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栏目

五年级下信息技术总结

发布时间:2024-03-26 热度:59

五年级下信息技术总结

五年级下信息技术总结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4078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11分钟,共有269位用户关注,31人点赞!

当前,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计算等新技术逐步广泛应用,各行各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深化,信息化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互联网+”和“信息化”将对生产生活方式、经济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发生重大变革。“十二五”期间江苏信息化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在信息化的新形势下,“十三五”期间江苏如何保持优势和发掘潜力值得研究。

二、 “十二五”期间江苏信息化发展成效

“十二五”期间,是江苏信息化进程中成效显著的5年。全省上下紧紧抓住“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深入推进智慧江苏建设,深化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应用,全省信息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

(一) 智慧江苏建设深入推进,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稳步提高

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在全国的位次实现了再进位、再提升,截至2015年底,江苏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达到89.17,跃升至省区第二,跨入全国信息化高水平地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指数达59.22,居全国第一;信息社会指数位居各省区第四位。

(二)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成为江苏重要战略性设施资源

“十二五”期间深入实施“宽带江苏”专项行动,大力提高城乡宽带接入能力,率先开通了南京骨干直联点。省政府与四大电信运营商签署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信息基础设施能力显著增强。南京、苏州等市成为国家首批“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和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到2015年底,全省光缆线路长度超过200万公里;宽带接入端口5680万个,接入用户数达2225万户;移动通信基站30.3万个(其中4g基站数13万个),移动电话用户达8833万户,其中4g用户达3356万;信息终端普及率达190部/百人,有线电视普及率达95%。目前,江苏网络就绪度指数达到89.09,稳居全国前列。

(三) 两化深度融合全面推进,成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

江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126家超百亿工业企业普遍应用信息化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全省大中型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和关键生产工序数控化率均达到50%,企业两化融合整体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10个百分点。全省119家企业列入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试点,数量居全国第一。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92.17,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

(四) 智慧城市建设持续推进,推动城市公共服务更趋普惠包容

江苏率先启动智慧城市群建设,积极推进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入选城市规模数量全国第一。扬州、淮安和南通三市被列入首批中欧智慧城市合作试点。无锡、南通、常州、扬州、镇江、泰州等6市以及12个区县(园区)分别被工信部、住建部、科技部等列入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入选城市规模数量全国第一。

(五)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带动产业持续变革转型升级

江苏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居全国第一,10年年均增长30%以上。2015年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3.1万亿元,比2010年同期主营业务收入1.85万亿增长67.6%,总量位居全国第二。物联网产业基地园区建设扎实推进,以无锡为核心,苏州、南京为支撑的物联网产业聚集区初步形成。

(六) 信息消费创新应用大量涌现,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拓展城市公共服务新渠道

2015年上半年,全省信息消费规模超过1600亿元,增长25%以上,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业超过550亿元。大中型企业电商应用全覆盖顺利推进,全省75%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了销售、供应链管理等互联网应用模式,行业电子商务平台超过300家。农村电商发展初具规模,宿迁市正常经营网店已达3.2万家。苏宁云商、途牛旅游、焦点科技、同程旅游、苏州蜗牛科技、江苏365网络、好享购等进入全国互联网百强。

三、 “十三五”时期江苏信息化发展对策建议

(一) 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十三五”期间,江苏应加快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持续推进“宽带江苏”建设,加快城域网智能化改造,拓宽宽带互联网出省中继带宽,打造全光纤、宽带化接入网络。大力推进“无线江苏”建设,加快4g网络的应用普及,尽快实现市、县城区主要公共区域的免费wifi全面覆盖;提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ipv6,大力加强5g通信网关键技术攻关和培育孵化,推进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打造全国下一代未来网络产业化基地。

(二) 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

江苏不仅是文化大省,也是网络大省,应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网络深度融合。在“十三五”时期,应推动文化内容数字化。加快建设文化数字内容系统,支撑平台的关键技术开发。大力促进文化传播网络化,支持传统文化企业发展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等互联网新媒体,加速内容集成和数字传输综合平台建设。加强对文化创意设计的支持力度,努力建成一批“互联网+”创意设计产业基地。

(三) 继续加强网络空间治理

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治理网络空间,要与治理好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全方位的投入。为此,江苏应继续健全网络社会安全管理法规规章,落实网络网址实名登记制度和网络运营的法律责任,提升依法管理网络的能力。完善部门协作机制,加强网络管理力量和技术手段建设,健全网上网下相结合的综合防控体系。实施网络舆论生态治理,有效净化网络空间环境。逐步健全对网上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监测、研判、预警、处置机制,严厉打击整治网络违法犯罪。

(四) 大力促进信息技术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1. 以“互联网+”引领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江苏农业现代化取得突破的关键时期。江苏应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推动互联网嵌入现代农业,发展精准农业、信息农业和智慧农业。

2. 以“互联网+”为重点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十三五”期间,江苏应加快构建新载体、应用新技术、探索新模式,将两化深度融合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举措。建设全国智能制造先行示范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向设计、市场、生产环节渗透,努力推动生产方式向智能、柔性、精细转变。稳步推进制造业装备由机械化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提升。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应加快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搭建智能制造国际合作平台,大力支持智能制造核心关键技术、智能化装备研发及产业化。深入推行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制造,同时鼓励发展众包设计、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等网络生产新模式,推进数据管理、研发设计、工程服务等制造资源开放和共享,构建网络化企业集群。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推进“互联网+制造业”,制定实施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实现设计数字化、产品智能化、生产自动化和管理网络化。深入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促进企业管理软件普及推广应用。

3. 以“互联网+”推进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

“互联网+”催生了服务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互联网与服务业各领域的融合,促进了服务业的社会化分工重组,催生出网络购物、互联网金融、在线租车等大批新兴行业和新型业态。

一是大力发展分享经济。2015年中国分享经济市场规模约为19560亿元,参与提供服务者约为5000万,约占劳动人口总数的5.5%。预计未来五年分享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在40%左右,到2020市场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江苏是服务业大省,信息基础设施完善,网民数量众多,信用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具备发展分享经济的条件。应重点支持快递业、家政服务业、教育业、培训业、新闻业、租赁业、广告业、创意业、健康服务业等领域,整合利用分散闲置社会资源,促进分享经济拓展领域、快速成长。创新分享经济模式,积极发展众包、众智、众扶、众筹等新业态。规范市场准入,建立健全行业标准,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监管机制,营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建立多种互联网共享平台,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为分享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二是加快建设互联网平台载体。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对于做强做大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持续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稳健增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包括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和京东在内,全球15大互联网公司均基于平台模式运营,而据哈佛大学托马斯?艾斯曼的研究表明,全球最大100家企业中的60家主要收入来自平台模式。电子商务是互联网平台经济的重要形态,江苏拥有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徐州等部级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苏宁易购、中国制造网等一批本地平台起步较早,并处于行业领先位置,有条件打造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定位清晰、错位发展的网络销售平台企业。下一步重点是培育大宗商品、物流专业服务、跨境贸易、信息资讯服务等电商交易平台,引导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发展。

(五) 以“互联网+政务服务”引领治理创新

总理在2016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就是要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一站式、全天候、零距离的网上政务服务。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一批政务服务改革的创新典型。在推动信息共享和平台互通方面,浙江建设统一电子证照库,汇聚37个省级部门860万条数据,通过政府自身数据共享验证减少公众不必要的证明;在强化权力监管方面,浙江、江苏、贵州、甘肃等地推动省、市、县政府权力网上运行,对权力事项统一编码,为每一项权力编发“身份证”,推动实现清单之外无权力、统一平台之外无审批。在优化办事服务方面,江苏积极推动 “多评合一”和“多图联审”,极大缩短投资项目审批时间。下一步重点是加快建设省市县一体化政务服务云平台、交换数据服务平台、12345热线服务平台,健全投资项目在线并联审批和监管平台,全面实行省级行政审批服务“三集中三到位”,完善统一规范的网上办事大厅和实体大厅,打造“线上线下一体、五级互联贯通”的政务服务平台。

(六) 进一步加强智慧城市群建设

各地区的“智慧城市群”相继出现,广东开始主导打造珠三角智慧城市群、陕西主导建设关中智慧城市群、江苏重点打造苏南智慧城市群。智慧城市群的建设可以充分发挥单个城市的比较优势、实现城际的互联互通,提高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十三五”期间,江苏应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和公共服务智慧化,建设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提升公共服务便利程度和普惠程度。加强信息技术在社会治理领域集成应用,促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同时,推动建设全省统一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政府公共管理的有效性和透明度。支持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推进无锡ieee智慧城市建设。

五年级下信息技术总结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56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195位用户关注,55人点赞!

