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本篇共有2658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7分钟,共有139位用户关注,25人点赞!
王佐良和张海迪走进围城26年来,他们的爱情已远远超越婚姻的范畴。张海迪曾深情地说:“如果没有先生给我营造了一个充满爱意的家,我不会活到今天,更谈不上有今天的成就!”
爱《莫多克》,也爱你!
今年58岁的王佐良是上海人,曾在安徽庐江县插过队。现为山东师范大学外语培训中心的资深教授,他身上有着十足的书卷气。
1981年12月9日的上午,王佐良翻开当天的《人民日报》,立即被头版头条上那篇题为《瘫痪姑娘玲玲的心像一团火》的文章吸引住了。反复读了几遍文章后,他对身残志坚的玲玲(张海迪的小名)姑娘升起了一股倾慕之情,立即提笔写了封热情洋溢的信,寄给了千里之外的张海迪。随后,两人书信往来频繁,友情与日俱增。
几个月后,王佐良长途跋涉来到山东,向张海迪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两人相处了一段时间,张海迪也喜欢上了这个瘦削、俊朗的大哥哥,但顾忌到自己的身体,她还是违心拒绝了王佐良的爱意,并劝他打道回府。王佐良却执著地在她家里住了下来,并主动担负起伺候张海迪的任务,帮她学习英语、德语。王佐良还找来杂木,精心为海迪做了一辆轮椅,学习累了他就推着她到外面转转。渐渐地,海迪被王佐良打动了。就这样,1982年,两人最终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为了方便照顾海迪,婚后王佐良一直住在海迪父母家中,1990年以后,他们才搬进了济南市的花园小区。这个小区是济南市为解决市内各界知名人士“房困”问题而建的,人称“名士楼”。
多年来,王佐良和妻子的生活已达成了默契。每天晚上,和父母一起吃过晚饭、看完新闻联播后,夫妻俩便回到书房,一人一张书桌开始了一个晚上的学习和写作。有时实在太累了,他们其中的一个便说:“嗨,不行了,我们歇会儿吧!”于是,王佐良就推着海迪在房间里走一走。这时,他们也有着自己的快乐――走一会儿,海迪便说,现在就当我们是去公园,你说现在走到哪儿了?王佐良便说,走了还不到一半呢。于是,他们又在屋子里转来转去。可想而知,那个公园是永远也到不了的。
1998年上半年,张海迪和丈夫合作,共同翻译了一本20万字的美国长篇小说《莫多克――一头大象的故事》。翻译这部小说期间,有时为了一两个单词的说法,两人也会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后来,张海迪在此书的《译序》中说:“尽管我们曾为这本书争论不休,但那都是为了我们的读者朋友。在此,我想对我的合作者――我的先生王佐良说,我爱《莫多克》,也爱你!”
先生既是我的健康顾问,又是形象顾问
“一个人病倒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进取的信心和力量。”当年张海迪在报告中说的这句话曾激励了许许多多残疾青年,也同样激励着她自己。这么多年来,作为丈夫,王佐良目睹了太多妻子痛苦时的情形,因此,他照顾起妻子来也格外尽心。
1985年,由于昼夜伏案创作《轮椅上的梦》,张海迪的鼻梁被眼镜压破一块,从此不断溃烂出血。可为了写作,她一边用手绢捂着,一边仍不停地写,一直拖到了1990年。经检查,她被确诊为鼻梁基底细胞癌。
为防癌变组织扩散,医院决定对她实施手术。在手术台上,因为高位截瘫不能麻醉,她就凭自己的意志去抵御疼痛。几个小时后,当张海迪面色苍白、浑身无力地从手术台上下来时,王佐良疾步走上前握住妻子的手,心疼得泪湿了眼眶。
近年来,张海迪不能较长时间地坐在电脑前写作了,王佐良便为妻子添置了笔记本电脑。后来,张海迪甚至不能倚着床或平躺着写作了,她必须将电脑放在身体的一侧,扭着身子敲击键盘。因为第二天要上课,王佐良晚上睡得早些,张海迪常常过来叫醒他:“快去看看,电脑可能出了故障”“打印机出问题了。”每到这时,王佐良总是一骨碌爬起来调试电脑和打印机,然后再重新躺下睡觉。
张海迪喜爱画油画,写作之余还创作了多幅画作。2005年6月,张海迪读海明威的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读着读着,小说里描绘出的意境让她有种想用画笔表达出来的冲动。可是,她转着轮椅来到画架前时,却发现颜料大部分用光了。张海迪很着急,她怕那稍纵即逝的灵感会离她远去,王佐良二话没说就出了门。一个多小时后,他汗涔涔地回来了,给她买回了一大堆油画颜料。
像所有女性一样,张海迪很爱美,也喜欢打扮自己,有时一条纱巾、一件毛衣的颜色,她都会精心挑选。王佐良出差时,总不忘给妻子捎件纱巾、毛衣之类的礼物,而且买回来的衣服常常让张海迪眼前一亮。在多种场合,很多人都对张海迪的着装大方、新潮赞不绝口,海迪总会笑着说:“这要感谢我的先生,他可是我的‘健康顾问’兼‘形象顾问’啊!”
