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事迹材料
栏目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

更新时间:2024-11-20 热度:52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1222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4分钟,共有165位用户关注,54人点赞!

从网上看到迪子发回的即时信息:我现在已经到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理县的甘堡藏寨,这里的藏族文化很浓厚,居住环境比桃花源还桃花源。我很好奇,问:迪子,你在旅游?迪子传回信息:采访。我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到5。12汶川地震,不由的关切震后汶川人的生活境况如何,重建是否很好?迪子又传回信息:比想象中的要好十倍,大翻新。短短的空间信息交流,让我回想起了曾经留过的泪,想起了那年的今天以后的日子,日日夜夜一有空就坐在电视前,关注着汶川震后救援的进展。日日夜夜陪着四川台地震新闻主播为震后的凄惨而哽噎,与全国人民的心都紧密的联在一起,内心底发出同一个呼声:我们都是汶川人,为汶川加油!

思绪飘到2008年,一个不寻常的一年。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发生了8。0级地震。当时遥隔远离汶川的我,正在一网点替班,站在柜台前,突然莫名其妙的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外面的客户也喃喃自语:地震了!同事们都感觉到了不寻常。汶川的这一震波,波及的如此遥远,稍后接下午班的同事赶来,告?大家一个举国震惊全球悲痛的消息:汶川地震了!日后一段时间,我的心就与汶川联系起来。

电视新闻,日日夜夜相守,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我心同悲。一幅幅现场画面,惨不忍睹!灾难中感人的事迹,太多太多。面对大灾大难面前,人心向善。平时人际间刻刻展示的人性弱点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虚情假意,心照不宣等似乎已荡然无存。此时此刻此大灾,人人心系汶川,全国人民从内心中同发出一个声音:我们都是汶川人!

电视上,一个个救援、自救、互救的动人故事,像擂鼓一样敲击着心房;那废墟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坚韧和顽强。

大街上,人人谈论汶川,我下班时忽遇一老者仰天仰天长啸:天哭了,地笑了!这句话深深的印入了我的脑海。汶川,远隔千里之外,全国的人与天同悲,可无情的汶川大地,却狂笑的地动山摇,满目疮痍。

人人都在捐款捐物捐资,出人出力出情。多难兴邦,危难面前,人人心连。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没有被击垮,他们守望相助,凝成一个人。

还记得,国务院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悼念,5月19日14日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此时此刻的我放下了手头的工作,与同事们站在阳台上静立,遥看大街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这时,到默哀点了,古城防空警报悲鸣,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车流汽笛长鸣,很自律有续的向街道两边停靠,平时糟乱拥挤的街道一下子好象宽阔了好多,偶尔不知详情的车辆傻傻的在马路中央疾驰,一看这阵势,也自律的插入街道两边的空当处停了下来。这默哀的三分钟,很让我感动,平时遇到过很多重大事件,多少交警难于维持场面,但在灾难面前,人人能够自觉自律,群心共鸣,重灾面前,人人有情。我也是这段历史的一个见证着,古城如此,全国亦如此。那晚,从新闻上看到:国旗半垂,汽笛长鸣;山河齐哀,举国同悲。从北国林海到南疆渔村,从天山牧场到江南水乡,辽阔的中华大地,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686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8分钟,共有177位用户关注,23人点赞!

汶川,2008年5月12日—2012年5月,四年时间,倏忽逝去。四年前,血泪之地,生民之痛,家国之难;四年间,岷江奔腾,巴山雄拔,蜀地涵翠;四年后,汶川重生,“三川”更新,巴蜀崛起。这里,每一张脸上写满笑意,每一寸土地吐露春意,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修通的城乡公路可以绕地球一圈多,修建的居民住房达657万套(户),建设水平和发展基础远远超过灾前……从废墟上崛起,在重建中超越。速度的背后,是中国力量;奇迹的诞生,依赖人间大爱。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中国四川,汶川、北川、青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这次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特大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 80,000多人死亡、失踪,370,000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

与“2012”无关。但是,从2008年至今,全世界却实实在在发生了四次骇人听闻的大灾难。除开中国汶川大地震,2009年1月12日,海地发生大地震,遇难人数20万左右;2010年2月27日,智利大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海域9.0级地震,引发10米巨大海啸,并引发核泄漏和核辐射,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时间100天、1000天的过去,海地地震的废墟还没有完全清除,首都太子港依然还是废墟一片,50多万人仍然无家可归,继续住在太子港临时搭起的帐篷里。智利“从废墟、创伤和打击中,一个勇敢和慷慨的民族将重新崛起”的重建目标,还在政府和民众漫漫的努力过程之中。国力雄厚的日本,在灾难过去一年多后,部分灾民还在异地他乡避难,核辐射的阴影还如影随形,心理重建还遥遥无期……

于是,中国汶川的抗灾、救灾,重建、重生,就显得那么的鹤立鸡群,那么的气壮山河,那么的震撼人心,那么的值得浓墨重彩写入人类的救灾史、发展史……

人间大爱击败人类大灾

一场吞噬近9万人鲜活生命的8级地震过后,把十多万平方公里的破碎山河重整为安居乐业的家园,需要多久?

在如此广阔的土地上,为遭受重创的经济重新注入活力,将震区社会发展水平提升一二十年,需要多久?

抚平千万颗心灵的创痛,从毁灭走向新生、从悲壮走向豪迈,又需要多久?

2008-2012的汶川、北川、青川,的四川,的中国,给出了一份漂亮答卷。

特大地震突如其来,英雄的中国人民勇敢应对!震后不到半小时,总书记就作出重要指示:“抢救人民群众生命是首要任务”;不到2小时,总理紧急飞赴灾区,靠前指挥。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和群众迅速组织,第一时间奋起自救,各路救援大军第一时间赶赴救灾一线搜救群众,“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用百倍努力,抢救每一条生命”。从一座座废墟中救出8万多名群众,从一个个与世隔绝的“孤岛”山村中转移出上百万名受灾群众。救出人数与死亡、失踪人数之比达到1∶1,创造了极高救生率和最低致残率。

震后1小时,四面八方就紧急向灾区派出了医疗队,在“黄金72小时”内实现了重灾县医疗救援的全覆盖,同时安全有序地向全国20个省市转送上万名伤员;震后迅速建立省、市(州)、县、乡、村五级联动卫生防疫机制,投入防疫人员1.6万多人,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这是人类灾难史上的一个奇迹!针对地震形成的堰塞湖、滑坡等衍生危机,及时组织数千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大规模排查、除险,对近2000座震损水库、700多处震损堤防和上百座堰塞湖险情进行紧急排险,确保了灾区群众的生命安全。

地震发生后不到24小时,绵阳市已经在九州体育馆和南湖体育中心设立起临时救助中心。从吃喝拉撒到衣服被褥、从寻亲找友到手机充电、从医疗救助到心理辅导……数百名机关党员干部、志愿者千方百计为上万名受灾群众提供各种各样的救助与帮扶。