2011年,我国纺织行业所面临的国内外市场环境整体良好。一方面,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及国家围绕改善民生而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落实,内需市场的潜力将得到进一步的释放,并将继续为纺织行业的发展提供支撑性的市场动力。另一方面,随着发达国家前期采取的经济刺激政策效果显现及市场信心好转,国际市场也有望保持温和增长。

预计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支撑下,2011年纺织行业生产、出口、效益均有望继续实现稳定增长。

推进 “5+2”

纺织工业协会在新近的《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中,对近期信息化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提出了“5+2”的目标。

五项研发技术

纺织厂制造执行系统(mes):mes是以“十一五”纲要中“纺织厂生产信息监测和管理系统”项目的成果为基础,结合近年来涌现的新技术,实现生产过程数据的自动采集,并与上层erp联网,是纺织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主要内容包括纺纱设备生产信息监测和管理系统、织造设备生产信息监测和管理系统、纺织厂生产过程智能调度系统等。

信息系统集成应用:erp是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核心,但erp系统必须与其他主要企业信息化应用系统(如监控系统、cad、电子商务等)之间实现集成应用,才能消除信息孤岛,使企业信息系统形成一个有机、高效的整体。要在“十二五”解决的关键技术包括erp系统技术架构的完善,提高rfid技术的应用水平,系统集成的相关标准规范的研究制订。

宏观经济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是为国家、各级政府及企业等提供决策支持的信息系统,对纺织经济运行进行科学的分析,准确预测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其关键技术包括纺织行业数据仓库、行业经济分析预测模型的建立、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

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在“十一五”纲要中“纺织行业电子商务平台”项目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国内主要纺织品专业市场的交易信息,开发能够实现各专业市场信息共享,且自动撮合交易的服务平台。

物联网应用:将新近流行的以rfid技术为核心的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纺织企业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库存管理和物流管理等各个领域,并研究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

两项推广技术

erp系统:经过“十一五”纲要中“适合纺织行业的erp系统”的研究与实践 ,目前已经开发出针对纺织主要子行业应用的erp系统软件,并在全国近百家纺织企业推广应用。

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以典型产业集群地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按照企业业务分为若干类型,开发能够满足企业管理需求的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系统,并与网络服务商合作实现系统的部署和运行。推广服务的对象是产业集群的广大中小企业。

技术与产业走向融合

目前,纺织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两化融合走向深入,信息化技术与行业生产、工艺、设备的结合日益密切,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cad、cam等应用良好。服装制造中电脑裁床等设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上海和鹰公司的裁床设备在2010年取得较大进展,其新开发的“衬衫快速成衣系统”较好地解决了从三维人体测量到服装cad/cam的无缝连接。

骨干企业应用水平提高。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的比例达到近10%,其中化纤、纺机、棉纺企业应用比例较高,部分大型企业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行业内推广的示范。

生产监测取得突破。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研发在一些领域取得突破并进入推广阶段,为物联网在纺织行业的应用打下基础。

节能减排见效明显。杭州开源公司开发的印染在线采集系统(mes)已成功应用于新民集团、苏州印染等印染企业。

自动化技术得到推广。经纬股份公司以本公司的棉纺设备为基础,基于网络通讯技术――形成设备数字化管理系统――e系统,可以实时采集生产现场设备运行数据,辅助生产管理,提高生产管理效率。

力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一些服务平台,为广大服装中小企业提供在线培训、在线技术支持、在线软件版本升级等服务,其采用saas方式的“在线超级排料租用服务”得到服装中小企业的认可。

背景资料

五年级下信息技术总结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787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286位用户关注,41人点赞!

一、思想素质方面

几年来,我始终坚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指导思想,努力学习胡锦涛同志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本学年能主动、认真地服从和配合学校各级领导的工作安排,积极参加学校和教研组里的各种会议;能根据学科特点,通过自己订阅或者在网络上寻找国内外热点、重点新闻,及时领会和用于教学辅导;热爱教育事业,把自己的精力、能力全部用于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并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教师形象。能够主动与同事研究业务,互相学习,配合默契,教学水平共同提高。为了能够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形势,我坚持每年订阅教学报刊。

二、专业素质方面

虽然是半路出身,但是我始终坚持学习与操作相结合的理念,认真研究探索,几年的工作经验也让我累积了许多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专业水平、管理水平和较强的业务能力。

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和努力,我顺利通过了职称评审考试和区教坛新秀评选的考试,在理论上进一步获得了提高。为了提高信息技术的课堂实效性,我积极寻找各类书籍和资料,moodle平台的使用进入了我的视线。在缺少服务器支持的情况下,我利用学生机进行改良并多次试验,利用ubuntu+sql+php的服务平台成功建立了可同时供100位学生使用的moodle学习平台。自己撰写的《moodle平台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课题也在3月在区内成功立项。6月我的《moodle学习平台》获**区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评比三等奖。11月我撰写的《应用moodle实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在**区教学专题研究论文评比活动中获三等奖。

三、普及教育信息化方面

通过学习和实践,moodle学习平台在我校信息技术日常教学中全面展开,获得了学生的喜爱和教师的好评。同年4月和5月,我还在片区级和区级公开课中进行了课堂展示,获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教研员**老师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10月在我校举行的**区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我积极争取上课机会,利用moodle平台进行教学,执教的《吃在**——美食王国》一课获得了区二等奖。

有了这个平台,我与学生的交流不仅仅只在于校内,各项活动也可以在平台上进行开展。在今年5月的第十八届中国儿童青少年计算机表演赛**分赛区活动中,我利用moodle平台发动学生积极参加,开辟讨论区让学生交流参赛的心得和体会。6月1日,我还带领学生参加了在市青少年宫举行的**省总决赛,获得了一人二等奖,五人三等奖,五人优秀奖的好名次。

今年我校网站进行了2期改版,在前期我积极的和何清华老师配合进行前期准备。网站建立初期进行检测和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并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培训,提高网络使用效率,使学校进一步向无纸化办公迈进。

四、服务教育信息化方面

作为多年从事总务处工作的一员,我具有强烈的为学校、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同样这种意识也带到了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因为喜欢拍照,对流行的数码单反相机也小有研究,在今年7月全区暑期集中研修信息学科活动中,我进行了《单反相机的原理与使用》的讲座,结合自己的经验,特别对学校各项活动的拍摄技巧进行了讲解,获得了与会老师的好评,也激发了不少信息技术教师的学习热情。

我还参加了区运动会;保俶塔实验学校校庆;九莲小学落成典礼和省、市、区反邪教;钱塘外国语学校英语节等活动的拍摄工作,所拍摄的作品也获得了大家的好评和广泛应用。

一直以来,学校照片的管理大都停留在ftp上传和下载,照片内容无法实时查看,给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我通过网上查找搜集到了一个简单实用的照片管理平台copperminephotogallery。它可以快速的进行照片上传并自动生成缩略图供查看,并且还提供原照便于实用,给广大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五、活动成绩

这一年中我多次争取到了片区级、区级开课以及区优质课评比的活动主办,并身体力行参与上课,同时还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各级的现代教育技术活动。现将一些成绩总结如下:

1.3月《moodle平台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在区级立项;

2.4月分别执教片区级、区级公开课《爱护我们的家园》;

3.5月**区中小学生科技节教师比武——logo和七巧板 三等奖;

4.5月执教区级公开课《网络应用》;

5.6月第十八届中国儿童青少年计算机表演赛**分赛区优秀指导老师;

6.6月**区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三等奖;

7.7月**区暑期集中研修活动信息学科讲座;

8.10月**区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二等奖;

9.11月**区教学专题研究论文评比活动三等奖;

10.12月**区第12届教坛新秀;

五年级下信息技术总结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307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181位用户关注,47人点赞!

审计局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审计机关大力推广先进审计技术方法,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新的审计方式,促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切实做好审计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保障审计信息化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和审计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市审计局在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审计信息化建设开展情况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和挑战,研究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审计信息化的工作规划。一、“十一五”发展现状“十一五”期间,市审计局充分重视审计信息化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审计信息化发展全局,秉承信息技术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审计一线服务和为办公管理服务的宗旨,一方面,认真抓好审计队伍建设,大力加强计算机知识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审计队伍信息化素质和审计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硬件投入和软件应用,积极探索、实践信息化环境下审计事业的发展路子,努力更新审计手段,提高审计技术水平,服务审计事业发展。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全市两级审计机关的电脑配备已全面达到人手一机的要求,部分审计机关还达到业务人员人手一台手提电脑的程度,为计算机应用提供了应用条件。2、全市已建立审计业务vpn专网,实现了审计系统上下级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方便了上下级间的联系。市审计局和大部分县级审计局已建立了单位局域网,联入互联网,部分领域已实现了办公的自动化。3、全市已全面应用审计统计软件、审计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网络视频培训系统、审计信息三级系统和审计法规查询系统等,实现了审计统计工作电算化、办公邮件无纸化、业务培训网络化、信息和法规查询电子化,有效地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全市两级审计机关已逐步开展了审计署ao软件的应用工作,市审计局烟草公司审计ao应用实例获得了审计署应用奖,公积金中心ao应用审计、医院医疗收费ao应用审计在全省计算机应用研讨会上进行交流。4、全市审计人员已全部通过审计署计算机初级考试,普遍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今后深化计算机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部分审计人员已熟练掌握了ao软件应用、数据库操作、计算机辅助审计等技能,并成功地应用到实际审计项目工作中,带动了计算机应用的深入开展。

