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的知识总结
一、相对性状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二、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孟德尔遗传实验运用了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假说-演绎法,其一般过程是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假说(假设)、归纳综合,得出结论。
2.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是
(1)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豌豆自花授粉,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是纯种;品种多,差异大相对性状明显,易于区分。
(2)由单基因到多基因地研究方法。
(3)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4)科学地设计实验程序。
3.相关概念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杂交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p67)
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
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表现型)
导语因为高二开始努力,所以前面的知识肯定有一定的欠缺,这就要求自己要制定一定的计划,更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相信付出的汗水不会白白流淌的,收获总是自己的。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年级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助你金榜题名!
1.高二年级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作等位基因。
2.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3.假说-演绎法: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测交: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4.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__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等位基因分开,分别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中。
5.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__后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6.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叫作基因型。
7.减数__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__。在减数__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__两次。减数__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精(卵)原细胞减少了一半。
8.减数__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__过程中。
9.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__,只形成一个卵细胞(一种基因型)。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__,形成四个精子(两种基因型)。
10.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__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2.高二年级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2.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细胞内既含dna又含rna和只含d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由于绝大多数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4.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5.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在两条互补链中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在整个dna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整个dna分子中,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
6.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7.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__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8.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9.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时:基因的碱基数:mrna上的碱基数:氨基酸数=6:3:1.氨基酸的密码子是信使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不是转运rna上的碱基.转录和翻译过程中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注意:配对时,在rna上a对应的是u。
10.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3.高二年级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
⑴、概念:是指已免役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⑵、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引起组织损伤。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⑶、过敏源:是指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如花粉、鱼虾、牛奶、蛋类、室内尘土、青霉素、__、奎宁等。
⑷、过敏症状:
皮肤过敏:红肿、寻麻疹等。
呼吸道过敏:流涕、喷嚏、哮喘、呼吸困难等。
消化道过敏:呕吐、腹痛、腹泻等。
严重过敏:支气管痉挛,窒息,或过敏性休克而死亡。
⑸、过敏反应与典型的体液免疫反应的区别:
过敏反应(免役功能过高)体液免疫反应
激发因素过敏源抗原
反应时机第二次接触过敏源第一次接触抗原
抗体分布吸附在某些细胞表面血清、组织__、外分泌液
反应结果细胞释放组织__引发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细胞集团
免疫的分类:
⑴、非特异性免疫特点:
①、长期进化形成,是免疫的基础。
②、具有先天性,生来就有。
③、不具专一性,不具特殊针对性。
④、出现快,作用范围广,强度较弱。
⑵、特异性免疫特点:
①、以非特异性免疫为基础。
②、具后天性,出生后形成。
③、具专一性,具特殊针对性。
④、出现慢,针对性强,强度较强。
4.高二年级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5.高二年级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姓名 班级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1.基本概念:
(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是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
(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或传粉(自花传粉是其中的一种)
(7)测交——用隐性性状(纯合体)的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定该未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种杂交方式。
(8)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9)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10)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的基因。
(11)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3)分析方法: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4)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即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3.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高豌豆×矮豌豆 p:aa×aa
↓ ↓
f1: 高豌豆 f1: aa
↓自交 ↓自交f2:高豌豆 矮豌豆 f2:aa aa aa
3 : 1 1 :2 :1
(二)二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 黄圆×绿皱 p:aabb×aabb
↓ ↓
f1: 黄圆 f1: aabb
↓自交 ↓自交
f2:黄圆 黄皱 绿圆 绿皱 f2:a-b- a-bb aab- aabb
9 :3 : 3 : 1 9 :3 : 3 : 1
在f2 代中:4 种表现型: 两种亲本型:黄圆9/16 绿皱1/16, 两种重组型:黄皱3/16 绿皱3/16。
9种基因型:纯合子aabb 、aabb 、aabb 、aabb ,杂合 子 aabb 、aabb 、aabb 、aabb 、 aabb 。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1.减数分裂——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2.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1) 部位:动物的精巢、卵巢; 植物的花药、胚珠
(2) 精子的形成: (3)卵细胞的形成
1个精原细胞(2n) 1个卵原细胞(2n)
↓间期:染色体复制 ↓间期:染色体复制
1个初级精母细胞(2n) 1个初级卵母细胞(2n)
↓前期: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2n) ↓前期:联会、四分体…(2n) 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2n) 中期:(2n)
后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离(2n) 后期:(2n)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裂 末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2n) 2个次级精母细胞(n) 1个次级卵母细胞+1个极体(n) ↓前期:(n) ↓前期:(n)
中期:(n) 中期:(n)
后期: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组染色体(2n) 后期:(2n)末期:细胞质均等分离(n) 末期:(n)
4个精细胞:(n) 1个卵细胞:(n)+3个极体(n)
↓变形
4个精子(n)
3.精子的形成与卵细胞形成的比较:
胞是 4.受精作用及其意义:
(1)受精作用—— 卵细胞和精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结果染色体数目减半。
(2)受精作用的意义: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多样性及精卵结合的随机性导致后代性状的多样性。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细胞染色体的数目恒定有重要意义。
5.细胞分裂相的鉴别:
(1)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减数分裂卵细胞的形成,均等分裂——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精子的形成。
(2)细胞中染色体数目:若为奇数——减数第二分裂(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若为偶数——有丝分裂、减数第一分裂、减数第二分裂后期。
(3) 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联会、四分体现象——减数第一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第一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分裂,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减数第一分裂后期, 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 ———— 若—侧无同源染色体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一侧有同源染色体则为有丝分裂后期。
