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制度是企业运营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安全管理体系、质量控制制度、生产计划与调度制度、设备维护保养制度、物料管理制度和应急处理预案等。这些制度共同构成了保证生产活动有序、高效、安全运行的基础框架。
生产制度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制定的一系列规则和程序,旨在规范生产行为,确保生产目标的达成。它涵盖了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出厂的全过程,包括工艺流程、操作规程、职责分配、标准作业程序等,旨在提升生产效率,防止事故的发生,并保障产品质量。
1. 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在安全生产中的责任,确保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安全职责。
2. 质量控制:通过检验、测试等手段,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预防不合格品的产生。
3. 培训与教育: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4. 应急响应:制定应急预案,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如火灾、设备故障等,减少损失。
5. 环境保护:遵守环保法规,实施清洁生产,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1. 制度制定: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参考行业最佳实践,制定出适合的生产制度。
2. 实施与执行:将制度传达给全体员工,确保理解和遵守。
3. 监督检查:定期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 反馈与改进:收集制度执行中的反馈,不断优化和完善制度,使之更加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
生产制度的建立与执行,需要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安全、高效、可持续的生产环境,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第1篇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分析制度
事故调查分析制度主要由以下四方面组成:
1. 事故调查分析的目的和原则
掌握事故情况,查清事故原因,分清事故责任,拟定改进措施,防止事故重复发生。伤亡事故调查处理要坚持“四不放过”原则:事故原因不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整改防范措施不放过;责任者和责任领导没受到处理不放过。
2. 事故调查程序
(1)现场处理
a. 事故发生后,应救护受伤害者;采取措施制止事故蔓延扩大。
b. 认真保护现场。凡与事故事故有关的物体、状态、痕迹,均不得破坏。
c. 需要移动现场某些物体时,必须做好现场标志。
(2) 物证收集
a. 现场物证包括:破损部件、碎片、残留物等。
b. 所有物证应保持原样,不准冲洗、擦拭。
c. 所有现场物证均应贴上标签,注明地点、时间、管理者等。
d. 对健康有危害的物品,应采取不损坏原始物证的安全防护措施。
(3)有关事故材料的搜集
a. 与事故鉴别、记录有关的材料。
① 发生事故的时间和地点;
② 受害人和肇事者的个人基本情况;
③ 受害人和肇事者工作的基本情况;
④ 受害人和肇事者接受安全教育培训的情况;
⑤ 受害人和肇事者过去的事故记录。
b. 与事故有关的事实
① 事故发生前机械、设备、设施等的状况;
② 事故发生前现场所有材料的性能及状况;
③ 事故发生前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健康状况;
④ 有关技术文件、工作指令和规章制度方面的资料及其执行情况;
⑤ 有关工作环境的状况;
⑥ 个人防护措施状况,应注意其有效性、质量、使用范围等;
⑦其他可能与事故致因有关的事实或因素。
(4)人证材料搜集
(5)现场摄影
(6)事故图
包括事故现场示意图、工艺流程图、受伤者位置图等。
3.事故分析
(1)分析步骤
a. 整理和阅读调查材料。
b. 伤害状况分析:
① 受伤部位;
② 受伤性质;
③ 起因物;
④ 致害物;
⑤ 不安全状态;
⑥ 不安全行为。
c. 确定事故的直接原因。
d. 确定事故的间接原因。
e. 确定事故责任者。
(2)事故原因分析
a. 事故的直接原因就是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
b. 事故的间接为管理缺陷。间接原因是直接原因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因此,也认为其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通常分为以下几项原因:
① 技术和设计有缺陷——工业构件、建筑物、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工艺过程、操作方法、维修、检验等的设计、施工和材料使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② 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或不懂安全操作技术知识;
③劳动组织不合理;
④ 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挥错误;
⑤没有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或者不健全;
⑥ 安全防护设施缺少或有缺陷;
⑦个人防护用品缺少或有缺陷;
⑧ 生产场所环境不良;
⑨ 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
c. 在分析事故时,应从直接原因入手,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从而找出事故的全部原因;在分清主次,进行责任分析。在确定主要原因时,要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比较在事故中,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哪一个对于事故的发生起了主要作用,起主要作用者为主要原因。