你当老板娘,我做侍应生
张海迪虽然只能靠轮椅移动,但这并不妨碍她对生活的热爱。平时在家里,她尽可能地做些家务,譬如扫地、擦桌子等。张海迪还很喜欢做饭,但家里厨房太小,她的轮椅进不去,她就让不善烹饪的丈夫代她“操作”,做她发明的菜品,比如“丰收在望”――辣椒酱拌胡萝卜、“金谷满仓”――番茄沙司炒鸡蛋等。做菜时,张海迪在厨房门口说步骤:放油、放葱花、用急火炒……菜做好后,张海迪总会吃得津津有味。用她的话说,虽然菜是丈夫炒的,但每一道工序里都倾注了自己的智慧与思想。
张海迪和王佐良都是喜欢孩子的人,他们当然渴望有一个自己的孩子。张海迪非常喜欢女孩,她曾对丈夫说,如果我们有孩子的话,现在也该上大学了。说这话时,张海迪的语气里透出掩饰不住的伤感。
虽然不能像常人那样做一个幸福的母亲,但张海迪却把爱给了更多的孩子。在丈夫的支持和鼓励下,她为孩子们写书、译书,还在几年前捐出巨额稿酬建了一所希望小学。对于残疾儿童,张海迪更像母亲一样处处关怀,在每年的“两会”上,海迪为全国的残疾人朋友提了很多切实的议案。
张海迪和先生不仅爱孩子,对小动物也有一种悲悯情怀。他们曾养了一条白底黑花的“西施犬”,张海迪给它取名“板凳”,这条狗整整陪伴了张海迪夫妇14年。可有一天,张海迪、王佐良发现“板凳”不见了,到处找也没有它的影子。张海迪满眼泪水,担忧地问丈夫:“‘板凳’还能回来吗?”王佐良安慰妻子:“能,肯定能,别担心。”
可一连三天都不见“板凳”的身影,王佐良夫妇竟难过得吃不下饭。王佐良跑遍了宠物市场,到处张贴寻狗启事,并印上了“板凳”的相片。经过10天的苦苦等待,终于有人打来电话,说“板凳”找到了,第二天早上就会送过来。
第二天天刚亮,张海迪就把先生叫起来了,夫妻俩早早下了楼,在小区门口等待“板凳”的到来。不大一会儿,随着几声喇叭响,一辆面包车停在了楼前。隔着车窗,张海迪一眼看见了日思夜想的“板凳”,泪水不由得流了出来。当“板凳”呜咽着扑到她怀里时,张海迪顾不得感谢那位送“板凳”来的好心人,一把将它抱得紧紧的,再也不肯松开。然而,半年后,陪伴了王佐良夫妇14年的“板凳”寿终正寝,两人噙着泪把小狗和它日常使用的所有东西埋在了一块芳草萋萋的草地上。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67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132位用户关注,59人点赞!
对于我,一位从小就有恐高症的女孩,我畏惧高度,每次,我从高处往低处看时,我迈不了步子,怎么也不敢向下望,纠结在心中缠绕,畏惧的魔鬼占据了我的心灵,我全身颤抖,不争气的眼泪哗哗坠落。
终于,我决心尝试,我要反转命运,因为命运是由自己决定的。想法萌发,付诸实践,我一口气爬上七楼顶,所有的畏惧感又产生了,但我不管,径自沿着窗户走去,心底依然纠结,我一咬牙,凑上窗台,向下望,出乎意料,自己眼下的景色竟是那么美,我从来领略过如此的风光——我终于战胜了在我心灵里的一个坎站。
是的,我那惧高的天性是可以改变的,我的努力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不再怕高,我领略到了无限的风光。
掀开中国史册,勇于挑战命运的人一定是具有不朽事迹的人。
张海迪姐姐,是我的典范,是我的榜样,张海迪因得了小儿麻痹症,从而导致了下半身瘫痪,在无数人面前,人们也许会感到绝望,从而日益消沉,而张海迪姐姐挑战命运,不向命运屈服,不断创新。努力,发愤图强,最后考上了硕士。不向命运屈服者为俊杰……
霍金。海伦·海勒……史上挑战命运的人颇多,他们都成了历史上闪耀的恒星。
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挑战命运,自己的路由自己决定,我们要学会鸟瞰下方,领略到非凡的乐趣,成为生活的主宰。
挑战命运。不屈服命运将会成为21世纪最标新的立异。最夺目的流星。最美满的结局……我坚信:如果说命运是一张床,那么你自己就掌舵的船长;如果说命运是一朵含苞的小花,那么你自己就是可以掌握它生死的园丁,如果说命运是沉沦的夕阳,那么你就是朝霞,你可以选择他的出现与隐没……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38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127位用户关注,46人点赞!