6.萨顿假说:基因由染色体携带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研究方法:类比推理。
7.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摩尔根果蝇眼色的实验:(a—红眼基因 a—白眼基因 , _、y——果蝇的性染色体)
p:红眼(雌) × 白眼(雄) p: _a_a × _ay
↓ ↓
f1: 红眼 f1 : _a_a × _ay↓f1雌雄交配 ↓
f2: 红眼(雌雄) 白眼(雄) f2: _a_a _a_a _ay _ay
8.概念:伴性遗传——此类性状的遗传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而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类型:_染色体显性遗传: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
_染色体隐性遗传: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
y染色体遗传:人类毛耳现象
9._染色体隐性遗传:如人类红绿色盲
(1)致病基因_a 正常基因:_a (2)患者:男性_ay 女性_a_a 正常:男性_ay 女性 _a_a _a_
(2)遗传特点:人群中发病人数男性大于女性, 隔代遗传现象, 交叉遗传现象:男性→女性→男性
10._染色体显性遗传: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1)致病基因_a 正常基因:_a (2)患者:男性_ay 女性_a_a _a_a (3)正常:男性_ay 女性_a_a
(4)遗传特点:人群中发病人数女性大于男性, 连续遗传现象 , 交叉遗传现象:男性→女性→男性
11.y染色体遗传:人类毛耳现象,遗传特点: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仅在男性个体中遗传
12.性别类型:
_y型:__雌性 _y雄性————大多数高等生物:人类、动物、高等植物
_w型:zz雄性 zw雌性————鸟类、蚕、蛾蝶类
13.遗传病类型的鉴别:
(1)先判断显性、隐性遗传:
父母无病,子女有病——隐性遗传(无中生有),隔代遗传现象——隐性遗传
父母有病,子女无病——显性遗传(有中生无) ,连续遗传、世代遗传——显性遗传
(2)再判断常、性染色体遗传:
① 父母无病,女儿有病——常、隐性遗传 ②已知隐性遗传,母病儿子正常——常、隐性遗传
③已知显性遗传,父病女儿正常——常、显性遗传 ④只有男性患病,则为伴y遗传。
(3)在完成(一)的判断后,用假设法来推断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1.染色体是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的,其中 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现象的体现者。dna是遗
第4 / 8页
传物质的证据是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 实验和 噬菌体侵染细菌 实验。
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试验:
(1)实验目的: 证明什么是遗传物质 。 (2)实验材料: s型细菌、r型细菌 。
(3)过程: ① r 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② s 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
③杀死后的 s 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④无毒性的 r 型细菌与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⑤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 dna 、蛋白质和多糖
等物质,分别加入r型活细菌中培养,发现只有加入 dna ,r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
型细菌。
(4)结果分析:①→④过程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
⑤过程证明:转化因子是 dna 。
结论: dna 是遗传物质。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实验目的: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 。 (2)实验材料: 噬菌体 。
(3)过程:① t2噬菌体的 蛋白质 被35s标记,侵染细菌。
② t2噬菌体内部的 dna 被32p标记,侵染细菌。
(4)结果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侵染过程中,只有 dna 进入细菌,而35s未进入,说明只有亲代噬菌体的 dna 进入细胞。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 dna 遗传的。 dna 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5.r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提取烟草花叶病毒的 蛋白质 不能使烟草感染病毒。(2)提取烟草花叶病毒的 rna 能使烟草感染病毒。
6.结论 :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 ,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极少数的病毒的遗传物质不是 dna ,而是 rna 。
7.dna的复制(1)概念:以 亲代dna 为模板合成 子代dna 的过程。
(2)时间:dna分子复制是在细胞有丝分裂的 间期 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 间期 ,是随着 染色体 的复制来完成的。
(3场所: 细胞核 .
(4)过程 ① 解旋:dna首先利用线粒体提供的 能量 在 解旋酶 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②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 模板 ,以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 ,遵循 碱
基互补配对 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③形成子代dna:每一条子链与其对应的 模板 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形成 2 个与亲
代dna完全相同的子代dna。
(5)特点:① dna复制是一个 边解旋边复制 的过程。 ②由于新合成的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dna的一条链,因此,这种复制叫 半保留复制 。
(6)条件:dna分子复制需要的模板是 dna母链 ,原料是 游离的脱氧核酸 ,需要能量atp和有关的酶。
(7)准确复制的原因:①dna分子独特的 双螺旋结构 提供精确的模板,②通过碱基互补配
第5 / 8页
对原则 保证了复制准确无误。8.一条染色体上有 1或2 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现 线形 排列。9.dna能够储存足够量的遗传信息,遗传信息蕴藏在 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 之中,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1.dna转录(1)定义: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 (2)场所:细胞核
(3)模板:dna的一条链 (4)原料:含a、u、c、g的4种核糖核苷酸 (5)产物:信使rna
2.翻译(1)定义: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
(2)场所:细胞质(核糖体) (3)条件:atp、酶、原料、模板(mrna)
(4)原料:四种核糖核苷酸 ( 5 )产物:多肽或蛋白质
3.密码子: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称为1个密码子。密码子中不含碱基t。mrna上共有64个密码子,但能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只有61个。
5.蛋白质合成的“工厂”是 细胞质 ,搬运工是 转运rna(trna) 。每种trna只能转运并识别 1 种氨基酸,其一端是 携带氨基酸 的部位,另一端有3个碱基,称为 反密码子 。
6.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遗传信息可以从 dna 流向 dna ,即dna的自我复制 ;也可以从 dna流向 rna ,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 蛋白质 传递到 蛋白质 ,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 rna或dna 。遗传信息从rna流向 rna 以及从rna流向 dna 两条途径,是中心法则的补充。
7.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物质代谢,进而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8.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基因的表达过程中或表达后的蛋白质也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即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1.基因突变的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2.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1)原因:物理原因、化学原因、生物因素。
(2) 特点:a、普遍性 b、随机性 c、低频性 d、有害性 e、不定向性
3.基因突变的意义:它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4.基因重组的概念: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也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5.染色体变异包括 结构 变异和 数目 变异。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 数目或排列顺序 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 细
第6 / 8页
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 ,另一类是 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长或减少 。
6.染色体组(1)概念: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染色体组。eg:雌果蝇的一个卵细胞。
(2)特点:不含同源染色体,但含有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
7.二倍体概念: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成,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例如人、水稻。
8.多倍体(1)概念: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2)成因: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完成复制,但不分开
(3)特点: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含有机物多 (4)应用:人工诱导多倍体育种
9.单倍体(1)概念: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2)成因:由配子发育而成
(3)特点: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 (4)应用:单倍体育种
10.遗传病的概念: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多基因遗传病主要有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青少年型糖尿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主要有21三体综合症、猫叫综合症。
11.、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中、美、德、英、法、日参加了这项工作,测量22+_+y条染色体上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第6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12.四种育种比较
第7 / 8页
13.基因工程(1)概念: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2)工具: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内切酶,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 基因的“运载工具”:运载体,最常见的运载体是质粒。