二、问题分析1、认识问题。目前,仍有不少同志认为,被审计单位没有应用会计电算化,没有电子帐册,不具备信息化环境就搞不了计算机审计。这是个巨大的思想认识误区,需要提升的空间巨大。其实不给电子数据,审计组一样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审计进行项目管理。2、人才建设问题。当前,审计队伍中大部分人员的思想观念和技术水平不能完全适应审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存在着观念落后,知识结构不合理、更新慢,无系统学习培训,消化、吸收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推进。3、建设资金问题。由于审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受上级补助金额和当地财力有限的制约,造成部分县(市、区)无法按照上级部署的时间要求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影响了信息化推进进度。4、创新性应用问题。受知识、技术、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的很多应用仍停留于简单的复制应用层面,缺乏开拓性、创新性的应用,需要今后花很大力度去推进,这是关乎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大事。总结审计经验。各县(市、区)审计机关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着手开展联网审计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对已建立会计核算中心的县(市、区),可以尝试开展以本级一级预算单位及财政、地税、社会保障等部门为重点的联网审计;对尚未建立会计核算中心的县(市、区),审计机关可根据自身情况,摸底了解可实施信息系统审计的领域,并作些探索性的尝试,以积累信息系统审计的经验。7、其他方面。根据审计署和省审计厅在十二五期间提出的关于市、县级审计机关金审工程建设的要求,着手进行部署、实施各项工作任务,全面推进全市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五、措施建议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从战略的高度,从审计管理和审计业务实施的层面,通盘构架全市十二五审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遵照执行。为保证规划落实到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充实全市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以加强组织协调和指挥管理。在具体贯彻中,要积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统筹兼顾,以实现我市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可持续发展。2、争取经费,保障投资。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和财政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对审计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把信息化建设资金、运行维护经费和计算机培训经费纳入年度经费预算,确保信息化建设任务的正常开展。3、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培养专业人才。根据“十二五”信息工作规划要求,制定计算机应用培训中长期目标和实施计划。每年年初,并结合年度工作实际和审计人员计算机运用的现状,制定年度相应的培训计划(如计算机中级培训、ao认证培训、网管培训等)。通过采取多层次、多途径的培训方式,力求培养造就一批计算机应用和管理方面的专家,普及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以适应信息化形势的需要。4、总结经验,加强研究。要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我市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推广的经验,探索规律,指导今后的实践。“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审计理论和技术的研究,系统归纳、总结梳理各专业审计领域的计算机审计思路,开展数据分析研究,形成一整套规范的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

五年级下信息技术总结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64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7分钟,共有260位用户关注,42人点赞!

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积极发展农业电子政务,打造新型农业服务平台,扩大网上市场营销,加快智能农业建设,创新农技服务模式,逐步实现对农业决策指挥、农业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政策法规宣传的信息服务全覆盖,全面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到“十二五”末,形成以省、市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支柱,县(区)“两电一信”(电脑网站、“”三农服务热线、短信)新型信息服务为主导,镇村“信息服务站点”为主体的覆盖全市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全市对农业市场竞争主体的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90%,利用网络营销农产品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视频监控农业生产基地400个以上,服务高性能农业机械10万台,网上培训人次占全部培训人次的50%以上。

二、建设内容

(一)加强新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新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不断拓展服务功能,提高信息服务覆盖面。

1.建设惠农短信系统。依托省农委农业信息中心惠农短信发送平台,市、县共同建设信息资源数据库,全面采集农业市场主体和农业系统人员相关信息。建立分工明确的专家和综合信息员队伍,健全短信采集、编辑、发送制度,规范运行机制,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和咨询服务。“十二五”末,用户数据库规模达到5万人,综合信息员队伍达到1000人。话交流。积极做好“”热线宣传,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农户与热线的良性互动。“十二五”期间,每年接待群众咨询5万人次以上。

3.建立农业电视点播系统。农业、广电、电信等部门要加强合作,建设农业电视点播系统,实现热线电话、电视栏目、电台节目、电脑网站“四电合一”。推进以农村政策、农业技术、产品供求、市场价格、分析预测、农家生活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视频节目库建设。通过广泛宣传、经费补助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农民点播农业视频节目,实行免费收看。“十二五”末,建成十二大类涵盖农业各个方面的农业电视点播系统。

4.建设农机信息服务平台。由农机部门牵头,有关通信部门配合,建设市、县(区)两级农机信息服务平台。市县(区)总平台和分平台实行分级建设,统一管理。加强农机数据库建设,强化基础资料管理,实现实时指挥调度、实时展示农机运行状态以及实时监控等农机管理目标,同时为广大农机手提供农机法规政策、跨区作业、维修保养、行业动态、安全监理和天气变化等优质信息服务,充分发挥信息平台功能,提升全市农机化服务水平,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强化农产品网上营销服务平台建设。以涉农主体网上宣传和农产品网上营销为主要任务,推进“市农产品信息网”升级和“天下粮缘网”建设。

1.以“市农产品信息网”为主建设信息平台。加快市农产品信息网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网站名特优农产品介绍、农业展会宣传、农产品价格监测以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业行业协会展示等农业信息功能。

2.以“天下粮缘网”为主建设网上营销平台。“天下粮缘网”要积极开展与知名电子商务网站的合作,以市场化为导向,引导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学生创业园、种养大户等农产品规模生产经营主体,在网上开设营销店。通过网上产品展示、在线订购、在线支付、客服在线服务、语音呼叫联络、投诉语音直通等方式,不断扩大营销规模。支持供销系统兴办“网上供销社”,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试点。“十二五”末,将“天下粮缘网”建成国内有较强影响力的涉农电子商务网站,发展会员10000户以上,在线销售和客服人员达到120名以上,争取在“创业板”上市。

(三)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加快传感、通讯、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推广应用,推进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有机结合。

1.建立远程智能农业视频系统。建设市—县(区)—乡(镇)三级覆盖全市重点生产基地的视频监控系统,实时掌握农产品生长情况、农业自然灾害、植物病虫害、重大动物疫情、农业资源环境、农村经营管理等动态信息,实现网上监测预警、专家网上指导和远程技术培训等功能,为各级决策及时提供科学依据。市农委建设系统总监控中心,五个县(区)各自建设分控中心和生产基地前端视频采集站。今年每县(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农业生产基地50个左右,全市共安装260个左右监控及语音系统,以后每年根据高效农业发展情况,适时增加新的农业生产基地,不断提高高效农业生产基地视频管理服务的覆盖率。

2.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应用农业智能传感设备,采集蔬菜、畜禽、水产、土壤、环境、物流等农业相关信息,通过传感网络,实现农业信息的多尺度传输,最后将获取的海量农业信息进行融合、处理,并通过智能化操作终端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过程监控、科学管理和即时服务,实现农业的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和安全。“十二五”期间,全市建成设施温室物联网示范基地、大型畜禽养殖场物联网示范基地以及水产养殖物联网示范基地各5个以上。

(四)加强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基层信息服务站点,提高队伍素质,推进农业信息服务。

1.实施乡(镇)千户农资门店视频信息工程。通过宣传引导、补贴扶持等措施,鼓励乡(镇)有规模、影响力大的农资门店,参与基层农业信息服务,扩大基层信息服务覆盖面。支持供销系统建设农资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强乡(镇)千户农资门店技术培训,通过签订农业信息服务协议,明确服务职责和服务内容,为农资门店设置大屏幕和栏,拓宽基层信息服务渠道。“十二五”期间,每年建设农资门店视频信息大屏幕200户。

2.实施信息队伍培训工程。市农业部门要定期分级有针对性地组织信息技术培训。对县(区)级农业信息服务人员,开展数据库建设应用、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预警分析、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相关技术和系统应用等方面培训;对乡(镇)级农业信息服务人员,开展信息采编、上传、、报送、网页制作、数据库系统应用等方面培训;对村信息服务人员和农业市场主体,开展信息采编、报送、上网和上屏、查询和网上开店、网上交易等方面培训。“十二五”期间,每年培训农业信息服务人员200人次。

三、保障措施

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建设涉及面广、技术含量高。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措施落实,确保取得预期效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组织财政、计划、农业、林业、农机、供销、粮食、通信等相关部门,成立机构,加强协调,密切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做好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

(二)科学制定规划。各地要根据省、市的统一规划,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制订本地农业信息服务发展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建设内容和保障措施,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依据。

五年级下信息技术总结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666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7分钟,共有265位用户关注,32人点赞!

