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有哪些
风险评价管理制度是一种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识别、评估和管理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它涵盖了从风险识别到风险应对的全过程,以确保企业的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
包括哪些方面
1. 风险识别:通过对内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可能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的风险源。
2. 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量化或定性的评估,确定其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3. 风险分类与分级:将风险依据其性质、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和分级,以便于管理。
4. 风险监控与报告:定期检查风险状态,及时向管理层汇报,以便决策。
5. 风险应对策略:制定预防措施、应急计划和风险转移策略,降低风险影响。
6. 风险沟通与培训:确保全体员工理解风险管理制度,提高风险意识。
7. 制度修订与完善:根据实际情况和反馈,不断优化风险评价机制。
重要性
风险评价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保障企业安全: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减少因意外事件导致的损失。
2. 促进战略决策: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帮助制定稳健的战略规划。
3. 提升经营效率:识别并消除潜在的运营障碍,提高工作效率。
4. 维护企业声誉:有效处理风险事件,防止对企业形象的损害。
5. 符合法规要求:满足法律法规对风险管理的合规性要求。
方案
建立和完善风险评价管理制度,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
1. 构建风险管理团队:由专业人员组成,负责风险管理工作,确保专业性和准确性。
2. 制定风险政策: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原则和责任分配,形成书面文件。
3. 实施风险评估流程:定期进行风险评估,确保及时发现新风险。
4. 建立风险数据库:记录风险信息,便于历史数据对比和趋势分析。
5. 培训与教育:定期对员工进行风险管理培训,提高全员风险意识。
6. 设立风险预警系统:通过数据分析,预警可能的风险,提前做好准备。
7. 开展内部审计:定期审查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确保其有效性。
风险评价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保持稳健发展。
第1篇 成本管理体系风险评价控制工作程序
成本管理体系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1、目的
为了评价提高成本因素所产生风险的严重程度,确定提高成本因素控制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顺序,确保成本风险得到识别和控制,以规避风险、减少浪费和损失,保证本公司成本目标的实现及成本水平和成本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和保持。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评价提高成本因素所产生的风险程度。
3、职责
3.1体系负责人负责组织成本部及有关部门和单位评价成本风险。
3.2成本部是成本风险评价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对已确定的提高成本因素所产生的浪费和损失进行核算,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对提高成本因素所产生的风险进行评价和分级,并组织制定和实施成本控制方案,以消除成本风险。
4、工作程序
4.1对提高成本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4.1.1成本部应根据《已确定的提高成本因素清单》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对提高成本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为提高成本因素的核算、排序和分组提供依据。
4.1.2本公司对提高成本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内容一般包括:
a)提高成本因素的性质;
b)提高成本因素的类别(见《成本管理手册》第3.5.5.9条);
c)提高成本因素的范围;
d)提高成本因素的分布情况和所在的区域;
e)每个提高成本因素能提高哪些成本
(不限于此)
4.2对提高成本因素所产生的浪费进行核算
4.2.1在对提高成本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财务部应组织对已确定的提高成本因素(包括浪费和浪费源)逐一核算所产生的浪费和损失的金额,为提高成本因素进行排序和分组,实施成本风险评价和采取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4.2.2对提高成本因素所产生的浪费和损失进行核算的具体程序、方法和要求见《成本核算控制程序》。
4.2.3对提高成本因素所产生浪费和损失进行核算所引起的记录,由财务部负责归档保存。
4.3对提高成本因素进行排序和分组
4.3.1对提高成本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成本部应按核算的结果(浪费或损失的金额)由高至低对提高成本因素进行排序和分组,为确定风险程度提供依据。
4.3.2对提高成本因素的分组本公司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a)abc分类法;
b)区分一次性浪费和经常浪费;
c)上述两种方法的组合。
4.3.3对提高成本因素进行排序和分组所产生的记录,由成本部负责归档保存。
4.4对提高成本因素所产生的成本风险进行评价
4.4.1对提高成本因素进行排序和分组后,成本部应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提高成本因素所产生的浪费和损失金额及其排序和分组情况,对提高成本因素所产生的风险逐一进行评价,并按本公司的控制要求进行风险分级。
4.4.2风险评价的内容一般包括:
a)这些浪费和损失对成本目标或利润目标的影响程度;
b)这些浪费和损失对公司整体经营和持续发展的影响程度;
c)确定这些浪费和损失所产生的风险程度(风险级别);
d)识别和确定采取控制措施的需求和必要性;
e)识别和确定制定和实施成本控制方案的顺序。
(不限于此)
4.4.3对提高成本因素所产生风险的评价,应采用会议方式进行,与会人员必须签到,成本部应做好《成本风险评价记录》,有关部门和单位以及公司高层领导应在《成本风险评价记录》中签署意见并签字确认。
4.4.4对提高成本因素所产生的风险进行评价后,成本部应编制《提高成本因素改进计划》,并对以下活动提出明确要求:
a)确定消除或减少浪费或损失的目标;
b)安排成本控制方案的编制和实施的顺序;
c)制定成本控制方案;
(不限于此)
4.4.5《提高成本因素改进计划》报体系负责人批准后,下发至相关责任部门和单位,按《提高成本因素改进计划》的要求制定并实施《成本控制方案》,成本部应跟踪、监督和检查,并验证《成本控制方案》实施的结果。
4.4.5对提高成本因素风险评价活动所产生的记录,由成本部负责归档保存。
5、相关/支持性文件
5.1《已确定的提高成本因素清单》
5.2《成本核算控制程序》
5.3《提高成本因素改进计划》
6、记录
6.1《成本风险评价记录》
第2篇 冶金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冶金公司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一、危险源识别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
2、实效性原则
3、有限范围原则
4、方法的科学性原则
5、适宜性原则
6、预防性原则
7、输出性原则
8、真实性原则
二、危险源识别的使用范围
危险源识别范围应覆盖公司矿山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具体包括:
1、所有的生产、经营过程。
2、新建、扩建、改建生产设施,采用新工艺的实施及管理中的预先危害因素识别。
3、在用设备或运行系统的危害因素识别。
4、退役、报废的系统或有害废弃物质的危害因素识别。
5、化学危险品危害因素的识别。
6、工作人员进入作业场所各种危害因素的识别。
7、外部提供产品、服务中危害因素的识别。
三、危险源的分类
1、按时间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态。
2、按严重程度分类:正常、异常、紧急情况。
3、按照危害类型分类:
机械危害、物理危害、生物性危害、人机工程危害、化学危害、行为危害。
四、危险源识别方法
危险源辨识为单独或联合使用下列常见方法:
1、安全检查表法
2、预先危害因素识别法
3、现场观察法
4、座谈法
5、安全调查表法
五、危险源识别的步骤
危险源识别的一般步骤为:
1、调查确定危险源。通过调查、了解、收集过去的经验及事故情况,结合现场检查、判断等办法来确定危险源并进行分类。
2、识别危险转化条件。
3、进行危险分级。危险分级是确定危险程度,提出应重点控制的危险源。危险源等级可分为以下四级:
a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多人伤亡或引起火灾、爆炸,造成设备、厂房设施毁灭性破坏者,或虽事故程度不太严重,但事故频率高,经常造成人员伤亡和影响生产者。
b级,可能造成一人死亡或虽未死亡但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终身致残重伤)的伤害,或造成局部停产一个班以上者。
c级、可能造成人员局部丧失劳动能力(愈后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的重伤)的伤害,或造成生产中断一个班以上者。
d级、可能造成人员微伤、轻伤、或伤愈后能在原岗位工作的一般性重伤的伤害,并未造成生产中断。
4、制定危险预防措施。从人、物、环境、管理等方可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六、危险源风险评价管理规定
1、危险源划分的依据,是根据引发事故“四要素”为依据,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缺陷,环境条件。
2、危险源风险评价级别确定的规定
(1)a级由总公司确定,并对b级进行审查批准
(2)b级由分公司确定,并对c级进行审查批准
(3)c级由分公司车间确定,并对d级进行审查批准
(4)d级由分公司车间班组长确定,并开会讨论后上报车间审查批准。
3、危险源评价管理程序
(1)由班组按工种和作业内容进行讨论确定本班组危险源。
(2)危险源确定后进行分级,并由班组讨论控制措施,汇总上报车间。
(3)车间将所属班组上报危险源汇总后,召开技术人员、班组长、老工人参加的研讨会,对班组确定的危险源、控制措施、责任人是否妥当,进行认真研讨后上报分公司。
(4)由分公司主管安全生产的副经理主持,召集有关部门、有关人员对分公司危险源进行综合论证确定后,并研究具体危险源管理办法上报总公司。
(5)总公司副总经理主持,召集有关部室、人员对分公司上报的危险源进行综合论证,评价确定重大危险源,并制定具体管理方法,上报安委会。
4、危险源管理分工
a级――由公司各主管副总经理负责,相关职能部室负责检查,安全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分公司由经理负责,车间主任负责管理,班组长负责日常管理。
b级――由分公司副经理负责,相关职能科室检查,安全科监督管理,车间主任负责管理,班组长负责日常管理。
c级――由车间副主任负责,车间安全组及队长、班组长负责检查,安全组负责监督管理,班组长负责日常管理。
d级――由班组长负责,岗位工人负责检查,兼职安全员负责监督管理。
七、危险源管理责任制
(一)有关责任人职责
1、总公司主管副总经理的职责
(1)组织领导开展全公司矿山系统的危险源分级控制管理,检查危险源管理办法及有关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
(2)督促分公司或职能部室对a级危险源进行检查,并对所查出的隐患实施整改措施,同时,了解全公司a级危险源的分布状况及存在重大缺陷状况。
(3)审阅和批示有关单位报送的危险源隐患汇总表,,并督促或组织对其及时进行整改。
(4)对全公司a级危险源漏定或失控及由此而引发的死亡及以上事故承担责任。
2、分公司经理、副经理的职责
(1)负责组织本单位开展危险源分级控制管理,督促车间和科室落实危险源管理办法及控制措施。
(2)对本单位a级、b级危险源按分级管理的规定进行认真检查,并了解本单位危险源的分布情况及存在的重大缺陷问题。
(3)督促车间及检查部门对a、b、c级危险源进行严格检查。
(4)审阅并批示安全科报送的危险源隐患汇总表,督促或组织车间和科室及时对隐患进行整改。对本单位无力解决的隐患,应及时上报公司,并检查落实临时措施加以控制。
(5)对本单位a、b级危险源漏定或失控及由此引发的事故负责。
3、车间正、副主任的职责
(1)负责组织本车间开展危险源分级控制管理,落实危险源管理办法与有关措施。
(2)对本单位a、b、c级危险源进行检查,并了解本车间危险源的分布和存在的重大缺陷。
(3)督促车间职能组及所属班组对危险源进行认真检查。
(4)及时审查并批示班组报送的危险源隐患整改材料。对新上报的隐患及时组织整改。车间无力整改的隐患,应及时向经理及安
全科报告,并对物理整改的隐患采取有效地临时控制措施。
(5)对本车间a、b、c级危险源漏定或失控而导致的死亡事故负责。
4、班组长的职责
(1)负责本班组的危险源控制管理,熟悉各级危险源控制的内容,督促各岗位人员(包括本人)对各级危险源进行检查。
(2)对本班组查出的隐患当班不许整改完毕,确实无力整改的应及时上报车间,同时立即采取措施有效的临时性措施。
(3)对本班组内危险源进行认真检查,对隐患整改或信息反馈方面出现的失误及由此引发的各类事故承担责任。
5、岗位操作人员的职责
(1)必须熟悉本岗位有关危险源的检查控制措施内容,当班检查控制情况,严禁弄虚作假。
(2)发现隐患应立即上报班组,并协助整改,对不能及时整改的隐患,则应采取临时有效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3)对因本人在危险源检查、信息反馈、隐患整改、采取临时措施等方面延误或弄虚作假,造成危险源失控而发生的事故承担责任。
(二)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
1、各级安全管理部门的职责
(1)督促本单位开展危险源分级控制管理,制定并实施管理办法,负责综合治理。
(2)负责组织本单位对相应级别危险源危险因素的系统分析,推行控制技术,不断落实、深化、完善危险源的控制管理。
(3)分级负责组织危险源辨识结果的验收与升级、降级及撤点、销号审查。
(4)按期深入现场检查(或抽查)本级危险源的控制情况。
(5)负责危险源控制点的信息管理。
(6)按规定的期限及时填报危险源隐患汇总表。
(7)督促检查各级对查出或报来隐患的处理情况,及时向主管经理报告。
(8)对危险失控而引发的相应级别伤亡事故,组织认真调查分析,按本规定查清责任人并及时报告领导。
(9)负责按本规定的内容进行危险管理的考核。
(10)对因本部门工作失误或延误,造成危险源漏定或失控及由此造成的相应级别工伤事故负责。
2、总公司职能部室职责
(1)参与a级危险源辨识结果的审查,并在本部门的职权范围内组织实施对相应危险源的控制管理。
(2)负责本部门分管的危险源定期进行检查。
(3)按“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职责,对下属矿分公司无力整改的危险源缺陷或隐患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安排处理。
(4)对因本部门工作延误,导致危险源失控或由此引发的死亡以上事故负责。
3、分公司有关科室职责
(1)了解本单位危险源分布情况,参加a、b级危险源辨识结果的审查与控制管理。
(2)负责对科室分管的危险源定期进行检查。
(3)对车间无力整改的危险源隐患或缺陷,接到报告及时安排处理。
第3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1、危险源辨识是指对生产中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和分析;
2、危险因素是指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实质性损害的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3、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可分为直观经验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方法两大类,
直观经验法可分为对照经验法和类比法;
4、常见危险、危害因素为易燃易爆物质、腐蚀和腐蚀性物质、生产性毒物、生产性粉尘、噪声、振动、辐射、高低温、采光与照明等;
5、危险、危害因素的识别要全面、有序地进行,禁止漏项,按规定以厂址、总平面布置、道路及运输、建筑物、生产工艺过程、生产设备装置、作业环境、安全管理措施等顺序和方面进行;
6、重大危险源辨识是指长期或临时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7、单元指一个(套)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设施或场所;
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8、重大危险源辨识申报登记工作须按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 一2000)进行;
9、危险评价是指在危险危害因辩识的基础上,根据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分析、预测存在的危险因素的危害程度,以利于提出科学合理的和可行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措施;
10、危险方法是对系统中的危险性、危害性进行分析评价的工具,按评价方法的特征一般分为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和综合评价;
①定性评价是根据人的经验和判断力对生产工艺设备、环境、人员、管理等方面的状况进行评价。
半定量评价是一种或几种直接或间接反映物质和系统危险性的指数(指标)来评价系统的危险性大小;
②定量评价:用系统事故发生概率和系统严重程度来评价;
11、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安全检查表、预先危险性分析、火灾、爆炸危险性指数评价法、美国化学公司蒙德法、日本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法等;
