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工作计划
栏目

阿波罗登月计划

更新时间:2024-11-20 热度:13

阿波罗登月计划

阿波罗登月计划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937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3分钟,共有233位用户关注,58人点赞!

1961年,美国总统约翰・f・肯尼迪向美国民众做出了一个大胆、近乎无法实现的承诺。他指出,“我相信这个国家应当全力以赴实现这一目标:在十年之内把人类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球。”八年之后,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与埃德温・巴兹・奥尔德林打开了停在月球上的登月舱的舱门。阿姆斯特朗小心翼翼地爬下舷梯,在7月21日格林威治标准时间02:s6:15将左脚踏上覆盖灰色粉末的月球表面。

19分钟后,巴兹・奥尔德林也踏上了月球,并将月球的景象形容为“壮丽的荒野”。欧米茄超霸专业计时表通过一根表带佩戴在他的航天服上。尽管该款腕表于1957年设计时根本没有料到将来有一天会在月球上使用,但是它却成了美国宇航局在其118次太空任务中一直选用的计时器,自1965年5月15日gordon cooper驾驶faith 7太空船(水星计划的一部分)起便伴随每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欧米茄超霸表是唯一成功通过美国宇航局各项严苛检测的腕表。这些测试包括承受极端温度、真空、高湿度、腐蚀、撞击、加速、压力、震动和噪音。

欧米茄超霸专业月球表

阿波罗11号“40周年”限量版

1969年7月21日格林威治标准时间2时36分,尼尔・阿姆斯特朗踏足月球表面?19分钟后巴兹・奥尔德林随即登月,他佩戴的正是欧米茄超霸腕表,传奇由此诞生。

为了纪念这一探险伟业,欧米茄两款超霸专业月球表阿波罗11号“40周年”限量版,精钢腕表(限量7,969枚),铂金腕表(限量69枚)。

精钢限量版

这一极具特色的表款搭载了当年的超霸专业月球表原型所使用的与321型机芯同属一个系列的著名欧米茄1861型机芯。表壳和表链采用精钢材质,表链得以进一步改进,配置了欧米茄专利链针系统。

黑色表盘同样令人回想起月球表原型,但又独具特色。小秒针表盘上采用了徽章图案,由著名的阿波罗11号任务徽章演变而来:老鹰飞至月球表面,鹰爪抓有代表和平的橄榄枝:月球水平线之上,遥远的地球清晰可见。

表盘由聚丙烯酸合成水晶表镜所保护,月球表原型也曾采用这一坚硬而不易碎的表镜。聚丙烯酸合成水晶是航天应用的理想材料,它不会破碎,也就免除了碎片进入低重力环境所存在的潜在风险。

表背刻蚀有阿波罗11号“老鹰”任务徽章、“the first watch worn onthe moon”(第一个登陆月球的腕表品牌)字样、限量编号(0000/7969)以及“july21,1969”(1969年7月21日)字样,这是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首次踏上月球表面的日期。登月的准确时间“02:56”则印刻于表盘之上。

铂金限量版

阿波罗登月计划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56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187位用户关注,33人点赞!

月球车1号

1970年11月17日,苏联发射月球17号探测器把世界上第一台无人驾驶的月球车――月球车1号送上月球,这也是航天史上第一辆月球车。月球17号探测器在月面雨海地区软着陆。随后月球车1号顺着探测器伸出的舷梯下滑到月面,进行了10个半月的科学考察,直到携带的核能耗尽后于1971年10月4日停止工作。月球车1号上装有遥测系统、电视摄像系统等,它仔细考察了约8万平方米的月面,拍摄了2万多张电视照片,在行车线的5百多个点上对月球土壤的物理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对25个点上的土壤进行了化学分析,对月球表面的辐射特性进行了长期考察。

月球车1号看起来像个大浴盆,上面有一个外凸的大盖子,下面有八个独立驱动的车轮。配有一个锥形天线,一个螺旋状天线,四个电视摄像头,还有专门的可伸缩的通过冲击月壤而进行探测其密度和机械性质的实验装置,一架x射线分光仪,一架x射线望远镜,一架宇宙射线探测仪,还有一套激光测距装置。车子由在盖子下表面镶嵌的太阳能电池板提供动力。最大行程达10540米,本来计划在月表工作3天,最后竟工作了11天。

月球车2号

月球车2号于1973年1月8日搭乘月球21号探测器登上月球。它比月球车1号更为先进,主要任务是收集月表的图片,检测月球着陆点周边光强环境以考察从月球上进行天文观测的可行性, 还进行了激光测距、太阳x射线观测、月球磁场测量,月表物质分析等实验。这辆月球车高135厘米,长170厘米,宽160厘米,重840千克。也拥有八个可以独立驱动的轮子。月球车2号配备有三种电视摄像头,其中一个安放在车上方用以导航,可以以3.1、5.7、10.9、21.1秒/张的速度发送高质量图像。这些图像由在地球上的五人控制小组进行研究,进而对月球车行驶进行实时控制。它的动力由车顶盖下的太阳能帆板提供。其携带的钋-210放射性燃料可使月球车在夜晚保持一定的温度。车上还配有四个全景摄像头。它装配的科学仪器有月壤结构检测器,太阳x射线探测器,一个用来探测可视/不可视光线的天文摄像仪,一个磁力计,一个放射计,一个照相探测器(用来进行激光探测实验),还有一个法国提供的棱型反射器。

月球车2号在月球表面降落后,开始一直在原地停留以给电池组充电,三天后,月球车2号开始奔跑在月表上,但仍要不时停下来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充电;夜晚,它停着不动直到太阳升起,就像冬眠一样,而通过自身携带的放射性物质给车体加热以保持车体温度。月球车2号共运行了四个月,考察了37千米的月面(包括月丘和月溪)。共发回了86张全景照片,80000多张电视图片。

美国“阿波罗”系列月球车

1971年7月30日,阿波罗15号登月飞船把美国第一辆月球车送上月球,两名航天员戴维・斯科特和吉姆・埃文驾驶月球车在月表行驶了27.9千米。与苏联的月球车相比,美国的“阿波罗”系列月球车似乎更具有“车”的特性。航天员可以乘坐它们横穿月表执行探测使命,还可以运载勘探工具、科学仪器、通信装置和在月球采集的样本,有效载荷可达490千克。大大扩大了航天员的活动范围、减少了航天员的体力消耗。这类月球车的每个轮子各由一台发动机驱动,靠蓄电池提供动力,轮胎在-100℃低温下仍可保持弹性,航天员操纵手柄驾驶月球车,可向前、向后、转弯和爬坡。美国共把三辆月球车送上月球。

阿波罗系列月球车车体由铝合金制成,底盘由可折叠的在底部中心嵌合在一起的三部分底盘零件组成。它有两组并行的可拆叠的车座,车座由管状和尼龙带状铝金属构成。扶手在两座中间,每个车座都配有可调整的脚凳和安全带。在车前部中央的天线竿上安有碟状卫星天线,车底盘离地面36厘米。车轮也由铝制成,表面镀锌,车轮上有防尘装置。每个车轮由单独的电动马达驱动,电动马达的电力由两组充电电池组提供。电池组除了用来提供动力外,还给月球车上的通信中继装置和电视摄像机提供电源。

阿波罗系列月球车的设计使用时间为78个小时,可在月表持续运行65千米。但由于航天员生命保障系统(plss)的限制,车子只能限制在方圆9.7千米的范围内活动。

阿波罗登月计划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93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109位用户关注,60人点赞!

