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结大全 > 实习总结
栏目

物流报社实习总结 三篇

发布时间:2024-03-16 热度:15

物流报社实习总结

第1篇 物流报社实习总结 3700字

匆匆来到报社实习差不多一个月了。早已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己的心得、感受写出来。尤其用文字的形式来表达、记载,显得是那么迫切。

前期的懵懂到清晰

5月21号,在慈总介绍下来到了现代物流报社,迈进编辑部的第一感觉始终记忆忧新。从同事(应该说是老师们)的热情、友好到工作环境的清新、和谐,让我由衷的感到温暖,一种毫无束缚、毫无压力的优越感让我喜欢上这里。

在韩主任的带领下,我开始了自己的见习生涯。

首先,深入了解报纸定位很重要。现代物流报(我们主要负责钢铁物流),顾名思义,所谓物流,通俗讲就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包装、配送等功能的集合过程,而钢铁物流正是特指钢铁产品的流动过程,我们关注的正是这一流动过程中的最新信息,从生产原料供应到走向市场,从企业举动到市场需求等一系列的动态信息。

刚到报社的我,对这个定位并不是很明确,在韩主任建议下,我几乎费尽一周的时间大量翻阅近期的报纸,以及我报的数字报,新浪财经频道、中国联合钢铁网。

当然,为了补充专业方面不足,我还阅读了《专业采写报道》、《经济采访》、《现代物流教程》、《宏、微观经济学》课本。

看到大篇幅的钢铁及上下游相关产业类新闻,我一下“蒙”了,先前我在《河北青年报》做过一段时间的社会教育新闻,都是一些比较大众化、通俗类新闻。而我个人认为,摆在我眼前的报纸,很明显是专业性、深度化经济报道。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不得不暗示自己要转变青年报那种采写、报道理念。

我开始了细致的研究。现代物流报(钢铁物流)主要在周二、周四出版。一般情况下,周二,一到三版分别是头版要闻、新闻评论、专题报道。以及后面的论坛、产经、业界企业、等固定版,当然还有谈经论道、行业组织、论坛等不固定版面。周四,一到三版,基本无变化,除外,还有固定版面蓝海、市场板材、建材、有色金属等等。

我个人工作主要是辅助韩主任的“蓝海”版块,蓝海总四个版面,包括上下游产业链、电子商务、金融等。

见习第一周,赶上了毕业典礼、颁发学位、离校找房子等,这一周说自己懵懂,除对报社工作认识外,很大方面来自大学生毕业后的那种喜悦、感伤、失落等复杂情感的交织。

中间的学习到再认识

望着一个个朝夕相处的同学踏上离去的列车,曾经的微笑,今日的离别。一种力量激励我,要奋斗、要努力工作。再次找回了考研的那种顽强意志。

我发表的第一篇稿件是钢铁上游产业链煤炭方面新闻《钢性需求拉动煤炭价格钢企成本压力仍将持续》。一开始,只知道煤炭价格一时期出现暴涨现象,随即成为各大财经媒体的焦点。

后来,通过网络浏览、阅读煤炭等相关动态新闻及分析报道,终于在阅读中找到了煤炭和钢铁的切合点。主题定下来,接着采访就是问题了。

传媒业内的“七份采,三份写”可以突现出采访的重要性。一篇成功的稿件,缺少了采访这一重要环节,就是“闭门造车”式新闻,尤显空洞、不真实、无现场感、无说服力。第一时间意识到这一点,我开始着手采访工作。

第一步,联系、搜索采访对象。由于刚从事这方面工作,人际圈不广是弊端。通过网上大量联系煤炭行业专家,最终约到了银河证券研究员、博士后田书华老师,后来才知道他可谓是煤炭业界领头人。

第二步,拟订采访提纲,其实大多时候这一步工作可以先做。待预约好田博士后,我开始起草《采访函》。具体包括礼貌用语、涉及采访问题要简洁、深刻、明确,最后的落款、署名等细节问题。《采访函》一定要提前发给采访对象,并标明要求回复最晚期限,第一次我就忽视了这一问题,直到报社马上排版、截稿时才收到回复,连忙编辑稿件,费事费力。

