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学期,我担任起五年级的科学教学,每个班每周2节课的课程。由于经验不足,以及同时又担任了一个班级的数学教学及该班的班主任,未能很好地提高自己作为专职的科学老师应有的教学水平,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科学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核心。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就意味着需要面向全体,而面向全体,不仅在探究行为本身,而重要的是全体儿童的思维都要卷入其中。
一、在教学观念方面
我积极参加教科培组织的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参加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主要学习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努力使学生能接受我、喜欢我。
二、在教育教学方面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作为专职的科学老师,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我严格要求自己,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尽量使教学工作更加完善。我是这样进行教学活动的:
1、课前准备:课前要备好课,一定要弄清楚所教课内涉及到的科学概念,所以,我会提前查阅书本或上网。另外,科学课上常常需要实验材料,而我校的仪器室基本没有适用的材料,几乎不可能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动手操作,但是为了上好课,偶尔我就自己找材料或动手制作,能让同学们利用较容易得到的材料来动手做实验。比如第二单元,学到光,为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我让学生自己用手电筒模拟光线,自行设计小孔成像的实验。
2、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会在根据每节课堂上的情况,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指导措施。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因材施教,有效地对个别学生进行引导。由于学生的科学知识较零散,缺乏系统性,以及主动思考的习惯没养成,故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时,偶尔会出现学生无从下手的情况。
3、研究教学方法: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我教的五年级两个班,一个好静一个好动,所以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辅导,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
5、做到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三、在继续学习方面
我积极主动参与教科培组织的同行之间的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但由于各种原因,这样的机会很少,而且自己能去参加的机会更少,所以这方面做得确实不足,今后希望能努力争取到鞥多学习的机会,走出学习向优秀的前辈老师学习!
第一:课前。
预设大环节活动设计、材料准备、学生情况分析。
大部分科学课由几个活动组成的,主要是抓住活动的设计,反复问自己这个活动真的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个活动能帮助我解决教学目标中的哪个问题,通过这个活动,学生的哪方面素养应该有所发展?有没有更好的活动可以完善或替代这个活动?如果我让学生做这个活动,在教学的大方向大思想上有无冲突?最后就是学生在这个活动中会出现哪几种状况?虽说学生是不同的,但对于自己教的学生是心理有数的,而不完全了解学生的预设肯定回在课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因而导致抛出去的球收不回来,一发散就无法收场的场面,课堂有效性就大打折扣。 课前的材料的准备上要有结构,说说容易做做难,如果材料太多,一下子呈现,虽然学生的思维广度扩散了,但思维的深度就大打折扣了,而且要实现这个教学目标真的需要那么多材料吗?投入和产出的比例那是越小越好吧!如果材料太少,太简单,那么思维上会不会有定势。几时呈现材料比较合适?以何种方式呈现,根据活动来选择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课前必须准确了解学生现状这是实现有效性的关键。一堂课学生要有发展,首先你要明白在你的教学内容中学生有哪些前概念,和已有的技能,如果不清楚这些,请问你说学生发展了,哪你的依据在哪儿,学生如果发展,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哪儿,所以了解学生非常重要。
第二:课中
课中要实现有效性主要还在教师的调控水平和学生的汇报效果上,教师的调控水平那是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慢慢形成的,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个人素养上,而学生汇报效果的有效性主要还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还有质疑习惯,一碰到觉得有疑点就提出来大家讨论。这样汇报就有了一定实效,而不是走走过场。关于教师课中指导的有效性,我觉得教师要多“跑”把每组都“跑一跑”了解所有的组,及时指导需要帮助的小组,个别指导,对这一小组来说也许是最有效的教学,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会让学生的心与教师贴得更近。
第三:课后评价
由于科学课开展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课后的评价就成为有效教学必备的最后一环。在本学期,应用各种手段尝试对学生的科学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三方面的发展进行评价,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 对科学知识、技能的评价。 通常我们可以用测验、作业、实验操作等方式对科学知识、技能进行评价。还可以用访问、小论文、成长记录袋等进行评价。测试的目的主要是看学生对基本的科学概念、原理等知识的理解、表述状况,及运用科学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 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在日常行为及讨论、探究、创新等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重点评价学生“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评价时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体验。
3. 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要评价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评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调查报告等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是否乐于合作与交流,是否愿意帮助别人,是否倾听他人的发言,是否具有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等。当然对此简单进行定量评价是不恰当的,如用60分和75分对学生的合作精神作评价。平时也深入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纵观全局,用准确、简洁的质性描述综合评价,为对学生进行多样评价提供依据。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我们要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期即将结束,我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平时科学试题中常出现科学探究内容,这对小学科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在做电学实验中学生往往会碰到一些问题,此时我一般不会直接走过去帮他解决,而是让他看到现象然后猜想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一些学习程度好的同学就会动脑思考,也会找到问题的根源。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已基本达到自己预想的目标,不管是平时课本上和作业本上的探究题的完成还是在考试中的探究题的解答,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游韧有余。
