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本篇共有1944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5分钟,共有254位用户关注,32人点赞!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3.通过对课文中“蓬蓬勃勃、四季常青”等关键词句的理解,感悟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4.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渲染,切题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课文主要写的内容就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生齐读)
师:近三百字的文章浓缩成八个字作为题目,以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题目,这也是定题目方法之一,我们在以后学习中试着用一用。
2.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本课的生字、新词。请同学们准备听写。老师提高一些难度,我一下子读两、三个词,你敢挑战吗?(请一同学上黑板板书)
粗壮 永久保持
稠密 瞻仰
四季常青 枝枯叶落
师小结:我们不仅要做到正确、工整地书写生字,还要注意一定的速度。
3.学习了1~3自然段,回忆一下,有一次,同志劝宋庆龄奶奶搬家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生齐说)
二、引导质疑,筛选主问题教学
师:爱思考的同学读到这儿的时候,一定读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谁能说说心中的疑问?
预设:
1.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2.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离开这两棵樟树?
师:读到这儿的时候,老师也心生疑惑,巧的是,我们不谋而合。(出示问题)我们先来探究第一个问题。(指名读)
3.师:答案就藏在课文的4、5自然段里。听清老师的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4、5自然段,要求字字入目,边读边想句子的意思。可以读慢一些。
(提醒:课文的插图也是学习的好帮手,可以图文对照起来学习。)
4.朗读便于记忆,默读便于思考。请同学们静思默想,圈划出相关的词语,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体会。
5.巡视后,相机出示某同学学习感悟的过程:(课件)
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特点 多 长
我来试一试:
同学们,你从句中的“伸”字,感受到了什么?在书上写出来吧。
6.师:不要面面俱到,把你感触最深的地方标出来,请同学们继续学习。
三、细读课文,体情悟道
第一板块:交流樟树的外形美
1.预设:生长特点
你看到了两棵怎样的樟树?
交流。
板书:蓬蓬勃勃
看“蓬”和“勃”这两个字,“蓬”的上面是草字头,“勃”的右边是力量的力。蓬勃指的是像小草一样具有生命的活力,这“蓬蓬勃勃”指的又是什么呢?
瞧,当我们把词语叠起来用时,它的意思就更进一层。
这句话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蓬蓬勃勃?
2.预设:外形
(1)师:你还从哪些词、句看出樟树旺盛的生命力?
(品味“伸”和“亮”)
(2)抓特点,“枝干粗壮”,如果它像一个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强壮、健壮。(品味用词的精准)
师:咱们学语文,不光要读懂词语的意思,还要去细细地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
(3)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师:三句话,两个人读,如何分配?
师小结:作者从樟树的枝干写到叶子,再写它的生长特点,一步步地写出了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这两棵生命力顽强的樟树吧!齐读第4自然段。
教师指导背诵。
第二板块:交流樟树的内在美
1.自学提示
这段话围绕哪个词写的?特点是什么?怎么写具体的?
2.这也是樟树的可贵之处,出示重点句,品评
(1)指名读,“本身”这个词说明什么?(内在的美)
(2)“永久”换个词是“永远、长久”。
(3)这种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书上是怎样写具体的?
“只要……就……”练习说话。
3.别的树木怎样?(指名读)而樟树的香气使虫类害怕,可以(板书:拒虫)
写法点拨:课文写樟树,作者为什么写石榴树等别的树木?有什么作用?(对比――衬托,更加突出樟树香气拒虫的可贵之处。)
4.朗读指导:大千世界,植物繁多,而唯有樟树,才有这种永恒的香气,令一切害虫胆战心惊。让我们一起带着敬佩之情来读这段文字。
三、回顾第二个问题
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离开这两棵樟树?(假如时光可以倒流,看看主人生活的场景,突出对树的感情。)
四、走近宋庆龄
1.书上有一幅宋庆龄插图,用一个词概括你的印象。
教师指导看图:宋庆龄(美丽、高雅、端庄……外在美,你能透过它美丽的双眼看到她的内心世界吗?)
2.看资料。适时启发、点拨:宋庆龄给你什么印象?宋庆龄和樟树有什么联系?
3.师:其实,这生命力顽强,具有可贵之处的又何止是这樟树呢,更有那面对强敌,毫不畏惧,一身正气的这两棵樟树的主人宋庆龄奶奶。如今,斯人已去,樟树犹在!当人们怀着崇敬之情……(指名读最后一节)
4.“瞻仰”一词读出了对樟树的赞美之情,对宋庆龄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五、人树合一,品味写法
1.讨论: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2.小结写法:在人们的心中,这不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而是宋庆龄的化身。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在樟树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这篇文章表面写樟树,实际是在赞美宋庆龄,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板书)。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68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7分钟,共有244位用户关注,56人点赞!
一、走近绘本
1谈话导入: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本书――《我爸爸》,它是绘本读物,也叫图画书。
2引导提问:(教师出示书的封面)对这样的一本书,你一定充满了好奇。那么,你心里会产生哪些问题呢?
3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4教师小结:同学们提出了不少问题,带着问题阅读,是读书的一种好方法,它会让我们的阅读有着更明确的目标。
5了解扉页。
(1)打开扉页,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呢?(作者、翻译、出版社。教师补充作者资料:安东尼・布朗,1946年出生在英格兰,是一名图画书创作的大师。2000年,他还获得了安徒生大奖。)
(2)仔细看看这幅图,你还发现了什么?(一个烤面包机烤出了一片很特别的面包。面包的花纹与爸爸睡衣上的花纹一样。真是太神奇了!)
(指导意图:绘本图文并茂,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但许多孩子仅仅停留在漫无目的的随意阅读中。因此,引导孩子们看一本书时,首先要学会提出问题。训练带着问题阅读,可以使阅读目标更明确,阅读效果更好。)
二、阅读绘本
(一)阅读第一组图文
1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样的爸爸给你怎样的感觉?