(一)
不被挫折击倒的贝多芬
正当贝多芬带着维也纳天才音乐家莫扎特的赞扬“不久将扬名世界”,踌躇满志地想去掀开音乐史上新的一页的时候,命运之神,开始同这位风华正茂的年轻音乐家开起了玩笑。
命运之神,开始用无休无止的“嗡嗡”声来彻底搅乱贝多芬的听觉神经。这太残酷,它将摧毁他毕生的追求,他整个年轻的心灵中被恐惧、痛苦、忧伤和愤怒所充满。他来到无人的旷野中,对着上苍,撕扯着自己的头发,悲愤地呐喊,请求上帝垂怜于自己。
1802年10月的一天,贝多芬来到一个叫海利根的小村庄。半年时间里,为音乐而生的贝多芬竟然没有和音乐发生过任何关系,他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他拿起笔,想留下他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的文字。
然而,贝多芬毕竟是贝多芬。他有博大的胸怀,他有深邃的思想,他有倔强的性格,他有蔑视一切的勇气,他有他的伟大的使命。在这挫折面前,他苦苦的思索后,终于醒悟:“假如我什么都没有创作就离开这世界,这是不可想象的。我要同挫折搏斗,它不会征服我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决定向挫折挑战。耳朵聋了,但贝多芬用心抓住了人类精神上最崇高的声音。听不到声音了,但贝多芬的音乐思想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丰富深刻。在贝多芬以后的音乐创作中,我们所看到所听到的,是一种崭新而坚定的手法,深切而纯洁的景象。
1803年,贝多芬继他的《英雄变奏曲》之后,完成了著名的《英雄交响曲》。
1807年,贝多芬创作完成《命运交响曲》。
1824年5月7日,贝多芬的《合唱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
贝多芬的听力虽然过早地衰竭,最后归于虚无,但他创作的脍炙人口的大量音乐作品以及他一生所表现出来的同挫折作斗争的勇气、意志和力量,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衰竭,它们是不朽的。贝多芬用他的经历与作品向世人宣告:不服从命运安排的英雄,在同挫折的抗争中,战胜了命运。
(二)
坚忍不拔的诺贝尔
1864年9月3日这天,寂静的斯德哥尔摩市郊,突然爆发出一连串震耳欲聋的巨响,滚滚的浓烟霎时间冲上天空。仅仅几分钟时间,一场惨祸发生了。
诺贝尔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所创建的硝化甘油炸药的实验工厂化为灰烬。人们从瓦砾中找出了五具尸体,其中一个是他正在大学读书的、活泼可爱的小弟弟,另外四人也是和他朝夕相处的亲密的助手。
诺贝尔的母亲得知小儿子惨死的噩耗,悲痛欲绝。年老的父亲因太受刺激引起脑溢血,从此半身瘫痪。然而,诺贝尔在失败和巨大的痛苦面前却没有动摇。
几天以后,人们发现,在远离市区的马拉仑湖上,出现了一只巨大的平底驳船,驳船上并没有什么货物,而是摆满了各种设备,一个青年人正全神贯注地进行一项神秘的试验。他就是在大爆炸后被当地居民赶走了的诺贝尔!
大无畏的勇气往往会令死神也望而却步。在令人心惊胆颤的实验中,诺贝尔没有连同他的驳船一起葬身鱼腹,而是经过多次试验,他发明了雷管。雷管的发明是爆炸学上的一项重大突破。接着,他又在德国的汉堡等地建立了炸药公司。
一时间,诺贝尔生产的炸药成了抢手货,源源不断的订货单从世界各地纷至沓来,诺贝尔的财富与日俱增。
然而,获得成功的诺贝尔并没有摆脱挫折。
不幸的消息接连不断地传来:在旧金山,运载炸药的火车因震荡发生爆炸,火车被炸得七零八落;德国一家著名工厂因搬运硝化甘油时发生碰撞而爆炸,整个工厂和附近的民房变成了一片废墟;在巴拿马,一艘满载着硝化甘油的轮船,在大西洋的航行途中,因颠簸引起爆炸,整个轮船全部葬身大海……
面对接踵而至的灾难和困境,诺贝尔没有被吓倒,没有被压垮,更没有一蹶不振,他身上所具有的毅力和恒心,使他对已选定的目标义无反顾,坚忍不拔。在奋斗的路上,他已习惯了与死神朝夕相伴。
诺贝尔把挫折踩在了脚下,赢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一生共获专利发明权355项。他用自己的巨额财富,创立的诺贝尔科学奖,被科学界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在为人生的理想不懈地奋斗,但一旦遇到挫折和不幸,我们极易选择放弃和退缩,那将一事无成。诺贝尔说:“坚忍不拔的勇气是实现目标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
若夫日出而林____开, ____,晦明变化者, ____。
(三)
自强不息的张海迪
在5岁之前,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
还不到6岁,张海迪突然得病了。是脊髓血管瘤!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张海迪,现在只能整天卧在床上。
张海迪幼弱的心灵,简直要被痛苦压碎了。
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而张海迪只能呆在家里,她也想去学校读书啊!
尽管张海迪非常有决心,但病情却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张海迪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
在所有功课中,玲玲最喜欢学习语文,在10岁时候就能读长篇小说了,虽然读得很辛苦,但她不气馁。她很喜欢读《卓娅与舒拉的故事》。除了语文,张海迪对别的功课也非常用心,一点儿也不肯浪费时间。在整个童年,她以顽强的意志,认真学习,始终用心对待每一个字,每一行句子,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实现了“轮椅上的梦”。用张海迪自己的话说,她没有愧对自己的童年,也没有愧对那些美好的光阴。
1970年4月,张海迪跟着下放的父母,开始了农村生活。仅仅才过了半个月,张海迪就同乡亲们相处得十分融洽了。乡邻们争着抢着往张海迪家送地瓜、咸菜等东西,还为她做了一张木轮椅。
为了回报这些朴素的爱,张海迪也想为大家做点什么。于是,她开始在昏暗的油灯下学习一本本医学书,还让父亲给她买来体温计、听诊器和针灸用的银针,成了一名靠在轮椅上给人看病的乡村医生。
1981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1983年2月,张海迪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被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还曾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自强模范等称号。
1983年起,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等英文作品,创作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绝顶》等作品,其中,《轮椅上的梦》已在日本和韩国出版。
1993年4月,通过发奋苦学,张海迪获得了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1997年,张海迪被日本nhk选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她的事迹,从此传向世界……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73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126位用户关注,49人点赞!
