略空军,继而又投资数百亿美元发展更先进的战略轰炸机,仅在1945~1952年的7年时间里就陆续发展、装备了b-50(b-29的改进型)、b-36、b-47、b-52等几种战略轰炸机,平均不到两年就有一种新战略轰炸机出现。然而,美国垄断核武器的战略很快就被前苏联原子弹爆炸成功所打破,迫使美国不得不修订其军事战略。
美、苏核军备竞赛与核僵局
1948年8月,前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由此拉开了美、苏核军备竞赛的序幕。
前苏联的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美国总统杜鲁门立即下令研制氢弹。3年之后,即1952年,美国爆炸了其第一颗氢弹。又过了3年,前苏联的氢弹试验也获得了成功。
前苏联在大力试验原子弹、氢弹的同时,还集中了相当大的力量研制导弹。他们在1957年十月革命40周年之际,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并把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美国对自身的“导弹差距”极为震惊,第一次发现自己在高科技领域被超越了。
美国立即进行反思,并集中力量发展导弹以消除所谓的“导弹差距”。美国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发达的工业基础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很快就赶了上来。第2年,也就是1958年,美国的洲际导弹也试验成功,并开始研制具有更高水平的“民兵”洲际导弹。2年之后,潜艇发射导弹试验成功,并将核导弹装备到了核潜艇上。美国人不但消除了“导弹差距”,而且在发展潜射导弹方面抢了先。4年之后,1964年,前苏联的潜射导弹试验成功,核潜艇也装备了导弹。这场以发展导弹核武器为主旋律的核军备竞赛,就这样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激烈地展开,轮番升级。一段时间里,一方可能暂时领先,但不久又被另一方迎头赶上,甚至被反超。
1970年,美国“民兵”-iii弹道导弹试验成功,实现了多弹头分导。一枚“民兵”-iii导弹最多可以携带12颗弹头,攻击12个目标,取得了暂时的优势。然而经过近10年的努力,前苏联发展了ss-17、ss-18和ss-19等3种型号的第四代洲际弹道导弹,不但抵消了“民兵”-iii导弹取得的暂时优势,而且在某些方面还超过了“民兵”-iii。ss-18携带的单弹头的爆炸威力可以达到2000万吨至5000万吨tnt当量,远远超过“民兵”-iii。70年代后期,美国大力发展mx导弹,企图夺回失去的优势。然而,当美国部署mx导弹时,前苏联也有了与之相当的第五代导弹:ss-24、ss-25。陆基导弹如此,潜射导弹与战略轰炸机亦然。美国发展先进的“三叉戟”核动力潜艇,前苏联以部署“台风”级核潜艇相对抗;美国b-52战略轰炸机装备了空射巡航导弹,前苏联装备巡航导弹的新型图-160“海盗旗”战略轰炸机也开始部署。这样竞赛的结果,到了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两个超级大国手中的导弹核武器都足以将对方摧毁。60年代初,美国对前苏联在战略核力量方面曾一度占5:1的优势;到了70年代初,这个优势已经趋于平衡,前苏联在运载工具数量、核弹头总当量以及不包括战略轰炸机在内的导弹投掷重量方面均超过了美国。核军备竞赛的结果是谁也无法取得足以压倒对方的绝对优势,手中的核武器都可以把对方摧毁,但也都害怕对方把自己毁灭,因而陷入了核僵局。整个世界就是在这种核僵局下赢得了和平,因此有人把它称为“核恐怖下的和平”。
60年代,时任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曾经声称,只要有400到600枚热核弹头,就足以把前苏联50%到75%的工业生产能力毁掉。而前苏联的赫鲁晓夫更是夸耀,一按电钮就可以把地球毁灭。尽管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拥有数以万计的核弹头,的确可以毁灭地球几次,但出于对自身毁灭的恐惧,他们始终维持着核恐怖下的和平,谁也不敢打破核僵局。而且,从60年代末期双方开始了核裁军谈判,并于1972年5月,由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签署了《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和《美、苏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后来,又经过几年的讨价还价,“临时协定”演变成了1979年由卡特和勃列日涅夫签署的《美、苏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条约对进攻性战略武器的限制,实际上是为了维持核僵局而对美、苏战略核武器作了数量上的限定,如规定美国拥有的陆基洲际导弹发射井总数为i054处,前苏联拥有的陆基洲际导弹发射井总数为1400处;美国拥有的潜地导弹发射管总数为624个,前苏联则拥有950个;美国拥有的可搭载巡航导弹的战略轰炸机总数为413架,前苏联则拥有156架。
这样的限制有两个特点:一是维持核僵局;二是使美、苏战略武器的更新换代合法化。例如,条约签订的1979年,美国新型“民兵”-iii型导弹完全取代了“民兵”-i,前苏联的ss-17、ss-18和ss-19则取代了ss-9之前的型号。尽管这种更新换代合法化,但始终打破不了已经形成的核僵局,因为条约签订时美、苏所拥有的战略核武器即使不再更新换代,也足以毁灭对方。
