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二年级《画家和牧童》评课稿
二年级《画家和牧童》评课稿
王老师执教的《画家与牧童》是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课文,课文重在体会牧童的勇敢和画家的谦逊。同时文章中的对话比较多,是指导对话朗读的好机会。本堂课,王老师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体现新课程课堂的景象。以下两点是个人比较欣赏的。
一、以生为本,注重体会
新课一开始,王老师就让学生自由读课文2—6自然段,并在读后交流你有什么想说的?或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形成了一个初步的.体会,(但以直接读课本语句为主)而王老师也并没有让学生犹如放掉缰绳的野马,在适时的时候王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感受,指导学生将书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体会。又如,在体会画家的画技高超时,王老师出示句子: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让学生抓重点词语来谈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从而让学生借助图片理解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再如:牧童面对画家的错误是怎么做的?通过让学生找动作的词语,再让学生体会牧童的形象。
二、细节之处绽放惊喜
本堂课让我最为惊喜的是王老师抓住了几个细节,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形象。如:当学生说到牧童很勇敢指出了画家的错误时,王老师马上引导为什么牧童会知道?学生的思路马上打开了,牧童有放牛的经验、牧童见过两牛相斗的情形、牧童的工作就是放牛的……王老师适时小结:是啊,牧童不但勇敢,还善于观察。看,这小小的细节让人物的形象不是单纯地停留在勇敢上,人物的形象马上更充实了。而又如:在体会画家的谦逊时,王老师让学生做做拱手的动作,并说说什么时候要做拱手的动作?学生通过动手体验马上对画家的谦逊形象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当然,本堂课中也有几个不足之处。
1、在初步体会之后,王老师没有引导好,学生的体会很多,可是没有回到课文的主线上来,所以导致后面的思路比较乱,个别环节问题出现重复现象,可见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不够。
2、王老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有不少操作不当的地方。如:在指导人们怎么夸赞画家的段落时,花的时间过多,但是指导却不到位,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的范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以在这时充分展示自己的朗读魅力,同时朗读后可以让学生组内分角色来赞一赞,充分理解纷纷夸赞。
第2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画家和牧童》评课稿
小学二年级语文《画家和牧童》评课稿
《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课文,这是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赞扬了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这节课中,朱梅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关注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感受和体验。如:
(1)提问体现主体性。在朗读感悟课文时,她经常这样问:“你知道了什么?”,“你读出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带着你的体会来读一读”等,都是针对学生独特的感受来设计的`。;
(2)朗读体现主体性。如,读出自己的体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等;
(3)学习方式体现主体性。采取自读,自悟和集体交流想结合的方法理解课文。抓住重点句感悟课文。朱老师也是先引导学生自己读再集体交流朗读、体会,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了学习过程,逐步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方法。这些环节的设计都达到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展开有效的对话。
另外,文中有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词语,如:“浓墨涂抹,轻笔细描”。朱老师先让学生根据字义理解,又紧接着利用多媒体出示国画,用图中的不同画法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词义,我认为这种方法很适合低年级儿童。
第3篇 画家和牧童评课稿
画家和牧童评课稿
近日,我有幸听了连江实验小学赵老师执教的《画家和牧童》一课,让我受益匪浅。赵老师以其智慧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激情的投入,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走进了《画家和牧童》。在独具匠心的设计中,在精彩纷呈的对话中,学生学的明白,学的充实。对于这堂课,我想用三个字加以概括,突出一个“情”字,立足一个“实”字,表现一个“活”字。
首先是突出了一个“情”字。
赵老师自始自终以情激情,表现在教师教学充满激情,学生跃跃欲试,学得热情。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先引导学生感悟商人和教书先生是如何对画家称赞的?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其他人还会怎样称赞画家?如果“你是围观者中的一员,你会怎么称赞他?”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称赞声此起彼伏,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只有做到了入境,才能真正的动心,动情。
