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事迹材料
栏目

钱学森的英雄事迹

更新时间:2024-11-20 热度:59

钱学森的英雄事迹

钱学森的英雄事迹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2500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7分钟,共有276位用户关注,54人点赞!

浙江杭州人,1938年在美国获博士学位,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8年起,钱学森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1965年,钱学森正式向国家提出报告和规划,建议把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在实施人造卫星研制计划中钱学森在许多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上贡献了智慧。

钱学森对科学技术的重大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以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计算机、质量控制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组织领导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2闵恩泽2007年国家科学技术大奖获得者

闵恩泽1955年在美国学成后冲破重重阻碍回国。60年代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为中国自主开发了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满足了国家的急需,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70年代,在特殊的政治条件下,他没有忘记科研工作,领导了多种催化剂等的研制和开发,也均投入生产和应用,使我国炼油催化剂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了我国炼油催化剂跨越式发展。

1980年以后,他指导开展己内酰胺磁稳定床加氢研究,使我国裂化催化剂生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满足了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和油品升级换代的需要。

闵恩泽院士是德高望重的著名专家,为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凝聚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团队,近年来,他进入绿色化学的研究领域,把催化剂科学技术扩展到了应用于生物质资源的加工利用。2001年起,他指导的生物柴油生产和应用的研究已经取得长足进展。

从60年代,闵恩泽已经多种疾病缠身,并被发现有肺癌,切除两片肺叶和一根肋骨。但是他没有放弃中国的石油催化事业,一直坚持工作并不断取得突破进展,至今仍工作在科研第一线。

3谢延信细心侍奉亡妻家人33年

男,55岁,河南焦作煤业(集团)鑫珠春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机电科工人。

1973年,刘延信与同村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第二年7月,谢兰娥去世前,嘱咐丈夫要好好照顾自己的爹妈和智障兄弟。此后,刘延信付出了33年的忠贞与孝心,成就了一个大孝至爱、感天动地的谢延信(刘延信后改姓为谢)。

1979年岳父患重度脑中风,再也没有站起来。一老,一瘫,一傻,一幼,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谢延信的肩上。

延信老了,病倒了,但他的意志没有垮、孝心没有变、责任没有失、良心没有丢。他隐藏起最沉重的哀愁,担负起让希望生生不息的重任。

4钟期荣胡鸿烈香港教育界的传奇夫妻

两位均已89岁高龄,香港树仁大学创办人。1987年胡鸿烈获委任为第六届的全国政协委员。1993年第八届开始,他连续两届获委任为全国政协常委。

胡鸿烈及钟期荣夫妇青年时代已经是民国司法外交界的青年才俊,1953年两人学成回香港后,一直是执业律师。因感于许多年轻人没钱上大学,1971年他们自资创办树仁学院,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健康,为香港社会培养数以万计的人才。

35年来,胡氏夫妇为学校拼尽心力,生活非常节俭。胡鸿烈更不惜以迟暮之年,回律师楼工作,出入法庭打官司,为学校大楼挣工程费。据估算,两人创立树仁学院,奉上毕生积蓄估计至少4至5亿元。

1979年,胡博士获邀回大陆,出席中国国庆三十周年纪念,获邓小平接见,成为第一位踏足内地的立法局议员,并在1987年获委任为第六届的全国政协委员。

5陈晓兰坚守医德无私无畏医生

陈晓兰,女,55岁,原上海一家地段医院的理疗科医生。近年来,陈晓兰一直从事医疗器械行业打假,被她揭露的各种医疗器械达20多种,其中8种假劣医疗器械被查处,因此被央视评为2006年度“3?15质量先锋”。

在她与假劣医疗器械10年的斗争中,为了取得一手证据,她曾假扮病人,冒着危险“以身试针”。在她的推动下,国家专门多次下发文件,取缔和查处了七种一度使用很广的伪劣医疗器械和治疗方法,曾受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肯定和奖励。

目前,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已经正式聘请她为“食品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

女,27岁,中共党员,从1998年9月起在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小勐统镇计生服务所工作。

罗映珍的丈夫罗金勇是云南省永德县公安局民警。作为一名警察的妻子,罗映珍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积极弘扬家庭美德,不但热心本职工作,而且热爱公安事业、关心支持缉毒工作。多年来,她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当代女性的奉献之歌、正气之歌、爱心之歌。

2005年10月1日,罗金勇与妻子罗映珍回家探望父母,途中罗金勇临危不惧与3名毒贩进行了殊死搏斗,因寡不敌众身受重伤,成了'植物人'。从那以后,罗映珍肩负起了照顾丈夫的责任,不离不弃,精心呵护,无怨无悔。罗金勇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罗映珍在医院附近租了一套房子,省吃俭用,每天全身心地守候在丈夫身旁,和丈夫说话,并含泪写下了600多篇爱的日记,用日记呼唤着丈夫意识深处的觉醒。

现在,罗金勇已从深度昏迷的植物人状态中苏醒过来,能眨眼,能开口讲'你好'、'是'、'累了'等几个简单的字,并在特殊的下能喝水。见证了这个奇迹的人们都说,是罗映珍的坚持和爱,唤醒了沉睡的丈夫。

2006年,她被评选为感动云南十大人物。2007年,全国妇联、云南省妇联分别授予罗映珍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临沧市公安局还授予罗映珍二级警司警衔。罗金勇及其妻子罗映珍的先进事迹经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社会各界纷纷伸出关爱和援助之手,积极支持好警嫂罗映珍。

7李丽湖南张海迪

女,45岁,衡阳人,1岁患小儿麻痹症,童年从未站起来过;40岁时再遭厄运,车祸让她下半身完全瘫痪,从此与轮椅为伴。

在多舛的命运里,她不仅没有怨天尤人,还选择了一条向社会传播爱心之路。

8李剑英英雄试飞员

李剑英,河南郑州人,空军上校军衔,历任飞行员、飞行中队长、领航主任等职。

9孟祥斌为救落水者牺牲的年轻军人

男,28岁。第二炮兵某旅机要参谋。

10分钟后,前来救援的摩托艇渐渐靠近了他们,孟祥斌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女青年托出水面,交到救援人员的手中,自己却再次沉入水中。13时40分,被打捞起来的孟祥斌被送往医院急救,但是却没能挽留住他年轻的生命。

12月4日,在孟祥斌的葬礼上,浙江金华市近3万名群众自发从四面八方赶到金华市殡仪馆,为舍己救人的英雄孟祥斌送行。

10方永刚把忠诚献给最壮丽的事业

钱学森的英雄事迹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817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1分钟,共有153位用户关注,36人点赞!

【人物事迹】

钱学森,浙江杭州人,1938年在美国获博士学位,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8年起,钱学森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1965年,钱学森正式向国家提出报告和规划,建议把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列入国家任务。在实施人造卫星研制计划中,钱学森在许多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上贡献了智慧。

钱学森对科学技术的重大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以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计算机、质量控制等领域的丰富知识,在组织领导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名家点评】

大千宇宙,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惊世两弹冲霄一星,尽凝铸中华豪情。霜鬓不坠青云志,寿至期颐回首望去,只付默默一笑中。

――阎肃

辗转回国,钱学森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硬劲;力学、喷气推进、航天技术,钱学森展现了一位科学家在研究上的牛劲;东方红卫星、神舟飞船、嫦娥奔月,钱学森给中国航天事业打了足够的底劲;今天,这位中国航天之父所开拓的事业正阔步向前,冲劲十足!

――杜玉波

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位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陈章良

【颁奖词】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事业,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运用方向】

1.理想与追求;2.自主创新;3.崇尚科学;4.赤子之心,爱国精神;5.中国人的骨气;6.人生与价值;7.丰碑;8.硬劲・牛劲・底劲・冲劲;9.人格魅力;10.名利在他眼中最轻。

二、闵恩泽―― 2007年国家科学技术大奖获得者

【人物事迹】

男,84岁。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奠基人。200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他成为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位获奖人之一。

闵恩泽1955年在美国学成后,冲破重重阻碍回国。60年代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为中国自主开发了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满足了国家的急需,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70年代,在特殊的政治条件下,他没有忘记科研工作,领导了多种催化剂的研制和开发,均已投入生产和应用,使我国炼油催化剂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了我国炼油催化剂跨越式发展。

1980年以后,他指导开展己内酰胺磁稳定床加氢研究,使我国裂化催化剂生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满足了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和油品升级换代的需要。

闵恩泽院士是德高望重的著名专家,为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凝聚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团队。近年来,他进入绿色化学的研究领域,把催化剂科学技术扩展到了应用于生物资源的加工利用。2001年起,他指导的生物柴油生产和应用的研究已经取得长足进展。

60年代,闵恩泽已经多种疾病缠身,并被发现患有肺癌,切除两片肺叶和一根肋骨。但是他没有放弃中国的石油催化事业,一直坚持工作并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至今仍工作在科研第一线。

【名家点评】

归国50多年,为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奠定坚实基础,以知识报效国家,一生成果难数,开发生物柴油推动绿色化工,凭贡献乐享人生。

――陆小华

青春投学,爱国有志;耄耋赤子,报国有恒。成就卓著,贡献卓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任卫新

【颁奖词】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站出来!燃烧自己,照亮能源产业。把创新当成快乐,让混沌变得清澈,他为中国制造了催化剂。点石成金,引领变化,永不失活,他就是中国科学的催化剂!