12、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评价是一种简单易懂的人们在只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评价法,是与系统风险评价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作业风险大小的。这三种因素是:l一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 一一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率;c一发生事故会造成的后果。以d=l.e.c的乘积值来定。70以下的环境低危险的;70一160之间为显著危险的,需及时整改;160-320之间是高度危险环境;320以高分值表示环境非常危险,应立即停止生产,直到改善为止;
13、公司对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采取动态管理,基层单位对本单位的危险源每月至少四次进行辨识及风险评价,主要实施动态管理。公司安环部对次进行日常监察,并主要采用档案式管理;
14、公司安环部及各有关单位须建立文件化的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档案,妥善保管及时修订;
15、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的范围硬涵盖所有与生产相关的过程、活动、场所及周边环境;
16、明确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过程中所有人员的职责,并逐一落实到位;
17、建立行之有效的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方法,并与企业的实际生产紧密相连;
18、风险评价应包括下列职业危害因素:粉尘、高温与低温、振动、噪声、辐射、毒物、照度、生物危害、人机功效危害、心理因素等;
19、人机功效调查应包括重要重复运动、使用电动工具、作业姿势、座位舒适度、环境条件、易接近程度;
20、在火灾风险评价时应考虑不同水来源,包括:地下水源、地表水源、降雨及径流、老窿水源;
21、在冒顶片帮、坍塌、岩矿突出风险评价时须考虑不同的致因因素,包括地压活动、结构面、岩石破坏、支护、爆破影响等;
22、在中毒窒息风险评价时应考虑致因因素主要有:爆破作业、有害气体积聚区域、通风不良、火灾影响等;
23、在机械伤害风险评价时须考虑不同的致因因素有:运输机械、提升机械、装载机械、钻探机械、破碎机械、通风机械、排水机械、支护机械等。
第4篇 危害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安全分析管理程序
1.目的
建立、推行并保持公司工程建设、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危害源辨识与评价程序,确认、评价重大危险源,对各项(类)工作进行安全性分析,为制定控制措施计划提供依据。
控制风险,保护员工安全健康,促进生产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1.1
2.适用范围
2.1 包括日常及非日常活动及操作。
2.2 适用于公司正常的工程作业、生产作业及临时加班作业。
2.3 公司所属区域内,进入作业现场和办公场所可能遭受危害及造成环境影响的所有人员,包括:工作人员、实习人员、承建商、以及参观、访问、联系业务、临时进入的其它人员。
2.4 公司的各类设备、设施,包括:通道、建筑物、厂房等。非所有权的归属,包括:公司产权、借用、租用的厂房、设备、设施以及代维护财产。
3.职责
3.1 安环部是本程序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编制、修订本程序,负责指导危险源识别、评审、确认、评价、以及对重大危险源控制措施计划的制定。
3.2 公司各部门/车间/中心按要求对本部门/车间/中心所属范围、人员、设备进行危害源识别、评价,并进行控制。
3.3 重大危害源控制措施所涉及的部门/车间/中心负责按计划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控制方案,并实施。
4.工作程序
4.1 危险源识别
4.1.1 危险源的辨识范围应覆盖公司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控制和可能对其施加影响的各个方面。
4.1.2 进行危害识别,应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关注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
4.1.2.1 物理性:包括设备、设施、电气、噪声、高温、粉尘、振动、辐射等,还应考虑:全部在用、封存、借用、租赁的设备、设施、装置、工具等的缺陷,考虑使用年限,磨损程度,腐蚀、老化,以及维修后组件变更或丢失;
4.1.2.2 化学性:包括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腐蚀等;
4.1.2.3 生物性:包括传染病;
4.1.2.4 心理性:性格争强好胜、情绪波动、麻痹自信、侥幸心理、好奇、错觉、幻觉等;
4.1.2.5 生理性:身体缺陷、视力、听力较弱、超负荷等,女工保护和重体力劳动;
4.1.2.6 行为性:违章指挥,违章操作、指挥调度不当,故意行为;
4.1.2.7 作业环境不良:包括安全通道、操作点的安全状况、地面状况、空气含氧量、温度、湿度、采光等。
4.1.3 在识别危害因素时还应考虑:公司所属地域的地质水文、地形、周围环境、道路交通、周边环境、社区环境、气象条件、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公司所属地域内所有建筑物、道路、运输线、装卸区、消防通道、生活区域;事故应急的设备设施,抢救措施及辅助设备设施。
4.1.4 识别危害因素应特别关注 “三种状态”、“三种时态”发生的危害。
4.1.4.1 三种状态:
a. 正常:在生产活动服务中正常情况下的危险源/污染源;
b. 异常:临时发生的工艺变更,检修;
c. 紧急:正常,异常活动不应发生的紧急情况,如火灾、爆炸、化学品泄漏、污染物异常排放等突发事件。
4.1.4.2 三种时态
a. 现在:正常工作生产活动中发生的危险源/污染源。包括正常加班时间;
b. 过去:从前发生过对人、设备伤害或损失及未遂事件,停用、报废设备、基建遗留、污染物意外排放等;
c. 将来:因工艺、设备改变可能产生的新危险源/污染源。
4.2 危害辨识方法
4.2.1 首先制定安全检查表(scl)对作业场所、设备设施进行危害识别,以确认公司的全部危险源;对日常工作活动、工艺操作等采用工作安全分析(jha);
4.2.2 编制出重大危害清单,并做好危害/风险记录。
4.2.3 对于关键装置、要害部位,特别是以前经常发生事故的或其它类似装置、部位发生过如火灾、爆炸、人身伤亡等重大事故的,则采用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结合进行危害分析。(各种识别方法的应用简介参照附录2)
4.3 工作安全分析(jha)
4.3.1 确认及分析某特定工序时可能产生的潜在危险的严重程度,并提供数据协助管理层作出决定,以改善工作的安全及健康标准。
4.3.2 工作安全分析是一种较细致地分析工作过程中存在危害的方法,把一项工作活动分解成几个步骤,识别每一步骤中的危害和可能的事故,设法消除危害。
其分析步骤:
(1)把正常的工作分解为几个主要步骤,即首先做什么、其次做什么等等,用3—4个词说明一个步骤,只说做什么,而不说如何做。
分解时应: —观察工作
—与操作者一起讨论研究
—运用自己对这一项工作的知识
—结合上述三条
(2)对于每一步骤要问可能发生什么事故,给自己提出问题,比如操作者会被什么东西打着、碰着;他会撞着、碰着什么东西;操作者会跌倒吗;有无危害暴露,如毒气、辐射、焊光、酸雾等等。
(3)识别每一步骤的主要危害后果。
(4)识别现有安全控制措施。
(5)进行风险评估。
(6)建议安全工作步骤。
4.3.3 在进行工作安全分析后,有关部门/车间/中心应制定可有效清除或控制工作相关风险的安全措施及操作程序,并予以实施。
4.3.4 措施及程序要定期予以检讨或修订,以确保能反映当前的操作情况。操作程序应由工程人员、操作人员协同安全主管检讨,以确保这些程序是准确的,并能够就如何安全地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指示。
4.4 风险评价方法
4.4.1 评估人员应对所识别的危害加以科学评估,确定最大危害程度和可能影响的最大范围,以便采取有效或适当的控制措施,从而把风险降低或控制在可以容忍的程度,
4.4.3 矩阵法评量的依据
– 风险的发生概率等级
– 风险的后果等级
4.4.4 矩阵法的使用
– 根据该风险发生的概率等级而选取矩阵图对应的概率等级所属的列
– 根据该风险的后果等级选取矩阵图对应的后果等级所属的行。
– 在矩阵图中该风险发生的概率等级和后果等级所交叉的矩形所对应的值即为该风险的程度。
– 风险程度是1至25之間。
– 在风险矩阵图中有三种颜色所覆盖的区域,分别代表不同的风险程度:
红色代表高风险,风险程度为15至25
黄色代表中风险,风险程度为8至12
绿色代表低风险,风险程度为1至6
4.4.5 风险矩阵
可能性
后果
极低(1)
低(2)
中(3)
高(4)
极高(5)
轻微(1)
1
2
3
4
5
小(2)
2
4
6
8
10
中(3)
3
6
9
12
15
大(4)
4
8
12
16
20
极大(5)
5
10
15
20
25
4.4.7 风险级别
潜在后果等级
潜在后果等级
5 (极大)
4(大)
3(中)
2(小)
1(极小)
营运能力的损失
大于50%
大于40%,
小于50%
大于30%,
小于40%
大于20%,
小于30%
少于20%
资产等值/营运收入的损失
大于50%
大于40%,
小于50%
大于30%,
小于40%
大于20%,
小于30%
少于20%
受到政府控告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社会批评
严重
介乎中等
至严重
中等
介乎轻微和
中等之间
轻微
以上定义供作参考用。如有需要,各部门/车间/中心可根据本身实际情况而对上述定义作修改。
可能性等级
可能性等级
等級
5
4
3
2
1
极高
高
中
低
极低
描述词
几乎肯定
很可能
可能
不太可能
罕见
描述
预期在大多数情况下发生
在大多数情况下很可能会发生
在某个时间可能会发生
在某个时间能够发生
仅在例外的情况下可能发生
4.5 风险控制的策划和实施
4.5.1 根据评估计算的分值,确认高、中、低级别的危险源,安环部权衡汇总列出重大危险源 (含不可允许危险源)。重大危险源清单,需报总经理审批。
4.5.2 被确定的高度风险源,负责列入目标控制,须立即处理,以降低风险的程度;或组织编写程序文件控制及应急预案等,相关责任部门负责具体控制和实施。
4.5.3 中度风险源按评价规定必须采取措施,编写中度危险源管理方案(整改或采取有效措施),由部门/车间/中心领导批准、执行。
4.5.4 低度风险源可允许和可忽略危险源根据情况尽可能建立健全操作规程和相关规定,并定期检测。
5.附录
附件1:重大危险源清单(样本)
附件1:重大危险源清单(样本)
序
号
部门
活动
(设备)
危险源
曾發生的类似事故
第5篇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管理办法
为实现公司的安全生产,实现管理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做到事前预防,达到消除减少危害、控制预防的目的,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1. 评价目的
1.1 对本公司范围内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与评价,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对其实施控制。
1.2 识别生产中的所有常规和非常规活动存在的危害,以及所有生产现场使用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1.3 加强管理和个体防护等措施,以减少或避免不期望的事件发生,遏止事故,避免人身伤害、死亡、职业病、财产损失和工作环境破坏,保证安全生产。
2. 评价范围
本公司范围内所有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存在的危害,以及所有生产现场使用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生产活动、服务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评价、识别与控制。
3.职责
3.1 分管安全副总经理负责本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组织领导工作,负责建立风险评价小组,负责批准重大的风险清单。
3.2 安全部门负责组织本公司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确定重大及巨大的风险,提出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方案,并对全公司的危险源的控制进行监督。
3.3 安全部门应确保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人员进行应有的培训,以承担指定范围内的工作。
3.4 各部门对所辖范围内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并实施控制。
4.风险评价工作程序
4.1 总则
4.1.1 本公司重大风险详见《 重大风险清单》。
4.1.2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准则: ——国家、地方、行业颁布的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 ——有关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公司制定的安全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4.1.3 危险因素的分级原则 危险因素按以下原则进行分类:
i 级: 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ii 级:近期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iii 级:将来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iv 级:不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4.2 风险评价的组织和管理
4.2.1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工作在安全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4.2.2 各部门应成立由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参加的评价小组在部门负责人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同时应鼓励其他员工参与危害和影响的确定。
4.2.3 公司应通过各种途径使风险评价工作小组成员接受必要的培训,使其具备熟悉工艺技术、安全健康管理知识、法律法规要求知识、常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方法和技巧能力。
4.3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范围应包括:
4.3.1 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
4.3.2 作业场所内所有人员的活动(包括供方、合同方)
4.3.3 作业场所内所有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和产品(包括外部提供的设备和材料等)
4.3.4 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4.3.5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3.6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4.3.7 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按全生产规章制度
4.3.8 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4.3.9 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
4.4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应考虑
4.4.1 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
4.4.2 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
a.正常状态指正常生产时状态
b.异常状态指生产活动中开车、停车、检修等情况下的危险因素与正常状态有较大不同的状态
c.紧急状态指生产活动中出现意外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状态
4.4.3 六种危险危害因素: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心理性、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其他危险、危害因素
4.5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方法
4.5.1 评价人员应根据所确定的评价对象的作业性质和危害复杂程度,选择一种或结合多种危害识别方法,包括:安全检查表、工作危害分析、预先危害性分析、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等,各种识别方法的应用简介参照附录 5。
4.5.2 在选择识别方法时,应考虑:
——活动或操作性质;
——工艺过程或系统的发展阶段;
——危害分析的目的;
——所分析的系统和危害的复杂程度及规模;
——潜在风险度大小;
——现有人力资源、专家成员及其他资源;
——信息资料及数据的有效性;
——是否是法规或合同要求。
4.5.3 各部门应首先制定安全检查表对作业环境、设备、设施进行危害识别,对工作活动、工艺操作等采用工作危害性分析(jha),在此基础上,对于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特别是以前经常发生事故的或其他类似装置、部位发生过如火灾、爆炸、人身伤亡等重大事故的,则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进行危害分析。各单位也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其他的识别方法。各种识别方法的应用简介参照附录 5。