其次立足一个“实”字。
赵老师的课堂教学朴朴实实,学生学得扎扎实实,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踏踏实实,很好地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方向,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清晰,课堂任务明确,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精神教育的特点,语文味十足,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在语言积累上求实。
在理解“纷纷夸赞”这个词语的时候,赵老师不仅引导学生运用“短句反复”的语言形式,说一说还有哪些人夸奖戴嵩的《斗牛图》,还通过“词语加油站”在用文中“绝妙之作”、“神来之笔”夸奖戴嵩作品的同时,拓展“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两个词语,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2、在技能训练上求实。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赵老师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学法训练,如“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读书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戴嵩的语言、动作、表情和态度来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表达方式,有机渗透写作指导。
第三是表现一个“活”字。
赵老师教学方法灵活样,以学定教。
1、抓住主线,条理清晰。课伊始,赵老师巧妙地将关键词“浓墨涂抹”、“轻笔细描”、“戴嵩”、“非常惭愧”、“连连拱手”提炼到词语复习中,再将相关的词语“消失”不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孩子们找出词语所在的重点句,以此为主线,将课文分成主要两大版块,一下子就使学生理清了课文的脉络,整堂课思路清晰,过渡自然。
2、以读为本,层层深入。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纵观整堂课学生的学习过程,较好地体现了“以读为本”的语文学习理念,朗读指导层层递进,一步步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进行感悟,读书的方式多而有效,有比较读,有表演读,有男女生分角色读等,学生在一遍遍品读,一轮轮交流,一次次探究的过程中,情感得到了熏陶,对人物的感受也愈加鲜明!
3、巧用多媒体资源。如今的信息技术时代,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充足的多媒体资源,如何合理有效地应用好我们的多媒体资源,大大考验着我们每个执教者的智慧。而在这堂课上,赵老师通过展示荷花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看图片形象感知“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这两个词的意思,轻轻松松地化解了本课的难点;再者,《斗牛图》和“牛赶牛蝇时”的图片对比出示,使学生对于戴嵩画中的错误一目了然,同时也填补了学生这方面知识的空白。由此可见我们赵老师备课之用心,也再次为我们作了个标榜:多媒体资源不在多,贵在精。
综观本堂课,教学环节合理简化,教学手段灵活实用,凸显了教材功能,学生的语言能力得以培养,真正回归于语文的本来面目,还语文于本色。赵老师正在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境界。我想,这也是我们所有一线与语文教师要追求的,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课堂。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中还存在着某些教学设计上美中不足的地方:
第一,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字词教学还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本节课似乎在这方面有所忽略。
第二,对于课堂上的一些即时生成,教师的`应对机智还不够灵活,当老师出示《斗牛图》,一个学生好奇的问这幅图在哪里?老师有些闪烁其词,老师可以抓住这一课堂的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课外去搜集相关的戴嵩资料,把教学从课内引申到课外。
第三,在感悟什么是“浓墨涂抹,轻笔细描”时,让学生在画上“指”出来的方法虽然不错,但远不如动画演示来得更直观易懂(网上有地方下载画荷花的视频)。或者可以拿毛笔亲自做一下示范,或用粉笔代替毛笔在黑板上做简单的示范都可。我想,效果一定比纸上谈兵来的强。
第四,课末可作些适当的拓展延伸。如: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画家、对牧童或者对围观的人说些什么吗?既可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的说话训练机会,又做到了文道结合。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建议,希望和更多的同行相互探讨和借鉴。我想,正因为有这些缺憾的存在,我们的教学才有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第4篇 小学音乐《牧童》评课稿
小学音乐《牧童》评课稿
现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是一个很复杂的时间段,新的教学方法还刚刚起步,老的教学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如何上好一堂让学生喜欢的音乐课,尤其是对工作不久的音乐教师来说,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今天徐炜老师上的课是四年级的一节音乐课——《牧童》。这节课一开始,徐老师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在轻松的音乐活动情境中合作,共同完成本课的学习。学生学得较轻松,学得愉快。今天的教学效果很好。
