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本篇共有2383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6分钟,共有118位用户关注,52人点赞!
7年级数学知识点第一章 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
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书叫做负数。
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
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
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
1.2有理数
1.2.1有理数
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1.2.2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的作用: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达。
注意事项:⑴数轴的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三要素,缺一不可。
⑵同一根数轴,单位长度不能改变。
一般地,设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a的点在原点的右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
1.2.3相反数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
在任意一个数前面添上“-”号,新的数就表示原数的相反数。
1.2.4绝对值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比较有理数的大小:⑴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⑵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有理数的加减法
1.3.1有理数的加法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⑴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⑵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⑶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交换律:a+b=b+a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a+b)+c=a+(b+c)
1.3.2有理数的减法
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来进行。
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a-b=a+(-b)
1.4有理数的乘除法
1.4.1有理数的乘法
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ab=ba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ab)c=a(bc)
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c)=ab+ac
数字与字母相乘的书写规范:
⑴数字与字母相乘,乘号要省略,或用“”
⑵数字与字母相乘,当系数是1或-1时,1要省略不写。
⑶带分数与字母相乘,带分数应当化成假分数。
用字母x表示任意一个有理数,2与x的乘积记为2x,3与x的乘积记为3x,则式子2x+3x是2x与3x的和,2x与3x叫做这个式子的项,2和3分别是着两项的系数。
一般地,合并含有相同字母因数的式子时,只需将它们的系数合并,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再乘字母因数,即
ax+bx=(a+b)x
上式中x是字母因数,a与b分别是ax与bx这两项的系数。
去括号法则:
括号前是“+”,把括号和括号前的“+”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改变符号。
括号前是“-”,把括号和括号前的“-”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式子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式子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同;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式子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式子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反。
1.4.2有理数的除法
有理数除法法则:
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a÷b=a (b≠0)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因为有理数的除法可以化为乘法,所以可以利用乘法的运算性质简化运算。乘除混合运算往往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确定积的符号,最后求出结果。
1.5有理数的乘方
1.5.1乘方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an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当a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以读作a的n次幂。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⑴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⑵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⑶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1.5.2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正整数),使用的是科学记数法。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n位整数,其中10的指数是n-1。
1.5.3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接近实际数目,但与实际数目还有差别的数叫做近似数。
精确度: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精确到哪一位。
从一个数的左边第一个非0 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对于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a×10n,规定它的有效数字就是a中的有效数字。
7年级数学知识点第二章 一元一次方程
2.1从算式到方程
2.1.1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
2.1.2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1 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等式的性质2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2.2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⑴
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2.3从“买布问题”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⑵
方程中有带括号的式子时,去括号的方法与有理数运算中括号类似。
解方程就是要求出其中的未知数(例如x),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系数化为1等步骤,就可以使一元一次方程逐步向着x=a的形式转化,这个过程主要依据等式的性质和运算律等。
去分母:
⑴具体做法:方程两边都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⑵依据:等式性质2
⑶注意事项:①分子打上括号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509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3分钟,共有293位用户关注,23人点赞!
学习有如母亲一般慈爱,它用纯洁和温柔的欢乐来哺育孩子,如果向它要求额外的报酬,也许就是罪过。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知识要点历史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开辟新航路(一)东方的诱惑
1、原因:
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社会根源:西欧社会对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激增,《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的流传,刺激了欧洲人的'寻金热';精神动力:传播---;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崛起导致传统商路的阻塞,造成商业危机。
2、条件
(1)客观条件:欧洲造船技术的进步;航海技术的进步;地理知识的进步以及'地圆说'的流行。(2)主观条件:西、葡两国王室的支持;航海家的进取精神;文艺复兴的推动。
(二)新航路的开辟
为了到达东方,葡萄牙和西班牙分别组织了东西两条路线的海上探险。
1、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率领三艘帆船到达非洲最南端,迪亚士把它命名为'风暴角';
后来,葡萄牙国王把它改称为'好望角'。1497-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继续前行,到达了印度。
2、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到达今天美洲巴哈马群岛。
3、1519~1522年,西班牙支持的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完成了环球旅行。
4、怎样评价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
这些航海家不畏艰险,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开辟了新航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打破了各大洲孤立分散、封闭隔绝的状态,是世界开始联结成一个整体、相互依存,人类历史从此具有了全球性规模,进入了近代文明的崭新时代。但这些航海家的目的是为了金钱财富,开启了近代欧洲国家早期的殖民主义浪潮,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
(三)走向会合的世界
1、对欧洲的影响:
(1)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2)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欧洲人早期的海外殖民扩张运动,为西欧早期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2、对世界的影响:新航路的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回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从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殖民扩张:西方殖民主义者从殖民地掠夺大量的财富,在欧洲转化为资本,成为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和市场两个条件。
(一)荷兰的殖民扩张
1、历史条件:
(1)1566-1581年,荷兰推翻西班牙统治,成立荷兰共和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2)荷兰是欧洲经济发达的地区,16世纪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3)地理位置优越。(4)新航路开辟后荷兰成为'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的受益者。
2、荷兰的殖民活动
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参与殖民争夺,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在北美,建立新阿姆斯特丹等殖民地。亚洲,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侵入印度尼西亚,夺取葡萄牙的殖民地马六甲和锡兰,一度占领了中国台湾。在非洲东西海岸也建立殖民据点。
(二)英国的殖民扩张
1、确立海上霸权的过程:
(1)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2)1652-1674年,爆发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丧失海上霸权以及北美殖民地。
《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
(3)1756-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法国战败,英国都去了法国在北美,印度沿海的大片殖民地,18世纪中期,在亚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建立了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
2、英国确立海上殖民霸权的优势:
地理优势:位于大西洋沿岸地区,发展海外贸易的条件得天独厚。
制度优势: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为殖民活动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障。
经济优势:工场手工业发达,资本主义工商业繁荣。
军事优势:大力发展海军力量,为海外殖民扩张提供军事上的保障,
(三)世界市场的拓展
1、早期殖民扩张是指工业革命之前欧洲列强在亚、非、美洲的侵略扩张活动。
新航路开辟后,西、葡、荷、英、法等西欧国家纷纷加入殖民争夺的行列,建立了殖民地,并与世界各地更多的地方建立了直接的贸易联系。抢夺、欺诈等成为这一时期西欧殖民者常用的卑劣手段。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西欧生产力不发达,资本主义还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列强的殖民扩张、殖民掠夺带有血腥的暴力性,主要的方式是奴役和屠杀殖民地居民,掠夺殖民地的财富以及进行罪恶的努力贸易。
2、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1)对欧洲的影响:早期殖民扩张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为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和市场条件,大大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殖民扩张与掠夺是世界市场拓展的主要途径。随着欧洲国家对商品市场及原料产地的需求增大,殖民扩张的范围也越来越大,遍及世界各大洲,世界市场得以进一步拓展,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到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3)对殖民地的影响:早期殖民扩张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广大殖民地国家的长期落后。
3、第一次工业革命(一)从珍妮机到蒸汽机
1、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
(1)棉纺织业: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2)交通运输业:发明蒸汽轮船和蒸汽机车。
(3)动力部门:1785年,瓦特制成'万能蒸汽机',解决了人类大规模制造和利用动力的问题,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人类历史进入了'蒸汽时代'。
(4)其他生产领域也纷纷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
2、从工场到工厂
工业革命以机器大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以工厂取代工场;它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影响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
(1)经济:①工业革命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人类历史进入'蒸汽时代'。②工厂制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③工业革命以后出现了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农业比重逐步下降,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
(2)政治:①工业革命巩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基础,推动了欧美国家的社会变革,至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②工业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社会关系,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工人运动兴起。
(3)文化:①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改革。②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主义开始流行,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为其代表。③随着资本主义社会问题日益暴露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的尖锐,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兴起,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并开始指导无产阶级工人运动。