第三步,等待回复的同时,我及时关注这方面相关新闻,以防新闻“复现”,失去首次报道性。同时,我针对煤炭价格上涨对钢铁行业的影响这一核心问题,电话采访了其他煤炭界人士,对大多的看法、观点进行了解,必要的观点纳入编辑写作范围。

第四步,编辑稿件。从采访的内容里找“亮点”。找能脱颖而出的话语,来直接引用。在采访田博士后时,田博士后明确提出了:“XX年中国很可能会成为煤炭净进口国”的观点,抓住这一点来引申报道,提升报道影响力。

但是,在这第一篇稿件的采写过程中,我忽视了对钢铁的重点采访。这是报纸的宗旨,作为钢铁物流方面的刊物必须时刻以“钢铁”为核心关注对象。

煤炭,这篇稿子后来经过韩主任添彩增色,顺利刊登。

接下来的《原油绑架全球经济上涨趋势短期不改》,从收集资料到采访,写作,准备了也差不多一周时间。但这一周让我感觉不错的稿件是后来花费不足一个小时的《电煤价格干预政策合理吗?》。起先是从田博士的一篇《煤炭价格不应该》约稿而展开的,随后找到各大证券研究所发表的不同观点。经过精心整合,对同一问题的大谈论的报道形式出炉,此稿虽然是一篇综合报道,但是刊发观点鲜明,时机得当,很有实际指导意义。

[1] [2] 下一页

后来,稿件配发评论及时发表。

步入——成熟

随着了解的深入,对报纸定位的清晰,不到一周能又采写了《货币阀门拧紧钢铁板材奈何》和编者短评《钢企应如何应对》。

稿件发稿前天就已经采写好,原题目是《货币政策从紧的方向不变》。待到第二天我再次打开稿件审查时,突然认识到采访不完善之处太多,整整用了一个下午采访金融学博士程实,东方证券分析师刘文亮、舞钢金恒兴贸公司经理、海东期货北京营业部叶海涛,无论是通过邮件、qq还是电话,对“这次继续从紧货币政策给钢铁行业是否带来影响?”进行全面采访。最后整理、融合形成现在的稿件。

不过,刊登后发现还是有缺点,由于做深度、大篇幅稿件,在突出它全面、深刻、多角度等优点的同时,掩埋了信息的“新奇性”,导致稿件冗长、陈旧、漫无目的。失去主题,甚至“亮点”。

这一点,我以后一定注意改正。

至于《钢企应如何应对》短评,由于我个人不认为刚刚从事编辑记者工作的新人就能发表尖锐观点评论的思想作怪,所以这篇主要是篇建议性文章,对钢企应如何应对继续从紧货币政策而提出的一些个人建议。记者阅历、经验、全局把握性是一评论员最起码的必备条件。

自身不足

通过一个月来的实习,自我发觉到身上仍有好多不足之处,无论新闻专业理论还是实践采访经验。具体来说:

1、对报纸在核心定位把握不够准确。钢铁物流必须牢记“钢铁”和“物流”两个核心概念,尤其在做钢铁上下游产业的新闻,常常最后忽视把其和钢铁交叉采访。我采写的第一篇稿件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2、自身知识面不够丰富。后悔在校期间,没有大量扩展知识。尤其是经济、社会文化知识,虽然也选修了《宏观经济学》,没有用心去学。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3、采访面(对象)太过于局限、单一。这种思维模式需要调整,譬如,《货币阀门拧紧钢铁板材奈何》,采写后自己感觉不错,定稿后第二天又发现,采访过于受限,应该全面、综合去看待从紧货币政策问题,当然,考虑到自己所属报纸,把货币政策和钢铁业交叉采写显得更为重要。

4、近期这几篇稿件出现一个通病,字数偏多,显得冗长无主题。这应该怪我一开始对版面的理解有误。初步认识现代物流报,总感觉版面、版式过大,应该在稿件上下力度,多做深度性大稿件,来填充版面。这是不对的,新闻稿件要求“新”、“准”、“精”、“实”等特点。本以为这一要求只针对大众、晚报都市报适用,其实这是对认为新闻单位的新闻稿件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我会在以后纠正这一错误认识。

5、刚毕业,心情比较沉重,一个月来,几乎没什么话说,除了自己的工作,就是学习财经知识。

切身感受

总揽现代物流报,我个人感觉:

1、首发新闻不是很多,记者自己采访稿件少。大多都是二手新闻的整合、编辑。没有亲自采访,失去新闻基本的现场感与新闻应具有的真实、及时特点。这一点王亚彬记者把握的很好。

2、不够有深度。作为钢铁专业报纸,我们应该对钢铁前沿、动态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做到全面、多角度综合性报道。专业报纸,不同于晚报、都市报新闻的最大特点就是;做到有深度,能够给受众对象提供专业的指导、引路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所采写的新闻应该对钢铁上下游生产商、销售商带来实际参考价值,这也是报社以后维护受众群,扩大受众群的关键。这一点杨世新记者把握的很好。

3、版面分布稍显复杂。各版、版头主题定位往往与内容不相符。换句话说,各版面界线不是很明确,出现一篇稿件同时放在那个版都可以的局面,譬如:一篇煤炭类稿件可以放在产经版,也可以放在蓝海版,更可以放在专题版。当然,这样的后果便是,各版面负责编辑采写新闻很容易出现撞车现象,建议重新审视、精心策划、细致定位各版分工。

小结

近一个月来,通过多方面学习,对现代物流报有了深一步认识和提高,但同是也发现了自身存有不少缺点。无论经验还是认识都有待提升。倘若,报社考虑用我,我想进一步研究报纸各版面,初步想法是在周四的七、八版设立“聚焦-观察”版,主要是配合杨姐做一些钢铁焦点、热点话题的解读,深度分析,以此来提升我报的报道深度。

虽然,我报一时间里发不了过多时效性极强新闻,但可以发些事后全面、综合性文章,以补充短消息的不足,同时能给受众提供很好的指导和建议,相信钢铁行业读者正是需要这类解读报道。

倘若,报社考虑到我个人存有欠缺不足,不能胜任本报工作,请领导示明,我会再接再厉,努力改正,无论是继续离这实习还是离开。

致辞

敬礼

现代物流报实习记者王京

上一页 [1] [2]

第2篇 物流报社的实习总结 3650字

匆匆来到报社实习差不多一个月了。早已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己的心得、感受写出来。尤其用文字的形式来表达、记载,显得是那么迫切。

前期的懵懂到清晰

5月21号,在慈总介绍下来到了现代物流报社,迈进编辑部的第一感觉始终记忆忧新。从同事(应该说是老师们)的热情、友好到工作环境的清新、和谐,让我由衷的感到温暖,一种毫无束缚、毫无压力的优越感让我喜欢上这里。

在韩主任的带领下,我开始了自己的见习生涯。

首先,深入了解报纸定位很重要。现代物流报(我们主要负责钢铁物流),顾名思义,所谓物流,通俗讲就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包装、配送等功能的集合过程,而钢铁物流正是特指钢铁产品的流动过程,我们关注的正是这一流动过程中的最新信息,从生产原料供应到走向市场,从企业举动到市场需求等一系列的动态信息。

刚到报社的我,对这个定位并不是很明确,在韩主任建议下,我几乎费尽一周的时间大量翻阅近期的报纸,以及我报的数字报,新浪财经频道、中国联合钢铁网。

当然,为了补充专业方面不足,我还阅读了《专业采写报道》、《经济采访》、《现代物流教程》、《宏、微观经济学》课本。

看到大篇幅的钢铁及上下游相关产业类新闻,我一下“蒙”了,先前我在《河北青年报》做过一段时间的社会教育新闻,都是一些比较大众化、通俗类新闻。而我个人认为,摆在我眼前的报纸,很明显是专业性、深度化经济报道。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不得不暗示自己要转变青年报那种采写、报道理念。

我开始了细致的研究。现代物流报(钢铁物流)主要在周二、周四出版。一般情况下,周二,一到三版分别是头版要闻、新闻评论、专题报道。以及后面的论坛、产经、业界企业、等固定版,当然还有谈经论道、行业组织、论坛等不固定版面。周四,一到三版,基本无变化,除外,还有固定版面蓝海、市场板材、建材、有色金属等等。