【运用方向】

1.百折不挠,顽强拼搏;2.艰难困苦,玉汝于成;3.理想与追求;4.自主创新与发展;5.位置与价值;6.小家与大家;7.在创新中奉献;8.绿叶与红花;9.以知识报效国家;10.赤子之心,爱国精神。

三、方永刚――把忠诚献给最壮丽的事业

【人物事迹】

男,44岁,中共党员,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方永刚入伍20多年来,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立足本职岗位,深入学习、积极传播、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在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方永刚热爱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在军校教员岗位上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了刻苦学习和研究党的创新理论上,正是凭着这种水滴石穿的精神,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一步,他的学习研究就会跟进一步、深入一层,不断推出研究成果。他先后出版16部政治理论专著,完成10项国家和军队重点科研项目,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荣获全军院校育才银奖、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方永刚作为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大连市委讲师团成员、联勤部客座教授,先后为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社区、企事业、干休所、学校等单位作辅导报告1000多场,从军队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北国的漠河边防到南疆的海防哨卡,都留下他传播创新理论的足迹,被官兵群众誉为“平民教授”“大众学者”和“科普专家”。

2006年11月,被确诊为晚期结肠癌的方永刚,仍然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他坚持从医院回到学院,为学生上完最后两节课,还躺在病床上完成了对3名研究生的学期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辅导任务。

方永刚真学、真信、真情、真诚宣传、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用生命的激情诠释了一名军校教员的敬业奉献精神和高尚师德师风。

【名家点评】

有人说,理论是灰色的。他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以他的实践和人生告诉人们,理论是彩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陆小华

他从古今中外的历史中,思考中国的今天和未来,他是伟大理论的真诚播火者,他所传播的理论和他的道德人品一起,赢得了青年一代。

――陈小川

【颁奖词】

一个真正的战士,在和平年代也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一个忠诚的战士,在垂危之际,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他是一位满怀激情的理论家,更是敢于奉献生命的实践者。在信仰的战场上,他始终保持冲锋的姿态。

【运用方向】

1.责任与使命;2.理想与信念;3.敬业奉献;4.生命需要激情;5.播种真理就是播种希望;6.人格的力量;7.敬业与奉献;8.实践与人生;9.求真是可贵的品质。

四、李剑英――英雄试飞员

【人物事迹】

李剑英,河南郑州人,空军上校军衔,历任飞行员、飞行中队长、领航主任等职。

2006年11月14日,李剑英在完成训练任务驾机返航途中,遭遇鸽群撞击,发动机空中停车。此时,飞机高度194米,跳伞就能保住生命。从鸽群撞击点到飞机坠毁点2300米跑道延长线的两侧680米范围内,分布7个自然村,居住着3500口人。当时飞机上还有800多公升航空油,120余发航空炮弹,1发火箭弹,还有易燃的氧气瓶等物品,如果跳伞后飞机失去控制,坠入村庄,后果不堪设想。16秒的时间内,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他先后三次放弃了跳伞逃生的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迫降。迫降过程中,飞机受到高出地面的水渠护坡阻挡,爆炸解体,李剑英同志壮烈牺牲。在16秒时间里,他用生命写出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壮歌。

李剑英曾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2006年12月6日,空军党委为他追记一等功,并追授“空军功勋飞行人员”金质荣誉奖章。

【名家点评】

李剑英说过这样的话:“老百姓对我们那么好,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正是军人的浩然正气与感恩之心,塑造了一位真正的英雄。

――陈小川

生为国生,荣为国荣,碧空长剑,英雄不死。永恒的16秒,他用军人的生命谱写了热爱人民的壮歌。

――任卫新

【颁奖词】

烟笼大地,声震蓝天。星陨大地,魂归长天,他有22年飞行生涯,可命运只给他16秒!他是一名军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倾斜。飞机无法转弯,他只能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

【运用方向】

1.英雄本色;2.浩然正气与感恩之心;3.永恒的瞬间;4.军爱民,民拥军;5.良心的天平;6.生命壮歌;7.口碑与奖杯;8.责任与使命;9.个人与集体;10.16秒抒写人生。

五、钟期荣、胡鸿烈――香港教育界的传奇夫妻

【人物事迹】

两位均已89岁高龄,香港树仁大学创办人。1987年胡鸿烈当选为第六届的全国政协委员。1993年第八届开始,他连续两届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

胡鸿烈、钟期荣夫妇青年时代已经是民国司法外交界的青年才俊,1953年两人学成回香港后,一直是执业律师。因感于许多年轻人没钱上大学,1971年他们自费创办树仁学院,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健康,为香港社会培养数以万计的人才。

35年来,夫妇二人为学校拼尽心力,生活非常节俭。胡鸿烈更不惜以迟暮之年,回律师楼工作,出入法庭打官司,为学校大楼挣工程费。据估算,两人创立树仁学院,奉上毕生积蓄估计至少4至5亿元。

1979年,胡鸿烈获邀回大陆,出席中国国庆30周年纪念,受邓小平接见,成为第一位踏足内地的立法局议员。

【名家点评】

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始终不渝地做好事,把一件好事做到终生!

――陈淮

他们的信仰观照了许多社会无力的角落,当我们每个人都去弥补社会缺位的时候,其实也弥补了更多缺位的人心。他们为百年树人,更树仁义于百年。

――王晓晖

我想到了中国的武训。胡鸿烈钟期荣夫妇本为青年才俊,意气风发,但感于贫困学子求学难,即抛家舍业,投身教育,一座树仁学院就是一座丰碑,永远感动中国。

――王振耀

【颁奖词】

狮子山下的愚公,香江边上的夫子。贤者伉俪,本可锦衣玉食,却偏偏散尽家产,一生奔波。为了学生,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我们相信教育能改变社会,而他们则为教育楷模。

【运用方向】

1.丰碑;2.人格的力量;3.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4.在奉献中成就伟大;5.播种就有希望;6.信仰也是生产力;7.这是一面镜子;8.小家与大家;9.摒弃功利思想,多做善事;10.爱心无价。

六、孟祥斌――为救落水者牺牲的年轻军人

【人物事迹】

男,28岁。第二炮兵某旅机要参谋。

2007年11月30日上午,孟祥斌带着妻子叶庆华和女儿到市区购物。11时20分左右,在经过通济桥时,一名轻生女青年从10余米高的桥上跳下,孟祥斌一边冲向桥边,一边脱掉身上的衣服,不顾江水寒冷,跳水救人。

10分钟后,前来救援的摩托艇渐渐靠近了他们,孟祥斌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女青年托出水面,交到救援人员的手中,自己却再次沉入水中。13时40分,被打捞起来的孟祥斌被送往医院急救,但没能挽留住他年轻的生命。

12月4日,在孟祥斌的葬礼上,浙江金华市近3万名群众手持自发从四面八方赶到金华市殡仪馆,为舍己救人的英雄孟祥斌送行。

孟祥斌1997年12月入伍,山东齐河人,爱学习、肯钻研,曾当选第二炮兵工程学院第七次党代会代表。

【名家点评】

我们常常无时无刻地追问自己人生的意义,也许意义不在于追问,而在于行动。而孟祥斌用纵身一跃放大了自己生命的价值。

――彭长城

真的仁者视他人的生命如自己的生命,真的勇者愿为他人的生命付出自己的生命。

――纪宝成

【颁奖词】

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

【运用方向】

1.人生的意义;2.值还是不值;3.责任;4.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5.见义还需勇“为”;6.生命的拷问;7.丰碑;8.朴素与崇高;9.危难之中显真情;10.真的勇士。

七、李丽――湖南张海迪

【人物事迹】

女,45岁,衡阳人,1岁患小儿麻痹症,童年从未站起来过;40岁时再遭厄运,车祸让她下半身完全瘫痪,从此与轮椅为伴。

在多舛的命运里,她不仅没有怨天尤人,还选择了一条向社会传播爱心之路。她创办了“李丽家庭教育工作室”和公益网站“丽爱天空”,长期从事公益事业和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先后义务深入省内外100多个学校、企业、社区、监狱开办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听众达10万余人次;帮助近百名厌学孩子重返校园,帮数十名中学生戒除网瘾,助万名学生树立自信。4年多时间里,她的善行使得20多万人获得心灵的洗礼。她还成了很多服刑人员的“偶像”,被人们誉为“感恩天使”“湖南的张海迪”“中国的海伦・凯勒”。

【名家点评】

我们从李丽的事迹中感到了爱的力量。李丽也证明这样一点,一个人无论多么平凡,无论多么孱弱,只要孜孜不倦,奉献爱心,就一定能够促进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王振耀

孱弱的身体,强大的心灵,这个坐标对太多健康的躯体是一个提示,让我们更多自省,看到真诚与善良的心灵力量是无边的。

――于丹

【颁奖词】

残疾打不垮、贫困磨不坏、灾难撞不倒,坚强和她的生命一起成长。身体被命运抛弃,心灵却唱出强者的歌。5年时间,温暖8万个冰冷的心灵,接受、回报、延伸,她用轮椅为爱心画出最美的轨迹。

【运用方向】

1.爱的力量;2.平凡与伟大;3.播种爱心;4.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5.人格的力量;6.艰难困苦,玉汝于成;7.百折不挠,顽强拼搏;8.感恩天使;9.人生的坐标;10.大爱无边。

八、陈晓兰――坚守医德无私无畏的医生

【人物事迹】

陈晓兰,女,55岁,原上海一家医院的理疗科医生。近年来,陈晓兰一直从事医疗器械行业打假,被她揭露的各种医疗器械达20多种,其中8种假劣医疗器械被查处,因此被央视评为2006年度“3・15质量先锋”。

在她与假劣医疗器械10年的斗争中,为了取得第一手证据,她曾假扮病人,冒着危险“以身试针”。在她的推动下,国家专门多次下发文件,取缔和查处了7种一度使用很广的伪劣医疗器械和治疗方法,她也因此受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肯定和奖励。

目前,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已经正式聘请她为“食品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

【名家点评】

她只是一个弱女子,却挑起了维护医疗环境纯洁的大任,屡遭报复,陷入困窘,依然坚持,无怨无悔,最终推动主管部门出台多个法规性文件。她所做的对得起作为一位医生的良知。

――彭长城

一个弱女子冒着生命危险揭露行业潜规则,她代表了这个社会核心价值的方向。

――于丹

【颁奖词】

虽千万人,吾往矣!曾经艰难险阻,她10年不辍,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对生命负责,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良心远比技巧重要得多。她是一位医生,治疗疾病,也让这个行业更纯洁。

【运用方向】

1.正义需要良知;2.药品安全,人人有责;3.道德底线;4.良心与技巧;5.让社会纯洁起来;6.坚守自我;7.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8.神圣的岗位;9.社会核心价值;10.要不得的潜规则。

