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栏目

网络建设调研报告(四篇)

发布时间:2024-03-21 热度:93
网络建设调研报告

篇一 网络建设调研报告10500字

这是关于调研报告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鉴!

市委书记在__年第一期县处级干部进修班开学典礼讲话中提出今后五年要完善空间布局,增强载体功能,构建一体发展新格局,把交通基础设施作为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公路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服务设施,必须自觉服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全国、全省大交通网络快速发展的形势下,进一步找准差距,科学定位,思危奋进,为区域一体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一、公路发展概况

“__”以来,全市累计投入公路建设资金67.2亿元,其中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干线投资55.2亿元。完成新(改)建公路项目72个,共计408.9公里。截止__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6768.6公里,其中国道128.9公里,省道1197.2公里,县道757.8公里,乡道605.5公里,村道4079.2公里。公路网面积密度116.97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省第15位,公路网人口密度24.13公里/万人,位居全省第9位。全市乡镇及行政村公路通达率达100%。按体制分工,公路部门主要负责国、省道干线公路的建设、管理。至__年底,全市国省干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326.1公里,其中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1241.8公里,占干线公路总里程的93.6%。国省道面积密度22.92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省第2位;人口密度4.73公里/万人,位居全省第1位。初步建成了以“三纵三横一环”为主骨架,国省道、县乡道和连村路干支相连的区域公路网络。

二、公路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干线公路总量规模较大,但整体功能作用发挥不足。目前,我市干线公路网人口密度和面积密度分别位居全省第一和第二位。应该说,我市干线公路总量不足的问题已基本解决,现有干线公路基本能够满足本市区域内需求,但在整体路网结构方面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一是干线公路与城镇发展规划的衔接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随着我市“中心崛起,两轴支撑”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各市区之间的交通联系日益紧密,特别是中心城市及周边地区的交通压力将不断增大,环海路、成龙线、石烟线穿越市区,城市交通与过境交通混行,市区交通压力较大的问题日益突出。二是公路与机场、港口、铁路的衔接配套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目前与机场相连接的以一级公路为主,龙眼港、石岛港还没有专用疏港通道,港疏港路等级低,集疏能力差,所有港口疏港公路尚不能直接与高速公路对接。从现有连接机场、港口和铁路的公路情况看,公路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配套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三是滨海旅游景观公路尚未实现全部贯通。市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环海发展,沿千公里海岸线,将中心市区、三市城区、沿海城镇串连成线,形成组团发展的城市群。全长417公里的滨海旅游景观公路,是全省环海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市贯通三市三区,是一条重要的滨海旅游景观带和蓝色经济隆起带,目前尚未实现全线贯通。

(二)高速公路建设滞后,整体抑制区域对接效率。到__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突破5000公里,全省140个县市区中,有120个实现了高速公路连接。目前,高速公路里程仅有101.5公里,仅占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的2%,占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的1.5%。规划建设的g18荣乌线荣成段至文登段还没有开工修建,我市境内威青、烟威两条高速公路尚未实现高速连接,对外、对内都没有达到高效、快捷连接。

(三)干线公路养护投入不足,路面质量偏低。受资金制约因素影响,养护投入力度相对不足,干线公路整体技术标准、养护管理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至__年底,干线公路中仍有三级公路84.3公里,占干线公路总里程的6.36%,这些油路由于服役时间较长,加之车辆超载严重,致使部分路段破损,服务能力差,特别是俚李线、石泽线、威石辅线、牟白线、烟海线北段等路段亟需进行改建或大中修。

(四)路网发展不平衡,区域内公路网络化功能作用发挥不足。从全市路网构成来看,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占总里程的19.39%,县乡、农村公路占总里程的80.61%。但从目前路网技术状况来看,整体技术状况仍然偏低,县乡公路中三、四级公路占76.58%,路面标准低、线形指标低,多数已不能满足其使用功能需求,与干线公路的高效连接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五)公路应急保障能力和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公路交通是应急管理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后,公路“抢险保通”成为抢险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效开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保障,加快推进公路安全保障和信息化服务已成为大势所趋。我市是强雨雪竹等恶劣天气的多发地区,近年来,公路部门在应对重大雨雪等恶劣天气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应急保障能力有了一定提高。但总体上公路应急管理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专业的保障队伍和设施,公路应急管理和抢险保通的信息化、机械化、机动化水平已不能适应公路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三、加快我市公路发展的思路

(一)服务区域一体化发展,统筹规划公路网络,全面提升路网整体服务功能。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布局合理、结构优良、等级适宜、功能适应的原则,今后几年,要着眼于推动大公路交通网络的发展,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和现有路网升级改造。着力推进干线公路与城市组团、重点园区、重点景区、重点镇、机场、汽(火)车站、轻轨站、港口的深度连接,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实现境内各县(市、区)与乡镇驻地及乡镇之间有二级及以上公路相连,港、石岛港等五条疏港公路的集疏运能力全面提升,滨海旅游景观公路全面贯通,超期服役老油路得到全面改造。争取到“__”末,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覆盖面广、辐射性强,与陆路、轨道、海运和航空等各种交通方式更加协调的安全、高效、便捷的现代化大公路网。

(二)全力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提升路网快速连接能力。抓住国家加快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的有利时机,重点推进“一横两纵”高速公路建设,“一横”即文(登)莱(阳)高速,“两纵”即烟(台)海(阳)高速乳山段和荣成至高速,力争“__”末全市高速公路里程达220公里,实现境内高速公路网络化,所有县(市、区)全部通达高速,实现与半岛城市之间的“两小时互通”。

(三)加快滨海旅游景观公路建设,为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夯实基础。滨海旅游景观公路全长417公里,由1条环线、8条辅助线和5条支线组成,其中环线全长246.7公里,辅助线全长134.7公里,支线全长35.6公里。对现有老油路和通行能力较差的路段,加大升级改造力度,实施文明样板示范工程,适当增加绿道驿站、观景台、信息牌等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旅游发展功能。对辅助线和支线路面及沿线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消除三级路段,使其全部达到二级或二级以上标准,努力将滨海旅游景观公路打造成一条展示滨海旅游特色的景观路。