我个人工作主要是辅助韩主任的“蓝海”版块,蓝海总四个版面,包括上下游产业链、电子商务、金融等。

见习第一周,赶上了毕业典礼、颁发学位、离校找房子等,这一周说自己懵懂,除对报社工作认识外,很大方面来自大学生毕业后的那种喜悦、感伤、失落等复杂情感的交织。

中间的学习到再认识

望着一个个朝夕相处的同学踏上离去的列车,曾经的微笑,今日的离别。一种力量激励我,要奋斗、要努力工作。再次找回了考研的那种顽强意志。

我发表的第稿件是钢铁上游产业链煤炭方面新闻《钢性需求拉动煤炭价格钢企成本压力仍将持续》。一开始,只知道煤炭价格一时期出现暴涨现象,随即成为各大财经媒体的焦点。

后来,通过网络浏览、阅读煤炭等相关动态新闻及分析报道,终于在阅读中找到了煤炭和钢铁的切合点。主题定下来,接着采访就是问题了。

传媒业内的“七份采,三份写”可以突现出采访的重要性。成功的稿件,缺少了采访这一重要环节,就是“闭门造车”式新闻,尤显空洞、不真实、无现场感、无说服力。第一时间意识到这一点,我开始着手采访工作。

第一步,联系、搜索采访对象。由于刚从事这方面工作,人际圈不广是弊端。通过网上大量联系煤炭行业专家,最终约到了银河证券研究员、博士后田书华老师,后来才知道他可谓是煤炭业界领头人。

第二步,拟订采访提纲,其实大多时候这一步工作可以先做。待预约好田博士后,我开始起草《采访函》。具体包括礼貌用语、涉及采访问题要简洁、深刻、明确,最后的落款、署名等细节问题。《采访函》一定要提前发给采访对象,并标明要求回复最晚期限,第一次我就忽视了这一问题,直到报社马上排版、截稿时才收到回复,连忙编辑稿件,费事费力。

第三步,等待回复的同时,我及时关注这方面相关新闻,以防新闻“复现”,失去首次报道性。同时,我针对煤炭价格上涨对钢铁行业的影响这一核心问题,电话采访了其他煤炭界人士,对大多的看法、观点进行了解,必要的观点纳入编辑写作范围。

第四步,编辑稿件。从采访的内容里找“亮点”。找能脱颖而出的话语,来直接引用。在采访田博士后时,田博士后明确提出了:“20__年中国很可能会成为煤炭净进口国”的观点,抓住这一点来引申报道,提升报道影响力。

但是,在这第稿件的采写过程中,我忽视了对钢铁的重点采访。这是报纸的宗旨,作为钢铁物流方面的刊物必须时刻以“钢铁”为核心关注对象。

煤炭,这篇稿子后来经过韩主任添彩增色,顺利刊登。

接下来的《原油绑架全球经济上涨趋势短期不改》,从收集资料到采访,写作,准备了也差不多一周时间。但这一周让我感觉不错的稿件是后来花费不足一个小时的《电煤价格干预政策合理吗?》。起先是从田博士的《煤炭价格不应该》约稿而展开的,随后找到各大证券研究所发表的不同观点。经过精心整合,对同一问题的大谈论的报道形式出炉,此稿虽然是综合报道,但是刊发观点鲜明,时机得当,很有实际指导意义。

后来,稿件配发评论及时发表。

步入——成熟

随着了解的深入,对报纸定位的清晰,不到一周能又采写了《货币阀门拧紧钢铁板材奈何》和编者短评《钢企应如何应对》。

稿件发稿前天就已经采写好,原题目是《货币政策从紧的方向不变》。待到第二天我再次打开稿件审查时,突然认识到采访不完善之处太多,整整用了一个下午采访金融学博士程实,东方证券分析师刘文亮、舞钢金恒兴贸公司经理、海东期货北京营业部叶海涛,无论是通过邮件、qq还是电话,对“这次继续从紧货币政策给钢铁行业是否带来影响?”进行全面采访。最后整理、融合形成现在的稿件。

不过,刊登后发现还是有缺点,由于做深度、大篇幅稿件,在突出它全面、深刻、多角度等优点的同时,掩埋了信息的“新奇性”,导致稿件冗长、陈旧、漫无目的。失去主题,甚至“亮点”。

这一点,我以后一定注意改正。

至于《钢企应如何应对》短评,由于我个人不认为刚刚从事编辑记者工作的新人就能发表尖锐观点评论的思想作怪,所以这篇主要是篇建议性文章,对钢企应如何应对继续从紧货币政策而提出的一些个人建议。记者阅历、经验、全局把握性是一评论员最起码的必备条件。