九、谢延信――细心侍奉亡妻家人33年

【人物事迹】

男,55岁,河南焦作煤业(集团)鑫珠春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机电科工人。

1973年,刘延信与同村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第二年7月,谢兰娥去世前,嘱咐丈夫要好好照顾自己的爹妈和智障兄弟。此后,刘延信付出了33年的忠贞与孝心,成就了一个大孝至爱、感天动地的谢延信(刘延信后改姓为谢)。

1979年岳父患重度脑中风,再也没有站起来。一老,一瘫,一傻,一幼,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谢延信的肩上。

谢延信老了,病倒了,但他的意志没有垮,孝心没有变,责任没有失,良心没有丢。他隐藏起最沉重的哀愁,担负起让希望生生不息的重任。

【名家点评】

这个人对爱情忠贞,对老人孝顺。谢延信,人如其名,信守一生。

――杜玉波

家庭是什么,是人世间最可信赖的社会细胞。谢延信做到的不仅仅是孝,更有对家庭亲人的忠诚,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就是这种忠诚。

――陈淮

【颁奖词】

当命运的暴风雨袭来时,他横竖不说一句话,生活的重担压在肩膀上,他的头却从没有低下!用33年辛劳,延展爱心,信守承诺。他就像是一匹老马,没有驰骋千里,却一步一步地到达了善良的峰顶。

【运用方向】

1.朴素与崇高;2.爱心无价;3.坚守自我;4.弘扬美德,人人有责;5.以德治国;6.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7.社会核心价值;8.让爱心延展;9.家和万事兴;10.弘扬孝道是社会的需要。

十、罗映珍――700个日夜唤醒沉睡爱人

【人物事迹】

女,27岁,中共党员,从1998年9月起在云南省永德县小勐统镇计生服务所工作。

罗映珍的丈夫罗金勇是云南省永德县公安局民警。作为一名警察的妻子,罗映珍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积极弘扬家庭美德,不但热心本职工作,而且热爱公安事业,关心支持缉毒工作。多年来,她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当代女性的奉献之歌、正气之歌、爱心之歌。

2005年10月1日,罗金勇与妻子罗映珍回家探望父母,途中罗金勇临危不惧,与3名毒贩进行了殊死搏斗,因寡不敌众身受重伤,成了“植物人”。从那以后,罗映珍肩负起了照顾丈夫的责任,不离不弃,精心呵护,无怨无悔。罗金勇接受治疗期间,罗映珍在医院附近租了一套房子,省吃俭用,每天全身心地守候在丈夫身旁,和丈夫说话,并含泪写下了600多篇爱的日记,用日记呼唤丈夫早日醒来。

现在,罗金勇已从深度昏迷的植物人状态中苏醒过来,能眨眼,能开口讲“你好”“是”“累了”等几个简单的字,并在特殊的下能喝水。见证了这个奇迹的人们都说,是罗映珍的坚持和爱,唤醒了沉睡的丈夫。

【名家点评】

谁说久病床前无贤妻?罗映珍用行动告诉我们: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刘姝威

【颁奖词】

把爱人从沉睡中唤醒,是生命的奇迹,还是心灵的力量?她用传统中国女人最朴素的方法,诠释了对爱人不离不弃的忠贞。甜蜜不是爱情的标尺,艰难才能映照爱情的珍贵。

【运用方向】

1.爱让生命产生奇迹;2.社会核心价值;3.爱的力量;4.朴素与崇高;5.死神在“爱”面前低头;6.坚韧与执著;7.善良与崇高;8.最美的警嫂;9.爱心坚守;10.感动与行动。

十一、群体――“嫦娥一号”研发团队

【人物事迹】

我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华民族在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上实现的又一个重大的跨越。在这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航天工程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嫦娥一号”卫星研制团队的成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宏大的系统工程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利用中国自己的技术、自己的产品、自己的设计、自己的条件完成的。“嫦娥一号”,是完全的“中国制造”!

【名家点评】

最崇敬他们,创造惊天动地的伟业

最热爱他们,平均年龄不到30岁

大江后浪推前浪

丰田新穗赶旧穗

好日月,好社会,崛起振兴

靠的就是这新一辈

――阎肃

少年壮志当拿云。一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十年磨一剑,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来的飞天之梦。从此,仰望星空,嫦娥不再寂寞;环顾宇宙,骄傲在心中荡漾。辉辉中华,泱泱大国,开始展示一个文明古国应有的大气与辉煌。

――陈章良

嫦娥是中国美丽的传说,“嫦娥一号”是中国强大的现实。神话成真的设计者们飞扬着青春,飞扬着激情,飞扬着智慧,飞扬着报国志,飞扬着强国梦。70后、80后们证明他们已经接过承载着中华复兴使命的接力棒,以超越前人的速度雄心大展,剑指未来。“嫦娥一号”是中国航天科技创新的转折点,更是中国航天人完成代际交接的里程碑。

――王晓晖

一个千古不变的奔月梦想,几代中华儿女的不懈追求,时间推移到公元2007年,嫦娥飞起,一个民族的心也一起飞腾。壮哉嫦娥,圆我中华千年飞天梦想;壮哉中华,崛起神州,飞腾世界。

――纪宝成

中国人奔月的梦想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但是,真正将这一梦想变为现实的,是当代的航天功臣们。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国人插上了飞天的翅膀!

――刘姝威

他们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团结合作,是“嫦娥”成功奔月的强大动力;他们知难而进、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让嫦娥的舞姿如此精准完美;他们“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的航天精神永恒地镌刻在浩瀚无垠的太空。

――杜玉波

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仅30岁。副总指挥34岁,副总设计师37岁,总体主任设计师36岁。 这是一群航天才俊,为达到“精确变轨,绕月飞行,首飞成功,一年寿命”的探测工程目标,他们针对月球探测卫星的新特点,集思广益开拓进取,短短3年多先后攻克了轨道设计、月食问题、数传定向天线研制、卫星热设计、导航与控制分系统设计、测控数传分系统设计、紫外月球敏感器、数管分系统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是一支高度团结的队伍,统一决心、统一意志、统一目标和统一行动。这是一支不负众望的团队,11月7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当嫦娥一号卫星以超出设计预期的精准度进入环月工作轨道的那一刻,举国欢庆、全民振奋。中国人千年奔月的愿望终于梦想成真。“我们期盼成功,因为你们的卫星打多高,我们的头就能昂多高。”中国航天人再一次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雄辩地向世人昭示,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上不断谱写新的华章。中华民族完全能够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彭长城

钱学森的英雄事迹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753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142位用户关注,44人点赞!

无论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每个时代都有英雄,而且每个时代都英雄辈出。所以,我不认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没有英雄。

古时候战乱频繁,人们对于英雄的认识更多趋向于杀敌报国,为国奉献的形象上面去。比如抗击匈奴的卫青、李广、霍去病……英雄更多地被赋予战斗英雄的内涵。这种认知直到近代中国历史达到了顶峰:,等烈士也因而被广泛认知,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较为稳定,英雄的内涵更多地转到了奉献上去:诸如雷锋、钱学森、邓稼先,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极大的奉献。他们也是英雄。时至今日,这种内涵依旧存在,也有更多的人称为了英雄。

很显然,对于当今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来说,英雄概念的认知越来越模糊,淡化。在偶像、娱乐新闻的冲击下,英雄和他们的事迹显得默默无闻,于是乎造成了这个时代没有英雄的假象。过度的娱乐化也让我们失去了对于英雄的敬仰,也失去了对英雄的认知和尊重。

世界上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总工程师南仁东花费毕生心血与精力于这个举世瞩目的科技项目,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英雄和;华为董事长任正非怀揣着奉献的思想精神,带领一家深圳小公司成为跨国大企业,将先进的通信技术带给国人,造福人类,为社会,为人民做贡献,他也是英雄。方敬老师退休以来倾尽资产资助260名寒门学子读书,自己却粗茶淡饭,自炊自食,作出贡献,虽默默无闻,却也是英雄。我们的时代不缺英雄,只是他们不为人所知罢了。

英雄代表着一种意志,一种信仰。怎曾说:“一个国家要有信仰,国家有信仰,人民才有力量。”英雄自身优秀的品质本身就是一种好的信仰啊!近年来国家重视英雄的形象,努力去塑造一些优秀英雄形象,希望人们可以拾起对于英雄的敬畏与信仰,而我们也要从这些英雄中学习奉献的精神,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像英雄一样,为国、为社会、为人民做贡献!

钱学森的英雄事迹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68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117位用户关注,44人点赞!

今天是建党90周年纪念日,从小我们就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就有了希望的坚定信念,却让亿万中国人看到了国家的希望、看到了祖国强盛的光明。

如果没有好干部焦裕禄、孔繁森和这些人民同甘共苦,也许我们就无法真正了解贫困地区人民的疾苦,无法知道基层党员做出的巨大牺牲。如果没有雷锋、张海迪这些满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精神鼓舞着,我们就无法深刻领略到生活的真谛、人间的真情、生命的意义。

中国航天人始终把淡泊名利、默默奉献当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航天事业是一个壮国威、扬军威、振民心的伟大事业,同时又是一项十分艰苦、非常复杂、风险极大的事业,参加这一事业的人员必须具有献身精神,要有敢于吃苦、执着追求而不急功近利、不图回报的思想。钱学森、梁守等人舍小家顾大家,不计个人得失,像螺丝钉一样把自己拧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甘当无名英雄。

共产党人永远是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以及“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精神,他们淡泊名利、视死如归,以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新中国的成立。当毛主席巍然的站在雄伟的天安门上高亢的喊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们明白了成立背后的故事,那是共产党人光荣牺牲所换取的。当一座座“永远的丰碑”如此高大的耸立在我们面前时;当一个个时代精英勇攀科学高峰鞥、创造一项项令人瞩目的奇迹时;当一幅幅子弟兵舍身忘我的抗洪救灾的感人画面映入我们眼帘时,共产党人英雄形

象早就被牢牢地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

钱学森的英雄事迹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673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7分钟,共有240位用户关注,28人点赞!

