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本篇共有2186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6分钟,共有264位用户关注,20人点赞!
《新课程标准》已经于2011年修订并颁布实施,通过近阶段对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学习,自己对新课程有了一个更进一步的认识,也使自己认识到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探索,结合学生实际,深刻认识到新教材内容发生了很多变化,这就要求教师相应的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反思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现总结如下:
一、教学观念的改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因而,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如: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作为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做到“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要在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这种反思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
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材内容的变化,学生的实际情况,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灵活使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例如新教材在一些内容设置上,只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结论,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习题设置过于简单,这就需要教师配以多样的习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对于复习课,要通过各类习题来帮助学生复习总结已学过的知识;有时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学生上讲台、游戏比赛、讨论、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上,有时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达到课堂教学的效果,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另外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许多课要求教师要用多媒体教学,要求学生会用多功能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有以下一些明显的优势: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容量;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特别对于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会事半功倍。
三、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
新的学习方式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提倡这样的新的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四.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
无论何种教学方式,都应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对新课改下的教学也是如此,很多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题目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运算定律推导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导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不讲公式的推导就直接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总结出一些方法,规律。结果却是多数学生不但“悟”不出方法、规律,而且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五.加强自身的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93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185位用户关注,21人点赞!
一、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这一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意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以及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各种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产生心理体验,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形成教与学的互相推进。
冰心的《纸船――寄母亲》这首现代诗相信很多老师都上过,我当时是在公开课上讲的这一课,大家都知道,一首好诗,其实也是一幅优美的画,还是一首动听的歌。在教学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课文的配乐朗读,想象一个女孩子站在船头,望着愈来愈远的祖国,想着离自己越来越远的母亲,只有一只一只的折着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这样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绘出画面的内容,同学们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的同学想象出了当时的冰心脸上挂满了泪水,还有的同学甚至想到自己的父母亲外出打工的每一次离别的场景,这些都说明同学们已经融入了教学的过程;欣赏完了画面,我又让学生听了《懂你》这一首歌,这首歌同学们也许听过很多遍,大家都闭上了眼睛,谁也不忍心去打破那种宁静,我发现有一些同学的眼眶都红了,有一个叫余吉的大山里的小女孩还落下了眼泪,我还需要说什么呢?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感觉很欣慰,既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了以人为本,又将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并产生了强烈的心理体验,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达到了目的。
三、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信息化、社会化
社会是个大课堂,教材要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而新课程标准下,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如课外阅读,书法训练,诗歌背诵,看电视报纸等等都可以成为教学内容。
学生是非常敏锐的,在上《狼》这一课的时候,为了达到读者与作者心灵的沟通,我设计了一个答记者问的小环节,我班梅蔓和曹玉玲两位同学扮演记者,像模像样,她们设计的问题尖锐,在采访的时候很快进入角色,又是和被采访的对象握手又是说再见的,她们落落大方,面带笑容,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课前我只是稍微点拨了一下,创意的部分据她们自己说是从电视上学来的。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45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249位用户关注,34人点赞!
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817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258位用户关注,53人点赞!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我就采用了先猜想~论证~归纳教学过程。这样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精神,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三、健全新的评价机制。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84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286位用户关注,54人点赞!
再读新课程标准,我对怎样上好体育课又有了新的认识,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少讲,少给学生具体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发现、探索、研究,让学生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
二、要考虑不同能力学生的需求。教师上课时要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要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对发展水平不同、能力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的需要和情感体验的现状;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少些干预,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潜移默化得到锻炼。
三、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在学生对上体育课为什么不感兴趣?我认为原因有四:1.学生体质差,在活动中很难找到成就感。2.部分学生怕吃苦,因为体育课不同于其他文化课,运动量大,一节课下来学生感到身心疲惫。3.教学内容单一,现在体育课上主要是几类大项目中的几个小类:跑跳类主要是短跑、中长跑、跳远,球类主要是篮球。4.受学校硬件设施的限制,如天公不作美(长时间下雨),再加之学校不重视,体育课经常被挤占,学生就认为体育课可上可不上。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兴趣呢?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活动,设计的活动要生活化、有趣味,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才会积极参与,才会克服困难坚持下来。2.多一些激励,少一些批评。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在整个教学中,会时刻注意课堂上的变化,细心观察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指导,对部分素质较差的学生,不应过于苛责,不应使其丧失信心。教师在表扬或激励学生时,要避免简单的说“好”“很好”“行”,而应说:“你做得非常好,老师很喜欢”,“大家来看***的表演,他做得真棒!”“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等语言进行激励。3.要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既要有教师的评价,也要有学生之间的互评,更要有学生的自评。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14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1分钟,共有185位用户关注,58人点赞!