4.5.4危害识别、风险评价的步骤 按岗位划分作业活动 作业活动的划分可以按生产流程的阶段、地理区域、装置、作业任务、生产阶段划分,或者将以上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划分。如:开车、停车、设备检修、突然断电、断水、机泵跳闸、正常操作、物料搬运、药剂配制、取样分析、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储罐内部清洗作业、吊装、动火、承包商现场作业等。识别设备设施的危害可按下列顺序 厂址:地质、地形、周围环境、气象条件等; 厂区平面布局:功能分区、危险设施布置、安全距离等; 建构筑物; 生产工艺流程; 生产设备、装置、化工、机械、电气、特种设备等;作业场所: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低温; 工时制度、女工保护、体力劳动强度等; 管理设施、急救设施、辅助设施等。 识别危害之前可先列出拟分析的设备设施清单。
4.6 识别危害根源和性质
4.6.1 在进行危害识别时要考虑以下问题: ——存在什么危害(伤害源) ——谁(什么)会受到危害——伤害怎样发生
4.6.2 评价人员应通过现场观察及所收集的资料,对所确定的评估对象,识别尽可能多的实际的和潜在的危害,包括:
1)设施的不安全状态,包括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和危害扩大的设计缺陷、工艺缺陷、设备缺陷、保护措施和安全装置的缺陷;
2)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不采取安全措施、错误动作、不按规定的方法操作,某些不安全行为(制造危险状态);
3)可能造成职业病、中毒的环境与条件,包括物理的(噪音、振动、湿度、辐射),化学的(易燃易爆、有毒、危险气体、氧化物等)以及生物因素;
4)管理缺陷,包括安全监督、检查、事故防范、应急管理、作业人员安排、防护用品缺少、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的管理。
4.6.3 在进行危害识别时,要充分考虑发生危害的根源及性质:
1)火灾和爆炸;
2)冲击和撞击;
3)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
4)暴露于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危害因素的工作环境;
5)人机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环境条件或位置的适宜度、重复性工作等);
6)设备的腐蚀、缺陷;
7)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露;
8)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等。
4.6.4危害识别应考虑由于过去或将来的运作、产品或服务可能造成职业安全健康及环境影响,包括以往生产遗留下来的潜在危害和影响,丢失、废弃与处理活动等。同时也应考虑异常(包括启动、关闭、维修、停机、工程开始/结束及其他非预期运行的情况)以及事故和潜在的紧急情况(如火灾、爆炸、泄露、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而造成的紧急疏散、人员伤亡或重大环境污染)。
4.7 评价风险和影响 评价小组应对所识别的危害事故、事件加以科学评价,确定最大危害程度和可能影响的最大范围,以便采取有效或适当的控制措施,从而把风险降低或控制在可以容忍的程度,具体步骤包括:
4.7.1 决定所识别的危害及影响发生的后果有多严重,重点考虑法律法规要求、伤亡程度、经济损失、环境影响的程度大小、持续时间以及对本公司形象的影响(参考附录 1),如同时涉及到两个方面,以高分为准;
4.7.2 评价发生危害事故事件的可能性有多大,重点考虑危害发生的条件(比如正常、异常或紧急状态发生)、现场有否控制措施(包括个人防护品、应急措施、监测系统、作业指导书、员工培训)、事件或事故一旦发生,是否发现或察觉,同类事故以前是否发生过以及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参考附录 2);
4.7.3 评价风险。结合所辨别的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严重性,并决定其风险的大小以及是否可以容忍的风险(参考附录 3),风险评价的结果可分为以下几种:
——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l×s1~3)
——可容忍的(r4~8)
——中等的 (r9~12)
——重大风险(r15~16)
——巨大风险 (r20~25)
注:rl×s—危险性或风险度(危险性分值)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发生事故的频率)
s——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4.7.4 各部门对本部门的生产过程中所识别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对中等以上的风险进行汇总,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报安全部门。
4.7.5 安全部门组织公司评价小组对各部门上交的危险源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本公司范围内的重大及巨大的风险,编制重大风险清单下发至各部门。
4.7.6 各部门建立各部门的风险清单。
4.8 风险控制
4.8.1 风险程度的大小是制定何种控制措施的依据,各部门应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见附录4)
4.8.2 重大或巨大的风险是公司制定目标及隐患治理的基础及依据,安全部门应组织制定控制目标和制定控制计划(参考附录4),采取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消除、减少危害和影响,防止潜在事故的发生。
4.8.3 各部门对评价的中等及以下的风险进行讨论并制定出风险控制措施,并检查落实。
4.8.4 风险控制措施,一般采取以下四种对策:技术对策、教育对策、管理对策、个体防护。
4.9 重大及巨大的风险作为制定公司安全目标的基础和依据。
4.10 常规性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应每年一次,在每年底前进行;非常规活动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应在活动开始之前进行(如拆除、新改扩建项目、建维修项目、开停车、较重要的隐患治理项目和较重要的公益变更、设备变更项目等)。
4.11 安全部每年一次对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应用效果进行检查和评审。
4.12 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主要人员应受过专业培训,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
4.13 当产生下列情况时各部门应及时进行辨识与评价,将风险评价结果及风险清单报安全部。
a.新工艺、新设备技改、技措项目
b.法律、法规更新
c.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d.相关方要求
e.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5.记录
安全检查分析表(scl)
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jha) 作业活动清单 设备设施清单风险清单 重大风险清单
附录1:评价危害及影响后果的严重性(s)表
附录2:危害发生的可能性(l)及频率表
附录3:风险评价表
附录4:风险控制措施及实施期限表
附录5: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价方法简介
附录1: 评价危害及影响后果的严重性(s)表法律、法规 财 产 损等级 及其他要 人 失 ( 万 停工 环境污染、资源消耗 公众形象 求 元) 部 分 装 a)公司外严重污染;置 ( gt2 b)大量使用不可循环利 重 大 国 违反法律、 发 生 死 套)或≥ 5 gt30 用的物质; 际、国内 法规 亡 1 套关键 c)产生排放大量的有毒 影响 装置、设 有害污染物废弃物。 备停工 a公司内严重污染; 2 套装置 b中等量使用不可循环 行业内、 潜在违反 丧失劳 停工、或 4 gt20 利用的物质; 公司内、 法规 动 重 要 设 c产生排放中等量的有省内 备停运 毒有害污染物废弃物。 截肢、 a公司范围内中等污染; 不符合公 骨折、 1 套装置 b中等量使用可循环利 司的安全 听 力 停工、或 本地区内 3 gt10 用的物质; 生产方针、 丧 失 、 设 备 停 影响 c产生排放少量的有毒制度、规定 慢 性 运 有害污染物废弃物。 病 轻 微 a 装置范围污染; 受 影 响 不符合公 受伤、 b少量使用不可循环物 不大,几 公司及周 2 司操作程 间 歇 lt10 质; 乎 不 停 边范围 序、规定 不 舒 c 产生排放很少量的有工 适 毒有害污染物废弃物。 a 没有污染; b少量使用可循环利用没 有 停 形象没有 1 完全符合 无伤亡 无损失 的物质; 工 受损 c不产生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废弃物。 注:如同时涉及到两个方面,以高分为准。 附录 2:危害发生的可能性(l)及频率表等级标 准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 5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 或事件。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作过任何监测; 4 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危害常发生或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防护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 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 3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过去曾经发生、或在异常情况下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 2 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 过去偶尔发生危险事故或事件。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 1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附录 3: 风 险 评 价表 严重性 1 2 3 4 5 可能性 1 1 2 3 4 5 2 2 4 6 8 10 3 3 6 9 12 15 4 4 8 12 16 20 5 5 10 15 20 25 附录 4: 风险控制措施及实施期限表 风险度 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实施期限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 20—25 巨大风险 立即 改进措施进行评估采取隐患治理措施 制定目标、指标、管理方案,采取紧急措施 15—16 重大风险 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 限期治理 测量及评估制定管理制度、规定进行控制,加强培训及 9—12 中等的 2 年内治理 沟通 条件成熟时治 4—8 可容忍的 维持现状、保持记录、定期检查 理 轻微或可忽 lt4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记录 略的风险附录 5: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价方法简介: 1 工作危害分析(jha) 是一种较细致地分析工作过程中存在危害的方法,把一项工作活动分解成几个步骤,识别每一步骤中的危害和可能的事故,设法消除危害。 1.1 分析步骤(参照附表): a)把正常的工作分解为几个主要步骤,即首先做什么、其次做什么等等,用 3-4 个词说明一个步骤,只说做什么,而不说如何做;作业步骤的划分应建立在对工作观察的基础上,并与操作者一起讨论研究,运用自己对这一项工作的知识进行分析。 b对于每一步骤要问可能发生什么事故,给自己提出问题,比如操作者会被什么东西打着、碰着;他会撞着、碰着什么东西;操作者会跌倒吗;有无危害暴露,如毒气、辐射、焊光、酸雾等等; c识别每一步骤的主要危害后果; d识别现有安全控制措施; e进行风险评价; f建议安全工作步骤。
2 安全检查表分析(scl) 是基于经验的方法,分析人员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与一般工艺设备和操作有关的已知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 安全检查分析表分析可用于对物质、设备、工艺、作业场所或操作规程的分析。编制的依据主要有: a)有关标准、规程、规范及规定 b国内外事故案例和企业以往的事故情况 c系统分析确定的危险部位及防范措施 d分析人个人的经验和可靠的参考资料 2.1 分析步骤 a)建立安全检查表,分析人员从有关渠道(如内部标准、规范、作业指南)选择合适的安全检查表。如果无法获取相关的安全检查表,分析人员必须运用自己的经验和可靠的参考制定检查表; b分析者依据现场观察、阅读系统文件、与操作人员交谈、以及个人的理解,通过回答安全检查表中所列的问题,发现系统的设计和操作等各方面与标准、规定不符的地方,记下差异; c分析差异(危害),提出改正措施建议。 2.2 分析要点 a)安全检查分析表分析的对象是设备设施、作业场所和工艺流程等,检查项目是静态的物,而非活动。故此所立检查项目不应有人的活动。 b用安全检查表分析时既要分析设备设施表面看得见的危害,又要分析设备设施内部隐藏的内部构件和工艺的危害。如:超压排放;阀门等按装方向;安全阀额定压力;温度、压力、黏度等工艺参数的过度波动;防火涂层的状态;管线腐蚀、框架腐蚀、炉膛超温、炉管爆裂、水冷壁破裂.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发放(lec法)
危险因素风险级别的高低:主要依据其导致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和发生事故的可能性等进行综合判定,从高到低风险等级依次划分为1,2,3,4,5五个级别,管理等级依次划分为a,b,c,d四个级别,可以依据下面方法进行划分:
1、风险评价标准:
风险评价,要确定出危险因素的风险级别,首先对危险因素引发事故的可能性、暴露程度、引发事故所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赋值,然后按下式计算风险值。
d=lec
式中:d=风险值;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l值判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用概率来表示。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故概率为0;而必然发生的概率为1;然而,从系统安全角度考察,绝对不发生事故是不可能的,所以人为地将发生事故可能性极小的值定位0.1,而必然要发生的事故的值定位10,介于这两种情况之间的情况指定为若干中间值,判别实际情况后按下表取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分数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
6
3
1
0.5
0.2
0.1
完全可以预料
相当可能
可能,但不经常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极不可能
实际不可能
e值判定:规定连续出现在危险环境的情况为10,而非常罕见地出现在危险环境中定值为0.5,介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规定若干个中间值。判别实际情况后按下表取值。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取值表
分数值
频繁程度
10
6
3
2
1
0.5
连续暴露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每月一次暴露
每年几次暴露
非常罕见地暴露
c值判定: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与财产损失变化很大,所以规定取值为1~100,把需要救护的轻伤害或小财产损失规定为1,把造成多人死亡或重大财产损失规定为100,其它事故后果定值为1与100之间。判别实际情况后按下表取值。
事故后果严重程度(c)取值表
分数值
后果严重程度
100
40
15
7
3
1
重大火灾,许多人死亡,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灾难,数人死亡,或造成很大财产损失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或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
严重,重伤,或较小的财产损失
重大,致残,或很小的参禅损失
引人注目,不利于基本的安全卫生要求
求出d值,判定风险等级:d值已知后,按下表判定风险等级。
危险因素风险等级与管理等级划分表
d值
危险程度
风险等级
管理等级
>320
160~320
70~160
20~70
<20
及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1
2
3
4
5
a
b
c
d
d
2、管理等级标准:采用集团公司目前在用的危险因素等级管理方法,即四级管理方法。
a级:集团公司管理级危险因素;
b级:厂级管理的危险因素;
c级:车间级管理的危险因素;
d级:班组级管理的危险因素。
管理等级与风险的等级的关系如上表所示。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七日
第6篇 某酒店重大危险源监控及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为了全面贯彻《安全生产法》,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控制能力和事故预防能力,实现____大酒店安全生产工作从被动防范向源头管理转变,特制定本制度。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或临时生产、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____大酒店(下称“酒店”)根据工作需要建立相应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机构,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和风险评价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重重大危险源和风险评价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所属各部门和有关人员对重大危险源日常安全管理与监控职责,制定重大危险源和风险评价实施方案。
酒店存在重大危险源的,其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本单位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与风险评价工作。