1982年美国国防部估计,在美、苏的一场全面核战争中,双方只打击对方的军事和经济目标,前苏联就会有6000万到1亿人死亡,美国死亡人数将更多,可能在1亿5千万人以上。80年代以来,美国科学界开展了对核大战后果的研究,“地球毁灭论”者有之,“核冬天论”者有之,即使地球不毁灭,出现科学家们
估计的“核冬天”,人类也将灭亡。美国科学家们估计,即使发生一场中等规模的核战争,产生的巨大浓烟、尘埃云也将把整个地球带进“核冬天”,即核爆炸产生的浓烟和尘埃将会挡住日光达数月之久,使地球的气温下降75度,造成地球上的生物灭绝,也将严重破坏全世界的气候,造成农产品的大幅度歉收,出现核饥饿。因此,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决策者们开始清醒地认识到:在核战争中不会有胜利者。这也就是核僵局得以维持的原因。然而,维持这种核恐怖下的和平并非他们追求的目标,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求打破核僵局、夺取战略优势的途径。美、苏核军备竞赛形成的核僵局以及他们企图打破核僵局、夺取战略优势的决心就是美国人提出“星球大战”计划的历史背景。
美、苏早期的反导系统
矛和盾,进攻性武器和防御性武器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有进攻性武器,自然就会有防御。性武器。“星球大战”计划虽然提出了一个多层反导防御系统,但反导防御思想和反导防御系统应当追溯到50年代,“星球大战”只不过是早期的反导防御思想和反导防御系统的发展和演变而已。
早在50年代末期,随着洲际导弹的出现,美、苏就开始了反弹道导弹的研究。了解美、苏早期反弹道导弹的防御系统,研究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分析早期系统在结构上、功能上存在的问题,对于理解和认识“星球大战”多层次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是十分有益的。因为“星球大战”计划的提出,一方面是因为进攻性核武器的发展走到尽头,形成了核僵局,必须寻求打破核僵局的途径,另一方面,“星球大战”计划的提出也是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发展演变顺理成章的结果。
“奈基。宙斯”系统 美国从1955年开始,在地空导弹的基础上研制“奈基一宙斯”反导系统,这种高空拦截系绩主要为防御60年代初期的弹道导弹而设计,拦截高度在110-160公里,主要用于大城市的防御。整个系统由“奈基-宙斯”反导导弹、目标搜索雷达、目标识别雷达、目标跟踪雷达、数据处理计算机、反导引导雷达和反导导弹引导计算机组成。“奈基一宙斯”系统有许多缺点。首先,它无法对付多弹头,由于系统采用单脉;中体制的机械扫描雷达,动作缓慢,其计算机的目标容量有限;其次,它无法识别真假目标,因此敌方可以通过释放大量“诱饵”比较容易地突破防御系统;再次,当时能在大气层外利用x射线杀伤目标的弹头尚未研制成功,而拦截弹的核弹头威力较小,故不具备高空杀伤目标能力:而且系统设备庞杂,价格昂贵。由于这些缺点,1963年,这个刚刚发展起来的反导系统便被取消了。
“奈基”-x系统 1963年底,美国在“奈基一宙斯”系统的基础上,开始研制新的反导系统――“奈基”-x系统。该系统是一种高、低空相结合的双层拦截系统,即先由“斯巴坦”导弹对来袭导弹进行高空拦截,漏网的再由“斯普林特”导弹对付。与“奈基-宙斯”相比,“奈基”-x作了一些改进:增加了具有高加速度性能的低空拦截导弹――“斯普林特”导弹,其加速度为100g,具有分层拦截的能力;简化了系统组成,采用多功能相控阵雷达,从而解决了多目标跟踪问题;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快速数据处理系统,提高了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从而增强了识别和同时拦截多目标的能力。尽管比“奈基-宙斯”系统有明显的改进和提高,但美国国防部认为,“奈基”-x对采用新型突防手段的导弹袭击不能提供可靠的防御,因而推迟了批准部署“奈基”-x系统的决定。
“哨兵”和“卫兵”系统这是美国第三阶段的反导系统。1967年9月,美国国防部宣布了政府关于年底开始建造一个价值50亿美元的有限反导系统的决定,取名“哨兵”系统。该计划一提出就遭到国内许多反对者的指责和批评,他们认为反导计划的实施不会给美国带来战略上、政治上的益处,反而会引起进一步的军备竞赛和加剧国际紧张局势。反对者还认为,该系统的效果不大,因为敌国对于假目标的研制要比该反导手段的研制领先2-5年。在这种形势下,1969年3月,美国宣布暂停部署“哨兵”系统,并开始研制和部署改进后的“卫兵”反导系统。与之前的反导系统相比,“卫兵”系统在性能上有了较大改进,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识别能力差,在面对采用突防措施的来袭导弹时,在大气层外雷达难以区分弹头与数以万计的铝箔条和镀铝气球等假目标,待目标进入大气层后,那些轻的假目标虽然会因大气阻力而落在弹头后面,但雷达因反应速度慢,等到分辨清楚时,弹头已快落地,导致拦截十分困难;其次,雷达跟踪和引导能力有限,生存能力差,系统使用的相控阵雷达设备庞杂,不能机动,易被击毁;另外,抗核爆炸效应能力差,核爆炸引起大气电离密度加大,易使雷达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甚至完全停止工作,而且拦截弹的核爆炸还可能对己方其他拦截弹产生“自毁”效应;可靠性差,由于系统庞大,作战指令成千上万条,且要求高速传输,要求自动化程度高,但该系统都不能满足这些要求;拦截导弹的机动飞行能力差,不能有效对付机动来袭弹头。再加上一些其他技术原因,该系统最终于1976年2月被迫关闭。
