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四年级品德《集体处处有规则》评课稿
四年级品德《集体处处有规则》评课稿
学校又一轮的研讨课,这次我听取了同校老师的一节品社课,更加领悟了品社课的定位:20xx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将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定位在:“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育要回归生活,要重视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从而知道了今后品社课的价值取向。现将这次品社课感受总结如下:
感悟一:注重学生情感的有效激发
情感在品德课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实现知识与情感交融,才能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这部分的内容对于每个在校的学生而言都非常熟悉,如何把这些熟悉的.内容通过巧妙的设计,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点,使教师、教材和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和谐涌动是品德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就是如何激发学生萌发自觉遵守规则的愿望。为达到目标,我在本堂课中让学生去探讨学校、家庭、生活中有哪些遵守规则的表现,并联系《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文章,让学生感受到遵守规则的重要。
感悟二:活动的开展目地在于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品德课中活动的开展是否有效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
本堂课中开始环节,为引出“规则”的概念,老师设计了一个“传球”的游戏,通过游戏活动,学生深切的体会到,游戏离不开规则,老师就很自然的引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也离不开规则。
感悟三: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能力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师想要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点拨能力,而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能力更多在于教师备课是否充分,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充分预测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好这些问题的应对办法。同时,还需要教师不断优化并积累自己课堂教学的语言,在课堂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尽量的精简,因为课堂中学生才是主角。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教师要将自己融入与课堂,善于捕捉即时发生的具有价值的生成问题。这样,从几个方面去努力,才能够灵活、有效的把握课堂,学生才能学得实在,学得有效,课堂也才会有活力。
第2篇 思想品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课堂实录及评课稿
思想品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课堂实录及评课稿
写在前面:我在认真拜读了《思想政治课教学》20xx年第7期的何成老师写的卷首语“问,还是不问,这是一个问题”,真正体会出了“问题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学生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不是为问题而问题,而是为了教学,为了学生。”“有效的问题应该是递进式的,应该是引导学生思考甚至深思的。”这三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与我市一名思想品德教师邢老师共同备了一节体现此主导思想的公开研究课──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上课结束后,得到了我市70余名教师的肯定。现将此课的教学实录与点评整理出来与老师们共享,愿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宽容的内涵,为什么要宽容;懂得宽容是一种美德;理解宽容问题上的是与非;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人和事的能力;辩证地看待宽容与原则。
2.过程与方法:活动即教学,用情境表演的.方法导入新课;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集体讨论合作的方法来理解宽容;用辩论的方法理解宽容的原则。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宽容他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慰藉;体验宽容自己、悦纳自己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宽容的必要性及原则
三、教学难点:掌握宽容的原则及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宽容,体验宽以待人带来的快乐。
四、教学方法:情境表演法、自主探究法、集体讨论
第3篇 品德优质课的评课稿
品德优质课的评课稿
《夏天的雷雨》一课,老师先由一段夏天雷雨的视频导入新课,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使用了一个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道具——喷水壶,现场模拟了下雨时的情境,让学生与雷雨进行比较,现场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也激发出来。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老师将语文课本中《要下雨了》一课用生动有趣的课件展示出来,既使学生很快就明白了雷雨来临前的.一些自然界中的征兆,还将品德课程与语文课程有机融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最后,“闯三关”这一游戏环节的精心设计,不仅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而且避免了生硬的讲解,使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雷雨来临时我们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这样寓教于乐,学生更乐于接受,易于理解。
《不堪重的地球》一课,我认为课堂上有两大亮点:第一是老师让同学们一个一个站上“地球”,从最开始的舒服到后来的拥挤不堪,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了地球上的人口在短短几十年间迅速增长,地球妈妈已经不堪重负。第二是模拟中央电视台“真情访谈”节目,能过学生们一个个上台述说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大家深切地感受到人口众多给交通、升学、住房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压力。尤其是最后老师让同学们用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的感受时,一位同学是这样说的:“由于班上人太多,导致我多次举手,老师都没点我发言!”这一纯真的话语引得在场场的老师们忍俊不禁,感觉老师这节课所设定的目标已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认识交通标志》一课,老师通过学生身边居住环境以及学校周围的一些交通标志,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出交通标志的分类方法,明确禁止、警告、指示、指路四大交通标志它们在外观上的区别,并根据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一些学校的交通标志。当看到孩子们那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时,我不禁为他们的创造力而感到由衷的赞叹!