(3)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①提取目的基因,②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以质粒为运载体),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14.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 优良性状 通过 交配 集中在一起,再经过 选择和培育 ,获得新品种的方法,它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 基因重组 。
15.诱变育种是利用 物理因素 (如 _射线 、 γ射线 、 紫外线 、 激光 等)或 化学因素 (如 亚硝酸 、硫酸二乙酯 等)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 基因突变 。其优点是 提高突变率、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抗病力强、产量高、品质好 。
16.人工诱导多倍体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或低温)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其作用机理是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染色体完成了复制但不能减半 ,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学说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其不足是对遗传和变异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在个体水平。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3)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3.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做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重要标志。
4.生殖隔离即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
5.可遗传的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 、 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基因突变产生新的位基因 ,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突变和重组提供了生物进化原材料。
6.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要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7. 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高一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及习题
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是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
(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或传粉(自花传粉是其中的一种)
(7)测交——用隐性性状(纯合体)的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定该未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种杂交方式。
(8)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9)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10)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的基因。
(11)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一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二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3)分析方法: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4)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
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2、 精子的形成: 3、卵细胞的形成
第一章练习
一、 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属于一对相对性状的是( )
a.桃树的红花与绿叶 b.羊的白毛与狗的黑毛
c.狗的卷毛与粗毛 d.水稻的有芒与无芒
2.用纯种高茎豌豆做杂交实验时需要( )
a.高茎豌豆作父本,矮茎豌豆作母本 b.高茎豌豆作母本,矮茎豌豆作父本
c.对母本去雄,授予父本的花粉 d.对父本去雄,授予母本的花粉
3.在孟德尔进行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3﹕1比例的是( )
a.亲本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b.f1代产生配子的分离比
c.f1代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d.f2代性状的分离比
4.豌豆的矮茎和高茎为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别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是 ( )
a.高茎×高茎—→高茎 b.高茎×高茎—→301高茎十101矮茎
c.矮茎×矮茎—→矮茎 d.高茎×矮茎—→98高茎+107矮茎
5.水稻的非糯性对糯性是显性,将糯性品种与纯合非糯性品种杂交,取f1的花粉用碘液染色,凡非糯性花粉呈蓝色,糯性花粉呈棕红色。在显微镜下统计这两种花粉的微粒,非糯性与糯性的比例为( )
a.1﹕1 b.1﹕2 c.2﹕1 d.1﹕3
6.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2实现3﹕1的分离比的条件是( )
a.f1形成两种配子的数目是相等的,且它们的生活力是一样的
b.f1的两种配子的结合机会是相等的
c.f2的各种基因型的个体成活率是相等的
d.以上都是
7.一个动物育种工作者,希望确定一条黑公牛在黑色上是否是纯合体,已知黑色对红色是显性,那么他应该让黑公牛与哪一只母牛交配( )
a.黑色纯合体 b.红色纯合体 c.黑色杂合体 d.红色杂合体
8.将白色盘状南瓜与黄色球状南瓜杂交(两对性状自由组合),f1全是黄色盘状南瓜。f1自交产生的f2中发现有30株白色盘状南瓜。预计f2中遗传因子组成为杂合体的株数是( )
a.120 b.60 c.30 d.180
9.紫色种皮、厚壳花生和红色种皮、薄壳花生杂交,f1全是紫皮、厚壳花生,自交产生f2,f2中杂合紫皮、薄壳花生有3966株,问纯合的红皮、厚壳花生约是( )
a.1322株 b.1983株 c.3966株 d.7932株
10.黄麻植株有腋芽对无腋芽是显性;叶柄红色对叶柄无色为显性(两对遗传因子独立遗传),现将有腋芽、叶柄无色的黄麻与无腋芽、叶柄红色的两株纯种黄麻杂交。f2中纯合体占( )
a.9/16 b.4/16 c.3/16 d.1/16
12.属于纯合子的遗传因子组成是( )
a.dd b.aabbee
c.aabb d.aaeeff
13.豌豆黄色(y)对绿色(y)呈显性,圆粒(r)对皱粒(r)呈显性,这两对遗传因子是自由组合的。甲豌豆(yyrr)与乙豌豆(yyrr)杂交,其后代中四种性状表现的比例是( )
a.9∶3∶3∶1 b.3∶1
c.1∶1∶1∶1 d.3∶1∶3∶1
14.人习惯用右手(b)对用左手(b)为显性,两手的手指交叉时,右拇指在上(r)对左拇指在上(r)为显性。一对夫妇均惯用右手,手指交叠时右拇指在上,未来子女用左手,手指交叠左拇指在上的可能性为( )
a.1/16 b.2/16 c.3/16 d.9/16
15.下列基因型中,具有相同表现型的是( )
a.aabb和aabb b.aabb和aabb c.aabb和aabb d.aabb和aabb
16.下列杂交组合属于测交的是( )
a.eeffgg×eeffgg b.eeffgg×eeffgg
c.eeffgg×eeffgg d.eeffgg×eeffgg
17.基因yyrr的个体与yyrr的个体杂交,按自由组合规律遗传,子代的基因型有( )
a.2种 b.4种 c.6种 d.8种
1.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举例: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高茎用d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
(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dd或dd。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dd。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 dd×dd等。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等
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如:dd×dd
2.常见问题解题方法
1)如果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即dd×dd 3d_:1dd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即dd×dd 1dd :1dd
(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即dd×dd或dd×dd或dd×dd
3.分离定律的实质:减i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
第2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最新总结1
一.名词:
1、染色体变异: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或者染色体数目变异。
2、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染色体的某一片段消失)、增添(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颠倒(染色体的某一片段颠倒了180o)或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等改变
3、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添或缺失的改变。
4、染色体组:一般的,生殖细胞中形态、大小不相同的一组染色体,就叫做一个染色体组。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就说明有几个染色体组。5、二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叫~。如.人果,蝇,玉米.绝大部分的动物和高等植物都是二倍体
.6、多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就叫~。如:马铃薯含四个染色体组叫四倍体,普通小麦含六个染色体组叫六倍体(普通小麦体细胞6n,42条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3n,21条染色体。),
7、一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叫~。
8、单倍体:是指体细胞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9、花药离体培养法:具有不同优点的品种杂交,取f1的花药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植株,用秋水仙素使单倍体染色体加倍,选取符合要求的个体作种。
二.语句:
1、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染色体数目变异。
2、多倍体育种:
a、成因: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在染色体已经复制后,由于外界条件的剧变,使细胞分裂停止,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成倍增加。(当细胞有丝分裂进行到后期时破坏纺锤体,细胞就可以不经过末期而返回间期,从而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b、特点:营养物质的含量高;但发育延迟,结实率低。
c、人工诱导多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常用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的作用---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实例:三倍体无籽西瓜(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得到四倍体西瓜;用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得到三倍体的西瓜种子。三倍体西瓜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八倍体小黑麦。
3、单倍体育种:
形成原因:由生殖细胞不经过受精作用直接发育而成。例如,蜜蜂中的雄蜂是单倍体动物;玉米的花粉粒直接发育的植株是单倍体植物。