“格里丰”系统 前苏联的反导武器的技术性能和研制进程与美国差不多,前者从1957年开始研制反导系统,代号“格里丰”。“格里丰”本是一种地空导弹,经过改进,具有了一定的反弹道导弹能力,这是前苏联研制的第一代试验性反导武器。1961年,这种反弹道导弹进行了几次试验。同年10月,当时的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宣布:“摧毁飞行中导弹的问题已经成功解决了。”其实离真正“解决问题”还相差甚远。
“橡皮套鞋”系统 由于“格里丰”反导系统性能差、满足不了实战要求,60年代初,前苏联决定发展性能更好的“橡皮套鞋”反导系统。该系统主要用来保护莫斯科,由“狗窝”、“猫窝”作战指挥雷达、场地雷达、“橡皮套鞋”反导拦截弹、数据处理中心以及指挥控制中心等组成。“狗窝”作战指挥雷达部署在莫斯科西南面,负责监视美国;“猫窝”作战指挥雷达部署在莫斯科南面,负责监视中国和西欧,两部雷达均从部署在国境线附近,如伊尔库茨克、巴伦支海沿岸、波罗的海基地、萨雷沙甘靶场等处的导弹预警雷达(即“鸡笼”雷达)接收预警信息,对预警雷达发现、识别的目标继续进行跟踪、测轨和预报落点,同时对反导系统实施火力分配。作战指挥雷达均为连续波相频扫描体制的相控阵雷达,作用距离大致在2800-3000公里之间。场地雷达包括目标跟踪雷达和拦截导引雷达,用于对来袭目标进行精确的跟踪和识别,同时引导拦截弹摧毁来袭目标。部署方式基本上保证每个阵地1部目标跟踪雷达、2部“试加”制导雷达。
到1969年美、苏开始核裁军谈判的时候为止,“橡皮套鞋”反导系统已经部
署了4个防御体,每个防御体包括2组,每组有8部拦截导弹发射器(共64个发射器),1部大型目标跟踪雷达,2部拦截导引雷达。
“橡皮套鞋”拦截弹与“格里丰”拦截弹相比,性能有很大提高,首先它采用2级或3级固体发动机,推力比“格里丰”使用的发动机大得多,拦截高度大大提高,可以进行高空拦截;其次,它使用核弹头战斗部,依靠核爆炸的巨大威力来弥补命中精度不高的缺陷,实现了很高的摧毁概率,一般认为单发摧毁概率为50%-75%,而且对每个目标可以连发两枚拦截弹,连发的时间间隔为5-30秒,因而摧毁概率可达94%以上。由于拦截弹依靠核爆炸时产生的x射线、中子流、光辐射及冲击波来摧毁目标。根据计算,在100公里的高空爆炸,破坏半径可达9~11公里,在80公里的高空爆炸,破坏半径也能达6.6~8.5公里,摧毁概率极高。一般认为,只要破坏半径大于6公里,单发摧毁概率就接近于100%。尽管“橡皮套鞋”与“格里丰”相比,性能有了很大提高,但仍存在许多致命缺陷,无法对付突防能力迅速提高的进攻性导弹。首先,从它的雷达系统看,雷达系统的抗核爆能力差,识别真假弹头的能力差,无法对付大量的目标,无法从大量的假目标、诱饵中识别出真正的弹头,除此之外,雷达探测方位中还存在“盲区”。其次,“橡皮套鞋”拦截弹发射器一次只能发射和制导16枚拦截弹,每个目标连发两枚拦截弹,只能对付8个目标,而现代的采用多弹头分导技术的洲际导弹,例如“民兵”-iii最多可携带12枚弹头以及10倍于弹头的假目标诱饵,“橡皮套鞋”拦截弹是无法对付的。拦截弹虽属于高空拦截武器,但没有“滑行机动”能力,不能进行分层拦截,因而难以提高拦截效率。
后期反导系统的发展
1972年5月,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签署了《限制反导条约》,规定美、苏两国只能在首都和一处弹道洲际导弹发射场各建一个反导系统,两个系统的拦截弹数不超过100枚,而且还限定了雷达的数量。条约规定禁止研制、试验或部署海洋、空间、空中反导系统及地面机动的反导系统,但不禁止对反导系统进行研究。这个条约显然是美国和前苏联在大力发展进攻性核武器时达成的一项交易,既照顾了双方已拥有的反导系统的既成事实,又可以使他们腾出手来集中力量发展进攻性导弹核武器。整个70年代是美、苏进攻型导弹核武器发展最迅速以致形成核僵局的10年。然而,尽管有了该条约的限制,美、苏的反导弹防御系统在条约签署后仍在不断地发展,特别是在反导防御系统新概念的研究方面更是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为“星球大战”计划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橡皮套鞋”的改进与完善 1972年美、苏签订《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时,一个具有实战能力的“橡皮套鞋”反导防御系统已经初步建成。在那之后,前苏联对“橡皮套鞋”反导防御系统进行了大力改进和完善,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具有实战能力的反导防御系统。前苏联在莫斯科附近建造了一部大型的作战指挥相控阵雷达,与已建成的“狗窝”、“猫窝”作战指挥雷达一起使用,使“橡皮套鞋”系统的作战指挥雷达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对弹道导弹的预警,除已建成的部署在前苏联国境线的“鸡笼”预警雷达系统以外,又在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建造一部大型相控阵雷达以监视和跟踪美国潜艇从太平洋发射的潜射导弹。
为了提高对弹道导弹的预警能力,前苏联还在太空的高椭圆轨道上部署了一个预警卫星网,始终保持两颗以上的预警卫星在准同步轨道上执行探测预警任务。这两颗探测预警可以在美国发动核袭击的最初阶段及时向地面发出预警,可为前苏联作出决策争取30分钟的时间。此外,前苏联还在明斯克、高加索的尼古拉耶夫和远东地区部署了三部超远程电离层后散射雷达,加上原有的“鸡笼”雷达系统,共有11部大型远程预警雷达,它们的探测距离均在6000公里以上,可以对从东北、东南、西部及南部方向入侵的弹道导弹进行监视和跟踪。