(4)此外,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5)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
①导致西方国家社会分化、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尖锐,工人运动兴起。②亚、非、拉美等落后地区加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受到更为严重的掠夺,先后爆发民族解放运动。③工业革命后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3、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基本形成:
①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②资产阶级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他们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③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2)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影响:
积极影响:①促进了世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欧美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联系,使世界各地区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推动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③冲击了亚非拉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结构,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思想,刺激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方式。
消极影响:世界市场是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中形成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资本输出场所。世界市场的形成不仅使亚非拉国家遭受不等价的剥削,而且把它们变成了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给亚非拉国家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也就是工业国剥削农业国、西方统治东方的历史。
4、第二次工业革命(一)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1870年以后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20世纪初,第二次给员工么基本完成。
1、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政治条件:19世纪中后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使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经济条件:①市场--德、意、日等国的统一,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②资金--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集中和对殖民地的掠夺;③技术--19世纪以电磁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突破性进展。
2、主要成就:
(1)电的广泛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成就。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器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另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不久,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也研制成功,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以内燃机为动力,研制成功了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
(3)化学工业的发展令人瞩目,制成了燃料、塑料。
(4)钢铁工业的进步
(二)垄断组织的出现
1、垄断组织的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的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对巨额资本的需求加强了资本的积聚,而生产过程在技术上的机一部复杂化则导致了生产的集中。一些在激烈的竞争中壮大起来的企业,通过兼并或相互联合的方式,开始控制某一种或集中产品的产量、价格或市场,从而形成垄断。
2、垄断组织产生的影响
①对经济的影响:垄断组织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垄断组织的出现适应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客观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垄断组织渗透进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方面,垄断资本家逐渐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并且越来越多的干预国家政治、经济生活,逐渐控制国家政权,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阶段。
③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代表垄断组织利益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至20世纪初,整个世界被列强瓜分完毕。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经济: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又一次飞跃,人类历史进入了'电气时代'。②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经济走向成熟,出现了国际联合企业、跨国公司等新的经济组织形式。③出现了一大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并对传统工业部门进行改造。
政治:①垄断资本家控制国家经济命脉进而控制了国家政权,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②资本主义制度更加稳固,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制度走向完善。
文化:第二次工业革命要求劳动者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推动了国民教育的普及与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与生产结合密切,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
社会生活: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带来的消极影响: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环境污染更加严重。②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被基本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③亚非拉人民的灾难更加深重,亚非拉都相继爆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解放运动。
(三)世界市场的发展
1、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2)交通运输日益便利;电报、电话的出现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3)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广大地区基本上都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国家在输出商品、掠夺原材料的同时,直接向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输出资本,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三部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体系、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列强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增,为了获得更多的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列强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85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295位用户关注,45人点赞!
知识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3x2+5x-2=0的常数项是-2。
2、一元二次方程3x2+4x-2=0的一次项系数为4,常数项是-2。
3、一元二次方程3x2-5x-7=0的二次项系数为3,常数项是-7。
4、把方程3x(x-1)-2=-4x化为一般式为3x2-x-2=0。
知识点2:直角坐标系与点的位置
1、直角坐标系中,点a(3,0)在y轴上。
2、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的任意点的横坐标为0。
3、直角坐标系中,点a(1,1)在第一象限。
4、直角坐标系中,点a(-2,3)在第四象限。
5、直角坐标系中,点a(-2,1)在第二象限。
知识点3: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
1、当x=2时,函数y=的值为1。
2、当x=3时,函数y=的值为1。
3、当x=-1时,函数y=的值为1。
知识点4:基本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1、函数y=-8x是一次函数。
2、函数y=4x+1是正比例函数。
3、函数是反比例函数。
4、抛物线y=-3(x-2)2-5的开口向下。
5、抛物线y=4(x-3)2-10的对称轴是x=3。
6、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1,2)。
7、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知识点5: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1、数据13,10,12,8,7的平均数是10。
2、数据3,4,2,4,4的众数是4。
3、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知识点6:特殊三角函数值
1、cos30°=。
2、sin260°+cos260°=1。
3、2sin30°+tan45°=2。
4、tan45°=1。
5、cos60°+sin30°=1。
知识点7:圆的基本性质
1、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2、任意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外接圆。
3、在同一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4、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5、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
6、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7、过三个点一定可以作一个圆。
8、长度相等的两条弧是等弧。
9、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10、经过圆心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
知识点8: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切。
2、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3、弦切角等于所夹的弧所对的圆心角。
4、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5、垂直于半径的直线必为圆的切线。
6、过半径的外端点并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43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2分钟,共有279位用户关注,43人点赞!
高中数学难度更大,难度在于它的深度和广度,但如果能理清思路,抓住重点,多实践,变渣滓为暴君并非不可能。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有哪些你知道吗?共同阅读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请您阅读!
高中数学知识点汇总1.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
必修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指数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
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必修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必修4:基本初等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以上所有的知识点是所有高中生必须掌握的,而且要懂得运用。
选修课程分为4个系列:
系列1:2个模块
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框图
系列2:3个模块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
选修2-3:计数原理、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统计案例
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选修4-5:不等式选讲
2.重难点及其考点:
重点:函数,数列,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圆锥曲线,立体几何,导数
难点:函数,圆锥曲线
高考相关考点:
1.集合与逻辑:集合的逻辑与运算(一般出现在高考卷的第一道选择题)、简易逻辑、充要条件
2.函数:映射与函数、函数解析式与定义域、值域与最值、反函数、三大性质、函数图象、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函数的应用
3.数列:数列的有关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列求通项、求和
4.三角函数:有关概念、同角关系与诱导公式、和差倍半公式、求值、化简、证明、三角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应用
5.平面向量:初等运算、坐标运算、数量积及其应用
6.不等式:概念与性质、均值不等式、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的解法、绝对值不等式(经常出现在大题的选做题里)、不等式的应用
7.直线与圆的方程:直线的方程、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线性规划、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8.圆锥曲线方程: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轨迹问题、圆锥曲线的应用
9.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空间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棱柱、棱锥、球、空间向量
10.排列、组合和概率:排列、组合应用题、二项式定理及其应用
11.概率与统计:概率、分布列、期望、方差、抽样、正态分布
12.导数:导数的概念、求导、导数的应用
13.复数:复数的概念与运算
高中数学学习要注意的方法1.用心感受数学,欣赏数学,掌握数学思想。
有位数学家曾说过:数学是用最小的空间集中了的理想。
2.要重视数学概念的理解。
高一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区别是概念多并且较抽象,学起来“味道”同以往很不一样,解题方法通常就来自概念本身。学习概念时,仅仅知道概念在字面上的含义是不够的,还须理解其隐含着的深层次的含义并掌握各种等价的表达方式。例如,为什么函数y=f(x)与y=f-1(x)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而y=f(x)与x=f-1(y)却有相同的图象;又如,为什么当f(x-1)=f(1-x)时,函数y=f(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而y=f(x-1)与y=f(1-x)的图象却关于直线x=1对称,不透彻理解一个图象的对称性与两个图象的对称关系的区别,两者很容易混淆。
3.对数学学习应抱着二个词――“严谨,创新”,所谓严谨,就是在平时训练的时候,不能一丝马虎,是对就是对,错了就一定要承认,要找原因,要改正,万不可以抱着“好像是对的”的心态,蒙混过关。
至于创新呢,要求就高一点了,要求在你会解决此问题的情况下,你还会不会用另一种更简单,更有效的方法,这就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平时,我们看到一些人,做题时从不用常规方法,总爱自己创造一些方法以“偏方”解题,虽然有时候也能让他撞上一些好的方法,但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因为你首先必须学会用常规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你才能创新,你的创新才有意义,而那些总是片面“追求”新方法的人,他们的思维有如空中楼阁,必然是昙花一现。当然我们要有创新意识,但是,创新是有条件的,必须有扎实的基础,因此我想劝一下那些基础不牢,而平时总爱用“偏方”的同学们,该是清醒一下的时候了,千万不要继续钻那可怜的牛角尖啊!
