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范文网 > 安全管理 > 制度范本 > 报告制度
栏目

事件处理报告制度汇编4篇

更新时间:2024-11-20

事件处理报告制度

有哪些制度

事件处理报告制度是企业日常运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组成部分:

1. 事件定义:明确各类事件的分类,如生产事故、客户投诉、员工纠纷等。

2. 报告流程:规定从事件发生到报告提交的步骤,包括初步评估、信息收集、责任判定等环节。

3. 责任分配:确定各部门及个人在事件处理中的职责,确保快速响应和有效解决。

4. 分析与改进:对事件进行分析,找出根本原因,制定预防措施,促进企业持续改进。

内容是什么

事件处理报告制度的核心内容包括:

1. 详细记录:事件报告需包含时间、地点、涉及人员、事件经过、影响范围等具体信息。

2. 时间敏感性:强调事件发生后应立即上报,不得延误,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3. 保密原则:确保敏感信息在内部流转,防止信息泄露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

4. 客观公正:报告应基于事实,避免主观臆断,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5. 处理反馈:对事件处理结果进行记录,跟踪效果,必要时进行二次调整。

注意事项

1. 培训与教育:定期对员工进行事件处理流程的培训,确保全员理解和执行。

2. 制度更新:随着企业的发展,制度应及时调整,以适应新的业务环境和挑战。

3. 透明度:虽然要保持保密,但也要确保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以增强员工的信任感。

4. 法规遵从:确保所有的事件处理符合相关法律法规,避免法律风险。

5. 惩戒与奖励:对于违反报告制度的行为应有明确的处罚,对及时报告和妥善处理事件的员工给予表彰。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期望构建一个高效、公正的事件处理机制,以促进企业的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在实践中,务必注重灵活性,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和调整制度,以实现最佳效果。

事件处理报告制度范文

第1篇 意外事件处理与报告制度

1实验室操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须按照本规定进行处理和报告程序;

2科主任按照规定进行组织和控制职业暴露发生后的控制实施;

3科主任负责组织试验人员职业暴露处理的培训和考核,并保存有关记录;

4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人员负责督察日常工作中生物安全工作的执行和医学应急样品的检查。

5实验室发生职业暴露后按照既往进行的该种污染物的生物安全危害度评估结果,快速有效的对意外暴露人员进行紧急医学处置;对污染区域进行有效的控制,最大限度的清除和控制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扩散;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暴露人员的医学观察等原则和步骤进行处理;

①根据既往进行的生物安全危害度的评估和暴露的程度即时进行现场紧急医学处置,消除或最大程度降低病原微生物对暴露人员的伤害;同时,有效的污染区域进行防控,最大限度的防止污染物对周围人员和环境的污染。

②一般性的小型事故可在紧急医学处置后,要立即向科主任和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会报告事故情况和处理方法,以及时发现处理中的疏漏之处,使处理尽量完善妥当。

③当重大事故发生时,在进行紧急医学处置的同时,要立即向科主任和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会报告情况;科主任和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会要立即协调现场紧急处理和周围环境污染防控;协调医学专家评估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和对暴露人员的伤害程度;对药物可以治疗和预防该污染物感染的,力争在暴露后最短时间内开始预防性用药;留取暴露人员相应的标本备检,并同时进行医学观察。

④评估暴露级别

建立意外事故登记,详细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程度;接触物种类(培养液、血液或其他体液)和含有hiv的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包括赴现场科主任和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会成员以及专家);是否采用药物预防疗法,若是,则详细记录治疗用药情况、首次用药时间(暴露后几小时或几天)、药物毒副作用情况(包括肝、肾功能化验结果);定期检测的日期、检测项目和结果。

⑤根据评估结果建议育龄妇女发生职业暴露和职业暴露后和进行预防性用药期间,是否需要避免或终止妊娠。

⑥记录对暴露现场和周围环境防控污染的方法,实施形式,人员、范围,评估防控处理的效果;总结和评估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程序中是否存在不当,发生暴露人员试验操作等过程是否存在失误,整改措施和实行。

6意外事故现场处理方法:工作人员发生意外事故时,如针刺损伤、感染性标本溅及体表或口鼻眼内,或污染实验台面等均视为安全事故,应立即进行紧急医学处置(根据事故情况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法)。根据生物安全危害度和暴露程度,现场初步评估职业暴露危害程度和选择处理方式。

第2篇 实验室意外事件处理报告制度

1 目的

明确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在发生实验室意外事件时的处理方法,避免在发生实验室意外事件时工作出现混乱,确保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2、范围