二、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平时试题中涉及能源、环保等社会热点的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今后将逐步加强,这就要求科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要求学生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2023年的“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应该结合科学课本上的相关知识给予解释一些基本的问题。在本次期末考试中就出现了,“神舟”六号穿越对流层、平流层和中间层后进入太空。用科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__年-2023学年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学生能从“为什么会这样”的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能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能对周围常见的现象产生好奇。开始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能从周围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能借助工具完成观察任务。能用勾画、填充轮廓图的形式记录观察的结果。能意识到观察时要认真仔细,抓住事物的显著特征。发现小组同学相互合作的好处。能意识到长期保存资料的重要性。
能用科学术语说出人体的四大基本组成部分。能根据生活经验辨别出人体的能遗传的特征和不能遗传的特征。能举出指纹识别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用感官综合认识同一种物体的特点。
能分别对自己感兴趣的一种动物和植物进行详细的描述,并进行记录。能把自己看到的动植物给别人看,还能关注别人看到了什么。在观察动物和植物时能爱护它们,不伤害它们。能辨认出两种以上周围常见的动植物,并能说出它们的学名。能分别举例说明动植物对人类的重要性。
能对蚯蚓的形态、结构、习性等方面提出问题。能用估算和测量的方法对蚯蚓进行观测。能用简单的工具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能用画图、填写观察报告的形式对观察结果进行记录。在小组实验中愿意与其他同学一起完成实验活动。能在观察蚯蚓后将它放回大自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蚯蚓的运动特点和生活习性。能说出蚯蚓对农作物生长的益处。
能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认识植物。能模仿别人的计划制定本组的计划。能用图画或文字描述并记录所观察的植物。能够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进行探究活动。能意识到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珍爱生命。能感受植物的美丽。能说出绿色开花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能正确指认组成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能提出一条改善周围植物生存环境的建议。
能想出了解土壤成分的办法,并利用简单工具动手试一试。能将对土样的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能猜想哪些物体在土壤中能腐烂。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对土壤进行研究。愿意把本组探究土壤成分的方法与其他组交流。能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观察。能具体说出土壤的主要构成。能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不能腐烂的垃圾对土壤和环境的影响。能猜想出造成黄河水变黄的原因,并能用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能调查周围土壤遭到破坏的原因,并做好记录。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进行实验。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能意识到土壤遭到破坏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联系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一条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的建议。
能用五种感觉器官综合感知水的性质。能用语言、文字等方式描述水的性质。愿意向别人介绍自己是怎样发现水的性质的,也能听取别人的发现过程,并能找出其优点和不足。能具体说出水有哪些基本性质。能举出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人、动物和植物的生存离不开水。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沉浮。能根据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状态给物体分类。能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是最好的结果。能说出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能举出人们利用浮力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问题的实例。能感受流水与静水的不同。能按照说明制作一个小水轮模型。能对小水轮如何转得快做出猜测,并用实验证明。能与小组内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制作小水轮。能用文学的语言描述自然界中水体的美丽。能举例说明流水有力量。能说出水的力量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及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和危害。能用图表的形式表示有关水量分布的信息。能坚持记录调查的有关数据。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能坚持不懈地进行调查活动。能实事求是地对待调查结果。能定性地说出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情况。能提出一至两条节约用水的措施,并说明理由。能介绍一种节水科技新产品。
XX年-2023学年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学生能从“为什么会这样”的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能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能对周围常见的现象产生好奇。开始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能从周围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能借助工具完成观察任务。能用勾画、填充轮廓图的形式记录观察的结果。能意识到观察时要认真仔细,抓住事物的显著特征。发现小组同学相互合作的好处。能意识到长期保存资料的重要性。
能用科学术语说出人体的四大基本组成部分。能根据生活经验辨别出人体的能遗传的特征和不能遗传的特征。能举出指纹识别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用感官综合认识同一种物体的特点。