(四)坚持建养并重,全面提升公路载体功能。在继续加大干线公路项目争取力度的同时,更加注重养护资金的投入,加大对影响通行质量的路段、桥梁设施的改造投入和预防性养护投入。实施文明样板路创建工程和安保工程,继续推进干线公路绿化升级,境内主要干线全部达到文明样板路标准,所有一级公路全部设置中央隔离设施,消灭国省道上的危窄桥梁。

(五)加强公路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提升公路安全保障能力。要从“完善组织机构、加强预测预警、健全联动机制、强化队伍建设、做好物资储备”等五个方面入手,切实加强公路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成立专业化公路应急抢险救援队伍,落实相应机构和人员,整合现有应急力量,建立健全反应迅速、统一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公路应对强雨、雪等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确保公路安全畅通。加强公路信息化建设,尽快实现公路建设管理、路况监测、信息发布、路政巡查、应急指挥、日常办公的信息化,打造网络完善、协调联动、响应迅速、处置有效的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农村信息网络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宋俊德曾指出“农村信息化不仅是能打电话、能上网,更应该满足农民获得、交换信息的需求。除了农村通信实现基本的‘村通’工程以外,信息化建设也必须得到重视”。“村通”的目的是要促进农业发展,而农业发展的出路是在于帮助农民找到致富的方法,而农村信息化恰恰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我们针对__基区所辖农村进行了实地的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提出此项报告。

一、农村网络现状

__区下设两乡,共有行政村10个,总人口3.39万人。根据实地调研,目前移动通信和固定电话业务已经全部覆盖;宽带互联网业务除了海格村外,其他九个村实现了光纤到村、宽带到户;无线数电视实现村村通。另外,__基区的十个村屯现已经具备了基于固定电话业务开通的平安互助功能,此功能不但实现了村民危难时能够自救,而且还实现了村民之间的互助功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农村信息化应用状况

(一)在七个农村中小学中,除了海格村外,均开通了宽带互联网业务,实现了农村学生的互联网内容教学,但在教育资源远程共享方面,由于资金问题,均没有实现。

(二)农村部分农民家庭购买了电脑,使用了宽带互联网业务,达到了在网络上索取农业信息、与外界沟通的作用。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区共有517户农民家庭使用了宽带互联网业务,占农民家庭总户数的4.26%。农民目前对电视、互联网的应用还基本停留在娱乐休闲上,还没有真正把信息与生产有机结合起来,缺乏正确引导。

(三)所有的村均没有建立信息服务站,没有一个公共的、可供全村农民共享的信息服务系统,没有专职人员负责农村信息服务的推广和应用上的引导。致使绝大部分村民依然在沿袭传统的耕作意识,从众意识强,思想落后,距离建设新农村要求有一定差距。

三、农村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难题

近年来,我区农业信息化工作有了较大进展,但农民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状况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农业信息网络推进乡村后,入户遇到了障碍,农业信息得不到广大农民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农民的信息意识淡薄。农民的信息意识呈现出一定封闭性,主要表现为对信息情报反应迟钝、缺乏应用信息的积极性、敏感性。因而对信息技术需求欲望低。这种现状,使农村仍然存在着信息流、物流不畅,生产、销售和需求相脱节,一些农产品被压等压价,甚至出现滞销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这一点必须形成共识。

(二)农村信息服务水平较低。农民自身满足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农村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匮乏。实现信息化,人才是关键。由于农业发展相对落后,信息技术人才很少,尤其是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更少。同时受经济能力制约,很难吸引外地人才。

(三)农村信息服务推广力度有待加强。农村信息服务推广离不开政府统筹协调,才能使各个领域协调一致地将涉农信息有效落地,才能通过信息服务实现调整产业结构、扩大销售渠道、提高农户收入的目标。这不仅需要对此项工作增大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在前期的信息化服务推广工作中,增大财政投入。由于财政困难,信息化建设缺乏专项资金扶持,加之村集体经济薄弱,以致信息化建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前期的信息化服务推广工作。

四、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转变农民观念,提升农民素质,改变农村的风貌。农民可以通过上网查价格、上网查政策、上网选择良种、上网销售和采购,在网上听课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网络信息在农民心中会成为一种依赖,成为学习实践、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信息化不但能增长农民的见识,还会增强公民意识,渐渐学会运用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村民民主自治的水平也将会明显提高。

(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传统的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如今电话、电视、电脑多源的信息渠道使农产品价格公开透明,销路增多,农产品坐地增值。市场化的农产品价格直接影响了再生产取向,也将自发地引起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譬如山西省应县龙泉村以产胡萝卜为主,过去没有网络,胡萝卜找不到销路,只好喂牛。自从有了网络后,从未滞销,而且价格高。通过网络还从日本引进了新的优良品种。如今按订单生产,远销东南亚。胡萝卜种植面积达到了6000亩,占全村耕地的一大半。每年户均收入两万元,人均6000元。胡萝卜的大量生产,又带动村里发展起了胡萝卜科研、加工、冷库储藏等产业链。龙泉村先后上马5座冷库、4个储藏库、1个高产试验中心。村支书刘建银说:“鼠标和键盘已经成了新时代农民的锄头和镰刀,是离不开的生产工具”。

(三)推动农村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目前远程医疗、网上门诊、住院预约、远程视频诊断等等网上医疗功能均面向社会开放,极大方便了社会就医途径。另外,农民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各种疾病的防治、预防和保养。农村信息化工程带来了农村远程教育。通过有效建设远程教育网,使农村中小学连上北京101远程教育网,通过互联网,成立好课堂。以此引进先进的教育资源,拉近城乡教育差距,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缓解农村师资匮乏的问题。