4.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
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另外还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自学时间,以便加宽知识面和培养自己再学习能力。
5.多听、多作、多想、多问:此“四多”乃培养数学能力的要诀,“听”就是在“学”,作是“练习”(作课本上的习题或其它问题),也就是把您所学的,应用到解决问题上。
“听”与“作”难免会碰到疑难,那就要靠“想”的功夫去打通它,假如还想不通,解不来就要“问”――问同学、问老师或参考书,务必将疑难解决为止。这就是所谓的学问:既学又问。
6.要有毅力、要有恒心:基本上要有一个认识:数学能力乃是长期努力累积的结果,而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所能达到的。
您可能花一天或一个晚上的功夫把某课文背得滚瓜烂熟,第二天考背诵时对答如流而获高分,也有可能花了一两个礼拜的时间拼命学数学,但到头来数学可能还考不好,这时候您可不能气馁,也不必为花掉的时间惋惜。
高中数学复习的五大要点分析一、端正态度,切忌浮躁,忌急于求成
在第一轮复习的过程中,心浮气躁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平时复习觉得没有问题,题目也能做,但是到了考试时就是拿不了高分!这主要是因为:
(1)对复习的知识点缺乏系统的理解,解题时缺乏思维层次结构。第一轮复习着重对基础知识点的挖掘,数学老师一定都会反复强调基础的重要性。如果不重视对知识点的系统化分析,不能构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网络构架,自然在解题时就不能拥有整体的构思,也不能深入理解高考典型例题的思维方法。
(2)复习的时候心不静。心不静就会导致思维不清晰,而思维不清晰就会促使复习没有效率。建议大家在开始一个学科的复习之前,先静下心来认真想一想接下来需要复习哪一块儿,需要做多少事情,然后认真去做,同时需要很高的注意力,只有这样才会有很好的效果。
(3)在第一轮复习阶段,学习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基础复习上来。
因此,建议广大同学在一轮复习的时候千万不要急于求成,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的揣摩每个知识点,弄清每一个原理。只有这样,一轮复习才能显出成效。
二、注重教材、注重基础,忌盲目做题
要把书本中的常规题型做好,所谓做好就是要用最少的时间把题目做对。部分同学在第一轮复习时对基础题不予以足够的重视,认为题目看上去会做就可以不加训练,结果常在一些“不该错的地方错了”,最终把原因简单的归结为粗心,从而忽视了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对基本结论和公式的记忆及基本计算的训练和常规方法的积累,造成了实际成绩与心理感觉的偏差。
可见,数学的基本概念、定义、公式,数学知识点的联系,基本的数学解题思路与方法,是第一轮复习的重中之重。不妨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的函数部分为例,就必须掌握函数的概念,建立函数关系式,掌握定义域、值域与最值、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学会利用图像即数形结合。
三、抓薄弱环节,做好复习的针对性,忌无计划
每个同学在数学学习上遇到的问题有共同点,更有不同点。在复习课上,老师只能针对性去解决共同点,而同学们自己的个别问题则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同学们的讨论,并向老师提问来解决问题,我们提倡同学多问老师,要敢于问。每个同学必须了解自己掌握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要明确只有把漏洞一一补上才能提高。复习的过程,实质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解决了,复习的效果就实现了。同时,也请同学们注意:在你问问题之前先经过自己思考,不要把不经过思考的问题就直接去问,因为这并不能起到更大作用。
高三的复习一定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所以千万不要盲目做题。第一轮复习非常具有针对性,对于所有知识点的地毯式轰炸,一定要做到不缺不漏。因此,仅靠简单做题是达不到一轮复习应该具有的效果。而且盲目做题没有针对性,更不会有全面性。在概念模糊的情况下一定要回归课本,注意教材上最清晰的概念与原理,注重对知识点运用方法的总结。
四、在平时做题中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忌不思
1.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
部分同学平时学习过程中自信心不足,做作业时免不了互相对答案,也不认真找出错误原因并加以改正。“会而不对”是高三数学学习的大忌,常见的有审题失误、计算错误等,平时都以为是粗心,其实这就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必须在第一轮复习中逐步克服,否则,后患无穷。可结合平时解题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逐题找出原因,看其是行为习惯方面的原因,还是知识方面的缺陷,再有针对性加以解决。必要时作些记录,也就是错题本,每位同学必备的,以便以后查询。
2.做好解题后的开拓引申,培养一题多解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解题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一题多解和举一反三中得到提高,因而解完题后,需要再回味和引申,它包括对解题方法的开拓引申,即一道数学题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去分析,可以有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解法。
考虑的愈广泛愈深刻,获得的思路愈广阔,解法愈多样;及对题目做开拓引申,引申出新题和新解法,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思维,激发创造精神,提高解题能力:
(1)把题目条件开拓引申。
①把特殊条件一般化;②把一般条件特殊化;③把特殊条件和一般条件交替变化。
(2)把题目结论开拓引申。
(3)把题型开拓引申,同一个题目,给出不同的提法,可以变成不同的题型。俗称为“一题多变”但其解法仍类似,按其解法而言,这些题又可称为“多题一解”或“一法多用”。
3.提高解题速度,掌握解题技巧。
提高解题速度的主要因素有二:一是解题方法的巧妙与简捷;二是对常规解法的掌握是否达到高度的熟练程度。
五、学会总结、归纳,训练到位,忌题量不足
我在暑期上课的时候发现,很多同学都是一看到题目就开始做题,这也是一轮复习应该避免的地方。做题如果不注重思路的分析,知识点的运用,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建议同学们在做题前要把老师上课时复习的知识再回顾一下,梳理知识体系,回顾各个知识点,对所学的知识结构要有一个完整清楚的认识,认真分析题目考查的知识,思想,以及方法,还要学会总结归纳不留下任何知识的盲点,在一轮复习中要注意对各个知识点的细化。这个过程不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到了后续阶段会越来越熟练。因此,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有助于训练自己的解题思维,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实践出真知,充足的题量是把理论转化为能力的一种保障,在足够的题目的练习下不仅可以更扎实的掌握知识点,还可以更深入的了解知识点,避免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由于高考依然是以做题为主,所以解题能力是高考分数的一个直接反映,尤其是数学试题。而解题能力不是三两道题就能提升的,而是要大量的反复的训练、认真细致的推敲才会有较大的提升。有句话说的好,“量变导致质变”,因此,同学们在每章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做足够的题,才能够充分的理解这一章的内容,才能够做到对这一章知识点的熟练运用。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6953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8分钟,共有142位用户关注,41人点赞!
