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中学生生物实验课外活动总结
中学生生物实验课外活动总结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学生生物实验课外活动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物实验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在教学过程中和生活实践中的问题为载体,利用课余时间,创设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的感受和体验,形成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态度,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自主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活动课题确立的指导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新问题和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进行自主的探究并获得体验的重要前提。生物实验课外活动的课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确立。
1、从好奇心中发现。生物实验课外活动是以学生的兴趣和感知为基础的,是由学生的动机激励和指引着的过程,也就是在活动现象的后面体现着学生的动机,而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又是推动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内部动力,是创造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关键。因此要善于“积累”学生的好奇,为活动的开展提供素材。例如:在开展与教材有关的鱼类探究活动之后,引发了学生想更多了解的课题,有“鱼有条件反射吗”、“鱼是怎样冬眠”等课题。
2、从生活中提炼课题。要把课题的确立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利用生物学知识探索生活实践中遇到的生物问题、社会热点等,这也是生物实验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例如:当学生家中发现老鼠时,总是千方百计地消灭,可寻找取材方便、用时短的捕鼠方法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对付幼鼠。为了解决问题,一些学生形成了“探究捕捉鼠方法”的课题组,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老鼠的生活习性出发,他们很快就找到了用糖果“诱鼠入罐”的简单无害的方法。
3、在比较中发现。将两个或若干个研究对象放在一起,必要时放在基于条件相同或相近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比较,从而寻找它们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或探求发现它们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并进而发现造成或引发共性或差异的原因。在生物实验课外活动中,比较发现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例如:以“鱼能在陆上呼吸吗?”为题,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鱼的鳃在水中和陆上的差异,进而在探究中形成鳃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4、教学疑难点中选择。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科教学必须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人体验,注重学生的主动实践,积极探究和合作交流。而开展探究性教学,往往在课时上受到限制。因此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应设法服务于课堂教学,可以将教材的重点难点转换为问题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课外学习,在探究中发现,在活动中提高。例如:植物茎对水分的输导较容易在课内探究,而对有机物输导探究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组织“植物茎对有机养料的运输探究”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5、从知识拓展上选择。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把课内课外都作为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在巩固和发展学生课堂所获得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拓展知识和进行探究,使教材成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载体。例如:在学习“外界条件对植物呼吸的影响”后,组织“蔬果保鲜方法”课题探究。
6、换角度法。不同的学生由于对生活和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不同,往往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具有不同的观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多角度的探究活动,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开发、训练,让学生养成科学的态度、发散性思维,形成良好的创造品格。例如“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外界条件”等课题。
二、生物实验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组织开展生物实验课外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应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环境条件和可能提供的条件,选择开展适当形式的课外探究开展。
1、集体活动。一般在野外自然环境和社会热点问题的探究时,以班级集体活动较为适宜,视情况还可以分成若干小组,尤其是条件充足或实施周期较短的探究活动。如气候对校园植物的影响、家乡生物资源的调查等,也可以结合学生的野外社会实践活动进行。
2、小组活动。由于初中学生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完全自发地、独立开展生物实验课外活动有许多困难,因此应坚持积极引导与自愿相结合。一般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每周安排二课时的活动量,小组人数一般十人左右为宜,选出组长,在活动中由组长实施组织工作。这是开展生物实验活动的主要形式。
3、独立探究。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法自由地、开放性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生物学知识的过程。独立探究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这类课外活动主要适用于已有知识基础上的拓展性探究。
三、几种主要的探究方法
1、实验探究法。实验探究的目的是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造性,引导学生在情感、认知等方面积极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给学生思考的情绪,给学生质疑、想象的空间,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机会。实验探究模式一般方法就是:情境创设→提出探究问题→自主探究→合作讨论。这是进行生物探究性课外小组活动的主要方法。例如:在学习鱼类时,以活体实物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感;在情境中设置“探究鳍在鱼生活中的.作用”,启发学生学会观察;在实施自主探究中,给每一个学生独立思维、探讨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体现个体学习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在讨论、交流中知道,通过无关变量控制的对照实验是获得结果的最科学方法。