破解临时住所难题,发放帐篷126万顶,搭建活动板房70多万套,农村灾区群众的过渡安置不到3个月就提前完成;帮助灾区群众度过艰难期,对灾区700多万名受灾群众实行3个月临时生活救助;给特困群体重点帮扶,20多万名因地震灾害失地的灾区群众,数千名因灾造成的孤老、孤儿、孤残人员,数万个主要劳动力遇难或伤残的特困家庭等,都得到了适当安置和关怀;为保证灾民安全过冬,开展“暖冬”行动,为灾区群众送去棉被700多万床、棉衣裤640多万套、取暖用品80余万件。

在地震发生后仅仅3个月,四川省450余万户、1000多万名受灾群众就全面得到妥善安置,陆续从潮湿、闷热的帐篷和简易窝棚里,搬入遮风避雨的过渡安置房中。搬入“新家”的那一刻,很多人都动情落泪。

震后第一个寒冬,灾区各地相继实施了“暖冬计划”,多次向受灾群众发放棉衣、棉被、暖炉、毛毡、篾席、棕垫、彩条布等物品,帮助他们御寒过冬。在地震发生后第一个春节前,四川灾区永久性农房开工……

人间大爱铸就抗震精神

救援抢险是一个国家应急能力的集中体现,而漫长的灾后重建,则是对国家全方位能力的不断考验。灾后重建,一个民族同生共死、守望相助的深情凝聚于此,一个国家举国携手、风雨同舟的力量倾注于此,一个政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展现于此,一种制度协同整合、握指成拳的优势印证于此。

多难兴邦,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一次次从灾难中崛起,伟大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相伴相生的,是灾区人民精神的成长和品格的再造,灾区不仅重建了一个物质家园,更是重建了一个意义深远的精神家园。

灾后重建呈现出的是一个政党对人民的信念、一个民族对未来的想象,检验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能力,增强了我们走“中国道路”的坚定信心。这种信心,源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总书记在抢险救援的危急关头和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亲临一线;所有中央政治局常委都曾走进灾区,与最需要他们的人民在一起。2008年12月27至29日总书记赴川视察,对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服务宏观经济大局作出重要指示。2009年3月5日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重建目标任务……

在重建家园中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也熠熠闪光。“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青川受灾群众自建住房上的两条标语,喊出了灾区人民不等不靠、用勤劳双手重建家园的自信与豪情,是灾区以至整个四川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

在重建家园中,灾区人们感受到了无疆大爱,得到了八方援助。2008年6月18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正式颁布,统一部署对口支援任务,创新提出“一省帮一重灾县,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明确要求东、中部19个省市以不低于1%的财力对口支援24个重灾县市3年。山东—北川,北京—什邡,江苏—绵竹,浙江—青川……它们过去相隔遥远,今天和今后将密不可分。

举国体制的成效在长达3年的重建过程中已经得到充分的证明。党中央国务院一声号召,19省市援建队伍迅速开往灾区,进行紧急有序的重建工作。正是这种万众一心的精神铸就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汶川样本”。

灾后重建有多难?数据可以告诉我们。倒塌房屋778.91万间,损坏房屋2459万间,北川县城和汶川映秀甚至几乎夷为平地,也就是说这些地方基本上是完全重建。在灾区原本就供地矛盾突出、民族成分复杂、经济落后、地质条件恶劣的情况下,重建的难度可想而知。

灾后重建有多苦?对口援建的工作人员最清楚。他们克服经济水平、气候、饮食、文化等巨大差异,来到灾区,在废墟上重新建设一个个全新的家园。他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为了让孩子们早一天走进课堂;为了让民众早一天住进新房;为了让灾区能早一天正常运作,他们采用“白加黑”、“5+2”、“夜总会”等工作方法,用青春热血重建新家园。

这些艰辛困苦,在灾区人民幸福生活的鼓舞下,在重建者坚定的信念下,在举国体制的指引下,都被一一化为努力工作的无穷动力。广东对口援建汶川,投入资金82亿元;山东对口援建北川,投入资金121亿元;上海援建都江堰,投入资金398亿元……除了重建所需的巨额资金,这些中东部地区先进省份带来的更是先进的发展理念、严谨的工作作风、科学的管理方式,在同当地干部群众的合作中促进了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实现了理念的融合与民族的团结。广东援建的“广东-汶川工业园”,浙江援建青川的“飞地”工业园区,北京援建什邡的“京什产业合作园”,辽宁省援建绵阳安县的“华晨汽车工业园”等一批产业扶持项目的成立,更是将援建方和灾区的经济发展放在一起打造,成为互利互惠的“造血”,免除了灾区人民的后顾之忧。

在汶川大地震中,中国媒体迅速公开的报道,中国政府积极有效的应急措施,以及中国公众舍己为人、互相帮助的客观行为事实,“一省帮一县”的举国援建战略,塑造了中国自强不息、民主民生的政府形象,展现出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优越性。

汶川地震中取得的救灾重建经验,后来被广泛应用于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后重建中,提高了国家整体的抵御风险能力、提高了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中国的救灾重建模式和经验已经成为世界全人类无可挑剔、最值得借鉴的“范本”。

人间大爱支撑人间奇迹

有人说,“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面对重建规模空前、难度空前的“世界性难题”,我们穿越灾难、崛起危难,不仅创造了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奇迹,而且实现了原地起立、发展起跳,以物质重建、经济重振、文化重兴、社会重构,交出了令世界惊叹的“汶川答卷”,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绚丽篇章。

在山河破碎的地震灾区,现在已难以看到灾害的痕迹,处处是新面貌、新景象,是脱胎换骨的变化,是浴火之后的涅槃重生。

异地重建的北川新县城,在总书记亲自命名的永昌镇拔地而起,文化广场上的《新生》雕塑传递着坚韧和希望。震中映秀镇已建成抗震减灾建筑博物馆,安德鲁、贝聿铭、周福元、何镜堂、吴良镛等国内外建筑大师在这里留下了精彩之作。茶马古道上的汶川水磨镇如诗似梦,被誉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

灾后新建的川西林盘、川北民居,与青山绿水和谐共邻。北川吉娜羌寨、茂县牟托村、绵竹年画村,凸显浓郁的地域风貌和民族特色。村庄新布局,村落新规划,民居新设计,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风貌与功能的完美统一,展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景象,走出了一条现代化的乡村发展之路。

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了跨越发展。各类建筑不仅更加精彩,功能也更加完善。震后新建的3000多所学校、1300多座医院,设计科学、设施完善、设备现代,抗震标准一般都在8级以上。都江堰到映秀的高速公路震后一年建成通车,震后开工建设的成灌高铁已投入运营,成都到兰州、成都到贵阳、成都到昆明、成都到西安铁路和川藏铁路加快建设,“蜀道难”的历史正在改变。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油气化工等产业在震后迅速崛起,搬迁重建的新东汽蓬勃发展,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灾区重建不仅实现了“原地起立”,而且实现了“发展起跳”。一位台湾同胞说,四川救灾和重建,是“打断胳膊颠倒勇”。当地的群众讲,如今的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百姓”。