最近,央视《面对面》节目以《生命的追问》为题,对她进行了专访,使人们又一次近距离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张海迪,如20多年过去了,她的风采依旧,始终用理想和信念在探索人生,用轮椅托着那高位截瘫的身躯,用拚搏和奋斗,播撒着人生的希望和收获。张海迪的人生经历,值得每个年轻朋友珍视和学习,应该象她那样去探索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张海迪的人生价值根本在于她面对无情的人生厄运,永不言弃,勇敢抗争,用坚强创造人生奇迹。张海迪自幼因患病高位截瘫,生活不能自理,她苦闷过、傍徨过、绝望过,对此她也想到过自杀了此一生,但是她在亲人的关怀帮助下树立了生活的信心,在“保尔.柯察金”等英雄人物的激励下,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这些年来,她不仅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学会了了理自己的生活,而且还自学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成为了一名有所成就的作家。她不仅用行动打破了医学专家对于“她可能没有很长的生命,假如要是得了肺部感染,或者是褥疮,会因为感染而死去”的断言,而且也使她成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张海迪的人生轨迹,对每一位身体健康的人或身有残疾的青年朋友来说,都有着深刻的启迪:不管人生碰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只要对生活布满信心,对人生布满渴望,对末来有着美好憧景,命运就把握在你自己手中。
张海迪的人生价值主要在于她自强、自励,用生生不息的奋斗,创造人生的极致。面对不公的命运,张海迪选择了抗争,她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坚持不懈的追求和奋斗,在83年她被团中心树为典型前,她已自学完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课程,在以后的20余年时间里,她已了创作和翻译了多部作品;接着她又考取了吉林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张海迪的人生历程,对那些至今仍然抱怨命运不公,无处施展才华,对生活心灰意冷的年轻朋友来说,无疑是一付“清醒剂”:只要坦然面对人生困境,自强不息,努力奋斗,就能到达人生理想的彼岸。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11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112位用户关注,57人点赞!
天空在哭泣,山川在暴怒,大地在残忍地冷笑,灾难,这不可抵挡的利箭,直插进我们的心里。这些天,我已经看惯了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人与死神的残酷较量,不禁感叹生命的无常与脆弱,但又无时无刻不被顽强不息的生命所折服。不!更确切地说,是震撼!5.12的阴云尚未散去,仍然笼罩着中华大地,笼罩着每个人的心。可是,十三亿炎黄子孙从没惧怕过,在这次事件中,我感悟出了生命的真谛。
在地震中,一位被压在砸下来的石块下的伤者,被困180小时之后获救,在这期间,他靠喝自已的尿液来补充水分。在瓦砾里面断水断粮,与外界失去联系,还不能入睡,因为一旦睡着了,就再也不会醒来了。他在与死神打仗,疲劳战,比的是意志,他赢了,他获救了,是强大的生存信念支撑着他,意志力是他的矛,坚定的信念是他的盾,他靠着它们,驱赶了死神。
古今中外,是一个绿茵草原,绽放着无数凄切而壮美的生命之花。一个以“有生命就希望”为名言的世界顶尖科学家------霍金,因患严重的肌肉萎缩症而只能通过电脑系统和语言合成器表达自己的思想。但他凭着一个清醒的大脑和仅能活动的三根手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震惊世界的科研成果。但是,他虽然拥有了很多四肢健全的人所没有的东西,可他在掌声、鲜花背后,所受的煎熬,有谁体会得到?病魔摧残他的身体,但推不垮他的意志,是心底那个信念支撑着他,永不倒下。霍金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让我感触良多的话:“无论命运有多坏,人总应所作为,有生命就有希望。”听来像老生常谈,然而这却发自霍金的内心深处,就是最有说服力的勉励,霍金的行动已证明一切。
另一朵花瓣上刻写着“顽强”,的生命之花------张海迪,五大著名残疾人、二十位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之一。五岁时,张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高度截肢,下半辈子只能坐在轮椅上度过,要是我,我早觉得天都塌下来了,都不想活了。但她没有,她默默地承受了这一切,接受了命运的不公平。张海迪没有进过学校的大门,但她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奋发自学,以顽强的毅力,先后自学完成小学、中学、大学课程。她甚至以坚定的意志力,去攻读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她在与命运抗争!她在用实际行动来告诉人们:“我可以!”。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奠定了她在世界上的地位------她通过了论文答辩,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张海迪的事迹又一次告诉我们:从容面对命运的不公,有着自已的信念和草根般的顽强生命力,一切都会好起来。张海迪以自身的勇气证实着生命的力量。
贝多芬、爱迪生及中国最近的残运会游泳运动员李汉华,项项铁证都说明了生命因坚持而可敬,因顽强而变得五彩斑澜。身体残疾的人能做到的事令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人感到汗颜。残疾人能做到的事,我们就不能做到?坚持心中的信念,每个人都能做到。生命的真谛,莫过于此。感悟生命,让生命之花开得轰轰烈烈!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483个字,预计看完需要9分钟,共有216位用户关注,45人点赞!