为了提高“橡皮套鞋”反导系统的拦截能力,前苏联发展了能进行分层拦截的两种新型反导拦截弹。一种是代号sh-04的拦截弹,射程92.5-555公里,在大气层内、外都能进行拦截,比原来的“橡皮套鞋”拦截弹的最大改进之处是具有“滑行机动”能力,即弹上装有能多次启动和关闭的发动机,发射后能关闭发动机,滑行等待进一步的制导指令,然后再启动发动机实施机动拦截,这样就能提高拦截效率。另一种是代号sh-08的末段拦截弹,射程为18 5n185公里,其特点是弹上装有新型快速双面目标跟踪雷达,具有高超音速的拦截速度。
1976年,美国主动关闭“卫兵”反导防御系统后,“橡皮套鞋”反导防御系统就成为了世界上唯一具有一定实战能力的反导防御系统。
“卫兵”系统的关闭与美国人的反思在《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签订的1972年,美国正在建造他们的“卫兵”系统,这是一个以保卫“民兵”导弹基地为目的的反导防御系统。然而,在进攻性弹道导弹突防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这个美国人苦心经营、耗资近200亿美元的“卫兵”反导系统根本无法对付弹道导弹的大规模进攻,因而经过几次演习失败后,美国主动关闭了“卫兵”反导系统。
“卫兵”反导系统关闭后,美国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深刻的反思,认为这种以核反导的末段防御方式无法对付大规模的核进攻,必须研究新的反导防御概念。
让我们首先来看一看“卫兵”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拦截导弹速度低。当时发展的以导弹反导弹的根本弱点是拦截导弹速度不够,其飞行速度和来袭导弹差不多,大约为6-7公里/秒,因而作战反应慢,对拦截技术要求高,难度大,稍有误差就会放过来袭目标。
拦截导弹的核弹头有自毁效应。这种反导系统由于敏感元件和制导技术不能保证导弹精确地拦截来袭目标,所以拦截弹头都使用核弹头,以核弹头的巨大威力来弥补精度不足的弱点,提高拦截效率。但是,无论大气层外还是大气层内的核爆炸都会产生强烈的电磁脉冲。后者虽然对来袭导弹有杀伤破坏作用,但它也会产生使己方拦截弹失效的自毁效应,影响反导系统作用的发挥。
末段拦截效率低,风险大。这种反导系统一般是在来袭导弹飞行末段进行拦截,即使后来经过改进而实行高、低层结合的两层拦截系统,也都接近末段。因此拦截时间短,效率低,一般拦截概率在50%-70%左右。而这种拦截只能对付少数来袭目标,如果是成百上千的来袭弹头的大规模核袭击,那不仅达不到50%-70%的拦截概率,而且根本无法对付。
末段拦截可能给本国造成破坏。在来袭导弹的末段进行拦截,特别是在50公里以下的范围内进行拦截,即使拦截成功,拦截引起的核爆炸势必将对本国
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防御范围有限。“卫兵”系统是以保卫“民兵”导弹基地为主要目的的反导系统,防御范围十分有限。即使按照原定设想,建造14个防区(本土12个,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各1个),也只能重点保护美国的洲际导弹基地。然而,仅大福克斯地区的“卫兵”系统的建设就耗资近200亿美元,建造14个防区,即使财大气粗的美国显然也难以负担,而且会违反《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
拦截层次少,手段单一,效率难以提高,不能对付大规模核袭击。“卫兵”系统虽然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拦截,但层次毕竟太少,一旦漏网便来不及补救。反导系统虽然几经改进,但拦截手段仍只有导弹这一种,在大规模的核袭击时,很难对付多目标、多弹头。
非核拦截与新概念研究 美国人经过反思,得出了两个极为重要的结论:一是反导防御必须实行非核拦截,二是必须寻求新的反导防御途径、研究反导防御的新概念。
“卫兵”系统关闭之后,美国发展的在外大气层进行拦截的高层防御系统便是他们发展非核拦截的尝试。高层防御系统的覆盖区高于90000米,其设计方案是:一旦前苏联发射导弹,预警卫星立即向地面发出预警信号,火箭探测器随之射入轨道。在整个作战期间,这种箭载探测器在外大气层停留数十分钟,监视和跟踪预警卫星发现的入侵导弹。探测火箭上装有小型、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长波红外探测器,采用扫描方式对预警卫星预警的走廊进行搜索扫描以监视、跟踪目标,查明目标的数量、性质和方位,并从假目标、诱饵中鉴别再入弹头。探测器的视场足以观察5000个再入弹头和20000个诱饵、假目标。探测器的计算机能对其全部信息进行处理,计算目标的近似弹道、发射点和遭遇点,并利用红外识别方法识别再人弹头,将有关信息实时传至地面作战指挥计算机,作战指挥计算机再向拦截弹分配目标,发射拦截弹进行拦截。
拦截弹上装有红外自导引设备,使用多个非核杀伤弹头。这种非核杀伤弹头叠装在拦截弹的顶级,并以近似多弹头分导方式从母舱散开,采取直接命中或小脱靶距离爆炸方式靠弹片杀伤入侵的弹头。
由于非核拦截要求直接命中目标或小脱靶距离爆炸,对制导的要求极为苛刻,因而在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美陆军发展的稠密大气层内防御系统仍使用带核弹头的拦截弹,这是为了提高拦截效率不得已而为之。