适用于进入中心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所有工作人员。

3、职责

3.1中心生物安全领导小组负责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

3.2检验科负责人负责实施。

3.3进入中心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的所有人员必须以本制度规范自己的工作。

4.要求

4.1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意外接种(皮肤损伤)

实验过程中,如发生损伤暴露事故,受伤人员应立刻脱去防护服,并立即用流动水冲洗双手及暴露部位,尽可能挤出受伤处的血液,伤口用碘伏或75%乙醇消毒,包扎伤口,同时报告实验室主任。实验室主任视情况要求感染人员停止工作,作出医疗评价。必要时进行医学观察和预防性治疗及必要的预防接种。处理完毕,应详细记录事故经过、损伤部位、程度以及处理过程。

4.2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意外摄入

实验过程中不慎摄入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材料,应立刻脱去防护服,送就近医疗机构进行处理,进行必要的医学观察和治疗。

4.3 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材料气溶胶的释放

4.3.1实验过程中如不慎在生物安全柜中发生污染,少量感染物溢出,产生有限气溶胶,如琼脂板掉下但没破碎,吸管或接种环上滴落传染性材料等,应立即喷洒适当的消毒剂,并以浸透消毒液的纱布覆盖污染区域,30分钟后将纱布放入消毒袋,随即用新的浸透消毒液的纱布搽试污染区域。并对污染的器材进行消毒处理。

4.3.2如在生物安全柜中发生大的污染(滴洒大量培养物、离心管破裂等),可能产生大量气溶胶时,应停止工作,用消毒液喷洒污染区域,并以浸透消毒液的纱布覆盖污染区域,打开生物安全柜的紫外灯。1小时后将纱布放入消毒袋,随即用新的浸透消毒液的纱布搽试污染区域。并对污染的器材进行消毒处理。如工作人员的皮肤沾上了污染物,须用适当消毒剂清洗消毒,如污染了衣物,应立即更换,并放入灭菌袋中高压消毒或选择适当的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

4.3.3在生物安全柜外发生小的污染,产生有限气溶胶,如落下一些固体培养基,立即用消毒液浸湿的纱布覆盖污染区,1小时后,按前述步骤清除污染,所有污染的材料放入灭菌袋高压消毒。

4.3.4如在安全柜外发生大的污染,产生大量气溶胶,应立即停止实验,用消毒液喷洒污染区域,并以浸透消毒液的纱布覆盖污染区域,打开紫外灯。关上实验室的门,贴上明显标志后离开实验室。报告实验室主任,严禁人员入内。24小时后,由专职消毒人员或在专职消毒人员的指导下实施消毒和清除污染,所有进入实验室人员应采取适当的个体防护措施。

4.4 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材料溢出

4.4.1 感染性和潜在感染性材料溅到实验服上,应尽快脱去防护服,摘掉手套,洗手并更换防护服和手套,必要时尽快喷淋。将污染的防护服和手套做为实验废弃物处理。

4.4.2 感染性和潜在感染性材料溅到眼睛里或眼睛周围等部位,立即摘掉手套,用洗眼器清洗或流动水冲洗眼部,并视情况进行医学观察和预防性治疗及必要的预防接种。处理完毕,应详细记录事故经过。

4.4.3 当手套破损,感染性和潜在感染性材料污染手部皮肤时,立即摘掉手套,用适宜的消毒液浸泡,流动水冲洗,更换新手套。

4.4.4 实验室记录表格或手写的资料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材料污染,应立即摘抄这些资料内容,将原件作为实验废弃物处理。

4.5 离心管破裂

使用离心机时,装有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离心管破裂或可疑破裂,应关闭动力并保持离心机盖子关闭30分钟。如离心机停止运行后发生破裂,应立即关闭机盖,保持30分钟。清理时,一次性手套外面再带一双厚胶皮手套,用镊子或垫着棉花的镊子夹取碎片,所有破裂的试管、碎离心桶和套管应放入利器盒,按废弃物处理规定进行处理。未破碎的有盖的管子用含氯消毒液对污染的容器表面消毒。离心机内表面污染可用有效氯浓度为0.5%的含氯消毒剂(5g/l)或75%酒精擦拭两遍后再用清水进行擦拭,干燥后使用。

4.6仪器设备故障

4.6.1实验过程中,如发现生物安全柜或其他防护设备的技术指标偏离正常范围,不符合实验要求,应立即停止实验。报告实验室主任,通报有关部门修理,并做好详细记录。

4.6.2如发生停电,应自动启用备用电源。否则,应立即停止实验,按操作规程离开实验室。离开实验室时应关好实验室门。电力恢复后,至少等30分钟才能再次进入实验室工作。