生活,在重建中重燃希望。“地震宝宝”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迎向未来美好的生活。2860多名“再生育婴儿”平安降生,新的生命给失去孩子的家庭带来新的希望。地震造成的1400多名孤儿、孤老、孤残人员,生活也有了妥善安排,衣食无忧、快乐生活。一些在地震中破碎的家庭重组在一起,妻子有了丈夫,孩子有了妈妈,千百个重组的新家庭开始了新生活。

生活,在重建中选择坚强。“芭蕾女孩”李月,在轮椅上实现自己的舞蹈梦想,站上了残奥会舞台。青川“标语人家”石光武,用独臂挑起新的生活。被地震夺去双腿和左臂的黄莉,创办了“心启程”心理援助电话热线,用真情鼓舞他人的信念和勇气。还有灾区许许多多普通人,他们的坚定、坚强、坚韧,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伟大和生活的意义。

生活,在重建中更加美好。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灾区群众有了新的就业机会,找到了新的生活出路。走进淳朴好客的桃坪羌寨,与篝火相映的是羌族儿女的灿烂笑容;走进游人如织的绵竹九龙镇,和桃李齐放的是乡村旅游的红火场景;走进茶尖吐翠的邛崃南宝山,随炊烟升起的是异地安置群众的幸福生活。灾后重建,灾区群众不仅住上了好房子,正逐步过上好日子。

凤凰涅槃,是更高质量的重生,是壮美生命的新旅。矗立在灾区的不仅是有形的建筑,更有无比的信心和力量。

穿越灾难,在创造中生活常青,未来生活也充满了希望,这正是我们所看到的人民群众最基本的追求。这种乐观、自信和豁达,让人们更加热爱生活、尊重生命,更加珍惜现在、憧憬未来。

四年来,不屈的灾区人们创造了原地起立、发展起跳、跳起摸高、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奇迹。如今,四川省纳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29692个项目已完工99%,概算投资8658亿元已完成投资99.5%。地震灾区实现了“家家有房住”,基本实现了“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

四川已经步入发展新起点谋求再生性跨越的阶段。

“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沧海桑田,再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正在负重前行的人手里,日渐成为现实。2011年四川6个重灾市(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震前2007年的1.95倍、2.39倍、1.7倍和1.75倍,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全面超过灾前水平。“苦干二三年,跨越二十年”,在灾区已经成为现实。

人间大爱塑造国家形象

四年来,中国创造了战胜灾难、抢救生命的奇迹;创造了百日攻坚、应急安置的奇迹;创造了应急抢险、转危为安的奇迹;创造了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爆发疫情、没有引起社会动荡的奇迹;创造了原地起立、发展起跳、跳起摸高、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奇迹。四年来的艰辛奋战,中国磨砺了震不倒、摧不折、压不跨的坚韧意志。

四年时间,以人为本的国家理念在此得到深刻阐述。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矗立着一座“大爱崛起碑”,一个大写的“人”字,寓意着灾后恢复重建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以人为本。这一价值最生动的体现,莫过于4年来灾区大地站立起来的大写的人。正是人民群众迸发出强烈的自主性、持久的能动性和非凡的创造性,书写了世界抗灾史上的壮丽篇章。

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最实在的成果施于人,最持久的动力源于人。“人权”,这个国际政治中高度意识形态化的字眼,在汶川震区还原了它的本意。它点点滴滴渗透于民众的日常生活,经得起任何一部白皮书的挑剔。

把“民生为先”作为恢复重建的重要标准,在让灾区人民“大踏步走向新生活”的执政信念中,发展凸现历史性进步。从保障灾民基本生活,到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从关怀“三孤”人员,到做好再生育服务、为失去孩子的家庭燃起希望;从崭新的城镇丰饶的乡村,到新辟的道路崛起的园区,巴山蜀水浓墨重彩书写民生情怀。穿行震区,面对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石墙灰顶的羌寨石阁、粉墙金瓦的藏式小楼,你会理解为什么会有“苦干两三年,跨越二十年”的“汶川巨变”。面对自然灾害,我们无法抗拒和回避。但大灾大难之后,有没有留下精神遗产?有没有塑造出新的国家形象元素?汶川特大地震留给中华民族的精神形象元素是什么呢?

2008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出席抗震救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就是中国政府总结出的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新中国历史上,这是中央领导人第一次对中华民族的精神进行形象描述。在随后的8月8日,中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总书记认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又证明了中华民族开放自信、兼容并包的民族精神。

塑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形象,关键就是要通过具体的事件,尤其是通过消极力量的考验。因为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是在灾难中前进的,对待灾难的态度、应对灾难的措施、重建灾区的战略,以及在灾难中体现的精神,是折射一个国家形象的最好手段。国际红十字发言人迈克尔说:“一个大国政府是否可以良好地、快速地解决其本国所发生的突发灾害事件,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能力的体现。针对这一点,中国政府是绝不缺乏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他们的确找到了一届好的中央政府机构。”正是汶川大地震的救灾重建,在国际社会上扭转了以往对中国政府形象的偏见,同时也塑造了中国政府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政府形象。不少西方人承认中国的社会制度在应对大灾和灾后重建方面比他们的国家更有效率,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的经验是独特的,他们的国家是学不来的。

抗震救灾与恢复重建的辉煌告诉人们,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高度概括,集中体现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抗震救灾与恢复重建的胜利告诉世人,必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既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撑,也是引领时代进步潮流、创造未来美好生活的不竭精神动力。

前进的道路是漫长的,回望四年来路,从科学救灾、科学重建到科学发展,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历程,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重新认识四川。

从重建奇迹再出发,我们收获着一种精神。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给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竖起了又一座精神丰碑。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97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208位用户关注,34人点赞!