美国主动关闭“卫兵”反导系统之后,一方面进行非核拦截试验,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对反导防御新概念的研究,着重研究除末段防御之外拦截方式的可能性。因为对于末段防御,即使使用非核拦截成功,也无法避免核爆炸的破坏和影响,而且末段拦截必须绝对可靠,一旦漏网就无法补救,所以寻求新的拦截途径是实现有效拦截而又避免自己遭受和破坏和影响的保证。
美国为此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他们先是发展了一个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技术规划,接着又搞了一个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先进技术规划,寻求进行反导防御的各种新技术途径。这些技术规划,名为“规划”,但并未发展实际的反导防御系统,只是进行概念性研究。在这些技术规划里,他们深入地分析了对弹道导弹的每一个飞行段进行拦截的可能性,每一段拦截的技术要求,所需探测、捕获、跟踪、测量、定位的手段和设备,以及可能使用的武器系统。不但如此,他们还对弹道导弹的每一项突防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例如为了消除助推火箭自爆在再八飞行器四周产生的大量碎片所造成的雷达回波,他们深入研究了大量滤波问题。在这些技术规划里,美国基本上弄清了助推段、末推段和中段拦截的可行性、特点及实现拦截的关键性技术问题,例如探测几千公里之外的助推火箭产生的尾焰需要十分先进的长波红外探测器:实现助推段拦截需要高超速的拦截弹、定向能武器等。他们在研究反导防御系统新概念、新思想的同时,对实现这些新概念、新思想的关键性技术进行了强有力的研究论证,特别是对实现新的拦截思想可能使用的武器系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试验。在这种新概念研究和技术研究齐头并进的方针指引下,远距离探测助推器尾焰的红外探测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利用高速火箭拦截弹头成功,实现了非核拦截的初步设想,反导防御系统可能使用的更先进的武器,如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这些都为“星球大战”计划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高边疆”战略
“星球大战”计划虽然是一个震惊世界的计划,但它毕竟只是国家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美国在80年代初提出的“高边疆”国家战略。
前文已经在“星球大战”计划产生的历史背景中提到了美国军事战略的破产,核军备竞赛中出现了核僵局,美、苏双方都在寻求打破核僵局的出路。其实,美国军事战略的破产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军事战略上的失败,而应看作是战后美国国家地位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恢复军事战略优势,必须从振兴美国,恢复美国曾一度获得的“霸主”地位着手,这是美国的战略家们非常清楚的问题。因此,制定了一项能够振兴美国,使美国恢复“霸主”地位的国家战略是当时几届美国政府孜孜以求的事。
战后世界形势发生的最显著的变化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前苏联军事力量的迅速增长,向美国的霸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日本、西欧在经济上迅速崛起,导致西方出现了三个经济中心,美国战后在西方形成的盟主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削弱;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新获得独立的国家成为美、苏竞相争夺的对象。
面对世界发展的这一形势,几届美国政府都在竭力设法维持自己的“霸主”地位,然而事与愿违,美国的霸主地位每况愈下。首先,面对前苏联的军事挑战,美国可以说是竭尽全力,与前苏联开展疯狂的军备竞赛,妄图夺取军事战略优势,遏制前苏联的发展,削弱前苏联的军事力量。然而,战后近半个世纪的较量,竞争的结果只是从“核垄断”发展到“核僵局”,在核军备上最多也只能说是形成了“核均势”,谁也无法打破“核僵局”、破坏“核均势”、夺取“核优势”。在常规军备竞赛上,前苏联已经占有明显的数量优势,美国妄图以质量上的优势来对付前苏联的数量优势也难以继续维持常规军备上的“均势”。
其次,战后日本曾处在美国的全面军事占领下,西欧各国也把美国奉为“盟主”,接受其领导。尽管美国也曾竭力限制它们的发展,然而还是无法阻挡日本、西欧各国要求振兴的潮流,后两者的崛起更严重地冲击着美国的“霸主”地位。
至于战后第三世界获得独立的国家,由于美国过去曾支持过它的盟国,反对过一些国家的独立,离心倾向很大,加上美国在同前苏联、日本、西欧各国的竞争中“霸主”地位遭到削弱,因此,美国在争夺中间地带的斗争中也处于不利的位置。
在这样的形势下,美国的国家战略必须能够同时解决这些问题。这个战略
不但要能够打破“核僵局”和“核均势”,取得对前苏联军事战略优势,而且要能够重新控制日本、西欧、恢复美国的盟主地位,只要这两个目标能够达到。争夺中间地带的斗争问题自然可以解决。