2在安东尼眼中,他的爸爸是怎样的呢?(先指名读,后齐读:“这是我的爸爸,他真的很棒!”)
3安东尼的爸爸棒在哪里?安东尼是怎么描写的?(出示图文:他什么都不怕,连坏蛋野狼都不怕。)
4你看到了什么?根据爸爸和大野狼的动作和神态,请同学们想象他们在说些什么?(指名说。)
5你看,这么一想象,这些文字和图画就活了,多么神奇啊!(板书:想象)
6爸爸还棒在哪?你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吗?(出示图文,学生自由交流阅读收获。)
爸爸敢走高空绳索,走得那么轻松,连背后的云彩也佩服他,给他戴了顶小皇冠。多有趣啊!
爸爸和大力士摔跤。这样一位人高马大、身强力壮的大力士在爸爸面前也败下阵来了。
爸爸跑步比赛得了第一名,连刘易斯也被爸爸甩在身后呢!
7看到这,谁来说说,安东尼有一个怎样的爸爸?(学生自由表达。)
8小结:难怪,安东尼会说,这就是我爸爸,他真的很棒!
(二)阅读第二组图文
1阅读图文。在安东尼眼中,这个爸爸还像一匹马,请看图读文。(熟悉的眼神,熟悉的笑容,依旧穿在身上的花格子睡衣,都是爸爸标志性的东西。)
2你想象一下,安东尼还会把爸爸比做哪些动物呢?(学生自由表达。)
3安东尼画了这几幅图,想告诉我们他爸爸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呢?请你试着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
出示:我爸爸吃得像马一样,游泳时像鱼一样_________。
他像大猩猩一样_________,也像河马一样_________。
4我们来看看,安东尼是怎么描述的?(出示句子)
5你也能学着上面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爸爸或者身边的人吗?
6小结:安东尼・布朗多会打比方夸爸爸啊。这样的爸爸,他真的很棒!
(三)阅读第三组图文
1好,我们继续往下看。(出示图文,学生一边看图,一边读文。)
2看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爸爸?(学生交流阅读体会。)
3小结:这样强壮却又温柔,充满幽默感的爸爸,他真的很棒!
(四)阅读第四组图文
1让我们再来看看爸爸还棒在哪儿?(出示图文,指名读。)
2读到这里,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爸爸?(学生交流阅读体会。)
爸爸能歌善舞。爸爸唱歌时,身后的两个人是世界上著名的男高音帕瓦罗蒂和多明戈,可是,他们在爸爸的面前显得那么紧张。
爸爸的足球技术一流。
爸爸还喜欢做鬼脸。当然,他是为了逗我开心。
3爸爸就像孙悟空,飞天遁地,千变万化,无所不能。读到这里,同学们心中有疑问吗?(板书:质疑)你觉得安东尼的爸爸真的是一个十全十美的超人吗?(学生质疑,交流自己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4是的,世界上少有这样完美的爸爸,安东尼为什么这样写自己的爸爸呢?(学生交流看法。)
5小结:是啊,爸爸其实只是一个普通人,然而,爸爸的歌是唱给我的,爸爸的舞也是跳给我的,爸爸的搞笑是为了让我开心,爸爸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所以,在我的心里,爸爸是世界上最棒的人?这一切只因为――我爱爸爸,我崇拜他。
6出示图文:我爱我爸爸,而且,你知道吗?爸爸也爱我,永远爱我。
(指导意图:在绘本阅读中,学生不仅要仔细看图、读文,而且要学会想象、质疑,这样图画与文字鲜活起来,阅读充满情趣。)
三、回味主题
1安东尼和爸爸的故事让我们觉得温暖和感动。下面,让我们再一次重温这个文字简单,图画丰富的故事。同学们一边看一边听,想想,图画中有什么是反复出现的?其中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2说一说:图画中的爸爸无论何时何地,始终穿着一件带格子的睡衣,你知道是为什么吗?老师通过查找资料,终于明白了其中的秘密。(板书:查资料)
3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阅读相关资料:
其实,安东尼很小的时候,他的爸爸就已经死了,他几乎没有见过他的爸爸。而文中所写所画的全都是他想象中的爸爸。那件黄色花格子睡衣,是他爸爸留下的唯一的东西。睡衣就成为了爸爸。于是,就连那片面包也都有了爸爸的味道。安东尼从那件睡衣中永远、时时处处感受着爸爸的味道,感受着爸爸对自己无限的爱。
4书中藏着这么多“太阳”,你们觉得,作者想通过这些“太阳”告诉我们什么?(太阳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爸爸就像太阳一样,带给了安东尼无限的温暖、力量和勇气。)
(指导意图:安东尼用文字和图画表达着自己对父亲的感受,他的故事带给了我们温暖和感动。绘本的特点就是每一幅图画都会说话。因此,应引导学生关注细节,透过“睡衣”和“太阳”这些反复出现的事物,通过查找资料等方法去发现其中的含义,从而感悟作者内心的情感。)
四、表达感受
1会读书的人,总是在阅读中联想。(板书:联想)或许,我们的爸爸很普通,或许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我们爱他,他也爱我们,永远。对于自己的爸爸,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有许多自己的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用一两句话写出来。
(学生动手写,写好后,互相交流自己对父亲的感受。)
2小结:同学们的文字虽然简单,但却表达了自己对父亲深深的爱,令人感动。我们把今天大家所写的文字也编成一本书,书名也叫《我爸爸》。我们把这本书献给我们最亲爱的爸爸!
3安东尼・布朗还把他和妈妈的故事也画成了绘本,书名就叫――《我妈妈》。课后,请同学们用这节课所学的提问、想象、联想、质疑、查资料等方法阅读,祝愿同学们能从阅读中收获更多的感动和力量!