当然,这只是一部伪装成纪录片的科幻片。制片人贝克曼贝托夫曾经拍摄过俄罗斯空间站的纪录片,并在那次拍摄中构思出这部科幻片。所以,虽然电影的情节是虚构的,但它对航天飞行中各种技术细节描写得十分到位,堪称一部教科书式的航天电影,笔者就为大家点评几点有趣之处。

电影讲述航天员登上月球后,遇到了“地外生命”,但这些石头般的怪物却毫无交流意图,向航天员发起恐怖的攻击,难道“外星人”都视地球人如仇寇吗?其实,“地外生命”不等于是“地外文明”,电影里的“月球生物”虽然对人类发起进攻,但它们不具有智慧,只受生存本能驱使。科幻电影一直热衷于表现“地外文明”,也就是“外星人”,但也许他们不一定存在,或者离我们足有几十、几百光年之远,而简单的“地外生命”可能在太阳系中确实存在。

火星曾经被认为是太阳系里最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之处。不过在向它发射了几次无人探测器后,科学家对火星失望了。同样拥有大气层的土卫六则成为新的希望寄托之地。另外,科学家还从一些坠落的陨石中找到了可以组成生命的物质,如甲烷、氨基酸等。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地球生命最初就是由陨石带来的。

返回式航天器(包括返回式卫星和载人飞船)从太空返回进入大气层时,其表面与空气摩擦,会产生几千摄氏度高温。尽管如此,航天部门回收后还要进行一定程序的检疫,以免带回某些不可控的地外微生物,这一点电影中做了重点表现。

另外,电影里相当多情节是在登月舱内部发生的,由于使用了广角镜头,空间看起来还颇为宽裕。但实际上,登月舱的空间比一般卫生间还小。2个航天员只能蜷缩在仪器堆里,转个身都困难。影片里的航天员在登月舱里一举一动都缓慢而小心翼翼,这可能会让不少观众感到厌倦,但这是航天员真实的生活片段。

电影里航天员在月球上的活动也值得一提。当他到达环形山底部时,他不停地说感觉很冷,他所用的照明灯射出的光线与周围的黑暗界限分明,和我们平日看到的光有很大差别。这些都是在没有空气的环境里出现的现象。由于没有空气,热量不能对流,只要离开太阳光的照射,环境温度就会迅速下降,温差有时会达到几十乃至上百摄氏度之多。空气还会使光线出现散射,当我们在黑夜打开手电筒时,除了光线直射区域外,散射的余光还能照亮周围;而月球上光线只能直射,离开直射区域就一片漆黑,出现了光明与黑暗截然分界的景象。

阿波罗登月计划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16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204位用户关注,21人点赞!

对我来说,在担任总统的第一年里最兴奋地事情莫过于1969年7月一个美国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月球上行走的人了。登月是一个早在十多年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轨道卫星之后就开始执行的计划的顶点。美国舆论界一想到苏联人控制着外层空间便感到震惊,但是艾森豪威尔(美国第37任总统——本文作者注)和他的大多数顾问却没有这样不安。例如,谢尔曼·亚当斯曾对一批主要是共和党人的听众说,所谓卫星竞赛不过是一场外层空间的篮球赛。我认为这种轻率的言论在实质上是错误的,在公众看来是灾难性的。第二天晚上,我在旧金山的一个集会上说:“我们如果把这件事看成对月球上那个人比对地球上所有的人更有意义的科学绝技而加以抹煞,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这段时期,我在内阁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会议上竭力主张扩大我们的导弹和空间计划。艾森豪威尔最后回心转意,同意了这个观点,批准了一项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的建议。固然他作出这一决定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我却认为这里涉及到一些更为基本的东西。我相信,当一个伟大的国家中途退出探索未知事物的竞赛时,它也就不成其为伟大的国家了。

1961年,肯尼迪总统把登月定为60年代末期的目标,引起了全国人民的丰富想像,那时载人空间计划已经着手进行。约翰逊总统是美国航宇局的热心支持者,在他执政期间,阿波罗计划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我作出决定,当阿波罗11号的航天员确实在月球登陆时,应该举行大规模的热烈庆祝。在航宇局官员的协助下,我们制定了一个用电视转播白宫与月球之间的电话通话的计划。

在月球表面上,航天员除了备有一面美国国旗外,还将留下一块金属匾,上面有我们的签名和下列题词:来自行星地球的人在此首次踏上月球。公元1969年7月,我们为了全人类而内心宁静地来此。

7月20日星期天晚上,阿波罗8号的航天员弗兰克·博尔曼、鲍勃。霍尔德曼和我一起站在我私人办公室的电视机旁,观看尼尔·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然后,我走进隔壁的椭圆形办公室,那里电视摄影机早已安装好了,只等着拍摄我和月球通话的双画面镜头。

传来的阿姆斯特朗的说话声音既洪亮又清晰。我说:“由于你所完成的业绩,太空已经变成人类世界的一部分。并且,因为你从静海和我们通话,这就激励着我们要加倍努力把和平与安宁带给地球。”

7月23日,我为阿波罗11号的溅落飞赴南太平洋。这是我环球旅行的第一站。这次行程包括关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罗马尼亚和英国。为了祝贺阿波罗的成功,我们给这次旅行起了个代号叫“月辉”。(此段为另一章节内容——本文作者注)

在经历了往返月球将近50万英里的旅程之后,阿波罗11号溅落在夏威夷西南约1000英里的太平洋中,离预定地点不到两英里。我在那里欢迎航天员归来。因为这次登月飞行的指挥舱以哥伦比亚命名,我命令海军军乐队在航天员从直升机踏上航空母舰大黄蜂号的甲板时演奏《哥伦比亚,大洋上的明珠》这首歌曲。

阿波罗登月计划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75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292位用户关注,52人点赞!