为新课程做准备——“渗透课标精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会议总结安溪县教育局汪小安2002年11月29日各位校长、主任、老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渗透课程标准精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学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今天就要结束。怎么评价这次研讨会?会前,有人认为会开得早了。会是不是开得早了?会议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通过观摩课堂教学,听取教学反思和城关三小的经验介绍,通过比较深入的讨论,全体与会者对语文、数学、科学、品德与生活等课程标准有了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认识到今后实施新课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深远意义,这是会议最可贵的收获,也说明会议开得适时,为明、后两年开始实施新课程作了认识上准备,舆论上的准备和教学实践上的准备。我想,这次会议归纳起来,有以下收获:一、从三小的教学实践坚定实施新课程的信心三小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数学主要以修订大纲为指导,自然以试用大纲为指导,思品课以《小学思品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渗透新的课程标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学校领导和老师认识到,修订大纲和新的课程标准有一致的东西,如语文的修订大纲和课程标准,在体现“时代性、人文性、实践性、灵性、创新精神”方面精神基本一致,而新课标在“鲜明的理念”,“立体化的目标”及“有效的指导”方面又有新的发展。因此,实施修订大纲,渗透课标精神,两者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得益彰,既为实施修订大纲开拓更广阔的视野和实践的空间,同样为今后实施新课标新课程积累经验。在实践中,三小的领导和老师还认识到,根据修订大纲修订或编写的教材,虽然不是实施新的课程标准的最佳载体,但它在体现新的教育理念,体现新的学习方式方面,还是有出色的表现。用好现行教材,就能在今后用好课标教材。从三小的实践中,与会者认识到明、后两年,我县实行新课标新课程是可行的,是可以走好这一步的,从而坚定了实施新课程的信心。二、从三小的实践看到实施新课标新课程的艰巨性三小的领导和老师在渗透课标精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课程目标的三维性与教学的实际效果存在不确定性;教师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不熟悉,不熟练或使用不当使教学效果存在不确定性;旧的教学观念的顽固与尽早转变教学观念的要求之迫切存在极大的矛盾。从三小的实践和体会中,与会代表感到实施新课标新课程的艰巨性。认识实施新课程的艰巨性,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加强学习,与时俱进,才不会陷入盲目的乐观。三、从三小的实践体验实施新课标的适时性三小在“渗透课程标准精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践中,做到:领导有责任心,教师有积极性,学生有基础。领导有责任心,从校长到教导主任到教研室主任,既分工又合作,使工作能有条不紊、深入地进行,在分管领导几次出差的情况下,研讨会筹备工作仍卓有成效地进行,足以说明领导班子的责任心和协调一致。教师有积极性,每个教师都能努力学习新课标,并付之实,和做好点滴经验的积累。学生有基础,由于老师都能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态度方面,在学习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体验等方面,都有了一个新的开端。好开端,待以时日,就有好基础。从三小的实践中,与会代表一致认识到,明、后两年我县开始实施新课标、新课程是适时的。在教学中“渗透课程标准精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我们还要做那些工作,下面提几点建议:一、从三个维度认识学习方式的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可以看出,《纲要》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绝不单纯是学习方法问题,而是涉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这在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有更具体的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有关“阅读”的学段目标共有10条,其中涉及知识、能力的有7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3条,如“喜爱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活,对感兴存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而且,每一条均涉及过程与方法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1-3年级)就明确具体地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提出学段目标,并反复使用“经历……过程”,体现了过程与方法。《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标准具体明确地从“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四个方面提出第一学段(1-3年级)教学目标。《科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九年义务教育3-6年级《课程目标》部分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三个方面提出学段目标。纵观《纲要》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方面是情感态度上的问题,要主动参与,乐于合作,乐于探究,另一方面才是学习方法的问题,要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去感悟、体验。如果只是把它单纯地作为学习方法问题,那是认识上的以偏概全,在教学实践中将出现严重的失误。