(指导意图:读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生活,这就是阅读的意义。因此,联想并动笔写一写对于孩子们来说特别重要。我引导他们把自己对爸爸的感受也化成文字,表达对爸爸的爱。同时,进一步落实语言文字运用,让学生运用这节课所学的提问、想象、联想、质疑、查资料等方法阅读安东尼的另一部作品《我妈妈》,以达到阅读方法的迁移和内化的作用。)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533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134位用户关注,32人点赞!
一、多读书
多读书,读好书,不但能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而且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所以,不但要熟读课本里的文章,而且还要大量阅读课外书,包括中外名著和各种报纸杂志。现在,基本上每个学校的图书室都藏书很多,只要学生肯下苦功、花气力,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到很多书。对于一本好书,可以反复阅读,在读中感悟其主要内容,记住好词佳句、古诗名句和名人名言,注意积累语言素材,这样,我们在写文章时,不但有话可说,而且还能把语言表达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不会写出“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的病态文章。
二、多思考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可见,我们不但要多读,而且还要深思。也说明,思考在写作中的重要性。面对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我们不但要熟读、精读,我们还要多想、深思,想想自己为什么喜欢这本书,这本书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或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告诉了我们哪些有益的信息。它在写作上采用了什么方法,文章结构是顺叙还是倒叙,文中有没有插叙,文章是怎样开头的,又是怎样结尾的……只有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思考,我们才能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获,使我们的读书收益达到最大化。相反,如果只是一味“好读书,不求甚解,”那么,我们的读书就变成了休闲和娱乐,就不可能在写作上有很大的进步了。
三、多练笔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56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151位用户关注,54人点赞!
>;>; 叶兆言:不读书会更傻 叶兆言:我和女儿谁比谁更懂对方 网友叶兆言 叶兆言:作家,以及写作之家 大声读书会 智囊读书会 读书会 动物读书会 不读书无以言鉴赏 智蠹读书会 美国儿童读书会 读书会之飘 社区亲子读书会 民间读书会兴起 读书会,以书会友 试论叶兆言小说的艺术特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管理 >; 叶兆言:不读书会更傻 叶兆言:不读书会更傻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叶兆言,1957年出生于江苏南京,作家。著有《艳歌》《夜泊秦淮》《枣树的故事》《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影》《花煞》等。
01 正在写的长篇是什么方面的?最常规的一天通常怎么度^?
关于民国的历史,只要有可能,天天写一些。最常规的一天,是天刚亮就起来写,写得慢,有时激动有时平静。到中午,一边吃饭,一边看nba回放。我是腾讯vip会员,可以看所有的直播,可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看回放。然后睡午觉,然后游泳,然后晚饭,抄抄字帖,写几页很难看的字,看书,睡觉。第二天仍然这样。
02 你提到父亲因年轻时打成,不愿意你从事写作,你最初接收到这类忠告,你的想法是?
小时候的想法很简单,我不可能当作家,可以干很多事情,就是不要当作家。后来稀里糊涂地成了作家,非常非常地喜欢写作,也说不清是为什么。只能说是幸运,一直在写喜欢写的东西,没人要求我写什么和怎么写,享受着写作的自由,而这一点,恰恰是我父亲当年所不能拥有的。
03 你女儿在《写给老叶》这篇文章里,提到了一些你的家常片段,看起来一路是好学生,过着规律的生活,吃面游泳写作,那篇文章是10年前,这10年,你过得怎样?对年老有恐惧吗?
对年老的恐惧,若有人提醒,也会有一些,但很少去想,我担心的是江郎才尽,从开始写作,就开始担心,现在仍然很担心。
04 你怎么看社交媒体?有关注的公共议题吗?
我反应慢,思想不够敏锐,不适合谈论公共议题。我更愿意看别人怎么说,怎么瞎说都可以,正方反方都看,这样的关注很有意思,小说家是一个观察者,不是意见领袖。
05 你几次表达反感阅读和写作的功利性,不过功利性没有停滞过,你也提到1980年代曾在文学院兼差,帮文学青年改文章,大量来信都毫无价值,但却可能是一块敲门砖?如今大家也在议论阶层固化,清华博士买不起学区房转去南京……你怎么看?
清华博士在南京也未必买得起房子。这个话题我其实说不清楚。我好歹也能算是个读书人吧,年轻的时候也困窘过。我在没有阳光的房子里住了将近20年,有点像卡夫卡小说中的人物,活得阴暗、沮丧。阅读和写作是一件美好的事,它有可能改变世俗生活水准,也可能改变不了。精神的归精神,物质的归物质,最好别放在一起扯。阅读和写作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雅,而非更俗。
06 在《魅影的黄昏》里,似乎可以看出你不擅长处理社交场面,不想扫兴又容易局促,不屑苟同,但又随便你们扯去吧……这种节制又不安,是敏感作家的标配吗?你有社交恐惧症吗?
我确实有社交恐惧,我害怕任何问题,别人一问我,感觉就像老师又要考学生一样。我是个好学生乖孩子,永远都害怕老师。
07 写不下去的时候,会看一下热门的东西,增加信心?
是的,我发现热门的东西太糟了,往往立刻就有信心。大名鼎鼎原来是狗屁,于是不妨放肆一下,伸伸脚,打个哈欠,放松放松。
08 不写作,你平时最喜欢的消遣是什么?有没有喜爱的电影?
看nba。我是盗版电影的受益者,想想都不好意思。小米盒子是个神奇东西,网上雷锋太多,玩字幕的,发种子的,他们都太有牺牲精神。
09 如果脑力不行,不足以看出背后的谎言与真相,有什么方法可以避免读书读成傻瓜?