现代服务业经过十余年的战略定位、理论研讨、概念设定、范畴界定和重点领域凝练,已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投资热点,对于改善工农业生产、提升社会生活品质、加速智慧城市建设和智能产业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政策陆续出台。一批部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城市、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相继涌现。在未来发展中,台湾现代服务业的成熟经验和商业模式值得借鉴。海峡两岸在现代服务业领域有若干战略合作机遇。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的提出

“现代服务业”是我国近年提出的一种新的产业形态。这一提法最早出现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建议中,再次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和改造传统服务业,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2003年6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工作启动,将“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作为特定的专题进行战略研究。2006年2月,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指出:发展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对信息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发展思路上,提出“以应用需求为导向,重视和加强集成创新,开发支撑和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技术和关键产品,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升级”。随着工农业经济与知识经济的伴生发展,各国经济的繁荣与竞争能力不仅取决于资源、资本的规模和增量,更多体现于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能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突出反映了这一特征。

《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实现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为基本目标,建成一个基于先进信息网络的、能够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人人受益的高效安全可信并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服务体系。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8%;服务业吸纳劳动力比重达到51%;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4000美元左右。并提出我国现代服务业应当实施“一体两翼”的行业发展战略,即以“加速发展”为战略主体,以“信息化带动”和“体制创新推动”为两翼;推动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面向市场,务实创新,重点跨越”。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总体上包括两部分:一是由传统服务业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和经营模式的更新而形成的,如通信业、金融业等;二是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如移动通信、数字影视、网络传媒、信息服务、现代物流、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

《规划纲要》指出,我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领域是:建设以“普遍服务、人人受益”为目标的面向服务业的先进信息网络综合平台,是发展现代服务体系的基础;为提高国民素质,发展科学、文化和教育资源共享的网络化学习体系,是长期战略重点,优先服务于生产,提升国民经济质量,发展现代金融业、协同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已成为当务之急;发展现代传媒、现代医疗,服务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并提出重点建设现代服务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示范工程、现代金融服务与金融监管系统示范工程、协同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服务示范工程、网络化教育示范工程、现代传媒服务示范工程、现代医疗服务系统示范工程。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

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精神,做好“十一五”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国家科技部在863计划中设立了现代服务业科技战略规划研究课题,组织国务院各相关部委、行业协会、地方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编写并提出实施《“十一五”现代服务业科技行动纲要》(简称《行动纲要》)。指出:在“共性支撑、横向协同、模式创新、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下,四项主要任务是:1.建立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包括现代服务业共技术与平台;电子商务与物流关键技术与平台;数字内容关键技术与平台。2.加强示范工程建设与应用推广,包括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媒体、数字教育、区域协同医疗、数字社区、数字旅游、电子金融等八项服务示范工程。3.建立现代服务业标准规范体系,包括通用数据标准、数据交换格式标准、交易流程标准、共标准、服务接口标准、服务质量和服务集成标准以及相应的国际标准、测试工具和认证机制。4.构建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包括组建若干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教育培训基地、测评认证中心、中介咨询机构;建立一批示范基地等。

“十一五”期间,我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取得重要进展,产业形态趋于明朗,产业规模初步形成。2006年,科技部组织召开了全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会议,正式启动实施“现代服务业科技行动”,随后加强了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支撑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开展了重点应用示范工程和示范基地建设,优化了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环境,提高了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水平,有效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期间,组织实施了一批现代服务业科技重大、重点项目,共投入国拨经费10多亿元,支持的内容涉及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医疗、数字内容、数字社区、数字教育、劳动保障服务、信息及空间服务、信息安全服务、残疾人信息无障碍服务、生殖健康服务、电子工商服务、药品网络市场监管服务以及现代服务业标准规范体系等现代服务业的多个领域和方向。

“十一五”这五年的主要发展成就包括:突破60余项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服务共性支撑技术;50余项带动性、战略性的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和集成了30多项第三方共;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内容、数字医疗、数字旅游、数字社区、数字教育等典型应用领域开展了近160项共性技术和共的集成应用和试验示范,创新了20余种新型服务模式。共研究制定了91项现代服务关键技术标准,其中行业标准32项、国家标准52项、国际标准6项。科技部认定了一批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组建了若干家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服务平台。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导向

为全面推进《行动纲要》四大任务的实施,国家科技部提出八项政策措施:1.建立了跨部门、地方协调工作机制,成立由科技部牵头、相关部委和地方参与的协调领导小组;2.启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与应用示范工程》,同时加强与863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科技计划的衔接与协调;3.建立现代服务业投融资体系;4.推进现代服务业产学研联盟的形成;5.加强现代服务业监督管理体系建设;6.加强服务科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7.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8.积极开展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为深入贯彻《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精神,落实《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总体要求,发挥科技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在现代服务业若干重点领域,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集成创新,推动传统服务业提升和服务业新兴业态的培育,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国家科技部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专门设立了现代服务业领域,继续组织实施相关项目和课题。2012年3月的《“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现代服务业领域2013年度备选项目征集指南》重点支持的方向与内容包括:

* 数字文化方向。主题:动态数字出版关键支撑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 数字化金融服务方向。主题:公众保险一站式服务体系研究与示范;新一代电子支付服务体系构建及应用示范。

* 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方向。主题:消费品电子商务服务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城市物流配送服务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 数字化教育服务方向。主题:面向中小学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及应用示范;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公共服务体系及应用示范

* 数字医疗与健康服务方向。主题:第三方专科影像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 社会化公共服务方向。主题:面向残疾人的无障碍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及应用示范

* 科技服务方向。主题:专业化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系统研发与应用。

近几年来,文化产业受到空前未有的重视。针对现代服务业重要领域之一的数字文化、文化科技创新领域,科技部、、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于2012年6月联合印发《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倡导全社会把握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性机遇,加强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全面提高文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全面促进文化发展和科技进步。并提出了文化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阶段发展目标、五项主要任务(包括加强文化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优化和升级;推动新兴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升文化事业服务能力;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建设)和政策保障措施。2012年7月,按照《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的总体部署,科技部等六部委开展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2013年度预备项目的申报推荐工作。2013年度支持重点包括网络文化、文化旅游、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和文化科技服务等六个领域。在国务院有关部委、地方政府推荐的基础上,已审核立项支持近300项重点课题任务,国拨总经费10亿元。

* 网络文化领域。主题:网络影视制作与传播;网络音乐制作与传播;网络监督与互动服务。

* 文化旅游领域。主题:中华文化遗产数字化与文化旅游综合服务;文化主题展示系统技术集成与应用。

* 文化艺术领域。主题:舞美设计和舞台效果集成系统应用;文物知识分析与设计素材再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广播影视领域。主题:实时交互虚拟化电影协同制作;互动电视媒体应用聚合云服务;立体视觉系统研发集成与内容服务。

* 新闻出版领域。主题:数字出版资源投送服务。

* 文化科技服务领域。主题: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科技服务;基于先进表现与传播技术的科普产品与服务;动漫游戏与虚拟仿真技术集成应用。

文化部组织实施的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和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是部级科研项目,其实施目的是更好地运用高新科技提升文化创新能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2013年度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申报主要支持以下七个领域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

*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

* 传统文化产业提升改造与新兴文化产业培育发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利用及传承发展;

*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

* 中华文化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增强与提升;

* 艺术创作与表演;

* 艺术人才培养。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领域之一,现代物流、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加快现代物流、物联网的发展,培育和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在现代物流领域,工信部、财政部自2011年起设立“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每年财政拨款5亿元,重点支持技术创新、产业化、示范推广和标准编制与公共服务四大类项目:

* 技术研发类项目:重点支持智能传感器、超高频和微波rfid、传感器网络和节点等感知技术,物联网应用中间件、嵌入式系统、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等应用技术,物联网信息安全、标识编码、频谱等共性技术的研发。

* 产业化类项目:重点支持传感器、二维条码识读设备、m2m设备、传感器网络通信模块/节点/网关、应用软件、信息安全等关键产品的中试和规模化生产。

* 应用示范与推广类项目:支持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改造传统工业流程、促进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的工业行业应用示范,以及在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社会信息化等社会管理领域中的应用示范。

* 标准研制与公共服务类项目:支持物联网总体架构、接口、协同信息处理等基础和共性技术标准的研制;支持物联网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及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领域之一,电子商务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拓展市场和创新经营模式的有效手段,是满足和提升消费需求、提高产业和资源的组织化程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作用。为全面贯彻《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工信部制定了《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8万亿元。其中,企业间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超过15万亿元。企业网上采购和网上销售占采购和销售总额的比重分别超过50%和20%。并明确提出九项可操作性强的重要任务。

作为电子商务行业主管部门,商务部于2011年9月《商务部“十二五”电子商务发展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十二五”期间,中央及各级财政将加大对发展电子商务的支持力度,设立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将对电子商务科研创新、模式创新、产学研成果转化、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中小电子商务企业融资、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公共服务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明确,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鼓励中小企业应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拓展海外市场,开展国际合作解决跨境电子商务中存在的问题;引导鼓励中小企业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拓国内外市场;鼓励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与有条件的省(区、市)建立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四川省、安徽省、广州市、宁波市、成都市、郑州市等地相继设立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