2、网上查阅法。网络的信息容量大、速度快、范围广,更不受时间、地域、探究材料的限制,在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上都具有开放性。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来开展课外活动,电脑网络的普遍运用,为搞好生物探究性课外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内在的需求。例如,各类生物资源的调查。这种方法既适用于集体性的探究活动,也适合学生的独立探究活动。
3、参观考察法。结合本地资源的实际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将相关的探究课题预先布置给学生,使学生在形成探究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实地的考察活动,既能密切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又能在运用中得到更多发现。
四、生物实验课外活动举例分析:“有机养料在茎内的运输途径的实验探究”
1、前期准备。提前三周布置学生本节内容,重点是阅读“树木的有机养料是通过树皮中的某种结构来输送的”,并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探究方案,一周后交指导老师。
2、设计探究方案。寻找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是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对于某一具体的探究活动来说,应根据探究活动的性质进行设计,将有关的活动按一定的阶段进行恰当的排列,并讨论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准备好相应的材料。
第2篇 实验小学“六一”国际儿童节系列活动总结
实验小学“六一”国际儿童节系列活动总结
我们实验小学本着以人为本,体现欢乐童年的主题,以真正把“六一”节还给儿童,让儿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为出发点,组织全体少先队员开展了一系列庆祝活动。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健康,既丰富了孩子们的节日生活,又起到了教育作用,受到了广大家长的一致称赞。现将我校系列活动开展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 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庆“
六、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情况,多次开会研究制定活动方案,围绕活动主题,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整个活动计划。并将筹备工作落实到人头,形成人人参与的局面。在活动期间,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扩大宣传声势和影响,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活动的支持和参与,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播媒介,加大本次活动的宣传力度,使这次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全体少先队员的热烈欢迎。
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今年,我们在总结历年庆“
六、一”系列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保留了效果较好、深受小朋友欢迎的传统项目,并注意充实新内容,拓展新形式。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往年,既有全校举办的“小红花艺术节”暨庆“
六、一”大型文艺演出、“我的爸爸妈妈”演讲比赛、书画大赛、写字比赛、争创文明城市征文活动;也有各中队自行开展的经典诗文诵读、知识竞赛、才艺展示等;还有同学们自己设计制作的手抄报、黑板报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极大丰富了孩子们的节日生活。
三、宣教结合,重视维权。
“
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我校一方面利用校园广播、手抄报、黑板报等形式加大《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保护儿童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倡导“儿童优先”、“尊重儿童”、“支持儿童”的意识,为广大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强的社会保障;一方面面向家庭,利用家长学校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家庭教育观念,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从而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关心孩子、爱护孩子的目的,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广泛发动,爱心献儿童。
“六一”儿童节前夕,学校本着为儿童办好事、办实事的原则,号召广大干部教师与贫困儿童“手拉手”,结成帮扶对子,以各种形式帮助家庭贫困的儿童,将片片爱心献给了学生。广大同学也积极响应号召,纷纷捐款帮助贫困的小伙伴,学校共收到学生捐款 元。以此为契机,学校设立了助学基金,长年接受来自社会、师生的捐助,达到长期资助贫困学生的目的。
可以说,今年的“
六、”一,孩子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节日,同学们脸上洋溢着灿烂、幸福的笑容。系列活动从研究决策到准备到活动过程,都是以孩子意见为主,广大辅导员老师给予指导,总的活动体现了“在活动中成长,体验成功的快乐”的宗旨,让同学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真正做到了“让每个学生拥有的钥匙”。
第3篇 实验实训中心质量月的活动总结
在本次以“提高教学质量、狠抓学风建设”为主题的教学质量月活动中,实验实训中心根据学校对此次活动总体要求,结合实验实训中心的实际情况,以提高实验实训教学质量和规范教学过程为中心,加强管理,开展多项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具体总结如下:
1、为使中心全体教师统一思想,中心统一组织学习了鲁教高字(201_)8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师教学工作条例》等有关文件和规章制度。
2、开展教学质量检查活动。在教学质量月活动中,中心对所开出的实验实训项目进行了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实验准备、实验教学过程组织、实验实训的考核等。检查方法实施教研室、中心两级检查做法,教研室以检查本教研室教师为主,中心则侧重在对教研室和各个实验实训环节的质量检查上。
3、教学质量月活动中,中心组织了五个教研室的主任会议一次,学习了学校关于教研室工作的条例,布置了中心关于教研室主任的工作要求和考评办法,加强了教研室主任对岗位职责的认识。
4、做好职业资格证书鉴定报名工作:为满足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规范、指导学生正确选择鉴定项目,鉴定中心分别在南山和东海两校区召开了职业资格鉴定工作报告会两场,参加学生400多人,对学生正确选择参加鉴定的证书项目起到了应有的指导作用。共组织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证的9个鉴定项目、共计722人的鉴定报名工作;组织了“制图员”职业资格鉴定的两次组织工作会议和1156人的鉴定报名工作;数控中心组织了459人的数控机床操作工、数控工艺员职业资格鉴定报名工作;电工电子中心组织了260名学生的高级维修电工鉴定的报名工作。
5、开展“如何上好实验实训课的专题研究活动”,中心组织了听取了卢吉利老师的电工实验课、刘金海老师的plc实训课、丁丽娟老师的数控实训课和王少平老师的金工实习课。主讲教师交流了如何上好实验实训课的经验,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