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
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
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o2(g)=h2o(l);δ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1或 kj·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
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上述各热化学方程式的δh的代数和.
(3)根据标准摩尔生成焓,δfhmθ计算反应焓变δh.
对任意反应:aa+bb=cc+dd
δh=[cδfhmθ(c)+dδfhmθ(d)]-[aδfhmθ(a)+bδfhmθ(b)]
二、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
1、电解的原理
(1)电解的概念:
在直流电作用下,电解质在两上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叫做电解池.
(2)电极反应:以电解熔融的nacl为例: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阳极,阳极发生氧化反应:2cl-cl2+2e-.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阴极,阴极发生还原反应:na++e-na.
总方程式:2nacl(熔)2na+cl2
2、电解原理的应用
(1)电解食盐水制备烧碱、氯气和氢气.
阳极:2cl-cl2+2e-
阴极:2h++e-h2
总反应:2nacl+2h2o2naoh+h2+cl2
(2)铜的电解精炼.
粗铜(含zn、ni、fe、ag、au、pt)为阳极,精铜为阴极,cu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阳极反应:cucu2++2e-,还发生几个副反应
znzn2++2e-;nini2++2e-
fefe2++2e-
au、ag、pt等不反应,沉积在电解池底部形成阳极泥.
阴极反应:cu2++2e-cu
(3)电镀:以铁表面镀铜为例
待镀金属fe为阴极,镀层金属cu为阳极,cu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阳极反应:cucu2++2e-
阴极反应: cu2++2e-cu
三、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
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原电池的概念:
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称为原电池.
(2)cu-zn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如图为cu-zn原电池,其中zn为负极,cu为正极,构成闭合回路后的现象是:zn片逐渐溶解,cu片上有气泡产生,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该原电池反应原理为:zn失电子,负极反应为:znzn2++2e-;cu得电子,正极反应为:2h++2e-h2.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总反应为:zn+cuso4=znso4+cu.
(3)原电池的电能
若两种金属做电极,活泼金属为负极,不活泼金属为正极;若一种金属和一种非金属做电极,金属为负极,非金属为正极.
2、化学电源
(1)锌锰干电池
负极反应:znzn2++2e-;
正极反应:2nh4++2e-2nh3+h2;
(2)铅蓄电池
负极反应:pb+so42-pbso4+2e-
正极反应:pbo2+4h++so42-+2e-pbso4+2h2o
放电时总反应:pb+pbo2+2h2so4=2pbso4+2h2o.
充电时总反应:2pbso4+2h2o=pb+pbo2+2h2so4.
(3)氢氧燃料电池
负极反应:2h2+4oh-4h2o+4e-
正极反应:o2+2h2o+4e-4oh-
电池总反应:2h2+o2=2h2o
3、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1)金属腐蚀
金属表面与周围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因电化学作用而遭到破坏的过程称为金属腐蚀.
(2)金属腐蚀的电化学原理.
生铁中含有碳,遇有雨水可形成原电池,铁为负极,电极反应为:fefe2++2e-.水膜中溶解的氧气被还原,正极反应为:o2+2h2o+4e-4oh-,该腐蚀为“吸氧腐蚀”,总反应为:2fe+o2+2h2o=2fe(oh)2,fe(oh)2又立即被氧化:4fe(oh)2+2h2o+o2=4fe(oh)3,fe(oh)3分解转化为铁锈.若水膜在酸度较高的环境下,正极反应为:2h++2e-h2,该腐蚀称为“析氢腐蚀”.
(3)金属的防护
金属处于干燥的环境下,或在金属表面刷油漆、陶瓷、沥青、塑料及电镀一层耐腐蚀性强的金属防护层,破坏原电池形成的条件.从而达到对金属的防护;也可以利用原电池原理,采用牺牲阳极保护法.也可以利用电解原理,采用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法.
第2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1、2节)
原电池的反应都是自发进行的反应,电解池的反应很多不是自发进行的,如何判定反应是否自发进行呢?
一、化学反应的方向
1、反应焓变与反应方向
放热反应多数能自发进行,即δh<0的反应大多能自发进行.有些吸热反应也能自发进行.如nh4hco3与ch3cooh的反应.有些吸热反应室温下不能进行,但在较高温度下能自发进行,如caco3高温下分解生成cao、co2.
2、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
熵是描述体系混乱度的概念,熵值越大,体系混乱度越大.反应的熵变δs为反应产物总熵与反应物总熵之差.产生气体的反应为熵增加反应,熵增加有利于反应的自发进行.
3、焓变与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共同影响
δh-tδs<0反应能自发进行.
δh-tδs=0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δh-tδs>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自发反应总是向δh-tδs<0的方向进行,直至平衡状态.
二、化学反应的限度
1、化学平衡常数
(1)对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生成物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之比为一常数,该常数称为化学平衡常数,用符号k表示 .
(2)平衡常数k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可能进行的程度(即反应限度),平衡常数越大,说明反应可以进行得越完全.
(3)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对于给定的可逆反应,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
(4)借助平衡常数,可以判断反应是否到平衡状态:当反应的浓度商qc与平衡常数kc相等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2、反应的平衡转化率
(1)平衡转化率是用转化的反应物的浓度与该反应物初始浓度的比值来表示.如反应物a的平衡转化率的表达式为:
α(a)=
(2)平衡正向移动不一定使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提高.提高一种反应物的浓度,可使另一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提高.
(3)平衡常数与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之间可以相互计算.
3、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温度的影响
升高温度使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使化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平衡常数实现的.
(2)浓度的影响
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温度一定时,改变浓度能引起平衡移动,但平衡常数不变.化工生产中,常通过增加某一价廉易得的反应物浓度,来提高另一昂贵的反应物的转化率.
(3)压强的影响
δvg=0的反应,改变压强,化学平衡状态不变.
δvg≠0的反应,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气态物质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4)勒夏特列原理
由温度、浓度、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可得出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等)平衡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例题分析】
例1、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1)fe2o3(s)+3co(g)=2fe(s)+3co2(g) δh=-25kj/mol
(2)3fe2o3(s)+co(g)=2fe3o4(s)+co2(g) δh=-47kj/mol
(3)fe3o4(s)+co(g)=3feo(s)+co2(g) δh=+19kj/mol
写出feo(s)被co还原成fe和co2的热化学方程式 .
解析:依据盖斯定律: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我们可从题目中所给的有关方程式进行分析:从方程式(3)与方程式(1)可以看出有我们需要的有关物质,但方程式(3)必须通过方程式(2)有关物质才能和方程式(1)结合在一起.
将方程式(3)×2+方程式(2);可表示为(3)×2+(2)
得:2fe3o4(s)+2co(g)+3fe2o3(s)+co(g)=6feo(s)+2co2(g)+2fe3o4(s)+co2(g);δh=+19kj/mol×2+(-47kj/mol)
整理得方程式(4):fe2o3(s)+co(g)=2feo(s)+co2(g);δh=-3kj/mol
将(1)-(4)得2co(g)=2fe(s)+3co2(g)-2feo(s)-co2(g);δh=-25kj/mol-(-3kj/mol)
整理得:feo(s)+co(s)=fe(s)+co2(g);δh=-11kj/mol
答案:feo(s)+co(s)=fe(s)+co2(g);δh=-11kj/mol
例2、熔融盐燃料电池具有高的发电效率,因而得到重视,可用li2co3和na2co3的熔融盐混合物作用电解质,co为阳极燃气,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体为阴极助燃气,制得在650℃下工作的燃料电池,完成有关的电池反应式:
阳极反应式:2co+2co32-4co2+4e-
阴极反应式: ;
总电池反应式: .