(3)事故责任分析
a. 根据事故调查所确认的事实,通过对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确定事故中的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
b. 在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者中,根据其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确定主要责任者;
c. 根据事故后果和事故责任者应负的责任提出处理意见。
4.事故结案、归档
当事故处理结案后,应归档的事故资料如下:
(1)职工工伤事故登记表;
(2)职工死亡、重伤事故调查报告书及批复;
(3)事故现场调查记录、图纸等;
(4)物证、人证材料;
(5)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材料;
(6)事故责任者的自述材料;
(7)医疗部门对伤亡人员的诊断书;
(8)发生事故时的工艺条件、操作情况和设计资料等;
(9)处分决定和受处分人员的检查材料等;
(10)有关事故的通报、简报及文件等;
(11)事故调查组成员姓名、职务。
第2篇 安全生产事故调查分析统计管理规章制度
1.0目的
为了建立一个有效的事故处理机制,对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故,尽快地开始事故调查,做好事故报告和处理工作,并采取有效纠正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和减少事故损失,特制定本程序。
2.0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内的事故报告、调查与处理。
3.0主要职责
3.1综合管理部负责事故的统计,并主管、协调事故的调查、处理和报告工作。
3.2 行政办公室负责组织职业病原因调查、防范或应急处理工作,并对事故调查与处理进行监督检查。
3.3 事故单位应积极配合综合管理部的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对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故,要尽可能及时临时性处理并尽快地向公司领导(如有重大伤亡发生时,还应在24小时内向政府安全、监察、工会等管理部门)汇报。
4.0程序内容
4.1事故报告
事故报告内容应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简要经过、伤亡人数和采取的应急措施等。
4.1.1事故发生后,负伤者或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直接或逐级报告公司领导。
4.1.2各部门发生轻伤事故,应立即报告主管、管理处主任;发生重伤事故,应立即报告部门经理或在现场行政职务最高的人员,并在24小时内报告公司主管部门;发生伤亡事故,除按上述要求进行报告外,还应在24小时内向当地劳动部门、监察部门、工会组织报告。
4.1.3公司机关发生轻伤事故,应立即报告行政办公室;发生重伤事故,应立即报告公司主管领导;发生伤亡事故,除按上述要求进行报告外,还应在24小时内向当地劳动部门、监察部门、工会组织报告。
4.1.4重大、较大事故发生后,在报告的同时,应按《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程序》要求,开展救援工作,防止事故扩大。
4.1.5发生火灾事故后,应立即向消防部门报告;发生服务过程、设备、交通事故后,应立即向公司职能部门报告,并尽快通知公司综合管理部和其他相关部门。
4.1.6当公司职工确认患有职业病后,公司行政办公室应负责按有关规定上报行政主管部门。
4.2事故调查
4.2.1一般事故由部门负责人负责调查,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并于三日内将调查报告报公司综合管理部,由综合管理部报主管领导以及总经理。
4.2.2重大或较大事故由综合管理部经理或其指定人员组织管理处等有关人员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4.2.3死亡事故由公司主管部门会同劳动部门、公安部门、监察部门、工会组成的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重大伤亡事故,应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进行调查。
4.2.4行政办公室负责组织职业病原因的调查工作,必要时成立调查组。对职业病的发病原因、病情、防范或应急措施等提出书面报告,报主管领导、总经理或上级主管部门。
4.2.5事故调查组成员应符合下列条件:
组长由副总或其指定人员担任。
具有事故调查所需要的某一方面特长。
与所发生的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
4.2.6事故调查组的职责:
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过程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情况。
确定事故责任者。
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建议。
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4.2.7事故发生责任部门应尽可能地为事故调查组提供方便,不得干涉事故调查组的正常工作。
4.3事故处理
4.3.1事故调查组提出的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建议,应先由事故单位负责处理,并把处理意见上报综合管理部,由综合管理部报管理者代表以及总经理,事故责任的判定依据公司有关规定进行。
4.3.2对于死亡或伤亡的重大、特大事故,副总经理或其指定人员应组织、主持召开事故现场会,与会人员应包括事故发生责任部门相关人员。
4.3.3事故处理应按照“四不放过”(①事故原因查不清不放过;②事故责任没有查清不放过;③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④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原则进行,防止类似事故发生。
4.3.4综合管理部对已经结束的事故处理结果,以通报形式,下发给各部门,达到事故警示和预防的目的。