数字教育在行动。2012年4月,国家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据教育部科技司透露,国家拟尽快启动、组织实施重大项目――“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着重解决教育信息化的全局性、基础性问题,并开展前瞻性试点示范。其中包括“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与提升”、“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等五项行动。

* 学校信息化建设与提升行动 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将在所有中小学校和职业学校推进信息化达标建设,建设高校数字校园,并选择一定数量的各级各类学校和区域开展教育信息化创新与改革试点,探索信息化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机制。

*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行动 是支撑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将建立国家和地方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系统,推动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并实现系统整合与数据共享。

* 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行动 将建设国家和省级培训基地,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制定、推广和应用教育信息化标准,建设技术支持体系、战略研究体系和人才培养基地,促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 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行动 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公共基础,将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建设国家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络、国家教育云基础平台和开放大学信息化支撑平台,为全国教育机构和相关人员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提供基础支撑环境。

数字医疗在行动。医疗卫生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之后,基本药物的招标、采购、配送、使用和监管离不开信息化。新农合系统,跨地区、跨县的即时结算也离不开信息化。“十一五”期间,各地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两大资源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已经展开了多方探索,但试点项目多数仅涵盖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临床业务信息系统。2010年中央财政专款支持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专项总计投入27亿元。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由于能够与医院电子病历有效衔接,将有助于消除各家医院独立发展造成的“信息孤岛”瓶颈。鉴于此,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已在逐年加大对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投入。卫生部正在研究医保卡的信息化问题,将有助于实现跨地区的信息交流和共享。

数字城市建设、数字社区管理经过近些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更已上升到智慧城市、智能产业的战略高度,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已批准两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的建设,涵盖近200座不同规模的城市(区)、县(镇)。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在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地方意见的基础上,已研究起草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并于7月下旬报请国务院。《意见》明确提出了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思路、建设原则、主要目标以及信息安全保障等要求,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加强对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智能产业健康发展的引导。

网络出版、网络文化、数字媒体日新月异。电子图书即时发行。

微博、微信、微电影(电视)走进每个用户身边,深得用户青睐。

五年级下信息技术总结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7387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9分钟,共有265位用户关注,24人点赞!

(一)种植业生产成效显著

1、粮食产量稳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得到保障

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始终是党中央、国务院时刻关注的问题。因此“十二五”期间,我们结合县粮食生产实际,借鉴外地经验,以种子补贴、粮食直补及测土配方施肥、标准粮田示范县建设项目为切入点,全面推广和普及粮食生产新品种、新技术,小麦、玉米品种实现了更新换代,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旱作农业节水技术等节本增效的粮食生产实用技术得到了全面推广,虽然受到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仍能实现全县粮食单产逐年提高,粮食总产保持相对稳定的目标,粮食生产安全得到进一步巩固。到2014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54.5万亩,总产20.7万吨,粮食平均亩产由2011年的392公斤上升到2014年的398公斤,实现了粮食生产的连年丰产。

在抓好粮食生产、做到自足有余的同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我们突出抓了与消费者生活紧密相关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成立了农产品质量管理办公室、农业执法大队,并投资300万元建设了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我们首先狠抓了农产品农资市场管理,清理国家禁用农药和伪冒农资产品,把禁用农药名录张贴于村、发放于户,使禁用农药得到有效控制;其次,按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组织蔬菜、苹果等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蔬菜、水果产品质量,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放心农产品。2011-2014年我县送交农业部、省农业厅的农产品样品检测全部合格,未出现农残超标现象。大吾乡东沿兴西红柿、黄瓜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一坡果园苹果获美国标准有机食品认证,在今年的廊坊农交会上,我县小香米、苹果、黑花生、小杂粮等获特别金奖3个,金奖5个,受到了消费者和客商的广泛好评,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奠定了良好基础。

2、特色产业发展迅猛,种植业总产值大幅度攀升

2013年底,我县实有耕地面积45.1875万亩,种植业总产值为17.77亿元。“十二五”期间,我县各项农业生产能力均进展很大,尤其是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已达20.5万亩,其中主要包括:中药材种植5.5万亩、绿色小杂粮种植6万亩、食用菌种植140万平方米、杂交油葵种植4万亩、无公害蔬菜及错季菜面积5万亩。特色产业发展可较常规种植平均亩增产值1000元以上,因此“十二五”间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增。

3、农业项目投入大幅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新技术推广大有成效

“十二五”期间,我县共引进和实施包括百万元以上大项目13个,其他项目50余个,项目建设总投入达亿元以上,主要包括:

(1)优质玉米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398万元,建设内容包括种子仓库1216.75平方米,整治田间路30公里,新建大口井15眼。

(2)农作物良种补贴项目。小麦、玉米、棉花、水稻四种作物继续实行全覆盖,按照实际种植面积进行补贴,2011—2014年连续四年四种作物补贴面积180万亩次,补贴累计补贴资金1850多万元。

(3)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从2011年至2014年,累计补贴资金250万元。

(4)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口粮田建设项目,总投资900万元,国家分五年投资600万元,本项目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7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500万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旱作基本农田、集雨水窖建设、土壤墒情监测体系建设等内容。

(5)县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15.5万元,其中使用中央财政资金77万元,县级配套38.5万元。项目建设内容是对我县12个乡镇区域站和11个乡镇农技站进行扩建、装修。

(6)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十二五期间总投资600万元,每年投资120万元,全部使用中央财政资金,围绕小麦、玉米、水产养殖三个主导产业,建立了小麦、玉米、鱼类养殖3个实验示范基地;并对全县23个乡镇2040个农业科技示范户进行技术指导与培训。

(7)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项目。十二五期间总投资320万元,每年投资64万元,承担部级小麦、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各2个,每个万亩片使用国家补助资金16万元,共计64万元。

(8)花生良种补贴项目。十二五期间总投资375万元,每年投资75万元,年补贴面积5.5万亩,其中大田5万亩,繁种田5000亩,大田每亩补贴10元,繁种田每亩补贴50元。

(9)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创建项目。十二五期间完成中药材种植示范园5个,每个园省补助资金分别为50万元共补助资金250万元。

(10)蔬菜标准园创建项目。十二五期间共完成蔬菜标准园创建项目6个,每个园使用国家补助资金50—60万元,完成总投资330万元。

(11)2014年省现代食用菌产业园建设项目。项目完成总投资107.5万元,其中使用省补助资金50万元,创建食用菌繁育中心20亩、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200亩。

(12)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控制省级补助资金项目。项目总投资100万元,全部为中央资金,建设内容:购置超高效液相色谱仪、超纯水机等仪器设备4台套。通过项目实施,我县农产品综合质检站检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13)旱作农业技术推广补助项目,总投资195万元,全部为中央财政资金。玉米、马铃薯、甘薯地膜覆盖3万亩。

4、科技信息化服务能力大大提高,服务方式更加优化

“十二五”期间,我县农业信息化服务逐步完善,在强化“农业”、“县农业信息中心”、“农业信息网”、“县农业信息科技服务大厅”、“农业快易通”智能电话等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了23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制定了职能、制度,配备了办公和化验检测设备,并建立了1000个科技示范户,解决了农技推广体系“线断网破”的局面,同时联合中国移动分公司、联通分公司,向全县农民开通了农信通服务业务,每天8点定时向农民发送各类农业信息,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另外,县农牧局还向农技指导员开通了飞信业务,及时向指导员各类技术指导信息。这两项服务使我们的农业技术指导工作更便捷、更及时、更科学,受到了农民朋友的欢迎。

5、超额完成各项指标,省市排位名列前茅

2014年我县粮食播种面积达54.5万亩,总产量达20.7万吨,棉花播种面积1万亩,总产皮棉800吨;油料播种面积达9万亩,总产量达1.8万吨;蔬菜播种面积8.7万亩,总产量达27.5万吨。“十二五”期间我县农业生产每年都有十几项工作受到市级以上部门表彰奖励。

(二)“十二五”期间种植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

1、主要特点

总结“十二五”以来,结合实际,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战略决策,种植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

(1)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种植结构由原来的粮经二元结构,发展到粮经菌药多元结构,种植业结构比例趋向合理。

(2)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立足政治优势和特点,下大力抓好项目的跑办和立项,完成了项目六十余个,争取中央及省市投资达亿元以上,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3)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成就辉煌。“十二五”期间,在建立健全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使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站人员、设施全面得到落实。在已建成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强化公益性职能,保障人员经费。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度,明确农技人员的服务区域、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量化工作指标和目标要求。对全县23个乡镇级农技推广站,完成了技术人员配置、配套设施、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建设。

2、主要经验

总结“十二五”期间我县种植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和先进县(市)的经验,我县种植业生产的主要经验是:

(1)立足县情,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

县是山区农业大县,人多地少和旱地面积大是农业的特点,因此,我们立足县情,按照省市主管部门的要求,遵循“扬长避短、发挥特色”的原则,突出抓好适宜特点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大力发展食用菌、设施蔬菜、中药材、绿色小杂粮、杂交油葵、玉米制种基地建设,种植业结构调整效果显著。

(2)立足政治优势,加大项目跑办建设工作

县是革命老区,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领导的领导的关注和重视。因此,我们立足县情和种植业生产现状,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极通过省农业厅、省发改委及人大、政协提案等渠道,争取项目立项,“十二五”几年是我县引进上级资金超多的几年。

(3)适应形势的要求,大力发展技术信息服务体系

“三农”问题是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十二五”以来,我们立足实际和农民要求,加大了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继建立“农业”专题节目、“农业信息中心”、“县农业快易通专家热线系统”、“县农业技术专家咨询中心”,又开通了农信通服务业务、飞信业务。同时,建立和完善了“县土壤肥料化验室”、“县农产品综合质检站”,农业技术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加强完善。

3、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种植业结构调整,项目建设和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通报表彰,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人多地少,耕地不足且旱地面积大,水资源匮乏严重,受自然条件的制约。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条件下,以农户为经营单位,面积小,且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偏低,影响和制约着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农业产业化进程。

(3)由于近几年来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外出务工收入明显高于农业生产收入,影响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农田种植存在着简化、方便的普遍现象,在管理、施肥等方面简单、省事,影响着有机肥料、微肥等投入,造成了土壤“氮多、磷少、微不用”的现象,造成土壤板结、盐渍等问题,从而影响着农产品质量和价格。

(4)农技队伍力量薄弱,影响着新品种、新技术和市场信息的传播,延缓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进程。

(5)种植业产业化进程慢,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没有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引导,普遍规模偏小,未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和品牌。

二、“十三五”面临的外部环境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建成小康社会、加速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时期;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我国农业发展也进入了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2012年,国务院《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明确了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任务,要求千方百计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发展格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农业部于2009年启动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并先后两批认定了15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示范区已成为各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平台、抓手和样板,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现代农业建设。《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作为重点任务加以推进,提出“十二五”期间将“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创建300个左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总理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农业发展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2—2015年)》和“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实施意见”,要求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以环京津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为重点,加快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经营规模大、技术装备先进、综合效益明显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县是全国五大革命圣地之一,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西柏坡精神”的指引下,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农业发展,做出了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重要决定,并制定了规划。

三、“十三五”发展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工作及保障措施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十”精神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走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立足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红色文化优势,围绕提升农业效益、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骨干,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基础,以优化升级农业产业结构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农业科技为支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完善支撑保障条件,全面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社会效益高,生态效益明显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引领和示范太行山现代农业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农业生产条件全面改善,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功能多样、效益突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新型经营主体队伍不断壮大,支撑保障体系基本完善。现代农业综合效益大幅提升,支撑区域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明显提高,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创新发展模式,形成主导产业特色突出、服务体系配套完善、设施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农业效益明显提升的现代农业示范样板区,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示范区、石家庄重要的菜篮子、京津冀居民休闲的后花园。

(三)重点工作及目标

1、大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1)加强科技服务,提升粮食生产水平。重点实施三项工程:一是实施“种子工程”。依托良种补贴项目,加快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良种。实现粮食优种覆盖率达到100%。二是实施“沃土工程”。依托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免费为农户取土化验,出具施肥配方,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实现全覆盖。三是实施“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工程”。以我县防蝗植保站站为依托,不断健全完善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及时进行预测预报和信息。尤其是对小麦吸浆虫、野燕麦、黄顶菊等粮食重大病虫草害,展开连年歼灭战,提高综合化防治水平,有效控制灾害发生。

(2)加强基地建设,打造高产示范田。继续加大示范田建设力度,带动全县粮食生产。在种植管理技术上,突破传统模式,全面推广“保优节本”工程,全部实施测土施肥、推广优种、良种良法配套,小麦-玉米一体化节水高产栽培、节水灌溉、科学防治病虫害、“两晚”种植等新技术,从播种到收割,农业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提供技术指导,促进粮食高产。通过新技术、新品种的实施,实现农民每亩减少12—15元的投入,增加收入50—60元以上,同时,围绕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对生产基地进行区域化、规模化调整,实现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技术资源优化配置。

(3)加强基础设施,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改造一批中低产田,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农田基础设施达到“挡得住、灌得上、排得出、降得下、能控制”的要求,使我县粮食生产发展水平实现由中产向高产的转变。

2、加快蔬菜(食用菌)产业发展步伐。

(1)实现蔬菜生产规模化。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扩大设施蔬菜面积,优化种植模式,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提升蔬菜产业竞争力,“十三五末”实现蔬菜生产优势区域更加集中,特色更加突显,定位更加明确,示范带动作用更强。

(2)大力开展蔬菜标准园创建。要按照农业部创建蔬菜标准园的要求,通过建立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广普及无公害蔬菜标准化集成技术,重点推广蔬菜的优种优法配套栽培技术、膜下微滴灌节水、防虫网、诱杀虫板、频振式杀虫灯等无公害集成技术,引导全县蔬菜专业合作社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3)推进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以、大吾等乡镇的常规食用菌生产,西部深山区的观音堂、蛟潭庄等乡镇的反季节食用菌生产,、温塘等乡镇的香菇周年生产,以及营里、观音堂、蛟潭庄、合河口、杨家桥等5个乡镇袋栽黑木耳生产为基础,把食用菌做成大产业。

(4)加速品牌建设。以蔬菜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品牌创建为切入点,提高蔬菜生产组织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以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和完善市场体系建设为抓手,提高蔬菜产业化水平。积极注册商标、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拓宽市场,带动产业升级,增强蔬菜产业发展后劲。

(5)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充分利用农产品综合质检站,和重点乡镇、生产基地和专业合作组织检测点,依法建立产品自检、委托检测,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功能,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全程监控。

(6)突出重点,加强监管。农业执法大队协同工商、公安、质检等部门,以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监管为切入点,进一步健全市场监管长效机制,严厉查处打击各种生产经营假劣农资违法行为,不断规范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环境,提高农业投入品质量,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

3、发展休闲农业。

独特的区位优势,传奇的革命历史,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必将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上做足文章,探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新经验和新做法,做到一园一品,一园一景,移步换景,营造恬淡、典雅的独特风格和魅力,构建休闲度假、采摘观光、生活体验、娱乐餐饮为一体的农业新格局,形成农旅结合、以旅强农发的展局面,有效推动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4、发展循环农业。

引领循环经济模式,促进循环农业发展。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推广沼气综合利用工程,通过发展“猪-沼-菜”,“猪-沼-粮”,“猪-沼-果”生产模式,减少养殖场污染物排放,促进粪污的再利用,实现农林牧产业有机结合,提高农业整体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1)加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力度。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粮棉油、畜禽、水产、蔬菜等大宗农产品及中药材、食用菌、绿色食品等特色农产品生产为重点,加大示范项目建设投入力度,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创新经营体制机制,强化物质装备,培养新型农民,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农机农艺融合,大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

(2)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具有特色、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建设模式。以葫芦峪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吾生态谷西柏坡现代农业基地、金鑫乳业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为样板,创建不同层次、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示范区,通过产业拉动、技术辐射和人员培训等,形成园区带动农民致富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五年级下信息技术总结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82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0分钟,共有136位用户关注,32人点赞!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 罗文

“当前中国工业经济正处在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的关键时期,转方式、调结构刻不容缓。着眼于‘十二五’发展,必须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统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五化’关系,突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着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2010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罗文用精炼的语言道出了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承载着巨大的结构转型压力。长期以“低效高耗”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面临着越来越凸显的能源和原材料等资源瓶颈。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暴露出我国产业创新不足、产品附加值低、产业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等“低端化”产业结构的脆弱性。在应对危机过程中,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在促进经济企稳回升的同时也“加剧”了行业产能过剩。

如果说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是上世纪至今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的话,那么,中国面临的经济转型挑战也是30多年来最大的一次。就在这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透析产业发展趋势的年度盛会――2010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在京召开。

辉煌的盛会

2010(第十届)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中国计算机报社等六家媒体承办。从各方的反响来看,经济年会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和赞赏,影响力和规模达到了空前水平。

在经济年会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介绍了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司局领导畅谈了对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思考,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司长肖华、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规划司副司长顾强、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正司长级)秦海分别就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重点,如何努力做大做强软件服务业、“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与总体思路、寻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内生动力,做了精彩而翔实的演讲,受到了与会听众的普遍欢迎,大家反映“讲得实、受启发”。

本届年会还得到了it业界各大著名企业的鼎力支持。英特尔中国区总裁杨叙,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梁念坚,东软高级副总裁卢朝霞,就互联计算、产业协作创新、云计算、可持续发展等话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这些产业界重量级人物在演讲前都经过了精心准备,杨叙更是推迟了去上海出差的行程,特意赶来演讲,讲完直奔机场。

领导和企业家们的精彩演讲博得了现场几百位听众的阵阵掌声。湖南的一位客户对工作人员讲:“这次会议开得太成功了,明年能不能到我们湖南去办?”