4.6.3如发生仪器故障,应及时报告科主任,并报有关部门维修。仪器运出前应彻底消毒。

修理冰箱、培养箱时,应取出所有物品,放入备用设备中,用消毒剂彻底消毒内表面及外表面。

若维修人员必须进入实验区,则应按要求穿戴防护用品。维修工作结束后,所用工具在带出实验室前应严格消毒。实验室人员必须帮助和监控维修过程。

4.6.4出现以上异常情况而影响到实验结果,应停止实验。待一切恢复正常后重新测试,原测试步骤作废。

4.7紧急救助

4.7.1实验室应配备急救箱,在工作中出现意外事件并造成损伤时,先进行自救,根据需要到就近医疗机构进行救护。

4.7.2吸入感染性材料时,立即到定点医院就诊,就诊时应由专人专车陪同前往,做好医疗记录。

4.7.3相关科室应协助完__员隔离、救治、污染实验室及环境消毒等工作。

4.8记录

对意外事件的记录应包括当事人姓名、性别、年龄,所在科室,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及处理方法,并要求相关人员签字。

4.9其他

4.9.1菌(毒)种必须放置在带锁的超底温冰柜或液氮罐内保存,双人双锁管理。如发现毒种丢失或锁损,应立即报告,迅速查明原因,及时追回。

4.9.2实验室应避免使用玻璃等易碎品,如发生玻璃器具破碎,应用扫帚、簸萁、镊子等工具处理,并放入利器盒。禁止用手。

第3篇 意外事件处理报告制度

1实验室操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须按照本规定进行处理和报告程序;

2科主任按照规定进行组织和控制职业暴露发生后的控制实施;

3科主任负责组织试验人员职业暴露处理的培训和考核,并保存有关记录;

4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人员负责督察日常工作中生物安全工作的执行和医学应急样品的检查。

5实验室发生职业暴露后按照既往进行的该种污染物的生物安全危害度评估结果,快速有效的对意外暴露人员进行紧急医学处置;对污染区域进行有效的控制,最大限度的清除和控制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扩散;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暴露人员的医学观察等原则和步骤进行处理;

①根据既往进行的生物安全危害度的评估和暴露的程度即时进行现场紧急医学处置,消除或最大程度降低病原微生物对暴露人员的伤害;同时,有效的污染区域进行防控,最大限度的防止污染物对周围人员和环境的污染。

②一般性的小型事故可在紧急医学处置后,要立即向科主任和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会报告事故情况和处理方法,以及时发现处理中的疏漏之处,使处理尽量完善妥当。

③当重大事故发生时,在进行紧急医学处置的同时,要立即向科主任和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会报告情况;科主任和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会要立即协调现场紧急处理和周围环境污染防控;协调医学专家评估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和对暴露人员的伤害程度;对药物可以治疗和预防该污染物感染的,力争在暴露后最短时间内开始预防性用药;留取暴露人员相应的标本备检,并同时进行医学观察。

④评估暴露级别

建立意外事故登记,详细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程度;接触物种类(培养液、血液或其他体液)和含有hiv的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包括赴现场科主任和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会成员以及专家);是否采用药物预防疗法,若是,则详细记录治疗用药情况、首次用药时间(暴露后几小时或几天)、药物毒副作用情况(包括肝、肾功能化验结果);定期检测的日期、检测项目和结果。

⑤根据评估结果建议育龄妇女发生职业暴露和职业暴露后和进行预防性用药期间,是否需要避免或终止妊娠。

⑥记录对暴露现场和周围环境防控污染的方法,实施形式,人员、范围,评估防控处理的效果;总结和评估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程序中是否存在不当,发生暴露人员试验操作等过程是否存在失误,整改措施和实行。

6意外事故现场处理方法:工作人员发生意外事故时,如针刺损伤、感染性标本溅及体表或口鼻眼内,或污染实验台面等均视为安全事故,应立即进行紧急医学处置(根据事故情况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法)。根据生物安全危害度和暴露程度,现场初步评估职业暴露危害程度和选择处理方式。

⑴化学污染

①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被污染部位。

②立即到急诊室就诊,根据造成污染的化学物质的不同性质用药。

③在发生事件后的48小时内向有关部门汇报(医生报告医教科,护士报告护理部),并报告感染管理科。

⑵针刺伤

①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刺伤后,应立即用力捏住受伤部位,向离心方向挤出伤口的血液,不可来回挤压,同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