第二章 重大危险源普查登记
酒店必须按照《安全生产法》、《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和申报登记范围的要求对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进行登记建档,并填写《重大危险源申报表》,报当地安全监管部门。 酒店应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管理数据库、档案库和定期报告制度,实现自身重大危险源的简易辨识与危险源的危险等级初次评估。
第三章 重大危险源监控评估
酒店应对重要的设备、设施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危险物质进行定期检测,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评估监控的日常管理体系。
酒店应建立重大危险源档案,重大危险源档案应包括: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报告;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实施方案;重大危险源监控检查表;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和演练方案;重大危险源报表。
每年至少对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进行一次安全风险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安全评估工作应由注册安全主任或注册安全评价人员或注册安全工程师主持进行,或者委托具备安全评价资格的评价机构进行。
安全评估报告应包括:安全评估的主要依据;重大危险源的基本情况;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可能发生的事故种类及严重程度;重大危险源等级;防范事故的对策措施;应急救援预案的评价;评估结论与建议等。
重大危险源的生产过程以及材料、工艺、设备、防护措施和环境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发生变化时,酒店应当对重大危险源重新进行安全评估,并将有关情况报当地安全监管部门和酒店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备案。对新产生的重大危险源,应当及时报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对已不构成重大危险源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及时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核销。
按照重大危险源的种类和能量在意外状态下可能发生事故的最严重后果,重大危险源分为以下四级:一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特别重大事故的;二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特大事故的; 三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重大事故的;四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一般事故的。
第四章 重大危险源的管理
酒店的决策机构或主要负责人应当保证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所需资金的投入。酒店各部门应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使其全面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和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酒店应将重大危险源可能发生事故的应急措施,特别是避险方法书面告知相关部门和人员。
酒店在重大危险源现场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并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对有关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 第五章 重大危险源缺陷和隐患治理整顿 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缺陷和隐患的立项、监控、整改、审核、销项工作制度。
对构成重大事故隐患的重大危险源,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责令其暂停经营、限期整改,经评定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酒店应当制定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并报当地安全监管部门和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备案。应急救援预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重大危险源基本情况及周边环境概况;应急机构人员及其职责;危险辩识与评价;应急设备与设施;应急能力评价与资源;应急响应、报警、通讯联络方式;事故应急程序与行动方案;事故后的恢复与程序;培训与演练。
酒店应当根据应急救援预案制定演练方案和演练计划,每年进行一次实战演练或模拟演练。
附则
本制度由酒店安全生产委员会负责解释。
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第7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理标准
为辩别和认识公司范围内影响职业健康和人身安全的危险源,评价其危害程度,判定危险源带来的风险,并进行有效控制,特制订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危险源辩识、评价的依据、方法、程序及风险控制策划等管理内容。
1.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危险源辩识与风险评价的管理工作。
2 术语
2.1 危险源:可导致伤害、财产损失、职业健康、破坏环境及这些情况组合的结果和状态。
2.2 危险源辩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2.3 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2.4 风险评价: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3 管理职能
3.1 运营管控部负责制订本公司危险源识别和评价的程序和方法及重大危险源清单;负责组织、指导各子公司危险源辩识和评价活动;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制订重要危险源的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
3.2 公司有关单位负责组织本单位危险源的辩识和评价;负责编制本单位危险源、重要危险源清单及控制措施或应急救援预案。
4 管理内容与要求
4.1 危险源辩识和评价的依据
4.1.1 危险源的辩识和评价以工作岗位为基本单元进行。
4.1.2 岗位、设备设施状况及职业危害作业点的环境状况按《机械制造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评级标准》中的相应的设备设施和工作环境的考评检查表辩识。
4.1.3 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按该岗位安全操作规程辩识。
4.1.4 按采取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根据gb/t13816-92《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害)因素分为六类:物理性危险(害);化学性危险(害);心理(生理)性危险(害);行为性危险(害);其他危险(害)。
4.1.5 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
a、按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公司有以下14类危害类型: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伤害;淹溺伤害;灼烫伤害;火灾伤害;高处坠落;坍塌伤害;锅炉爆炸;容器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
b、参照卫生部,原劳动部、总工会等颁发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将危害因素分为: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其他危害因素7类。
4.2 危险源辩识
4.2.1 各单位负责人可授权本单位经过培训的人员组织本单位危险源辩识和预评价,必要时安排有关人员协助其工作。
4.2.2 危险源辩识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直观经验法,凭专业人员的经验分类。二是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范围应覆盖公司所有人员和设备设施。
4.2.3 危险源辩识应确保充分、具体、并考虑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和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
态。
4.2.4 危险源辩识应由员工广泛参与、自下而上进行,并填写《危险源辩识评价一览表》(详见附录a)经单位负责人审核确认,报运保障部。
4.3 危险源重要性评价
4.3.1 各单位填写本单位的《危险源辩识评价一览表》时,应按本程序《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方法说明》(详见附录b)对本单位的危险源先进行风险预评价。
4.3.2 公司成立危险源辩识评价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对各单位的《危险源辩识评价一览表》进行汇总,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最后形成公司《危险源清单》和《重要危险源清单》报公司分管副总经理审批后以文件形式公布。
4.3.3 危险源风险评价危险等级分为重大危险源、重要危险源和一般危险源(详见附录a危险等级划分)。
4.3.4 各单位从公司《危险源清单》和《重要危险源清单》中摘录出本单位的危险源、重要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重新登录规范本单位的《危险源清单》、《重要危险源清单》和《重大危险源清单》。
4. 4 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周期及更新
4.3.1 公司每年由保障部组织对《危险源清单》、《重要危险源清单》和《重大危险源清单》进行一次评审和确认。
4.3.2 当发生如下情况时保障部应组织各单位及时进行辩识和评价,更新公司《危险源清单》、《重要危险源清单》和《重大危险源清单》。
a) 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发生重大变化时;
b) 公司的产品、活动、设备设施、作业条件发生变化时;
c) 相关方强烈要求的。
4. 4 风险控制策划
4.4.1 对重要危险源应根据其不同的危险等级重要性,由保障部组织有关部门有针对性的进行风险控制策划,以降低其风险。
4.4.2 控制措施可以从技术、培训、规范管理等方面进行。
4.4.3 重要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应按以下展开其管理活动:
1) 以作业指导书规范行为;
2) 列入技术措施改进;
3) 技术培训;
4) 制订应急救援预案;
5) 保持现有措施。
4.4.4 各单位应针对本单位重要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同时还应对一般危险源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以避免风险变化转化为重要危险源或重大危险源。
第8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管理程序
一、目的
识别本项目运行中影响职业健康安全的危险源,评价危险源,确定和更新重大危险源,对其进行管理和控制。
二、范围
本项目运行中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及更新与管理。
三、职责
1、项目安全负责人负责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组织领导,以及重大危险源和不可承受风险的审批。
2、安全科是本程序的主管部门,负责本项目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组织实施,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策划和实施。
3、安全科负责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活动的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项目经理部。
4、负责实施本项目活动和作业范围内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评价,确定重大危险源,经本项目负责人批准后制定控制计划予以实施,有效降低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四、工作程序
1、初始状态评审
①、在体系建立之初,项目部安全科部组织各科室、各工区进行初始状态评审,辨识本项目职业健康安全现状。评审的主要内容有:
⑴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他应遵守的要求;
⑵识别本项目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
⑶对本项目有关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惯例、制度的调查。
⑷对以往事件、事故和紧急状态资料进行评估。
②、初始状态评审的过程和结果,由安全保卫部负责整理成《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状态初始评审报告》,作为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和指标以及管理方案的依据,评审报告提交管理者代表审核。
2、危险源辨识内容和方法
①、可按以下过程或内容进行危险源辨识:
⑴各施工点所处地理位置、建筑物及平面布局;
⑵生产过程或所提供服务的阶段;
⑶生产设备、设施或装置;
⑷有害作业部位(粉尘、毒物、噪音、振动、高低温);
⑸法律法规要求(如女工劳动保护、体力劳动强度等);
⑹生活设施和应急设施;
⑺所有进人作业场所的人员(含员工、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⑻常规活动(如正常的生产活动)和非常规活动(如临时抢修等);
②、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时,要考虑三种时态、三种状态等因素。
⑴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
⑵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
③、危险源辨识方法:可采用询问与交流、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获取外部信息、工作任务分析、安全检查表法、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评价、事件树、故障树等方法。
3、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时机
①、项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之初进行初始状态评审时;
②、在相关法律法规变更或施工工序条件以及相关方的要求等情况发生变化时。
4、风险评价方法
①、对危险源所导致风险,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进行评价,即d=lec。其中: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l分数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
完全能够预料
6
相当可能
3
可能、但不经常
1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0.5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0.2
极不可能
0.1
实际不可能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e分数值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10
连续暴露
6
每天工作时间暴露
3
每周一次暴露
2
每月一次暴露
1
每年几次暴露
0.5
非常罕见地暴露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c分数值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100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40
灾难,数人死亡
15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7
严重,重伤
3
重大,致残
1
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d:风险值(d=lec)
d分数值
危险程度
危险级别
>320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5
160-320
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
4
70-160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3
20-70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2
<20
有危险,可以接受
1
②、下列情况确定为重大危险源
⑴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风险,直接确定项目不可承受的风险和为重大危险源;
⑵d>70风险和危险源,确定为项目不可承受的风险和重大危险源。