球上有这类神秘的发光物体,在

准备“水星”和“双子座”计划以及登月

计划过程中,也没有考虑到在宇宙空间

与其发生接触的可能性的话,那就太天

真了。美国航空航天局对宇航员在月球

上可能发生的遭遇有着清晰的认识,也

正因如此,他们事先准备好了保密行

动。为此,在“阿波罗”计划的制订过程

中事先拍摄了展示宇航员在月球上的

室内影像,这些影像实际上也在1969

年7月20日直播了出去。而美国人在

月球上拍摄的真实影像,世人一直就没

有看到,它们至今还存放在美国航空航

天局的秘密资料库中。

为揭穿美国航空航天局的这个骗

局,不少研究专家找到了以下严肃的事

实。这些专家是:工程师拉尔夫·列涅、

比尔·肯金格、英国人戴维·别尔希和梅

丽·别内特等。

1.在登月纪录片中,美国国旗有轻

微摆动,仿佛有微风吹动,而这是不可

能的,因为月球上没有大气(阿姆斯特

朗和奥尔德林将美国国旗插在登月舱

着陆点。旗帜随风摆动,这一点看得很

清楚)。

2.登月车车轮所抛出石子的坠落速

度和在地球上一样,虽然地球引力是月

球引力的6倍。

3.在所有的月球照片上都没有星

星,而实际上星星在月球上看起来应该

比地球上更亮。肯金格认为,这表明影

片的制作人未能创造出令人信服的“月

球天空”。

4.月球上的物体在唯一照明光

源——太阳照射下留下的影子,应该位

于一个方向,而在一些照片上影子倒向

几个方向,仿佛是在摄影棚里才有的特

殊照明设备下,而不是在月球表面。

5.如果月球的表面被灰尘严重覆

盖,让宇航员留下了很深的脚印的话。

那为什么登月舱着陆减速时的气流没

有在月表冲击出大坑,它的四个支架也

没有陷入灰尘之中。此外,很多有宇航

员的照片中,在他们的鞋子上也没有月

球灰尘的痕迹。

6.人在月球上的体重要轻很多,按

理来说,可以做很多大幅度的跳跃。但

是宇航员在月球上试图跳跃的可怜尝

试,让观众们不免浮想联翩。

7.宇航员使用的拍摄器材让人非常

怀疑。一些专家认为,用它根本不可能

拍下东西,另一些研究人员则指出影片

没有手持小型摄影机所特有的抖动。很

多专家认为,影片是用大型摄影机在室

内拍摄的。

拉尔夫·列涅在自己《月球化的美

国》一书中确定说,向全世界直播展示

的“月球考察”的所有见证,都是在地球

上的室内用特效和摄影建立的。

在“阿波罗11”号乘员迈克尔·科林

斯的《持火人》一书中,列涅注意到一张

照片,上面是处于失重状态下在运输飞

机里练习动作的科林斯,右手拿着太空

行走所用的个人喷气仪。在书中的另一

张照片上(是他于1966年7月在进行

绕地飞行的“双子座10”号上做外太空

行走)可以清楚地看到,科林斯也拿着

自己的喷气仪,只不过用的是左手!照

片中其他所有细节都是前面那张的翻

版,唯一的区别是它是反过来的,如同

镜像。拉尔夫·列涅将两张照片拍成底

片,并将其中一张转动180°与另一张

重叠在一起,发现它们完全吻合。这也

成为“骗局理论”的有力证据。

下一个不符现象列涅在“阿波罗

11”号乘员巴兹·奥尔德林名为《返回地

球》的书中发现。书中写道,在一次“月

球”宇航员晚会上,他们将拍摄的影片

拿来观看,切实嘲弄了宇航员弗雷德·

海斯一番,因为他怎么都无法保持平

衡,摇晃半天后,一脚踩到了登月舱的

台阶上。按奥尔德林的话,“台阶被他踩

成了几块”!问题在于,尽管海斯是奥尔

德林在“阿波罗11”号任务中的b角,

但他本人从来没有登上过月球!要指出

.的是,海斯参加了“阿波罗13”号的飞

行,而这次飞行因飞船上的储氧器发生

爆炸导致月球考察中断。

拉尔夫·列涅还发现,在画面为“阿

波罗14'号登月的照片上,我们能看见

登月舱下面光滑的土壤。但登月时应该

在降落地点冲出一个环形坑,要知道,

宇航员在月球表面上可是留下了清晰

的脚印。

列涅发现的下一个细节是:“阿波

罗11”号和“阿波罗12”号电视镜头的

画面质量差别很大。列涅分析后认为,

画面是由电视摄像机从飞行指挥中心

的大屏幕上拍摄的。换句话讲,电视网

转播的是普通电视的画面,并且是普通

电视被放大很多倍后的画面。列涅认

为,某个光学系统将普通电视屏幕上的

图像放大,然后将其投影在大屏幕上,

制造从月球上直播的假象。

另一个研究者理查德·刘易斯在自

己《‘阿波罗’的带领人》一书中描写到

“阿波罗14”号时这样写道:

“‘阿波罗14’号乘员艾伦·谢泼德

在距飞船降落仓7米的地方收集土壤

样品。”

“然后,他走到30米远的地方,将

摄影机架在三脚架上,小心地将镜头移

阿波罗登月计划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51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277位用户关注,32人点赞!

永不磨灭的登月历程

右手戴着三枚戒指的奥尔德林面带微笑,逢人便能聊几句。“‘月亮’代表我去过那,‘星星’是因为我写过一个关于星星的故事。”奥尔德林右手指上的一枚星月戒指十分显眼,除了这枚戒指,其余两枚来自拳王阿里和他的祖父。

1969年7月,奥尔德林作为“阿波罗“11号的航天员,紧随阿姆斯特朗之后登上月球,成为“登月第二人”。

奥尔德林说:“我其实不愿意过多地谈论我的登月历程,诚然这段经历非常辉煌,但它在诸多的书中和回忆录中早有颇为详尽的描述。我着眼于未来。当然,我依然非常怀念在月球上并肩战斗的伙伴。我很遗憾阿姆斯特朗这么早、这么快地离开了我们。明年是“阿波罗11号”登月45周年,明年7月在华盛顿将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届时我们将纪念和缅怀阿姆斯特朗。

倡导“国际月球基地”

奥尔德林说:“目前,美国是唯一实现了登月的国家,按道理,美国有责任、更有能力以重返月球的方式来带领众多有探月、登月愿望和规划的国家共探月球资源和宝藏,共同创建“国际月球基地”。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很多国家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月球上建立共同的基地共同探索月球,虽然会比较难。我曾在各种场合向各国政府游说这个设想,在明年纪念‘阿波罗’11号登月45周年的场合,我将向奥巴马政府进一步重申此设想。

奥尔德林认为,从美国方面来说,尽管当前存在着某些政治阻力,但各国联合起来共享月球资源的一天终将到来。他建议,探月可以通过机器人来完成,人类在地球上操作机器人来完成工作,也在用这种方式探索火星和小行星等。

曾预测海南发射场

在报告中,奥尔德林介绍了自己的科幻小说作品,他说:“前些年,我曾写了部科幻小说,在书中预测中国将会在海南某座岛屿上建造航天发射设施。数年后的今天,我欣喜地看到当年的科学幻想已经变成现实。如同中国刚刚欢度的中秋佳节一样,中国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话已经变成人类登月的现实,中国不久将发射的嫦娥三号更会使中国航天向着载人登月的梦想迈进一大步。”