那些自以为看出了背后的谎言与真相的人,就真的是看出了谎言和真相?要说避免读书读成傻子,还是要读书,不读会更傻。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84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0分钟,共有269位用户关注,28人点赞!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雷锋热心助人的精神。
2.读懂每句话,理解词语意思。
3.学会6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读懂课文第2自然段,理解词句。
2.识字、写字。
教具准备图片,小黑板,田字格黑板,生字卡。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雷锋热心帮助小同学的好品质。
(二)读懂句子,理解词语意思。
(三)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第2自然段,理解词语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介雷锋生平,讲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
(二)读题,解题,请一位同学读题。
板书:14过桥
1.谁能说说“过桥”是什么意思?(从桥的这边走到那边)
2.这篇课文课题是“过桥”,我们看看课文围绕“过桥”这一词语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读准字音,读成句。(学生练习2~3遍)
1.这篇课文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2.讲的是谁的什么事?(讲的是雷锋背小同学过桥的事)
3.拿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生字。
要又放起边过
(四)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词句。
1.读第1自然段。(自读,指名读)
(1)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
(2)这句话讲的是谁?(雷锋)
(3)讲的是他什么时候的事?(小时候)
(4)他小时候怎么样?(雷锋小时候上学必须要走过一座小桥)板书:小桥
(5)看图,读课文,说说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小桥。(用木头架的很窄的小桥,没有桥栏)
(五)读第2自然段课文,理解思考题。教师出示小黑板:
1.读题,指名读题。
2.理解题意:①题目问在什么天气?(下雨天)②问雷锋做什么?(问雷锋是怎样帮助小同学过桥的)③我们读课文重点要思考什么?(雷锋怎样做的)
学生带着问题读2遍课文。
(六)认真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懂得词句意思。
1.这段课文一共有几句话?(5句)
2.读第1句话。(指名读)
(1)这一天天气情况怎样?(下大雨)大雨是什么样的雨?(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板书:下大雨
(2)这句话里讲的都有谁?(雷锋和小同学)小同学是一人,还是两人?(没有明确表明,但人数较多)
(3)雷锋和小同学做什么?(一起上学去)“一起”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他们在一块儿走向学校)
3.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什么天气,谁和谁一起干什么。谁能读一读?(请2~3名同学读)
4.读第2句话,想想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事?(他们走到桥边,看见河水漫过了小桥)他们指的是谁?(雷锋和小同学)
(1)他们为什么要“走”到桥边?课文在什么地方告诉了我们这个原因?(因为他们上学要过小桥)
(2)他们来到桥边看见了什么?(看见了河水漫过了小桥)板书:水漫过桥面
(3)河水为什么会漫过小桥?(因为下大雨)“漫过”是什么意思?(指河水没过桥面,也就是说小桥的桥面在河水下面)
(4)小同学要走过小桥有什么困难?(小桥很窄,又没有扶栏,河水还在流过桥面,小同学要走过小桥既不好走,又有危险)
(5)雷锋要走过小桥有困难吗?(雷锋要在水流中踩稳桥面,很费力气地走)
师述:让我们看看在这种情况下,雷锋是怎样做的?
5.读第3句话,自读2遍,想想雷锋是怎样说的?
(1)他们走到桥边,看见河水漫过了小桥,雷锋是怎样说的?(来,我背你们过桥)
(2)“来”在这里表示什么?(招呼小同学过来)教师范读这句话,让学生体会雷锋的态度。(“来”不仅是招呼小同学过来,还表明了雷锋的态度是很坚决的)
(3)“你们”指谁说的?(几个和雷锋一起上学的小同学)板书:来背
(4)雷锋为什么在自己走过小桥也很吃力的情况下要背小同学过去呢?(因为他看到河水漫过桥面,小同学过桥不仅困难,也容易发生危险,所以要背小同学过桥)
6.读第4句话,想想雷锋是怎样做的。
(1)读第5句话,回答雷锋是怎样做的?(雷锋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去)
(2)“一个一个”和“一个”意思有什么不同?(“一个”只是一个,“一个一个”数量较多,几个的意思)板书:一个一个
(3)“一个一个地背过去”和“背过去”有什么不同?(“一个一个地背过去”是背过去一个,又背第二个,第……的意思;“背过去”没说几个,只是讲背过桥去)
(4)在河水漫过桥面的情况下,雷锋自己过桥也很不容易,他背上又背着小同学,更增加了困难,想象一下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5)谁能把雷锋背小同学过桥时困难情景这句话读出来。(雷锋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去了)
7.读最后一句话,想想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自读,指名读)
(1)这句话写的是什么时间?(放学的时候)什么事情?(雷锋又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来)
(2)上学的时候雷锋和小同学怎么会一起上学去呢?(在路上碰到一起的)放学的时候呢?(雷锋把小同学找到一起的)
(3)认真读一读第4句话和第5句话中有哪几个词语不同?