二、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教师在转变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科学课程标准》、《思品与生活》都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概括各学科课程标准,教师的作用主要有:1、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思品与生活》指出:“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的教学方法要富有儿童情趣和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教师的言语动作要力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引导儿童自己得出学习的结论……。”可见,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中有多重要。2、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品德与生活》指出:要“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发展”《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尊重儿童在科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3、根据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探究学科不同,探究方法也就不同,教师的指导也要不同。语文学科中的探究,是感悟和体验,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数学中的探究,是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的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思品课中的探究,主要指在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中形成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的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挥,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科学教育,学生主要是学习科学探究,教师要“引导儿童自己得出学习的结论,尽量少用或不用专业术语和抽象定义,尤其要避免在教学过程的初始阶段把结论告诉学生”。此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者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为前提,没有学生个体的充分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无从谈起。无论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学习要有学生的主动性。三、渗透课程标准精神,改进现行教材的教学在教学中“渗透课标精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是好高鹜远,而是面向实际,适当超前,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抓手,改进现行教材的教学。为此,强调以下几点:1、要把新课标的学习同学习修订大纲(大纲)结合起来,并以修订大纲(大纲)为主,找到新课标与修订大纲(大纲)的共同点和新课标的发展处,全力实施修订大纲,同时渗透新课标精神,使新大纲的实施有更高的起点,更广阔的天地。2、要把新课标的学习同大修订教材的学习实践结合起来。在大修订教材中,如何体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什么特点,要把它一一梳理出来,在教学中,既努力体现大修订教材的特点,又要尽量弥补其不足,尽量体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3、要改进已掌握的教学技能和形成新的教学技能。新的教学理念如果不能转化为相应的教学技能,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而不能深入到教学中去。要努力掌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教学技能,比如:(1)创设情境的技能。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模拟生活情境等,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适合学生体验的条件,引发学生的思维等。(2)引导讨论的技能。如,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全班的讨论,讨论的问题的提出,讨论的时机的掌握,讨论的引导等。(3)讲解的技能。讲解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如何给学生释疑解惑等。还有开发课程资源的技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等。我们有不少老师在学习新课标中有不少好的设想,希望能在教学中和广大老师一起完成从设想到技能的转化,使更多教师和学生能从中受益。“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实施新课程的潮流势不可挡,我们要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勇于实践,为我县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贡献自己的精力和才智。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61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158位用户关注,49人点赞!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20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125位用户关注,24人点赞!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由于工作的需要,2007年我离开学校直到2010年又重新回到熟悉的讲台.期间虽然也不放松学习,但是离开整整三年以后再回来,还是感觉一切既熟悉,又陌生.面对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面对90后的学生,我这个有着二十几年教龄的教师也感觉自己再不加强学习,就不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了.