战后美国曾提出过许多的战略设想,如“核垄断”战略、“核遏制”战略、“核报复”战略、“核威慑”战略……名为国家战略,实际上仅仅是对付前苏联的军事战略,由于没有明确的国家战略,在全力应对前苏联挑战的同时,丧失了对日本、西欧应有的警惕。于是,一方面美国未能取得对前苏联的军事战略优势,另一方面又丧失了对日本、西欧的控制,危及自身盟主的地位。
这就是美国制定“高边疆”国家战略的由来。
“高边疆”战略概念最早出现在1980年,是由当时担任里根竞选总统国防顾问的、美国国防情报局前局长丹尼尔・格雷厄姆将军首先提出。里根上台不久,格雷厄姆在传统基金会的资助下,组建了“高边疆”研究小组,囊括美国30余位著名的科学家、经济学家、空间工程师和军事战略家。该小组经过7个月的精心研究后,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关于开拓和利用宇宙空间的总构想。这就是1982年3月3日公诸于世的所谓“高边疆”计划。而正是该计划提出的向太空发展的战略思想与主张,构成了美国新国家战略的内核。
“高边疆”计划开宗明义地指出:“美国已经获得了重新掌握自己命运的历史性的,然而是短暂的机会。当前正在威胁着自由世界的军事和经济趋势有可能被改变,全面恢复对西方政治和经济制度的信心。为此,就必须充分利用当前我们在空间技术上的优势。我们应当在空间设防,以摆脱恐怖均衡等灾难性理论的束缚,应当挫败一切不祥的预言,开拓空间并使之走向工业化。”
对于该战略,格雷厄姆将军在1982年5月间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直言不讳地宣称:“高边疆”不仅是一项军事战略,它还是处理美国和美国盟国正当的经济和政治愿望以及安全需要的一项真正的国家战略。
“高边疆”战略的真正目的就是依靠美国拥有的高度发达的空间技术,选择空间作为振兴美国的突破口,以“空间工业化”和“空间军事化”作为这个战略的两大支柱,实现其对前苏联军事战略优势,恢复其对盟国的控制和“霸主”地位。
因此,“高边疆”战略的出笼已经包含有“星球大战”计划的内容,因为空间军事化是“高边疆”战略的一大支柱。不过1982年“高边疆”战略公诸于世的时候,空间军事化的具体内容到底是什么,人们尚不清楚,待到1983年,里根总统宣布“星球大战”计划的时候,空间军事化的内容才具体化了。
“星球大战”
1983年3月23日,美国正式拉开其太空战略计划的帷幕。在经过充分的酝酿、商讨与争论之后,里根于23日当天发表了关于“战略防御计划”(sdi)的电视讲话。美国新的核战略以此为标志问世,“战略防御计划”主要涉及空间研究,因此被形象地称为“星球大战”。里根的电视讲话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推行太空战争战略,以取代实施多年的核报复战略。具体说,就是建立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在前苏联导弹达到美国本土以前予以摧毁。新战略仍然是一种“威慑战略”,但采取的手段改变了,因为在前苏联拥有几乎能摧毁美国全部陆基导弹的核武器的情况下,美国“需要另一种军事力量”。新战略的技术任务异常艰巨,“可能在20世纪结束之前都不能完成。”在实现新战略计划的过程中,要继续改进和加强美国的战略核力量和常规力量,并在此基础上和前苏联谈判。实施太空战争战略时,美国继续承担保护盟国领土不受前苏联导弹袭击的义务。反对现在冻结美、苏双方核武器,因为这有利于前苏联的既有军事优势,而不利于美国核武器的现代化。
虽然“星球大战”计划是美国国家战略――“高边疆”战略的组成部分,它使“高边疆”战略的第二大支柱――空间军事化有了具体的内容。但是,“星球大战”计划概念的形成却并不是“高边疆”战略的产物,而是美国军事战略经历长期的发展与演变的结果。一方面,它是美国妄图打破核僵局、夺取对苏军事优势的需要,一般来说,进攻性武器发展到了形成僵局的程度,人们自然会从防御武器上寻求打破僵局的出路;另一方面,它又是美国反导防御系统发展演变以及美国对反导防御新概念进行深入研究的产物。
在出台之后的10年中,“星球大战”计划随着国际政治、军事形势几经变化,规模逐步缩小,最终于1993年5月13日,时任美国国防部长莱斯・阿斯平宣布终止,宣告了进行了10年的“星球大战”计划被正式放弃。随后,美国将战略防御的重点从空间防御转向地区的和战术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并将原负责实施“星球大战”计划的美国国防战略防御计划局更名为“弹道导弹防御计划局”。1993年5月,克林顿政府提出“弹道导弹防御计划”,主要包括两部分: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新的防御系统与“星球大战”的主要区别在于主要依靠陆基武器,不再在太空部署武器系统,仅保留预警卫星。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047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1分钟,共有109位用户关注,33人点赞!
与美国一样,苏联很早就开始进行反卫星武器和技术的想法,早在把第一颗把卫星送上天的前一年,苏联航天科学技术人员们就有了拦截并摧毁卫星的初步技术构想。由于有巨额经费的支持和强大的综合国力作后盾,苏联从上世纪60年代展开了规模庞大的有关反卫星技术的可行性论证和技术预研工作,他们先后探讨了几种反卫星手段,包括利用洲际弹道导弹的外太空核爆炸拦截、战术飞机携带发射的空射反卫星导弹、有人遥控操纵式攻击卫星等。但此时洲际弹道导弹反导技术尚不成熟,应用于反卫星更是具有极大的难度;而战术飞机发射反卫星导弹,虽然具有时间敏感性强、反应快、使用便捷的优点,但此时苏联尚没有可供发射卫星的合适高速高空战斗机平台;而有人遥控操纵式攻击卫星,发射时效性差、对攻击卫星如何遥控、攻击,仍存在许多复杂的技术细节问题没法解决。在综合考虑之后,苏联决定研制可用洲际弹道导弹或火箭携带的反卫星拦截器,作为苏联的反卫星武器。