③、安全科将所确定的重大危险源,编制“重大危险源清单”报项目总工程师、驻地办、总监办审批后发至各工区。
④、对重大危险源的控制,主要体现在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及管理方案中,或通过制订运行控制程序对其进行控制。
5、危险源的更新
①当下列情况发生时,由安全科组织有关科室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并重新确定不可承受风险和重大危险源:
⑴管理评审要求;
⑵有关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变更时;
⑶生产活动、产品和服务发生重大变化时;
⑷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有遗漏时;
⑸相关方有抱怨时;
⑹发生重大事故、事件。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更新评价按上述相关步骤进行。
______责任公司
_____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____年_月
第9篇 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1 目的
辨识并评价本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危害因素,并在体系运行中及时更新,为制定安全、环保、职业健康目标和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管理体系实施过程中危险因素识别、更新与评价的全过程。
3 相关文件及引用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安全生产法》(国家主席第70号令)
《危险化学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
《变更管理制度》(文件编号:qg/____10.10-2010)
《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aq 3013-2008)
4 职责
4.1总经理:负责批准重大危险源清单,组织落实重大风险的整改工作。
4.2主管副总:负责开展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
4.3其他各副总:确保各主管部门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的人员有足够的培训,组织各主管部门编制危害识别评价记录,制定落实管理方案。
4.4安环质监部:负责制、修订《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程序》,负责组织本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危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审核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风险、控制改进措施清单,制定落实管理方案。
4.5生产部:负责开展装置工艺过程及生产操作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工作;负责开展设备及设备检维修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工作;负责开展电气、仪表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工作。监督检查各车间危害因素的识别,审核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风险、控制改进措施清单,制定落实管理方案。
4.6公司办:分别负责交通、保卫方面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工作,审核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风险、控制改进措施清单,制定落实管理方案。
4.7各车间及其他部门:负责本部们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工作,由安质部、生产部、工会共同进行监督检查。
5 工作程序
公司应对所有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风险评价。根据评价提出消除或减少风险的控制措施。具体见附件一:危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流程图。程控制,包括:设立目标、制定完善管理程序、操作规程和技术措施、制定落实风险监控管理措施、制定落实应急预案、加强员工的教育培训、进行检查监督和绩效评估,建立奖惩机制等;配备个人防护用品。
5.3.2公司选择适用的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
5.3.3各部门对所识别的重大危险源及相应的控制措施进行编制,填入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具体见附件七。汇总后形成公司重大危险源清单报送总经理批准。
5.4风险信息更新
5.4.1公司在满足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定期对危害因素结果进行审查并更新;在下列情形下应重新进行风险评价:a)适用的法律、法规或规范要求发生变化时;b)重大工艺变更,重要设备拆除;c)有新、改、扩建工程;d)有因事故、事件或其它来源的新认识。
5.4.2公司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危害识别,识别设备设施,工艺过程,危险性物质,作业过程的危害,评价控制措施是否全面有效,并保证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
5.4.3因变更引起的危害及风险信息更新按《变更管理程序》执行。
6 附件
附件一:危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流程图
附件二:发生事件的可能性(l)判断标准评估表
附件三: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断准则表
附件四:风险矩阵图、风险等级判断准则及控制措施表
7 记录
7.1风险评价组织文件
7.2风险评价计划
7.3作业活动清单
7.4设备、设施清单、
7.5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
7.6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记录表
7.7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7.8风险评价结果的宣传培训记录
7.9重大隐患项目确立文件及治理计划
7.10重大隐患档案
制措施不仅要列报警、消防、检查检验的控制措施,还应列出工艺设备本身带有的如联锁、安全阀、液位指示、压力指示灯控制措施。具体见附件三。
5.1.5识别危害的根源及性质。在进行危害识别时,应充分考虑危害的根源及性质。如,造成火灾和爆炸的因素;造成冲击与撞击、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的原因;造成中毒、窒息、触电的因素;工作环境的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人机工程因素;设备的腐蚀、焊接缺陷等;导致有毒有害物料、气体泄漏的原因。这些因素或原因来自作业环境中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害的作业环境和管理上的缺陷。
5.2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其是否在可接受范围的全过程。本程序采用风险矩阵评价法(ls)对识别出来的危害因素进行评价,确定风险度(d),再判断危害因素的等级。风险度(d)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和事件后果的严重性(s)的乘积,应对危害因素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分别进行评价,判断是否属于可接受风险,如果是可接受风险可以维持原有管理,如果是不可接受风险,则应提出改进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使之达到可接受的程度。
5.2.1本程序的评价准则
5.2.1.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所列等级数字越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具体见附件四。
5.2.1.2事件后果的严重性(s)判断准则,具体见附件五。
5.2.1.3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具体见附件六。
本公司风险评价的结果分为以下五种等级:轻微或可忽略(d=1—4);可接受(d=4—8);中等(d=9—12);重大风险(d=15—16);巨大风险(d=20—25)具体见附件六:风险矩阵图。
5.2.1.4把识别出来的危害因素与风险评价结果填入:危害因素识别与风险评价表。将风险
进行等级划分,确定重大风险,按优先顺序进行控制、治理,对判定为重大风险的应进行录,并定期进行更新。
5.3风险控制
5.3.1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应与风险度的大小相适应;重大风险是公司制定管理目标及隐患治理、管理方案的基础及依据。风险控制措施的内容按照控制层次级别及顺序包括:消除,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害因素;替代,使用危险小的替代品;工
5.1危害因素识别
5.1.1成立评价小组。评价小组成员应包括专业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等;评价小组成员需经过适当的培训以保证开展危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的能力。
5.1.2确定评价范围和对象。范围包括: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常规和异常活动;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原材料使用过程;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在确定上述评价范围后,各部门可按生产流程的阶段、地理区域、装置、作业任务、生产阶段/服务阶段或部门划分,或者将上述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划分的方法确定评价对象。
5.1.3细分评价对象、收集资料。对所确定的评价对象,按作业活动进一步进行细分并收集必要的有关信息,进入受限空间,储罐内部清洗作业,带压堵漏,物料搬运机泵(械)的组装操作、维护、改装、修理,溶剂配制,取样分析,承包商现场作业,吊装等皆属作业活动。这些信息包括:a)正在执行任务的人员、培训、期限和频次;b)可能使用的装置、机械、电动和手动工具;c)工作期间所用到或所遇到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有关危害数据表的内容和建议;)与所进行的工作、所使用的装置和机械、所用到的或所遇到的物质有关的法规和标准的要求;d)被认为适当的控制措施;e)内部和外部获得的与所进行的工作、所用设备和物质有关的事件、事故和疾病的经历的信息。
5.1.4选择危害及环境因素识别方法。公司通过询问和交流、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获取外部信息的手段,采用以下二种危害识别方法:1)工作危害分析(jha);其对象是作业活动、管理活动。分析步骤如下:把正常的工作分解为几个相连的工作步骤,即首先做什么,其次做什么,而不说如何做,对每一步骤都要问可能发生什么事,危害导致的事件发生后,可能出现的结果及其严重性也应识别。然后识别现有安全控制措施,进行风险评估。如果这些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项风险,应提出建议的控制措施。最后据此制定标准的安全操作程序。具体见附件二;2)安全检查表分析(scl);安全检查表分析的对象是设备设施、作业场
所和工艺流程等,检查项目是静态的物,而非活动。所列检查项目不应有人的动作。项目列出之后还应列出与之对应的标准。标准可以是法律法规的规定,也可以是行业规范、标准或本企业有关操作规程、工艺规程的规定。检查项目应全面,内容应细致。标准列出后,还应列出不达标准可能导致的后果。检查项目和检查标准列出之后,还应列出现有控制措施。控
第10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管理程序
1、目的和适用范围
充分辨识危险源,合理评价风险,进行风险控制策划,为管理体系运行和决策提供依据。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管理体系内各单位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的管理。
2、定义
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风险评价: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过程。
不可接受风险:指公司根据本程序辨识、评价的级别为二级(含二级)以上的,在体系运行中需特别关注、重点控制的风险。
三定四不推:指在风险控制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中要做到定人员、定措施、定时间;班组能够解决的不推给车间、车间能够解决的不推给分厂、分厂能够解决的不推给公司。
管理方案:对风险需投资或加强培训实现职业健康安全目标,而明确相关职能和层次的职责和权限,制定方法、资源、时间表,并落实专项检查所采取的措施。管理方案应通过年度检修计划、技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专项治理整改等方式实施。
3、职责
3.1安全环保部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负责制定、修改程序并组织实施和检查。
3.2各单位负责实施本单位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并配合安全环保部对不可接受风险进行确认。
4、工作程序
4.1安全环保部每年第四季度组织进行一次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4.2各单位依据安全环保部的安排,针对本单位区域内所有作业活动开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工作,填写“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调查表”,编制本单位《不可接受风险及控制计划清单》,经本单位主管领导审核、单位领导批准后,受控发放,并将电子文本报安全环保部。
4.3安全环保部组织有关单位对各单位上报的《不可接受风险及控制计划清单》进行再次评价确认,确定《不可接受风险及控制计划清单》,经安全环保部主管领导审核,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受控下发各单位。
4.4各单位依据各自职责,按照“三定四不推”的原则制定管理方案和实施运行控制措施,降低或消除风险。需报公司的管理方案和控制措施,应按职责权限分工和对口管理的原则上报有关管理处室安排实施。
4.5各单位对《不可接受风险及控制计划清单》中需采用“目标—管理方案”进行控制的,填写“公司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并上报安全环保部备案。
4.6安全环保部对各单位上报的不可接受风险及控制措施进行汇总,并对其实施进行监督检查。
4.7安全环保部和各单位要保持最新的“危险源辩识与风险评价调查表”,并将岗位的风险及控制措施传达到岗位职工。
4.8当工艺、技术、作业环境、设备、设施、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发生重大变化时,各单位应随时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修订、完善控制措施,及时更新本单位《不可接受风险及控制计划清单》。
4.9危险源辨识及风险控制基本流程
划分作业活动→确定危害事件→辨识危险源→评价风险程度→确定风险等级→风险控制
4.9.1划分作业活动
4.9.1.1作业活动划分程度的把握
应适宜划分的作业活动,既不能太复杂(如包含有几十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也不能太简单(如仅有一、两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
4.9.1.2划分作业活动的方法
按生产(工艺)流程的阶段划分;
按地理区域划分;
按装置划分;
按作业任务划分;
在实际工作中也可以是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
4.9.2危险源辨识
4.9.2.1在辨识过程中,要考虑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和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危险源辨识的范围应覆盖:
——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承包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人的行为、能力和其他人为因素;
——已识别的源于工作场所外,能够对工作场所内组织控制下的人员的健康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的危险源;
——在工作场所附近,由组织控制下的工作相关活动所产生的危险源;
注1:按环境因素对此类危险源进行评价可能更为合适。
——由本组织或外界所提供的工作场所的基础设施、设备和材料;
——组织及其活动、材料的变更,或计划的变更;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更改包括临时性变更等,极其对运行、过程和活动的影响;
——任何与风险评价和实施必要控制措施相关的适用法律义务(也可参见3.12的注);
——对工作区域、过程、装置、机器和(或)设备、操作程序和工作组织的设计,包括其对人的能力的适应性。
组织用于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方法应;
——在范围、性质和时机方面进行界定,以确保其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
——提供风险的确认、风险优先次序的区分和风险文件的形成以及适当时控制措施的运用。
对于变更管理,组织应在变更前,识别在组织内、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或组织活动中与该变更相关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和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4.9.2.2危险源辨识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物的不安全状态;