一、老师在熟悉音乐教材中,创造性地编排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注重音乐与自然,音乐与人文的结合,为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中,老师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注意挖掘教材的旋律美、快乐美。在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中,通过“听一听”环节充分地感受到了歌曲的旋律美;“唱一唱”环节充分地感受到快乐美。
三、教师动情的演唱,生动、有趣的讲解,丰富多采的图片,为启发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发挥了主导作用。
四、“态度决定成败,细节铸就成功,创新意味辉煌。”这三句话,是我们教育者应该牢记的。对新工作不久的音乐教师来说,郭老师这节课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已体现出郭老师的不懈努力和优良的'音乐基本功。相信她今后会更加出色。
另外,教学中还应注意几点:
1、歌词小黑板应抄大一点。
2、在教学中,应注意音乐性。如:教学歌曲的唱法还可以再形式多样些,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教唱歌曲难点时应注意听歌曲的前奏与间奏掌握节拍。
总体来说在听完这节音乐课后,让我受益非浅。这节课充分渗透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在教学中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
第5篇 五年级语文《牧童》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牧童》评课稿
郭颂诗老师上的两节课《牧童》,进行异班同课异构,在五年二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班则采用郭老师课题研究的古诗策略情景表演法进行授课,通过对比,教学成果显然不同。
在一班的教学中,采用情景表演法,运用读、演、赏、演的教学模式,课上得生动活泼,富有童趣,凸显了采用情景表演法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教学效果,达到了的预期的教学目标。下面就一班上的公开课谈谈个人对这节课的'评价。
一、注重读。
全文教学共有8次读书,齐读有4次,读的形式较多,通过多读,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注重创设多种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次:以歌曲和图片导入,老师有感情地介绍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加快和向往。
第二次:播放课文动画,初步感知诗句。
第三次:有三次的角色表演,第一次同桌表演是初读理解诗句意思。第二次表演是感悟诗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第三次是师生合作表演。每次表演都有不同的要求,循序惭进,有层次,在演中提升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从三次的学生表演中,看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都有提升,达到了采用情景表演促进诗句理解的作用。
三、注重学生书写。
在课堂上,郭老师舍得花时间引导学生写好难字的字:牧和蓑,通过师范写,学生书次和动笔写,很好的落实新课标提出的写字要求。
四、创设民主、自主、合作的和谐教学氛围。
在课堂上,郭老师教态亲切,能放手让学生自学生字,自已提出不懂和字词并学生自行解决,在小组的练习和表演中,又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创设了和谐的教学氛围。
这节课还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如层次分明、清晰流畅等,下面提出一些个人的不成熟的见解,供大家参考和商讨。
1、教学开头如能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童年生活,更能激发学生对童年的热爱与向往。
2、在理解诗句意思部分,建议梳理学生的问题。如三四声、六七里,可一起解决。
可从不同层次提出学生,学生提出的只是不懂的词,但没提出不懂的句子,老师可引导学生提出来,有个别词也可让学生要观看表演后理解。
3、在品读、句中,建议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想象,谈谈仿佛看到的画面,让学生的印象更深刻。
4、在读的指导上,可抓住“铺、弄”等词语读出感情,提升全班的朗读水平。
5、拓展的部分时间不够。
第6篇 古诗牧童评课稿
古诗二首牧童评课稿
在这样明媚的春天里,满怀暖暖的心情,感受着几位优秀教师春风化雨般的点点滋润,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我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和感悟。下面以张老师执教的《古诗二首》为例谈谈。张老师本着古诗教学读、解、品、背四个步骤进行教学,整堂课显得干净利落。
一、利用直观图景,营造学习古诗浓厚氛围
课伊始,多媒体展示了几幅古色古香的古诗插图,提问学生画面内容分别照应了以前学过的哪首诗?(《村居》、《小儿垂钓》、《所见》) 一下子就将孩子们带入了古典又魅力无穷的古诗品味氛围中。这对激发学生的古诗学习兴趣,渗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古诗欣赏理念非常重要。
回顾了之前所学描写古代儿童趣事的古诗,张老师出示本课要学的《牧童》诗文,同时展示了相应的诗意图,再现形象,使孩子们能更好地走入画中,走入诗中。
二、指导朗诵,读中品味古诗美
首先,张老师在检查预习情况时,通过抽生读,读出节奏。接下来,又指导学生读诗时“声断气不断,不读破句”,积极鼓励学生用心琢磨,读出古诗的音韵美。之后,又采用读单句、配乐读、指名读、读整首诗、齐读等多种方式,以读品诗。通过指导重音读、拖音读等技巧,启发学生读出“草铺横野六七里”的画面美,体会牧童“笛弄晚风三四声”、“不脱蓑衣卧月明”的调皮、惬意之感。这样入情入境的朗读,学生能不陶醉于其中,并好学乐学吗?