4.3.5对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
患有职业病职工应享受待遇,按国家相关规定执行。
行政办公室应根据国家规定的要求,对职业病患者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并确保患有职业病的员工的合法权益。
行政办公室有权监督患有职业病的员工有关待遇的落实情况 ,并确保患有职业病的员工的合法权益。
5.0相关文件; 6.0相关记录
2、安全警示
患病率统计
表示在某时点检查时可能发生某病的一定人群中患有某病的病人总数。
计算公式:某病患病率=检查时发现的现患某病病例总数/该时点受检人口数×100%
其中某病病例总数包括新病例和旧病例,凡患该病的一律统计在内。同一人不应同时成为同一疾病的两个病例。
这一指标最适合用于病程较长的疾病的统计研究,用于衡量疾病的存在,反映某病在一定人群中的流行规模或水平。
二、重大事故统计
序
号
部 门
时 间
事故类别
财产
损失
死亡
人数
1
火灾
2
盗窃
3
高空抛物
4
工伤
5
公共卫生
6
第3篇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分析制度范本
事故调查分析制度主要由以下四方面组成:
1. 事故调查分析的目的和原则
掌握事故情况,查清事故原因,分清事故责任,拟定改进措施,防止事故重复发生。伤亡事故调查处理要坚持“四不放过”原则:事故原因不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整改防范措施不放过;责任者和责任领导没受到处理不放过。
2. 事故调查程序
(1)现场处理
a.事故发生后,应救护受伤害者;采取措施制止事故蔓延扩大。
b.认真保护现场。凡与事故事故有关的物体、状态、痕迹,均不得破坏。
c.需要移动现场某些物体时,必须做好现场标志。
(2) 物证收集
a.现场物证包括:破损部件、碎片、残留物等。
b.所有物证应保持原样,不准冲洗、擦拭。
c.所有现场物证均应贴上标签,注明地点、时间、管理者等。
d.对健康有危害的物品,应采取不损坏原始物证的安全防护措施。
(3)有关事故材料的搜集
a. 与事故鉴别、记录有关的材料。
① 发生事故的时间和地点;
②受害人和肇事者的个人基本情况;
③受害人和肇事者工作的基本情况;
④受害人和肇事者接受安全教育培训的情况;
⑤受害人和肇事者过去的事故记录。
b.与事故有关的事实
①事故发生前机械、设备、设施等的状况;
② 事故发生前现场所有材料的性能及状况;
③ 事故发生前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健康状况;
④ 有关技术文件、工作指令和规章制度方面的资料及其执行情况;
⑤ 有关工作环境的状况;
⑥ 个人防护措施状况,应注意其有效性、质量、使用范围等;
⑦其他可能与事故致因有关的事实或因素。
(4)人证材料搜集
(5)现场摄影
(6)事故图
包括事故现场示意图、工艺流程图、受伤者位置图等。
3.事故分析
(1)分析步骤
a.整理和阅读调查材料。
b.伤害状况分析:
①受伤部位;
② 受伤性质;
③ 起因物;
④ 致害物;
⑤ 不安全状态;
⑥ 不安全行为。
c.确定事故的直接原因。
d.确定事故的间接原因。
e.确定事故责任者。
(2)事故原因分析
a.事故的直接原因就是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
b.事故的间接为管理缺陷。间接原因是直接原因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因此,也认为其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通常分为以下几项原因:
① 技术和设计有缺陷——工业构件、建筑物、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工艺过程、操作方法、维修、检验等的设计、施工和材料使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② 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或不懂安全操作技术知识;
③劳动组织不合理;
④ 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挥错误;
⑤没有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或者不健全;
⑥ 安全防护设施缺少或有缺陷;
⑦个人防护用品缺少或有缺陷;
⑧ 生产场所环境不良;
⑨ 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
c.在分析事故时,应从直接原因入手,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从而找出事故的全部原因;在分清主次,进行责任分析。在确定主要原因时,要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比较在事故中,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哪一个对于事故的发生起了主要作用,起主要作用者为主要原因。
(3)事故责任分析
a. 根据事故调查所确认的事实,通过对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确定事故中的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
b. 在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者中,根据其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确定主要责任者;
c. 根据事故后果和事故责任者应负的责任提出处理意见。
4.事故结案、归档
当事故处理结案后,应归档的事故资料如下:
(1)职工工伤事故登记表;
(2)职工死亡、重伤事故调查报告书及批复;
(3)事故现场调查记录、图纸等;
(4)物证、人证材料;
(5)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材料;
(6)事故责任者的自述材料;
(7)医疗部门对伤亡人员的诊断书;
(8)发生事故时的工艺条件、操作情况和设计资料等;
(9)处分决定和受处分人员的检查材料等;
(10)有关事故的通报、简报及文件等;
(11)事故调查组成员姓名、职务。
38位用户关注
70位用户关注
26位用户关注
24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