英国广播公司中文网(bbc ):《四川大地震考验中国媒体》

“四川汶川周一(5月12日)发生7.8级地震后,中国官方媒体迅速报道有关消息,引人注目。从中央电视台到各地方台,从新华网、人民网和新浪网等主要新闻网络都在第一时间推出四川地震专题,24小时滚动报道。”

“地震发生24小时后,国务院新闻办于13日下午举行新闻会,请民政部副部长罗平飞、中国地震局新闻发言人张宏卫等介绍四川汶川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进展情况,并答记者提问。会上公布了地震灾区最新灾情及死亡人数。这也是以往中国发生类似自然灾害后很少见的。”

“报道速度如此之快引起海外媒体注目。本次地震中国媒体迅速报道可能与今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有关。中国官员似乎意识到对重大自然灾害反应迟缓或掩盖真相将会带来真正的危险。”

“从另一个层面看,中国国内媒体近年来实行产业化以来出现的越来越强烈的商业竞争多少也助长了新闻冲击报道底线。地震发生后,各大通讯社和报社都向灾区迅速派出采访团队,新华社记者在公路受阻的情况下徒步进入震中地区,并发出现场报道。”

英国《泰晤士报》(the times)

“在中国,三十多年来最严重的地震已经导致至少1.2万人死亡,不过仍然与外界隔绝的震中汶川死亡人数可能是这个数字的三到四倍。然而,中国的领导人的反应速度和关注堪称楷模,动员全国救援幸存者,预防疾病的爆发。没有比这种更鲜明的对比了。在中国,尽管旧的保密习惯依然存在,但崭新的开放和关注是令人振奋的。”

“这一次,中国的回应更敏锐,更成熟。北京对全世界的同情表示感谢,接受援助,甚至呼吁邻国日本的帮助,而不计较最近的冷淡关系。”

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汶川地震:中国形象转变信号》

“一场引发近万人死亡的特大地震在中国猝然发生,震波罕见地波及中国很大范围的领土:北到内蒙古,南至海南省,东达上海,共22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中国官方内部的动员体系此次显然有了截然不同的轨迹。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正试图改变既往隐瞒或公布迟缓的做法,以期掌握舆论的主动。”

2008年,中国无疑是世界的焦点。从雪灾到火炬传递到地震和即将举办的奥运会,每一件事都对中国政府和中国媒体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中国的媒体也在这些事件中逐步成熟起来。这次四川地震,我国媒体充分完全地做到了及时、准确、公正和公开,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扬。此次中国媒体对地震灾难及时、透明的报道让很多人对中国有了新的了解。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25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172位用户关注,52人点赞!

“我们终于看见直升机了”

在抢救室里,记者见到了从汶川映秀镇送来的伤者于卉,当时,她正在户外,“最多两秒种,我就被埋了。

当时我以为自己死了,我掐了掐脸,还有点感觉,我睁开眼,发现前面有很多石碴,我挣扎着往前爬,一边爬,一边刨开周围的东西,大约10分钟后,我爬出去了,但也没有力气了。过了一会,我觉得有人在拉我。啊!我有救了,不过,我已经没力气睁眼了。”

就读于映秀镇旋口中学的17岁学生姜东梅说,地震时,她脑海里一片空白,眼前一黑就被埋进土里,她凭借自己顽强的求生意识慢慢爬出了土堆。“我爬出来之后,看见不远处有几个同学还被埋着,但我确实没有力气再去帮他们了,我倒在了地上。”她是被一个没有受伤的同学背出来的,之后,他们在没有受伤的老师组织下,跑到了附近的山上。

姜东梅说,他们这两天都在山上躲着,“健康的人就回到镇上去挖土堆里被掩埋的食物和饮水,老师和同学照顾完伤员后,不停地跑回去从废墟里救同学。昨天中午,我们听到天上‘嗡、嗡、嗡’的声音,我们终于看见直升机了……”

“不怕,你已经得救了!”

14日,救援人员在映秀镇抢救一名中学生,旁边是她焦急的母亲。

急诊室外,守候着不少焦急的市民,只要看到任何一个从灾区送来的伤者,都会立刻扑过去询问,“你们是哪里来的?是不是汶川出来的,那边情况怎么样了?”这些市民的家人都住在汶川,从地震那天起,他们就与家人失去了联系。“你们知不知道映秀电厂的情况?我爸爸李世田12日还在那儿上班!”在成都工作的李薇和妈妈一起,在医院急诊室问了很多来自汶川的伤员,但都没有人认识李世田。有一个伤者告诉了他们一个不好的消息,映秀的电厂好像已经被夷为平地了。“我哥哥也在映秀电厂!”现场一位叫刘占川的女士找到李薇,原来,她哥哥刘占峰和李薇的父亲是同事。三人哭成一团,哽咽中,她们互留电话,约定有消息一定互通。

被送往华西医院的伤者中有一位怀孕5个多月的孕妇,早已守候在急救大厅门口的医护人员跑步推来轮椅,拍拍她的肩,关切地说,“不怕,你已经得救了!”孕妇泪流满面,摸着隆起的肚子,眼里满是祈求,“医生,肚里的孩子已经不动了,救救我们。”简短安慰过后,医护人员跑步把她送往妇产科检查。

深爱的人死去,他们还在刨

“老公,我们母女平安,你在哪儿啊!”同样从汶川映秀被解救的金晓娟,十分担心丈夫段勇的安危。事发时,段勇还在成都,想到妻女还在卧龙,段勇曾对成都的朋友说,“就是走路,也要走到汶川救他们。”

说起获救的一刻,金晓娟很是感动,“当时我们和另外几个女的被埋了,是她们的丈夫救我和女儿出来的,但是她们的妻子已经死了。”金晓娟哽咽着说,虽然他们知道自己深爱的人已经死去,但他们一边大声哭喊,一边继续用满是鲜血的手刨开废墟,救出了更多的人。据介绍,截至昨晚7时,昨日接收到来自震中的伤员已达100人。

女医生哭喊着要返回救人

从救护车上下来的明红梅双脚发软,泪水不停地从她红肿的双眼滚落,这个年轻女孩是卧龙镇的医生,也是第一个将卧龙的消息带出来的人。14日晚8:00,到达华西医院的病人刚刚安全,明红梅哭喊着要找领导,“里面还有37个重伤员,还在下雨,泥石流还没停止!”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04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160位用户关注,44人点赞!

5月12日,对中国全体人民来说是一个不会忘记的日子,那是灾难的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灾难降临四川省汶川县,在那里发生了震惊整个世界的8.0级特大地震。地震发生以后,***公司总经理郭巧娇带领全家每天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到四川的灾情,知道了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迅速采取强有力措施组织抗震救灾,温家宝总理亲赴抗灾一线统一部署抗震救灾工作。一个个令人揪心的惨痛镜头、一桩桩抗震救灾的事迹报道、温总理一句句令人感动的慰问言语,都让郭巧娇热泪盈眶。

看了这些关于灾区情况的报道后,郭巧娇深深意识到今天恒发得以发展,全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开放政策,社会各界的热心支持,所以企业今天发展了就应该回报国家、回报社会。今天国难当头,作为一位女企业家更应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博大的爱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作出应有的贡献,她迅速动员家人、员工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为灾区捐款、捐物。当看到一些女特警、女医生、女护士、女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勇赴一线、连续作战,用她们特有的坚韧、勇敢和爱心拯救生命,抗震救灾,一批批女志愿者接待慰问灾区伤员,积极开展心理辅导,为抗震救灾默默奉献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谱写的一曲曲巾帼赞歌时,郭巧娇知道虽然不能奔赴灾区一线,但作为女企业家更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竭尽全力带领大家为灾区捐款捐物。