人的不安全行为;
作业环境的缺陷;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缺陷。
4.9.2.3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采用基本分析法和工作安全分析法。
4.9.2.4危险源辨识充分性的确定
覆盖已发生事故的原因,包括本单位近三年内所有事故的原因。
覆盖法规的要求,辨识出的危险源应与所有使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相适应。
4.10.3风险评价的方法
4.10.3.1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用定性评价法直接判定为不可接受风险:
严重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
发生过死亡事故、重伤事故、三次及以上轻伤事故且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的;
相关方合理抱怨或要求。
4.10.3.2无法直接判断时可采用半定量法(lec法)。
a计算公式为:
d=l×e×c
其中: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风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
d:风险性分值。
lecd法的分级数值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分数值
完全可以预料
10
相当可能
6
可能,但不经常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1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0.5
极不可能
0.2
是极不可能
0.1
e—暴露频率(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频繁程度
分值
连续处在危险环境中
10
每天在有危害环境中工作
6
每周几次
每月几次
每年几次
1
几年一次出现在危害环境中
0.5
注:8小时不离岗为“连续暴露”;8小时内暴露1~n次为“每天工作时间暴露”。
c—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分值
10人以上死亡
100
2~9人死亡
40
1人死亡
15
伤残(严重、重伤)
7
重伤(重大、致残)
轻伤(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1
c风险等级的判断
d—风险性分值
d值
危害程度
危害等级
是否不可接受风险
>320
极其危害
1
是
160~320
高度危害
是
70~160
显著危害
否
20~70
一般危害
否
<20
稍有危害
5
否
4.10.4制定和实施风险控制措施
4.10.4.1风险的控制方式
制定目标、管理方案;
制定运行控制程序;
培训与教育;
制定应急预案。
4.10.4.2风险控制措施的顺序
优先考虑消除风险(如技术、工艺改造);
其次考虑降低风险(如增设安全监控、报警、连锁装置或隔离措施);
再次考虑采用个体防护措施或装置。
4.10.4.3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级风险: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降低风险,否则停止工作,并制定“目标—管理方案”,优先实施降低或消除风险;属于经常性或周期性工作,且不需投资解决的,采用运行控制,制定或完善程序文件或作业文件。
二级风险:需上硬件设施或加强培训的,立即制定“目标—管理方案”;若以前无规定或规定不充分应采用运行控制,制定、完善程序文件或作业文件;工作正在进行时应制定应急措施。
三级风险:采用运行控制,制定、完善程序文件或作业文件;需上硬件设施,制定“目标—管理方案”;上硬件设施条件不具备时应制定临时措施并考虑长远措施;文件规定很充分时,需通过加强培训、教育等措施,要求员工严格执行文件。
四级、五级风险:属个别人不安全行为的,需通过加强培训、教育等措施,要求员工严格执行文件;属于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管理的缺陷时,需按《纠正、预防措施管理程序》要求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4.10.5风险控制措施的评审和实施情况验证
必要时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评审,对实施情况进行验证,并根据评审和验证结果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第11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1、目的
为充分辨识危险源,合理评价风险,进行风险控制策划,特制定本办法。
2、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本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管理。
3、术语
3.1重大风险(或不可承受风险):指级别较高或危险程度较大、能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风险。
3.2管理方案:对重大风险,需投资或加强培训实现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明确相关职能和层次的职责和权限,制定方法、资源和时间表,落实、检查所采取的措施。
4、主要职责
4.1生产安环部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管理工作。
4.2设备技术部负责建设项目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管理工作。
4.3各单位负责本单位(包括相关方)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工作。
5、工作程序
5.1危险源辨识:
5.1.1划分作业活动
5.1.1.1危险源辨识是针对作业活动进行的,进行危险源辨识首先要划分作业活动。
5.1.1.2划分作业活动方法
a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划分;
b按地理区域划分;
c按装置划分;
d按作业任务划分;
e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
5.1.2危险源辨识范围
5.1.2.1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
5.1.2.2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5.1.2.3所有作业场所内的设施。
5.1.3危险源辨识内容:危险源类别的分类见附录一
5.1.3.1物的不安全状态;
5.1.3.2人的不安全行为;
5.1.3.3作业环境的缺陷;
5.1.3.4安全健康管理的缺陷。
5.1.4在危险源辨识过程中,要考虑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和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
5.1.5危险源辨识方法具体内容见附录二
5.1.5.1基本分析法
5.1.5.2工作安全分析法
5.1.6危险源辨识充分性的确认
a覆盖已发生事故的原因;
b覆盖法律法规的要求。
5.2风险评价
5.2.1风险评价采用直接评价法、mes法和ms法(mes法、ms法和风险程度的具体内容见附录三)。
5.2.1.1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用直接评价法判定为重大风险(或不可承受风险):
a所有违反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情况或属于组织性行为且涉及的范围较大、后果较为严重的其它违规(轻微的违章行为除外);
b近三年发生过重伤、死亡、重大财产损失(30万元及以上)一次;或轻伤、非重大财产损失(30万元以下)三次以上,至今未采取有效防范控制措施,仍有可能发生事故。
5.2.1.2除上述情况外,人身伤害事故采用mes法,单纯财产损失事故采用ms法。
5.2.1.3风险分级
二级以上(含二级)风险(即一、二级风险)属政府部门级危险源;三级属公司危险源;四级、五级属车间(部门)级危险源。
5.2.1.4对5.1、5.2条款中记录填写《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表》,公司级危险源填写《重大风险控制计划表》,其中控制计划为“制定目标管理方案”的填写《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表,并填写《重大危险源清单》。
5.3汇总和调整工作
为了确保全员参与、辨识充分,采取三级辨识二级评价的方法。《即班组、车间(部室)、公司三级辨识,车间(部室)、公司二级评价。》
5.3.1各车间(部室)对所属各班组;公司对所属各车间(部室)上报的危险源辨识评价表分别进行汇总。汇总过程中对所列出的危险源可合并同类项,但要指出危险源所涉及的作业活动。
5.3.2生产安环部组织相关人员对各车间(部室)上报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和确认,结果上报公司。
5.4风险控制策划
5.4.1风险控制措施选择的优先顺序:
首先考虑消除风险(如技术、工艺改造);其次考虑降低风险(如增设安全监控、报警、连锁装置或隔离措施);再次考虑采用个体防护装置。
5.4.2风险控制措施:
5.4.2.1二级以上(含二级)风险,由公司主管部门和厂充分讨论确认后,制定重大风险控制计划,公司生产安环部根据控制计划组织实施,公司主管部门进行跟踪监督、检查。二级以上(含二级)风险,应及时上报政府有关安全监督行政部门备案。
5.4.2.2三级风险,生产安环部和相关车间(部室)讨论确认后,制定风险控制计划,由公司主管领导审批后,所属单位实施控制计划,生产安环部进行监督、检查。四至五级风险,由各车间(部室)制定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5.4.3生产安环部每月组织一次对三级危险源监督检查,重点检查职能单位的三级危险源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开展情况、各类安全监测与监测设备设施维护情况、安全防护设施维护情况、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岗位职工按章操作情况、职工应急预案与处置方案的掌握情况;各车间(部室)每月进行一次对本单位三级危险源的检查,重点检查各类安全监测与监测设备设施维护情况、安全防护设施维护情况、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岗位职工鞍章操作情况、职工应急预案与处置方案的掌握情况;作业区(班组)每月对四级、五级危险源的检查,,重点检查各类安全监测与监测设备设施维护情况、岗位职工鞍章操作情况、职工应急预案与处置方案的掌握情况。
5.5危险源的更新
5.5.1各单位每年按本文件对危险源进行更新确认,并将确认结果于七月底前报公司生产安环部。
5.5.2对属于公司管理的建设项目,在施工前,设备技术部组织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工作,以便对工程承包商提出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风险控制的具体要求。并将结果报生产安环部备案。
5.5.3当下述情况发生变化时,各单位应及时辨识危险源,更新(或补充)危险源辨识的相应表格。
5.5.3.1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等发生变化;
5.5.3.2各各车间(部室)的工艺、技术、作业环境、设备、设施等发生变化或更新;
5.5.3.3发生人身伤害事故后的责任单位,要对相应的作业活动进行危险源重新识别、评价,评价结果在事故处理结束5个工作日内,报生产安环部备案(书面和电子版)。
第12篇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目的
辨识公司范围内的危害因素,对其进行风险评价,判定出不可承受的风险,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程序,实现全过程安全控制。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范围内活动中的危害辨识、评价和控制活动。
术语和定义
危害因素
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二者并不加以区分而统称为危害因素,是说明事故发生的原因,即人、物、环境、管理几方面的缺陷,危害是造成事故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源
指可能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危害辨识
指识别危害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为什么能发生,怎样发生的过程。危害辨识的两个关键任务是辨识可能发生的特定的不期望的后果;辨识导致这些后果的材料、系统、过程和设备的特性。
风险评价
利用系统工程方法对拟建或已有工程、系统可能存在的危险性及其可能发生的后果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并根据可能导致的事故风险的大小,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以达到工程、系统安全的过程。
事故
指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
职责
总经理
负责公司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组织领导工作,并提供重大危险控制所需的资源。
安全环保部
负责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及重大风险因素控制计划的制定。
对不可承受风险控制计划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负责环境污染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负责环境污染不可承受风险的治理和控制计划。
生产技术部
负责组织生产工艺、工程项目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负责生产工艺、工程项目方面的不可承受风险治理项目的立项管理。
按照“三同时”的要求,保证防止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职业安全健康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负责组织电气、机械设备设施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负责电气、机械设备设施不可承受风险治理项目的立项管理。
财务部
负责不可承受风险治理所需费用的支付,确保专款专用。
车间
负责本单位作业范围内的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
负责作业范围内的不可承受风险治理项目的立项管理。
实施本单位评价出的风险因素的控制计划。
工作程序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组织机构
公司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领导小组
组 长:主管安全副总经理
副组长:安全环保部部长
成 员:各部室负责人 各车间厂长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专业小组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专业小组分安全专业小组;生产技术专业小组、机动能源专业小组:
安全专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组长由安全环保部部长兼任,副组长由安全环保部主管人员兼任;
生产工艺、工程项目专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组长由生产技术部部长兼任,副组长由生产技术部副部长兼任;
电气、机械设备设施专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组长由生产技术部部长兼任,副组长由生产技术部主管电气、机械设备人员兼任;
专业小组成员: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生产技术管理人员、电气、机械设备技术管理人员、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人员。
车间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专业小组
组 长:车间厂长
副组长:车间主管安全副厂长
成 员:安全员、设备技术员、生产技术员及班组长。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人员要求:
具有安全管理经验或具有相关专业职称的人员;
具有丰富的现场施工经验和分析、表达能力;
主要人员应接受过专业培训。
划分作业活动
一般情况下,可按如下方法划分作业活动:
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划分;
按地理区域划分;
按生产设备划分;
按作业任务划分;
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
收集相关信息,作业活动信息包括:
任务:实施的地点,持续时间,人员,实施频率等;
设备:可能用到的机械、设备、工具及其使用说明;
物资:用到或遇到的物质及其物理形态(烟气、蒸汽、液体、粉末、固体)和化学性质等有关资料;
现场控制方法:操作规程、安全规程、作业程序和作业指导书,员工的能力及已接受的相关培训,现场安全控制设施;
手工操作:可能要手工搬运的物料的尺寸、形状、重量、表面特征,要用手移动物料的距离和高度;
数据:作业活动及作业环境监测数据;
事故:与该工作活动有关的事故经历;
现场工作环境(条件):空间、高度、温度、湿度、安全防护设施等情况。
危害因素识别
危害分级依据:
法律、法规(《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85)和《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90)等);
危害和事故伤亡的程度、规模;
事故发生的频率;
相关方关注程度;
财产损失额度;
降低风险的难度。
危害因素分类
按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划分危害类型。分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缺陷以及管理缺陷等四个方面。
人的不安全行为:
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使用不安全设备;
手代替工具工作;
物品(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用品等)存放不当;
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汽车挡板、吊车吊钩);
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
有分散注意力行为;
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
不安全装束;
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
误动作;
其他不安全行为。
物的不安全状态:
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防护、保险、信号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环境的缺陷:
作业场所的缺陷;
作业环境不良。
管理缺陷:
制度缺乏;
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有缺陷;
安全培训教育和考核有缺陷;
安全投入不足;
监督与日常检查;
应急救援有缺陷。
事故分类
参照《公司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86),主要分为20类,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其它伤害。
危害辨识的对象
作业现场方面
作业现场方面主要包括作业的全过程、作业环境、劳保用品以及职业卫生方面,将以上方面融合于每一岗位或作业工种中,以“工种”为载体,贯穿作业的全过程;
主要体现于每一作业工种的人在工余、工前、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的每一步骤中可能受到的伤害。
生产工艺流程方面:
设计方面:安全预评价、三同时、设计文件和图纸;
生产工艺方面:生产工艺适合生产条件;考虑特殊灾害的影响;设备、设施之间相互匹配,并满足工序要求;各工序之间相互匹配,并满足生产要求;生产作业顺序和方式适应生产现状;生产作业范围在作业许可证划定的范围内。
生产保障系统:运输线路、供配电、防排水、防灭火、维修等;
变化管理方面:工艺改造、设备设施改造等的变化管理制度、变化的系统文件、人员的变化等。
设备设施方面:
全过程控制:规划、采购、安装(建设)、调试、验收、使用、维护和报废;
原始技术资料和图纸;
维修维护;
检测检验:特种设备、安全标志产品、特殊设施。
危害辨识的方法
根据公司的生产特点与管理形式,危害辨识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询问与交流法;
专家分析法;
现场观察法;
查阅记录法;
工作任务分析法;
安全检查表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主要以访谈法为主,通过召开班组会的形式,由工作小组成员对员工进行询问,与员工进行交流,从而找出员工在作业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的所有伤害类型及其原因。
辨识与评价程序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应包括如下过程:
准备;
危害辨识;
危险源转化为风险的条件;
量化风险结果;
划分风险等级。
辨识与评价应考虑下列因素:
在中毒窒息风险评价时,应考虑可能的致因因素,包括:有害气体积聚区域、通风不良、火灾影响。
在水灾风险评价时,应考虑可能的不同的突水来源,包括:地下水;地表水;降雨及融雪。
在火灾风险评价时,应否考虑可能的不同的火灾类型,包括: 固体材料火灾、液体或液化固体火灾、气体或液化气泄漏火灾、粉尘燃爆火灾。
在机械伤害风险评价时,应考虑可能的不同的致因因素,包括:穿孔机械;铲装机械;运输机械;排土机械;破碎机械;排水机械;压风机械;支护机械。
在意外爆炸风险评价时,应考虑:燃料油;锅炉。
机动设备与交通风险评价时,应考虑采购、维护、检查、自然环境、运输物料特性、路线、时间性等因素。
在对关键设备进行风险评价时,应考虑其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
对人机工效进行调查时,应包括:重复运动、使用电动工具、作业姿势、座位舒适度、环境条件、易接近程度。
在对心理性危害进行识别时是否考虑了下列因素:工作因素、人为因素、个人生活环境因素。
照明测量过程应考虑应急时的照明设备、照明时间、能见度、照明源布置情况。
对识别的暴露于物理、化学、生物和人机工效,可能造成严重健康风险的危害,应完成定量监测的比例。
应考虑职业危害的监测是否符合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及比例。
应考虑职业危害监测设备定期校正的比例。
应考虑风险概述的一致性、可审核性、持续性。
风险评价方法
lec评价法:
lec法是利用与系统风险率有关的3种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3种因素是: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风险值d=后果l×暴露e×可能性c
初始风险评价
凡新工艺流程、新工程项目必须进行初始风险评价。
初始风险评价过程应综合考虑:
生产工艺流程风险;
危险物质风险;
设备、设施风险;
环境风险;
职业卫生风险;
管理风险;
法律、法规、标准需求;
相关方的观点。
5.4.3.3 初始风险评价结果应包括各种风险可能发生过程的描述和风险的级别,并按危险性排序。
5.4.3.4 初始风险评价结果文件化,各单位应依据初始风险评价结果进行风险分级管理。
持续风险评价
各车间应持续地进行风险评价,及时处理重大风险。
持续风险评价常用方法包括:
使用前检查;
计划任务观察;
设备检查;
工前危险预知;
交接班检查;
定期安全检查
定期检修;
安全标准化系统评价。
风险评价计划
根据生产特点,应制定风险评价计划如下:
冶炼作业风险评价;
工程地质风险评价;
设备设施风险评价;
职业卫生风险评价;
交通、运输风险评价;
危险物料风险评价;
火灾风险评价;
水灾风险评价;
紧急情况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计划必须配备相应的资源。
风险评审
安全环保部根据所完成的初始风险评价工作的结果,对各个车间汇总的风险评价结果进行核实,并进一步完成其他的评审工作。
核实已完成的风险评价工作:
核实每个车间列出的工种是否全面,核实主要的设备设施是否全部包括在内,核实工艺流程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核实各职能部室的评价是否准确;
核实作业过程评价表中的各工种的作业过程是否有条理,是否有缺漏;
核实其采用的lec法评价的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准确,核实所确定的风险等级是否准确;
核实所确定的不可承受风险是否准确;
核实所提出的风险控制措施是否实际、合理。
评审以下三个方面:
获取和识别适用的法规和其他要求,搜集各个部室、车间的法规、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资料,评审其是否健全、是否有效、是否执行落实到位,即符合性、实施性和有效性;
对既往事故进行分析总结,搜集以往的事故事件资料,进行分类汇总、统计、分析和总结;
对现有的规章制度、文件、机构和职责进行评审,评审其是否健全、是否有效、是否执行,安全职责是否明确。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工作,按照实施指南的要求执行时,可参考政府单位认可的有资质的机构提出的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报告。
5.4.7风险等级判定,使用lec评价法评价出以下风险等级。
五级:超过320,为非常高的风险,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考虑放弃、停止本项作业。
四级:160至320,为高风险,高度危险,需要立即整改纠正。
三级:70至160,为中风险,显著危险,需要整改纠正。
二级:20至70,为可能的风险,一般危险,需要关注。
一级:20以下,为可接受的风险,稍有危险,可以接受容忍。
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分级管理
风险程度在四级及以上的,定为公司关键任务、关键设备或关键工艺,由生产技术部、安全环保部组织有管单位现场制定安全措施;
风险程度达到三级的,定为车间关键任务、关键设备或关键工艺,由车间主管领导组织车间生产、安全等有关部室现场制定安全措施;
作业风险程度达到二级的,定为工段或班组的关键任务,由工段或班组组织本单位安全、技术管理人员制定安全措施。
风险控制计划
对风险控制主要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措施的组合:
a——制定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例:技术改造、上硬件设施)
b——制定安全规章制度;
c——制定应急预案与响应;
d——制定关键任务作业指导书;
e——执行工作票制度;
f——执行危险作业审批制度;
g——编制安全操作规程;
h——制定安全检查表(日常、专项);
i——加强培训教育;
j——保持现有措施。
安全环保部监督、协调各部室、车间对重大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对各部室、车间的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实施监督、评价。
车间每年依据当年内、外部条件,对单位管理、生产活动进行一次危害辨识、危险评价工作,并将辨识和危险评价结果报安全环保部。
各单位依据风险评价结果,汇总本单位的风险等级、关键任务、关键设备、关键工艺以及各类风险控制措施。
生产车间、安全环保部应根据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以达到有效控制。
风险控制措施的确定,应遵循下列原则:
消除;
替代;
工程控制、隔离;
管理措施;
个体防护。
当员工安全健康与财产保护发生矛盾时,应优先考虑确保员工安全健康的措施。
重大风险控制措施按《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隐患整改制度》执行。
作业过程方面的重大风险控制按安全标准化系统的作业管理制度执行。
设备设施方面的风险控制按《设备设施管理制度》执行。
工艺方面的风险控制按《工艺管理制度》及有关的生产保障系统管理制度执行。
职业危害风险控制措施按《职业危害控制制度》执行。
对危险作业或进入危险区域作业的按《许可作业管理制度》执行。认真执行《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和《工作票制度》。
供应商与承包商方面的风险控制按《供应商管理制度》和《承包商管理制度》执行。
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按安全标准化系统的有关制度执行。
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工作的更新
安全环保部每年三月应组织有关单位对公司的危险源、风险评价结果、风险控制措施进行重新确认,如有变化予以更新。
安全环保部应定期进行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的回顾。并根据危害辨识、风险评价结果及更新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新施工项目由施工单位负责人组织对新施工项目进行危害辨识,填写《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表》。上报安全环保部,由安全环保部进行风险评价,对新产生的重大风险制定控制措施予以实施。
当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重新进行危害辩识与危险评价工作:
当法律、法规更新时;
当生产活动内容或工艺发生重大变化时;
当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知识或方法有所进步认为必要时;
当安全检查中发现重大事故隐患时;
当有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时;
其他情况需要时。
员工教育和培训
劳动工资培训部应按照《安全教育与培训管理制度》,组织对危险源监控管理人员、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并建立教育培训档案。
教育和培训内容如下:
危害的辨识;
危害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危害可能发生事故时的危害后果;
事故案例和预案事故的措施;
自我防护方法的方法;
发生事故的报告方法。
相关文件
gb5044-85《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gb12331-90《有毒作业分级》
gb 6441-86《公司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变化管理制度》
《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隐患整改制度》
《设备设施管理制度》
《工艺管理制度》
《职业危害控制制度》
《许可作业管理制度》
《危险作业审批制度》
《工作票制度》
《供应商管理制度》
《承包商管理制度》
《安全教育与培训管理制度》
相关记录
风险评价计划
风险评价计划表
序号
评价
时间
评价项目名称
评价
依据
评价
方法
控制
措施
责任
单位
风险评价结论
评价审核单位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表》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一览表
单位: 时间: 年 月
序号
作业活动
危险
因素
危害
方式
可能导致的
事故
评价方式: d=lec
危险级别
控制
措施
l
e
c
d
7.3《重大危险源清单》
重要危险源清单
单位: 年度:
序号
作业活动
危险因素
可能导致的事故
风险级别
责任单位
控制措施
单位责任人: 制表人:
第13篇 矿井重大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1、目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消除事故苗头。重大危险源监控制度就是对项目部施工管段内的重大危险源进行定期的专业监察、调查,评估我单位执行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的情况,以确保重大危险源控制措施得以落实; 建立重大事故应急系统(即场外应急计划),以便对突发事故进行掌控。
2、范围:井上下施工现场、施工作业人员。
3、程序:按规定对项目经理部重大危险源进行检测、监控;安全部对项目经理部的重大危险源的管理负有检查、督查的职责。施工现场领工员、负责人直接对重大危险源实施管理并对管理结果负责。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督管理,预防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安全生产法》结合我项目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重大危险源,是指施工现场涉及到的有重大安全隐患的机具、行为、场所或作业等。
第三条 存在重大危险源的作业队、人员和部门,其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本单位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与监控工作。
第四条 对重大危险源存在的事故隐患以及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违法行为,项目部任何人均有权向进行制止和监管。
第五条 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等有关标准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对本项目的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进行辨识,属于重大危险源的,进行登记,并建立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档案。
第六条 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报告;
(三)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实施方案;
(四)重大危险源监控检查表;
(五)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和演练方案;
(六)重大危险源报表。
第七条 对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进行安全评估。
第八条 安全评估工作可以由项目安全部门的安全评估人员进行,评估工作结束后,应当出具《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报告》。《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报告》应当数据准确,内容完整,建议措施具体可行,结论客观公正。
第九条《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安全评估的主要依据;
(二)重大危险源的基本情况;
(三)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四)可能发生的事故种类及严重程度;
(五)重大危险源等级;
(六)防范事故的对策措施;
(七)应急救援预案的评价;
(八)评估结论与建议等。
第十一条 在与重大危险源相关的生产过程、材料、工艺、设备、防护措施和环境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发生变化时,应当对重大危险源重新进行安全评估。
第十二条 在每年填写《重大危险源报表》,报送公司安全环保部备案。
第十三条 对新产生的重大危险源,及时报送安全环保部备案;对已不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及时报告核销。
第十四条 按照重大危险源的种类和能量在意外状态下可能发生事故的最严重后果,重大危险源分为以下四级:
(一)一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特别重大事故的;
(二)二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特大事故的;
(三)三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重大事故的;
(四)四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一般事故的。
第十五条 成立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责任制度,明确所属各部门和有关人员对重大危险源日常安全管理与监控职责。