奥尔德林说:“我很期待嫦娥三号登月。发射到月球的各种探测器让每个在地球上的人知道月球是什么样子。我看到过嫦娥二号拍的图片,很清楚。嫦娥三号会带回来很多有用的关于月球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仅对中国,对其他国家也是很有意义的。”

支持中美航天合作

奥尔德林说:“中国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卓有成就。美国应邀请具有载人航天成就的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共同为人类探索外层空间贡献更大的力量。不仅如此,双方还可推动航天领域其他方面的合作。但很遗憾,由于政治原因,这些计划尚未实现。从当前来看,美航宇局的经费预算仅能够支撑国际空间站到2020年,国际空间站在此后的命运何去何从尚是一个大问号。一种可能是由日本宇宙探索局和欧洲空间局共同出资,使国际空间站延长寿命。无论如何,国际空间站这样昂贵、庞大的项目单单靠美国一个国家的经费支撑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奥尔德林表示,既然美国和苏联都能够从冷战走向合作,他对中美航天合作持乐观态度。2015年7月是美国“阿波罗”和苏联“联盟”号飞船在冷战期间太空首次会合的40周年纪念,这也是纪念双方首启国际合作的里程碑事件。

人类应该去火星

“人类下一步空间计划重点,应该是火星。火星的居住环境接近地球,比月球好多了。”奥尔德林表示,“美国不应再花很多费用重返月球,而是把重点放在火星。”

奥尔德林说:“全球不应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火星计划,中美应该共同探索火星,加强合作。人们可以把探测月球作为登陆火星的跳板和基石,先在月球上建立基地,然后去火星的卫星上建立基地,然后再把人类送到红色的火星上面。世界各国要一起合作,包括中国、俄罗斯等等,但是美国应处于领导地位。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各个国家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充分发挥自身强项和优势,共同做些事情。”

面向未来的事业

阿波罗登月计划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96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3分钟,共有129位用户关注,41人点赞!

飞掠与撞月:“炮弹”们的月球初航

在科幻祖师儒勒?凡尔纳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里,探险家们飞往月球的工具是一枚足够容纳三个人的巨型空心炮弹。由于早期火箭运载能力和航天器设计水平的限制,第一代月球探测器基本上也都是些形状各异的“炮弹”。这些愣头青们对月亮的想法只有两个:要么从她身边飞过,远远看一眼;要么就一头撞上去。

说来难以置信,人类渴望到达月球的愿望竟是那么强烈。就在苏美两国相继成功发射人造卫星后不久,一枚枚火箭就开始携带简陋原始的“炮弹”们向月球进发。不过,这一时期火箭发射的失败率高得惊人。从1958年开始,美国一共发射了8枚“先锋”号探测器,只有“先锋”4号从月球“近旁”60000千米处飞过,勉强算是成功。苏联的做法更绝,只有到达月球附近的探测器才被收进“月球”系列的正式名册里,在地球附近兜圈子的“失意者”们被打入另册“宇宙”系列,没发射成功的干脆连编号都没有。

不过,这段日子里志得意满的显然是苏联。1959年1月4日,拖着4根天线的金属球“月球”1号从月球附近5995千米处――飞过,比“先锋”4号提前了两个多月。9月13日,同样的“月球”2号带着刻有镰刀锤子的五边形徽章第一个命中月球。半个月后的“月球”3号又创造了另一项纪录――首次拍摄到月球背面。为了瞄准月球拍照,“月球”3号被设计成史上第一个三轴稳定的航天器。照片是用相机拍摄后现场冲洗,再用摄像机一线一线扫描传回来的。虽然极其模糊,但毕竟让人类第一次看到了月球背面的真面目,也让苏联抢到了一个环形山和两个月海的命名权,那差不多是照片上能辨认的仅有特征。美国显然大为震惊,当“月球”3号的复制品赴墨西哥展出时,守在半道上的中情局特工们趁夜把它劫进小黑屋里拆了又装,然后抢时间开快车送去展馆。

落月与绕月:“我们选择去月球”

“我们选择去月球,不是因为它很容易,而是因为它很难。”在苏联接连取得人造卫星、月球探测和载人飞船“三连冠”之后,美国总统肯尼迪在1961年5月表态:美国将在十年内把人送上月球。这时候,美国的载人飞船才刚刚完成一次弹道飞行,被赫鲁晓夫讥讽为“跳蚤的一跃”。

从这句话说出的那一刻起,美国举国上下都投入到名为“阿波罗”的载人登月计划中。原有的无人探月项目被调整为登月前的探路计划,分三个部分:“徘徊者”尝试在撞月之前近距离拍照,“勘测者”在月面实施软着陆,“月球轨道器”进入绕月轨道,为未来的登月任务拍照选址。配有钢丝勺天线和两条太阳翼的“徘徊者”一共发射了9个,直到1964年7月31日的“徘徊者”7号才取得成功,三个探测器在撞月前共发回17259张高清照片。

正当美国人小有得意之时,1966年2月3日,英国焦德雷尔班克天文台意外收到了来自月球的神秘讯息,让所有人面面相觑。有人听出那是传真机的信号音,于是急忙从附近报社取来一台传真机,结果看到了另一个星球的地平线――在几度失败后,苏联“月球”9号使用气囊首度实现了月面软着陆。它像花瓣一样分裂展开,伸出几支长长的鞭状天线和探头探脑的相机,像极了科幻小说里降临地球的外星飞船。首张月面全景照片被英国报纸抢先刊登,苏联表示自己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不过,照片正确的长宽比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1966年4月3日,又一个探月新纪录――首次绕月飞行落到苏联手中。为了抢在美国之前实现绕月,苏联首个绕月卫星“月球”10号简陋到连照相机都没装,却能从月球附近发回《国际歌》信号,并在苏共党代会上播放――事实上,会场播放的是地面录制好的版本。接下来,苏联又发射了一个携带机械臂和测力计的花瓣式着陆器“月球”13号,以及另外三颗绕月卫星“月球”11号、12号和14号。不过,与美国举国上下的齐心协力不同,对是否实施载人登月,苏联一直摇摆不定。1964年跟风作出决定后,国力只及美国一半的苏联又同时上马了载人绕月和载人登月两个项目,并且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几个设计局无休止的争吵与反复。苏联载人探月计划的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美国虽然与多项纪录失之交臂,取得的成果却比苏联像样得多。带有三条腿支架,头上耷拉着太阳能电池和板状天线的“勘测者”着陆器共发射了7枚,有5枚降落成功。它们在各自的着陆点现场拍照,伸出长长的折叠臂测定月壤的承受力和元素成分,其中的6号还尝试了落月后重新起飞。5颗形似风车的“月球轨道器”先是详细拍摄了预定的登月着陆区,随后又加拍了99%月球表面的高分辨率照片。相比之下,苏联只有一颗绕月卫星“月球”12号拍摄到照片,并且照片质量不敢恭维。