能分别对自己感兴趣的一种动物和植物进行详细的描述,并进行记录。能把自己看到的动植物给别人看,还能关注别人看到了什么。在观察动物和植物时能爱护它们,不伤害它们。能辨认出两种以上周围常见的动植物,并能说出它们的学名。能分别举例说明动植物对人类的重要性。
能对蚯蚓的形态、结构、习性等方面提出问题。能用估算和测量的方法对蚯蚓进行观测。能用简单的工具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能用画图、填写观察报告的形式对观察结果进行记录。在小组实验中愿意与其他同学一起完成实验活动。能在观察蚯蚓后将它放回大自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蚯蚓的运动特点和生活习性。能说出蚯蚓对农作物生长的益处。
能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认识植物。能模仿别人的计划制定本组的计划。能用图画或文字描述并记录所观察的植物。能够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进行探究活动。能意识到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珍爱生命。能感受植物的美丽。能说出绿色开花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能正确指认组成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能提出一条改善周围植物生存环境的建议。
能想出了解土壤成分的办法,并利用简单工具动手试一试。能将对土样的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能猜想哪些物体在土壤中能腐烂。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对土壤进行研究。愿意把本组探究土壤成分的方法与其他组交流。能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观察。能具体说出土壤的主要构成。能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不能腐烂的垃圾对土壤和环境的影响。能猜想出造成黄河水变黄的原因,并能用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能调查周围土壤遭到破坏的原因,并做好记录。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进行实验。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能意识到土壤遭到破坏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联系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一条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的建议。
能用五种感觉器官综合感知水的性质。能用语言、文字等方式描述水的性质。愿意向别人介绍自己是怎样发现水的性质的,也能听取别人的发现过程,并能找出其优点和不足。能具体说出水有哪些基本性质。能举出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人、动物和植物的生存离不开水。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沉浮。能根据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状态给物体分类。能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是最好的结果。能说出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能举出人们利用浮力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问题的实例。能感受流水与静水的不同。能按照说明制作一个小水轮模型。能对小水轮如何转得快做出猜测,并用实验证明。能与小组内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制作小水轮。能用文学的语言描述自然界中水体的美丽。能举例说明流水有力量。能说出水的力量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及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和危害。能用图表的形式表示有关水量分布的信息。能坚持记录调查的有关数据。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能坚持不懈地进行调查活动。能实事求是地对待调查结果。能定性地说出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情况。能提出一至两条节约用水的措施,并说明理由。能介绍一种节水科技新产品。
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未能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先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一、认清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从思想上重视课程改革目标的能动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具体做法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实施科学新课程标准,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最重要的是在科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时培训材料,明确目标和任务,理清新课程的结构、理念。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把科学课程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真正做到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严格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学生实验与课堂演示实验。
实验是探究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最主要的载体之一,依靠实验,一些客观的科学现实能够转变了学习探究的科学规律,从而使学习在科学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着科学规律有存在,体验着科学知识的形成。
4、创造性的挖掘课程教学资料,布置探究式的课外作业。
为了结合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要求,转变评价方式与知识的形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课外作业尽可能地有探究性的课题。虽然那些课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题,但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在科学学习的兴趣与探究能力上有长足的进步。
通过努力,本学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惑,以待于以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解决:一是知识的全面性问题,特别是一些原有教材中没有而新增的内容,有待于进一步去学习;二是如何更好地把信息技术与新课程进行整合的问题;三是新课程的实施需要的外界条件的支持,但是学校的条件往往达不到这方面的要求,如何去合理地解决好这一问题。四是如何把新课程的实施与学生升学更好的融合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去思考。今后我将继续保持,并争取更大的进步。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六年级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我们要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不能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科学课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而要在实验室的建设上多作工作,让实验室处处充满科学创新的活力,成为科学的殿堂,开放的场所,创造的乐园.