提出反卫星拦截器计划的人是苏联航天事业的先驱弗拉基米尔·切洛梅。他是苏联早期最著名的火箭/导弹设计师,曾经主持研发了苏联第一种巡航导弹10x,p-5战略巡航导弹和p-35远程反舰导弹。在对反卫星技术进行细致研究之后,切洛梅认为,卫星的运动轨迹具有可预测性,加上移动速度快且结构脆弱,故攻击卫星的武器无须有巨大爆炸力,只要设法以足够的精度将金属碎片抛洒到卫星轨道上,借由碎片的碰撞动能杀伤,便可达到摧毁卫星的目的,因此只要发展一种用火箭运送至卫星轨道的反卫星拦截器,便可有效摧毁敌方卫星。
切洛梅的想法,得到了一直非常欣赏他的苏共中央书记赫鲁晓夫的支持,随后在1961年,相关各航天设计局开始了反卫星拦截器的研制,该系统被命名为“卫星歼击机系统”(俄文缩写is),该系统中最重要的“神话”卫星拦截器和火箭载具,由切洛梅领导的第五十二设计局负责研制。
切洛梅、科罗廖夫设计局和反卫星拦截器
反卫星拦截器由承力架、圆筒型仪表舱(一部无线电或红外雷达位于圆筒型仪表舱的底部)、动力装置和战斗部四大部分组成。动力装置包括2个球形油箱和数台多次点火轨道机动发动机。轨道机动发动机可以通过脉冲电路对卫星歼击机的飞行姿态实施控制,拦截高度为300~36000千米。卫星歼击机采用高能炸药破片杀伤战斗部,战斗部重量为300千克,在距美国卫星一定距离时,战斗部可自动引爆,碎片以很快的速度按预定的方向飞溅,将1千米范围内的美国卫星摧毁。反卫星拦截器的研制进行地非常顺利,1963年和1964年,“飞行-1”和“飞行-2”(卫星歼击机的公开代号)被成功送入轨道,在这次试验中,用于制导捕捉敌方卫星的雷达和红外传感器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非常理想。
然而此时,反卫星拦截器计划却因政治风暴而受到了极大影响,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切洛梅设计局研制的用于运送反卫星拦截器的ur-200火箭研发进度缓慢成为了反对者攻击他的极佳借口,第五十二设计局研制“卫星歼击机系统”的资格被取消,整个研制计划整体转给了以研制液体火箭闻名的科罗廖夫设计局。科罗廖夫设计局舍弃了ur-200,转而用该设计局非常成熟的r-36火箭的改进型号发射反卫星拦截器。
经过科罗廖夫等苏联专家的不懈努力和多次试验改进,“卫星歼击机系统”于1972年正式装备国土防空军部队。在此之后“卫星歼击机系统”一共进行过三个阶段、共30次拦截发射试验,充分证明了反卫星拦截器对卫星的拦截和摧毁能力,不过苏联军方仍对“卫星歼击机系统”的性能不太满意,要求科罗廖夫设计局继续研制改进。1982年6月科罗廖夫设计局进行了最后一次拦截卫星试验,用“宇宙-1379”卫星成功击毁了一颗导航卫星靶标。
反卫星拦截器是如何击落卫星的
反卫星拦截器长4.5~6米,直径1.5米,质量2.5~3吨。它装有主发动机(1台)、姿态控制发动机和轨道机动发动机(5台),用于变轨的推进剂在500千克以上,战斗部爆炸后的破片呈菱形,每块破片质量0.5~2克,破片飞溅速度305~610米/秒。苏联在十多年的研制和试验中,主要采用的击落卫星方式有三种:
1,非共同轨道多次变轨式:在这种方式中,反卫星拦截器先进入300×150千米以下的低椭圆轨道或1500×500千米的椭圆轨道停泊,然后通过变轨发动机,转移到2000×500千米的椭圆轨道上,绕行两圈后于目标交会并引爆弹头摧毁卫星。
2,非共同轨道跃升式:反卫星拦截器先进入低椭圆轨道,绕行不满一圈后即跃升至2000×900或1100×900千米椭圆轨道与目标交会并将其摧毁。
3,共同轨道式:反卫星拦截器先在低轨道驻留,等待适当时机转移到与目标卫星相同(或极为接近)的轨道,待与目标在原先计算的会合点交会时展开攻击。
卫星歼击机系统理论上的最高操作高度可达2000千米以上。在三种拦截卫星方式中,第一种和第三种都必须绕行轨道数圈后才能通过机动变轨接近目标,费时较久,而第二种方式虽然比较直接,但大幅度变轨需要消耗更多的燃料。而为了准确捕捉卫星目标,反卫星拦截器必须通过安装的雷达传感器进行末段弹道修正(由于反卫星拦截器作业高度较高,通信延迟较大,因此由反卫星拦截器依靠自身携带的传感器进行自主寻的,比起之前谈到的遥控攻击卫星来成功几率要大得多)。
上世纪80年代,在科罗廖夫设计局的努力下,反卫星拦截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技术进步,整个系统在接到命令后90分钟内即可准备完毕并发射,反卫星拦截器入轨40~50分钟就可接近并攻击卫星目标。在雷达和红外探测器的导引下,导引误差可以稳定控制在1千米以内。
苏联反卫星拦截器的缺点和优点
苏联/俄罗斯的反卫星拦截器也存在一些缺点。
第一,从发射到接近目标,在轨道上移动所需时间为1.6~3小时,这将导致反卫星导引系统的误差增加。同时反卫星系统要从设备完善的大型发射场发射,从发射到拦截的时间较长,需要大型测控网来修正轨道。由于不能改变反卫星拦截器的轨道面,因此还拦截不了很高轨道的卫星。拦截器只能攻击飞临发射场上空的卫星,即卫星发射场处于敌方轨道平面时,才能发射拦截卫星。由于发射阵地固定,这种机会一天只有2次,而且从一个发射场连续发射也相当困难。
第二,苏联/俄罗斯目前的共轨式反卫星拦截器只能攻击地球低轨道卫星,对于美国大部分在地球同步轨道或大椭圆轨道上运行的国家防御战略体系中的反弹道导弹预警、侦察、通信、导航等军用卫星,构不成重大威胁。
不过,苏联为提高反卫星武器的生存能力,天基部署与地基部署结合,固定基地与机动部署机结合,这是苏联/俄罗斯反卫星武器的一个优势。苏联/俄罗斯部署的机动洲际弹道导弹,经改装都具有发射反卫星拦截器的能力,而且既可部署在地面机动车辆上,又可部署在潜艇和大型水面舰艇上,使用、发射均十分灵活,生存能力很强。