从很早的时候起,欧洲人就开始从东方进口各种香料和珠宝。不过,那时和东方的直接贸易都控制在阿拉伯人和意大利人手中,因此,欧洲人不得不为此付出高价。
到了15世纪,欧洲人开始寻找直接和东方进行贸易的途径。其中,航海业已经相当发达的葡萄牙表现得最为积极。
1487年7月,葡萄牙国王派遣了一支探险船队,由马塞罗·缪·迪亚士负责,去寻找绕过非洲南端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迪亚士的船队从里斯本出发了。
迪亚士率领的是两艘较小的船只(即使在当时来说也算不上大),每艘的承重量约为50吨,但是它们航行的稳定性很好,并能在船上安装重型武器。国王还给这两艘军舰派去了一艘装载食品的运输船。迪亚士曾参加过多次海上探险活动。此次探险,迪亚士挑选的主舵手是比较有经验的西班牙航海家彼鲁·阿林盖尔。现在还没有任何证据说明,迪亚士探险队的直接任务是航行到印度,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他从国王那里秘密领命去寻找进入印度洋的航路。另外不清楚的是,迪亚士的探险船只是什么样式的,是通常的平底船,还是在当时更为先进也更为可靠的另一种船只――可以快速航行的圆形船。在若昂二世国王时期,葡萄牙人在这种船的制造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科技进步。
据《世界船舶制造史》记载,15世纪的葡萄牙人识别圆形船与平底船的首要标志是它们各自所具有的独特结构。圆形船的主帆樯是笔直的,风帆是四角形的。在正常情况下,风直接从船尾吹来,或垂直吹向船体,都会迎风推动船只前进。为了增大风力,每艘船都装置着一个船桁,在风向改变时,船桁能在桅杆旁随帆同时转动。乘这种船在大海上航行危险较小,能更好地逆风前进,或者在逆风行驶时船员不会像驾驶平底船那样疲惫不堪。然而,就其帆船的平衡效果以及舒适程度来看,在15世纪80年代末,这种船比平底船还是要逊色一些。
迪亚士在海上的具体航行日程至今人们都不是很清楚。现今大多数历史学家倾向性的看法是,迪亚士的船队于1487年7月(不像从前认为的是1486年)离开了里斯本。他沿着当时人们所熟悉的航线到达米纳,从米纳出发,沿着狄奥古(葡萄牙航海家,曾多次前往非洲海岸探险)所行的航线抵达南纬22°线附近。越过南回归线后,他发现了一条荒芜的隐约可见的海岸线。葡萄牙人好像走进了另外一个世界:光秃秃的海岸常常被浓雾笼罩,色彩暗淡模糊,没有什么东西能让他们意识到这是热带非洲。迪亚士在这海岸竖起了第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小港”字样。从此地出发,他沿着荒芜的海岸线向南航行。海岸线一直慢慢地向东倾斜,但是到了南纬33°处,突然向西急转(在圣赫勒拿湾附近)。这时,海上刮起了一场飓风,迪亚士担心他的船只会碰到礁石而毁坏,于是把船驶入深海。飓风变成了一场大风暴。这时葡萄牙人已经远离非洲海岸线了。可怕的风暴把葡萄牙人的这两条小船向南推去(供应船落在后面)。
1488年1月来到了,南半球正处于盛夏季节,然而海水越来越冷。当大海稍微显得平静以后,迪亚士再次掉转船头向东驶去。他们朝着这个方向航行了几天以后,已经消失的非洲大陆海岸线再未出现。迪亚士认为,他可能已经绕过非洲的最南端。为了证实这一点,迪亚士又驾船向北航行,两三天后远方出现了山脉,1488年2月3日,迪亚士和他的船员看见了高耸的覆盖着绿荫的海岸线,这条海岸线的走向是从西向东的。
在一座山丘上,葡萄牙人看到了一群乳牛和几个几乎赤身露体的牧人。迪亚士派人到岸上去取水,葡萄牙人起初以为这些牧人是黑人,后来发现,他们并不很“黑”。他们的头发“像绒毛”,皮肤的颜色“像枯黄的树叶”。这些人的皮肤颜色比他们在非洲西海岸所遇到的黑人的肤色要浅得多。这个民族是科伊科因人,是南非的土著民族,后来,荷兰人为了贬低他们,把他们通通称作霍屯督人(结舌者)。从这个“牧人港湾” (现今的莫塞尔港)出发,迪亚士率领航船沿海岸直向东去,并抵达一个面向海洋的宽阔海港(阿尔戈阿湾),从这里起,海岸线缓缓地转向东北,向印度方向伸去。迪亚士的判断是正确的,他的航船已经绕过了非洲的全部南海岸,现在已经身处印度洋了。可是,从前许多人认为,印度洋是个与其他海洋不相通的死海。绕过非洲通往印度的海上航道终于找到了!