解析: 作为燃料电池,总的效果就是把燃料进行燃烧.本题中co为还原剂,空气中o2为氧化剂,电池总反应式为:2co+o2=2co2.用总反应式减去电池负极(即题目指的阳极)反应式,就可得到电池正极(即题目指的阴极)反应式:o2+2co2+4e-=2co32- .
答案:o2+2co2+4e-=2co32-;2co+o2=2co2
例3、下列有关反应的方向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放热的自发过程都是熵值减小的过程.
b、吸热的自发过程常常是熵值增加的过程.
c、水自发地从高处流向低处,是趋向能量最低状态的倾向.
d、只根据焓变来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是可以的.
解析:放热的自发过程可能使熵值减小、增加或无明显变化,故a错误.只根据焓变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是片面的,要用能量判据、熵判据组成的复合判据来判断,d错误.水自发地从高处流向低处,是趋向能量最低状态的倾向是正确的.有些吸热反应也可以自发进行.如在25℃和1.01×105pa时,2n2o5(g)=4no2(g)+o2(g);δh=56.7kj/mol,(nh4)2co3(s)=nh4hco3(s)+nh3(g);δh=74.9kj/mol,上述两个反应都是吸热反应,又都是熵增的反应,所以b也正确.
答案:bc.
化学反应原理复习(二)
【知识讲解】
第2章、第3、4节
一、化学反应的速率
1、化学反应是怎样进行的
(1)基元反应:能够一步完成的反应称为基元反应,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是分几步完成的.
(2)反应历程:平时写的化学方程式是由几个基元反应组成的总反应.总反应中用基元反应构成的反应序列称为反应历程,又称反应机理.
(3)不同反应的反应历程不同.同一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历程也可能不同,反应历程的差别又造成了反应速率的不同.
2、化学反应速率
(1)概念: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减小量或生成物的增加量可以表示反应的快慢,即反应的速率,用符号v表示.
(2)表达式:
(3)特点
对某一具体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所得的数值可能不同,但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之比.
3、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反应速率常数(k)
反应速率常数(k)表示单位浓度下的化学反应速率,通常,反应速率常数越大,反应进行得越快.反应速率常数与浓度无关,受温度、催化剂、固体表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2)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增大,减小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减小.
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增大,减小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减小.
(3)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压强只影响气体,对只涉及固体、液体的反应,压强的改变对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
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际上是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因为压强的改变是通过改变容器容积引起的.压缩容器容积,气体压强增大,气体物质的浓度都增大,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加;增大容器容积,气体压强减小;气体物质的浓度都减小,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
4、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经验公式
阿伦尼乌斯总结出了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之间关系的经验公式:
式中a为比例系数,e为自然对数的底,r为摩尔气体常数量,ea为活化能.
由公式知,当ea>0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常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也随之增大.可知,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与活化能有关.
(2)活化能ea.
活化能ea是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与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之差.不同反应的活化能不同,有的相差很大.活化能 ea值越大,改变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越大.
5、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
催化剂大多能加快反应速率,原因是催化剂能通过参加反应,改变反应历程,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来有效提高反应速率.
(2)催化剂的特点:
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而在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催化剂具有选择性.
催化剂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不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不能改变平衡转化率.
二、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
1、合成氨反应的限度
合成氨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同时也是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熵减反应,故降低温度、增大压强将有利于化学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
2、合成氨反应的速率
(1)高压既有利于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又使反应速率加快,但高压对设备的要求也高,故压强不能特别大.
(2)反应过程中将氨从混合气中分离出去,能保持较高的反应速率.
(3)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进行得越快,但温度过高,平衡向氨分解的方向移动,不利于氨的合成.
(4)加入催化剂能大幅度加快反应速率.
3、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在合成氨生产中,达到高转化率与高反应速率所需要的条件有时是矛盾的,故应该寻找以较高反应速率并获得适当平衡转化率的反应条件:一般用铁做催化剂 ,制反应温度在700k左右,压强范围大致在1×107pa~1×108pa 之间,并采用n2与h2分压为1∶2.8的投料比.
第3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一、水溶液
1、水的电离
h2oh++oh-
水的离子积常数kw=[h+][oh-],25℃时,kw=1.0×10-14mol2·l-2.温度升高,有利于水的电离, kw增大.
2、溶液的酸碱度
室温下,中性溶液:[h+]=[oh-]=1.0×10-7mol·l-1,ph=7
酸性溶液:[h+]>[oh-],[ h+]>1.0×10-7mol·l-1,ph<7
碱性溶液:[h+]<[oh-],[oh-]>1.0×10-7mol·l-1,ph>7
3、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态
(1)强电解质
强电解质是在稀的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强电解质在溶液中以离子形式存在,主要包括强酸、强碱和绝大多数盐,书写电离方程式时用“=”表示.
(2)弱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主要以分子形态存在,少部分以离子形态存在,存在电离平衡,主要包括弱酸、弱碱、水及极少数盐,书写电离方程式时用“ ”表示.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及盐类水解
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电离平衡常数
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电离平衡时,弱电解质电离形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与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之比为一常数,叫电离平衡常数.
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越大,达到电离平衡时,电离出的h+越多.多元弱酸分步电离,且每步电离都有各自的电离平衡常数,以第一步电离为主.
(2)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以ch3coohch3coo-+h+为例.
加水、加冰醋酸,加碱、升温,使ch3cooh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加入ch3coona固体,加入浓盐酸,降温使ch3cooh电离平衡逆向移动.
2、盐类水解
(1)水解实质
盐溶于水后电离出的离子与水电离的h+或oh-结合生成弱酸或弱碱,从而打破水的电离平衡,使水继续电离,称为盐类水解.
(2)水解类型及规律
①强酸弱碱盐水解显酸性.
nh4cl+h2onh3·h2o+hcl
②强碱弱酸盐水解显碱性.
ch3coona+h2och3cooh+naoh
③强酸强碱盐不水解.
④弱酸弱碱盐双水解.
al2s3+6h2o=2al(oh)3+3h2s
(3)水解平衡的移动
加热、加水可以促进盐的水解,加入酸或碱能抑止盐的水解,另外,弱酸根阴离子与弱碱阳离子相混合时相互促进水解.
三、沉淀溶解平衡
1、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
(1)概念
当固体溶于水时,固体溶于水的速率和离子结合为固体的速率相等时,固体的溶解与沉淀的生成达到平衡状态,称为沉淀溶解平衡.其平衡常数叫做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用ksp表示.
pbi2(s)pb2+(aq)+2i-(aq)
ksp=[pb2+][i-]2=7.1×10-9mol3·l-3
(2)溶度积ksp的特点
ksp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与沉淀的量无关,且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变化能引起平衡移动,但并不改变溶度积.
ksp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1)沉淀的溶解与生成
根据浓度商qc与溶度积ksp的大小比较,规则如下:
qc=ksp时,处于沉淀溶解平衡状态.
qc>ksp时,溶液中的离子结合为沉淀至平衡.
qc<ksp时,体系中若有足量固体,固体溶解至平衡.
(2)沉淀的转化
根据溶度积的大小,可以将溶度积大的沉淀可转化为溶度积更小的沉淀,这叫做沉淀的转化.沉淀转化实质为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四、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生成沉淀
既有溶液中的离子直接结合为沉淀,又有沉淀的转化.