经济年会的盛况也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当天中午1点就播出了年会新闻,北京电视台也进行相关报道,《北京日报》等平面媒体,新华网、中新网、光明网、新浪、搜狐、网易、中国日报网等各大网站也都进行了及时报道和转载。

当晚的“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十年庆典暨成功企业家之夜”更是群贤毕至,嘉宾如云。工业和信息化部杨学山副部长和部里十多位司局级领导莅临,钱大群、梁念坚、符标榜等几十位业界著名企业家悉数到场。据惠普的随行人员讲,这是2010年符标榜出席的唯一一次it业界会议,可见惠普的重视程度。富士康资深副总经理杜家滨带来了总裁郭台铭的贺信,信中说:“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作为业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年度盛会,历经贵院多年巨擘筹划,已在海峡两岸建立起广泛的公信力和美誉度。”伟仕集团董事局主席李佳林和郭台铭一起入选中国信息产业十年风云人物,使得今年的经济年会成为了it业界精英的一次盛会。

在这次盛会上,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十二五”时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于中国产业以及各企业来说,其中孕育的机遇不容错过。

不容再失的战略机遇期

应对挑战,历史是面镜子。按照历史的坐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卢山认为,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可以归结为五个战略机遇期。现在或曾经的一个个强国大国,无不是抓住了重大的历史机遇期而迅速崛起的。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将割裂的世界连接在一起,在拉开不同国家相互对话、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的同时,也开创了第一个战略机遇期。那时,欧洲支配了这个刚刚联在一起的世界。第二次战略机遇期出现在1760年左右到19世纪中期。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地区的开辟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生产力的第一次大飞跃。英国抓住了这次机会,实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并极大地推动了欧洲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第三次战略机遇期到来的时候,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觉醒。随着欧洲以电力、内燃机、新交通工具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机械化工厂体系促进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开始大量生产商品,创造出了消费需求。很快我们又迎来二战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第四次重大战略机遇期。二战后的四分之一世纪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黄金时代。美苏争霸、全球冷战为社会提供了一个相对平衡的发展期。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在这段时期开始摆脱政治、军事负担,从经济上入手发展自己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并通过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了经济腾飞。

总结前四次战略机遇期,可以看到,“战略机遇期应具备的三个条件:一是要有一个较好的和平环境;二是要出现能够促发生产力跳跃发展的重大发现与发明;三是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卢山指出。目前的主流说法是,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20年代是我们面临的第五次战略机遇期,正好和我国2020年长期规划相一致。

“第五次战略机遇期有两个特征,知识经济或信息经济时代的兴起和国际金融危机背后孕育的新科技革命。”卢山认为。在“十二五”这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果能卓有成效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无疑有助于我国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的顺利过渡。

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质是产业结构动态优化演进的过程:一方面是通过资源在现有产业间的优化配置,实现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是通过创新和科技进步,推动新兴产业的不断兴起壮大并发展成为主导产业,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结构向更高水平演进。这一过程既包括主导产业的更替及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内在价值提升,也包括新兴产业的兴起。

经过改革开放30年尤其是新世纪头10年的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实现由新兴产业向支柱产业的跨越。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2000年的产业规模(销售收入)突破1万亿元,4年后突破2万亿元;至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已达6.08万亿元。

产业快速成长的背后积累了行业结构比例失调,低端产品供大于求、高端产品依赖进口等结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产业规模仍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长速度开始逐年下降。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2009年是6.08万亿元,同比增长3.39%,较2004年38.1%的增长率下滑了34.7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产品制造业工业增加值2009年是1.2万亿元,同比增长5.3%,而这一增长率数字在2004年是46.55%。

与产业规模发展趋势相一致,2004年以后,全国电子信息产业进出口额虽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长速度逐年下降,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2009年甚至出现负增长。2009年,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进出口总额7719亿美元,同比下降12.8%,较2004年41.6%的增长率下滑54.4个百分点。

除掉产业规模基数逐年增高,增速自然放缓和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国际市场疲软的原因外,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工业“十一五”发展成就》分析认为,继彩电、pc、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缺乏新的领域拉动产业高速增长成为产业增速放缓的另一大主因。产业依靠企业数量实现高速增长的时代已逐渐消退,它正在进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兴领域,增强内生增长动力”的新阶段。那么,哪些新兴领域会成为产业的内生增长动力?

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等新兴信息技术产业进入了国家视野,被描述在10月份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中。

以新型显示为例,根据卢山的判断,国家将紧密跟踪、掌握新型显示器件的国际化领先技术,加大对新型显示技术的研发力度,并进一步完善国内新型显示器件的产业链建设。oled(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电子纸等在“十一五”期间已经开始研发或初步实现产业化的显示技术或器件,在“十二五”期间将迎来产业化的高峰。再加上2009年投资的大量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将在2011年以后实现量产,中国新型显示器件的产能在“十二五”期间将得到释放。基于2009年1.5万亿元测算,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将保持20%的增速,2015年将会达到4.6万亿元规模。

链接

主要国家新兴产业部署情况

美国先后颁布了《美国创新战略:促进可持续增长和提供优良的工作机会》、《重整美国制造业框架》,明确将清洁能源、医疗健康、生物工程、纳米、先进汽车、航空等作为未来20年的重点发展领域,并出台系列政策法规和专项行动计划,从资金投入、市场培育、国际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保障。

欧盟制定了面向2020年的战略机遇规划,实际上都是针对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嵌入式系统技术平台、网络与电子媒体技术平台、软件与服务网络化技术平台、智能系统集成技术平台、移动与无线通信技术平台、纳米电子技术平台等在内的现有信息技术领域,以及包括光电子技术平台、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平台、太阳能光伏技术平台、创新药物技术平台、机器人技术平台、纳米医学技术平台等在内的新兴技术领域。在未来经济发展规划中,欧盟还破天荒地提出使其绿色能源的技术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并为此要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

五年级下信息技术总结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10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112位用户关注,30人点赞!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教育改革的深化,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必须要以信息化为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优化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

我校作为一所省一级小学,我们理应要走在教学教研的前沿,而信息技术科组肩负着为学校的教学教研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的任务,使我校在现代管理手段、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应用和深化过程中芝麻开花节节高。

一、加强学科组的自身建设

2、树立良好的科组形象:本着信息技术科组要服务于学校管理、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的宗旨,我们要树立工作积极、主动、热情的良好形象。

3、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本科组人员要保持务实、求实、开拓、进取、优质、高效的工作作风。

4、要争创2003学年广州市优秀信息技术科组称号,本学期我校要申报广州市中小学优秀信息技术科组的评选。

二、做好学校现代教育媒体的维护工作

1、继续做好设备的使用指导和培训,引导教师正确用好设备。

2、加强与各级、科组和教师的联系,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3、本科组老师在没课或无工作安排的时间,要在四楼的科组办公室值班,当接到有电脑等技术故障的电话请求时,要及时前往处理,对于不能直接处理的故障要及时向校领导汇报,并填写一份故障处理意见的书面报告。在维修仪器过程中,要坚持节省开支的原则。

三、做好学校电子资料的整理工作

由于我校办公电脑较多,在工作过程会产生许多学校、年级和科组等的学期工作计划、工作总结、阶段性工作意见、各种专项工作计划、各班级的成绩统计等电子文档资料,这些资料对于将来是十分宝贵的,因此,要及时做好对一些有用的资料的进行收集、整理和保管。建议每个级组在你们的级组办公电脑上建一个共享文件夹,文件夹名字统一叫《上传资料》,然后把你们级组老师每个学期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论文、每个班的期末考试成绩等放入里面,再由信息技术科组收集整理。请各年级把teacher02电脑上把《上传资料》文件夹拷贝到各年级组办公电脑上,然后把你手头上已有的资料放入对应的文件夹。

四、做好学校网站的建设与维护工作

1、我们广大老师们必须要认识到建设和维护好流溪小学网站的作用和意义,把我校的常规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成果、学校的教学动态和学校的重要举措及时地在学校网站上反映出来,对上级教育部门、兄弟学校、社会、学生家长成为一个交流反馈的渠道方式,同时,也是我校对外的一个重要宣传窗口,网站建设得好就是一个正面的宣传作用,反之则起到负面的影响作用。因此,我们的网站是非建设好不可的。

2、为了保证网站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我校要成立一个网页制作小组,并把网页的建设与维护工作落实到各学科组上,我们信息技术科组要负责网站建设的指导和督促检查工作。建议由孙楚志老师全面负责这项工作,并请孙教师尽快提出具体的工作计划包括小组成员名单、网站的栏目设计、工作进程等交学校研究决定。

