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 总结大全 > 总结范文
栏目

马原总结(六篇)

发布时间:2023-05-18 热度:49

马原总结

【第1篇 马原考试知识点总结

一、内容和形式

原理:

(1)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2)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3)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也都有一定的内容,没有无内容的空洞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纯粹的内容。事物的内容是无限丰富的,事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4)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

在把握内容和形式这对范畴时,既要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

二、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及其关系

原理:

(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2)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中的辩证法,即认识和思维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亦称为概念辩证法。

(3)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方法论:

第一,唯物辩证法为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

第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到思维和工作中就成了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其中,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分析方法。

马原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2篇 2023考研之马原重难点总结

对于考研政治来说,各个科目里面有很多重难点内容。为了让大家更有针对性的复习,辅导专家们特别总结了这些科目的重难点,以供广大2023年的考生们参考复习。马原重难点总结之唯物论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这是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1)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判断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2)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能被认识或者不能被完全认识,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二、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性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二)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

作为哲学范畴的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的原因也在物质自身。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动中有静;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1)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2)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3)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4)时空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实践意义: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三、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本质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直接现实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生产实践。②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

(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四)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五)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四、意识

(一)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二)意识的本质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三)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可能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第3篇 2023年考研复习指导:马原常考古句总结

1.“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的这句话承认了物质决定意识,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只是一种猜测,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

2.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的这句话表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它既不因有了尧这样的杰出人物才存在,也不因出现了桀那样的暴君而消失。这句话体现了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的这句话指的是祸与福相互依存,互相转化。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这句话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这句诗的意思是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句诗体现了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句诗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这句话体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些古句都体现了事物发展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即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考生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二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以上即是考研政治马原这门学科常涉及到的一些古句,考生需要理解掌握。考研越来越注重对考生理解能力的考查,考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还需加强日常积累,学会思考,善于分析与总结。在领悟精神本质的基础上决胜高分!

【第4篇 2023考研冲刺备考:马原备考重点总结

马原部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

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5、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了解)

6、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发展(了解)

7、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8、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与政治立场

9、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10、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第二章哲学唯物论

1、世界的物质性和及其发展规律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掌握)

3、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争论不可争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理解)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5、物质认识深度有三个具体形态(理解)

6、物质的含义(列宁,掌握)

7、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8、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的含义(掌握),意识的起源(了解)

9、物质和运动物质和静止物质运动时间(理解)

10、社会的物质性(了解)

1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掌握)

1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了解)

13、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4、实践与人的存在(了解)

15、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了解)

16、人和自然的关系(了解)

17、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理解)

18、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理解)

19、我们面对着规律该怎么办

20、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理解)

2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掌握)

2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注意的三个条件(理解)

23、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了解)

24、联系的含义(掌握)

25、事物联系的原理及方法论意义(掌握)

26、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理解)

27、发展的实质

28、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掌握)

29、发展与过程

30、连续发展的基本环节(理解掌握)

31、整体与部分(今年马哲的新增考点,为了突出四个全面)

3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非常重要,矛盾的观点)

3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质变、肯定和否定

34、事物存在的量质固(理解)

3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36、量变和质变的方法论意义

37、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与否定(即否定之否定,掌握)

38、否定之否定原理的意义(方法论)

39、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理解)

40、辩证法与认识的方法(了解)

41、辩证法与四个全面战略构想(新增考点,掌握)

42、四个全面体现了辩证法的什么哲学原理?

43、四个方法: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抽象具体(了解)

44、归纳与演绎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

45、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思维方法(了解)

46、增强辩证思维能力(了解)

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和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的本质、特征及基本方式

3、实践的特点、实践的基本特征(理解)

4、实践的基本形式(理解)

5、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关键(了解)

6、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和相互过程(理解)

7、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主要环节

8、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掌握)

9、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掌握)

10、认识的本质

1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理解)

12、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了解)

13、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主要内容(理解)

1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掌握)

15、感性认识的含义与特点(理解)

16、理性认识的含义和特点(理解)

1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掌握)

18、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19、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两者的含义(理解)和他们的作用(了解)

20、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掌握)

21、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解)

22、真理与价值

23、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理解)

24、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25、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26、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27、真理的检验标准

28、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理解)

29、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掌握)