“亲爱的祖国,我要为您的复兴而效劳”

钱学森,浙江杭州人,1911年12月出生。1934年,钱学森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公费留学生,并于1935年8月,从上海乘船前往美国深造。黄浦江浪涛滚滚,望着渐行渐远的祖国,钱学森暗暗发誓:“亲爱的祖国,今天我去美国学习,他日归来后我要为您的复兴而效劳。”

到达美国后,钱学森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勤奋好学再加上天资聪颖,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是即便如此,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依然倍受歧视。当时美国的航空工厂非常歧视中国人,无论多么优秀的学生都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所以一年后,钱学森开始转向航空工程理论,即应用力学的学习。1936年10月,钱学森转学到了加州理工学院。在加州理工学院,钱学森遇到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导师――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

第一次见面时,钱学森就非常准确地回答了卡门教授的所有提问,他敏捷的思维和过人的智慧,给冯・卡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卡门教授讲了一个新的学术思想。有学生问:“卡门教授,你把这么好的思想都讲出来了,就不怕别人超过你?”卡门说:“我不怕,等他赶上来,我又跑到前面老远去了。”所以,钱学森后来称,在这里的学习使他“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以前从来没想到的事在这里全讲到了,讲的内容都是科学发展最前沿的知识,让人大开眼界。在这里,学校给学者、教授,也给年轻的学生提供充分的学术权力和民主氛围。不同学术观点可以充分发表。学生可以向权威挑战,师生辩论是很平常的事。

有一次,读博士的钱学森做工作报告。有位闻名世界航空界的权威专家认为钱学森讲错了。于是对着钱学森又拍桌子又瞪眼睛,斥责他胡闹。钱学森耐着性子让老师发完脾气后,告辞离开。这位科学家虽然脾气不好,但却是崇尚真理、治学严谨的,他把钱学森轰走后冷静下来仔细思考,发现的确是自己不对。于是第二天一早就跑到钱学森工作的房间,立正、还稍微带点鞠躬的样子,诚恳地对钱学森说:“昨天的事,你是正确的,我是错误的。”

还有一次,钱学森参加了一个学术讨论会。当他讲完工作后,一个老头立即提出了意见。钱学森听完后仅用一句话就让那个老头哑口无言。会后,导师对钱学森哈哈大笑说:“你知道那老头是谁吗?”钱学森说不知道。导师告诉他,那个老头其实就是这个领域鼎鼎有名的大教授。导师还夸奖钱学森说,你那句回答真是好极了。

这就是加州理工学院优秀的学风。这让钱学森感到无比的自由与畅快。老师和学生之间有着亲密的关系,相互讨论和平等交流代替了居高临下和毕恭毕敬。学术间的碰撞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即使是鼎鼎有名的权威科学家也必须谦虚地接受领域内一个无名小卒的质询和挑战。这种轻松的学术氛围让钱学森如沐春风。

那时,整个加州理工学院校园都弥漫着创新的学风,学术气氛非常浓厚,学术讨论会也十分活跃。据钱学森回忆,“在这里,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到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那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

到加州理工学院的第二年,即1937年秋,钱学森和其他同学组成了研究火箭的技术小组,他担当起了理论设计师的角色。“火箭”这个词在当时还属于幻想中的东西,而且火箭和火箭燃料的研究,实在充满了危险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大家都把技术小组称为“自杀俱乐部”。然而,恰恰是钱学森领导的这个小组,完成了美国首个军用远程火箭的设计。从此,钱学森在美国科学界暂露头角。此后,他的学术成果不断,引起了美国当局的关注。

“人民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

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居住了20年。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让客居他乡的钱学森心潮澎湃。他对夫人蒋英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人民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然而此时,美国国内的政治形势发生了突变,一位名叫麦卡锡的参议员在美国掀起了一股浪潮。1950年,正准备启程回国的钱学森在旧金山遭到阻拦,他所有的行李都被海关扣押。

此事过后不久的一天下午,两个联邦调查局的官员突然闯进了钱学森的住所,向他宣读了逮捕令。随后钱学森被关进了特米那岛上的一个拘留所。在那里,他被关了整整15天。钱学森被美国政府无理拘禁的消息一经传出,世界各国,包括美国国内的许多爱好和平的人士都纷纷为钱学森发出了声援的呐喊。中国政府也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的这一做法。

1954年4月,美国国务院公告,宣布取消扣留中国留学生的法令。可钱学森夫妇的行动仍然受到监视,没有真正获得自由。时间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了。钱学森一家的回国希望越来越渺茫。

突然有一天,夫人蒋英想出了一条妙计。时值1955年6月的一天,蒋英带着两个孩子跟随钱学森佯装上街闲逛。他们巧妙地避开了特工的跟踪,溜进了一家咖啡馆。蒋英一边喝咖啡,一边逗着孩子玩耍。钱学森则以香烟盒代替纸,用中文写了一封信。信中道:“……阻碍归国的禁令已于4日被取消,然我仍身陷囹圄,还乡报国之梦难圆,省亲探友之愿难偿,戚戚然久之……恳请祖国助我还乡……”这封信随后被寄往比利时蒋英妹妹家,钱学森请她转交给父亲的世交陈叔通先生。

钱学森的这封求助信几经辗转,终于送到了陈叔通老人的手中。陈叔通,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在读完了这封写在香烟纸上的信后,深感责任的重大,这关系到一个怀揣报国之志的科学家的一片赤诚之心。陈叔通于是将这封信转呈给了总理。看了这封信后,激动地用手拍着桌案说:“好,有了这封信,我们就可以向他们要人了!”

立刻把即将赴日内瓦参加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王炳南叫来,将钱学森的信递给他看。然后严肃地对王炳南说:“炳南同志,这封信很有价值。这是一个铁证。它说明美国当局至今仍在阻挠旅美华人和留学生回国。你要用这封信揭穿他们的谎言,争取使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能早日回国。”

1955年8月1日下午4时,中美两国大使级会谈再次复会。王炳南大使将钱学森的这封信及翻译件摆到了谈判桌上。美方代表顿时哑口无言。最后,美国方面只得同意钱学森回国。

在美国的20年里,钱学森一直保留着中国的国籍。他回忆说:“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呆下去。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退休用。而我一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一家通过了罗湖口岸,历尽艰辛,终于踏上了他魂牵梦绕的祖国的土地。

“我现在是劳动人民的一分子,而且与劳动人民中最先进的分子连在了一起。”

回到祖国不久,钱学森就带领全家来到北京天安门广场。他仰望着雄伟的天安门和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激动无比也骄傲无比。组织上还安排钱学森去东北参观。一路上,他参观了新建的工厂、水电站、大学和研究所。从新中国成立6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中,钱学森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力量,进一步增强了立志报国的信念。

参观期间,钱学森来到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陈赓大将特意从北京赶来接待他。陈赓热情地对钱学森说:“哈军工打开大门欢迎钱学森先生。”在参观一个小火箭试验台时,陈赓问他:“我们能不能造出火箭、导弹来?”钱学森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中国人同样能造!”陈赓听后哈哈大笑,激动地握着钱学森的手说:“要的就是你这句话!”事后,钱学森才知道,陈赓是带着国防部长的指示,专程就此事来请教他的。

参观结束后,钱学森回到北京。经过深思熟虑,他郑重地向中国科学院提出了组建力学研究所的建议。一个月后,力学研究所即宣告成立,钱学森任所长。在总理的鼓励下,钱学森起草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提出了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钱学森的意见书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总理亲自主持中央军委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国家航空工业委员会,同时授命钱学森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1956年10月8日,在钱学森归国一周年时,国防部五院宣告成立。钱学森亲自给刚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课程,开始培养新中国第一批火箭、导弹技术人才。1957年2月,签署国务院命令,正式任命钱学森为国防部五院第一任院长。这期间,钱学森还参加了《1956年至1967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制定,担任了由12名科学家组成的综合组组长。《纲要》制定了57项重大研究任务,其别把发展原子能、导弹、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和自动化技术作为重中之重的项目。这为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主要创建者之一,钱学森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1960年,在他的具体领导下,我国研制成功了第一枚导弹。之后,他又亲自主持了我国“两弹结合”的技术攻关和实验工作,并于1966年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导弹。1965年,他向中央建议,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于1968年兼任空间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新中国终于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1958年年初,钱学森郑重地提出了入党要求。1958年10月,在钱学森回国后的第三年,力学所党支部同意了他的入党申请。1959年1月,经中国科学院党委批准,钱学森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同年11月12日转正。三十年后,钱学森回忆道:“在建国十周年的时候,我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个时候我心情非常激动,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了。我简直激动得睡不着觉。”从此钱学森严格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他说,“我在美国是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一心想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技术救国,不懂得政治。回到祖国后,通过学习才慢慢懂得了马克思主义,感到科学与政治一定要结合。即便是从事纯技术工作也是有明确的政治方向”。钱学森一生获得过无数荣誉,但他最看重的荣誉就是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共产党员。1991年10月1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们大会堂召开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大会。、杨尚昆同志亲自为他颁奖。但钱学森在讲话中却说:“今天我不是很激动,”他说:“就在今年,我看了王任重同志写的《史来贺传》的序言。在这个序言里他说中央组织部把“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和“钱学森”这五个人作为建国后4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我心情激动极了。我现在是劳动人民的一分子,而且与劳动人民中最先进的分子连在了一起。”

“让科学与艺术联姻吧,那将会创造奇迹!”

