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
1. 个人防护:操作人员需穿戴防护服、防化眼镜、橡胶手套和防酸碱鞋,避免直接接触酸碱液体。
2. 量的控制:使用计量器具准确测量酸碱溶液,避免过量或不足导致反应失控。
3. 监测反应进程:使用ph计实时监测反应,达到预定ph值后停止添加中和剂。
4. 搅拌均匀:开启搅拌器使酸碱溶液充分混合,确保反应完全。
5. 安全排放:中和后的液体应经过沉淀、过滤等后续处理,确认无害后方可排放。
6. 应急处理:如遇溅洒,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启动应急设施进行处理。
7. 记录与报告:记录每次中和操作的详细情况,包括用量、ph值、时间等,定期报告给环保部门。
8. 培训与演练:定期对员工进行中和操作培训和应急演练,提升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
请注意,本规程旨在提供一般性指导,具体操作应结合工厂实际情况和相关法规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如有疑问或异常情况,应立即向上级或专业人员报告。
篇2
1. 在原料准备阶段,务必核对化学品标签,防止误用,确保安全。
2. 配制溶液时,避免直接接触酸碱,使用专用工具,并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下进行。
3. 中和反应过程中,实时监测ph计,缓慢加入反应剂,防止剧烈反应导致溅溢。
4. 后处理阶段,需多次洗涤以去除杂质,但要节约用水,避免浪费。
5. 废弃物应分类存储,定期由专业公司回收处理,不得随意倾倒。
6. 操作过程中,始终佩戴防护眼镜、手套和防化服,确保个人防护。
7. 注意设备维护,定期检查搅拌器、ph计等设备的运行状态,确保正常运转。
8. 遇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操作,按照应急预案处理,及时报告上级。
中和岗位的操作规程是确保生产安全、高效和环保的基础,每位员工都应严格遵守,共同维护良好的生产秩序。
篇3
1. 操作人员必须穿戴防护装备,避免化学物质接触皮肤和眼睛。
2. 在中和过程中,应持续监测ph值,防止过酸或过碱,导致安全风险和产品质量下降。
3. 洗涤时,确保水温、水流和时间控制得当,以免影响洗涤效果。
4. 固液分离过程中,注意设备运行状态,避免堵塞或损坏。
5. 废液处理需遵循当地法规,不得随意排放,确保环保合规。
6. 工作结束后,设备应及时清洗,防止残留物造成腐蚀或下次使用时的污染。
7. 保持工作区域整洁,预防滑倒和碰撞事故。
8. 遇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操作,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处理,并及时上报。
以上规程旨在规范操作,提高生产效率,保障人员安全,确保产品质量。每一位员工都应熟知并严格遵守,共同营造安全、高效的生产环境。
篇4
1. 确保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酸碱工作服、护目镜和耐酸碱手套。
2. 在混合化学品前,确认容器清洁无杂质,避免影响反应效果。
3. 按照规定比例加入酸性和碱性物质,避免过量导致剧烈反应。
4. 使用ph计时,保持仪器清洁,校准准确,以获取可靠的数据。
5. 中和反应过程中,若发现异常升温、气体产生或颜色变化,应立即停止操作,启动应急预案。
6. 清理过程中,避免直接接触废水,使用工具进行操作,并妥善处理废液。
7. 始终保持工作区域整洁,避免化学品泄漏或溅洒。
8. 定期检查应急设备的有效性,如消防器材、洗眼器和紧急淋浴设施。
9. 参加定期的安全培训和演练,熟悉应急处理程序,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10. 工作完成后,关闭电源,清理工作台,做好交接班记录,确保下个班次人员了解当前状态。
以上规程需严格执行,任何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问题。每位员工都应认识到,安全是生产的第一要务,遵守规程是对自身和他人安全的负责。
篇5
1. 在操作过程中,务必穿戴防护装备,避免直接接触化学品。
2. 遵循“先酸后碱”的原则,防止剧烈反应溅出。
3. 不得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进行中和操作。
4. 使用ph计时,应先校准,确保测量准确。
5. 中和后的废液应妥善处理,不得随意排放。
6. 发现异常情况如泄漏、气味异常等,应立即停止操作,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处理。
7. 记录操作数据时,要真实、准确,以便后续分析和改进。
本规程旨在提供一个基本的操作框架,具体操作还需结合现场条件和人员技能灵活调整。每位员工都应理解并遵守这些规程,以保障个人安全和生产安全。在执行过程中,如遇到任何疑问或困难,应及时向上级或安全负责人报告。
篇6
1. 操作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了解化学品性质及操作流程,严禁未经培训的人员上岗。
2. 在进行中和反应时,应缓慢加入酸碱,避免剧烈反应导致飞溅或温度过高。
3. 实时监测ph值,确保中和反应的精确控制,防止产物过酸或过碱。