迪亚士在一个海港的小岛上竖起了第二块石碑。这两艘船上的船员经过长途航行的颠簸已经感到疲惫不堪,他们要求返航回国。迪亚士也担心会遇到海盗,所以不得不让步。但迪亚士要求再向前航行三天。他查看了海岸线的东北方向,然后怀着“深深的忧伤”开始了返回葡萄牙的航程。他沿着海岸向西航行,迪亚士在当初经受大约两周时间风暴的海域处发现了一个突出于海洋很远的海角,他把这个海角叫做托尔门托角(风暴之角),在此地他上岸并竖起了第三块石碑。然后迪亚士离开这里向北驶去,于1488年12月回到了祖国葡萄牙。
若昂二世在里斯本听取了这位航海家的报告,立即下令把托尔门托角改名为好望角,因为它的发现给葡萄牙人带来了通过海路到达印度的希望。然而,没有任何消息表明,迪亚士或他的同伴领取到了国王的奖赏。这位航海家向南推进了整整13°,比他的前辈狄奥古向南推进的还要远得多。迪亚士绕行了整个非洲南部海岸,发现了长达2500公里的前人未知的海岸线,并带回了在当时来说关于这个地区的十分准确的地图。
然而,葡萄牙政府并不急于把迪亚士带来的这个“良好希望”变成现实,因为从里斯本到达南部非洲的海角必须航行不少于1万公里的路程。更明显的原因是,这个海角离印度还有数千公里的海上航程,绕过非洲到达印度的道路仍然十分遥远,这让葡萄牙政府在是否继续派出船队的问题上举棋不定。后来一个极其重大的事件改变了这一切,使得新的葡萄牙国王在迪亚士回国10年之后再次派出船只前往印度。这个事件就是西班牙对所谓“印度”的奇迹般的发现,即由热那亚人克里斯多芬·哥伦布所率领的西班牙探险队在1492年所建立的功勋。
迪亚士让更多人知道了好望角,达·伽马成功地绕过好望角驶向了印度,那么,究竟是谁首次远航好望角的呢?英国学者孟席斯经过研究,特别是对意大利威尼斯的实地考证后认为,欧洲人是在得到了郑和的航海图之后,才能远航好望角,并“发现世界”。孟席斯坚信,首次远航好望角的是中国的郑和船队,而不是欧洲人。孟席斯在他的书中谈到了有关经过。
毋庸置疑,好望角的“发现权”非非洲人莫属。但相对于外人而言,首次远航好望角的人是否就是迪亚士,看来还有待商榷。从不断发现的古代文物和遗迹以及相关专家学者的考证和研究成果来看,所谓欧洲人首航好望角的说法,已开始受到质疑和动摇。
在好望角以东147公里的非洲大陆最南端――厄加勒斯角,有一个沉船博物馆,里面展示着从好望角及其附近海域打捞出来的各种物品。人们在那里发现,从破烂不堪的船舷到锈迹斑斑的铁锚,从船上所载的水手生活用品到供遇险之用的救生圈……几乎是应有尽有。人们还注意到,在那里展示的被打捞出来的瓷器,大多产自中国,一些物品上带有明显的汉字。
据孟席斯的研究发现,当1421年郑和的宝船舰队到达印度古里时,一名年轻的威尼斯人达·康提恰好在那里。此人曾在埃及学习过阿拉伯语,还娶了一名穆斯林妻子,改信了伊斯兰教,并以穆斯林商人的身份游历各国。他结识了中国船员,并搭乘中国船从古里到达东非沿海的索法拉,然后随船南下西行,绕过好望角到达非洲西部海岸……
达·康提离开船队时,带走了从郑和舰队那里得到的航海知识和几幅航海图的副本,回到欧洲后,他将其中的一幅航海图呈给为葡萄牙王室工作的制图师毛罗修士,再由毛罗将那张珍贵的航海图敬献给着迷于航海的葡萄牙亲王亨利。毛罗曾出版过达·康提的《见闻录》,还在1459年按中国航海图的样本绘制了一张世界地图。在这份地图上,毛罗准确地画出了好望角的三角形状,他把好望角称之为“德迪亚卜角”,并在海角的一旁画了一幅中国帆船图,还就此作了题记说明。题记描述了中国水手在好望角休整补给的情景,并提到这些水手所发现的大鸟和鸟蛋(指的是好望角的鸵鸟)。数百年过去了,今天好望角的鸵鸟仍会伸长脖颈欢迎游人。
由于达·康提的缘故,最早由中国人绘制的航海图,经过欧洲人复制或加工绘制,便开始在威尼斯和欧洲其他地方出现和流传。它们或称航海图,或称世界地图,由于翻译等方面的原因,即使是在同一个地方,其称呼也不相同。
1428年,葡萄牙王储敦·佩德罗,将一幅世界地图从意大利威尼斯带回了葡萄牙。佩德罗是一个旅行家,在游历威尼斯时,“购买了一张地界地图,该图绘出了全世界的各个部分。图中,麦哲伦海峡的称谓是‘龙尾巴’;‘博阿·埃斯佩兰克角’(好望角的另一个别称)被称为非洲的最前方。”也就是说,在1428年――这个早于欧洲人首航好望角近70年的年份,好望角和麦哲伦海峡等世界著名的海上要冲就已经被绘制在世界地图上了。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55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249位用户关注,25人点赞!