三、细品加想象,领会古诗意境美
学生细品,凭语感找出自认为精妙的词,通过推敲一些关键词,帮助学生进入古诗难以言传的意境中。第一行:张老师引导学生用“铺”字组词,体会“草铺”的“横野”形象:青草茂盛,一望无际,走在上面非常舒适……需要注意的是第二行应抓住“弄”字,引导学生体会笛声的轻快、悠扬,感受牧童“逗弄”牧笛的顽皮可爱;第三行的.“饱”字,引领学生体会牧童生活的满足自在。解析第四行,将“卧”与“躺”对比细品,从中体会牧童的舒适惬意。
还可以给学生插上想象翅膀,在诗的意境中遨游。鼓励学生想象笛声为什么时断时续?牧童边吹笛子边可能做些什么?“卧”可以有哪几种姿势?……启发合理想象,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诗的内容、意境的理解。
四、大胆放手,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引领学生充分感受了第一首诗的美妙之后,张老师将欣赏品味第二首诗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有了之前学习方法的渗透、启发,学生们真正做起了学习的主人翁,在短时间内就出色地完成了学习目标。这启发我在教学时要做到有张有弛,有的放矢,不能平均用力,要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授之以渔”会事半功倍。
以上谈了张老师的课给我的启发。通过这次听课,我的确受益良多。这一堂堂精彩的语文课,犹如春日里的一抹阳光,照耀着我,给我力量,让我在语文教学之路上走得更坚定,更有信心。
第7篇 牧童之歌评课稿
牧童之歌评课稿
李老师这节课,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欲望是完成好综合音乐活动的关键。而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来自于教师严谨而周密的教学构思,尤其是精心组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让学生象观看一部精彩的动画那样津津有味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李老师的这节课在音乐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上述特点体现得较为明显。
一、注重人文内涵的教学内容的重组。
音乐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对音乐教育人文内涵的挖掘。在理念上提倡学科综合;在内容方面强调与社会生活、姊妹艺术等的联系。吴老师的这堂课以新疆哈萨克民歌编写的《牧童之歌》为基本教学内容,多处穿插了体现新疆风土人情的多媒体画面:首先展示了集声、色、象、形为一体的优美的天山风景图;接着又展示了配有《牧童之歌》的体现新疆牧民生活习俗的.载歌载舞的画面。教学中为加深学生对新疆文化的印象,教师声情并茂地清唱了一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进而教师展示自制教具、引导学生手拿摇鼓头戴新疆帽,伴随优美旋律和“特别的”节奏,体验了一回做新疆人的滋味,学生动得充分、学得快乐。以上内容的穿插,对学生用欢乐、轻快地声音唱好《牧童之歌》,表现牧童在天山脚下放牧时的愉快心情起到了铺垫作用。当学生放飞自己的想像沉浸在紧扣教材特点的意境中时,吴老师又适时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家乡南通。结合家乡“五成同创”的活动,学生欣赏了mtv《南通好家园》。学生通过说一说,看一看,跟着唱一唱等,对家乡的真挚、热爱之情得到了自然流露。这也是新课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要求中所追求的。
二、体现继承与创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牧童之歌》这节课李老师不仅较好地继承了传统音乐教学中好的教学方法,如:运用模唱法引导学生准确地演唱《牧童之歌》,而吴老师在解决歌曲的重难点:直到学生把握附点十六分音符时,却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先学唱歌,再学舞蹈,最后再边学边跳的教学模式。教师直接从歌曲中选择典型的节奏型,通过尝试学习拍打新疆手鼓,念歌词,跟着老师学跳新疆舞的基本步伐,学生初步掌握了《牧童之歌》中节奏的难点,这为顺利学好《牧童之歌》这首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吴老师在本课中重视学生的听觉体验,因为“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运用传统的听录音的形式,并结合现代“多媒体”共安排学生听了8遍。有开头为引起学生对本课学习兴趣和好奇的班杜拉的“大自然系列音乐”(之一);有老师范唱和磁带里的《牧童之歌》;还有体现人文拓展因素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及《南通好家园》。每次的“听”,教师都能向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他们能够结合问题有意识地完整而充分地聆听,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快的感觉和体验,获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继而学生学会唱《牧童之歌》便水到渠成。
三、设计的教学思路自然流畅。