6、召开实验实训学生座谈会,邀请了机电工程学院、现代制造学院、和自动化学院三个学院的学生60多人参加了座谈,就电工电子实验实训、金工实习和数控实训以及证书考试等工作让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中心领导面对面地一一回答,对学生所提出的暂且不能解决的问题,会后中心领导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的办法。
在本次活动中,查找的主要问题有:
1、数控中心数控实训过程中,设备少学生人数多,有的机床设备上人数多至10人以上,影响了数控实训教学质量。
2、电工电子中心有的教学项目实验班级学生人数超过60人以上,使实验教学难以组织,实验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实训指导书建设不够,实验教案不太规范。针对上述问题,中心提出解决办法如下:结合学院201_年实验室建设的申报,进一步提出数控机床的需求计划,并开放数控机床实训室,增加学生的课外上机操人作时间;对于特殊的大班,采取一分为二的安排方法,保证分组人数的合理,进一步加强实训指导书和实验教案的建设,中心统一就实验教案的书写格式做出指导,提高老师做好实验备课和实验准备工作的自觉性。
第4篇 实验小学“儿童节系列活动总结
实验小学“儿童节系列活动总结
我们实验小学本着以人为本,体现欢乐童年的主题,以真正把“六一”节还给儿童,让儿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为出发点,组织全体少先队员开展了一系列庆祝活动。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健康,既丰富了孩子们的节日生活,又起到了教育作用,受到了广大家长的一致称赞。现将我校系列活动开展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庆“六、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情况,多次开会研究制定活动方案,围绕活动主题,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整个活动计划。并将筹备工作落实到人头,形成人人参与的局面。在活动期间,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扩大宣传声势和影响,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活动的支持和参与,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播媒介,加大本次活动的宣传力度,使这次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全体少先队员的热烈欢迎。
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今年,我们在总结历年庆“六、一”系列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保留了效果较好、深受小朋友欢迎的传统项目,并注意充实新内容,拓展新形式。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往年,既有全校举办的“小红花艺术节”暨庆“六、一”大型文艺演出、“我的爸爸妈妈”演讲比赛、书画大赛、写字比赛、争创文明城市征文活动;也有各中队自行开展的经典诗文诵读、知识竞赛、才艺展示等;还有同学们自己设计制作的手抄报、黑板报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极大丰富了孩子们的节日生活。
三、宣教结合,重视维权。
“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我校一方面利用校园广播、手抄报、黑板报等形式加大《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保护儿童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倡导“儿童优先”、“尊重儿童”、“支持儿童”的意识,为广大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强的社会保障;一方面面向家庭,利用家长学校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家庭教育观念,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从而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关心孩子、爱护孩子的目的,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广泛发动,爱心献儿童。
“六一”儿童节前夕,学校本着为儿童办好事、办实事的原则,号召广大干部教师与贫困儿童“手拉手”,结成帮扶对子,以各种形式帮助家庭贫困的儿童,将片片爱心献给了学生。广大同学也积极响应号召,纷纷捐款帮助贫困的小伙伴,学校共收到学生捐款元。以此为契机,学校设立了助学基金,长年接受来自社会、师生的捐助,达到长期资助贫困学生的目的。
可以说,今年的“六、”一,孩子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节日,同学们脸上洋溢着灿烂、幸福的笑容。系列活动从研究决策到准备到活动过程,都是以孩子意见为主,广大辅导员老师给予指导,总的活动体现了“在活动中成长,体验成功的快乐”的宗旨,让同学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真正做到了“让每个学生拥有的钥匙”。
第5篇 《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活动》实验课题总结
《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活动》实验课题总结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这意味着,作为以综合课程为主的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以整合方式融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将是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了落实《纲要》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新要求,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室与电子工业出版社合作开展了《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研究。该课题已列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师资建设》的子课题,并作为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课题立项。经过历时一年多的课题研究,在全省8个市(区)级实验区和40多所实验学校三轮实验的基础上,初步完成了城市版和农村版实验教材的研制工作。
一、课程开发的新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其四大指定领域的内容是以融合形态呈现的。其中,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必须贯穿于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教育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必须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同时还需要以综合主题和综合项目的形式,把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进行整合,使之成为学科课程的补充、延伸和实践性学习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内容整合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既可以采取跨领域的综合主题方式融合各项内容,也可采取两两结合方式,整体设计和实施。本课程的基本构想是把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教育有机整合,力图实现对信息技术传统内容模式和教学模式的突破。