寒假里,我读了《培养成功的励志故事》这本书,这本书中写了古今中外名人的一个个小故事,其中最吸引我的那个小故事是------身残志坚的张海迪。
张海迪5岁的时候不幸患上了脊髓病,胸部以下全部瘫痪,小小年纪就坐上了轮椅,她的前程似乎一片灰暗。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与疾病做斗争,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的课程,自学了大学和硕士的课程;还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一万多人次,成为当地一个年轻的“名医”;她还从事翻译和文学创作,编著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她光荣被评为“八十年代的活雷锋”和“当代保尔”,邓小平爷爷还为她题过词。
和张海迪比起来,我拥有健康的身体,快乐的童年,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但是我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却选择退缩和放弃,我缺乏的正是张海迪的那种坚忍不拔的性格;乐观向上的品质;勇于面对困难的决心;执着不放弃的精神。我被张海迪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我觉得我应该珍惜拥有的一切,抓紧宝贵的时间,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张海迪说过: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活着就做个社会有益的人。虽然张海迪没有办法跳舞,但她没有停止生命的舞蹈。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一定要有勇气战胜它。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06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271位用户关注,29人点赞!
(1)什么是健康?
(2)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又懂得了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良好道德和健康心理的关系。那么,道德良好、心理健康对我们青少年成长进步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要锻炼和培养心理品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道德良好、心理健康有利成长(板书)
提问:同学们,大家知道张海迪这个人吗?请了解张海迪的同学谈谈她的事迹。
(学生一般知道的不全,教师组织学生听张海迪事迹。)
(事先录好音播放或找材料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
张海迪心理健康水平如何,这对她成才有什么作用?
下面我们结合张海迪的事迹来具体分析一下心理健康对人成长进步的有利作用有哪些。
1.道德良好、心理健康,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掘聪明才智(板书)
提问:张海迪到目前为止有哪些成就?她这样一个重度残疾的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成就?
(组织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因为她具有健康心理。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可获得有务帮助。心理健康的人,开朗大方少烦恼,常能感受生活的美好,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不断开发智力。心理健康的人有顽强的毅力和自制力,能够克服困难,朝预定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
人都是具有潜能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潜能开发的程度。心理健康对学业和成功起推动作用。心理健康的人,社会适应能力强,个性趋于完善,所以能促进潜能的开发、事业的成功。
2.良好道德和健康心理,能使我们增添战胜困难的信心、勇气和方法。(板书)
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人的一生顺利的时候是少数,更多的时候是与困难作斗争。
提问:对待困难有几种态度?而各种态度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请学生结合张海迪事迹回答,教师归纳。)
人们对待困难的态度,大致有二种。一种是有信心、有勇气,以顽强的毅力去克服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另一种是气馁、退缩、无信心、无勇气、回避困难。前一种是取得成功的态度,后一种将一事无成。人们要想战胜困难,必须在精神是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勇气,二是信心。只有对生活充满信心、乐观、有目标、有毅力的心理健康的人,才是精神上的强者。让我们再听听张海迪怎样说,她说:'我们的世界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越来越强大的病魔,二是更加强大的意志。我每天都在这两者的较量中度过'。'人们常看到海迪穿着红毛衣、剪短发,总是带着微笑,眼睛里闪着逼退一切的光?quot;。(可制成投影。)通过张海迪的事迹,我们进一步懂得: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需要的勇气和信心。心理健康的人会产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心理健康的人一般能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3.良好道德和健康心理,能使我们充分地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意义(板书)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张海迪对生活的态度。
提问:张海迪认为生活美好吗?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美好的事物,当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时对我们个人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看到大自然的美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可使我们心情愉快,无形中可给我们积极向上的力量……
提问:是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吗?什么样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对生活抱着消极态度的人,他们心情不舒畅,不会积极主动去感受生活的美好。而对生活抱着积极态度的人,他们心理健康,能发现生活的美好,实事求是地评价事物,感受人生。美好的生活又会促进他们更加积极进取……
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美好的事物。像张海迪这样心理健康的人,能积极主动发现、感受生活的美好。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能使自己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获得向上的力量。张海迪身残志不残,不断进取,这与她时时感受生活的美好是分不开的。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看待、评价事物,因而能感受生活的美好。
4.良好道德和健康心理,能使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板书)
提问:道德高尚的人有哪些表现?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张海迪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张海迪做人的准则'活着,并且对别人有用'是高尚的。她把5万元稿费捐给贫困地区尚楼小学改善办学条件,残疾少年杨晓霞、杜秀秀都得到过张海迪的资助;张海迪常到福利院看望老人。这些事迹都说明她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提问:她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有没有思想波动呢?如果有人不理解她,她又会怎样做呢?
(组织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她一定会有思想波动的。但她会坚持正确的想法,排除消极因素,以顽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因为,张海迪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她性格良好、意志坚强、善于自制,这使她能抵御不良社会影响。另外她开朗合群、乐于交往,这样她就会尊重别人、关心帮助别人。高尚的道德离不开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是培养优秀道德品质的重要条件。
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张海迪的事迹重点了解了心理健康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希望同学们在今后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向张海迪学习,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新人。成为生活中强者。
[巩固新课]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54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182位用户关注,43人点赞!
——题记
古人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确我们不可能事事都成功,都如人所愿。就像月亮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像玉盘一样悬在天空。所以,面对这种种残缺我们应该会接纳,试着让残缺走进内心......