自身不足

通过一个月来的实习,自我发觉到身上仍有好多不足之处,无论新闻专业理论还是实践采访经验。具体来说:

1、对报纸在核心定位把握不够准确。钢铁物流必须牢记“钢铁”和“物流”两个核心概念,尤其在做钢铁上下游产业的新闻,常常最后忽视把其和钢铁交叉采访。我采写的第稿件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2、自身知识面不够丰富。后悔在校期间,没有大量扩展知识。尤其是经济、社会文化知识,虽然也选修了《宏观经济学》,没有用心去学。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3、采访面(对象)太过于局限、单一。这种思维模式需要调整,譬如,《货币阀门拧紧钢铁板材奈何》,采写后自己感觉不错,定稿后第二天又发现,采访过于受限,应该全面、综合去看待从紧货币政策问题,当然,考虑到自己所属报纸,把货币政策和钢铁业交叉采写显得更为重要。

4、近期这几篇稿件出现一个通病,字数偏多,显得冗长无主题。这应该怪我一开始对版面的理解有误。初步认识现代物流报,总感觉版面、版式过大,应该在稿件上下力度,多做深度性大稿件,来填充版面。这是不对的,新闻稿件要求“新”、“准”、“精”、“实”等特点。本以为这一要求只针对大众、晚报都市报适用,其实这是对认为新闻单位的新闻稿件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我会在以后纠正这一错误认识。

5、刚毕业,心情比较沉重,一个月来,几乎没什么话说,除了自己的工作,就是学习财经知识。

切身感受

总揽现代物流报,我个人感觉:

1、首发新闻不是很多,记者自己采访稿件少。大多都是二手新闻的整合、编辑。没有亲自采访,失去新闻基本的现场感与新闻应具有的真实、及时特点。这一点王亚彬记者把握的很好。

2、不够有深度。作为钢铁专业报纸,我们应该对钢铁前沿、动态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做到全面、多角度综合性报道。专业报纸,不同于晚报、都市报新闻的最大特点就是;做到有深度,能够给受众对象提供专业的指导、引路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所采写的新闻应该对钢铁上下游生产商、销售商带来实际参考价值,这也是报社以后维护受众群,扩大受众群的关键。这一点杨世新记者把握的很好。

3、版面分布稍显复杂。各版、版头主题定位往往与内容不相符。换句话说,各版面界线不是很明确,出现稿件同时放在那个版都可以的局面,譬如:煤炭类稿件可以放在产经版,也可以放在蓝海版,更可以放在专题版。当然,这样的后果便是,各版面负责编辑采写新闻很容易出现撞车现象,建议重新审视、精心策划、细致定位各版分工。

小结

近一个月来,通过多方面学习,对现代物流报有了深一步认识和提高,但同是也发现了自身存有不少缺点。无论经验还是认识都有待提升。倘若,报社考虑用我,我想进一步研究报纸各版面,初步想法是在周四的七、八版设立“聚焦-观察”版,主要是配合杨姐做一些钢铁焦点、热点话题的解读,深度分析,以此来提升我报的报道深度。

虽然,我报一时间里发不了过多时效性极强新闻,但可以发些事后全面、综合性文章,以补充短消息的不足,同时能给受众提供很好的指导和建议,相信钢铁行业读者正是需要这类解读报道。

倘若,报社考虑到我个人存有欠缺不足,不能胜任本报工作,请领导示明,我会再接再厉,努力改正,无论是继续离这实习还是离开。

致辞

敬礼

第3篇 分享物流报社实习总结参阅 1750字

分享物流报社实习总结参阅

匆匆来到报社实习差不多一个月了。早已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己的心得、感受写出来。尤其用文字的形式来表达、记载,显得是那么迫切。

前期的懵懂到清晰

5月21号,在慈总介绍下来到了现代物流报社,迈进编辑部的第一感觉始终记忆忧新。从同事(应该说是老师们)的热情、友好到工作环境的清新、和谐,让我由衷的感到温暖,一种毫无束缚、毫无压力的优越感让我喜欢上这里。