课题组旗帜鲜明地提出,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把研究目标定位在:探讨如何在信息技术平台下,以研究性学习为基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法。由于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教育必然要作为当前综合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对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是进行使用大众信息技术工具的一般训练,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要改变过去那种把信息技术教育局限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层面的弊端,由原来的“专业教育”取向,转变为“大众文化教育”取向,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放在突出的位置,以回应21世纪信息社会对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目前世界各国教育界达成共识的教育目标。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渗透于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从广义上看,要从信息意识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技术常识、信息技术操作应用能力等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狭义上讲,要重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评价信息、表达信息、运用信息和发布信息的能力,以发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的整体素质。这种能力与传统的“读、写、算”能力一样重要,是信息社会对人才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课程学习把综合主题、综合项目与信息技术教育有机融合开展的实践活动,将为这种能力的培养提供十分有利的环境,课程设计也必须围绕着培养信息素养的各个层面展开。
二、课程学习的新内容
为了实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总目标,课程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和信息技术教育两方面要求,统筹考虑课程的学习目标。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要求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责任感;形成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一般性目标包括: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课题组认为,在培养信息素质方面,上述两类目标的指向完全一致。将课程内容编排为一系列与信息处理有关的任务(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在任务的设计中,特别是在选择主题方面,综合考虑信息技术学习的内在要求,将有可能在完成探究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学习目标。
为此,课程以研究性学习为基本主线,安排了系列主题探究活动,广泛涉及到科学探究、社会探究和认识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三大领域,具体表现为不同类型的综合主题和综合项目。这些内容既包括了社会实践学习(社会考察实践、社区公益服务),也包括了生活学习(生活技能训练、生活科技与创造活动等),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社会生活,有利于学生亲身参与和社会实践,注意照顾到与本年级学科课程内容的衔接;同时也考虑了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探究过程,便于融入信息技术有关学习内容。有计划地安排了与信息社会关系密切的综合主题,遴选出培养信息意识、信息常识、信息伦理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学习内容,如:信息社会的未来、计算机与网络的发展和应用、遥控与传感、电脑与网络文化、信息安全和电脑病毒等等。
三、信息技术学习的新思路
信息技术教育是本课程学习活动的另一主线,重点放在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完成各种探究任务,突出运用信息技术工具的思想,即:用计算机来学习,而不单纯学习计算机。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以及师生之间情感与信息交流的工具。
过去许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材,无论是教学理念、内容编写,还是学习模式都存在一些问题,如沿袭传统计算机教材的编写模式,片面注重传授知识和操作要领,忽视对学生信息意识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和信息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能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以往的传授知识课程的不同点是,传授知识课程的教学主要围绕知识进行,学生是“先学后练”;而综合实践活动课重点是实践,在实践中探究,在实践中产生对计算机工具(知识与技能)的需要。必须提倡知识时代“干中学”和“边干边学”的学习理念,用什么就学什么,让学生在用中熟悉和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操作技能。因此,本课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知识能力水平,按照任务(综合主题和综合项目)的需要,有计划、分阶段融入必要的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讲授和操作技能训练。例如,在课程单元《我国的桥梁》设计中,以语文课《赵州桥》为创设的情境,要求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和查找文献,发现我国还有哪些著名的桥梁,完成信息收集的任务;继而让学生学习使用浏览器上网,边干边学,在网络中去寻找桥梁,达到了解因特网是通向信息海洋的“桥梁”的目的。
目前,许多普及程度较高的信息技术,如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操作系统、所见即所得条件下的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和幻灯演示、网络浏览技术等等,其入门的“门槛”较低,为小学生的“干中学”带来了可能性。课程设计改变了过去计算机教材讲授过多过细,以致成了“软件说明书”的弊端,为学生留下更多的问题空间,把扩展和提高的学习任务交给学生去自主探究。
目前通行的信息技术教材,其内容大多根据软件或者硬件功能,分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字处理软件、画图软件、多媒体、互联网等模块。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学期或者学年为阶段,进行各模块的教学。这种大模块、整体化的学习思路仍属于专业教育的范畴,较适合于成人,对于小学生却不太适应。本课程则把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按内容分层,组织为知识单元,并分解为不同等级的模块,然后,分散在不同年级的综合主题研究中学习,逐步加深,基本上满足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提出的要求。
四、课程设计的新模式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本课程遵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探究”模式来组织教学和实践活动,按照创设学习环境和任务驱动的方法设计课程单元,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选择多元化的评价和评定方法等等,以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模式,课题组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许多优秀探究学习范例的方法,如webquest网络主题探究、intel未来教育、7e学习模式、big6主题探究等,初步形成一种较为规范而开放的课程设计模式。
1、学习单元