板书:(一个一个)背过去
又背过来
(4)①“又”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再,还的意思,这里指放学的时候,雷锋再一次背小同学过桥)
②“背过去”和“背过来”有什么不同?(“背过去”是从家住的这边背到学校的那边;“背过来”,是从学校那边背到家住的这边)
8.读读第4~6句话,说说雷锋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
(1)从雷锋克服困难背小同学过桥这件事,你能看出雷锋是什么样的人?(雷锋是热心帮助别人的人)
(2)你要怎样向雷锋学习?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雷锋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二)学会6个生字:过要起边放又
(三)认识3个新偏旁:“”,西字头;“走”,走字旁;“攵”,反文旁。
(四)正确书写6个生字。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2.朗读课文。
(二)学会6个生字。
1.过,gu^,拼读音节,读词语:过来。
(1)识记字形。自学后讨论发言。
提示:想想“过”字是什么结构的字,先写什么部件,后写什么部件。(用偏旁加笔画的方法记字形。半包围结构,走之旁。先写里边:一笔横“一”,二笔竖钩“”,三笔点“寸”,再写走之旁“过”,一共6笔。过去的过)
走之旁几笔,怎么写?(3笔,一笔点“丶”,二笔横折折撇“”,三笔捺“辶”)
(2)口头组词语。
过来来过过去过往走过
(3)指导书写。
①找准位置:里边的“寸”一笔横,过竖中线,在横中线上面。二笔竖钩,占右半格离竖中线三分之一的地方。三笔点,点在中心点上。外边的走之旁和“送”占同样的位置,写法相同。
②指导书写,重点是走之旁,同学仿写字头。
2.要,y4o,拼读音节。
(1)认识新偏旁“”,西字头。
板书:—西,让学生区分“西”字作偏旁时笔画有什么变化?(“西”作偏旁,第4笔撇,“”第5笔竖弯“”,都改成竖“丨”)
(2)识记字形,自学后讨论发言。(要,y4o,上下结构,西字头,用部件组合法记字形,上面西字头,下面“女”字,一共9笔)
(3)指导书写。
①找准位置,整件位置:上窄下宽。部件位置:西字在上半格正中间,第一笔离边线三分之一。第6笔横,斜压横中线。下面“女”字,占下半格三分之二,第二笔撇点(),从中心点起笔,点到右中格中心点的斜右下方。第三笔斜撇在竖中线与第二笔交叉。,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②指导书写,重点是下面的“女”,学生仿写字头。
3.起,q!,拼读音节,读词语:一起。
(1)认识新偏旁“走”,走字旁。看看“起”字,“走”字作偏旁笔画有什么变化?(把最后一笔捺写长。
(2)识记字形,自学,讨论。(走,z%u,半包围结构,走字旁,用部件组合法记字形,自己的“己”字加个走字旁,组合成起。一共10笔。一起的“起”)
(3)口头组词语。
一起起来起床起始起立
(4)指导书写。
①看准位置,“己”占右半格中间,第二笔横,压横中线。“走”占左半格三分之二,三个横都到竖中线收笔。“捺”过竖中线在右下格下面三分之一处。
②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走”的占位。学生仿写字头。
4.边,bi1n,拼读音节,读词语:桥边。
(1)识记字形,自学,自说,互说互检。
(2)口头组词语:
桥边一边旁边两边
(3)指导书写。自学,看田字格字帖自己写字头,教师检查指导。
5.放,f4ng,拼读音节,读词语:放学。
(二)认识新偏旁“攵”,反文旁,笔顺是:攵,一共4笔。
(2)识记字形,自学,讨论发言。
(3)口头组词语。
放学开放放手解放发放
(4)指导书写。
①找准位置:左右相等。右边“方”字,占左半格右半边,第一笔点,点在上半格中间,不靠竖中线上。第二笔横,压横中线起笔,写斜横到竖中线收笔。第四笔横折钩,写斜横折斜钩,折在中心点。右边反文旁,第一笔稍高于点起笔,在中心点收笔;第二笔横,在横中线上面一点儿;第三笔撇,从横的中间起笔,过竖中线与“方”的钩对齐收笔。第四笔捺,从中心点起笔,过右下格中心点收笔。
②教师范写,学生仿写字头。
6.又,y^u,拼读音节。
(1)识记字形,自学,同桌互记互检。
(2)指导书写。
①找准位置,第一笔横撇“”与二笔捺在中心点交叉,下面两笔对称。
②自己看田字格字帖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出示小黑板练习书后第二题:
(1)下雨天,河水漫(过)小桥。
(2)(上)(学)的时候,雷锋把(小)(同)(学)背(过)(去)。
(3)(放)(学)的时候,雷锋又把(小)(同)(学)背(过)(来)。
1.读题,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读一读填好的句子,体会填上的词语的意思。
(1)河水漫过小桥的“过”字和背过来的“过”字意思有什么不同?(漫过的“过”是超过的意思,背过来的“过”是通过的意思)
(2)找出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上学”“放学”)这表示两个什么时间?(早上,下午)
(3)找出表示相同动作不同方向的词。(过来、过去)
(四)巩固练习。
1.读一读,比一比。
(1)从字形上比一比。放(方—)要(西—)起(己—)(2)从字义上比一比,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词语。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64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0分钟,共有230位用户关注,25人点赞!
第一课时师:同学们,在四年级我们学习了《颐和园》这课书,了解到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它那宏伟的建筑和优美的景色。如果今天想亲自去看一看,还可以看得到。在颐和园之前,我们国家还有一处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那就是'·圆·明·园'(板书),但是遗憾的是圆明园这座世界有名的园林,已经被毁灭了(板书)现在只剩下残垣断壁,什么也看不见了。今天我们要学的第22课就是《·圆·明·园·的·毁·灭》(板书助词'的')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这个课题,同学们想了解些什么呢?
生甲: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为什么被毁灭?
生乙:圆明园是怎样的一个园林,是被谁毁灭的?师:除了这两个问题之外,还要明白另外两个问题。
第一,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接课题后板书'·为·什·么'?)
第二,他是怎样写的?(在为什么后接着板书'·怎·样·写'?)这就是我们学习第二十二课要解决的四个问题。大家都预习了课文,现在我要请五位同学逐段读课文,主要听每个字音读准了没有,读得流利不流利。生:(甲、乙、丙、盯戍各读一个自然段。)
师:五位同学都读得不错,只是第一位同学再读时咬字清楚一点。下面请大家浏览全文,练习给课文分段。
生:(自由读,浏览全文,边读边思考如何分段。教师桌间巡视,了解划段情况,了解学生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
师:全文可分成几段?谁来说说怎么分?