一,多一点人文气息
依据新课程标准,科学课的重点不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上,而是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应该是关心生活,热爱科学,并善于把科学应用到生活中去的一代新人.
1.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的创造历程
可在实验室侧面的窄墙上贴一些科学家的画像和名言,并利用每节课课前3分钟的时间轮流让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开展我学科学家,我讲科学家故事等活动.学生自查资料,介绍科学家事迹,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家敢于探索,崇尚真理的精神会引起学生心灵的触动和感悟,促进他们科学情感及科学素养的形成.
2.让学生感受科学的应用价值
在实验室的后墙角设立科普书报城,介绍科学在人类社会中广泛而重要的应用价值.此外,可以利用科普影院播放科普知识和科技动态影片,如:《我们的地球》专题片,《登月之旅》实况纪录片等,细雨无声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科学的神奇力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倡和鼓励学生有选择,有改进,有创造,让科学教育充满人本思想和人文精神.
二,多一点创新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有必要让实验室自己说话,让学生时时刻刻看到创新,读到创新,想到创新,做到创新.
这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学期,我担任起五年级的科学教学,每个班每周2节课的课程。由于经验不足,以及同时又担任了一个班级的数学教学及该班的班主任,未能很好地提高自己作为专职的科学老师应有的教学水平,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
科学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核心。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就意味着需要面向全体,而面向全体,不仅在探究行为本身,而重要的是全体儿童的思维都要卷入其中。
一、在教学观念方面
我积极参加教科培组织的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参加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主要学习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努力使学生能接受我、喜欢我。
二、在教育教学方面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作为专职的科学老师,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我严格要求自己,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尽量使教学工作更加完善。我是这样进行教学活动的
1、课前准备:课前要备好课,一定要弄清楚所教课内涉及到的科学概念,所以,我会提前查阅书本或上网。另外,科学课上常常需要实验材料,而我校的仪器室基本没有适用的材料,几乎不可能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动手操作,但是为了上好课,偶尔我就自己找材料或动手制作,能让同学们利用较容易得到的材料来动手做实验。比如第二单元,学到光,为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我让学生自己用手电筒模拟光线,自行设计小孔成像的实验。
2、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会在根据每节课堂上的情况,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指导措施。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因材施教,有效地对个别学生进行引导。由于学生的科学知识较零散,缺乏系统性,以及主动思考的习惯没养成,故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时,偶尔会出现学生无从下手的情况。
3、研究教学方法: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我教的五年级两个班,一个好静一个好动,所以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辅导,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
5、做到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三、在继续学习方面
我积极主动参与教科培组织的同行之间的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但由于各种原因,这样的机会很少,而且自己能去参加的机会更少,所以这方面做得确实不足,今后希望能努力争取到鞥多学习的机会,走出学习向优秀的前辈老师学习!
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未能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先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一、认清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从思想上重视课程改革目标的能动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具体做法: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实施科学新课程标准,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最重要的是在科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时培训材料,明确目标和任务,理清新课程的结构、理念。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把科学课程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真正做到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严格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学生实验与课堂演示实验。
实验是探究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最主要的载体之一,依靠实验,一些客观的科学现实能够转变了学习探究的科学规律,从而使学习在科学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着科学规律有存在,体验着科学知识的形成。
4、创造性的挖掘课程教学资料,布置探究式的课外作业。
为了结合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要求,转变评价方式与知识的形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课外作业尽可能地有探究性的课题。虽然那些课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题,但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在科学学习的兴趣与探究能力上有长足的进步。
通过努力,本学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惑,以待于以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解决:一是知识的全面性问题,特别是一些原有教材中没有而新增的内容,有待于进一步去学习;二是如何更好地把信息技术与新课程进行整合的问题;三是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更多的外界条件的支持,但是学校的条件往往达不到这方面的要求,如何去合理地解决好这一问题。四是如何把新课程的实施与学生升学更好的融合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去思考。今后我将继续保持,并争取更大的进步。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六年级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我们要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不能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科学课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而要在实验室的建设上多作工作,让实验室处处充满科学创新的活力,成为科学的殿堂,开放的场所,创造的乐园.