特点:生长发育弱,高度不孕。单倍体在育种工作上的应用常用方法:花药离体培养法。意义:大大缩短育种年龄。单倍体的优点是:大大缩短育种年限,速度快,单倍体植株染色体人工加倍后,即为纯合二倍体,后代不再分离,很快成为稳定的新品种,所培育的种子为绝对纯种。
4、一般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如果某个体由本物种的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而成,则不管它有多少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
5、生物育种的方法总结如下:
①诱变育种:用物理或化学的因素处理生物,诱导基因突变,提高突变频率,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品种。实例---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培育。
②杂交育种:利用生物杂交产生的基因重组,使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培育出所需要的优良品种。实例---用高杆抗锈病的小麦和矮杆不抗锈病的小麦杂交,培育出矮杆抗锈病的新类型。
③单倍体育种:利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再经人工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迅速获得纯合体。单倍体育种可大大缩短育种年限。
④多倍体育种:用人工方法获得多倍体植物,再利用其变异来选育新品种的方法。(通常使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从而获得多倍体植物。)
实例---三倍体无籽西瓜和八倍体小黑麦的培育(6n普通小麦与2n黑麦杂交得4n后代,再经秋水仙素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至8n,这就是8倍体小黑麦)。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最新总结2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高豌豆×矮豌豆 p:aa×aa
↓ ↓
f1: 高豌豆 f1: aa
↓自交 ↓自交
f2:高豌豆 矮豌豆 f2:aa aa aa
3 : 1 1 :2 :1
(二)二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 黄圆×绿皱 p:aabb×aabb
↓ ↓
f1: 黄圆 f1: aabb
↓自交 ↓自交
f2:黄圆 黄皱 绿圆 绿皱 f2:a-b- a-bb aab- aabb
9 :3 : 3 : 1 9 :3 : 3 : 1
在f2 代中:
4 种表现型: 两种亲本型:黄圆9/16 绿皱1/16
两种重组型:黄皱3/16 绿皱3/16
9种基因型: 完全纯合子aabb aabb aabb aabb 共4种×1/16
半纯合半合aabb aabb aabb aabb 共4种×2/16
完全杂合子aabb 共1种×4/16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最新总结3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 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最新总结4
细胞增殖
(1)细胞周期:指连续_细胞,从一次_成时开始,到下一次_成时为止.
(2)有丝_
_期的特点: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_染色体的主要变化为:前期出现;中期清晰、排列;后期_末期消失.特别注意后期由于着丝点_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动植物细胞有丝_差异:a.前期纺锤体形成方式不同;b.末期细胞质_式不同.
(3)减数_
对象:有性生殖的生物
时期:原始生殖细胞形成成熟的生殖细胞
特点: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_次
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变化:减数第一次_期染色体复制,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之间常出现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_期染色体散乱地分布于细胞中,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_色体单体分离.
有丝_减数_图形的鉴别:(以二倍体生物为例)
1.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
_
.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排列于赤道板或相互分离……减数第一次
_
.同源染色体没有上述特殊行为……有丝
_
忆点:
1.减数_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2.减数_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3.减数_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_.
4.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_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
5.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_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6.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_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最新总结5
1、半径
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从左下方到右上方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②离子半径从上到下增大,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离子及非金属离子均减小,但非金属离子半径大于金属离子半径。
③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质子数越大,半径越小。
2、化合价
①一般金属元素无负价,但存在金属形成的阴离子。
②非金属元素除o、f外均有正价。且正价与最低负价绝对值之和为8。③变价金属一般是铁和铜,变价非金属一般是c、cl、s、n、o。
④任一物质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并能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3、分子结构表示方法
①是否是8电子稳定结构,主要看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共价键数目对不对。卤素单键、氧族双键、氮族叁键、碳族四键。一般硼以前的元素不能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
②掌握以下分子的空间结构:co2、h2o、nh3、ch4、c2h4、c2h2、c6h6、p4。
4、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
①掌握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的概念。
②掌握四种晶体与化学键、范德华力的关系。
③掌握分子极性与共价键的极性关系。
④两个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⑤常见的具有极性共价键的非极性分子:co2、so3、pcl3、ch4、ccl4、c2h4、c2h2、c6h6及大多数非金属单质。
1.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母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作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作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交叉互换。
2.减数第一次_与减数第二次_之间通常没有间期,染色体不再复制。
3.男性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叫交叉遗传。
4.性别决定的类型有_y型(雄性:_y,雌性:__)和zw型(雄性:zz,雌性:zw)。
5.艾弗里通过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6.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7.凡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8.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功能特点是:(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内侧。(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作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人类遗传病与先天性疾病区别:
遗传病: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可以生来就有,也可以后天发生)
先天性疾病:生来就有的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
二、人类遗传病产生的原因:
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
三、人类遗传病类型
(一)单基因遗传病
1、概念: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2、原因: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
3、特点:呈家族遗传、发病率高(我国约有20%--25%)
4、类型:
显性遗传病伴_显:抗维生素d佝偻病
常显: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隐性遗传病伴_隐:色盲、血友病
常隐:先天性聋哑、白化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黑尿症、苯丙_尿症
(二)多基因遗传病
1、概念: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
2、常见类型:腭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
(三)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简称染色体病)
1、概念: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包括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
2、类型:
常染色体遗传病结构异常:猫叫综合征
数目异常:21三体综合征(先天智力障碍)
性染色体遗传病:性腺发育不全综合征(_o型,患者缺少一条_染色体)
四、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
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五、实验: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注意事项:
调查遗传方式——在家系中进行
调查遗传病发病率——在广大人群随机抽样
注:调查群体越大,数据越准确
六、人类基因组计划:
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
需要测定22+_y共24条染色体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第六章、遗传和变异