五、几点建议

(一)增强信息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农村信息知识宣传和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信息意识,提高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协调信息化建设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

(二)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必须依靠资金支持。一是政府每年财政预算中要有计划地安排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二是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信息化建设职能部门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扶持农村信息化建设;三是千方百计向上争取专项资金。通过信息化手段帮扶农村脱贫致富,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现农村跨越式发展。

(三)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增值和应用管理,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宋俊德教授提出“内容建设比网络建设更为重要,而这项工程通信运营商是无法独自完成的,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宋教授建议“在通信运营商搭建了信息沟通的平台后,各级政府、研究院所、科技单位应该有意识的在农村信息化问题上形成共识与合力,依据各自的长处为农村提供有指导意义的内容,如先进的种植方法、防灾方法、预警信息等。同时,政府应该给予实施内容交流平台建设的单位一定的支持,如财政、税收等政策支持”。我区当务之急是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应该在各村建立信息服务站,聘用专兼职信息员。作好信息分析和对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使一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具有指导性,推动农民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充分调动涉农企业、农产品经纪人、农村各专业协会、农研所、村干部的积极性,使各方面密切合作,形成集信息收集、加工、发布、服务于一体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解决农业信息进村入户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信息内容的本地化,增强时效性、正确性和实用性,最终使信息服务惠及广大农民。

(四)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为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人才是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因素,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手段,加大培训力度。一是对信息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等方面的集中培训;二是积极探索合适的方式,组织引导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流通大户、有文化的农民学习信息网络知识,通过组建农民信息协会、农民科技协会等形式,开展“网络联乡村,信息进万家”活动,组织带动农民上网利用信息实现增收;三是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到农村工作。

统计调查网络建设调研报告

全面探索中国统计调查网络建设对于国家调查机构顺利开展抽样调查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本文拟通过对陕西调查队系统调查网络建设的探索,共同探寻国家调查机构调查网络建设的出路和对策。

一、国家调查机构在实施统计调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家统计局各级调查队组建以来,在原有调查业务基础上,增加了服务业抽样调查和正在酝酿中的限额以下批零住餐业及资质以外固定资产投资建筑业、物业管理及中介服务业等抽样调查工作。随着业务范围的逐渐扩大和业务量的增加,约束调查工作开展的内外在因素却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和改善,调查工作难度成倍增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原三支调查队网络建设参差不齐

国家统计局各级调查队成立之前,农村调查网络以县为轴心建队联网,城市调查网络以少数中心城市和少数市县区为轴心建队联网,企业调查网络以中心城市为轴心建队联网。合并后的调查队以市和县(市、区)为轴心建队联网,县级调查网络有所收缩,市级调查网络有所扩张,形成了“一扩一缩”的调查网络体系。连接调查网络末端的城乡住户和居民消费价格调查等基本上沿用了原来的调查网络系统,在实施调查过程中由专职调查员和辅助调查员包户入村采集数据;规模以下工业等其他一些抽样调查,则需要地方统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调查。规模以下工业、服务业等抽样调查企业分布面广,统计基础差,企业法人配合程度差,调查难度大,尤其是以村为单位的整群调查企业,企业人员素质低,管理方式陈旧,信息渠道不畅,调查比较困难,在地方统计局的代管下,因费用、装备等因素影响,建网相当困难。国家调查队在抽中整群村的调查中,直接采集数据的能力处于弱势地位。

(二)建立调查网络的环境亟待改善

1、外部环境不理想。目前,各省(市、区)政府提出了对各地、市政府及部门工作进行考核后,地方统计部门抓住机遇纷纷组建地方调查机构,利用健全的县、乡、村级组织机构,利用行政手段组织采集数据,就城乡居民收入等问题纷纷开展了抽样调查工作,调查的频率、规模等与国家调查网点重叠。在我国目前特定的环境下,国家调查队开展抽样调查的路子怎么走,对统计资源调查归属管理渠道的问题存在不同看法。

2、内部环境较差。一是现有调查队伍机制不灵活,知识老化;二是人员少,承担的任务偏重。组建后的县级调查队也只有7-8人,是县级统计局人员的一半。从其行政职能来看,要承担原三支调查队和国家统计局新布置的各项抽样调查任务,压力可想而知;三是统计市场环境复杂。受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的影响,调查对象配合程度差,调查对象不配合调查的现象经常出现。四是调查网点少,全面完成各项调查任务难度加大。以陕西为例,陕西共有35个县级调查队、10个市级调查队,调查网络仅覆盖全省11个市区和107个县市区的38%,也就是三分之一多一点,而调查样本却覆盖着全省11个市区和106个县市区。因此,在组织各种调查活动中,因调查网络不健全,遇到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二、建立国家调查网络面临的机遇

目前,国家调查队在建立健全调查网络方面虽然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但也面临着难得的建网机遇。

(一)各级党委、政府对统计调查信息的需求为建网带来新的机遇

首先,按照国家统计局对统计局与调查队的业务分工原则来看,统计局以全面统计为主,调查队则以抽样调查为主。这一分工是明确的。我国在统计上实施的是全面统计与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并轨运行的统计管理体制。两种不同的统计调查方法将统计调查的领域大大拓展,极大地满足了各级党政领导宏观决策的需要,也为统计调查事业的共同发展创造了机遇;其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给统计调查业务的划分提供了基本定位。国家统计局把农产品生产领域、居民消费品领域、规模以下工业生产领域、资质以外固定资产投资建筑业领域、物业、中介、限额以下批零住餐业经营领域、部分行业的服务业等抽样调查工作交给了调查队,而这些领域正是全面统计比较困难,涉及范围较广的新领域,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领域,对党政领导及有关决策部门研究市场经济问题,正确决策非常重要,但在不健全的市场统计中,这些领域的资料采集非常困难。因而,必须站在统计就是服务的理念上解决有关采集调查资料的网络问题,只有调查网络健全了,采集数据的渠道畅通了,才能全面、及时、准确的采集数据,这是一次难得的建网机遇;第三,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考核力度的加大,将全面改善统计工作的环境,抽样调查工作的环境也将进一步改善。这些都为建立健全统计调查网络带来了新的希望。