月牙,它是残缺的,但是它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残缺而丧失美丽呀!维纳斯,那个被西方人世世代代所尊崇的女神,她象征的是美丽和爱情。然而,她却是一位断臂的女神!这足以体现人人都有残缺,残缺是美丽的,是可以走进我们的内心的!
张海迪,一位被誉为“当代保尔”的伟大女性,她身残志不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还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一百万字的作品。她也曾获得过“80年代新雷锋”,“优秀共青团员”等光荣称号。也正是这样一个伟人,5岁时,她因为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是她身残志不残,勤奋学习,热心助人。有勇力和信力去克服困难,战胜病魔。如今年近60岁的她仍然坚强地活着。她说:“20多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面对媒体我始终非常平静,当我突然面对那么多的闪光灯、笑声、掌声时,调整自己很重要,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我的心始终像一泓碧水,那么蓝,那么深。”张海迪阿姨身体是残缺的,但是她的话让我体会到她笑对生活。是她让残缺走进内心,她的残缺是美丽。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49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197位用户关注,20人点赞!
那个会为培养21世纪的作家而召开。如今21世纪已快过去十年,铁凝和海迪都走上了领导岗位。
海迪说:
“我有一种愿望,不但要写残疾人.还要写出我周围的人,周围的世界。多年的病残生活给了我很多痛苦,使我失去了很多,但也使我得到了很多健康人所没有的东西。过去的经历成为我非常宝贵的财富,也是我创作的源泉。
我总抱定一种想法:健康人能做的,我也能做,否则就不公平。用英文讲itsunfair。”
说到这,海迪乌黑的眸子透过近视眼镜,含笑看着我说:
“人,唉声叹气是一生,快乐奋斗也是一生。我们为什么不选择后者呢?”
我问起她的家庭生活,海迪笑了,带着某种会心的意味:
“你大概是想问社会上的那些流言吧,说海迪离婚了。其实,我从不在乎那些流言,时间会证实一切。
我爱人是上海人,工作很努力,现在山东师范大学外语培训中心教德语。他还会英文,编过杂志。这些年他对我一直很好,他工作也很忙,常要在晚上加班。我写作和翻译,他给了我很多关心和帮助。我的公公婆婆一家人对我也挺好,我正打算有机会再去探望他们。”
“听说你得了癌症?”我终于问到这个我最不愿意接受最难于启齿的问题,海迪却毫不介意:
“是的,医生说,是很危险的黑色素瘤,已动了手术,但还要作化疗和放疗。”
“那是怎么发现的呢?”
海迪抬起头,眼睛看着前方,平静地告诉我:
“1984年,我到湖南去给孩子们写《红燕快快飞》。50来天写了十几万字。湖南天气闷热潮湿,我架眼镜的鼻梁处老被汗泡着,后来就破了,又结疤,经久不愈。当时有人劝我去看看,但我实在太忙了,就没去看。这以后就没太在意。
后来我第二次到日本访问,参加日本和济南市合办的面向世界音乐会,我担任其中的主持人,那块疤稍一碰就流血。演出时,我就用油彩盖一盖,大家都说我化妆了很漂亮。只有我自己明白这漂亮的代价。
今年1月校对书稿,一会儿就疼得汗流满面,觉得自己快要挺不住了。到上海看病,医生很沉重地对我说:海迪,你是个坚强的人,我们不瞒你,你这病是黑色家瘤的可能性最大,要做手术,可能会破相。
我当时真想哭,但还是忍住了。
1月我被送上了手术台,给我这样一个高位截瘫的人做手术,医生怕出意外,没有给我麻醉,就那样,在我清醒的情况下,医生给我切除病灶,又从我左臂上剥皮,然后补到鼻梁上。就两个指甲盖儿那么大块地方,缝了50针,前后三个来小时。我一生中从没受过那么大罪,连剥带缝,疼得我死去活来。当时我我对医生说,给我一把手枪,就打死我算了。为什么我还不死?手术后又经历了一个星期撕心裂肺的痛苦,总算熬过来了。你看,我是不是还算得上勇敢?
本来应该去放疗,但放疗的部位后面就是视神经,眼睛有可能失明。我迟疑了很久,我宁可死去,也要看着光明死去。但医生说不放疗不行,我尽管犹豫,但最后还是决定去。”
海迪似乎对她的病情有一种预感,在会议结束时的“21世纪之夜”联欢会上,海迪深情地为文学界的朋友们唱了两首歌,她的歌很动听,曾经发行过磁带。演唱前,她面带微笑地对大家说:“也许我看不到21世纪了,这是我为文学界朋友们献上的或许是最后的一首歌,希望大家记住我。”
她静静地坐在轮椅上,两条修长的腿叠在一起,身旁伴着一个刚刚摸彩摸到的绒毛熊。她微笑地说着,而许多人莫不潸然泪下。
她对我说:“我当然希望能治好病,但如果不能如愿,我也没有太多遗憾,好在该干的事已干了一些,也不怕了。几十年来,轮椅困住了我的身体,但它从未困住我的心、我的歌声。这次癌症也吓不倒我。
人总是要死的,我们应该把死看得光明一些,科学一些,超脱一些。我就是死了,也要请人们在床头挂上我笑得最好的一张照片。”此时此刻,我终于明白了,会议上的海迪为什么总是自信地微笑着,在电梯上、在会议室、在舞会和前厅,所有与会的作家们都看到了。
20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