一、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名词:1、t2噬菌体:这是一种寄生在大肠杆菌里的病毒。它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存在于头部内的dna所构成。它侵染细菌时可以产生一大批与亲代噬菌体一样的子代噬菌体。2、细胞核遗传:染色体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载体,且染色体在细胞核内,受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3、细胞质遗传: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且在细胞质内,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语句: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关键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dna的作用。2、肺炎双球菌的类型:①、r型(英文rough是粗糙之意),菌落粗糙,菌体无多糖荚膜,无毒,注入小鼠体内后,小鼠不死亡。②、s型(英文smooth是光滑之意):菌落光滑,菌体有多糖荚膜,有毒,注入到小鼠体内可以使小鼠患病死亡。如果用加热的方法杀死s型细菌后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2、 格里菲斯实验:格里菲斯用加热的办法将s型菌杀死,并用死的s型菌与活的r型菌的混合物注射到小鼠身上。小鼠死了。(由于r型经不起死了的s型菌的dna(转化因子)的诱惑,变成了s型)。3、艾弗里实验说明dna是“转化因子”的原因:将s型细菌中的多糖、蛋白质、脂类和dna等提取出来,分别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结果只有dna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的含量越高,转化越有效。4、艾弗里实验的结论:dna是转化因子,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①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吸附→侵入→复制→组装→释放。②dna中p的含量多,蛋白质中p的含量少;蛋白质中有s而dna中没有s,所以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用35p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后,细菌体内无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用32p标记dna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体内有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体内。③结论:进入细菌的物质,只有dna,并没有蛋白质,就能形成新的噬菌体。新的噬菌体中的蛋白质不是从亲代连续下来的,而是在噬菌体dna的作用下合成的。说明了遗传物质是dna,不是蛋白质。③此实验还证明了dna能够自我复制,在亲子代之间能够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也证明了dna能够控制蛋白质的合成。5、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只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没有证明它是主要遗传物质)6、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点:①具有相对稳定性②能自我复制③可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④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7、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病毒(如烟草花叶病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8、①遗传物质的载体有:染色体、线绿体、叶绿体。②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二、 dna的结构和复制
名词:1、dna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2、dna复制:是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来合成子代dna的过程。dna的复制实质上是遗传信息的复制。3、解旋:在atp供能、解旋酶的作用下,dna分子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配对的碱基从氢键处断裂,于是部分双螺旋链解旋为二条平行双链,解开的两条单链叫母链(模板链)。4、dna的半保留复制:在子代双链中,有一条是亲代原有的链,另一条则是新合成的。5、人类基因组是指人体dna分子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分析测定人类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
语句:1、 dna的化学结构:①dna是高分子化合物:组成它的基本元素是c、h、o、n、p等。②组成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由三部分组成:一个脱氧核糖、一个含氮碱基和一个磷酸③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有四种。dna在水解酶的作用下,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的核苷酸,即腺嘌呤(a)脱氧核苷酸;鸟嘌呤(g)脱氧核苷酸;胞嘧啶(c)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t)脱氧核苷酸;组成四种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和磷酸都是一样的,所不相同的是四种含氮碱基: atgc。④dna是由四种不同的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聚合而成的脱氧核苷酸链。2、dna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与磷酸相间排列在外侧,形成两条主链(反向平行),构成dna的基本骨架。两条主链之间的横档是碱基对,排列在内侧。相对应的两个碱基通过氢键连结形成碱基对, dna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确定了,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另一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也就确定了。3、dna的特性:①稳定性:dna分子两条长链上的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和两条链之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稳定不变的,从而导致dna分子的稳定性。②多样性:dna中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碱基对的排列方式:4n(n为碱基对的数目)③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都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构成了dna分子自身严格的特异性。4、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碱基含量计算中的应用:①在双链dna分子中,不互补的两碱基含量之和是相等的,占整个分子碱基总量的50%。②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中的嘌呤之和与嘧啶之和的比值与其互补链中相应的比值互为倒数。
导语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记住:是你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你。因为你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也得适应社会。以下内容是为你整理的《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希望你不负时光,努力向前,加油!
1.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细胞增殖
1.减数__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2.减数__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必须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3.减数__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__中。
4.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__,构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构成精子。
5.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__,只构成一个卵细胞。
6.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__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2.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一、相对性状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二、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孟德尔遗传实验运用了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假说-演绎法,其一般过程是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假说(假设)、归纳综合,得出结论。
2.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是
(1)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豌豆自花授粉,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是纯种;品种多,差异大相对性状明显,易于区分。
(2)由单基因到多基因地研究方法。
(3)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4)科学地设计实验程序。
3.相关概念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p67)
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
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3.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此概念有三个要点:同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茎的高度,不同表现类型——高茎和矮茎)
2、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
3、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
4、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
5、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豌豆高茎基因用d表示。
6、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
7、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d∶d=1∶1;两种雌配子d∶d=1∶1。)
8、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
9、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10、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
11、纯合体: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可稳定遗传。
12、杂合体: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13、测交: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类型杂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测交是检验生物体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的有效方法。
14、基因的分离规律:在进行减数_的时候,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这就是~。
15、携带者:在遗传学上,含有一个隐性致病基因的杂合体。
16、隐性遗传病:由于控制患病的基因是隐性基因,所以又叫隐性遗传病。
17、显性遗传病:由于控制患病的基因是显性基因,所以叫显性遗传病。
4.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9、dna、rna
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分布: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
染色剂:__绿、吡罗红
链数:双链、单链
碱基:atcg、aucg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hiv、sars病毒
10、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
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质:atp
5.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导语不管此时的你是学霸级别还是学渣分子,不管此时的你成功还是失意,不管此时的你迷茫还是有方向,请你认识自己,好好爱自己。再怎么羡慕别人的钱包,身份,地位。那都不是自己的。收起你的伪装愚昧,好好地做自己,记住自己在糟糕也是自己,请善待自己。为你整理了《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总结》,学习路上,为你加油!
基因的本质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①生物的遗传物质:在整个生物界中绝大多数生物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有dna的生物(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dna就是遗传物质;只有少数病毒(如艾滋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等)没有dna,只有rna,rna才是遗传物质.