《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课程在“学习单元”的概念下,统筹设计编排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每一“学习单元”表现为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以问题解决为主导,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为了便于操作,学习单元的内容编排是一系列与信息处理有关的主题任务,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表达、信息发布、信息评价和信息应用等。每一年级的主题任务都分布了社会探究、科学探究和认识自我等方面的内容,并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逐步从单一主题(小任务)向综合主题(大任务)发展。例如,小学三、四年级必须初步熟悉和学会计算机入门的操作技能,在设计中努力寻找信息技术与主题探究的联系点和结合点,以“小任务”的方式(如单一性的“收集信息”)设计学习内容;从小学五年级开始,逐步增强任务的综合性,以“大任务”的方式(如综合性的“收集、加工和表达信息”)组织学习内容,强调学生综合应用已经学到的信息技术。根据不同主题任务的需要,对各年级“学习单元”的时间进行整体安排,分别规划每一单元所需的课时。
同时,主题的选择还充分考虑了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探究过程,每一主题都便于帮助引入信息技术的有关学习内容。
2、探究学习活动
“学习单元”分别由“基本探究活动”、“信息技术学习活动”、“评价与交流活动”等探究学习活动有机衔接构成,在小学高年级,还增加了“扩展(或延伸)探究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探究学习活动”的设计主线是“基本探究”→(“扩展探究”或“延伸探究”)→“评价与交流”;其支线是“信息技术学习”,各类活动的组织结构参见图(略)
“基本探究活动”是研究性学习的主线,包括创设情景、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等要素;与一般主题探究的区别在于,该活动从主题选择到实施过程,都尽可能地考虑到运用电脑和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完成各种研究任务。
“信息技术学习活动”的主要意图是为“基本研究活动”的需要服务;当课程单元进展到其他活动阶段,也需要有该活动的学习支持。也就是说,课程单元的主题需要用到什么就学习什么,让学生在“干”中熟悉和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操作技能。它同样必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任务驱动”而不是“内容驱动”。它既是本单元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探究过程,用问题引导和组织学生对电脑和网络技术进行自主探究。同时,也照顾到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推荐的6大模块分布,注意电脑网络技能的衔接,使知识逐步建构成为系统。
“扩展探究活动”或“延伸探究活动”供小学高年级选用。扩展(e_pand)探究即:发现本主题新的应用。包括利用以前的信息提出新问题,完成新的探究过程,寻找新答案,或者做出新的设计实验,从而加深对主题概念的理解,以新的视角应用和扩充概念。延伸(e_tend)探究即:使概念进入其他的.内容领域。包括:从本主题的研究领域中,发现与其他领域相联系的概念或新的主题,建立概念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在高年级增设两类活动的目的,在于考虑增加主题的综合性,既可包含本主题探究内容的扩展和延伸,又可以包含信息技术学习内容的扩充和延伸。
“交流与评价活动”将集中进行本单元总结性的表达、交流和评价。评价和交流的内容既包括主题探究,也包括信息技术工具学习。本活动根据不同单元任务的需要,安排了多种形式的表达与交流,对学生动手动脑“做”的表现进行“过程评定”,对以“长作业”方式完成任务的结果进行“总结性评价”,以及对在全班范围组织的表达交流活动进行表现评定等。评价采用了多元评价方法,如表现评价、实作评定、档案袋评定与量表评价,既有质性评定,也有量化评价。此外,借鉴intel未来教育“作业模式”的思想,表达、交流和评价也在全部活动中分散安排,并在课堂内完成。学生每完成一个练习,甚至收集到的一幅图片或一段文字,都被视为一种“作业”,都是为完成总任务所做的工作,要求他们随时进行组内交流和自我评价。
3、活动模块
每一活动均由不同的“活动模块”组成,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自主扩充学习的空间。各类探究活动的模块,保持了大体上的一致性,在不同的单元中,同一类型的学习活动都设置某些共同的“基本模块”,以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如:在“基本探究活动”中,各单元都设置了“情境模块”、“任务模块”、“过程模块”和“资源模块”等基本模块。所有模块均采用儿童化的名称,如:“我们的行动”、“我们的宝藏”、“跟我做”、“试一试”、“我们都很棒”等。各类探究活动的模块也保持了一定灵活性,在不同的单元中,各类学习活动都可以根据本单元内容需要,自行设置一些特殊模块,对名称和内容不作统一要求。除“基本探究活动”外,其他活动也不要求保持完全一致的模块。是否设置某一模块,根据内容需要来决定。
五、课程编排的新体例
课程的编写体例即学习内容的表达方式和呈现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变革”。在编写体例方面,本课程探索了一种新的学习内容表达和呈现方式,其文本表现为一种“学材”而不是传统的“教材”,以利于学生和教师组织探究活动,而不是用来组织常规教学。
课程教材打破了目前信息技术教材的传统体例和编排模式,文本内容包括:活动指导书、阅读材料、探究记录本、课堂作业簿、评价手册、档案袋索引、资源导航和其他有关项目,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学生指导书”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成长记录。
教材还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分别开发了“城市版”和“农村版”。农村版的探究主题贴近农村生活的实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广义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进行课程编排;并且充分考虑到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设备条件较差的现实状况,以选修方式设置了最基础的信息技术学习内容,为农村小学因地制宜地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开辟了一种新的途径。
六、课程实验的新经验
《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活动》实验课程的研制,是以课题研究方式组织实施的。为了保证设计和编写质量,课题组组织了以省级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部门的专家牵头,以小学语文、数学、科学和信息技术等学科特级教师为核心的总课题组(主编组),精心组织框架设计,指导实验研究工作。
然而,课程编制是否应该吸收广大教师参与,这是新课程改革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中小学教师通常被人称为“教书匠”。作为一种“工匠”,他只能执行那些不从事课堂教学的人所建立的教学理论,他只能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内容,传递一般性的课程知识,判断某部分学生是否学到了这些知识。在我国新的课程改革中,把教师和学生排斥在课程教材改革之外,会在很大程度上压制师生对课程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发挥创新精神,也会影响到课程制度的创新。美国课程论专家提出课程编制的“集体审议制度”,其目的就是确立教师在课程创新中的地位。应该说,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课程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课程改革实验的全过程都需要教师的参与,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教材的编写、课程评价等各个环节。