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传统的教学方式令我不自觉地形成一种习惯:总是担心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很多时候总是喜欢“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老师板书多,学生写得少,给学生讨论的时间更少.而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日子已经被电子屏幕替代.学会操作不是很难,刚开始师生都很兴奋,几节课下来,教学反馈效果并不好.我反思自己的教学,一节课手不停地点着鼠标,播放着闪烁的画面,飞入动听的答案声,代替了全部的板书,感觉就像是“机灌”代替了“人灌”.怎么办呢?不能让自己变成新课程改革的落伍者.因此,我主动地去听实验教师的课,向优秀教师学习.还积极参加县里组织的培训,工作之余自己通过网络平台自我培训,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电脑知识,通过学习和反思,我对课堂教学又有了新认识.那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民主的关系,教师要在教学中用“活”教材;我常常思考的问题就是“怎样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果?”我的感悟是:能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才是有效教学,教与学是应该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教师应该抛弃那种高高在上的心态,应该承认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在课堂上应该构建师生互相交流,平等对话的关系.数学是一门相对单调的学科,更应注重情景引入,注重探究过程,强调思维变式.多媒体教学在创设情境引入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多媒体教学以其独特的形、声、景扣动学生的心弦,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我也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适应学生和有效课堂的需要.例如,在上七年级下册5.4《平移》这个内容时,我用显示屏给学生展示图形的平移过程,学生们感受到平移现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现代教育手段在数学课堂创设生活情境方面充分体现了它的优越性.
有了好的开头,接下来怎样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参与到整节课的学习中呢?
我觉得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相当重要的.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一节没有交往,没有互动的课堂不算是成功的课堂.成功的课堂意味着学生能平等参与、平等对话、平等合作.如果还是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支配学,学受控于教,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容易出现疲惫和厌倦的学习情绪.因此,教师必须摆正位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实践中我对这点越来越有体会:有了好的课堂导入后,教师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师的讲解和启发不能仅用多媒体设备的播放来代替;不能只强调教学容量而忽视学生的学习、思维规律;不能简单地用电脑的“人机交流”代替沟通师生情感交流的“人机对话”.而是应遵循“以学为中心”的设计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上我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交流和讨论,让他们在交流中形成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亦师亦友的课余师生关系
有一天下课后,有一个学生对我说,老师,你有qq么?我想加你.看他嬉皮笑脸的样子,我不假思索地说:没有.随后一连几天,我发现这个学生上数学课要不就是很沮丧的样子,要不就是睡觉,学习没有精神.
我突然觉得自己的拒绝伤到了孩子的自尊.我深深地自责起来,还说让孩子们打开自己的心扉呢,现在他主动想和老师交流,我还把他拒之门外.随后我单独找到这个孩子,要了他的q号,加了他作为好友,渐渐地和他的话题越来越多,聊学习,聊他的家庭.其实这个学生只是想和老师面对面的交流,说他的心事,他的烦恼,对学数学没有信心.我想不到这个看起来有一些不着边的小孩,在网络的另一端,好像也在不断地长大这个样子,也慢慢地见他有些喜欢学习了.这件事给了我一个很大的触动,以后凡是有学生主动找我交流的,无论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事情,无论多忙,我都会抽出时间,和他很好的交流.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的转型期,学生非常渴望与教师建立平等的、朋友般的师生关系.事实上,如亲子关系一样,师生关系必然会有教育和受教育者这种关系的存在,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导性的地位,师生关系的促进和改善应该以我们教师为重点.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存在着一个“度”,教师把这个“度”把握准了,对我们的教育教育事业是一个很好的促进.大部分的科任教师,除了学科上的交流,很少和学生在一起交流,这无疑使师生交流仅停留在工作的表面上,不能深入学生的心理和感情,有时候课余时间的非工作式交往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作用.例如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课余时间和学生打打球,做做游戏,在周末网上聊聊天等,这种亲密的交往活动都能使师生关系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交往,既能使师生间缩短心理距离,同时也能丰富师生沟通的渠道和方式.
我的困惑
1.给学生充分的交流和表达与完成教学任务之间的冲突.
2.对少数因各方面原因造成的过早厌学,性格非主流的学生,要想让他能主动参与学习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63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150位用户关注,58人点赞!