(二)市级调查队为地方党委政府服务的呼声给调查队系统建网带来新的机遇

目前,全国多数省份已将城乡居民两个收入、价格等重要统计指标纳入了对各级党委、政府的考核范围,各市级调查队也有围绕这一机遇,想为政府服务,但没有统一指导市级调查队完成考核工作的调查方案,市级调查队难以实施。各市两个收入如何规范管理,这就是个问题,但也为建立健全调查网络,统一组织开展调查工作,为地方政府服务提供了新的机遇。国家调查机构抓住这个机遇,就会有所作为,失掉机遇就失去了机会。城乡居民收入是反映各级政府关注民生和民声的两个重要指标,如果不规范管理也会出现如同gdp核算的问题。规模以下工业、服务业、限额以下批零住餐业等都需要规范管理,这对统计调查系统来说是难得发展的机遇。

三、建立健全国家调查网络建设的思考

当前,全国经济正在实施又好又快发展和加紧实施经济结构调整,降低能耗的重大战略,为统计调查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挑战。国家调查机构应发挥自身的优势,在经济加速发展的过程中主动出击,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把调查网络建起来。

(一)原三队建网的经验与启示

原农调队面向农业、农村、农户的调查,采取了队工作人员包村、农户记账和聘请调查员收账的办法,成功解决了联网问题;城调队面向城镇住户和价格调查,采取了队工作人员包户和聘请调查员包片采价的办法,成功解决了联网问题;企调队面向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工业企业,采取了重点调查和抽样调查的办法,在开展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中,在网络建设上曾做过一些有益的探索。一是认为在整群抽样调查村聘请调查员作为选聘调查员初期的过渡形式是可行的;二是建立畅通的运作机制来源于当地统计部门和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及上级有关部门的配合,这种运作机制在调查中取得了成功;三是在构建调查网络建设服务体系上取得突破。

(二)全面推进调查网络建设和完善制度建设

全面推进统计调查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网络建设和制度建设,前者是行政行为,后者是部门专业行为,只有在两种建网行为同步并举时,调查网络建设才有可能走上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寻求国家统计局和各级政府支持及经费支持是陕西建网的立足点。

1、推进调查网络建设应树立大调查网络意识

目前,陕西调查系统全面聘请调查员制度的面较窄,需要在建网上加快步伐和提高质量,建网和聘请调查员切忌做表面文章,不要与统计机构重叠。建立调查网络必须要有大调查网络意识,既要考虑到以省为总体开展抽样调查工作建网的需要,也要考虑到以市为总体开展抽样调查工作和国家开展多项抽样调查工作建网的需要。在调查网络的管理上一定要体现出统计调查制度的要求,完善报酬兑现制度、人员管理制度、业务培训制度、信息传递制度、上下联系制度等。在外部管理上,要通过法制建设来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这样建立的大调查网络,基本可以满足以省、市为总体开展抽样调查工作的基本要求,满足对新经济增长点变化因素监测的需要,满足国家在新开展统计调查领域抽样调查工作的需要,满足快速调查的需要和对调查数据宏观和微观管理的需要。

2、实现在村民委员会和街道办事处建立大调查网络系统

陕西共有村民委员会28857个,街道办事处167个,乡级政府677个,镇政府903个。按人口计算每个村民委员会约为860人左右,若考虑到经济活动与人口的关系,应该在1500人以上的村民委员会和所有街道办事处中建立调查工作站,考虑到市级队为地方政府服务建网的需要,陕西需要建立14000个―15000个调查工作站,在调查工作站的领导之下聘请调查员,调查工作站对聘请调查员的业务和调查资料负责,在村委会和街道办事处建立调查工作站需要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应看作是一项政府行为,需要政府发文批准方可执行。建立调查网络需要的经费应该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

3、对目录调查企业和规模以上调查企业坚持网上直报

目录调查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管理规范,统计基础较强,统计力量比较雄厚,统计意识较强,统计手段比较先进,应该充分利用国家调查网络优势,扩大对目录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的网上直报范围,既减轻企业的负担,也减少调查队系统的报表负担。目前,调查总队已具备了企业网上直报的硬件条件,国家统计局应该在软件等条件方面,包括发文布置、制度修订、程序研制、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企业从复杂的纸介质报表中走出来,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报表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4、统计调查市场环境的治理势在必行

国家统计局应该在理顺国家与地方关系方面制定相关措施,包括业务划分、调查领域的划分、对外提供资料的管理等,合理确定各自统计调查工作领域,扩大市级调查队为地方政府服务的范围,推动国家调查队和地方统计部门共同繁荣发展,有效治理统计市场环境势在必行。从调查队开展的各项抽样调查工作中也看到,调查资料难以同时满足省、地核算gdp增长和研究经济领域热点问题的需要,有些调查资料不能分行业和分组,因而难以赢得自身的发展。全面统计、地方建队开展抽样调查、国家建队开展抽样调查多轨运行的局面就必然形成。致使统计改革陷入困境。这一问题应该纳入统计改革的重要议事日程,通过修订《统计法》来解决。

(三)发挥国家统计调查系统与地方统计系统两个优势,实现在区域调查统计中统计信息互补,为各级党政领导决策服务

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是地方统计机构和国家调查机构共同面对的重要任务,这是我国经济运行体制决定的。比较而言,统计系统基础较好,网络比较健全,是政府决策资源的重要渠道,调查队系统提供的调查信息也是政府系统决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某些重要信息在市县级党委、政府系统决策中没有代表性,也没有发言权,面对一些全面统计的难点领域,比如,城乡居民收入、价格、规模以下工业、限额以下批零住餐业、部分服务业、农户住宅建设、物业管理、社会中介服务业等统计领域,涉及统计量大、统计品种多、产品规格多,开展全面统计困难重重,实施抽样调查却能发挥它独特的优势,并能提供准确的数据。因此,只有二者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共同面对党委和政府决策的需要,才能形成互相配合的服务支撑体系或完整的统计体系,这不仅是中国统计特色而且是中国统计对世界统计的贡献。