为此,课题组在全省范围内,组织了8个实验区近40所实验小学的教师参与了课程编制的全过程,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教师协作研究的有益尝试。各学校都选择了各学科优秀教师组成子课题组,分别承担不同学习单元的设计、编制和实验工作;广大教师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从框架构思开始,边设计,边实验,反复修改和完善,撰写出研制报告和实验报告。总课题组专家在各校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改写和多次调整,以保障课程目标的实现和教材编写的质量。这种全新的研制方式,不仅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编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且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为课程的实施培训了骨干力量。
研制一套创新的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材,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我们深感力不从心。衷心期待着广大教师和学生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共同做好这项开创性的课程改革工作。
第6篇 实验小学的安全生产月活动总结
实验小学的安全生产月活动总结
我校在县局的领导下,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群防群治的原则,根据县教育局《关〈2010年“生产月”活动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以“发展,预防为主”为主题。以构建和谐靖宇的高度,严密组织好“月”的.各项活动。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组织开展“月”活动,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通过齐抓共管,营造全校教职员工关心和支持安全的局面,提高全体师生安全文化素质,从而切实保障师生安全,维护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现将“安全生产月”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措施有力
按照教育局安全科统一部署,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我校又重新调整了安全生产组织,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在抓好职工培训、教学管理的同时,重视抓好安全防范工作,内易发事故类型、重点部位、工作薄弱环节、各类人员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等方面,开展深入全面的大检查,消除隐患,有针对地扎实地开展教育和防范工作。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在安全生产月间我校利用班会、制作安全手抄报活动、安全知识竞赛、制作安全师生宣传展示板,将师生优秀的手抄进行展示,制作防溺水、防、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病、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震、防骗、防煤气中毒等安全自救知识和技能展板,组织学生参观学习。
二、加大投入,确保安全。
学校对学校门卫加强值勤,严格控制闲杂人员入内,有事出入学校的必须进行登记。除此之外还结合实际利用宣传广播、宣传标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三、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
按照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的要求,依照《安全生产法》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各级责任制,在安全生产月期间,安全保卫领导小组对全校范围内的重点及要害部位进行了防火、防盗、防爆炸、防破坏、防自然灾害事故、防在校人员携带管制刀具等检查,确保安全生产月学校的安全及稳定。
通过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师生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强化了责任感、责任心、责任制、责任人的四种责任意识,促进了全校安全形势的稳定,为快速发展创造了一个安全、健康、稳定的环境。
第7篇 实验小学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第一阶段工作总结
实验小学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第一阶段工作总结
我校党支部根据黟县县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在全县中小学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方案》和县教育局党委《关于在局党委所属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我校“创先争优”活动第一阶段工作已圆满结束,为了把此项工作做得深入细致,取得实绩成果,特将我校本阶段工作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行动迅速,全面启动创先争优活动
学校在县教育局党委动员大会之后,学校党支部立即召开支委会,专题研究部署学校深入开展学习创先争优活动。会上学校党支部书记程国营校长向全体支委传达了县教育党委召开的创先争优动员大会的精神,并就我校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行了初步的安排与部署。会议还结合学校的实际,就学校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扎实做好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和工作准备作了充分地研究。为加强我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领导,学校党支部成立了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为: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 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同志任副主任
二、扎扎实实开展好第一阶段的各项工作
1.召开动员大会,周密部署活动内容。5月31日下午,黟县实验小学在学校会议室召开“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动员大会,全校三十余名在职党员准时参加了会议。会议学习了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关于在全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意见》,传达了县教育局党委“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动员大会”精神。会议重点听取了学校党支部书记程国营同志所做的《科研兴校当先锋,创先争优做楷模》为主题的动员报告。报告就本次活动提出三点意见,即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要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深入有效开展;三要明确任务,扎实深入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确保活动取得实效。报告还结合学校实际,把“创先争优”活动的基本要求中的“五个好”细化为“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五个模范”细化为“学习钻研的模范、爱岗敬业的模范、为人师表的模范、遵纪守法的模范、服务群众的模范”。并号召全体党员要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切实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后勤各项工作的开展,促进学校科学协调的发展,争创优秀基层党支部,为推动学校阳光生命教育的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作出更大贡献!