人们常常把钱学森与导弹、火箭、航空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其实,对钱学森而言,音乐、绘画、摄影、文学同样是他日常生活中不能或缺的元素。他在艺术方面的造诣只不过是鲜为人知罢了。

钱学森年轻时就特别喜欢贝多芬的音乐,曾经潜心学习过钢琴和管弦乐。他对中国古代诗词等文学作品也怀有极大的兴趣。“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了科学创新思维。现在,我要宣传这个观点。”钱学森经常对他的学生这么说。钱学森也用亲身经历完美诠释了科学和艺术结合的“理论”。

因为两家的父辈为世交,钱学森和蒋英自幼青梅竹马,都受到了很好的传统文化熏陶和家庭教育。他们在上海喜结良缘的结婚“信物”就是一架黑色的三角钢琴。这架钢琴也一直伴随他们身边,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蒋英女士是中国“欧洲古典艺术歌曲的权威”,每当她登台演出时,总要请丈夫钱学森去欣赏、去评论。钱学森也把熟识的科技同行邀去一同欣赏。一个献身科学,一个从事艺术,双方并没有因各自领域的不同而“隔江相望”、“各行其是”,反而是互相促进、共同启发,堪称完美的结合。

谈到文艺对科学思维的启示和开拓时,钱学森说:“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每当听到蒋英的歌声,钱学森总是自豪地说:“我是多么有福气啊!”1991年10月16日,钱学森在人民大会堂授奖仪式上即兴演讲说:“44年来,蒋英给我介绍了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2005年“八一”建军节前夕,总理看望钱学森时,向他简单介绍了中长期科技规划的制定情况。“您说的我都同意,但还缺一个。”钱学森说。“好哇,我就是想听听您的意见。”温总理高兴地回答。钱老说:“我要补充一个教育问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问题。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您讲的很重要。”频频点头,说:“像您这样的老一代科学家不仅科学知识渊博,而且文艺修养也很高。李四光先生前就会谱曲,您也是一样。”“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让我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钱学森深有感触地说。

钱学森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认识到,科学工作往往是从一个猜想开始,然后才是科学论证。而这正是艺术家的思维方法,即形象思维。他一再强调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起来,走“科学与艺术结合”的道路,因为创新才是科学与艺术的共同灵魂。

“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

在钱学森的心目中,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钱学森多次说过:“我作为一名技术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

在创建力学所期间,他按照技术科学的思想,主持建立了各个专业科组,并积极倡导学术民主,在科学研究面前不论资历深浅,彼此都平等。他在中国科技大学创办了近代力学系并兼任系主任。在给学生讲课时,他发现许多工农子弟因为经济困难,买不起计算尺等学习用具,就把刚出版的中文版《工程控制论》一书的稿酬,毫不迟疑的捐给了系里,资助贫困学生购买学习用具。

许多了解钱学森的人都知道,他是大科学家,但心里始终装着人民。20世纪60年代,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这时也是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人民生活十分困难的时期。为了保证科技专家的正常工作,党和国家想尽办法在生活上给予照顾。聂荣秦元帅曾特意给钱学森送去一点猪肉,并交代说给钱学森补充营养。有一天,炊事员看见钱学森太劳累了,就为他做了一碗红烧肉。平时和颜悦色的钱学森看到后,一下子把脸沉了下来,厉声问工作人员:“你们不是不知道,现在全国人民都很困难,连、都不吃肉了,你们居然给我做红烧肉,党性到那里去了!”他说,我不能搞特殊,要和全国人民共度难关。

钱学森归国后被定为一级教授,一个月的工资有300多元。除了工资之外,他还有稿费,晚年还得到过几笔较大的科学奖金。但他把这几笔较大的收入全部都捐了出去。1962年前后,他所著的《物理力学讲义》和《星际航行概论》先后出版。获得稿酬有好几千元,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目。那时正值国家经济最困难时期,钱学森一家和全国人民一样,也是勒紧裤带过日子。即便这样,这么一大笔钱也没有让钱学森动心。他拿到钱后,连钱袋口都没有打开,直接就作为党费上交了。1978年,钱学森又将为他父亲钱均夫落实政策补发的3000多元钱作为自己的党费全部上交。1982年,钱学森等著《论系统工程》一书,他本人将所获稿费捐给了系统工程研究小组;1994年,他又荣获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00万港元。支票没碰一下,他就写了一封信,委托秘书代他将支票转交给了西部促进沙产业发展奖励基金。

钱学森曾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直到中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要职,其职位甚高。但一般人可能还不知道,他对这些“官位”一点也不在意,要不是因为工作的需要,他宁可什么“官”也不当。他常常说:“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

和“地位”相关的就是“待遇”,几十年来,钱学森从不向组织谈及待遇。比如住房,从上世纪60年代初至今,他与老伴一直住在一套老式的公寓房里。组织上曾想给他按标准盖一座小楼,再修一个小院,改善一下他的居住条件。可是每次钱学森都说:“我现在的住房条件比和我同期归国的那些人都好,这已经脱离群众了,我常常为此感到不安。”秘书也劝他说:“钱老,现在一般科技人员的住房都有了很大改善,您说的那是老皇历了。”钱学森摇摇头说:“今后别再提这个问题了,把我折腾到新房子里,我于心不安,心情也不会好,能有利于健康吗?”

看淡名誉也是钱学森的一贯追求。

1992年,新华社曾发过这样一条消息,钱学森在1988年和1992年曾两次给时任中科院院长的周光召写信,请求免去他学部委员的称号。

1991年,钱学森已是80岁高龄。为了表彰他对我国科技事业的贡献,中共中央决定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对于这一荣誉,钱学森本人十分冷静。授奖仪式后,在新闻媒体的宣传下,全国掀起了一个“钱学森高潮”。航天部、中国科协、国防科工委等单位纷纷做出了向钱学森学习的决议。

钱学森的英雄事迹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777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237位用户关注,46人点赞!

孩提时代,崇拜有权威的人。孩子们的偶像多是幼儿园的老师,街上的警察,邻居打架厉害的大哥,还有自己的父母。青少年时,仰慕英雄豪杰、文艺明星。人到中年,容易崇拜那些事业成功的佼佼者,如著名作家、国学大师、强人领袖、工商巨擘等。

即便进入老境,白发苍苍,依然心中会有偶像。年过花甲的《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谈到自己的偶像,说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保尔。年逾古稀的剧作家陆天明谈到偶像时说,俄国十二月革命党人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当然,有的人的偶像会随着年龄变化而变化,有的人则会一辈子崇拜一个偶像。

人为什么需要偶像?因为偶像都是阳光的,充满正能量,事业极其成功,具有极大人格魅力的。因而,偶像是人生奋斗的路标,会引导我们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实现有价值的人生;偶像是事业成功的灯塔,会昭示我们如何卧薪尝胆,自强不息,踏上成功的彼岸。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偶像是其老师、火箭专家冯・卡门,钱学森又是成千上万科技工作者的偶像。文化界也是如此,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是莫言的偶像,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是马尔克斯的偶像,德国散文家尼采是卡夫卡的偶像,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是尼采的偶像。

历史就是这样,“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一部人类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就是许多偶像级人物在争奇斗艳,创新立异,并引领着民众不断前行,创造新财富,开辟新境界。面对偶像,人们往往持两种态度:一种是匍匐在偶像脚下,永远仰视,无限崇拜,不敢平视;另一种是先仰视,继而平视,最后可能是超越后的俯视。譬如钱学森就超越了偶像冯・卡门,马尔克斯就超越了偶像卡夫卡,尼采则超越了偶像叔本华,而莫言正在超越偶像马尔克斯。人类历史就是这样,那些敢想敢干的有为之士,大胆站在偶像的肩膀上,崇拜、模仿、借鉴、创新,一代超越一代,不断创造新的奇迹,又不断推出新的偶像,这样,才有了历史百花园的姹紫嫣红,满园春色。

钱学森的英雄事迹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27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264位用户关注,60人点赞!

阿笨是一只骆驼,他长得浓眉大眼、身材伟岸,但是,他的确很笨。比如说,阿笨小时候,犀牛老师教大家认字,别人都会了,就他不会。还有一次,大灰狼来了,别的小动物纷纷逃跑,而他没有逃,别以为他是想留下来对抗大灰狼,他是吓傻了,不会逃了!所以,大家慷慨地给予了他“阿笨”的称号。

虽然阿笨很笨,可是他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成为万众瞩目的大英雄。

机会来了。狐狸脱脱又来抢劫了!他先溜到鸡大婶家,抢了几个鸡蛋。又到熊猫大哥家,拿了几根竹笋。最后,又跑到猴子弟弟家,偷了几个桃子。大家把脱脱围了起来,要讨个说法。可是,没有人敢率先上去,因为他们害怕脱脱会到自己家里报复。再说,狐狸的爪子和牙齿也不是好惹的。

这时,阿笨站了出来,他虽然脸发青,腿发软,大汗淋漓把气喘,汗似雨珠,两个驼峰抖个不停,心脏“扑通扑通”地跳,但是,他战战兢兢地说:“脱脱形单影只,咱们人多势众,大家一起上啊!”大家听了,如梦方醒,一起朝脱脱拥上来。脱脱一看大势不好,就脚底抹油—开溜了。

而大家对阿笨的态度也好了一点点。

晚上,阿笨在家里想:自己没有一门手艺,怎么养活自己?我要开一个店,一个在森林里绝无仅有的店。

说干就干,第二天,“阿笨水果店”就正式在森林里开张了。

“阿笨,你怎么卖起水果来了?咱们这里不产水果呀!你这些水果是从哪里进的?”有动物问道。

阿笨憨憨一笑,说:“我这些水果呀,是从山那边的松鼠水果店进的。那里的水果好吃。”

“那里路途遥远,再说,水果也很贵,你是挣不到多少钱的。”好心的老山羊提醒道。

“没事,只要能让大家吃上好吃的水果就行了。我卖水果就是图个乐子,哪想挣钱呀!”

阿笨的地位在动物们的心目中有了很大的提升。大家都在背后这么教育自己的子女:“你以后一定得学阿笨,你看看人家,虽然有点笨,但是那叫大智若愚!”

转眼间,阿笨的水果店开了一年了,这一年来,大家都对水果和阿笨称赞有加。今天是水果店的周年庆,阿笨发了许多请帖,邀请动物朋友们欢聚一堂。

大家应邀前往。正当大家载歌载舞的时候,小牛突然晕倒了。大家都惊慌失措。阿笨看了看,又闷头思索了一会儿,说道:“这病我见过,叫‘发烧’,松鼠的儿子小松鼠就得过这病。这病可厉害了,能把牛烧晕。只有山的那边有药。我经常去那里提货,路很熟。现在我就去买药吧!”

