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应急报告制度是企业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重要机制,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组成部分:
1. 事件识别与报告:当发生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事故时,需立即识别并启动报告程序。
2. 信息收集与传递:快速收集现场信息,通过指定渠道向上级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报告。
3. 应急响应计划:制定并实施针对各类环境事件的应急措施,包括控制污染源、减轻影响等。
4. 危害评估与控制:评估事件对环境和公众健康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5. 后续跟进与修复:事件处理后,进行环境恢复工作,并持续监测影响。
环境应急报告制度的核心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报告流程: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规定从发现事件到上报的时限和路径。
2. 应急队伍:建立专门的应急团队,负责执行应急响应计划,确保快速有效地响应。
3. 培训与演练:定期对员工进行环境应急知识培训,通过模拟演练提升应对能力。
4. 资源配备:确保必要的设备、物资和资金到位,以支持应急行动的开展。
5. 法规遵从: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规,确保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1. 实时更新:环境应急报告制度应随法律法规、企业运营状况和技术进步等因素适时调整更新。
2. 保密性:在报告过程中,保护敏感信息,防止信息泄露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
3. 透明沟通:与受影响的社区、媒体及公众保持开放沟通,展示企业负责任的态度。
4. 事后总结:每次事件后进行复盘,从中吸取教训,改进应急机制。
5. 跨部门协作:确保各部门间的信息畅通,协同应对环境危机。
环境应急报告制度是企业在环保责任中的重要一环,其有效实施需要全员参与、全面准备和及时响应。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面对环境挑战时,既能保护环境,又能维护自身的声誉和可持续发展。
第1篇 环境应急报告制度
一、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环境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制订应急救援预案,落实应急救援力量,配备应急救援设施,定期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二、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有效,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
三、相关负责人必须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积极组织事故救援,妥善保护好现场,认真做好善后处理工作,确保社会稳定。
四、凡发生重大污染事故,应当于1小时内向市人民政府和环保局、工会等有关职能部门报告。
五、事故应急救援应当严格按照“分工、合作、及时、有效”的原则组织开展,科学实施救援,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和人员伤亡。
六、事故调查处理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查明事故性质,认定事故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依法追究责任。
第2篇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预防和控制潜在的环境事件或紧急情况发生,做出应急准备和响应,最大限度地减轻可能产生的事故后果,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适用范围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范围内潜在的环境事件紧急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第三章应急管理原则
第三条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加强对环境因素的监测、监控并实施监督管理,建立环境因素风险防范体系,提高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防范和处理能力。
第四条坚持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属地为主,分级响应。加强公司各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第五条坚持平战结合,专兼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做好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思想准备、物资准备、技术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演练,应急系统做到常备不懈,可为本公司和其它公司及社会提供服务,在应急时快速有效。
第四章应急管理机构
第六条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公司应急机构由指挥管理系统、救援队伍、技术支持系统和相关保障系统组成。
第七条公司相关部门依据相关程序文件、管理制度和各自的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第五章运行机制
第八条公司积极开展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工作,做到环境隐患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妥善处置。
第九条根据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的环境事件分为两级:地区级(i级)、公司级(ⅱ级)。
第十条当公司内发生环境污染或生态(影响)破坏的突发事件时,无论事发原因如何、事故影响程度大小,也无须等待事故等级认定结果,都要及时进行汇报。
第十一条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源的现场人员和应急人员在报告突发环境事件信息的同时,要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先期处置,控制事态的蔓延。
第十二条对重大环境事故的起因、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进行调查评估和处理。
第十三条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重大环境事故发生后应及时向当地环保部门报告,并根据事故处置情况做好后续报告工作。也应当向员工发布简要信息和应对防范措施等。
第六章应急保障
第十四条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要求做好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运输及通信保障等工作,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七章 应急培训和演练
第十五条应急救援人员由年纪轻、业务技能熟练的骨干员工组成,每年都要组织相关业务知识培训。
第十六条公司每年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和一线员工,针对可能出现的事件情形进行一次演练。
第十七条演练结束后,应急演练小组及时进行总结,评价演练效果,落实改进措施,不断完善预案。
第八章奖惩
第十八条对应急工作表现突出,成效显著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九条为严肃抢救纪律,保证应急工作有序进行,应制定处罚制度。
第九章附则
第二十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制度》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第二十一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制度》由安全环保部负责解释。
第3篇 突发环境应急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了预防和控制潜在的环境事件或紧急情况发生,做出应急准备和响应,最大限度地减轻可能产生的事故后果,根据国家及地区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范围内潜在的环境事件紧急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3.相关文件及引用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__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__市滨海新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4.内容及相关要求
第一条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范围内潜在的环境事件紧急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第二条应急管理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加强对环境因素的监测、监控并实施监督管理,建立环境因素风险防范体系,提高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防范和处理能力。
坚持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属地为主,分级响应。加强公司各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坚持平战结合,专兼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做好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思想准备、物资准备、技术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演练,应急系统做到常备不懈,可为本公司和其它公司及社会提供服务,在应急时快速有效。
第三条应急管理机构
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公司应急机构由指挥管理中心、救援队伍、技术支持队伍和相关保障队伍组成。
公司相关部门依据相关程序文件、管理制度和各自的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第四条运行机制
公司积极开展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工作,做到环境隐患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妥善处置。
根据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的环境事件分为以下级:现场级、公司级、一般(ⅳ级响应)、较大(iii级响应)。
当公司内发生环境污染或生态(影响)破坏的突发事件时,无论事发原因如何、事故影响程度大小,也无须等待事故等级认定结果,都要及时进行汇报。
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源的现场人员和应急人员在报告突发环境事件信息的同时,要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先期处置,控制事态的蔓延。
对重大环境事故的起因、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进行调查评估和处理。
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ⅳ级以上环境事故发生后应及时向当地环保部门报告,并根据事故处置情况做好后续报告工作。也应当向员工发布简要信息和应对防范措施等。
本制度其它考核项目以月为考核单位,每月由安全监察部负责编制、发布月度考核通报。
第五条应急保障
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要求做好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运输及通信保障等工作,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六条应急培训和演练
应急处置队员每个季度参加1次专业应急处置培训,本公司员工每半年参加1次应急处置基本知识培训,每次培训完毕,应急救援办公室负责将应急培训内容、方式做好记录。
根据公司特点和主要危险源,公司每年组织一次综合演练及专项演练(主要包括储罐区或管线内燃料油、柴油等发生泄漏或火灾),演练活动应制定应急演练计划,设立演练小组和工作小组,参演者在演练结束后提交总结,公司应急办公室对总结和演练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30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