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 总结大全 > 总结范文
栏目

伤仲永总结(三篇)

发布时间:2023-02-17 热度:94

伤仲永总结

【第1篇 《伤仲永》的课时知识点总结

《伤仲永》的课时知识点总结

《伤仲永》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仲zhòng 谒yè 称chèn前时之闻 泯mǐn然

点拨:注意多音字“称”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世隶耕 隶:属于。 (2)未尝识书具 尝:曾经。

(3)父异焉 异:感到诧异。 (4)邑人奇之 奇:认为……是奇才。

(5)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6)或以钱币乞之 乞:求取。

(7)环谒于邑人 谒:拜访。 (8)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相当。

(9)贤于材人远矣 贤:胜过、超过。 (10)父利其然也 利:认为……有利。

3.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 解释为:牵,引。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名字。

点拨:重点理解“书”“为”等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点拨:重点理解“自是”“就”“之”“理”等词。

3.泯然众人矣。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点拨:重点理解“泯然”的意思,“泯”,消失。然,……的样子。

4.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立意。

点拨:重点理解“收族”的`意思。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北宋(朝代名)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词语解释:p37 注释1、3、4、6、7、9、10、11;p38 注释2、3、5、6、7、9、10、11、14、15、16、17、18、19

◇通假字:“扳”通“攀”,牵,引

◇文言归纳:《三点一测》p37-38 六至八

1.仲永变化的三个阶段(根本原因:不使学)

(1)五岁: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者(2)十二三岁:不能称前时之闻(3)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2.第三段议论:通过说明“受之人”与“受之天”的关系,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第2篇 《伤仲永》知识点总结

《伤仲永》知识点总结

关于《伤仲永》课时的知识学习,我们做下面的内容讲解,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下面的`内容知识。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仲zhòng 谒yè 称chèn前时之闻 泯mǐn然

点拨:注意多音字“称”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世隶耕 隶:属于。 (2)未尝识书具 尝:曾经。

(3)父异焉 异:感到诧异。 (4)邑人奇之 奇:认为……是奇才。

(5)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6)或以钱币乞之 乞:求取。

(7)环谒于邑人 谒:拜访。 (8)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相当。

(9)贤于材人远矣 贤:胜过、超过。 (10)父利其然也 利:认为……有利。

3.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 解释为:牵,引。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名字。

点拨:重点理解“书”“为”等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点拨:重点理解“自是”“就”“之”“理”等词。

3.泯然众人矣。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点拨:重点理解“泯然”的意思,“泯”,消失。然,……的样子。

4.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立意。

点拨:重点理解“收族”的意思。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北宋(朝代名)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词语解释:p37 注释1、3、4、6、7、9、10、11;p38 注释2、3、5、6、7、9、10、11、14、15、16、17、18、19

◇通假字:“扳”通“攀”,牵,引

◇文言归纳:《三点一测》p37-38 六至八

1.仲永变化的三个阶段(根本原因:不使学)

(1)五岁: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者(2)十二三岁:不能称前时之闻(3)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2.第三段议论:通过说明“受之人”与“受之天”的关系,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以上对《伤仲永》课时的内容知识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哦。

【第3篇 伤仲永知识点总结

伤仲永知识点总结

《伤仲永》重点

一、翻译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方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的内容以赡养父母、团结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他都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方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王先生说: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高得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的天资那样的好,只因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沦为普通人一样;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是普通人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恐怕会连一个普通人都不如吧?)

二、用原文回答。

2. 幼年时的方仲永有哪些令人称奇的`表现(用原文)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作者认为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文中讲述的道理是(用原文)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5.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三、词类总结

1.虚词用法

“之”

1.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2. 受之人——兼词,之于。

3.卒之为众人——取独,不译。

“于”

1、环谒于邑人——介词,到。

2、于舅家见之——介词,在。

3、贤于材人远矣——介词,比。

4、受于人者不至——介词,被,引出动作的对象。

自还自扬州:从。

然泯然众人矣 ——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父利其然也 ----- 代词,这样

2.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攀”,牵,引。

3.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古义:“自是”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或以钱币乞之(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人。 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古义:文采和道理。 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众人:古义:平常人。 今义:许多人,大家。)

从先人还家(先人:古义:王安石死去的父亲。今义:自己的前辈。)

4.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惊奇、诧异”的 意思

“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认为……有利可图”的意思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

5.一词多义

自:

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

1. 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2.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其:

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

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

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

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为: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作为)

2.卒之为众人(动词,成为)

贤:

1.贤于材人远矣:(胜过) (名词作动词)

2.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有才能)

四、内容理解 1.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答: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答: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既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

答:'伤'是'哀伤''感伤'之意.仲永,即方仲永,本文的一个'神童'.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可'伤'之道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一个人有天分是很幸运的,但是唯有后天的教育与学习,才能让人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才能够真正成才. 如果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最终也会成为平常人。

4.你怎样理解文中的'泯然众人矣'

答:'泯然众人矣'一句点明结局,痛惜之意溢于言表,发人深省.再过七年以后,是方仲永的第三个阶段,才能衰竭,成为了普通人.

5.作者主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答:本文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成为普通人的变化过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的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

《伤仲永总结(三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总结

最新加入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