说完,阿笨就撒开四蹄跑了起来。只见他四蹄生风,眼睛直视前方,身上的毛都竖了起来,驼峰开始供给能量。他气喘吁吁地来到药店,买完药抓起就走。等他回来时,已经是筋疲力尽了。

大家赶忙把药从牛嘴里倒进去。过了一会儿,小牛悠悠醒转。大家把阿笨抬起来,高喊着:“英雄阿笨,英雄阿笨!英雄阿笨!!”阿笨高兴极了,他知道,自己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现在,阿笨又想开始一种新的生活。他准备在文学领域再当一次“英雄”。这不,他现在正在写一本名叫“骆驼阿笨历险记”的书,当然,原型就是他自己。

点金石: 童话故事,是每个孩子所喜闻乐见的,这不仅因为其有趣,更重要的是它能给人以启发。本文的小作者就通过一个骆驼阿笨在别人眼中转变的故事给我道出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永恒主题。全文语言充满童真童趣,事件转变自然合理,主题提炼到位,让人从中收获颇丰。(卜伟强)

钱学森的英雄事迹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16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162位用户关注,44人点赞!

我知道,艺术家深入生活、反映生活是我们一贯坚持的文艺路线,可惜这些年来提得少了,下去得少了,真正有影响有震撼力的作品也少了。于是,荧屏上多了些既无生活根基、也无思想内容的作品,我们称之为“伪文学”。所谓“伪文学”,即脱离人民群众生活,弄几个“侃爷”在那一通胡编乱造。这种方式似乎还成了眼下的一种时尚,我觉得这是要不得的。任何脱离生活、脱离人民群众的作品,都不可能成为时代精品!

正巧,在纪念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之际,由中国文联倡导、组织的“百名艺术家万里采风团”成立并奔赴全国十几个老少边穷地区采风,我有幸随团去孔繁森家乡。

我们一行16人,行程8天,几乎跑遍孔繁森工作过的所有地方。虽然时间短暂,但大家始终被一种兴奋激荡着。聊城,一个并不富足的地区,有些地方还相当贫穷落后,,但这里的人民勤劳善良,这里的历史文化悠久,这里的英雄辈出。孔繁森是聊城的骄傲,是山东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当我看到一片片黄沙岗,看到了孔繁森曾工作过的地方时,我都不由得想起了我写的那首歌《我热恋的故乡》:“我的家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围绕在小村周围……”我感觉自己的这首歌似乎就是为眼前的这一切写的。其实,这样的地方在中国还到处可见。改革开放十几年来,尽管人民群众的生活提高了许多,但仍有许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我们行车时,一路到处可以见到这样的标语——“不娶文盲妻,不嫁文盲夫”、“扫除文盲是一项基本国策”等。这些标语,在五六十年代见过,如今都快进入21世纪了,看了这些标语,就不免有些酸楚之感。再看我们的一些干部,用公款大吃大喝,他们的一顿餐费,大概够一个村农民吃上一年的口粮钱了。我们党不反腐倡廉行吗?孔繁森的事迹,最可贵之处在于其现实意义。他没有一句豪言壮语,没有一件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我们党的干部如果多一些这种精神、多一些这样的干部,群众能不拥戴吗?当我们见到孔繁森的家属时,采风活动达到了高潮,同志们感动得都哭了。孔繁森也有妻室老少,他也是一个孝敬父母、有情有义的人,可为了国家的需要,为了党的需要,他会连续三次,受到藏民的深深爱戴。然而,他自己是克服了多大困难,作出了多大牺牲啊!

在孔繁森工作过的地方,所到之处,我都被人们对孔繁森发自内心的深深缅怀感动着、激励着,人民群众以纯朴善良之心盛赞着孔繁森这位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我终于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创作冲动,挥笔创作了缅怀孔繁森同志的歌曲《英雄》。歌中这样唱道:“都说英雄是砥柱中流,怎知他也不堪风雨骤;都说英雄是硬骨头,怎知道人间愁他也有。想走的时候不能走,想留的时候不能留。转瞬间,恍然如梦,不知不觉站得太久太久……”这就是我们的英雄,这就是我们时代的英雄。我想,我们的文艺家不歌颂这样的英雄,真是愧对于时代,愧对于养育我们的华夏大地!

钱学森的英雄事迹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6477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7分钟,共有132位用户关注,23人点赞!

1.钱学森――民族脊梁

【人物简介】

钱学森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钱学森,浙江杭州人,1938年在美国获博士学位,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从1958年起,钱学森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1965年,钱学森正式向国家提出报告和规划,建议把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列入国家任务。在实施人造卫星研制计划中,钱学森在许多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上贡献了智慧。

钱学森对科学技术的重大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以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计算机、质量控制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组织领导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颁奖辞】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赏析】

钱学森的颁奖辞共四句话,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钱学森进行了高度的评价。第一句以两“重”两“轻”概括钱学森的世界观,正是在这样的世界观的指导下,造就了其辉煌的成就与人生。“五年归国路”是钱学森爱国的具体表现,“十年两弹成”是钱学森科学事业的主要成就。最后两句中的“先行人”、“知识的宝藏”、“科学的旗帜”、“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是对钱学森其人的高度概括。排比修辞手法在结尾一句的运用显得掷地有声,铿锵有力。

2.闵恩泽――人生如炬

【人物简介】

闵恩泽 2007年国家科学技术大奖获得者

闵恩泽,男,84岁,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奠基人。200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他成为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位获奖人之一。

闵恩泽1955年在美国学成后冲破重重阻碍回国。60年代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为中国自主开发了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满足了国家的急需,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70年代,在特殊的政治条件下,他没有忘记科研工作,领导了多种催化剂的研制和开发,也均投入生产和应用,使我国炼油催化剂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了我国炼油催化剂跨越式发展。

1980年以后,他指导开展己内酰胺磁稳定床加氢研究,使我国裂化催化剂的生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满足了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和油品升级换代的需要。

闵恩泽院士是德高望重的著名专家,为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凝聚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团队。近年来,他进入绿色化学的研究领域,把催化剂科学技术扩展到了应用于生物质资源的加工利用。从2001年起,他指导的生物柴油生产和应用的研究已经取得长足进展。

从60年代起,闵恩泽已经多种疾病缠身,并被发现有肺癌,切除了两片肺叶和一根肋骨。但是他没有放弃中国的石油催化事业,一直坚持工作并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至今仍工作在科研第一线。

【颁奖辞】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站出来!燃烧自己,照亮能源产业。把创新当成快乐,让混沌变得清澈,他为中国制造了催化剂。点石成金,引领变化,永不失活,他就是中国科学的催化剂!

【赏析】

闵恩泽是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这一颁奖辞恰当地运用相关专业术语,显示出获奖人物的身份特点。第一句表现人物的爱国情怀,第二句讲人物的奉献精神及对能源产业的贡献,第三句讲获奖人物的工作作风、工作内容及主要成就,最后巧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对人物进行高度的评价。

3.方永刚――实践信仰

【人物简介】

方永刚 把忠诚献给最壮丽的事业

方永刚,男,44岁,中共党员,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方永刚入伍二十多年来,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立足本职岗位,深入学习、积极传播、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在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方永刚热爱本职,兢兢业业,在军校教员岗位上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了刻苦学习和研究党的创新理论上,正是凭着这种水滴石穿的精神,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一步,他的学习研究就会跟进一步、深入一层,不断推出研究成果。他先后出版了16部政治理论专著,完成了10项国家和军队重点科研项目,发表了一百多篇学术论文,荣获全军院校育才银奖、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方永刚作为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大连市委讲师团成员、联勤部客座教授,先后为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社区、企事业、干休所、学校等单位作辅导报告一千多场。从军队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北国的漠河边防到南疆的海防哨卡,都留下他传播创新理论的足迹。他被官兵群众誉为“平民教授”、“大众学者”和“科普专家”。

2006年11月,被确诊为晚期结肠癌的方永刚,仍然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他坚持从医院回到学院,为学生上完最后两节课,还躺在病床上完成了对3名研究生的学期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辅导的任务。

方永刚真学、真信、真情宣传、真诚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用生命的激情诠释了一名军校教员的敬业奉献精神和高尚师德师风。

【颁奖辞】

一个真正的战士,在和平年代也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一个忠诚的战士,在垂危的时候,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他是一位满怀激情的理论家,更是敢于奉献生命的实践者。在信仰的战场上,他把生命保持在冲锋的姿态。

【赏析】

作为战士,说方永刚是“真正的”,是因为他“在和平年代也能找到自己的方向”;说方永刚是“忠诚的”,是因为他“在垂危的时候,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作为理论家,方永刚是“满怀激情的”;作为实践者,方永刚是“敢于奉献生命的”。方永刚入伍二十多年来,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立足本职岗位,深入学习、积极传播、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颁奖辞的第二句以简洁的语句形象地写出了人物的这一特点。

4.谢延信――有信延信

【人物简介】

谢延信 细心侍奉亡妻家人33年

谢延信,男,55岁,河南焦作煤业(集团)鑫珠春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机电科工人。

1973年,刘延信与同村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第二年7月,谢兰娥去世前,嘱咐丈夫要好好照顾自己的爹妈和智障兄弟。此后,刘延信付出了33年的忠贞与孝心,成就了一个大孝至爱、感天动地的谢延信(刘延信后改姓为谢)。

1979年岳父患重度脑中风,再也没有站起来。一老、一瘫、一傻、一幼,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谢延信的肩上。

谢延信老了,病倒了,但他的意志没有垮、孝心没有变、责任没有失、良心没有丢。他隐藏起最沉重的哀愁,担负起让希望生生不息的重任。

【颁奖辞】

当命运的暴风雨袭来时,他横竖不说一句话,生活的重担压在肩膀上,他的头却从没有低下!用33年辛劳,延展爱心,信守承诺。他就像是一匹老马,没有驰骋千里,却一步一步地到达了善良的峰顶。