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想: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
(2)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①dna分子的结构
a.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组成).
b.脱氧核苷酸长链:由脱氧核苷酸按一定的顺序聚合而成
c.平面结构:
d.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e.结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
②dna的复制
a.时间:有丝_间期或减数第一次_间期
b.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c.条件:模板(dna分子的两条链)、原料(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酶(解旋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等),能量(atp)
d.结果:通过复制产生了与模板dna一样的dna分子.
e.意义: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3)基因的结构及表达
①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②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信使rna的过程.
翻译:在核糖体中以信使rna为模板,以转运rna为运载工具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分子。
生物的变异
(1)基因突变
①基因突变的概念: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②基因突变的特点:a.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b.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c.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d.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害的e.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③基因突变的意义: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④基因突变的类型:自然突变、诱发突变
⑤人工诱变在育种中的应用:通过人工诱变可以提高变异的频率,可以大幅度地改良生物的性状.
(2)染色体变异
①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缺失、增添、倒位、易位.如:猫叫综合征.
②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包括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和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减少.
③染色体组特点:a、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b、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的染色体形态、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c、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控制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
④二倍体或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由未受精的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发育成的个体均为单倍体(可能有1个或多个染色体组).
⑤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和幼苗.原理: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_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细胞_前期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⑥多倍体植株特征: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⑦单倍体植株特征: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单倍体植株获得方法:花药离休培养.单倍体育种的意义: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只需二年).
人类遗传病与优生
(1)优生的措施:禁止近亲结婚、进行遗传咨询、提倡适龄生育、产前诊断.
(2)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近亲结婚的夫妇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大大增加,所生子女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3)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单基因的_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白化病、苯丙_尿症、先天性聋哑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红绿色盲、血友病是单基因的_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属于对基因遗传病;另外染色体遗传病中常染色体病有21三体综合症、猫叫综合症等;性染色体病有性腺发育不良等.
导语高二时孤身奋斗的阶段,是一个与寂寞为伍的阶段,是一个耐力、意志、自控力比拚的阶段。但它同时是一个厚实庄重的阶段。由此可见,高二是高中三年的关键,也是最难把握的一年。为了帮你把握这个重要阶段,高二频道整理了《高二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希望对你有帮助!!
知识点一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1.我国的人口政策
(1)20世纪70年代:全面推进了计划生育工作。
(2)1982年: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3)200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2.人口现状
(1)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已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口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2)由于基数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增长。
3.我国人口目标
(1)2023年,人口总数控制在13.3亿以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下同)
(2)2023年,人口总数控制在14亿以内。
(3)21世纪中叶,人口数量达到峰值(接近16亿),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知识点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人的多种需求
粮食、水、自然资源、生存空间、精神需求等。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人口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人口众多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沉重的压力。
(1)对土地资源的压力: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1/3,而且还将继续减少。
(2)对能源的压力。
(3)对森林资源的压力。
(4)对水资源的压力:我国的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是世界人均的1/4。
(5)环境污染加剧。
3.保护生态环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措施
(1)控制人口增长。
(2)加大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力度。
(3)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以及推进生态农业。
同步练习题
1.经预测,什么时候我国人口将达到峰值,为多少
a.2023年14亿
b.2023年15亿
c.21世纪中叶16亿
d.21世纪末18亿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何时我国人口达到值,属记忆性知识,应为21世纪中叶,人口达16亿。
2.下列关于我国人口问题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b.稳定低生育水平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c.今后十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目标是,到2023年全国人口控制在15亿以内
d.未来十年,年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5‰以内,出生人口素质提高,性比正常
答案:c
解析:人口问题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通过在平时学习的有关我国人口问题的知识和信息可知,c选项是不正确的。注意有关我国人口问题的知识分布在初、高中课程的生物、地理和政治等课程中,我们要将这些分散的人口知识形成总的印象,还要注意从媒体上收集有关我国人口问题的重要信息。
3.人具有较强的能动性,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志来改变自然的面貌。下列关于人类活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为了人类的发展,人类应想方设法改造自然
b.集体力量大于个体之和,故应大力增加人口数量
c.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故可以放心大胆使用
d.人类的活动应在兼顾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适当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
答案:d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二、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第二章动物体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高兴,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轴突+髓鞘=神经纤维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传出神经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6、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3)其他高级功能:学习与记忆
二、通过激素的调节
1、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
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3、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协同作用: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
拮抗作用: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4、激素调节的实例:实例一、血糖平衡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课本p28)
1)、血糖的含义: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3.9-6.1mmol/l)
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3)、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
作用机理:
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
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
(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
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
4)、血糖平衡的调节:(负反馈)
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降低
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
5)、血糖不平衡:过低—低血糖病;过高—糖尿病
6)、糖尿病
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
防治:调节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注射胰岛素
检测:斐林试剂、尿糖试纸
7)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凡是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实例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5.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两者比较:
(二)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
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
4、体温调节过程:
(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
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三)水平衡的调节
1、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
2、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3、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负反馈)
过程: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
总结: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四、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
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淋巴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补体
2、免疫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挡力)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体液免疫:由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抗原刺激
↓
b淋巴细胞增值、分化出效应b细胞
记忆细胞→同一抗原再次刺激时增值分化为效应b细胞
↓
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
↓
抗体清除抗原
4、细胞免疫:通过t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靶细胞(被抗原入侵的细胞)或吞噬了抗原的巨噬细胞刺激
↓
t淋巴细胞增值、分化出效应t细胞
记忆细胞→同一靶细胞再次刺激时增值分化为效应t细胞
↓
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效应t细胞释放某些细胞因子(如干扰素)增强免疫细胞的效应)
↓
被释放至体液中的抗原被体液免疫中的抗体清除
5、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
共同点:针对某种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
区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作用对象抗原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作用方式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6、艾滋病:
(1)病的名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2)病原体名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其遗传物质是2条单链rna
(3)发病机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
(4)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
五、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在生产中往往应用的并非动物激素本身,而是激素类似物
1、_激素提高鱼类受孕率:运用_激素诱发鱼类的发情和产卵,提高鱼类的受孕率。
2、人工合成昆虫激素防治害虫:可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引诱剂(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雌雄性昆虫间的正常交配。
3、阉割猪等动物提高产量:对某些肉用动物注射生长激素,加速其生长。对猪阉割,减少性激素含量,从而缩短生长周期,提高产量。
4、人工合成昆虫内激素提高产量:可人工喷洒保幼激素,延长其幼虫期,提高蚕丝的产量和质量。
名词:
1、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在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来制造有机物。
2、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事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
3、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
语句: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种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矿物质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生产者:自养型生物(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及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
4、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来的有机物,所以把它们叫做消费者。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动物中直接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也叫植食动物)叫做初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叫做次级消费者;以小型肉食动物为食的大型肉食动物,叫做三级消费者。
5、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6、生物之间的关系:食物链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一般有捕食关系;而食物网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外,还有竞争关系。
7、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赖以存在的基础,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
8、消费者等级与营养等级的区别:消费者等级始终以初级消费者为第一等级,而营养等级则以生产者为第一等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同一种生物在食物网中可以处在不同的营养等级和不同的消费者等级;同一种生物在同一食物链中只能有一个营养等级和一个消费者等级,且二者仅相差一个等级。
导语高三学生很快就会面临继续学业或事业的选择。面对重要的人生选择,是否考虑清楚了?这对于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困难的想选择。如何度过这重要又紧张的一年,我们可以从提高学习效率来着手!高三频道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三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希望你努力学习,圆金色六月梦!