郭巧娇召集家人商议有关的捐款事宜,决定在公司开展“情系四川、奉献爱心”活动。首先组织公司全体员工在公司的职工食堂、员工宿舍观看“四川汶川地震灾情”的报道,让员工们及时了解本次四川特大地震灾情,了解社会各界人士、工作者不畏艰险、勇赴一线、连续作战,用他们特有的坚韧、勇敢和爱心,拯救生命,抗震救灾,了解前线人员支援灾区伤员,开展心理辅导的情况,抗震救灾的奉献精神,在公司全体员工中激起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热潮,宣传了抗震救灾前线的先进事迹,弘扬了抗震救灾的无私奉献精神。其次还对全体员工进行工资补贴,增加了员工们的收入,让员工们既能献爱心,又不影响自己的生活。再向全体员工进行“情系四川、奉献爱心”的献爱心捐款宣传活动,号召全体员工尽己所能,为抗震救灾捐款捐物,奉献爱心。20xx年5月15日郭巧娇在公司开展了“情系四川、奉献爱心”的捐款活动,她携家人带头捐款,全体员工也都踊跃捐款,至16日全公司捐款人民币叁万伍仟多元。郭巧娇及时对其进行郭巧娇还在“捐款十元钱,奉献一份爱”为汶川灾区筹建春蕾幼儿园捐款活动中向市妇联捐款1000元,支持自己的先生交纳“特殊党费”,教育孙女、外甥在学校、幼儿园积极参加了捐款献爱心活动。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37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114位用户关注,35人点赞!

5月7日下午,全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现场会的代表来到“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震中――汶川县映秀镇。

在映秀,省委书记刘奇葆说出了一段饱含深情的感言:“这里确实充满了希望,一座新城正在崛起,我相信我们的群众住进来一定会是很安心的,他们也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如果要说什么是奇迹的话,这就是奇迹!”

是的,这就是奇迹,一个按照“民生至上”理念缔造的奇迹。阿坝,正在灾后恢复重建中迅速崛起:灾区群众也在重建中享受着劫后重生、走向幸福的愉悦和兴奋。

民生重如泰山安居才能乐业

“5・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阿坝州大量城乡居民住房倒塌。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阿坝州委、州政府根据省委提出的“把群众安顿好,把民生保障好,把灾区建设好”的目标,在对口支援省(市)的鼎力帮助下,迅速展开了城乡居民住房的重建工作。

“最关心、最重要、最优先”,三个“最”充分体现了农村和城镇永久性住房建设在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中的突出地位,而所有的建设项目都直接关乎一个中心词――民生。“我们的所有重建工作,都要以群众满不满意作为标杆。”汶川县县长张通荣说。

两年过后,阿坝灾区重建的速度和变化,令人惊叹,出人意料。

短短13个月,汶川三江乡,这个曾经偏居汶川一隅、遍地废墟的地震极重灾区,就从断壁残垣破茧成蝶,蜕变为功能齐全、风景优美的旅游水乡藏寨、风情家园,场镇面积扩大了近3倍,并一举成为第一个灾后创建成为国家4a级景区的乡镇。

在茂县牟托村农房重建中,保留了羌族“依山居址、垒石为室”的传统建筑格调,同时,融入风貌贴石、实木门窗、墙体彩绘、特色灯笼等羌文化元素,使该村民居体现出浓郁的羌族文化特色。牟托村三组村民李成忠笑呵呵地说:“这房子修得好啊,外面看是石头和木材,其实里面是钢混结构的!我们这儿的居住环境比城里还好!”

2009年9月30日,阿坝州需维修加固的28831户城镇居民住房全部完成:2009年底,全面完成农房重建59531户:截至2010年5月11日,全州需重建的8947户城镇居民住房全部竣工。安居,在阿坝以奇迹般的速度得以实现。

住上了崭新漂亮的新房,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让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得到极大提升。

汶川一中、茂县中学、水磨中学、理县中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教育项目全部建成投入使用,阿坝师专、威州师校也加快灾后恢复重建进程。通过重组,每个村镇都有了中心校,1.2万名异地寄读中小学生返回崭新的永久性校园学习。

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全面恢复并超过震前水平。截至4月29日,全州162个医院卫生院已全部开工建设,竣工146个,竣工率90.12%。

平均海拔2860米的黑水县红岩乡布多村,居住着638位村民,自去年9月30日起,当地的群众去黑水县城,再也不会早上8点出发晚上9点才回来了。因为,由吉林援建的全长108公里的“天路”修到了家门口,他们只用一个多小时便能到达县城。

这是阿坝两年来交通发展的一个缩影。2009年,全州基本完成农村公路790条6505公里,实现了通乡、通村公路硬化和黑化。为了改变“自古阿坝一条道”的窘景,22条1600公里灾后恢复重建干线公路正在加紧建设。“三至五年后,各县与外界联系至少有两条以上的生命通道,将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州交通局一位负责人这样说。

民生重如泰山,安居才能乐业。现在,走进阿坝州灾区,无论是县城还是乡村,民生设施成了当地标志性建筑。可以看到,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在重建中,民生项目的进展最快,‘民生至上’的理念始终贯穿在阿坝整个的重建工作中。”阿坝州委书记侍俊如是说。

住上好房子,更要过上好日子

改善民生与发展产业统筹推进,让灾区群众安居乐业,既住上好房子、又过上好日子――这正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画卷。阿坝州明确提出,在灾后重建过程中,要全力推动产业恢复重建,为阿坝州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旅游一直是阿坝州的主导产业,随着灾后重建的顺利进行,阿坝旅游全面复苏,态势喜人。2009年,全州共接待海内外游客5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1亿元,较2008年同期分别增长157%和135%。

汶川县水磨镇,在震前是一个工业集镇,这个仅有18个行政村的小镇,由于发展模式粗放,震前已成为阿坝州唯一的高耗能工业区,境内有63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援建的佛山市在阿坝州支持下,迁走了水磨63家企业中的58家,并引进阿坝师专,打造旅游景区,实现腾笼换鸟,一座“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呈现在世人面前。

“焕然一新的,不仅仅是房子,这里的群众也借此搞起了旅游业,收入有了很大提高。”水磨镇镇长罗继华说。

山多地少,是理县的一个“短腿”,想靠种地致富很难。而被誉为“岩石上的羌寨”的木卡村寨,就是这条“短腿”中的典型。恢复重建时,政府敏锐地发现木卡村具有农业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的潜在优势。于是全力保护古羌民居建筑,挖掘古羌文化亮点。目前,该村116户已经全部建成了统一的具有羌族风格的建筑,并在房前屋后推广种植李子、樱桃、葡萄等水果。高速路预计10月1日开通,政府正在努力练“内功”――对村民进行旅游服务培训。

“虽然进理县的高速路没修通,但是已经有很多游客留下了名片。”村民杨贵清站在自家修的新房前,对发展旅游业显得信心满满。

在汶川县三江乡,2009年底创建国家4a级景区成功,带动了全乡干部群众“全民就业”。“我们全乡1075户居民,已有320户搞起了农家乐,比震前多了6倍;乡民人均年收入三年后有望达5000元,是地震前的两倍。”三江乡党委书记陈建斌乐观地说。

“自从有了羌绣就业帮扶中心,每月我不出门,制作的羌绣就能卖1000多元。制作羌绣,既让我们的羌族文化得以传承,又增加了自己的收入,真是一举两得。”来自汶川县绵质镇绵锋村的绣娘郭建秀谈起羌绣帮扶的好处总有说不完的话。像郭建秀一样,汶川县、理县、茂县的8000绣娘们都因阿坝州“羌绣帮扶计划”而得益,她们绣出了一条传承文化的风景线。

短短两年时间,“三百”示范工程、“四改两建”、灾后美好新农村建设……一项项事关民生改善重大举措的成功推进,让全州各族群众的生活彻底变了样。2009年,阿坝州群众增收超过18%,充分享受到了重建和发展的成果。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75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171位用户关注,28人点赞!