在韩主任的带领下,我开始了自己的见习生涯。

首先,深入了解报纸定位很重要。现代物流报(我们主要负责钢铁物流),顾名思义,所谓物流,通俗讲就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包装、配送等功能的集合过程,而钢铁物流正是特指钢铁产品的流动过程,我们关注的正是这一流动过程中的最新信息,从生产原料供应到走向市场,从企业举动到市场需求等一系列的动态信息。

刚到报社的我,对这个定位并不是很明确,在韩主任建议下,我几乎费尽一周的时间大量翻阅近期的报纸,以及我报的数字报,新浪财经频道、中国联合钢铁网。

当然,为了补充专业方面不足,我还阅读了《专业采写报道》、《经济采访》、《现代物流教程》、《宏、微观经济学》课本。

看到大篇幅的钢铁及上下游相关产业类新闻,我一下“蒙”了,先前我在《河北青年报》做过一段时间的社会教育新闻,都是一些比较大众化、通俗类新闻。而我个人认为,摆在我眼前的报纸,很明显是专业性、深度化经济报道。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不得不暗示自己要转变青年报那种采写、报道理念。

我开始了细致的'研究。现代物流报(钢铁物流)主要在周二、周四出版。一般情况下,周二,一到三版分别是头版要闻、新闻评论、专题报道。以及后面的论坛、产经、业界企业、等固定版,当然还有谈经论道、行业组织、论坛等不固定版面。周四,一到三版,基本无变化,除外,还有固定版面蓝海、市场板材、建材、有色金属等等。

我个人工作主要是辅助韩主任的“蓝海”版块,蓝海总四个版面,包括上下游产业链、电子商务、金融等。

见习第一周,赶上了毕业典礼、颁发学位、离校找房子等,这一周说自己懵懂,除对报社工作认识外,很大方面来自大学生毕业后的那种喜悦、感伤、失落等复杂情感的交织。

中间的学习到再认识

望着一个个朝夕相处的同学踏上离去的列车,曾经的微笑,今日的离别。一种力量激励我,要奋斗、要努力工作。再次找回了考研的那种顽强意志。

我发表的第稿件是钢铁上游产业链煤炭方面新闻《钢性需求拉动煤炭价格钢企成本压力仍将持续》。一开始,只知道煤炭价格一时期出现暴涨现象,随即成为各大财经媒体的焦点。

后来,通过网络浏览、阅读煤炭等相关动态新闻及分析报道,终于在阅读中找到了煤炭和钢铁的切合点。主题定下来,接着采访就是问题了。

传媒业内的“七份采,三份写”可以突现出采访的重要性。成功的稿件,缺少了采访这一重要环节,就是“闭门造车”式新闻,尤显空洞、不真实、无现场感、无说服力。第一时间意识到这一点,我开始着手采访工作。

第一步,联系、搜索采访对象。由于刚从事这方面工作,人际圈不广是弊端。通过网上大量联系煤炭行业专家,最终约到了银河证券研究员、博士后田书华老师,后来才知道他可谓是煤炭业界领头人。

第二步,拟订采访提纲,其实大多时候这一步工作可以先做。待预约好田博士后,我开始起草《采访函》。具体包括礼貌用语、涉及采访问题要简洁、深刻、明确,最后的落款、署名等细节问题。《采访函》一定要提前发给采访对象,并标明要求回复最晚期限,第一次我就忽视了这一问题,直到报社马上排版、截稿时才收到回复,连忙编辑稿件,费事费力。

第三步,等待回复的同时,我及时关注这方面相关新闻,以防新闻“复现”,失去首次报道性。同时,我针对煤炭价格上涨对钢铁行业的影响这一核心问题,电话采访了其他煤炭界人士,对大多的看法、观点进行了解,必要的观点纳入编辑写作范围。

第四步,编辑稿件。从采访的内容里找“亮点”。找能脱颖而出的话语,来直接引用。在采访田博士后时,田博士后明确提出了:“__年中国很可能会成为煤炭净进口国”的观点,抓住这一点来引申报道,提升报道影响力。

但是,在这第稿件的采写过程中,我忽视了对钢铁的重点采访。这是报纸的宗旨,作为钢铁物流方面的刊物必须时刻以“钢铁”为核心关注对象。

《物流报社实习总结 三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总结

最新加入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