篇二 统计调查网络建设调研报告4350字

统计调查网络建设调研报告

全面探索中国统计调查网络建设对于国家调查机构顺利开展抽样调查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本文拟通过对陕西调查队系统调查网络建设的探索,共同探寻国家调查机构调查网络建设的出路和对策。

一、国家调查机构在实施统计调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家统计局各级调查队组建以来,在原有调查业务基础上,增加了服务业抽样调查和正在酝酿中的限额以下批零住餐业及资质以外固定资产投资建筑业、物业管理及中介服务业等抽样调查工作。随着业务范围的逐渐扩大和业务量的增加,约束调查工作开展的内外在因素却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和改善,调查工作难度成倍增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原三支调查队网络建设参差不齐

国家统计局各级调查队成立之前,农村调查网络以县为轴心建队联网,城市调查网络以少数中心城市和少数市县区为轴心建队联网,企业调查网络以中心城市为轴心建队联网。合并后的调查队以市和县(市、区)为轴心建队联网,县级调查网络有所收缩,市级调查网络有所扩张,形成了“一扩一缩”的调查网络体系。连接调查网络末端的城乡住户和居民消费价格调查等基本上沿用了原来的调查网络系统,在实施调查过程中由专职调查员和辅助调查员包户入村采集数据;规模以下工业等其他一些抽样调查,则需要地方统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调查。规模以下工业、服务业等抽样调查企业分布面广,统计基础差,企业法人配合程度差,调查难度大,尤其是以村为单位的整群调查企业,企业人员素质低,管理方式陈旧,信息渠道不畅,调查比较困难,在地方统计局的代管下,因费用、装备等因素影响,建网相当困难。国家调查队在抽中整群村的调查中,直接采集数据的能力处于弱势地位。

(二)建立调查网络的环境亟待改善

1、外部环境不理想。目前,各省(市、区)政府提出了对各地、市政府及部门工作进行考核后,地方统计部门抓住机遇纷纷组建地方调查机构,利用健全的县、乡、村级组织机构,利用行政手段组织采集数据,就城乡居民收入等问题纷纷开展了抽样调查工作,调查的频率、规模等与国家调查网点重叠。在我国目前特定的环境下,国家调查队开展抽样调查的路子怎么走,对统计资源调查归属管理渠道的问题存在不同看法。

2、内部环境较差。一是现有调查队伍机制不灵活,知识老化;二是人员少,承担的任务偏重。组建后的县级调查队也只有7-8人,是县级统计局人员的一半。从其行政职能来看,要承担原三支调查队和国家统计局新布置的各项抽样调查任务,压力可想而知;三是统计市场环境复杂。受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的影响,调查对象配合程度差,调查对象不配合调查的现象经常出现。四是调查网点少,全面完成各项调查任务难度加大。以陕西为例,陕西共有35个县级调查队、10个市级调查队,调查网络仅覆盖全省11个市区和107个县市区的38%,也就是三分之一多一点,而调查样本却覆盖着全省11个市区和106个县市区。因此,在组织各种调查活动中,因调查网络不健全,遇到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二、建立国家调查网络面临的机遇

目前,国家调查队在建立健全调查网络方面虽然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但也面临着难得的建网机遇。

(一)各级党委、政府对统计调查信息的需求为建网带来新的机遇

首先,按照国家统计局对统计局与调查队的业务分工原则来看,统计局以全面统计为主,调查队则以抽样调查为主。这一分工是明确的。我国在统计上实施的是全面统计与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并轨运行的统计管理体制。两种不同的统计调查方法将统计调查的领域大大拓展,极大地满足了各级党政领导宏观决策的需要,也为统计调查事业的共同发展创造了机遇;其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给统计调查业务的划分提供了基本定位。国家统计局把农产品生产领域、居民消费品领域、规模以下工业生产领域、资质以外固定资产投资建筑业领域、物业、中介、限额以下批零住餐业经营领域、部分行业的服务业等抽样调查工作交给了调查队,而这些领域正是全面统计比较困难,涉及范围较广的新领域,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领域,对党政领导及有关决策部门研究市场经济问题,正确决策非常重要,但在不健全的市场统计中,这些领域的资料采集非常困难。因而,必须站在统计就是服务的理念上解决有关采集调查资料的网络问题,只有调查网络健全了,采集数据的渠道畅通了,才能全面、及时、准确的采集数据,这是一次难得的建网机遇;第三,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考核力度的加大,将全面改善统计工作的环境,抽样调查工作的环境也将进一步改善。这些都为建立健全统计调查网络带来了新的希望。

(二)市级调查队为地方党委政府服务的呼声给调查队系统建网带来新的机遇

目前,全国多数省份已将城乡居民两个收入、价格等重要统计指标纳入了对各级党委、政府的考核范围,各市级调查队也有围绕这一机遇,想为政府服务,但没有统一指导市级调查队完成考核工作的调查方案,市级调查队难以实施。各市两个收入如何规范管理,这就是个问题,但也为建立健全调查网络,统一组织开展调查工作,为地方政府服务提供了新的机遇。国家调查机构抓住这个机遇,就会有所作为,失掉机遇就失去了机会。城乡居民收入是反映各级政府关注民生和民声的两个重要指标,如果不规范管理也会出现如同gdp核算的问题。规模以下工业、服务业、限额以下批零住餐业等都需要规范管理,这对统计调查系统来说是难得发展的机遇。