苏联已经觉察到处境不妙了。美国为“阿波罗”计划积累经验的“双子座”飞船任务进展十分顺利,但在1967年1月的“阿波罗1号”地面演练中,三名宇航员不幸被大火吞噬,美国宇航局只能放慢脚步,对飞船设计进行彻底整改。与此同时,苏联新研发的“联盟”飞船屡遭挫败,第一次载人飞行就把宇航员科马洛夫活活摔死。一向胆大的苏联人开始变得缩手缩脚,认为必须在无人飞船接连成功四次之后,载人绕月任务才能成行。

1968年9月21日,苏联的无人绕月飞船“探测器”5号携带着两只海龟,在绕月之后成功溅落印度洋。然而一个月后的“探测器”6号却在尝试降落苏联本土时坠毁。没过多久,从美国传来的消息让他们大吃一惊:“阿波罗”8号已于12月25日抢先实现了首次载人绕月飞行。三名宇航员面对着从月球背面缓缓升起的蓝色地球,情不自禁诵读起了《创世纪》的章句。苏联人的阵脚被彻底打乱了。尽管后续的无人绕月飞船“探测器”7号和8号都取得了成功,拍到了和“阿波罗”8号一样的“地出”照片,但这已经太迟了。“探测器”飞船终于没能把苏联人送去月球。

月面漫游与采样返回:人和机器人的一小步

“阿波罗”8号的大胆举动让美国第一次抢到了先机。接下来的“阿波罗”9号和10号又分别在地球和月球附近对登月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演练。此时的苏联已经急火攻心,匆忙赶制的n1登月火箭在第一级未做整体试车的情况下就被推上发射台,4次试射全部爆炸。而美国的登月火箭“土星五号”只在发射“阿波罗”6号时出现一些问题,13次发射没有一次失败。

1969年7月20日或许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日子。在历经两次计算机报警和长时间的悬停避障之后,下降级仅剩30秒燃料的“阿波罗”11号登月舱在月球静海着陆。3小时后,第一个人类脚印落在月面上。登月舱上带有一块小小的纪念牌:“公元1969年7月,来自行星地球的人类首次踏上月球。我们代表全人类和平来此。”两位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面安置了月震仪、激光反射镜和太阳风收集装置,采集了月球样本。不过,他们在起飞时眼睁睁地看着美国国旗被上升级喷出的气流吹倒。后来的登月宇航员都学会了把国旗插远一点。

从“阿波罗”12号开始,每次登月任务都严格标记采样位置,并放置了用核电池供电、名为alsep的自动仪器站,这些仪器包括月震仪、磁强计、太阳风光谱仪和离子探测器,以及三块用于测量地月距离的激光反射镜。“阿波罗”12号宇航员走访了距离登月点163米远的“勘测者”3号着陆器,带回了它的照相机,发现上面竟有微生物存活,可惜最终被证实是来自回收后的地面污染。“阿波罗”14号用上了备有全套工具的手推车,15号、16号和17号更是配备了可供双人乘坐的电动月球车,登月宇航员们享受着驾车的惬意在月面上四处巡游,去更多更有趣的地方考察。后期的“阿波罗”飞船还在绕月飞船上加装照相机,并在离开月球前释放小卫星。“阿波罗”17号搭载了最有价值的载荷――地质学家哈里森・施密特,他在月面上发现了橙红色的月壤。“阿波罗”13号则书写了一次失败的传奇,三名宇航员在历经磨难后平安返回地球。

苏联已经被打败了,但他们并未彻底认输。苏联科学家设计了新一代的探测器――精巧的自动月球车、自动取样器和重型绕月卫星。“月球”15号自动取样器抢在“阿波罗”11号之前出发,打算抢先得到月球样本,可惜最终在落月时坠毁。后续的“月球”16、20、24号取样器获得了成功,共取回月球样本326克。不过,真正为苏联赢得喝彩的还是自动月球车“月行者”1号和2号。1970年11月17日,“月行者”1号缓缓驶下着陆架的斜坡,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了车轮的印迹。它像一台装有八个轮子的澡盆,行走时盖子会打开,露出内侧的太阳能电池。月夜来临时盖子又会关上,依靠车体内部的同位素热源保温。月球车控制中心位于克里米亚,那里有五名驾驶员全神贯注盯着摄像机传回的画面,小心翼翼地操纵着这辆38万千米外的梦幻之车。每走一段距离,月球车就会利用仪器测定月壤的强度和化学成分。“月行者”1号足足工作了10个月,后来更先进的“月行者”2号也工作了5个多月,两车分别巡游了10.5千米和42千米。

1976年8月22日,苏联最后一台自动取样器“月球”24号成功返回,为长达18年的美苏探月竞赛画上了休止符。竞赛结果终于揭晓,美国和苏联分别实现了人和机器人的月面漫游和采样返回,让他们各自迈出了一小步。而这,都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

重返月球:新生代的曙光

狂热的探月竞赛落下了帷幕。巨大的“土星五号”火箭和n1火箭如同中生代的恐龙一般,走入历史一去不返,只留下那些曾经或未曾登月的美苏宇航员们,用余生遥望天际那轮承载着记忆和梦想的月球。

终于,人类再一次出发。1994年,地面站收到了美国“克莱门汀”号探测器雷达向月球南极发射的强烈回波,暗示月球南极可能存在水冰。这一发现让人们重新燃起探索月球的热情。随后,美国“月球勘探者”号,欧空局“智能”1号在任务末期相继撞月,试图寻找水冰。2007年前后,日本、中国和印度先后发射了“辉夜姬”、“嫦娥一号”和“月船”1号,掀起了“亚洲探月竞赛”小高潮。美国则在2009年发射了“月球侦察轨道器”,现已拍摄到月面上所有阿波罗登月舱下降级和部分苏联着陆器,是迄今为止成像清晰度最优的月球轨道器。

和“前辈”们比起来,新生代的探测器更加精巧灵敏,成果也更加出色。“辉夜姬”利用两颗子卫星对月球引力场进行了测绘,这一成果后来被2011年发射的美国“圣杯”月球引力场双子星任务所超越。“嫦娥一号”利用微波测定了全球月壤厚度,估算出了月球上的氦-3总量。“月船”1号则通过释放撞击器确证了月球南极水冰的存在。2010年发射的“嫦娥二号”不仅拍摄了更为清晰的全月图,还对l2点和小行星4179实施了扩展任务。

2013年9月,美国发射了考察月球稀薄大气尘埃层的ladee轨道器。三个月后的12月2日,中国“嫦娥三号”着陆器携带“玉兔”月球车飞向太空,并于12月14日实施软着陆。着陆器本身装备有近紫外天文望远镜和极紫外地球等离子层相机,“玉兔”则带有测月雷达、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和红外成像光谱仪。着陆器和月球车都安装有数台照相机,月球车可直接与地面联络,也可依靠着陆器中转通信。两台探测器都带有同位素热源,可用于月夜休眠期间的保温。“玉兔”月球车可在着陆器四周5千米的范围内进行巡视考察。目前,“嫦娥三号”的着陆器和巡视器已顺利完成两器互拍和多项仪器开机任务,并已进入月夜休眠状态。有趣的是,在落月十天之后,美国“月球侦察轨道器”成功拍到了“嫦娥三号”的着陆器和“玉兔”月球车影像,这也反映出美国对中国不断增长的航天力量有着浓厚的兴趣吧。