其他反卫星系统
除反卫星拦截器外,苏联在之后技术更加成熟之后,还进行了定向能的激光/离子束反卫星武器、空射反卫星导弹等发展尝试。
定向能反卫星武器
从60年代起苏联开始研究属于定向能反卫星武器的激光和粒子束反卫星武器,部署平台有地基、空基(机载)和天基,其中地基反卫星激光器进展较大。地基反卫星激光器摧毁卫星需要的能量比摧毁导弹的要低,且不需要天基反射镜,故更适用于反卫星作战。苏联研制过的激光器有放电激光器、化学激光器、x射线激光器、自由电子激光器,准分子激光器和氩离子激光器等。70年代,苏联发展定向能武器的总开支达100多亿美元,是美国同期的9倍多。80年代,美国增加了研制经费,但苏联仍是其3~4倍。
70年代中期,苏联的地基反卫星激光器开始进行试验,苏联连续5次用氟化氢激光器照射了两颗飞临西伯利亚上空用以监视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的美国早期预警卫星,使其红外传感器暂时失效达4小时之久。试验表明,苏联的地基反卫星激光器已开始向实战能力发展。到达卫星的激光功率的大小除与卫星的轨道高度有关外,还取决于地面激光器的输出功率、激光束质量、跟踪瞄准精度和大气对激光传输的影响。考虑到美国卫星的轨道高度和大气影响等因素,苏联地基反卫星激光器当时的功率还不足以造成卫星上红外传感器的永久性破坏。之后,苏联进行了一系列激光武器打靶试验。1981年3月,苏联利用一颗卫星上的小型高能激光器照射一颗美国卫星,使其光学、红外电子设备完全失灵。
之后,苏联还研制出了天基激光武器原理样机,并在联盟号载人飞船上试验了氟化氢反卫星激光武器。按当时的计划,机载反卫星激光器将进行少量部署。苏联共进行了18次反卫星激光武器试验,11次获得成功。苏联还曾计划研制射程40000千米的激光武器,用于袭击在地球同步轨道上运行的早期预警卫星。
苏联对粒子束反卫星武器的研究也始于60年代。这种武器的射程在大气层内比激光反卫星武器近得多,一般只有5~10千米,若安装在卫星上进行空间作战,其射程可增加到几百千米。俄罗斯的粒子束武器目前处于实验原理的研究探索阶段,离实战要求甚远。
空射反卫星导弹
空射反卫星导弹的研制最初始于上世纪60年代,计划由载机将导弹携带到3万米高空发射,该导弹将携带50千克重高爆弹头,该导弹的导引系统精度必须在30米以内。后来由于技术原因,该计划并没有实质性进展。
随后,苏联又开发了一种名为“布尔拉克”的空射式反卫星导弹系统,该导弹实质上是一种两级结构的轻型火箭,重达27.4吨,由经过特殊改装的图-160战略轰炸机携带,飞行岛13500米高空,以1.7马赫的初速发射,该火箭发射后,可将1100千克的载荷投放到200千米的低地球轨道,或将550千克的载荷投放到1000千米轨道,用来摧毁轨道上的敌方卫星。
未完成的计划
上世纪80年代,苏联为对付美国国家空间防御体系,又在几种反卫星武器的基础上,综合设计了一个非常宏伟的反未来军用卫星的空间作战手段,包括:(1)一种可定时爆破的“空间雷”部署在美卫星的轨道附近。空间雷具有探测、跟踪、导引和攻击目标的能力。平时“空间雷”在轨道安静地运行,作战时,则通过接收地面指令,用常规引爆方法摧毁敌方卫星。(2)先行在大气层上方爆炸核装置,产生强烈红外辐射,使美反卫星导弹的探测、预警和传感器等系统失灵,同时破坏美国的空间c3系统。(3)在美天基激光反射镜轨道上设置反向运动卫星,向反射镜投放大量的钢球。由于钢球的相对速度可达16k米/秒,即使是1克重的钢球,也可穿透1.2厘米厚的铝板。如果抛撒细小尘埃,也可使美卫星的反射镜凹凸不平,无法聚焦。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66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140位用户关注,44人点赞!
“下一个目标是--地球!”太星人妄图称霸整个银河系,可地球人成了他们的最大阻碍。为了征服这个美丽富庶的蓝色星球,他们设计并实施了“媒介人计划”。
媒介人其实是成为太星“奴隶”的地球人。太星人在他们脑中安装了dnr薄片,以此来控制他们。这些媒介人的任务就是捕获尽可能多的地球人,把他们带到太星人总部上去,给他们安装上dnr薄片后,再释放他们回到地球。通过这一计划,越来越多的地球人变成了太星人的统治工具。
地球总指挥部为了保护人类,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下了一个命令:“对于不能转化回来的媒介人,消灭他们。”这是一个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在能够想出更好的对付媒介人的办法之前,这是惟一可行的方法。
经过两年的“反击战”,据3050年的地球人口调查数字显示:地球上的人类数量正在急速下降,3050年的人口是3047年人口的4/5。
这是地球人自己在毁灭自己啊!长此以往,地球会变成太星人的殖民地。地球总指挥部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结束后,一项新的“反击计划”诞生了。
媒介人脑中的dnr薄片需定期更换,更换的目的是为补充新的信息和能量。如果媒介人不能及时地去太星人总部更换dnr薄片,他们就会死去。太星人就是以此来控制地球人。地球总指挥部抓获了一个媒介人,对dnr薄片进行了研究,终于解读了其中所有的信息密码。然后,研制出一种传递爱心密码的pnr薄片,在媒介人需要更换dnr薄片时给他们换上pnr薄片,这样他们又会重新成为一个地球人。这项实验在那个被抓获的媒介人身上获得了成功,因此,新的反击战又拉开了序幕。
53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