【赏析】

第一句既点明人物命运的坎坷、生活的艰辛,也表明人物顽强而坚贞的性格。“延展爱心,信守承诺”是人物的主要事迹,这一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更为精妙的是对偶的上下联的句首分别以人物名字中的两个字开头。“他就像是一匹老马”的比喻与人物的身份特点相符合。“没有驰骋千里,却一步一步地到达了善良的峰顶”中的“却”表示转折关系,“到达了善良的峰顶”是对谢延信人格的高度评价。

5.钟期荣、胡鸿烈――树仁立德

【人物简介】

钟期荣 胡鸿烈 香港教育界的传奇夫妻

钟期荣、胡鸿烈两位均已89岁高龄,香港树仁大学创办人。1987年胡鸿烈获委任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从1993年第八届开始,他连续两届获委任为全国政协常委。

胡鸿烈及钟期荣夫妇青年时代已经是民国司法外交界的青年才俊, 1953年两人学成回香港后,一直是执业律师。因感于许多年轻人没钱上大学,1971年他们自资创办树仁学院,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健康,为香港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

35年来,胡氏夫妇为学校拼尽心力,生活非常节俭。胡鸿烈更不惜以迟暮之年,回律师楼工作,出入法庭打官司,为学校大楼挣工程费。据估算,两人创立树仁学院,奉上毕生积蓄估计至少4至5亿元。

1979年,胡博士获邀回大陆,出席中国国庆三十周年纪念,获邓小平接见,成为第一位踏足内地的立法局议员,并在1987年获委任为第六届的全国政协委员。

【颁奖辞】

狮子山下的愚公,香江边上的夫子。贤者伉俪,本可锦衣玉食,却偏偏散尽家产,一生奔波。为了学生,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我们相信教育能改变社会,而他们为教育做出楷模。

【赏析】

“狮子山下”、“香江边上”交待与人物相关的地点,从中我们知道这是与香港有关的人与事。把获奖人物比作“愚公”,是说胡鸿烈及钟期荣夫妇办教育如愚公一般具有坚强的意志;把获奖人物比作“夫子”,是因为他们所从事的是和孔子一样的教育事业。“本可锦衣玉食,却偏偏散尽家产,一生奔波”、“甘为骆驼”、“牛马也做”道出了胡氏夫妇的伟大之处,他们的这些行为“为教育做出楷模”。

6.罗映珍――真爱无疆

【人物简介】

罗映珍 700个日夜唤醒沉睡爱人

罗映珍,女,27岁,中共党员,从1998年9月起在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小勐统镇计生服务所工作。

罗映珍的丈夫罗金勇是云南省永德县公安局民警。作为一名警察的妻子,罗映珍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积极弘扬家庭美德,不但热心本职工作,而且热爱公安事业,关心支持缉毒工作。多年来,她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当代女性的奉献之歌、正气之歌、爱心之歌。

2005年10月1日,罗金勇与妻子罗映珍回家探望父母,途中罗金勇临危不惧与3名毒贩进行了殊死搏斗,因寡不敌众身受重伤,成了“植物人”。从那以后,罗映珍肩负起了照顾丈夫的责任,不离不弃,精心呵护,无怨无悔。罗金勇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罗映珍在医院附近租了一套房子,省吃俭用,每天全身心地守候在丈夫身旁,和丈夫说话,并含泪写下了六百多篇爱的日记,用日记呼唤着丈夫意识深处的觉醒。

现在,罗金勇已从深度昏迷的植物人状态中苏醒过来,能眨眼,能开口讲“你好”、“是”、“累了”等几个简单的字,并在特殊的下能喝水。见证了这个奇迹的人们都说,是罗映珍的坚持和爱,唤醒了沉睡的丈夫。

2006年,她被评选为“感动云南十大人物”。2007年,全国妇联、云南省妇联分别授予罗映珍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临沧市公安局还授予罗映珍二级警司警衔。罗金勇及其妻子罗映珍的先进事迹经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社会各界纷纷伸出关爱和援助之手,积极支持好警嫂罗映珍。

【颁奖辞】

把爱人从沉睡中唤醒,是生命的奇迹,还是心灵的力量?她用一个传统中国女人最朴素的方法诠释了对爱人不离不弃的忠贞。甜蜜不是爱情的标尺,艰难才能映照爱情的珍贵。

【赏析】

“把爱人从沉睡中唤醒”是罗映珍感动国人的主要事迹。选择问句的运用,强调“心灵的力量”是罗映珍把爱人从沉睡中唤醒的主要原因。“对爱人不离不弃的忠贞”是罗映珍最为可贵之处,而表现在行动上她是“用一个传统中国女人最朴素的方法”。最后一句两个分句结构相似,读起来铿锵有力,强调了“艰难与共”的爱情的珍贵,告诉人们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观。

7.李剑英――天地英雄

【人物简介】

李剑英 英雄试飞员

李剑英,河南郑州人,空军上校军衔,历任飞行员、飞行中队长、领航主任等职。

2006年11月14日,李剑英在完成训练任务驾机返航途中,遭遇鸽群撞击,发动机空中停车。此时,飞机高度194米,跳伞就能保住自己的生命。从鸽群撞击点到飞机坠毁点2300米跑道延长线的两侧680米范围内,分布着7个自然村,居住着3500人。当时飞机上还有八百多公升航空油,一百二十余发航空炮弹,一发火箭弹,还有易燃的氧气瓶等物品,如果跳伞后的飞机失去控制,坠入村庄,后果不堪设想。16秒的时间内,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国家财产,他先后三次放弃了跳伞逃生的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迫降。迫降过程中,飞机受到高出地面的水渠护坡阻挡,爆炸解体,李剑英同志壮烈牺牲。在这16秒时间里,他用生命写出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伟大赞歌。

李剑英曾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2006年12月6日,空军党委为他追记一等功,并追授“空军功勋飞行人员”金质荣誉奖章。

【颁奖辞】

烟笼大地,声震蓝天。星陨大地,魂归长天。他有22年飞行生涯,可命运只给他16秒!他是一名军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倾斜。飞机无法转弯,他只能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

【赏析】

开头四个四字短句组成两个对偶句,点明人物的主要事迹,节奏感强,气势宏大。“22年”是说人物的飞行生涯之长,“16秒”是说人物能决定自己命运的时间之短。“16秒”内他为什么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呢?因为“他是一名军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倾斜”。最后两句诠释李剑英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国家财产,放弃了跳伞逃生的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迫降的主要原因,点明人物的伟大之处。

8.李丽――心灵强者

【人物简介】

李丽 湖南的张海迪

李丽,女,45岁,衡阳人,1岁患小儿麻痹症,童年从未站起来过;40岁时再遭厄运,车祸让她下半身完全瘫痪,从此与轮椅为伴。

在多舛的命运里,她不仅没有怨天尤人,还选择了一条向社会传播爱心之路。

她创办了“李丽家庭教育工作室”和公益网站“丽爱天空”,长期从事公益事业和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先后义务深入省内外一百多个学校、企业、社区、监狱开办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听众达十万余人次;帮助近百名厌学孩子重返校园,帮助数十名中学生戒除网瘾,为近万名学生重拾自信。四年多时间里,她的善行使得二十多万人获得心灵的洗礼。她还成为很多服刑人员的“偶像”,被人们誉为“感恩天使”、“湖南的张海迪”、“中国的海伦・凯勒”。

【颁奖辞】

残疾打不垮、贫困磨不坏、灾难撞不倒,坚强和她的生命一起成长。身体被命运抛弃,心灵却唱出强者的歌。五年时间,温暖八万个冰冷的心灵,接受、回报、延伸,她用轮椅为爱心画出最美的轨迹。

【赏析】

颁奖辞以排比句式开头,“残疾”、“贫困”、“灾难”是说人物的命运多舛,“打不垮”、“磨不坏”、“撞不倒”是说人物的意志坚强。第二句概括人物的可贵之处,点明人物是心灵的强者。“五年时间,温暖八万个冰冷的心灵”是人物回报社会的具体体现。结尾的比喻句形象地说明了人物人生的完美。

9.陈晓兰――大医医心

【人物简介】

陈晓兰 坚守医德无私无畏的医生

陈晓兰,女,55岁,原上海一家地段医院的理疗科医生。近年来,陈晓兰一直从事医疗器械行业的打假,被她揭露的各种医疗器械达二十多种,其中八种伪劣医疗器械被查处,因此被央视评为2006年度“3・15质量先锋”。

在她与伪劣医疗器械10年的斗争中,为了取得一手证据,她曾假扮病人,冒着危险“以身试针”。在她的推动下,国家专门多次下发文件,取缔和查处了七种一度使用很广的伪劣医疗器械和治疗方法,曾受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肯定和奖励。

目前,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已经正式聘请她为“食品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

【颁奖辞】

虽千万人,吾往矣!曾经艰难险阻,她十年不辍,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对生命负责。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良心远比技巧重要得多。她是一位医生,治疗疾病,也让这个行业更纯洁。

【赏析】

“虽千万人,吾往矣!”为孟子的名言,意思是就算有千军万马,莫大的困难,我也要继续前进。名言的引用恰当地点明陈晓兰的事迹与精神。第二句用简洁的语句概括陈晓兰的主要事迹,也点明她冒着生命危险揭露行业潜规则的主要原因。结尾点明陈晓兰对社会的主要贡献――让医疗行业更纯洁。

10.孟祥斌――义无反顾

【人物简介】

孟祥斌 为救落水者牺牲的年轻军人

孟祥斌,男,28岁,第二炮兵某旅机要参谋。

孟祥斌1997年12月入伍,山东齐河人,爱学习、肯钻研,曾当选第二炮兵工程学院第七次党代会代表。

2007年11月30日上午,孟祥斌带着妻子叶庆华和女儿到市区购物。11时20分左右,在经过通济桥时,一名轻生女青年从十余米高的桥上跳下。孟祥斌一边冲向桥边,一边脱掉身上的衣服,不顾江水寒冷,跳水救人。

10分钟后,前来救援的摩托艇渐渐靠近了他们,孟祥斌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女青年托出水面,交到救援人员的手中,自己却再次沉入水中。13时40分,被打捞起来的孟祥斌被送往医院急救,但是却没能挽留住他年轻的生命。

12月4日,在孟祥斌的葬礼上,浙江金华市近3万名群众自发从四面八方赶到金华市殡仪馆,为舍己救人的英雄孟祥斌送行。

【颁奖辞】

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

钱学森的英雄事迹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66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0分钟,共有166位用户关注,39人点赞!