2.制定活动方案,确定活动主题和载体。学校在广泛听取党员群众意见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制定活动方案,提出了学校活动主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努力争当科学发展标兵——筑堡垒创建先进支部、讲党性提升师德师风、抓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体目标是:“组织建设坚强有力,师德师风明显好转,管理质量上台阶,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党员具体活动载体是:在学校党员中开展比学习、比教学、比服务、比业绩,争创师德优秀、教育教学质量优良、育人环境优美,让学生家长满意的“四比三优一满意”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4.以建党89周年为契机,掀起创先争优活动新高潮。为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激励党员教师牢记党的光荣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在建党89周年前夕,学校党支部根据教党字《关于纪念建党89周年掀起创先争优活动热潮的通知》精神,结合支部的实际组织开展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9周年系列活动。
①上一堂党课。支部书记程国营作《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的报告,以进一步统一思想,激发创先争优、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
②开展争先创优承诺活动。结合创先争优实践主题活动,开展支部和党员以“五个好”、“五带头”的要求,推动党员立足岗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全体党员进行争先创优承诺,并在校园网上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③上半年入党党员集体过政治生日。
④表彰2023年度我支部优秀党员。通过宣传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激发广大党员教师积极投身“人人有激情,时时在状态”的干事热情。
⑤在美溪革命烈士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通过集体宣誓,重温誓词,进一步增强共产党员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⑥参观柯氏宗祠。瞻仰“柯村暴动”时红军使用过的枪械、弹药等革命斗争文物,烈士遗物等,加深对革命历史的了解,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激励党员教师牢记党的光荣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5.重宣传,营造氛围。学校在校园内悬挂横幅,张贴标语按,开辟学习园地,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在校园网站开辟创先争优活动专栏,及时报道创先争优活动开展过程中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鼓励先进,鞭挞后进。并积极撰写上报学校创先争优活动简报共4期。
三、下一阶段主要活动安排
1.“岗位奉献”活动。支部从强化执政理念,提高为师生服务本领入手,围绕学校的中心任务,大力实施“堡垒工程”,把学校支部建设成为组织有力、运行规范、群众满意的示范单位。要从各自岗位特点出发,开展“养师德、炼师能、铸师魂、育新人”活动,努力提升工作水平,为促进我学校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3.“亮牌示范”活动。通过党员先锋岗等形式,把党员身份亮出来,促进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围绕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注重‘四个聚焦’,实现‘四个提升’”的要求,计划确立一批党员示范岗位,发挥带动作用。
4.“组织创新”活动。加强支部班子、阵地、活动、制度和保障的规范化建设,扩大组织覆盖,强化组织功能,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完善基层党建述职、考核、评议等制度。
5.“四比三优一满意”活动。学校党组织要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在党员中开展好“四比三优一满意”活动,把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出来,使党员教师做到带头跟党走、带头提高教育质量、带头服务群众、带头维护和谐稳定、带头弘扬正气。
二〇一〇年六月二十八日
第8篇 生物实验课的课外活动总结
有效开展生物课外活动,不仅有助于我们学生开阔视野,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且也有助于提高我们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我们感触很多:
一、制定计划、注重实践
生物课外活动的全过程就是运用知识。因此每开展一次生物课外活动,老师都加强领导,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活动,发挥好主导作用,老师提前对活动要周密部署,详细安排,决不打无准备之仗,但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则以我们学生为主体,大胆让我们去亲自动手动脑,去探索,去创造,不怕我们出错,不怕我们反复,让我们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增长才智,不断进取。老师在指导过程中耐心、表扬和鼓励。使活动真正体现以我们学生为主,充分调动我们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精心组织、形式多样
组织开展生物课外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我们根据当地独特的生物环境,选择性地开展适当形式的生物课外活动。
1.结合校园绿化开展花木栽培等课外科技活动,美化校园,陶冶情操。成立生物科技小组,开展花木栽培、管理、繁殖等活动,同时渗透作物、蔬菜、林木栽培技术。介绍常见花木的栽培和管理技术及嫁接、压条、扦插等繁殖技术,通过老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实践,使我们学生掌握一些花木的栽培和繁殖技术。