(2)生成弱电解质
主要是h+与弱酸根生成弱酸,或oh-与弱碱阳离子生成弱碱,或h+与oh-生成h2o.
(3)生成气体
生成弱酸时,很多弱酸能分解生成气体.
(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强氧化性的离子与强还原性离子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大多在酸性条件下发生.
2、离子反应能否进行的理论判据
(1)根据焓变与熵变判据
对δh-tδs<0的离子反应,室温下都能自发进行.
(2)根据平衡常数判据
离子反应的平衡常数很大时,表明反应的趋势很大.
3、离子反应的应用
(1)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相互间能发生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2)用于物质的定性检验
根据离子的特性反应,主要是沉淀的颜色或气体的生成,定性检验特征性离子.
(3)用于离子的定量计算
常见的有酸碱中和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
(4)生活中常见的离子反应.
硬水的形成及软化涉及到的离子反应较多,主要有:
ca2+、mg2+的形成.
caco3+co2+h2o=ca2++2hco3-
mgco3+co2+h2o=mg2++2hco3-
加热煮沸法降低水的硬度:
ca2++2hco3-caco3+co2+h2o
mg2++2hco3-mgco3+co2+h2o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65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221位用户关注,40人点赞!
一、加强历史校本教研,提高学校历史教研水平
学校历史教研组每学期皆开设学科综合活动实践课,即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爱好:组织历史学科兴趣小组成员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历史遗迹等手段开展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创造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机会,培养学生能力;通过历史故事演讲、自制历史小报等活动,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善于把学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对于辅导学习困难生,首先给他们以信心,再单独授之以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和途径,以激发兴趣提高成绩。教研活动要贴近生活实际,体现历史学科的生活性。特别是命题要加大对学生身边历史的考查力度,以学生生活和实践中熟悉的人、物、事或可能遇到的新情况为材料,营造有别于教材的新情境,设计新问题进行考查。如每到星期一,我们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升五星红旗,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旗与国歌的确定是在()
a.开国大典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二、历史教学要关注社会热点,体现历史学科的时代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的历史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之一是课程内容应体现时代精神,贴近社会生活。命题在不与现实割裂的历史教育的理念指导下,坚持不避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选择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世界趋势的变化等有关的事件进行试题设计,重视对历史的现实感和时代感的考查。
1、2005年是北美独立战争爆发230周年,也是美国南北战争结束140周年,为此,弗吉尼亚州一所中学的历史教师准备在该校举办一次“我爱戴的总统”的纪念活动。
(1)她的学生会通过哪些途径去搜集有关资料?(至少答出四种途径)
(2)指出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领导人。
(3)如果她的一位学生爱戴的总统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总统,请你结合史实,谈谈你怎样理解他为什么爱戴这位总统。
2、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宏伟的水利工程之一,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最早提出开发三峡水利的设想,这主要体现了他的下列哪一思想()
a.国共合作 b.民族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权主义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南京大屠杀,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的表述发生了变化,修改前,都提到了“屠杀”,谈及屠杀的数字,少的说有“十几万人”,多的说“30万以上”。但在修改稿中,用“大量、许多”等词语模糊其辞,有的还公然写着“没有定论”。
材料二 2007年4月11日—13日,总理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短短52小时牵动了中日两国民众的心,也吸引了国际上的关注。因为这是一次事关重大的“融冰之旅”。这些年中日间冷淡的政治关系,使两国民众心里都结上了一层冰。去年10月安倍首相应邀访华,双方初步“破冰”,此次温总理访日继续“融冰”。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发生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2)南京大屠杀持续时间长达6周,你能从遭杀害的对象、屠杀我死难同胞的人数等方面来说明日本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吗?
(3)结合中国历史,列举19世纪九十年代和20世纪三四十年日本发动的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并谈一谈两次战争对台湾有何影响?
(4)日本当局应当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这段侵华历史,中日关系才能“融冰”?
这类试题或由现实追溯历史,将现实作为探究历史的切入点;或由历史放眼现实,将历史作为现实思考的培养地;或由现实到历史,再从历史到现实,二者相互交融。既考查了知识与技能,又反映了国内外重大的时政热点,抚今追昔,以史鉴今;既能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并且能很好地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的作用。
三、新课程下历史教学实践的再思考
1、历史学科侧重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史鉴今,注意史论结合。可将现行教材和新教材公共交点的最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运用图导法建立知识整体结构。采用相关知识统整表、知识结构图解、知识结构螺旋形等方法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以期在知识的交融、各种思想方法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09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154位用户关注,32人点赞!
一、阅读历史材料并进行分析阐释
在开始授课时,教师可以引用列宁在1921年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时说的“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来生动地说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猖狂进攻,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使政权得到巩固的历史事实,以其中的“坚冰已经打破”、“道路已经指明”为两个子目的标题展开教学。然后让学生思考:“坚冰”指什么?用什么去打破这“坚冰”?“道路”指什么?什么政策指明了这种“道路”的方向?引导学生对历史材料进行分析,并展开阐述,了解“坚冰”指的是苏维埃政权国内、国外都面临着的严峻考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得已采取的特殊政策。“道路”指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而新经济政策为这一道路指明了方向。如此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材料进行分析与阐释的能力,使他们学会解答历史材料题的方法。
学习过程必定贯穿着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使用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学生能够经常性地参与学习过程,就容易学会学习方法;一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自主地完成学习过程,其创造性也就有了发挥的机会。因此我们应将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融入到历史知识教学中,不但让学生把过程与方法当作手段来运用,更重要的是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来掌握。
二、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与概括
从知识学习的角度讲,总结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理、调整,把知识的结构系统化,使理解和认识升华。并且应强调总结的过程由学生完成,使其把过程作为学习的目的加以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学会概括总结了。从这个角度看,总结就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反思、评价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的再认识过程。
教师在讲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时,可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有关知识,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概括总结,得出: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将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工业上实行国有化政策,国家不仅将大型企业、也将中小企业收归国有;贸易方面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制度采用配给制;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保证劳动力的供给。这些相关的史实在课本上都有描述,教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后将这些内容概括总结出来,而不是教师自己给出总结好的条条框框。教师应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体验学习并学会学习。历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必须要有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学习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并用于评价
历史学习中的评价,是指学生能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观念等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学生需要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综合,最后形成历史认识,做出判断和结论。
教师在“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探究中,可让学生大胆假设:“如果你是当时的苏俄国民,你喜欢这一政策吗?请给出原因。”从课堂气氛来看,学生显然很喜欢这一问题,人人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有人提到“这一政策让人们没有自,买不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有人认为此政策“在战时有利于保障人民利益,但在战后实行就不好了”;等等。在学生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师引导他们历史地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方面肯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积极作用,指出它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条件下和特殊的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在军事上起到了战胜敌人的保障作用);另一方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是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一种尝试,它的出现显然是为严酷的战争和极端贫困的环境所迫,但也反映出当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经济建设上的思想局限性。在这里,我们要向学生讲清楚,对于历史事物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都有违历史真实,要启迪学生从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和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标准进行评判,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四、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
在学习“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将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比较,以表格的形式列出其“新”的四方面内容: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商业方面,恢复货币流通,允许商品交换;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在有了较为全面的比较之后,进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新经济政策的优越性及其实施后所取得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成就。
五、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
学生还需要通过运用并解决问题才能达到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教师要组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形成一定的技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
历史学科的思维过程最终要落实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它包括把所学历史概念运用到新的历史情境中去的能力;将历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所掌握的历史知识相互印证的能力;比较、归纳和综合历史知识的能力;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等。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13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203位用户关注,43人点赞!