灾况未知,灾民无数,家园告急,民生告急……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众志成城,奋力抗灾,一曲“众志成城抗震灾,竭尽全力保民生”的战歌响彻云霄,回荡天地。灾魔还在肆虐,救灾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对中国人来说,那一个个刻骨铭心、豪情挥洒的镜头,那一幕幕感天动地、关心民瘼的场面,在电波中、在电视里,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令人激动,感佩不已,永恒定格在我们的记忆里。

汶川震灾一线,中华民族精神高扬!成片的废墟,崩塌的山坡,数以万计的灾民,每一个中国人深刻记住一个个抗战震灾、为民奋力,为民忘我的救灾壮举……08年五月这场少见的地震灾害中,汶川抗灾人挺身而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与震灾搏击,高扬了不屈的中华民族精神,谱写了不朽的民族史诗。

狂风啸,灾情急。全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空前团结,用赤热的忠诚来抗震救灾,用无边的热情来温暖灾区。国家领导人如焚心系,纵深在一线靠前指挥救灾。广大武警官兵无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杰出代表,在严酷的灾区环境里,他们战斗在第一线,冲锋在前,连续奋战,忘记了自己的安危,有的写下遗书赴灾区,有的舍身跪求军令抢救灾民……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中华民族的精神高扬。他们用自己的双肩,扛起了灾区群众的安危;他们用普通的双手,撑起了灾区的天空。

越是困难,越见高贵的民族精神;越在危难的时刻,越能显示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越是灾难深重,越能挺起不屈的脊梁;这样的国家,是英雄倍出的国家。2008年5月的这场震灾,又一次折射出中华儿女永远传承的民族精神,98抗洪精神、03抗击非典精神和08抗冰雪精神之后,我们见到汶川抗震灾精神;看到了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又一次弘扬和升华。中华儿女知道什么是一个民族真正的美德和灵魂,什么是支撑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软实力,知道什么精神在中国的骨子里不屈地支撑民族,知道什么精神在心里该永远铭记和弘扬。

扑面一股立马横刀的英雄气,沧海横流,尽显中华儿女精神。在大灾面前,汶川抗灾人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抗灾一线涌现了无数感人至深的事迹。“抗震灾、保人民”的呼声在灾区响彻云霄。一种万众一心、奋力昂扬的抗灾救灾英雄壮气高扬在四川上空,尽显中华民族的精神。“抗震灾、保民生”的过程,汶川抗灾人深知民众在危难之中,抗灾人员不畏艰险、将胆识与策略融入行动的过程。在这场生与死的考验中,他们忠于使命,勇挑重担,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英雄颂歌。拥有攻必克、战必胜的信心,在关键时刻彰显一往无前、不怕牺牲、赤诚奉献的勇敢,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磅礴之气。

汶川抗灾人,他们只是一些平凡的人,是日常生活里普通的人。在抗击地震灾害的关键时刻,他们的行为选择是相同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选择,才使他们做出不平凡的贡献,成为人们难忘的英雄。在自我和国家的取舍上,只要是人民需要,他们一定会选择挺身跃出,选择舍弃小我,忘掉个人得失,赤诚奉献一切。这是人生价值的选择,这种选择意味着:在危难时刻,在情况紧急不允许犹豫,必须在瞬间做出决定的险难关头,中华民族精神依靠他放射光芒。抗灾人不图回报、不讲条件,坚持如一,和灾区人民在一起。他们将责任和使命执着接力,奋斗不息,硬是在灾区大地、在危情时刻给成千上万群众送去了温暖和希望。汶川抗灾人的事迹,是史诗,是壮歌,扣人心弦。

一个又一个感人故事,络绎不绝,汶川抗灾人自觉传承的不仅是一种普世惠民的中华民族精神,更是在做一项影响深远的伟大事业,其中蕴含着高尚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不灭,薪火相传,永远在中华大地上燃烧。汶川抗灾人以自己的行动雄辩地证明,无论灾情艰难,还是个人面临生命危险,为人民的人生信仰始终没有改变,赤诚奉献的精神始终没有改变,中华民族精神的薪火在相传。中华民族精神难在坚持,重在务实,贵在艰苦奋斗,躬行实践。汶川抗灾人能够做到灾情面前不屈,根本原因是他们从思想到行动,从方法到作风,都自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坚守了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几天以来,汶川抗灾人经历了风霜雪雨,经受了种种考验,从来没有退缩和放弃。正是靠着对神圣使命和人生价值的赤胆忠诚,才有了人民的赞誉和全中国的感动。这是充满深情的民族精神之火的相传,“同胞的安危是我们的使命”,千万双手紧握在一起,无数力量汇聚起来,中华大地感受到了汶川抗灾人对灾区人民的无限深情和真诚挚爱!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867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191位用户关注,20人点赞!

在地震灾难面前汶川人选择了“坚强”。当灾难突然降临时,“汶川”人民在废墟里站立起来,掩埋了亲人的尸体后加入搜救大军之中。痛失亲人的干部、民警、工人、农民擦干了眼泪,又站在救灾最前沿,他们与前来救援的子弟兵并肩战斗。灾难吞食了他们亲人的生命,震塌了他们温馨的见,但震不垮的是汶川人坚不可摧的钢铁脊梁。

在“坚持”中,汶川人创造了许多的生命奇迹。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14天,无论是废墟中走出的幸存者、还是刚被抢救出来的重伤员;无论是前去救援的子弟兵,还是天真烂漫的儿童;他们几乎都经受过生命或体力的极限的考验,但是他们都以极大的毅力坚持下来。此时,“坚持”是一条通往希望的绿色通道,带来的是更多的生命奇迹。

“感动”,在灾难面汶川送给我们的是许多的感动。无论是留下短信的母亲,还是用身体保护学生的教师;无论是前来救援的子弟兵,还是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同学的学生;无论是积极投入救助的干部,还是坚持在废墟下等待获救的人;无论是灾难的幸存者,还是遇难的同胞!他们的事迹里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但是催人泪下、令人感动!