三、建立健全国家调查网络建设的思考

当前,全国经济正在实施又好又快发展和加紧实施经济结构调整,降低能耗的重大战略,为统计调查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挑战。国家调查机构应发挥自身的优势,在经济加速发展的过程中主动出击,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把调查网络建起来。

(一)原三队建网的经验与启示

原农调队面向农业、农村、农户的调查,采取了队工作人员包村、农户记账和聘请调查员收账的办法,成功解决了联网问题;城调队面向城镇住户和价格调查,采取了队工作人员包户和聘请调查员包片采价的办法,成功解决了联网问题;企调队面向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工业企业,采取了重点调查和抽样调查的办法,在开展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中,在网络建设上曾做过一些有益的探索。一是认为在整群抽样调查村聘请调查员作为选聘调查员初期的过渡形式是可行的;二是建立畅通的运作机制来源于当地统计部门和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及上级有关部门的配合,这种运作机制在调查中取得了成功;三是在构建调查网络建设服务体系上取得突破。

(二)全面推进调查网络建设和完善制度建设

全面推进统计调查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网络建设和制度建设,前者是行政行为,后者是部门专业行为,只有在两种建网行为同步并举时,调查网络建设才有可能走上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寻求国家统计局和各级政府支持及经费支持是陕西建网的立足点。

1、推进调查网络建设应树立大调查网络意识

目前,陕西调查系统全面聘请调查员制度的面较窄,需要在建网上加快步伐和提高质量,建网和聘请调查员切忌做表面文章,不要与统计机构重叠。建立调查网络必须要有大调查网络意识,既要考虑到以省为总体开展抽样调查工作建网的需要,也要考虑到以市为总体开展抽样调查工作和国家开展多项抽样调查工作建网的需要。在调查网络的管理上一定要体现出统计调查制度的要求,完善报酬兑现制度、人员管理制度、业务培训制度、信息传递制度、上下联系制度等。在外部管理上,要通过法制建设来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这样建立的大调查网络,基本可以满足以省、市为总体开展抽样调查工作的基本要求,满足对新经济增长点变化因素监测的需要,满足国家在新开展统计调查领域抽样调查工作的需要,满足快速调查的需要和对调查数据宏观和微观管理的需要。

2、实现在村民委员会和街道办事处建立大调查网络系统

陕西共有村民委员会28857个,街道办事处167个,乡级政府677个,镇政府903个。按人口计算每个村民委员会约为860人左右,若考虑到经济活动与人口的关系,应该在1500人以上的村民委员会和所有街道办事处中建立调查工作站,考虑到市级队为地方政府服务建网的需要,陕西需要建立14000个―15000个调查工作站,在调查工作站的领导之下聘请调查员,调查工作站对聘请调查员的业务和调查资料负责,在村委会和街道办事处建立调查工作站需要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应看作是一项政府行为,需要政府发文批准方可执行。建立调查网络需要的经费应该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

3、对目录调查企业和规模以上调查企业坚持网上直报

目录调查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管理规范,统计基础较强,统计力量比较雄厚,统计意识较强,统计手段比较先进,应该充分利用国家调查网络优势,扩大对目录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的网上直报范围,既减轻企业的负担,也减少调查队系统的报表负担。目前,调查总队已具备了企业网上直报的硬件条件,国家统计局应该在软件等条件方面,包括发文布置、制度修订、程序研制、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企业从复杂的纸介质报表中走出来,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报表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4、统计调查市场环境的治理势在必行

国家统计局应该在理顺国家与地方关系方面制定相关措施,包括业务划分、调查领域的划分、对外提供资料的管理等,合理确定各自统计调查工作领域,扩大市级调查队为地方政府服务的范围,推动国家调查队和地方统计部门共同繁荣发展,有效治理统计市场环境势在必行。从调查队开展的各项抽样调查工作中也看到,调查资料难以同时满足省、地核算gdp增长和研究经济领域热点问题的需要,有些调查资料不能分行业和分组,因而难以赢得自身的发展。全面统计、地方建队开展抽样调查、国家建队开展抽样调查多轨运行的局面就必然形成。致使统计改革陷入困境。这一问题应该纳入统计改革的重要议事日程,通过修订《统计法》来解决。

(三)发挥国家统计调查系统与地方统计系统两个优势,实现在区域调查统计中统计信息互补,为各级党政领导决策服务

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是地方统计机构和国家调查机构共同面对的重要任务,这是我国经济运行体制决定的。比较而言,统计系统基础较好,网络比较健全,是政府决策资源的重要渠道,调查队系统提供的调查信息也是政府系统决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某些重要信息在市县级党委、政府系统决策中没有代表性,也没有发言权,面对一些全面统计的难点领域,比如,城乡居民收入、价格、规模以下工业、限额以下批零住餐业、部分服务业、农户住宅建设、物业管理、社会中介服务业等统计领域,涉及统计量大、统计品种多、产品规格多,开展全面统计困难重重,实施抽样调查却能发挥它独特的优势,并能提供准确的数据。因此,只有二者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共同面对党委和政府决策的需要,才能形成互相配合的服务支撑体系或完整的统计体系,这不仅是中国统计特色而且是中国统计对世界统计的贡献。

篇三 农村信息网络建设调研报告3050字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宋俊德曾指出“农村信息化不仅是能打电话、能上网,更应该满足农民获得、交换信息的需求。除了农村通信实现基本的‘村通’工程以外,信息化建设也必须得到重视”。“村通”的目的是要促进农业发展,而农业发展的出路是在于帮助农民找到致富的方法,而农村信息化恰恰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我们针对__基区所辖农村进行了实地的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提出此项报告。

一、农村网络现状

__区下设两乡,共有行政村10个,总人口3.39万人。根据实地调研,目前移动通信和固定电话业务已经全部覆盖;宽带互联网业务除了海格村外,其他九个村实现了光纤到村、宽带到户;无线数字电视实现村村通。另外,__基区的十个村屯现已经具备了基于固定电话业务开通的平安互助功能,此功能不但实现了村民危难时能够自救,而且还实现了村民之间的互助功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农村信息化应用状况