就解决本堂课难点的来说,《牧童之歌》的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唱准附点八分音符及其后面的十六分音符。李老师首先结合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知了叫”,即“知.了”;然后针对“ ”这一乐句“说(按节奏说歌词)”并“唱”这一乐句,唱时教师尤其提醒并指导学生“马”、“羊”唱得短而弱,“边”、“滩”唱时字尾快点。难点解决了,学会唱就不成问题。就整堂课的框架设计来说,开始部分展示的多媒体课件,展现了辽阔草原的美丽画卷:火红的太阳,绿色的草原,飞奔的骏马……幸福的牧民。将学生带入了《牧童之歌》歌词所描述的美妙意境。基本教学部分教师再握歌词、旋律、节奏、音乐表现等音乐意境要素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猜一猜——说一说——听一听——动一动——再听——学唱等,这一过程中吴老师注意把握好学生的学习心理及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学环节层层递进,由易到难。结束部分教师引导学生由“新疆”联想到家乡南通,在轻松和谐的美妙意境中结合南通的“五城同创”,学生们通过语言,发自内心的“跟唱”《南通好家园》,表达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这正是新课标所追求的情感教育“润物细无声”的的美好境界。
第8篇 画家与牧童的评课稿
画家与牧童的评课稿
通过观看视频,《画家与牧童》这节主要是解决识字,认字。
“戴”字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自己交流汇报自己的认字方法,学生列举出多种记字的方法,再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最早的“戴”字,并作解释,并导出本课中“戴”字是用作人姓的意思。“购”字教学中,多媒体出示“购”字,提问与“贝”字旁有关的字都与什么有关?生列举。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的与“贝”旁有关的字。识字中都配有图片帮助记忆字形。
课文重点句子展示:“他一会浓墨涂抹,一会轻笔细描,很快就画好了。”让学生重点理解戴松作画快,学生从句子中提取出重点字眼,教师在课件上对重点词做标记,并让学生练习说话。
在重点词语“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理解上教师出示两幅水墨画,让学生在理解两个词语的基础上辨一辨哪幅是浓墨涂抹,哪幅是轻笔细描。首先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中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句子,并提取出课文的文眼,由面及点的帮助学生能够抓住课文关键,又通过多媒体展示两个重点词语“浓墨涂抹与轻笔细描”是怎样一种画风,从文字美到美术美,由文字到画面的教学不仅为本堂课增添了几分艺术享受,还适当的丰富了学生视野,无疑是一种文字美、艺术美的结合,又怎能不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热情呢?在重点词语理解的处理上不是让学生用文字去解释,而是根据低年级学情入手,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辨认什么叫“浓墨涂抹”,什么叫“轻笔细描”。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好处也在于此。
展示“两牛相斗”图。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出戴松画的斗牛哪不对。并导出下一个要求会认的字“翘”。展示“翘”字在最早的甲骨文的字形,让学生通过字形去分析记字的方法。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与“翘”字有关的图片,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学习“拱”字,课件展示“拱手”图片,并让全体学生起立学习拱手作揖,对生进行礼仪教育,体现了日常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作用。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小表演这个环节,适时地出示图片配合学生表演,将多媒体的应用在教学中发挥了最大效应。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介入,让我们的教学更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了,但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能否合理,恰当的使用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是教学加分的关键,利用得好画龙点睛,利用不好则画蛇添足。通过观看这节课,我看到了多媒体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本节课是针对小学二年级学生展开的教学,我们都知道低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并且上课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所以进行死板的记字,识字教学不仅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不能够加深他们记字的深刻性,很容易随记随忘,潜能生就更吃力了。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的设计及多媒体使用要追求的效果也该在于此吧。
我认为本节课的多媒体使用恰到好处还在于多媒体使用的次数不是很频。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但同时,他们也是很容易分心的,如果课堂中使用较多的课件展示,这势必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负面效果——学生只是一味的欣赏,而忽略了学习的重点。
3位用户关注
8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