第4篇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做学习的有心人》评课稿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做学习的有心人》评课稿
这节课通过登山闯关的游戏将知识与活动相结合,寓教于乐,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一关闯关游戏都包含了如何做学习的有心人的方法:专心、耐心、恒心,让学生尝试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乐趣,又懂得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克服学习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品德教学也是源于学生的生活,因此教学中教师所选择的内容都是与学生的生活紧紧相联系。比如第一关的抢答题内容全部取自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学习的校园、熟悉的.老师、生活的班级等。
在教学陈刚看病记的环节,让学生讨论帮助陈刚克服坏习惯的金点子时,个别学生的想法比较偏激从而引发哄堂大笑。(为不让他看电视,将他锁起来。更有学生想以暴制暴,挖眼睛。)教师及时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并引导学生回到帮助他人的目的上。由于个别班级电脑的问题,课前制作的课件没有在每个班级正常使用。教师就结合课本内容与板书带领学生进行闯关游戏,学生也学得津津有味。
第5篇 八年级思想品德诚信是金评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诚信是金评课稿
听了徐老师执教的《诚信是金》一课,收获颇多,感觉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借鉴。
本节课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明确,课堂上主要以事例为主,体现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了诚信和金子一样重要,同时也更理解了城信是金的道理。
在教学中徐老师灵活采用多种教法,尤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通过列举大量的事例,如“烽火戏诸候”、“诸葛亮七擒孟获”、“狼来了”等典故,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去理解。使学生真正的从课内走向课外,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理解了诚信是立身之本、人无信不立的格言,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讲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课堂上徐教师非常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善于把空间留给学生,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和表达的能力,并适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进一步思考、理解诚信的意义,让学生多角度思考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从而创造了宽松民主、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这节课徐老师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通过广泛猎取课外资料、精心制作课件,使教学显得直观、生动,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本节课徐教师对教材把握娴熟,讲解清晰,详略得当,教学目标明确。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思考诚信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意识,加强了学生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懂得了讲诚信从我做起,从而使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教育功能落到实处。
商榷之处:衔接过渡安排再紧凑些也许效果会更佳,这只是本人的一方之见,不当之处敬请海涵指正。
第6篇 辽海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认识树木评课稿
辽海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认识树木评课稿
教学内容:
辽海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认识树木》一课。在教学中,祁老师能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整节课祁老师精巧的教学设计,充满激情的演绎,让凝固的教材文本演化成了灵动的课堂。让我们惊喜地看到,孩子们在一次次活动中已经走进文本,做到了回归生活,体验深刻。
纵观本节课我认为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本节课,从新赏树木开始,自然过度到树的组成、树的分类、树叶的状态、爱护树木,每一项活动的'设计都能较好的体现了本课的宗旨。整节课的教学内容也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教师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师生、生生互动和谐,充分体现了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2、教师注重了营造愉快、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祁老师很善于营造互信互赖的心理空间,让自由、平等、和谐的精神充盈其间。应该说整堂课教师的教态是明朗的快活的,始终面带微笑,给人以亲切感。当学生观看图片,学生汇报的时候,老师都走下讲台融入到学生中,与学生交谈或给学生示范,真正成了协同学生进入课堂的伙伴,学生学习的共同体。
本节课值得商榷的问题
条理似乎不太清楚。教师一会讲树,一会讲叶,让学生难形成一个较强的知识体系。内容的宽度和深度好象还不够。如树的种类和树的分类都还有很多知识可讲。还有,《品德与生活》课除要关注知识,还要关注情感,这样才好与科学、自然区分。如果教师让学生了解树木与人类唇齿相依的关系会激发学生热爱树木的情感。
总之,暇不掩玉,祁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教学流程自然,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老师能够发挥良好的素质与主导能力,学生也能够积极参与,充分发言,不同程度的学生通过教学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是一节比较成功的品德与社会课。
第7篇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评课稿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评课稿