1.高三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神经系统调节动物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够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
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级形式,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动物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的地位。
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器官共同协调下形成的。
2.高三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2.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细胞内既含dna又含rna和只含d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由于绝大多数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4.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5.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在两条互补链中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在整个dna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整个dna分子中,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
6.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7.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8.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9.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时:基因的碱基数:mrna上的碱基数:氨基酸数=6:3:1.氨基酸的密码子是信使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不是转运rna上的碱基.转录和翻译过程中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注意:配对时,在rna上a对应的是u.
10.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3.高三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
2.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3.纯合子:(dd或dd)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4.杂合子:(dd)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5.杂交:dd×dddd×dddd×dd
6.自交:dd×dddd×dd
7.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dd×dd)
8.分离定律的实质:减i__后期等位基因分离
9.(1)如果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即dd×dd3d_:1dd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即dd×dd1dd:1dd
(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即dd×dd或dd×dd或dd×dd
姓名 班级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1.基本概念:
(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是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
(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或传粉(自花传粉是其中的一种)
(7)测交——用隐性性状(纯合体)的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定该未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种杂交方式。
(8)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9)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10)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的基因。
(11)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3)分析方法: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4)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即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3.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高豌豆×矮豌豆 p:aa×aa
↓ ↓
f1: 高豌豆 f1: aa
↓自交 ↓自交
1f2:高豌豆 矮豌豆 f2:aa aa aa
3 : 1 1 :2 :1
(二)二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 黄圆×绿皱 p:aabb×aabb
↓ ↓
f1: 黄圆 f1: aabb
↓自交 ↓自交
f2:黄圆 黄皱 绿圆 绿皱 f2:a-b- a-bb aab- aabb
9 :3 : 3 : 1 9 :3 : 3 : 1
在f2 代中:4 种表现型: 两种亲本型:黄圆9/16 绿皱1/16, 两种重组型:黄皱3/16 绿皱3/16。
9种基因型:纯合子aabb 、aabb 、aabb 、aabb ,杂合 子 aabb 、aabb 、aabb 、aabb 、 aabb 。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1.减数分裂——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2.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1) 部位:动物的精巢、卵巢; 植物的花药、胚珠
(2) 精子的形成: (3)卵细胞的形成
1个精原细胞(2n) 1个卵原细胞(2n)
↓间期:染色体复制 ↓间期:染色体复制
1个初级精母细胞(2n) 1个初级卵母细胞(2n)
↓前期: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2n) ↓前期:联会、四分体…(2n) 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2n) 中期:(2n)
后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离(2n) 后期:(2n)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裂 末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2n) 2个次级精母细胞(n) 1个次级卵母细胞+1个极体(n) ↓前期:(n) ↓前期:(n)
中期:(n) 中期:(n)
后期: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组染色体(2n) 后期:(2n)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离(n) 末期:(n)
4个精细胞:(n) 1个卵细胞:(n)+3个极体(n)
↓变形
4个精子(n)
3.精子的形成与卵细胞形成的比较:
胞是 4.受精作用及其意义:
(1)受精作用—— 卵细胞和精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结果染色体数目减半。
(2)受精作用的意义: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多样性及精卵结合的随机性导致后代性状的多样性。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细胞染色体的数目恒定有重要意义。
5.细胞分裂相的鉴别:
(1)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减数分裂卵细胞的形成,均等分裂——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精子的形成。
(2)细胞中染色体数目:若为奇数——减数第二分裂(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若为偶数——有丝分裂、减数第一分裂、减数第二分裂后期。
(3) 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联会、四分体现象——减数第一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第一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分裂,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减数第一分裂后期, 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 ———— 若—侧无同源染色体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一侧有同源染色体则为有丝分裂后期。
6.萨顿假说:基因由染色体携带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研究方法:类比推理。
7.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摩尔根果蝇眼色的实验:(a—红眼基因 a—白眼基因 , _、y——果蝇的性染色体)
p:红眼(雌) × 白眼(雄) p: _a_a × _ay
↓ ↓
f1: 红眼 f1 : _a_a × _ay↓f1雌雄交配 ↓
f2: 红眼(雌雄) 白眼(雄) f2: _a_a _a_a _ay _ay
8.概念:伴性遗传——此类性状的遗传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而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类型:_染色体显性遗传: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
_染色体隐性遗传: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
y染色体遗传:人类毛耳现象
9._染色体隐性遗传:如人类红绿色盲
(1)致病基因_a 正常基因:_a (2)患者:男性_ay 女性_a_a 正常:男性_ay 女性 _a_a _a_
(2)遗传特点:人群中发病人数男性大于女性, 隔代遗传现象, 交叉遗传现象:男性→女性→男性
10._染色体显性遗传: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1)致病基因_a 正常基因:_a (2)患者:男性_ay 女性_a_a _a_a (3)正常:男性_ay 女性_a_a
(4)遗传特点:人群中发病人数女性大于男性, 连续遗传现象 , 交叉遗传现象:男性→女性→男性
11.y染色体遗传:人类毛耳现象,遗传特点: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仅在男性个体中遗传
12.性别类型:
_y型:__雌性 _y雄性————大多数高等生物:人类、动物、高等植物
_w型:zz雄性 zw雌性————鸟类、蚕、蛾蝶类
13.遗传病类型的鉴别:
(1)先判断显性、隐性遗传:
父母无病,子女有病——隐性遗传(无中生有),隔代遗传现象——隐性遗传
父母有病,子女无病——显性遗传(有中生无) ,连续遗传、世代遗传——显性遗传
(2)再判断常、性染色体遗传:
① 父母无病,女儿有病——常、隐性遗传 ②已知隐性遗传,母病儿子正常——常、隐性遗传
③已知显性遗传,父病女儿正常——常、显性遗传 ④只有男性患病,则为伴y遗传。
(3)在完成(一)的判断后,用假设法来推断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1.染色体是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的,其中 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现象的体现者。dna是遗
第4 / 8页
传物质的证据是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 实验和 噬菌体侵染细菌 实验。
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试验:
(1)实验目的: 证明什么是遗传物质 。 (2)实验材料: s型细菌、r型细菌 。
(3)过程: ① r 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② s 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