未来,中国还将发射作为“嫦娥三号”备份的“嫦娥四号”,并在2017年左右实现“嫦娥五号”取样返回任务。“嫦娥四号”可能于近两年内发射,并将对“嫦娥三号”上携带的仪器载荷及着陆位置进行调整。而“嫦娥五号”将是中国有史以来发射的最为复杂的月球探测器,整个探测器由“绕月部分”和“落月部分”组成,“绕月部分”包含轨道器和返回器,“落月部分”则分为着陆器和上升器。从地球发射到绕月轨道以后,“落月部分”与“绕月部分”分离,降低高度实施落月。完成取样以后,上升器起飞,回到绕月轨道与“绕月部分”对接,将月岩样本从上升器转移至返回器中,再由轨道器把返回器运回地球。“嫦娥五号”将带回月球样品2千克之多。在“嫦娥五号”发射之前,还将于今年年底发射一颗“绕月返回试验卫星”,用于验证绕月返回后的跳跃式二次再入大气层技术。

此外,俄罗斯、日本和印度也都有进一步探测月球的计划。在历经多次推迟之后,俄罗斯可能分别于2016年和2018年左右发射名为“月球-全球”的着陆器和轨道器。日本的“辉夜姬”2号和印度“月船”2号都包含有轨道器、着陆器和巡视器,将于2017年发射。欧空局的月球南极着陆任务将于2018年左右从南美库鲁升空。此外,2015年还将有两辆私人月球车,分别搭乘中国“长征二号丙”火箭及spacex公司“猎鹰9号”火箭发射,去问鼎谷歌设立的“月球x大奖”。只是,和探月竞赛时期相比,新生代的探月活动多少显得有些冷清。随着美国“星座计划”被废止,人类重返月球的时间,又一次显得遥遥无期了。

要等到什么时候,人类才会再一次登上月球呢?月球上真会有建成天文台、考察站和月球基地的那天吗?奥尔德林和其他曾经登月的宇航员们还能看到那一天吗?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参考资料

奔向月球,吴伟仁主编,中国宇航出版社,2007

苏联/俄罗斯探月历程,哈维著,邓宁丰译,中国宇航出版社,2008

阿波罗登月计划研究,李成智、李建华编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

阿波罗登月计划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74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7分钟,共有202位用户关注,32人点赞!

“嫦娥五号”的动态引发了无数天好者的热议,也让无数人再度关注当年的“阿波罗登月”―― 阿姆斯特朗登陆月球已经过去了44年,但却不断有人跳出来说这一切是假的,怀疑论者似乎还都持有“铁证”。

惊世大骗局:阿波罗未到过月球?

2003年,一颗探测卫星划破漆黑的夜幕,静静向月球飞去。这颗隶属于欧洲太空总署的代号“smart-1”的探测卫星将开始绕月球飞行,它的任务是为未来的国际登月计划搜集资料。

但真正吸引人们关注的据说是“sma rt-1”此次肩负的另一个神秘使命:它将为一个整整困扰了人类30多年的问题寻找答案――飞越美国“阿波罗11号”在月球的降落点,观察月球表面究竟有没有这艘飞船的遗留物,以确定美国人在1969年7月21日那天,究竟有没有真的登上月球!

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方面一直落后于苏联。因此,美国制定了“阿波罗登月计划”。

1969年7月16日,美国东海岸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宇航发射中心,一支长达110米的巨型火箭即将点火起飞,助阿波罗登月。这种“土星5号”火箭是当时世界上威力最大的运载火箭,它的第一级推动力高达3469.3吨。

按照联合国公约规定,月球是人类共同财产,禁止任何国家声称对月球拥有。但当时美国政府却私下决定,要求宇航员登陆后在月球表面悄悄插上一面美国国旗。

然而,谁都没想到,正是这面被费尽心思带上月球的旗子,日后却成了最大疑点。据说了解真相的当事人,在政府的保密指令下一直沉默。

1969年7月31日3时51分,登月舱在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的操纵下,在月球实现软着陆,另一名宇航员柯林斯则留在指挥舱内,继续沿轨道飞行。4时07分,阿姆斯特朗左脚先跨出登月舱,在月球上第一次印上了人类的脚印。他们停留了21小时18分钟,安装了大量测试装置,还采集了23公斤月球岩石和土壤样品。7月24日,飞船指挥舱在太平洋夏威夷西南海面安全降落。

“登月阴谋论”是如何产生的

然而,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以来,世界上就开始传开了一个“阴谋论”:阿波罗11号飞船载人登月可能纯属骗局。“阴谋论”列举了大量的“证据”,认为登月纯属弥天大谎,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阴谋;阿波罗11号飞船中的宇航员从未登陆月球,相关影像是在美国内华达州沙漠中被称为“梦幻之地”的军事“51区”或摄影棚中拍摄伪造的。

1974年,比尔・凯恩与英国一位摄影师大卫・柏新发表《我们从未曾登陆月球:美国的30亿美元诈骗》,成为质疑登月的奠基之作。比尔・凯恩也因此被称为“登月骗局说之父”。

他对登月计划列举了以下一些重大疑点:没有大气折射的月球上看星星应该更加明亮清晰,可许多所谓“登月照片”的太空背景上却看不到一颗星;登月飞船降落时,火箭发动机的巨大推力应在粉尘遍地的月球表面留下明显的痕迹,而在照片中却看不到;在一些照片上,近景与远景之间有一条不易察觉的线,使人联想到电影特技中的“褪光描画”法,即画出远景再运用光与影来遮掩。

如果登月飞行是假的话,那是用什么手段来瞒住全世界数亿电视观众的呢?比尔・凯恩认为:载有宇航员的火箭确实发射了,但目标不是月球,而是人迹罕至的南极,在那里指令舱弹出火箭,并被军用飞机回收,随后宇航员在地球上的实验室内表演登月过程,随后进入指令舱,并被投入太平洋,完成整个所谓的登月过程。

2000年7月中旬,墨西哥《永久周刊》科技版刊载俄罗斯人亚历山大・戈尔多夫发表的《本世纪最大的伪造》的文章,对美国登月照片和录影提出质疑。戈尔多夫认为,美国太空人当时只是接近了月球表面,但并未踏上月球。

2001年2月15日,福克斯电视台播放了节目《阴谋论:我们登上月球了吗?》,采访了一些“专家”,出示种种“证据”,“揭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在内华达州的沙漠中伪造阿波罗登月。随着“阴谋论”在网络上传播,各国的信徒也愈来愈多。

在2009年阿波罗11号飞船载人登月40周年纪念日之际,关于载人登月纯属骗局的阴谋论甚嚣尘上。据悉,相信“阿波罗11号”登月事件纯属弥天大谎的美国人的比例已从1979年的6%猛增到了当年的22%以上,至少6000万美国人成了“登月阴谋论”信徒。

美国政府被迫炮制骗局?