2.利用本地区特色进行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撰写小论文。几年来我们共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近千件,撰写的小论文多次获奖。
3.结合课堂教学开展
生物小实验,培养我们学生简单科学研究的能力,对生物知识进行验证,如结合种子萌发教学进行种子萌发率测定;结合动物个体发育进行蛙个体发育过程的观察等。
4.结合劳动技术课教学开展生物科技活动,使学生掌握一些实用技术,培养劳动观点、习惯、技能,如花木栽培、作物栽培、蔬菜栽培、果树栽培及实践,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的教学与实践,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等。
我们中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通过以上课外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我们学生学习生物课的积极性,使我们的兴趣和爱好得于很好的培养和发展。
三、课堂内外、有机结合
开展课外活动与学校的课堂学习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课堂学习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基础,课外活动则是课堂学习质量的提高,而且能获得课堂中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第9篇 实验学校小学部创建“__省红领巾示范校”活动汇报材料-学校工作总结
实验学校小学部创建“__省红领巾示范校”活动汇报材料-学校工作总结
成为“__省红领巾示范校”的创建单位以来,我少先队大队部把握机遇,以争创__省“红领巾示范校”为动力,以“星级评比”系列活动为主线,以多元管理为手段,创新开展“雏鹰争章”活动。
一、建立学习型的队组织
1、加强培训,组织辅导员晨读,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拓宽学习渠道。
2、定期开展中队活动研讨课,举行辅导员经验交流恳谈会、年级研讨会。
3、加强对干部自主管理,队干部竞争上岗,定期召开队干部民主生活会。
4、发挥“一人一机”优势,以顺利通过__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为契机,构建班级网页及成立辅导员、队员个人博客。
二、开展创新型的“雏鹰争章”活动
(一)校内活动
1、在建队日期间举行隆重的`“红领巾伴我成长”新队员入队仪式,队员就“我骄傲,我是少先队员”发言并讨论。
2、轮中队主持升国旗仪式,结合实际撰写升旗手自我介绍、国旗下讲话稿;成立中队值周服务队,实现自主管理。
3、开设多达四十八项的兴趣活动项目,建立完善的测试、考级制度。
4、队员毕业时考评颁发“游泳”、“英语口语”、“计算机操作”、“普通话”及“艺术”等级证书。
5、开展读书节活动,以年级为单位组织“读书指导会”、要求队员进行自评、他评并撰写心得、参加各级征文比赛及刊物发表,以评选读书“小博士”。
6、组织一年一度的体育节、文艺节、科技节、敬老节。
7、开展 “温馨家园”之“生活自理我能行”系列活动,邀请生活辅导老师进入课堂;开展“温馨宿舍我的家”布置评比活动。
8、开展各类“推优评星”活动。
(二)社区活动
1、积极开展“手拉手”活动。组织队员参与各类的募捐、敬老慰问等社会公益活动。
2、开展“三感”——感动、感恩、感化系列教育活动,进行每日三省:“我的言行是否得体?”、“我的行为是否规范?”、“我今天进步了吗?”;结合各类节日推行“实践感恩”活动。
3、充实假期生活,举办主题性的夏令营、开展“实践感恩,共享新春”及“新年传统食物知多少”等综合实践活动。
4、组织春游,做到活动前上网搜索资料,活动中详细记录,活动后书写心得。
5、邀请驻校民警和法制辅导员开展法律知识和交通知识安全讲座。
6、家校联系,加强环保教育。
7、服务社区,鼓号队在街道中小学生运动会和街道送军仪式上大放异彩。
一直以来,我大队部充分发挥学校先进的设施设备和师资力量等优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顺利通过__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评审,与英国北伦敦郡克劳兰德小学签订协议,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成为__市“书香校园”、“香港青少儿视觉艺术研究学会”教育基地、__区版画培训基地;是__区游泳网点学校。大队部获__市“红旗大队”称号,多次被评为__区先进大队,连年被评为街道先进大队。多名老师被评为省、市、区、街道优秀少先队辅导员。队员们参赛,屡获佳绩:独舞《鱼趣》获“第四届全国青少年艺术之星韩国行”文化交流展演金奖、“乌鸦敬老院”、“萤火光光”获“全国第二届校园音乐、舞蹈汇演”特等奖、《我是山里小歌手》获__省首届民办学校文艺比赛金奖、梁韵玲同学获第五届《德艺双馨》中国文艺展示大型公益活动佛山赛区少儿b组古筝三等奖、舞蹈队参加区中小学生文艺汇演连年获一等奖;男子篮球队获区中小学生篮球赛亚军、航模组获区水上足球比赛第二名、游泳队获区中小学生游泳比赛团体总分第五名;文学社获区优秀少儿文学社称号,连续两年获得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连续两年获__市即席作文大赛一等奖、大量作品在各级刊物上获奖并发表;廖颖彤获__区首届民办学校“碧桂园杯”普通话朗诵比赛第三名、两位队员参加街道儿童演讲比赛双双获得一等奖;育贤网站获“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育特色主题网站展评活动”三等奖、电脑组组在街道计算机logo程序语言设计比赛以绝对优势脱颖而出,代表街道参加区比赛屡获佳绩、获区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知识抢答赛小学组季军、电脑作品获__区第九届中小学电脑制作(电脑绘画)三等奖;手工制作组、美术组获“锦华杯”中小学生环保工艺制作比赛一等奖、“阳光锦华”科普遍万家活动美术比赛和种植比赛一等奖、队员顺利通过美术、书法各级等级考核、每年春节即席挥毫大赛硕果累累;多人被评为市、区、街道“优秀少先队员”、“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读书之星”、“礼貌之星”、“十佳”儿童。
“__省红领巾示范校”的创建活动,为我少先队大队的学习搭建了缤纷的舞台,更为我校今后少先队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将以此为动力,争取更大的成绩,开创育贤少先队大队更辉煌的明天!
11位用户关注
47位用户关注
19位用户关注
18位用户关注
58位用户关注
70位用户关注
53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