汶川人是最懂得“感恩”的人。充满爱心的中国人,是一个最知道“感恩”的民族。地震发生以来,发自灾区民众内心深处的“感谢”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他们感谢党中央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和支持,感谢人民子弟兵救助,感谢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亲情和牵挂,感谢海外华人万里之外的关爱,感谢来自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援助!因为他们懂得“感恩”,所以他们也是充满爱心的人!

我国第一个“全国哀悼日”为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而设立,五星红旗第一次为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普通百姓而降半!实践将证明“全国哀悼日”会与汶川一起载入中国的历史。灾难面前,中国政府用这样的方式诠释了“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5月19日14点31分,为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默哀之后“中国,加油!”的呼声响彻了天安门广场,响遍了中国大地!这是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崩发出的最强音!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的是空前的团结和坚强!“汶川,加油!”“中国,加油!”此起彼伏的呐喊声已经传到每一个有华人的地方。这个曾经广泛用于赛场的词汇,已变成“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信念和支柱。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94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259位用户关注,45人点赞!

到了下午两点二十八分,惨剧发生了!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这个地震来得快,走得却很慢。两三分钟过后,汶川县成为一片废墟,然而地震仍在继续,地震过后的余震连累了汶川周边的县城、省市。受灾较严重的汶川县、都江堰市、青川县、绵竹县、什邡市、江油市、彭州市、北川县、茂县、理县、黑水县、小金县和甘肃省的陇南市、河南省西部、云南省的昭通市、重庆市、湖北西部、陕西的汉中市等十几个省市地区,已经造成数万人死亡、无家可归。直到今天十八号,汶川大地震的死亡人数攀升到三万二千四百七十七人,二十二万零一百零九人受伤,三百一十二点八万间房屋倒塌,这是一些多么惊人的数字呀!但因为这次灾难,让中国人知道了什么叫爱。

5·12汶川大地震一发生就震惊中外,消息一传开,许多人都感到无比地痛心,纷纷加入到捐款的活动中来。许多国家也来支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句话已经家喻户晓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消防战士十分英勇,每次都冲在最前方,救出了许许多多鲜活的生命。当他们听到别人那无助的声音时,当他们看到那凄凉的手时,便以最快的速度去拯救别人。正是有了这些英雄,让人间有了爱,让华夏大地留下了他们的感人事迹,让炎黄子孙感动得留下了热泪。

通过收看新闻,我了解到,在受灾严重的什邡市,有一名消防官兵发现了一名小学生,正当他背着那名学生出来时,一个东西从空中掉了下来,砸到这名消防官兵,但他没有松动,继续背着那名学生。走不到六米,他就跌倒了。他的同伴就把他和那名学生送到了医疗区。但他却跪了下来,对同伴说:“求求你们,让我再救一个,再救一个!”那情景是何等地神圣!我感动得留下了眼泪。

除了消防战士之外,被埋在废墟中的人,他们那顽强的生命力也值得我们学习。创造生命的奇迹,都是那些被埋在废墟中的强者。

有一位叫李克诚的老师,学生在睡午觉时,突然发生了地震。由于当时李老师在门的旁边开风扇,所以地震发生时,门压住了他,门也帮他挡住了许多庞然大物。但食物却没有。正当他着急的时候,他偶然地摸到了一个矿泉水瓶,他便用这个水瓶来接出自己拉出的尿,他又摸到一些没有批改的本子。为了生存,他就连尿带纸吃进了肚子里。这个动作他日复一日地做。直到地震发生后一百零八个小时,他才被人发现。人们询问他为什么活得那么久时,他就说出了原因,所有人都惊呆了!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90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0分钟,共有223位用户关注,50人点赞!

我们将永远铭记这一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突然袭来的大地痉挛,撼动着汶川,撼动着地球。一时间,数万条生命瞬间陨灭,数十万条生命亟待拯救……

一年过去了,再回首仍旧撕心裂肺。然而,对逝去之人最好的祭奠和怀念,便是好好地活下去。一年了,废墟上绽放了鲜艳的花朵,青山中矗立起崭新的房屋,面庞上重现灿烂的笑容。灾区人民的生活正在慢慢地恢复。这正是我们所有人期盼的。

灾区的父老乡亲们在坚强着,温馨着,希望着……未来会如何?村民周长兵说“日子会越来越好”。相信,这也是所有人的共同祈祷和期盼!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在流血,中国在流泪。这是一场天难,举国哀悼!

伤痛未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随即开展了一次世纪大救援。生命是最宝贵的,人是最重要的!一切,都为了抢救生命。有人,就有希望,有人,就有一切,有人,就有未来。

山崩地裂,让亿万中国人结成了一个血脉相通、牢不可破的生命体, 空前的灾情牵动中南海。党和国家领导人急赴一线,靠前指挥。共和国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强音震撼山河,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情怀温暖人心!

灾情就是命令,抢险救援十万火急。灾区党委、政府迅速行动,党员干部挺身而出,灾区群众奋起自救,各方救援力量全速挺进。高扬的党旗下,各级党组织勇敢担当、抢险救人,成为引领群众的坚强堡垒;13万子弟兵千里跃进,用血肉之躯筑起救民于危难的钢铁长城;白衣天使与时间赛跑、与死亡竞速,点燃绝地逢生的希望之光。来自大江南北的志愿者,自发救人的“的哥”,义务献血的长队,捐献拾荒收入的老人,汇成战胜特大灾难的滚滚洪流,彰显出中华民族危难之际守望相助、心手相牵的伟大力量。83988名群众从废墟中抢救生还,36万多名重伤病员得到及时收治,死亡率和致残率降到最低。

千难万险不放弃,硬仗一场接一场。决战唐家山堰塞湖,部队官兵日夜奋战,悬在绵阳人民“头顶”的威胁被安全排除。鏖战都汶路,筑路“铁军”仅用3个月,就穿越塌方山体,奇迹般地打通了连接汶川、理县、茂县的“生命线”。在最短时间内,灾区的通信、供水、供电得以抢通,104座堰塞湖、1996座震损水库化险为夷。专群结合、进村入户、不留死角、彻底防疫,实现了大灾之后无疫情,我们的人民安全度灾。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迎难而上,最快速度抢救被困群众,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创造了人类救灾史上的奇迹。

我们依稀的记得,瓦砾上伤痕累累的握笔小手、废墟下艰难求生的“夹缝男孩”、黑暗中相互鼓励的患难伙伴……让人心碎的镜头,把生命的脆弱与顽强一同定格在亿万人的脑海中,铭刻在历史纪念册上。

大勇无前,大爱无疆,汶川百姓,十万官兵,万千志愿者,在废墟上传递伤者的身影,那些丧妻失子仍在抢救生命的人们,还有那不断创造生命奇迹的幸存者告诉我们什么是坚强。

武警某师参谋长率部队冒死抵达震中,四面八方源源不断送往灾区的物资,特殊党费、企业、个人倾其所有的捐款,献血长龙中凝重焦急的面庞,天安门广场挥动的国旗和拳头、那十三亿中华儿女迸发出的“中国不哭、汶川挺住”的吼声……令人感叹的事迹,传颂着中华民族同舟共济的品质,告诉世界什么叫“中国力量”!