一,多一点人文气息
依据新课程标准,科学课的重点不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上,而是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应该是关心生活,热爱科学,并善于把科学应用到生活中去的一代新人.
1.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的创造历程
可在实验室侧面的窄墙上贴一些科学家的画像和名言,并利用每节课课前3分钟的时间轮流让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开展我学科学家,我讲科学家故事等活动.学生自查资料,介绍科学家事迹,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家敢于探索,崇尚真理的精神会引起学生心灵的触动和感悟,促进他们科学情感及科学素养的形成.
2.让学生感受科学的应用价值
在实验室的后墙角设立科普书报城,介绍科学在人类社会中广泛而重要的应用价值.此外,可以利用科普影院播放科普知识和科技动态影片,如:《我们的地球》专题片,《登月之旅》实况纪录片等,细雨无声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科学的神奇力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倡和鼓励学生有选择,有改进,有创造,让科学教育充满人本思想和人文精神.
二,多一点创新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有必要让实验室自己说话,让学生时时刻刻看到创新,读到创新,想到创新,做到创新.
在实验室的四面宽墙上设计创新专栏.每个创新专栏上方的标题都是与创新有关的格言妙语,使学生体会到创新就在身边,就在科学学习的活动之中.引导学生不管是在课上的学习活动中,还是在课下的自主探究中,都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训练创新能力.
每个创新专栏方框里面的科普内容都是教师精选最前沿的科技知识,最贴近学生生活的科普文学,以及学生获奖的科技小论文和适合学生动手操作的科学实验等,并且定期更换.这些创新专栏整体看上去图文并茂,和谐美观,每一处都显示着设计者的巧妙用心,孩子们在这些设计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了创新兴趣.学生对环保,对高科技,对生活科学,对科学实验,也有了新的认识.
三,多一点个性空间
科学课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生个性.实验室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空间,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设立学生自制标本展橱
在实验室后面的墙上用玻璃制成一个透明的橱窗,将学生制作的各种动植物标本摆放进去,让学生利用课前课后时间尽情观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橱窗下面及实验室门前陈列饲养槽,饲养笼,饲养一些小动物如:鸡,鸽子,兔子,金鱼等.饲养小动物是学生们很喜欢做的事情,它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思考的机会,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 (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进行训练)
2.设立科技作品展橱
在实验室的前面墙角放一个展橱,分成多层,使其能放更多的物品,把学生在课上课下及科技活动中制作的小发明,小创造等科技作品陈列出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现,对培养创新精神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设置科学工具箱
设置一个科学工具箱,放置实验和研究过程中必须使用的工具,材料,活动纪录卡等.科学工具箱里的材料,如易拉罐,各种金属条,塑料瓶,海绵,泡沫,木块,木炭,橡皮,硬纸板,皮筋,气球,乒乓球,断锯条,各种弹簧,玻璃片,石头等都由学生自主筹备.教师应发动学生不断为它添砖加瓦,使它应有尽有,为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实施开放式探究提供便利.
四,多一点活动时间
我听说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名言突出了做的重要性,深刻地揭示了探求的意义在于经历.我们做了各种努力让实验室成为学生开展各种探究活动的阵地,成为展示他们探究活动成果的舞台,成为学生搞发明创造的乐园.但如果没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作为保证,一切都是空谈.因此要花时间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观察,实验,栽培,饲养,小制作,小发明,小课题研究,科学知识竞赛,科普知识讲座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己独立思考,去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去经历探索研究的过程,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
总而言之,实验室是学生科学活动的主阵地.我们努力做到的就是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让每一面墙都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科学创新活力.
20位用户关注
18位用户关注
47位用户关注
69位用户关注
81位用户关注
90位用户关注
70位用户关注
64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