联想是指由人的感知或所思考的事件、现象或概念的刺激而想到其他与之相关的事件、现象或概念的思维过程。巴甫洛夫认为:联想是由于两个或几个刺激物同时地或连续地发生作用而产生的暂时神经联系。记忆必须以联想为基础,联想又是打开回忆大门的金钥匙。历史复习是在学生脑海里已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刺激物”(即历史知识)的情况下进行的,且当今历史考试是对历史知识整体性、系统性以及能力的考查,是对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历史复习中进行联想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整体记忆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及复杂的历史概念体系;同时,还可以使历史课上得丰富多彩、活泼有趣,从而增强复习教学效果。
一、整体联想
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是由点、线、面、体串成的知识网络。若只掌握零碎知识,孤立地记忆几个分散的知识点,不可能把历史学好。现代考试要求学生必须抓住知识范围内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中,形成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点:是指历史基本知识点。如复习“美国独立战争”,可以抓住六件大事,即六个知识点展开联想:①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②1775年“大陆会议”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③1776年7月发表《独立宣言》;④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⑤1781年康华利投降;⑥1783年,英美签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只要记住这些知识点的起因、顺序、内在联系及影响,就牢固地掌握了这个历史事件。
线:就是指反映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如复习世界近代史,就要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展开联想教学:1.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俄日改革,美国内战,德、意统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等是“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和基本成型的第一条线。2.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1848年欧洲革命、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俄国1905年革命等是“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近代工运和国际共运的第二条线。3.拉美独立革命,亚洲革命风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是“点”,连点成线,又构成了近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第三条线。
面:是指反映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的整个内容。上述世界近代史的三条线铺展开来就构成了世界近代史时期的“面”。如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条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的探索史,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面”。
体:是指“点”、“线”、“面”构成的历史总体。如把中国历史这门学科看成一个体,这个体中的每个社会分期、分段和朝代作为面,每个面的起讫时间、政治、经济、文化、战争作为线,每条线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为点进行复习。中国历史体是由众多的面、线、点组成的。这个体、面、线、点的关系,可用一系列图表(即“整体式”复习教案)来表示。上复习课时,就是这些体、面、线、点的展开。由“点”联想到“线”,由“线”联想到“面”,由“面”联想到“体”,这样整体联想,就使孤零零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构成立体知识综合体。
二、纵横联想
历史学科纵横交错,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既复杂又统一的历史整体。因此,在历史复习中要进行纵横联想,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微观纵横联想。要从小处着眼,对每一历史事件探因问果,寻找内在联系。“纵”是要找出某一历史事件的起因与后果。“横”是要找出其他历史事件(现象)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影响与作用。
宏观纵横联想。要放眼人类历史全貌,找出知识的来龙去脉。“纵”是从时间上找出人类社会发展中各领域各方面的历史现象,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横”是从空间上找出同时生的历史事件。
阶段性纵横联想。在复习时联想到某一历史阶段或时期的历史知识之间的有关联系,使知识结成有机整体。“纵”是要理出明朗的线索。“横”是要搭起整体框架,扩大视野。
通过纵横联想复习,冲破条块分割,使知识连成一片,有利于深化教材,启发思维,提高能力。
三、中外联想
中外历史相互联系、作用、影响,在复习中要将中外历史融为一体。以时间为轴线,把中外历史现象及其内在联系展现在历史发展屏幕上,通过对比分析,求同找异,强化记忆,加深认识。
单国联想。指在复习中联想到一个国家的历史。如复习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时,就可引导学生联想1905年俄国革命。又如复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可引导学生联想同时期的中国史。
多国联想。指在复习中联想到两国或两国以上的历史。如复习1919年“共产国际”时,引导学生联想:苏俄粉碎协约国进攻,中国爆发“五·四”运动,印度展开民族解放运动,土耳其掀起资产阶级革命,埃及爆发独立运动,匈牙利成立苏维埃共和国,协约国召开分赃的巴黎和会。
通过中外联想复习,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四、 古今联想
鉴古察今,学史明理。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辩证的观察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如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这一专题,首先引导学生联想归纳各朝经济发展原因,统治者采取的经济政策或措施,历代经济发展表现及结果,然后探究规律,启示学生得出如下结论:经济的兴衰决定着国家的强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稳定的政局是经济发展的保障(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稳定则兴,动乱则衰;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057个字,预计看完需要8分钟,共有300位用户关注,42人点赞!
历史课本每单元有三级目录,一是单元标题,二是课时标题,三是课文子目。记忆并理解三级目录,是学生掌握单元知识框架的前提条件,更是学生清晰勾勒历史线索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建议学生把每本书的这三级目录仔细梳理体会,这是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另外,不要忘了阅读文章引言及本课要旨,起到强调时代背景、内容与影响的指引性作用。
通过单元导言及标题、课文标题的指引,训练学生构建历史线索。历史线索指某个历史主题或事物的发展进程,即把各个时期的同类事物按时代先后顺序或因果关系进行归纳。历史的时序性和逻辑性是历史的显著特征。历史的因果联系隐含在历史时序中,许多看起来孤立的事件之间可能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同一类事件发展的进程就形成了历史的基本线索。
二、历史“三分法”,构建课文知识体系
首先,历史时空要准确定位。历史时序是历史学习的灵魂和应有之义。历史课文编写往往按时间顺序,例如第六单元《三民主义》、《思想》等就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编排的。
其次,利用时代背景(原因或条件)、过程(内容、概念)、评价(性质、地位、实践及结果)。必修三课本大多数课文都是用“三分法”安排层次的,如必修三的《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等。时代背景往往在课文前言、第一章节中提炼和概括要点,主要内容,可以通过章节标题、本课测评问答题等进行判断,从中间寻找相关段落的内容,并归纳概括要点。所谓“要点”,就是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的骨架,是历史“链条”中的重要环节。评价,自然在每章节最后一段、本课要旨、学习延伸等处。
三、分解历史概念要素、科学归类概念
首先教师强调历史概念的重要性。教师明确历史课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的概念,主要掌握政治制度、国际格局、经济政策、世界市场、思想主张、科技教育等。其次,以概念为中心结合时代背景、地位与结果,分析整合历史整体知识体系。最后,根据目录与标题进行综合,组成以某个历史概念为中心的、反映客观历史及其内在联系的整体概念群。
其次分析概念与归类概念。历史人物概念分解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概念分解为背景、时间、地点、主体、经过(主要表现)、评价等要素;历史制度概念分解为背景、制定者(机构)、主要内容、评价诸要素;历史物品概念分解为时间、特点(用途)、评价诸要素。进入每一单元新授课,教师引导学生对单元及课文标题进行分析,对历史概念的难点与易错点,要讲透、讲深、讲明白。将历史概念分解并解剖它们的构成要素,从历史小概念入手,分析归属的领域,依次由小到大归属大的概念群,从而纲举目张、一目了然。学生要学会概括历史概念:包含时间、地点、重要人物、阶级属性以及目标领域。比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这三场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采用归纳法,尽量做到准确、精要、完整。
四、“望闻问切”材料解析