(一)在七个农村中小学中,除了海格村外,均开通了宽带互联网业务,实现了农村学生的互联网内容教学,但在教育资源远程共享方面,由于资金问题,均没有实现。

(二)农村部分农民家庭购买了电脑,使用了宽带互联网业务,达到了在网络上索取农业信息、与外界沟通的作用。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区共有517户农民家庭使用了宽带互联网业务,占农民家庭总户数的4.26%。农民目前对电视、互联网的应用还基本停留在娱乐休闲上,还没有真正把信息与生产有机结合起来,缺乏正确引导。

(三)所有的村均没有建立信息服务站,没有一个公共的、可供全村农民共享的信息服务系统,没有专职人员负责农村信息服务的推广和应用上的引导。致使绝大部分村民依然在沿袭传统的耕作意识,从众意识强,思想落后,距离建设新农村要求有一定差距。

三、农村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难题

近年来,我区农业信息化工作有了较大进展,但农民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状况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农业信息网络推进乡村后,入户遇到了障碍,农业信息得不到广大农民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农民的信息意识淡薄。农民的信息意识呈现出一定封闭性,主要表现为对信息情报反应迟钝、缺乏应用信息的积极性、敏感性。因而对信息技术需求欲望低。这种现状,使农村仍然存在着信息流、物流不畅,生产、销售和需求相脱节,一些农产品被压等压价,甚至出现滞销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这一点必须形成共识。

(二)农村信息服务水平较低。农民自身满足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农村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匮乏。实现信息化,人才是关键。由于农业发展相对落后,信息技术人才很少,尤其是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更少。同时受经济能力制约,很难吸引外地人才。

(三)农村信息服务推广力度有待加强。农村信息服务推广离不开政府统筹协调,才能使各个领域协调一致地将涉农信息有效落地,才能通过信息服务实现调整产业结构、扩大销售渠道、提高农户收入的目标。这不仅需要对此项工作增大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在前期的信息化服务推广工作中,增大财政投入。由于财政困难,信息化建设缺乏专项资金扶持,加之村集体经济薄弱,以致信息化建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前期的信息化服务推广工作。

四、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转变农民观念,提升农民素质,改变农村的风貌。农民可以通过上网查价格、上网查政策、上网选择良种、上网销售和采购,在网上听课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网络信息在农民心中会成为一种依赖,成为学习实践、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信息化不但能增长农民的见识,还会增强公民意识,渐渐学会运用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村民民主自治的水平也将会明显提高。

(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传统的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如今电话、电视、电脑多源的信息渠道使农产品价格公开透明,销路增多,农产品坐地增值。市场化的农产品价格直接影响了再生产取向,也将自发地引起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譬如山西省应县龙泉村以产胡萝卜为主,过去没有网络,胡萝卜找不到销路,只好喂牛。自从有了网络后,从未滞销,而且价格高。通过网络还从日本引进了新的优良品种。如今按订单生产,远销东南亚。胡萝卜种植面积达到了6000亩,占全村耕地的一大半。每年户均收入两万元,人均6000元。胡萝卜的大量生产,又带动村里发展起了胡萝卜科研、加工、冷库储藏等产业链。龙泉村先后上马5座冷库、4个储藏库、1个高产试验中心。村支书刘建银说:“鼠标和键盘已经成了新时代农民的锄头和镰刀,是离不开的生产工具”。

(三)推动农村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目前远程医疗、网上门诊、住院预约、远程视频诊断等等网上医疗功能均面向社会开放,极大方便了社会就医途径。另外,农民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各种疾病的防治、预防和保养。农村信息化工程带来了农村远程教育。通过有效建设远程教育网,使农村中小学连上北京101远程教育网,通过互联网,成立好课堂。以此引进先进的教育资源,拉近城乡教育差距,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缓解农村师资匮乏的问题。

五、几点建议

(一)增强信息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农村信息知识宣传和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信息意识,提高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协调信息化建设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

(二)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必须依靠资金支持。一是政府每年财政预算中要有计划地安排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二是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信息化建设职能部门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扶持农村信息化建设;三是千方百计向上争取专项资金。通过信息化手段帮扶农村脱贫致富,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现农村跨越式发展。

(三)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增值和应用管理,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宋俊德教授提出“内容建设比网络建设更为重要,而这项工程通信运营商是无法独自完成的,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宋教授建议“在通信运营商搭建了信息沟通的平台后,各级政府、研究院所、科技单位应该有意识的在农村信息化问题上形成共识与合力,依据各自的长处为农村提供有指导意义的内容,如先进的种植方法、防灾方法、预警信息等。同时,政府应该给予实施内容交流平台建设的单位一定的支持,如财政、税收等政策支持”。我区当务之急是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应该在各村建立信息服务站,聘用专兼职信息员。作好信息分析和对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使一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具有指导性,推动农民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充分调动涉农企业、农产品经纪人、农村各专业协会、农研所、村干部的积极性,使各方面密切合作,形成集信息收集、加工、发布、服务于一体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解决农业信息进村入户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信息内容的本地化,增强时效性、正确性和实用性,最终使信息服务惠及广大农民。

(四)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为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人才是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因素,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手段,加大培训力度。一是对信息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等方面的集中培训;二是积极探索合适的方式,组织引导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流通大户、有文化的农民学习信息网络知识,通过组建农民信息协会、农民科技协会等形式,开展“网络联乡村,信息进万家”活动,组织带动农民上网利用信息实现增收;三是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到农村工作。

篇四 境外营销网络建设状况调研报告2400字

境外营销网络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为了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外贸的冲击,帮助和指导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网络,开拓更广泛的国际市场,近来对我省机电和高新技术出口企业在境外设立营销机构(网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广泛的问卷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问卷样本的选择