五、做好本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

1、本学年,结合学校及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实际,从三年级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为此我们要根据广州市教研室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及指导意见,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三个年级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并争取在我市教研室陈榕权老师的指导下,及早形成书面材料。

2、积极参与广州市第三阶段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开展以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探讨、研究。

3、做好第五周星期四上午教研室在我校进行的全市小学信息技术公开课的准备工作。

六、做好校级的学科竞赛工作

为了树立本学科在学校师生及家长心目中的良好地位,使我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形成特色课程,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探索信息技术的学习动机,本学年开始,每年第二学期组织一次分年级校级信息技术学科竞赛。具体详见竞赛方案。

七、继续进行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录入工作

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现代化的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它的正确使用和运行,将标志着一个学校的管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使我校的校园网的作用产生质的飞跃。因此,做好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录入工作,也是我校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工作。

八、整理教师制作的课件

上学期末,收集到许多老师自己制作的课件,我们要对这些课件做好整理归类存放工作,并对优秀课件进行评选,同时要对本次收集的课件进行认真的分析总结,并把评析意见反馈给全体老师。

九、加强与校外的交流学习

本学期计划组织科组老师到广州等外地学校进行参观交流学习,学习和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开阔我们的视野,找出我们的不足,寻求我们发展的出路。

十、主要工作的分工及完成时间表

序号

工作内容

负责人

完成时间

1

课件的整理

李建生

第二周2月20日前

2

优秀课件的评选

李健生、邓昔溪、孙楚志、李政

第三周2月27日前

3

信息技术校本教研的书面材料整理

邓昔溪、李建生

第四周3月3日前

4

学校电子文档的整理

邓昔溪

第五周3月12日前

5

全市公开课

李建生

第五周星期四

6

三、

四、五年级竞赛

邓昔溪、李建生

第六周星期四3月26日

7

学校网站的建设与维护

孙楚志

第八周、第十四由学校进行检查

8

标准化信息管理数据的录入

李建生、孙楚志

第六周、第十二周由学校检查

9

外出参观学习

五年级下信息技术总结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34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9分钟,共有130位用户关注,49人点赞!

会议指出,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而作为全球化程度最高之一的信息产业,发展速度极快且涉及范围极广,新形势新问题层出不穷,“十二五”规划中遇到了许多开放式的课题。在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体系中的各项子规划中,关于数字电视的子规划很能体现出信息产业规划遇到的困惑,以及积极进行创新的努力。本文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理论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探讨数字电视“十二五”期间值得关注的五个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

一、以应用和市场为引擎,推助解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老问题。

会议提出,要“培育一批适应市场需要、拥有核心技术、重视创新、机制灵活的优势企业和产业”。我国数字电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很多,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标准体系建设滞后与体制问题一样,都是多年一直在讨论的大难题。“十二五”期间甚至在以后较长的一段时期,这些问题还会存在。因此,在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中,应首先分析已往哪些问题是因为实施力度不够而造成的,再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找出新思路和新办法。数字电视是一种技术和市场双轮驱动的产业,单靠技术创新无法解决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有时候,应用市场的作用甚至更大。数字内容市场和技术的变化、tft-lcd产业发展历程等都反映出信息经济的这种内在规律,即只有符合应用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技术才能生存和发展。如果数字电视要成为“三网融合”的主力,就必须前瞻性地研究和规划信息社会对数字内容的需求。数字电视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具有典型的公益性,如何充分利用公共财政资源的支持,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在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公权和私权的平衡机制,是数字电视“十二五”规划应当考虑的重点。数字电视既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国家的重要支撑,因此,我国数字音视频技术和标准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协调难度,远比国内数字电视标准争论过程的部门利益协调难度更大。没有自主可控的技术创新体系,数字电视产业化的价值就无从谈起。应大力推动和实施数字电视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才能牢牢把握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加快转变数字电视发展方式。

二、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旗舰”之间如何协同创新,成为“十二五”的棘手难题。

会议要求“切实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作为自主创新“旗舰”的部级数字电视实验室如何分工合作,实现协同创新,需要进一步构建战略层面的规划。2008年1月由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中制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包括“2015年,力争使我国数字电视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成为全球最大的数字电视整机和关键件开发和生产基地,实现由电视生产大国向数字电视产业强国的转变。”如何实现数字电视产业资源的优化和整合,目前很难规划出一种完美的模式。

企事业单位作为自主创新体系主体,应积极探讨整机制造企业与内容服务企业的资源优化,但其难度远比国家数字电视实验室之间的协同创新难度大。近年来,数字电视实验室等重大工程的消息格外引人注目。例如,鉴于“陕西广电网络数字电视终端统一方案联合实验室”网企合作、技术创新的有益探索,国家广电总局2009年6月授予其“国家广电总局有线数字电视应用技术实验室”,从而使西部地区拥有了首个部级数字电视实验室。①2010年11月,“北京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有限公司开业典礼暨成果汇报会”在北京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举行。它采取公司化运作,根据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战略需要,研究开发数字电视的共性技术及后续演进核心技术;组织推动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在海外的推广应用;开展数字电视的知识产权管理、新技术评估和发展战略规划咨询;建立数字电视前端与发射、芯片与接收、传输与网络、测试与显示等四个研发、测试和工程化验证平台,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促进行业技术进步。②在2010年,宣传力度很大的还有,数字电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及其法人实体上海数字电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8月在上海成立,它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在上海市政府支持下成立,是面向国家战略、服务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综合性、前瞻性、共享性、基础性的核心技术研发平台。③这些新建成的重大项目,北京、深圳等地已有的同类数字电视实验室、电子信息产品标准化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数字音视频及多媒体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还有高校和企业的实验室,存在同质竞争的可能性。如果“十二五”规划提出有效的协同创新模式,从国家层面来说,数字电视的战略布局会受到深刻和长远的影响。

三、数字电视与数字家庭的发展齿唇相依,共同促进“三网融合”和社会信息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数字电视是影响力巨大的媒体,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的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然而,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对外依存度较高,如何建立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难题。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院长马炬认为,“在三网融合这个大环境下,广电遇到的机遇和挑战都是空前的,必须要从思想上、行动上高度重视三网融合”。④从消费环节来看,数字电视从点到面的信息流比网络电脑从点到点的信息流,更容易产生规模效应,而且应用数字电视的技术门槛较低,老少咸宜,在现代家庭中处于信息中心和娱乐中心的地位。也就是说,在家庭生活领域的全面应用信息化和数字化的过程中,在家庭与社区、社会之间的互联互通等方面,数字电视与数字家庭的发展是齿唇相依的关系,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数字家庭业务迅速创新和拓展,让数字电视服务不再只局限于客厅之内,这有利于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是数字电视产业与“三网融合”、信息社会之间的新桥梁。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以数字电视显示终端为中心的数字家庭产业已经初步形成,面向“三网融合”的数字家庭智能终端的应用也日渐普及,广州等地的数字家庭示范作用效应明显,形成了广东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基地等典型示范。“十二五”规划的一个明显转变是从过度重视产品,向全面分析产业链各个环节、重视提升产业能力,尤其是重视数字家庭等应用和消费环节等发展思路的转变。产品质量与应用服务同时并重,以高清互动数字家庭为特色的“广联”等数字家庭组织,将继续为数字电视承担探索者的重任,佐证数字家庭能否成为数字电视产业与“三网融合”、信息社会之间的新桥梁。

四、标准在数字电视中战略地位急剧上升,着力构建全球视野的标准体系。

通观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及其数字电视等子规划,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是标准被重视的程度前所未有。近年来,中央领导对标准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是前所未有的。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讲话中,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强重要技术标准制定的指导和协调”。2010年2月,副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深刻地指出,“近年来我国产品质量、品牌、标准建设取得明显成绩,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标准建设尤为滞后。”发达国家试图利用技术标准优势将中国数字电视锁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低端。

我国数字电视关于标准问题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的成果很多,为规划“十二五”数字电视标准战略作了充分准备。核心技术决定数字电视产业的强弱,而标准带动数字电视技术走向成熟。马炬在《标准带动数字电视技术走向成熟》一文中,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在制定下一代有线网络技术的标准、卫星广播系统的标准的实践,探讨了数字电视标准、技术与产业良性互动的关系。2009年,广电总局广科院电视所副所长解伟在“第五届中国国际集成电路高峰论坛”上表示,广电总局领导下的手机电视行业标准cmmb的工作组成员单位已经增加到120家。全国音频、视频及多媒体系统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高级工程师范科峰在《标准将建立数字版权保护有章可循》(2010)一文中提出,要针对我国数字电视核心技术战略和标准体系发展统筹规划力度不够等问题,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切实可行的思路,全面引导和推进数字标准体系的建设。数字电视标准战略要与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相结合,把数字电视标准化工作放到国家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去推进,将其作为转变数字电视产业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以加快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标准作为重要突破口,才能实现数字电视强国的战略目标。

五、通过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组织模式创新,为规划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

《五年级下信息技术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