生:全文应分为三段。第一段为第一自然段,第二段从第二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第三段也就是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段落划分正确。谁能再说说各段主要写什么?生:第一段写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二段介绍圆明园的景观和收藏的历史文物;第三段写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的经过。
师:现在我们逐段学习,请大家齐读第一段。(生读)
师:第一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怎理解它?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师:(板书:祖国......世界......不可估量的损失)谁能进一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生:损失非常巨大。
师:你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出来的?
生:'不可估量'说明损失巨大,估计不出来,损失无法计算
。师:说得非常好。对第一段,大家还有什么不理解的?
生: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请同学们细读第二段,也就是课文的第2、3、4自然段,参照课后思考练习1的两个问题去思考这一问题。
生:(小声细读第二段课文。教师桌间指导)
师:谁能给大家说一说第二段共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生:写了圆明园的组成;圆明园的景物;当时世界最大的收藏。
师:(板书'组成、景观、珍藏')好,现在我们先看圆明园是怎样组成的?请同学们读第二段的第一自然段。然后说说你对圆明园有了哪些了解?
生:(读后答)圆明园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组成。
师:'举世闻名'的意思是什么?生:整个世界都知道师:全世界都知道这座皇家园林。这个'举'字可不是'举起来'的举,它当'全'来讲。谁能说说圆明园的组成?
生:圆明园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大园的东、西、南三面,众星烘月般地环绕在圆明三园的周围。
师:整个园林的建筑,共花费了150年,占地面积5200亩,清朝历经六位皇帝,他们继位后都根据各自的要求,不断设计和建造新的景观,因此才形成这样大的规模和优美的景色。读了这个自然段,我们知道了圆明园是怎样的,哪位同学能用一个词或一个词组来形容。或者说,你读了这个自然段,你觉得圆明园怎样?生甲:我觉得'金碧辉煌'。
师:(摇头)不能这样说。
生乙:'众星烘月'。
师:那是形容分布的形状。
生丙:'宏伟壮观'。
师:很恰当。
(板书'规模宏伟')圆明园的景观怎样?作者有什么感受,读了第三自然段也就知道了。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师:谁先来说说作者的感受?
生:作者漫游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请大家读这个自然段前面的几句话,把它分为两层来思考。哪位同学来分层?
生:第一层从'圆明园中',到'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第二层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到'还有西洋景观'。
师:说得好。谁还能说说这两层的意思?
生:第一层:写景观;第二层写这些景观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筑的。
师:加上作者的感受,这个自然段一共有三层意思。请同学们读第一层。
生:(齐读第一层。)师:读后,你觉得圆明园的景观怎样?
生:景观很丰富(师给予肯定,并板书'丰富')
师: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景观很丰富?生:有殿堂,有亭台楼阁,有买卖街,有田园风光......。师:回答得正确。你们知不知道'买卖街'是什么意思?
生:在街上做买卖。
师:(补充说明)皇帝心血来潮了,想了想一般老百姓是怎样生活的,于是就布置起做生意的店铺,酒馆、茶楼,作坊,跟一般街市一样。宫里的太监、宫女装扮成做生意的样子,有买有卖,很是热闹。皇帝游逛一番,看看怎么做生意。但不是天天如此,皇帝走后,一切又都恢复原样了。所以课文中有'象征'二字。另外,还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也是这个意思。在田园里布置有耕种的,有放牧的,供皇帝观赏,皇帝一走,一切又恢复原样。师:下面请大家读第二层,这一层有很关键的一句话,谁能找到?
生:'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造各地名胜建造的。
师:如,海宁的安澜园。它位于浙江省海宁县、康熙年间,有个大臣在那里建个别墅,叫安澜园。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有四次都住在这里,说明安澜园景色之美,于是,就在圆明园中仿照安澜园的样子建造起一个类似的安澜园。
生:'武陵春色'是怎回事?
师:近代大文学家陶渊明写的《桃花园记》描绘过这样的春色;一条小溪,两岸开满桃花,经过山洞,来到桃花园......。根据这里的景色建造的景观在此称作'武陵春色'。
生:'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什么是西洋景观?
师:举个例子来说吧。圆明园中有个海燕塘,就属于西洋景观,它是仿照西方建筑风格建造的。也就是说,除了丰富之外,圆明园设计还很奇特。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段里的第三个内容:圆明园的珍藏。请大家读第四自然段。
生:(默读第二段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生: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师:对。上自先秦用的青铜器、装酒用的礼器、祭祖先用的青铜器具、历代名人书画、奇珍异宝,在圆明园都有收藏。师:作者写到这里心情会怎样?
生甲:很高兴。
生乙:很自豪。师:说得好,还有补充吗?
生丙:非常热爱。
师:(板书:'自豪、热爱')现在让我们用这样的感情,练习读课文第二段。
生:(练习有感情地读,体现自豪、热爱之情。)
师:齐读第四自然段。读时,有几个词要强调出来,如'不但......还......''上自......下至......''最大的'。
生:齐读。师: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第二课时师:上节课,学了课文第一、二段。了解了圆明园的组成和它的景观及珍藏,它的毁灭是祖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课文首段一句话是个感叹句,表达了作者无比愤恨和痛惜的感情。第二段表达了作者自豪和热爱的感情。我请同学带着这种感情来读第一、二大段。
生:(读课文第一、二段。)
师:读得感情充沛,表达得比较完美。但是,就是这样一处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被毁灭了,是被谁毁灭的?他们是怎么干的?请同学们听老师读最后一段。(师读)现在请回答一个问题,圆明园是被谁毁掉的?一起说。
生:英法联军!
师:能不能用课文中三个字概括出来,侵略者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
生:(纷纷举手)'掠'、'毁'、'烧'。师:概括得好。(板书:'·掠、·毁、·烧)请看课文,侵略者是怎样掠的?
生:凡是能拿走的,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师:又是怎么毁的呢?
生:任意破坏,毁掉。
师:'任意'是什么意思?