阴谋论者相信,美国之所以炮制这种“载人登月”超级骗局,拥有5个明显的动机。一是美国人一心想在太空竞赛中击败前苏联。二是1969年夏天,前苏联即将发射自己的载人登月飞船,而美国正陷入越战泥潭,炮制登月骗局,可转移国内注意力。三是1969年的科技非常原始,根本不可能成功载人登月,只能伪造登月。四是nasa当时获得400亿美元的国家预算,它必须让人相信这些钱没白花。五是当时全世界都在关注美国载人登月进展。

让nasa深感困窘的是,连一名曾经参与过设计阿波罗飞船火箭的前工程师和一名前nasa宇航员都相信美国人并未登上过月球。

此外,还有“登月阴谋论”宣称,阿姆斯特朗的确是“登月第一人”,他们的确在1969年成功登上月球,然而却无法返回地球,“安全返回地球”的都是美国政府早就秘密找来的“冒牌替身”。质疑者认为,从阿波罗飞船研制到登月成功这段历史来看,最大疑点是工程进展神速,这以美国当时的国力来衡量,也是不可想象的。

一直到1967年1月才刚要做第一次发射试验(即阿波罗1号),就不幸于当年的1月27日在作登月舱充纯氧试验时,因电线碰擦引起大火,三个最优秀的宇航员都已被燃烧所产生的剧毒气体熏死了。仅此一项事故,登月计划就被迫延后18个月,怎么可能到1969年7月,这么短的时间内,就一次登月成功呢?

人人喜欢阴谋论

2011年,82岁高龄的阿姆斯特朗罕见地接受了一次采访,目的只是反击那些登月阴谋论者。

这位过着隐居生活的宇航员决定向一本澳大利亚会计杂志敞开心扉,讲述他1969年执行的登月任务。当被问及阴谋论时,阿姆斯特朗笑了,他表示,参与这项工程的宇航局人员多达80万,让这么多人一直保守着秘密,是不可能的。他说:“人们喜欢听阴谋理论,它们很有吸引力。但我对这些阴谋论不屑一顾,因为我知道终有一天,有人会飞回月球,将我留在那里的相机取回来。”

2009年,美国载人登月成功40周年时,nasa公布了从太空中拍摄到的最新月球照片,以此作为对阴谋论回应。

这些照片显示了人类遗留在月球上的登月舱所在位置,其中效果最好的属阿波罗14号在月球上的遗留痕迹,除登月舱外,还能清楚地看到宇航员艾伦・谢泼德和艾德加・米切尔在月球表面行走的痕迹,以及留在月球表面的一些科学仪器。科学家说,仔细观察这些照片,还可以发现运送科学仪器的车厢所留下的痕迹。

其实,如果“阿波罗”真的是一次骗局,那美国政府当初根本不需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实况转播,而只需事后发表一些照片即可。其次,美国宇航局有成千上万的科技、工程人员,绝大多数人都会持科学的态度,不会视严肃的科学问题为儿戏。如果登月计划是一场骗局,不仅全体参与者的人格将受损,而且,让几万人守着谎言过几十年,实非易事。而且,美国政府至今更替了好几届,属于不同的政党的总统在有权查看任何国家档案的权力之下,均未表示过对登月的质疑。这与政府对共和党布什政府在伊战战略失败上穷追猛打形成对比,也侧面证明登月的真实性。

阿波罗登月计划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62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268位用户关注,31人点赞!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独一无二的12人“高级俱乐部”,哪怕是亿万富翁出巨资也无法加入――他介9就是地球上惟一登上过月球的12名宇航员。在世人眼中,他们的生活充满掌声和荣誉。然而,英国作家安德鲁・史密斯采访了9名活着的登月宇航员后,披露了惊人内幕:几乎所有美国登月宇航员回到地球后,都无法应付突如其来的名声和登月事件造成的超感官心理影响,他们有的精神崩溃,有的成了酒鬼,有的沉浸在沮丧中……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和妻子离了婚。

上过月亮,还能再去哪里?

当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在1961年宣布美国人要首先登上月球时,连当时nasa的局长都不知道该如何实现这个大胆的梦想。令人惊奇的是,从1969年夏天到1972年12月,先后有12名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太空船,使用比现代手机还“原始”的导航科技登上了月球。

大多数登月宇航员在上世纪50年代都是美国空军试飞员。60年代,身为飞行员的他们卷入了nasa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在那个充满太空狂热的年代,他们都认为自己在为人类的未来而冒险。然而,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太空热”的逐渐衰退,12名登月宇航员也遭遇了一连串混乱的“尘世生活”。nasa的宏伟计划崩溃了,但大多数登月宇航员却发现很难在地球上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当你连月亮都去过了,还能再去哪里?

厌倦光环下的生活选择隐居

第一个踏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返回地球后,就无法应付随之而来的名声。为了彻底从公众的目光中退隐,阿姆斯特朗后来退出美国宇航局,到辛辛那提市某航空工程学院做了一名大学教师。他曾感慨道:“到底要花多少时间,别人才不把我当做一名字航员看?”长期以来,阿姆斯特朗一直隐居在列巴伦市的一个农场里。

漫步月球的感觉折磨他一生

和阿姆斯特朗一同踏上月球的同伴奥尔德林回到地球后,开始变得精神沮丧并且疯狂酗酒,他的妻子和他分了手。如今,75岁的奥尔德林早已成功戒酒,并幸福地再婚,他居住在洛杉矶一所豪华公寓中,除了撰写小说、在图纸上设计“未来派”太空船外,他还呼吁人类重返太空。奥尔德林回忆说,当他在月亮上行走时,曾有一种“灵魂出窍”的奇异感觉,这种感觉折磨了他一生。

“阿波罗15号”登月舱驾驶员詹姆斯・欧文在月球的亚平宁山的一块岩石上,发现了一块有着45亿年历史、被称做“起源石”的水晶,欧文当时感到,这块“起源石”仿佛正在那儿等待他的到来。欧文返回地球后,开始信仰宗教,他建立了一个叫做“高飞”的宗教组织,他曾两次带领探险队到土耳其阿拉拉特山寻找诺亚方舟的痕迹。1991年,欧文因心脏病而去世。

“阿波罗14号”飞船登月舱驾驶员埃德加・米切尔从月球返回太空舱时,有一种被某种东西注视的奇怪感觉,他感到自己和宇宙中的智能生命产生了一种心灵的接触。回到地球后,米切尔开始研究神秘的超自然现象,他在加利福尼亚建立了一个“抽象科学协会”,专门研究人类意识和各种超自然事件。