30、价值的含义与特性

31、价值评价及其特点(掌握价值评价的含义,理解特点)

32、价值评价的功能

3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4、认识和改造世界(了解)

35、在实践中坚持发展真理(了解)

36、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和改造主观(了解)

37、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新增考点)

38、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唯心史观(了解)

2、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含义构成及作用

3、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了解)

4、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了解)

5、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掌握)

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理解)

7、意识的继承性还有能动的反作用(理解)

8、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解)

9、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掌握)

10、方法论意义:

1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解)

12、国家的起源和实质(去年的新增考点)

1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掌握)

1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了解)

15、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和特殊形式

16、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包括的内容: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了解)

17、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理解)

18、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19、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着三层含义(理解)

20、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了解)

21、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2、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23、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理解)

24、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5、阶级的含义、划分、本质、实质(了解)

26、阶级对立的实质

【第5篇 2023考研政治马原三大规律核心知识点总结

导语政治学科中,马原的学习务必要重视框架的作用,这既有利于大家的背诵,更有利于实际考试中分析题的作答。整理了2023考研政治马原三大规律核心知识点总结,一起看看吧。

很多考生认为考研政治只要考前突击背诵一下,就可以拿高分了,实则不然。马原作为考研政治中比较重要的一门学科,其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尤其是哲学部分,只靠死记硬背是很难得分的,今天老师就帮大家梳理一下哲学中的一大板块——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这是我们哲学部分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今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极有可能命制分析题的,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

辩证法的核心考点包括三个部分:两大特征、五对范畴和三大规律,其中三大规律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对立统一规律,是分析题的重要命题点,不仅需要大家理解,而且需要识记下来。下面就带大家梳理一下具体的内容:

考察形式:对立统一规律常以分析题的形式考察,是哲学部分的一个重要考点,去年这里没有命制考题,今年要引起重视,其他两大规律经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

(一)对立统一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它是对事物辩证认识的实质;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常考的是第一和第四点,一定要理解掌握。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重要的分析题考点)

(1)含义: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特点: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3)联系:①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

②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4)方法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注意:只要题干中让用辩证法分析材料,一般都会涉及这个原理,所以一定要理解识记下来。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的作用

①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2)斗争性的作用

①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②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方法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4.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1)含义: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2)辨证关系: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3)方法论:我国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哲学基础。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包含矛盾的。

(2)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形:

①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②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③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方法论:分析矛盾特殊性,既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又是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相互联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方法论: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注意:这个原理也是矛盾部分基本原理之一,是考试分析题经常会涉及到的,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识记下来。

6.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

主次方面:在每一对矛盾中,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一方的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二)质量互变规律

1.事物存在的质、量、度的概念

(1)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

意义: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

(2)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意义: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只有正确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会转化为他物。

意义: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注意:这三个概念的意义一定要记清楚,不要弄混,这是选择题的考点。

2.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

①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

②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③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

(2)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选择题考点)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选择题考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注意:第一和第四点一定要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区分清楚,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张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否定是绝对的否定。

2.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

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注意:否定之否定规律不要死记硬背,关键要理解为什么要经过两次否定,因为第一次否定之后,事物内部的否定因素占主导地位,事物发展还是片面的,所以还需要经过一次否定,让肯定因素占主导,当然经过第二次否定之后,事物得到完善的发展。

【第6篇 马原核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知识点总结

马原核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知识点总结

摘要马原是考研政治中的一部分,今天小编特意整理了马原中的知识点: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仅供各位考研党参考,希望大家能把这个知识点学明白,学透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总之,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主观世界。

知识点讲解

1.基本概念或原理分析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千万注意不要认为是主体决定客体、客体对主体有能动的反作用。

2.案例和记忆方法

(1)案例:一天,王、阳明和一个朋友全神贯注面对着竹子,目不旁视,静静地体会着关于竹子的道理。三天后,朋友累倒了,被人抬了下去。七天后,王、阳明也累倒了,同样被人抬了下去,但关于竹子的道理,却是一无所获。

通过这个例子,说明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人和动物不同,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能够改造客观世界。客观世界不仅是人的认识对象,而且首先是人的实践对象。所以,人能够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能动地反映世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从而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性。

(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用简化记忆法:限定和超越。

《马原总结(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总结

最新加入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