③杀死后的 s 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④无毒性的 r 型细菌与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⑤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 dna 、蛋白质和多糖
等物质,分别加入r型活细菌中培养,发现只有加入 dna ,r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
型细菌。
(4)结果分析:①→④过程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
⑤过程证明:转化因子是 dna 。
结论: dna 是遗传物质。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实验目的: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 。 (2)实验材料: 噬菌体 。
(3)过程:① t2噬菌体的 蛋白质 被35s标记,侵染细菌。
② t2噬菌体内部的 dna 被32p标记,侵染细菌。
(4)结果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侵染过程中,只有 dna 进入细菌,而35s未进入,说明只有亲代噬菌体的 dna 进入细胞。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 dna 遗传的。 dna 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5.r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提取烟草花叶病毒的 蛋白质 不能使烟草感染病毒。(2)提取烟草花叶病毒的 rna 能使烟草感染病毒。
6.结论 :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 ,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极少数的病毒的遗传物质不是 dna ,而是 rna 。
7.dna的复制(1)概念:以 亲代dna 为模板合成 子代dna 的过程。
(2)时间:dna分子复制是在细胞有丝分裂的 间期 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 间期 ,是随着 染色体 的复制来完成的。
(3场所: 细胞核 .
(4)过程 ① 解旋:dna首先利用线粒体提供的 能量 在 解旋酶 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②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 模板 ,以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 ,遵循 碱
基互补配对 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③形成子代dna:每一条子链与其对应的 模板 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形成 2 个与亲
代dna完全相同的子代dna。
(5)特点:① dna复制是一个 边解旋边复制 的过程。 ②由于新合成的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dna的一条链,因此,这种复制叫 半保留复制 。
(6)条件:dna分子复制需要的模板是 dna母链 ,原料是 游离的脱氧核酸 ,需要能量atp和有关的酶。
(7)准确复制的原因:①dna分子独特的 双螺旋结构 提供精确的模板,②通过碱基互补配
第5 / 8页
对原则 保证了复制准确无误。8.一条染色体上有 1或2 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现 线形 排列。9.dna能够储存足够量的遗传信息,遗传信息蕴藏在 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 之中,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1.dna转录(1)定义: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 (2)场所:细胞核
(3)模板:dna的一条链 (4)原料:含a、u、c、g的4种核糖核苷酸 (5)产物:信使rna
2.翻译(1)定义: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
(2)场所:细胞质(核糖体) (3)条件:atp、酶、原料、模板(mrna)
(4)原料:四种核糖核苷酸 ( 5 )产物:多肽或蛋白质
3.密码子: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称为1个密码子。密码子中不含碱基t。mrna上共有64个密码子,但能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只有61个。
5.蛋白质合成的“工厂”是 细胞质 ,搬运工是 转运rna(trna) 。每种trna只能转运并识别 1 种氨基酸,其一端是 携带氨基酸 的部位,另一端有3个碱基,称为 反密码子 。
6.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遗传信息可以从 dna 流向 dna ,即dna的自我复制 ;也可以从 dna流向 rna ,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 蛋白质 传递到 蛋白质 ,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 rna或dna 。遗传信息从rna流向 rna 以及从rna流向 dna 两条途径,是中心法则的补充。
7.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物质代谢,进而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8.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基因的表达过程中或表达后的蛋白质也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即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1.基因突变的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2.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1)原因:物理原因、化学原因、生物因素。
(2) 特点:a、普遍性 b、随机性 c、低频性 d、有害性 e、不定向性
3.基因突变的意义:它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4.基因重组的概念: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也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5.染色体变异包括 结构 变异和 数目 变异。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 数目或排列顺序 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 细
第6 / 8页
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 ,另一类是 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长或减少 。
6.染色体组(1)概念: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染色体组。eg:雌果蝇的一个卵细胞。
(2)特点:不含同源染色体,但含有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
7.二倍体概念: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成,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例如人、水稻。
8.多倍体(1)概念: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2)成因: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完成复制,但不分开
(3)特点: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含有机物多 (4)应用:人工诱导多倍体育种
9.单倍体(1)概念: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2)成因:由配子发育而成
(3)特点: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 (4)应用:单倍体育种
10.遗传病的概念: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多基因遗传病主要有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青少年型糖尿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主要有21三体综合症、猫叫综合症。
11.、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中、美、德、英、法、日参加了这项工作,测量22+_+y条染色体上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第6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12.四种育种比较
第7 / 8页
13.基因工程(1)概念: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2)工具: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内切酶,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 基因的“运载工具”:运载体,最常见的运载体是质粒。
(3)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①提取目的基因,②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以质粒为运载体),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14.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 优良性状 通过 交配 集中在一起,再经过 选择和培育 ,获得新品种的方法,它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 基因重组 。
15.诱变育种是利用 物理因素 (如 _射线 、 γ射线 、 紫外线 、 激光 等)或 化学因素 (如 亚硝酸 、硫酸二乙酯 等)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 基因突变 。其优点是 提高突变率、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抗病力强、产量高、品质好 。
16.人工诱导多倍体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或低温)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其作用机理是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染色体完成了复制但不能减半 ,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学说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其不足是对遗传和变异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在个体水平。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3)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3.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做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重要标志。
4.生殖隔离即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
5.可遗传的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 、 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基因突变产生新的位基因 ,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突变和重组提供了生物进化原材料。
6.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要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7. 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4位用户关注
22位用户关注
68位用户关注
42位用户关注
63位用户关注
60位用户关注
69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