生:他们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想怎么破坏就怎么破坏
生:烧呢,他们是怎么干的?
生:大火连烧两天,实际上一共烧了整整三天。
师:你是怎么知道大火连烧两天的?生:课文中写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师:这园林艺术的瑰宝,建设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写到这里,作者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情?
生:愤恨!
师:(板书:'愤恨'。)'瑰宝'和'精华'是什么意思?生:瑰宝--特别珍贵的东西;精华-最重要、最好的部分。
师:我们用作者这种感情读最后一段。
生:(认真练读)。
师:再读全文,体会中心思想。说说全文记叙了什么?
表达了什么?
生:通过对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宏伟建筑和珍藏的历史文物的简要介绍,及英法侵略军疯狂地掠夺、任意破坏,说明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历史悲剧。
生:因当时清朝政府腐败无能,所以英法侵略军才敢打到北京来。
师:说得对。联系现在,你还有什么想法?
生:我国要富强,要大力发展经济,实现科技、军事现代化,使侵略者再不敢打我们的坏主意。师:谁能用'四个字'概括这个意思?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45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206位用户关注,39人点赞!
一.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1、学生不具备阅读的客观条件
现在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被听课、做题、考试所占领,可以用来阅读的时间就很少。而且,有部分教师和家长认为阅读是一种消遣和娱乐,只会耽误学习,因此反对学生阅读。此外,大部分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对学生的开放时间和开放程度远远不够,有的学生在校三年,从未借阅过一本图书。这些因素表明:目前大部分学生不具备阅读的客观条件。
2、学生缺乏阅读的热情
当前的教育制度下,学生最关心的是分数。而阅读在短时间内是不能转化为分数的,这使得很多学生对阅读缺乏热情。其次,有很多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没有阅读课外书的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于阅读越来越生疏,到了中学,几乎完全丧失了阅读的兴趣。他们既不知道自己喜欢读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应该读什么。
二.阅读对于写作的支撑作用
1、阅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进而激发他的写作热情。有的学生读了欧亨利的小说,小说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设计给了他很深的震撼,这就会促使他产生写作的欲望。因此,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与写作热情。
2、阅读可以让学生更为灵活地驾驭语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阅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同时积累丰富的词语和优美的语句,进而准确娴熟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学习写作技巧,懂得怎样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懂得怎样交错运用整句与散句,懂得怎样运用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
3、阅读可以为学生的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学生的生活内容是比较单一的,对社会的接触比较少,因此他们的生活体验也是单一的。这对于写作是不利的。而阅读,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使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知道在校园之外,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人和事。这就为他们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4、让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从而使他们的作品更深刻。通过阅读一些经典作品,让作品中展现出的感人肺腑情感,打动学生的心灵,滋润他们的心灵的土壤,使他们多存一份同情,多存一份宽容,多存一份理解,对世界充满爱心。而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则能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引导学生走进作者表现的社会生活,辨识真善美和假丑恶,培育睿智而达观的精神情怀,使他们不从众,不盲从,凡事有自己的个性化的见解,这样,他们写出来文章自然有灵性,有深度。
三.如何积极地在学生中开展阅读活动
首先,教师要率先垂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想学生热爱阅读,教师自己必须热爱阅读才行。教师热爱阅读,并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让学生感受到教师阅读的快乐与收获。而且,只有教师自己爱读书,知道读什么,怎样读,才能指导学生阅读。
其次,教师要营造读书的氛围,如在班级设立读书角,定期开设阅读讲座,经常向他们介绍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引导他们关注当今的文坛动向,鼓励他们在假期多去图书馆和书店,多买书,多写读书笔记。此外,还应该经常举办读书周、读书报告会、读书征文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分享彼此的阅读经验和阅读感受,这也将大大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最后,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告诉他们怎样去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告诉他们哪些书是最有价值的,进而让他们自己学会选择书籍。此外,还应指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比如怎样读散文,怎样读小说,不同体裁的作品阅读方法是不同的。另外,有些书要泛读,有些书要精读,如何泛读,如何精读,这都需要我们老师的细心指导。有了老师的指导,学生的阅读才能摆脱盲目和随意。才能真正对写作起到支撑作用。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9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分钟,共有215位用户关注,46人点赞!
也可以挑出一本封面最漂亮或是书名最有趣的书来。挑好书后仔细的读一遍,遇到有特别的句子、图画、情节或对话,记得做个小小的笔记。
阅读心得分成两个重要的部分。一个是大意,另一个是心得。大意就是用几句话告诉大家这本书在讲什么。
一本书很长,你不可能把整本书都抄一遍;你会抄得累死,老师也会改得发疯。所以,你只要把书读完,合上书,写几句话告诉大家,这本书在讲什么就够了。这就是大意!
第二步:写自己的看法;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30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181位用户关注,55人点赞!
《新课程标准》倡导寻找课程需要和儿童需要的契合点确定教学内容,找到适合儿童的教学策略。问题由学生来提,再以主问题引领,课文让学生读懂,文本奥秘由学生发现,学习方法由学生小结,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品悟人物性格特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顺母亲的美好品德。
教学目标
1.借助文本,在读懂描写王冕言行内容及环境描写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和“揣摩言外之意”的阅读方法。
2.懂得王冕是一个孝敬母亲、勤奋刻苦、自强自立的人,受到思想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整体把握课文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少年王冕是个怎样的人?
2.在预习的过程中,你读出了什么疑问?请在文中相应的地方批注出来。
3.同学们自主质疑,根据学生质疑情况出示主问题。
(出示:课文约980字,写了王冕前后12年的生活经历,作者是怎样做到的?详写了王冕哪两件事?)
【设计意图:复习是为了对上节课的学习进行整体回顾,对文本内容再次温习与巩固。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质疑,教师进行归纳与引导,教会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质疑的过程也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主问题的提出简化了文本学习的头绪,统整学习的过程,方便了教师的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
二、细读语言,揣摩言下之意
1.我们先来看作者是怎么详写辍学放牛这件事的呢?谁来读课文相关段落?