针对学生做历史材料解析题盲目审题,费时低效,缺乏有效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我在一线教学实践中反思总结了一套突破材料解析题的方法——“望闻问切”。
1. 布置材料解析题,指导学生把握材料主题
阅读历史材料解析题引导学生破题,教师根据“中外相联、古今贯通”的原则,把中国放在世界史的背景中,结合课标和考纲,根据普世价值观和时事热点,善于揣摩与预测考察主题与出题意图。历史材料解析题出题者往往是从一个角度切入,围绕一个主题,收集古今中外的相关材料,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2. 解题思路与技巧,学以致用在练习
解题关键在思路,思路要明确、科学、有章可循。所谓科学的历史思维方法指根据事实材料,遵循逻辑规律、规则而形成概念、作出判断及进行推理的方法。在教学实际中,我归纳总结指导学生解题思路的四部曲——“望闻问切”。
(1)望——望导言、定时空、抓对象、揪人物、明出处等
望材料的导言,提示本材料解析题的缘由、主旨、目的等。确定时空范围,不动摇;抓住解题对象,做文章;揪历史人物,想立场;明确材料出处等,确定表达以上信息的字词句等。“望”的目的在于明确本材料解析题的中心主旨,难点在于短时间内抓准材料的主题。
(2)闻——立材料、知倾向、断立场、闻观点
立材料——立足材料为主,再结合背景知识;知倾向——明确作者态度;断立场——判断作者的阶级立场或派别;闻观点——难点在分析结构、归纳中心句,“闻”的根本目的在于明确作者态度。以文字形式存在的历史资料,是前人根据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而描述和归纳出来的,带有编辑者的主观意识。所以准确区分客观事实和主观见解是进一步深入理解材料的前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认知史料,分辨真伪、区分背景铺垫与阅读重点,判断并确定主题:明确材料的问题和推断作者立场。
首先解构文本结构,分析内在逻辑联系,即解构段落与句子的结构,明确文章或段落结构关系有:分总(归纳)、总分(演绎)、并列、转折、递进、因果等六种类型。其中总分、分总关系与因果关系最常见于历史材料与历史课文。而对文段结构的分析,判断作者态度时,必须确定是否属于并列、转折、递进等句子关系。关联词是句与句之间关系承接的载体,同时也是文段主题句的标志所在。
其次判断基本立场,即作者站在哪个阶级阶层,代表谁的利益,价值取向等。它往往隐含在观点或论点中,这也是对材料深层次信息把握的要求,是历史阅读的关键。揣摩与判断作者的基本立场与写作意图;感情褒贬与态度差异,是积极肯定还是消极否定,比如语言感彩的揣摩,比如灾难、成就等等。
最后,通过分析文章或段落结构,把握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对阅读内容形成系统的认识。确定材料的中心句或论点,归纳概括段落大意,为下一步解题做准备。
(3)问——问对象、限范围、查性质、知内涵等
问对象——解题对象;限范围——时间地点等等;查性质——限制性的名词定语;知内涵——明确历史概念含义,以及能力要求的级别与内涵。“问”的目的在于明确答题方向,难点在内涵、时空的落实,抓住表述时代特征、事物特征的关键词。
学生概括问题的关键信息,划出重点符号或标记,对材料解析题问题中表示能力目标的动词准确理解并重点突破。例如总括,概述:大略地叙述。概括是比抽象更高一层次的思维活动,形成对同类事物本质属性认识的思维过程。概括: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归纳:归拢并使有条理(多用于抽象事物),比如抽取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制度等的共同属性、特点等。
特点(特征):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方面。与同类事件进行比较、鉴别,从而找出它与众不同的地方。特征:可以作为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性质: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实质:即本质。它是指事物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有时候性质和实质会合二为一。
(4)切——切思路、找关联,联教材、写规范
切思路——思路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用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眼光思考问题,思维不能定势或孤立或片面;找关联——找问题与材料、课本知识的关联点,知识迁移,思路上由此及彼;写规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史论结合规范作答。“切”的目的在于明确思路,难点在寻找设问与材料、史实的关联点,讲解题方法、技巧,找答题规律。
思维的“关联结构”,不仅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回答问题时要先从浅表的信息入手,再由近及远,一层层谈开去。思维的“关联结构”还体现在知识迁移,“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历史材料解析题的重要特征。每一个问题都对应着一个知识点。我们在完成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之后,必须根据材料结合教材知识,完成知识迁移,并对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真正筛选出有效信息。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51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300位用户关注,51人点赞!
历史故事的定义许多学者给过诸多的说法,综合来讲,就是在历史上发生过的真实的事情、存在过的真实人物,将他们作为叙述的对象进行的故事。它具有故事的特点,即过去性、真实性[1]。而且作为历史发生过的事件,在时间、人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此历史故事还具有连贯性以及自身的特点。
2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1历史故事的合理选择
历史故事被广泛的应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历史的教学效率,因此,要对课堂中所呈现的历史故事进行合理的选择。通常情况,历史故事的选取有以下的几个原则:真实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生动性原则以及精简性原则[2]。所选用的历史故事要尽量的符合历史事实以及发展规律,并且针对教学目标针对性的进行选取,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使得历史故事尽量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为了合理利用课堂时间,还应当对所选的故事进行精简,以保证课堂时间充足。
2.2历史故事的呈现方式
历史故事的呈现有诸多的方式,可以通过教师口述,也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进行相关的图片、影视资料等来进行相关说明。
2.3历史故事的运用
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可以有多种作用和途径。
(1)通过历史故事进行导入,导入对于一堂课来讲十分重要,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一开始就呈现一段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能够使学生对接下来所学的内容充满好奇,从而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为了避免时间的过多浪费以及掌握学生的心理,导入历史故事时间防止过长,短小精简即可。
(2)通过历史故事进行质疑,在运用历史故事的过程当中,教师能够合理的进行提问,让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从而使掌握的知识更加的灵活、深刻。
(3)通过历史故事中关键人物的认识来掌握历史。历史的发展往往与一些关键的历史人物有着巨大的关联,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生平了解,能够掌握当时的历史环境背景、历史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并且能够通过人物了解悟的人生哲理,使得学生能够历史的发展顺序紧密的联系起来,从而对历史的掌握更加熟练。
(4)通过历史说明现象以及规律,由于历史发展不仅受当时的环境、政治、关键人物影响,而且还受到发展规律的影响,因此,通过对历史上较为典型、具有代表性的故事进行叙述,可以从中发现一些现象,从而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样能够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理解的更加透彻。
(5)通过历史故事进行知识的强化。高中历史相较于初中历史,有着更强的理论性,而且有些知识极为抽象,不容易理解。通过使用历史故事,能够使一些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而形象,接受起来更加容易,教师在运用历史故事时,要尽量的使叙述通俗易懂,在一些难点的地方要多做解释,从而促进学生对于重难点的理解。
(6)通过历史故事进行知识点之间的合理衔接、过渡。高中历史在教材的编写上有一定的规律,按照专题进行编排,这样课与课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学习上一堂课是为了下一堂课做铺垫,为了能够使课堂前后顺利的过渡,历史故事以其丰富的情节,能够很好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学生零碎的知识变得整体化,知识之间的关联也更加紧密。
(7)通过历史总结课堂。历史知识不是总是运用在课堂开头,有时候,在一堂课结束以后要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也会运用历史故事。用于结课的历史故事一般能够言简意赅的将本节课内容总结,而且还能为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好铺垫,因此需要教师精心设计[3]。
(8)通过历史故事说明道理。历史能够使人明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通过历史,我们能够明白事理,通过历史上人物的了解,事情的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够从中吸取教训、发扬优点,从而学会思考并且正确的解决问题。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故事的运用,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的,开阔视野,拓宽思维。
3结语
75位用户关注
28位用户关注
50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