生与死的抉择,泪与汗的交融,铸就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中国力量令人惊叹,中国精神感动世界。

灾难,让一个民族坚强;抗争,让一个国家奋进。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比悲痛的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整整一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一年是短暂的,但抗震救灾的这一年,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镌刻下永恒的一页!一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运筹帷幄,兄弟省区市大力支援,灾区干部群众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收拾破碎山河,重建美好家园。

草枯了又荣,花谢了又开,灯火灭了再亮,家园毁了重建,废墟之上彰显重生的力量。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实践证明,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越是灾难深重,中华民族越能自强。

心若在梦就在

汶川特大地震已过去一年。怆然回首,在苍茫大地上,震后重生的四川留下一串情动天地、气壮山河的足迹。这一年,我们穿越灾难、崛起危难,书写了坚强与奋起!

我们欣慰地看到,历经旷世之灾,四川没有垮,四川的经济没有垮,四川的精神没有垮,四川人民挺直脊梁从废墟上站立了起来。

曾经的山崩地裂,曾经的流离失所,曾经的满目疮痍,如今都已平息。我们倾听到了她的忧伤,也倾听到了她的坚强和希望。

我们依稀的记得地震过后,北川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死亡之城”,在这座城里,有15645人死亡,4402人失踪,26916人不同程度地受伤。亲人没有了,家也没有了,北川城只剩一片废墟。

如今,当我们再次置身在这片土地上时,道路两旁的迎春花格外醒目,掩埋死难群众的地方如今已经栽上了长青的松柏。在坍塌的楼房下,在堆积的瓦砾边,惨烈的瞬间已被凝固了将近一年。而草木葱郁,百花争艳,它们默默地生长,顽强地开放,好似为逝者生,为生者歌。

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当所有关心灾区人民的同胞们,踏上这片土地,不经意间发现,希望已经发芽、成长、开花结果。

老县城的望乡台,修建了一座“5·12”祭奠处,一周年的纪念活动也将在这里举行。记者随处可见群众祭奠时摆放的鲜花、水果等祭品。正在执勤的哨兵唐磊说,清明节时,来这里祭奠、缅怀的群众多达五六千人。

这座旧城消失了,未来的它将永远定格为部级地震遗址博物馆。然而这片历经千年风雨的土地,还在焕发新的生命。远处一排排蓝色的板房炊烟袅袅,田野笼罩在轻纱似的雾霭里,显示出春天的安详和宁静。公路边堆满了重建农房用的赭红色火砖,肩扛手提的人们来来往往,精气神健旺。

如今,“再造一个秀美北川”已不是梦。擂鼓镇的一位村支书邝志文告诉记者,政府很快将为他们建一个新家。按规划,北川县城将实施整体异地重建。异地重建的北川新县城位于安昌镇东南2公里处,处于永安镇与安昌镇之间,距离老县城23公里。新县城地质条件好,离地震断裂带较远,可利用建设用地也更充足。2009年5月12日,新北川县城将举行奠基典礼。新北川中学也将在这一天破土开工,占地200余亩,是北川羌族自治县唯一一所完全中学,预计学生人数超过5000人,将成为北川新县城的一个标志性工程。

北川灾区蜿蜒山路旁的树枝上,系着一条条火焰似的红布条,这是历经沧桑的羌族人祈福用的羌红,它们就像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希望,熊熊燃烧在高原凛冽的山风中,灾区四处可见的条幅“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抓住时机,重建家园”、“建设和谐新北川”、“感谢共产党,感谢子弟兵,感谢祖国”无一不彰显着稳步重建的迹象和不远处汶川、都江堰、绵竹、什邡……在改造重建中的依然美丽。

我们坚信,无论是汶川、北川,还是青川,都将化作锦绣山川,展现在世人面前。

坚强重生多难兴邦

该怎样讲述这一天,该怎样讲述这一年!365个日升日落,我们又一次回到这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5月12日。汶川大地震让亲历者和见证者痛彻心扉,虽然随着历史的滚滚车轮会渐行渐远,但在博大浩瀚的人类发展史上,它必将留下一个沉重的印记。

思绪追逐着再也无法挽回的地震波方向,我们看到了灾难在这片土地和人民身上留下的复杂背影,悲伤与坚强孪生,毁灭与希望同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人类都在与灾难的不断抗争中奋起和进步。回首一年来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之路,走过重新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灾区土地,我们又一次看到,中华民族不灭的梦想在顽强生长,英雄的中国人民向着希望昂首进发。

震后这一年,是艰难而非凡的一年。面对这场世纪劫难,党中央、国务院领导英雄的13亿人民直面灾难,与死神争夺生命,在废墟上重建家园,中国勇气、中国力量、中国智慧震动也感动了世界。让世界看到中国――一个“摧不垮的民族”坚强重生。

中国人,以钢铁意志和坚挺脊梁,以团结友爱的民族精神、坦荡坚定自信开放,展示出清晰真实的国家形象。

“原来中国是这样!”面对中国万众一心抗击天灾的史诗般壮举,美国《时代》周刊如是惊叹。

中国就是这样!一年来,无论是在救援现场,还是在急救帐篷,无论是在临时过渡房,还是在震区孩子寄读的异地他乡,全球炎黄子孙以自己的方式,为中国人,为我们自己,举行了一次“成人礼”。

这一年,我们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死神抢夺生命;这一年,我们力尽绵薄,对“汶川人”进行着持久的守望关爱;这一年,我们以“我们都是汶川人”的誓言和行动,对中华民族进行了集体身份确认;这一年,我们以“第一位是生命,第二位是生命,第三位还是生命”的行动纲领,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实践推向了一个历史的新高度;这一年,我们以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的姿态,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

在这场世纪大救援中,在与死神争夺生命的赛跑中,在重建家园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奋斗中,我们在世界人民面前,在人类历史上扬起了一面大旗,那就是:“中国精神”,是更坚强、更奋进、更自信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总是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无论中央高层的决定,还是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的指令,以及方方面面的自觉行动、英勇牺牲,无不把救人放在第一位,把救人作为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绽放出更加璀璨的人文光辉,验证了公民精神的新高度。有美国媒体感叹:“千百万的中国人排起长队,捐出鲜血、食品和衣物”,“13亿人都在贡献所能和爱心。”灾难面前,每个中国人都是志愿者。志愿者的井喷式发展,代表着一种现代公民意识的日趋成熟,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我们的信念更加坚定: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有社会主义制度作保障,有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饱经风霜的共和国经得起任何考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