课题是八年级思品下册《自觉维护正义》。对金煊老师所运用的“主体、和谐、高效的课堂模式”产生浓厚兴趣,深受启发。下面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心得。
“主体、和谐、高效的课堂模式”就是通过转变教学模式,使影响学生成长的各个因素之间和谐有序地发展,实施课堂教学高效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该教学模式突出以学为本的理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业负担,让学生学会学习,有更多的空调实现自我发展,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它遵循了以下原则:
1、 先学后教原则。“教是为了不教”,把大部从时间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
2、 自主学习原则。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诱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 交往互动原则。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4、 探究学习原则。以总是为核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5、 全面和谐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使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
6、 愉快学习原则。学生学习就会愉快,轻松,效率高,讲课有声有色,生动有趣。
7、 激励高效原则。教师运用提问,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励学生活跃思维,引发学生创新,思考和想象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第8篇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秋天在哪里》评课稿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秋天在哪里》评课稿
我今天的评课内容是韩老师讲授的《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一课是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中的主题之一。这课是通过观察秋天的天气、动植物等的变化,感受秋天的季节特征,欣赏秋天的美,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听了韩老师的课后我认为《秋天在哪里》这课的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品德与生活这门活动型综合课程的三个特点来进行的,即:活动性、生活性、开放性。从韩老师的课堂中我能感到她设计的教学活动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了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教学活动,分别是“谈话导入秋天” 、“找秋天”、“欣赏秋天”、“留住秋天”四个部分组成。
首先在课的开始韩老师以谈话的方式导入:“老师收到了特殊的来信,让学生猜猜看,是谁给老师寄来的。”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都带入到了课堂中,学生们都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一活动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情。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再有就是韩老师的整节课有一个主线贯穿始终就是“在我们的周围找一找秋姑娘的身影”。以这一问题为条主线从课的开始到结束。学生在这一条主线的引导下,并配以适当的图片从“从天气、人们的衣着、花草树木、农作物、动物这几个方面去寻找秋天。”感受到了秋天在五颜六色的叶子里,在美丽的花朵里,在丰收的田野里,在又香又甜的水果里,有趣的动物里,人们的生活里。体会到秋天来了,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在学生寻找秋姑娘的时候,韩老师的幻灯片配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学生说到庄稼时,马上出现了一幅幅田野里丰收的场景。有的学生说到水果时,又在学生面前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水果。并且现场还请同学们品尝了石榴,同学们的情绪再次被调动起来。
还有一个环节我觉得韩老师处理的也非常精彩,就是感受不同地方的秋天。我国国土广袤不同地方的秋天景致也不一样,为了突破这一教学环节,韩老师出示了由南到北的.几个具有明显温度变化的城市。(海南,郑州,北京和哈尔滨)从直观上感受同一时间不同风景的变化,同时也对大自然的奇妙和祖国国土的辽阔而震惊。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我了解到韩老师的这节课,并不只局限在40分钟的课堂上,而是把课前、课上、课后的活动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课前她让学生用了几天的时间,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秋天景物的变化,更可贵的是韩老师对学生有一定指导的,并不是让学生盲目的观察。课后,还让学生继续制作留住秋天的美工,并且与班主任配合在班级进行留住秋天的展示活动。
韩老师的板书设计非常新颖也很实用。她不但把学生汇报的各个方面提炼在了黑板上,还让学生把对秋天的赞美写在了自制的水果卡片上,以小组为单位粘贴在大大的水果卡片上。让学生又一次的体会到秋天是丰收的秋天是五彩斑斓的。
对于韩老师这课我提一点不足,学生在课前已经收集到了不少关于秋天的信息。不如让学生把找到的秋天用自己的方式带来。比如:自己在落叶中的合影。单独的秋天的树林,一些果实等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会更高的。
第9篇 小学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评课稿
小学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评课稿
教学内容:
辽海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个主课题《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的第一课时。
评课内容:
李老师执教的是辽海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个主课题《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的第一课时。在教学中,李老师能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整节课李老师精巧的教学设计,充满激情的演绎,让凝固的教材文本演化成了灵动的课堂。让我们惊喜地看到,孩子们在一次次活动中已经走进文本,做到了回归生活,体验深刻。纵观本节课我认为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本节课,从同学们喜欢的电视明星,到大家爱看的`电视节目,再到由看电视引发的小小辩论,直至最后征集金点子科学看电视,每一项活动的设计都能较好的体现了本课的宗旨。整节课的教学内容也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教师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师生、生生互动和谐,充分体现了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2、教学思路层次清晰、新颖独创
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李老师的教学思路符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从由学生喜欢的人物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到借助图片揭示问题,再到争论看电视的利弊这一关键问题,最后协调矛盾提供知识性建议。整个教学过程连贯、自如,富有层次性。学生乐于参与到活动中来,他们体会到看电视的乐趣,感悟到看电视的学问。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真实的反映了教学内容,同时也符合学生实际。
本节课李老师为了进一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明晰看电视存在利弊的问题,大胆创设了“小小辩论赛”的活动情境,让学生自己当辩手,通过多方寻找依据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从而激化矛盾令预设教学内容水到渠成。这一设计很好的体现了教师在教学思路上的独创性。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思维是活跃的,情绪是饱满的,他们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感悟到了课堂生成的精彩。
第10篇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日新月异的交通》评课稿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日新月异的交通》评课稿
李老师课堂教学目标清晰,主要通过“交通工具的演变、现代交通日新月异、未来的交通工具”这三个板块来落实教学目标。较好的落实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知道交通工具的演变推动了交通的日新月异;了解我国交通发展的巨变,知道我国已经形成了四通八达、立体化的交通网络;体会建国以来交通的变化,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一、关注真实鲜活的生活材料。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小学品德课程的首要特征。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源头活水,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中挖掘生动鲜活的材料,引入品德课堂并生成活动主题,充分挖掘和锤炼生活材料这一极具教育价值的“富矿”。而李老师在教学中,力求让孩子从家乡鲜活的事例剖析,如在教学家乡交通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一环节中,引出舟山跨海大桥,从而学习“陆路交通的飞速发展”这一板块内容,由小记者带领大家看“舟山跨海大桥”为我们带来了什么?通过一段录像水产品贸易,以及旅游业、外资企业等方面感受跨海大桥促进了舟山经济发展,也让我们看到了跨海大桥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也促进了城市发展。朱家尖的旅游业也随之增值,就看孩子们那喜气洋洋的'谈论中感受到交通的发达给朱家尖带来的种种好处。李老师能从学生出发,时刻以生为本,借助材料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很好地为品德课堂“推波助澜”。
二、关注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考虑到如何通过体验性活动以更好地促进目标的达成。
在课的导入环节中,李老师首先播放动画“西游记”,出示“唐僧西天取经”路线图。这样的内容十分引人眼球,学生听得特别认真,初步了解古代的交通工具的种类,深深感慨古代交通工具的局限性,历经了18年之后才到达目的地。顺势引出话题:在现代社会,他可以采用哪些交通工具来到达目的地呢?(出示常见的交通工具图)如果采用飞机,需要多少时间呢?算一算(20个小时)从而十分自然的揭题——日新月异的交通。
在很多环节中,李老师还采用了“资料的交流”来感受交通工具的不断演变,从而让学生深深感受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这些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了。还从小记者采访、录像、数据、图片的对比等形式感受舟山交通变化带来的各种效应。四小时交通圈,让学生感受到交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课堂上李老师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独立思考、生活体验、感悟和实践,把课程内容真正内化、发展为学生的生活认识,体现了课程目标。
三、关注学生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发展
小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在处理素材时往往不够全面、深入。但是在这堂课里,我们看到了学生在资料汇报过程中呈现的有序和多样性,我想这都离不开教师的课前指导以及课中及时梳理。每一个环节让我们看到了教师所作的精心指导,如在学习“了解交通工具的演变”这一环节中,请小小讲解员大显身手。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李老师主要从有意识的让学生从“速度、安全性、材料、体积、装载量、装饰、舒适度、种类、环保、功能、性能、外形”这些方面来体会交通工具日新月异变化,在交流时,还不失时机地穿插教师的补充材料,从图片、数据等资料中形象又具体感知两三百年来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整堂课,我们看到了有条不紊,教学环节清晰,这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关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当然李老师的课是一堂精品课。我想,如果课堂上,能够从家庭交通工具的变化来看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看四通八达的交通带来的经济发展那也是一种教学的策略。
10位用户关注
3位用户关注
2位用户关注
5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