在对人物的塑造上,赵冬苓并不着意表现人物命运的大起大落,对人物形象的简单描述上,而是十分重视对人物心灵深处的剖析,尤其着意揭示主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对英雄模范人物,赵冬苓把他们当做普通人来看待,他们不仅有高尚的信念和追求,也有遇到困难或不被理解时的痛苦和无奈,因此人物写得生动、感人,既能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个性,也能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典型性。《孔繁森》中的孔繁森舍下妻子儿女和九十多岁的老母亲三次援藏,让许多人不理解,甚至怀疑他对家人的感情,剧作很好地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在西藏的日子里,他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家人,当他听贡桑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时,他拨通了家里的电话,他要听听妈妈和家人的声音,当妈妈一声“三儿”的呼唤传来时,孔繁森一下跪倒在地下,颤抖地叫了一声“妈”,把他的思恋、内疚表现得淋漓尽致;当他援藏期满,自治区的领导希望他能留藏,到阿里担任地委书记时,剧中真实地表现了他的矛盾心理,他想回家,守着他那九十多岁的老母亲和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但他又放不下西藏的一切,当他最终决定留在西藏时,那种急切回家的心态分明表现出对家中亲人深深的思恋;正是通过这些对孔繁森内心世界的细致描写,揭示了英雄孔繁森的高尚情怀,作为民之子和人之子无法兼顾时的痛苦的心路历程。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有时这种人生的缺憾或不完美更能打动人,也更有震慑力。《大地缘》中的农业科学家周元应从60年代到80年代近三十年的时光在农村搞科研,他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帮农民解决了吃饭的大问题,被农民视为恩人。可是周元应因为长年在基层,科研无法企及高的领域,同时荒疏了外语,因而没评上高级职称,而从国外回来的博士生项昆年纪青青的却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破格评上高级职称,他因此委屈和愤懑,心理极度地不平衡,产生了不由自主的嫉妒心态。尽管这样,他还是坚守在农村基地搞科研。这种真实心态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个平凡人的真情实感,增强了周元应的人格魅力。

在矛盾冲突与对手较量中,张扬人物个性,是赵冬苓人物塑造的另一特色。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矛盾,在影视剧中真实地具体地艺术地反映这些矛盾,并在矛盾冲突中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影视剧的成功所在。《任长霞》中,任长霞作为一名公安局长,其职责就是维护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安宁。这必然和社会的黑暗势力形成尖锐的矛盾,任长霞正是在和社会上猖獗一时的黑暗势力的斗争中彰显出英雄本色。她刚到登封市上任时,登封市“黑社会”猖狂,杀人案、强奸案、打架斗殴等频频发生,而且历史积案很多,人民群众敢怒不敢言。她知难而进,走街串户了解民情,设置“申控工作室”鼓励广大老百姓检举揭发恶势力犯罪的证据和线索,她被“黑社会”视为眼中钉。正当她带领同事们全力侦查案情时,他们打来了恐吓电话,威胁要对她的儿子卯卯下手。她陷入了深深的担忧和矛盾之中,但她没有退缩,她就是这样和她的同事们面对凶残的黑势力,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最终致使“黑社会”犯罪团伙67名成员全部落网。“砍刀帮”被捣毁,系列强奸案、杀人案、盗窃案纷纷告破,彻底改善了河南省登封市的社会治安,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她的个性也在带领大家和犯罪分子的斗争中得到了张扬。当任长霞为集中警力打击本地犯罪集团无形中影响了省级要案进度,和上级领导产生了矛盾时,她仍然把维护人民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

而《激情辩护》则描写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并通过矛盾冲突展示了人物的典型性格。《激情辩护》写的是山东姑娘林晓光嫁给了香港商人李良伦。当他们的幼女李南患白血病的灾难来临时,婚姻基础的脆弱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导致了父亲李良伦的逃逸。年仅五岁的李南将父亲告上法庭,以此展开了两方律师的“激情辩护”。被告方的人女律师陈平,是一个具有现代观念、崇尚理性思维的人,她非常精明又有心计并且有远大抱负,她认为法律上的判决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但面对小女孩生病的惨状和感人的亲情,她内心深处的道德和良知被唤醒,于是,传统道德与现代观念产生了矛盾冲撞,在理性与感情、名利与良知中搏斗,最终她战胜了自我,求得内心的安宁,她的思想也得到了洗礼和升华并成熟起来。

通过真实的生活细节,刻画出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是赵冬苓影视作品的又一特点。生动鲜活、独到精彩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增强作品观赏性和感染力的重要因素。银屏上的很多优秀作品都留下了许多让人回味的细节,“多么鲜明的人物,多么震撼的事件,多么深刻的主题,都要倚仗一个个精到的细节来铺垫、来烘托,否则,无人乐意看,看了也记不住,似过眼烟云,过目即忘;似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1)。所以,细节关乎着人物的塑造和一部作品的成败。赵冬苓的作品精彩的细节描写处处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因细节而血肉丰满。

《大地缘》中,有两处农民给基点组的科学家送干粮的细节感人至深,通过农民对科学家的真挚的关爱和真诚的感谢,彰显出这些农业科学家的崇高和伟大。一次是灾荒之年,基点组的粮食供应不上,为了搞试验,四位农业科学家饿着肚子没日没夜地呆在试验田里,终于基点组长曾守朴和周元应体力不支晕倒在试验田里,当乡亲们知道科学家们饿昏了时,他们把家中最珍贵的东西都拿来了,只见屋中到处放着篮子、筐子、碗、盆之类的东西,里面装着窝头、瓜干、地瓜、野菜,那可是当时救命的东西。第二次是在科学家不懈的努力下,终于让盐碱地长出了庄稼。丰收了,农民们端着新小麦做的馒头送到基点组,争着抢着让他们的恩人先尝尝,面对着一篮篮、一篓篓雪白的馒头,他们既感动又着急,这么多馒头真不知该如何办才好,县委王书记帮他们解了围,“就一家馒头上咬一口吧”,基点组长曾守朴流着泪水走向一筐筐馒头,每筐馒头掰下一口和着泪水吃下去,馒头筐排成了长队,人们同样是流着泪水静静地注视着他。通过这个细节展示了农业科学家们渴望祖国富强,人民幸福,心甘情愿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的牺牲精神,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和农民的血肉亲情,农民的朴实和知恩图报的善良本性。《上学路上》,家境贫寒的王燕为了能继续上学,一个暑假历经艰难,终于挣够了新学期的学费,开学那天准时出现在学校里,摊开的小手里放着被汗水浸湿的二十四块八毛钱。这一细节将一个农家女孩顽强的生命力和意志力生动鲜活地表现出来了。在《孔繁森》中,孔繁森为两个孤儿洗澡的细节,用胸膛为藏族老阿妈焐脚的动人场面,让我们看到作为英雄的那种博大的爱和无私的给予。

电影《郑培民》也正是通过一件件小事、一个个细节将一个朴实、高尚、无私的省委书记郑培民呈现在观众面前,并且深深地触动了每个人的心。郑培民的妻子一直是新华书店的一名普通职工,上班要来回走一个多小时,他从没想要给妻子调换工作,也从不让妻子搭便车,他想到的是给妻子买来一双双胶鞋减轻她的劳累。剧中有这样一个细节,郑培民在一个城门洞里给老伴买鞋,三元钱一双,他掏出五元钱给卖鞋的,然后等着人家找两元钱,他非常自然地做着这一切,这时的他就是一名普通的百姓,而不是一个省委书记。这个细节展示了郑培民的平民心态和对妻子的关爱,而正是这种平民心态,让他时时刻刻牵挂着人民的疾苦。还有在心脏病突发,生命的危急关头,郑培民仍然没有忘记嘱咐司机:“不要闯红灯”。只有真正的大胸襟才能达到心中无我的境界,才能在生死一线间还这样坦然。这些朴质自然的细节,以小见大地揭示出他的心灵世界,体现出他的伟大和崇高,令人难忘。

赵冬苓塑造的一个个栩栩如生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特点是“真实”。鲁迅曾说过:“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2) “真实的艺术作品的感染力是惊人的。”(3)追求真实,是她的影视作品的艺术风格。她作品中的人物,不论是现实生活中的英雄楷模,还是平民百姓都有很强的真实感。这也正是她的作品打动人心的魅力所在。真实是赵冬苓影视作品人物塑造的灵魂,为了塑造出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每一部影视剧她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她对她剧中的主人翁达到了心心相印的程度。为了写《孔繁森》,她踏上了西藏这片土地,实地采访孔繁森的事迹,高原反应使她头痛欲裂,她坚持下来了,采访者泪流满面的倾诉深深地感动了她,她是在被感动中一次次地走近孔繁森,最终理解了他,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然后把这种感觉通过她的剧本传达给观众。她的剧作基本上都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上学路上》取材于宁夏的西海固,为了真实,她两次去了西海固,面对令她触目惊心的贫穷和西海固人的乐观阳光,她写了一个小女孩面对贫穷的家境,仍旧没有放弃上学的愿望,这种执著的追求让她付出了许多,却最终实现了愿望。还有《大地缘》……赵冬苓曾坦城地说:“每一次创作的过程,都是一次心血和情感的付出,我和我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为他们的磨难而叹息,为他们遭受的不公而扼腕长叹,电视剧拍成了,质量高低自有观众评说,但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部剧我都是用自己的心灵和真情写的,面对生活,我付出了自己的真诚和热情。”(4)

注释:

(1)俞胜利:《细节的力量》,《中国电视》2002年第4期。

(2)鲁迅:《三闲集·无声的中国》,《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页。

《钱学森的英雄事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