②用75%酒精或安尔碘消毒伤口,并用防水敷料覆盖;

③意外受伤后必须在48小时内报告有关部门(医生报告医教科,护士报告护理部),并报告感染管理科、领取并填写《医疗锐器伤登记表》,必须在72小时内作hiv、hbv等的基础水平检查;

④可疑被hbv感染的锐器刺伤时,应尽快注射抗乙肝病毒高效价抗体和乙肝疫苗;

⑤可疑被hcv感染的锐器刺伤时,应尽快于被刺伤后做hcv抗体检查,并于4-6周后检测hcv的rna;

⑥可疑被hiv感染的锐器刺伤时,应及时找相关专家就诊,根据专家意见预防性用药,并尽快检测hiv抗体,然后根据专科医生建议行周期性复查(如6周、12周、6个月等)。在跟踪期间,特别是在最初的6-12周,绝大部分感染者会出现症状,因此在此期间必须注意不要献血、捐赠器官及母乳喂养,过性生活时要用避孕套。

⑶皮肤、粘膜、角膜被污染

①皮肤若意外接触到血液或体液或其他化学物质时,应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冲洗;

②若患者的血液、体液意外进入眼睛、口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③及时到急诊室就诊,请专科医生诊治;48小时内向有关部门报告(医生报告医教科,护士报告护理部),并报告感染管理科领取并填写相关登记表。

⑷标本污染

①棉质工作服、衣物有明显污染时,可随时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60分钟,然后冲洗干净。

②各种表面若被明显污染,用1000-2000mg/l有效氯溶液撒于污染表面,并使消毒液浸过污染表面,保持30-60分钟,再擦除,拖把或抹布用后浸于上述消毒液内1小时。

③仪器污染应考虑消毒方法对仪器的损伤,和对检测项目的影响,选用适当的方法。

第4篇 意外事件处理及报告制度

1.目的:

规定实验室职业暴露处理程序,规范发生职业暴露时处理原则、报告和登记流程。

2.范围:

实验室工作人员和涉及处理职业暴露的有关人员。

3.职责:

3.1 实验室操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须按照本规定进行处理和报告程序;

3.2 实验室负责人按照规定进行组织和控制职业暴露发生后的控制实施;

3.3 实验室负责人负责组织试验人员职业暴露处理的培训和考核,并保存有关记录;

3.4 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人员负责督察日常工作中生物安全工作的执行和医学应急样品的检查。4.步骤:

4.1 实验室发生职业暴露后按照既往进行的该种污染物的生物安全危害度评估结果,快速有效的对意外暴露人员进行紧急医学处置;对污染区域进行有效的控制,最大限度的清除和控制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扩散;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暴露人员的医学观察等原则和步骤进行处理;

4.1.1 根据既往进行的生物安全危害度的评估和暴露的程度即时进行现场紧急医学处置,消除或最大程度降低病原微生物对暴露人员的伤害;同时,有效的污染区域进行防控,最大限度的防止污染物对周围人员和环境的污染。

4.1.2 一般性的小型事故可在紧急医学处置后,要立即向实验室负责人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领导小组报告事故情况和处理方法,以及时发现处理中的疏漏之处,使处理尽量完善妥当。

4.1.3 当重大事故发生时,在进行紧急医学处置的同时,要立即向实验室负责人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领导小组报告情况;实验室负责人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领导理小组要立即协调现场紧急处理和周围环境污染防控;协调医学专家评估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和对暴露人员的伤害程度;对药物可以治疗和预防该污染物感染的,力争在暴露后最短时间内开始预防性用药;留取暴露人员相应的标本备检,并同时进行医学观察。

4.1.4评估暴露级别(见下表)

4.1.4 建立意外事故登记,详细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程度;接触物种类(培养液、血液或其他体液)和含有hiv的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包括赴现场实验室负责人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领导小组成员以及专家);是否采用药物预防疗法,若是,则详细记录治疗用药情况、首次用药时间(暴露后几小时或几天)、药物毒副作用情况(包括肝、肾功能化验结果);定期检测的日期、检测项目和结果。

4.1.5 根据评估结果建议育龄妇女发生职业暴露和职业暴露后和进行预防性用药期间,是否需要避免或终止妊娠。

4.1.6 记录对暴露现场和周围环境防控污染的方法,实施形式,人员、范围,评估防控处理的效果;总结和评估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程序中是否存在不当,发生暴露人员试验操作等过程是否存在失误,整改措施和实行。

《事件处理报告制度汇编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相关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