第十六条 保证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所需资金的投入。
第十七条 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使其全面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和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第十八条 将重大危险源可能发生事故的应急措施,特别是避险方法书面告知相关作业队和人员。
第十九条 在重大危险源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并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对有关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
第二十条 对重大危险源中的工艺参数、危险物质进行定期检测,对重要的设备、设施进行经常性的检测、检验,并做好检测、检验记录。
第二十一条 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状况和防护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做好检查记录,并按季度将检查情况报送安全环保部。
第二十二条 对存在事故隐患的重大危险源,必须立即整改;对不能立即整改的,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并及时报告安全环保部。
第二十三条 制定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并报安全环保部备案。应急救援预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重大危险源基本情况及周边环境概况;
(二)应急机构人员及其职责;
(三)危险辩识与评价;
(四)应急设备与设施;
(五)应急能力评价与资源;
(六)应急响应、报警、通讯联络方式;
(七)事故应急程序与行动方案;
(八)事故后的恢复与程序;
(九)培训与演练。
第二十四条 根据应急救援预案制定演练方案和演练计划,适时进行一次实战演练或模拟演练。
第二十五条 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对重大危险源实施分级监控,并对各类信息实施动态管理。
第二十六条 定期对重大危险源进行专项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 安全环保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重大危险源存在事故隐患的,责令立即排除。在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责令从危险区域撤出作业人员,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隐患排除后,经安全环保部审查同意,方可恢复施工和使用。
第二十八条 安全环保部及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相关部门及人员在监督检查中,应当相互配合、互通情况,对重大危险源实施有效的管理与监控。
第14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管理工作程序
1目的
为规范危险源管理工作,使危险源点受控。依据《安全生产法》和《重大危险源辨识》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各部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的管理。
3 术语和定义
3.1 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包括固态和动态两种形态。
3.2 危险源辨识是指运用安全系统分析原理,对生产系统运行情况、周围环境及人员行为进行考察研究,结合钢铁生产行业的历史事故教训,找出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不安全因素,这一过程通常称为危险源辨识。
3.3 危险点是指事故的易发点、设备设施隐患的所在点和人员失误的潜在点。作业中的危险点是指有可能发生危险的地点、部位、场所、设备和工器具等。
3.4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的或临时的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4职责
4.1 公司专业职能部门职责:
4.1.1负责对一级危险源(点)监督管理。
安全管理部组织设备部、生产技术部、保卫部、能源环保部、自动化部等职能部门对公司危险源(点)按分口专业进行管理,各职能部门负责对各自分管范围内的危险源(点)进行等级划分审核、组织制定防范措施、进行专业监督抽查。
4.1.2 监督相关部门对一级危险源(点)控制管理工作。
4.1.3 每半年(安排在春季和秋季安全生产大检查中)对一级危险源(点)管理和控制状况分专业进行全面检查及不定期检查,由公司安全管理部、设备部、生产技术部、保卫部、能源环保部、自动化部等专业管理职能部门实施。
4.2 各相关部门职责:
4.2.1 负责对一、二级危险源(点)所在的相关部门负有管理责任,明确一、二级危险源的相关部门的管理责任人。
4.2.2 监督作业区(科室)对一、二级危险源(点)的检查、控制管理工作和三、四、五级危险源(点)管理的责任落实情况。
4.2.3 负责对一、二级危险源(点)管理和控制状况进行全面检查、整改、评估、监控,并组织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作业人员及相关人员,在遇紧急情况时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4.3 作业区(科室)职责:
4.3.1负责对三、四、五级危险源(点)管理和落实所管辖一、二级危险源(点)的作业区(科室)管理责任,明确一、二、三、四、五级危险源(点)的作业区级管理责任人。
4.3.2 监督班组(岗位)对一、二、三、四、五级危险源(点)的管理控制工作和督促检查三、四、五级危险源(点)的责任落实情况。
4.3.3 负责对作业区危险源(点)管理与控制情况进行日常检查。
4.4 班组职责
负责对本班组所管辖一至五级危险源(点)进行检查和全过程控制,按制定的班组(岗位)安全检查项目逐项检查,明确管理责任人。
5管理内容和要求
5.1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
5.1.1 公司进行初始状态评审时,要做好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
5.1.2 在相关的法律法规变更,公司的活动、产品、服务、运行条件,以及相关方的要求等发生变化时,可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必要时对重大风险控制进行更新策划。
5.2 危险源辨识:
5.2.1 安全管理部将“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发放到各部门。
5.2.2 进行危险源辨识。
5.2.2.1 危险源辨识的范围。
5.2.2.1.1 危险源辨识的范围应覆盖:
5.2.2.1.1.1 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
5.2.2.1.1.2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5.2.2.1.1.3 所有作业场所内的设施。
5.2.2.2 在辨识过程中,要考虑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和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
5.2.2.2.1 危险源辨识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5.2.2.2.1.1 物的不安全状态;
5.2.2.2.1.2 人的不安全行动;
5.2.2.2.1.3 作业环境的缺陷;
5.2.2.2.1.4 安全健康管理的缺陷。
5.2.2.3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公司采用基本分析法:对于某项作业活动,依据“作业活动信息”(作业经过的描述),对照危险源分类和事故类型(或相关病症的类型),确定本项作业活动中具体的危险源。
5.2.2.4危险源辨识充分性的确认:
覆盖已发生的事故的原因,通过查阅事故档案、资料和员工的回忆,列出所有发生过的事故的原因。辨识出危险源应覆盖所有事故的原因,以及同行业企业已发生事故的原因。
覆盖法规的要求,将辨识出的危险源与所有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相对照,除辨识出的危险源之外,不应存在其它的违法现象。
5.2.2.5 各部门危险源辨识完成后,进行风险评价。
5.3 风险评价
5.3.1 各部门组织本部门各级人员采用定性法和半定量法(lec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
5.3.2 风险评价及风险级别的确定
风险评价采用定性法和半定量法(lec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5.3.2.1 先用定性评价,满足下列任意一项时,可直接判断为重大风险。
5.3.2.1.1 严重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5.3.2.1.2 涉及发生过死亡事故、重伤事故、三次以上轻伤事故的风险,且未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5.3.2.1.3 相关方合理抱怨或要求。
5.3.2.2 直接判断无法确定时用半定量法进行评价(lec法)
计算公式是:d=l×e×c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风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
d:风险性分值。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分值
完全可以预料
10
相当可能
6
可能,但不经常
3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1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0.5
极不可能
0.2
实际不可能
0.1
e—暴露频率(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频繁程度
分值
连续处在危险环境中
10
每天在危险环境中工作
6
每周几次
3
每月几次
2
每年几次
1
几年一次出现在危害环境中
0.5
注:8小时不离岗为“连续处在危险环境中”;
8小时内暴露1至几次为“每天在有危险环境中工作”。
c—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分值
10人以上死亡
100
3—9人死亡
40
1—2人死亡
15
重伤
7
轻伤
3
微伤
1
根据事故的定义,把仅有财产损失列入危害辨识的范围,按仅有财产损失评价时,e统一取固定值1。
仅有财产损失时,c的值如下表:
财产损失金额
分值
>100万元
110
>20—100万元
55
>8—20万元
25
>3—8万元
7
>1—3万元
3
≤1万元以下
1
当人员伤害与财产损失同时存在时,以人员伤害为主进行评价。
风险等级的判断:d—风险性分值
d值
风险程度
风险等级
是否重大风险
>320
极高风险
1
是
>160—320
高度风险
2
是
>70—160
显著风险
3
否
>20—70
一般风险
4
否
≤20
稍有风险
5
否
各部门风险评价完成后,填写《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形成本部门的重大风险清单,上交安全管理部。
5.3.3 重大风险的确定
5.3.3.1 确定重大风险的准则
风险性分值大于320的,确定其为重大风险源,由安全管理部进行登记,并形成公司级的重大风险清单。
5.4 风险控制策划
5.4.1 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策划风险控制措施,排定风险控制优先顺序。
5.4.1.1 风险的控制方式
5.4.1.1.1 制定目标、管理方案;
5.4.1.1.2 制定运行控制程序;
5.4.1.1.3 培训与教育;
5.4.1.1.4 制定应急与响应预案;
5.4.1.1.5 保持现有措施,加强现场监督检查。
5.4.1.2 风险控制措施的顺序
风险控制措施应首先考虑消除风险,再考虑降低风险措施,将个人防护措施作为最后手段。
5.4.2 落实目标、指标和方案
5.4.2.1 将重大风险及其控制措施填入《重大风险与控制计划清单》中,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后,由安全管理部下发至各部门。
5.4.2.2安全管理部将《重大风险与控制计划清单》发放到各部门,各部门根据《重大风险与控制计划清单》中的与本部门相关的内容调出来,形成本部门的《重大风险与控制计划清单》,以及为此形成目标、指标和方案,各部门按照方案去组织实施,并按照方案规定的时间去检查、落实。安全管理部对各部门的落实情况要进行监督检查。
5.5 各部门应每年年初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进行评审,具体工作由安全管理部进行组织。
第15篇 化工企业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为实现公司的安全生产,实现管理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做到事前预防,达到消除减少危害、控制预防的目的,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评价目的
识别生产中的所有常规和非常规活动存在的危害,以及所有生产现场使用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加强管理和个体防护等措施,遏止事故,避免人身伤害、死亡、职业病、财产损失和工作环境破坏。
二、评价范围
1、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异常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活动;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三、评价方法
可根据需要,选择有效、可行的风险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常用的方法有工作危害分析法和安全检查表分析法等。
1、工作危害分析法:从作业活动清单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该方法是针对作业活动而进行的评价。
2、安全检查表分析法:安全检查表分析法是一种经验的分析方法,是分析人员针对分析的对象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与一般工艺设备和操作有关已知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再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安全检查表分析可用于对物质、设备、工艺、作业场所或操作规程的分析。
四、评价时机
常规活动每年一次,非常规活动开始之前.
五、评价准则
采用风险度r=可能性l×后果严重性s 的评价法,具体评价准则规定为: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
等级
标 准
5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4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发生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常发生或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3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或在异常情况下类似事故或事件。
2
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事故或事件。
1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别准则
等 级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人员
财产损失/万元
停工
公司形象
5
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死亡
>50
部分装置(>2套)或设备停工
重大国际国内影响
4
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
丧失劳动能力
>25
2套装置停工、或设备停工
行业内、省内影响
3
不符合上级公司或行业的安全方针、制度、规定等
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性病
>10
1套装置停工或设备
地区影响
2
不符合公司的安全操作程序、规定
轻微受伤、间歇不舒服
<10
受影响不大,几乎不停工
公司及周边范围
1
完全符合
无伤亡
无损失
没有停工
形象没有受损
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r
风险度
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实施期限
20-25
巨大风险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立刻
15-16
重大风险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立即或近期整改
9-12
中等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2年内治理
4-8
可接受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
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
< 4
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记录
六、评价组织
1、公司成立风险评价领导小组
2、公司的各级管理人员应参与风险评价工作,岗位员工要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工作。
七、其它要求
1、根据评价结果,确定重大风险,并制定落实风险控制措施。
2、评价出的重大隐患项目,应建立档案和整改计划。
3、风险评价的结果由各单位组织从业人员学习,掌握岗位和作业中存在的风险和控制措施。
4、按照实际情况不断完善风险评价的内容。
72位用户关注
13位用户关注
85位用户关注
95位用户关注
28位用户关注
81位用户关注
76位用户关注
38位用户关注
93位用户关注
85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