本次以电子文档形式发出问卷105份,共收回84份,返馈率为80%。其中,国有企业15户,占18%;民营企业54户占64%;三资企业15户占18%。问卷抽样区域分布重点选择在长、株、潭经济发达地区占75%,也考虑到其它市州;样本重点企业选择出口大户和具有长期传统出口的中小企业,因此,本次问卷调查样本分布比较科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参考价值。

各市州商务局及被调查企业对此次问卷调查十分重视,选派专人积极配合,认真填写,提出了不少具有实际价值的建议,使我们对企业的了解更深入了,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具有更重要指导意义。

二、问卷基本分析

1、从反馈情况分析,我省有41.7%的机电高和高新技术出口企业在境外建立了销售机构,另还有8.3%的企业正在筹备之中,在境外建有营销机构的企业大多数为出口业绩稳定的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因自身的外向性,外方在全球已有稳定的营销网络,没另设境外营销机构,所占比例不到2%。

2、有境外销售机构的企业采取独立自设的有26户,占已设的74.3%,合办的有9户,占25.7%,请国外代理有14户占40%(三种设置有重叠)。说明企业选择以独立自设为主,这样企业有充分的自主权,回避了各方矛盾,有利关系协调。

3、据反馈信息,自设、合办、国外代理三种境外销售机构设置中,都取得了很好效果共20户(占58%),有18户(占43%)反映效果一般,没有一户企业反映效果不好。

4、对外营销机构大都取得了较好效果主要原因是:

a. 减少了中间环节;b. 对境外市场信息动态了解及时,反馈沟通迅速;c. 自身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尤其是有自主品牌的企业);d. 国内对境外营销机构的扶持及所在国家 (地区)对华政策友好和较好的金融环境。

5、认为效果一般或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有:

a. 对所在国(地区)法律、涉外贸易、世贸组织知识了解欠缺,本身对设立境外销售机构的前期准备工作不够扎实;

b. 当地的外汇汇率变化较大;

c. 缺乏外向型人才和一定的经济实力,费用太高;

d. 同行在该国家(地区)恶性竞争,缺乏合作精神和有效协调机制;

e. 国内缺乏一套对境外营销机构有效的制度保障体系;

5、国内工业行业标准与国外存在差异,加上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

6、影响企业建立境外营销机构四大因素是:

a. 有28户企业 (占33.3%) 认为对境外缺乏全面了解,风险大;

b. 有27户企业 (占32.1%) 因为自身资金实力不强;

c. 有22户企业 (占26.2%) 因人才缺乏;

d. 有33户企业 (占39.3%) 认为费用成本太高。

三、企业对政府的殷切期望

1、希望政府加强多边或双边经贸磋商,减少和排除境外各种贸易技术壁垒,积极与相关国家(地区)签订投资贸易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司法协助协定、经贸合作协定等政府间协定,为境外企业制造宽松和谐的营销环境。

2、希望政府建立经常性固定信息通道(如:公共商贸信息平台),给企业提供境外相关市场信息,介绍合作伙伴,对企业进行及时有效的风险提示和予警报告。

3、希望政府能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更多扶持,如:扶持在境外创立销售机构(含网络平台)、开拓国际市场资金补贴(广告宣传、贷款贴息、境外注册、专利保护,人身保险等等的优惠)。

4、建立免费的外向型人才和“建立境外销售机构相关政策业务程序”培训。

5、应建立支持企业建立境外营销体系日常办事联络机构,具体负责政策咨询、业务及人才培训、境外市场信息定期发布、风险评估和防范,介绍境外相关法律法规、协调同行之间无序竞争、组织相关企业联合到境外设立营销机构。

6、进一步简化政府审批手续,如:出入境、海关、商检,要提高办事效率,外汇部门结汇要更简化一些,尽快解决代理费付出境外手续太繁锁等问题。

四、我们的几点体会和建议

通过本次广泛认真问卷调查分析,使我们做到了心中有数,又深刻了解现今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想什么?做什么?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希望政府为他做些什么?通过总结分析,我们的体会和建议是:

1、我省机电和高新技术出口企业50%以上经过多年拼搏,克服了不少困难,在境外设立了自己的营销网络和机构,这一成果来之不易,付出了不少代价和艰辛。我省 近几年机电产品出口之所以获得高速增长,与他们的努力打开国际市场是密不可分的,他们的辛勤劳动起到了开路先锋作用,如: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和山河智能等等,应该好好去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并在全省推广,而且还有一批企业也正在积极筹备之中,对这一批企业更加要给予关注和政策、资金方面具体指导和扶持,使他们的产品尽快顺利地走出国门。

2、从调查中另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是:在境外设有营销机构的企业58%都反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几乎还没有一户企业反映效果很差。这一点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他们给尚未在境外设有营销体系的企业起到了个很好示范效应,给各级政府部门树立了坚定信心,商务主管部门应该因势利导,好好总结他们的经验教训,加以大力推广,尤其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加剧的国际环境下会起到深远影响。

3、针对影响企业设立境外销售网络四大因素,政府主管部门应采取一些有力措施,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如:解决人才缺乏,可办业务培训班,召开业务经验交流会;为解决成本费用高的问题,可以根据出口实绩,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并组织有意走出去开办境外销售机构的企业高层和业务骨干到境外进行考察。

4、紧紧依靠我国驻外机构建立境外公共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境外贸易统计资料、贸易机会、予警机制、关系协调等,帮助境内企业了解东道国(地区)经销环境,尽快开展贸易活动。

5、为鼓励、扶持更多企业建立境外营销体系,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对建立境外营销服务体系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资助经费主要用于支持境外销售及售后维修服务机构的开办(如:场地租金、装修、广告、宣传、咨询、保险费等),资助中小企业联合建立境外公共销售服务平台。

《网络建设调研报告(四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报告

最新加入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