教师英语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我教的是小学三和六年级英语,通过读教材我深切感悟到教师必须学习“英语新课标”才能适应教材改革的需要,才能适应新教材新教法的需要。能适应当今素质的需要,才能把握新知识体系和学生实际,提高课堂效益达到“英语新课标”设计理念的基本要求。一句话,顺应教育改革发展潮流,当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反复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深刻领会英语课程的要求。我们要学习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小学英语教学属于英语启蒙教育,学生通过听、说、动唱、玩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并获得初步的听说能力和一定的语感。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英语教学应该以提高兴趣为主。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才会愿意学,要让学生有兴趣,我们首先得让学生感到英语易学,其次让学生乐学,最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二、教学方式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新教材的教学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采用听、说、唱、玩、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使学生从动脑、动口、积极思维参与教学活动。如低年级学生可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将其编成儿歌、童谣。课堂中多采用游戏教学法,加上教师灵活亲切的身体语言,使得课堂丰富多彩、轻松活跃。培养学生能在图片、手势的帮助下,听懂语速较慢的话语或录音材料。
三、创设情景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92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292位用户关注,54人点赞!
一、新课标准体现了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是,英语学习和我们的语文学习是有相通点的。 新课标在界定高中英语课程的性质时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语言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就是说语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征。
(一)语言的工具性即就是: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学习的一种工具。
1.英语是思维的工具。英语课实际上就是通过言语来学习语言,也就是通过课文,一些具有英语典范性的对话或文章来学习语言的,而不是孤立地去学字、词、句、章、等知识的。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就是指导学生把朦胧的思想变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语言变为有条有理的语言。
2.英语是交际的工具。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活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存在。英语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的必不可缺的工具。
3.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英语具有基础性及工具性。在所有的学科中,英语是一门基础学科,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英语知识,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掌握了必备的语法知识,才能有条件去学习其他学科(有关西方的科学和典籍)。因为所有学科的教材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要靠语言文字来传达和表达信息,建立和学生的联系,学生也只有在通过理解了教材内容后,才有可能将信息进行内化,借助语言在大脑中形成相关的知识体系。
(二)语言的人文性。
“人文性”着眼于英语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人文性,强调英语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具体到英语课程方面,人文性就意味着:应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并以此来制定英语课程目标和选择整合和利用英语课程资源;英语课程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自身的独特体验受到保护和尊重。教师将在关注学生英语知识、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注重人文关怀和英语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我认为语言的人文性主要表现在:
1.新课标的理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删除)以往的教材设计主要重视语法知识的教学,侧重死记硬背,是一种填塞式的教学。在这样的状况下,许多学生都是“高分低能”,在英语学习上,困难重重,最常见的莫过于哑巴英语,这样的英语学习,思维较为僵化,导致很多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无法应用所学的知识。而新课标下的英语学习贴近母语学习,思维较为灵活开放,摆脱了单一的语法的死记硬背,更注重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注重听、说、读、写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心智的发展,特别是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也体现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宣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时提出的坚持能力为重。他提出:考试分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生书本知识掌握的情况,但往往不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我们要求的人才最终不是会考试的人才,而是会解决实际问题、会做事的人才,是在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工作中做出业绩和贡献的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克服所谓“高分低能”的缺陷。
2.新课标教材的内容丰富新颖,贴近生活。新课标的教材内容综合性强,含盖面广,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时展紧密联系。其词汇,语言表达方式较地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以及日常交际能力。
二、新课程教材的语法教学与传统的语法教学不同
新课程的语法教学与传统的语法教学最根本的不同是教学目标不同:新课程语法教学的侧重点是应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外语交际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传统的语法教学往往只是使学生掌握语法形式,重点是讲解和辨析形式的构造,关注的是学生能否掌握结构和形式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情况仅仅体现在试卷上,从而导致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法教学的内容不同。新课程的语法教学内容包括语法的形式、意义和用法,重视培养学生应用语法形式的能力;传统语法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语法的形式和意义,教学重点放在形式上,而忽视用法教学。
(二)语法结构的呈现方式不同。新课程倡导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反对单纯知识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在语法教学中,新课程尽量使用归纳法,即在语境中呈现语法结构,通过对多个例子的观察,在理解的基础上由学生分析归纳出语法规则,然后由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而传统的语法教学一般采用演绎法呈现语法结构,即教师先讲解语法规则,告诉学生语法形式,并解释语法形式所表达的意义,然后根据规则造出句子。
32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