4. 使用固液分离设备时,注意设备运行状态,避免堵塞或损坏。
5. 废弃物处理应按照环保规定,不得随意排放,确保符合排放标准。
6. 工作区域保持整洁,防止化学品交叉污染,定期清理地面和设备表面。
7. 遇到异常情况,如设备故障、泄漏等,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及时上报。
8. 个人防护装备必须全程佩戴,不得擅自脱下,尤其在接触化学品时。
9. 注意通风,确保工作场所空气流通,避免有害气体积聚。
10. 保持警觉,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预防事故的发生。
中和岗位的操作规程旨在保障生产安全、产品质量及环境保护,每位员工都应严格遵守,共同维护良好的生产环境。
篇7
1. 在开始操作前,务必熟悉废酸的性质和中和剂的反应过程,了解可能产生的危险。
2. 操作时保持专注,避免快速动作,以防溅洒。
3. 废酸与中和剂混合时,应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防止产生有害气体积聚。
4. 按照小批量、多次的原则进行中和,避免一次性大量混合引发剧烈反应。
5. 中和过程中,若发现异常情况,如温度升高过快、气体产生过多,应立即停止操作,疏散人员,并报告给负责人。
6. 完成中和后,用ph试纸检测溶液,确保其达到中性或微碱性,再进行后续处理。
7. 废液应妥善收集,不可直接排放,需按照环保规定交由专业机构处理。
8. 操作结束后,清理工作区域,确保无遗漏的酸液,及时更换和清洗防护装备。
9. 记录每次操作的过程和结果,以便追踪和改进。
废酸中和是一项技术性强且关乎安全的工作,每个环节都需要谨慎对待。只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才能确保作业的安全与高效,实现可持续的生产环境。
中和、洗涤岗位操作规程范文
中和、洗涤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1.中和操作
1.1步骤
观察颜色--蓝色(正常)--加2~3刻度盐酸-观察颜色-蓝色-再加2~3刻度盐酸……中和至深绿色-再加1~2刻度盐酸-搅拌5分钟-观察色泽-少量绿点
1.2常规产品ph值控制一般6.5-7.5
高粘度:ph控制6.2-6.5
低ds:ph控制6.5-7(色泽偏深)
1.3根据中和样品最后色泽决定ph
同品种色泽绿点粗、点子多所得ph高于色泽绿点少、偏黄情况
1.4漂白
中和漂白必须间隔10分钟,否则有安全隐患
漂白液与盐酸必须放开放置,分两边加入
1.5不正常情况
a、加料成酸性,现象为色泽成黄色-必须立即向班长汇报,隔离处理(不得打到立式中和桶内,料挖出,甩干处理)
b、放料成中性,现象为色泽为绿色、或少了绿点-必须由技术员或车间管理人员观察后决定料处理方法
c、放料碱性强,中和盐酸达到2~3刻度以上,必须由技术人员或车间管理人员观察后决定料处理方法
2.小样观察
2.1抽样:中和结束后,抽样根据品种不同,分酸、水抽样
2.2抽样小样瓶不允许放在中和桶上,防止掉入中和桶内
2.3注意观察溶液情况,发现溶液透明度差,或者样品分层,向管理人员、技术员汇报
3.打料操作
3.1与第一次脱水员工保持沟通,需打料时,进行打料;
3.2打料必须一批一打,否则料会溢出,造成浪费;
3.3打完一批料,必须用酒精冲泵,防止料泵堵塞,影响生产(冲泵方法:关搅拌,放酒精,加入适量酒精后,在搅拌不开的情况下,打料,见塑料管内有充满酒精流动,则停泵);
3.4各条线人员负责自己中和桶料泵;
3.5特殊情况,如等放料,需要尽快打料,必须有人看好3号洗涤桶料位,才能打料
4、洗涤目的
由于反应结束,除生成产品cmc以外,还有其它副产品产生,统称为盐分,通过洗涤,使得盐分达到产品标准要求
5、洗涤原理
cmc在50%以上的酒精溶液内,不溶解表现为棉状物。盐分是通过酒精内的水组分来洗去。
5.1氯化钠在乙醇及水混合液中溶解度
可见酒精浓度高低,对盐分洗涤极其重要,但第一次洗涤一般不得低于50%,否则cmc容易溶解。造成生产影响。
5.2根据不同的产品,洗涤要求不同:洗涤次数、洗涤酒精浓度、洗涤酒精用量这些根据技术要求严格执行。一般工业级产品洗涤2-3次。
5.3洗涤采用逆流洗涤:即第一次洗涤用第二次用过的酒精,第二次洗涤用第三次用过的酒精。
5.4根据规定洗涤要求,控制盐分、洗涤浓度
5.5第一次脱水员工与反应中和人员做好沟通
a、脱水一批料结束,及7号洗涤桶料打完,通知反应中和人员打料
b、打料必须一批一批打,防止料打出
5.6设备认识
a、1号、3号、5号为翻料洗涤桶,2号、4号、6号为打料洗涤桶
b、对应1号、3号、5号泵为翻料泵,2号、4号、6号为打料泵
5.7加水注意事项
a、加水必须保守加入,防止料成浆糊
b、料成浆糊,必须立即向班长汇报
5.8注意套用酒精情况
a、必须每隔一小时,查看套用积极情况,人员轮流查看
b、发现酒精液位较低情况下,立即停止脱水,通知蒸馏人员打酒精
5.9换品种,做好冲洗洗涤槽工作
6、卫生要求:认真搞好各角落清洁卫生,做到场地清洁,设备见本色。
7、安全
7.1压榨机转动时,严禁将手伸入机器内,否则会将手搅伤,严重时会造成手臂脱落,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7.2出现火警时,应立即报警同时关闭电源,用灭火器灭火,中和桶应用co2灭火器,酒精较满是特别注意不能用水。
8、换品种时,通知下一个岗位操作人员做好准备工作,品种不得混乱。
57位用户关注
57位用户关注
62位用户关注
31位用户关注
84位用户关注
52位用户关注
10位用户关注
73位用户关注
61位用户关注
77位用户关注