最年轻登月宇航员虐待儿女

欧文的登月同伴查尔斯・杜克同样无法应付登月事件带来的巨大心理震撼,他开始酗酒,并且经常虐待自己的孩子。现年69岁的杜克是活着的登月宇航员中最年轻的一个,他后来皈依了宗教,将登月事件称作“我生命中的灰尘”,如今杜克和妻子多蒂居住在得克萨斯的新布朗菲尔市郊外。

改行当画家:只画“月球风景”

“阿波罗12号”指令长阿兰・比恩是第四个登上月球的人,他后来成为著名的画家,然而,他的绘画主题永远只有一个:他总是用混合着月亮尘土的油彩,描绘着他看到过的月球表面场景,那些月亮尘土都是他从月球上带回来的。

“月球漫步者”没有因名声暴

尽管登月宇航员们遭遇过人们难以想象的危险,但没有一个“月球漫步者”因为他们的探险经历和名声而暴富。他们仍然都是按照自己的军衔等级从nasa领取每年大约17000美元的年薪。

“阿波罗15号”的宇航员们在出发前曾偷偷将398枚未经政府授权的登月首日封带上宇宙飞船,目的是希望登月归来后,将这些因为登月而变得意义非凡的首日封换成一叠叠钞票。这一丑闻曝光后,nasa形象大大受损,但“阿波罗15号”的指挥官戴维・斯科特之所以想发此横财,只不过是因为他无法靠自己的薪水供儿女读完大学,想多挣一点钱供儿女上学。

阿波罗登月计划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99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104位用户关注,49人点赞!

美俄相争:人类探月历史的顶峰

美国最早开始探索月球。1958年8月18日,美国海军试图发射一颗飞向月球的探测器――“先锋”0号,但第一级火箭升空后很快就爆炸了,卫星也随之报废。此后,美国共发射了9颗“徘徊者”月球探测器、7颗月球“勘测者”、5颗“月球轨道卫星”……拍摄了大量月球地形照片,绘制了精细的月面地图,为“阿波罗”飞船选择好了着陆点。

1959年9月,苏联发射了“月球”2号,两天后它飞抵月球,成功撞击了月球,是第一个到达月球的人类使者,首次实现了从地球到另一个天体的飞行。同年10月,苏联“月球”3号飞往月球,三天后环绕到月球背面,拍摄了人类第一张月球背面照片。1966年2月,苏联的“月球”9号抢先在月球成功软着陆,又是人类第一次。

美国则卯足了劲用载人登月来还击苏联。1967年,美国开始执行以载人登月为目的的“阿波罗”工程。“阿波罗”11号飞船在1969年7月16日点火升空,19日进入月球轨道,20日分离登月舱与指令舱,21日5点17分在月球着陆,11点56分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表面……

阿波罗登月后,人类的第一轮月球探索热潮告一段落。美国只是在1990年代之后零星有一些先进探测器的发射任务。美国直到成功登月40周年纪念之后,才启动了新的探月计划。2009年10月,“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和“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这两个探测器撞击月球,发现了月球上存在水的证据,是近期人类最具科学价值的探月行动。而反观曾被军备竞赛拖垮的俄罗斯,如今的探月计划只好更多的依靠国际合作,探月的目的就是要开发和利用月球上的矿物资源。

欧洲空间局:掀起探月新高潮

欧洲空间局没有很成熟的载人航天计划,深空探测是它相当重视的领域,于是它搞了一个smart-1号月球探测器。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联合使用太阳能推进系统和月球引力的空间探测器。

2003年9月27日,“smart-1”顺利升空,并在经过将近3年的绕月飞行后,于2006年9月3日,以每秒2公里的速度撞击月球,实现了欧盟首次定点撞月。这颗探测器幸运地诞生于互联网时代,无论探月照片,还是撞月直播,都被世人广泛关注。smart-1激励了很多航天国家加紧探月。

此外,欧空局并不禁止各成员国单独开展太空探索项目。在新一轮探月热潮中,德国和英国跃跃欲试。德国航空航天中心打算在2012至2013年间,实施德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探月项目“月球探索轨道器”。英国则准备在2014年开展“月光”探测任务。

日本“辉夜姬”探月:搭载观测设备最多

1990年,日本率先开启了第二轮探月热潮,尝试了第一次月球探索,发射了重143千克的“飞天”号月球探测器,该探测器最后撞向月球。日本成为第三个探测月球的国家。新一轮略带竞争性质的探月比赛开始了。

此后,日本又规划了“月球-a”探测计划,但此计划拖得时间太长,技术跟不上时代,最后不了了之。

1998年,日本决心开展新的月球探测计划――“辉夜姬”探月工程。2007年9月14日发射了耗资2.7亿美元的“辉夜姬”号月球探测器,此计划是继美国“阿波罗计划”以来最大的月球计划。近日,日本政府宇宙开发战略总部报告中,又提出2015年实现月表软着陆,2020年在月球南极建立无人探测基地,由机器人进行为期数月的探测的计划。报告还提及了载人航天活动,认为到2020年前后应投入约900亿日元研发相关技术。

印度“月船一号”:是一次合作探月

印度在航天上一直视中国为竞争对手,希望赶在中国之前发射月球探测器,但是由于技术总是欠缺,准备得还是晚了点,“月球飞船一号”获得欧美国家参与协助,是一次合作探月。

2008年11月15日,印度首艘无人月球探测船昨晚在绕月轨道上,释出一枚镌有印度国旗图案的月球撞击探测器,成功触击月球表面,使印度成为美、俄和欧洲联盟之后,第四个国旗图案出现在月表的国家。不过,在运行10个月后,“月船一号”于2009年8月失去与地面的联络。但很多印度人并不认为这是一次失败的计划,因为“月船一号”已经完成发射和进入月球轨道的任务。

中国“嫦娥”系列探月:来得有点迟

作为亚洲的另一个大国,中国一直紧盯世界航天动态。在一些重要航天事件上,中国总是落后日本几个月,这让中国一直心有不甘。

中国探月计划也是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最早有人提出,赶在香港回归中国之前,向月球发射一枚“铁饼”,希望在月球烙上中国的痕迹,见证香港回归。但是此设想后来被放弃,因为对比国际上探月计划,该想法缺乏科学意义。

1995年,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提出并下达了“我国开展月球探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课题。1998年,经过慎重的思考和广泛深入的战略研究,在国防科工委起草《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的过程中,第一次出现了“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这一后来对探月工程产生重大影响的明确阐述。

2004 年1月绕月探测工程正式立项。中国的月球探测工程也叫嫦娥工程,共包括三期工程。当前开展的一期工程,是向月球发射绕月飞行的月球探测器,因而一期工程既可称为月球探测一期工程或嫦娥一期工程,也可称为绕月探测工程。第二期工程要软着陆月球,第三期则要采样返回。

2007年10月24日,中国“嫦娥”1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此后,它在距离月面200公里的轨道对月球进行了一年的探测工作,获取了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了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中国也成为世界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或地区。

《阿波罗登月计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