2.体会母亲的话:
①母亲让王冕放弃学习去给秦家放牛的原因是什么?
②读出母亲的无可奈何。
3.细读王冕的话:王冕懂母亲话的意思吗?读句子。
①大家都说王冕勤奋好学,可他却说在学堂里闷得慌,似乎矛盾了,怎么理解他说的这话?课文后面有这样一个思考题,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如果有新的理解请继续作批注,然后全班交流。
②多么孝顺的孩子啊,听了王冕的话母亲心里一定舒服多了。这么一读,看来王冕说的是假话啊,是善意的谎言啊,有其他看法吗?
③小结:含蓄是我们中国人说话最大的特点,这一细读,我们就能发现这看似矛盾的话里,原来还有这么丰富的言外之意。
4.这就是经典的文章,它就像一杯好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王冕是这么说的,他又是怎么做的呢?谁来读?
①从他所做的当中,你品味出什么来了吗?
②这一段中有两处相似的地方,“舍不得吃”怎么理解?“舍不得花”呢?
③就这样一个勤奋刻苦、自强自立的孩子,因为孝顺母亲,所以在母亲让他辍学的时候,他对母亲说——(齐读)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第一步得读懂文本。细读文本,帮助学生透过固态的文字,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王冕和母亲之间相依为命,母慈儿孝的人间真情。这样,原本方块的汉字也就有了生命与情感。】
三、细读结构,揣摩环境描写
1.同学们,作者抓住王冕怎么说的和怎么做的,详写了辍学放牛这件事,表现了王冕孝顺母亲、勤奋刻苦、自强自立的形象。接下来作者详写的是什么事?(指名读)读到第二件事开头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什么?有这么多相同点,那他们能不能互换呢?
2.这三四年,王冕一边放牛一边读书,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就在这一天,下了一场大雨,也改变了王冕的一生。(出示第5段的景色描写)
①这段话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圈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②怎样读出景物的美呢?光注意顺序还不够,我们眼前还似乎可以看到这一幅图画,注意这景物的特点,读出它的美来。女生再读一读。
③多么美妙的景象,可令我感到疑惑的是:课文只用约980字就写了王冕12年的成长经历,可为什么花120字写暴雨和雨后的荷花呢?
(这篇课文选自《儒林外史》,儒就是读书人,儒家对读书人的标准是做一个君子,而《儒林外史》中所写的读书人已经不像君子了,都是伪君子,全书只有这开篇第一人王冕例外。他就像一面镜子放在书的开头,照出了后面那些读书人伪善的真面目。我们大家都知道荷花也被称为花中的君子,古人说荷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王冕就像这荷花一样,所以这里写荷花实际上就是在写王冕啊。)
④原来这番景物描写还有这么丰富的内涵。难怪著名作家曹文轩说:环境描写写得好才是高手。找个同学再来读一读,我给他配上音乐。
⑤这么美好的景物,这么优美的文字,我们应该把它留在记忆里,请大家尝试背一背。
3.引读:王冕不禁看得入了迷,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画图中’,真是一点不错。可惜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下来。”随后转念又想——“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画几笔?” 他怎么会这么想呢?
4.引读:想到这些,王冕开始刻苦学画——
5.凭着刻苦和勤奋,十八岁时王冕就已脱离秦家开始自立,齐读最后一段。
6.回到主问题:课文约980字写了王冕12年的经历,作者是怎样做到的?什么地方详写?什么地方略写?为什么要详写?
【设计意图:言意兼得,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会获得生长。引导学生比较两件事例写法的异同,促进学生在比较中获得写作手法的教育。借景抒情、以物喻人,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但是教师如果能够联系历史背景和生活实际进行讲解,学生收获的必定是言语技能的智慧。】
四、拓宽练习,扩展阅读背景
1.拓展练习:为了表现乐于助人的形象,下面哪些内容应该详写?哪些应该略写?哪些可以不写?
a.我上体育课扭伤了脚。
b.王刚背着我送我回家。
c.王刚帮我擦红花油。
d.王刚在我家写作业。
e.老师打电话问情况。
f.我爸爸送王刚回家。
2.回顾一下我们这一整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3.最后给大家欣赏一下王冕的墨梅画和《墨梅》诗。
【设计意图:拓展练习有助于学生将学到的“技”上升为“道”的层面;经历了问题由学生来提,课文让学生读懂,文本奥秘由学生发现之后,学习方法由学生自己小结,还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一曲清音乐和着淡雅的墨梅图画面,辅以《墨梅》诗,伴随叮铃铃的下课铃声,使学生紧张的神经得以放松,更增添了语文课堂的文化气息。】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20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249位用户关注,26人点赞!
附:记金华双龙洞
一、教学目标
1、教养
①、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②、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③、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④、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教育
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3、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综合概括能力、背诵能力等。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三、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幻灯片、幻灯机、录像带、录像机等。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会生字词,通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导入 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二、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讲读课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
说。(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8、观看录相,亲自感受。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
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10、小结: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讲读课文四、五、六段,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课,导入 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二、教学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
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 板书:窄)
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 板书: 矮)
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 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 板:险)
3、小结: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
4、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录相,亲自看看孔隙是怎样的和人怎样进出孔隙。
6、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试按这样的条理练习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三、教学第五、六段。
1、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出示幻灯,学生先说,再指名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 ,出了洞。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2、归纳段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概括中心思想,指导给课文列写提纲。
教学过程 :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名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
二、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双龙洞的美丽奇特,体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板书:可爱河山 美丽奇特 指导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指导给课文列提纲。(先自由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再汇报讨论)
四、质疑,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
五、堂上检查,背诵第五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